地质灾害应急论文

2024-05-14

地质灾害应急论文(精选12篇)

地质灾害应急论文 第1篇

appraisement

industry

point

本文主要针对涟源市伏口镇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应急治理方案展开系统研究。立足于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所遵循的治理原则, 参考当地岩溶塌陷所表现出的规模特征, 以及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量的具体情况, 设计了清除填堵法、跨越法和强夯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

我国可溶岩分布面积达365万km2, 占国土面积1/3以上, 是世界上岩溶塌陷发育最广泛的国家之一。在我国, 岩溶塌陷拥有相当广的分布范围, 遍及二十二个省区, 在以桂、黔、湘为代表的一些南方省区有着更高的发育, 由相关资料可知, 以冀、鲁、辽为代表的一些北方省份也爆发过比较严重的岩溶塌陷灾害。无论是伏口镇温泉, 还是易家两村, 均属于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易发区, 引起了湖南省涟源市的高度重视, 是该市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内两处不得不防的地质灾害隐患。该区内自2013年8月开始, 多次发生岩溶塌陷现象, 严重威胁区域内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尽快治理已发生的地面岩溶塌陷, 消除当地村民的恐慌情绪, 作者深入研究区内地面岩溶塌陷的形成因素, 根据实际情况将区内地面岩溶塌陷分为3个子区, 并针对各个子区提出不同的应急治理方案。

工程概况

涟源市伏口镇温泉、易家村岩溶塌陷区位于涟源市东北约40km处, 属丘陵岩溶地貌, 四周地势较高, 塌陷区主要集中在一小型盆地内。周边出露石炭系壶天群 (C2+3ht) 灰岩和白云质灰岩, 地势较为陡峭, 局部坡度达70°, 一般20~35°。

伏口镇温泉、易家村岩溶塌陷区属于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为危险性大的地面塌陷隐患点。自2012年8月起, 该区域相继发生21处地面岩溶塌陷, 形成两个规模较大的塌陷区和三处小规模塌坑, 塌陷区总面积约4500m2 (见图1) 。近年来, 人类工程活动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再加上地下水被过度开采, 岩溶塌陷也进入了高发期, 同时发生规模也是不断扩大, 目前已经造成房屋开裂, 农田毁坏, 河堤垮塌等, 直接威胁村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岩溶塌陷发育成因分析

伏口镇岩溶塌陷的形成要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地下岩层岩溶发育

岩溶塌陷与该区域岩溶发育程度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由于塌陷区下伏地层为石炭系壶天群 (C2+3ht) 灰岩、白云质灰岩, 岩溶发育强烈, 塌陷坑与地下岩溶发育存在垂直对应关系, 坑下一般都发育有溶洞和较大的岩溶裂隙;同时塌陷坑的形态受岩溶发育规模、形态影响:当岩溶空腔规模较小, 塌陷坑呈圆形或椭圆形;当岩溶空腔规模较大, 塌陷坑形态与岩溶发育形态基本一致。

(2) 覆盖层厚度较薄且粗颗粒含量较高

塌陷区基岩覆盖层一般厚度仅3~8m, 土层中含铁锰质结核, 底部岩、土接触带含灰岩碎块, 抗侵蚀、崩解能力较弱, 易产生塌陷。

(3) 地下水在基岩面附近活动强烈

由于塌陷区周边煤矿常年抽排地下水, 导致地下水位变化频繁, 侵蚀岩、土接触带土层, 导致覆盖层逐渐变薄, 直至坍塌。

岩溶塌陷发展趋势

根据塌陷区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 该区域属地下岩溶强烈发育区, 矿井常年抽排地下水已侵蚀岩溶发育带上部部分覆盖层。如诱发因素没有得到消除或进行有效治理恢复, 随时间推移, 除现有塌陷坑外, 在其他地下存在岩溶“天窗”处仍有发生塌陷的可能;已产生的塌陷坑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根据湖南省煤田物测队提供的物探资料, 在塌陷区存在10余处岩溶塌陷发育区, 地下岩溶相对集中发育, 易发生地面塌陷。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应急治理方案

立足于现场调查得到的详实资料, 同时结合灾害治理工作所要坚持的总体要求, 在对研究区岩溶塌陷发育特征及其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国内外岩溶塌陷防治工程实践经验, 本着三大原则有效实施方案设计工作, 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是经济、安全有机结合的原则, 三是治理、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匹配的原则。

根据塌陷区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及塌陷坑的具体特征, 将塌陷区分为三个子区, 每个子塌陷区治理将选择清除填堵法、跨越法和强夯法的一种或三种方法综合使用, 以达到治理目的 (见图5) 。

(1) Ⅰ号塌陷区治理方案

(1) 塌陷坑工程特征

Ⅰ号塌陷区位于温泉村农田中, 共产生大小12个塌陷坑, 呈长条形分布, 走向近NW~SE向, 塌陷坑呈不规则条带状四周形成宽度不一的开裂变形带。塌陷区基岩平均埋深为6.0m, 基岩面具有不规则起伏的特点 (见图2) 。

(2) 治理方案

本区采用清除填堵法与跨越法进行治理, 施工工序如下:剥离表层耕土-基坑开挖 (清除坑壁和坑底松散泥土) -清除底部松散泥土-回填块石、黏性土 (或施工跨越混凝土底板) -夯实回填层-浇注混凝土反滤层-回填黏性土并分层夯实-回填耕土-耕土整平复垦成水田。

(2) Ⅱ号塌陷区治理方案

(1) 塌陷坑工程特征

Ⅱ号塌陷区发生在温泉村农田中, 共产生大小5个塌陷坑, 呈近似“汤匙”形分布, 走向近NW~SE向, 北西塌陷坑较小, 东南端为主塌陷坑, 东南侧形成宽度6~10m的开裂变形带, 已威胁到东南侧民房安全。塌陷区基岩平均埋深为9.0m, 塌陷坑形状为圆形或近似圆形 (见图3) 。

(2) 治理方案

采用清除填堵法、跨越法和强夯法相结合进行治理。清除填堵法和跨越法施工工序如下:剥离表层耕土-基坑开挖 (清除坑壁和坑底松散泥土) -清除底部松散泥土-回填块石、粘性土 (或施工跨越混凝土底板) -夯实回填层-浇注混凝土反滤层-回填黏性土并分层夯实-回填耕土-耕土整平复垦成水田。强夯法施工工序如下:剥离表层耕土-对塌陷坑和开裂区夯实-回填块石、黏性土-夯实土石-回填耕土-耕土整平复垦成水田。

(3) Ⅲ号塌陷区治理方案

(1) 塌陷坑工程特征

Ⅲ号塌陷区发生在温泉村进村公路西南侧, 整个塌陷区原为一落水洞, 塌陷坑位于落水洞底部原消水口上方 (西侧) , 地表水直接从塌陷坑流入地下暗河。因落水洞底部发生岩溶塌陷, 在地表水冲刷下, 搬运坡脚土体, 导致周边边坡失稳, 产生小规模浅层土质滑坡或坍塌 (见图4) 。

(2) 治理方案

本区治理工程包括采用清除填堵法、跨越法治理塌陷坑和边坡支护。清除填堵法和跨越法治理塌陷坑施工工序如下:架设临时引水管-清除底部松散泥土及碎石-安设下水井-回填块石、黏性土 (或施工跨越混凝土底板) -夯实回填层-浇注混凝土固化落水洞底面-拆除临时引水管。边坡支护工程包括坡脚挡墙和坡面防护工程。施工工序如下:适度放坡-修建钢筋混凝土挡墙-加固坡面-坡面防护。

结语

(1) 结论

从涟源市伏口镇温泉、易家村岩溶塌陷区的危险性和对周围居民的受威胁程度等情况分析, 进行伏口镇温泉、易家村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有现实的必要性, 同时也是切实可行的, 所以, 应投入相关资源进行积极治理。

在分析经济性、安全性以及技术可行性的基础上, 预测未来的治理效果, 结合实际调查情况, 将区内地面岩溶塌陷分为3个子区, 提出了清除填堵法、跨越法和强夯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

(2) 建议

(1) 保持民情稳定, 做好搬迁安置工作。在对当地居民实施搬迁时, 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应出台符合当地实情的搬迁政策, 保持民情稳定, 做好搬迁安置工作。

(2) 综合治理。在人类工程活动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 灰岩地层迎来了更为多变的地质环境变化, 使得岩溶溶洞更容易发生。所以, 在工程活动中, 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 包括疏通、排导以及注浆等, 并将上述措施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取得理想的共同治理效果。

(3) 地质灾害监测。对于岩溶动态发育, 应重视和做好地表长期监测工作, 一旦察觉到异常, 应立即上报, 及时且有效地安排居民转移等工作。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第2篇

1总则

1.1目的为了预防各类因自然灾害发生而导致的地质灾害,同时在万一发生了地质灾害的时候,能迅速、有效地控制事态发展,最大限度地保护客人、员工和酒店的人身与财产安全,特制定如下预案。

1.2工作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抗灾减灾方针,增强酒店员工防灾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安全避让、应急抢险等综合能力。统一领导、职责明确、反应灵敏、整合资源。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酒店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事故时。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当酒店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事故时,现场最高级领导为最高指挥,最高指挥员有权力调用一切资源(包括财力、人力资源),同时有义务将事件的影响及损失减到最小程度。

组长:张彬

副组长:

成员:

3预警和预防机制

3.1信息监测与报告

信息的来源主要为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台风、洪涝等信息发布中得来,根据实际的强度等级来确认。

3.2预警预防行动

各部门在得到自然灾害等信息的行动

1、前厅部:

A、准备各类提供给客人的灾害警报资料,并在客人入住登记时提

醒客人。

B、前厅做好因为一些灾害工作所对客人造成不便的解释工作。

C、关闭一些需要关闭的门窗,并做好对宾客的指引和疏导。

D、对本酒店的员工,负责发放酒店房卡以便员工入住。

2、客房部:

A、对所有客房进行检查,关闭所有客房及公共区域窗户。

B、协助前厅部将灾害警报资料发放至各客房。

C、对所有外围花卉进行保护处理,防止被损坏。

D、做好对部门员工自身安全的教育提醒工作。

3、工程部:

A、准备好各类抢修器具,以便在发生各类紧急情况时能立即进行

抢修。

B、做好各类停电停水情况的准备工作、对室外的设备进行安全检

查,及时消除各类隐患。

C、对一些特别是高空中存在可能有危险的物品设备进行加固处

理。

D、做好对部门员工自身安全的教育提醒工作。

4、保安队:

A、加强对酒店所有场所的巡查,对酒店所有平台进行检查,清理

平台上的杂物,防止各类高空物品坠落,防止部门山体滑坡事故发生,拉出警戒线。

B、做好各类应急设备如应急照明、应急广播的准备工作。

C、做好通信器材的检查工作,确保各场所通讯的正常。

D、对一些危险场所进行暂时的封闭工作,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E、对酒店员工宿舍,进行安全检查确保员工生命安全。

F、做好对部门员工自身安全的教育提醒工作。

5、餐饮部:

A、对部门所管辖的区域进行检查关闭所有窗户。

B、做好对部门员工自身安全的教育提醒工作。

6、其它部门:

A、综合部对酒店住宿员工进行统计,并分配好房间以便前台房卡的制作。

B、中厨房负责台风等自然灾害期间员工的伙食,望泉楼一律不许

员工接近。

C、各部门对部门所管辖的区域进行检查关闭所有窗户。

D、做好对部门员工自身安全的教育提醒工作。

4应急响应

4.1响应程序

1、酒店领导进行值班,并对酒店工作进行最高级别指挥。

2、保安队加强对各区域的巡查力度,对重点部位进行每1小时不

少于1次的不间断检查,部门人员进行24小时值班及时处理突发情况。

3、工程部加强对室外设备的检查,加强值班力量,做好各类抢修的准备。

4、在灾害影响严重时为确保员工自身生命安全,酒店设立临时员

工休息区域保证员工的正常休息。

5、在地质灾害未解除之前,任何员工不许靠近灾害点,安排的值

班人员必须在三人以上对酒店内灾害点进行巡视,杜绝单人行动。

4.2信息共享和处理

当发生自然灾害事故中有涉及港、澳、台胞及境外人士时必须统一由酒店保安队通知公安部门外事办。

4.3通讯

当发生灾害事故时前厅部总机负责进行对各相关部门、人员的通讯,确保应急情况下通讯的畅通,同时严格控制消息的传播。

4.4指挥和协调

当发生灾害事故时,酒店总经理为最高指挥长官,当酒店总经理不在现场时值班经理为最高指挥长官,最高指挥长官对事件进行统一领导、决策,各部门应全力配合、参与应急救援。

4.5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当突发治安事件时,应急人员应对自身安全进行必要的防护。5后期处臵

当灾害解除后,由各部门负责人通知本部门员工,并严密监视动态。

(1)所有部门和员工在未查清事实的情况下,都要注意保密,尽可能减少影响面。

(2)未经总经理同意,任何部门或员工都不得向外界或新闻界透露有关情况。

6保障措施

当发生灾害事故时,现场最高指挥长官对酒店内的一切人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必须尽一切可能保障应急的需要。

7附则

7.1预案管理与更新

酒店综合部负责对本预案的评审、备案及修订,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更新。

7.2奖励与责任

在应急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酒店将进行相应的表彰、奖励,对在事件中有相关责任的人员酒店也将根据情况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7.3预案实施或生效时间

本预案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地质灾害应急论文 第3篇

A:湖南省是全国地质灾害的高易发区,每年发生的地质灾害数量和造成的损失都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来说是仅次于四川、云南、贵州的地质灾害高发育地区。目前全省有据可查的大小地质灾害就有上万处。近年来,随着一些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同时伴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加,我省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越来越严峻。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连续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求加快全省应急体系建设。

在这种形势下,省国土资源厅按照省领导关于“加快全省应急体系、平台建设”的指示,积极筹建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决定依托我站(中心)现有办公场所及卫星遥感监测设备、远程视频会商决策指挥系统等建设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及会商指挥部,作为全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形成横向与省委应急办、省政府应急办、省防汛指挥部、省气象台相联,纵向与国土资源部、各市州县国土资源局、市州地质灾害应急中心相通的中枢指挥系统。2012年初,经省编委同意,正式成立“湖南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加挂在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成立一年多来,应急中心主要承担全省地质灾害总值班值守,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和指挥调度等工作。

同时我们经过前期多地的调研,正在加紧进行湖南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的场地建设,争取在今年汛期初步建成并运行,实现与多部门的资料共享、远程视频会商、应急指挥管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应急中心,也将成为全省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节点。

Q:2013年度湖南省地质灾害趋势初步预测情况怎样?

A:根据湖南省地质环境特征、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结合2012年地质灾害灾情、隐患点稳定状况和2013年全省氣候趋势,湖南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对今年全省的地质灾害做了初步预测:

今年我省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总体与常年相当,但局部强降雨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仍不可忽视,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发性地质灾害为主。其中,今年3-4月降水较常年偏多,受其影响,湘潭市、株洲市、郴州市汛期地质灾害发生频次仍然较多,同时,由于湘东、湘中山地丘陵区地质环境脆弱,岳阳、长沙、娄底、益阳等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较为易发,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不容乐观;主汛期5-9月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的主发期,尤以5、6、7月最为严重,主要应防范受强对流天气或台风暴雨影响引发的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可能主要在湘西北、湘西、湘东南部分山地丘陵区。

Q:根据预测,湖南地质灾害防治应将采取哪些措施?

A:针对今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未雨绸缪,主动与政府应急办、气象局(台)等部门会商对策,确保地灾防治工作更加精准到位。

与此同时,湖南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在省国土厅的领导下,将组织开展汛前地质灾害隐患巡查,规范巡查内容,开展“防灾知识送下乡”、“湖南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示范县”创建等活动,还将组建湖南省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实现省市两级及部分重点县市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平台的互联互通,部署34个重点县市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对全省60处以上重大地灾隐患点进行工程治理,对100处重点地灾隐患点开展详细勘查,安排1000户以上受地灾隐患威胁居民搬迁避让,避免地质灾害群死群伤事故发生。

山区公路地质灾害应急与防治措施 第4篇

关键词:滑坡,公路,措施

引言

滑坡是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 因滑坡的产生条件、影响因素、破坏机理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一直是世界各国研究的主要地质和工程问题之一。边坡如果失稳, 就形成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轻则增加投资、延长工期, 重则导致建筑物倒塌、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目前, 滑坡仍然是危害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灾害之一。

1 滑坡概述

斜坡上的部分岩体和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沿某个滑动面发生剪切破坏向下运动的现象称为滑坡。滑动面可以是受剪应力最大的贯通性剪切破坏面或带, 也可以是岩体中已有的软弱结构面。规模大的滑坡一般是缓慢的、长期的往下滑动, 有些滑坡滑动速度也很快, 其过程分为蠕动变形和滑动破坏阶段, 但也有一些滑坡表现为急剧的滑动, 下滑速度从每秒几米到几十米不等。滑坡多发生在山地的山坡、丘陵地区的斜坡、岸边、路堤或基坑等地带。滑坡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很大, 轻则影响施工, 重则破坏建筑;由于滑坡, 常使交通中断, 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大规模的滑坡, 可以堵塞河道, 摧毁公路, 破坏厂矿, 掩埋村庄, 对山区建设和交通设施危害很大。

2 成因分析

滑坡的形成, 是由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共同作用的结果。Ⅳ#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人类前缘开挖, 使土体形成临空面, 后缘地表水渗入, 降低了土体的抗剪强度, 增加土体的重度, 造成整个土体向临空面滑移。属工程诱发的牵引式滑坡。边坡在改建过程中, 土壤内部原有的应力状态随着改造过程的进行渐渐地发生了变化, 有的边坡经过自身调整变得越来越稳定, 最终形成稳定边坡;有的经过应力调整, 失去平衡, 最终发生崩塌、滑坡、剥落现象。其次, 滑坡土体的透水性总体较差, 地下水多沿泥岩顶面和强风化和中风化的界面地表径流, 连日暴雨使本已丰富的地下水更加充盈, 软弱面的渗水量骤增, 加速了滑坡体的运动速度。再次, 斜坡中部的裂缝为地表水的渗入提供了方便。滑体中含水量大增, 最终达到饱和状态, 岩体被软化, 边坡变形失稳, 滑体顺坡向路堑滑移。

3 某山区公路应对滑坡的设计方案

按照"安全、环保、舒适、美观"的原则, 在满足安全和规范要求的前提下, 考虑施工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 同时根据场地地形、工程地质条件及本合同段现场实际情况, 对滑坡体进行处理。

在某山区公路施工中, 由于滑坡推力较大, 故在2#滑坡西块滑体的上级滑坡布设一排预应力锚索抗滑桩, 以抵抗滑坡的下滑力作用, 桩中心距左线线路中线约18m。由于锚索孔与桥墩存在交叉, 部分抗滑桩因锚索与桥墩无法避开而改为普通抗滑桩。共设抗滑桩15根, 其中锚索抗滑桩12根, 普通抗滑桩3根。

3.1 主要施工流程

先施工抗滑桩, 滑坡稳定后施工桥梁墩台。

锚索抗滑桩施工顺序为:测放桩位→清理并稳固桩孔附近坡面→施工抗滑桩锁口→开挖→节桩孔→绑扎护壁钢筋→支模→浇注护壁砼→开挖下一节桩孔→重复上面四道工序直到设计标高→封底→绑扎桩身钢筋→浇灌桩身砼至距桩头2m处, 预留锚索孔位→浇注剩余砼。锚索孔钻孔→下钢绞线→注浆→张拉→锁定。

锚索与桩身工程可分别进行, 先后顺序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但应注意相互的配合与衔接。

3.2 抗滑桩施工

3.2.1 测量放桩

抗滑桩要按桩排方向及控制桩身的里程、坐标位置准确放线定位。

3.2.2 普通地质情况桩身开挖

a.抗滑桩施工前应先将桩位附近边坡或表层易滑塌部分清除, 并做好桩位附近地表水的拦截工作。

b.抗滑桩跳桩分节开挖, 做好锁口盘和每节护壁。每节开挖深度不超过1m, 开挖一节, 做好该节护壁, 当护壁砼具有一定强度后方可开挖下一节, 护壁各节纵向钢筋必须焊接, 禁止简单绑扎。

c.浇筑护壁砼时, 必须保证护壁不侵入桩截面净空以内。桩坑开挖过程中应随时校准其垂直度和净空尺寸。转贴3.2.3特殊地质情况桩身开挖

2#滑坡西块滑体6#~15#地质为褐黄、褐灰、褐黑色亚黏土, 顶部松散。滑坡地段地表水、地下水丰富, 桩身开挖过程中渗水量大, 土质流动性大, 呈流塑状, 桩身护壁四周坍塌严重, 成孔困难。护壁后侧的部位空洞严重, 已完成的护壁承受土压力极大, 导致护壁变形、开裂, 给工程施工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特殊地质抗滑桩护壁施工处治方案:

(1) 已完成的护壁, 由于变形、开裂严重, 用φ108*6钢管做横撑做临时支撑, 控制护壁变形。

(2) 在已完成的护壁上开孔, 由孔口处向护壁后空洞部分填充C25砼, 直至护壁后空洞完全密实为止。护壁开孔由上往下, 尺寸为30×30cm方孔, 按2m间距梅花型布设, 并在开孔处适当加设φ25Ⅱ级钢筋, 使护壁、填充砼、桩周土体形成一体。

(3) 护壁砼厚度由原设计的20cm调整至40cm, 护壁钢筋由原单层钢筋网调整为双层钢筋网。抗滑桩每节护壁长度控制60cm。

(4) 为保证抗滑桩顺利施工, 在滑动面地段布置超前小导管, 超前小导采用L=2mφ42*4花管, 间距为50×50cm梅花型布置, 外插角30度, 小导管超前有效长度为1.73m, 可以分二个至三个循环进行开挖。小导管采用双液注浆机注双液浆, 双液浆配合比为C:S=1:0.5水灰比为0.7:0.9, 注浆压力为2.5MPa。小导管不仅固结已开挖段护壁四周背后松散体, 还起到超前支护的作用。

(5) 护壁开挖严重无法进行, 下步开挖时, 回填透水性材料碎石土至开裂处进行二次开挖。

3.2.4 抗滑桩锚索施工

a.锚索孔位测放应准确, 偏差不得超过±3口, 倾角允许误差小于锚索长度的3%;考虑沉碴的影响, 为确保锚索深度, 实际钻孔深度再大于设计深度1.0m。

b.锚索钻孔时禁止开水钻进, 以确保锚索深度施工不致于恶化滑坡工程地质条件。2#滑坡锚索施工时, 锚索孔眼时常发生塌孔, 不能正常施工。处治方法为注双液浆固结松散体, 钻机二次钻孔。

c.锚索张拉分五级进行, 每级荷载分别设计拉力的0.25、0.5、0.75、1.0、1.1倍, 最后一级需要稳定10~20分钟外, 其余每级需要稳定5分钟, 分别记录每一级钢绞线的伸长量。在每一级稳定时间内必须测读锚头位移三次。锚索张拉除考虑预张拉外还要交替分级张拉, 交替张拉可保证各孔锚索受力均匀, 张拉后若有明显的预应力损失, 及时进行补张拉。

d.张拉到最后一级荷载且变形稳定后, 卸荷至锁定锚索。锚索锁定后, 按要求切除多余钢绞线, 锚头及锚孔在桩身的锚孔部位补浆完成后, 用C25砼及时封闭锚头。

结论

以上对滑坡的形态特征、影响边坡稳定性因素及滑坡形成条件、滑坡的防治措施做了简单的介绍。天然的或人工开挖形成的边坡到处可见,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边坡失稳, 引起各种规模的滑坡时有发生, 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了巨大的灾难。因此, 作为土木工程技术人员,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研究和治理滑坡, 从而减少滑坡的发生和降低因滑坡造成的损失。相信通过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 滑坡现象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 我们的公路建设也会更加安全。

参考文献

[1]隆威, 郝宇.关于某高速公路滑坡原因及处治措施分析.

[2]施凤彬.浅谈滑坡群抗滑桩施工技术.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第5篇

1.1编制目的

提高地质灾害发生后或出现重大地质灾害临灾征兆时的应急反应潜力,科学有效地指挥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最大程度地避免、减轻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四川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阿坝州突发事件应对条例》、《阿坝州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州范围内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突发性地质灾害包括:因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发的危害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1.4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建立健全群测群防机制,最大程度减少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坚持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建立健全按灾害级别分级管理,以县人民政府属地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州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

为有效防治和处置地质灾害,成立州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州指挥部),地质灾害发生后或出现重大地质灾害临灾征兆时,指挥部负责全州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

州指挥部由州人民政府分管副州长任指挥长(特殊状况由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阿坝军分区领导、州政府分管副秘书长、武警阿坝州支队领导、州国土资源局局长任副指挥长。成员包括:州政府办公室(州政府应急办)、州国土资源局、州委宣传部(州政府新闻办)、州监察局、州发展改革委、州经信委、州教育局、州公安局、州民政局、州财政局、州城乡建设住房保障局、州交通运输局、州水务局、州农业局、州林业局、州畜牧兽医局、州商务局、州卫生局、州环保局、州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州旅游局、州安监局、州防震减灾局、阿坝日报社、州公路局、州广播电视台、州工商局、州气象局、州食品药监局、阿坝军分区、州公安消防支队、武警阿坝州森林支队、电信阿坝分公司、移动阿坝分公司、联通阿坝分公司、阿坝电力公司等单位负责人。

职责:主持突发性地质灾害灾情、险情会商,根据灾情或险情,决定是否启动应急响应;统一组织指挥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组织制订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进行抢险救灾;执行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和州委、州政府下达的其他关于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任务。

2.2州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州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主任由州国土资源局局长兼任。

职责:了解险情、灾情后,及时向指挥部提出启动应急响应级别推荐,提出具体的应急处置措施和抢险救灾初步方案;贯彻州指挥部的指示和部署,协调指挥部成员单位之间和相关县指挥部的工作,并督促落实;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分析灾害发展趋势,对灾害损失及影响进行评估,为指挥部决策带给依据;负责汇集险情、灾情和应急处置进展状况,及时统计、核实、上报相关信息;指导相关县指挥部工作。

2.3州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工作组

发生较大以上地质灾害突发事件,州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根据需要成立综合协调、专家技术、抢险救援、医疗卫生、监测预警、应急保障、善后处置、宣传报道等应急处置工作组。

2.3.1综合协调组

由州政府办公室(州政府应急办)牵头,州国土资源局、州公安局及相关县政府的有关负责人参加。任务是传达现场指挥部领导的指示,报告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状况,协调有关抢险救援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2.3.2专家技术组

由州国土资源局牵头成立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专家组,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带给技术咨询服务,必要时邀请省国土资源厅技术专家为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和应急工作带给技术咨询服务。

2.3.3抢险救援组

由现场指挥部确定成员单位,主要由参加抢险的救援力量组成。任务是迅速抢救遇险、受伤人员,安全转移人财物等。

2.3.4医疗卫生组

由州卫生局牵头,对受伤人员进行现场急救和重伤人员转运救治,带给医疗救治中必要的技术支持,并承担卫生防疫等相关工作。

2.3.5监测预警组

由州国土资源局牵头,州气象局、州水务局等有关单位参加,主要开展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方法、技术的研究,开展应急调查、应急评估、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2.3.6应急保障组

州经信委牵头,组织协调电力、通信运营企业尽快恢复受破坏的设施设备,协调相关企业带给燃油、电力、通讯等应急保障。

州民政局负责协助灾区有关部门做好受灾群众的转移安置工作;申请、管理、分配灾民救济款物;做好农村居民倒塌房屋恢复重建的资金安排;负责州级物资的组织储备、调拨和供应工作;负责死难者的善后处置等相关工作。

2.3.7善后处置组

由事发县政府牵头,负责做好遇难、受伤人员的赔付、安抚和恢复生产、生活正常秩序等工作。

2.3.8宣传报道组

州委宣传部(州政府新闻办)牵头,负责组织和协调应急处置工作的宣传报道工作。提出新闻发布、报道工作意见,指导组织新闻发布、报道工作,协调解决新闻发布、报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收集、跟踪舆情,组织舆论引导,负责对互联网的监控、管理及网上舆论引导工作。负责受理港澳及境外记者的采访申请及管理工作。

2.4州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

州政府办公室(州政府应急办):负责突发性地质灾害重大事件的综合协调和应急管理指导工作。

州国土资源局:负责州指挥部办公室工作。组织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应急监测工作,并对灾害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警,提出应急防治与救灾措施推荐;组织专业技术和施工队伍,实施必要的应急治理工程,减缓和排除险情,提出灾后重建总体设想及治理措施推荐。

阿坝军分区:负责组织所属部队、民兵应急营投入抢险救灾,侦查灾情,开展国防后备力量应急动员,重点是抢救被埋人员,救扶受灾群众、工程抢险、处置次生灾害。在受灾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做好外区部队支援的协调配合工作及相关保障工作。

武警阿坝州支队、州公安消防支队、武警阿坝州森林支队:根据灾害需要,按照《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规定,在事发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参与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相关工作,负责抢险救灾、营救群众、转移运送物资等。

州委宣传部(州政府新闻办):负责组织和协调应急处置工作的宣传报道工作。提出新闻发布、报道工作意见,指导组织新闻发布、报道工作,协调解决新闻发布、报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收集、跟踪舆情,组织舆论引导,负责对互联网的监控、管理及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负责受理港澳及境外记者的采访申请及管理工作。

州监察局:负责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救灾工作中履行职责及对救灾物资、资金的使用管理实施监督;对国家工作人员因工作中失职、渎职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进行查处。

州发展改革委:负责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及投资计划的协调和相关监督管理工作;协调安排应急抢险建设项目、按照国家政策争取重大应急工程建设纳入国家基建计划;负责协调应急抢险物资。

州经信委:负责组织、协调电力、通信运营企业尽快恢复受破坏的设施设备,协调相关企业带给燃油、电力、通讯等应急保障。

州教育局:负责指导全州教育系统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处置工作。加强教育,提高学校防范地质灾害的潜力,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确保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

州公安局:负责组织公安民警参加地质灾害抢险救援,维护灾区社会治安、交通秩序,依法查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重点目标安全和救灾抢险物资运输畅通,协助相关部门动员疏散受灾人员。

州民政局:负责协助灾区有关部门做好受灾群众的转移安置工作;申请、管理、分配灾民救济款物;做好农村居民倒塌房屋恢复重建的资金安排;负责州级物资的组织储备、调拨和供应工作;负责死难者的善后处置等相关工作。

州财政局:负责牵头组织灾情的核实和统计汇总工作;应急防治与救灾资金的筹集和落实;做好应急防治与救灾资金的分配及使用的指导、监督和管理等工作。

州城乡建设住房保障局:负责协同做好灾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转移、临时安置等工作,指导灾后群众住房和灾区公共设施恢复重建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质量监理工作。

州交通运输局(州公路局):负责及时组织抢修损毁的交通基础设施,确保道路畅通。协调组织运力,保障救灾物资运输。

州水务局:负责水情和汛情的监测及地质灾害引发的次生洪涝灾害的处置;及时向指挥部报告灾情动态;组织、协调、指导全州水利工程抢险工作,负责督促灾后水利设施的修复,储备防汛抢险物资。

州农业局、州林业局、州畜牧兽医局:负责农业、林业、畜牧业灾情核查、统计、救灾工作,指导灾后农业、林业、畜牧业恢复生产。

州商务局:负责协调组织灾区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做好灾区肉类、食糖、食盐等重要商品的市场调控;加强灾区生活必需品的市场运行监测。

州卫生局:负责组织实施伤病员医疗救治工作,为灾区群众带给医疗保障和精神、心理、卫生健康咨询服务;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爆发流行;组织开展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及环境卫生、职业卫生等执法监督检查。

州环保局:负责水、气、辐射环境应急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减轻环境污染危害。

州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州广播电视台、阿坝日报社:负责地质灾害宣传报道工作,及时准确报道经指挥部审定的灾情和应急工作动态,按照指挥部的要求向公众发布灾害警报、紧急通知及重要天气预报等,及时报道抢险救灾动态信息。

州旅游局:负责指导、督促相关部门做好旅游服务设施的保护和排险,指导和协助做好旅游景区、景点游客的疏散工作。

州安监局:负责指导、督促各非煤矿山企业、各加油站点的地质灾害应急防范和抢险救援工作。

州防震减灾局:负责带给地质灾害所需的地震资料信息。

州工商局:指导个体私营经济协会用心动员经营户开展生产自救,为群众带给生活必需品;负责灾区物资供应的市场管理工作。

州气象局:负责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带给天气趋势分析和预警预报服务;带给天气实况资料服务;灾情发生后根据需要开展现场气象服务。

州食品药监局:负责救灾期间药品、医疗器械和餐饮环节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根据灾情需要,做好药品、医疗器械供应协调工作。

电信阿坝分公司、移动阿坝分公司、联通阿坝公公司:负责所属通讯设施、设备的抢险、抢通工作,迅速组织力量恢复灾区通讯;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带给应急通讯保障。

阿坝电力公司:负责所属设施、设备的抢险、抢通工作,迅速组织力量恢复灾区供电;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带给应急电力保障。

2.5其他应急指挥机构

根据突发地质灾害事件状况及应急处置需要设立现场指挥部,现场指挥部由州、县相关人员和部门共同组成。

根据需要县、乡成立相应指挥机构。

3预防、预警

3.1预防工作

各级政府要加快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定期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专业监测网络,构成覆盖全州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国土资源、水务、气象、经信、安监、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密切合作,逐步建成防汛监测网络、气象监测网络,连接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及时传送地质灾害、灾情、险情、汛情和气象信息,坚持汛期24小时值守制度。

3.2监测预警

3.2.1信息收集与分析

县政府负责落实地质灾害监测单位和监测人员,组织应急监测。州国土资源局负责广泛收集整理与突发性地质灾害预防预警有关的数据资料和信息,组织调查、核实灾情、险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潜在威胁、影响范围以及诱发因素,实时掌握灾情、险情动态,及时分析、预测发展趋势,并及时上报灾害发生状况和发展趋势。

3.2.2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本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成员单位,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每年年初拟订本年度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要标明辖区内主要灾害点的分布,说明主要灾害点的威胁对象和范围,明确重点防范期,制订具体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确定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职责人。

3.2.3地质灾害险情巡查

充分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网络的作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加强对地质灾害重点地区的监测和防范,发现险情时,要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当地县级政府要及时划定灾害危险区,设置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根据险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对策,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状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避灾疏散。

3.2.4“防灾明白卡”发放

为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潜力,地方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已查出的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将群测群防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落实到乡(镇)长和村委会主任以及受灾害隐患点威胁的村民,要将涉及地质灾害防治资料的“明白卡”发到村民手中。

3.2.5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制度

地方各级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要加强合作,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并将预报预警结果及时报告本级政府,同时透过媒体向社会发布。当发出某个区域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后,当地政府要依照群测群防职责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职责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各单位和当地群众要对照“防灾明白卡”的要求,做好防灾的各项准备工作。

4突发地质灾害报告

4.1信息报送

4.1.1信息速报

县政府接到出现中型及以上地质灾害报告后,立即报告州政府、州国土资源局。州人民政府、州国土资源局根据灾情及时报告省人民政府、省国土资源厅。对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可能演化为中型及以上的地质灾害也要按上述要求速报。

4.1.2信息报送资料

灾害速报资料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类型、规模、人员伤亡失踪数量、经济损失、可能诱发因素、发展趋势、已采取的应急措施等。

4.2通信与信息传递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有线电话、卫星电话、手机、电台及互联网等,建立覆盖全州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信息网,并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4.3信息发布

州政府新闻办根据相关规定和州指挥部的要求,严格把关,统一口径,及时发布应急处置与救灾工作进展状况,要充分重视并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做好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

5应急响应

5.1应急响应启动

应急响应分为四级,Ⅰ级为最高级别响应。根据突发性地质灾害灾情,由指挥部办公室提出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响应的推荐,报州指挥部审批后宣布启动。

5.2应急响应行动

5.2.1Ⅰ级应急响应行动

发生特大型地质灾害后,事发县和州政府同步启动应急预案,州指挥部宣布进入应急状态,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和指挥部的统一部署立即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1)州指挥部组织国土资源、民政、交通运输、水务、城乡建设住房、财政等部门及时赶赴现场,采取措施,防止灾害扩大。请求省政府和上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赴灾区现场指导应急处置工作,派出专家组调查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其发展趋势。

(2)成立现场指挥部,根据现场状况确定应急处置方案,开展应急处置,并及时向州指挥部报告相关状况。

(3)州指挥部召集成员单位召开紧急会议,分析、研判灾情,部署抢险救灾工作。根据灾情的发展变化,响应期内随时召开流动会商会。及时向省政府报告灾情和应急处置状况。

(4)州指挥部办公室及时向相关县政府和州指挥部成员单位通报灾情和州指挥部的指示、命令。

(5)根据地质灾害抢险救灾需要,州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及时开展各项应急工作。

州指挥部办公室按照指挥部的总体部署,组织、协调开展各项应急处置工作;驻州部队和武警、森警、消防部队迅速组织力量开展人员搜救、伤员转运和其他抢险救灾工作;卫生部门及时派出医疗分队做好伤病员医疗救治工作,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必要时可动员当地医疗机构成立现场紧急救护站;交通运输部门迅速组织力量抢通道路,并为抢险救灾带给运输保障;民政部门为灾区紧急调拨救灾物资,及时救助安置受灾群众;财政部门安排下拨应急经费;通信部门迅速组织力量抢修受损通讯线路和设施,并为抢险救灾带给应急通讯保障;其他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

(6)州气象局加大预报密度,及时监测、分析和预测天气形势,每日不少于2次向州指挥部带给事发地区的天气预报,并及时发布天气预警信息。

(7)州指挥部办公室每日及时将当日相关灾情及抢险救灾工作部署等状况上报州委、州政府,并向州指挥部各成员单位通报。

(8)州指挥部成员单位应按照分工,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充分调动本系统的力量,全力支持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5.2.2Ⅱ级应急响应行动

发生大型地质灾害后,事发县和州政府同步启动应急预案,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和指挥部的统一部署立即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1)州指挥部组织国土资源、民政、交通运输、水务、城乡建设住房、财政等部门及时赶赴现场,采取措施,防止灾害扩大。必要时,请求省政府和上级国土资源部门支援。

(2)成立现场指挥部,根据现场状况确定应急处置方案,开展应急处置,并及时向州指挥部报告相关状况。

(3)州指挥部召集成员单位召开紧急会议,分析、研判灾情,部署抢险救灾工作。及时向省政府报告灾情和应急处置状况。

(4)州指挥部办公室及时向相关县政府和州指挥部成员单位通报灾情和州指挥部的指示和命令。

(5)根据地质灾害抢险救灾需要和受灾县请求,州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及时开展各项应急工作。

州指挥部办公室按照指挥部的总体部署,组织、协调开展各项应急处置工作;驻州部队和武警、森警、消防部队迅速组织力量开展人员搜救、伤员转运等其他抢险救灾工作;卫生部门及时派出医疗分队做好伤病员医疗救治工作,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交通运输部门迅速组织力量抢通道路,并为抢险救灾带给运输保障;民政部门为灾区紧急调拨救灾物资,及时救助安置受灾群众;财政部门安排下拨应急经费;通信部门迅速组织力量抢修受损通讯线路和设施,并为抢险救灾带给应急通讯保障;其他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

(6)州气象局加大预报密度,及时监测、分析和预测天气形势,每日向州指挥部带给事发地区的天气预报,并及时发布天气预警信息。

(7)州指挥部办公室每日及时将当日相关灾情及抢险救灾工作部署等状况上报州委、州政府,并向州指挥部各成员单位通报。

(8)在严重的地质灾害发生期间,州指挥部成员单位应按照分工,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充分调动本系统的力量,全力支持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5.2.3Ⅲ级应急响应行动

发生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后,事发县和州政府同步启动应急预案,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和指挥部的统一部署立即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1)州指挥部组织国土资源、城乡建设住房、交通运输、水务、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

(2)迅速组织力量开展人员搜救、伤员救治等抢险救灾工作;

(3)州指挥部办公室及时向相关县政府和州指挥部成员单位通报启动Ⅲ级应急响应的命令及有关灾情状况。

(4)根据抢险救灾的需要和各县请求,州指挥部办公室及时组织协调抢险救灾物资调拨,州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

5.2.4Ⅳ级应急响应行动

发生小型地质灾害灾情后,事发县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应急抢险与救灾工作。

(1)小型地质灾害的应急工作,在县政府的领导下,由事发县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具体指挥,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

(2)州指挥部办公室及时向相关县政府和州指挥部成员单位通报。

(3)州指挥部办公室根据抢险救灾需要和受灾县请求,组织协调向灾区带给相关支持;州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

5.3应急处置

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发生后,受灾群众灾后安置和重建工作应享受当地救灾相关政策。

由当地县政府牵头,按有关法规和政策,对地质灾害受伤人员给予救治和救济,并做好善后工作,迅速对地质灾害现场进行清理,排除障碍,保障城市功能,恢复交通畅通。

5.4应急响应结束

经专家组鉴定地质灾害险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经指挥部批准,事发县政府撤消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应急响应结束。

5.5宣传报道

突发地质灾害调查核实后,按照及时主动、准确把握、正确引导、讲究方式、注重效果、遵守纪律、严格把关的原则,报州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审核同意,由现场指挥部指定的新闻发言人向媒体发布。

6培训和演练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地质灾害知识的培训力度,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教育,增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潜力,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防治与救灾培训,并适时组织演练,充分提高群众知灾、识灾、防灾、避灾意识,到达科学防灾,主动避灾。

7后期处置

7.1后期治理恢复等工作

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后,根据应急处置措施实施状况,州指挥部要对后期灾害治理、群众安置、恢复生产、保险赔付等作安排,实行分工负责。

县级及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灾害点的现状调查,分析发展趋势,确定危险性、危害性、治理紧迫性,组织编写上报治理材料,根据部门职责实施治理工作。

县级及以上民政、人事劳动等部门负责居民或企业灾害状况调查,由民政部门牵头制定补助救助方案,在县政府批准后负责方案实施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各类保险赔付工作。

县级及以上水务、交通运输等部门负责受灾居民或企业的生产生活条件恢复工作,由水务部门负责编制恢复生产生活方案,在县政府批准后负责方案实施。

7.2灾害事件及处置总结评估

州政府应急办牵头负责灾害状况、应急处置状况总结工作,由县级及以上宣传、国土、民政、水务、交通运输、公安、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参加。深入分析取得成效、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制定后序措施,完善相关预案。

8附则

8.1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州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修订、完善。

各县人民政府参照本预案,制定本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8.2名词术语解释

地质灾害易发区:指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地质灾害危险区:指已经出现地质灾害迹象,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区域或者地段。

次生灾害:指由地质灾害造成的工程结构、设施和自然环境破坏而引发的灾害,如水灾、爆炸及剧毒和强腐蚀性物质泄漏等。

直接经济损失:指地质灾害及次生灾害造成的物质破坏,包括建筑物和其他工程结构、设施、设备、物品、财物等破坏而引起的经济损失,以重新修复所需费用计算。不包括非实物财产,如货币、有价证券等损失。

8.3预案实施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 第6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质环境;保护

0.前言

地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经济、文明发展的基础,而地质灾害则是由于自然环境和人类行为不当使地质环境遭到破坏。地质灾害的频发与地质环境的日渐恶化,都不同程度的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阻碍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环境刻不容缓,有效的防治措施亟待采取,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1.地址灾害频发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

1.1地质灾害频发原因

地质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作用常超出生态环境允许的程度,使地质环境恶化,最终给人类自身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也就是地质灾害。可以看出,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和人为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恶化,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毁损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严重破坏的事件。

1.2地质灾害造成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虽然在地质环境保护、预防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在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至今还没有一部较为完善的法规来进行规范,人们对地质环境的认识及重视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加之某些地区地质环境条件较差,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等日益加剧,从而导致地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经济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在频度、程度上都大大加强,进而导致对地质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频发的地质灾害和恶化的地质环境,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环境的主要问题

2.1人类活动使地质环境遭到破坏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对自然改造能力的迅速提高,人类在利用地质环境的同时,其活动作为一种日益强大的动力因素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也越演越烈。水土流失,土地砂化,土地盐碱化,冻融,地震等现象发生频繁。地质环境质量日趋下降,自然资源损失严重,人为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整个地质环境向紊乱、衰退的演替趋势发展。再加上“三废”抛掷无度等等一系列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已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

2.2保护意识薄弱

我国具有许多在国际和国内都享有盛名的地质遗迹。但由于保护不得力,开发利用粗放,管理滞后,破坏地质遗迹现象屡有发生。例如,嘉荫龙骨山的恐龙化石有的被风化破坏,有的被江水冲走;五大连池火山地貌被开辟为采石场,碎石成堆;勃力硅化木被推土机推出,弃之如粪土。诸如此类事件比比皆是,几乎省内的每个地质遗迹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地质遗迹的破坏不仅使地质环境改变了,同时也使得经济发展受到了阻碍。增强保护地质环境意识刻不容缓,所有公民都有义务参与其中。

2.3矿产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在大规模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也大大改变了矿山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给矿山地质生态环境和资源带来巨大压力。矿山整体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天然植被覆盖面积降低,裸露岩石增加,地下水资源枯竭,水质恶化,降低了整体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地质灾害。对矿山开发建设构成威胁,严重制约矿山地区的发展[1]。另外,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又是发展中国家,资源需求量极大,出现掠夺式开发与利用矿产资源的现象。尤其省内许多不登记的集体和个体企业技术落后,装备差,回采率低,布局混乱,产品结构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严重。

3.地质灾害防治的方法措施

3.1建立地质灾害监控体系

建立健全适应不同建设需要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评价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及动态趋势,以达到预防的目的。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遥感技术(RS)及全球定位技术(RS)等[2],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优势,包括有关高等院校、国家专业实验室及科学研究机构,对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现状开展系统的大规模调查与建档工作,重点查明重要城市、经济带、交通干线及人口密集区地质环境状况及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基础依据。建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监测及监控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信息系统、危险性分析评价系统和防灾减灾决策支持系统,并通过网络传输的手段,实现信息的全社会服务体系,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2改善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环境恶化和破坏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没有充分认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在于人类忽视甚至违背自然规律而对环境进行的不恰当的过分干预。因此,当务之急是改变人类的基本观念,增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建设符合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协调发展的新环境文明。建立同步发展观,即应该追求人、社会、经济和环境同步发展的观念;建立整体效益观,即把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作为社会的发展目标;因为惟其如此,人类的整体生活质量与其所处的环境质量才会得以保障和提高。环境质量的提高,消除了地质灾害滋生的土壤,从根源上抑制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3.3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灾害发生平率

自然界承受人类活动的冲击是有限的,也就是說,在特定的地质空间里,地质环境的容量是有限度的。人类所有生产和生活的消费物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取自地质环境。同时,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废弃物,又都直接或间接地排放到地质环境中[3]。然而,地质环境系统供给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和自净力也不是无限的。地球上资源和环境有限的客观存在,迫使人们不得不改变资源和环境无限的传统看法,改变掠夺式开采资源和利用环境的方式,必须有节制性,合理性地利用资源和环境,这样才能使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统一,逐步改善已被人类破坏了的地质环境,从而有效的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程度。另外,对于地质遗迹也要进行合理利用,并加大保护力度。

4.结语

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环境都是不可忽视的环节,人类长期以来自私地只为自身利益而不顾身边环境的恶化,造成了地质灾害频频发生的严重后果。因此,在实现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务必注意合理利用资源,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率,从而有效地保护地质环境不遭到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翟伟峰,等.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与21世纪减轻地质灾害策略分析[J].灾害学,2004,19(4):30-35.

[2]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灾害综合研究组.灾害、社会、减灾、发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地质灾害应急论文 第7篇

云南地形极为复杂, 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 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 相对高差较大, 地形地貌多样, 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因云南特有的多山地形和气候条件, 使得传统航空摄影测量周期长、时相难以保证、分辨率较低, 使数据的准确性和成像质量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工作的需要, 对时间周期要求紧迫的动态监测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等任务较难提供保障。[1,2]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工程经济的加剧,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问题日渐严重, 危害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经济建设, 如何快速全面地监测地质环境成为当前颇为紧迫的问题。[3]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是以无人机为飞行平台搭载传感器设备获取地面信息的遥感方式, 无人机包括固定翼无人机和无人驾驶直升机。该系统具有机动性强、获取数据快速和可以低空飞行的特点, 利用它可以灵活快速的获取高分辨率、大比例尺和高现势性的遥感影像, 结合遥感数据处理、建模和应用分析技术方法, 能够完成地质灾害监测、应急救援和灾情评估任务, 为地质灾害预防与救援方案的快速制定提供准确依据。

1 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系统

1.1 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系统组

无人机低空航摄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分别是飞行平台系统, 地面控制系统以及数据处理系统。无人机, 机载电子设备和任务载荷构成飞行平台系统, 地面站设备以及软件组成地面站系统, 数据处理系统则由数据处理设备以及相关软件构成。具体结构如图1。

1.2 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系统的主要特点

无人机低空航摄系统与卫星遥感、航空航天遥感相比, 有着独特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场地要求低、无需机场起降、作业方式灵活快捷、能快速响应拍摄任务; (2) 平台构建、系统的维护、维修以及作业的成本极低; (3) 能进行低空作业、云下摄影, 能获取大比例尺高精度影像, 在局部信息获取方面有巨大优势; (4) 能够获取高重叠度的影像, 增强了后续处理的可靠性; (5) 系统集成度高、便于携带、转移方便。

2 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系统在云南洱源地质灾害应急中的应用

2.1 影像数据获取

2012年8月6日, 云南省洱源县炼铁乡和凤羽镇因暴雨引发特大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云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无人机航摄飞行组火速赶往灾区, 实施地面低空航拍监测。

此次航拍区域主要为洱源县凤羽镇铁甲村、炼铁乡的干地曲和雪梨树村三处重灾区。其中成功完成凤羽镇铁甲村及周边26km2航拍任务, 航拍包括12条航带, 每条长约5km, 获取地面分辨率为0.2m的影像473幅, 覆盖重灾区铁甲村及上游黑龙河、南林河构成的流通区域;完成炼铁乡及周边21km2航拍任务, 航拍包括10条航带, 每条长约5km, 获取地面分辨率为0.2m的影像445幅, 覆盖重灾区干地曲、三家村、雪梨树及上游三家村河、下地曲沟构成的流通区域。本次航摄像片旁向重叠60%以上, 航向重叠85%以上, 能够满足制作灾区1:2000影像的数据需要[4]。

2.2 影像快速处理

在获取无人机影像后, 采用了DPGrid数据航摄测量系统对获取的影像进行快速处理与拼接 (如图2所示) 。

2.3 影像解译分析

准确反映灾区现势情况的第一份高清影像展现在现场指挥部并同时对外公布 (见图3) 。

2.3.1 灾区受损房屋位置的准确定位

从图中可以看到, 泥石流从山上冲下来的土石方量非常大, 波及的面积也很广, 在灾区地形相对平缓的地带构成了巨大的土堆, 并掩埋了一些房屋 (见图3 (b) ) , 但是从直观上看并不能确定掩埋房屋的具体方位, 对救援工作有很大的不便。通过采用无人机遥感正射影像和原来的DOM影像叠加, 可以准确确定房屋的具体位置, 并保证救援工作的进行。

2.3.2 受灾面积计算

在高分辨率的无人机DOM影像上可清晰的确定受灾区域的边界, 在Arc GIS软件中沿着灾区边界进行数据采集, 最后计算这个面的面积, 即可测量出受灾面积。

2.3.3 山体崩塌的土石方量计算

在Super Map GIS软件中, 沿着山体崩塌区域的边界进行数据采集, 形成多边形数据, 然后叠加灾害前5m间隔的DEM数据, 选择某一高程值作为基准面, 计算出基准面到多边形区域内地表面的体积, 记为V1。在无人机DEM数据上, 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这个区域从选择的基准面到地表的体积, 记为V2。则灾害区域山体崩塌的土石方量即V为:

2.3.4 灾害评估

通过灾区航拍的影像图, 即可对滑坡碎屑流的范围、长度、冲滑的路径形状, 以及居民房屋损毁、周边松离的山体等情况进行灾情评估, 快速做出损毁房屋数量及受灾面积的统计, 再结合调查, 可计算出受灾区域的损失情况, 为救援方案的快速制定提供准确依据。

3 结语

无人机航摄系统独特的优势使其在洱源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应急中发挥了以下作用:

(1) 应急响应能力快。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系统的体积很小, 而且携带运载很方便, 自重轻, 一旦发生了灾害, 救援人员无法到达的地方, 无人机可以迅速的到达, 并获取第一手准确的灾情。

(2) 紧急情况下的作业能力强。在灾情危险的地区, 人员暂时无法到达, 这时候无人机摄影测量系统就会发挥其优势。

(3) 数据源增加。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系统不仅提供航片影像数据, 还可以录制视频影像数据。拼接整理好的航片图像加上视频数据, 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直观的判断灾害现场的实际情况。

随着无人机航拍设备性能与数据处理技术的快速提升, 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 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系统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如:航线设计时, 可使用的航点数较少。另外, 因机载GPS定位误差较大和偏航等因素的影响, 会导致每次飞行的有效拍摄面积较小以及由于无人机体积小、载重量轻, 导致飞行时稳定性差, 使其获取的航片变形大。在今后的研究中, 还需要对这些方面进行相关的探索。

摘要: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在近几年取得了巨大发展, 从理论研究已经进入到实用化阶段, 尤其是在预防与应对自然灾害方面有着明显优势。本文以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系统在云南省洱源县炼铁乡和凤羽镇因暴雨引发特大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应急抢险中的应用为例, 介绍了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系统的核心功能、优势和技术特点以及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系统在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监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系统,遥感监测,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王国洲.无人机航摄系统在贵州地质灾害应急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 2010, 8 (5) :1-3.

[2]何磊, 苗放, 唐姝娅, 等.无人机遥感图像及其三维可视化在汶川地震救灾中的应用[J].物探化探计技术, 2010, 32 (2) :206-210.

[3]韩文权, 任幼蓉, 赵少华.无人机遥感在应对地质灾害中的主要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 2011, 9 (5) :6-8.

[4]CH/Z300—200.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S].

试析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 第8篇

1 矿山环境地质

在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 必定会引发环境地质问题亦或是加剧环境地质问题, 这是不可避免的, 只能说不同矿山的环境地质问题有数量多少、程度大小之分。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表现形式以及严重程度与矿山开发的矿产资源类型 (比如煤矿、卤水盐矿、金属矿产、石油天然气、石材等) 、矿产资源的开采方式 (比如露天开采、井工开采等) 、开矿区域的地质环境情况 (比如平原地形、丘陵地形、盆地地形、高原地形、戈壁沙漠地形等) 、开矿规模、开矿时间以及开矿强度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文章就以矿山经营活动导致的结果, 将环境地质问题分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地质灾害三类:

1.1 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矿山水资源污染 (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 、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放射性污染、有毒有害气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这些环境污染的出现是矿山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未对“三废”进行正确的处理所致, 比如将铜、氰化物、锌、铅、六价铬、COD、苯等有毒有害物质直击排入水系统或直接倾倒在矿山周围等。

1.2 生态破坏主要有地形地貌改变、土壤流失、植被破坏、水系统失去平衡 (地表水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等) 、人文景观破坏、遗迹破坏、土地沙化等。造成生态破坏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将尾矿、冶炼废渣、废石、贫矿等物质长期堆放于矿山周围的林地资源、土地资源上, 进而导致土地、林地资源被破坏;采矿疏干排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河流断流等;在风景旅游区、城镇周围露天采矿, 会导致景观遗址被采矿行为破坏等。

1.3 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地面陷落、地面沉降、滑坡、地裂缝、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致使地质灾害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矿山开采强度过大, 导致矿区地质环境的应力失去平衡, 进而引发各种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强度远远比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更为剧烈。相比于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这类危害速度较缓慢的问题来说, 地质灾害能够在短时间内给矿山企业以及矿山生产人员的财产和生命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 我国矿山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 保证矿山企业生产的安全性。文章就针对矿山主要的地质灾害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2 矿山地质灾害

对于矿山地质灾害来说, 其影响因素关键是矿山企业剧烈的开采活动。采矿, 顾名思义就是将埋于地下的矿产资源采伐出来。基于矿产资源开采的本质, 必定会引起矿山地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进而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现今, 我国矿山分布广, 矿山规模大, 开采方式较为粗放, 这些都使得矿山周围存在着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目前, 会给矿山企业以及矿山生产人员带来严重损失的地质灾害主要有以下几类:

2.1 崩塌

崩塌多指矿山区域坡度较大的斜坡上的土壤、尾矿以及岩石等物质因为承受不住重力的影响, 而脱离其原来的位置, 进而引发崩塌、滚落等现象。导致矿山崩塌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最为主要的两个方面是矿坑设计和尾矿堆积不合理。崩塌带来的影响极大, 常会致使地表建筑物、公路、铁路等设施被破坏或被掩埋, 严重情况下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因崩塌导致的交通运输中断, 带来的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另外, 如果崩塌堆积物过多还会导致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若是在河面较宽的地方, 崩塌还会导致河流性质发生变化, 致使河道改流等。

2.2 滑坡、泥石流

滑坡是指矿山地区较高斜坡上的土壤、碎石等物质承受不住雨水的冲刷或是受地震等地质活动的影响, 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呈整体状向斜坡下方移动或是呈分散状向斜坡下方流动。泥石流是指经过强降雨以后, 大量的地表径流携带着土壤、碎石、岩块等物质快速从山坡上流至山坡下, 并在低洼处堆积起来的现象。泥石流和滑坡所带来的影响极大, 如果发现不及时, 必定会给矿山企业以及矿山生产人员带来严重的损失, 严重情况下甚至会产生灭绝性的灾难。比如掩埋厂房、掩埋工人住房、冲毁公路等。滑坡、泥石流发生的时间段不同, 其影响大小也不一样, 白天比夜晚的损失要小很多。

2.3 地面陷落

地面陷落是指地面突然陷落, 出现陷坑或是大型洞口。致使这种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有很多, 可能是因为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表岩石以及地表土体向下陷落, 也可能是因为在开采矿产资源的过程中未做好支撑措施, 导致地面坍塌。地面陷落具有突发性质, 如果突然出现在居民密集地带, 亦或是经济生产场所, 会给矿山企业以及矿山生产人员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命威胁。严重的地面陷落, 不仅会破坏地表的各种基础设施, 同时还会威胁到周边地质环境的稳定性。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矿山开采的强度越来越大, 开采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难免会在开矿的过程中引发一系列矿山地质灾害。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 矿山企业必须要对其诱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 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各种地质灾害进行预防, 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 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在出现地质灾害以后, 矿山企业必须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处理, 尽最大努力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李强, 朱锟, 张静, 等.矿山环境地质灾害现状与治理研究[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 2012 (8) :184-185.

[2]周学珍.遥感技术在矿山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以陕西神府煤矿区为例[J].能源环境保护, 2013, 27 (1) :52-55.

[3]曹运江, 宋伟, 冯少真, 等.贵州广致煤矿矿山环境影响范围与程度界定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25 (3) :36-41.

[4]夏凡, 宋洪伟, 杨学亮, 等.武安团城铁矿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研究及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0, 21 (2) :64-67..

[5]丁丽, 朱谷昌, 王娟, 等.IKONOS影像在矿山环境遥感监测中的应用—以白银煤矿区为例[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0, 33 (1) :37-41.

浅析矿山地质灾害 第9篇

矿山开发所造成的地质灾害现在在我国还相当严重, 这不仅需要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评估、编制地质环境保护规划, 还要进行治理恢复, 这对于促进区域地质环境好转, 建设“山川秀美”工程有重大现实意义。

2 矿山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的基本思想

目前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各级政府已经高度重视, 因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加剧, 该自然灾害—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日益增大。我们应从当地的实际出发, 把地质灾害的防治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现及再造“山川秀美工程”紧密结合起来, 突出重点, 主次分明,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走“群专结合”及“群策群防”的道路。把现有的地质灾害点纳入正常的监测防治轨道, 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 造福于社会, 造福于人民, 促进国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因为矿山地质的灾害是内外的地质作用产物, 其成因和危害及其防治的措施都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 所以在地质的灾害多发区, 需要通过向当地群众做讲解很多的灾害防治和知识, 才可以保证防治工作顺利的完成。当前开展的防治工作首要的任务是加强宣传。在社会的各界中, 主要是灾区政府的领导, 应该积极配合主管的部门大力开展大量的宣传, 以便提高全民防灾的意识, 与此同时, 使群众掌握预防灾害的一些有效的方法以及遇险撤离的常识, 从而可以避免以及减轻灾害所造成损失的程度。

目前防治工作有效措施之一是建立监测网络系统。这种监测网络系统是通过在滑坡与泥石流且崩塌以及地面沉降, 一些灾害易发区设立的监测网络和系统, 它利用先进的监测仪器和电子计算机对灾害超前的预报预测。目前我国南方部分省区和长江三峡地质灾害多发区基本上都设立了该监测网络系统, 也取得了较好的预防效果。然而, 即将发生与正在发生的地质灾害, 通过综合的治理措施来延缓与者阻止灾害发生。真对山区的泥石流、水土的流失等自然的灾害, 可通过修拦挡坝以及设置导流渠和者排水沟来降低灾害, 并配合种植涵养林;对于滑坡以及危岩体自然的灾害, 可以实施诸如灌浆以及锚固等工程措施来降低的灾害;对于潜在地面的沉降, 要及时的采取人工回灌的防治措施来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

总之, 针对不同的类型地质灾害的发生都需结合当地的实际, 采取综合的治理等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和其他的灾害防治相同, 矿山地质的灾害防治十分需要有资金的投入, 不然,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也不能实施。各级人民政府面对近年来不断发生以及损失不断增大的灾情, 已经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高度的重视, 国家的财政每年选拨出用于重点的地质灾害的勘查与治理的一定专款。由于矿山井下开采造成岩石的冒落、地面发生大面积变形或者塌陷, 导致大量农田废弃, 村庄搬迁.据调查, 我国华北、华东平原地区, 每采万吨煤炭要塌陷土地3亩, 目前每年约塌陷一万亩, 预计扫2000年每年要塌陷十八万亩, 许多村庄可能完全塌陷完, 变成无田可耕, 无处迁村的局面.山西省统配煤矿的43对矿井因采煤地面发生塌陷, 变形的, 面积达三十七万亩。灾害的类型通常与矿山和规模与开采方式且矿产类型以及所处地域等方面有一定关系。一般的说, 露天的矿山灾害类型大都是水土流失和排土场滑坡且泥石流以及边坡坍塌等。地下的开采受采空区的灾害的类型大多是地面塌陷、岩爆、突水、瓦斯、地表水土污染和尾矿泥石流以及矿井抽排水导致近地的表水源枯竭等一些地质灾害。

3 矿山发生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对策

在当前阶段里, 我们国家发生矿山地质灾害几率、强度以及灾害损失都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 所以完全预防灾害以及彻底治理的任务是刻不容缓的。矿山的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必须要上升到政府监管的高度, 而且必须纳入国防减灾工作的范畴。因为越来越多矿山的灾害和潜伏大量灾害的隐患以及日益恶化的矿山环境已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因此为了使资源开发和灾害监管有法可依, 应尽快完善资源开发和防灾减灾的相关法规建设。为了防止新的隐患发生, 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矿山环境监管力度, 提升灾害源头治理力度。矿山开发的企业急需要规范开采矿产的行为, 合理开发资源需要处理好短期经济利益以及长远的利益关系, 改变过去粗放式和管理, 可以防灾减灾工作从始于矿山的设计延续至闭坑之后。将矿山地质的灾害防治研究的工作列入到矿业领域的基础性的研究领域, 同时应该把矿山和灾害与环保以及安全生产相统一。灾害研究应该十分充分依靠先进的高新科学技术, 深入的研究灾害发生的机制, 建立完善的灾害的监测、预报以及评估信息的系统。西安的地矿研究所已经对西北的矿山地质灾害展开强力的调查, 在全面研究的基础上, 开发和建设西北地区矿山的地质环境和动态管理系统数据库, 该数据库以MAPGIS为平台, 可以进行灾害动态监测以及实时的预报。在我们国家煤炭矿山正准备建立GIS系统和地质灾害信息库, 以及灾害的时空分布、强度以及频度和数据分析与灾害预报并灾情评估, 为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良好的服务。排放的三废是造成矿产与资源开发加上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的主要的原因。为了缓解资源的供需压力, 防止地质和灾害的发生, 减轻环境的污染, 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且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 可以通过贫矿的尾矿达到资源化利用与固体的废弃物填沟造地覆土绿化以及废水闭路循环的运用以及有害的固体废弃物安全的填埋技术来实现矿业持续发展的目的。

4 结语

国家应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 通过对开采权限、开采者的能力和技术以及环境生态恢复能力立法, 让矿山开采的赢利变为最大, 危害变为最小。在矿山开采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源头减少矿山的地质灾害的发生。矿山开发应该符合我国法律的规定。做到环境以及经济双嬴, 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摘要:本文论述了矿区存在的几种主要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和致灾原因。提出了矿山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和预防。

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 第10篇

一、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形成

1地质灾害。地质灾害, 是因为自然地质的变化, 作用, 或者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环境恶化, 从而对人类的生命以及财产造成的损失, 人们称之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 来自于自然, 可以说是一种不可抗的灾害, 预测以及治理都相对困难, 一旦灾害发生, 所带来的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 所以, 我国政府在这个方面一直重视, 但是因为, 经济基础以及技术水平的制约, 目前为止, 也不能对地质灾害进行全面的防预。面对大自然的力量, 人类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 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全面分析地质环境, 对其各种运动规律都分析掌握透彻, 这样就能够对可能出现的灾害有所预测, 并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种类有很多, 其中比较常见的为泥石流, 山体滑坡, 地面塌陷, 地震, 土地退化等等。

2地质环境。从广义上讲, 地质环境就是指岩石、水以及大气等物质所构成的体系, 那么从狭义来说, 则是岩石团与其所产生的风化物, 地球在不断变化和运动过程中, 其地质环境也是在不断更改的, 因此, 地质环境, 就是地球演化的结果, 岩石团与水圈以及大气圈等进行作用, 相互交换能量, 从而形成了目前人们所看到的地质环境。它们是最后一次造山运动与冰期后形成的。地质环境是再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中发生的, 其中会有水圈, 生物圈以及大气圈等进行参与, 各个圈层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形成了最终的地质环境。所以说, 从地质环境中能够分析出地质运动的规律, 从而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科学预测, 减少损失。

二、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通过对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 能够看出, 想要有效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 首先就是要对地质环境的规律进行全面分析和掌握, 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制定防治措施, 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 具体分析如下:

1地质灾害总是发育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地质环境是地球自身运动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而地质环境在不断演变过程中, 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 尤其是在近些年来, 我国的地质环境变化比较快速, 人类改造自然的速度以及强度都在增加, 追求经济效益的脚步越来越快, 因此, 地质环境的变化速度, 也超过人们的想象, 并超出了环境本身所能承担的范围, 这样的结果, 就是地质灾害频发, 地质灾害的发生必然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 它不可能脱离地质环境而独立存在, 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构造一起构成了地质灾害的发生的条件, 它们的变化以及相互作用, 成为了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因。

2地质灾害影响地质环境质量的优劣。按环境学的定义, 所谓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 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 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对地质环境而言, 环境质量就是指构成地质环境的各要素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适宜程度。如前所述, 如果地质环境的改变超过了地质环境的自适应能力, 就会产生某种地质灾害。从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来看, 地质灾害的发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气候因素繁多的国家, 每年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是以百亿元计的。总体来说, 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影响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另一方面是间接地影响整个人类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从地质环境保护角度来说, 地质灾害的产生与发展, 影响了反映地质环境质量优劣的地质环境各要素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适宜程度。地质灾害越严重, 发展速度越快, 危险性越大, 对地质环境质量的影响也就越大。

三、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

进行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 必然要遵循地质环境发展规律, 在灾害发生之前, 采取可持续的防预措施, 减少其发生的几率, 或者是在灾害发生之后, 在第一时间内采取治理措施, 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这两者就是人们常说的“防”与“治”。只有采取防治结合的手段, 才能受到更好的治理效果。防止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的方法也有两种, 一是防止将拟建工程设施 (含居民点) 放进有致灾作用存在或有其发生危险的危险区, 这是“避”;二是将已处于致灾作用威胁之下的人、物、设施撤离危险区, 这是“撤”。

结语

在科技力量的支持下, 我国在地质灾害的预测方面已经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 由于人类活动不会停止, 因此, 不断完善和创新地质灾害防治方法, 是非常必要的, 是维护人们生命健康以及减少财产损失的关键。结合地质环境, 从其规律出发, 科学预测, 合理的制定治理措施, 是文章所以表达的主旨, 相关的技术人员, 也要坚持将地质灾害治理与地质环境相结合, 科学分析之后, 再制定防治措施, 从而提高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肖飞, 杨菲.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立法研究[J].科技资讯, 2012 (03) .

[2]刘传正.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2 (01) .

让人们远离地质灾害 第11篇

山崩、地裂、地面塌陷、泥石流、火山爆发、洪水淹城……”电影《2012》为人们描绘出世界末日场景的同时,也为当今世界敲响了警钟,即频发的自然灾害正越来越多地对人类带来巨大破坏。

6月24日,国土资源评价成果展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行。调查结果显示,国土资源部门已初步查明全国地质灾害现状,建立起了重点地区的预警预报系统,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悉,在2010年举行的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研讨会上,株洲就曾作为湖南唯一代表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地质灾害防治经验。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平台

7月21日,株洲市地质环境监测站站长傅坚打开电脑,进入到株洲市地质灾害隐患点自动雨量站管理系统。通过这一管理系统,傅坚可以看到株洲市22个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雨量信息。

“如果雨量过大,我可以即时通知各级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的责任人。”傅坚举着手中的一份名单说。

2004年8月起,在地质灾害发灾率高,灾情和隐患相对严重的山区县炎陵县建立株洲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试点。

“应该是我市乃至全省第一个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平台。”傅坚介绍。

据了解,到目前止,株洲市初步建立了“市—县—乡(镇)—村—隐患点”五级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落实群测群防工作。

根据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结合本地具体的气象变化情况,用群发手机信息和电话的方式进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初建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平台面向的预警人员仅200余人。

近年,随着该市地质灾害防灾面不断扩宽,在总结炎陵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又陆续建立起了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平台,株洲县、 醴陵市和城市四区也相继建立了各自地质灾害预警平台,全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接受对象由最初的200余人发展到了2010年的2000多人,预警预报的范围由点扩大到面,建设了覆盖全市的监测网络,其及时性、准确性都有了很大提高。

据悉,株洲市政府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平台建设。国土资源、气象、广播电视、电信等部门在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中通力合作,制订实施方案。

傅坚介绍,在每次灾害性天气(特别是汛期强降雨期间)发生前与发生中,都及时进行会商。在会商会上,气象部门将监测到的灾害性天气发生的时段、区域范围、强度等信息进行通报,气象专家和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对地质灾害易发区或隐患点所在区域进行认真的分析、比对,确定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经双方专家会商后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呈阅件和预警预报消息,报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时抄送县(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供防汛抗灾参考。

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何若愚说:“为了有效减少或避免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我市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气象等防灾部门都非常重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在全方位大力开展各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同时,把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作为防灾减灾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我市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进而快速发展的建设过程。”

成功预警个案

2010年6月22-24日,株洲市突发了今年最强的一轮降雨,在这次强降雨期间,株洲市国土资源局根据省国土资源厅预警信息和市气象预报,每天向市辖各县(市)区发出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消息。

6月24日凌晨1点21分,傅坚接连收到何若愚的地质灾害红色预警信息。该信息提示在株洲县和醴陵市境内极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傅坚迅速检查醴陵市国土资源局和株洲县国土资源局的值班岗,要求值班人员坚守岗位,随时待命,同时电话通知各县局长做好应急准备。

而在6月23日,醴陵市国土资源局得知其城区的西山街道办事处万宜村耿塘组出现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国土资源中心所立即组织布防,连夜安排现场值班,随时监视险情。

24日凌晨,醴陵市国土资源局接到傅坚的预警和指令后,该局在6点30分,召开紧急会议,布置应急处置工作。

随着险情漫延扩大,醴陵市国土资源局、办事处、村组人员齐心协力,当即果断组织隐患区内受威胁的23户116人疏散转移到安全地带避险,当最后一名不愿撤离的七旬老人被强行背到安全地点后,不到5分钟,随着山崩树倒的轰鸣声,百米多高山上数万方泥石流倾泻而下,将七旬老人家的一栋占地16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的三层新房夷为平地。周边10多户村民房屋受到不同程度损坏,村前6 口鱼塘和13亩多水田被掩埋。

据了解,此次灾情虽然造成经济损失达200余万元,但无一人因灾伤亡。该成功避险的案例被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编入了《湖南省地质灾害避险应急手册》。

难题待解

“我们和市气象局联合建立的22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气象监测站,能即时掌握雨季的第一手资料,从目前的运行来看,效果非常好。”傅坚说。

傅坚介绍:“从5月份汛期开始至今,我们已经向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下级通报地质灾害预警信息6期,发出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约1万多条,及时准确地将地质灾害预警信息传达给监测单位和监测责任人。”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已在株洲市逐渐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一是技术规范与技术支撑较弱。市、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尤其是县级,还缺少可靠的与地方实际相适应的技术支撑和技术规范。

二是经费难到位。市、县两级特别是县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未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经费短缺是制约市、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开展的瓶颈。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研究 第12篇

1 水文地质与水文地质结构

水文地质主要指地下水的不规则运动以及变化, 这是一个自然地理现象。地下水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稳定性, 这也是地下水作为农业灌溉、城市用水、工业矿产用水的主要原因。贮存地下水的具体位置是包气带下面的地层空隙, 地层空隙包括溶洞、地下裂缝、地下岩石孔隙等。一般情况地下水都比较稳定, 但是受一些特殊原因干扰时, 也会引起一些地质灾害, 包括滑坡、沼泽化、地面沉降、盐渍化等。

形成地下水的方式很多, 但主要是通过自然降雨以及地表水的渗入。地下水是在不断运动的, 通过渗透, 地下水也可以汇入地表、流入江河湖海中。通过水分的蒸发, 水变成蒸汽, 再通过降水流入地下, 这样就促进了水循环。

由于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以及不合理利用, 造成地下水的水位下降, 形成地下水漏斗, 这样在进行城市建设过程中, 就有可能出现地面沉降的现象;此外, 工业污水的随意排放, 对地下水的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

2 地质灾害受水文地质的影响分析

根据已经发生的受水文地质影响发生的地质灾害情况总结, 水文地质引起的灾害主要包括地面沉降、砂土液化、岩溶塌陷以及软土变形等, 其具体的表现如下:

在地面沉降方面, 引起发生地面沉降的因素很多, 主要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指人为地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过度开采, 对地下油资源、地下热水过度使用, 这样都可能导致发生地面沉降现象;自然因素指的是海平面上升或者发生地震活动, 以及构造行为造成的沉降或软土层下降引起的。根据以往的资料可以得出, 地下水的开采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以及地面沉降, 地面发生沉降的速率与地下水水位的下降速率成正比, 地下水位下降形成的漏斗与地面沉降形成的漏斗基本上保持一致。由此可见, 发生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

砂土液化指的是饱含水分的松软土粉、砂石, 由于受到震动, 瞬间变成液体的现象。饱含水分的砂土受震动瞬间变成液体, 原因主要是震动得这些饱含水分的砂土更加密实, 它们之间的水压力增大, 在震动荷载的作用下, 当水压上升到一定程度后, 就会使饱含水分的砂土瞬间变成液态。在不同的地址下, 砂土液化产生的影响力也不同。比如一个地区, 土质中含有的沉积颗粒较大, 那么一旦发生砂土液化现象, 就会产生喷水冒沙现象, 这主要因为这个区域发生砂土液化时, 土层中的水压力增大, 促使砂石空隙间的水压力比土层的强度还大, 这样就会使地下水带着砂土一起冲出地表。

一些地下具有开口的溶洞, 或者是有碳酸盐质的溶隙溶洞, 往往都会有一层较厚的覆盖层, 当覆盖层的土质较为松散时, 由于某些因素改变了地下水运动动力, 破坏了地下水运动的平衡, 这样就容易发生岩溶塌陷的现象。

软土变形在现在主要体现在软土地基变形上, 城市化建设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软土地基这类情况。软土结构本身的稳定性就差, 要是受到地下水不规则运动的影响, 其结构就会变得更加不稳定。由于软土结构的特殊性, 所以水文地质对其的影响更大, 当软土地质受到震动后, 就会使软土结构的链接遭到破坏, 降低土壤的强度, 使土质很快变成稀释状态。软土地基除了受到地下水运动的影响以及震动的影响外, 在土体的剪应力长期的作用下, 软土地基也在发生着缓慢的剪切变形。

3 应对地质灾害的措施

对于由水文地质引起的地质灾害来说, 进行应对的策略要坚持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 最大程度上将灾害的影响缩小。

第一, 对于一些地质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 要进行全天候的实时监控, 随时掌握当地地下水情况, 如果发现有异常情况就要及时通知有关部门进行处理。在春夏降水较多的时节, 更要保证对地下水的监控, 当地下水水位超过一定界限时, 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调控水流方向和水量等, 避免地下水水位上升造成不利的地质灾害。

第二, 我国地下水存水量趋于饱和, 所以为了避免地下水过多而造成地质灾害, 就要对地下水进行合理的开采, 这样就缓解了地下水对地质结构的冲击力, 减小了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同时也提高了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率。

第三, 当地质灾害发生后, 相关部门就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 将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缩小到最低。进行紧急应对灾害措施时, 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将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在灾害发生后, 还应该及时封堵交通, 设置警告, 防止更多事故发生。

4 总结

水文地质发生异常就会引起地质灾害, 不仅仅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 甚至还会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应对地质灾害, 除了采取应急措施以外, 更重要的是在平时加强对地下水的实时监控, 以及对地下水合理的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查找措施下一篇:电影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