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绩效评价范文

2024-05-14

定量绩效评价范文(精选12篇)

定量绩效评价 第1篇

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是保证科技活动发展和科研项目顺利运行的基本机制和有效措施。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为科研计划制定、科研项目立项提供科学依据, 并有利于加强科研项目过程管理, 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 为科技奖励、职称评定等提供依据[1]。同时, 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有利于为项目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有利于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

19世纪, 绩效评价被美国军方用于评价军事活动之中, 同时也被引入工业领域。到20世纪, 绩效评价应用领域更为广阔, 从早期对人力资源、军事、工业方面的评价扩展到宏观经济领域、企业组织、文化活动和许多项目研究之中。20世纪70年代以后, 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研究已经被广泛认识到。80年代以后, 绩效评价的方法和体系框架模型大量产生, 评价作为一种规范和制度逐渐被定下来。我国对于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研究和应用较晚。1986年, 我国开启了国际科研组织绩效比较研究, 并发布了若干评估报告。同年, 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 并以课题验收的形式比较系统地开展了对资助项目的绩效评估[2]。1997年, 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成立了“国家科技评估中心”, 并在31省市和部门开展了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 将科技评价作为“第三方立场”引入政府科技决策系统[3]。2003年, 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五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4]。随后科技部颁布了《科学技术评价办法》, 这一办法标志着我国基础研究评价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5]。

我国学者对科研评价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 对科研项目绩效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已成为我国目前科研管理的重要工作, 但是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还在不断完善中。现行的目标评价广泛应用于科研及工程项目评价中, 但多采用简单直观的定性评议或使用粗糙的比较评价打分方法, 尚未形成公认统一的理论和方法。目前的方法过分依赖于专家的主观经验和知识积累,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6]。由于科学研究自身具有创造性, 科研项目成效既有显性成绩又有潜在成绩, 评判标准不能单一而论。因此对科研项目完成的绩效分析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对科研项目完成情况及预计效益都要作全面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一种用于涉及模糊因素的综合评价方法, 其优点是可以较好地解决综合评价中的模糊性。本文旨在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对照绩效评价表, 提出一种评判科研项目完成情况的综合定量评价方法。

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 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作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 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 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7]。

模糊综合评价包含四个要素:因素论域F、评语等级论域V、权重向量A、模糊关系矩阵R。

2.1 计算步骤

(1) 定义评价因素论域F。F为模糊综合评价中各评价因素组成, 是集合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输入。F={f1, f2, …, fn}, f1 (i=1, 2, …, n) 。

(2) 定义评语等级论域V。V= (v1, v2, …, vm) 是综合评价中评语所组成的集合。vj (j=1, 2, …, m) 是评价最终结果。

(3) 为评价因素确定权重A。A是fi (i=1, 2, …, n) 对应的模糊权重向量, 代表评价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A= (a1, a2, …, an) , 权重ai (i=1, 2, …, n) 满足

(4) 计算模糊关系矩阵R。R是单因素评价的结果, Ri= (ri1, ri2, …, rim) 。rim表示第j个因素fi对评语vj的隶属度。

(5) 确定评价结果向量B。

按最大隶属度原则, 取最大的Bmax相对应的评语为评价结果。这样就可以确定风险措施的必要程度。

2.2 权重向量A的确定

权重向量反映了每个评价因素的地位和影响。常用的权重确定方法是专家调查表法。专家调查表法依赖于专家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在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中, 专家调查表法简单实用, 能够满足项目管理的需要。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1) 基于绩效评价指标制定专家评价表。

(2) 开展专家调查, 邀请多位专家对评价因素的m个评价等级进行勾选, 给每个评价等级赋值b= (b1, b2, …, bm) 。

(3) 统计出为第j个评价因素选择第i级的专家数kij。

(4) 计算评价因素权重:

3. 应用实例

以高校某一科研项目为例, 此类项目绩效评价非为业务评价和财务评价, 通过归纳整理, 建立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出此项目专家调查表, 以进行权重比较, 对反馈的有效调查表进行统计, 得到各指标权重。评价等级分为“很好”、“好”、“一般”, “不好”、“很不好”。每个评价等级分别赋值为9、7、5、3、1。经过填写专家调查表, 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中权重的计算方法, 得到了各指标的权重, 如表1—5所示。

其中f的权重值组成权重向量A, f1—f4权重值组成权重向量A1—A4。

权重向量为:

模糊关系矩阵为:

评价结果向量为:

由计算结果可知, 62%的专家认为是很好的, 37%的专家认为是好的, 1.2%的专家认为一般。由最大隶属度原则, 我们对此项目评价为很好。

4. 结语

本文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高校科研项目进行了综合绩效评价, 将模糊现象与数学方法相结合, 对项目进行了定量的评价, 帮助专家组作出比较完善的决策。为减少评价的主观因素, 可以研究确定指标权重的科学性, 这也是进一步需要进行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 为提高我国整体科研水平, 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我国财政科技投入总量逐年增长, 对各类科研项目的资助力度也不断加大。高校是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阵地, 承担着大量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高校科研项目的绩效问题已成为项目主管部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到高校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中, 为科研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高校科研项目,定量绩效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华海.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综合分析[J].科技成果纵横, 2008, (6) :19-20.

[2]王逸, 唐隆华.基础研究与科学基金管理——纪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20周年[J].中国基础科学, 2006, (2) :37-39.

[3]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 http://www.ncste.org/.

[4]五部门出台《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J].高科技与产业化, 2003, (6) :38.

[5]科学技术评价办法 (试行) [J].中国科技产业, 2004, (12) :59-64.

[6]梁吉业, 褚成缘, 胡建龙, 李德玉.科技项目完成情况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 2008 (5) :636-640.

工程绩效考核定性、定量指标 第2篇

工程的绩效考核是对施工项目工作人员的业绩考核评价,是对个人绩效的考核。项目经理部的整体工作体现在每个个人的工作当中,对个人考核绩效标准的设置应在项目经理部绩效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分解,使其个性化、具体化,一般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1.定量考核指标

定量指标也称客观指标,是指可以数量化的、客观衡量的指标,是项目经理部根据项目施工任务要求下达给工作人员的具体数量指标任务。主要包括进度指标、质量指标、安全指标、工程计量指标等。进度指标是指根据项目总体进度计划分解落实到具体人头的进度目标。

质量指标是指个人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完成的质量情况,如合格率、优良品率的实际完成情况,是否有不合格项目发生,有无返工浪费现象等。

安全指标是指个人在生产作业及管理工作中的安全保障程度,安全事故率是否突破了指标要求,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是否发生了安全损失。

工作计量指标是指经确认的个人当月完成的工作数量,是否超额完成或未完成计划任务。

2.定性考核指标

高中研究性教学定量评价探析 第3篇

摘 要实施研究性教学是当代高中教学改革的重要选择。针对当前高中传统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基于研究性教学的特点,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学业考核等几个主要环节入手,尝试建立一套简单易行的高中研究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及定量评价方法,以期为提高高中研究性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评价指标体系 定量评价 高中

将研究性教学列入中学课程计划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自研究性教学进入高中课堂以来,我国高中学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师生形成了一种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高中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得到强化,高中素质教育步伐不断加快[1]。时至今日,教育部依然在强调研究性教学重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的高中阶段教育部分仍在强调“认真开展研究性学习、积极进行社会实践和参加社区服务,建立科学的符合教育标准的有效的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可见高中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已经由“要不要实施”、“如何实施”向研究性教学实施效果转变,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高中研究性学习现状的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提高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效果。鉴于此,本文尝试构建一套简单易行的高中研究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及定量评价方法,以期为高中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研究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研究性教学不仅是教师的教学策略或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是一个包含教学、学习、理念的综合体[2]。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是一种包容“开放性”的教学,也是一种师生合作性的教学[3]。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研究性教学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中学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研究性教学具有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本文在设计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过程中,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的一般角度出发总体设计4个一级指标,即:问题提出环节、问题分析环节、问题解决环节、学生学业考核环节。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三个环节的界限有时不一定非常分明,而是有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此基础上,形成11个二级指标,分别为:问题提出的内容与形式、课后研究性问题提出探究、问题分析的形式、问题分析的方法、问题分析的效果、解决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效果、学业评价形式、学业成绩评定、教学过程的反思总结、对有关问题的进一步探究。进一步在二级指标基础上将三级指标划分为15项指标,并按照好、中、差三个等级进行分解,形成45项具体评价指标(表1)。

二、研究性教学评价指标的赋分

评价指标的赋分是进行研究性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本文参考佘远富、王庆仁[4]的研究,采用特尔斐打分法对一级指标进行赋分,4个一级指标,赋分共100分:问题提出环节(20分)、问题分析环节(30分)、问题解决环节(20分)、学生学业考核环节(30分)。

而对于二级指标的赋分,是在一级指标赋分基础上,同样采用特尔斐打分法进行赋分。具体来看:问题提出的内容与形式(10分)、课后研究性问题提出探究(10分)、问题分析的形式(10分)、问题分析的方法(10分)、问题分析的效果(10分)、解决问题的方式(10分)、解决问题的效果(10分)、学业评价形式(10分)、学业成绩评定(5分)、教学过程的反思总结(10分)、对有关问题的进一步探究(5分)。

对于三级指标赋分,首先确定评价等级为“好”级中各指标分值,依据特尔斐打分法及AHP层次分析法确定的各项三级指标的权重来分解对应的二级指标分值,并结合专家意见形成三级指标最终分值。在确定“好”级各指标分值后,进一步按照有关专家建议确定“中”级的各指标分值,最后确定“差”级的各指标分值。

三、评价等级的划分

在构建评价体系及确定相关指标赋分标准后,即可依据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实施研究性教学以及实施该研究性教学的效果状况进行评价。具体可以通过教师在研究性教学的具体表现,参考评价指标表(表1)的评价标准进行逐项对比,然后将对比分数进行累加,即可以得到该教师研究性教学评价总分值。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F=F好i+F中j+F差k

公式中,F为某位教师研究性教学评价总分值,F好i、F中j、F差k分别为其具体在“好、中、差”等级中所对应的某项所得分数。

对于评价等级的划分,主要参考评价总分值所处的区间,本文参考佘远富、王庆仁[4]有关研究,结合我国高中研究性教学改革现状,将研究性教学评价等级分为“好、中、差”三级,其分别对应的评价总分值区间为(80,100]、(40,80]、(0,40]。

如对某位高中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评价,若其在“问题提出环节”,能够在内容上紧扣当前热点与值得探究性的问题,并适当延伸教材,依据表1,可以赋分为“好”级的5分;但若其在问题提出的形式上“提出问题形式单一,无法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表1,只能赋分“差”级的0.5分;进一步若该教师“课后研究性问题提出探究”中,“布置一定数量的阅读文献,指导学生检索文献,但没有指导学生阅读文献”,依据表1,可以赋分“中”级5分。据此,该教师在“问题提出环节”得分总值为10.5分(5+0.5+5)。同理可以推算该教师在“问题分析环节”、“问题的解决环节”、“学生学业考核环节”剩余的3个环节的分值,最终以上四个方面的分值求和就可以得到最终评价总分值F,然后依据总分值所在区间可以得到该教师研究性教学的评价等级(好、中、差)。

高中研究性教学评价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对于此项工作的评价当然不止一种方法,如还可以通过构建指标体系→确定各项指标权值→指标标准化处理→指标加权求和的方法进行相关评价。本文采用的评价方法是通过逐项对照评价指标评分表进行的分值求和评价,这种方法相比加权求和方法优点在于,所搭建的指标体系更为全面,同时无须进行权值及标准化值的确定,因而更为节省工作量,同时还能够减少必要的评价误差。当然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一些具体操作方面还有待于细化,在具体指标设置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高中研究性教学评价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在推进该项工作进程中亟需以下保障措施为支撑:一是创建研究性教学的氛围与环境,也就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弱化师生关系,强化围绕某一共同目标,去找出解决问题的有关途径;二是加强教师研究性教学人才队伍建设,也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改进教学方法,更要提高其科研能力;三是完善研究性教学的激励机制,也就是建立健全奖惩机制,提高师生参与研究性教学的积极性;四是完善研究性教学的硬件设施,也就是完善专业研究性学习的硬件设施,不仅包括实验室,还应包括很多专业技术软件、场所、图书室及网络等;五是强化研究性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建设,也就是要求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均要建立完善的研究性教学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艳娥.数字环境下高中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以金华六中《研究性学习》课程为例[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 张欣.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评价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3] 朱帅帅.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探索[D].济南:山東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 佘远富,王庆仁.高校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6).

定量绩效评价 第4篇

非营利组织作为独立于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 对全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一些发达国家, 非营利组织、政府和市场一起构成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三支力量, 这种作用在发展中国家也在慢慢凸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是非营利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非营利组织运营绩效、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基本手段。与企业绩效评价相比, 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评价具有评价对象的特殊性、评价过程的复杂性、评价机制的多元性、评价体系的开放性和评价效用的公益性等特征。因此, 引入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 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绩效评价系统, 对提高非营利组织治理和管理的质量, 及时发现非营利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保证非营利组织规范运营和发展完善是必然的选择。

由于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尚处于起步阶段, 还远未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评价体系, 这也给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评价带来以下困难:评价方法单一、评价指标存在主观片面性、评价指标难以量化等。笔者引入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 建立较为完善的绩效评价系统, 通过系统的定量分析和定量评估, 对非营利组织运作进行动态监测、动态分析和动态调控, 及时发现非营利组织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促进非营利组织规范运营和持续发展。

二、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

(一) 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

1.顾客方面的绩效衡量可考察顾客满意度、顾客保留率、顾客增加率等方面。其中, 顾客满意度反应了顾客对于产品或服务价值的一种主观感受。这一指标对以提供服务为主的非营利组织而言, 亦十分重要。在强调效率性财务衡量指标的同时, 如果无法兼顾服务的质量, 必然导致顾客满意度的降低。而现实生活中, 这种以牺牲服务质量来换取成本效率的情况屡见不鲜。在进行绩效评价时, 经营者要协调这一矛盾并加以根除。即便在非营利组织中, 以顾客满意为中心也应是组织追求的最高目标, 否则, 组织的发展将缺乏恒久的生命力。

2.从组织内部执行来看, 绩效评价的重点在于“创新动力”、“营运效率”以及“后续服务”三个方面。创新能力的提高对非营利组织的存在与发展至关重要。组织经营者必须了解顾客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 并设法予以满足。对未来需求的满足离不开组织的创新与求索, 否则, 顾客目前的需求获得满足后, 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将难以为继。即使在满足顾客现有的需求上, 如何提高营运效率, 改善各种作业活动的成本与效率, 也是组织经营者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 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途径。另外, 在非营利组织中, 后续服务的观念常被经营者所忽视, 比如, 医疗机构中患者服药或出院后, 组织很少对其病况追踪调查, 当然, 这是由目前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相对稀缺造成的, 但也反映了经营理念的不足。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随着非营利组织的日益增多、竞争加剧, 相信在后续服务方面的绩效评价必将越来越受经营者重视。

3.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非营利组织劝募的信息材料, 无论是整体还是部分, 都必须准确、可信, 没有误导信息。所披露的信息保证具有准确性、充分性和相关性。在有要求时, 寻求资助的组织应当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信息。

4.非营利组织资金使用。所有来源的总收人中, 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应用于和组织目的直接相关的项目和活动;在公众的捐赠中, 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比例用于所申请的项目或活动, 并与捐赠者的预期一致;筹款的成本必须是合理的;总的筹款和行政的成本必须合理。

合理地使用资金包括:所有来源的总收人中至少50%必须被用于与组织目的相关的项目与活动;在公众的捐赠中, 至少50%必须被用于所申请的项目或活动, 并与捐赠者的预期一致;在相关的捐赠中, 筹款的成本不得超过35%;总收入中, 总的筹款和行政成本不得超过50%。

如果一个组织没有达到一个或多个百分比的限制, 应当提供证据证明它的理由。例如, 一个新成立的组织的筹款和行政成本可能会更高一些。寻求资助的组织应当根据要求证实它们申请的项目和活动的资金使用是符合捐赠者的期望;寻求资助的组织应当对它们的支出额进行适当的控制。留给下一个财政年度的净资产通常不超过当年经费开支的两倍或第二年预算的两倍;不允许有持续的赤字。

5.非营利组织筹资活动。理事会对所有经认可的为组织筹款的活动负责。筹款应当遵循自愿的原则。不应当施加任何未经授权的压力。另外, 在经费来源上, 非营利组织对政府拨款依赖性强, 致使其收人结构不合理, 社会融资能力有待增强。

6.组织在学习与成长方面的评价, 反映了组织长期成长与发展的能量。无论是顾客现实或潜在需求的满足, 以及组织内部执行绩效的改善, 均来自于组织整体素质与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所以, 组织必须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标, 来衡量组织人员、系统及组织程序等在学习与成长方面的表现。比如员工满意程度、员工流动率等等, 都可列入此类指标中, 只有在组织中具备一个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的能力的基础上, 组织才有可能持续地发展壮大。

(二) 非营利组织评价框架

建立的非营利组织评价框架如下图所示。分为顾客对非营利组织的满意度、非营利组织内部执行、非营利组织的信息披露、非营利组织资金使用、非营利组织的筹资活动、非营利组织的学习与成长等模块。

这一框架充分关注了对非营利组织而言至关重要的组织治理问题, 同时为各个模块设置了较为全面、具体的衡量指标, 定量与定性指标相互结合, 具备较高的科学性、可比性、整体性和可行性, 可以较为有效地反映非营利组织治理和管理状况。

三、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及评价模型

目前, 确定影响因子权重的主要方法有直接经验法、特尔斐法、排序法、连环比率法、极值迭代法、层次分析法等。由于非营利组织评价指标很多都难以量化的特点, 所以本文采用AHP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一) 层次分析法原理

AHP法 (analytichierarchyprocess) 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萨迪 (T.L.Saaty) 教授在19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 从本质上讲, 它是一种思维方法, 即通过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 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 最终形成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方案层等, 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 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

(二) 层次分析法步骤

1.通过对系统的深刻认识, 确定该系统的总目标, 分析系统之间各因素的关系, 按目标的不同、实现功能的差异, 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由图1知, A为目标层, B为准则层, C为指标层。

2.对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并将其相对重要程度赋予一定数值。具体如表1所示。

3.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在准则Ck下, 由n个元素A1, A2, …An组成的判断矩阵A, 解其特征根有:AW=λmaxW, 所得W经归一化后即是元素A1, A2, …, An在准则Ck下的权重。

4.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5.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 进行总排序, 以确定递阶结构图中最底层各个元素在总目标中的重要程度。

(三) 各准则层下指标的权重确定

根据判断矩阵计算权重的方法有很多, 如和法、根法、特征根法和对数最小二乘法等。由于构造的判断矩阵为正互反矩阵, 它存在唯一的最大特征根λmax和对应的特征向量W, 且计算机上很容易求出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实现, 因此建议采用特征根法求判断矩阵的权重。专家在判断指标重要性时, 有可能会出现“甲比乙极端重要, 乙比丙极端重要, 而丙又比甲极端重要”这样一种违反常识的判断, 因此需要对判断矩阵做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步骤如下:

1.计算一致性指标为CI (consistencyindex) 。

其中:n为同一准则层下指标的个数, λmax为最大特征根。

2.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randomindex) 。表2给出了1-15阶正互反矩阵计算1000次得到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3.计算一致性比例CR (consistencyratio) 。

当CR<0.1时, 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

根据表1所示的各指标两两比较的标度含义, 综合各专家的评分, 得出在准则A下的判断矩阵及相应的权重和一致性检验, 类似地可求出不同准则层下各因素相应的权重和一致性检验值。

(四) 合成权重的确定

在建立比较评判矩阵的基础上, 进行了专家调查, 经过多次专家反馈论证, 及一致性检验, 采用方根法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对应的特征向量, 最终确定了指标层各指标的组合权重, 如表3。

(五) 绩效评价模型

根据上述确定的各指标量化分及相应的权重, 得出综合量化分为:

其中, Ci:层次C中各指标赋分值;Wi:层次中W各指标的总权重。

四、实例证明

现选取某省省会城市的三所公立医院, 应用上面建立的评价模型对这三所公立医院2009年的绩效水平进行评价。

搜集这三所公立医院2009年的相关信息与数据, 通过发放相关的调查问卷, 根据前述的评价模型, 得到这三所公立医院在2009年中16个评价指标的值, 如表4。

根据公式 (2) , 可以计算出这三所公立医院2009年绩效的综合量化分, T1=0.88×0.0406+0.95×0.0867+…+0.108×0.0343=0.7283;T2=0.7955;T3=0.7970。

从以上的综合量化分, 我们得到T3>T2>T1, 表明这三所公立医院2009年中, 医院3的绩效水平最高, 医院2其次, 医院1的相对差点。

五、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模型通过运用AHP的方法进行绩效评价, 思路简单明了, 它将决策者的思维过程条理化、数量化, 便于计算, 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所需要的定量化数据较少, 但对问题的本质, 问题所涉及的因素及其内在关系分析得比较透彻、清楚, 为非营利组织及相关管理部门对非营利组织进行评价提供科学的、客观的、可靠的评价方法, 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摘要:从非营利组织绩效特点出发, 建立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用可靠性高、误差小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 建立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模型, 并以收集到的样本为例, 对核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表明该方法有效性。这套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 通过系统的定量分析和定量评估, 对非营利组织运作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和调控, 及时发现非营利组织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促进非营利组织规范运营和持续发展。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非营利组织绩效,定量评价

参考文献

[1]刘芳华.我国非营利组织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行政与法, 2003 (10) :62-64

[2]毛刚.论非营利组织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华东经济管理, 2004 (1) :46-50

[3]盛明科.论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7 (4) :22-24

[4]文宏.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 :60-62

[5]陆道生, 王慧敏, 毕吕贵.非营利组织企业化运作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56

[6]黄曼行, 时侠术.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评价[J].商业经济文荟, 2002 (6) :42-43

[7]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8]赵焕臣.层次分析法——一种简易的新决策方法[M].北京:北京利学出版社, 1986

[9]王应明.判断矩阵排序方法综述[J].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 1995, 5 (5) :101-114

LECD半定量评价法 第5篇

LEC评价法

(Likelihood Exposure Consequenc

e)

这是一种评价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半定量评价方法。它是用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3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3种因素是:

L(Likelihood)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Exposure)为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Consequence)为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取得这3种因素的科学准确的数据是相当繁琐的过程,为了简化评价过程,采取半定量计值法,给3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3个分值的乘积D来评价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 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内。表1 L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分数值 完全可以预料 10 相当可能 6 可能,但不经常 3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1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5 极不可能 0.2 实际不可能 0.1

表2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连续暴露 10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6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3 每月一次暴露 2 每年几次暴露 1 非常罕见暴露 0.5

分数值

表3

C为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分数值

大灾难,10人以上死亡 100 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灾难,3~9人死亡或 40 造成很大财产损失

严重,1~2人死亡或多人重伤 15 或造成一定财产损失 较重,一人重伤致残或 7 造成较小财产损失

几人轻伤或造成较小财产损失 3

轻伤,需要治疗救护,1 不造成财产损失。

安徽省城市科学发展观状况定量评价 第6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评价;安徽城市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学术界从不同的方面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研究,但不足之处是绝大部分只是作了定性的研究,很少从定量方面去研究。对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一套可以有效量化的指标模型,应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几年,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城市发展突飞猛进,但发展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为了使科学发展观在我省全面落实,本文对安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尝试了定量评价,目的是引导城市发展沿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向前迈进。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指标体系构建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准确把握,是建立科学发展观考核指标体系的前提或基础。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构建科学发展观指标体系原则

区域科学发展观系统是一个多要素、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巨系统。既需兼顾评价的全面性,力图对发展内涵作一完整的诠释;又要考虑指标之间要尽量保持独立性,防止指标庞杂和重叠。我们认为构建科学发展观指标体系需要确定以下一些研究原则:

一是科学性与可行性

选取能充分反映科学发展内涵的指标。指标含义必须明确,测算方法应该准确,统计计算方法规范。同时,指标体系应简单明了,容易理解,还要考虑到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

二是系统性与层次性

环境资源、经济科技、人口社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由不同层次、不同要素组成。指标的设计既要有系统性,又要有层次性,又要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叠。

三是代表性与可比性

所谓代表性,是指各评价指标在其适用范围内应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每一个指标都要以特定的角度反映系统运行质的特征。所谓可比性,是指各考核指标应能进行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此。可以进行区域间的对比和历史对比。

四是稳定性与前瞻性

评价指标需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不能随意变动,这样才能保持客观连续性,但同时要有前瞻性。因为科学的发展观是一个长期的动态演变过程,反映这一过程的指标体系也应该是动态变化的。一方面各评价指标应具有时代特征;另一方面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阶段的稳定性。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不仅要评价当前效益,还应能评价长期效益,要充分预计指标的发展变化,使评价指标体系的使用具有长远性。

(三)科学发展观指标体系构建

在选取构建科学发展观评估指标体系时,除遵守以上的几项原则外,主要还是要掌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领悟它的核心思想,并且在针对具体的区域时,还要根据本区域的发展现状来选择合适的评估指标。考虑安徽的具体发展情况,合理借鉴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参考相关学者、组织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形成安徽省城市科学发展评估指标体体系(表1)。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因此指标体系中没有采用规模和总量等指标,而全部采用相对指标,形成这样的评价结果不受城市规模大小的影响,更加客观合理。

二、科学发展观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数据来源

科学发展观指标体系是一系多指标、多维度的评价体系。过去多指标体系评价常采用人为赋权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同指标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关系,权重受到人为的影响,结果可信度受到置疑。目前多指标评价,国内学界用得较多是主成分分析法或因子分析法。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其基本步骤如下:

(1)用z—score方法对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4)计算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并按累积贡献率提取主成分,一般以累积贡献率达到85%为准则,提取前K个主成分。

(6)本文所用的数据:根据2007、2008年《安徽省统计年鉴》和2007、2008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安徽省各市2007、2008年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和计算得出2007年科学发展观指标数据。文中主要以城市市辖市数据为主,少量市辖区数据取不到的情况下,用全市数据替代。

三、安徽城市科学发展观指标计算

(一)总指标的计算

将上述24项指标数据输入SPSS13.0软件进行主成分计算,先将数据标准化处理,求出相关系数矩阵,根据相关矩阵求特征向量及特征值。

从表2看到,前6个特征值累计贡献率超过了85%,表明前6个主成分基本包括了全部测量指标所具有的信息。

(二)分指标的计算

将各二级指标的数值输入SPSS13.0软件,仍然采用主成分法进行计算求得二级指标的得分(过程略)。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果

通过上述计算,得到安徽各城市科学发展观各项得分,为了消除负数影响,使数据更直观,用下列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

zi=xi—xmin/xmax—xmin,

其中:zi为指标的标准分数,xi为某类指标的指标值,xmax为某类指标的最大值,xmin为某类指标的最小值。

将上述结果得分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科学发展观各项指数(表6)。虽然上述4个方面的分类指标及综合指数的排名顺序并非完全一致,但基本格局不变,且存在着共同点,如从对全省十七个城市的科学发展观指标体系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越发达的城市,往往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城市,往往难以做到科学发展。如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等城市不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且在资源利用及效率、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和谐发展方面都做得较好。其原因是这些城市经济发展很快,经济实力较强,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因而能拿出更多的钱用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重视资源利用效率。我省有

些欠发达城市,难以做到科学发展的原因是,经济实力较弱,没有更多的资金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往往比较重视GDP的增长,有的地方甚至采取牺牲环境和降低资源利用效率的粗放方式发展,于是出现一种悖论,实现协调发展、科学发展,需要经济实力做保障,而在欠发达地区缺乏更多的财力,加快经济增长往往又会忽视其它方面的发展,形成一种两难的被动局面。这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需要从业绩考核和财政转移支付两方面,才能破解。总之,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我们一定要接受沿海一些地方的教训,不能重蹈经济发展、环境破坏的覆辙。

(二)对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评价及建议

1合肥市。合肥市是安徽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合肥市已成为全省经济实力较强、发展较快的一座城市。从总体指标看,科学发展观指数排序全省第一;从分指标看,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在全省排第二,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在全省排第三,社会和谐发展指数在全省排第一,科学发展观指数在全省排第一,但生态环境保护指数靠后。今后,合肥市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改善居住条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

2淮北市。淮北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底蕴丰厚的城市,是安徽省重要的能源城市。从总指标看,科学发展观指数在全省排第六位;从分指标看,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在全省排第九位,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在全省排第十三位,生态环境保护指数在全省排第十位,社会和谐发展指数在全省排第七位。相对而言,淮北市在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和生态环境保护指数方面较差。今后,在这两个方面要多下功夫,提高资源水、电和土地的利用强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改善居住环境。

3亳州市。毫州市城市规模较小,2007年末市辖区人口152万,建成区面积32平方公里。从总指标看,科学发展观指数在全省排第十四位;从分指标看,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排第十五位,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在全省排第十四位,生态环境保护指数在全省排第十二位,社会和谐发展指数在全省排第十七位。除了生态环境保护指数和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外,其他方面都排在全省末位。总之,毫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有待加快发展。

4宿州市。宿州位于安徽省最北部,与苏、鲁、豫3省11个市县接壤,是淮海经济协作区的核心城市之一,也是安徽省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科学发展观指数在全省排在最末位,各分指标也排在全省靠后,只有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在全省排第八位,今后,宿州市首要的目标是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5蚌埠市。蚌埠市地处淮河流域,位于安徽省北部。从总指标看,科学发展观指数在全省排第七位;从分指标看,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在全省排第七位,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在全省排最末位,生态环境指数排第十四位,社会和谐发展指数排第五位。从排序上看,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指数在全省排名靠后。社会和谐发展指数在全省排前列。今后,蚌埠市要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6阜阳市。阜阳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从总指标看,科学发展观指数在全省排第十六位;从分指标看,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在全省排第十三位,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排在全省第十六位,生态环境保护指数在全省排第十五位,社会和谐发展指数在全省排第十一位,科学发展观大多数指标排名在全省靠后。阜阳市城市规模在全省不算小,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仅如此,资源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做得不够好。今后,阜阳市不仅要注重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而且还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加强生态保护。

7淮南市。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北,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从总指标看,科学发展观指数在全省排名第八位;从分指标看,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在全省排名也是第八位,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在全省排名第四位,生态环境保护指数在全省排名第十三位,社会和谐发展指数在全省排名第十位。做得比较好的是资源利用与效率方面,不足方面是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不高。因此,今后除了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外,还要注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8滁州市。滁州位于安徽东部,长三角边缘。从总指标看,科学发展观指数位于全省第十位;从分指标看,经济发展水平指数位于全省第十位,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在全省排名第十一位,生态环境保护指数在全省排名第十一位,社会和谐发展指数在全省排第六位,相对其他指标比较高。总体看,滁州各项指数排在全省中下游水平。当前滁州正全面接轨长三角,面临着很大的机遇,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还要做到科学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9六安市。六安市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从总指标看,科学发展观指数在全省排名第十五位,比较靠后;从分指标看,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指数在全省排名第十六位,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在全省排第12位,生态环境保护指数较高,在全省排名第8位,社会和谐发展指数在全省排名第15位。总体看,六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地处大别山,生态环境较好,今后重点是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同时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保护好生态环境。

10马鞍山市。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东部,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是安徽融入长三角、推进东向发展以及长三角城市向内地延伸的重要门户,也是全国十大钢铁工业基地之一。科学发展观指数在全省排名第二位;各项分指标在全省排序也是名列前茅,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在全省排名都是第一,生态环境保护指数、社会和谐发展指数在全省排名都是第二。总体来说,近几年马鞍山的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既做到了快速发展,又做到了持续、和谐发展。马鞍山是东向战略的前沿阵地,处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中心地带,今后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努力缩小与长三角先进地区的差距。

11巢湖市。巢湖市位于皖中,地处合肥、芜湖、南京“金三角”腹地。从总指标看,科学发展观指数在全省排名第十三位;从各项分指标看,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在全省排名第十二位,资源利用与效率指数在全省排名第七位,生态环境保护指数在全省排名第九位,社会和谐发展指数在全省排名第十三位。总体上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不高,但地处巢湖,发展过程中注重资源利用与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12芜湖市。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岸,是近几年安徽省发展较快的城市。从总指标看,科学发展观指数在全省排名第四位;从分指标看,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在全省排名第三位,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在全省排名第六位,生态环境保护指数在全省排在第三位,社会和谐发展指数在全省排第四位。比较而言,芜湖

市的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要低一些。当前芜湖市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主战场,未来发展速度将会很快,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资源利用与节约。

13宣城市。宣城市地处皖南山区和长江下游平原的结合部,是安徽成立时间较晚的地级市。从总指标看,科学发展观指数在全省排第十二位;从分指标看,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在全省排第14名,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在全省排位都处于较前,分别为第五位和第六位,社会和谐发展指数在全省排第十二位。总体看,宣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还不太高,但资源利用及效率和生态保护方面较好,目前宣城市也是皖江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员,今后要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大量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

14铜陵市。铜陵位于长江之滨、安徽省中南部,是一座新兴的工贸港口城市,是迄今为止江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铜冶炼、加工基地。从总指标看,科学发展观指数在全省排名第三位,指数较高;从分指标看,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在全省排名第四位,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在全省排名第二位,生态环境保护指数在全省排名第五位,社会和谐发展指数在全省排名第三位。总体上看铜陵市各项指数都比较高。虽然城市规模较小,但近几年做到了又快又好发展。铜陵市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员,今后首要任务仍然是要加快发展,在安徽率先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15池州市。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从总指标看,科学发展观指数在全省排序第十一位;从分指标看,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在全省排序第6位,比较靠前,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在全省排名第九位,生态环境保护指数在全省排序第4位,社会和谐发展指标在全省排序第十四位。从各项指数看,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大同步,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池州是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较好。池州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员,未来除了经济发展加快外,尤其要注重社会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6安庆市。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是长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总指标看,科学发展观指数在全省排序第九位;从分指标看,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在全省排序第十一位,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在全省排序第十位,生态环境保护指数在全省排序第七位,社会和谐发展指数在全省排序第九位。各项指数都不高,在全省排序相对靠后。安庆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员。未来在经济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快发展,力争早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主观性非定量绩效考核的运用 第7篇

绩效考核的定义为:企业在既定的战略目标下, 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 对员工过去的工作行为及取得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估, 并运用评估的结果对员工将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业绩产生正面引导的过程和方法。其作用主要是促进目标达成, 分配利益, 促进员工成长。绩效考核是对被考核主体过去的工作进行评价, 并对其将来的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从内容上来说, 包括两部分内容, 业绩考核和行为考核。从时间上来说, 考核周期可以分为定期和不定期等。从考核方法来说, 一般是分为以下几种:图尺度考核法;交替排序法;配对比较法;强制分布法;关键事件法;行为锚定等级考核法;目标管理法;叙述法;360°考核法。

在以下的部分, 我们仅就企业很难把握的主观性非定量考核的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主观性非定量考核的应用范围

非定量考核是难以用定量化考核指标来考核的人员为主的, 例如技术人员, 没有指标的管理人员, 辅助人员等,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后方人员。从战略目标的达成来看, 这部分人群不是战略目标达成的直接作用者, 他们的作用要通过可量化指标人群来体现出来。但是, 这一部分人群所负责的工作, 与企业战略目标的相关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处理不好, 对战略目标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这是主观非量化考核的主要应用人群。

再一个人群是中间指标人群, 这类人群的量化指标不是战略直接指标的分解, 而是支持分解指标的中间指标。其大量的工作是服务于更直接服务于战略目标直接达成人群的。例如, 各大小单位单元的劳动纪律管理人员, 设备管理人员, 质量管理人员等。

还有一个人群是有直接分解指标的人群中没有量化的部分工作。这部分不能量化的工作, 可能是非常重要的, 是间接地保证战略分解指标的实现的。这部分工作做不好, 也会对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非常重大的不利影响。例如, 销售人员的客户满意度, 采购人员的工作主动性绩效等。

第二部分:主观非定量考核方法的主要内容

一, 被打分人群考核单元的划定。

各企业在实际工作中, 考核单元是不一致的。有的划入范围很大, 把不同部门的类似人员都划成一类人员来考核。有的又划入的很小, 分得过细, 在小型单位中又分了好几类。这样都不利于考核的进行, 要么考核的客观性难以体现, 要么不利于后续的工作促进。

在考核单元划定上, 应该把握的原则主要以人数来确定, 确定前三名来进行奖励, 后三名要进行处罚;而且, 这两部分人加起来应占总考核人数的30%~50%。如果小于这个范围, 对于整体的竞争氛围形成弱化, 起不到考核促进的效果。如果大于这个范围, 则整体的安全感不足, 造成人员的稳定性差, 好多人可能会因为承受不了竞争的压力而离开。为了满足这一条件, 可能要对小单位的不同种类岗位的人员进行考核时的人群合并;也可能对大单位的人员进行相近性人群的分类设立考核单元。

二, 打分人的选定。

打分人的选定, 要根据打分考核的目的来选定。例如, 如果考核执行力方面, 可以选取领导层来进行打分;如果考核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 可以选定被服务对象来打分;如果考核业务能力, 可以选定被打分群体来打分, 但是, 在这一打分群体内, 本人不能对本人进行打分。如果是综合考核, 则可以把这三部分人都定为打分人员, 进行综合打分。

三, 考核的方式。

既然是主观性考核, 其原则就是不设立具体考核的项目, 打分人员对于被打分人员的评价全靠平时工作中形成的印象, 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印象分。考核的结果就是要对所有的人员排定前后位次, 以确定优劣, 所以, 打分人对每个被打分的人只写明其座次序号, 然后把各打分人对被打分人的座次进行累加, 再按总座次数排定序号即可。每个人的位次必须是不相同的, 每个人只有唯一的座次序号。

四, 主观性到底如何来体现。

在这种主观性绩效考核的过程中, 会有很多人提出质疑。有人提出打分过程中人情分太多;也有人提出根据结果不知道从什么方面去改进以后的工作。这都没有关系。

这种考核的主观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打分人的主观性, 他根据被打分人与自己的关系或者在打分人面前的工作表现来打分。其二是被打分人的主观性;他不知道自己座次排定的依据, 所以, 需要主动与打分人进行一一沟通, 每个打分人会从自己的角度给被打分人提出改进的意见, 这样便于被打分人主观上愿意与各方面的人员进行更全面有效的沟通。

五, 兑现奖惩。

在兑现奖惩中, 需要把握的原则主要是抓两头带中间, 即奖励前三名, 处罚后三名。

打分完成以后, 也要对考核单元这一群体进行奖惩。奖励前三名, 处罚后三名, 这个名次的人数不宜太多, 也不宜太少。太多了, 很容易得到的奖励就不能直到激励的效果, 轻易而来的惩罚会起到反面的效果, 这就应了一句古话, 叫法不责众。太少了, 容易形成人员的孤单感, 孤单的人会受到群体的排斥, 形成另一方面的反向激励。经常看二战影片的人都知道, 日本部队在侵华战争中最常用的战法就是三兵突前法, 其尖兵都是三个人组成, 后面是大部队跟随, 最后有军官持刀压阵前行。突前三兵的做法, 不是随意安排的, 而是经过多次战斗的经验总结形成的, 互相照应以解决前兵的孤独感, 小群体作业以形成带动力。

第三部分:主观性非定量绩效考核与序列比较法非定量考核方法的区别

目前主流的非定量考核法主要在三种:序列比较法, 相对比较法, 强制比例法。

序列比较法是对按员工工作成绩的好坏进行排序考核的一种方法。在考核之前, 首先要确定考核的模块, 但是不确定要达到的工作标准。将相同职务的所有员工在同一考核模块中进行比较, 根据他们的工作状况排列顺序, 工作较好的排名在前, 工作较差的排名在后。最后, 将每位员工几个模块的排序数字相加, 就是该员工的考核结果。总数越小, 绩效考核成绩越好。

相对比较法是对员工进行两两比较, 任何两位员工都要进行一次比较。两名员工比较之后, 相对较好的员工记“1”, 相对较差的员工记“0”。所有的员工相互比较完毕后, 将每个人的得分相加, 总分越高, 绩效考核的成绩越好。

强制比例法是指根据被考核者的业绩, 将被考核者按一定的比例分为几类 (最好、较好、中等、较差、最差) 进行考核的方法。

从上面的各方法的定义中可以看出, 主观性非定量法与的序列比较法在操作方法上是最为相近的。但是, 他们还是有较大的区别的。

主观性非定量法与的序列比较法在比较方法所用的方法是基本相同的, 但其不强制要求模块化, 它强调的是以群体为单位模糊化来进行考核, 不同模块的人也可以放在一起进行考核。主要强调的是抓两头, 中间的部分不做为考核和促进的重点, 让中间这部分人能有相对稳定的环境和心态, 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而序列比较法则是强调考核对象的全部, 这样就容易带来整体的安全感不足, 不能专注于日常工作, 造成人员群体的心态浮躁、稳定性差, 这就与绩效考核的宗旨“奖勤罚懒”和“奖优罚劣”相违背了。

这两种方法对于管理者管理精力的投入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序列比较法要求管理者要考核并关注每一个被考核者, 精力投入是比较大的, 关注面大了以后, 对重点人员的管理力度就会降低。主观性非定量法要求管理者把关注重点放在两端, 通过对两端的管理来带动整个群体, 这样一来, 管理精力的投入较低, 管理改进的重点突出, 效果会更明显。

第四部分:结束语

主观性非定量考核的主要理论依据就是抓两头, 带中间。它讲究的是, 管理者怎么样用最小的管理投入获得最大的管理效果。

在各个企业实际运作当中, 各种绩效考核方法都在不同程度地得到应用, 但是, 各个企业也都感觉到困惑。这些困惑的产生, 主要源于对应用环境和条件的满足程度疑惑, 以及考核的利益分配的错位和对促进成长作用弱化的疑惑。

区域可持续农业定量综合评价 第8篇

关键词:评价指标,可持续农业,权重,模型

0 引言

可持续农业产业系统是一个由农业经济、农业技术、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社会4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其实质是实现这4个系统之间及其内部的高度协调。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是由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低和能力大小所决定,水平高低取决于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协调程度,发展能力大小则由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的结构状况决定。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确定农业系统内部及子系统间的关系并由此进行研究评价就显得尤为必要。

1 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农业生态系统论的观点,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划分为经济B1、社会B2、技术B3、生态环境B4等4个子系统;借鉴了国内外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文献,从中选择近年来研究学者使用频率较高的指标,再根据当地的情况,选取和增加个别指标,从而建立因地制宜、全面系统和简洁易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2 定量综合评价模型

2.1 子系统内部协调度的确定

子系统内部协调度指的是子系统各指标的实际发展状况与其受到该子系统内其他各指标影响所应该达到的发展状况之间的关联程度。第i个子系统的内部协调度的计算方法如下。

2.1.1 指标变量的协调值

设undefined为子系统Bi(i=1,2,3,4)的第j个指标Xij的协调值,即为该变量受该子系统其它所有指标变量影响下的指标值。协调值的确定,主要是通过建立所分析的指标与其他指标之间应满足的模拟关系模型来进行的,确定以下的关系式

Xij=f(Xi1,Xi2,…,Xij-1,Xij+1,…,Xipi) i=1,2,3,4 (1)

其中,Pi为子系统Bi所包含的指标的个数。

由于农业系统的灰色特征,可采用多维灰模型GM(1,N)建立各子系统内部指标间的模拟关系模型,将模型的自变量数据代入模型中所得到的分析指标的模拟值即为该指标序列的协调值序列。即有

undefined (2)

2.1.2 指标变量的协调系数

协调系数是指指标变量序列与其协调值序列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通常情况下使用数理统计中的关联分析等方法加以确定。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来确定协调系数,该模型可以更好地体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本质。利用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思想,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系数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其中,rij(t)为协调值undefined对实际值Xij(t)在t时刻的协调系数,ζ∈(0,1)为分辨系数。

2.1.3 相对性权重

设ωij表示子系统Bi(i=1,2,4)的第j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在此权重的确定选用积因子位次数据赋值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1) 对子系统Bi(i=1,2,4)中的每一个指标进行同趋势处理,保证各指标的元素在反映指标的优劣时是同向的,将这样得到的数据称为位次数据,由其所处位置或次序可以反映对应元素在指标中的重要性。同趋势处理的方法通常是对逆序数据采用变换X′=1/X或X′=1-X,然后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变换,有

Xundefined=(X′ij-X′min)/(X′max-X′min) (4)

其中,X′ij表示经过同趋势处理后的数据,X′max,X′min分别表示该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将经过无量纲变换后的数据Xundefined作为基础数据。

2) 取子系统Bi(i=1,2,4)中的Xundefined排序后的位次值来反映第j个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排序时为防止波动过大,可将各指标因素确定为1~9共9个等级,按大小在1~9中填充,结果记为Xundefined,即为第j个指标的属性值。

3) 由于每一个子系统都对应若干个同趋势的指标因素来反映,因此可以选择Bi对应指标属性值的算术平均数作为Bi的属性值,记作B*i,即

undefined

再利用积因子方法给出各指标的贡献系数,由undefined,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求出αj,并对其进行检验。αj反映了Xundefined对Bi的贡献程度,令undefined,则undefined即为Bi的第j个指标对Bi的权重。

2.1.4 子系统内部的协调度

由前得到的结果可计算子系统内部的协调度,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2.2 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2.2.1 单项指标的评价模型

为了描述指标变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正反作用,同时消除各项指标因量纲上的差异为评价工作带来的影响,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采用下述模型对单项指标进行评价。若Xij为正作用指标,则

Yundefined=Xundefined/Xundefined (7)

若Xij为负作用指标,则

Yundefined=Xundefined/Xundefined (8)

其中,Yundefined为指标Xundefined的评价值,Xundefined为Xundefined的标志值。为了便于横向比较,可选取某1年作为基准年,以基准年的各项指标值作为标志值。

2.2.2 综合评价模型

采用加权求和模型对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模型为

undefined

undefined

其中,Pi(t)为t年时子系统Bi的综合评价值,P(t)为t年时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值,ωij表示子系统Bi(i=1,2,4)的第j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重,ωi表示第i个子系统的权重。

3 模型的应用

将上述模型应用于黑龙江省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基础数据选择1995-2004年10年间的指标值,建立子系统Bi(i=1,2,4)的灰色模拟方程,代入自变量数据即算得各年的各个子系统的指标的协调值序列。同样,将实际数据分别代入相应的模型中,即可算得该省的各年的子系统内部协调度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值,如表1所示。

根据得到的评价结果,易知黑龙江省近年的农业发展状况。一般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各个子系统的协调度如果大于0.8,系统处于协调状态;协调度介于0.6~0.8之间,系统处于基本协调状态;协调度介于0.4~0.6之间,系统处于基本不协调状态;协调度小于0.4,系统则处于很不协调状态。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值,这里选择2000年作为基准年,通过表中数字可以看出,该省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稳中有长,这与其农业发展现状也是相吻合的。

4 结论

本文从农业各子系统内部协调性及子系统相互之间的发展程度两个方面建立模型,综合评价了区域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文中所建的指标体系弥补了目前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协调性方面的不足,同时也为正确建立农业子系统内部协调性模型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单项指标的评价,可分析出区域农业可持续或不可持续的原因,可持续农业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则对区域可持续农业的整体发展能力和水平进行了评估。本文所建的模型,被应用到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以为其他区域的可持续农业评价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林道辉.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与限制因子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1,28(1):76-82.

[2]刘凤琴,马俊海.农业持续系统协调度的分析预测模型[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3,19(4):244-248.

[3]刘彦随,吴传钧.国内外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与途径[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4(2):119-124.

[4]潘文卿.一个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7):23-29.

[5]申玉铭,班武奇.山东半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0(3):80-87.

[6]松嫩—三江平原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研究课题组.农牧结合生态系统物流模型及应用[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0:57-61.

强化中国钢琴教育的定量评价研究 第9篇

1强化中国钢琴教育模型构建的理论

主成分分析基本思想是设法将原来众多的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X1, X2, …, X (比如p个指标) , 重新组合成一组较少个数的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F m来代替原来指标。那么综合指标应该如何去提取, 使其既能最大程度的反映原变量X p所代表的信息, 又能保证新指标之间保持相互无关 (信息不重叠) 。

设F1表示原变量的第1个线性组合所形成的主成分指标, 即由数学知识可知, 每1个主成分所提取的信息量可用其方差来度量, 其方差Var (F1) 越大, 表示F1包含的信息越多。常常希望第1主成分F1所含的信息量最大, 因此在所有的线性组合中选取的F1应该是X1, X2, …, XP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的, 故称F1为第1主成分。如果第1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来p个指标的信息, 再考虑选取第2个主成分指标F2, 为有效地反映原信息, F1已有的信息就不需要再出现在F2中, 即F2与F1要保持独立、不相关, 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其协方差Cov (F1, F2) =0, 所以F2是与F1不相关的X1, X2, …, XP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的, 故称F2为第2主成分, 依此类推构造出的F1、F2、……、Fm为原变量指标X1、X2……XP第1、第2、……、第m个主成分。

第一, Fi与Fj互不相关, 即Cov (Fi, Fj) =0, 并有Var (Fi) =ai’Σai, 其中Σ为X的协方差阵。第二, F1是X1, X2, …, Xp的一切线性组合 (系数满足上述要求) 中方差最大的, ……, 即Fm是与F1, F2, ……, Fm-1都不相关的X1, X2, …, XP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F1, F2, …, Fm (m≤p) 为构造的新变量指标, 即原变量指标的第1、第2、……、第m个主成分。

2指标体系

该文在咨询业内专家、相关学者及自身实践的基础上, 提出了强化中国钢琴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如下表1所示。

3强化中国钢琴教育评价模型的实施步骤

(1) 计算协方差矩阵

计算样品数据的协方差矩阵:Σ= (Sij) p?p, 其中

(2) 求出Σ的特征值iλ及相应的正交化单位特征向量ia

Σ的前m个较大的特征值λ1≥λ2≥…λm>0, 就是前m个主成分对应的方差, iλ对应的单位特征向量ia就是主成分Fi的关于原变量的系数, 则原变量的第i个主成分Fi为:

主成分的方差 (信息) 贡献率用来反映信息量的大小, αi为

(3) 选择主成分

选择主成分, 即F1, F2, ……, Fm中m的确定是通过方差 (信息) 累计贡献率G (m) 来确定

当累积贡献率大于85%时, 就认为能足够反映原来变量的信息了, 对应的m就是抽取的前m个主成分。

(4) 计算主成分载荷

主成分载荷是反映主成分Fi与原变量Xj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 原来变量Xj (j=1, 2, …, p) 在诸主成分Fi (i=1, 2, …, m) 上的荷载lij (i=1, 2, …, m;j=1, 2, …, p) 。:

(5) 计算主成分得分

计算m个主成分上的得分:

尽管钢琴是来源于西方, 其从源头上是更加适合于对西方音乐的表达和演奏, 但钢琴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并在社会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 有必要强化中国钢琴教育, 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钢琴教育体系, 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 会遇到很多问题, 哪些问题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问题就成为强化中国钢琴教育的重要障碍, 为此, 该文从定量的角度出发, 给出了一种评价方法。借助该方法, 可以提升中国钢琴教育的科学性。

摘要:随着钢琴教育在中国教育界的地位不断提升, 理论界对钢琴教育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但影响我国钢琴教育进一步深入开展的因素有很多, 如何从多维角度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评价, 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问题。文章根据这种考虑, 建立了相关指标体系, 并提出了一种评价中国钢琴教育进一步开展的评价方法, 希望借此强化我国的钢琴教育, 进一步推进我国钢琴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钢琴教育,主成分分析

参考文献

[1]高立丽.素质教育理念对当代中国钢琴教育的影响[J].艺术教育, 2013 (3) .

[2]白保国.中国钢琴作品创作与钢琴教育的互动思考[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2) :93-95.

电梯定性定量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第10篇

1 风险介绍

风险的认知因人而异,所处位置、角度,所用知识、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得出的风险概念大相径庭,对电梯设备、环境、相关人员及其财产造成的损害的可能被定义为电梯风险,“不确定性”是其最大的特征。在现实中,电梯运行没有绝对的安全,消除了不可接受的风险,即可认为电梯是安全的。允许电梯系统存在某些风险,这些风险被称为遗留风险。在电梯操作中(检修、使用、测试),操作人员的安全也是相对而言的,风险识别就是排查和留意某些风险,识别过后就可以进行风险情节(包括危险状态、伤害事件)的表述,列出检查项目清单,统一格式最终形成安全检查表(即现场检查原始记录)。

风险来源于2个要素,即伤害的严重程度、伤害发生的概率,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的函数即是风险,可用下式表达:

式(1)中:R为风险;S为伤害的严重程度;P为伤害发生的概率。

2 定性研究

《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风险评价和降低的方法》(GB/T 20900—2007)所定义的“风险评价”实质上是不断通过“风险分析”和“风险评定”来判断是否需要采取措施来降低风险等级,即往复迭代的一个过程,最终使电梯处于一个能接受的风险状态。

本文以电梯相关法律法规条文、从业多年人员的丰富经验、电梯典型事故案例分析报告为理论依据,将电梯从设备本体、周边环境、使用管理等三大方面对电梯进行了危险源识别分类,并按照表1的格式布局,编制了更加详细的便于现场检查记录的“电梯定性定量安全评价检查表”,如表2所示。

根据GB/T 20900—2007附录C和D所定义的风险等级方法,结合表2的现场检查结果,可判断电梯整机系统与各子系统的风险等级、是否需要采取措施以减低风险,并给出采取措施的详细建议,以求达到电梯整机安全能接受的风险状态,从而实现电梯的定性安全评价。

注:“是否采取措施”为“○”时表示需采取措施

3 定量计算

电梯整机系统的定量安全评价是根据表2中的检查结果,由单一的每项检测结果得出整体安全级别分数的一个过程。由于检验人员判断的个体差异性、危险源识别的差别性和不健全性以及检验仪器的误差性决定了该过程判断结果的不确定性。本文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层次分析法(AHP)在最大程度上规避了人为判断的误差性,集中了行业内专家的力量,集思广益地进行了权重分配。此外,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模糊计算,使电梯整机安全级别结果趋于合理。

3.1 检验一致性

根据表1所示的电梯系统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德尔菲方法对同级指标Z和n个元素中每两两比较相对重要性得出正反矩阵Z:

其中,矩阵元素uij是元素ui相对于uj的重要性的标度。uij的数值大于0,位于矩阵Z对角线uij的值始终为1,uij与uji的值互为倒数。利用层次分析法自带的一致性检验方法针对Z进行检验,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出现甲比乙重要,乙比丙重要,而丙比甲重要的情况。

3.2 制订评分等级与电梯整体定量计算

根据人思维思考的惯性与所能接受的安全级别等级,将电梯整体安全级别划分为5种等级(好、较好、中、较差、差),定量计算就是一个由单一指标安全级别向整体级别转换的过程,由此单一指标也将划分为上述5种等级。为了便于理解,将5种等级分别赋值为85分、75分、65分、55分和45分(该分值可以自由设置,最终将与各指标因素的相对权重值进行矩阵乘法运算,最后得出的总体分数其实是权重的侧面反映,与实际设定值关系不大,因此,可以自由设值),对应的整机安全级别划分与语言表述如表3所示。

重复多次利用该方法,均可以得出各自层级的安全评价矩阵,然后利用该矩阵再乘以上一层级的权重向量,最终得出一个1行5列的矩阵,记为A.计算电梯整机安全级别得出综合得分F:

电梯整机安全级别分数如表4所示。根据分数F可判断整机安全级别,给出安全评价结论,从而实现由单项到整体的定量安全评价。

4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基于风险的定性与定量安全评价方法且建立了相应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考虑了影响电梯安全的各层次因素,比如电梯设备、使用环境和安全管理等,通过各层次因素对电梯安全状况进行了定性安全评价分析,提出了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即基于理论基础的模糊定量评价方法。该方法可填补电梯现行标准和安全技术规范相关法规的空白,且对定量安全评价进行了有益探索,已经成为《南京市电梯安全评价规程》,并成功应用于南京市老旧高层住宅电梯整治工程。截至目前,已安全评价494台老旧电梯,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为南京市政府服务民生、促进社会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定量绩效评价 第11篇

一、内部控制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评价中,对过程评价,主要依据是“银监会”制定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过程评价示例》(以下简称“示例”),“示例”中对授信业务、资金业务和国际业务等业务系列按内控五要素设定评价标准分值,同时对每一要素又确定若干评价细目,并给予一定分值。在具体操作中,主要运用询问、书面文档检查、观察、流程图、抽样、穿行测试和压力测试等方法,通过调阅业务档案、检查内控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等,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对“示例”中各业务系列的每一评价内容酌情给分,然后得到每一业务系列的分值,最后得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过程评价的总分,这种评价结果往往受样本量大小,评价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判断能力等的影响,其客观性和准确性受到质疑。具体来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对内部控制评价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商业银行内部有一部分人,尤其是个别高管,对内部控制评价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内部控制评价可有可无,与一般的内审并无多大差别,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产生上述错误认识的原因:一是没有深刻认识到内部控制评价在实现商业银行内控目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完善内控体系中的作用。二是对“试行办法”等相关内容学习不够,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精髓,将内部控制评价看成一项孤立的活动,而不是作为内控体系的整体来看待。

(二)内部控制评价效率较低目前,商业银行开展内控评价的手段仍以传统的定性评价方法为主,工作量大,极大影响了内控评价效率。商业银行机构众多,网点分布广,要想对内部控制体系所有关键点和风险点进行评价,达到对所有的基层行实施有效监管的目标,无论是在制度上、机制上,还是在内控评价的手段上、方法上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加快内控评价方法的创新,使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从定性为主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以定量为主的方向发展。

(三)现行评价方法主观性强“银监会”颁布的“试行办法”及“示例”等,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一是对某些内容未作明确界定,容易造成不同的理解,如对授信政策,有的由于不懂其中含义,就将政策简单理解为制度。由于理解不同,在具体打分时,就可能出现同样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分值,从而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二是内控评价方法多注重定性分析,缺乏定量分析,评价人员难用一把尺子进行衡量并得出科学的、正确的评价结果。三是内控评价标准包含较多的主观因素,体现的客观性较少,从而影响评价的公平性。

二、运用定量数学模型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必要性

运用定量数学模型方法,对提高内部控制评价的客观性、准确度和科学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一)传统评价方法已不能满足内部控制发展需要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规范和标准的研究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这些研究仅仅停留在定性方面,内部控制的评价仍然依靠内部控制调查表、文字描述法、内部控制流程图等基于主观评价的方法。随着内部控制系统的日趋复杂,这些评价方法已暴露出很大的局限性,滞后于内部控制的发展,且其评价效果已无法令人满意。因此,运用数学方法来构建内部控制评价的数学模型,对提高评价的效率和效果,并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内部控制定量评价是提升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水平的必然要求运用数学模型进行的内控评价是一种量化的评价方法,通过给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内控过程进行评价打分,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运算得出各个控制要素和总体的分值。这种量化的结果可以很直观地揭示出各商业银行总体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水平的高低,而且各分支机构的得分也可以相互比较,有利于商业银行找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所在。通过动态的内部控制评价,并对薄弱环节加以整改提高,使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不断提升“内控短板”。所以,内部控制的定量评价会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商业银行内控水平的提高。

(三)有利于提高内控评价科学性传统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主要依赖于专业人员的主观判断从定性方面进行的评价,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这种判断不仅受评价人员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评价能力等的影响,而且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干扰,难免会出现疏漏或失误,内部控制评价的可靠性难以满足。因此,通过运用模糊数学理论从定量的视角出发,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看作是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一系列控制点和与之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而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定量评价,与传统的定性评价方法相比,定量评价方法的应用提高了评价的准确度,减少了主观判断对整体评价的影响,将定性指标予以了定量化处理,并将定性的评价结果转换为定量的结果,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

三、内部控制评价定量数学模型构建

模糊数学目前是研究现实中许多界限不分明问题的一种数学工具,其基本概念之一是模糊集合。利用模糊数学和模糊逻辑,能很好地处理各种模糊问题。运用数学模型开展的内部控制评价是把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模型应用于内部控制活动中的评价。它首先建立内部控制活动的因素集,然后分配这些内部控制点的权重,对这些内部控制点分别进行评价,最后利用模糊矩阵对其进行内部控制活动的综合评价,得出评价结果。因此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活动模糊数学评价模型可由因素集、评语集、权重集等若干个集合组成,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再用模糊评价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归类和综合评价。

(一)模糊数学评价模型建立根据“试行办法”和“示例”中的评价指标,运用模糊数学多级综合评价方法建立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模型。先对内部控制的各因素指标进行综合分类,然后将对各个指标的评价综合成对主因素的评价。

(1)建立模糊综合评价因素集。因为内部控制的评价体系涉及每个因素的指标比较多,所以需要对因素集进行划分,把X分为多个因素子集,并且必须满足:

X=X1∩X2∩...∩Xn。同时,对于任意的i≠j,i,j=1,2,...,n,均有Xi∩Xj=?椎,即这种划分要把因素集X 中的诸评价指标分完,而任一个评价指标又应只在一个子因素集Xi中。接着以Xi表示第i个子因素指标集,它有Ki个评价指标,即Xi={Xi1,Xi2,...Xin},i=1,2,...,n。这样,由于每个xi含有ki个评判指标,于是总因素指标集X有ki个评判指标。

(2)进行单因素评价,建立模糊关系矩阵R。在构造了模糊子集后,需要对评价目标从每个因素集XI上进行量化,即确定从单因素来看评价目标对各模糊子集的隶属度(R|Xi),进而得到模糊关系矩阵R。即R=R/X1R/X2…R/Xn=r11r12…r1mr21r22…r2m… … ……rn1 rn2…rnm

矩阵R中第i行第j列元素rij表示某个被评事物从某个因素XI方面的表现,是通过模糊向量(R|XI)=(r11r12…r1m)来刻画的。

(3)确定评价因素权向量A与评语集V。在模糊综合评价中,权向量A=(a1,a2…an)中的元素ai在本质上是因素XI对模糊子集{对被评事物重要的因素}的隶属度。本文使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评价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次序,从而确定权系数。并且在合成之前归一化,即■a1=1,ai≥0,i=1,2,…,n。同时假定:V={V1(优秀),V2(较好),V3(一般),V4(较差),V5(差)}。

E={100(优秀),80(较好),60(一般),40(较差),20(差)}

(4)由A与各被评事项的模糊评价向量R,生成模糊评价结果向量B。即AR=(ai,a2…ap) =(b1,b2…bm)=B。其中bm是由A与R的第m列运算得到的,它表示被评事物从整体上看对评语集V的隶属程度。

(5)计算内部控制综合评价值。?滋=B*E,根据得出的?滋值做出评价。

四、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在内部控制评价中的应用

商业银行在应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确定指标权重和评语权重是取得评价效果好坏的关键。指标权重由“银监会”在“试行办法”和“示例”中对相关指标设定的分值确定,而评价矩阵中评语权重可通过专家打分法、多元统计分析法、权值因子确定法等方法设定。本文拟通过专家打分法来确定评语权重,专家打分法是指通过匿名方式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对专家打分情况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客观地综合多数专家经验与主观判断,然后确定各评语权重的一种方法。

限于篇幅,下面以某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内部控制过程评价为例,具体说明如何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开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

(一)建立国际业务内部控制评价多级分层结构根据”银监会”在“示例”中规定的相关内容,将国际业务内部控制过程评价中五要素分为二级层次,第一层次为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监督与纠正、信息交流与反馈等五个环节,对每个环节又作为第二层次进行细分,如内部控制环境分为内部控制政策、内部控制目标、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等六个方面。上述分层如用字母表示,第一层次指标X={X1,X2,X3,X4,……Xn};第二层次指标Xi={Xi1,Xi2,Xi3,Xi4,……Xin},i=1,2,……,n。

(二)对数学模型进行模糊综合运算通过对权重矩阵和评价矩阵的综合模糊运算,即B=AR,得出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矩阵B。

(三)构造向量ET,将运算结果转换成分数形式根据“示例”对第一层次指标分值的设定,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监督与纠正、信息交流与反馈五个环节的ET分别为(75,60,45,30,15)、(100,80,60,40,20)、(100,80,60,40,20)、(75,60,45,30,15)、(100,80,60,40,20),国际业务总体评价ET为(450,360,270,180,90)。

向量ET的构造基于以下假定:在内部控制环境中,如内部控制环境为优秀得75分(满分),较好得60、一般得45分,较差得30分,差得15分。在风险识别与评估中,如风险识别与评估为优秀得100分(满分),较好得80、一般得60分,较差得40分,差得20分,其他依此类推。在国际业务总体评价中,如内部控制为优秀得450分(满分)、较好得360、一般得270分,较差得180分,差得90分。

(四)模糊数学综合评价具体计算过程根据”银监会”在“示例”中对国际业务内部控制评价各层次指标分值设定和受邀32名专家打分结果,得出国际业务内部控制模糊数学评价的指标及评价权重情况表。详见表1。

(1)内控五要素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根据表一中的数据,可得:

X1=0.220.30.20.20.080.180.220.280.20.120.30.180.30.120.10.250.350.20.2 0

A1=(0.26670.2 0.26670.1333 0.1333)

该式数据已作归一化处理,即A1=(20/7515/75 20/7510/7510/75)

根据上述公式,则可得b1=X1A1=(0.24800.17740.25070.19470.0587)

同理,b2=X2A2= (0.314 0.222 0.23 0.178 0.0398)

b3=X3A3=(0.27 0.2150.295 0.16 0.06)

b4=X4A4= (0.2319 0.2933 0.23 0.154 0.0907)

b5=X5A5= (0.345 0.2375 0.195 0.1825 0.04)

将上述b1、b2、b3、b4和b5的计算结果转换成分数形式,即可得:

?滋1=b1ET=(0.2480 0.1774 0.2507 0.1947 0.0587)(75,60,45,30,15)=47.24(分)。

?滋2=b2ET=(0.314 0.222 0.23 0.178 0.0398) (100,80,60,40,20)=70.88(分)

?滋3=b3ET=(0.27 0.215 0.295 0.16 0.06)(100,80,60,40,20)=69.5(分)

?滋4=b4ET=(0.2319 0.2933 0.23 0.154 0.0907) (75,60,45,30,15)=51.33(分)

?滋5=b5ET=(0.345 0.2375 0.195 0.1825 0.04) (100,80,60,40,20)=73.3(分)

从?滋1、?滋2、?滋3、?滋4和?滋5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国际业务内部控制五个要素综合评价得分均介于较好和一般之间,其中风险识别和评估、信息交流和反馈、监督与纠正一般偏向较好,而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措施则偏向一般。

(2)国际业务内控总体状况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可得:

X=0.24800.17740.25070.19470.05870.31400.22200.23000.17800.03980.27000.21500.29500.16000.06000.23190.29330.23000.15400.09070.34500.23750.19500.18250.0400

而A经归一化后为(0.1667 0.2222 0.2222 0.1667 0.2222)。

则有B=AX=(0.3002 0.2284 0.2400 0.1740 0.0559)。

转换成分数形式,则可得?滋=BE=(0.3002 0.2284 0.2400 0.1740 0.0559)(450,360,270,180,90)=318.47(分)。

根据计算结果,国际业务内部控制综合评价得分为318.47(分),用模糊数学表示是一般偏向较好。

受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业务面临的内外环境将会更加复杂,如存在内控漏洞或风险隐患,将对商业银行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已成为国际业务经营管理中的头等大事。本案例中某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内部控制状况虽不算很差,但与较好和优秀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故根据综合评价结果,该行应认真查找原因,逐项落实整改,尤其要进一步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强化内部控制措施,从而不断提高内控水平,促进国际业务的稳健发展。

五、运用数学模型开展内控评价的局限性

基于定量数学模型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克服了现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主观随意性,提高了评价的准确度和科学性,从而有力促进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但也存在一些局限。

(一)单一的定量方法并不能解决内部控制评价中的所有问题定量的内控评价必须依赖必要的定性分析,事实上,定量方法的应用并不排斥主观判断和定性分析,两者结合使用将会提高评价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二)定量评价离不开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运用模糊数学开展内部控制评价,评价人员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熟练掌握内控评价的相关知识和较强的专业判断能力等,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否则难以适应定量评价工作。

(三)评价结果受权重值影响在开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时,各指标权重可参照“银监会”在“试行办法”和“示例”中设定的标准分值,但由于评价矩阵中评语的权重不管采用专家评分法或其他方法确定,多少要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继而影响评价结果。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运用数学模型开展内控评价有利于实现商业银行的精细化管理,完善商业银行的自我约束机制,保持稳健经营。本文通过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用量化的评价结果清晰地反映出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内部控制是否存在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整改措施,从而全面提高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内部控制水平,促进国际业务又快又好发展,同时,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本定量评价方法也适用于商业银行授信业务、资金业务及其整体等的内部控制评价。

第二,运用数学模型开展内控评价有利于完善和发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并促进商业银行内控目标的实现。基于定量数学模型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研究提出了一种新思路,将促进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发展和创新。

第三,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是开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定量评价的前提,因此要加快对既有较高业务水平、较强专业判断能力,又有一定数学基础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使评价人员不仅有熟练的定量计算能力,而且有出色的定性分析水平,从而为开展内部控制的定量评价创造条件。

第四,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评语权重的主观因素对定量评价结果带来的不利影响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本文认为,应建立有效的专家评分机制,使专家给出的评语权重更趋合理,从而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定量评价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刘宗柳、陈汉文:《企业内部控制》,中国财政出版社2000年版。

[2]卢鸿:《现代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论》,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年版。

[3]汪叶斌、廖道亮:《银行内部控制原理与评价》,东北财政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蒋泽军:《模糊数学教程》,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5]车迎新、阎庆民:《内部控制评价办法实施指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6]潘雪琴:《浅谈内部控制及其评价》,《审计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1期。

[7]许传华:《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内控机制评价体系的探讨》,《武汉金融》2003年第4期。

[8]黎洪义:《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内控评价体系的思考》,《广西金融研究》2003年第7期。

石油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程序探讨 第12篇

1 定量风险接受准则探讨

定量风险评价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引入了评价准则, 以便于专家、决策者、公众之间的意见交流。通常用的风险准则有个体风险准则和社会风险准则等。

1.1 个体风险接受准则

个体风险是指在某一特定位置长期生活的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人员遭受特定危害的频率, 是社会可接受风险的最小单元。个体风险接受准则确定的方法主要有年死亡风险AFR (annual fatality risk) 值、最低合理可行原则ALARP和风险矩阵法等。

1.2 社会风险接受准则

社会风险用于描述事故发生概率与事故造成的人员受伤或死亡人数的相互关系, 是指同时影响许多人的灾难性事故的风险, 这类事故对社会的影响程度大, 易引起社会的关注。社会风险标准确定的方法主要有F-N曲线、ALARP原则、FAR (fatal accident rate) 和潜在生命损失PLL等

2 定量风险评价程序

定量风险评价作为风险评估技术之一, 基本分析程序见图1。

2.1 准备

准备工作包括成立定量风险评价工作组, 并对人员进行组织和培训;其次, 定量风险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方法, 需要对实施过程进行系统化的管理。

2.2 资料数据收集

为使定量风险评估的分析尽可能地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 应收集所有相关数据。资料数据通常包括一般资料数据、人口数据和点火源。

2.2.1 一般资料数据

应根据评价的目标和深度确定所需要收集的资料数据, 包括但不限于表1的数据。

2.2.2 人口数据

在统计人口分布时, 应根据目标确定人口统计的地域边界;应考虑人口在不同时间上的分布, 如白天与晚上;应考虑娱乐场所、体育馆等敏感场所人员的流动性, 同时也应考虑已批准的规划区可能存在的人口。

2.2.3 点火源

石油化工企业典型点火源包括加热炉、机车、公路、铁路、厂区外的化工厂、冶炼厂等。应对评价单元的工艺条件、设备设施、平面布局等资料进行分析, 结合现场调研, 确定最坏事故场景影响范围内的潜在点火源, 并统计点火源的名称、种类、方位、数目以及出现的概率等。

2.3 危险辨识与评价单元选择

2.3.1 危险辨识

对评价对象进行系统的危险辨识, 找出系统中可能对人造成急性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的危险, 确定其存在的部位、方式以及发生作用的途径和变化规律。危险辨识可采用系统危险辨识方法、重大危险源辨识、事故案例分析以及其他等效的危险辨识方法。

2.3.2 评价单元选择

根据评价目的, 可对辨识出的所有危险性单元开展定量风险评价;也可对辨识出的危险进行初步评价并选择需要进行定量风险评价的单元。选择的单元应能代表被评价对象的风险水平;单元选择结果应征得风险评价委托方或相关主管部门的认可。

评价单元选择可采用危险度评价法和设备选择数法。

2.4 失效频率分析

2.4.1 泄漏场景

危险物质的泄漏是产生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的根源。泄漏场景可根据泄漏孔径大小分为完全破裂以及孔泄漏两大类, 有代表性的泄漏场景见表1。当设备 (设施) 直径小于150 mm时, 取小于设备 (设施) 直径的孔泄漏场景以及完全破裂场景。

2.4.2 泄漏频率

泄漏频率通常使用工业失效数据库、企业历史数据、供应商的数据和基于可靠性的失效概率模型。目前, 国外一些机构如挪威船级社 (DNV) 、英国健康与安全局 (HSE) 和美国化工过程安全中心 (CCPS) 等都有类似的数据库。此外, 需针对国内的实际情况对基础泄漏频率进行设备修正和管理修正。

2.5 失效后果分析

源项和气云扩散的计算主要考虑泄漏 (释放) 、闪蒸和液池蒸发、射流和气云扩散、火灾和爆炸。

2.5.1 泄漏

对每一个泄漏场景应选择一个合适的泄漏模型, 泄漏位置应根据设备 (设施) 实际情况而确定。在过程或反应容器中, 当容器内同时存在气相和液相时, 应至少模拟气相泄漏和液相泄漏两种场景。此外泄漏方向也要根据设备安装的实际情况确定。泄漏物质一般考虑为无阻挡释放, 同时需要考虑最大可能泄漏量和有效泄漏时间的确定。2.5.2闪蒸和液池蒸发

过热液体泄漏计算应考虑闪蒸的影响, 当闪蒸比例大于0.2时, 不考虑形成液池。液池扩展应考虑地面粗糙度、障碍物以及液体收集系统等影响, 如果存在围堰、防护堤等拦蓄区, 且泄漏的物质不溢出拦蓄区时, 液池最大半径为拦蓄区的等效半径。

2.5.3 扩散

进行扩散计算时, 应至少考虑射流扩散及根据扩散初始密度、Richardson数等条件选择重气扩散和非重气扩散。

室内的容器、油罐和管道等设备泄漏后, 应考虑建筑物对扩散的影响:如果建筑物不能承受物质泄漏带来的压力, 可设定物质直接释放到大气中;如果建筑物可以承受物质泄漏带来的压力, 则室外扩散源项应考虑建筑物内的源项以及通风系统的影响, 其位置由通风系统的排风口位置来决定。

扩散计算时, 宜选择代表稳定、中等稳定、不稳定、低风速、中风速和高风速等多种天气条件, 应至少选择16种风向。

2.5.4 火灾和爆炸

火灾、爆炸发生的具体场景与物质特性、储存参数、泄漏类型和点火类型等有关, 可采用事件树分析确定各种火灾、爆炸事件发生的类型及概率。可燃有毒物质在点火前应考虑毒性影响, 在点火后应考虑燃烧性影响。非受限气云延迟点火发生闪火和爆炸时, 可将闪火和爆炸考虑为两个独立的过程:无爆炸超压影响的闪火, 概率为0.6;无闪火影响的蒸气云爆炸, 概率为0.4。

2.6 风险计算

定量风险评价风险度量分为个体风险和社会风险。个体风险可表现为个体风险等高线, 社会风险可表现为F-N曲线和潜在生命损失 (PLL) 。

个体风险可只考虑人员处于室外的情况, 社会风险应考虑人员处于室外和室内两种情况。在计算个体风险和社会风险时, 应对死亡概率进行修正。可按式 (1) 和式 (2) 完成个体风险的计算。

式中:S——事故场景;

M——天气等级;

Φ——风向;

i——点火源;

条件下对网格单元个体风险的贡献;

将个体风险值同人口密度相结合, 按照死亡人数进行概率累积计算, 即可得到F-N曲线。

2.7 风险评价

企业在进行定量风险评价前, 应确定风险标准值。风险可接受准则可采用ALARP原则, 见图2。

1) 如果风险水平超过容许上限, 该风险不能被接受。

2) 如果风险水平低于容许下限, 该风险可以接受。

3) 如果风险水平在容许上限和下限之间, 可考虑风险的成本与效益分析, 采取降低风险的措施, 使风险水平“尽可能低”。

将风险评价的结果和风险可接受标准相比较, 判断项目的实际风险水平是否可以接受。如果评价的风险超出容许上限, 则应采取降低风险的措施, 并重新进行定量风险评价, 并将评价的结果再次与风险可接受标准进行比较分析, 直到满足风险可接受标准。

3 结语

综上所述, 定量风险评价是风险评价领域广泛应用的风险评价方法之一。定量风险评价方法程序化将有助于完善定量风险评价体系, 使定量风险评价结果更合理、更有效, 从而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该方法在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摘要:定量风险评价 (简称QRA) 也称为概率风险评价 (PRA) , 是通过对系统或设备失效概率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 从量化的角度说明被评价对象的风险状况, 能精确描述系统的危险性。该方法自1974年拉姆逊教授 (Rasmussen) 评价美国民用核电站的安全性开始, 在高危行业尤其是石油化工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借助于定量风险评价所获得的数据和结论, 并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可靠性和安全性等因素, 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程序及措施, 为设计、运行、安全管理及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上一篇:保障工程下一篇: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