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

2024-05-13

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精选12篇)

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 第1篇

元分析是分析的分析, 是一种数量化文献综述方法[1,2], 其统计指标为效果量 (effect size, ES) 。效果量不随样本大小变动, 在实验研究中可显示自变量真实效果的大小, 在单样本调查中可以衡量样本均值与真值的差异, 前提是能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标准差[3], 优点在于能综合以往研究结果得出更一般的结论。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是课堂教学, 但课堂教学对于改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 目前还难以统计和分析。元分析方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 尽管对此目前还存在争议[4], 但其确实能够把测量方式不同、实验设计不同的各项研究结果放在一起进行比较。Schmidt[5]指出, 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 宜采用元分析方法。为深入探讨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效果, 本文拟对以SCL-90为调查工具, 对大学生进行课堂心理干预的论文进行元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分别在清华同方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博硕士论文库、万方数据电子期刊中的学术期刊和学位论文中, 按照如下流程输入文字“篇名:心理→摘要:课→摘要:SCL”进行检索, 所得结果为一次初级文献;再按照“篇名:心理→篇名:干预 (或实验) →摘要:SCL”进行检索, 所得结果为二次初级文献;第三次按照“篇名:大学生 (或高职生、专科生、本科生) →篇名:实验 (或干预) →摘要:SCL”进行检索, 所得结果为三次初级文献。检索时间为1999年至2010年。

通过以上方式得到的均为初级文献, 相同的文章经过筛选合并后只保留1篇, 共得到50篇文献。纳入标准:大学本科生、专科生或高职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方式为课堂教学或讲座2种形式;报告或论文以最为广泛采用的SCL-90作为测量工具, 且有详细的样本数量, 课堂教学前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前测、后测及标准差数据。排除标准:非本科生、专科生或高职生群体;心理健康干预的方式为团体活动、团体咨询、个体咨询、药物治疗、体育活动、音乐疗法、绘画疗法、阅读疗法, 或以上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报告或论文未采用SCL-90作为测量工具, 或者即使采用SCL-90作为测量工具, 但SCL-90总分及各因子前测、后测及标准差、样本数量的任一数据缺失。2次选入的文献共有18篇, 删除有造假嫌疑的文章, 剩余16篇文献符合标准要求, 数据无重复[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入选的文章中来自优秀硕士论文库3篇, 占19%;来自核心期刊4篇, 占25%;13篇来自期刊的文献中有6篇来自卫生或心理健康领域专业期刊, 占46%。

所有文献采用SCL-90的量表并不一致, 由于大多数研究均采用1~5的5点评分, 为了统一, 将以0~4计分的5项研究中的各因子均值加1、转化为1~5计分。量表中有的采用9个因子, 有的采用10个因子, 考虑到两者并无根本差异, 所以不做严格区分。有的文献研究对象是针对特殊群体, 如大学生中的贫困生 (划分贫困生的标准一般为月均生活费低于150元或200元) , 考虑到地域差异, 在此采用原作者的划分标准, 不再另行统一划分贫困生标准。有2篇文献中有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课堂教学干预, 入选标准是因子分≥2.5分或总分≥160分, 在此也采用原文标准。入选文献的研究类型均为“前测—干预—后测”的实验方式 (或称为准实验研究) ;干预措施为课堂教学, 但在教学中会出现不同的侧重点 (有的偏重于情绪管理, 有的偏重于认知疗法) ;对照组考察研究对象自身前后的对照。

1.2 方法

采用格拉斯的公式[18], 但把参数g更换为ES, 并且对ES进行修正。修正系数C的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m=n1+n2-2。合并标准差的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S为合并标准差, n1, s1为前测样本量和标准差;n2, s2分别为后测样本量和标准差。单独一个ES可被看作一个样本统计量, 其方差公式为:

undefined

为保证大样本量的权重, 保证方差较小的效果量在计算整体均数时得到较大权重, 总体的效果量计算进行加权均数的转换, 权重系数是ES的方差倒数, 记为 f。加权均数的公式为:

undefined

结合本文选取的SCL-90量表, 为方便阅读, 把效果量的数值进行了正负转换。

2 结果

2.1 各研究项目效果量方差的齐性检验

采用线性回归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结果发现, 有1项研究各因子及总分效果量的方差与其他研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判断此研究的各项数据为异常值。为保证研究对象来自同一个总体, 删除此研究的数据。剩余15篇文献进入研究样本。

2.2 课堂教学对不同类别学生产生的效果量

对不同类别学生经过课堂教学后效果量进行加权处理, 结果见表1。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经过课堂教学后的改变最为明显, 达到了中等效果量;贫困生改变的效果量为0.41, 介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一般学生之间;一般学生改变的效果量为0.31, 变化较小。t检验显示, 各类学生显著性效果量均达到了统计学意义水平。如果把总分在进行t检验时纳入计算范围, 会极大影响t值和P值水平, 因此在进行t检验时剔除。在计算效果量时, 总分的纳入与排除都未产生明显变化, 因此在计算效果量时予以计入。

2.3 SCL-90各因子及总分的效果量

对SCL-90各因子及总分的效果量进行加权及对效果量的显著性进行t检验, 结果见表2。总均分改变超过了0.50, 效果量为中等;效果量在0.50与0.20之间的依次为偏执、总分、强迫、人际敏感、恐怖、精神病性、焦虑、抑郁、其他、躯体化和敌对。对各项因子及总分的效果量进行检验, 除总分及总均分以外, 其余各因子除总均分外效果量均达到0.01水平。

2.4 各项目的效果量 见表3。

考虑到各个项目针对的学生以及实施的方式、时间、课时均不相同, 分别计算各个项目的效果量。各个项目中学生改变的效果量为0.13~0.90;针对一般学生, 效果量为0.13~0.88之间, 大多集中于0.15~0.5之间。如果把总分在t检验时纳入计算范围, 会极大影响t值和P值水平, 因此在进行t检验时剔除。在计算效果量时总分的纳入与排除都未产生明显变化, 因此在计算效果量时予以计入。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 在对各个研究项目效果量的方差采用线性回归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时, 发现有1项研究各因子及总分效果量与其他研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追溯原文, 发现在此研究中, 经过心理健康课堂教学, 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未得到提升, 反而略微下降, 结果非常令人费解, 其原因尚不明朗。

综合查阅到的资料及计算结果发现, 不同性质学生课堂教育的效果差别较大。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效果量达到了0.69 (中等) , 一般学生为0.31 (小) , 贫困生的效果量介于两者之间 (0.41) 。提示心理健康课对于最需要者最为有效, 提示课堂教学的确能够发挥作用。

对SCL-90各因子及总分的效果量进行加权获得了各因子及总分的效果量, 各因子及总分的改变集中在0.2~0.5之间, 属于较小的效果量。本研究共追踪了16个研究样本, 结果显示,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会产生一定的效果。SCL-90各因子改变的程度不尽相同;实施课堂教学后, 学生的总均分改变达到了0.53 (效果量为中等) 。在所有的因子中, 偏执的改善为0.46, 说明如果想改变学生的偏执, 通过课堂教学就能收到不错的效果;强迫和人际敏感2项因子的改变为0.38, 其余各因子都在0.20以上, 说明均有一定效果。也提示如果想帮助学生解决某方面的严重问题, 仅仅进行课堂教学是不够的。

纵观所有研究项目, 发现不同项目的结果差别很大, 其结果有待深入考察。根据以前研究的结果, 初步推测影响效果量的因素包括学生特质、教师个人特质、授课班级规模、授课时数、持续时间等, 但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是否存在, 能发挥多大作用, 还有待于今后的深入研究。

在对效果量进行t检验时发现, 总分对t值和P值影响较大;而在计算效果量时, 总分未产生明显影响。推测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总分与各因子分差异过大, 在数据样本量足够大时, 其数值不会成为异常值而被检出;但在数据样本量减小到一定程度时, 其异常就容易被发现了。提示数据的样本量及方差是否齐性将会对t检验产生显著影响。相对而言, 效果量就稳定得多。所以在比较来自不同总体的样本时, 效果量是一个优于t检验的指标。

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 第2篇

摘要: 现代社会随着离婚率的升高,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国际国内学者及教育工作者也分别开展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工作。但是,对于离异家庭学生来说,如何从教育入手,有效地矫正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心理素质问题,在教育实践工作中却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试图揭示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多方面心理素质问题,以帮助父母离异的学生调试自己的心理,让他们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离异家庭 心理素质 现状分析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由于离异家庭学生有着特殊的家庭背景,因此,对这部分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有利于他们对世界和自我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情绪适度,意志坚定,行为正确,个性健全。

一、离异家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成就动机与挫折力、渴望交往与心理闭锁的矛盾。对于中学生来说,不仅要面对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环境,而且还要面临着现代社会上的许多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的深刻变化以及一些不正之风的冲击与挑战。然而,他们中的一部分特殊群体——离异家庭学生,在面对这些诸多压力的同时还必须承受着父母离异、家庭破碎的痛苦。这些压力无情的压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从而导致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个性问题。[1]

(一)人际交往问题

这群特殊学生缺乏最起码的交往能力,他们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都会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及未来不利的影响。其中,这些不良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卑与孤僻

由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以及社会文化的形式影响着人们,一般来说,离婚对中国人来说大都被看做不光彩的事情。对于中学生来说,因其思想意识尚不成熟,不能客观、辩证地看待各种事物。当父母离异后,他们总会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把父母离婚当成见不得人的事儿,忌谈、忌问。然而,中学生在情感方面又特别的敏感。当他们看到别人受到父母的抚爱时,自卑心理便宜油然而生。与此同时,他们还可能被别人奚落、嘲笑,近而形成自卑心理,认为“没人在爱我了”。由于这个时期中学生的自尊心极强,当他们被奚落、嘲笑时,他们在面对他人时便会产生敌对、反感等不良情绪。因此,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便产生了自卑感,进而逐渐变得孤独、不合群。

2、恐惧与敌对

恐惧心理也是离异家庭子女常常表现出的一种心理体验,这主要是由于父母在离婚前一般都经过长时间的唇枪舌战、互相伤害,不可协调后,才决定离婚。因此,孩子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中,将使他们失去依赖感和安全感。进而他们对周围的变化都会产生敌对和恐惧。在生活中,他们敌对心理除了表现为与同学经常发生争执和产生攻击行为处,更明显地表现为与老师的敌对,不合作行为和抵触情绪。

3、抑郁与痛苦

离异家庭的学生,一般都表现出抑郁的情绪,尤其是内向性格的学生更是如此。这主要是由于父母离婚给予子女带来了不良情绪体验,心情不愉悦,不舒畅。在父母离婚后,这些孩子可能陷于单亲、分居、再婚等处境的家庭。面对这些巨变,他们变得很困惑,不知所措。他们大多数在家庭中没有选择的权利,一切都由父母安排,他们只能忍气吞声的顺从。因此,他们年幼的内心深处就变得抑郁和痛苦。在行为表现上不愿与父母沟通,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什么事情都压抑在心理,不愿和周围的任何人吐露,进而变得郁郁寡欢,独自承受各种痛苦。这样日积月累,他们的心灵就像一只“闷葫芦”,与人隔绝,把所有的苦闷都压在心里。[2]

(二)学习问题

厌学,是离异家庭学生的一个共同特征。由于他们与家人、同学、老师的关系不融洽、不和谐,进而使他们的情绪落入低谷,对任何事物都感到百无聊赖,因此也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由于离异家庭学生的挫折感强烈,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就畏惧,加之升学的压力,在这严峻的压力下,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他们在面对这些压力时往往无以应对,所以只能选择逃避、退缩。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厌学情绪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成绩也就下滑。

(三)个性问题

健全的个性心理应该主要包括:自尊自爱、独立自主、开拓进取、意志坚强、较强的耐挫能力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健全的人格。

然而,健全的个性恰恰是离异家庭学生缺乏的。由于父母的离异,在他们的心灵世界里抹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在他们的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惹事、打架、抽烟、迷恋网络,甚至是偷盗、抢劫等违法犯罪的事。由于孩子思想单纯,加上父母离异后疏于管教,他们会无意识的参与一些不健康的娱乐活动,这对于孩子追求健康的生活情趣和高雅的生活是极大的冲击。

二、离异家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在我国推行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各地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却不容乐观。尤其是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更是没有引起高度重视,造成当前这种状况,主要是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目前,大多数父母的文化素养还很低,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欠缺。总的来说,离异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主要有三种倾向:

1、不问不管型

父母离异后,监护方除了独自承担家庭重担处,还要忙生计,于是无暇照顾子女,对孩子的事情不理睬,甚至有的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平时也极少与孩子沟通交流。他们把孩子扔给父母或亲戚朋友之后就让他们“自生自灭”。他们这样对孩子心灵的忽视,会让孩子“没人在爱我”的情感更为强烈,他们的自卑感与孤独感会倍增。

2、百依百顺型

父母离异后,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失去过多,就事事包办,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即使是偶尔教育也只不过是简单的说教,对孩子一些任性、错误行为依然是听之任之。由于家长缺

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他们出现的异常行为并不加以重视,只是一味的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父母只重视孩子物质生活的关心,这很容易导致孩子任性,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处处都以自我为中心,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3]

3、怨天尤人型

一些监护人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负担,自己的累赘,影响了自己重新组织家庭。于是,他们就埋怨孩子,怨恨另一方,只要遇到稍有不顺心的事就将气撒在孩子身上,用棍棒教育孩子,用语言攻击对方。这很容易造成孩子恐惧、压抑,甚至敌对、厌恶家庭的情绪。

(二)学校教育的缺失

尽管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学生出现心理素质问题的直接原因,但是,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对学生心理素质问题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心理素质教育意识淡泊,这也是离异家庭学生产生心理素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1、应试教育仍占统治地位

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校还没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以及落后的办学条件使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严重滞后。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更没有落到实处,应试教育仍然是中小学教育的突出特征。在学校考试成绩压倒一切,因为社会、家庭片面的升学导向使得学校陷入了误区:学校用分数来评价老师的水平能力,老师用分数来评价学生。更有甚者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成绩好一切就好,成绩差就被冷落、歧视、孤立,甚至被排出集体之外。

然而,大多数离异家庭学生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他们在家庭的精神支柱已经没有了,在加上学校因成绩不理想而被老师同学歧视、孤立,缺少别人的赏识和尊重,这更容易导致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出现悲观失望、意志消沉、性格孤僻,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时间长了会导致他们的个性畸形发展。

2、课程资源单一,新课改流于形式

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学仍然沿袭传统教学,新课程改革只是口头上的旗号。它依然重视应试教育,课程资源依然单一,严重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和能力发展,重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学校先进设施匮乏,学生失去了丰富的课内外生活,他们面对的只是枯燥、乏味的课本。加上新课改下的小组教学、合作教学等新教学模式以及坚持“以生为本”的科学工作理念都流于形式,这就使得学生失去了丰富的课堂生活。

然而,对于离异家庭学生来说,丰富的课堂生活和融洽的课堂氛围极为重要。它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团结精神。

3、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一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还有所欠缺,甚至还存在教师心理不健康的现象,如一些简单专制型、放任型和惩罚型的工作作风依然存在。这些都很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自己不良品德的认识和纠正,老师也不能给学生及时、正确的引导,从而耽误对学生教育的良好时机,使其错误的发展下去。

学生在这些教师不良作风的影响下,会逐步形成易怒、不愿合作、依赖性强、推卸责任、失去自信等内在的心灵创伤。而这对于离异家庭的学生来说无异于是“雪上加霜”。

总之,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社会问题,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我们要创造良好的环境,要用我们的爱心去填补孩子心灵的缺失,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稳定他们的思想情绪,使他们在消极中鼓足勇气,在困境中突围前进,让他们感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温暖,感受到世界充满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善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1998年8月

[2]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年7月

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素质    影响因素

心理健康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 通过后天环境、教育及自身实践的影响, 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状态。目前,国内各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这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据相关部门调查统计显示,具有各种心理疾病症状的高校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1.9%,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学生人数更多。我们要了解并分析大学生目前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积极寻求对策,,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一、大学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一)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題

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然而,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与寒窗苦读的高中有着很大差别,加之大学有着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多数学生沉浸在这种自由自在的环境中不知道该如何学习。由于平时学习节奏缓慢,考试期间则需要临时突击,多数学生则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躯体状况和心理状况[3],如头痛、睡眠失调、焦虑等等各种不良情绪。

(二)人际交往及情感方面的心理问题

进入大学校园,离开了父母,人际交往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同学们的友情,同时也渴望结交异性朋友,甚至收获爱情,这是正常的心理活动。但不少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大部分又都是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沟通不良、人际关系失调冲突等现象。与朋友闹别扭,失恋甚至单相思,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问题。据调查,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恋爱方面的困惑和问题,并导致一些不良情绪[4],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甚至对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都会造成影响。

(三)环境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活往往被学生无数次憧憬、美化。但当大学生真正走进大学,可能会发现现实中的大学生活与他们想象的大学生活有着很大的差距。大学校园就像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各种人和事都会遇到,有些大学生对大学校园过分美化,导致入学后失望太大,一些人很难接受这种巨大反差,出现悲伤、失落等消极情绪。同时,进入大学校园以后,不管是上课学习还是日常生活,每一件事情都要自己计划安排实施,刚刚离开父母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特别是一些自理能力差的大学生,会长时间难以适应,自信心、自尊心都会受到很大打击,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自卑、抑郁、强迫、恐惧等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影响因素

(一)先天生理基础

先天生理基础是人与生俱来的,主要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先天条件,是健康素质的首要前提和基础。一些大学生自身的性格因素,如内向、沉默寡言、不善于与人沟通等,会直接影响其日常人际交往以及日常生活,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一旦面临某种压力或者突发情况,就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一些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一些重型心理障碍疾病与遗传密切相关,而轻型心理障碍则关联度较小。

(二)外界环境

外界环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质量以及健康状况。对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说,他们所面临的是一个既新鲜又陌生的环境,环境的改变意味着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都要改变,有些大学生在适应这种转变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三)教育

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无处不在。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再到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的社会教育,教育可以使人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使人们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教育主要包括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诸多研究表明[7],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同时,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气氛不和谐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也有着很大影响。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因此,高校更应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大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对学生辅导员的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学生心理工作作为重点,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关怀与重视,一切为了学生,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佟丽,胡俊峰.健康素质与健康素养[J].中国健康教育,2006,4(22):293-295.

[2]郑延芳,王虹.大学生心身健康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0,36(16).

[3]潘书波,咸秀丽.高校学生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23(3).

[4]陶磊.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下降成因的研究与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3.

[5]陈良,张大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特点[J].西南大学学报,2007,33(4).

[6]Patrick Kelly.Health literacy:a silent crisis [EB].2005,10(26).

中职学生心理素质调查分析 第4篇

1.1 对象

我校除实习生外的76个班的全体学生。

1.2 方法

以调查问卷为主, 结合个别座谈等形式。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 478份, 收回有效问卷4 353份, 有效回收率为97.2%。参与调查的男生222人, 女生4 131人。调查主要从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心理问题3个方面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果

统计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进行, 分为护理专业 (含助产、涉外护理专业, 以下统称“护理”) 、护理双证书专业 (以下简称“双证”) 、其他专业 (包括高中口腔工艺技术、口腔工艺技术、药剂、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技术5个专业, 以下简称“其他”) 三大类。

2.1.1 学习生活

从调查结果来看, 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可度不高。表现为年级越高, 不满意率越高。一年级学生的不满意率为15.74%, 二年级学生的不满意率为23.64%, 三年级学生的不满意率为26.58%。不同专业学生的不满意率也不同, 护理专业学生不满意率为18.63%, 双证专业学生不满意率为21.57%, 其他专业学生不满意率为23.20%, 具体见表1。

通过对学习压力进行调查发现, 93.66%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烦气躁。学习压力源主要是:43.19%的学生觉得不怎么学得会, 15.35%的学生对于教师上课的方式不赞同。面对学习压力, 仅有36.30%的学生认为有正面影响, 会为学习带来动力, 48.79%的学生认为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会影响情绪或无心向学, 具体见表2。

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 65.84%的学生能认真完成, 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比例下降 (一年级69.04%, 二年级63.98%, 三年级60.65%) 。不同专业的学生, 认真完成作业的比例也不同, 护理专业70.64%, 双证专业63.21%, 其他专业58.12%。

对于考试, 无论考试前后还是考试过程中, 学生都表现出紧张情绪。考前紧张的学生占24.90%, 考试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紧张的学生的比例高达77.88%, 考试前后总会紧张的学生占28.46%, 具体见表3。

经过与个别学生和教师座谈, 我们发现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 认为在学校得到的分数不太可靠, 前途没希望;平时学习不制订计划, 学习随意性大;读书、听课、记笔记方法不当, 抓不住重点, 学不会, 学习主动性差;对考试过分紧张, 考试成绩不好时, 总是提心吊胆。

2.1.2 人际关系

中职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是教师、同学和父母。调查显示, 大多数学生选择与自己的同学、朋友交流, 85.94%的学生表示和同学在一起时感到快乐和开心, 而14.06%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和孤独。在与同学的相处中, 39.97%的学生与同学相处得很好, 7.72%的学生相处得不太好。大多数学生有知心朋友, 比例占到81.85%。在与新朋友相处时, 65.98%的学生比较主动。在和家境比自己好的同学在一起时, 10.57%的学生感到快乐, 12.13%的学生感到孤独、自卑, 77.30%的学生感到一般、正常。可见, 家境对于中职学生的情绪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个别座谈后, 我们了解到部分学生与同学的关系不太好, 甚至关系紧张。主要原因是陌生, 没有被接纳的归属感;感到别人不友好, 不喜欢自己;和大家在一起也感到孤单;感到大多数人不可信任, 好像有人注意自己;得不到朋友的理解、信任、尊重;心情不好, 找不到人倾诉。

2.1.3 心理问题

对自我调节和控制力的调查显示, 女生的自我调节力较差, 随着年龄增长, 情绪越难以调控。当受到委屈时, 81.78%的学生选择为自己辩解, 18.22%的学生选择与人争吵。如当被别人不小心踩了一脚时, 一年级有17.63%的学生要求对方道歉或骂对方, 二年级有25.72%的学生要求双方道歉或骂对方, 三年级有21.91%的学生要求对方道歉或骂对方。在关爱水平上, 72.27%的学生有爱心, 9.24%学生没有爱心, 而且这个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长越来越低, 不同年级有爱心的学生比例是:一年级78.99%, 二年级68.01%, 三年级62.68%。

此外, 学生的自觉性差, 并且随着年级增长, 越来越差, 不同专业的表现也不一样。学校大扫除时, 能认真进行的学生的比例占60.72%, 其中一年级占68.41%, 二年级占54.71%, 三年级占54.16%, 护理专业占62.10%, 双证专业占61.09%, 其他专业占56.31%。

而在意志力的表现上, 对于做事不成功时, 26.37%的学生选择不服气、再做, 其中低年级学生的比例明显低于高年级学生, 具体为:一年级学生占23.29%, 二年级学生占28.16%, 三年级学生占31.44%。此外, 68.60%的学生选择总结教训或寻救帮助, 仅有5.03%的学生选择放弃。

关于压力应对的调查显示, 当遇到压力时, 学生会选择向知心朋友 (29.41%) 、家人 (28.45%) 、男/女朋友 (15.53%) 和亲友 (14.24%) 求助, 而很少向教师 (6.46%) 、专业人员 (2.06%) 、学长 (1.63%) 求助, 不向任何人求助的学生占2.31%。在选择释放压力的方式时, 有30.05%的学生选择转移, 有26.90%的学生选择发泄, 有17.88%的学生选择压抑, 有26.07%的学生选择顺其自然或其他方式。

对于未来的发展, 多数学生选择专业对口 (21.87%) , 工作轻松 (20.88%) , 收入高、发展好 (20.68%) 的职业, 仅有15.03%的学生选择对社会贡献大的职业, 而选择人际关系好, 工作稳定, 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的学生分别占10.11%, 7.57%, 3.86%。

2.2 分析

(1) 中职学生学习焦虑心理明显, 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 考试焦虑加重。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部分中职学生人生目标不清晰, 缺乏学习动力, 自认为没前途、没希望;也有部分学生因为专业并非自己所选, 不想学习;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培养社交能力, 广泛交友比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此外, 文化基础较差, 学习能力不强, 上课听不懂, 跟不上教师的课程进度, 课下不复习, 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等, 都是导致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的主要原因。而且, 中职学生对自我的期望值低, 导致学习肤浅, 易受内外因素的干扰, 学习效率下降, 学习上的压力感、挫折感带来焦虑、失望情绪, 从而导致一系列生理、心理反应。如常出现的瞌睡、头昏、失眠、乏力、情绪躁动、忧郁、厌烦等。此外, 学生的知识经验储备不足, 记忆提取困难;对考试性质的认识程度、对考试利害关系的预测程度、对自身应付考试能力的估计程度也直接影响其焦虑水平。而缺乏应试技能、身体素质差、经常失眠等因素也都会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

(2) 情感控制能力较弱, 表现为自我意识较低, 人际关系紧张。中职学生的集体生活为同学间的交往创造了有利条件, 也成为矛盾纠纷的源泉。学生的性格、脾气、爱好、习惯不尽相同, 难免因为提水、打扫类的小事而影响关系。对新生而言, 远离家乡、亲人, 不免有陌生、孤独感, 尤其是父母溺爱、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学生更是如此。此外, 现代社会的负面影响, 如自私自利、霸道等作风, 对人际交往也会产生很坏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与教师的关系不亲密, 不信任教师, 受到教师批评或者询问时, 便心感不安;与家长的关系不和睦, 不和家长沟通, 受到家长批评或询问时, 有时想不开。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弱, 心理承受能力差, 表现出与同学的关系紧张, 感情比较脆弱, 经不起挫折、考试失败。受到批评时心理上往往难以承受, 随之而来的是灰心丧气, 悲观失望, 自暴自弃, 甚至走上邪路。

(3) 不良心理问题凸显, 表现为攀比、依赖、固执, 道德水准缺失。中职学生, 尤其是住校生, 每个家庭给予的生活费用不同, 容易引起高消费攀比, 嫉妒导致的极端攀比, 以及由“面子问题”导致的盲目攀比等。此外, 中职学生自尊心较强, 使得他们在有些问题上较为固执, 如不能原谅他人的错误, 采取极端的方式 (要求他人道歉或骂人) , 以获取自我尊重感。这样, 必然会影响其与他人的正常交往。

3 讨论

教育心理学家张大均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 是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 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 由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3个方面构成[1]。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良好心理素质表现标准, 并结合中职学校实际, 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

3.1 加强对中职学生自我意识的训练, 抛弃自卑心理, 实现自我肯定

众所周知,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 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 (如身高、体重、体态等) 、心理特征 (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 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如自己与周围人相处的关系, 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意识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是循序渐进的, 是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3种心理成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 心理素质教育要在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结合中职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活动,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和调整自我, 促使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训练, 重点从3个方面进行:第一,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第二,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三, 让学生认识到内心的心理活动及特征。对学生进行自我体验训练, 要求学生战胜自我, 为自己树立目标, 树立坚强的信念, 相信自己的能力, 对自己有科学、合理的评估, 这样做会让他们有自尊感、自信心和自豪感, 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满。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 提高学习效率。此外, 学生应学会如何借助外部压力, 发展自我监控能力, 最终实现自我肯定。

3.2 加强对中职学生情感调控和意志的培养, 克服不良心理, 塑造完美个性

学会调控情绪对于个性塑造有着重要作用。要求学生具备对自己情绪情感的觉察能力和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识别能力。要提高对自己情绪的觉察能力, 首先要运用内省法, 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情绪状态;其次要通过分析, 认清引发情绪的原因, 平静地接纳自己的情绪, 不压抑、不排斥, 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合理且恰当表露与宣泄) 。要提高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 首先要了解人类表情的特点;其次要把握情绪识别的规律性。学校要把加强学生心理情感控制的重点放在培养良好情绪上。一是要学生树立自信心;二是要培养学生豁达乐观的心态 (林肯说:“只要心里想快乐, 绝大部分人都能如愿以偿。”) ;三是要培养学生适度的紧迫感。要让学生真正明白时间的价值;时间是勤奋者的财富、创造者的宝库、懒惰者的包袱、浪荡者的坟墓。要培养学生办事的时间意识和计划性。要让学生懂得抓住现在。

此外, 还要锻炼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增强他们的意志力。第一, 要形成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第二, 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日常的学习、劳动等小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创设特殊的情景来磨炼学生的意志, 养成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和习惯, 如运动、爬山等。第三, 学会有效运用心理防卫机制。中职学生要提升自己的抗挫折能力, 如在幽默中既释放了精神能量, 又获得了社会的承认和赞许, 利己利人, 是挫折防卫机制的最佳方式。如果让学生学会适度、有效地进行情感控制, 就能不断增强他们的意志力, 克服依赖等不良心理, 实现他们完美人格的塑造。

3.3 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学习指导和交往指导, 消除焦虑心理, 培养乐观心态

人要不断地否定和肯定自己才能进步, 而否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肯定方向发展。自我肯定, 保持坚定的信念, 往往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曾经有一位学者很形象地比喻人生:人的一生犹如婴儿初啼, 虽有苦涩, 但却是全新鲜嫩, 不管你遭到何种挫折与苦难, 只要你不放弃自己, 就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难倒你。乐观是心胸豁达的表现, 乐观是生理健康的目的, 乐观是人际交往的基础, 乐观是工作顺利的保证, 乐观是避免挫折的法宝。用乐观的眼光看世界, 世界是无限美好的, 充满希望的, 我们的生活也就充满阳光。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 第5篇

资阳市雁江区中和镇中心校卓瑞华

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时期,心理承受能力差,他们需要来自家长、教师等成年人的关心和辅导,以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不适应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农民外出打工,留下孩子守在家里看门读书,有的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抚养,有的托付给左邻右舍代管;还有的干脆撒手让孩子自行在家。孩子们由于年龄太小,尚无生活自理能力。因而,父母外出以后,给孩子的生活学习带来了诸多不便,严重地干扰孩子们正常学习,影响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这些“留守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表现出一些品德不良的行为,学习成绩大多不理想,而且教育难度大,反复性强,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明显的进步和改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心理障碍的决心,还“留守学生”一个健康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留守学生”的心理与教育作了如下探讨:

一、“留守学生”心理分析

1、无父母依靠是产生“留守学生”心灵孤独,感情饥渴的内在因素。

现在每个家庭的孩子少了,大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就是父母亲的宝贝疙瘩,掌上明珠,要啥给啥,在家里整天由父母哄着、疼着、爱着,过着水来洗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一旦父母远走,孩子失去了这些,使觉得无所依靠,无所适从,心理上有强烈的失落感,情绪上产生了极大的波动。孩子们由于依恋、思念父母,因而,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影响听课效果,致使学业成绩下降。

2、无父母监管是产生“留守学生”放任自流,无法无天的外在因素。

父母走后,孩子虽交给了爷爷奶奶,通常老人们更加溺子,片面地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如果严加管束的话更觉得于心不忍,毕竟是隔辈人了嘛。因而,对孩子的所作所为基本上是听之任之,毫无监管可言,学生放学回家,整天放任自流。学生成长中的家庭教育在这个时候,属于真空阶段。至于寄居在左邻右舍家或无人代管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更是信马由僵,喜作喜为。这些乡下孩子虽无游戏机可玩,网吧可逛,却可以毫无节制地泡在电视里边,或者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打扑克、赌钱,他们根本不可能把课余时间用在阅读大量书籍等有益的课外活动上,不仅浪费了大好的时光,而且耽误了正常应有的休息,因而直接影响学习。

3、生活负担过重是产生“留守学生”性格古怪,没有远大理想的直接因素。

父母在家的时候,孩子的日常生活全由父母包办,父母走后,由于爷爷奶奶大都年老体弱,生活、家务的重担自然会落在了孩子稚嫩的肩上,孩子们放学回家后,除了要做一日三餐外,还得喂鸡、喂猪、洗衣服,照看弟妹。农村的杂务事比较多,当孩子忙完这一切后,身心已十分疲惫,很难得到很好的休息。尤其是那些早晨迟来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留守学生”。在这些学生中,他们不仅来迟了,又有近一半以上的孩子没有吃上早饭。

4、学习不努力,是产生“留守学生”怕难,不求进取,学习成绩下降的重要因素。

如今的孩子都是在温室里长大的,由父母支撑起的家里充满了爱的阳光,情的雨雾,一旦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的生存环境便急剧下降,巨大的反差让孩子难以接受。另一方面,孩子也会日日夜夜思念父母亲,尤其是他们静坐在教室里的时候,思想很容易开小差,一颗稚嫩的心便飞往天涯海角搜寻着父母的踪影了。这些原因促使孩子不能安下心来干一件事,尤其是听课的时候,学生极不安心,极不认真,学习极不努力。

5、逃学、辍学的发生,是“留守学生”产生困惑、失望、厌倦心理的主要原因。

由于“留守学生”在家无人监管或监管力度不大,因而在这些学生中会很容易滋生一种自由散漫情绪,完不成作业是常事。再加上有的教师教育方法不得当,不了解情况,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采用批评处罚等简单粗暴的教学方法,使他们产生畏惧、惊恐、厌倦的心理。久而久之,他们便滋生逃学的念头,以至于逐步发展为辍学事件。“留守学生”是最易逃学、辍学的群体了。为此,不少教师煞费苦心。

二、对“留守学生”教育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给孩子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引向深入、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留守学生”也会随着增加。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挣几个钱来支撑家庭生活,也无可厚非。况且外出打工也是大势所趋,顺应历史潮流。无疑,“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的重任势必会落在我们乡村教师的身上,我们乡村教师也责无旁贷,如果我们乡村教师采取合理适当的方法,“留守学生”同样会感到温暖,生活学习得愉快。学生的成绩不会因父母的外出打工而产生下滑现象,更不会出现可怕的逃学、辍学事件。近年来,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留守学生”进行了如下教育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转变对“留守学生”的偏见,进行重点管理,是强化“留守学生”教育工作的关键。

每学期开校时节,我就在全班排队摸底,搞清哪些学生的家长外出务工了,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对他们实行重点管理监护,由教师担起对他们必要的监护职责。对于这一群学生中产生的问题,我总是在认真分析排查,在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再下结论进行处理解决,从不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管理方法。比如,我班有个“留守学生”总是不完成作业,我并没有去批评他,而是和风细雨的告诉他:虽然父母不在身边,家庭负担很重、很忙,但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下就可以有空完成作业的道理。然后我进一步地对他说,父母外出打工,挣钱是为了你能够更好的读书。如果我们在家以种种借口不学习,能对得起在远方吃苦流汗的父母吗?几句简单的话语彻底改变了这个“留守学生”的散漫、厌倦的作风,使他像一个平常的孩子一样看书学习了。

2、加强对“留守学生”家访是强化“留守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

为了弥补这些“留守学生”家庭教育不足,我对他们实行了重点家访,进行补救,从家访的次数及每次家访的时间都远远超过了其他学生。在家访中有时看见孩子们正在做饭,我就教孩子们如何做饭,并叫他们在做饭时注意防火安全,以免发生意外。如果时间允许我会为他们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让他们吃个饱。这样做就让他们感受到父母虽然不在身边,同样有亲情、慈爱,同样不孤单、寂寞,正是由于教师这种严父慈母般的爱来滋润,这些“留守学生”的生活相当愉快。记得在一次家访中发现一个“留守学生”发了高烧,昏迷不醒,我二话没说,背上这个孩子来到中和镇中心卫生院,挂号、打针、吃药,我时刻守在他身边,当这个“留守学生”苏醒过来,第一眼看到我时,一下扑到我的怀里哭了,他连声地呼喊:“老师爸爸,老师爸爸!”在没有特殊情况下,我力争每个星期都要对“留守学生”进行一次家访。

3、组织学生对“留守学生”献爱心,进行情感投入是强化“留守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

“留守学生”没有了家庭温暖,但人间处处充满真爱,为了切实让“留守学生”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我把班上的其他同学组织起来,成立了“学习雷锋小组”。由小组成员轮流到“留守学生”家里去,帮助他们打水、担水、拾柴等。晚上的时候,小组成员轮流到“留守学生”家里去陪着他们过夜,一起看书、写字、做作业,为检查落实活动实际效果,吃过晚饭时,我不定时地走访,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这样一来,使“留守学生”并不感到孤独,尽管父母远在他乡,他们依然生活在爱的怀抱里,学习生活得相当愉快。父母外出务工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子女。相反,由于学生献爱心活动,更加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促使班内学生进一步团结友爱,形成了良好的友谊氛围。

4、经常与“留守学生”父母联系沟通是强化“留守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为了全面抓好“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使他们不会因为父母的外出打工而耽误学业,甚至走上歧途。老师可通过各种渠道与他们的父母联系上。现在的通讯发达,通过信件、电话,老师就可以与“留守学生”的父母沟通,把学生在校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并根据“留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他们在给孩子通信通话时,应该如何教育嘱咐孩子,应当从哪几方面对孩子提出希望、要求。这样一来,家长虽远隔千里,对孩子的各方面情况仍然了如指掌,仍然可以对孩子进行教育管理,并且能够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5、让“留守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强化“留守学生”教育工作的成功经验。

教师要善于发现“留守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不断地对“留守学生”进行鼓励。这样才能增强他们的上进心。同时教师的教育要求、布置作业的时候和数量要适度,使“留守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目标,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上进的勇气。

6、运用集体教育的力量是强化“留守学生”教育工作的外部条件。

教师应对班上集体成员进行说服教育,使他们从思想上和情感上能“容纳”“留守学生”,时刻体贴、关照“留守学生”,使“留守学生”真正体验到集体的温暖。把“留守学生”吸引到集体的教育活动中来,有意给“留守学生”分配一些活动的角色和任务,让他们为大家服务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表现自己。从而协调好“留守学生”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使“留守学生”再也不会存在自卑感、孤独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 第6篇

大学体育课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在课堂中进行体育锻炼,从而达到提高他们身体素质的目的。同时学生在身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教师进行的大学体育教学也逐渐地改变着他们的心理素质,从而帮助他们在心理与生理两方面上得到均衡发展。

一、认清目前大学生心理现状,知晓拓展训练教学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学习或者求职压力越来越大,使得大学生恶性暴力事件屡见不鲜。同时由于这个现象的日益严重,说明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呈现“亚健康”的,所以教师需要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大学体育教学与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这种存在于教师脑海中的旧式教学观念明显是比较片面的。教师在大学体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更新自身传统的教学观念,把那些陈旧迂腐的教学观念抛之脑后;其次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拓展训练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上教师所教导的体育动作与技巧,从而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体育竞技水平;同时在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具体的体育拓展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相对应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帮助他们完成自身心理上的蜕变的目的。例如教师在实际的大学体育教学的课堂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可以把学生平均分成两组,并让他们进行势均力敌的拔河比赛。只有团结一致的一方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才能击败对手。学生通过参加拔河比赛不仅得到了身体素质上的提高,同时也让他们在比赛中明白了团结一致的重要性,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二、形式多样的拓展训练提高学生具体的心理素质

教师在大学体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认清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并更新自己的传统教学观念,在体育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展具体的拓展训练,以此来达到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同时教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拓展训练也丰富了学生大学体育的课堂,让他们在精彩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拓展训练之中不断放松自己,从而有利于他们之后学习效率的提高。以下几种拓展训练模式可供教学参考。

1.坚持不懈,勇攀高峰。“坚持不懈”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在大学体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具体的拓展训练,让学生在拓展训练之中培养自身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同时教师应该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比较实际的拓展训练,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在拓展训练过程中产生代入感,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拓展训练之中去,努力塑造自身坚持不懈的优良品格。例如教师基于大学体育课堂的实际,可以开展“长距离越野跑”的拓展训练。学生在越野跑的过程中,教师对于那些感觉快要跟不上其他同学跑步节奏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加油,你可以的,一定要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胜利就在眼前!”同时在越野跑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互助,存有余力的学生帮助那些体力较弱的学生,最终达到共同跑完整个越野跑拓展训练的目的。

2.合作互利,共创双赢。当今时代是一个讲究合作互利求双赢的年代,无论是在科研技术方面,还是在文化体育方面,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合作互利。教师在大学体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具体的拓展训练,帮助学生在拓展训练之中培养自身的合作互利意识。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学习、生活与工作过程之中学以致用,在与他人合作互利之中不断攀登人生道路上一个又一个的高峰。例如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4×100接力跑”的拓展训练。教师首先把全体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的若干小组,然后让他们进行小组之间的接力跑训练以此来培养他们之间的默契,最后通过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对抗,最终达到培养他们合作互利心理素质的目的。学生通过进行4×100接力跑的拓展训练不仅让他们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同时对他们优秀心理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3.坚毅勇敢,勇创辉煌。勇敢是学生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需要掌握的一种重要心理素质。教师在大学体育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开展具体的拓展训练,运用拓展训练的方式帮助学生培养自身坚毅勇敢的性格。同时如果学生拥有一颗赤诚勇敢的心,那么这将是他们以后生活与工作中的一大助力,帮助他们勇于面对生活中各式的艰难困苦并克服它们,最终达到凤凰涅槃,活出一个崭新的人生。例如教师为了培养学生坚毅勇敢的心理素质,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开展“蹦极”的拓展训练。教师需要在学生的实际蹦极过程中及时进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心中的恐惧之情,迈出成功的最后一步,一跃而下享受飞翔的快乐。同时学生在蹦极的拓展训练过程中勇敢地面对恐惧的心魔并通过努力击败它,最终帮助自己养成的坚毅勇敢的性格品质。

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模式构建

体育心理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体育心理素质的教育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全面发展,必须及时对其进行分析。

体育心理素质表示在环境和遗传因素下,提高学生主观认识和实践,优化学生心理、智力等多方面发展的素质要求,可以促进全面和谐的发展,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生活具有很大意义,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长期学习和发展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体育心理素质是遗传因素与先天因素对人神经系统和感官系统产生的一种作用,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大影响。

1 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中包含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1.1 体育心理素质的涵义

体育心理素质主要由以下几种要素组成:第一,需求体系。将需求作为实施体育心理素质的基本依据,主要从体育心理、体育信念理智化和系统化需求记忆体育身体素质等需求。第二,协作素质。协作素质是随着人与人心理潜在性特征发展起来的,主要由比赛情绪、队员协助性和认同意识等组成,第三,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以潜在能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包含思维、心理、记忆和综合水平,其中心理和思维是认知的核心内容。第四,主体素质。主体素质会伴随着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根据个体生长发育和潜能,会形成的一种生存、运动适应性、责任感、协调工作机制的心理机构。

1.2 体育心理素质的基本特征

第一,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体育心理素质是心理素质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不是一种个别行为和心理素质的表现。体育心理素质在学生阶段中,始终处于不断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延伸性。第二,可评价性。体育心理素质对学生的日常活动具有很大作用,具有较强的社会评价意义,是人从事某种活动形成的某种心理品质。第三,综合性。应该从个性化层面上进行分析,体育心理素质个性化主要表现在运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第四,基础性。对学生学习、生活、创造性和社会适应性等产生综合影响的心理品质。

2 体育教学过程对大学生心理和谐发展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实施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发展和社会繁荣的必然选择。目前,体育心理教育已经成为改善学生心理环境,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充足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实现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同步发展,还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对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具有很大作用,促进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3 体育心理素质构建需要具备的理论基础

第一,大脑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物质基础,后天学习、环境和运动等均会对学生的大脑发展产生作用。教育是以人对对象,以人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对学生的作用必须以人为基础,以发展为目标。大脑在长期发展和变化中,结构分化会向精细化发展,越来越复杂。遗传因素会决定学生大脑发展的方向,但脑部神经的发展和形成绝大多数取决于后天因素。简而言之,遗传会决定大脑的发育,但大脑在后天营养条件、教育方式、运动训练和环境因素等的影响下,也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很大作用。因此,构建大学体育心理素质教育时必须重新认识大脑发展和后天锻炼的作用,促进学生体育心理素质全面发展。

第二,智力并不是影响一个人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从潜能角度上分析,大学生依然处于受教育时期,知识经验明显不足,生理和心理都没有得到完全的发展,但是其具有积极的求知欲和发展潜力,这种潜力的发展与环境因素和良好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相关研究发现,好奇心、坚持和上进心等因素均会对人的智力发展产生影响,同时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潜能的发挥。

4 构建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基本思路

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构建与体育心理素质体系、实施方案以及培养规格等具有很大关系。体育心理素质是所有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素质的载体和基础;体育心理素质是反映外界对人行为的一种因素,可以对学生的生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产生影响。由于体育心理素质在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实施教育时,对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分析就是一项理论性工作,也是保证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前提。确定合格大学生是否具有体育心理素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体育心理素质是学生个性化心理素质的主要表现。体育心理素质并不是反映人心理现象孤立的内容。第二,正确反映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研究和实践中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第三,充分考虑大学生发展和成长的需求,满足国家、社会以及时代发展对大学生发展提出的要求。第四,以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及年龄特征为理论基础,重点分析大学生在特定年龄阶段中的体育心理素质结构。第五,分析心理素质结构时,必须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社会以及国家等提出的要求进行考虑。

5 体育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应用

学生是体育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开展的主要对象,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时,主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性格和健康的情感,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出体育心理课的作用,体现体育心理教育实施的意义。同时,还要求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渗透素质教育,给学生适当地进行心理辅导。学生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要求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5.1 开展体育心理咨询活动

体育心理咨询的种类和方式较多,可以利用网络邮件、电话和面访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及时分析学生在成长、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了解清楚学生心理问题后,给学生制定恰当的心理治疗方案,缓解父母心理上的痛苦,将这些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贯穿于学生日常心理教育中,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5.2 组织体育竞赛,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

可以定期在校内组织一些体育竞赛项目,公正、公开地实施体育比赛,促进学生个性化品质和心理水平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5.3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在学生步入大学校园时,先给学生进行一些心理测试,可以从性格、心理概念和情绪稳定性等方面实施测试。然后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根据学生情绪、性格等方面变化情况,将测试分值低的同学选择出来,对学生针对性实施指导,让学生以积极的状态回归到学习中。

5.4 改进教学方法

实施体育教育时,可以将心理教育和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学中,实现心理教育与体育教学的结合,给学生提供专门的心理辅导,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

5.5 成立心理协作小组

心理小组可以由学生自发组成,在课余时间内,鼓励学生积极阅读与心理学相关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电话等传输媒介,对学生感兴趣的心理话题进行探讨和沟通,让学生共同解决生活或学习中面临的心理问题,积极向心理学教师求救。

6 结语

在实施心理素质教学时,必须与校园环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形成吃苦耐劳、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申亮,王欣,李光华.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模式的探讨与构建[J].科技信息,2012(8):219-220.

[2]潘海林.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研究与探讨[J].科技信息,2008(29):263-264.

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 第8篇

1. 独立学院学生辅导员心理素质结构

近年来随着独立学院对辅导员素质的重视, 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及水平已经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然而受到主观、客观等因素的影响, 辅导员心理素质结构亦存在一定的问题。

(1) 辅导员良好的心理素质。 (1) 辅导员应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鲜明的政治观点、正确的政治方向, 能够坚持党的教育方针; (2) 综合掌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 同时在美术、音乐及体育等方面均有一技之长, 有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3) 独立学院辅导员的道德修养水平均比较高, 具有强烈的人格魅力及人文素养, 语言规范, 能够对学生做好正确的引导工作,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对自身行为进行调整; (4) 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呈现出年轻化, 其在各项活动的组织、各种关系的协调方面能力较强, 熟悉学生的特点, 因此能够针对学生的特点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独立学院辅导员存在的心理问题。虽然独立学院辅导员的综合能力及素质较之以前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然而在日常工作中, 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 辅导员仍然可能出现各类的问题, 导致其心理存在一定的问题。 (1) 工作积极性不高; (2) 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情绪波动较大; (3) 心理压力大, 面对未来不确定事故的忧虑等使得辅导员感觉职业安全面临威胁。

2. 独立学院学生辅导员心理素质问题原因分析

随着国家教育部对高校辅导员素质建设的重视, 先后下发了《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等文献, 明确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中的相关问题。

(1) 辅导员培训较为单一。独立学院选聘辅导员制度较为严格, 却忽视了对已经就任的辅导员的培训工作, 制度不完善, 同时培训内容及形式均较为单一。

(2) 辅导员工作职责过重、角色定位模糊。辅导员主要工作职责为大学生学习成绩、思想政治工作、学生日常心理咨询、日常教育管理、大学生职业规划等, 工作职责较为繁重, 同时教务工作办公室会随时通知辅导员对学生的考试报名、数据等进行统计, 而团委等也会定期组织学生活动, 辅导员的工作负担较重。

(3) 辅导员管理机制欠缺, 缺乏个人发展。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多为非编制人员, 导致其心理上存在不安全感及不稳定感, 因此在工作中, 辅导员会认为自身处于最底层, 而在实际工作中, 辅导员需要受到不同部门的约束及考核, 当考核中一旦发现辅导员未完成考核, 则记录为严重过失, 导致辅导员感觉无人文关怀, 承受着较大的压力, 同时归属感较差, 前途较为迷茫, 工作创造性、主动性及积极性较为缺乏。

3. 独立学院辅导员心理素质优化策略

针对独立学院辅导员存在的心理问题, 学院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善, 从而加强高素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如为辅导员提供学习与工作、科研与实践结合的平台;为辅导员个人发展提供道路;倡导合理的竞争机制, 完善激励机制, 提高薪资福利待遇等, 从而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学校还应明确角色定位, 减轻辅导员工作压力, 使其能够保持充沛的状态进行工作。提高辅导员的工作地位, 实现其人生价值, 提升其工作的自豪感及荣誉感。

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目前独立学院辅导员素质普遍较高,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其仍然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因此需要对独立学院辅导员心理素质结构进行分析, 并给予相应的优化对策。

参考文献

[1]周祥龙, 刘影, 孟克.独立学院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09) :65—66.

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 第9篇

一对外合作办学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地了解对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心理素质, 本研究选取了许昌学院国际教育学院2011级和2012级3个专业的257名学生作为样本 (记为YB1-YB257, 其中男生139人, 女生118人) , 在参考文献[1~4]的基础上, 选取以下9个一级指标建立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价体系: (1) 兴趣; (2) 情感; (3) 动机; (4) 意志; (5) 自我意识; (6) 人际关系; (7) 社会适应; (8) 竞争; (9) 开拓创新。其中每个指标又包含4~5个二级指标。基于上述指标, 采用教育部于2004年研制完成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评定量表”, 对学生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二心理素质的模糊评价

1. 模糊评价原理

(1) 确定因素集, 即评价体系集合, 记为U= (uij) m×n, 评价对象m个, 评价指标n个; (2) 确定评判集V= (v1, v2, …, vp) , 可以用优、良、中、差或具体数值体现; (3)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ρ= (a1, a2, …, an) , 其中ai表示第i个指标的权重, 且; (4) 确定隶属度矩阵:Ri= (rjk) n×p, rjk表示因素uij对于等级vk的隶属度; (5) 确定综合评判矩阵:B (i) =ρ·Ri。

2. 计算结果

根据模糊评价原理给出的算法, 评价体系集合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指标, 评判集为{第一类, 第二类、第三类, 第四类}, 取值分别为各指标的最大值、第三四分位数、中值、第一四分位数, 各项指标权重相同, 之后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消除量纲之后, 分别计算各个样本对评判集的隶属度, 例如:

再计算出各个样本的各指标与评判集的隶属度结果 (见下表) :

三结果分析

根据上表的聚类结果, 将257个样本分为四类:第一类学生兴趣爱好广泛, 学习做事目的动机明确, 主动性强, 能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善于与人交往, 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第二类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清晰, 具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 善于与人交往, 但克服困难的意志不强, 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但创新实践能力不足。第三类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够清晰, 生活目标不明确, 学习做事主动性不强, 能够正常与人交往, 但没有主见, 容易受他人观点和情绪的影响。第四类学生敏感、偏执, 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比较片面, 对各种活动缺乏兴趣, 经常独来独往, 遇事紧张焦虑, 耐挫力差, 缺少安全感和归属感。

整体评价:在参与分析的257名学生中, 22.5%的学生属于第一类, 67.3%的学生属于第二类和第三类, 10.2%的学生属于第四类。

对于第一类学生要进一步进行鼓励, 引导他们树立更大的目标, 做出更多的成绩, 成为广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但要预防他们骄傲自满, 要注重他们良好品德的养成。对这一群体中的异常表现, 如成绩突然下降、情绪低落、行为反常尤其要加以重视, 因为一个优秀的人的异常表现背后往往隐藏着较大的危机。

对于第二类学生要多提供锻炼的机会, 在他们遇到困难停滞不前时给以鼓励和必要的帮助, 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养成良好的习惯。

对于第三类学生要加强引导, 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 确定奋斗目标, 利用学生易受他人影响的特点组织“一帮一”等活动, 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各项能力。但要注意切断他们不好的影响源, 以防他们被有不良居心的人利用。

第四类学生应该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要通过谈心、家访、与同学交流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 找到学生不健康行为背后的原因, 再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要组织学生干部、党员对这些学生的日常行为多加关注, 及时发现、阻止一些异常行为的发生。必要时, 要及时与专业心理辅导和治疗部门联系, 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

总之, 不论对哪一类学生, 作为教育工作部门, 我们都应该建立一定的危机预警机制, 对学生中的异常现象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疏导。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用爱心和耐心, 以高度的责任心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以鼓励为原则, 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

由于大学生心理素质评价是一个较复杂的课题, 选取不同的指标, 选用不同的评价模型对结果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 我在这里作出的评价结果, 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樊富珉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2]卢爱新等.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3]赵丽琴等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4]刘晓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以河北联合大学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 (5) :51~56

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 第10篇

当前,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 但确有少数学生存在心理障碍, 从类别上讲, 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性障碍, 总的归纳说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 逆反心理较为普遍存在

许多家长和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盲目地给孩子背上沉重的学习包袱, 而使学生产生一种“苦海无边”的感觉, 造成心理上的各种矛盾的激化和混乱。师生间的格格不入, 互相对立。

2.自卑心理状况较为突出

自卑会让学生发挥不出最佳水平, 使学生丧失斗志。小学生王某性格内向, 不善言语, 也不愿意和别人交流, 成绩一般。有两次数学考试, 分数都是不合格, 同学们异样的眼光看着她, 她也不敢抬头看老师。从此她情绪低落, 就想“我的数学学不好了、爸妈又说我笨了”, 在这种情况下该生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 也对学好数学失去了信心。

3.嫉妒泛滥

一次, 有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每当语文老师朗诵同学的范文时, 我的心里总是酸溜溜的, 甚至怀疑那是抄来的, 我想:这大概是嫉妒吧……”是的, 这就是嫉妒, 它是针对别人的成功而产生的一种心情憎恶的羡慕之情, 现在学生多数聪明活泼, 他们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 却对别人的优点视而不见, 看到别的同学比自己强时, 心里就极不舒服, 看不得别人的好, 一味地否定别人, 抬高自己, 你怕我行, 我怕你比我强, 嫉妒之心使学生心理失去平衡。

心理失衡的原因分析

1. 家庭教育不当, 宽严失度所至

许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家长对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 孩子考试得了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 家长却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就是孩子得了100分, 回家也同样接受教育, 关照不要骄傲自满, 要努力。因此造成了孩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 家庭管教过严, 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 到了学校就任意放纵。

2.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家庭教育已被电视、电脑所代替。很难再见到父母和孩子一起聊天, 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倾听孩子的心灵呼声。父母给予孩子的主要是金钱上的满足, 而很少给予精神上的关怀, 农村的孩子更是这样。

3. 学校教育重智轻德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 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 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 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 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4.自身心理素质

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 受新思想影响较大, 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 自我表现欲过强, 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 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 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 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 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帮助小学生克服恐惧心理

恐惧是小学生成长发育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教师要耐心地加以引导, 不然的话, 小学生将来会成为—个胆小怕事、谨小慎微、一事无成的人。教师可以针对形成孩子恐惧心理的原因进行分析教育。例如, 怕回答问题的学生, 教师可以多叫他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的次数多, 他觉得习以为常了, 也就不会再有害怕心理。怕表演、怕展示自我的学生, 教师可以告诉他, 其他同学的表现和他差不多, 只是表现的次数多了, 动作熟练些, 感觉就比他优秀一点, 如果他努力, 同样会表现得很优秀, 这是给他自信心。考试也没有什么可怕的, 它只是检测我们平时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 如同平时做作业, 不要担心什么, 考得好坏都没关系, 只要你曾经努力过, 老师和爸爸妈妈不会责怪你的, 同学也会理解你的。

2.培养小学生的成功意识

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在他幼小的心灵中, 对喜欢做的事, 往往抱有浓厚的情趣和自我陶醉、欣赏, 当他自己干成一件事时, 在我们老师和大人的眼里可能是不值得一提, 但在小学生眼里, 也许会欢喜若狂、手舞足蹈;也许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伟大;也许很希望得到老师和大人的夸赞和鼓励。如果我们老师和大人对他们的付出, 是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 甚至还无端地让他们遭到训斥与冷落, 这样, 就会大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伤害他们自尊心, 长此以往, 会使他们失去感受的能力和表达的欲望, 做任何事情都会变得缩手缩脚, 失去信心, 甚至对性格发展产生极坏的影响。使他们变得孤僻、忧郁、呆板和多疑。

小学教师应该很乐意享受小学生成功的喜悦。当小学生有了成绩和进步, 哪怕是写好一个字, 画好一幅面, 或随手检起一张废纸等事情, 教师都要适当地夸奖和鼓励, 这样, 他们的信心足了, 心情好了, 就会乐于接受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3.正确纠正小学生的嫉妒心理

嫉妒是由于自己和别人比较, 感到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的, 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这种情绪比较严重时, 会形成一种极想排除别人优越的地位, 或想破坏别人优越的状态的憎恨感情。嫉妒心理的消极作用很大, 它能使人心胸狭窄、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 自私而缺乏关心别人的情感。这样下去, 不仅会影响团结、还会受到孤立, 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4. 培养小学生的“肚量”

教师应帮助小学生克服气量小的毛病。因为小学生生活阅历浅, 知识水平有限, 所以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 教师要耐心地给他们讲清对错标准, 以便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 明白哪是对, 哪是错, 分清什么是大事, 什么是小事, 并能自我解脱出来。另外, 小学生往往看见自己的优点多, 看见别人的缺点多, 甚至用自己的优点跟别人的缺点去比。因此, 教师还要通过具体事例来教育他们“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这样, 学生就会逐渐心胸开阔、豁达乐观了。

5. 克服自卑感, 培养自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 小学生常常受到父母和教师的谴责, 同学的“白眼”, 使他们对遇到的每一件事情的第一反应总是觉得自己“不敢”或“不是”, 因此变得非常胆小, 这也是造成小学生自卑感和缺乏自信心的原因。要培养小学生的自信, 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解放”他们, 鼓励他们大胆地去想、去说、去做, 让他们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 甚至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 逐步使他们形成“我行”“我能做到”的心理意识。另一条是, 对胆小的学生要多加鼓励, 少批评、指责。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 在培养小学生自信心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她不鼓励学生们做杂技式的冒险、不喜欢他们轻率、鲁莽, 但要求他们大胆。大胆本身就表现一种自信。她在1911年去瑞典接受诺贝尔化学奖时, 便把自己的长女伊雷娜带去参加了这次严肃的集会, 使女儿增强成功的信心和意识。24年后, 伊雷娜终于也在这里接受了这种奖项, 不难看出, 母亲给予的信心和智慧是女儿获得这巨大成功的基础。

6. 创造环境, 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除了常规教育外, 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这主要有赖于小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教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 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 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 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 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的成绩, 那怕是一点点进步, 教师都要大力鼓励, 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 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 继续努力, 更加勤奋, 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 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 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 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 对小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 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

7. 架起家校之间的桥梁

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研究表明: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快乐、和睦、开明的家庭环境。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他们的父母, 父母的言行都给孩子带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 教师做好桥梁作用能更好的帮助孩子。

8.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有机结合, 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语文课里有有许多思想品德教育的机会。语文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 他们的事迹, 高尚品格会对学生产生非常大的积极影响。如果科学合理地进行设计, 就可以在无声中健全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

总而言之,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教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 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 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护士心理素质与静脉穿刺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护士心理素质静脉穿刺成功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191

静脉穿刺是护士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患者无论是输血或输液,还是抽血检验都离不开静脉穿刺,尤其是在重危抢救的关键时刻,穿刺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但以往人们总认为:这项操作无非是手法、技巧和熟练程度的问题,笔者认为这种看法不全面,它忽视了操作过程中护士的心理因素,然而这正是具有千差万别波动最大的一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穿刺的成功与否。护士作为社会的一员,不断地受着社会的作用,而作为有机体,也常常受到疾病的折磨、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护士心理状态往往因此而失衡。因此,作为一名护士,欲减少或避免静脉穿刺的失败,减轻患者的痛苦及血管的损伤,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做到一针见血,是广大护理人员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1]。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影响护士心理素质而导致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

外界因素[2,3]

环境因素:环境中存在着大量可以干扰人的信息对护士的感官和情绪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安静舒适的环境、明亮和谐的光线,可以安定和保持护士的心理平衡,使护士顺利地完成静脉穿刺。

患者因素:患者的身份,患者是领导或是护士熟悉的人,患者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语言都可以成为不利于护士心理的刺激源,有的患者情绪差就乱指责护士,有的患者过分挑剔,从护士到静脉穿刺针的号码,甚至于选哪里的静脉都要由自己指定等。这些都能降低穿刺的成功率。

个体差异:由于人们的年龄、性别、体质、胖瘦和所患疾病不同,因此静脉的粗细、深浅、软硬、弯直也各有特点,护士必须仔细观察、不断总结才能掌握,穿刺时若不因人而异,失误必然在所难免。

物品因素:物品的优劣也会给护士造成一种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所以护士在穿刺前必须仔细检查所需物品,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内部因素

个性特征:个性的积极水平和倾向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如果护士遇事取决于情景而不是个体的积极趋向目标,那么护士在操作时若遇到随机情况特别是在紧张抢救或上级考核、当众表演时,就会情绪紧张,心慌意乱,甚至平时容易穿刺的静脉也会屡次失败。因此,作为一名护士,要想成为一名成功者,必须努力培养自身良好的个性。

心理素质:①认知:作为护士必须不断总结经验,掌握各种不同年龄、性别、体型和不同疾病的患者静脉特点,才能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②情绪: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并影响着认识活动的进行。

身体素质:护士工作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无论春夏秋冬、还是白天黑夜,24小时三班制必然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尤其是女同志在经期前心理状态极不稳定,情绪起伏较大,易怒、忧郁、焦虑、应激能力下降等,这些都将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职业素质:作为一名护士,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只有具备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感情,做到尽职尽责,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对患者一视同仁,才能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护士在医疗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其服务对象是人,是患了疾病需要护理照顾的人,对护士来说,除了有专门的医学、护理知识和精湛的技术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使护理工作做得更出色。

参考文献

1叶奕乾.普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4:25-30.

2彭单云.影响输液疗法的因素与防范对策.护士进修杂志,2006,8:764-765.

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 第12篇

语言文字是文章思想内容的存在形式, 也是作者表达认识与感受的媒介和手段。因此, 语文心理素质要从文章的语言文字入手, 结合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阅读训练, 注重观点、思想、感情的潜移默化, 以情动人。以《最后一次讲演》一文为例, 这篇讲演辞激昂慷慨, 爱憎分明, 充分表现了闻一多坚持真理、追求正义的高尚品质和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以及对前途和胜利充满信心的坚定态度。教师在讲读这篇文章时, 要结合讲演辞本身的特点, 首先搞好范读, 力求逼真的扮演好讲演者的角色, 表现出讲演者沉重悲愤、激昂慷慨的情绪, 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另外, 教师可在强调学生课外反复阅读, 仔细体味, 做好充分准备后, 在课堂上举行演讲比赛;然后, 教师再适时请学生谈理想、谈信念、谈人生。这样育人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既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更能造就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作者写作的意图所在, 是文章的主旨和灵魂。教师应充分把握和利用这一育人的“枢纽”, 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在分析和评价作品中说理育人时, 力求渗而有度, 透而有力, 使学生“闻而知味, 吃而识味”。比如《俭以养德》一文从道德品质的高度摆事实, 讲道理, 阐述了提倡节俭的观点。教师应把握中心论点、分析文章的层次入手深挖教材, 力求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本身的育人优势、心理优势, 深入浅出的讲清文章所要阐明的道理;而且可以联系学生“吃零食、扔馒头”的摆阔气的心理, 指出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与本文背道而驰的浪费性行为。然后让学生针对自己找差距, 谈体会, 因势利导进行育人, 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更有利于他们明辨是非、善恶与美丑, 提高思想觉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作文的命题和讲评也是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结合家学实际、学生思想实际和现实生活, 有意识的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命题知道学生写作并进行讲评。仍以《俭以养德》一文为例, 教师在授完本课后, 为巩固育人效果, 可适时布置一篇供料作文:“近年来, 高消费之风刮进了校园, 有的中学生追求吃高级食品, 喝高档饮料, 穿名牌服装, 并视此为时髦和潇洒。”要求学生针对这一材料。自拟题目, 写一篇议论文。这样做, 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的正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负面影响,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常的消费心理。

我在语文教学中还经常利用日记的形式与学生进行心交流。例如曾经有个学生在日记中写到:生活真没意思, 另一个世界是不是很没好。我看到后立即找到这个同学, 因为我意识到这颗粒有问题。果然, 经过了解, 原来, 该生父母经常吵架, 甚至要闹离婚, 孩子没人管。我也由此想到她近来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我跟她谈了好多, 又到她家中进行家访, 跟她父母谈了很多。后来孩子告诉我, 她现在很幸福了, 感谢老师。其实我还要感谢她那篇日记。

让学生参与竞争上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其能增长其才干的重要途径, 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务之一。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 我们更应增强学生的饿竞争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自信心和耐搓力, 语文教学也要承担这个责任。我在教学中经常搞活动, 开展竞赛。如课前5分钟讲演, 故事大王比赛, 普通话比赛等, 在活动中, 让学生首先肯定自己:“我是个正常人, 在各方面不比别人差”, 从而树立其自信心, 使其对自己有个客观的评价。避免因失败而产生自卑心理。都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语文教学活动, 改善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感情, 尊重、关怀、信任学生是保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罗散塔鲁教授说:“我的实验, 证明了老师和学生间有巧妙的交互作用。老师通过说话声音, 面部表情, 无意中把他的期望传给学生, 学生接受这些信息后, 就会寻求改变自己。”可见, 教师作用的不可低估, 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适用能力大有裨益。

利用文学社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文学社团的成员在走向生活、观察生活, 如参加夏令营、访问老红军等活动, 不仅可以锻炼身体, 提高自身的生理素质, 而且可以激发自己的情趣, 磨练自己的一直和毅力, 培养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联想与想象能力。使自己的心理素质得以提高。

上一篇:差分进化策略下一篇:公寓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