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堂行为

2024-05-14

大学生课堂行为(精选12篇)

大学生课堂行为 第1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课堂行为, 就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社会行为。在课堂中, 学生的行为是衡量教师教学活动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因此, 研究学生的课堂行为有助于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真实的学习状态, 了解学生对课堂的认识, 从而正确认识和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观察安排

我们高年级数学教研组组织了一次课堂观察活动, 观察了卢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主题为“学生课堂行为表现”。观察前期, 我们对课堂观察这一活动进行了深入学习, 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假定为三种情况:一种是非投入状态, 一种是一般投入状态, 还有是积极投入状态。每5分钟为一个观察单位, 对所观察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进行定时、定向的记录。观课结束后, 教研组内所有教师对此次课堂观察进行讨论交流, 给出分析建议, 卢老师对课程进行重构, 组内教师对卢老师再次进行课堂跟踪观察。

三、课堂观察结果汇总

1. 学生课堂行为表现观察记录表。

2. 学生课堂行为汇总表。

四、观察分析与建议

1. 学生课堂行为表现细节。

(1) 非投入状态。

细节1:21号学生整堂课两脚不停地动, 整个身体在晃动, 坐姿不是很好。

细节2:0~5分钟时段, 42号学生东张西望2次, 与同桌交谈1次, 东张西望是因为听课老师多, 一开始听课就没有进入状态, 思维比较游离。

细节3:0~5钟时段, 2号学生得知课题后与同桌讲话, 并打开课本, 在同桌对其不予理睬之后才重新合上课本听课。15~20分钟时段, 2号学生解题过程简单, 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在有足够时间的前提下, 没有仔细地分析思考, 而是草草写完之后发呆、玩笔。

(2) 一般投入状态。

细节1:20~25分钟时段,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作业时还比较专心, 但在交流时、教师作指导评讲时, 21~25号这5位学生倾听就不够专心, 21号学生不看老师, 22号、24号学生自己干自己的事。

细节2:20~25分钟时段, 教学例题时, 让学生思考能否不用通分计算分数连加, 有2位学生 (36、38号) 还是通分, 1位学生 (35号) 化小数计算, 1位学生 (37号) 不会。老师让学生讨论:根据所画的图形, 思考把分数连加转化成怎样的算式, 35、36号两位学生没有交流, 37与38号学生虽然交流了, 但声音很轻;会说, 但没有举手发言。

细节3:30~35分钟时段, 完成数学书P74的两道图形练习时, 1~5号5位学生在老师开始全班交流时, 只有1号1人完成, 另外3号、4号、5号只完成了第1题, 2号学生无从入手。

细节4:16~20号5位学生中只有2位学生举过1次手, 没有发言, 对老师所提的问题, 不是很主动去思考, 别人回答什么好像与他无关。

(3) 积极投入状态。

细节1:5~10分钟时段, 42号学生的思维比较集中, 眼神始终注视着显示屏幕, 关注老师利用课件演示以前学习中是如何使用转化的, 课件中的动画和声音对该生的吸引力比较大。

细节3:从上课开始到20分钟, 基本上是老师提问, 个别学生回答, 其他学生端坐听讲, 教学环节流畅。

细节4:30~35分钟时段, 完成数学书P74的两道图形练习时, 41号学生解题十分专心, 解题速度非常快, 并积极举手回答。

细节5:35~40分钟的探究时段, 对于老师给出的思考题, 7号学生积极思考, 回答问题时思路清晰, 答题流畅。

细节6:在整堂课中, 3号、7号、11号、12号、41号学生听课认真, 发言特别积极, 3号学生课堂发言6次, 7号学生发言5次, 11号发言6次, 12号发言3次, 41号发言4次。

2. 学生课堂行为表现分析建议。

课堂上, 学生的行为表现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上课情绪, 同时, 教师的上课情绪也会影响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为此, 教师应下足工夫, 增进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1) 丰富形式, 激发兴趣。课堂上, 学生相互讨论的形式浮于表面, 独立完成只有1次, 大多数情况都是教师提问, 学生个别回答。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创设不同的情境, 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 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说起来。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把数学知识融于学生喜欢的情境之中,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 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 教师可以组织多样的教学形式, 讲故事、做游戏、动手操作、猜想探究……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形式中保持专注的学习状态, 激发智慧的火花, 实现思维的跳跃, 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数学课堂上, 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

(2) 注重评价, 鼓励参与。课堂上, 学生除了两次动笔计算、一次简单的讨论, 整堂课都是正襟危坐, 投入状态一般, 似懂非懂。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能一直积极地鼓励学生发言, 对于学生的发言能给出正面的、肯定的评价, 使学生能够有与同学分享自己思维过程的愿望, 那么相信不管是否有老师听课, 他们都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 认真思考, 积极发言。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课堂中, 每位学生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后, 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赏。因此在课堂上, 教师适时恰当的评价是对学生最好的鼓励与表扬, 也是激发他们学习主动性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所以, 让我们时时刻刻看到学生发言中的闪光之处, 哪怕只是声音的响亮、语言的流畅, 也请你不要吝啬你赞美的语言。给学生一个微笑, 一句肯定, 长此以往, 你会发现, 课堂上, 举手发言的学生多了, 挂满微笑的脸庞多了, 与你四目相对的眼神多了, 学生的脸上充满了对知识的憧憬与渴望。

(3) 给予时间, 深度思考。教学中, 学生的表现都不是特别积极, 举手发言的学生不多。我觉得在教学中,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消化老师提出的问题, 只有在学生充分思考的过程中, 才能很好地把握住老师的问题的关键, 给出理想的答案。在学生独立完成图形计算过程中, 在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时, 有较大一部分学生都没有完成。对此, 在解题过程中, 老师也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否则, 在之后的讨论与交流中, 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小学生课堂行为规范 第2篇

1、课前应做好课前准备,上课音乐停应安静端坐,等待上课。

2、上课起立立正,师生问好,相互敬礼。

3、下课起立立正,师生再见。

4、坐姿端正,双手抱臂,两脚平放。

5、站姿标准,手放两侧,两脚展开30°平放,抬头展胸,目视前方。

6、读书姿势:端坐朗读,双手捧书,拇指扣压课本;站立朗读,左手捧书,右手拇指和小指扣压课本;默读时平放课本。

7、书写姿势端正: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8、专心听课,注意力集中。不随便说话,不做小动作。

9、积极举手发言,声音响亮,口齿清晰,语速适中。

10、安静倾听老师讲课和同学发言,能够回答提问,评价和补充同学的发言。

11、学会做笔记。

12、轻声讨论,积极发言,注意文明用语。

13、讨论时注意倾听,不随便打断他人的发言,待后可以补充。

14、学具轻拿轻放,保持桌面整洁。

15、按要求科、规范地实施操作。

谈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2-0122-02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观念,富于理想、渴望追求真理,代表着我们社会的未来。但是,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严重影响着其良好素质的形成及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1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

1.1上课目的不纯

许多同学上中学就是为了考大学,因此上大学后便失去了直接的学习目标,学习没有动机,学习的精神支柱倾倒。

1.2学习无动力

现实中一些胸无点墨者成了腰缠万贯的大款,而许多知识分子却生活得既辛苦又清贫;毕业分配工作好坏几乎与学习成绩好坏无关的怪现象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从实用主义出发,许多学生认为努力学习不如努力找关系,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丧失动力。

1.3学习没兴趣

一些学生说,除了学习什么都很诱人,就是学习枯燥无味,不想上课,不想学习,进课堂经常心猿意马,学习时不可抑制地分心,都表明一些大学生学习注意力已经下降到了较严重的程度。

1.4失望无助感

入学前,学生对大学的期望值一般都较高,入学后大学的实际情况和理想中的差距,使一些学生产生失望感,导致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这种不适感在一年级学生中非常普遍。

1.5人际关系不适应

中学的人际关系比较简单,可以只交往自己喜欢的人,属于儿童少年时代交往范围。大学生必须逐步摆脱中学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关系模式,逐渐学会适应他人,协调关系,向成熟和成人化转化,许多学生对这种新的人际环境不适应。

1.6学习方法不适应

大学的学习方式和要求与中学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种宽松的以自学为主的学习环境中,许多人不适应,没有了外在压力,许多人茫然不知该怎样学习。

1.7自我价值感丧失

许多中学时期的学习尖子云集在大学里。学习优势的削减或减失,使尖子生成为一般学生,倍受老师重视已成历史,学习荣誉的丧失,使他们感到压抑,心理不平衡,无助和无寄托的心理阴影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甚至怀疑自己的价值。

2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2.1大学生自身因素

2.1.1缺乏学习动力

历经十年寒窗苦,终于考上了大学的莘莘学子,没有了升学的重压,没有了父母的看管,加上奋斗目标的缺失所导致的“目标间歇期”的出现,使一部分大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倦怠情绪。他们上课时得过且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缺乏积极进取的斗志和学习的动力,于是便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对学习不感兴趣、注意力分散,各种课堂问题行为也应运而生。

2.1.2自我约束能力弱

部分大学生在学习时对所学专业或所上的课程不感兴趣,他们认为这些课程对今后的发展没有用处,从心理上排斥这些课程。而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就会出现课堂问题行为。

2.1.3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

大学的学习方式跟中学不一样。中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使学生获得知识,而大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大学里有些学习内容,如有些社会学科的内容,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学去掌握的。平时不听课,考试前突击一下,照样可以过关。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文科课堂的问题行为比理科课堂的多,公共课比专业课多的原因之一。

2.2学校因素

2.2.1部分教师业务水平偏低

首先,有些大学教师知识更新速度慢,讲课内容陈旧、缺少时代感,学生很少能投入到课程中去。其次,有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不灵活,自始至终都采取“满堂灌”策略。这种方式不顾学生的学习心理,使课堂失去了一些学生的关注。

2.2.2课堂教学管理不严

大学课堂的管理较为宽松,主要是任课教师或教务处偶尔抽查点名,对逃课超过1/3的学生会取消期末考试或评奖资格,而对上课不听讲的学生却少有管理、约束的办法。

2.3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首先,就业的压力迫使部分同学离开课堂,为考研、考证或就业奔走。其次,较高的学费使得部分学生在校外做兼职,逃课有时是不可避免的。第三,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同感降低,认为当今的大学生有太多的缺点,这使得大学生越来越背离自身的价值感。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不断下降,课堂的问题行为之风也就愈演愈烈了。

3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

3.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新颖的教学内容与灵活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3.2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强化师德意识

在大学课堂中,教师应该认真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精心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提高讲课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对教材内容加强研究,进行试点探索,寻求适合大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在设置课程内容时,要根据现代教学理论,坚持以活动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最大限度地让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进而减少学生的问题行为。

3.3变革课堂管理,优化育人环境

当前的课堂管理模式或通过教师的权威实施课堂控制,或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视而不见、不加干预。现实证明,这两种课堂管理模式对大学生来讲是无效的,甚至会让事情更糟。唯有民主型的管理模式才会让大学生乐于接受。课堂管理的形势提醒教师:只钻研本学科的知识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大学教师还必须深入研究教学管理理论,在管理上为学生确立未来的方向,“争取学生的合作与支持,在过程上注重激励和鼓舞,通过满足或唤起学生的需求激励学生不断克服面临的各种障碍”。

3.4联合家庭、社会因素,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重大,控制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职责,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家长除了以身作则,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外,还应热心参与学校教育,配合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涉世之初的自立自强的教育。社会也应积极地投入到大学生品质养成的教育中来,不能只是消极地对大学生进行打压和批评。因此,在矫正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时,学校要联合家庭与社会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以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能力。

因此,在矫正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时,学校要联合家庭与社会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以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方双虎.论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J].当代教育科学,2004(4):29~31

2 孙影娟.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教书育人,2005(10):51.

Classroom Question Behavior of University Students

Liu Shuli

Abstract: Some bad phenomena exist in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is influencing the forming of its good quality and realization of university’s educational objective seriously. This text has been described to the correction of the reason and question emerging in university student’s classroom question behavior current situation.

大学生课堂非学习行为成因分析 第4篇

一大学生课堂学习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喜欢被人牵着走,学中无我现象突出

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不同最终体现在课堂教学中,高等教育是要打开学生的思路,提供必要的学习工具及学法指导,路则完全要学生自己主动探索,逐步形成自己的理念、价值观及能力,而不只是停留在书本知识的解释及理解上。在基础教育追逐分数的题海战术影响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完全掌控在教师手中。十二年的被动学习使学生已经习惯于教师制定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进度等,然后跟着教师的解释去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而且学生也逐渐喜欢上这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教育模式。

在访谈过程中,关于“你如何看待当下大学生的不主动学习现象”,学生表示“这要看学校或老师有没有要求了,如果严厉要求的话,我们就都会去做”,还有“我们是拿毕业证的,学校就应该安排好取得证书的进度计划,我们跟着走就可以了”。袁振国先生说,“你一旦在他心目中用权威代替了理智,他就不再运用理智了,它将为别人的见解所左右”。我们的学生确实已经不再运用自己的理智,而被习惯所左右。

2目标定位不明确,非学习行为现象频发

在“为什么会去睡觉、翻手机或者聊天”的访谈中,学生表示,课堂上教师也没要求,我们是老师不重视的学生,考前突击得上60分就可以了。奔着这样极端低级的学习目标,学习行为极易发展为非学习行为,形成恶性循环。这都是学习目标不明确的表现,把目标仅仅停留在考试成绩及格层次的追求上,把大量宝贵时间浪费在聊微信、睡觉等行为上,而且丝毫没有引起内心需求的不平衡或者矛盾,不觉得浪费时间所带来的空虚无聊,这是很严重的愚蠢现象。

(二)成因分析

1考试制度改革难以落实,教育局面愈加尴尬

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形成的“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风尚积弊颇深。文革后实施的“两条腿走路”政策,全社会学习热情高涨,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大背景下,考上重点学校成为千万个普通家庭的梦想,片面追求升学率以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引发了社会大众对应试教育的不满。20世纪80年代,素质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到2006年素质教育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案)》,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社会各界必须遵循的法律准则。但是,落实素质教育政策的热闹背后,是把素质教育当成特长,成为应试教育的辅助工具,这就形成目前明减实加的减负局面。一方面助长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与社会高涨的学习热情显然相悖,另一方面,“减负”使得教材换了再换、难度降了再降,但高考和社会日益复杂的需求压力,使得孩子轻松不起来。顾明远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中指出,中国教育的八大悖论之一,就是干部高喊素质教育,却在不断给学校、教师施加压力,把升学率作为自己的政绩。他说追求升学率就像盲目追求国内生产总值一样污染环境,将来治理要付出成倍的代价。

2教育不当激励变为现实,学业让位成为自然

调查数据显示,90%的被调查对象表示,教师都曾用大学的轻松美好来鼓励学生好好学习,甚至有些教师激励学生说,“只要考上了大学就不用辛苦学习了,所以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这样的教育:“现在吃点苦不算什么,等到上了大学这一切都是值得的”;“现在好好学,等到了大学,玩的机会多着呢”等。在这些理念的灌输之下,学生从小就形成思维定势,即大学可以虚度光阴。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态步入大学校门,为荒废学业、虚度光阴找好了理由。任何事情一旦变为理所当然是极其可怕的,拥有这样的心态,人生便失去规划。

在社会中流传着大学生有人逃课、课堂睡觉、考试作弊等情况,学生未进入大学就染上不良思想。例如,每学期期末考试作弊被通报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一年级学生,这种现象在二、三年级中鲜有发生。从人发展的角度来讲,人是有向前发展的倾向的,有的大学生不是纯粹地把学习变为副业,而是通过增长大学主业“玩”来弥补心灵的缺失,这是长期把学习作为主业所形成的惯性理念。人是有发展需求的,作为学生养成了把学习作为发展需求动力,一旦进入大学无所事事,容易把对学业上的需求动力转化为对玩的追求,养成在课堂上睡觉不思考等习惯。

3技术革新使信息发生变易,不学之风成为追求

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的公开及共享,使得教师不再是昔日知识唯一的拥有者和权威者,书本也不再是唯一可观的知识承载媒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工具变得简单易行,信息获取变得举手可得,不费吹灰之力。这种“我花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得到的东西,别人不费吹灰之力在百度上就找到了”的思想,使得在大学群体之间存在个体间学习投入与产出效果的比较,逐渐会形成一股“不论过程、只看结果”的学习风气。

这种现象也反映出大学生的心里是极其浮躁不踏实,价值取向严重错误。在访谈“你觉得为什么会抄袭成风”问题时,A同学说“大家都这样,自己不抄袭觉得挺亏的,慢慢也就变成这样”。这是大学生对自我教育价值定位的严重偏离,也是大学生对我们教育目的的有力嘲笑和讽刺,致使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评价降低,也对大学的认知形成不良循环。

二对纠正高校课堂非学习行为的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坚定的教育信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行动才会自觉。正确的思想认识是采取正确行动的前提。在学生群体中持有“读书无用论”观点的大有人在;也有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个别社会现象说明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失败的。作为教师应该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头脑,坚定自己的教育信仰,这才能给学生树立起对教育价值的敬仰。现阶段,人人都痛恨分数,这是情感的发泄,但对分数的态度却是爱不释手。这说明对分数的追求已经成为我们的性格特征,亟待提高思想认识来扭转已经偏离的教育信念,让“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回归本真。这是每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教育者骨子里没有对高分无限喜爱,学生就不会出现偏离教育本真的信仰,教而不育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瓶颈。

(二)促进教育公平,确立崇高的学习目标

不公平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而引发一系列社会不公平问题的根源则是教育不公平问题。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人才,只有输送的人自身具有公平的意识,社会才有公平的可能。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尤其是对人思维模式的形成起着很重要作用。目标是个体对自己发展状态期望的结果,是行动的起点也是归宿。

首先,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需求会随着环境的改变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只要有崇高而远大的人生目标作为指引,就不会发生轨迹偏离。其次,人的需求又是不断增长的,从未停止过,没有至高界限,不可能永远满足。最后,教育使人拥有崇高的人生追求,从而平衡内心各种需求矛盾,崇高而远大的目标使我们无论走多远,都能找到自始至终的目标在哪里。

(三)磨炼意志品质,形成务实的人生态度

意,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志,是对目的方向的坚信、坚持。意志,即对实现目的有方向、有信念地坚持的一种心理活动。从产生动机到采取行动的这种心理过程就是意志,是与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相联系的。意志行动不同于生来具有的本能活动和缺乏意识控制的不随意行动,而是属于受意识发动和调节的高级活动。人的生活、学习和劳动都是有目的的随意行动,都是人类所特有的意志行动。学习是一种意志行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矛盾斗争。需要交给学生方法、不断给予鼓励,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才能脚踏实地追求充实而有活力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2001.

[2]刘铁芳,刘莉.教育改革与“十三五”发展—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首届(2014)年会综述[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5).

[3]李章军.认识到位行动才会自觉[N].党员论坛·群众路线专论,2013(18).

关于大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调查研究 第5篇

摘要应切实引起重视。建议。目前大学课堂存在着诸多问题,大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与人们对大学生期望的行为相去甚远,木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不良行为的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不良行为成因与对策

一、引论

大学课堂是知识传授最传统最便利最有效的场所,对大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健康成长和成才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的大学课堂情况如何呢?大学生的课堂行为与人们对大学生期望的行为是否一致呢?对此,人们颇有微词,褒贬不一。为了客观评价这种情况,我们课题组进行了一次为期20多天的调查研究。调查以某综合性大学为主,同时也调查了其他几所大学。调查形式包括教学楼实地调查、问卷调查、面谈调查和电话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接受调查的人数为156人(其中接受问卷调查的100人,接受面谈调查的48人,接 受电话调查的8人);调查对象主要为大

一、大二学生,也有少数教师和高年级学生。

二、分析

卜面是被调查者对“上课时,除认真听课外,你还有过哪些行为?(多选)”所做出的回答:

上课小良行为比例(%)上课小良行为比例(%)

A.睡觉91

B.听音乐37

(:.写信53

D.聊天63

E.做他科作业70

F.因无聊而发呆47

(}.其他21

从以上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目前的大学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尤其是在回答“睡J觉”、“做他科作业”、“聊天”和“写信”4项上,分别为910Ic.700Ic.63%和53 0Ic。这个情况与我们平时的观察和到教学楼的实地调查的情况基木相吻合。当然,对那些学生喜欢的课程和某些专业课程并非如此。在被调查的学生中,99%的学生认为自己上得最认真的课是数学和英语,分别占55%和44 0Ic;认为自己上得最不认真的课是“军事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概论”,分别占50%和44 0Ic。与此直接相关联的是课堂纪律和学生的课 堂行为表现。卜面我们将调查得来的数据作一比较:认为上数学、英语课课堂纪律很好、一般和差的分别占59 %.22%和19%,而认为上非数学、英语类课的课堂纪律很好的只占4 0Ic,认为一般的占31 % } 65%的学生认为这类课的课堂纪律“很差”。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卜四占.1.课程价值取向存在偏差。为什么有些课纪律不好、学生不认真?究其原因,在面谈调查中有学生如是说:“在我看来,这几门课程仅需了解即可,况且在临考前背一背,就足以应付考试了。”“不是说大学强调个性发展吗?为什么还要强逼着对这些课不感兴趣的人 去学这些课程呢?”“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上,老师只是在照读课木,缺乏变化,把木身就很死板的知识塞给我们,听起来感觉很累。·一”

很多学生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实用主义的社会,对自己今后有用的课程自然要学好,上课自然要认真;对那些用处不大的课程,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只要在考前突击安然过关就行了。在被调查者中,大多数都不知道军事理论这类课程有什么用,认为对自己没什么意 义。任课老师或者担任这些课程教学的教研室并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和采取相应的措施。相反,有的任课教师或教研室的不当行为还助长了学生这种行为,例如,指定所谓的“复习范围”,考前搞所谓的“重点内容课”,印发习题集指定“习题范围”。这些迎合学生的 举动大受学生欢迎,于是,这类“复习课”、“重点课’的到课率出奇的高,学生在课堂上奋笔疾抄,回到寝室后就搞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而在考试之后他们就绝无兴趣了。学生的课程价值观,再加上教师的不当行为和学生的“考前突击即可安然过关”的心理,学生上课时的认真程度和纪律状况便可想而知。

2.课堂教学手段方式不当。学生不大喜欢的纪律差的这类课程多为理论类基础课,这类课程的内容往往比较枯燥。加之这类课程又多置于多媒体课堂上进行,一旦学校对多媒体教学形式处置不当,便会加剧学生对这类课的不喜欢和课堂纪律差。有的学校的多媒体教学不 是采取“一对一”而是采取“一对多”的形式。这种“一对多”的教学形式是授课时只设一个“主讲教室”,主讲教师只在主讲教室讲课,其他教室的学生只能看位于教室黑板处的大电子屏幕。这种形式难以实现实时交互,课堂气氛沉闷,听课容易疲劳。由于上课时师生之 间缺乏交流,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面对一串串机械生硬推出的公式,学生难以理解、难以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觉得这些课“极其无聊”、“空泛”。有的学生反映说,反正是听不懂,我宁愿自学,或者睡觉。一个新生的感受颇具代表性:" 90分钟卜来只听到老师在不停地讲,一点反应的余地也不留,经常感到疲惫,忍不住

又要睡觉了—”同时,由于各听课教室缺乏老师监督管理,学生享有过多的自由,因此,在这种上壤和环境中,出现课堂上睡觉、看报刊和小说、玩电游等等不良行为就不足为怪了。

3.学生自身存在许多问题。被调查者多数为大一新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不适应,如不适应大学“宽松式”的管理,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加上失去升学压力、理想大学或理想专业梦想的破灭,奋斗目标的缺失所导致的“目标间歇期”的出现,许多人对“现在”不 知所措,对将来感到茫然,缺乏向上的斗志。这些学生在上这些课时的表现也就可想而知了。

4.大学有的课程设置不当。为了进一步探究影响课堂行为的原因,我们对大学课程设置与课堂行为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作了初浅研究。当我们问被调查者:你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满意吗?回答“满意”、“很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的同学分别占10 0Ic.70 0Ic.19 0}c.1 0Ic。此外还从问卷中获得如卜一些关于课程设置的有代表性的意见:

(1>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有时一天课很少,过

于松散;有时全天课排得满满的,太紧张,休息时间过少,出现上课睡觉等行为就势在难免。

(2)公选课范围狭窄,一部分学生认为某些课程没有什么用,有的公选课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没必要开设。

从上述调查的结果和反馈的意见中,可以看出,为数不少的学生对当前的课程设置不甚满意,并且,这己经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导致了一些课堂不良行为的产生。另外,有的学校硬性规定学生必须出早操或早自习,但由于出早操或早自习的时间“早了点”,因而导致学生睡眠不足而上课睡觉。当然,上课睡觉还有其他原因,如生病、晚上因某些原因导致睡眠时间严重不足等。

三、对策与建议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目前课堂不良行为的产生,既有学生木身的问题,也有学校、任课教师和社会不良影响的问题。所以,要改变现有课堂状况,纠正学生不良课堂行为,必须实行综合治理。为此,我们特提出以卜几点建议:

其一,学校主管教学部门应经常进行课堂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并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其二,大力抓好教风师德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调动教师搞好教学的积极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克服学生不良课堂行为的重要之举。那种认为学生课堂不良行为与此无关的思想是不正确的,必须予以纠正。那种只责怪学生的举动,是有失公正的,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其三,有针对性地改善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有不少优点,但也有某些不足。如果采取“一对多”的教学形式,在现有技术条件卜就难以实现课堂的交互性和对课堂的适时监管。由于“一对多”给予了学生太多的自由空间和学生自制力的缺乏,因而成了滋生课堂不良行为的上壤。要克服学生不良课堂行为,应普遍采取“一对一”的多媒体教学形式,认真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精心搞好备课,精心制作好电子教案和讲课,以提高讲课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对被实践证明有些还不适宜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应进一步加强研究,进行试点探索,适宜则用,不宜则i1=0

其四,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推行学分制,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要坚持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不同课程的特点来推进教学改革。教学改革首要的是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其次是推行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使学生真正按照自己的兴趣 和喜好,在学校和老师的指导卜进行选课学习;三是要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评价方法和考试(核)方法。在这次调查中,某校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成绩评价方式和考试方式的根木性改革受到了学生普遍的欢迎,认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体现了“真正考 核学生能力、素质”的作用,有效地克服了“平时听课不认真,考前背背就过关”现象的发生。改革课程设置是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调整课程的时间安排,使课程时间安排恰当,学生上课松驰有度,这也应是克服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有效之举。

其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思想品德支配行

动。学生不良课堂行为与学生自身的思想品德状况密切相关。因此,除了采取以上举措之外,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包括人生理想、历史使命、奋斗目初、、遵纪守法、立志成才、课程学习的价值意义、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等内容的教育,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力,提高自律能力。实践证明,新生进入大

大学生课堂座位选择的行为分析 第6篇

关键词 高效课堂 上课座次 后排就坐

一、问题的提出

“秧田式”排列的座位编排方式是班级授课制的产物,自十七世纪初产生以来,它就一直是我国教室座位排列的主要形式,成为教育制度一个十分稳定的特点。在这种排列方式中,全班同学被平均分成几个小组,统一面向黑板和讲台;组与组之间有空间隔开,方便同学进出;教师是教室的中心。在中小学的时候,被安排坐在前面通常视为一种骄傲,是老师眼中的优秀生,而坐后排的学生通常被认为是学习后进、学习态度有待改善学生。有时甚至会出现不少家长托关系让老师把自己孩子的座位调到前排的现象。

在大学,这种课堂座位选择偏好的变化却出现了戏剧性的转变。由于大学里教室的座位不固定,上课时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座位。但大学教室的前排座位经常空缺,后排却坐满了学生,不少同学还戏称后排座位为“风水宝地”。这不得不让人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教室后排被热捧,成了“升温”区域。

二、“后排现象”的定义及内涵

“后排现象”是指从高校大学生的到课率分析来看,发现越到高年级,坐前三排的学生人数越少,而选择坐在后排上课的学生,多是在上课时发短信、看其他科目书籍甚至打瞌睡,而且这一现象不仅只在公共课出现,在专业课上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这一现象也被学生们戏称为“后排现象”。

“后排就坐”是“秧田式”排列的座位编排方式的必然产物,我们理应正确对待。但是当出现了“后排现象”,让后排成为热捧区,我们就有必要从多个视角来反思现行的教育。是什么原因驱使这些学生宁愿选择离老师最远的距离就坐,而主动丢失“优势位置”,从而成为“边缘化”的学生。

三、“后排就坐”现象的原因分析

当前很多高校大学生上课座次呈现出:前面几排学生较少,即使坐在前几排的学生,也更喜欢坐在两边,而不是正对着讲桌。在中间几排就坐的学生喜欢坐每排中间,而不是靠近过道。坐在教室最后几排的学生则有高度的安全感,学生人数最多。即所谓“后排现象”也就出现。笔者通过对以往的研究分析发现,出现“后排就坐”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习目标的缺失。考上大学依旧是许多中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一旦升入大学,容易产生自由放任的心态。二是有许多学生没有完成角色转变,已经习惯了管教式的教育的他们一下子面对大学这种素质教育让他们不能适时调整自已,造成学习目标不明确。三是学习兴趣的缺乏。一部分学生在报考大学时对专业一无所知,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根本不感兴趣,使他们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的创伤。据某调查显示,接近80%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兴趣的影响,学生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往往积极性不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授予的知识,缺乏学习主动性,选择座位时更偏向于选择后排和边排的位置,导致上课效率不高。

(二)现行教育体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教学思想滞后,只重教不重学,束缚了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大学生虽然思想活跃, 但由于对专业知识的不成熟性, 在课堂上如果只能洗耳恭听, 被动接受知识,造成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逐渐丧失。二是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及时把一些新的观念、新的思想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教材内容与社会现实相脱节问题比较严重。很少出现带学生进入社会参观,针对现行社会的状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情况,造成教学与实践的脱离。加之大学课堂教学氛围相对比较自由,课业负担较轻,有的课程要求较低,一些教师管理的宽松程度不同,学生对自我要求高低也不同。

(三)社会环境的迅速变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社会对专用技术型人才出现了急剧需求。但是目前国内的许多高校课程内容及设置都不能及时反映当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兴学科内容,呈现出概念陈旧、知识老化、信息量少、个性化内容较少和实践性内容不足。美国课程理论专家赫弗林曾对美国110 余所4年制学院做的课程调查发现,这些学院每年要淘汰5%的旧课程,增加约9%的新课程。而我国高校由于缺乏对社会和市场的敏锐洞察力,所开设的课程内容一直固守在“象牙塔”里,理论与现实没有进行很好的衔接,学生感觉学不到新东西自然不想听课就坐到后排了。

四、对策与建议

(一)大学生自己应端正学习态度,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当今学习型社会中,大学生应明确进入大学是自己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平台,理应更加努力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而不是把大学当作了“养老院”,摒弃那种上了大学就应好好享受生活,补偿十几年寒心苦读的思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知识型社会,它对高素质的综合人才与专业人才的需求都很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佼佼者、社会的精英,更应好好把握住这个机会,注重自己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学校的教育应与时俱进,加强创新,不断进行完善。

在学校方面,要学会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制定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定,把对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的可靠性与可行性。以便校方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见,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从而提高学校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让整个教学系统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如在课堂上,加强对考勤与纪律的监督和管理,制定最低容忍度,并把平时考核与期末成绩和学分进行挂钩。

(三)教育工作者应致力于教学方式的改善,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

我国的高等教育与国外的教育相比起来,差别是无可非议的事实。根据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在列出的全球领先的500所研究型大学中,中国内地虽有28所大学上榜,其中只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5所大学如世界前200名。这可以想象我国的高等教育与世界的教育水平,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相比差距有多大,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差距之大也是可想而知。

因此在面对这个信息时代时,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如何让高校教育与时代与时俱进,真正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而不是再出现教育与社会脱离的状况。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又能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让他们切实体会到今天的努力是为明天的工作而准备,避免学生出现毕业即失业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汪斯斯.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室座位排列方式的探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4).

[21]学生偏爱坐后排 任课老师很无奈[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09/15/c_122038236.htm 2011-09-15.

[3]纪晓斌. 高校大学生座位选择调查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

[4]任婷婷. 高校课堂座位选择行为的分析与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5).

[5]大学生上课为何偏爱坐后排[N].中国教育报,2011-05-24.

高校女大学生课堂体育锻炼行为策略 第7篇

1 高校女大学生参与课堂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女大学生进入高等院校之后完成了人生的一大重要目标, 在这个重要的转变时期, 如何通过有效的体育锻炼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显得十分重要。高校女大学生参与合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女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之后, 会参与到各种社团活动之中, 严重压缩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以及参与的积极性。为了避免不合理的参加体育运动造成的体重增加, 速度、耐力、柔韧性等身体机能的下降, 必须科学、合理的安排女大学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合理的体育锻炼不仅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还能增强学生应对生活中各种困难的自信心, 并对学生的身体发育有一定的益处。学生各项身体机能的提高还能使其免遭各种病痛的困扰, 对其顺利的完成学业也有一定的帮助。

(2) 有利于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消除身心疲劳。现在的女大学生在校期间面对各种复杂的学习和生活压力, 她们必须克服种种困难并不断的磨练自己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在此期间, 合理的体育锻炼是学生进行自我放松和压力纾解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在对抗性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尽情的释放心中的压力, 并增强自己克服困难的自信。另外, 一些耐力训练也可以磨练学生坚韧的意志, 培养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时, 一些适合女大学生的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等活动也可以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舒缓的环境, 为学生消除身心疲劳, 培养学生快乐的应对生活中各种压力的良好心态。

2 女大学生对体育课堂抵触行为的原因

女大学生对体育课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恐惧心理, 产生严重的焦虑现象, 有的女生为了逃避体育课或体育测试, 甚至想出各种理由请假。这种行为阻碍了体育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 总结原因, 主要是因为以下几方面:

(1) 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 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差, 体育锻炼锻炼能力差。有些女生存在自卑心里, 当遇到比较复杂的动作时, 会给自己消极的暗示, 譬如“我从来没试过, 一定不行”、“我可能会摔倒, 别人会笑话我”等, 抑制了自信心的产生, 消极暗示直接阻碍了其行为, 于是开始产生回避行为, 长时间之后, 这种暗示扎根会在想象中延伸出必然的危险, 从而引发更为严重的心里阴影。

(2) 考核标准过高。在大学时期, 体育课堂最后的结业都是通过考试的行为完成, 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了负担和心理压力。体育课应是以锻炼青少年的身体, 加强身体素质的训练, 故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享受其娱乐性和趣味性, 在轻松的状态下完成培养, 但考核标准过高对于女学生来讲是比较主要的原因。

(3) 学校生活环境不理想, 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学校在培养青少年体育能力方面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学生对此方面的认识不足。场地器材缺乏, 运动项目的开设受到限制, 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若常年在室外上体育课, 爱美、爱干净的女生必然会产生顾虑及抵触心理。

(4) 文化课学习负担重, 面临就业的压力, 导致对体育锻炼方面的兴趣缺失。在各高校中女大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文化专业课成绩都让男生望尘莫及, 相较于男生来讲, 女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精力要多于男生, 故学习负担也要多于男生, 此外大学生面临的是毕业之后的升学或就业压力, 过多的注重了社会实践和专业课的学习, 从而分配在体育锻炼方面上的业余时间较少。

3 女大学生课堂体育锻炼行为策略

在大学体育课堂中, 对于女大学生可能面临的恐惧, 要给予应对措施, 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针对此提出了这六方面内容:

(1) 加强心理素质训练。教师要重视女大学生自信心的养成, 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女大学生的不良心理因素阻碍了其对体育运动的热情, 克服女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是体育锻炼行为得以良好培养的关键因素。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 并对女大学生的不安心理给予抚慰, 鼓励其锻炼行为, 对学生的进步要进行适度的表扬,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 不但可以解决女大学生在体育课堂的表现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是受益颇丰的。

(2) 通过理论教学或其他手段, 使女学生充分认识到健康的身体是人才的先决条件。大学生面临升学或就业压力, 对体育锻炼兴趣缺失, 部分同学认为体育课堂是对宝贵时间的一种浪费, 学校及老师需要通过理论教学或多媒体课堂等其他手段, 改变学生的这一观念, 清楚认识到体育锻炼是提升身心健康身体素质的途径, 且体育锻炼的顺利进行对专业课的进程和接受能力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 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一方面贯彻执行教育大纲规定的各项技能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调整教学内容, 开展特色教育, 制定合理的课堂教学计划和进度。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有针对性, 对女生可能产生恐惧心理的运动项目要有预见性, 并对此做好应对措施。教师的真挚情感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积极和谐的课堂环境可以挖掘女生的潜在能力, 使女生在体育竞技中得到快感, 在确保安全无虞的情况下, 充分发挥出其才能。

(4) 创新教学方式, 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女大学生对体育课堂的消极心理, 有一部分是基于对体育锻炼的不热衷, 针对此现象, 课堂应对教学方式及内容进行改革创新, 增加符合女学生心理的教学内容, 如健美操、瑜伽课、艺术体操等女生感兴趣的课程, 并且学生可以自主选择, 由盲目性变为自主性, 吸引学生的关注, 由被动变主动学习, 调动其上课的积极性, 课堂的气氛自然变得活跃。

(5)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当代大学生个人意识很强, 同时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值也相对较高。体育课堂是老师与学生的良好配合, 教师对体育课堂气氛的掌握, 对其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反映, 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体现。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 循循善诱, 与女学生培养共同语言, 与学生打成一片,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用教师的文化素质、语言魅力及思想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绪, 从而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6) 学校改善教学环境。学校在体育方面的培养给予高度的重视, 根据自身的条件, 不断改善体育运动的场所和设施及学校的生活环境, 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做好保障措施, 切实做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4 结束语

网络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占据大学生群体大部分闲暇时间, 针对此现象, 调动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是高校教育需要正视的, 其中, 对女大学生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解除她们的心理障碍, 引导女生的健康生活方式, 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 有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使女大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 为全面落实高校体育总体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各大高校的最终培养目标, 但女大学生随着社会经历的丰富, 心理上发生了变化, 对体育锻炼行为的积极性明显降低。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进行知识的储备和掌握, 也要根据自身特点和爱好参与一定的体育活动, 并且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 而不是半途而废。其中体育课是高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最好的途径和场所。本文对女大学生对体育课堂抵触行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对解决此现象提出了几点行为策略, 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女大学女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燕.高校女生运用“运动套餐”课外体育锻炼效果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09.

[2]江栗.对上海市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效果评价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9.

学生课堂不当行为管理策略探究 第8篇

一、学生课堂不当行为的定义和类型

学生课堂不当行为是指干扰教师的教学或干扰其他学生学习的权利, 是一种生理上或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是破坏性的行为[1]。学生的不当行为会以各种形式出现在课堂活动中, 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教师首先需要明辨其一些主要类型。

(1) 不必要的交谈。有声交谈:当教师正在进行教学时, 学生谈论与该主题无关的话题, 或在应该保持安静的时候进行交谈。无声交谈:邻近的学生利用纸笔传递信息, 但更多的时候, 两个学生由于距离远交谈不便而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传递信息的行为中。体态语交谈:学生会利用各种手势、表情、符号和身体语言来交流与课堂学习活动无关的信息。“欺骗性”的交谈:当全体学生就某一主题进行分组讨论或就某一活动任务进行分工合作时, 有的学生也会讨论得热火朝天, 但他们的主题却与教学活动完全不相关。

(2) 干扰性的行为。嘲弄其他学生的学习活动, 嘲弄性地怪叫;在教室里未经允许随意地走动;制造噪音, 不适当的交谈、笑和哼曲子;在需要安静的时候进行“有声学习”即不合适宜地朗读或把自己的思维声音化;制造光污染, 利用小镜折射太阳光并在教室里快速晃动;夏天西晒的教室, 故意拉开窗帘让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强光之中;制造“意外事故”, 故意自己跌到或让别人跌倒, 故意让学习用具掉落在地, 以期产生“轰动效应”。

(3) 攻击、挑战性行为。显示对其他学生的敌意, 言语辱骂、挑衅推搡或打架;对他人残酷, 破坏教室财物, 损坏或拿走被攻击学生的财物;故意顶撞教师, 对于遵守教师的要求持敌意;故意违反规则, 和班干部或教师对着干。

二、学生课堂不当行为管理的有效策略

1. 情境性的帮助

当教师注意到学生的不当行为时, 首先应该提供情境性的帮助即帮助学生适应教学环境, 帮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活动中, 这样, 不当行为在逐步升级或卷入其他学生之前会被制止。

(1) 拿走干扰性物品。一些干扰性的物品如小镜或学生传递的纸条等出现时, 教师只需要简单地走到学生旁边, 把这些物品拿走。同时安静、和善并且坚定地告知该学生, 这个物品下课后还给他, 不要进行不必要的讨论, 也不必在此时讲道理。

(2) 调换座位。学生可能会和坐在旁边的学生不停地交谈, 戳旁边的学生。不当行为的出现与特定的环境相关。教师应改变学生的微环境, 重新安排座位, 制止学生的不当行为。

(3) 强化适当行为。表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 这就相当于告诉了其他学生什么行为是教师所期待的。强化适当的行为, 也等于是给了那些有不当行为学生一个信号。

(4) 提供时间安排表。让学生了解时间安排就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安全感和指导。当知道一节课或一天中将做什么时, 学生就会有心理上的准备和情绪上的顺应, 这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一种支持性的环境, 相应地, 学生课堂不当行为也会减少。

(5) 帮助学生克服障碍。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或参与学习活动时会遇到困难和障碍, 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障碍。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手势、一次特权、提供一学习材料或学习用具都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障碍。例如, 坐在后排的学生忘带眼镜, 教师可给予该学生临时性特权即允许他坐在前排, 及时记下笔记。

2. 非言语的反应

即使有了情境性的帮助, 学生的不当行为仍有可能会出现。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该给予非言语的反应来纠正学生的不当行为。

(1) 故意忽视不当行为。当不当行为只是对教学活动带来很小的干扰时, 故意忽视那种行为是教师采取的最好方法, 并且同时表扬适当行为, 效果会更好。某些不当行为就是想要获得教师或同学们的注意, 教师如果直接干预, 可能正好达到其目的。故意忽视则会使学生自觉没趣并停止不当行为。

(2) 使用身体语言和“教师的表情”。当教师希望某一种不当行为停止时, 可以暂停教学直接盯着该学生。有时, 学生并没有看着教师, 但最终会意识到教师在盯着自己。教师的目光要坚定严厉, 直接和学生的目光接触, 并配以“教师的表情”, 它不是一种友善的表情, 但也不是一种生气的表情, 它给出的信号是“立即停止不当行为, 回到学习中来, 没得商量”!

(3) 接近性控制。即使在同一节课里, 学生的不当行为也可能反复出现, 或者教师给予的信号不起作用。这时, 教师可在不中断教学活动的同时, 在教室里来回走动, 并在有不当行为的学生那里停留较长时间, 或直接走向该学生并站在他旁边。这种接近性控制技巧可以起到“此时无声甚有声”的作用。

(4) 抚摸控制。教师轻微的、非侵略性的身体接触告诉学生:不支持他的不当行为并希望他停止。教师可以把一只手放在学生的肩上或拍拍背或拉拉手而不需要停止教学, 也不需要任何言语。但是, 该策略需要教师注意行为的环境和学生的特点。

3. 言语的信息

虽然教师的非言语反应对学生的不当行为有效, 但教师给予言语的信息有时对学生的不当行为的干预效果更明朗、直接。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给出的言语信息一定只限于描述行为本身, 而不是指向学生;要使用非批评性的语言, 非批评性的语言可能得到学生的积极合作, 批评性的语言则可能导致学生的对抗。

(1) 幽默提示。幽默是一种使学生纠正他们不当行为常见的暗示。教师轻松幽默的语言可以调节气氛和提示学生, 能够使不当行为失去个性, 缓解因为特指学生不当行为造成的压力。但是, 一定要注意, 教师的幽默不能是讽刺性的, 幽默必须是指向或取笑环境或教师自己, 这样, 学生才不会感到羞辱, 才可能重新考虑自己的行为并回到学习活动中来。

(2) 给予学生自主的信息。自主的信息就是指教师针对学生不当行为的陈述, 没有直接地命令却能纠正其不当行为。例如, 教师可以说:“当你和某某传纸条的时候 (简单描述不当行为) , 其他同学被迫为你们效劳 (对他人的影响) , 这不仅影响了课堂纪律还干扰了其他同学的学习 (表述对这些影响的感受) 。”学生通过这些话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 然后自己决定是否改变行为。这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又加强了学生的责任感。

(3) 允许学生自己进行选择。学生是多样性的, 有的学生试图通过不当行为寻求权力或注意, 教师可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即为自己不当行为的解决方案进行选择。例如, 某学生不时地与邻桌有身体上“亲密”的举动, 做小动作, 互相打闹。这时教师可以说:“你要么继续坐这个座位, 但要停止你与某某之间的打闹;要么就去坐讲台旁边的座位。自己想一想, 做出选择。”教师提供的这种既非惩罚性又非奖励性的选择方案不会让学生感觉受到挑战, 反而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有权力做出选择, 从而积极地做出正确的反应。

(4) 发出直接的命令。简洁地对学生发出命令和指导是纠正学生不当行为的一种非常直接的方法。直接的命令语气严厉, 对于轻微和中度的不当行为有效, 但同时要尽量只让做出不当行为的学生听见。这样, 做出不当行为的学生才不会被整个班级注意, 才不会引起他情绪上的抵制和对抗。

4. 课后指导性的处罚

教师对学生课堂不当行为的干预和管理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不终止教学活动。一些轻微的、偶发的课堂不当行为通过上述策略可以及时被停止和纠正。但对于一些不断反复、极端的不当行为则需要教师在课后进行指导性的处罚。

(1) 劝学生暂时离开课堂。有时学生之间发生对抗性的冲突, 情绪激动, 引发课堂混乱。对此, 教师可劝学生暂离课堂, 请别的教师照顾一会儿。下课后, 等学生的情绪平稳之后, 再对他们进行行为与情绪的疏通, 反思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 帮助学生发展自控能力。

(2) 滞留学生。滞留学生指学生本可以自由离开或做其他事情时而被留住或受到阻止。滞留包括课后停留和放学后停留。学生被剥夺了自由时间及与其他同学交往的机会, 而被要求完成本应在课堂完成的学习任务, 如记笔记、完成课堂定时作业或没做完的实验等。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滞留的原因, 理解滞留与不当行为的逻辑关系, 避免再次滞留。但是, 要注意学生放学后停留的时间不宜超过半小时, 课后停留不应占用下节课的课堂时间。

(3) 联系家长。如果学生总是重复地做出同样的不当行为或一段时间内不当行为的出现频率特别高, 教师就需要和家长或监护人取得联系, 和他们一起分析可能更隐蔽的原因, 恳请他们的支持和参与。只有学校和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才能更有效地纠正学生的不当行为。

(4) 上报学校和校长。虽然学生课堂不当行为的发生场所是教室, 但有些不当行为牵涉的人多, 可能与其他班、其他年级的同学甚至与校外同辈群体相关;有些课堂不当行为也许是更为严重的违规行为的延续或开端。校长的合法权威可以了解更多的信息;必要时还可以咨询校外人员, 调动学校各方面的资源净化学生身边静态的、动态的环境, 帮助学生做出适当行为。

总之, 教师对学生课堂不当行为的干预和管理是为了给全体学生创建一个有益于学习的情感氛围, 让学生组建一个积极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管理不当行为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些管理策略培养学生自主、自律、自信的品格, 为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Paul Burden.成功地经营你的班级[M].张艳华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2]Ginatt, H, G.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M].冯扬, 周呈奇译.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3.

[3]伍德勤.中小学教师体罚行为论析[J].教育研究, 2006 (3) :88—91.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分析与对策建议 第9篇

一、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

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通常指上课说话问题、逃课、看课外书这三个问题居前三位。位居其后的是早退及吃零食、玩弄手机、迟到等。通过不同种类的课程类型来看, 专业课的情况比选修课的情况好一些, 选修课的逃课率高达30% , 在上课的学生中, 半数以上的学生没有认真听课; 其次是公共基础课, 上课说话占总人数的35% , ; 最后是情况最好的专业课, 也有近一半的学生存在课堂问题。从年级来看, 问题行为的发生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 大学四年级的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较多, 有90%的学生在忙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大学三年级学生的问题行为排在第二, 大学二年级学生的问题行为率占总人数的65% ; 大一学生的问题行为率为55% 。从学科分类方面看, 学习社会科学的学生比学习自然科学的学生产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要多得多。

二、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课堂问题有很多, 为此, 我们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最终将产生问题的因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大学生缺乏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经过十多年寒窗苦读, 终于承认大学学生, 失去了重量的入口, 没有父母的照顾, 再加上缺乏目标, 他们失去了战斗士气, 缺乏进取精神和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 然后显示漫不经心在课堂上学习, 抑郁, 很多问题。

此外, 许多大学生自律能力弱。当他们学会学习专业或课程不感兴趣, 很多学生都适应现有的专业, 他们认为没有用处的进一步发展, 在心理上的。随着时间的推移, 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变得不爱学习, 各种问题演变成了课堂问题。

最后, 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的不同。大学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学生通过自学获取知识, 巩固知识。学习在大学里, “自己学有什么了不起”开始流行起来。一些在大学学习内容, 比如一些社会科学的内容, 学生完全可以自学掌握。平时不听老师讲课, 在考试之前, 攻击, 能过关。这种学习方式的变化也成为生产需要的原因。

2. 教师因素

首先是部分教师业务水平问题。大学教师的水平本身也是良莠不齐, 部分教师对自身要求并不是很严格, 知识更新速度慢, 知识没有新鲜感, 学生很少能投入到课程中去。大学老师不同于中学老师, 如果再采取填鸭式的教育, 必然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其次, 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的不严格。大学生课堂的管理比较宽松, 任课的教师或教务处偶尔抽查点名, 但是却不能对在课堂上不听讲的学生采取措施。管理不严格就给那些投机取巧的学生以可乘之机。

3. 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对课堂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当前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很多家长对这些学生过于放纵, 这种方式容易养成学生的极端自我的性格, 他们不认真上课, 自然会在课堂上依然我行我素, 违反课堂纪律。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也有负面影响的行为。就业压力的一部分学生离开了教室, 参加考研, 考证, 或就业。第二, 高费用, 条件的贫困家庭学生做兼职在校外, 上课时间是不可避免的。

三、大学生存在的课堂问题行为的教育对策

针对我们研究的大学生在课堂表现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加强自我控制

明确学习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内在力量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目标, 因为它有助于明确掌握课堂时间, 减少课堂问题行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新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师资水平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加强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 积累教学经验, 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 调动积极性教师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克服坏学生课堂行为是很重要的。只有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才能真正的为学生知识。当设置课程内容, 根据现代教学理论, 坚持活动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 加强全面和实用的课程, 最大限度地为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从而减少学生的问题行为。

3. 家庭、社会共同努力, 实现良性发展

减少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责任, 家庭和社会责任与义务。父母除了以身作则, 对孩子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也配合学校道德教育为大学生艰苦的工作。

备课:为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设计 第10篇

一、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育人场景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 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 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服务的人。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要端正教育思想, 把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各环节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理想、原则、信念、兴趣、好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准则在教师的言行上取得和谐一致, 这就是吸引青少年心灵的火花。”教师要在真实的场景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正确认识自己,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尊重他人, 学会交流与合作, 具有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真实场景中的真诚互动, 常常会有神奇的效果。一个眼神, 一句耳语, 一丝微笑, 一下抚摸, 从设计到生成, 不论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 都要达到触动学生心灵的目的。

二、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 也是教学的归宿。为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 要着眼于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这三维目标本身是相互关联的, 要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不要把它们割裂开来, 形成新的“八股”。

备课应以课标为依据, 通过分析学生和学习条件, 以教科书为载体, 设计相应的教法、学法。目前教师备课, 比较重视教材和教法的研究, 相对忽视课标的研读、学法的研究, 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根据学习目标, 针对学生的知识起点、思维水平和心理特点进行精心设计, 为学生制定促进他们发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在制定目标时, 不要只提出笼统的要求, 而要具体规定并进行细化, 提出具体、可操作的学习行为要求。在教学实施中,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要为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服务。

三、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

走进课堂,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有关的知识, 都懂了, 但教师还是按照事先已准备好的教案, 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到教师设计的方案中来。出现此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备课时忽视了对学生原有知识和学习现状的正确分析, 所设计的教学起点与学生实际的学习起点不相吻合。因此,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 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

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 因此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 经常是已经具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所以, 应重新认识我们的学生, 从学生实际出发去备课。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 备课时不妨认真设想一些问题, 如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学习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 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 有多少人掌握了, 掌握的程度怎样, 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 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课前给予解决。

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我们备课时, 要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 把几种不同版本的教科书进行对照, 取长补短,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和教育技术, 把传统手段和现代技术相结合, 挖掘教学资源,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教科书上的知识是静态的, 学生看到的往往是思维的结果, 而缺少思维活动的过程和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们在备课时, 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把教科书中的陈述性知识处理加工成可操作的学习活动, 并积极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普通物品做好直观演示, 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使学生获得具体的感受。

五、为学生设计多样的学习方式

学科不同, 学生的年龄不同,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不同。我们应为学生创设多角度、多方式思考问题的空间。教学的各个环节,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将教学环节设计成可以移动的板块, 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随时进行调整。这里决定教学环节取舍和顺序变化的因素是课堂上的学生行为。

大学生课堂行为 第11篇

[关键词]课堂;行为失范;原因;对策

高校教育中,大学生课堂行为失范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也成为高校教育管理环节中一个恼人的问题,它极大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成绩,从而导致其难以完成相应的课业任务。对课堂失范现象原因的深入探讨有利于从根本上找到该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有效纠正学生各种失范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艺术类大学生课堂行为失范表现

行为失范,即为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因思想与心理的适应不良而表现出烦躁、压抑、挫败感、违反纪律等越轨的行为;课堂行为失范则是学生因不适应课堂而做出的各种违反课堂纪律的逆反行为。课堂行为失范现象在艺术类大学生中更显突出,主要表现为迟到、早退、无故旷课、心思涣散、违反课堂纪律、与教师冲突、不能完成课堂任务等。通过对某艺术学院四个年级1000名大学生的调查统计,得到如下数据:其中有40%的学生有过迟到、早退,10%的学生发生过无故旷课,60%的学生曾有过上课不注意听讲、玩手机、打游戏、聊天的情况,2%的学生发生过不能完成课业任务的情况,还有极少数同学曾经与教师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摩擦,由此数据来看,大部分学生都发生过课堂行为失范的情况。同时,针对不同的课程,大学生的课堂失范情况有所不同,其失范情况由高到低排序为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专业必修课最为重视,而对于其他素质类课程则不能给予足够重视,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短板,不利于其全面发展。

针对这种现状,笔者对这1000名大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以便考察其行为失范的原因。根据调查发现,学生迟到、旷课多因为就寝较晚,导致早上不能按时起床;极少的同学因沉迷打游戏,不参加教学;课上心思涣散多因为自控能力弱,面对相对自由的艺术类课程,不能良好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能完成课业任务多因为自身惰性或自身能力不能达到教学要求;还有极少的同学性格较为急躁,因学习情况较差受到老师批评而导致小摩擦,而对于不同课程的重视程度差异则很大程度取决于任课教师是否严格。

二、课堂行为失范原因探析

学生课堂行为失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来自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社会变迁、思潮泛滥、学校的各项管理、教学制度、家庭背景以及学生自身的经历和心理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

1、社会发展与思潮变迁

社会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文化多元的同时也带来社会规范失控、道德精神沦陷、价值观下滑、泛商品化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将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很大影响,直接冲击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改变其学习目的与理想追求。

当代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明显,在调查过程中,有同学说:“上学根本没用,就是为了混个证”、“学习成绩再好能挣几个钱啊,不挂科就行了”、“青春就是为了享受和挥霍的”、“干什么都行,给钱就行”…….如此话语在90后的大学生中并不罕见,再加上艺术生自身的家庭条件普遍比较优越,比其他专业类学生接触社会的时间长、范围广,有些艺术类大学生身上沾满社会习气,用他本不成熟的社会思想驾驭学习和生活,造成某种程度的适应不良。

2、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缺漏

高校的教育管理体系适用于绝大部分学生,但在面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和艺术类课程的特性时,不免有所疏漏。还是以某学院的1000名艺术类大学生为例,该学院的学生在大一和大二时只对公共必修课和部分公共选修课考试,即英语、政治,其他年级和课程基本不考试。当然,艺术类大学生的课程要求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但因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缺乏严格的标准,造成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最后马马虎虎的把作业糊弄完就算考过了。同时,部分高校管理体系中缺乏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参加的各类比赛的认证,这将影响大学生对社会活动、比赛的参与积极性。与此相应,艺术类大学生发展空间方面存在很大制约,部分高校中不能提供足够的艺术类专业发挥空间,前沿信息获取途径的滞涩,专业领域发展前景的分析不清,导致许多艺术生对自身未来发展存在质疑,甚至许多艺术生在毕业之时主动放弃自己所学专业。

3、家庭生活背景与自我身心经历的影响

家庭的生活背景以及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否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成员之间关系融洽的家庭中,学生的心理多为乐观、积极、健康、向上;反之,则为消极、阴暗、颓废、懈怠。经对某艺术学院获得学位警告的学生的调查发现,66%的学生家庭关系不融洽,或单亲(父、母一方去世)、或离异、或父母经常吵架,可见融洽家庭关系的维系对学生身心健康影响之深;16%的同学因为家庭条件特别优越,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强,没有对学业产生足够的认识;还有一部分同学因为自身的惰性心理或沉迷游戏、网络而耽误学业。家庭生活背景是促成学生心理成熟的重要一环,外在的家庭关系会影响学生的内在心理,而学生的某一负面心理一经形成,则会带入到其个人的学习、生活中,将内心的怨愤反映在日常思想与行为中,甚至有些学生会对父母的离异产生报复心理,以不学习为报复方式,造成自身的学业危机。

三、课堂行为失范解决对策

1、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面对繁多的社会思潮,面对多元化、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大学生要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才能够找到努力的方向。相较于普通大学生,艺术类大学生对社会现象与文化变迁更为敏感,他们在思潮文化的裂隙中捕捉艺术灵感,他们的情感更为丰富,他们的情绪化更为明显,这就凸显出理想信念教育对艺术类大学生的重要性。

2、完善高校教育管理体系

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核心环节,要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的教授质量。教师要主动强化艺术类课程的实用性,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以学生按时按质按量参与有意义的教学过程为最终目的。同时,丰富的校园文化环境是营造良好学风的外部保障。艺术类大学生大多有着多方面的才能,多样的校园活动成为大学生展示个人能力的有效平台,成为创造多元化学习方式的有力途径。

3、探索家、校共同教育的有效方式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家庭与学校的“面对面”可以促进家与校之间的“互通有无”,从而获得更多关于学生的信息,学生成为家与校的核心结合点,也成为家、校联合教育的最终获益者。学校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情况,家长向学校提供学生的成长背景,在全面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制定更为全面的学习计划,减少学生内在心理负担与迷茫感,矫正学生各种课堂失范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基本条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学生化解内心茅盾与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保证其以健康的心态进行学习、生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做到勤沟通、多了解,获得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心理原因,对症下药,才能发挥最大的“药效”。

本文就艺术类大学生的课堂行为失范现象进行了探讨,从失范行为的表现形式到其原因的挖掘,再到解决办法的探索,形成一个具有连贯性的现象分析。艺术类大学生课堂行为失范现象是多种原因导致,且解决办法也是多种多样,笔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调查结果,总结如上。

参考文献

[1]杨晖.大学生“失范”的特征、成因及对策[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5)

[2]唐晓鸣:大学课堂失范现象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6

高中英语课堂学生自主提问行为研究 第12篇

一、教师注重教学引导

一直以来学生们在英语课堂上都缺乏主动性, 很少会对问题有独立探究, 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非常普遍。想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 具备一定的自主提问能力很重要。教师应当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们更多好的引导, 首先要提升学生们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及自主性, 让大家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当有意识地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和学生之间有更多良好的互动, 这不仅是提升学生思维活跃度的一种方式, 也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行为, 让大家的思维能力能够更好地得到锻炼。

学生不是一开始就善于提问的, 提问也是一种观察学习的结果。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方式应当主要以开放式问题为主, 这样更有助于让学生不断地探讨并提出疑问。同时, 教师可以展开对于教学语言的调整和优化, 进而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 尤其是可以用不断变换的英语语调和语速引导学生敢问、会问。只要学生参与了课堂提问, 教师都应当及时给予反馈, 这是对于学生的一种极大鼓励。此外, 教师给予学生们提问的反馈形式也应当更多样, 不要仅仅局限于用“YES or NO”反馈, 而应当给予学生们更多个性化的、生动的评价。这不仅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被认可, 也能够让大家更踊跃积极地提问。此外, 也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 教师在给予教学评价时可以最后进行适当的总结和补充。学生的自主提问行为必须有教师正确的引导启发, 教师应当给学生们创设更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并且对于学生的提问行为有更多正面的鼓励, 这样才能够促进大家在课堂上更积极地进行自主提问。

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想要更好地推动学生的自主提问行为的养成, 教师很有必要给学生们创设更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并且让课堂教学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不仅是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良好推动, 丰富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也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们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 让大家更积极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应当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给大家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 可以创设更多有意思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参与, 也可以设计更多趣味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让大家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是高效课堂营造的基础, 也是活跃学生的思维, 促进大家探究能力形成的前提。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自主提问行为得到良好激发。

在学习The World of Our Senses时, 本单元以人和动物的感官为话题, 先后以故事、连环画等形式阐释了“感官”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教学目标旨在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感官在人和动物生活中的作用。在结束基础课程的教学后我会有意识地给大家留出提问的空间, 会问问学生们有哪些地方还存有疑问, 或者自己有哪些不一样的观点与视角需要和大家分享。这是对于学生提问行为的非常有效的激发, 给学生们预留更多的提问空间与提问机会也是应当在课堂上受到重视的部分。无论学生提出怎样的问题或者质疑, 教师都应当认真对待。要和学生间有更多积极的交流与互动, 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 也是对于学生自主提问的一种很好的鼓励方式。

三、增进学生间的交流探讨

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不仅能够反应大家在知识体系中存在的漏洞, 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学生的思维习惯, 因此,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提问。教师应当在课堂上组织更多学生间的交流探讨, 让大家能够针对某些话题有更多的互动合作。这些都将会非常有效的推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次课堂上我给学生们提供了如下阅读片段, 并且让大家读后展开交流探讨:

English people have problems too when theylearn foreign languages. Once in Paris when someoneoffered me some more coffee, I said“Thank you”inFrench. I meant that I would like some more, Howev-er, to my surprise the coffee pot was taken away! Lat-er I found out that “Thank you” in French means“No, thank you.”

这段小故事非常有趣, 不仅让大家领略到了跨文化的特点, 也是对于大家知识面的一种拓宽。学生们在交流过程中有各式各样的问题提出, 课堂教学氛围不仅变得非常活跃, 学生的自主提问能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良好锻炼。

结语

上一篇:涉税事项下一篇:都市农业在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