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不达标范文

2024-05-07

体质不达标范文(精选5篇)

体质不达标 第1篇

本文以南京市本科院校不达标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详细的调查和详实的资料收集,准确把握南市京高校体质不达标学生群体的若干影响因素,从而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希望能为南京乃至江苏省的大学生体育教学改革提供行之有效的参考依据,为遏制江苏省的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滑的趋势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南京市部分高校(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理工紫金学院)中,体质健康测试的综合得分低于60分的2008级到2011级本科学生200人和体质健康测试的综合得分高于60分的学生共200人。

2.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南京市体质不达标大学生的体质情况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

3、体质状况特征分析

3.1、形态特征

(1)身高。

本次体质测试显示,体质不达标男生的平均身高为172.91cm,比体质达标男生的平均身高(171.72cm)高出1.2cm,经T检验差异显著(P<0.05);体质不达标女生的身高平均值为159.70cm,略高于体质达标女生平均水平,但是差异不明显(P>0.05)。

(2)体重。

表2表明,体质不达标男生和女生的平均体重均高于体质达标学生平均水平,表现为:体质达标男生的体重平均值为63.70kg,比体质不达标男生低10.11kg,经T检验差异显著(P<0.05)。而体质达标女生的体重平均值为47.94kg,比体质不达标女生低3.72kg,经T检验差异显著(P<0.05)。

(3)身高标准体重。

身高标准体重是评价人体形态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以及身体均称度的重要指标。它可以间接地反映人体的身体成分。

从图1中可以看出,体质不达标学生的身高标准体重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偏轻和超重两个方面。女生的问题突出在偏轻,占调查女生人数的45.53%,而身体超重也占了女生总数的23.51%:而男生的问题突出在身体过轻、体重超重。

3.2、机能特征

(1)肺活量及肺活量体重指数。

从图2中可以看出,体质不达标群体肺活量体重指数优秀率仅为10.5%,及格率为32.5%,而不及格率竟达到了32.5%。说明在被调查的不达标对象中,学生的呼吸机能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应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呼吸机能练习。

(2)台阶试验成绩分析结果。

表3显示,体质不达标男生台阶指数均值为52.15,女生为50.84,体质达标男生台阶指数均值为56.3,女生为54.5,研究发现体质不达标学生的男、女学生平均值明显低于体质达标学生平均水平,经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体质不达标学生的心肺功能状况还有待提高。

3.3、身体素质

立定跳远成绩分析结果如下:

从表4可以看出,体质不达标男生和女生的立定跳远成绩均低于体质达标学生平均水平,这说明体质不达标男生和女生的下肢肌肉的爆发力与体质达标学生的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4、南京部分高校学生家庭背景的调查分析

4.1、父母文化程度及职业状况调查

表5中,在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方面,体质达标学生和体质不达标学生之间均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体质达标学生父母文化程度高于体质不达标学生,从事脑力劳动的比例也高于体质不达标学生,这说明家长不同文化程度和职业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不同。

4.2、父母参加体育锻炼状况调查

(1)体质不达标学生和体质达标学生父母体育锻炼态度分析。

从图3中可以看出,体质达标学生父母对体育锻炼的喜爱程度远远高于体质不达标学生。同时,体质不达标学生父母不喜欢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也远远超过体质达标学生。从家长的态度不难看出,他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从而影响到孩子对体育锻炼的态度。

(2)不同体质类型学生的父母体育锻炼行为分析。

表6调查结果显示,体质达标学生中,父母每周锻炼次数在3次以上的学生占21.1%,;体质不达标学生中,父母每周锻炼次数在3次以上的学生占9.6%体质达标学生中,父母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比例明显高于体质不达标学生,说明父母的体育行为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父母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会影响到子女对体育锻炼的热爱,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5、结论

(1)不达标学生的身体形态特征中,身高标准体重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偏轻和超重两个方面,其中女生的问题突出在偏轻;而男生的问题突出在体重超重与肥胖。

(2)身体机能方面:不达标学生中肺活量不及格率偏高,肺活量体重指数无论男女都差于达标学生;台阶指数均值低于达标学生,说明不达标学生的心肺功能状况还有待提高。

(3)不达标学生的身体素质中,体质不达标男生和女生的下肢肌肉的爆发力与体质达标学生的平均水平存在差距,立定跳远不及格率比例特出。

(4)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父母参加体育锻炼等学生家庭对学生体质健康有一定影响,体质达标学生与体质不达标学生间均具有显著性的差异,体质达标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从事脑力劳动的比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高于体质不达标学生。

6、建议

(1)及时反馈测试信息,针对不达标学生调整课程内容,实行个性化教学。

各高校体质测试部门应该将学生体质测试所获得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本人及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指导体育教学工作。根据所反馈的信息,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有针对性的安排课程的内容,比如整个班级学生耐力较差,那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锻炼。

(2)提高家长对锻炼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使孩子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锻炼意识与行为。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观念与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以后的发展。早期体育观念形成的过程中,家庭因素是重要的影响因子,有良好锻炼习惯的父母会通过积极参与体育锻炼,鼓励和影响子女参加体育锻炼,以增进体质健康。

因此,提高家长对锻炼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对孩子锻炼习惯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本文以体质健康测试的不达标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照分析了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以及家庭背景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不达标学生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父母的文化程度方面,与达标学生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体质不达标,体质现状,家庭背景

参考文献

[1]赵秦安.陕西省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J].民营科技,2001,(1).

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方案 第2篇

为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根据国家教育部和体育总局下发的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我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方案。

一、组织与管理

1、《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要在市教育局的指导管理下由学校负责组织实施。

2、学校要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要求,制定实施计划和方案,并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要责成专人负责,实行岗位责任制,校长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第一责任人。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由学校统一安排,教导处、体育组、医务室、班主任等协同配合,共同组织实施。学校负责对计划实施的监督工作,体育组、医务室负责测试的组织成绩记录、等级评定工作,班主任负责本班的组织工作。

4、《标准》测试应与学生的健康体检有机结合,避免重复测试。

5、学生的《标准》测试成绩按评定等级记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并列入学生档案。

6、《标准》的实施工作记入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7、学校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要定期自查,对于实施过程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者,要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者,给予行政处 分。

二、测试分组与测试项目

1、根据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育健康状况,将测试对象划分为以下组别:初中、高中每年级各为一组。

2、测试项目:初中、高中各组测试项目均为六项,其中身高、体重、肺活量为必测项目。选测项目为三项:从50米跑、立定跳远、跳绳、篮球运球、足球颠球、排球垫球中选测一项;从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台阶试验中选测一项;从坐位体前屈、掷实心球、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握力体重指数中选测一项。

三、测试、等级评定与登记

1、《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每学年进行一次。

2、测试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和制定测试过程中的安全措施。测试数据和记录要准确无误,并进行严格核查,测试、记录、监督检查人员要签字。

3、因病或残疾不能参加全部或部分项目测试,无法进行评分和等级评定的学生,可向学校提交免予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申请,经县级以上证明,班主任、体育教师签字,学校审批后方可免予执行《标准》,并填写《免予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健康标准〉申请表》,存入学生档案。

4、因病临时不能参加测试的学生经校医证明,体育教师核准,可不参加本次测试,但须进行补测。

5、学生《标准》测试成绩达到良好以上者,方可参加三好学生等评选。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不合格者,在本学年度准予补考一次,补考仍不及格者,则学年评定等级为不及格。

6、测试成绩、评定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以便指导学生科学合理的锻炼和得到家长的支持、帮助。

7、《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按百分制记分,每个测试项目得分之和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最后得分,根据最后得分评定等级:90分及以上为优秀,76—89分为良好,60分一74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每学年评定一次,按评定等级记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片》。学生毕业年级的等级评定,按毕业当年的成绩和其他学年平均成绩(各占50%)之和评定。

8、学校要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专项档案。学生测试项目的成绩,由学校体育组汇总,并按照《标准》的要求计算得分、评定等级。并负责记录在《标准》登记卡上。在毕业时放入学生档案。

9、每学年测试的原始数据和统计资料要妥善保存。学校体育组或校卫生室要有专人保存或统计。并定期归入学生的体育健康档案;

10、学生测试项目的测试值记录、得分、评定等级有误需修改时,要完善手续。测试值修改由测试组总负责人核实签字;得分、评定等级修改由学生或体育组向教务处说明原因、核实无误后,教导处负责签字。

四、数据收集与整理上报

1、学校要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有关要求,准确及时地采集、汇总、上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有关数据。

2、体育组负责对本学校的测试数据、评定等级进行统计分析,认真填 写有关报表,于每年9月至12月将标准测试数据,通过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报送至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每年12月1日前,将数据报市教育局。

五、具体要求与措施

1、学校要做好向学生、教师、家长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学生懂得体质健康的重要性,让教师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让家长支持学校的达标活动。

2、学校要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组织和管理,积极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形式,将体育课的组织形式与课间操以及各种体育课外活动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

3、学校应有计划性地开展体育测验活动,督促、指导和加强学生平时锻炼和了解自身体质健康状况,但要避免将体育课变成测验课。

4、学校要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安排好体育活动,确保学生的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并做好安排、记录,保证锻炼的质量。

5、学校要加强对此项活动的管理,注重体育课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以及学生平时活动的有关记录,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依据。

6、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在日常体育锻炼、测试中作好安全防范工作。对安全事故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和主管领导的责任。

体质不达标 第3篇

“社会发展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以健康为本”[1]。关注人类健康是21世纪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做出了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2年8月教育部也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大学教育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体育实践能力、身心健康、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接受在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2]。

目前学校体育改革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入人心,促进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过去,以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技术为课程目标的体育教育思想,过分强调体育教育单纯传授运动技能和生物训练价值,忽视学生的心理、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3]。因此,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要求全国各大高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至今,各类学校对《标准》的落实情况仍处于实施测试和上报数据的阶段,而对成绩不达标学生的运动健身指导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测试成绩不达标学生群体所呈现的个体体质状况基础低、差异大。因此,重视不达标学生群体的体质现状及其体育教学干预研究,对改善该群体学生的体质与健康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了解该群体体质水平的基础上,探寻一条针对性强、简单易行且科学有效的体育教学与健身指导途径,为该群体课外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现实指导。建立起科学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控体系,促进学生自觉锻炼、增强体质管理机制,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2 研究方法与对象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选取中北大学2008年入学的学生,共6114人(男3919名,女1516名),其平均年龄18.60士1.08;《标准》测试不及格的学生,男生540名,女生139名,作为重点教学干预对象。

3 国内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与分析

目前,在国内由于各院校资源不同(如生源结构、师资结构、教学硬件设施等诸多方面),同时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不同,体育课的类型多种多样,教学模式多样[4]。归纳为以下4种体育教学模式。(1)“选项课”类型;(2)“基础课”类型;(3)“二段型”(基础课与选项课相结合类型);(4)“俱乐部”类型[5]。不同教学模式分析各有其优势及不足。[6,7]

4 体育教学干预不达标学生的模式设想

在历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专家学者的调研中反映:“目前,我国在校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令人担忧,体质健康方面普遍存在着耐力差、心理素质低下、抗挫折能力弱等问题”[8]。多年来我们一直在积极推行俱乐部制教学,试行“四自主、一干预”(即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基础上增加“自主选择考试内容”,为了遏制学生体质的下滑我们提出了应该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进行一定程度的强制,即采取“干预”措施,从而形成了“4+1”的教学模式,即“四自主,一干预”的理论)的教学模式,即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加大教学改革成果,继续实施正常俱乐部制教学,对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我们加大利用体育课教学对该群体进行积极干预的措施,以提高这一群体的体质健康水平[9,10,11]。

4.1 教学干预的设计方案

(1)利用《标准》指标监控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以《标准》测试成绩为依据进行“四自主”的俱乐部制选学课程内容。

(2)学生的《标准》测试成绩相对较好的,可自由选学课程内容。

(3)学生的《标准》测试成绩相对较弱的,须学习体育健康课程,即专门为体质健康测试不达标学生开设的教学干预课程,待其体质提高可选学到“四自主”的俱乐部中的课程。

(4)某种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运动的疾病及残障的学生进入体育保健班。

这样我们就把上大学体育课的学生分成3个体质健康状况的群体,针对三个不同体质健康状况的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具体教学目标:A组(体质相对较好的学生组)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发展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运动技能及身体素质等;B组(不达标学生)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改善体质状况、提高运动素质等;C组(有某种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运动的疾病及残障的学生)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能够积极参与一些适合自身特点的保健知识、康复、养生练习,愉悦身心等。各目标紧密联系、各有侧重,共同实现体育教学的整体目标。如果教学课程设置科学、就能够有针对性的在体育课堂中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证明此教学干预模式可行。

4.2 设计开发管理软件

研制、开发了:(1)大学体育课程管理系统;(2)《学生体质测量与健康评价》网络管理系统,设置了相关的功能与测试流程[12,13]。

4.3 教学分组

2008级学生入学后即进行《标准》,系统按测试得分已把学生分成60以上(A组)、60分以下(B组)、进入体育保健班(C组)的3个体质健康状况的群体,并然后学生上网通过系统自主选课。

4.4 教学内容

A组:每周2学时,每学时45分钟,每学期32学时,教学内容分别为网球、篮球、武术、国际标准舞等15个项目。主要教学目标:发展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运动技能及身体素质等

B组:每周2学时,每学时45分钟,每学期32学时,教学内容:太极拳、20分钟跑、跳绳等,主要教学目标是改善体质状况、提高运动素质等

C组:每周2学时,每学时45分钟,每学期32学时,教学内容:保健知识、康复、养生练习,主要教学目标是改善体质状况、掌握保健、养生基本知识、练习等。

4.5 学生课余时间锻炼安排

运动形式:A组,俱乐部所授专项内容(受试者每天自行选择1-2项进行锻炼)。B组,太极拳、慢跑、交谊舞、毽球、跳绳(受试者每天自行选择1-2项进行锻炼)。C组,可分个别情况对待,身体有残缺者可多读一些养生保健知识,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些帮助身体恢复的辅助练习如太极拳;有慢性疾病者可进行徒步走,这样能增强自身的耐力素质,从而调动自己的身体机能。

运动时间:周一到周五早6:00—6:30,下午5:30—6:00(积极响应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国家号召)。

运动频率和运动强度:一周5次,每天每次运动时间总计为一个小时,分上下午进行,半小时中间有五分钟的休息时间(C组原则8分钟或自行调整)。

5 教学干预前后结果分析

5.1 干预前体质现状与分析

2008-2009学年中北大学08级《标准》测试不及格(60分以下)群体为679人,男生540名,女生139名,不及格率为23%。且男生显著高于女生(P<0.01)。一年级新生不及格率为全校最高。可见,2008级测试不及格学生,应予以更多关注。

注:*:P<0.05

5.2 干预后总成绩结果与分析

对照《标准》两次测试成绩来看(表2):A组(及格)在俱乐部正常教学中基本保证学生体质总体水平没有下滑,但通过前期课题资料研究表明[14],不同教学内容(健美操、武术等)对学生体质的单项指标影响不同,例如健美操班的学生体重控制较好,且有氧耐力项目较好、武术对学生柔韧素质影响较大。B组(不及格)的学生通过我为其专门制定的体育健康课程极大提高测试成绩,实践证明我们在教学中按学生体质水平、运动能力实行分类别选课教学,B组(不达标学生)以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为目的教学思想是可行的。

5.3 干预指标变化分析

5.3.1 形态变化

注:*:P<0.05**:P<0.01

干预后,部分学生身体形态得到不同程度改善(P<0.05)(见表3)。经进一步分析,正常体重的学生男生为增幅12.27%,女生增幅6.8%;肥胖、超重、低体重、营养不良率有所下降(见表4),经配对样本T检验(见表3),教学干预前后,男生体重降低1.04kg女生体重降低1.03 kg,差异显著(P<0.05)。其中BMI变化也具显著差异(P<0.05)。

5.3.2 机能特征

肺活量是用来评价呼吸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由于肺活量的绝对值不能全面反映人体的通气机能,因此用肺活量的相对值,即肺活量体重指数来反映肺通气机能水平。经配对样本T检验(见表3),被试的肺活量和的肺活量体重指数前后差异显著(见表3),这表明干预后,提高学生的肺功能效果非常显著。表5表明学生不及格率明显降低,及格率大幅提高,但优秀率、良好率提高不明显。

5.3.3 素质变化特征

干预前后,如表6,约22.17%的男学生,32.79%的女学生耐力素质(男1000M、女800M)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及格率大幅提高,良好率也有一定的提高,但优秀率变化不大,且如表3所见干预前后对差异非常显著,说明教学中科学的耐力素质练习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但要想达到优秀等十分理想的状况非短时间所及的,是要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锻炼。如表7,学生的柔韧素质非常不错,及格率男生达到96.41%、女生达到99.29%,且如表3所见干预前后差异非常显著,说明学生的柔韧素质在教学干预中经过科学的锻炼是很容易的提高。如表8,干预后有约44.13%的男生,49.65%的女生,立定跳远成绩不及格,但经过教学干预后有52.10%的男生,46.11%的女生,进入及格范围,且表3显示前后组间差异十分显著(P<0.01)。说明学生下肢力量太弱,但干预措施对于提高被试群体的下肢爆发力量,改善全身协调性和灵活性,增强腰腹肌力量均效果显著,不及格率男生增幅52.10%,女生增幅46.11%。

6 结论

6.1“俱乐部”模式的教学干预对改善正常组(A组)本科生体质健康水平效果明显

正常组(A组)在“俱乐部”模式的教学中激发了学生锻炼的兴趣和动机,从而保证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经过“教学干预”后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其各项指标增幅不一,但通过我们前期课题研究表明,[18]不同教学内容(健美操、武术等)对学生体质的单项指标影响不同,例如健美操班的学生体重控制较好,且有氧耐力项目较好、武术对学生柔软影响较大。

6.2 针对“体弱组”(B组)的“教学干预”模式和措施对改善其体质健康水平行之有效

“体弱组”(B组)的学生通过为其量身制定体育健康课程极大提高测试成绩,实践证明我们在教学中按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运动能力实行分类别选课教学,B组(体弱生)以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为目的教学思想是可行的。

实践证明:以“四自主、一干预”的“俱乐部”模式教学形式,“月月有大赛,周周有小赛,天天有安排”的课外体育活动,为核心内容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干预模式,对维持提高正常(A组)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加强“体弱生”(B组)的教学干预提高的其体质健康水平,是能提高学校整体水平,能遏制学生身体素质,尤其运动能力的下滑。C组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学会了一定的体育保健学和养生学的知识同时在自身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得到了明显提高。

摘要:文章针对高等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的状况,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结合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建立科学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实施学生体质健康干预机制,以遏制学生体质下滑。结果表明:采用“四自主、一干预”的“俱乐部”模式教学形式“,月月有大赛,周周有小赛,天天有安排”的课外体育活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干预模式效果良好。

体质不达标 第4篇

一、“淘汰制”进课堂的操作方法

就“淘汰制”引进课堂来讲, 笔者认为, 一是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课前设立相关兴趣小组, 以促进每节课被淘汰的学生参与并练习。二是根据教学实际, 切实可行地制定每一节课的淘汰线。

在实施过程中, 第一次参加练习的学生, 只要其成绩达到第一次课确定的淘汰线, 第二次课就被淘汰去参加兴趣小组活动;未达到第一次淘汰线的学生则继续参加第二次课的练习。而达到第二次课确定的淘汰线的学生, 则在第三次课时就被淘汰去参加兴趣小组活动, 以此类推。如, 七年级的耐久跑教学课时拟定为四个课时, 以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为例,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分标准, 第一次课的淘汰线可定为男生3′52 (96分) 、女生3′40 (90分) ;第二次课的淘汰线可定为男生4′00 (90分) 、女生3′46 (84分) ;第三次课上, 淘汰线可定位为男生4′12 (84分) 、女生3′55 (75分) 。每次课上淘汰线的确定一般根据全班男女生的综合素质来确定, 素质较低时淘汰线适当可定低一点, 反之则高。通过层层筛选, 逐个攻破, 保证了这个项目的合格率, 同时这也是保证整体合格率的首要条件。

二、“淘汰制”进课堂的作用体现

1. 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淘汰线的制定确定了学生每一次课努力的目标。每个学生都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在第一次课上能被淘汰, 即使第一次未能如愿, 还有第二次、第三次机会。在富有竞争的课堂上, 引进“淘汰制”对优生是一种激励, 对差生则是一种鞭策, 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此外, 兴趣小组的成立也是调动学生尽快被淘汰的积极因素。越早被淘汰, 参加兴趣小组的活动次数就越多, 反之越少。

2. 加强教师对学生的补差。

不同课次淘汰线的确定, 随着教学的深入, 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逐步被淘汰, 那些素质差且技术尚未掌握的学生逐步留下, 这样便于教师集中精力对差生进行辅导, 便于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技术, 提高运动成绩。同时, 对优生也是一种激励, 从而保证了优秀率。

三、“淘汰制”进课堂的注意事项

1. 淘汰线过高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过低, 又达不到锻炼的价值。教师在教学中, 应根据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淘汰线, 这样便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2. 要合理安排和组织好被淘汰的学生, 保证课堂秩序, 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食糖:糖分不达标 第5篇

抽查内容:对食糖产品的蔗糖分、总糖分、还原糖分、色值、二氧化硫、总砷、铅、日落黄、柠檬黄、胭脂红、苋菜红、亮蓝、赤藓红、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酵母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螨等22个项目进行了检验。

抽查结果:有8种产品不符合标准的规定, 合格率92.7%。主要问题:蔗糖分、酵母菌、还原糖分、色值项目不合格。

部分合格企业名单

上一篇:三维目标下一篇:学校有特色才有生命力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