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羡代忘记范文

2022-05-29

第一篇:大山羡代忘记范文

大山不会忘记

(援互助之手,铸爱心灵魂)

中共西安市莲湖区国税局第四支部“优秀党日”暨扶贫帮困献爱心活动纪实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一首《爱的奉献》唱响大江南北,脍炙人口,深入人心。我局党总支近几年来开展了一系列扶贫帮困、捐献爱心、捐助慰问弱势群体等活动,受到了社会和上级部门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既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的互助互爱意识,又把爱心教育、感恩教育、体验教育融为一体,树立工作贴近生活、活动深入生活的教育理念,取得良好的教育收效。 深入调查摸实情

围绕“摸清实际情况、明确帮扶计划,亲自登门走访、鼓舞脱贫信心,给予经济扶助、改善生活条件” 的结对帮扶任务和要求的落实,提高帮扶效果。2008年3月18日,区局第四党支部在区局党总支的的安排下,由毛建业副局长带领支部有关人员前往本次帮扶对象——蓝田县蓝桥乡鸭峪村,对本支部欲帮扶的5户年人均收入1200元以下的贫困农户逐个进行走访调查,实地了解和感受贫困农户的基本生产、生活情况和和贫困的原因以及急需解决的困难,思考结对帮扶的重点问题和措施。

在掌握帮扶贫困农户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党支部专门制定了“优秀党日”暨扶贫帮困献爱心活动实施方案,对结对帮扶贫困户大多因老、因病、因残致贫的实际,研究确定积极主动、富有特点的具体措施,促进结对帮扶贫困农户活动的深入开展。 真诚参与出实招

在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中,我支部首先从号召全体党、团员及干部参与扶贫帮困活动出发,积极营造“助人为乐献爱心,乐善好施办好事”的浓厚氛围。一方面通过召开支委会、干部大会,学习开展此项活动的有关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做好老区帮扶工作既是一项政治任务,又是每个党员应尽的义务。要求全体党员从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自觉增强帮扶老区的政治责任感,并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真心实意为老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为保证各项帮扶任务落实到位。2008年4月9日,我支部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和办税服务厅、票证中心的干部职工,开展了“党员进山区、万人帮万户”帮困扶贫募捐活动。在捐款仪式上,支部10名共产党员和12名团员干部,共捐人民币1850元,衣物105件。这些捐赠款项和物资全部用于本支部党员与蓝田县蓝桥乡鸭峪村的5户贫困家庭结对帮困。同时,还为村办希望小学购买了学习用品。大家表示,今后还将开展帮困扶贫捐款等爱心奉献活动,向山区人民真情关爱,与山区人民共创和谐,确保“党员进山区、万人帮万户”活动的深入开展。 深山来了城里的“亲人”

2008年4月12日,对于地处大山深处的蓝田县蓝桥乡鸭峪村的贫困村民将是一个永生难忘的日子。

天空正下着潇潇细雨,鸭峪村起伏的群山在雨中透出几许苍凉与萧索。中共西安市莲湖区国税局第四党支部全体党、团员在区局毛建业副局长的的带领下,和蓝田县国税局机关党支部的党、团员一道带着问候,带着捐赠的物资,带着一腔热忱,打破了大山的寂静,冒雨来到了鸭峪村,与该村的贫困村民实行面对面认穷亲,组成帮扶对子,开展“优秀党日” 暨扶贫帮困献爱心活动。

蓝田县蓝桥乡鸭峪村位于距蓝田县城东南22公里的秦岭山中,全村常住人口600余人,人均年收入1200余元,属省级特困村,是2002年中组部确定的“国家重点扶贫帮困村”之一。上午10时许,在鸭峪村村干部的安排下,贫困村民们陆续到来,与我支部全体党、团员干部们分坐在村办希望小学的教室内。有些村民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好奇地看着我们这些城里来的客人。鸭峪村的村支部书记 首先代表全村村民对此次活动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介绍说村民的生活在各方面的无私帮助下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通过这次活动,村民们再次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莲湖区国税局毛建业副局长在讲话中谈到,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我们每一个党、团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像西安最美丽的女孩——熊宁那样,用实际行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拉近心与心的距离。贫困户代表 在发言中说,这次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的确是给他们解决了很大的实际困难,给他们树立了脱穷致富、努力改变现状的决心和信心,从内心深处感激向他们伸出的一双双援助之手。

“收下吧,这代表我们的一片心意”

仪式结束后,莲湖区国税局第四支部及蓝田县国税局机关党支部的党、团员便将捐赠的帮困扶贫款及部分生活用品分送到贫困对象的手中。根据各家的实际情况,每户发放500元帮困金,及一定数量的衣物和被褥。

村民们面对这么多的礼物,有的惊得目瞪口呆,有的激动得泪水涟涟,有的抚摸着被子衣服喃喃自语。***老人一会儿抱着手中的衣物,竟然不知该说些什么好了,用手擦着眼泪嘴里一个劲儿的说:“我这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好的衣服啊,我们全家真不知该怎样感谢你们啊。”***紧紧地握住工作人员的手说:“这怎么要得啊,你们一下送这么多,你们真是党的好干部呀!”毛建业副局长深情地对他说:“快收下吧,这仅仅是我们的一点儿心意!今后我们还会常来看望你们的。”***用颤颤巍巍的手接过了帮困金和衣物,动情地说:“家里就剩下了我和孙子,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真不知这日子该咋过……谢谢,谢谢。”毛建业副局长和王波副局长亲手把文具送到学生们的手上,并一再叮嘱孩子们要努力学习,早日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

当参加扶贫帮困活动的党员离开鸭峪村时,蓝桥乡鸭峪村的村民们,依依不舍地与全体党员和干部话别,由衷感谢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帮助。握在一起的手久久不愿分开…… 后记

村民们低矮的房屋,困苦的生活,朴实的民风,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不仅使我们得到了视觉上的冲击,更感受到了心灵深处的震撼。四支部的党员廖军康叹息着说:“比起这些穷困的村民,我过的可真是幸福日子了!”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温暖别人,温暖自己”的深刻内涵,并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分对象、分层次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帮扶的思路,即在物质上帮扶,通过生活资助、助学帮困的方式,帮助山区人民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和状况;在精神上帮扶,通过走访慰问、思想交流的方式,鼓励山区人民解放思想、勤劳致富。大家表示,今后还将一如既往的定期下乡走访贫困农户,力所能及地为结对帮扶贫困家庭提供帮助,更好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我们党员的身影,哪里就会有党旗在飘扬。

我们相信,蓝田县蓝桥乡鸭峪村的明天一定更美好,西安市莲湖区国税局第四党支部的善举,深山不会忘记,村民们更不会忘记。

我们在爱心中孕育生长, 把爱的芬芳洒播到了四方; 我们在爱心中大声歌唱, 把爱的幸福带进每个人身上……

中共西安市莲湖区国税局第四党支部

二〇〇八年四月十三日

第二篇:忆大山

习近平

贾大山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他去世以后,在他的家乡正定,在他曾默默耕耘了二十多个春秋的当代文坛,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昔日的同事、朋友和所有认识他、了解他的善良的人们,无不在深切地怀念他,许多文学界的老朋友和他家乡的至交,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了一篇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纪念文章。一个虽然著名但并不算高产的作家,在身后能引起不同阶层人士如此强烈的反响,在文坛、在社会上能够得到如此丰厚的纪念文字,可见贾大山的人格和小说艺术是具有何等的魅力。

1982年早春,我要求离开中直机关到基层锻炼,被组织分配到正定任县委副书记。那时,贾大山还在县文化馆工作,虽然只是一个业余作者,但其《取经》已摘取了新时期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桂冠,正是一颗在中国文坛冉冉升起的新星。原来我曾读过几篇大山的小说,常常被他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辨析、真实优美的描述和精巧独特的构思所折服。到正定工作后,更是经常听到人们关于贾大山的脾气、性格、学识、为人的议论,不由地让人生发出一种钦敬之情。特别是我们由初次相识到相熟相知以后,他那超常的记忆、广 博 的知识、幽默的谈吐、机敏的反应,还有那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真挚热情、善良正直的品格,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到正定后,第一个登门拜访的对象就是贾大山。

一个春寒料峭的傍晚,我在工作人员陪同下来到大山居住的小屋,相互问候之后,便开始了漫无边际的闲聊,文学艺术、戏曲电影、古今中外、社会人生,无所不及,无话不谈。虽然第一次见面,但我们却像多年不见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题,表不尽的情谊。临别时,他还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放开:“近平,虽说我们是初次见面,但神交已久啊!以后有工夫,多来我这儿坐坐。”他边说边往外送,我劝他留步,他像没听见似的。就这样边走边说,竟一直把我送到机关门口。

此后的几年里,我们的交往更加频繁了,有时他邀我到家里,有时我邀他到机关,促膝交谈,常常到午夜时分。记得有好几次,我们收住话锋时,已经是次日凌晨两、三点钟了。每遇这种情况,不是他送我,就是我送他。为了不影响机关门卫的休息,我们常常叠罗汉似的,一人先蹲下,另一人站上肩头,悄悄地从大铁门上翻过。

1982年冬,在众人举荐和县领导反复动员劝说下,大山不太愿意地挑起了文化局长的重担。虽说他的淡泊名利是出了名的,可当起领导来却不含糊。上任伊始,他就下基层、访群众、查问题、定制度,几个月下来,便把原来比较混乱的文化系统整治得井井有条。在任期间,大山为正定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古文物的研究、保护、维修、发掘、抢救,竭尽了自己的全力。常山影剧院、新华书店、电影院等文化设施的兴建和修复,隆兴寺大悲阁、天宁寺凌霄塔、开

元寺钟楼、临济寺澄灵塔、广惠寺华塔、县文庙大成殿的修复,无不浸透着他辛劳奔走的汗水。

作为一名作家,大山有着洞察社会人生的深邃目光和独特视角。他率真善良、恩怨分明、才华横溢、析理透澈。对人们反映强烈的一些社会问题,他往往有自己精辟独到、合情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在与大山作为知己相处的同时,我还更多地把他这里作为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把他作为我行政与为人的参谋和榜样。

大山是一位非党民主人士,但他从来也没有把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人民的命运割裂开。在我们党的政策出现某些失误和偏差,国家和人民遇到困难和灾害的时候;在党内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发生局部**的时候,他的忧国忧民情绪就表现的更为强烈和独特。他利用与基层民众水乳交融的关系,充分调动各种历史和文化知识,以 诙谐 幽默的语调,合情入理的分析,乐观豁达的情绪,去劝说人们、影响人们,主动地做一些 疏导和化解矛盾的工作。同时,他更没忘记一名作家的良知和责任,用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尽情地歌颂真、善、美,无情地揭露和鞭挞假、恶、丑,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去感悟人生,增强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更让人们看到光明和希望,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我在正定期间,不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得到大山很多的支持和帮助,我们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记得1985年5月我即将调离正定去南方工作的那个晚上,我们相约相聚,进行了最后

一次长谈,临分手时,俩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依依别情,难以言状。

我到南方以后,曾经给大山去过几封信,只是大山甘于恬淡寂寞,不喜热闹,未有及时回应。以后我也因工作较忙,很少给他写信了,只是偶尔通个电话,送上衷心的问候和祝愿。我还曾多次让人捎信儿,希望他在方便的时候,到我工作的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可他总是说我担子重、工作忙,不愿给我添麻烦。虽然接触联系少了,但我们之间的友情并未随日月流逝而淡漠,他常向与我联系较多的同志探询,密切关注着我的工作情况和动向,我也经常向到南方出差的正定的同志询问他的身体、工作和创作状况。每次见到正定的同志,我都请他们给他带去一些薄礼。每年春节前夕,我总要给他寄上一张贺卡,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和美好的祝愿。1991年春节,在离开正定6年之后,我受正定县委之邀,又一次回到了我曾经工作和生活了三年多的第二故乡──正定。我抽时间专程到家里看望大山。那时他已主动辞去了文化局长职务,到县政协任专职副主席了。他依然那样豁达乐观、诙谐幽默,依然那样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并依然在担任领导职务的同时坚持着他的小说创作。那年,他还不到50岁,正当精力充沛、创作欲望非常强烈的黄金时期。他告诉我,什么小说在哪个杂志发表了,什么小说被哪几家刊物转载了,正在构思或写着什么,显得非常兴奋。那次相见,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能长谈,便依依惜别了。

1995年深秋,我从一个朋友口中得知大山患病并已做了手术,

尽管说手术相当成功,还是给关心他的人们心头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我不时打听着他是否康复的消息,但每次得到的都是同样的回答:他的病情不见好转,却一天比一天更瘦了。后来,听说他到省四院做了食道扩张治疗,能吃进一些流食了。再后来,听说又不行了,正在北京协和医院做诊断检查。刚好,我那几天正在北京开会,便抽空到医院去看望他。见到他时,眼中的大山早已不是昔日大山的模样,只见他面色憔悴,形体枯槁,蜷缩在病床上不停地咳嗽,只有那两只深深凹陷进去的眼球,还依然闪耀着流动的亮光。他看到我进来,立即挣扎着从床上坐起,紧紧握住我的双手,激动的泪水早已夺眶而出。稍微平静些后,他就给我述说病情的经过。我坐在他的床头,不时说上几句安慰的话,尽管这种语言已显得是那样的苍白和无力。那次见面,我们两人都显得非常激动,因为我知道,恶魔般的细胞,此时已在大山的肝脏、胰脏和腹腔大面积扩散。我不忍心让他在病疼之中再过于激动,为了他能得以适度的平静和休息,我只好起身与他挥泪告别。临走,我告诉他,抽时间我一定再到正定去看他。

1997年2月9日,是农历的正月初三,我又一次回到正定,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去看望大山。这时的大山,身体的能量几近耗尽,他的面色更加憔悴,形体愈显瘦小,声音嘶哑,眼光浑浊,话语已经不很连贯,说几句就要歇一歇。此时我心中已有一种预感──恐怕大山的驾鹤西去为期不远了。至此,一股悲怆的情绪油然而生,我不由自主地紧紧握住大山的手,泪水溢满了眼眶。这时的大山,

却显得非常平静,倒是先安慰起我来。我提出再和他照张合影,他笑着说:“我已瘦成这样,不像个人样儿了,叫人看见怪吓人的呀!”他虽是这样说,可还是挣扎着坐了起来。这张照片,成了我和大山,也是大山和别人最后的一张合影。

2月21日,在我刚刚离开正定才十来天,突然接到电话告知─—著名作家贾大山于1997年2月20日晚因病去世,享年54岁。噩耗传来,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大山的逝世,使我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好兄长。我多么想亲自去为他送行,再看他最后一眼哪!无奈远隔千里,不能前往,也只能托人代送花圈,以示沉痛悼念了。

大山走了,他走得是那样匆忙,走得是那样悄无声息,但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愫,清正廉洁、勤政敬业的作风,襟怀坦荡、真挚善良的品格,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精神,都将与他不朽的作品一样,长留人间。

(此文发表于《当代人》杂志 1998年第7期)

第三篇:大山的呼唤

—记张家界之行

为了缓解工作压力,享受工作,享受生活,有一个健康的身心,我所工会继去年韶山游、东江游后今年再接再厉又组织全所同事前往张家界游玩。此次活动目的是让大家放松心情,释放压力,重要的是在体现出工会对全体成员关怀的基础上,如何把团队精神融入到活动中,营造全体员工团结凝聚、活跃、奋进的氛围,构建和谐律师事务所。

2010年4月16日上午9点,我所旅游成员在办公室集合乘坐大巴赶赴张家界。本次旅游行程3日,成员30余人。主要旅游路线是第一天在慈利县泡万福温泉,第二天游览金鞭溪、天子山、十里画廊等主要景点,第三天参观土家风情园以及黄龙洞。18日下午安全返回长沙,旅游圆满结束。 旅途中我们欢歌笑语,热闹非凡,充分显示了律师旅游团的激情与活力。导游感慨万分;随队家属心悦诚服;带给年轻人是一片欢乐;带给大家的是团结、互助、和智慧。体现了君见所良好的团队精神。曾现出笑声无限:

笑声一:拉歌对唱、玩游戏

4月16日,旅行队伍便浩浩荡荡出发了。10:30分,导游的笑话撩拨起了大家的兴致,于是,按耐不住寂寞的年轻人便争先恐后的拉歌对唱起来。我所主任高向荣提议:以大巴中间走廊为分界,分

左队与右队两组进行对歌、玩游戏,于是紧张的游戏和激烈的对歌比赛便开始了,“左队,来一个;来一个,左队。右队,来一个;来一个,右队。。。。。。”;一时间,耳的欢呼声、悠扬的歌声以及热烈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同事们都放下了往日的矜持和冷静,放下了肩上的负担和心中的烦恼,纵情的投入此刻欢乐之中。整个车厢成了欢乐的海洋。

笑声之二:温泉之旅

第一站到达慈利县的万福温泉,该温泉依山而建,在林中星罗棋布着大小各异的温泉池。人们置身于群山环抱云雾缭绕的大山中,观赏着美景,泡着温泉人与自然浑然一体,让人感到置身于仙境而忘我。我们抵达万福温泉时太阳也难得的露出了笑脸,一路旅途劳累的大家见到温泉一下就兴奋起来,纷纷各自换上靓丽的泳装,喜欢动的年轻人奔向远处山顶人工海浪池和温泉滑道,随着浪花的翻滚和滑道的速度,只听见一片笑语和尖叫。喜欢静的同事则在竹林间找到感兴趣的温泉池子泡了起来,享受这片刻的宁静,泡累了睡在石板泉上别有一番风味。

笑声之三:大山行

第二天一早起来,赶往金鞭溪、天子山、十里画廊等主要景点,因为这一天景点多行程紧,所以大家都打起十二分精神,一路上有说有笑,在苍松翠柏的山林中,古木奇石、碧水深潭、绝壁如鞘,构成了一幅幅极富创意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如仙境。大家一边欣赏美景、一边互相拍照留影,时而交流心得,

时而流连其中,大家谈笑风生,其乐融融。一口气游览了平时需要两天才能游完的景点,连导游都坦言,我们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晚上部分同事还意犹未尽,赶往天门山观看谭盾大师的音乐剧《天门狐仙》。这是紧张而快乐的一天,在游乐的同时也高度的体现出我所律师的团队精神。 笑声之四:走寨探幽

第三天行程比较轻松,我们先来到土家风情园,了解我们土家族的历史,尤其是近距离体验毕兹卡的日常生活。在园中大家愉快的观看土家姑娘和小伙的表演,尤其是我们团队的陈长青律师还与土家新娘对起歌来,陈律师字正腔圆唱腔的哭嫁歌引起在场观众一阵阵的掌声与一浪高过一浪的笑声,不仅在场的游客就连“新娘”的家人都叹为观止。而后我们一行前往享有“世界溶洞奇观”称号的黄龙洞,洞中有洞、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由石灰质溶液凝结而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花、石幔、石枝、石管、石珍珠、石珊瑚等遍布其中,无所不奇,无奇不有,仿佛一座神奇的地下“魔宫”。大家一边欣赏景色,一边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18日下午18:50旅游团全体成员从张家界安全返回长沙,旅游圆满结束,但在旅游途中感触颇多,想象联翩而至,收获颇丰。

第四篇:大山的冬天散文

山里人喜欢冬天,这时地里的庄稼活早就赶在“立冬”前完成了。黄灿灿的苞谷,圆滚滚的大豆全都整得干干净净装进了粮仓,红苕也装进了苕坑里。在这农闲的日子里,人们正忙着酿酒。山里酿酒的原料多,如苞谷、麦子、红苕等。最好的原料是麦子,一般舍不得拿细粮做酒,大部分人家是用苞谷酿酒,对山里人来说,酿酒虽然算不上什么技术活,但或多或少还是有点讲究。持家过日子,这门技术少不得。山里人家里来了客人,因此家里有多少坛老酒,也成了家庭是否殷实的标志。每到冬天,人们就期盼着下雪,即使一场小雪吝啬地飘落,也会让人充满了兴奋与激动。下雪时,灰蒙蒙的天空中,稀稀疏疏的小雪花懒懒散散飘来,碎屑零星,近乎沙粒,犹如尘埃。它们浮在院墙屋顶,杂木灌丛;撒在田野村庄,还有行人的身上。这单薄的雪,覆盖不住广袤田野,影响不到行人的匆匆步

记忆中的大雪,一下就一天一夜,飘飘洒洒、纷纷扬扬,像鹅毛一样,蓬蓬松松,飞雪飘香,一丛丛树枝闪烁着点点金光。雪后的田野一片晶莹剔透,素裹银装。人们走出屋门,相互问候,打扫院子。几只叽叽喳喳的麻雀,立刻跳到扫出的空地上觅食,毫不畏惧在人们身边走来走去。大雪的山村,没了往日里鸡鸣狗叫的繁华。孩子们看到厚厚的雪,高兴地手足舞蹈,堆雪人,打雪仗,大人们脸上也流露出璀璨的笑容。夜晚的村庄,没在雪中,静谧安详,偶尔几声吱吱步履声,把冬天的夜晚踩得嘎嘣地响。

大雪过后田野,在阳光下闪着光芒,一片洁白,落光了叶子的各种树木失去了往日的个性,赤裸裸地站立雪中,枝头上盛满了雪花,几片裸露的冬小麦的叶子,像翅膀一样在雪中飞翔,连农人房顶上冒出的袅袅炊烟,都显得虚无缥缈,了无踪迹。不甘寂寞的年轻人,带着几只狗上山打猎,跋涉的脚印里,蓄满欢畅。烟囱里冒出的青烟融化了房顶上的积雪,雪水从瓦沟里流下来,冻成细长的冰溜子,挂在房檐下面,像农人晾晒的粉条、挂面。

寒冷的天气,外出务工的农人早早收拾回家的行囊,揣着粘满汗水的钞票,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积雪的山路上,听着脚下“嘤嘤嚅嚅”的踏雪声,入耳柔肠,别有韵味。看着那被积雪覆盖的山野,勾起了庄稼人的土地情结,又开始盘算今冬明春的花销。一回到家里,手擀面条,烤洋芋,老婆孩子热炕头,感觉真好。

冬天的火炉是山里人家的活动中心。每天就从这里开始,又在这里结束,周而复始地轮回。老年人瞌睡少,天还没亮就爬了起来,先把火坑里的火升起来,烧水泡茶。有时老人弄好了饭,年轻人才陆续起床,特别是娃娃,冬天好睡,老人形容叫他们起床,像呼叫对河岸边的渡船,无数次后才慢慢行动。

早饭,一家人围着火炉暖暖和和的吃着。吃完饭该干啥就干啥。晚上,一家人又聚拢在火炉边吃着、喝着、聊着,其乐融融。可能是天气冷,再好看的电视节目都懒得去看。火炉里烧的都平时在山上挖的枯树根,日积月累,等到冬天就有了大用途,又粗又长,烧一截翻个边,火钳捅一阵,添上柴禾又是一坑旺火。冬天的火炉,一坐就不愿起身,既便是来了客人,不管男女老少见缝插针,把火炉围得严严实实。这里用不着顾及男女有别,身贴身地坐着,就是心里有芥蒂的人紧挨一会儿,也就烟消云散。一条板凳不分长幼,不排坐次,老少说笑话也不犯忌。如有邻里来串门,火坑的气氛就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天上一句,地下一句乱扯。犯不着思前想后,想说就说,想唱就唱,这儿都是平起平坐。老人们喜欢回忆过去,但平时没有听众,说给孙子孙女,他们听不懂。儿子回来了,就说给儿子听。

孩提时在火炉边,依偎在爷爷奶奶温暖的怀里听故事、睡觉,那慈祥的脸庞令人痴迷;火炉里可烤土豆、红薯。在那困难的年月,长辈们常常把辣椒放在火炉里滚烫的灰烬中焖熟。烤熟了的辣椒轻轻拍一拍表面的烣,撕成小块,加上盐、大蒜、小麻油等拌匀,只要闻一闻就有食欲,那顿饭也就吃得香。

火炉是土家人房屋的心脏,还经常与神灵联系在一起,忌讳在火炉旁说不吉祥的话,也不准在火炉边说脏话,不准向火炉里吐唾沫,不准人从火炉上跨越,更不允许人用脚蹬、踏“三架子”,否则,将被认为对祖先不敬,对神灵不恭。火钳大多由主人掌握着,客人随意动火钳则有喧宾夺主之嫌、显得不礼貌;树兜、树枝等柴火只能从坑尾放进,如若四处乱放,别人就会认为家人不和气。

火炉边上的男人天南海北闲谈,而女人不是纳鞋底,就是织毛衣,听得津津有味,不时也插上几句。火灰里烤着红苕,不时掏出来,捏一捏,熟了,一边剥着一边吃着,一边听着。

火炉是多种功能体,做饭、吃饭和取暖,冬天除了外出、劳动和睡觉,其他时间大都是围着火炉,是聚会、议事、谈天、会客、娱乐场所。

山里人的冬天,悠闲、自在。最大的乐事是喝酒。冬天山里人结婚的多,杀猪宰羊,做酒熬糖,忙得不亦乐乎。一家有事就是大家的事,跟着忙活。酒席一家接一家地赶。满村子都沉浸在喜庆的气氛里。空气里五味杂陈,走三五里地,路边就能撞见东倒西歪的“酒醉佬”,有时还把贪吃的狗醉倒在地。

每到冬天,特别是到了腊月,留守的老人也忙了起来,准备年货,虽然总是那几样,还是要准备的,给儿孙们一个惊喜,留下点故乡的记忆。

如今的山村平日大多是寂静的,冬天的到来,山里才开始充满人气,陆续回家过年的人们,带来外面世界的气息和孩子们不纯的乡音。老人们每天都要朝熟悉的小路上望上几回,看看自己的儿孙是否回来了,最担心的是怕下大雪堵了回家路。终于有一天他们回来,孩子们边跑边喊“爸爸,妈妈”,“婆婆,爷爷”时,老人高兴地眼泪直往下流。

久别重逢,心情格外激动,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说一些外面的新鲜事,说城里的房子就像火柴盒一个一个朝上码,直到天上;城里人多,就像河里涨大水时成群搬家的蚂蚁,一个挨着一个;话题一个接一个,如在外的艰辛、对故乡的思念等等。其实大多数年轻人只是想在外面看看世界,学点手艺。现在已不少人已回到老家创业,让山里重现了生机。因为他们知道,村庄才是他们的根,才是适合他们生长的地方。

第五篇:描写大山的散文

山,在你的面前呈现出千态万状.活像许许多多的造型艺术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描写大山的散文,欢迎阅读参考!

描写大山的散文一

远行千里,却总忘不了故乡;也忘不了故乡的那座山。他乡的山水虽然也很美,但总觉的缺少了些什么。回到故乡立足山巅的时候,我才知道缺少的是那一份亲切。这里是我们的故乡,山是我们的根。在山顶眺望着山下蜿蜒的河流,林立的村庄。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坐在父亲的肩膀上眺望那辽阔的原野,又找回了童年的欢愉。

没有那么巍峨,没有那么秀丽,也没有尘世的喧嚣。或幽谷,或溪边,或林间。都好像刹那间变的静止了,有种深入心灵的静谧。偶尔传来虫鸣和鸟儿欢快的叫声,漫步林间,仿佛心灵也受到了洗涤,变的一尘不染。只留下一丝空明,溶入了这静谧的世界。我又找到了松林间的那块大石,小时候不知道在上面多少次酣然入梦。密密的松叶遮住了阳光,林间的草地和羊毛毯子一样的松软。蚱蜢和蟋蟀跳来跳去,一个个小生命在草丛中欢乐的嬉戏;就像秋收农田里欢乐的孩子们。我又躺了上去,静静的听着林间呼呼的风声。仿佛在演奏着一曲生命的赞歌;又好像是在诉说大山父亲的慈爱,无私的供养

秋已来临,秋风仿佛是要把这个世界都吹的枯萎。树叶都变的枯黄,只有苍翠的松树还依然散发着勃勃的生机。山坡上那一片片金黄的野菊花,迎风飞舞;掀起一阵阵金色的波涛。那黄的梨,紫的葡萄,金黄的柿子,还有那火红的山楂和酸枣。都在用它们成熟的色彩来为大山编织起一件五彩的霞衣。那风中摇曳的枝桠也飘落片片的黄叶,为大山编织起一件厚厚的冬衣,抵御即将到来的严寒。草木是有生命的,山也是有生命的

此时的山就像一个暮年的老人,那光秃秃的山头和枯黄的草就是他那张满是皱纹,布满褶皱苍老的脸。那片片枯黄的叶犹如父亲双鬓那斑白的发。我想起了父亲那张日益苍老的脸,那斑斑的白发。父亲也像山一样为我们撑起一片蓝天。当来年的春风吹过,山又会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找回那属于他的青春。可是我们的父亲呢?他那斑斑的白发只会变的苍白,直到掉光;那满口雪白的牙齿只会变的松动,直到全部脱落;那笔直的身躯只会变得日益佝偻;直到再也无法挺直。山是巍峨的,山是无言的,父爱也是无言的。父爱如山,父亲也是一座山。

常常想起父亲,也常常想起故乡的那座山。

描写大山的散文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当然不信这世上有神仙之说。这里所说的仙指的是一种没去之前令人心驰神往、身处圣地心旷神怡、告别美景后魂牵梦萦的如梦却真的地方。一镜湖水映山色、满目仙境醉清风。

好山到处有,慧眼不常在。在赏山景的时候不可人往亦往,追随大众,关键在于身临其境,领会其中精髓,在群山万壑中见恢弘,在山环水绕中见和谐,在千仞悬壁边见奇险,在云中雾里辨真幻,在奇形怪状中叹天工。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了山的灵性,或俊秀、或巍峨、或张扬、或幽静。大川名山、小丘孤岗,各具特色、尽显个性。山之美不以大小论“英雄”,不因名气比高低,这世上本无名山和小丘之分,只是到访的人多了也便变得出类拔萃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五台、普陀、峨眉、九华山,因文殊、观音、普贤、地藏菩萨的诞生而引起佛教信徒及游客的纷至沓来。总有一个人先到某个地方,但并不是所有先到之人都能发现它的魅力。发现美的人就是那些能天人感应中顿悟自然、在顿悟自然中启迪智慧、在启迪智慧后传承后人的人。徐霞客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但是别忘记了我们还有句俗话:一山还比一山高。不要以吾之长见彼之短,更不要以他人之见来代替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大象万千,总有一个属于你的仙境等着你去发现。

读山如品人,山如人,人似山。山无高低,人无尊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人不在尊,有爱则伟。父爱如山,父亲的脊梁就像家乡的山一样并不厚实,确切的说有些单薄。但是他却用这并不宽广的的背脊驮起我儿时的欢乐,美好的回忆。每次回家我都会陶醉在四围山色的美景中,感动在这至高至伟的父爱上。家乡的山,一任群山讽,岿然不动彰本色。我的父亲,冷对千夫指,任劳任怨献大爱。

山高人为峰,登泰山而小鲁,这里的山指的是目标的意思,山高绝顶,但人却能够征服高山,站在高山的顶峰,成为最高峰。从哲学来说,就是说再大的困难,再艰苦的条件,只要有勇气,有毅力,有信心,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

描写大山的散文三

最近有幸,连读两本出色的新诗。一是夏菁的《山》,一是楚戈的《散步的山峦》。两位都是爱山的诗人。诗人哪有不爱山的?可是这两位诗人对于山有不寻常的体会,了解与感情。使我这久居城市樊笼的人,读了为之神往。

夏菁是森林学家,游遍天下,到处造林。他为了职业关系,也非经常上山不可。我曾陪他游过阿里山,在传说闹鬼的宾馆里住了一晚,杀鸡煮酒,看树面山(当然没有遇见鬼,不过夜月皎洁,玻璃窗上不住的有剥啄声,造成近似“咆哮山庄”的气氛,实乃一只巨大的扑灯蛾在扑通着想要进屋取暖)。夏菁是极好的游伴,他不对我讲解森林学,我们只是看树看山,有说有笑,不及其他。他在后记里说:“我的工作和生活离不开山,而爬山最能表达一种追求的恒心及热诚。然而,山是寂寞的象征,诗是寂寞的,我是寂寞:有一些空虚,就想到山,或是什么不如意。山,你的名字是寂寞,在我寂寞时念你。”

普通人在寂寞时想找伴侣,寻热闹。夏菁寂寞时想山。山最和他谈得来。其中有一点泛神论的味道,把山当做是有生命的东西。山不仅是一大堆、高高一大堆的石头,要不然怎能“相对两不厌”呢?在山里他执行他的业务,显然的他更大的享受是进入“与自然同化”的境界。

山,凝重而多姿,可是它心里藏着一团火。夏菁和山太亲密了,他也沾染上青山一般的妩媚,他的诗,虽然不像喜玛拉雅山,不像落矶山那样的岑崟参差,但是每一首都自有丘壑,而且蕴藉多情,格律谨严,文字洗炼,据我看像是有英国诗人郝斯曼的风味,也有人说像佛劳斯特。有一首《每到二月十四日》,我读了好多遍,韵味无穷。

每到二月十四,我就想到情人市,想到相如的私奔,范仑铁诺的献花人。

每到二月十四,想到献一首歌词。那首短短的歌词十多年还没写完:还没想好意思,更没有谱上曲子。

我总觉得惭愧不安,每到二月十四。每到二月十四,我心里澎湃不停,要等我情如止水,也许会把它完成。

原注:“情人市(Loveland)在科罗拉多北部,每逢二月十四日装饰得非常动人。”我在科罗拉多州住过一年,没听说北部有情人市,那是六十多年前的事了(一九六零年时人口尚不及万)。不过没关系,光是这个地方就够引起人的遐思。凡是有情的人,哪个没有情人?情人远在天边,或是已经隔世,都是令人怅惘的事。二月十四是情人节,想到情人市与情人节,难怪诗人心中澎湃。

楚戈是豪放的浪漫诗人。《散步的山峦》有诗有书有画,集三绝于一卷,楚戈的位于双溪村绝顶的“延宕斋”,我不曾造访过,想来必是一个十分幽雅穷居独游的所在,在那里:

可以看到山外还有,山山山山,山外之山不是只露一个山峰,而是朝夕变换,呈现各种不同的姿容,谁知望之俨然的,山也是如此多情。

谢灵运《山居赋》序:“古巢居穴处者曰岩栖,栋宇居山者曰山居??山居良有异乎市廛,抱疾就闲,顺从性情。”楚戈并不闲,故宫博物院钻研二十年,写出又厚又重的一大本《中国古物》,我参观他的画展时承他送我一本,我拿不动,他抱书送我到家,我很感动。如今他搜集旧作,自称是“古物出土”有诗有画,时常是运行书之笔,写篆书之体,其恣肆不下于郑板桥。

山峦可以散步吗?出语惊人。有人以为“有点不通”,楚戈的解释是:“我以为山会行走??我并不把山看成一堆死岩。”禅家形容人之开悟的三阶段:初看山是山、水是水,继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终乃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是超凡入圣、超圣入凡的意思。看楚戈所写“山的变奏”,就知道他懂得禅,他不仅对山有所悟,他半生坎坷,尝尽人生滋味,所谓“烦恼即菩提”,对人生的真谛他也看破了。我读他的诗,有一种说不出的震撼。

夏菁和楚戈的诗,风味迥异,而有一点相同:他们都使用能令人看得懂的文字。他们偶然也用典,但是没有故弄玄虚的所谓象征。我想新诗若要有开展,应该循着这一条路走。

描写大山的散文四

山是故乡的守望,山是旅人的依恋。

夕阳西下,暮色沉沉,于独树一帜美丽的晚霞下,看远方重山,心旷神怡,思绪万千……

夕阳的余辉染红了半边天,而美丽停留在山的边缘,这种美丽是在不经意间才能发现她的独特之处。山淡然的面对了世间的一切,“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因为她的刚毅之浩气,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无论风吹雨打,她依然矗立于春夏秋冬……

山有雄壮的风采,山有朴素的品格。山豪迈,山也隽秀。奇险是山,逶迤是山,平坦是山,突兀是山,温柔是山,呼啸是山。山,时而鬼斧神工,时而平淡无奇。山的性格是刚强的,不具怕任何压力,但平素却显得和蔼慈祥,文质彬彬,英俊而柔情。因为有山,流水乃为之改道,城市才缘依环绕,大山以浑厚坦荡容纳万世汇聚百川。

山是纯朴的象征,不管思归的游子,不管劳作的农民,对山的执着之情寄托了永远的钟情。

山,回忆她的纯洁,回忆着她的执着;我,回忆着自己曾经的足迹,回忆着少时岁月的可惜。当我们满怀梦想走出大山之后,再次去看暮色下的群山,她于世无争,无欲则刚,独领风骚。在晚霞的余晖中,感受着天人合一,是自然赐予了和谐之美,此时我在想,谁能否认这满山遍野的绿色,装饰了黄土高原的执着?

看山,山是一部辞典,年轻时读她薄,年长时读她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让人类看了千万年永远看之不完。山依然那样虚怀若谷,山总是乐于把丰富的宝藏奉献给热爱它的人们。搜索世界上所有的形容词不足以涵括山的睿智。

看山是一种心情,看山是一种体会,人生何尝不是像群山一样有高峰亦有低谷,然而无限风光在险峰,人们只有不断的攀登,才能领略迷人的景色。然而诗人汪国真却向登高的人说出了经典名言: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高的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独体字的写法范文下一篇:冬天的现代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