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舞蹈艺术风格论文

2022-04-29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维吾尔族舞蹈艺术风格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艺术风格是区分不同艺术作品之间最为显著的标志,也是二度创作者重要的表现对象。但是长期以来,在舞蹈表演中,很多表现者虽能较为熟练和流畅的将整个舞蹈进行展示,但是却难以表现出作品的艺术风格,从而使整体的表演质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从舞蹈表演中艺术风格把握和表现的不足谈起,并就提升的途径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维吾尔族舞蹈艺术风格论文 篇1:

河北拉花舞蹈的编创研究

摘 要:河北拉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本土特色,长期以来以深沉、刚健的艺术风格,富有表现力的舞蹈动作,深受群众喜爱。河北拉花编创研究以文化学、舞蹈学、心理学作为理论支撑,通过访谈法对拉花的本土特征进行分析与研究。总结舞蹈作品编创的技术方法与手段,并与其有机结合起来,力求为河北拉花舞蹈创作实践提供借鉴。对河北拉花的选材、音乐特征、道具、动律与动作特征进行较为系统地分析,其目的是通过课题研究,帮助舞蹈编创者在河北拉花的舞蹈作品编创中准确把握拉花的风格特征。旨在为更好地激发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寻找更多的途径,为编创出更具河北拉花本土文化内涵的舞蹈作品提供丰富的方法与手段。

关键词:河北拉花;编创手法;分析讨论;结论建议

拉花是河北省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它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之时的街头广场花会,是当地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许多文化工作者与舞蹈编创者开始对拉花进行挖掘、整理,使得拉花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频繁出现在国内外各级民间舞蹈大赛和各种文艺演出的舞台上,并受到广泛地赞赏与好评。本研究通过对拉花的本土特征进行分析与研究,总结舞蹈作品编创的技术方法与手段,旨在为创作出更具河北拉花本土文化内涵的舞蹈作品提供丰富的方法与手段。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检索、整理21篇权威性的有关文献和相关的学术论文,并对其进行仔细地阅读和分析,认真研究探讨,从而较系统地掌握河北拉花的传承和发展情况。

对于相关资料的整理研究后总结而出,本篇论文主要依靠以下理论作为理论支撑:

舞蹈学——该学科中的舞蹈基础理论、舞蹈应用理论中的舞蹈编导理论、舞蹈形态学理论、舞蹈鉴赏理论都是研究舞蹈本体的重要理论,对本文的理论架构有巨大的帮助。

心理学——这里主要涉及的是与舞蹈创作心理学相关的基本理论。舞蹈艺术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包括舞蹈编导自己的需求、欲望、感觉、知觉、思维、情感、注意、记忆、直觉、想象等心理功能在内的极其复杂的过程。因此,心理学可以帮助笔者探寻河北拉花舞蹈作品的创作源泉。

文化学——由靠演员的身体所表现出来的作品,是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感知,是文化环境刺激的结果,不同的时代、不同地域拥有不同的文化环境,而生活在此时此地的创作者也会有不同的感知,因此,对于河北拉花舞蹈作品创作的剖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理论支撑。

(二)访谈法

研究过程中实地访谈了相关专家和河北拉花的老艺人,针对河北拉花的起源和传承等问题进行交流,获得了宝贵的资料,以确保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可行性。

二、分析与讨论

(一)河北拉花舞蹈创作体现本土化特征的分析

本土化特征就是指舞蹈艺术中表现出的具有本民族特定生活气息和风格气质的符号表现体系。具体来说,就是一个民族和地区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经济生活、居住环境、语言系属、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日常活动等文化传统及生活习性。

1.河北拉花本土化的艺术特征

河北拉花与众多植根于民俗人文主义的民间舞蹈一样,具有自身独有的文化特征与审美价值,并在千百年来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活动中得以不断传承、丰富和发展,从而在现代艺术的共同体中独树一帜,成为新时代民间舞蹈的新风尚。

一方面,拉花是一种且歌且舞、歌舞并重的表演艺术。从拉花的动作形态特征来看,演员手执道具,各具象征,以抖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形成刚柔并济,粗犷含蓄的艺术风格,并以“花瓶”“花伞”“彩扇”“霸王鞭”“太平板”等为主要表演道具,加之以自制乐器“管子”的独特音色,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特征。

另一方面,音乐是拉花的重要组成部分,拉花的音乐由器乐曲和歌曲两部分组成。以器乐曲为主,歌唱次之。常用曲牌有《小二番》《万年欢》等多首,以及民间小调《腊梅花》《摘椒谱》等十余首。乐器由大管子、小管子、膜笛、笙、云锣等组成。其中以大管子为主奏乐器,演奏形式多样,传统拉花以“坐乐”和“行乐”为主。拉花的音乐给人以淳朴坚毅的美感,具有独特的风格。

拉花经过数百年的流传,清末民初,已发展到成熟阶段,有多种流派沿传,表现形式内容丰富多样,乐队配置,服装、化妆都存在不同之处,因此,其风格特征也略有不同。

2.本土化特征在舞蹈创作中的意义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舞蹈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的风俗和传统习惯等本土特征。在舞蹈编创中突出本土文化特色,把本土的优秀文化传统融入舞蹈艺术作品中,通过舞蹈艺术作品来影响民众,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从而使舞蹈作品更具本土气息,风格属性更加浓郁、纯正。

例如,拉花教学舞蹈《小放牛》,舞蹈通过“放牛”这种生活体验,成功地把切身的生活感受转化为舞蹈小品,向我们展示了河北拉花特有的本土文化,使此舞蹈更具本土气息。由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表演的舞蹈作品《花舞情》,该作品通过表达了一群女孩对拉花的喜爱之情,舞蹈通过拟人化的手段给观赏者勾勒出一幅幅拉花姑娘们的美丽画面。花是姑娘、姑娘既是花,一群少女用扇子舞出了欢快、舞出了情。她们舞姿优美,动作娴熟,风格性强。编导把拉花这一素材搬上舞台,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河北特有的秧歌文化,更主要的是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本土文化特征。

这些传统民间舞蹈汇入教学舞蹈以及舞台作品,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对于继承和发扬本土的文化特征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另外,最主要的是在拉花舞台化的过程中不失浓郁的风格,使其更加纯正。

(二)河北拉花舞蹈创作的重要环节分析

舞蹈创作来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蹈的创作环节大致可分为构思和编舞两部分,由于不同的生活经历使得不同的编舞者对生活有着不同的感受与主体意识。他们都会根据自己的主体意识进行选择题材、编舞等一系列创作实践活动。

1.河北拉花舞蹈创作的选材

题材就是可以构成艺术作品的原始材料,是客观社会的或历史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是作者对生活素材,经过选择、集中、提炼加工而成的,而编导如何选择和处理题材是受他的世界观、创作意图和社会实践的约束的。

拉花所表现的内容非常广泛,题材众多,拉花在抒发情感上大多具有质朴、直接、坦率、舒畅的特征。此类情感的表达大多是激动、奋进、精力充沛、意气风发,强烈地传达着人物形象内心的真情实感,如反映青年男女恋爱、婚姻的题材多是抒发一种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感受以及对理想的向往与大胆追求。

其中,生活题材主要以反映家庭生活、生产劳动、男女情感为主要内容,例如,反映青年男女恋爱,婚姻的绣荷包,卖货郎,盼五更等;历史题材主要以反映历史故事的表一表三国众弟兄,表一表梁山好汉们等;民俗类题材主要以反映十二属相、唱四季、鲜花的二十四月歌、腊梅花等。这些题材在舞蹈编创中成为表达作品情感、咏物寄情的重要载体。

2.河北拉花舞蹈创作的动律及动作特征

舞蹈动律及动作特征是身体部位在运动中所形成的内在韵律和特点,民族民间舞蹈的核心就是风格性,而保持风格性最重要的就是把握舞蹈中的动律及动作特征。

在拉花舞蹈中,第一个动作特征就是肩的使用,其中包括拧、压、顶、耸一系列的动作流和手臂的拉、抠、翻、点、提。下身以膝部连贯的屈伸形成既刚猛有力,又含蓄细腻的独特美感,从而突出表现了拉花的动作特征;第二个动作特征是上肢与步伐的有机结合,肩、臂腕、手、头、胸腹、腰胯、腿膝、脚等各部位,配合以丰富多变的步伐,使身体各部位协调统一,动作流畅;第三个是河北拉花的动律特征就是拉花特有的屈、伸、拧、晃的动律性要素,这些要素集中展现了拉花动作的摆动大、韧性强、变化快、协调统一等动律特点。可以说,河北拉花的风格特征使得拉花更具表演性。与此同时,拉花的舞蹈风格受到本土的生活环境及民俗民风的影响,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特点,将拉花舞蹈艺术的精神风貌与文化内涵发挥到了极致,使得人的内心情感与情感外化出的动作完美地展现出来。简言之,只有在动作编创的过程中紧紧把握拉花舞蹈的典型性动律与动作特征,才能编创出极具拉花风格的舞蹈作品。

3.河北拉花舞蹈创作的音乐特征

舞蹈是一种综合艺术,舞蹈创作是离不开音乐的。舞蹈动作是借助音乐的旋律、节奏来体现,不同的音乐也反映出不同舞蹈的风格特征,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

我国著名音乐家吴祖强说:“就舞蹈本身而言,它是听不见的,是属于视觉艺术范畴;就独立的音乐来说,它是看不见的,是属于听觉艺术范畴。”所以说,有乐而无舞,似瞽者知音而不见;有舞而无乐,如哑者会意而不能言。乐舞合节,谓之中和。可以说,舞蹈动作的连续、节奏的变化、情绪的表现都有赖于音乐。将音乐的听觉感受和舞蹈的肢体表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表现出舞蹈的艺术之美。

拉花的音乐古朴优美,声调抑扬顿挫,多用具有中国特色五声调式中的宫、徵、羽调。快慢相结合的节奏抒发了舞蹈的刚劲、豪放的情怀。拉花音乐的咏唱方法也很丰富,这使得拉花舞蹈的表达方式多姿多彩,舞动中其节奏一般为两拍一个动作,四拍完成一个动作流组合。在音乐强拍时,舞蹈动作力度强,速度较快。弱拍时,动作力度柔,而幅度大。拉花舞蹈动作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使视听达到的完美统一,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另一方面,拉花音乐略带一份苍凉与悲悯,它的主奏乐器由管、笙、笛、大小镲、鼓、唢呐、云锣而构成。民间的传统乐队多以大管为主,并伴随小管与曲笛两种乐器的特殊演奏技巧。从整体上欣赏,音乐淳朴、厚重、粗犷、悲凉,带有很强的历史感,并由此形成该乐种特有的艺术魅力及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些音乐上的处理,是为了更好地抒发舞蹈感情。相对应的,舞蹈主要是以拧肩、扭臂、翻腕、吸腿、蹩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言,通过音乐的情绪表现了一种悲壮坚毅,爱恋与不舍的情感。扣人心弦的乐调,使得乐与舞相融、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形成风格鲜明的音乐特征。

4.河北拉花舞蹈创作中道具的运用

舞蹈道具是舞蹈作品中传情达意的物件,是舞蹈情感的载体。舞蹈借助道具营造意境,刻画形象,转换时空。或以形似,或以意通,给人以联想的空间和视觉的感染力。舞蹈道具是因舞而产生,它融入舞蹈之中,成为舞蹈作品的组成部分。舞蹈道具来源多种多样,许多生活物件在编创时都可以作为舞蹈道具使用,如,手绢、扇子、伞、花腰带等;有的乐器亦可以成为舞蹈道具,如,鲜族的长鼓、苗族的芦笙、维吾尔族的手鼓等。

道具是体现舞蹈风格和特点的外在因素,拉花道具更是拉花必不可少的标志和象征。传统拉花道具繁杂,常见的舞具有伞、鞭、扇、弓,等等。并且他们各有寓意,如,彩伞象征风调雨顺,包袱象征丰衣足食,花瓶象征平安美满,太平板象征着四季平安,霸王鞭象征文治武功等。另一方面,不同村子的拉花均有自己的故事,不同的道具表现手段也就各有不同。根据不同的内容舞者所持道具也就不同。例如,《逃亡》打着伞,《盼五更》端着灯,《卖绒线》举着货郎架,《小卖艺》打着八角鼓,《下关东》背着包袱等。从内容表达上来看,拉花舞者使用的道具也可按照故事需要而定。

可以看出,拉花的舞蹈道具不论在烘托氛围还是在表达特定的情感内容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都是拉花最具代表性的道具,在舞蹈编创中有效地运用这些道具,不仅丰富了舞蹈编创的手段,而且还起到了辅助表达舞蹈主题的作用。同时也非常符合舞蹈作品中传情达意,营造意境的功能要求与审美要求。

(三)河北拉花舞蹈编创中形象塑造的分析

1.舞蹈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由于艺术品种的不同,各自的表现手段也就不尽相同,舞蹈作品中的形象是运用人体动作创造出一种能够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舞蹈形象。换言之,舞蹈是肢体动作的艺术,他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身体的动作、姿态来表现内容,塑造人物形象。因此,一部舞蹈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与其塑造的艺术形象是否鲜明、生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应当具有典型性、直观动态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等特点。它可以是一个特征鲜明的动作和姿态,也可以是一个以主题动作为核心的动态系统,甚至也可以指以舞蹈语言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在舞蹈形象塑造的过程中,选择、运用细节时要考虑具有舞蹈艺术的特点,简单来说,就是要有典型性的动作。另外,细节的选择是编导对人物有了深刻的理解和对人物的行为进行分析的结果,因为人物行为是细节的主体,而细节又表现在人物的行为之中。运用细节的目的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来表达人物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人物在作品中“做什么、怎么做”总是要通过特定的行为来体现、来描写,才能更形象地展示人物的行为。

如上所述,舞蹈形象是构成一部舞蹈作品的核心,是作品中最具有艺术个性的部分,是舞蹈审美活动的主要对象,同样是最具代表性的动态形象。

2.拉花舞蹈的形象塑造

拉花的表演形式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感染力。传统拉花常见的人物形象一般分为六种。有左手持擎伞、右手持扇子的老翁形象,亦称“公伞”。有身背包袱、右手持扇子的彩婆形象,亦称“背包”,她与“公伞”为一对;有双手各持两块竹板(也叫做“太平板”或“四块瓦”)的青年男子形象。有左手执霸王鞭,右手执手绢的青年女子形象,他与青年男子又为一对;亦有一对少男、少女的形象,均称作“挑瓶”,因他们皆左肩扛花瓶,右手执扇而得名。拉花舞蹈的形象塑造可以将这些形象素材进行加工,再创造,编创出作品中鲜活的、典型性的舞蹈人物形象。

如上所述,舞蹈形象是构成舞蹈作品的核心要素,是舞蹈审美活动的主要对象。舞蹈作品《书痴》就是以形象塑造作为作品的切入点,巧妙地运用了河北拉花的动作特征,刻画了一位对书法痴狂的民间书法爱好者的舞蹈形象。而且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突出了“痴狂”这一人物性格。在动作编排上,紧紧围绕这一生动的形象和痴狂的人物性格,将拉花的动作素材与书法有机结合起来。如,舞蹈中充分运用了拉花手腕动作的点、翻、扣、挑和拧腰的动作特征,并将其与书法中点、提、撇、捺的动作形态巧妙结合在一起。这种动作的有机结合既体现了拉花的特点和风格,又强化了舞蹈中“书”这一主题与“痴”这一人物性格,充分诠释了该作品形象的生动鲜明、风趣俏皮。作品将一个对生命的热爱寄情于书法的人物形象鲜活地展现出来。

一方面,舞蹈《书痴》所塑造不为名与利的形象,无疑是对当今社会中浮躁的环境和浮躁的人们为名与利诱惑和屈服的有力批判。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编导对于“痴”那种执著精神的赞扬。用拉花的形式表达这样的情怀,更是对那些为舞蹈痴迷的民间老艺人的敬佩与尊重。这部以拉花为素材的舞蹈作品也成功地印证了表演形式与形象的完美融合。

三、结论与建议

1.河北拉花的表演且歌且舞、歌舞并重,演奏形式多样,以“坐乐”和“行乐”为主

河北拉花的乐队配置、道具等都体现出浓厚的本土化艺术特征,若我们在河北拉花舞蹈的表现上不注重对本土文化的学习研究和展示,来谈河北拉花舞蹈的创新发展,技法再高再新,那也将是盲目的。缺乏本土文化意识,与民族审美心理极不相称的作品,也只能是创作者个人情感宣泄的作品,所以在河北拉花在舞蹈编创中要突出本土文化的特色,把民间的本土文化与编舞技法相融合,从而使河北拉花独特的艺术风格更加浓郁、清晰、准确,更具特色。

2.选择题材是编创者主观意愿的体现,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河北拉花的创作要根据编创者的主体意识进行选择题材、编舞等一系列创作实践活动。建议在河北拉花舞蹈编创的环节中注意编创的选材,抓住动律及动作特征,把握音乐特征和道具的运用。尽可能多地掌握河北拉花各个方面的素材,巧妙运用舞蹈编创手段,将其有效地外化成舞蹈作品。

3.舞蹈形象是舞蹈作品的核心

舞蹈形象是舞蹈审美活动的主要对象,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应当具有典型性、直观动态性、情感性、审美感染性。而传统拉花常见的人物形象一般分“公伞”“背包”“挑瓶”等为六种,建议拉花舞蹈的形象塑造中将这些形象素材进行加工,再创造,编创出作品中鲜活的、典型性的舞蹈人物形象,使舞蹈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更具新意。

参考文献:

[1]吴晓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河北卷[M].中国舞蹈出版社,1989-12.

[2]资华筠.说舞:舞蹈学研究文萃.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冯爱云.拉花的起源与变迁[J].舞蹈,2003(9):17-18.

[4]冯爱云,冯国群.河北民间舞蹈的文化意象及社会功能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1):16-18.

[5]赵咏梅.河北民间舞井陉拉花与现代舞的比较研究[J].大舞台,2009(1):44-45.

[6]石慧.乐舞拉花的形态艺术特征和功能意义[J].艺术空间,2013(3):231-232.

[7]张小霜,陈彩虹.浅谈井陉拉花的音乐特点[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报,2008(5):35-36.

[8]郝媛媛.河北井陉拉花调查与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16-22.

作者:李昂 姚远

维吾尔族舞蹈艺术风格论文 篇2:

舞蹈表演中艺术风格的把握与表现

【摘要】艺术风格是区分不同艺术作品之间最为显著的标志,也是二度创作者重要的表现对象。但是长期以来,在舞蹈表演中,很多表现者虽能较为熟练和流畅的将整个舞蹈进行展示,但是却难以表现出作品的艺术风格,从而使整体的表演质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从舞蹈表演中艺术风格把握和表现的不足谈起,并就提升的途径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舞蹈表演;艺术风格;把握和表现

一、舞蹈表演中艺术风格把握和表现的不足

舞蹈表演是一种集技术和艺术为一身的艺术创造活动,要求表演者以扎实和全面的舞蹈技巧为基础,对舞蹈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最终收获与观众的情感共鸣。从当下舞蹈表演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舞蹈者都有着全面和扎实的舞蹈技巧,能够较为流畅的表现作品。但是表演结束后,却给人以干巴巴的味道,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舞蹈者没有把握和表现出作品的艺术风格,所以使舞蹈表演缺少了灵魂,而成了单纯地技巧展示。这样的表演自然是难有艺术感染力可言的。所以在舞蹈表演中把握和表现作品的艺术风格,不但是提升表演质量的关键所在,更是整个舞蹈表演的灵魂。

二、舞蹈表演中艺术风格的把握与表现

(一)深入体验作品

前文中提到,舞蹈表演是一门二度创作的艺术,需要表演者对作品进行全面而深刻地表现。另一方面,从作品本身来说,每一部舞蹈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文化综合体,正是在这些文化元素的作用下,才使作品表现出了鲜明的艺术风格。比如藏族舞蹈和维吾尔族舞蹈,就因为民族文化的差异而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但是在舞蹈表演中,多数舞蹈者都对此没有正确地认识,在面对一部舞蹈作品时,一开始就是对其进行技术上的分析,然后进行模仿和表现,从而使表演成了单纯地技术展示。所以要想真正把握和表现作品的艺术风格,首要做的就是对作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具体来说,整个过程可以分为文本分析、情感体验和尝试表现三个方面。文本分析是指对作品的时代背景、诞生地域、创作者的个人信息、作品主要表现的内容以及主要技巧运用等,进行全面的了解,由此获得对作品最初的认识。情感体验是指舞蹈者要化身为作品的主人公,对作品的情感表现进行全程体验。比如张继刚创作的《一个扭秧歌的人》,就要求表演者将自己想象成为这个扭秧歌的老汉,感受他对于秧歌的热爱。尝试表现是指将文本分析和情感体验融入动作中,尝试着表现作品,经过多次练习之后形成个性化的表现方式。以上述三个阶段为基础的舞蹈表演,才能真正表现出作品的艺术风格。所以舞蹈表演者要真正认识到作品分析的重要性,舞蹈技术只是表现作品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有深入了解作品,表现出作品的艺术风格,才能称得上是高质量的表演。

(二)夯实舞蹈基本功

舞蹈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古今中外的每一个地区和民族,几乎都有其代表性的舞蹈艺术,并已然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便是水平再高的舞蹈表演者,也不可能掌握所有舞蹈的技巧。那么既要熟练的进行表演,又要表现出舞蹈的艺术风格,对技术体系有着怎样的要求呢?其实并不需要进行过于广泛地学习,只要勤练舞蹈基本功,以扎实的基本功作为基础即可。无论是面对何种形式、何种风格的作品,都能够在短时间内予以快速的把握。这一点在一些舞蹈家身上也有着鲜明的体现。一些舞蹈家无论是表演何种类型的舞蹈,都能给人以恰如其分之感。原因就在于他们平时十分注重对舞蹈基本功的练习,使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个良好的舞蹈状态,在面对不同的表演需要时,仅需要做出有针对性地调整即可。所以要想把握和表现出作品的艺术风格,就必须以扎实的舞蹈基本功为基础。

首先是树立对舞蹈基本功的正确认识。舞蹈表演者要真正认识到基本功的重要性,无论当下的技术水平如何,都要制定出一个基本功的训练计划,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并将其贯穿于自己表演生涯的始终。其次是学会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基本功练习。多数舞蹈者都认为舞蹈基本功的练习是枯燥和乏味的,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从艺术的视角来看待,其实基本功练习也是一种舞蹈表演,融入了表演色彩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反之,如果在一种不情愿的状态下进行枯燥而乏味的练习,自然就会产生厌烦之感。所以表演者应该对基本功的重要性有充分地重视,只有以扎实的舞蹈基本功为基础,才能从容地面对各种类型的舞蹈,并在此基础上表现出作品的艺术风格。

(三)重点表现典型动作

舞蹈动作并不是机械的肢体运动,而是饱含着创作者的艺术构思和情感,更是作品艺术风格的外在表现。特别是对于观众来说,他们只能凭借舞蹈动作特点去辨别和感受作品的风格,特别是一些典型动作,更是该舞蹈作品的代表。

如旋转,这是维吾尔族舞蹈中最为常见的动作,而且形式十分多样。其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与其背后的风土人情有着密切的关系。新疆被称为是歌舞之乡,对于歌唱和舞蹈有着几乎本能的热爱,而且维吾尔族又是一个热情好客,喜欢热闹的民族,各种庆典、聚会等,自然少不了歌舞的参与。当普通的动作和姿态难以表现出自己的热情时,旋转这一较为激烈的动作也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只有通过快速、高难度的旋转,才能使自己的心情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又如藏族舞蹈中,有着“欲动必先屈”的特点,体现在作品中,就是膝盖经常弯曲,小腿动作非常多。这同样也不是一种偶然現象,而是和西藏地区的气候特点紧密相关的。西藏地区海拔较高,气温终年偏低,人们不得不穿上厚重的皮袍来抵御风寒,这样一来,全身上下就只有小腿部分比较灵活,所以小腿部的动作较多,并经常出现坐跨和松腰的姿态。所以在舞蹈表演中,表演者应该对一些代表性动作格外重视,并对其来由、表现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握好这些动作,也就把握住了作品的精髓,作品艺术风格的表现也自然是水到渠成。

(四)丰富修养和实践

前文中提到,每一部舞蹈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文化的综合体。所以表演者的文化修养越丰厚,对作品的了解就越深入,对作品艺术风格的把握和表现也就越充分。

这一点也是针对当下舞蹈者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现实情况来说的。多数舞蹈者都是自幼学习舞蹈,然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拿出大量时间学习舞蹈的同时,自然会使文化课学习受到影响,所以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需要舞蹈表演者正视这一现实,树立起一种主动学习的意识,凡是和舞蹈艺术相关的,如音乐、美术、戏剧、文学、历史等,都要有所涉猎和研究,并学会从大文化的视角重新解读舞蹈作品。比如傣族具有代表性的孔雀舞,为什么是孔雀舞而不是其他?怎样表演才能体现出作品的风格?这就需要以一定的历史和地理知识为基础。云南省的傣族受到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多信仰小乘佛教,而孔雀则是小乘佛教中的圣物,所以傣族人民喜欢孔雀,尊重孔雀。在孔雀舞的表演中,要怀着一颗虔诚和敬畏之心,方能表现出这种唯美而灵动的风格。其次是丰富自身的表演经历。在舞台上公开表演,是舞蹈的基本属性。现实中,一些表演者在台下的练习中多有着良好的发挥。但是一到了台上,就会出现紧张等状况,从而使表演效果受到了不良的影响。所以表演者应该主动参加各种类型的舞台实践,积累大量的舞台表演经验,能够在任何场合的表演中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由此才能为艺术风格的表现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作为舞蹈表演来说,其属于二度创作,即利用自身的舞蹈技巧对作品予以再创造。而作品本身是有着鲜明艺术风格的,所以在舞蹈表演中也应突出这种风格性,这将是决定表演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本文结合实际,就几种艺术风格的把握和表现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给更多的表演者和舞蹈教师以启示和借鉴,为当代舞蹈表演质量的提升贡献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林乃桢.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浅议情感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J].艺苑,2009(04).

[2]饶开芹,蔡昕宇.舞蹈表演“情”之解[J].大舞台,2010(11).

[3]颜娟.论中国舞蹈表演的审美要求[J].成功(教育),2011(07).

[4]祁玉东.论舞蹈表演中的三要素[J].新世纪剧坛,2011(01).

作者:吾斯曼江?依拉吉

维吾尔族舞蹈艺术风格论文 篇3:

维吾尔歌舞艺术的文化内涵初探

摘 要: 自古以来,西域就是古丝绸之路。新疆交汇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孕育了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维吾尔族舞蹈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的乐舞传统,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长期发展和演变,形成具有特殊风格的舞蹈艺术。比如,节奏强调强拍弱化、弱拍强化。动律特点就是使用“微颤”;体态特点就是打响指、移颈、翻腕;讲究腰肢扭动的技巧,等等。所有艺术都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作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维吾尔族信奉多种宗教,比如萨满、摩尼、佛、伊斯兰等。在这片土地孕育出来的维吾尔族舞蹈,自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赛乃姆”、“多郎舞”、“萨玛舞”,在不同层面蕴含维吾尔族舞蹈的文化内涵,体现维吾尔族特有的民俗风情。

关键词: 维吾尔歌舞 文化内涵 起源 分类

我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一种民族舞蹈都凝聚各族人民的精神和智慧。维吾尔族是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之地的少数民族,但是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并且融会贯通,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渗透在艺术文化中,便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维吾尔族舞蹈。

一、维吾尔族舞蹈的起源和分类

1.维吾尔族舞蹈的起源

维吾尔族,以前曾翻译为“韦纥”、“乌纥”、“袁纥”、“回纥”、“回鹘”、“畏兀儿”,后来才改为“维吾尔”,含义是“联合”、“团结”之意。维吾尔族是一个多源民族,最主要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人,另一支是南疆绿洲上的土著居民。这两支在公元840年大规模汇集,至16世纪初真正实现完全融合。自古以来,西域就是交通要塞,是古丝绸的必经之路。因此,新疆交汇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孕育了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维吾尔族舞蹈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的乐舞传统,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长期发展和演变,形成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舞蹈艺术,广泛流传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

2.维吾尔族舞蹈的分类

根据舞蹈的功能,维吾尔族舞蹈可以简要地划分成三大类别:第一种是自娱自乐性质;第二种是礼节风俗性质;第三种是自觉表演性质。

第一种是自娱自乐性质的舞蹈。在重大节日、喜庆的日子里,维吾尔族常常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表达欢快之情。这是一种自娱自乐性质的舞蹈,由民众即兴创造,不以表演为目的。维吾尔族最具自娱自乐的舞蹈是“赛乃姆”舞蹈。在维吾尔族语里,“赛乃姆”就是“美好”、“女神”、“偶像”之意。“赛乃姆”舞蹈就是以赛乃姆音乐为伴奏,没有任何程式化的舞步,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给人一种欢快的气氛。

第二种是礼节风俗性质的舞蹈。维吾尔族受到多种宗教信仰的影响,不仅信奉印度教、佛教,而且信奉萨满教、伊斯兰教。因此,维吾尔族舞蹈自然受到宗教的极大影响,自然产生礼节风俗性质的舞蹈,比如萨满舞。萨满教是维吾尔族人信奉的原始宗教,原始的萨满舞就是一种巫舞,与萨满跳神活动有关,后来便发扬光大,每逢肉孜节等重大活动,维吾尔族的男子就在广场上表演萨满舞。

第三种是自觉表演性质的舞蹈。自觉表演性质的舞蹈就是指出舞蹈家为了表演需要,有意识、自觉地在原有舞蹈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而进行编排的舞蹈。这类舞蹈往往具有较高的技巧性、欣赏性和艺术性。比如,维吾尔族著名舞蹈家康巴尔汗,就是现代维吾尔族舞蹈的集大成者,《盘子舞》、《林帕特》就是她成功的杰作。

二、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特点

1.节奏特点

节奏是音乐的一个基础单位,舞蹈节奏则是舞蹈音乐的灵魂。在舞蹈音乐伴奏方面上,维吾尔族舞蹈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强拍弱化、弱拍强化。维吾尔族舞蹈充分地运用舞蹈动作的力度、快慢速度、大小幅度,采用绕腕、三步一抬等动作,对强拍子进行弱化再配合舞蹈伴奏音樂的节奏,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维吾尔族舞蹈伴奏音乐,通常运用附点、切分音来打破原本中规中矩的节奏,让音乐风格更有民族风韵。

2.动律特点

顾名思义,动律的含义就是有规律地跳动。运用到舞蹈动作上,就是指舞蹈者通过身体有规律的动作来表达音乐节奏。可见,动律能够有助于舞蹈动作更加自然流畅,展现舞蹈的内在性格和品味。比如,“微颤”是维吾尔族舞蹈的典型的动作,变换动作之前经常使用“微颤”让舞蹈动作衔接得更加自然。

3.体态特点

所谓“舞蹈”,就是舞蹈者调动人体的姿态动作来表达艺术情感。维吾尔族舞蹈就是充分运用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比如手、肩膀、手腕、腰等,并且加以一点装饰性动作,比如打响指、移颈、翻腕等,构成维吾尔族舞蹈的典型动作。这些体态动作,让维吾尔族舞蹈独具特色,自成风格。

4.技巧特点

维吾尔族舞蹈非常讲究腰肢扭动的技巧。由于维吾尔族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在舞蹈上自然也接受西域舞蹈追求舞姿轻盈、腰部柔软的要求,因此,维吾尔族舞蹈同样要求腰部扭动,呈现柔软的特点。与此同时,维吾尔族舞蹈偏向于舞步的旋转,在不断变化的旋转舞步中,不断改变舞蹈造型,不断地将舞蹈推向高潮,并且在快速旋转中戛然而止。这些旋转无不需要高超舞蹈技巧。

5.服饰特点

维吾尔族个性好客热情,在服饰穿着上讲究宽松、洒脱,因此,维吾尔族的民族服侍都是色彩鲜艳,喜欢穿皮靴,喜戴四楞小花帽。维吾尔族姑娘以长发为美,把长发梳成十几条甚至更多的细辫,舞蹈旋转时随宽大的裙摆飘扬,十分妩媚迷人、活泼热情。

三、维吾尔族舞蹈艺术的文化底蕴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和所有民族民间舞蹈一样,维吾尔族舞蹈也是源自生活,吸取了维吾尔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维吾尔族信奉多种宗教,比如萨满、摩尼、佛、伊斯兰等,融汇不同宗教文化的精华。维吾尔族祖祖辈辈生活在新疆一带,曾经是古代西域名骚一时“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繁忙的丝绸之路贯通中西方,不仅给维吾尔族这一片土地带来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留下丰富的文化财富。在这片土地孕育出来的维吾尔族舞蹈,自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下面分别以“赛乃姆”、“多郎舞”、“萨玛舞”为例,揭示维吾尔族舞蹈的文化内涵。

1.“赛乃姆”的文化内涵

“赛乃姆”的原名是“赛兰木”。根据《突厥语大辞典》对“赛兰木”的解释,是“地名,在今中亚一带”。“赛兰木”这个地方是古代西域舞蹈“康国乐”“安国乐”的故乡。早在16世纪,“赛兰木”这个地方的居民便移居到新疆车库,自然而然地也把原来的舞蹈(比如“胡旋舞”、“拓枝舞”)带来了,于是人们就把这种舞蹈以地名为名,称之为“赛兰木”,也就是“赛乃姆”。“赛乃姆”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在维吾尔族广为流传。“赛乃姆”的含义,即“神像”、“美女”之意。“赛乃姆”的形成可谓是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在文化大融合、宗教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中潜移默化而来的。其中,西域乐舞对赛乃姆舞的形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除了西域乐舞之外,龟兹乐舞对“赛乃姆”的形成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龟兹,就是今天新疆库车。龟兹壁画直观形象地展示龟兹乐舞,其特点就是弹指、摇头、弄目、移颈、跷脚等。这些特征恰是维吾尔族舞蹈独树一帜的典型形象。

2.“多郎舞”的文化内涵

“多郎”是维吾尔语的音译,也可以记为“刀郎”、“多兰”、“朵兰”、“多浪”、“都兰”等。直到今天,在麦盖提、莎车、阿瓦提、巴楚这一带的维吾尔族人民,仍然自称为“多郎人”。早在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西征,在到达塔里木盆地之后,有某些部落留下来,与当地居民杂居融合,便形成“多郎人”。经过几个世纪的交流融合后,古代蒙古部落的民众开始慢慢改变了游牧的习惯,转向定居的农耕生活,并且慢慢废弃各自使用的语言与文字,逐渐使用共同语言——维吾尔语,对萨满教的自然崇拜也慢慢转为信奉伊斯兰教。

多郎人聚集在沙漠边缘,经常有野兽出没,为了生存,多郎人不得不和风沙、干旱抗争,对付凶猛的野兽。因此,多郎人性粗犷,多郎人的舞蹈自然是豪迈有力,多郎舞展现的都是多郎人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内容。大约在公元16世纪,便形成具有礼节民俗性质的民间舞蹈——多郎舞。多郎舞保留了西域舞蹈的因素,并且把多郎人的生活动态和坚毅的性格融汇到舞蹈语言中。

3.“萨玛舞”的文化内涵

“萨玛舞”中的“萨玛”有两个意思,第一是代表一种宗教名称,即萨满教;第二是代表萨满教的专职司祭者。“萨玛舞”属于一种礼节风俗性质的民间舞蹈。一般在重大节日时候,维吾尔族民众集中起来,共同欢快地跳这种集体舞,动作朴实有力。伊斯蘭教盛行时期,统治者也利用了“萨玛”这一民间舞蹈形式进行宗教活动。直到现在,“萨玛舞”仍然流行在南疆喀什、莎车一带,不过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群众的集体娱乐活动,转变为雄健有力又欢快而有凝聚力的独特舞蹈形式。

著名的舞蹈家贾作光曾说:“民族舞蹈艺术要在挖掘、继承和积累的基础上创新,要注重在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完善技法,再以现代的观念对民族舞蹈加以关照。但是,即使是在发展过程中,创新也应万变不离其宗,创新的根本是民风、民俗、民味、民神和民族语言。”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力气,在保存维吾尔族舞蹈文化的基础上,坚持自我特色,兼容并蓄各种舞蹈的精华,让维吾尔族舞蹈再次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安元忠.浅谈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征与美学意义[J].才智,2011(14).

[2]王强,蔡水莲.浅析维吾尔族舞蹈的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8,4.

[3]杨津津.试析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与传统体育的共同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02(1).

[4]周建国.新疆民族歌舞四十年[J]新疆艺术,1996(5).

[5]蒙小燕.浅议维吾尔族舞蹈的美学价值[J].宁夏大学学报,2006(3).

[6]姑丽娜扎尔·亚生.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和社会文化功能[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7).

作者:李鑫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情商培养本科工商管理论文下一篇:国外民法中形成权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