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型天疱疮患者临床护理论文

2022-04-10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寻常型天疱疮患者临床护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目的探讨皮肤科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特点。方法介绍皮肤科近两年入径病种、入径病例的选择和路径治疗的实施,并对临床路径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变异进行分析。结果皮肤科适宜临床路径管理病种较多,通过路径管理可提高患者满意度,但存在变异较多等不足。结论皮肤科临床路径实施应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阶段进行持续的动态管理以减少变异的发生。

寻常型天疱疮患者临床护理论文 篇1:

利多卡因在大疱性皮肤病湿敷中的应用

摘 要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在大疱性皮肤病湿敷中对疼痛及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盲法、组间对照法选择55例重症大疱性皮肤病患者,实验组用生理盐水500ml加庆大霉素24万U加2%利多卡因10ml创面湿敷;对照组用生理盐水500ml加庆大霉素24万U溶液常规湿敷,对两组湿敷时的疼痛分值进行比较。结果:利多卡因湿敷组26例的疼痛分值为(5.19±2.17),低于对照组(6.33±2.29),差异有显著性(P<0.05),创面愈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2%的利多卡因溶液湿敷疱病皮损面可有效减轻疼痛,且对创面愈合无影响。

关键词 利多卡因 湿敷 疼痛 创面

大疱性皮肤病是指一组发生在皮肤黏膜的以大疱为基本皮损的皮肤病[1]。严重的大面积皮损患者,大疱破溃、糜烂、渗出结痂甚至感染,患者十分痛苦。创面湿敷是疱病护理的主要措施,也是降低死亡率,因此,如何减轻湿敷时的疼痛,缓解患者心理压力,使患者轻松接受湿敷,已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本组对55例疱病患者,采用两种不同的药物湿敷,通过对疼痛程度的评分结果和创面愈合情况的比较分析,探讨一种较好的微痛的湿敷方法。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笔者收集2003年12月~2006年8月在本院皮肤科住院的55例严重疱病患者,其中寻常型天疱疮患者37例,类天疱疮患者1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32~85岁,平均58岁;对照组29例,男16例,女13例,平均年龄57.5岁。所有病例皮损面积均大于体表面积的50%,且糜烂、渗出、伴有分泌物。

方法:采用单盲法、组间对照的方法进行实验,湿敷方法均为2次/日,1周后改为1次/日,直至创面清洁、干燥、无渗出。对照组用生理盐水500ml加庆大霉素24万U的溶液常规湿敷;实验组用生理盐水500ml加庆大霉素24万U加2%利多卡因10ml进行创面清洗、湿敷。操作护士为经验丰富、动作轻柔、娴熟的护理组长担任。湿敷结束后5分钟内让患者将湿敷过程的疼痛程度准确表述出,并将分值准确记录,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使用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监制的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标尺进行分值测定:0为无痛,1为轻微疼痛,10为最严重的疼痛[2]

统计学处理:成组计量资料用检验,所有数据用X2±s表示,%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 果

一般情况比较:本实验组26例,对照组29例,均按拟定方法完成,两组间患者年龄、性别、皮损严重程度及面积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两组疼痛评分结果及创面愈合情况的比较见表。

由表1可见利多卡因湿敷组疼痛分值均低于庆大霉素组,差异显著由表2可见两组皮损愈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讨 论

利多卡因为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它具有穿透性强、弥散广、作用快和维持时间长的特点,黏膜吸收速度与静脉相似[3],利多卡因的毒性较低,变态反应率极低,不必皮试,长期外用无蓄积,可反复使用。局部湿敷后药物作用于皮内及皮下组织和神经细胞膜内,引起细胞膜体积增大,流动性增加,导致Na离子通道的蛋白质发生某些可逆性的构象变化。当神经冲动到达时,Na离子通道不能开放,从而阻断了神经冲动的传导,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4]。利多卡因溶液对皮损面无不良的刺激作用,相反由于疼痛减轻,清洗彻底,湿敷顺利,缩短了创面愈合时间;同时缩短了湿敷过程,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0

2 谭冠先.疼痛诊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

3 张运,张力.药理学.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58

4 胡秀红,胡秀凤,韩洪芬.利多卡因湿敷减轻拆线引起疼痛的临床观察.齐鲁护理杂志,2001,7(7):542

作者:王 丽 朱秋霞

寻常型天疱疮患者临床护理论文 篇2:

皮肤科临床路径的应用及变异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皮肤科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特点。 方法 介绍皮肤科近两年入径病种、入径病例的选择和路径治疗的实施,并对临床路径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变异进行分析。 结果 皮肤科适宜临床路径管理病种较多,通过路径管理可提高患者满意度,但存在变异较多等不足。 结论 皮肤科临床路径实施应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阶段进行持续的动态管理以减少变异的发生。

[关键词] 临床路径;皮肤科;应用;变异

公立医院改革是一项民生工程,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推动医院改革的重要一步,规范化的CP实施和管理才能保证预期效果。大量国内外医院的经验表明通过单病种CP管理可以规范医疗行为,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可以合理控制医疗费用[1-4]。我科从2010年3月起开始启动CP管理工作,选择带状疱疹、寻常型天疱疮、皮肌炎、重症多形红斑型和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作为路径管理病种,本文现就我科CP在路径病种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简要介绍,并分析皮肤科CP工作的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我科自2010年3月起所有住院的入径病种患者,包括带状疱疹、寻常型天疱疮、皮肌炎、重症多形红斑型、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系统性硬化病和寻常型银屑病,除外有复杂、严重的并发症或合并急需治疗的其他疾病者,入径疾病诊断明确且签署路径治疗知情同意书者均进入CP管理。各入径病种的诊断均按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诊断标准[5]。入径患者签署路径治疗知情同意书后进入CP治疗过程,按卫生部下发的临床路径要求在相应的住院日进行需要的化验、检查和治疗。在患者疾病恢复至临床痊愈、患者因其他疾病转科或患者要求出院经主管医师判断可以出院者,在路径规定时间正常完成路径治疗或由于各种原因变异结束路径治疗。变异分析采用变异率(%)和构成比(%)为指标,变异率=变异患者例数/入径患者例数,构成比=各种变异例数/总变异例数。

2 结果

2.1 皮肤科CP病种的特点

皮肤科疾病种类繁多,选择合适的CP病种非常重要,我科入径病种最初为带状疱疹、寻常型天疱疮、皮肌炎、重症多形红斑型和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涵盖感染性皮肤病、大疱性皮肤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皮肤病,这四种皮肤病诊断标准相对容易掌握,临床表现特征明显,实验室检查特异性强,发病原因认识统一,治疗有相对统一的流程,较易形成诊疗模式。带状疱疹疼痛剧烈;天疱疮皮损尼氏征阳性,糜烂面长期不愈,疼痛明显;皮肌炎可并发肿瘤,引起肌痛、肌无力;重症药疹患者体无完肤,可合并内脏功能障碍[5],均需要住院治疗,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2个月新增加了系统性硬化病和寻常型银屑病为CP管理病种,这两种疾病也与上述四种疾病一样较易形成诊疗模式,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2 变异的种类及原因分析

我科从2010年3月起住院入径病种患者462例,变异214例,变异率46.3%,变异患者中男98例,女116例,年龄6~81岁。变异的种类依据变异的性质可分为促进患者疾病转归的正性变异和导致住院天数及费用上升的负性变异;依据发生的时间分为入院前变异、住院期间变异、出院变异(提前或延迟出院)、出院后变异;依据变异来源分为疾病转归相关、与患者需求相关、与医护人员相关、与医院系统相关及退出;依据变异管理难易程度分为可控变异和不可控变异[6]。变异原因情况见表1。

3 讨论

CP实施以来,入径患者的住院天数、药品费用、住院总费用均较未入径患者有所降低,病人的满意度有所提高,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有所增加。在整个诊疗过程中,CP的应用可以使患者得到最恰当、最佳流程的治疗和护理,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医院的人力、物力资源,提升合作精神,降低医疗费用和医疗风险,增加与患者的沟通,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根据我科进行的CP管理工作,发现目前皮肤科入径的六种皮肤病有其各自不同的临床特点,患者有其不同的临床期望,根据疾病特点及CP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如下。①不同年龄组带状疱疹和皮肌炎患者平均住院日差别较大。带状疱疹是一种神经受累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大部分患者经抗病毒和营养神经治疗后皮疹恢复良好,年轻患者多能提前出路径,但神经症状恢复较慢,尤其老年患者,经常延迟出路径。皮肌炎临床分为成人多发性肌炎、成人皮肌炎、皮肌炎与恶性肿瘤伴发、皮肌炎与其他结缔组织病伴发和儿童皮肌炎,儿童皮肌炎往往不伴有恶性肿瘤,大部分呈慢性经过,预后良好[5],多可提前出路径,提示CP管理需根据疾病的临床特点按年龄组细分,这样能更好地控制变异率。②寻常型银屑病治疗方案不易形成模式,且疗效差异较大。寻常性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型红斑鳞屑性疾病,治疗效果个体差异较大,尤其部分患者常年患病,对常规治疗反应差,容易出现延迟出路径,提示CP管理需根据疾病的特点、病情轻重给予不同治疗方案。③病情复杂、系统受累严重的重症药疹和系统性硬化病需多科室会诊,容易因转科发生变异。重症多形红斑型和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为药疹中最严重的类型,患者可合并感染、肝肾功能紊乱、内脏出血甚至死亡[5]。系统性硬化病除皮肤外还可累及消化道、呼吸系统、心脏及肾脏等重要脏器[5],治疗中常出现需多学科合作的情况,提示CP管理应纳入多科室合作治疗患者的相关管理措施。④病程慢性的疾病复诊时往往不纳入CP管理,或纳入CP管理后容易发生变异。寻常型天疱疮是严重且常见的天疱疮类型,初诊患者多能按路径完成治疗,但复诊患者情况复杂,病情稳定者多提前出路径,病情加重者多延迟出路径。这种情况在慢性病程的银屑病、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病中也常见到,提示对慢性疾病CP管理应区分初诊和复诊患者,给予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针对我院皮肤科CP实施的现状,作者提出以下问题及建议: ①目前卫生部发布的皮肤性病专业单病种CP数目局限,我科进行CP管理的病种仅有6种,然而迄今为止已经命名的具有不同临床特点的皮肤及附属器疾病多达2000余种,其中常见病种有19类100余种,所以在皮肤性病专业进一步增加CP管理病种数量势在必行。②皮肤科患者就诊具有“大门诊,小病房”的特点,适当增加门诊就诊常见病种如痤疮、白癜风、荨麻疹、手足癣、甲真菌病等的CP管理很有必要。③金迎迎[7]指出在中国开展CP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国情,使CP的实施本土化。皮肤病在中国普通百姓观念中不被重视,很多患者病情较重、反复发作才到医院就诊,使得原本可以按照CP进行常规治疗的疾病变得病情复杂,导致单一的CP在复杂病情的诊治方面“力不从心”。④Sanjay Saint等[8]对临床路径实施后的12个月进行随访,并对随访期间的资源利用率进行评估,结果认为,除了哮喘病外,其他疾病的临床路径在随访期间的资源利用率均未有明显下降。但目前我科进行的CP管理中没有涉及患者的随访,然而皮肤病大多病程漫长,需长期随访,建议CP管理中增加疾病随访的管理。⑤已经制定的CP随着时间的延伸,在临床工作中可能存在各种新问题,要求CP不断改进,从而提高CP的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

[参考文献]

[1] 席林青,席家宁,李甲辰,等. 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在单病种医疗质量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 中国医药,2011,6(6):747-749.

[2] 武广华,班博,胡文杰. 三级医院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的实践探讨[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7):495-497.

[3] 赵亮,张颖,胡牧,等. 临床路径实施与应用效果探讨[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7):497-498.

[4] 张蕾,杨霓芝,刘旭生,等. 国内外临床路径应用特点分析[J]. 中医药信息,2010,27(1):1-4.

[5] 赵辨.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4-1025.

[6] 李亚平. 临床路径中的变异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1):859-860.

[7] 金迎迎,马慧群. 临床路径在皮肤科的应用[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25(2):140-141.

[8] Dy SM,Garg P,Nyberg D,et a1. Critical pathway effectiveness:Assessing the impact of patient,hospital care,and pathway characteristics using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J].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2005, 40(2):499-516.

(收稿日期:2012-12-28)

作者:李小红

寻常型天疱疮患者临床护理论文 篇3: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感染治疗中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的效果及对小儿QOL评分的影响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感染治疗中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的效果及对小儿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8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感染的患儿68例,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予以抗生素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感染控制情况、治疗前后心理状态及QOL评分。结果:研究组感染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QO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各项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感染患儿的效果较好,改善患儿心理状态,提升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感染 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

[

[Key words]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complicated with infection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Gamma Globulin

First-author’s address: Zhongshan People’s Hospital, Zhongshan 5284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0.19.017

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约占70%,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因较为复杂、病情严重,预后较差[1]。近几年,随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临床诊断及其评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能力明显升高,进行个性化评价、予以个性化治疗已成为可能[2]。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五年生存率及缓解率均超过了85%,使患儿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化疗后发生的感染[3]。现如今,儿童白血病的化疗强度日益增大,患儿在化疗时出现的并发症的概率也随之上升,主要是粒缺期发热感染,这不仅给患儿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響,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减少后期化疗剂量,降低了治疗效果,直接威胁其生命健康[4]。由此可见,对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予以有效且正确的治疗措施对其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本院在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感染患儿的过程中,予以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获得明显实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9年8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感染的患儿68例。纳入标准:其他基本指标都处于正常范围之内;存在程度不一的多汗、发热、疲乏、贫血等表现;其他重要器官无严重疾患;无语言、认知障碍者。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存在先天遗传病症或传染病症;非自愿参与此次研究者;无法随访的患儿。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4例。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所有患儿都采取BFM2002方案进行化疗,主要包括诱导化疗(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地塞米松、培门冬酶),巩固化疗(6-巯基嘌呤、大剂量氨甲蝶呤)化疗,再诱导化疗(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维持化疗(6-巯基嘌呤、氨甲蝶呤)。患儿化疗期间都需使用复方硼砂漱口液(生产厂家:上海运佳黄浦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2772,规格:250 mL)进行漱口。对照组予以抗生素治疗。以药敏结果为准,选取三联抗生素,如头孢他啶(生产厂家:四川合信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7373,规格:1.5 g)0.3~1.0 g/(kg·d),分2~3次静脉滴注;丁胺卡那霉素(生产厂家: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州梅峰制药厂,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5020773,规格:2 mL︰0.2 g)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首剂按体重10 mg/kg,继以7.5(mg/kg·12 h),或15 mg/(kg·24 h);万古霉素(生产厂家: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4269,规格:1.0 g)16~24 mg/(kg·d),分2次静滴,持续治疗1周。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生产厂家:山西康宝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9994004,规格:2.5 g)治疗。200 mL 5%葡萄糖溶液加丙种球蛋白100 mg/(kg·次),若患儿感染程度加重,需按原剂量应用一次或多次丙种球蛋白。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比较两组感染控制情况。统计两组感染控制时间≤5 d、6~10 d、11~15 d、16~20 d的例数,控制时间越早说明治疗效果理想。(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价两组治疗前后心理状态。SAS评分标准:<50分为无焦虑,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SDS评分标准:<53分为无抑郁,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为重度抑郁,分值越低心理状态越好[5]。(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评分。采用本院自制的QOL评分表进行评估,包括角色、认知、社会、躯体领域四方面,每方面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3~11岁,平均(6.9±1.6)岁;疾病类型:口角破溃化脓8例,肠道感染5例,口腔疱疹6例,感染性休克3例,肛周及肺部感染6例,肺部感染2例,败血症4例;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9例,铜绿假单胞菌6例,大肠埃希氏菌4例,表皮葡萄球菌7例,臭氧克雷伯氏菌8例。研究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3~12岁,平均(7.3±1.2)岁;疾病类型:口角破溃化脓7例,肠道感染6例,口腔疱疹5例,感染性休克4例,肛周及肺部感染4例,肺部感染3例,败血症5例;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10例,铜绿假单胞菌5例,大肠埃希氏菌3例,表皮葡萄球菌9例,臭氧克雷伯氏菌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感染控制情况比较 研究组感染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治疗前后SAS与SD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SAS与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SAS与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治疗前后QOL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项QO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QO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项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现如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个性化治疗方式已逐步完善,但化疗所导致的并发症是引发感染的主要因素,同时也会对治疗效果产生直接影响[6]。其原因主要是患儿需接受长达数月的初始诱导化疗,每个星期都需接受化疗,延长缺少粒细胞的时间,骨髓抑制较为显著,加之患病初期的肿瘤负荷过重、长时间应用大量类固醇激素等降低了患儿自身的免疫力[7]。在化疗时,患儿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特别是在诱导治疗时,患儿机体的免疫功能暂未健全,加之化疗伤害了患儿本身正常的消化道黏膜、呼吸道黏膜等屏障,增加了感染的概率[8]。因此,真菌感染概率升高,与患儿机体免疫功能较低、长时间应用激素以及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存在密切关联。除此之外,广谱抗生素也能使菌群失调[9]。既往有研究指出,巩固强化治疗及后期维持治疗的感染率都明显低于初始诱导化疗时的感染率[10]。同时还有学者指出,维持治疗时患儿发生感染的情况较多,但感染类型通常为呼吸道病毒感染,感染程度较重且威胁患儿生命健康的仍是诱导治疗时所发生的感染[11]。患儿在接受化疗后所出现的感染能发生于机体各部位,最常见的为肺部,其次为尿道感染及口咽部感染,可出現病毒、真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肺部真菌感染与患儿造血、免疫功能较低,应用化疗药品及广谱抗生素相关,口咽部感染多与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化疗药物使口腔黏膜受损导致口腔内菌群异常相关[12]。国外相关研究表示,在口腔感染中,主要为真菌、厌氧菌以及革兰阳性菌[13]。

由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多处于异常状态,在化疗时应用的药品以及化疗后出现的白细胞降低等都可进一步伤害患儿机体免疫功能,增加了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因此,应采正确、及时且有效的治疗措施,及早控制感染,避免患儿出现生命危险[14]。临床通常予以抗生素治疗但治疗效果欠佳,近几年,已有大量研究表示,丙种球蛋白具有抗内毒素、抗病毒及抗细菌的效果。在免疫系统体液中,免疫球蛋白类属于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静脉免疫球蛋白中免疫球蛋白G的含量约在92%以上,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功能及结构较完整[15-16]。在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时,予以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联合抗生素治疗的作用机制主要是:(1)促使补体系统活性激活。(2)提升下呼吸道及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具有抗细菌的作用[17]。(3)可调节细菌、病毒感染所导致的免疫缺陷,有助于患者Ts/Th水平回归正常[18]。(4)增强Fc介导黏附的作用及吞噬时细胞出现的生化反应,加强吞噬功能[19]。(5)对抗及调整原特异性抗体,增强机体对病毒和细菌的免疫反应[20]。通过上述一系列机制,发挥防感染的效果。此次研究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获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研究显示,研究组感染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抗生素联合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的控制效果优于单用抗生素控制,具有明显的临床价值。有些已完全缓解的患儿,其机体免疫功能已逐步恢复,但随强化治疗应用药量的增加,有些患儿依然会发生感染。因此,在消除剩余白血病细胞、增加患儿化疗药量时将减少加用丙种球蛋白的机会。除此之外,临床避免患儿出现感染的方式还包括:(1)加强患儿口腔、皮肤、肛门等部位的清洁护理。(2)患儿需住单间病房,每天需在病房内消毒,避免发生院内交叉感染和医源性感染。(3)规定探视人员的时间及人数,降低感染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SAS与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项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在有效控制感染的同时,能减少患儿的治疗痛苦及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成长,增强其治疗及生活信心,改善心理状态,提升生存质量。

本次研究存在的不足:此次研究所选取的病例数较少,得到的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不断证实此次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感染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感染患儿的效果较好,改善患儿心理状态,提升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魏沄沄,张元元,甄英姿,等.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期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病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7,38(4):313-317.

[2]储金华,刘亢亢,王宁玲,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合并深静脉血栓栓塞临床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7,25(6):1647-1651.

[3]袁迎第,孙军,魏春雷.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扩张的预测作用[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7,32(21):1661-1664.

[4]黄海英,许秀贤,梁志敏,等.剪管解除白血病化疗患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拔管困难的护理[J].广东医学,2017,38(24):3865.

[5]丁慧红,王玉花,杨一,等.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对ABO溶血患儿血清前白蛋白和总胆汁酸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7,28(35):4990-4992.

[6]郑丽君,张淑平,吴梦.丙种球蛋白输注对川崎病患儿外周血CD4+CD25+调节T细胞与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J].免疫学杂志,2017,33(11):991-995.

[7]李玉峰,云蕾,周丽江,等.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不良反应观察及预防性护理[J].重庆医学,2017,46(3):425-426.

[8]潘可达,方慧,郑默,等.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中血清神经功能指标及相关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9):1929-1932.

[9]王黎,戴红卫,郑君,等.槲皮素对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NOD/SCID小鼠细胞周期及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8,26(6):1616-1620.

[10]闫萍,徐文,付红萍,等.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预防早产儿深静脉置管时真菌感染的价值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10):1559-1562.

[11]张悦昕,王明悦,李倩茜,等.利妥昔单抗联合用药治疗寻常型天疱疮发生持续低淋巴细胞并发多重感染[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8,47(10):640-643.

[12]田小蓉,欧小风.乙型脑炎应用丙种球蛋白联合纳洛酮的治疗效果及对呼吸衰竭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8,33(5):591,593.

[13]陈亮.评析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 2018,16(2):6-8.

[14]赵志勇,钱海燕,谭慧琼.ECMO联合大剂量激素冲击及静脉注射人丙种球蛋白成功治疗爆发性心肌炎一例[J].中国循环杂志,2017,32(z1):79-80.

[15]史晓玲,李昭,王雪君.甲泼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对病毒性脑炎重症患儿康复进程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7,32(7):804,806.

[16] Ovanesov M V,Menis M D,Scott D E,et al.Association of Immune Globulin Intravenous(IGIV)and Thromboembolic Adverse Events(TEEs)[J].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2017,92(4):44-45.

[17]赵文,王希思,黄程,等.系统化疗基础上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泼尼松对神经母细胞瘤患儿阵挛症状控制的可行性[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8,33(18):1423-1427.

[18] Suri D,Bhattad S,Sharma A,et al.Serial Serum Immunoglobulin G(IgG)Trough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X-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 on Replacement Therapy with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ts Correlation with Infections in Indian Children[J].Journal of Clinical Immunology,2017,37(3):311-318.

[19]卢素琴,汪祝萍,洪燕.人免疫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7,32(2):207-208.

[20] Xizhong C,Nolen L D,Junfeng S,et al.Analysis of Anthrax Immune Globulin Intravenous with Antimicrobial Treatment in Injection Drug Users,Scotland,2009–2010[J].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17,23(1):56-65.

(收稿日期:2019-10-29) (本文編辑:田婧)

作者:黎巧茹 赖文英 林春燕 李丽羽 朱蔼欣 陈琼 黄春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中地理提高学生质疑能力论文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高职思想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