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12课时教案

2022-08-19

教案是教师组织教学必备的教学文件,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更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保障。以下是小编收藏的《中庸第12课时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中庸第12课时教案

《中庸》第33课时教案

《中庸》第三十三课时教案

【教材内容】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也焉。虽有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也。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背诵“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2、理解意思,懂得“刚愎自用、独断专行,都是无知的表现。”

3、培养学生学而致用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读好,读出古文的韵味。

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刚愎自用、独断专行。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齐读《中庸》上一章节的内容,背诵重点句。

二、激趣导入

讲故事,讲述古代的秦始皇,因刚愎自用,独断独行,而毁国的故事。

三、读好文句

1、学生尝试去读。

2、听视频朗读,感受文言文的朗读韵味,注意正音。

3、分小组自由朗读。

4、逐个抽读,边纠正读音。

5、配乐,齐声朗读,注意节奏韵味。

四、读懂意思

1、逐句理解

[译文] 孔子说:愚昧的人喜欢刚愎自用,卑贱的人喜欢独断专行。生在现今,却要恢复古代制度,这样的人灾祸会落到他身上。不居天子之位,就不要议定礼制,不要创立制度,不要考订文字。如今天下已实现车轨统

一、文字统

一、伦理统一,这些都是由天子制定的。虽然有天子地位,但没有德行,是不敢制定礼乐制度的;虽然具有德行,但没有天子地位,也是不敢制定礼乐制度的。

孔子说,我讲夏代的礼制,由夏遗留下来的杞国不足为证;我学殷代的礼制,只有宋国一国还保留着,也不足为证。我学习周代的礼制,今天还通用着,所以我遵从周礼。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的理解。

五、明白道理

作者借用孔子的话,阐明一个道理:刚愎自用、独断专行,都是无知的表现,真正有知识的人不会这样做。他告诫人们,社会总是要进步的,不要留恋已经消亡的东西,不要试图恢复已被历史淘汰的事物,这样做没有任何意义,只能招致灾祸。

一个治国方略或一个学说的建立,要靠自身修养、靠吸取古人经验,最终还要靠百姓的检验。治国方略的制定人和学说的创立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广博的学识;否则,即使提出某种方略或学说,也是低劣的,不会对历史的进步产生积极影响。

六、学以致用

1、目前,正处在改革创新的年代。我们要记住古人的告诫,坚持与时俱进,支持改革创新,少一些不合适宜的怀旧情思,为促进历史进步做出应用的努力。作为一个学生,更应具有创新精神。

2、反思自己的行为。

3、积累:背诵重点句。

【板书设计】

中庸

刚愎自用、独断专行

无知也!

第二篇:《中庸》第28课时教案

《中庸》第二十八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 不动而变,无为而成。(第23章之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中庸》的第23章之一,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3、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学生深刻领悟真诚是没有止息的。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本节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并在生活中践行。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齐读并背诵上一章节的内容。

二、 诵读训练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诵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尝试读准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

3、学生齐声朗读。

4、老师范读,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

6、男女同学每人一句读。

三、出示古文的翻译,理解文章内容。

所以,极端真诚是没有止息的。没有止息就会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显露出来,显露出来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广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载万物;高大光明的作用是覆盖万物;悠远长久的作用是生成万物。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达到 这样的境界,不显示也会明显,不活动也会改变,无所作为也会有所成就。

四、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一次齐读课文

五、 默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1、真诚的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说真诚没有止息?

六、学以致用

结合实际,学了这一章,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

七、小结

【板书设计】

无息—久—征—悠远—博厚—高明

第三篇:《中庸》第八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中庸》八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言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教学目标】

学习文句的朗读,熟读成诵,理解君子之道:牢牢抓住,不要放弃【教学重难点】

明白文句的道理, 熟读成诵.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三册》.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庸之道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幻灯出示,带拼音读)。

2、正音: 择乎、 拳拳、 服膺、 弗;教师范读。

3、采用各种方式朗读。

三、整体认知

读了文句,你知道了什么?(指名汇报)

.

四、理解文句

1、理解文句中的原意: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2、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

孔子有个非常得意的弟子颜回,下面是孔子称赞颜回的,你可以在孔子的著作里发现很多对颜回的称赞。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言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他说:颜回这个人非常有个性,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他的好处,哪怕一点好处都牢牢放在心上,并一直坚持下去,不再让他消失,不再丢弃。孔子要说做事要从一而终,不能半途而废,不能五十步笑百步。有一句话叫“行百里者半九十”,你本来要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停下了,就相当于这件事完成了一半,你根本就没完成,哪怕走了九十九里,也是没完成,孔子在《中庸》里面除了讲谁做到了中庸,中庸是什么样的,中庸很难做以外,他还告诉你要坚持下去,后边孔子说“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就是说普通男女,以他们的智力,也可以了解、做到中庸,但是孔子紧跟着说:虽然他们能够做到,但做不到极致,也就是说你想做到中庸,很简单,想做到极致很难,就像佛家说的,想做到顿悟要有大智慧。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对中庸之道的理解。

君子之道真正的意思是说,做事要从一而终,不能半途而废。

五、背诵原文

六、拓展

联系生活谈谈自己“得一善言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的做法。

【板书设计】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 得一善言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做事要从一而终,不能半途而废)

第四篇:《中庸》第三十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5):其为物不贰(6),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7),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8)而不重,振(9)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10)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11),货财殖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有感情地朗读《中庸》的第23章,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尝试背诵《中庸》的第23章。

5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其深刻领悟“真诚是没有止息的”的人生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难点:理解本节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并在生活中践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第23章之一的内容及主题思想

二、诵读训练

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诵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尝试读准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3、学生齐声诵读。

4、老师范读《中庸》第23章之二的内容(出示内容),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诵读加以纠正。

6、男女生合作读。(男、女生每人一句)

三、看幻灯,理解文章内容。

四、学生一起诵读。

五、出示这一章所强调的教育思想。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六、默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1、进一步深化本节中心,理解中心句的意思:

天地的法则,简直可以用一个“诚”字来囊括:诚本身专一不二,所以生育万物多得不可估量。

七、学生齐读,并尝试背诵。

八、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四人小组讨论

1、结合实际,学了《中庸》这一章,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九、小结

同学们刚才学得都很不错,希望同学们通过对《中庸》这一章的学习和感知,在以后能真诚待人。同学们,能做到吗?

十、课后作业: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在笔记本上。

板书:

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第五篇:12虎跑泉教案第一课时

12、虎跑泉(第一课时)

卖鱼桥小学

朱水静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并能讲述虎跑泉的传说、诗歌及西湖新十景。

2、知道西湖双绝“虎跑泉”和“龙井茶”。

3、做水的表面张力的实验并了解虎跑泉水的特性和形成的原因。

二、 课前准备:

1、收集西湖新十景的资料。

2、收集关于虎跑泉的传说。

3、准备多种茶叶,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等以及普通的开水、普通 的矿泉水和虎跑泉水。

三、教学难点:了解水的表面张力实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西湖新十景

师:同学们,生活在人间天堂杭州的我们很幸福,可以看到秀美的西湖景色,最近杭州又评出了西湖新十景,你都知道有哪些吗? 生:“新西湖十景”,依次是: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

(幻灯随即出示西湖新十景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二) 重点讲述虎跑梦泉的传说

1师:西湖新十景如此美丽,今天老师为大家介绍的虎跑泉位于西湖南线风景区。这里长年青山绿水,景色宜人。随着潺潺的溪水声,我们已经来到了虎跑。(出示虎跑泉的风景照)

2、师:去过虎跑的同学请举手,那你知道虎跑泉的由来吗?

讲述虎跑泉的传说:相传公元九世纪初,唐代有一叫寰中的高僧住在这里。后因水源缺乏,准备迁出。一夜,高僧梦见一神仙告诉他:南岳童子泉,当遗二虎移来。第二天,果真有二虎“跑地作穴”,涌出泉水,故名虎跑。

3、师:关于虎跑泉的传说有好多,代表了人们很多美好的想法,你们还知道那些关于虎跑泉的传说。

虎跑泉和龙井茶的传说:“虎跑泉”和“龙井茶”并称为杭州二绝。

(幻灯片出示相关链接)

4、杭州有茶乡之称,茶道也是十分讲究。课前师生合作分别准备一些不同的茶和不同的水来泡茶和品茶。

(1)小组合作来炮茶,小组内品茶。交流感受。

(2)各组派一个代表在小组间品茶,说说喜欢哪杯茶,讲讲理由。 (3)老师展示简单茶艺,小组派代表来品茶,猜才哪杯茶是用龙井和虎跑泉水泡的。

5、了解虎跑泉水如此甘甜的原因。

师:我们亲手泡了茶,亲口品了茶,那你知道为龙井茶叶加虎跑泉水泡制的茶叶会如此的特别。

(三)、拓展:做水的表面张力实验

1、师:了解了虎跑泉水的特性,下面老师给大家做个实验。 (做泉水张力的实验,再次证明虎跑泉水被称为杭州双绝的原因,它含有丰富的矿物制,水分子的密度和表面张力较大)

2、学生以小组准备三种水(自来水,普通矿泉水、虎跑泉水)来做水的张力的实验。

四、结课 :回家收集关于虎跑泉的人文资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8月份培训情况通报下一篇:6月份检查打分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