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秋天的梦赏析

2022-08-27

第一篇:戴望舒秋天的梦赏析

戴望舒诗歌赏析

一、戴望舒:现代诗派的旗手

戴望舒,本名戴朝寀,1905年生于浙江杭州,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国文学,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曾与同学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译诗;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1932至1935年游学法国,进一步领受西方现代派诗歌的精髓;回国后与卞之琳、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提倡“纯诗”创作,是20世纪30年代与新格律派、革命诗派鼎足而立的另一重要诗歌流派——现代诗派的领袖人物。以他为中心的现代诗派的崛起,标志着象征派诗歌在中国的彻底本土化和成熟,以对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精华的有效承继和对西方象征派诗歌观念和技艺的有效化用,及两者的完美融汇,大大推进了中国现代派诗艺的发展。出版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等诗集。

同样深受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同样致力于更具现代意味的象征诗的创作,与初期象征派诗歌的领军人物李金发相比,二人所受教育的不同、进入诗歌领域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前者的创作只是一次对西方象征派诗艺生涩的、失败的移植和试验,而后者则显然具备了更多博采新旧、融汇中西的能力,使象征派诗歌这一现代诗歌艺术不仅牢牢扎根于中国的国土,而且迅速地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戴望舒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他开始诗歌创作之时,正是新月派极大影响诗坛创作之风时,其成名之作《雨巷》于1928年8月发表于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以其流畅的用韵和古典的音乐美,被盛赞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并为戴望舒赢得“雨巷诗人”的美誉时,我们很轻易就能看到新月派“三美”主张对诗人的影响。虽然后来诗人很快就“开始对诗歌底他所谓‘音乐的成分’勇敢地反叛了”(杜衡:《望舒草序》),但植根于本土的诗创作起程显然使戴望舒在选择更适合表现“现代人的现代情绪”的西方象征诗派的精神和技艺之时有了清晰的指向性,与李金发式盲目的模仿和无选择的移植有了质的区别。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雨巷》为代表,以对我国古典诗歌意象和意境的成功化用、优美的音乐旋律及整体的象征意味,显示了诗人良好的古典文学素养和初步整合中西诗歌精神的努力;第二阶段以《我的记忆》为代表,诗人放弃了早期对诗歌韵脚的生硬拼凑和音乐化追求,宣称:“诗不能借重音乐”,“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用内在的情绪的节奏来取代字句的节奏,是具有散文美的自由体现代诗,即“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诗形”,以表现“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一方面摆脱了新月诗派陷入格律化泥沼的弊病,一方面去除了初期象征派怪异的“神秘”气息,为自己找到了“最合脚的鞋子”,这一时期是他诗歌创作的丰收期;抗日战争开始后,戴望舒的诗歌创作进入第三个阶段,诗人开始为民族的解放战争呐喊鼓呼,创作与民族命运、时代情绪紧密结合,诗风积极明朗,情调较为高昂。

教材所选《寻梦者》及《乐园鸟》均为诗人第二阶段的创作,所表现的正是诗人“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如果说李金发的创作还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成分,因完全脱离民族心理和时代美感而不为更多人所接受的话,那么,“现代诗派虽然没有直接反映尖锐而严峻的现代社会现实,但在将现代意识诗化为艺术感觉方面却最终促成了新诗向内心体验与个性自我袒露的转移,将现代人的精神深层揭示得更为绵密、细腻与繁富,打开了比现实生活广阔十倍的心灵空间,在更高层次上开掘了与现实的联系。”(罗振亚:《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P9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作为现代诗派的旗手,戴望舒真正以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对个体内心的深入探索,实现了对一个群体“现代情绪”的表达:“生在这悲哀的时代”,“像我们这年岁的稍稍敏感的人,差不多谁都感到时代底重压在自己底肩仔上,因而呐喊,或是因而幻灭”(杜衡:《望舒草序》),现实的追求“幻灭”之后,诗人躲进自我内心世界,以文学上的纯艺术追求对抗外界的严酷。在他的笔下,多是一些孤独的失路人的形象:寻梦者、单恋者、夜行人„„,他对自己以及自己所代表的这一知识群体在时代的十字路口找不到出路的,悲苦、哀愁、彷徨、迷惘的心灵世界的深入剖解,正体现出这些“小处敏感,大处茫然”的人们的幻灭和幻灭中仍葆有的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虽然那理想并不明朗,虽然追求的过程中不停地有怀疑,有疲惫,但就象那只“春,夏,秋,冬,/昼,夜,没有休止”地飞着的“乐园鸟”一样,不曾彻底放弃过希望。

二、《寻梦者》:孤独而执着的追梦人

现代诗派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出现,有着必然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因素,一方面是彻底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整个民族民主自由精神的张扬和个性解放要求的高张,一方面是继之而来的大革命失败所导致的白色恐怖与社会动荡,在血腥的社会现实面前,曾高扬反封建的、民主自由平等旗帜的现代知识分子陷入了普遍的虚无幻灭悲观情绪中,对于社会发展、个体价值都失去了判断力,充满了彷徨无路的失落感。由于缺乏与残酷现实直接对抗的勇气,而退回自我内心,用所谓“纯诗”的构制来抚慰个体“受伤的灵魂”,发出心灵的哀声,然而,这样一群敏感而脆弱的诗人,又不屑于作郭沫若“狂叫”、“直说”式的“自我表现”,认为:“一个人在梦里泄漏自己底潜意识,在诗作里泄漏隐秘的灵魂,然而也只是像梦一般的朦胧的”,诗歌创作的动机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追求诗情表现的朦胧含蓄美,而诗歌创作充满暗示、象征,对个体情绪的表达“幽微精妙”,充满曲折隐晦的朦胧美的法国象征派诗歌,无疑极大地暗合了诗人们的审美旨趣,成为他们创作借鉴的首选。

《寻梦者》中塑造的这个不屈不挠的、以生命的代价来换取梦想实现的“寻梦者”形象,正是诗人所代表的一部分现代知识分子在当时的情绪的集中体现,他们有自己的“梦”,虽然诗人并不明确地知道这“梦”的确切指向和清晰内涵,但它一定代表着人生的光明、希望和一切的美好:“它有天上的云雨声,/它有海上的风涛声,/它会使你的心沉醉。”并坚信“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经过不懈的、坚韧的追求和探索之后,“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虽然是“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但一定要有“梦”,一定要坚信这“梦”之“花”的“开绽”,这是一个执于理想,且不曾妥协的形象。这个孤独执着的追梦人形象,代表了当时部分现代知识分子在失望中挣扎、在痛苦里求索,既忧郁彷徨、又不懈追求的典型心态。

三、《寻梦者》阅读提示与指导

本诗最大的特色,不仅在于诗歌感知与表述上的情感物象化,更在于全诗叙事框架的建构和对话式情境的设置,此外,朴素纯真的民间意象的引入、清新自然的现代口语的使用和诗人主体现代情绪的渗透,实现了诗歌的整体象征性。也即,诗人将自己的主体生命感悟投射在淳朴的民间意象“金色的贝”之上,并将之衍生为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通过抒情主体与“你”之间的亲切对话,在具体情节的娓娓叙述中,象征性地实现了对抒情主体情感的完美传达。

诗歌共八节,每节三行,以叙述性口吻展开,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框架,甫一开篇,诗人直接表白自己对希望的信心:“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第三句则将自己的理想物化为“无价的珍宝”,即“金色的贝”。以后六节,相继叙述“珍宝”的所在(“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要想找到它,必将经历一个艰辛的旅程(“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旱海”),而后才有“珍宝”获得,“冰山”和“旱海”既是自然界的险阻,更象征了人生历程的磨难;“珍宝”的无上价值令人觉得欣慰(“它会使你的心沉醉”),然而寻宝的旅程到此并未结束,要实现“珍宝”的灿烂“开绽”,还需“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四个“九年”,暗示了“梦”的难于获得和实现,在中国民间,“九”代表着至大至极,显然,“寻梦”的旅程是艰辛而漫长的,然只有经历了这曲折和磨难,那“金色的贝”才终于吐出了“桃色的珠”,“寻梦者”的理想终于实现了:“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最后一节与篇首呼应:“你的梦开出花来了。/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实现了首尾相连的圆圈式抒情,使抒情主体的情感在统领全诗的基础上实现了升华和深化,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体现无遗。要注意的是,抒情主体在理想的追逐过程中并不一直葆有这乐观无畏,末句“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出现得如此地轻,然而它一下子连接起前面的“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让人涌起无限的伤感:当理想最终实现之时,这“寻梦者”已经衰老了,付出了近乎一生的代价,这理想的追逐之旅中,也有了那么一点点无奈与疲惫。

诗歌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除了将主体情绪物化为民间代表美好的意象“金色的贝”、“桃色的珠”外,还表现在现代民间歌谣化口语的使用和对话情境的设置上。全诗八节,每节的前两句在结构上、语言上都大体一致,如“在青色的大海里,/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等等,以相同字句的更迭复沓,强化诗歌的音乐性、抒情性,形成民间歌谣般和谐优美的基调,使情绪的表达完美无间地融合在这种基调里。此外,诗歌中设置了抒情主体与“你”之间的一个对话情境,抒情主体使用了平白朴素的日常化口语,以一种平等亲切的叙述口吻,如同长者对晚辈讲述故事般,将“寻梦”的艰辛历程娓娓道来,亲切自如而又含蓄蕴藉,将现代人执于理想不懈追求而又不免彷徨感伤的情绪表现得“幽微精妙”。

四、《乐园鸟》:一只寻求自由和理想的鸟

与《寻梦者》大体创作于同一时期的《乐园鸟》一诗,基本体现了诗人同样的情绪走向:仍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彷徨、忧伤,仍是在精神的困境中作困兽之斗,期待着有一天能从“永恒的苦役”中突围而出。这一只“乐园鸟”的身上,投射着“寻梦者”的身影,延续着“寻梦者”的灵魂,同样承载着抒情主体的生命体验和内在情绪。如果非要比较,我们得说,这一只“乐园鸟”,在长久的“没有休止”的、“永恒的苦役”般的飞行中,在上下苦苦的求索里,有些倦了,有些“寂寞”了,或者,有些颓废了、迷惘了、绝望了:“翻到那首差不多灌注着作者底整个灵魂的《乐园鸟》,便会有怎样一副绝望的情景显在我们眼前!在这小小的五节诗里,望舒是把几年前这样渴望着回返去的‘那个如此青的天’也怀疑了,而发出‘自从亚当夏娃被逐后,/那天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样了?’的问题来。”作为戴望舒的挚友,杜衡的这一番话,对于我们理解诗人,理解诗人塑造的这只泣血飞翔的“乐园鸟”的内涵,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五千年诗骚传统里成长起来的中华子孙,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大诗人屈原那瑰丽雄奇的艺术王国,那孤芳自赏、傲骨铮铮的自由人格,那对人生理想无悔地“上下求索”的精神力量,无不在现代诗人的骨子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他们的创作中,来自屈骚的意象、典故、香草美人时有所见,诗人戴望舒甚至其笔名都取自《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足见屈原及其人格力量对诗人的影响之深。《乐园鸟》中,那只“飞着,飞着,春,夏,秋,冬,/昼,夜,没有休止”的“华羽的乐园鸟”,显在的,亦是从屈子的《离骚》中飞出来的:“吾令风鸟飞腾,继之以日夜”,体现出现代诗人对自我理想苦苦求索的内在精神与先哲惊人的一致性。然而虽然这只“乐园鸟”从古代飞来,但既已进入现代时空,自然具备了更多的现代意味,那就是抒情主体不停的自我反省与自审:“这是幸福的云游呢,/还是永恒的苦役?”“这是神仙的佳肴呢,/还是为了对于天的乡思?”

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优秀诗歌意象和诗歌精神的继承及继承后的现代性创新,一方面是对西方现代文化及现代意识的引进,西方圣经文化的“原罪”意识、西方人对于天堂的向往和追求,也被诗人引入《乐园鸟》的创作中,这当然不是生硬的捏合与杂揉,而是诗人敏感地寻找到了中西文化两方在此处的精神契合点——都体现出人类对理想的执着探索和不懈追求,以及要达到理想的彼岸人类必将经受的重重艰难和痛苦,中西文化精神就这样被诗人成功地整合起来,诗的意境廓大了。然而,“自从亚当,夏娃被逐后”,人类费力心力想要重返的那片天堂、乐土,“那天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样了?”诗人有对理想彼岸的真诚向往,然而又产生了疑问:自己所追寻的,是否就是那光明的前途?是否一定能到达那幸福的彼岸?诗歌因此更富于深刻的现代意味。

五、《乐园鸟》阅读提示与指导 本诗同样采用了情感物化的感知与叙述方式:诗中那只不倦地飞行的“乐园鸟”恰恰就是诗人自身心灵的外化,是主观情绪的客体对应物。同样要表达对于人生理想的苦苦追寻,《乐园鸟》依旧沿袭了《寻梦者》将主体情感投射于具体物象的艺术手法,同样采用了亲切自然的心灵对话的方式,以抒情主体对“乐园鸟”的“五问”,承续着屈原诗歌精神中的“天问”,完成了现代知识分子主体的心灵自审和情感自剖。

诗歌在形式上的刻意设置无疑有助于强化这种情感自剖和心灵反省的强度与深度:全诗共四节,每节五句,而每节的第三句都成为诗眼,强化出在追求理想的人生旅途中一个苦苦思索着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他面对“在茫茫的青空中”不懈追求着的“乐园鸟”——也即诗人自己思想的化身,以“华羽的乐园鸟”这一轻轻的呼唤,开始与“乐园鸟”之间反复的心灵交流,实际上则是主体灵魂的自我反思:这追求理想的过程,“这是幸福的云游呢,/还是永恒的苦役?”个体所追求的理想到底是什么?“是从乐园里来的呢,/还是到乐园里去的?”诗人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而就在这不能确信的理想的追逐中,“在茫茫的青空中,/也觉得你的路途寂寞吗?”由于对时代大潮的脱离,现代个体在这孤独而漫长得似乎看不到尽头的路途中,不禁感受到了心灵的孤寂无依;假使理想就是那真的“乐园”,那么,“自从亚当,夏娃被逐后,那天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样了?”个体的理想是否真的有那么的美好?是否真的是那理想的彼岸?在反复的呼唤中,抒情主人公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情感一层层深入,思索一层层强化,将诗人一方面执于理想的求索,另一方面又不时陷入彷徨悲观的矛盾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杜衡说《乐园鸟》最深切地体现出戴望舒的悲观,诚哉斯言!

六、孙玉石评《寻梦者》

七、刘孟沐评《乐园鸟》

第二篇:现代诗戴望舒之《我用残损的手》赏析

现代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之赏析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同时他也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早年他以一首象征派的《雨巷》闻名于世,被冠为“雨巷诗人”;然而他“最有意义”的诗作,却被认为是表达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是戴望舒在1942年春,因主持《星座》副刊“对抗皇军”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用自己的一腔爱国热情,深入浅出的文字,在不见天日的牢狱中,在暗淡无光的铁窗里,寄托了一位中国文人的铮铮铁骨的狱中成名之作。

现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赏析这首诗:

 诗的内容:“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将“祖国的大好河山”比作“广大的土地”,将残损的的手掌展开想象,作者用自己的手去摸索着这辽阔的土地,这生他养他的家园,体现作者身在监狱仍不忘关心国家的强烈的爱国之情。“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反映了作者在监狱中,身心被日本人侵略者残酷摧伤下那种坚贞不屈的意志。“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真实写照。日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及“四光”政策,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流离失所;家园的支离破碎,成了一片废墟,这惨不忍睹的情况,亦是国家的命运,也是诗人的命运。“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在这几句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虚拟性的总体形象之中,又对现实事物作了直观式的细节描绘,作者从触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角度,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运用幻觉和“虚拟性想像”的手法,“手掌”由北向南,将家乡的美景呈现在眼前:长白山的冷到彻骨、黄河的夹泥沙、荇藻和水的微凉、江南的水田……这一切是多么美好,然而在敌人的铁蹄之下遭到百般蹂躏,家园的美好已经成为过去的炊烟,不复存在,无不教人痛极而泣。在感情色彩上,这几行诗是忧郁的,冷色调的,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作者将家乡的美景用一幅幅画串联起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从侧面反映了诗人对家园沦落的惨状的哀痛及对日寇的愤恨。“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在之前的感情基调上再次升华,手掌所到之处,无不是一片惨景,敌人践踏的痕迹。诗人内心对敌人的憎恨更是到了极点。到这里,便是诗的前部分。这一部分写了作者用自己已经残损的手去触摸祖国的土地,却是“血和灰”,为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而深感痛心。“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由上部分的的消极感伤到此时的乐观积极,残损的手去抚摸那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如同轻抚恋人的柔发般温柔,“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一向为人称道的两个比喻,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自己对解放区的热爱之情,让作者受伤的心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让人倍感亲切温暖,包含丰富的感情。这两部分并列在一起,恰构成鲜明对照。使用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诗人对敌人恨之切,对祖国爱之深,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了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与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两种不同感情基调的对比,更突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和真挚感情。接下来的“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作者用“太阳”和“春”比喻充满光明的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不仅突出诗中主题,而且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最后一句“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是作者对祖国美好的幻想和热衷的歌颂,“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永恒的中国”更是体现诗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

 诗的艺术手法:运用幻觉和虚拟是创作这首诗的主要手法,再用细节描写,通过幻想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渔船的苦水„„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眷恋、热爱之情,用比喻手法,将祖国比作广大的土地,作者用残损的手温柔地抚摸这片他思念的土地,将解放区比作太阳和春,抒发自己对解放区的无比向往,即使作者没去过。将作者对解放区的热爱及感觉比作用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般的温暖亲切。再者,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将残忍不堪的家乡即被敌人统治的沦陷区与蓬勃向上的解放区作对比,反衬出作者两种截然相反的感情:对家乡的伤痛,对解放区的歌颂。对敌人的痛恨,对红军的赞美。作者用自己残损的手去触摸祖国的每一片土地,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每触摸到一处,作者的情感就发生强烈的变化,由伤感到憎恨,欢喜,向往,再到歌颂,坚信。又从不同角度对事物做了直观上的描写,如从触觉(长白山的“冷到彻骨”,黄河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掠过无限的江山”“ 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 视觉(“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嗅觉(“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味觉(“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而这里面包含了作者的真挚情感。这首诗既是诗人长期孕育的情感的结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旧保持着的爱国精神的升华。作者虽身受敌人的严刑拷打,平时执笔的手也成了残损,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但是诗人并没向恶势力低头,反而抬起了头,与敌人做生死的较量。这丝毫不减少作者对祖国以后强盛的明天的热情向往,热切期盼。他坚信:中国终有一天也会拥有同解放区一样明朗、光明的天,日本侵略者终有一天会被我们中国人赶出国门,而这一天即将到来。

第三篇:关于秋天诗歌的赏析

秋色无边

“喜秋”、“悲秋”并非“秋”在作祟,乃人心使然,“秋”不过是一个触媒而已,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秋景无限美,人们多以“金”饰“秋”,诗人们热爱秋景之美,在诗作中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秋景图。

【赏】杜甫《客亭》曰:“秋窗犹曙色,落木更高风。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析】本诗是描写江南水乡清晨的佳句。诗句朴实明快、清丽自然,但却意境深邃、韵味悠长。这其中有动有静,有远景有近景,有空中有地面:清晨,曙色,抹亮了秋窗,树叶在秋风中飒飒飘舞。初升的太阳给晨雾缭绕的层峦叠嶂披上了赭红色的衣衫,清澈的江水悄无声息地向东流去,掩映在烟波浩渺之中——多么清秀美丽的江南秋晓。

【赏】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诗人以画家的彩笔,把明月、清泉、竹林、荷花,以及喧笑晚归的浣女、顺流而下的小舟有机的镶嵌在一个画面里,有声有色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的“写意山水图”。 【赏】杜牧有《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析】诗人简直把秋色写成胜似春光了,在诗人眼里,这是一派多么清新明艳、生机勃勃的秋山景色!

秋日胜春朝

要说咏秋诗中真正写得色泽明亮的,还要数中唐诗人刘禹锡所作的《秋词二首》

【赏】《秋词二首》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是春色人狂。” 【析】,本意是指狗叫的声音,后以“使”比喻怂恿别人做坏事。秋天晴空万里,气爽怡人;放眼望去,寥廓纯净,一鹤排云;诗人的诗情悠然绵渺,畅然欢愉。诗人在欣赏明净的山水&斑斓的树色中,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语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抚若狂。这才是一扫悲秋之气,而对“秋日胜春朝”发自内心的赞美! 秋得食其实

秋天是色彩斑斓、缤纷灿烂的季节,更是收获的季节。

【赏】“夫春树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韩诗外传》卷七) 【析】如果春天栽种桃李,夏天就可以在桃李树下乘凉,秋天就可以吃到桃李树的果实。后遂以“桃李”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 【赏】宋人苏轼有诗曰:“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菊绿时。”

【析】荷花枯了,荷叶凋零,菊花也谢了,但即使冬天快要到了,仍然有结实累累的丰收。苏轼以此来安慰他的好友,人到了壮年,虽然青春年华不再,但是富有丰富的人生经验,仍然可以大有作为,请朋友不要妄自菲薄,应该乐观向上。 秋意阑珊

“天凉好个秋”是一种秋,“秋风秋雨愁煞人”也是一种秋。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愁别恨,自古就是诗人词家难以割舍的情怀,因而也是文人们常咏的对象。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以上两例都是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勾画出了两幅秋江离别图。 【秋语】皆知俏媚终失去,无悔芳容刹那妍。

多愁善感似乎是诗人的本性,就是极平常的秋景也时常引发他们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日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此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宋代史达祖《玉蝴蝶》:“晚雨未摧宫树,可怜闲叶,犹抱凉蝉。短景归秋,吟思又接愁边。漏初长,梦魂难禁,人渐老、风月俱寒。想幽欢,土花庭鹙,虫网栏杆。” 诗中写的是草木凋零,落叶归根,好景不长。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感叹人渐老去,读来令人凄凉顿生。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漂泊异乡的游子,“离愁渐远渐无穷”。家是他们永远的牵挂,马致远的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借景描写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啊!

宋人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写景则大处落笔,浓墨重彩,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抒情则畅达淋漓,黯然凄怆。情景交融,抒发思乡之情,羁旅之思。 【秋忆】古树啼鹃花枝瘦,晓风残梦人依旧。

“睹物”思人,“目秋”也常常撩拨起对亲友或所敬仰之人的依恋。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亲友离去之后,形单影只,相伴的唯有落寞与孤寂,加之现于眼前的又是荒凉的秋景,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前两句写自己因秋夜怀人而徘徊沉吟的情景,后两句想象所怀的人这时也在怀念自己而难以成眠。一样秋色,异地相思。着墨虽淡,韵味无穷

第四篇:小学关于秋天的作文赏析

秋,是美不胜收的季节。秋,是瑰丽无比的季节。在秋风里,就蕴藏着许多秋天美好的画面。

秋风吹啊吹,吹到了路边的树上。红艳艳、金灿灿的落叶数也数不清。它们快活地尺来尽去,映着蓝蓝的天,显得格外耀眼,似乎在欢呼着:“秋天来了!秋天来了!”

秋风吹啊吹,吹到了广场上。小草随着风儿翩翩起舞。菊花随着节奏,放声歌唱。那菊花穿着漂亮的衣裳,有红橙白青蓝紫……一朵朵、一簇簇,千姿百态,争妍斗艳,喷芳吐香,迎接着秋的到来。

秋风吹啊吹,吹到果园里。黄色桔子已把桔树压弯了腰。年老的桔树看见自己的“孩子”长大了,高兴得前俯后仰,它为“孩子”祝福,为秋祝福。

秋风吹啊吹,吹到人群里。凉爽的风使我舒畅,似乎忘记了一切烦恼。呼吸着湿润清清的空气,不由自主地哼起一首首愉快的歌曲,仿佛在感谢秋天的到来。

秋风,就像一只神奇、可爱的彩色笔,它带着无数欢乐、喜悦,不断地描绘着秋天五彩的美好画面。

秋天的小路

有的人喜欢秋天的公园,有的人喜欢秋天的田野,还有的人喜欢秋天的校园。而我却喜欢秋天的小路。

从我家到学校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秋天,小路两旁长满野草,几棵挺拔的杨树叶子变黄了。秋风一吹随风飘荡的叶子像一只只偏偏起舞的蝴蝶。

下小雨了,小路上秋雨潆潆,淅淅沥沥下过不停,好象巧手姑娘编织的一大块绸缎。秋雨丝丝屡屡,屡屡丝丝,密密麻麻地斜织着,又好象一位美丽恬静成熟的少女轻轻地抚摸着你,使你感到凉爽快活惬意。因为秋雨的缘故,使高低不平的小路变得沥泥泞不堪。孩子们打着五艳六色的伞,深一脚,浅一脚的向学校走去。

秋雨过后,太阳出来了。小路上,一股泥土的芬芳扑鼻而来,使你感到神清七爽。路边的小草上挂着一粒粒晶莹剔透的露珠,有的在叶子中间;有的在叶子边缘;有的竟悬在叶尖上,晃晃悠悠地颤动着,晶亮欲滴,美丽极了。

啊!多么迷人的秋天的小路!

秋天的遐想

秋天终于来了,我生长在南方,对南方的秋天有着不一般的喜爱和依恋。在南方,夏季来得漫长,以致秋天的到来总会比北方晚些.然而,南方秋与夏之间区别还是明显的。

秋天是寒暑交替的季节.一场秋雨一场凉,前几天一场秋雨过后,不再有酷热难熬的气温,肆虐的秋老虎倏忽不见了踪影.人们可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尽情享受秋天别有一番的风景;秋天不再有放射灼人的紫外线,晒得皮肤火辣辣的,秋天的阳光给人的感觉是柔和妩媚的;淫威的台风,狂啸的暴雨也已远去,秋风给人的感受是爽快和惬意。

秋与夏的区别除气候外,还有许多.比如树叶,秋和夏树叶的颜色反差彼大.一到秋季,树上的绿叶没有那么鲜绿了,慢慢地由绿变黄,随着秋天的深入大部分树种的树叶一片金黄,辉煌璀璨,在阵阵秋风扫荡下,片片黄叶也开始纷纷飘落大地,颇为壮观.乡村小道上,泥土气息渐渐浓郁起来,晨练和傍晚散步时,习习吹来的风带有丝丝的凉意。

秋夜,月色不再朦胧,月亮皎洁明亮,清辉溢耀.郊外,散发出野花杂草阵阵清香;林中夜莺声声,清脆动听;树木花丛中,小鸟叽叽的叫,赏心悦耳.伴随秋而来的天籁之音美妙极了,疏落的蛙声,稀弱的蝉鸣声,似乎传递着夏天的离去.骤雨的停歇,鸟儿的歌唱则告诉人们秋天开始了。

秋天是成熟收获的季节.乡村里,一片金灿灿的稻浪;山坡上,遍野的柑,橙,橘,柿等果实;瓜棚上,攀满瓜果藤芋与成熟的瓜果,等待着播种者的采摘,收割。

我喜欢秋天.是因为它没有病菌,害虫的侵袭;是因为它没有暴风骤雨,没有雷电的打击;是因为它没有烈日和酷暑的炼狱;是因为它没有冰冻和寒冷的冷酷.我喜欢秋天的秋高气爽,喜欢秋天的硕果累累.秋天给我的印象,一幕,一幕,明朗,清晰……

我喜爱秋天,赞赏秋天,依恋家乡的秋天,期盼每年的中秋在家乡与远方的亲人团圆。

秋颂

“万美之中秋最美”。秋天是充满色彩而又十分可爱的。秋天是一首诗,秋天是一幅画,秋天是一首歌,秋天是一个美丽的梦。

秋天是充满色彩的。到处都是秋天的叶子,给春天的生长和夏天的成熟带来瑰丽的戏剧化的结局。这些日子,火红的秋天在尽情吐艳,虽然短暂却令人难忘。叶子的生命虽然快要结束,但是秋叶并没有半点离情别绪。一片片的叶子与在生命旅程的尽头翩然飞舞。

秋天是十分可爱的,你看这金黄的阳光,金黄的山,金黄的流水,昨天还是“骄阳似火”呢,可今天,一下子就变了。这太阳变得温柔多了。它洒下了无数金色的光辉,笼罩住群山,笼罩住原野,笼罩住小溪与河流;于是,这一切,就像被魔术师用点金术点了一下似的,都变得黄澄澄,安稳稳地那么可爱了。

秋天如诗、如画、如歌、如梦,在你的心头萦绕,牵动你片片悠悠的远思。让你爱上这淡泊的秋色!

描写秋天的诗句汇总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南朝梁·范云《别诗》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潺湲:流水声。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唐·王维《阙题二首o山中》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第五篇:浓浓语文味-悠悠慈母情——于永正老师《秋天的怀念》教学赏析

浓浓语文味 悠悠慈母情

——于永正老师《秋天的怀念》教学赏析

张宏军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教学中, 于永正老师运用他那炉火纯青的读、品功夫, 使学生对母爱的解读入木三分。让我们走进于老师《秋天的怀念》的课堂。

一、披文入情, 读中知母爱 师: 谁来把课题读一读。 生: 秋天的怀念。

师: 读这个课题的时候就要想, 想什么呢?想作者史铁生的心情, 还要想作者的母亲。如果这样想的话, 就不会像刚才那样读课题了。再读一遍。

生:( 深情地读) 秋天的怀念。

师: 从他的朗读中, 可以看出他投入了感情。 生:( 声情并茂) 秋天的怀念。

[ 赏析: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于老师从课题入手, 充分发挥这双“眼睛”的作用, 为课文的朗读、理解打下了基础, 可谓匠心独运。] 师: 通过预习, 课文读得怎么样, 能读得正确流利吗?谁来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读

二、三两段?谁来读

四、五两段?谁来读最后两段?其他同学先坐下, 先请读第一段的同学来读, 其他同学眼睛看书, 耳朵听。( 生读) 师:( 纠正1)“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 第二个“望着”读轻一些。( 范读) 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你再来读一读。

师:( 纠正2)“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 有了第一个“望着望着”的经验, 第二个“听着”就读好了, 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请你再读一遍。师: 这个同学读得很好, 大家学着她的样子读一读。

师: 多了一个“以”,“暴躁”应该是“暴怒”。

师:( 评价) 这位同学最大的优点: 第一, 声音很好听。第二, 读得很有感情。至于“地”的读音, 你已经养成了习惯, 平时要多练习, 慢慢改过来。师: 请你接着往下读。( 生读) [ 赏析: 朗读, 是于老师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于老师说:“课堂上, 要做的第一件实事就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这是‘保底工程’。书读不通, 读不准, 读不透, 是万万不能开始讲课的。”所以,《秋天的怀念》课始, 于老师问的是“什么时候拿到课文的?读了几遍?是朗读吗?”第一个了解的就是学生的读书情况。在学习完生字和词后, 他请四位学生逐段读文。每位学生读完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及时指出:“‘望着望着’这里的轻声读得很准。大家一起读这句话。”“‘娘儿俩’这个读音对南方的小朋友要求很高, 慢慢来。大家跟我读。再一起读读这句话。”一篇课文在课堂上的第一遍朗读,就是在这种指名读、正音、再读、齐读的过程中达到了正确、流利的教学要求。] 师: 读书要用心去读, 边读边用心思考。这样会想象出人物的情感。捧起书, 再次走进《秋天的怀念》, 用心去品读。

师: 我们要读懂一个人, 无非是听其言, 观其行, 察其色,察言观色。大家从这三方面认真去思考, 就能读懂。请同学们默读

一、

三、五自然段, 看看哪些是写母亲的行动的, 哪些是写母亲的话, 哪些是写母亲的神色, 边读边做记号, 圈出重点的词、句。( 生认真读课文, 边读边圈点。) [ 赏析: 书要多读, 但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重复。于老师通过强调读的要求, 提示读的方法, 缩小读的范围, 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掌握了读书的要领, 学生披文入情, 逐步深入感悟。] ( 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相机板书学生找到的重点词语。)师: 好好地体会你所画的词、句的意思。边读边想, 从画的词句中你读懂了什么。师: 现在请大家用简练的语言回答, 你读懂了什么。

生: 我读懂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无微不至的。„„

师: 这么多描写言行表情的句子, 用两个字就概括了, 叫母爱。什么是母爱? 看看黑板上这些词语, 你怎么回答? 师: 其实母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母爱是什么?就是一句句( 话语) , 一个个( 动作) , 一个个( 表情) „„请你们好好读读所画的词句。

[ 赏析: 于老师通过有层次( 课题———全文———重点段) 、多形式的读( 指名读、齐读、范读、朗读、默读) , 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入情境, 入境悟神。于老师就像一位高明的琴师, 不断用“读”这把神奇的“弓”, 拨动学生的“心弦”。此时, 母爱已不再是一个模糊的、空泛的概念, 而是一组具体生动的感人肺腑的立体画面。]

二、咬文嚼字, 品中悟真情

师: 下面让我们聚焦这些细节。透过这些细节, 可以看出母爱究竟是什么。母亲看到儿子砸玻璃摔东西, 为什么不制止反而躲出去? 为什么躲得远远的不让儿子看见? 生: 因为她怕儿子的心灵会受到更大的伤害。 生: 还有吗?为什么不制止反而躲出去? 生: 母亲想让儿子把心中的苦发泄出来。师: 说得真好。“泄”字保留, 这个“发”字改一下。

生: 宣泄。师: 送给他掌声。是啊, 母亲知道儿子这时候需要宣泄。一个“躲”字说明母亲对儿子怎样? 生: 说明母亲对儿子非常了解。 师: 非常好, 能不能换一个字? 生: 理解。

师: 掌声。也把掌声送给他( 指前一个同学) 。没有了“你”的了解就没有“他”的理解。透过一个“躲”字可以看出, 母爱是理解。泰戈尔说过: 理解是爱的别名。没有理解就没有真正的爱, 任何爱都包含着理解。把书拿起来, 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 赏析:“发泄”与“宣泄”之间以及“了解”与“理解”之间的差别很小, 说出“发泄”和“了解”就可以, 而于老师却未满足于此, 继续引导, 可见于老师教学的严谨与扎实。] 师: 我们来看看“挡”字, 谁来找出句子读读? 生 :“ 那天 „„ 母 亲 进 来了, 挡在窗前„„”

师: 一个“挡”字告诉了我们什么? 母亲为什么要挡住窗外的树叶飘落? 生: 因为母亲不想让儿子看到落叶而悲伤。

师: 是啊, 还有谁来说? 生: 因为母亲怕儿子看到落叶想到自己, 对生活失去信心。 师: 对, 母亲不想让儿子对生活失去信心。还有说的吗? 生: 不让他看落叶而想让他看菊花, 是想重新点燃他对生活的信心。 师: 重新激起他对生活的信心。好, 说得真好! 古人说: 自古逢秋悲寂寥; 一点芭蕉一点愁; 一片秋叶一片秋。树叶黄了落下来, 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面对这“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象, 身有残疾的史铁生一定会更加感到悲怆, 甚至绝望。母亲最知道儿子的心事, 所以她把窗户给挡住了, 不让他看到衰败的景象, 而要带他去看菊花。她挡住了什么?留下了什么? 生: 挡住了悲伤, 留下了希望。 师: 把“悲伤”词换一下。 生: 绝望。

师: 挡住了儿子的绝望, 留下了希望。母爱是呵护, 母爱是引导。 [ 赏析: 德国作家歌德说过: 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 一只看到纸面上的文字, 另一只看到文字的背后。由于于老师的巧引妙导, 精当点拨, 使学生“目”透纸背, 读出了文字中包含着的意思, 真切地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于老师以其神圣的师爱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以其深厚、独到的文本解读功夫巧妙地引导学生捕捉着课文的亮点———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从不同侧面折射母爱的词语, 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 以其睿智的语言, 紧扣语言文字重锤敲击, 时而激励, 时而纠正, 时而巧点, 时而妙拨, 读中品, 品中读, 让学生在咬文嚼字中真切地品悟真情, 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母爱是什么?母爱是“躲”中的理解, 是“挡”中的呵护, 是“笑”中的宽容, 是“问”中的尊重, 是临终话语中潜藏的无休无止的牵挂, 是„„此时, 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不再是笼统的一堆概念, 而是成了一个个具体的清晰的特写, 深深刻在了学生的心坎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东西部协作工作总结下一篇:动物性食品安全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