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全球环境问题

2022-07-28

第一篇:十大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

1、比利时的马斯河谷事件

比利时的马斯河谷位于狭窄的盆地中,1930年12月1日—5日,气温发生逆转,致使工厂中排放的有害气体和煤烟粉尘在近地大气层中集聚不散,三天后开始有人发病。其症状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一星期内60多人死亡,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同时还有许多家畜致死。事后分析认为,此次污染事件,是几种有害气体同煤烟粉尘对人体综合作用所致。

2、美国多诺拉事件

多诺拉是美国宾西法尼亚州某河谷中小镇。1948年10月26日—30日期间,这里大部分地区受反气旋逆温控制,且26日—30日期间有大雾,致使大气污染物在近地层大气中集聚。这期间,全镇有591人相继暴病,症状为:喉痛、流鼻涕、干渴、四肢酸乏、咳嗽、胸闷、呕吐、腹泻等症状,死亡17人。据估计事件发生期间,二氧化硫的浓度为正常值的数倍,并发现有尘粒。分析认为,二氧化硫及其氧化作用产物同大气中的尘粒结合是致害因素。

3、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

素有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1952年12月5日—8日期间,又被浓雾笼罩。这期间许多人突然患呼吸系统疾病,一下子住满了伦敦的各家医院。四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增加4000多人,死亡者以45岁以上最多。事件后的两个月里又有8000多人死亡。人们就此事件分析认为,这于伦敦当时大量的耗煤有关。事件期间

粉尘浓度最高达4.46毫米/立方米,为平时的10倍,二氧化硫的浓度达到平时的6倍,在浓雾的特定条件下,烟雾中的三氧化二铁促使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从而形成硫酸,并凝在微尘上,从而形成酸雾,成为这一事件的杀手。

4、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洛杉矶位于美国西南海岸线。20世纪40年代初期,每年5—8月,在强烈阳光的照耀下,在城市上空常常出现弥漫天空的浅蓝色烟雾,致使整个城市变得浑浊不清。这种烟雾刺激于喉、鼻,引发喉头炎、头痛等许多疾病。研究发现这是大量的汽车尾气所致。这些成分复杂的汽车尾气,在洛杉矶三面环山的特定地势下,使市区大气的水平流动相对缓慢,它们在强烈阳光的照耀下就产生臭氧,并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危害人们的健康,因此,人们把这种城市上空的浅蓝色烟雾称之为化学烟雾。

5、日本水俣事件

日本南部九州湾有一个叫水俣的小镇,这里居住着4万居民,以渔业为生。1939年开始,日本的氮肥公司的合成醋酸厂开始生产氯乙烯,工厂的生产废水一直排放入水俣湾。该公司在生产氯乙烯和醋酸乙烯时,使用了含汞的催化剂,使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汞。这种汞在水体中,被水中鱼食用,在鱼体内转化成有毒的甲级汞。人食用鱼后,汞在人体内聚集从而产生一种怪病:患者开始时,只是口齿不清,步履蹒跚,继而面部痴呆,全身麻木,耳聋眼瞎,最后神经失常,直至躬身狂叫而死。水俣镇受害居民达万余人。

6、神东川的骨痛病

在日本富川有一条河叫神东川。多年来,两岸人们用河水灌溉农田,使万亩稻田飘香。自从三井矿业公司在神东川上游开设了冶锌厂后,发现有死草的现象。1955年以后就流行一种怪病;对死者解剖发现全身多处骨折,有的达73处,身长也缩短30厘米。这种起初不明病因的疾病叫骨痛病。直到1963年方才查明,骨痛病与三井矿业公冶锌厂的废水有关。原来,冶锌厂成年累月地向神东川排放的废水中含有金属镉,农民引河水灌溉,使废水中的镉转到了土壤和稻谷中,两岸人们饮用含镉之水,食用含镉之米,使镉在人体内积存,最终导致骨痛病。

7、日本四日市事件

四日市位于日本东部,1955年这里相继兴建了十多家石油化工厂,化工厂终日排放的含二氧化硫的气体和粉尘,使昔日晴朗的天空变得污浊不堪。1961年,呼吸系统疾病开始在这一带发生,并迅速蔓延。据报道患者中患慢性支气管炎占25%,哮喘病患者占30%,肺气肿占15%。1964年这里曾经有三天烟雾不散,哮喘病患者中不少人因此死去。1967年一些患者因不堪忍受折磨而自杀。1970年患者达500多人。1972年全市哮喘病患者达871人,死亡11人。据报道事件期间四日市每年二氧化硫气体和粉尘的排放量达13万吨之多,大气中二氧化硫气体浓度超过标准5—6倍,烟雾厚达500米,其中含有害气体和金属粉尘,它们相互作用生成硫酸等物质,是造成哮喘病的主要原因。

8、日本米糠油事件

米糠油事件发生在日本九州爱芝县一带。生产米糠油事件在脱臭的工艺中,使用多氯联笨作载体,由于生产的失误,致使米糠油中混入了多氯联笨,结果有1400人食用后中毒。四个月后,患者猛增到5000余人,并有16人无故丧生。这期间实际受害人在13000人以上,而且由于米糠油中的黑油做家禽饲料,造成10万只鸡死去。

9、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件

1986年4月26日临晨1时,距前苏联切尔诺贝利14公里的核电厂第四号反应堆,发生可怕的爆炸,一股放射性碎物和气体冲上1公里的高空。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核污染事件。事故发生以后,核电站30公里范围内的13万居民不得不紧急疏散。这次核泄露造成苏联1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受污染,其中乌克兰有1500平方公里的肥沃农田因污染而废弃荒芜。被污染的农田和森林面积大约相当于美国弗吉尼亚洲的面积。截止1993年初,大量的婴儿成为畸形和残废,8000多人死于核放射有关的疾病。其远期影响在30年后仍会产生作用。

10、印度博帕尔事件

1984年12月3日,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在印度博帕尔的农药厂因管理混乱,操作不当,致使地下储罐内的剧毒甲级异氰酸脂因压力升高而爆炸外泄。45吨毒气形成一股浓密的烟雾,以每小时5000米的速度袭击了博帕尔市区。死亡近两万人,受害20多万人,5万人失明,孕妇流产或产下死婴,受害面积40平方公里,数千头牲畜被毒死。

第二篇:全球环境问题题目汇总

题目1:近年来社会上主要关注哪些(全球性)环境问题?简要论述其影响? 答:(1)酸雨蔓延(Acid rain)

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危害水中生物;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的流失,导致土地贫瘠化;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建筑物损坏。

(2)臭氧层破坏(Ozone depleting substances) 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伤害眼睛,导致白内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类、蔬菜等的生长,并穿透10米深的水层,杀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从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链和自由氧的来源,影响生态平衡和水体的自净能力。

(3)全球气候变暖(Greenhouse effect)

全球海平面上升一些岛国便会被淹没;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两极冰川融化;大量物种灭绝;淡水资源流失;农作物减产;疾病肆虐;造成新的冰河期。 (4)大气污染(Air pollution)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外,还可对心血管系统、 肝等产生危害,严重的可夺去人的生命;对生物的危害,动物因吸入污染空气或吃含污染物食物而发病或死亡,大气污染 物可使植物抗病力下降、影响生长发育、叶面产生伤斑或枯萎死亡;对物品的危害,如对纺织衣物、皮革、金属制品、建筑材料、文化艺术品等,造 成化学性损害和玷污损害;造成酸性降雨;破坏高空臭氧层;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5)生物多样性锐减(biodiversity) 破坏人类未来的食品来源;破坏药物来源;破坏工农业资源;破坏物种的生物遗传基因;影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6)水污染(Water pollution)

绝大部分有机化学药品有毒性并且消耗水中溶解的氧气,危及鱼类的生存,引起生态破坏;污染的水难以得到净化,人类的饮水安全和健康受到威胁。 (7)海洋污染(Ocean pollution)

局部海域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沿海藻类大量生长;;海洋上油船的泄漏会造成大批海洋动物死亡,由海域至路域使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海洋生物死亡后产生的毒素通过食物链毒害人体;破坏海滨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使之失去应有价值。 (8)土地污染(Land pollution)

土壤污染使本来就紧张的耕地资源更加短缺;给农业发展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是造成其他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污染物具有迁移性和滞留性,有可能继续造成新的土地污染;严重危及后代子孙的利益,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题目2:简要论述气候与气候系统,生态与生态系统,环境与环境系统的含义、相关性与侧重点。

① 含义: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生态,现在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事物来说的,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客体),即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环境系统是环境中所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总和。

② 相关性:(1)气候与气候系统:气候和环境变化时气候系统五大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2)生态与生态系统:都研究生物群体与周边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3)环境与环境系统:都研究环境中所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③ 侧重点:(1)气候与气候系统:气候是气候系统的全部成分在任一特定时段内的平均统计特征。其意义为:指出气候的物质基础是气候系统,而不仅仅是大气,它和天气系统是有区别的;某一时段的气候状态是指这一时段气候系统各属性的平均统计特征。(2)生态与生态系统:生态强调生物的生存状态,生物之间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生物为主体出发。而生态系统则侧重于宏观整体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大小不一,多种多样,小到一滴湖水、一个独立的小水塘、热带雨林中一棵大树;大到一片森林、一座山脉、一片沙漠都可以是一个生态系统。(3)环境与环境系统: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围绕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构成中心事物的环境。环境系统则着眼于地球表面各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具有宏观性。环境系统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通常把地球环境系统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或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4)环境系统和生态系统:前者着眼于环境整体,而后者侧重于生物彼此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两个概念相近似,但后者突出人类在环境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系统从地球形成以后就存在,生态系统是生物出现后的环境系统。而人类生态系统一般是人类出现后的环境系统。

题目3:近年来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论述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答:

1、气候变化成为全人类面临的难题

目前国际社会关注的气候变化,主要是指由于人为活动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大气组分改变,引起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科学报告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上升到2005年的379ppm。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未来100年还可能上升1.1~6.4℃。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很严重,甚至关系到地球的未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气候变化导致灾害性气候频发,冰川和积雪融化加速,水资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气候变化还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等自然灾害影响更为严重,小岛屿国家和沿海低洼地带甚至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气候变化还会对农、林、牧、渔等经济社会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并加剧疾病传播,威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2、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承担主要责任

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包括大量耗费化石能源、砍伐热带森林、生产和使用化工合成产品等,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据有关研究机构的报告,自1750年以来,全球累计排放了1万多亿吨二氧化碳,其中发达国家排放约占80%。正是发达国家工业革命以来200多年的发展,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造成了当前的气候变化,给地球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不利影响。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则是受害者。气候变化直接危及发展中国家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其不利影响又会妨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使发展成果贬值。此外,应对气候变化也会增加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成本,从而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和发展空间,进一步加剧发展中国家贫困。

3、我国要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经济

综上所述,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更加繁重的任务。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统筹考虑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统筹考虑当前利益和长远战略,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影响、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能力为目标,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增强碳汇为重点,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的作用,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撑体系,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经济,努力实现国务院确定的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三大任务:第一项任务是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第二项任务是积极采取适当措施,增强抵御气候变化不利影响能力; 第三项任务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基础能力建设,做好应对气候变化长期工作准备。

4、个人对于气候变化问题所能作出的贡献

对于全球气候变化,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广泛宣传和普及全球气候变化知识、提高公民保护全球环境和气候的意识、引导公众建立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对于步入科研之路的高校学生而言,应该在科研政策层面上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作出贡献。 首先,加强未来最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研究。 其次,还应研究各种可能发生的其它气候变化,制定各种可能发生的气候情景的应对措施。另外,要与多阶层的决策者密切联系来开展有关研究,强调相关领域的协作研究,以更直接地服务于国家和行业的发展决策。这也是保障气候变化科学得以真正服务于社会和获得持久支持的必由之路。

题目4:简要论述当前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国策。

答:(1)①大气污染问题: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超过中国规定的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2011年中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达1857万吨,烟尘1159万吨,工业粉尘1175万吨。②水环境污染问题:中国七大水系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中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黄河多次出现断流现象,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③垃圾处理问题:中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中国各地。④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⑤水土流失问题:中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中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⑥旱灾和水灾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⑦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中国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⑧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化学品之中。

(2)1973年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到现在,我国在积极探索环境管理办法中,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八项制度。①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通过签定责任书的形式,具体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污染的单位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②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通过定量考核对城市政府在推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的活动予以管理和调整的一项环境监督管理制度。③污染集中控制:污染集中控制是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为保护环境所建立的集中治理设施和所采用的管理措施,是强化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④限期治理制度:限制治理制度,是指对污染危害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区域采取的限定治理时间、治理内容及治理效果的强制性行政措施。⑤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是指一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生产经营者,按照国家的规定和标准,缴纳一定费用的制度。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质量预断评价,是指对可能影响环境的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或其他开发建设活动,事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估,为防止和养活环境损害而制定的最佳方案。⑦“三同时”制度 :是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⑧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是指凡是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按规定程序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所拥有的排污设施、污染物处理设施及正常作业情况下排污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的一项特殊的行政管理制度。排污申报登记是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基础。

第三篇:全球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全球环境问题及其危害.txt 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及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人对环境作用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由此所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也应运产生。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在整个环境问题群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对整个生物界包括人类在内其危害性也最大,因此被人们称为全球性三大环境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对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危害的剖析,激起人们增强保护环境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1 臭氧层的破坏及其危害 臭氧(O_3)是大气中的一种痕量气体组分,其含量约为30亿吨,并全部集中在对流层与同温层底部这一空间范围内,我们称之为臭氧层。臭氧层的存在,能将杀死人和生物的紫外

现代中国正面临着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

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中国所起的反面作用是那么令人瞩目枣全世界三大酸雨区,其中之一就在我国的长江以南地区,而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资源的30%;

温室效应的主要祸首二氧化碳,我国就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国,而目前二氧花硫的排放已是世界第一;

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侵蚀土地,而我国每天都有500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吞食;

森林面积减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而我国年均消失天然林40万公顷,且按近十年的平均采伐和毁坏森林的速度,到5055年将失去全部森林;

水资源危机,作为世界21个贫水国之一的中国,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

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亿吨沃土付之东流;

与日俱增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围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

大气污染已使我国600多座城市的大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1%。

关于环境问题,1979年在高度经济增长开始之际,政府同时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遗憾的是环境一味恶化,根本看不到整体上有所改善。据调查确认,城市中大气环境指数达到国家标准的只有40%左右,国土面积的30%以上有酸雨现象。据说造成酸雨的氮氧化物和硫磺氧化物等物质借风向流动,给日本及朝鲜半岛等上空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另外,还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骤增(占世界14%)、严重的水质污染(七大水系中有70%存在重度污染)、水源不足(400座城市以上为缺水状态)、沙漠化的扩展、沙尘暴及黄沙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等诸多问题,可以说中国的环境污染已经陷入危机状态。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解决,重要在于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自觉维护环境不受污染.政府环保部们要严格执法.要从严处理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污染事故. 二.能源问题的解决,要开发和节约并重. 要大力开发理用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等. 节约能源,是解决能源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外有的专家把节能称为除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力资源外的第五大常规能源.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八大社会特征

环境问题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因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社会特征。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八大社会特征为:

1.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进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将在相当长约一段时间里继续恶化;

2.环境问题不仅表现为人(社会)与自然的矛盾,而且越来越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3.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染在环境问题中的分量加重。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问题成为我国环境问题的重要内容,普通居民对环境问题也负有越来越大的责任;

4.城市环境问题受到高度重视,并在局部有所缓解。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各项政策措施力度的加强,我国城市环境的一些污染指标上升幅度变小,一些指标(尤其是大城市的一些指标)已开始下降;

5.农村环境问题失控,呈日益蔓延和加重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乡镇企业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城市污染向农村扩散、转移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6.环境问题与贫困问题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7.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颐的客观状况缺乏清醒的认识,公共环境意识水平低下,缺乏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8.环境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交叉、重叠,解决的难度日益加大,经济发展问题、贫困问题、社会风气问题、社会失范问题,尤其是中国的人口问题,都加剧了解决环境问题的难度。这些特征的存在与当代中国社会特定的转型过程密切相关。

危害

1、威胁生态平衡

2、危害人类健康

3、直接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 生态危机

整个人类的历史有无数的事例表明,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与索取,像对自然界拖欠一大笔债务一样,总因不能偿还而遭受自然界的报复。

试想,人类文明发源地,中国的黄河流域,巴比伦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和印度的印度河流域,都曾是森林密布,郁郁葱葱,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的地方。由于过度的开发,对林木的无限制的砍伐,对土地的漫不经心的耕作,使覆盖地面的植物大面积地消失,造成土壤的流失,雨季的雨水冲刷,旱季干风的吹拂,不断地将泥土带走,只剩下光秃秃的岩石和一片贫瘠的沙土。在地图上看到的北非的沙漠、巴比伦的沙漠、印度河畔的沙漠以及黄河河套的沙漠就是如此形成,再也不能恢复原貌。今天重游旧地,只是一片荒凉,却很难想象那是昔日产生伟大文明的富饶肥沃的地方。当然在古代,一个地方适合人们生活的生态环境破坏了,人们还可以迁徙到另一个地方去进行开发,现在整个地球早被人类所布满,我们只好忍受我们所破坏的环境给我们带来的恶果。例如,在我们的国家,我们只好忍受每年流失的100万公顷良田和每年向南推进1500平方公里的风沙线。[5] 不过可惜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弄干和开发了整个北大荒。

然而,工业社会比之农业社会对环境的破坏却有增无减。它以更大的规模和更高的速度耗费自然资源。根据米都斯(D. H. Meadows)在《增长的极限》[6]一书估计,煤、石油、金属矿床等不可财生资源,在2100年以前就消耗殆尽。即使这个估计有夸张的因素,但无论如何这些资源最多也过不了几个世纪,就会消耗干净。至于可再生的资源,肥沃的土地、森林、动植物、空气与水,工业世界对它们的开发与使用,早已超出生态系统再生循环所能容许的范围,早已造成永久性的损害,全世界的野生动植物早已面临重大危机。在过去2亿年中,平均每年只有一种物种灭绝,而工业社会出现后,每年就有四万种物种遭灭绝[7]。按照美国生态运动创始人布劳尔(D. Brower)的计算,如果工业革命从1840,即鸦片战争的时候算起,则在工业革命前,人类至少花了近一百万年的时间才创造了10亿人口,这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能承受的人口数,在这个数目内,自然界各种野生物种有可持续发展之可能,人类也是如此。可是工业社会仅仅经过一百六十年,即2000年,地球人口超过60亿,联合国估计2050年世界人口将是90亿。这将是地球生态系统所不能承受的了。这正如生态系统学家L. W. 麦克康门斯所说的“我们正接近于一个空前未有的环境危机。一个物种威胁到生物圈的生存,这在地球历史上可能还是第一次。[8]”工业生产不仅大规模地高速度地耗费自然资源,而且它的产物和副产物大多数以自然界生态系统所不能纳入再循环的形式毒化整个环境,污染了大地、空气和海洋。在这方面,只要举出DDT农药应用的例子就是说明问题了。DDT及其他碳氢氯化物农药,是工业化农业的产物,它本来是用以杀死害虫以保护农作物的生产的。不料DDT在环境中不能分解,或降解极为缓慢,于是长久地散布在大地、湖泊和海洋中,残毒为腐屑所吸收,主要通过吃腐屑的浮游生物和昆虫进入食物链,进入小鱼的组织中,通过食物链的捕食关系,在摄入与再摄入过程中变得愈来愈浓缩,结果越是处于食物链的顶部的生物,吸入的分量越大。于是在喷撒DDT地方周围的相当大的范围里,许多吃食鱼虾的鸟类以及吃食鸟类的鹰都濒于死亡,而人类吸入过量的DDT会引起癌症。这就是伟大的生态运动创始人、美国海洋学家蕾切 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所说的“死亡之河”。世界各地使用DDT及其他类似的毒性杀虫剂,就使得许多生物群落严重退化,它在海洋中不但破坏了许多海产的幼虫期,而且抑制了海洋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对海洋的氧气形成产生影响,并破坏大气的平衡。它的影响如此遥远,在喷撒DDT数千公里之外的南极,那里的海豹和企鹅的脂肪里均可发现有害的DDT。

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

我是来自10级经济学(2)班的学习委,我叫张盼盼,很荣幸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担任学习委员这一职务的经验。

转眼间大学生活已经过了一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担任着学习委员这一职务。回望这一年多,自己走过的路,留下的或深或浅的足迹,不仅充满了欢愉,也充满了淡淡的苦涩。一年多的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下面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习委员是班上的一个重要职位,在我当初当上它的时候,我就在想一定不要辜负老师及同学们我的信任和支持,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要认真负责,态度踏实,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执行能力,并且做事情要公平,公正,公开,积极落实学校学院的具体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学习委员,要收集学生对老师的意见和老师的教学动态。在很多情况下,老师无法和那么多学生直接打交道,很多老师也无暇顾及那么多的学生,特别是大家刚进入大学,很多人一时还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模式。学习委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一个桥梁,学习委员要及时地向老师提出同学们的建议和疑问,熟悉老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再次,学习委员在学习上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要有优异的成绩,当同学们向我提出问题时,基本上给同学一个正确的回复。

总之,在一学年的工作之中,我懂得如何落实各项工作,如何和班委有效地分工合作,如何和同学沟通交流并且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我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日:有的时候得不到同学们的响应,同学们不积极主动支持我的工作;在收集同学们对自己工作意见方面做得不够,有些事情做错了,没有周围同学的提醒,自己也没有发觉等等。最严重的一次是,我没有把英语四六级报名的时间,地点通知到位,导致我们班有4名同学错过报名的时间。这次事使我懂得了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马虎。

在这次的交流会中,我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吸取一些好的经验,带动本班级的学习风气,同时也相信大家在大学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谢谢大家!

第四篇:环境问题的全球化及其应对

环境污染

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生物污染、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

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 生态破坏

森林覆盖率下降、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化、沙漠化、水源枯竭、气候异常、物种灭绝等。

环境问题的发展阶段

(1)生态环境的早期破坏 ——人类早期社会

(2)近代城市环境问题 ——工业革命至20世纪80年代 (3)全球环境问题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现在 生态环境的早期破坏

人类经历了以采集狩猎为生的游牧生活到以耕种和养殖为生的定居生活的转变 总的说来,这一阶段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还是局部的,没有达到影响整个生物圈的程度

近代城市环境问题

出现了大规模环境污染,局部地区的严重环境污染导致“公害”病和重大公害事件的出现。

自然环境的破坏,造成资源稀缺甚至枯竭,开始出现区域性生态平衡失调现象。

当代全球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出现了范围扩大、难以防范、危害严重的特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难以承受高速工业化、人口剧增和城市化的巨大压力,世界自然灾害显著增加。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越境污染、海洋污染、野生物种减少、热带雨林减少、土壤侵蚀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和损耗

3、生物多样性减少

4、酸雨污染

5、森林锐减

6、土地荒漠化

7、大气污染

8、水污染

9、海洋污染和破坏

10、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造成自然环境和生物区系的变化,并对生态系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类健康和福利产生重大的有害影响。

100年间,世界平均气温上升了0.74摄氏度;最近50年间,气温上升的趋势是过去100年间的2倍左右;全球范围冰川大幅度消融;世界各地暴雨、洪水、干旱、台风、酷热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气温是过去1300年中最为暖和的50年;过去等气象异常事件频发;20世纪中,全球平均海面上升了17厘米;这种趋势如不扭转,意味着到21世纪末,气温将上升4摄氏度,海面将上升60厘米。

酸雨

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世界三大酸雨区:

我国覆盖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和青岛等省市部分地区,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

以德、法、英等国为中心,波及大半个欧洲的北欧酸雨区;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在内的北美酸雨区。这两个酸雨区的总面积约1000多万平方公里。 土地荒漠化—地球的癌症 荒漠化:“包括气候和人类活动在内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物目前已知约有100多种。有自然因素(如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和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生活燃煤、汽车尾气、核爆炸等)两种,且以后者为主,尤其是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所造成的。主要过程由污染源排放、大气传播、人与物受害这三个环节所构成。 水污染

日趋加剧的水污染,已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成为人类健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据世界权威机构调查,在发展中国家,各类疾病有80%是因为饮用了不卫生的水而传播的,每年因饮用不卫生水至少造成全球2000万人死亡。生命之源变成了"世界头号杀手"。

环境问题全球化的影响

1、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1)对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产生严重威胁。 (2)促使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变化。 引发价值观念的重大变化; 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各国政治与社会管理的影响。

(3)应对和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政要议事日程的优先议题。 我国积极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策略

1、我国环境问题

2、我国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基本原则 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明确国际环境问题主要责任

维护各国资源主权,应遵循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 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参与是非常必要的

应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和需要

我国积极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策略

(一)国际层面:基于国家利益需要,积极寻求国际合作

1、基本出发点:基于历史和现实国情,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1)不能只看总量,还要看人均。

(2)不能只看当前的排放量,而且要看历史的累计排放量。 (3)不能只看排放的数量,还看要发展的阶段。 (4)不能只看本土排放,而且要看转移排放。

2、基本角色定位:发挥维护者、推动者、领头者的作用,展现领导风范和大国作用 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暨自身利益而努力; 展现领导风范和大国作用,提升国际影响力。

3、基本行动策略:变被动为主动,转防守为进攻 积极参与相关科学技术活动和政治谈判活动;

积极参与环境合作的国际谈判和国际合作规则的制定。

(二)国内层面:将环境保护列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

1、慎重对待和处理本国的环境问题及其对全球环境问题的贡献。

2、建立健全环境民主参与制度。

3、改善环保法律制度和政策,使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

4、着力推进环保科技创新。

5、完善政府环境责任制度。

第五篇:全球环境问题的存在与生态文明的发展

全球生态问题的存在与生态文明的发展 美术系 艺术设计 09级08班

姓名:曾雪萍

学号:200912020219

【摘要】现在全球生态问题是值得关注近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进步的同时,由于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不正确认识及盲目开发行为,导致了20世纪

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产生与发展成为生态政治运动兴起的动因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推动了各国政治和国际政治生态化的发展。生态政治产生发展是政治生态学、政治生态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政治生态化是生态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解决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不可或缺的根本措施之一,是全球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政治发展的趋势之一。

【关键词】全球环境问题;生态危机;生态政治;政治生态化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 全球存在的环境问题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危肋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

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二 生态危机

所谓生态危机,指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

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后50年全球环境遭到空前严重破坏和污染,并被一些生态学家、政治家称为20世纪人类犯下的三大愚蠢行为之一和第三次世界大战。地球日发起人盖洛德•纳尔逊曾精辟说道:来自自然的威胁(生态危机)是比战争更为危险的挑战,从德国和日本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可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起来,但没有一个国家能从被毁坏的自然环境中迅速崛起。50年代以后,世界环境相继出现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物质扩散、人口爆炸、土壤侵蚀、森林锐减、陆地沙漠化扩大、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十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正残酷地撕毁人类关于未来的每一个美好愿望和梦想,这一影响不仅会殃及一代、两代人,而且将影响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生存繁衍。

全球环境问题及生态危机从以下一些数据和事实我们就可窥见一斑。例如,目前地球上的动植物物种消失的速率较过去6500万年之中的任何时期都要快上1000倍,大约每天有100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20世纪以来,全世界哺乳动物中3800多种中已有110种和亚种灭绝,另外还有600多种动物和25000余种植物正濒临灭绝。生态学家指出,迄今为止,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如要使其自然恢复至少要一亿年以上。水污染使人类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据统计有17亿以上的人没有适当安全饮用水供应,30多亿人没有适当的卫生设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项调查指出,在第三世界由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导致的死亡人数达2.5万人。再如1983~1984年埃塞俄比亚因植被破坏、土壤流失形成的特大旱灾使得100万人因饥饿而死亡,1991~1992年,非洲大陆12个国家持续旱灾,使得约3500万人濒临死亡。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中国古文明中心的发源地--黄河,目前年断流最长达227天,与此同时,长江由于洞庭湖等大湖泥沙淤积加速,湖体面积和容量正逐年锐减,洞庭湖1825年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1949年减少到4360平方公里,到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时湖面面积仅为2653平方公里,据此缩减速度,洞庭湖将可能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成为又一个罗布泊,从中国自然地理图册上消失。目前,长江中下游防洪大堤也逐年升高,古时?quot;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悲剧在不远的将来又将可能在长江重演。今年我国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多次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沙尘暴天气,再次使得中国人感受到了环境破坏程度之深和距离之近。

全球环境恶化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损失。据估计,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人民币,这相当于20个唐山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仅1998年长江洪水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600亿人民币,而每年全世界因环境污染和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低于2.5万亿美元。因此,生态学家指出地球生态系统正在遭受地球有史以来最严重

的污染和破坏,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已直接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持续发展,生态危机已经超越局部区域而具有全球性质,来自于生态危机的威胁,已远远超过战争、瘟疫,保护地球家园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三 生态政治

生态危机的加剧使人类认识到,社会是身处自然环境中的社会,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辨证的双重互动效应,自然生态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社会又对自然环境有着深刻的正负效应。因此,到20世纪50、60年代全球环境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日益成为一个敏感而重要的政治问题,生态政治理论也应运而生。生态政治理论认为,人类不仅是社会的人,同时也是受自然环境限制、约束的人,如果政治行为仅仅去把握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社会属性关系,而忽略自然生态规律对人的影响,甚至违背自然生态运行规律,以人类自身生态环境及资源的牺牲为代价,去达到少数集团、阶级、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那么整个人类最终将自掘坟墓,走向自我毁灭的绝境。覆巢之下,焉有安卵?因此,生态政治理论是站在全人类生存利益的高度上指导生态政治运动有序地进行,一定程度上讲,它是超阶级、民族、种族、国家界限的。

全球性环境问题导致了全球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又成为民众生态政治运动的源动因和基础,把环境问题作为政治范畴并纳入政治家的视野,用全球性的环保联盟来代替军事、经济联盟,这是全球政治生活和政治战略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变。由于世界各国绿党的参政,以及民众生态政治运动的深入和范围的扩大,使得各国政治和国际政治向新的方向发展,这就是目前国际及各国内部政治发展的生态化趋势。

政治生态化的内涵--政治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化一词目前经常出现,比如经济生态化、教育生态化、科技生态化等。生态化是将生态学原则和原理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范围内,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去思考和认识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情况,最优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政治是人类的政治,人类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政治的发展与人类与自然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政治生态化这一概念在国内外还鲜为少见。所谓政治生态化,其实质是把生态环境问题提到政治问题的高度,进而使政治与生态环境的发展一体化,把政治与生态有机辨证地统一起来,最终促进全球政治与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环境在宏观上影响着政治区域的结构、功能和政治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制约着政治区域系统的运行以及政府高层决策者的政治举措。因此,政治生态化的提出就是要正确地解决政治与环境的关系,把环境问题纳入到政府决策、公民政治参与、国际政治行为和政治教育等过程中,使政治过程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有机协调起来。这样政治与环境的内在关系就成为政治生态化研究的核心内容。政治生态化所遵循的是公平性、持续性、协调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循环再生、生态平衡等生态学基本原则和原理。在当今世界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过程中,它将成为传统政治发展的历史转折点,从而构成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政治生态观,以推动世界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环境间的协调发展,使人类战胜生态危机,走?quot;人类中心主义的阴影,向生态中心主义转变,步入生态文明时代。

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熟悉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辨证统

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有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历史经验表明,当人

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沉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经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总之,人类社会是在熟悉、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人类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生态文明所提供的基本观念是全球生态环境系统整体观念和系统中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因此,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熟悉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的角度说,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在评价自然物种的非经济价值时,要承认物种有其自身天然生存的权利。人类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否则必然会遭到自然的复。

价值观的革命。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价值观并不能仅仅以人本身为最终目标,人类的功利和幸福不能逾越自然所答应的范围。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真正持续、健康的功利与幸福。但是,功利

与幸福及其程度的界定又是由人的价值观所决定的。生态文明是人类价值观必然的选择。 保护生态环境是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生态文明的伦理道理是以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系统正常运转,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状态为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人类其他的一切行为,首先必须以服从这一道德准则为前提。重新学习在地球上生活的艺术,生态先于一切,离别传统的“物质主义”,这是生态文明条件下,生态伦理道德的主题。

生态文明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发展结构理论把生态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政治、文化“三领域”框架中加上“生态环境”,建立起“四领域”的总体框架,因为美丽的地球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文明必须把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正常运转作为其重要标志之一。

确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这种理想需要我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变革、创新,这是一项艰巨、持久的挑战性工作。在新世纪,我们要把这种理想作为指引经济社会发展的灯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飞跃。

当代生态文明理念的产生,不仅引起人们自然观的新变化,也延伸到社会政治经济方面。许多人都意识到,生态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甚至还存在于精神心理方面。许多人除了研究自然生态之外,还研究社会生态、政治生态、经济生态,而且提出了精神生态的概念。还有人提出,生态文明在当代,应该成为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并列的四大文明。因此,生态文明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并正在从理论形态向实践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71年版,P519。

参考文献:

1、何怀宏主编:《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2、路甬祥: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实质深入探讨和谐发展规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

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2、李景源、杨通进、余涌:论生态文明,《光明日》2004年04月30日。

3、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4高中华.环境问题抉择论——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性思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35政府政治行为的生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圣诞节小学生作文下一篇:水浒传阅读推进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