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深爱之切读书笔记

2023-06-16

第一篇:知之深爱之切读书笔记

读《知之深爱之切》有感

闲来细细品读《知之深爱之切》一书,书中的朴实无华而又生动深刻。虽然时隔30多年,但现在读来仍能感受到习总书记对正定人民的真挚情怀,也不由得为其深刻的思想观点所折服。《知之深爱之切》这本书记录了习总书记从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在正定工作期间的讲话、、书信等,也生动展现了习总书记在这期间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在县委书记岗位上的理论思考、实践探索成果,是我们认真学习的珍贵史料。

从“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要明朗”、“政治上要敏锐工作上要创新”、“到基层寻求‘源头活水’”、“不讲效率,改革就是一句空话”、“改革戏必须大家唱”、等和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总书记今天一系列讲话的思想渊源和实践根基。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干部,在学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时,结合总书记的经历,能得到更深层次的启发和思考。同时这些弥足珍贵的思想观点和精神财富,必将对青年党员干部的长远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实践出真知,智慧于实践。习近平同志15岁开始到陕北农村插队7年,后来又经过大学的深造和部队的锻炼,到正定工作后更是深入了解农村现实。当他初任正定县委伊始,作出了关于改革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其中就包含了反对官衙作风,注重研究调查,规定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深入基层,着眼实际,直接听人民的反映,寻求“源头活水”。要求大家分包各线,亲自联系乡镇,多下去走一走,看一看,实实在在地调查研究一番,多了解一些真情实况,长一些真知灼见,而不是坐在冬暖夏凉的办公室里看报喝茶、听报告。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习总书记始终践行着扎根基层、寄情于民,即使是在艰难困苦的时期。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总书记的改革复兴的想法得到升华,也成为他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力量之源,实践之基,同时也深深地激励了我,最初参加工作时,是作为一名司法助理员,当时的招考公告上写明要在基层服务满3年,自己在到基层司法所之后,也觉得基层条件差,生活和办公条件都不好,但是在看了总书记的基层经历之后,我觉得基层条件虽然艰苦,但却是能够直接和老百姓接触,并且基层的条件也在逐步好转,青年干部在基层认真做事,必能大有所为,而且作为一名党员和公务员,扎根在基层,服务在基层,才能根基牢固,走得更好更远。

在书中习总书记说到:“不讲效率改革就是一句空话”。他主张速度就是效率,协调就是效率,简化就是效率,并以身作则,全身心、高效率的投入到人民的事业中去。在活动中改变组织纪律松弛、办事拖拉马虎、工作效率低下的状况。要求各部门明确责任,简化办事程序,说短话,开短会,发短文件。敢于碰硬,敢于负责,敢于解决问题。能在当天解决的问题,就不要拖到第二天解决。在活动方法上,习总书记当年还要求各级领导班子要认真总结检查自己的工作,认真照一照镜子,查一查组织纪律性是强还是差,文件会议质量是高还是低,办事速度是快还是慢,处理工作是硬还是软。在活动过程中,要层层抓典型。好典型要表扬,坏典型要批评,最坏的要处分。并以“效率月”为开端,在正定全县及各乡镇把提高效率的经验发扬出来,势头保持下去,以适应经济翻番的需要。现在全县窗口单位都在实行延时服务,作为一名党员,更应积极相应组织号召,积极主动地参与周六值班,带头为群众服务。

习总书记当年的远见和作为,到如今仍然时刻警醒着我们,为人民服务是等不得,慢不得,拖不得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中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大概也是当时的写照。知之深,爱之切,行之坚,细细回味,感触颇多,受益匪浅,同时也坚定了我做好工作的信心与决心。唯有把总书记的宝贵精神财富继承好,心系群众、勇于负责、敢于创新,才能用实际行动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读后感”。

第二篇:知之深爱之切演讲稿本单位

勇于担当 铸就辉煌梦想

这几天,怀着崇敬而激动的心情认真阅读学习了总书记的《知之深 爱之切》,感悟颇深。这些三十多年前的文章立意深远、高瞻远瞩、切中时弊、引人深思,至今都有着现实指导作用,能够指出我们的工作目标,引领我们发展的方向,激发我们的工作热情。

《尽快实现党风好转》一文深深触动了我,文中指出了影响党风建设的方方面面,使我们认识到只有身心俱下、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才能扭转我们的党风和工作作风。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在春节过后的第一天省委、省政府便召开了省级机关作风整顿动员大会,省委、省政府要在新的一年里夯实我们的工作作风,打造一支立场坚定、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任劳任怨、能征善战的机关队伍。能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驾护航的队伍。

在当前的形势下,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是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是提升政府机关工作效能的前提,也是衡量机关队伍是否勤政廉洁、务实亲民的重要标尺。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弘扬清新的从政文化,打造

1 良好的政务环境,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获得群众的支持。带着真心真意到群众中去听实情、动真情、出实招、办实事,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期望,才能实现党风政风的根本好转,促进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才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在我们的工作中要贯彻这种勇于担当,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要把办公厅的“精致、细致、极致”要求作为工作标准,把“马上就办、办就办好”作为工作准则,把“夙兴夜寐、激情工作”作为工作常态,全面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

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工作,要把如何让自己的工作顺利开展,如何做到高效快捷作为重点,要实实在在的摸清工作中的问题,踏下心来解决问题。要清楚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认真谋划,科学安排。要在其位、谋其政。把全部心思用在工作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只有用心工作,才能取得成绩,针对我的工作特点就是要对文件印制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深入研究,认真思索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规范公文格式要求,让领导满意;要多学习多思考,真正把学习当作是一种责任、一种生活方式,不断在读书学习中获取真知灼见,提升能力素质,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创新工作方法,具体说就是通过学习改进让我们的文件印制工作做到效率更高、格式更规范,有力的推

2 动自己和车间的工作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要勇于担当、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定下来的事要雷厉风行、抓紧实施,工作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想出的办法要及时落实,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平时做好总结、完善提高,确保工作都能优质高效的完成。

我们只有倾力打造勇于担当、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才能感召同志,汇聚起一股强大的人格力量。而这种人格力量,将会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不断发挥粘合剂、催化剂的作用,使得我们的工作更为和谐、有序,工作时也会充满活力和正能量。

谢谢大家

第三篇:惟知之深 故爱之切

惟知之深 故爱之切

在《国史大纲》中读到一句“惟知之深,故爱之切。”抄写下来。钱穆是讲,不知历史,空谈爱国,难免流于“农人爱牛”境。

想起从前看李渔的“不知而奉承,实为诽谤。”(大意),读到笑出来,言语偏激处,有一种真挚的追索。

时常心生惭愧于此身的浅陋,于天地万物万事,枉自含泪,枉自蒙昧地谈美、说爱、叙情,又往往辞不达意,而在心之体会上,又时觉昨非今是。从前每每看到“必读”“必会”“必往”“千万不要”“一定不能”开头的文章,必如飞蛾投火一般奔去。

后来,才渐渐体会到,那一切必与不必都是别人的必与不必。那标准是建立在一知半解还是艰辛的了解上呢?是建立在浮世的荣辱私心还是建立在仁厚开阔的胸怀之上呢?不再看别人列书单,也不给别人列书单。生命何其短暂,误导别人,谋杀别人的时间一般。

人和这尘世的一切机缘,都是要自己一一遇合去,看似走着别人的指来的捷径,其中的甘苦悲欢却是自己的。

一个人对一件事的态度,往往也是对一万件事的态度,历史观、价值观、情爱观。。。诸态度最后都是人生观。这“惟知之深,故爱之切。”中,首先要有敬意、温情在先,知而后生深情,深情而后赏其美,患其陋,仰其德,患其心,体其志,忧其身。

这是一种人生的态度。

从自身得失去考量、评价别人,那样的爱,是“农人爱牛”的爱,看上去是爱别人,是通过别人,爱自己。

当我意识到自己的粗浅时,不再谈爱。就算我已经具备了一份尊重和了解的态度,可是知的过程,真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年少的时候读别人写来的几句诗:

若你所有的流浪都是因为我

我如何能

不爱你风霜的面容

若世间的悲苦 你都已

为我尝尽 我如何能

不爱你憔悴的心

如今,我不喜欢这样的一种爱。

爱不是,爱上别人为自己的受苦。那里面有虐的意味。

且让自己,先去知去识这世界的丰美所在,去趋向由衷之爱。那是自由的,爱国、爱家、爱人、爱山河日月、爱花鸟草虫,一切爱都是由知而起的一种自发情怀。

知之深,才会生出爱,懂得怎样爱。

第四篇:知之为知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教案

教学要点: 学习表现孔子生存智慧的选文,讨论并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重点:学习有关语言知识,除第

6、

10、

11、12则选文以外,其它选文都应精讲。 、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一、导入新课 “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这些成语,其实都出自孔子之口,都包含了孔子的人生智慧。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几则表现孔子人生智慧的语录。

二、疏通12则语录

(1)指明学生集体朗读12则语录,纠正读音错误。

(2)探讨重点字词。学生提出问题,互动解决,教师加以点拨。

(3)翻译12则语录。学生翻译,互动解决,教师点拨。

三、探究研讨12则语录的思想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12则语录的阅读体会,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组内其它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总结、深化,要点如下:

1、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

2、第二则:这几句对我们有以下启示。根据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3、 第三则:一是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错误是正常的,所以不能害怕犯错误,畏惧犯错误的人不可能取得进步;二是犯了错误不改正就是真正的错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三是要学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在同一个地方两次跌倒。

4、第四则:一是有过错,别人都能看见,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对领导者、公众人物而言尤其是这样;二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反而会赢的人们的尊

5、 第五则:一是掩饰错误是人格卑下的表现,会闹笑话,会让人瞧不起;二是要有把自己的错误暴露出来的勇气,因为只有暴露出来,才能得到纠正;三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犯不犯错误,而在于能不能改正错误。

6、 第六则:人能把道扩大,不是道能扩大人。道在这里既是指孔子的主张、思想,人自觉修身,可以扩大道,但道本身不能扩大人。境界是自己修炼来的,而不是别人赐予的。

7、 第七则:一是一个人要善于自省,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少责怪别人,而不要老是责怪别人会推托客观原因,这样才有利于真正解决问题,如果每个人都善于从自身找原因,善于自我批评,就会减少社会内耗,提高办事效率;二是从自身找原因,是避免矛盾,减少怨恨的重要途径。

8、第八则:一是做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会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甚至使人学会作假,而这些都会影响人达到真正的目的;二是不能被小利益吸引,一个人太在乎小利益,就会忘记大根本,而区分小利益和大根本是至关重要的。 9孔子是如何强调诚信的?

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

第十则:对一个政府来说,守信对人民的承诺是他站得住脚的根本。

第十一则:一个人的品质高下,只有在矛盾冲突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

第十二则:一是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从不因任何人任何事而停止;二是时间流走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三是珍惜时间,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

(2)讨论课后第二题。先指导学生理解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孔子对“信”的辩证分析。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谈一谈松柏有什么样的品质,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小短文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教案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2、诵读法,在诵读基础上把握文意,疏通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论语》中“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1、翻译选段。

2、整理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1、对“仁”的思想主张的把握,了解其含义。

2、联系现实来应用这种思想,并且引导学生要摒弃不足之处。

一、导入:由古代的“三纲五常”引出“仁”的话题。

二、解读选段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诵读三遍后齐读一遍。3.明确文言知识并且翻译

重点词:1)克己复礼为仁 克:克制。(2)天下归仁焉 归:称许,赞许。 文言句式:(1)何谓也 宾语前置句(2)选于众 状语后置句(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定语后置句4)克己复礼为仁 判断句

三、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克己复礼”?说明“仁”和“礼”的关系。

2、孔子的“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三、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1)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阐释同一事物。 (2)文辞简约而意蕴丰富。

五、课堂小结用于丹《论语》心得中话作结。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今天所学的选段,加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在《论语》书中找到关于“仁”的思想的语句,翻译,全面理解“仁”的学说。

克己复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对人 知人 爱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教案

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3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孔子张扬的“义”这种价值取向,思考这种价值取向的现代价值。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饭疏食饮水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义之与比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德尚义的传统。人们把为了道义而不能推辞某种责任称为“义不容辞”,把基于正义而产生的愤怒称为“义愤”,把为了公众利益而从事的崇尚和大无畏的行动称为“义举”,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维护正义的人称

为“义士”,把正义的战争称为“义战”,把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称为“义师”…… 在孔子那里,“义”是一个具体根本意义的道德原则。那么,他是怎么说的呢?

自主学习自读自译全文,并背诵。教师作辅导。

:合作探究:思考:

1、孔子的义利观是什么?1)富贵是否“可求”。 2)生活如此贫寒如此简单有什么可乐的呢? 3)在贫贱富贵和道义之间,该怎么选择?

二、语段解读: (1)第一则:孔子认为财富“可求”与“不可求”的关键是什么? (2)第二则:根据文章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3)第三则:在如此贫寒生活中,孔子乐的是什么? (4)第四则:(第六则、第七则) 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5)第六则:孔子的九思对你有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九则:从这则选段,我们可以推知孔子之乐是什么? 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到两处,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体悟探究: 孔子强调将义置于富贵之上,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直到今天我们仍可以感受到这种影响的存在。试就此谈谈你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保持了精神的旷达和完满。孔子所执著处,小人多不屑;孔子所淡泊处,小人多执著。把孔子的观念发扬光大,对于治疗社会上一小部分人物欲横流,为谋取财利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或者殉身求利的弊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

三、

四、七则

2、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的第三题。

六、课后小结: 在授课过程中插入一些故事,学生会很感兴趣。比如: 仁:孔子对管仲的“仁”的议论。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义:郑伯克段于鄢 “多行不义必自毙“

礼: 仲叔虞奚 孔子认为:“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宋穆公义不传子

仁义与富贵:子贡为商的故事 义与君子:陶答子和故事

《有教无类》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解题:“无类”指什么?

明确: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二、翻译选文,掌握重点词语 译文 评析

三、小结

本文我们学习到了孔子关于教育和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育,注重学习与思考,这些都表现了他的人生智慧。

3、讨论:你觉得在现实中,老师怎样做才是“有教无类”?

明确:这一问是开放性讨论,主旨要讨论“有教无类”这一思想的现代价值,回答可以见仁见智。

要点:在现实中,老师要做到“有教无类”的话,应该对个性不同、资质不同、经济不同、家庭条件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不同„„的学生,一视同仁地加以教育,而不能厚此薄彼。

四、作业

1、背诵选文

5、7则

2、小论文:如果换位思考,你是老师想怎样教育学生?

《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愚》教案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及思考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教学重点:理解孔子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结合孔子关于“学”的理念倾向,领悟其现实意义,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明确了本章节的字词,疏通了文段内容。我们了解到,孔老夫子,是多么地重视学习,乐于学习。首先,作为“万世师表”,他本人就是一个博学之人。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如此教导我们,不仅要好学、博学,而且要活学。那么,孔老夫子,又重视学习什么呢?现在让我们用心去聆听这位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的先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

二、理解孔子关于“学”的基本内涵。

1、大声齐读课文,感知内容。

2、明确何为“好学”?师引:孔子好学,更爱好学之人。孔子三千弟子,独一个弟子受孔子的倍加称赞。更称好学之人,独此一个!那就是颜回!那么,孔子认为,怎样才能称是好学之人呢?(结合文中的语段)明确:“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理解学习的基本内涵(学什么)师引:有了好学的精神,我们该学什么呢?孔圣人又是怎样教导我们的?请同学们根据文段,思考,孔圣人所说的学习,学的是什么?(1) 道德修养(修身) 你最欣赏或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点?请说说自己的体会(小组讨论交流)。

小结:由此说明,学习,并不是读死书,讲学贵在实行。(知行合一) 小结:也就是说,孔老夫子告诉我们,学习,首先要学习做人,做一个有道德修养之人。这些修养,将体现在你平时的一言一行中,躬身实践,方为检验的标准!以修养养性为根本,而后有余力来学习礼乐规范和文化知识。 (2)学礼,以礼规范请选择其中你认为最有感触的一两种说明。

经过以上的讨论,我们了解到,一个人的品质是要通过努力学习去完善的, 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善于运用,即使你有仁,智,信,直,勇,刚这样的美德,也照样会出现大的弊病。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施行德行,适时适度,方为真君子!而它的衡量标准就是礼。礼是各种执政行事的准则,同时也是个体为人做事的尺度,否则就会疲劳、伤人、懦弱、**。换句话说,我们注重个人道德修养,还要注重以礼来规范,这样,才能立身处世、立足于社会。 所以说,“修身”和“学礼”,两者是不可分的。“修身”应有“礼”的规范,而“学礼”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修身”。

三、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师引:从学习中,我们总结出,孔子所侧重的学习,在于“修身”与“学礼”。这个跟我们现代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区别。社会发展了,科学进步了,单纯的修身养性,学礼治国,显然不够合适。于是,我们越来越注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成就高科技生活。那么,孔子的教学思想,是否已经不受用了呢?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现代社会中,学习先进的技能和培养良好的品德,孰轻孰重? 结合实例:山西高考“高科技”作弊案内幕 电话诈骗受害者状告银行 消除管理漏洞成关键 珠海出重拳打击银行卡犯罪 洛杉矶警方设立高科技反恐中心 苏州破网络犯罪大案 黑客盗虚产50亿 福建电力严厉打击高科技窃电行为

我们忽视的,正是千百年来我们的先贤们所追崇的修身养性。

现今的教育,忽视了培养学生美好的德行。从小学,就忽视思想品德课,重点学习主科目,这正是高科技生活下的矛盾。古谚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正邪雅俗,大多是以小时候一念之差分开的。

四、板书:道德修养 现代启示

好学之人 修身养性

以礼规范 立身处事,立足社会 文化知识

第五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第

1、

7、

8、

9、

11、

12、13则选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

2、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夫子矢之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矢之 „„

难点:鉴赏

9、13则选文 【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型:选修课专题 【教学方法】

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

2、启发探究式 【课前准备】

1、课前完成导学学案

2、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盔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可是,你是否知道这些成语就出自孔子之口呢?你是否意识到仅仅是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就足以说明孔子的智慧之光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闪耀呢?

二、 语段解读:

(1)第一则:结合文章的内容,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 (2)第二则:根据文章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3)第三则: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4)第四则:(第六则、第七则)

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5)第五则: 第八则:(第

11、

12、13则)

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到两处,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体悟探究:联系课后课后两则材料,孔子提倡“诚信”的重要性,其前提是什么?谈谈孔子所说的“信”的原则。

四、课堂小结: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渐渐至于伟大或神奇。它意味着远方,又是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攀向巅峰的起点。 【布置作业】:完成学案中的〖知识巩固〗部分 【板书设计】 补充材料: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下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校训,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可以这样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2、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好遇上公叔氏据蒲反叛卫国,蒲人扣留了孔子。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自己带了五辆车子跟随孔子周游各地。他这个人身材高大,有才德,且有勇力,对孔子说:“我从前跟随老师周游在匡地遇到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遇到危难,这是命里注定的吧。我和老师一再遭难,可搏斗而死。”公良孺跟蒲人打得很激烈,蒲人害怕了,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到卫国去,我就放你们走。”孔子与他们订立了盟约,这才放孔子他们从东门出去。孔子是到了卫国。子贡说:“盟约可以违背吗?”孔子说:“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神是不会认可的。”

卫灵公听说孔子到来,很高兴,亲自赶到郊外迎接。灵公问孔子说:“蒲这个地方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灵公说:“我的大夫却认为不可以讨伐,因为现在的蒲是防御晋,楚的屏障,用我们卫国的军队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守卫西河这块地方的愿望。我所说要讨伐的,只是

四、五个领头叛乱的人罢了。”卫灵公说:“很好。”但是没有出兵去讨伐的叛乱。

3、【原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1)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2),硁硁(3)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4),何足算也?”

【注释】 (1)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2)果:果断、坚决。 (3)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4)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评析】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他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他所培养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德的“士” 。 【教学反思】

1、 本专题要抓好背诵默写。

2、 第七则可以联系现实进行解读: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对自己要求轻而对别人要求中,那些要求别人苛刻,而要求自己却宽松,那些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的人,必然会招致诸多的怨尤,要改变这种情况,需从自己身上下工夫。

3、 第九则要理清比喻的关系。

4、 本专题的诚信观点,要联系课后“思考与练习”中的两则材料,让学生探讨明确孔子的诚信是在坚持道义的前提下,是在明辨是非的准则下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综治维稳信访中心建设下一篇:制造企业生产管理制度

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