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11课北伐战争

2022-12-11

第一篇:八上第11课北伐战争

八上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鸦片战争

主备教师:张立华

备课日期:2014-8-30

一. 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核心概念: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形成获取、处理历史信息、分析理解历史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内容:

1、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初中的教材第一主要讲述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和世界的概况,其中主要与政治和外交比较为主;第二,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其危害;第三,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措施;第四,英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及经过。第五,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南京条约》。 2.重点难点内容: 重点:

1、林则徐虎门销烟及其意义。

2、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1、中国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内在联系。

2、如何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备学情

1.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学生过去对“鸦片战争”略有耳闻,暑假安排了看《林则徐》、《鸦片战争》等近代历史电影,对这段历史有一些感性认识。为学习本节课打下很好的基础。

(2)学生通过自学可以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基本过程,《南京条约》的内容。

2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学生对《南京条约》的危害(特别是经济上的危害),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各方面的影响对初中生,理解难度很大,教师要适当的补充一些材料。 帮助理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形成阅读、观察等了解历史能力,学会陈述历史、表达交流能力;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危害,并结合两则材料,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形成获取、处理历史信息、分析理解历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参与“英雄故事会”,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初步掌握理解和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学生结合《南京条约》等丰富史料,小组合作交流认识鸦片战争的影响,培养证据意识,学会运用材料具体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讲述林虎门销烟的故事,感受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住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

导入:上学期我们讲到:清朝在对外政策上实行“闭关锁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入侵,但是却使得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在西方国家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的时候,清政府还在做着“天朝上国”夜郎自大的美梦,殊不知已经大大落后于西方,一场前所未有的暴风雨即将到来。为什么英国只出动了4000多人就敢攻打有4亿多人民和一两百万军队的大清帝国?战争结局如何?给日后的中国带来什么影响?(构建动场)

第1课 鸦片战争

三个版块:风雨欲来 血雨腥风 驰风骋雨 第一幕:风雨欲来

首先借助多媒体展示文字和图片材料,对比1840年之前中国和英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1829年,柏金汉(英国资产阶级代表)公开演说:“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其人富有积极的消费的性格,如果把那个国家的市场开放给自由贸易商人,则英国货物在那个市场上的销量将比其余全部世界的总销量还要大。”

中外之间通过广州十三行进行少量的贸易往来,我们看一下中英之间的贸易往来情况,从而看出,英国通过合法贸易难以打开中国市场,为改变这一状况,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

山雨欲来风满楼,鸦片贸易流毒颇多,很多有识之士站了出来,进行过激烈的斗争,林则徐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活动设计:英雄故事会

活动目的:学生体验爱国人物的事迹,感受爱国主义的情怀,产生了解历史探寻历史的愿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程序:生成-探究-解决问题

1.找事件,排顺序:带着问题看课本,找出有关林则徐的事件,然后排序。(自主学习)

上书光绪帝——禁烟缴烟——虎门销烟——民族英雄

2.讲故事,深分析:

小组推荐同学讲述有关林则徐的故事,看谁讲的又具体又生动。 3.评人物,评事件 根据故事,畅所欲言:“大家如何评价虎门销烟,如何看待林则徐?” 活动策略: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竞争与合作学习;活动目标与教学目标一致等。

活动评价:

重视活动内容的交流和分享,采用小组评价、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等过程性评价与教师批阅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第二幕:血雨腥风

过渡:罪恶的鸦片贸易受到抵制,英国自然不肯善罢甘休,他们拿起了战争的武器,向古老的中国开炮了,迎接中国人民的是一场血雨腥风——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的原因: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国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

2、鸦片战争的过程:多媒体显示《鸦片战争形势动态示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战争经过, 战争爆发(爆发标志: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林则徐积极防御,英军无隙可乘,就沿海北上。攻陷浙江定海,又继续北上,直逼天津。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军谈判,后将林则徐撤职查办。——战争扩大(1841年)英军占香港岛。清同英作战——战争结束(1842年8月)英舰到达南京长江江面,清廷被迫派人向英军求和。1842年失败。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初,战争扩大。1842年失败。

3、鸦片战争的结局: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南京条约》。

4、然后提问:①清政府战争态度怎样?(战→和,抵抗→妥协)②你能说出多少作战英勇将领?从中学到哪些宝贵精神?(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敢,不怕困难,爱国等)通过这些教学互动,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从而有效实现思想教育目标。

过渡:在鸦片战争中,中国涌现了许多英勇的爱国将领,又处于天时、地利、优势,但由于政府腐朽、落后,妥协投降,结果鸦片战争以清政府屈膝投降,中国战败而结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到底有哪些影响呢?透过这场暴风骤雨,我们一块去探究一番。 第三幕:驰风骋雨

活动设计:鸦片战争的影响

活动目的:学生自学条约内容,试着分析条约的危害,再展示丰富材料,小组合作交流认识鸦片战争的影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培养证据意识,获得处理信息和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

活动程序:生成-探究-解决问题

1.教师展示《南京条约》内容。学生自行阅读,思考其带来的危害。(自主

学习)

2.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带来的危害。

3.展示两则材料, 学生阅读,感受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由于洋布畅销,“松太布市,销减大半”, 东南沿海一些以纺织为业的乡村,受到很大冲击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西方,1844年茶叶的出口量达到54万石,超过鸦片战争前最高出口量·····

材料二: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星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4.学生组内发言交流,深入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小组派代表展示合作成果。(交流探究)

教师总结: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

5.学以致用,谈谈鸦片战争给我们的深刻教训。

活动策略: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竞争与合作学习;活动目标与教学目标一致等。 活动评价:

重视活动内容的交流和分享,采用小组评价、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等过程性评价与教师批阅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小结: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而欧洲的资本主义却长成了参天大树。而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鸦片战争就像一场猛烈暴风雨,“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综合建模】:(知识点动画演示)

总结英国(资本主义强国)正当贸易走私鸦片虎门销烟挑起战争战败求和中国(落后的封建王朝)《南京条约》开始沦中为国半近殖代民史地半的开封端建社会当堂检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当堂检测”。

1、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的是:

A 美国 B 英国 C 俄国 D 法国

2、下面属于林则徐广州禁烟的措施是:

①捉拿烟贩 ②收缴鸦片 ③虎门销烟 ④禁止同外国商人进行的一切贸易活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3、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从北到南的排序是 A.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B 上海、福州、宁波、厦门、广州 C 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 D 上海 、宁波、厦门、福州、广州

第二篇:八上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案

山 东 冯 静

教与学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学会通过《甲午战争示意图》掌握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揭示清政府的反动、腐朽本质;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教与学的重点

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教与学的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危害。

教与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甲午风云》,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

2.教师: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在近代成为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交流、讨论。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①阅读教材p16页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②阅读教材p16-17页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时间、相关人物、重大影响。

③《马关条约》的时间、人物、内容、影响?

2.自学效果反馈,跳出教材,同桌互相提问。相信你是最棒的!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温馨提示:小组内依据问题进行交流,形成统一认识,然后,标出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留待解决。

师生合作:

1.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小组内出现的问题,并抽查部分学生,检验自学效果。

2.教师精讲点拨:

一、黄海大战:

【引导】

1.根据影片《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然后让课前准备好故事的学生进行演讲,日本发动战

争的目的和战争的名称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大战的经过、黄海大战的结果、特别突出邓世昌的事迹。

2.老师在学生讲完后进行归纳和总结。要求学生注意看有关的地图和图片材料。

3.老师简要讲述辽东半岛战役并着重讲清旅顺的陷落和旅顺屠城,指导学生看小字部分内容。

4.讲清威海卫溃败的情况,指出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

【引导】

1.讲明《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代表。(要求学生记忆)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四点画在书上,并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

3.关于“三国干涉还辽”,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教师不必讲解。

4.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之,《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5.指导学生阅读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关材料,抨击当今台湾“台独”分子的言论。

三、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引导】从割地范围、赔款数额、通商口岸、侵华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入手总结。

四、《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与今天我国的招商引资,允许外国投资设厂不同,二者有本质的不同。

【引导】

从目的上看,前者是外国通过投资办厂掠夺中国的资源,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后者是我国利用外资和技术发展民族经济;从方式上看,前者清政府是被迫的,后者我国是主动的;从影响上看,前者破坏了中国的主权,造成了中国的贫穷与落后,后者发展了民族经济,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五、《马关条约》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

【引导】

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积极参与洋务运动,兴办北洋海军,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与此同时,他还加紧了旅顺、威海卫等海军基地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海防。应客观公正的评价李鸿章。《马关条约》的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人造成的,而是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国力不足、科技落后造成的。同时,他对北洋舰队的覆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旗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材料二“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三慈禧太后庆祝60寿辰,当时有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材料四1891年,应日本政府的邀请,李鸿章让丁汝昌率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等六艘军舰访问日本。一时军容之盛,国际侧目。但当东京湾防卫司令东乡平八郎应邀上中国旗舰定远号参观时,他便觉得中国舰队军容虽盛却不堪一击。原来他发现中国水兵竟在被视为庄严

而神圣的两门主力炮的炮管上晒衣服。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回答:

(1)材料一的诗句反映的是哪场战争的哪次战役?发生的时间是哪一年?

(2)结合材料

一、材料二,简要描述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足壮海军威”。

(3)材料三中的“割地求和”说的是什么事情?“割地”具体是什么地方?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中国失败的原因。

分析:此类综合题不仅考查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考查分析史料并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多阅读几遍史料,注意先把提供时间、地点、人物等的关键词句找出;第二,注意史料中对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评价或态度;第三,仔细审题,归纳概括,答其所问。

参考答案

(1)甲午战争黄海海战1894年

(2)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后舰身中弹过多,严重倾斜,弹药也将用尽。他命令致远舰开足马力向日舰撞去,不幸被击沉,邓世昌与舰上二百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3)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中国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指的是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4)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统治者只顾个人、不顾国家,腐朽堕落,制度不完备,管理松懈等等。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1.利用板书小结本课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2.教师强化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第三篇:川教版八上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精选)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知道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记住沙俄侵占我国领土的情况;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列举英法联军抢劫并烧毁圆明园的暴行;了解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主要事迹。

二、能力和方法

通过分析英法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和借口,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写作以“勿忘国耻”为主题的历史小论文,培养学生吸取历史教训、用文章表达自己的历史情感的能力。通过动手绘制《清朝前期疆域》简易地图,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表述历史问题能力,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学生对历史资料(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的阅读与分析,指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英法发动战争的借口,帮助学生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丑恶面目;通过揭露英法联军抢劫、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通过学习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英雄事迹,继承中华民族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二、难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运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技能。 课型

常规新课教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阅读和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绘制《清朝前期疆域图》简易地图、安排学生分组。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阅读和收集相关资料;绘制《清朝前期疆域图》简易地图(图上只标注边界线、长江、黄河和京师)。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图示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课件、自制《清朝前期疆域图》简易地图、课文及地图册中相关插图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万里长城永不倒》视频歌曲,以烘托气氛,设置教学情景。 导入新课:

以游戏的方式导入:[考考你的眼力],出示一张《清朝前期疆域图》和一张现在《中国疆域图》。学生观察对比两幅图,思考: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教师对学生的答案作简要评价后导入新课。 学习过程:

一、列强的侵略(课件显示)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课件显示) 播放《第二次鸦片战争》视频资料,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第8页

1、2段思考回答: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于何时?标志战争开始的事件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辅栏“议议”英法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出示三则材料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材料1:1854年夏,英、法、美三国提出修改条约《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主要要求有三点:中国全境开放通商,至少长江可自由航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1856年,美国公使再次提出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材料2:清政府拒绝“修约”后,英国公使宣称“除非有一个武力示威的支持和强迫,是得不到条约的修改或通商以及贸易情况的改善。”

材料3:1856年10月,广东水师登上一艘曾在香港注册,但已过期的中国船“亚罗号”,逮捕了船上两名海盗和有走私嫌疑的船员。英国公使包令也承认,这艘船“法律上不能予以保护。”可英国政府却指示他“决不让步,决不放过一件小事。” 请学生结合材料思考回答:

1.材料1中哪些内容是《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中没有的?英、法、美三国增加这些条款的目的是什么?

2.清政府为什么要拒绝英、法等国“修约”要求?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长江是我国的内河,内河航运权是一国的主权。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在内河上自由航行的特权,这是对中国主权的极大损害。第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侵略者的意图,是通过此操纵清政府的内政外交。第三,鸦片贸易合法化,目的是让鸦片贸易批上合法的外衣,使其销售更是畅通无阻,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最后,教师指出,清政府害怕“修约”成功,外国势力进一步深入,威胁其统治。) 3.材料2中英国认为用什么手段可以实现“修约”要求? 4.结合材料1和材料2概括指出英法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5.材料3中英国政府为什么如此看重“亚罗号”上发生的一件“小事”?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总结:英国认为“亚罗号”事件是发动新的侵华战争的最好“理由”。英国于1856年10月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第二年,法国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加入侵华战争的行列。就这样,在中国大地上,英法联军点燃了新的侵华战争的战

火,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慌忙派人求和,1858年,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的《天津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从中国获取到更多的侵略特权,马克思怒斥说:“《天津条约》从头到尾都是欺诈。”但这些并没能阻止厚颜无耻的侵略者继续入侵中国的行动。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攻陷北京,给每个中国人留下不堪回首的一页——火烧圆明园

(二)火烧圆明园(课件显示)

播放《火烧圆明园》视频节选。结合视频资料、课文中雨果对此事的描述和抨击、英国《泰晤士报》报导的劫掠情况,指导学生讨论回答:

1.辅栏“想想”圆明园为什么被称作“万园之园”? 2.英法侵略者的暴行有哪些?火烧圆明园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火烧圆明园是近代中国惨痛和耻辱的一页。昔日的圆明园是如此金碧辉煌,法国大作家雨果赞颂它同希腊帕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竞技场、巴黎圣母院,并称为“人类奇迹”。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在疯狂抢劫后,点燃罪恶之火,使圆明园的神奇化为乌有,只留下断壁残垣。

国宝流失在海外的数量十分惊人,而寻宝和索还国宝工作无不充满了苦楚与艰辛。请阅读以下几则材料:

材料1:成为掠夺牺牲者的民族,有时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不仅被抢走了不能代替的杰作,而且也被掠夺了一种记忆,这种记忆无疑本应该帮助他们增强自我了解,也本来可以使别人更好地了解他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马杜的呼吁书《将不能替代的文化遗产返还其创造者的要求》

材料2:2000年,我国保利艺术博物馆从香港拍卖市场花费几千万巨资买回从圆明园流失的铜牛头、铜猴头、铜虎头。2002年12月9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巴黎卢浮宫、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等18家欧美博物馆馆长签署声明,表示反对将艺术品,特别是古代文物归还给原有国家,该声明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

材料3:南京艺术学院79岁高龄博导级教授林树中,带着他的经常衰竭的心脏在欧洲穿梭,十几年的艰苦搜寻和分类整理,出版巨著《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他说:“文化遗产广义来说是全人类的财富,但主权是我们的,文化的主权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这意味着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要想一睹古代先贤的杰作,不得不远涉重洋。” 学生讨论:读完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想?

这时教师要注意引导,使学生确立起正确的情感:汲取历史教训。

文物是一个民族成长的符号和记忆,圆明园的废墟记录下历史留给我们的巨大伤痛,看着圆明园的废墟,让人记忆起国家在贫弱时被欺凌掠夺的耻辱,这种永恒的标记将烙印在每个中华民族子孙身上,警醒后人。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已经无法修复,而我们身边的文物的命运却可以关注。

师生共听配乐诗朗诵《一个王朝的背影:圆明园》,(朗诵者饱含深情,字幕逐字发送,音乐选用悲愤色彩曲调,营造一种气氛。)

桃花谢了,有再红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可我知道,有一种失去无法挽留。圆明园,它曾是一个王朝歌舞升平的见证,如今徒留下一个凄凉的背影,无语向黄昏。

如庞贝的命运,一切最美的在瞬间烧熔 ,含泪成为永恒的模子 ,一次次地 在千万年间,重复地、重复地、 重复地 ,嵌进你我的心中。

当我们还沉浸在火烧圆明园的悲痛中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慌忙派人求和,1860年,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而此时放眼中国的边疆已是狼烟四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沙俄一面充当帮凶,一面趁火打劫,从1858年起到19世纪80年代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侵占我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这些领土相当于3个法国、6个英国的面积,沙俄成为19世纪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三)俄国侵占北方大片领土(课件显示)

启发学生回忆中国古代史中俄关系的相关内容。指出早在清康熙年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正式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及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地区在内都是中国领土。现在俄国又把一系列割占中国领土的不平等条约强加在中国头上,完全是无耻的掠夺。中国的版图是如何在沙俄等列强的掠夺中变得残缺不全的?下面我们用手中的笔一起在“画地图、讲历史”活动中把沙俄的侵略行径揭露出来。 学生活动:画地图、讲历史(播放歌曲烘托气氛)

活动目标:标示出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的大致位置和相应的条约名称;相互交流画图、填图和结合地图学习历史的感想与体会;讲述同历史地图相关的历史故事。

活动方式:每组7位成员互助合作学习,在自制的《清朝前期疆域图》上画出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的大致位置,标出相应的条约名称。 学生完成学习探究任务后,教师检查结果,及时表扬画得快和标示正确的小组,同时鼓励画得慢和没有标示正确的小组,并提出希望。教师抽取1-2幅制作较好的地图在投影仪上讲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课件显示) 学生自主学习“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后,思考回答:

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都城在哪里?(学生在自制的《清朝前期疆域》简易地图中标示出“天京”。)

2.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取得哪几次 重要战斗的胜利?

3.你从太平军同“洋枪队”不屈不挠的斗争中,看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补充:1864年7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轰轰烈烈的反侵略反封建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了。 课堂小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失败了,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而清政府不仅没有汲取战争失败的教训,反而继续“沉沦”下去,以致遭受到更为严重的侵略。 课外活动:结合本课学习的内容,以“勿忘国耻”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作文

第四篇:八上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最终版)

单元检测:八上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山东省邹平县码头中学 高会学

【单元知识网络】

【单元过关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漫画“东北军脚上的镣铐”形象(镣铐上写着不抵抗)地揭示了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我国就丧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千米河山的主要原因是( )

A.日军突然发动袭击

B.抗日义勇军力量弱小

C.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D.英美等国纵容日本侵华

2.右图是一位同学为纪念某一历史事件画的一幅画,请你仔细观察判断它反映的主题应是( )

A. 月映华夏魂 腾飞中国龙

B. 月圆神州情 勿忘国耻恨

C. 雄鸡舞蝉娟 两岸一家亲

D. 奋臂揽明月 随手摘星辰

3.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到西安调停的是( )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主要是因为 ( )

A. 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 B. 它迫使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

C. 它消除了国共两党的分歧 D. 它打击了亲日派的嚣张气焰

5. 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列图片所示历史事件,能够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6.小明准备出一期以“勿忘国耻”为主题的黑板报,下列选材不当的是( )

A.七七事变 B.南京大屠杀

C.西安事变 D.九一八事变

7.右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我国某一反映日本侵华罪行的纪念馆拍摄的一幅照片,你知道这幅照片的拍摄地是( )

A.北京 B.南京

C.上海 D.台儿庄

8.四位同学在登录了“血铸中华,民族魂”网站后,分别在留言栏写下如下内容,其中不符合正确的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是( )

A.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B. 仇恨可以忘记,悲伤不能忘怀

C.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D. 让所有日本人血债血偿

9.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卢沟桥事变 ②西安事变 ③九一八事变 ④南京大屠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10.1938年3月,中国取得了抗战以来最大的一次战役性胜利,这次战役的国民党指挥官是( )

A.李宗仁 B.朱德

C.彭德怀 D.张自忠

11. 要想了解抗日名将李宗仁率领军队英勇抗日的英雄业绩,最好去参观下列哪一纪念馆( )

12.抗战老兵张步风回忆说:“在正太铁路附近,到底割了多少次电线,拔了多少根电杆,拆毁了多少铁轨,在公路上挖了多少个大坑,现在已记不清了。”这次战役指的是( )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血战卢沟桥 D.嫩江桥之战

13. 2008年9月7~9日,由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湘潭大学毛泽东研究中心举办的“现代化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湘潭大学隆重召开。“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在( )

A. 八七会议 B. 遵义会议 C. 延安整风 D. 中共七大

14.中共“七大”召开后,陈毅元帅非常兴奋,写诗赞道:“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你认为“万众瞩目清凉山的原因是( )

①七大为抗战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②七大为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③此地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④这儿是抗战的总后方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5.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列哪一次战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敌入侵时,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

A.鸦片战争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6.日本投降后,重庆有一个灯谜,谜面是“日本无条件宣告投降的原因”,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谜底有两个:①是屈原(原子弹);②是苏(苏联)武。对此,正确的认识应当是( )

A. 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

B. 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它准确反映中国抗战胜利的外因

C. 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作用

D. 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中华民族为抗战胜利所付出的代价和所起的作用

17. 1937年12月,古老美丽的南京城曾经被侵略者变成了“人间地狱”,城内尸骨堆积如山,雪流成河,制造这一暴行的侵略者是( )

A.美国 B.日本 C.德国 D.英国

18.“看那尸山血河般雄壮的,多少烈士用鲜血铸成的钢铁意志,一场场厮杀,一座座丰碑。一时间没有了军阀割据,没有了党派争端,只有民族荣辱和国家兴亡。”以上材料描述的是下列哪一次战争(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19.王丽和张东想出一期以“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为专题的墙报,下列史料可用的有①西安事变②卢沟桥事变③南京大屠杀④百团大战⑤渡江战役⑥台儿庄战役( )

A. ①②③⑥ B. ①④⑤⑥ C. ②③④⑥ D. ②④⑤⑥

20.下列内容都是你熟悉的,但有一项是错误的。请你把它辨别出来( )

A.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B. 日军占领南京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C.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了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D.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二、读图题

21. 右面的是我国的两座著名纪念馆图片,仔细观察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判断图甲和图乙分别是哪一纪念馆的图片,并说明你判断的依据。

(2)简要叙述与两个纪念馆相关的历史事件的大体经过。

(3)我国设立以上两个纪念馆的目的是什么?

22.观察下列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的人物在1936年发动了哪一事件?这一事件在当时的中国有什么重大意义?

(2)图二中的“彭大将军”正在指挥哪一次重大战役?这次战役有什么意义?

(2)请说出图一和二两幅图反映的史实与图三情景之间的关系?

(4)通过学习以上图片内容,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三、材料分析题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材料二:‚不能冲动,感情必须让位于理智!南京政府‘绝对不抵抗主义’的电告不能不听,忍辱方能负重,小退以图大进,不可不慎!‛张学良咬紧牙关,声音颤抖地向东北军发布命令:‚不能打……我方当忍辱负重,勿使事态扩大,静候中央的外交干涉。‛

材料三: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交结共产党,因为当时共产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实攻我心‛,‚不只对良个人,并已撼动大部分东北将士,至少已渗入少壮者之心。‛

材料四:原东北军将领张学良逝世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向张学良的亲属发去唁电,高度评价他的历史功绩,称他是‚伟大的爱国者‛、‚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并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他表示深切的哀悼。

请回答:

(1)材料一这份电文是谁下达的?材料二是谁下达的命令?

(2)材料一这份电令说明对日什么态度?“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什么?这份电令的后果是什么?

(3)如何评价材料二所说的这件事?

(4)材料三中“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交结共产党”,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张学良为什么会“彷徨无策”?

(5)与材料三有关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6)根据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能谈谈张学良得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的原因吗?

24.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松花江上》

材料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大刀进行曲》

材料三: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义勇军进行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那个悲惨的时候”开始于日本发动的哪一重大事件?东北人民是何时“回到可爱的家乡,欢聚一堂”的?

(2)材料二歌曲的创作与日军发动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导致“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与哪一重大事件有直接关系?该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3)请举出三例中国人民血肉筑长城的典型战例。

(4)在今天的和平年代,我们通过重温以上经典歌曲,从中会受到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作为一座饱经战争创伤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人民渴望和平、热爱和平,我们将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到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的实际行动中去,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坚决反对战争暴力,反对恐怖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危及平民生命和财产的非正义行为。我们呼吁把屠刀化为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恐惧,让母亲不再悲泣,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一切爱好和平的团体和人士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和平、和谐、和解的新世界而共同奋斗!

──《南京和平宣言》

材料二: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隈丸优次在本月10日、11日亲访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对纪念馆和南京市政府相关负责人提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展示的内容反复强调了日本人的残虐性。这样的展示让我们担心会给前来参观的中国人造成对日本人的反感和仇恨,希望中国方面能够调整展览的内容‛。

──《朝日新闻》

材料三:总有一天,当解放军的皮靴踏上本州岛,解放军的战机飞过富士山,曾经繁华的东京变得像当年的南京一样的时候,我们才算一劳永逸的解决掉这个世代仇视中国的民族。

──来自互联网

(1)南京是一座饱经战争创伤的历史文化名城。请举中国近代的三个例子说明。

(2)材料中的“我们呼吁把屠刀化为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恐惧,让母亲不再悲泣,让战争远离人类”,是针对哪一重大事件而发出的感慨?

(3)针对日本要求对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内容作出修改,不要过分强调日本侵略“残虐性”的一面的做法对不对?请说明理由?

(4)请你谈谈你对材料四的看法。

四、探究与简答

26.调查问卷是开展学科探索实践活动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通过问卷获取你所需要的信息。以下是某校八年级同学设计的一份尚未完成的问卷,请根据问卷表右栏的提示,在中间栏目中补充设计或作答。

主题:中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的知情情况调查问卷

提示语:同学们,回首过去,鸦片战争,甲午风云、辛丑之辱„„,外国列强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难以忘记的国耻日。那么。你知道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吗?相信这份问卷会让你回忆起68年前的那段历史„„

调查题目:

(1)你知道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时间吗?( )

A.1936年12月 B.1937年12月 C.1938年12月 D.1939年12月

作答第(1)题,把选项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2)仿照第(1)题再设计一道单项选择题,不须作答。

(3)你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得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信息的?作答第(3)题

(4)仿照第(3)题再设计一道简答题,不须作答。

(5)请尝试编写一句格言,就不忘国耻、铭记历史表明你的情感态度。(要求简练,有警示性,格式、字数不限)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A3.D4.B5.A6.B7.A8.B9.D10.B11.A12.D13.B14.B15.C16.A17.C18.B19.D20.B

二、读图与解答

21.(1)图甲是九一八事变纪念馆,图乙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判断依据:图甲纪念馆是一座台历,日期为1931年9月18日,这是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图乙上面写着遇难者(遭难者)300000,这是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2)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沈阳柳条湖的一段铁路,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口,攻占了沈阳城。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的六周内,屠杀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达30万人以上。(3)让人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22.(1)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2)(B百团大战;这次战役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增强了中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3)由于国共合作齐心协力,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够打败外来侵略。

三、材料分析题

23. (1)蒋介石,张学良(2)说明蒋介石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执行的是不抵抗政策。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袭击沈阳北大营。后果是在不到半年时间里,东北三省沦亡了。(3)张学良盲从蒋介石的命令,致使东北三省被日军占领,是错误的。(4)原因日本加紧侵略中国;蒋介石继续坚持内战,对日不抵抗;全国人民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5)西安事变;(6)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杨虎城与共产党共同努力,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可见,张学良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24.(1)九一八事变;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2)七七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一致抗日起了重大历史作用,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战争的历史转折点。全国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3)血战卢沟桥、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4)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当十分珍惜。

25.(1)鸦片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解放战争(2)南京大屠杀(3)日本政府的这种做法不正确。因为这是日本政府不能够正视历史罪行,妄图抹杀侵略罪行的表现(4)材料四的说法不正确,我们今天强调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并不等于利用战争来解决历史问题;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应当和平共处,共同致力于人类社会的和平。

四、探究与简答

26.(1)B(2)~(5)略。

作者简介:高会学,山东省邹平县码头中学教师。多次参加编写教学著作,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及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历史学习A、B、C》《历史选择题的特点及解法》在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主办的《中学政史地》杂志发表。《空想社会主义面面观》在海南省考试局主办的《考试报》发表。《2007年中考历史选择题命题特点》在《中学生学习报》发表。《胡锦涛出席八国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美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如何理解‚绥靖政策‛及英、法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等在《中学生导报〃历史快递》发表。

2008-10-27 人教网

第五篇:部编历史八上第2课重点

部编历史八上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原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第二次鸦片战争参与列强及时间

主谋:英国、法国; 帮凶:俄国、美国。 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

英国“亚罗号事件”和法国“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罪行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火烧圆明园。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

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西方列强获得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增开天津商埠,割九龙司给英国,增大赔款额。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最大受益者

俄国通过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商干部演讲稿下一篇:村xx年党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