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性建筑与城市文化个性

2022-09-10

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标志性建筑越来越多。然而, 在城市建设高度发展的同时, 城市文化未能得到很好的继承, 甚至破坏了城市原有的历史文化, 出现了城市建筑与城市文化割裂, 使标志性建筑与所处的城市文脉环境不协调, 城市记忆和历史文脉渐渐消失。本文通过实例分析, 对标志性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 引起相关人员在建筑设计中理性思考, 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提炼, 为在实际工作中推动标志性建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1. 城市个性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无论城市面貌还是建筑风格, 它们在人们眼中应该是独特的。张钦楠在《阅读城市》一书中阐述“城市性格”时, 表述道:“城市是人类所创造的最美妙、最高级、最复杂又最深刻的产物”。当城外的人们初次进入某一城市, 首先感受的是该城市的特色, 如:建筑、自然地理环境、文化、交通和饮食等。家乡人回到故里会感受到童年的快乐。人们能从多视角发现城市的“灵魂”, 使城市特色像一股暖流融入人们心田, 滋润记忆复苏。例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 美国的白宫, 悉尼的歌剧院、西藏的布达拉宫它们代表着一个国家和城市的的个性, 成为那些地区精神、文化的象征。

2. 标志性建筑

标志性建筑是人们感知城市特色最直观的视觉印象。它是城市文化底蕴的体现。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指出, “标志性建筑一旦拥有了一段历史、一个符号或某种意蕴, 那它作为标志物的地位也将得到提升”。标志性建筑作为城市特有的标志, 它受到历史环境的、自然条件的影响, 并且与当地的文脉息息相关。是它们共同作用相互渗透创造出一个地区的经典建筑。标志性建筑表达了城市的特色、提升至了城市形象。如印度甘地纪念馆、埃及金字塔、比萨斜塔、兵马俑等世界性标志性建筑。体现了历史性、时代性, 是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产物。

3. 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深层解读

3.1 标志性建筑的意义表达

人们用建筑表达寄托思想, 不断对建筑中蕴含的意义进行探索。建筑大师黑川纪章说:“地标建筑的意义在于, 它是可以和人们心灵共鸣、标注人们记忆的建筑。”

标志性建筑意义的传达方式在实践中是建筑师通过对当地自然环境、文脉等的研究, 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活饮食习惯等进行归纳总结、抽象提取、补充更新。以继承创新的设计理念, 营造出“心灵共鸣”的标志性建筑, 将其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载体, 文化传播的种子。

3.2 标志性建筑的结构层面

标志性建筑是城市的代表性建筑, 它本身即有区别于其他城市建筑的表现特征。如北京故宫“中轴布局, 左右对称,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建筑思想体现了“天覆地载, 帝道唯一”的皇权至上的思想。再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吸取了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式, 木构架结构, 层叠出挑, 结构稳定, 以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构件斗拱为原型。演绎了传统建筑的再生与创新。从建筑形体到各部分构件, 实现了建筑功能、结构、艺术的完美统一。从国家馆到地区馆, 以功能为主线, 做了由上到下的分区, 造型上主从搭配, 空间上采用了南北方向作主轴线的处理手法, 其展现出来的城市空间序列尤为壮观。国家馆居中升起, 高63米, 登高眺望, 给人以“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成功塑造了主题“东方之冠”, 中国馆空间场所处处弥漫着深厚悠远的中国气韵。

3.3 标志性建筑与历史文化环境

标志性建筑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特色。如西安大雁塔, 始建于唐代, 为楼阁式砖塔, 塔身呈方锥形, 整座建筑造型简洁稳重, 气魄宏大, 庄严古朴, 作为西安市标志性建筑, 承载着西安悠久历史文化。随着时空的变迁, 标志性建筑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 呈现不同的发展形态。在中国古代社会、封建社会, 受皇权至上思想的影响及建筑技术与材料的制约, 建筑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而近代, 由于外国入侵, 其殖民文化, 使我国有些城市建筑表现出中西合璧的风格。出现了大量带有殖民特色、异域风格的建筑。如天津的望海楼教堂其建筑风格是哥特式建筑, 而外墙采用天津当地的清水青砖, 立面装饰以砖雕为主, 砖雕是典型的中国工艺;结构上采用当地常见的砖木结构, 屋顶木屋架, 延续了天津的当地传统特色。

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因其深层的文化因素影响。不同时空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相互作用。以上海为例, 近代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 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文化共同生活交织。由此, 在上海这座城市里, 出现了不同的文化、艺术观念及表现形式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将近代的上海变成了中国现代文化艺术的发源地。随之, 出现了中西合璧又具有上海独具风格的、带有欧洲各国特色文化的上海外滩;这片标志性建筑群, 成为了上海人文历史的代表之一。

4. 标志性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城市文化是标志性建筑的灵魂, 标志性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如:上海金茂大厦、苏州新火车站的设计采取继承传统与积极创新的态度, 从不同角度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4.1 实例一:“上海金茂大厦”立于天地间的东方之美

4.1.1 上海金茂大厦总体设计体现了对传统建筑元素的撷取和更新

上海金茂大厦设计在细部处理中, 将中国传统文化建筑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之中, 使得该建筑高贵而典雅, 奢华而不落庸俗。整体上融合了现代和古典、传统与简约的风格, 突出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上海金茂大厦是单体建筑与附近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及高低错落有致的楼群一起构成了一个群体建筑, 成为都市一道靓丽的风景。

4.1.2 上海金茂大厦与中国历史建筑的融合

现代超高层建筑与中国历史建筑文脉相结合。高层建筑源于塔, 中国的塔又是源自印度, 但融入了中国文化和艺术之后, 中国的塔比印度塔更美。它沿袭了东方塔形, 阶梯造型以逐渐加快的节奏向上伸展, 表现出高层建筑少有的玲珑感。上海金茂大厦体现了中国塔的神韵, 钢结构和玻璃同样能演绎出有中国文化品味的建筑。

4.1.3 意蕴设计理念——传统哲学

上海金茂大厦建筑设计说明中阐述“金茂大厦两边垂直, 将自身耸立的主体比作是一支笔, 将周旁的裙房比作是一本书。”“自古来, 出圣出贤尽在朝阳俊秀之处, 清雅之地。……圣人于此推文, 创作阴阳地理之书, ……论天、地、人三才之正理……。” (源自李怀远的《地理原真》) 借此反映中国传统的文化思维中自然 (天) 、社会 (地) 与人的生存、发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作用, 即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两大哲学支柱, ”为其设计理念。

上海金茂大厦正是由于深入细节的文脉传承, 使该设计方案成功地创造出蕴含中国文化价值的现代建筑作品。

4.2 实例二:“苏州新火车站”展示了苏州历史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

苏州新火车站在建筑空间形态、建筑形式、建筑色彩的设计上, 充分尊重苏州地域文脉, 与城市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协调。是一座“苏而新”的建筑。它与苏州本土的人文与文化环境相融合, 充分体现了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

4.2.1 基于传承的创新——那是一片优雅的菱形艺术、凝固的音乐

苏州的城市建筑风格细腻、小巧、低调, 注重文化内涵。菱形造型是苏州市建筑的地方特色。苏州新火车站网架结构上用菱形做屋顶空间造型, 其地方特色赫然可见——其几何形式与通透的木构架相互穿插形成了丰富的界面表情。高低错落的小菱形屋面, 消除了建筑的庞大之感, 整个轮廓线如波浪般起伏, 极富动感。而随处可见的菱形图案更是将室内外的一致与苏式韵味发挥到极致;菱形几何体又源于苏州古典园林的花窗和铺地花纹的提取, 使城市记忆得到延续, 提升了城市品质。

4.2.2 建筑色彩与地域环境协调统一

色彩是城市文脉延续的重要元素。该作品以灰、白、栗三色为主, 建筑色彩控制以主色调、辅助色、点缀色三个方面来表现。既尊重了文脉, 又体现古城浓郁的历史气息。

连续节奏的坡屋顶为深灰色, 东西外墙面为白色, 二色形成的粉墙黛瓦的外观印象, 正是苏州古城传统建筑的精髓。栗色花窗格栅、深灰色踢脚、窗框, 以及色彩构成面积的大小、涂色位置、空间排列等, 从细节到整体形成完美的构图。既融合了城市文化特点, 又凸现了城市地方特色。

苏州新火车站演绎了水乡的诗情画意, 它用温柔纤细的江南情调堆砌出了恢弘大气之感。

5. 结语

在标志性建筑设计中, 要认真地对城市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的探究及提炼, 创造出更好的设计思想, 使城市历史文化与标志性建筑更好的相融于一体, 使标志性建筑与当地的自然景观、历史与当代文化等结合起来, 使标志性建筑极具时代感, 又蕴含着城市文脉, 使城市特色得以延续。

每个城市, 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 这期间, 由于自然、风俗、社会文化和经济技术等的的不同影响, 出现了不同特色的城市文化和建筑风格, 最终形成了各个城市之间各自具有的特色形象。作为建筑设计人员, 我们更需在设计工作中, 去发现它、尊重它、传承它。将每个城市特有的文化记忆延续、更新、提升, 创作出具有城市特色和富有时代特征的标志性建筑作品。

摘要:本文通过审视标志性建筑现状, 从城市文化个性的角度出发, 对标志性建筑做深层解读, 阐述了城市文化与标志性建筑的关系;意在使建筑设计人员, 在标志性建筑创作时, 对城市文化给予足够的关注与认知──将标志性建筑融合本土文化、以积极创新的态度, 提升城市特色形象, 延续城市记忆。

关键词:城市文化,标志性建筑,传承

参考文献

[1] 张饮楠.阅读城市[M].上海:三联书店, 2004.

[2] [美]凯文.林奇著.方益平, 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3] 周拥军.卫民.标志性建筑的原生与创新[J].中外建筑, 2007 (2) :54-56.

[4] 梓庐.文化传承的当代表达[J].世界建筑导报, 2015, (3) :6.

[5] 李湃.试论隈研吾作品的本土性[J].山西建筑, 2016, (23) :15-1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课堂中的运用下一篇: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