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音乐教育的内容、特点及启示

2023-01-09

中国音乐教育及中国音乐史研究, 除了常涉及古今音乐、雅俗音乐等问题外, 还须明确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就是音乐教育在全面教育中的地位问题。自古至今, 音乐教育总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不断的加以修正和发展, 音乐教育家们也一直没有放弃对现实音乐教育问题的讨论甚至批评。中国上古三代——夏、商、西周时期音乐教育的经验, 对于今天的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1 夏、商、西周音乐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音乐教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我国先秦典籍《尚书·舜典》就有舜实施乐教的记载:“夔, 命汝典乐, 教胃子。直而温, 宽而栗, 刚而无虐, 简而无做。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 律和声。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何。”这里的“典乐”者, 即是专门司职乐舞之人, 而“胃子”即受教对象, 是氏族部落的世袭接班人。此时的原始人类已开始对承袭者进行多方面的培养教育, 要求后人正直而温和, 胸襟开阔而庄重, 刚毅而不暴虐, 简朴而不傲慢。也主张:诗是表达感情的, 并借助歌声表达出来, 曲调要合乎歌唱的需要, 音律要配合音调。音乐要和谐, 不能互相抵触而乱了规矩, 这样才能使人与神沟通起来。从上述可以看出, 原始氏族时期的乐教已包括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血缘关系的维系以及祭祀乐舞技能等内容。同时在乐教实施过程中, 也渗透了宗教思想, 反映了原始人类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这就是说, 原始的乐教并非单纯的学艺, 而是对人进行完整的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这就使乐教具有了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 并已成为原始人类精神生活的主体。

奴隶社会的建立, 国家的产生, 以及脑体劳动的分工, 都促进了乐教的发展, 并使学校的建立成为可能。据《孟子·腾文公上》记载, 孟子曾回答腾文公说:“夏曰校, 殷曰序, 周曰岸, 学则三代共之, 皆所以明人伦也。”在孟子那里, 上古三代学校的教育目标在于“明人伦”。夏、商、西周三代的音乐教育是以等级为特征的, 具有一定的传承性, 特别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更具有代表性它是远古原始乐舞的礼仪和祭活动的发展和嬗变, 但已不仅仅是表达先民对氏族图腾和祖先的崇拜, 而是更多的溶入了统治者的意思和要求。

《吕氏春秋·古乐》记述了夏代乐舞《大夏》的表演过程。这部大型的乐舞反映的是夏禹治水的历史事迹, 其目的是“以昭其功”。商代的教育很明显地把奴隶主阶级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尽孝是商代教育的中心, 同样也反映在乐教上, 如甲骨卜辞上记载:“丁酋卜, 其乎以多方小子小臣, 其教戒。”“戒”字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持戈而警戒, 二是持戈而舞蹈。因此, “教戒”包含了习武与习乐两个方面。习武是为了征战, 保卫国家不受外来侵犯;而习乐是为了尊神, 以维护血缘关系, 增强凝聚力。这反映出商代宗教、政治、文化教育三位一体的特点。尊神和充满神秘色彩是商代文化思想的主要特点, 也是商代教育的主要特点。因此, 巫师在赏代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们不仅能占卜吉凶祸福, 而且通晓天文、历法、医药、政治、艺术。所以, 商代的乐师大多由巫师担任。

礼是西周奴隶主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是西周政治制度和血亲制度的根本体现, 所谓“亲亲之杀, 尊贤之等, 礼所生也”, 就是最好的说明。礼制对西周的政治、文化教育的发展,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形成了以礼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实现了自夏商“以乐造士”到“以礼乐造士”的巨大改变。所谓礼制就是等级制, 反映到音乐上, 就是礼乐制度。

西周的礼乐制度已具备了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分为国家和乡学。国家是专门为统治阶级的上层贵族子第而设, 按年龄与程度又分设大学和小学。大学又有东、西、南、北之学, 故称四学。其中南学又称“成均”, 是学习乐舞之所, 由于司乐掌管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其一, 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德是西周统治者所倡导的, 它包括道德人伦、政治思想以及宗教思想的教育。所谓“孝乎惟孝, 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 既是此意。从历史的角度看, 西周的乐德之教, 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是社会政治的反映, 也是与礼乐制度相适应的。另外, “中、和”的思想, 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审美追求和理想, 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二, 以乐语教过子:“兴、道、讽、诵、言、语。”主要借古证今来启发教育国子, 培养他们赋诗配乐、写作阅读能力。其三, 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怯》、《大武》。”这六部乐舞简称“六乐”。相传是歌颂黄帝、尧、舜、禹、汤、文、武等祖先的历史功绩的史诗性乐舞。乐舞由大司乐掌教。乐师教国子小舞, 包括: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等;大师掌六律六同, 合阴阳之声;小师掌教鼓、枳、埙、萧、捂多种乐器。通过乐器和舞乐的学习, 使国子“委婉曲折, 动容貌, 习威仪, 就其仰扬进退之节, 以消其骄淫衿夸之习”, 这是为了把国子培育成更符合道德规范的人, 同时也可通过乐舞的学习让国子更加了解民族发展的历史, 缅怀先辈们的丰功伟绩, 并在歌唱、奏乐、舞蹈的综合艺术实践中陶冶情操, 培养和提高对艺术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这是实行“雅乐”教育的重要方式。

从上述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西周时期乐教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课。西周的乐教不是单纯的音乐教育, 而是广泛地容纳了德、智、体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 乐教的审美功能也是在多方面的教育实践中实现的。这就赋予乐教以更高的美育作用。

礼乐制度的实行使西周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其中起重要作用的人物, 应首推周公姬旦, 他的乐教思想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也具有人文主义色彩。总结其要, 就是注重乐与伦理道德教育的结合, 音乐不是单纯的艺术技巧的训练, 而是把抽象的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传统教育、伦理道德教育与具体可感的审美艺术教育结合起来, 以情感其身, 从而达到外在行为与内化心理的和谐统一。可以说, 周公已把音乐教育思想提高了关系国家发展的前途和命运的高度, 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2 夏、商、西周音乐教育的启示

对上古三代音乐教育的研究, 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 如何摆正音乐教育在全面教育中的地位, 以及与全面教育的关系的问题, 仍然是教育界面临的重要问题。时至今天, 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审美艺术修养, 与其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多方面的素质要求相比, 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另外, 社会上通俗音乐对严肃音乐、西方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 也于我国长期忽视审美艺术教育有关。因此, 在改变旧的教育思想, 吸收新的教育思想和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同时, 我们有必要重新挖掘和吸收传统音乐教育思想的优长, 改革我国当前的音乐教育体系, 以更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不断的发展, 音乐教育事业必定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摘要:随着教育观念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我国一些音乐教育家们也一直没有放弃对现实音乐教育问题的研讨。音乐教育总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不断的完善, 我国上古三代——夏、商、西周时期音乐教育的思想, 对于今天的中国音乐教育发展, 也具有一定的理想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素质

参考文献

[1] 周礼春官大司乐[M].

[2] 周礼王制[M].

[3] 郭沫若.公孔尼子与其音乐理论[M].人民出版社, 195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蜗杆车削中减少振纹的方法论文下一篇:鼻内镜下2种钩突切除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