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美育

2023-05-13

第一篇: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美育

传统文化课堂中的美育

美德教育的内涵。

蔡元培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说道:“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美育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为目的,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基于传统文化的美德教育强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这句话揭示了一条永恒的真理,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提点,是独特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教育者应当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当着最珍贵的财富”。生命教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发展潜能,是处于发展过程中人;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独特性,有着丰富的个性和完整性,是多元化的存在。学生最佳发展与健康成长,他们的生活和命运,与所在学校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因此,“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生命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就不再是一句空洞的理论,而是教育的精髓所在。漫画《话说教育》给我们留下深深的思考:没有个性的教育必然是失败的教育。教师要真正转变观念,关注学生内在生命,拓展其精神空间,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我们要把专制的课堂民主化,封闭的课堂开放化,死板的学科内容生活化。

二、基于传统文化美德教育要挖掘文本中的生命情感。

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校本教学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 1 养和科学精神方面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所以教师要挖掘隐藏在吗美文中巨大的精神财富,采取有效的手段使其变成生命教育资源,启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人类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接受生命教育熏陶,形成具有个性的、崇高的精神品质。

三、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而非强制的。在课程中教师允许学生随意走动,相互交流学生,学生可以选择他们想做的事,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愿参与课程实践。使他们在智力上,情感上和道德上得到自由发展。如:在《晏子使楚》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自由挑选角色,上台演一演,比比谁演得恰如其分,演得好,并说说好在哪里。学生基本上把晏子的机智灵活、楚王每一次想取笑晏子不成反被取笑的神情、语言、动作等演了出来。最后让学生自由组合,演一演整个故事。整个课堂上快乐,兴奋的激情始终洋溢在学生的脸上。自由的挑选角色,自由的组合展示,使学生愿学、乐学,真正达到了 “ 寓教于乐 ” 的境界。也映了布鲁纳说的话 “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 新课程给予学生一定自由,让学生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也能获得精神自由,即思维与想象的自由。

21 世纪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让我们树立 “ 以人为本 ” 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与良好的心态。使每个学生都能反复尝试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燃起他们对前途的希望之火,为他们步入社会后的成功做好准备。

传统文化 课堂中的美育

敬仲中学 翟学磊

第二篇: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推进美育教育

摘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美育入手,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构建“文化校园”的德育教育新机制;探索学科课程中渗透美育的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怀;打造优美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形成求真、向善、爱美的校园风气,提高办学质量。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美育;教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学生的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同时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从美育入手,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构建“文化校园”的德育教育新机制。

一、构建“以美养德”的德育模式,提升德育工作实效

(一)以“德育美学观”的理论为指导

“德育美学观”的实质就是将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经过审美化改造,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

(二)从美的视角切入,以欣赏型德育活动为抓手

一是自我养成,展示美丽的我。从最基本的做人的道德规范入手,将做人的道德规范分解为不同阶段目标,让学生每学期自选目标自己养成,学校政教系统督促、指导、帮助,重点抓“三带、五好、五不”行为习惯养成和搞好组织建设、活动建设、特色建设。三带:把孝敬带给师长,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善良带给同学;五好:站好队,行好礼、做好操,写好字,读好书;五不:怪发不进校,杂物不乱扔,楼道无喧哗,出言无脏话,玩耍无损伤。搞好组织建设:召开好少代会、团代会、学生会竞选会,加强团队和学生会干部的培养等。搞好活动建设:组织好每周的升旗仪式,结合各种节庆日和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美的团队活动。加强特色建设:打造学校团队活动特色,为学校“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育人模式建设添砖加瓦、增光溢彩。

二是自我参与,展示美丽的我。重点利用每天早读时间开展“感受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化”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学习书法,感受传统文化的美,陶冶学生性情;精心设计,开展每学年评选校园美育之星、评选校园感动人物等活动,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是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从民族精神中汲取美的食粮。可通过专题节庆活动,通过仪式(入学式、毕业式)教育活动,有机融入爱国情感、历史文化和基础道德等教育内容;通过礼仪教育,学会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貌规范,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三)落实德育为先理念,构建全方位德育课程体系

把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班队会、年级会、校会等纳入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着重探讨实践其内容美和形式美;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融于德育课程之中。

(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铸造美的育人之师

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制度;举办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开展评选“美丽班主任”活动,使班主任学有榜样,干有方向。

二、加强学校课程美育因素的开发建设,倾力建造美的课堂,努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着力推进美育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挖掘美育特色项目,扩大美育特色项目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影响与作用,使学校美育特色项目逐步转化为学校特色课程;优化拓展型课程的实施。拓展型课程与学校“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科研课题紧密结合,与团队、学生会活动和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紧密结合,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合作竞争的多彩舞台。

(二)深化教学研究,构建美的课堂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优化课堂为目标,积极探索“乐学、美学”与“乐教、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美育观的指导下,探讨研究课堂教学美育渗透的作用和方法,开展构建美的课堂的各种形式的教学教研活动。

(三)多种激励,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提高

以教师发展为着力点,引导教师参加校本研修、积极参加省市区及学校的各类教学研讨、课堂竞赛等活动,推进骨干教师奖励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自培特色教师。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建美的育人环境

1.精神文化建设。倡导“务实、善导”的优良教风;培育“勤学、好问”的良好学风,逐步形成“尊师、爱生”的优良校风,熔铸学校师生的自强不息精神。

2.环境文化建设。按照“绿色、高雅、美丽、和谐”的原则,建设优美的环境文化,创造有利于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的优美环境。

3.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教师节、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以及学生入学、毕业等重要时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团结主旋律。

4.注重景观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要从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校园的整体布局要体现教育性和艺术性;校园板报的内容、教室的布置、艺术作品的悬挂、校训、校风等景观布置,都要体现出师生员工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等精神文化。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实施美育的具体途径相当广阔,只要我们用心,还会有办法等待我们去探索。

第三篇:菊花文化在传统美育中的实践与探究

《菊花的美文欣赏》研究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

中国源远流长的养菊,品菊,咏菊和画菊的人文传统,培养了国人的雅洁情操,品德修养和民族气节。 中国传统菊花文化既体现了儒家思想所强调的道德教化的功能性,也具备了道家思想提出的纯粹美学的观赏性。还成为禅宗思想中自由空灵境界的体征。使得菊花精神的“韵味”更加博大精深。并富含意味隽永的审美情趣。而当今,受现代传媒的影响,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日韩以及欧美文化表现出相当的热情和崇拜。从“麦当劳生日会”到“日本卡通漫画、韩国电视剧”,无疑不呈现出这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们在当今对本国文化艺术认同度的降低而对欧美及日韩文化的盲从。这种盲目的崇洋媚外的行为,反映出在文化艺术多元性选择下青少年的审美方向。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由于种种原因,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显得有些没落,中国有些传统的艺术正处在一个逐渐萎缩、消亡的阶段。

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引导和培养青少年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赏识,使这些优秀灿烂的文化艺术有肥沃的泥土从而使其保持活力,有更多的传承者,这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

菊花是我国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古人将梅、兰、竹、菊合称为花中“四君子”,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梅花独步早春,不染世尘;兰花清心似水,高雅脱俗;青竹挺拔刚健,有节有气;菊花凌霜不凋,气韵高洁。在我们心目中,菊花是吉祥、健康和长寿的象征。菊花不仅供观赏,布置园林,美化环境,而且用途广泛,可食、可酿、可饮、可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菊花有独特的观赏价值,人们欣赏她那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清隽高雅的香气,尤其在百花枯萎的秋冬季节,菊花傲霜怒放,她不畏寒霜欺凌的气节,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我国历代诗人画家,以菊花为题材吟诗作画众多,因而历代歌颂菊花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和艺菊经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名谱佳作,并将流传久远。

菊花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具有谦和、真诚、质朴和傲霜的美德,代表着名士的斯文与友情。菊花不断的融入文化与生活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一种与菊花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

菊花为中心的文化体系。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菊花一直被看作成熟又寓意深广之花。在三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文字记载:在《尔雅》中记有"鞠,治蔷"。屈原在《离骚》中写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晋陶渊明更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我国自古有重阳赏菊的风习。菊花有多方面的经济价值。杭菊是很好的清凉饮料;菊花可入药,能清热散风,平肝明目。菊,养肝血,悦颜色,清风脑,陈热明目,十分益人,被称"寿客",它既可当药用,也可当菜肴、饮料。

菊花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名花。历代人们爱菊赏菊,留下了丰富的赞菊诗、词、歌、赋。不仅赞其实用和姿态优美,更喜爱其不畏寒霜的特性。古人爱菊、画菊、咏菊,借菊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借物抒情,借物言志,使菊花具有了人们情志的色彩。赋于菊花以崇高的象征意义,使菊花升华到她的文化性,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感情色彩的文化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菊花冷傲高洁、早植晚发、傲霜怒放、凌寒不凋,素有"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的品格,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对菊花更是情有独钟。

最早携菊花入诗的是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他的名篇《离骚》里面就写到"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通过这两句诗,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著名诗人陆游赞吟菊花:“纷纷零落中,见此数枝黄。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唐太宗李世民在他的《赋得残菊》诗中还以新颖的构思,对“香浓晚笑,风劲浅残香,细叶凋轻翠,园花飞碎黄”的即将凋谢之菊,发出了“还将今岁色,复结后年芳”的感慨,既赞扬了残菊风姿不减,余香犹在的顽强生命力,又对来年复荣充满了信心。“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还渗透着“隐士”的文化精神。我国的文人,一方面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另一方面,又要准备在理想破灭、“道不行”时“乘桴浮于海”,寄情山水,从隐居世外来寻求精神的休憩与解脱,于是,陶渊明的《饮酒》组诗中,表达了了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为他自己,也为后世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营造了一个精神解脱的世界。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和菊花有不解之缘,他写了很多咏菊诗,"芳菊开林曜,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菊花对于陶渊明,是一种人格的化身。诗人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以致后人将菊花视为君子之节、逸士之操的象征。历代诗人里咏菊的不胜枚举,像李白、杜甫、

白居易、元稹、李商隐、刘禹锡、杜牧等等,还有像宋代的王安石,欧阳修、苏轼这些大家都有咏菊之作;一直到元、明、清,代不乏人。所以,人们把菊花定位为一种不从流俗、不媚世好、卓然独立的高尚品格。当然,在咏菊诗里边也有很多根据个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情操而有所发挥。比如唐代诗人也是农民起义领袖的黄巢,他就赋予菊花一种叛逆抗争的精神,在其《不第后赋菊》写道“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好一派叱咤风云,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改天换地、扭转乾坤的政治抱负,句句赋菊,又句句言志,菊花的特征与作者的壮志水乳交融。

有些诗人通过咏菊表现一种对于世俗礼教的抗争精神,如南宋女词人朱淑贞,她的婚姻不幸,但是她敢于离经叛道,她的咏菊诗写到"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表现了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南宋的郑思肖是爱国诗人和画家,他写的咏菊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的那样,"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自从陶渊明对菊花给予特别的关爱之后,历代文人便对菊花的高风亮节、高尚情操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赞誉。光在《红楼梦》一书里,我们可欣赏到10多首吟咏之作。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写很多咏菊诗,特别是毛泽东,他的《采桑子· 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外香",其余诗句都是围绕着"战地黄花"也就是菊花来写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最典型的特征是菊花盛开,毛泽东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个"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也是咏菊,但它的境界就更高,把菊花和表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一定要争取到革命胜利的精神紧紧联系起来。

<<礼记、月令>>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我喜欢菊花,每年我都要养几盆摆在家里,或金黄,或洁白,花团锦簇,给我的房间增添无数生机。秋风乍起,秋水长天,菊带着她的古典、素雅、含蓄、美艳、明媚、开朗、清丽、自然、潇洒,从世界的每个角落向我们一路走来。因为有菊,在这云淡风清的季候里,每一个日子都不再平淡。李清照有词云:“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秋菊盛开,香气四溢,颇有黄巢诗中“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气势。

菊花千姿百态,风情万种,但在我心里,她是一位清心淡雅却又柔韧坚毅的女子,她迎霜傲雪,她却又色彩斑斓,体态轻盈。她在寒秋带给人春的享受,落叶飘零,风霜肃杀,菊携一身淡雅花香悄然绽放,“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的凋零也与众不同,“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的这种卓尔不群,让人联想到坚强的品质和精神,更让人爱之有加,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和感慨。

菊,色、形、香俱备,她“冷艳幽香,深黄浅白,占断西风里”;她仪态万方,纤细的,婉约的,婀娜的,娇羞的,或“玉骨冰肌”。她花型丰富,仿佛优美的舞蹈:或偃或俯,若舞若翔,如歌似笑,摇曳多姿,难以形容。菊如一位隐士,她淡然、超脱,所以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菊不畏严寒、不萎尘泥,她不仅隐士,更是志士,所以白居易赞叹“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粲粲滋夕合,英英傲晨霜。”历史名人是永恒的风景,咏菊诗词是永恒的风景,是菊花这一自然风景的丰富和延伸,在对应中相映生辉。

菊花以她朴实的色彩、高洁的品性触动了我们的种种情愫,融入了人们审美的心理,古往今来,便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菊花文化”。 菊花文化历史悠久,从屈原的《离骚》中吟诵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到今天的《菊花台》,形成了我们独特的“菊花情结”。“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作为一种精神的寄托,作为一种人格的追求,世世代代吸引着我们。

由古至今,文人雅士多咏菊、画菊,菊花亦有“四君子”之称。可借鉴的东西多,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菊花在物质与精神层面上有多种演绎,以菊花为题材的文化及其艺术有一定的传承基础。菊花及其文化现象,是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地域人士共同喜爱的对象,体现一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还是海外乡亲,港澳同胞回乡观光、共叙乡情的热点话题。

在美术教育及其它学科选材上,菊花五彩缤纷、千姿百态,易“写”、易“画”、易“现”、易“取”、易“教”、易“传”,为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探究天地和创作表现空间。如小榄镇组织的全镇范围的“菊花长卷绘画”、“菊花手工制作”、“文艺表演”和部分学校开展的以“菊花”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校本文学、地方课程探究等综合性活动做了大量的前期实践工作。

二研究方向

通过开展以“菊花”为题材的文化综合探究,包括菊花历史、民俗、菊花的品种、菊花的欣赏等。重点构建 我校 的美育教育教学体系。以“菊花”题材为载体,寻求当地民间菊花文化与艺术教育教学结合,以直观的文学、艺术、科学和劳动等形式向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菊花文化的普及,增进 学生的爱乡情怀。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整合本地艺术教育资源,培养一批文化艺术意识浓厚、积极探究民间文化艺术教育与教学的教师群体。最后,通过优质的教育教学成果,包括课堂教育教学以及综合探究实践、教育与教学案例、论文、艺术作品和校本活动等形式,规划出版适合本地美育的乡土教材。

三 、研究步骤

分三个阶段,主要是在课堂教学、课外综合探究、校本课程教学等方面展开。

在第一阶段 开展以“菊花”为题材的 全校范围内的综合探究及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探究建立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普及推广以“菊花”为主的探究活动。第二阶段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组织一系列的评比活动,进一步改进教学模式,并撰写出优质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综合探究报告,编写有关学科和第二课堂辅助教材。特邀一些国家及省市专家点评、小结、评价,通过及时小结、反馈,提出整改意见与后期的工作设想及建议。第三阶段 ,整理收集出版优秀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光盘、论文集和有关学科教学辅助教材;同时,修改完善课题成果,申报成果鉴定。

四 、预期成果

通过三个阶段的工作,第一,形成一套完整的以“菊花”题材为主的有关学科教学模式,开发出从菊花文化与乡土教育(美育)相结合的系列辅助教材;第二,以“菊花美育”(暂名)为总名称的有关学科及第二课堂辅助教材、乡土教材;第三,出版配套的论文集、案例集和优质课光盘等。最后请各位朋友欣赏绝美的菊花诗词: 唐·元稹《菊花》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唐太宗《赋得残菊》:

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唐·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唐·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吴履垒《菊花》

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 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

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

唐·李商隐《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宋·苏轼《赵昌寒菊》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宋·杨万里《咏菊》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 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

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

宋·梅尧臣《残菊》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宋·朱淑真《菊花》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金·元好问《赋十月菊》

秋香旧入骚人赋,晚节今传好事家。 不是西风若留客,衰迟久已退梅花。

明·沈周《菊》

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 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

明·唐寅《菊花》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董必武《赏菊》

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 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

造化功谁与?勤劳智自专。 赏心邀客共;歌咏乐延年。

陈毅《秋菊》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王如亭〔菊城吟〕

狮龙气象竟飞天,再度辉煌任自威!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月菊花肥。

杨东彪《野菊花》

褪去浮华和雕饰

天的宽阔和地的无垠

渲染云朵落地的快乐

以太阳的微笑迎接太阳的微笑

饱满的对话

碰撞出一缕缕宁静的目光

质朴的对白无需言语

往往是由一朵启程

被风轻拂或卷动

都一样跑满山坳

雨水赋予了纯净的血

纤细的枝

同样是昂头的脊梁

诗人叩动生活

舒展旷野

却遗落了旷野的魂

别样的精彩

在背离尘嚣的地方湿润

现代(上海)张志真《咏菊华》

任凭白露无情霜,甘愿舍身送秋凉。虽无蜂蝶勤光顾,熏得晚秋处处香。

【红楼菊花诗】

《红楼梦》里菊花诗可为一绝,请欣赏红楼艺苑内的菊花诗

忆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蘅芜君

访菊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拄杖头。

----怡红公子

种菊

携锄秋圃自移来,畔篱庭前故故栽。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怡红公子

对菊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丝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云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枕霞旧友

供菊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隔坐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枕霞旧友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潇湘妃子

画菊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蘅芜君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潇湘妃子

簪菊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 ---蕉下客

菊影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枕霞旧友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潇湘妃子

残菊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明岁秋风知相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蕉下客

菊花文化材料

菊之史

菊花原产于我国,中国是世界菊花的起源中心。中国栽培菊花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古籍《礼记》中就有“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的记载。汉代就把菊花作为药用植物栽培,晋魏时期已大量栽培,以后发展为观赏花卉。

古代赏菊是从菊花的实用价值开始的,中国古书记载:苗可以菜,花可以药,囊可以枕,酿可以饮。所以高人隐士篱落之间不可一日无此花也。

菊花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人们通过人工栽培使菊花从原始的黄色小菊演进为今天这样五彩缤纷的著名花卉。明末菊花谱记载品种有14种,清朝时增至24个品种,民国时期根据花瓣形状把菊花分为10大类。

现在菊花已遍布全球,成为全世界人民喜爱的名花,为古今中外花卉的奇观。

菊之诗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爱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菊花 元稹(唐)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菊之轶事

说起菊花,在北京不能不提“洁园”。从30年代到60年代初,北京新街口北大街有一处面积

约6亩的艺菊花园,称为“洁园”。园中山亭树花布置典雅。

1951年12月31日,毛泽东主席首次来此赏菊说:“菊展成绩很好,花园的规模尚可扩大。”后来政府帮助解决了扩建和雇工问题。为此园主人满怀感激之情写诗一首:

万里长征督九戎,堂堂领袖旷世功。 游园雅兴看花晚,救世奇勋比岳松。 北陆风高歌白雪,东方日出满天红。 车书混一从今始,远景昌明想望中。

1955年11月20日,周恩来总理偕夫人邓颖超前来赏菊,亲笔题词:推陈出新,百花齐放。

朱德委员长1949年至1961年几乎年年来赏菊。1961年为纪念“洁园”养菊30周年,朱德委员长赠主人秋兰两盆,并写楷书诗幅: 刘老洁园助国光,卅年种菊永留香。 精研善养奇葩好,成就启新世泽长。 全力栽培传后代,不辞辛苦为人忙。 京城老少来欣赏,敬赠幽兰配北堂。

菊之品

菊花千姿百态的花朵、傲霜斗雪不畏严寒的性格让人倍加喜爱。历代都有赏菊活动,宋代民间花会就有“扎菊”,在一年一度的菊花会上,展示名菊,写诗颂菊,饮酒赏菊。

三国时期司马昭重要谋士钟会赞菊有五种美德:园中高悬,谁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发,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贞质也;杯中体轻,神仙食也。 菊花文化长廊之序言 菊之品

菊生华夏,绿盈八方。 春沐朝露,夏浴骄阳。

风骨一碧,远播暗香。 不争百艳,无妒群芳。

朔风凄紧,白露为霜。 百花零落,北雁归忙。 惟有秋菊,傲雪迎霜。比辉日月,始露锋芒。

吾辈从教,志在一方。笔耕杏坛,烈士故乡。菊品立人,大业无疆。矢志卧薪,当诉衷肠。

头顶青丝,鬓有微霜。并肩携手,挽弓臂张。以菊为志,兴业为乡。今可胜昔,天地慨慷。

(

第四篇:美育进校园总结

2016--2017年下学期“美育进校园”总结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它有着其它教育方式所没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期我校在开学初就拟订了美育工作计划,并通过一学期的工作中,美育工作取得较理想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明确计划目标。

我校领导非常重视学校的美育工作,开学初就安排、策划好本学期的美育工作,制定好工作计划。因为美育教育工作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面比较大,所以我们在制定计划时把各项工作都安排得非常细致。这为本学期的美育工作能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把美育工作与各科、各项教学工作有机结合。

为了确实能提高学生的美育水平,利用美育工作多面性的特点。我们把美育工作渗透到各项各科的教学工作中去。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教师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完成课堂教学,学生通过听录音、看投影、录像等多位一体的教学手段中提高审美意识,树立美的思想,并严格要求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提高教学效率。

三、积极开展课余艺术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艺术实践。

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给学生提供表现美的舞台。要让学生把自己对美的理解表现出来,就要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现的舞台。为此,我校在本学期中组织了一系列的比赛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经典美文朗诵比赛”,组织学生美术作品展览,利用学校广播、墙报、手抄报等形式宣传艺术知识,推广艺术成果。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兴趣小组,组织舞蹈队、美术兴趣小组等等。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校园、自己的生活中,发现艺术、创造艺术、培养艺术天赋。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美育方面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取得的经验。

1、重视艺术教育,注重美术课堂教学,艺术教育重普及,学有特长。

学校对艺术教育加强领导,不断完善组织机构,并制定了可行的措施、方案,领导深入艺术教育课堂指导艺术工作,明确提高了工作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正规化,课外活动制度化,形成了以美树德、以美树体、以美树智的大艺术观和良好的艺术氛围。加强音美教师素质提高和培养,改善艺术教育的办学条件。我校在经费极度短缺的情况下,购置音美教学设备,并配置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浓郁的艺术教育氛围。为了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美、体验美,学校充分利用每一种形式,每一个空间,营造出优雅的校园艺术氛围,使学生在校园这个艺术殿堂中尽情地感受美、享用美、创造美。

2、选派最佳专职人员担任艺术课教学,开全课程,保证质量。

3、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组织开展课外艺术班活动,发挥教师特长,培养学生具备一技之长。

4、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如“元旦晚会”等,丰富了学生的文艺生活,锻炼了学生的文艺才能。

5、组织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艺术教育活动,特别是在它走出课堂以后,往往带有较大的灵活性,学校加大了领导和管理力度,制定了具体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管理制度。课外艺术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学校每年举行一次艺术节,举行文艺汇演、书画比赛,通过各种艺术活动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学生们艺术才华得以展现,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我校涌现出一大批艺术骨干苗子和优秀的艺术人才,并经常参加镇组织的各种文艺演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称赞。通过各种艺术活动的开展,学生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艺术才能,锻炼了自己,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创造能力、欣赏能力。这些活动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知识,增强了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6、组织开展好美术兴趣小组活动。

近年来,美术教学组织开展了美术课外兴趣小组,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美术兴趣,起到了积极作用。

首先,本小组不仅集中学习各种美术知识,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锻炼美术能力的课外活动,如教授他们如何画墙体画,制作高品质的黑板报等。集中活动时,地点主要是美术教室。学生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取得优异的成果。

其次,我针对每位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给他们每个人制定了学习目标,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学到最多的知识。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又能从美术兴趣小组这里找到快乐。

美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将不懈努力,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思想,把美育工作做得更好。

第五篇:挖掘数学中的美育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挖掘数学中的美育教育 作者:史劲松

来源:《教育界·下旬》2013年第04期河南省汝南幼儿师范学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吸引面试官的自我介绍下一篇:校园文化建设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