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大学范文

2022-05-29

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报告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已经成为了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是有着写作格式与技巧的,写出有效的报告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书报告大学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读书报告大学范文

大学读书报告

论西游记

西游记,想必都已经家喻户晓了!这部长篇神话小说出自明朝吴承恩之笔,一直延续至今,跨越了五六个世纪,依然为人们所称颂,可谓是经久不衰,不愧为四大名著之首,国外那些七了八了的虽然说也还好,但是相比西游记,也未免有一种与日月争辉之嫌。

一直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拍摄水平也不断的在提高。这部小说终于被拍成电视剧了,1982-1988年我们中国的国产大牌央视《西游记》腾空出世啦!该剧由杨洁导演,六小龄童、迟重瑞、徐少华、汪粤、马德华、闫怀礼主演,可谓是众星云集,绚烂璀璨!该剧一经播出,好评如潮啊,并且成为了一部公认的无法超越的经典。到了1998-1999年她们再次以原班人马拍摄了续集,播出后也是好评如潮。随着人类跨入21世纪,西游记被注入了新鲜血液,好多剧组争着抢着翻拍西游记,其中论香港拍的最多,《天地争霸美猴王》、《大话西游》电影、《大话西游》电视剧,《西游记后传》……..再者,以西游记为题拆的电视剧,如《春光灿烂猪八戒》、《喜气洋洋猪八戒》…….真可谓是五花八门,七彩缤纷,琳琅满目,不亦乐乎。要一个个点评也就罢了,接下来我就拿几个来介绍介绍。

首先《大话西游》可谓是经典电影,在现在的青少年乃至所有80后可谓是无人不晓,我也就不多做介绍了,假如你不知道说你out根本不算什么了,说你脱离社会都已经不过分了。就像我有一个同学,最近有一次我跟他说了一个新闻:ME:唉!这个《笑傲江湖》又要重新翻拍了,累不累啊?翻拍也就算了,可他竟然找霍建华来演令狐冲,on!no!我怎么看都像在看徐长卿和离歌笑。HE:霍建华?霍建华是谁啊?ME:不会吧?你没看过仙剑三?HE:这个,我还真没看过。OTHER:不会吧!你连仙剑三都没看过!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的有!

相反那个什么《西游记后传》的,我对之真的是甚是无语!简直能用一个烂字来形容,可是就是这样的一部烂片给我的儿时带走了一丝丝无趣。当第一句台词:玄zhuang(奘)回来了,我就崩溃了。片中的孙悟空是个面无表情的家伙,他有笑过吗?没有!有哭过吗?也没有?有生气过吗?这个有,可是谁看得出这家伙在生气啊,那种淡然的表情,这种人要么是拥有超凡的演技以至于连观众都猜不透他要么就是个“新人”!还有那个打斗的镜头,我们不是一边玩手机一边看电

视的,或者说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的,用不着相同的镜头来他个五六遍,胶卷不用钱啊?一共40分钟的,5分钟开场曲和演员介绍,20分钟的重复动作,5分钟片尾曲和下集预告,剩下十分钟才是剧情,坑观众啊!剧情搞的就是一个古装的武侠片,完全没有一点西游记的味道。但是有一点值得欣慰,唐僧终于不用悟空从头到脚保护着了,他已经是个武林高手了。一般的山大王都不敢随随便便提吃唐僧肉了!除了武侠,该片还融入了不少感情戏,最显眼的那就是如来转世的那段三角恋情,我觉得如来是故意的,其实他还是六根未净,整天吃斋念佛的想必他也累了。于是就给自己安排了这么个轰轰烈烈的感情桥段!《西游记后传》自上演以来,观众大多都认为其剧情主旨和艺术性远不如前传,更有一些观众对其持反感和排斥的态度。但是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而《西游记后传》就是在老的的西游记的基础上有了一些重大突破的。剧中无天的典型善恶双重性格及作为佛祖的修为和气度及无边的法力刻画地非常精彩,这不由让我们想起拿破仑的的性格,同样是那么矛盾纠结,但同样具有杰出的领袖人物非凡的才能和魅力。剧中悟空寻求真理的过程堪比日本的名侦探柯南啊,真是复杂离奇!同时该剧中将官场上的人事倾扎、利益纷争以及人的善恶是非、爱恨情仇、悲欢离合表现的淋漓尽致。点评完毕!

而衍生出来的如《春光灿烂猪八戒》,完全为编剧的后期制作,但是这完全与西游记中猪八戒好色的个性相符合,该系列片中大部分都是感情戏,主人公为猪八戒这毋庸质疑,其实说白了就是八戒的感情历程!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八戒是个对感情专一的好汉子,这一点与西游记中八戒和高家女的那段感情不谋而合。别看他一路上碰上哪个貌美的妖精就两眼发直,其实哪个男人不是这样,只是八戒将其内心的情感放大了以至于表现出来!其实他心里想的还是他那位娘子,这一点从八戒在每次师父被抓后,三天两头哭着喊着分行李,散伙,你回你的花果山,我回我的高老庄中可以明显验证!

其实这些翻拍真的不算什么。有没有听说过日本和韩国翻拍的西游记?想必大家都应该不熟!我也是前段时间才知道原来小日本和棒子国这么有才!先说说岛国的所谓的西游记吧!

岛国的西游记拍的应该比央视的西游记还早些,该剧于1978年上映,在大陆也只播出过3集。论特色的话,该剧最显眼的莫过于唐僧了,它竟然是个女的。

这我就无语死了,这不就是赤裸裸的美女与野兽嘛!还是三个,天呐!这还不算,唐僧竟然是个奶妈,当徒弟受伤时,师父的一个吻竟然可以起到治愈效果!真是让人大跌眼镜!还有该剧中的猴子可谓是个国宝,在他那搞笑的外表下其实还是隐藏着一颗脆弱的心的,颠覆了孙悟空那骁勇善战、法力高强的一面!简直比仙剑三里面的景天还弱!最好笑的还是那首主题曲——monkey magic!而韩国拍的西游记,名字叫做《西游记归来》,翻拍于2011年。这个就更雷人了,孙悟空拿双节棍,猪八戒抗火箭炮。沙和尚就知道找宝藏,唐僧开个小汽车。影片确确实实是抄袭日本版的《西游记》!也来了个反串的“唐僧”——也是个女的!剧情极其恶搞,竟然和徒弟孙悟空谈恋爱,还爱得死去活来,爱得很疯狂,令人不禁感叹人们的想象力的无极限与羞涩尺度。更好笑的是这位“女唐僧”有个好习惯,就是吃饭前必祷告,出门去打架穿上高跟鞋。最忍受不了的是,“女唐僧”和孙悟空卿卿我我在谈恋爱的时候,那个老实巴交的沙和尚竟然跑开了,当作什么也没看到一样!真是,佩服他们的娱乐精神啊!

近两年国内也有两次大型的西游记翻拍,一部是由各大电视台共同制作的,于2011年初上映,而另一部则是由张纪中导演的,于2012年年初上映。相比两部电视剧,张纪中版西游记演员阵容相对华丽,由吴越饰演孙悟空,聂远饰演唐玄奘,臧金生饰演猪八戒,而沙僧的扮演者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徐锦江,其他的明星也不胜枚举。而且斥资巨大,总投资一亿人民币,全剧尊重原著。加入了大量电脑特技,有中国版《指环王》之称。拍摄时间也长多了!相比之下在下更喜欢张纪中版的西游记,不仅仅是它的演员阵容,还有其台词更是增添了不少乐趣,下面我就引用一下里面很雷人,我看了之后完全hold不住的桥段:

太白金星:那天宫啊,可真是金光万道滚红霓,瑞气千条喷紫雾。那猴子,你慢点飞,尊重老年人哪,慢点飞。

唐僧:悟空父母可都健在?

孙悟空:悟空不知道父母是谁?

唐僧:人怎么可能没有父母呢?

孙悟空:我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唐僧:人怎么可以从石头里蹦出来呢?

孙悟空:我就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唐僧:人是不可能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孙悟空:哎哟,我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唐僧:你真的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孙悟空:我不是!

唐僧:那你说你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孙悟空:哎呀,人怎么可以从石头里蹦出来呢?

唐僧:那你父母是谁呀?

孙悟空:我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嘿嘿嘿!

唐僧:怎么又绕回来了?

孙悟空:我不是鬼,我是猴,不是,我是人!给点饭吧,给点饭吧!我们师徒没有饭吃了!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

看了之后你又有没有一种啼笑皆非的感觉呢?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名族的宝藏,它给一代代炎黄子孙带来了快乐的童年,它已融入了我们的社会,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因为有它我们生活的更有味道!

第二篇:《大学》读书报告

1

读书报告

——《大学》

闲余在家翻看之前浅读过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安娜卡列宁娜》,《野草集》。我读书很慢,对于经典都需要时间来揣摩,揣摩一缕淡淡抑或一股强烈的思想。在《大学》正步走来时,两千多字却不知耗费多少日夜星辰,显示誊写,感受背后千年流光岁月的力量在笔尖游走。下载朗诵音频,感受古韵犹存。刚开始逐字逐句的翻译推敲,连段成篇,整理整体思想。又分篇成段,提取思想,感受每个小节的独立却又紧紧相依。获得这著作中的琼枝甘露受益一生。浅尝则止,故浅谈此《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短短数千字,却蕴含无限玄机与道趣。古人说:“大学者,大人之学。”大学之道,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外王,修己治人。

久久传诵的三纲八目,在《大学》中娓娓道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八目为修己治人的谛音。至于三纲:明明德,亲民,此为至善,又为其总纲领。反复诵念却只能通晓只言片语。大学之道又不只只碎语可以详尽。

于“明明德”即弘扬光明品德,此以修身为目的,将本身蕴藉的品质加以培养再发扬以至引领周围人一起“明明德”,恰如《论语》中能近取譬,推己及人的圣言。即使是自己独立风霜,为何不叠柴成堆,共同燃起春日的温暖。于

1 2

“亲民”,即使民新,便是让大家时时自我更新,如一日去污,则日日不停地使自己保持洁净身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字焕然一新,将过去积累与心得污邪日日涤除,内心清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的,日日新,便有所得,得到一份宁静,收获一点启迪都比那些浑噩俗世来的意味幽幽。最终回到“止于至善”何谓“止”?停止抑或终止?论及至善。善字相当广泛,对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道德或目标的高点。目标每个人都会定制,有高估,有贬低,也有中肯可行,但最重要的是知其所止,知道什么时候停止,停在什么地方,停在什么程度上。埋头苦干忘乎所有,有错。蜻蜓点水浅尝而止,也将徒劳无功。故恰到好处,此思想可灌注到学习之道上。至于如何应用则自有自身的妙趣。“停车坐爱枫林晚”,懂得停,才领略胜过二月阳花的枫叶,别操劳在山水墨画中。

三纲之物便轻描淡写概括浅思,按规律办事,从止于至善到明明德再到亲民,扎根于土,枝繁叶茂。八目款款而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方法途径,修养身心的法则,故修身为根本,最终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的,大学之道也可成为君子之道,君王之道。

格物致知,熟悉的四个字又会暗含怎样的智慧,专研分辨事物而达到认识态势,此过程需要实践,实践是格物致知的手段,空谈与古人的一纸理论却拘泥得很多,不可动弹的

2 3

历史文字,或许只有自己亲身体验,才能另辟蹊径。那份属于自己,而不是道听途说并传阅四方,略显愚昧。

真诚,正心。真诚,真心诚意。在文中体现为慎独行,立身体,即君子应表里如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独自闲居也应保持好操守,不可放纵自己,对妻子相敬如宾,对来往之人也要尊重慎独行。诚意之后为正心,心为意志真诚易被感情所役使,端正心智来驾驭感情,用理智来修养身性。正心为修己的最后一步,心正故路直,路直才能一往无前,往往路斜了,不是空费光阴,迷失方向,让心点亮一盏灯,正路在前。

修身恰如武侠小说里修仙无般,修身论心,粗俗点便是陶冶情操培养品德,无论结果怎样,在过程中利己利人。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之后的必然结果,孟子之言,家为国,国为家,虽然家法不似国法强制实行,确实一种灵魂的固式,维系传统孝悌的条框,治国先齐家,平天下先治国,皆以身作则,如此循环,悉读此中絜矩之道,民心向背,德本财末,仁人可爱憎人,不仅枚数治国之法。

于己而言,修己才是最重要的。

寥寥数段,粗糙地概括了这所谓经典。经典的方向又何以至此。方向前踏可正过往不堪扭曲。正踏可坚韧前进的思想灵魂。对未来却是一盏小桔灯,指引前进。何谓学之精尖?静心沉思,去浮躁之气。为何青年总哀叹学业不继?似乎把

3 4

每节课听得锅瓦瓢盆都装满了。可是满的是负担而不是实际有用的。格物致知,剔除水分,只有干粮才能维系前进的能量。量思过往,用先辈的老手艺,去探索过往的自己,从不美好的自己里,找到更好的自己。现在的路,不是一心向前,就会走对方向,就会走出自我,真诚正心。闭上眼,眼睛所及始终为表面。心之所及才是最真的。走在无际的马路上,却不知微妙的坡度,欺骗着你堕落。心正,其更甚微处,我也无法详尽,实在可惜。

在开学之前,国立中山大学就对新生布臵了悦读感,其内容就是这本厚重其内的《大学》,有人叫苦不言,便是草草了事,便不再深入,也有人翻阅揣摩终成些许,收获颇丰。为什么学校让我们阅读《大学》呢?

作为现代大学生,确实应该明其本,知其用,然后知其所厚其所薄。当今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压力,家庭压力与未来就业的压力,在这浮夸的社会中,失去了原有的平静,其性情浮躁,意志消沉,悲观失望的人实不在少数。外加外在平凡,内心却纠葛重叠,矛盾激烈。在这物欲横流,文化泛滥的社会状态之下,欧美文化的强势入侵,日韩文化的侵袭与社会中的云云总总的负面,很多人早已忘记了道德修养,只是庸庸碌碌,蜗居与宿舍,对着虚无的屏幕傻笑,对着单调的键盘不住的敲打;贪于享乐,却不珍惜年华盛景,让时间贬值,抑或根本无视时间的存在,离去“格物”,“致知”,

4 5

“诚意”,“正心”,“修身”。如此,只会愈发的消磨意志,沉沦在自己挖掘的深渊之下。

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是我们每个大学生必须正视的课题,也是必须实践的课题。将此作为终生考试制度,考核的不仅仅是道德,更多的是对道德的坚守。其次作为学生,学习永远是第一任务,为以后的前进加油,该怎么学习?应潜心学习,深入研究,在学习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努力向其他方向发展。毕竟现代社会综合性强又具有多变性,将自己打造成多棱多面,才不至于短板水溢,不要一味空想,沉浸在虚幻之中,而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应当分清主次,既然选择了就有责任去完成初心。正如:“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所以,凡事先要能定,静下心来,才能有所虑,有所得。倘若鲁莽,草率行事,必将终无所获。更甚者付出性命。况且不是说一时半会之事,古有张飞,虽有些许计谋,却无法阻止他暴戾,草率的性格,处处得罪鞭笞不快之人,最终脑袋搬家也是意料之中。

《大学》之道,在于修身,在于立志,在于奋斗。无道德,无修养,便胸无大志,就不会去奋斗,不奋斗,便终不可“外王”。这样便又堕入到无尽的深渊。要积极反抗,提高自身修养,当入其微,从小事做起,从小志做起,点点滴滴,循序渐进,不积小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 6

如此,方可能安能静,知其本末,晓其终始。发于心而动于行,身体随行如,才能达其所致,有其始终。

对于其中“新”字,总参透满了玄机,古意“新”,“新民”之儒已非真正的儒了,已是蜕变成了说教之儒了,已然脱离了儒学的根本。虽然对儒学没有太多了解,只是新民的成分,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周围的人的优秀品质得到发现与发扬。可是实际上的操作呢,却略显朦胧。不若千年至此,现在的水平又是怎样了呢?

文中个人收获最大的就是止于至善。按“至”词根可见:一种是达到,至善就是达到善;一种是最,至善就是最善。这两种理解明显不同,明显有境界和程度的不同,应当如何取舍呢?到底要经过怎样的融合才是达到最善,其实就善字已经是最高级,则“至”字为最,显得颇失饱满。当然,过去都把至善作“最善”解,似乎仅仅达到了善并不令人满意似的。把“至”当成了一种动态的“线”式的意思,不论是达到善还是最善,都只是表明了善的一种具体的状态,是一种“线状”的善。止于这样的善本身就是一个不安定的设定,止步于这样的善又是如何可能的呢?止步在一条线上,这不是一个很不安定的事情吗?这不是一个很难的要求吗?既然难则不应该在线上来回穿梭,单调如此。其实,“至”字的本义是使包含在其中地达到、到达,表示的是从 6 7

一个区域、一个空间中而不是一条线、一个界限中冲出而到达,也就是连续地自始至终地覆盖性地一直推演着无漏地推演着到达,也就是像大水到了那样。“至”今,是说一直到今天,从某个时候开始一直到今天;自始至终,从开始一直到结束,都一个状态下涵盖着;至死不屈,一直到死也不屈服、没屈服。至不只是到达、点式的线式的到达,而是涵盖性的区域性的到达。那就在立体的时空里去获取去踏到实在的善意。

所以,“至善”就是在善的境界中,“止于至善”就是止步于善的境界之中,就是安止于善的境界中,就是不脱离善,不离开善。既不是说一达到善就止步,也不是说一定要达到那最善的极端地步。善本来就是很安绵舒和的,为何非要弄得紧紧张张的?为何非要达到最善才行呢?往往这种对所谓最善的追求本身就已经脱离善的本意了。追求至善,已经不再生死不可,而是随性想其所想坐其所作,虽处于随性,可前提都是在正心诚意之后,如核电站里,按规办事的心态,养成了心态 ,即使一言一行便可透露。

《大学》凝聚了儒家学派关于人生与社会,道德与政治等问题的思想精髓,虽说欧些许社会诟病和不进步性。总体上表达了完善自我并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其人格思想和社会责任意识均不无积极因素,至于积极因素则要看个人选取 7 8

的个性,两面性这类以为人熟知,要怎样趋利避害,才能更有利于读者本身,不仅要他人的之指导,也需要自身的参悟。因此,《大学》可谓是所有有志之士用以自励并为之奋斗的一个人生大目标。在这总体的方向下,前往自己所理解所向往的路。可能与《大学》不重合。但也是这颗参天大树的树枝。共同吸取着着幽韵久久的历史文化土壤里。对于大学生的我们,浅尝则止,可对于细节的只言片语则可被享用一生。读《大学》,才更读大学,在大学之道下,静下心聆听尊尊教诲。

言已至此,心中虽有仍有些许未吐之感。奈何时间苦短。便如这短短《大学》,却望穿不尽。可能再过些许那岁月再捧起《大学》用那是经历更多的心,去品读。用那滑过岁月黑白片的双眸去看着《大学》手可摩的字,些许惊喜。从新发现的一缕缕中获得终生学习,收获不止的快乐。

第三篇:《大学》读书报告

有句话应该是这样说的,所谓的名著就是大家都说应该去读,但谁也没有去读的作品。这么说应该是有夸大的成分,但有一个名字我想在座的各位都相当的熟悉,只是不知道诸位看过这本书没有,它的名字叫做《大学》。是的,我们都在读大学,但此大学非彼大学,我今天要说的是位列四书(据说是曾子,子思,孔子,孟子四子所著之书)之首的《大学》。

孔老夫子一生所行持,实际上就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奔走呼吁,这是有当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这里不具体阐述了。此外,孔老夫子本人,他是有深厚的内修功底的。因为他首先应是“修身”的典范,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否则,若没有内在和外在完美的统一,他的思想就不可能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不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虽然,《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但后人认为《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记录,《传十章》一般认为是对“经”的解读。本人认为,“传”十章,主要是曾子老先生为“经”一章寻找理论依据。大凡有人提出一种学说或理论观点,除了引用大量事证外,一般都需要有说服世人的权威著作或言论作为理证,表示有古圣先贤的传承为依。这样更加令人可信可依可行。即使引用大量古贤言论,只能是一种论据,并不表示能够完全解读作者本人治世理念的全部内核,更深度的信息不一定借用古人的话就能完全透露出来,况且“传”十章所引用资料更多是从社会功能性方面去注解的。

《大学》是中国古代典籍名篇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朱熹说:《大学》是“外有以及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并将其概述为“三纲八目”。《大学》的特点就是有纲领有条目,有规模有节次;它由纲到目,由个人到国家,循序渐进的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所追求的道德修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就是《大学》的纲领,作为《大学》的开篇目,它为我们培养完美道德指明方向。其次是《大学》中的八条目。“致知在格物”说的是要想获得知识,按事物的规律办事,就得先认识、研究事物,将其放在适当的位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条理、有计划的行事,达到最佳效果。“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所谓使意念真诚,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我将其通俗的理解为诚心诚意的为人处事,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修身在正其心者”,一个人想修养自身就必须端正自己的心态,只要端正好了自己的心态,才能理智地对待每一件事,才能合理的做好每一件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是说,上自一国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在《大学》中,修身养性被一再强调是做人的根本,它在人们心目中载有很重要的地位;我觉得它已成为那时人们衡量一个人的道德的标准;也是一个人由个人自身的修养到管理家族、管理国家外部提升的一个关键点。“身修而后家齐”就说明这一点。“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知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这句话的大意是:所谓治好自家在于先修养好自己,是因为人们会有种种感情和认识偏差;对于自己或亲爱或轻贱或厌恶或敬畏或同情的人,往往都会有过分的偏向。所以,要想“齐家”还是要先修养好自己。 关于治国,《大学》中强调治国要有治国原则,即治国者要慎德;有了孝悌慈幼等标准,就可以推己及人实施挈矩之道。“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治国者不能与民争财,不能与民同欲;治国者必须要知道财货不是本不是宝,只有善和善人才是宝;国家得到有贤智的人才能治理,排斥贤智者,不能包有子孙和人民。“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道:必定遵循忠诚侠义,以获得天下,若骄奢放纵,便会失去天下!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道:必定遵循忠诚侠义,以获得天下,若骄奢放纵,便会失去天下! “《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学的法则。”朱熹如是说,确实!在我看来,《大学》教给我们最多的便是修身养性,做一个具有崇尚道德的人。 读完《大学》,好像总有种被影子尾随的感觉,那个影子其实是来自同一个地方,却时常变换着四个不同的名字:明德、格致、至善、慎思。其实影子本身是不存在的,只是因为我们的

大学都是从那个地方开始,又很有可能会从那个地方结束。从而产生了一种被尾随的感觉。读《大学》时,不经意间读着就读完了,好像是毫无知觉的,但是想到那么些难以忘却的影子,就会想说些什么。

“《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孔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也,则庶乎其不差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开篇这么说,足可见《大学》的重要性。那么《大学》究竟讲了些什么呢?学界一般认为《大学》的中心思想是“修己以安百姓”,主要是“三纲”和“八条目”,并对其加以阐发论述,把道德论和政治论结合起来,把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融为一炉,内圣外王,发儒家为政以德的德治主张。可是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自己读不出来那么深刻的内涵,我更认为这是一门修身哲学,主要应该是中大人所熟悉的那四个的名字:明德,格致,至善和慎思。

首先是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不管是朱子本《《大学》还是古本《大学》,开篇都是一致的。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总领《大学》三纲。其中明明德是根本原则,那么明明德是什么意思呢?第一明字当作动词,明的本意是日月的光辉,比喻为像日月的光辉一样照耀一切的人类的理性。明德是指人心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的德性本体,在有生之后,为气禀所拘,物欲所蔽,见有时而昏,所以必须加以学问之功,一充开气禀之拘,克去物欲之蔽,是心之本体,依旧光明,就像镜子昏了,磨得还明一般,所以《大学》之道,在于不断彰明自己内在的德性,培养自己高尚的仁德,这是《大学》的根本修身原则。

其次是格致,所谓致知在格物,要坚持明明德这个根本原则,还必须要做到格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对于格致,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一个故事,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给我们做了一次很好的实验,王阳明21岁时,有一天,他在庭院里看见很多竹子,就想到了先儒的“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这句话,他就想到通过格竹,应该可以掌握竹子所包含的至理了。于是王阳明就“取竹格之”,沉思其理,结果“格”了七天七夜,不但毫不见效,自己反而被“格”得病倒了。后来王阳明唔道:“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为一也”。后来他吸收中庸中的学问思辨行发展了知行合一说,格致从此可理解为知行合一,穷理尽性 ,追求真理。

然后是至善,前面做到了明德格致,接下来便要修身至善了。今天我不讲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么些宏伟的目标,对于我们读大学的普通大学生来说,修身至善是最根本的目的。身不修也无以齐家,无以治国,更无以平天下。那么怎样做到止于至善呢?《大学》原文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就是说要知道最高境界的至善在哪里然后才能有明确的志向,有了明确而远大的志向,然后才能做到内心宁静,内心宁静不乱,然后才能做到遇事泰然安稳,于是泰然安稳然后才能行事思虑周详,行事思虑周详然后才能得到道的真谛,获得认识上的真正成就而到达至善的境界。

最后说说慎思,其实慎思并不是出自《大学》,但套用一下李安勇老师的话,我们读《大学》不仅应该知道《大学》是什么,《大学》为什么是这样,还应该要求我们慎重地思考大学应该是怎么样。所以要慎思。打个比方说,南怀瑾先生曾说过湖南曾经有人用大学首章的“大学之道...则近道矣”做咒语来治病,我们稍微地思考一番便可得出这不过是个玩笑的结论。再比如,《大学》里千年来争论不休的“三纲”里的第二纲是作“新民”还是作“亲民”,学界一直也没有定论,那么我们在读《大学》的时候就要学会慎思,程颐、程颢、朱熹以及张居正是认为当作“新民”的,他们认为《大学》后面中就提到的《周书》《康诰》中提到过“作新民”,汤之盘铭里也提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及诗经里也提到过“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由此可推知当作“新民”,解作革旧之新,即是自己明明德当以推之及人,使全民新。而南怀瑾、孔颖达、 王阳明等却认为当作“亲民”,他们以下文的“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为由,认为是作亲民,我们可以经过慎思,取自己所需,比如觉得两方都说得通,亲也好,新也罢,亲亲新新其实都可以理解为自明德后推己及人,让其他人亲或者新。

另外,“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

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近乎道矣。”这句话和其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深深触动了我。

推究事物的道理以至于念头通达,智慧明辨,做到君子至诚的境界,端正了自己的心态,那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有什么难度呢?

学无止境,学海无涯的道理,古人诚不我欺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读书报告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题 目 《大学》读书报告

学 院 阿里巴巴商学院

专业班级 物流131 学 号 学生姓名 任课教师 余龙进 杭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编制 2 3 读后感范文

读《美德书》所想到的

摘 要:威廉·贝内特从圣经、哲学、寓言、童话、历史、诗歌、小说等人类文化资源库中精心遴选美德故事汇编成的《美德书》,是一本指导孩子们向善学习的读物。作者把关于美德的故事分为九类:同情、责任、友谊、工作、勇气、毅力、诚实、忠诚、自律。《美德 4 书》从简单通俗的小故事开始,吸引孩子们的注意,由浅入深、形象地对美德作深入的探索。在 《美德书》 中,德育内容所依托的是故事化的语言,让孩子在故事中受到感染,从故事中榜样人物的身上习得良好品质。《美德书》 展现了在价值多元的浪潮下对德育的审慎的思考,是对德育本真的坚持和对德育发展道路的追寻。 关键词:《美德书》 善 道德 公德 私德

德称美,而不称善,此译名与西方哲学相合,也与中国古代的人学不矛盾。中国古人称善者,其实指的人的心地:诚实、厚道、仁慈,有道德,是所谓德善;与西方哲人之称善者,颇异其趣。西方哲人所说的善,是good,是好,又定义为快乐、有利、无害,更抽象为理智、理性、智慧,很明显,是所谓智善。如果把智称为善,德则应称为美。

中国自宋代相传至今的《三字经》,起首即曰:“人之初,性本善”,此处的善只能理解为诚实、厚道,显然不能理解为理智、智慧,初生之儿难言有智慧,说诚实或许还差不太多。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的智慧增长了,却很可能变得愈来愈不诚实、不厚道,甚至愈来愈狡猾、奸诈而更不“善”了,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德与善的矛盾:人之初,性本善;人及长,反不善了。还是西方哲人的称智为善,称德为美更贴切:随着岁月增长,智进美退。

按照西方哲理中的进化论的观点看人类历史,人类的智慧的确是愈来愈“善”了,是进化了,但德呢?人类的德是否也随着进化了呢?历史给出的回答似乎不是这样:人类的德并没有进化,甚至还可以说是愈来愈退化了、丧失了。 不知听谁这样说过:今人看古人,是迂子、呆子、痴子;古人看今人,是骗子、赖子、疯子。

上述说法,作为一个关于人类的普通的科学命题恐怕不妥,因为科学的结论必须经得起“证伪”,只要能提得出一个反例,即可推翻。但作为一种如前面所述的人类历史倾向性的概括,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换言之,即:今人看古人,智慧不足;古人看今人,道德匮乏。 今天的人们是不是道德匮乏呢?我倾向于认为:是。

过去的家庭里,孝敬父母,尊兄爱弟,是道德的绝对命令。水浒传中鲁莽的好汉李逵也想到要接老娘上山享几天清福。打虎英雄对待受人欺侮的兄长武大郎关怀备至,后来为兄报仇,更是不惜生命。今天的孩子最讨厌的恰恰是父母,儿女们长大后吃父母、掏父母、最后弃父母,这种事情在今天的媒体上已经屡见不鲜,为了一点财产,兄弟姐妹之间互相掐、吵,闹到公堂上去的事就更多了。中国现代还有个特点,城里人只生一个孩子,没有兄弟姐妹, 5篇三:《大学》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大学》

闲余在家翻看之前浅读过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安娜卡列宁娜》,《野草集》。我读书很慢,对于经典都需要时间来揣摩,揣摩一缕淡淡抑或一股强烈的思想。在《大学》正步走来时,两千多字却不知耗费多少日夜星辰,显示誊写,感受背后千年流光岁月的力量在笔尖游走。下载朗诵音频,感受古韵犹存。刚开始逐字逐句的翻译推敲,连段成篇,整理整体思想。又分篇成段,提取思想,感受每个小节的独立却又紧紧相依。获得这著作中的琼枝甘露受益一生。浅尝则止,故浅谈此《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短短数千字,却蕴含无限玄机与道趣。古人说:“大学者,大人之学。”大学之道,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外王,修己治人。 久久传诵的三纲八目,在《大学》中娓娓道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八目为修己治人的谛音。至于三纲:明明德,亲民,此为至善,又为其总纲领。反复诵念却只能通晓只言片语。大学之道又不只只碎语可以详尽。

于“明明德”即弘扬光明品德,此以修身为目的,将本身蕴藉的品质加以培养再发扬以至引领周围人一起“明明德”,恰如《论语》中能近取譬,推己及人的圣言。即使是自己独立风霜,为何不叠柴成堆,共同燃起春日的温暖。于

“亲民”,即使民新,便是让大家时时自我更新,如一日去污,则日日不停地使自己保持洁净身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字焕然一新,将过去积累与心得污邪日日涤除,内心清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的,日日新,便有所得,得到一份宁静,收获一点启迪都比那些浑噩俗世来的意味幽幽。最终回到“止于至善”何谓“止”?停止抑或终止?论及至善。善字相当广泛,对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道德或目标的高点。目标每个人都会定制,有高估,有贬低,也有中肯可行,但最重要的是知其所止,知道什么时候停止,停在什么地方,停在什么程度上。埋头苦干忘乎所有,有错。蜻蜓点水浅尝而止,也将徒劳无功。故恰到好处,此思想可灌注到学习之道上。至于如何应用则自有自身的妙趣。“停车坐爱枫林晚”,懂得停,才领略胜过二月阳花的枫叶,别操劳在山水墨画中。

三纲之物便轻描淡写概括浅思,按规律办事,从止于至善到明明德再到亲民,扎根于土,枝繁叶茂。八目款款而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方法途径,修养身心的法则,故修身为根本,最终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的,大学之道也可成为君子之道,君王之道。 格物致知,熟悉的四个字又会暗含怎样的智慧,专研分辨事物而达到认识态势,此过程需要实践,实践是格物致知的手段,空谈与古人的一纸理论却拘泥得很多,不可动弹的

历史文字,或许只有自己亲身体验,才能另辟蹊径。那份属于自己,而不是道听途说并传阅四方,略显愚昧。 真诚,正心。真诚,真心诚意。在文中体现为慎独行,立身体,即君子应表里如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独自闲居也应保持好操守,不可放纵自己,对妻子相敬如宾,对来往之人也要尊重慎独行。诚意之后为正心,心为意志真诚易被感情所役使,端正心智来驾驭感情,用理智来修养身性。正心为修己的最后一步,心正故路直,路直才能一往无前,往往路斜了,不是空费光阴,迷失方向,让心点亮一盏灯,正路在前。

修身恰如武侠小说里修仙无般,修身论心,粗俗点便是陶冶情操培养品德,无论结果怎样,在过程中利己利人。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之后的必然结果,孟子之言,家为国,国为家,虽然家法不似国法强制实行,确实一种灵魂的固式,维系传统孝悌的条框,治国先齐家,平天下先治国,皆以身作则,如此循环,悉读此中絜矩之道,民心向背,德本财末,仁人可爱憎人,不仅枚数治国之法。

于己而言,修己才是最重要的。

寥寥数段,粗糙地概括了这所谓经典。经典的方向又何以至此。方向前踏可正过往不堪扭曲。正踏可坚韧前进的思想灵魂。对未来却是一盏小桔灯,指引前进。何谓学之精尖?静心沉思,去浮躁之气。为何青年总哀叹学业不继?似乎把

每节课听得锅瓦瓢盆都装满了。可是满的是负担而不是实际有用的。格物致知,剔除水分,只有干粮才能维系前进的能量。量思过往,用先辈的老手艺,去探索过往的自己,从不美好的自己里,找到更好的自己。现在的路,不是一心向前,就会走对方向,就会走出自我,真诚正心。闭上眼,眼睛所及始终为表面。心之所及才是最真的。走在无际的马路上,却不知微妙的坡度,欺骗着你堕落。心正,其更甚微处,我也无法详尽,实在可惜。

在开学之前,国立中山大学就对新生布臵了悦读感,其内容就是这本厚重其内的《大学》,有人叫苦不言,便是草草了事,便不再深入,也有人翻阅揣摩终成些许,收获颇丰。为什么学校让我们阅读《大学》呢?

作为现代大学生,确实应该明其本,知其用,然后知其所厚其所薄。当今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压力,家庭压力与未来就业的压力,在这浮夸的社会中,失去了原有的平静,其性情浮躁,意志消沉,悲观失望的人实不在少数。外加外在平凡,内心却纠葛重叠,矛盾激烈。在这物欲横流,文化泛滥的社会状态之下,欧美文化的强势入侵,日韩文化的侵袭与社会中的云云总总的负面,很多人早已忘记了道德修养,只是庸庸碌碌,蜗居与宿舍,对着虚无的屏幕傻笑,对着单调的键盘不住的敲打;贪于享乐,却不珍惜年华盛景,让时间贬值,抑或根本无视时间的存在,离去“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如此,只会愈发的消磨意志,沉沦在自己挖掘的深渊之下。 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是我们每个大学生必须正视的课题,也是必须实践的课题。将此作为终生考试制度,考核的不仅仅是道德,更多的是对道德的坚守。其次作为学生,学习永远是第一任务,为以后的前进加油,该怎么学习?应潜心学习,深入研究,在学习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努力向其他方向发展。毕竟现代社会综合性强又具有多变性,将自己打造成多棱多面,才不至于短板水溢,不要一味空想,沉浸在虚幻之中,而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应当分清主次,既然选择了就有责任去完成初心。正如:“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所以,凡事先要能定,静下心来,才能有所虑,有所得。倘若鲁莽,草率行事,必将终无所获。更甚者付出性命。况且不是说一时半会之事,古有张飞,虽有些许计谋,却无法阻止他暴戾,草率的性格,处处得罪鞭笞不快之人,最终脑袋搬家也是意料之中。 《大学》之道,在于修身,在于立志,在于奋斗。无道德,无修养,便胸无大志,就不会去奋斗,不奋斗,便终不可“外王”。这样便又堕入到无尽的深渊。要积极反抗,提高自身修养,当入其微,从小事做起,从小志做起,点点滴滴,循序渐进,不积小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篇四:大学读书报告 2 中外教育思想史 读书报告

《大学》读书报告

姓 名:杨新岁

班 级:11级教育学(双学位)

学 号:113160250 任课教师:杨舒涵

学科专业:教育学(双学位)

中 国 ? 云 南

2013 年 7 月

《大学》读书报告

摘要:学无止境,每个人都应该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学习又是为了什么呢?除了才智以为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需要不断得到发扬和提升。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善良的人虚怀若谷、不骄不躁、与人为善、深明大义、胸怀宽广、道德高尚。要真正做一个善的人,并不只是满嘴的仁义道德,而是从内心深处到外在的善,一个成功的人,应该是一个重义轻利的仁德之人。

关键词:仁德 善 慎独 道义

引言

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大都缺乏道德观念,因此我认为德育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可以给人们学习道德提供一个很好的素材。 正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我们都已不陌生,大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至善,如:“上善若水”,所谓至善就是要容纳一切,只求给与不求回报,在达到一定境界是不浮躁、平心静气的思考问题,才会有所收获。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而现在的教育大多仅局限于格物、至知,教育注重知识的获得,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分数为评判指标就是其外显现象,无视“意诚正心”,之后的修身就更不必谈了。在我看来,现代大学生有两大弊病:一是功利化。二是道德败坏。人们追名逐利,比如讨好权利较大的老师,或者如当时的动机不纯。而无益于自身的事却不会浪费时间。功利化的时代吧大学引向了功利化的方向,外界对人才的评判也无暇顾及道德方面的问题。有人说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这也不是毫无依据的,现代大学生道德的缺失的确让人大跌眼镜,投毒案、泼硫酸等等这些因道德缺失而造成的悲剧不一而足。 “皆自明也”强调了人首先要自己弘扬光明的品德,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古人都相信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因此呼吁人们加以弘扬。“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品德高尚的人不会满足与目前的道德状况,而会不断准求更高的境界,每天都是自己更新到的,达到“日日新”。 “止于至善”,那么究竟怎样才达到至善呢?黄鸟知道该栖息在何处,而作为人,又怎样才算达到至善呢,在发扬美德时保持谨慎,做国君要仁爱,所谓“仁者无敌”,仁这一儒家思想之所以受到君王的重视不无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王之所以能使民众拥护,成为民众的榜样,是因为君王能尊重贤人、亲近亲人,使百姓得到恩惠。作为臣子要恭敬,这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臣子在办事或者言语上不可僭越。做子女的要孝顺,做父母要慈爱,在于他人交往是要讲信用,所有这些概括起来无非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做好本分的事。而如何达到到的完善的境界呢?这就如同学习,首先是态度,态度决定了是否主动钻研学习,然后还要有一种学无止境的思想,促使自己不断进行钻研以提升自己的水平。 知本。孔子以审理案子为例,做到“大畏民志”便是知本,在我看来,此处所说的知本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尽本分,审理案件的人的本分就是公平公正,是人满意,能扬善除恶,第二层含义是要知道事情本来的样子,使真相大白。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学生首先得知道自己的本分,其次在追寻学问是要穷尽其根本,直

至完全弄明白为止。

“格物”的目的是“至知”。而至知的前提是格物,何谓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接触食物而彻底穷尽他的道理,至知就是获得知识。在格物的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前人所得的现成答案,要用自己所得的只是在对食物进行探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贵在坚持。最终会“至知”。学习不要仅局限于书本,在书本教授的知识的掌握上要进行更深层次的钻研,直至没有一点疑惑,这就算是获得知识了。要通过已不断的探索以求突破原有知识的局限性。对知识的追求是不能停歇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科学技术及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认识又该与时俱进,才不至于让知识变成死水,而是变成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清泉。

诚意。使自身的意念真实、诚恳,做到表里如一,作者以恶恶臭、好好色为例,说明我们要达到的至善的境界应该是真的善,是从内心深处出发的一种情感,而不只是为了自欺欺人而在别人表现出来善的行为。真正的“诚意”就是即便在别人用不知情的情况下,也保持高盛的品德,做高尚的事,这就是所谓的慎独,我认为慎独在一方面也体现了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慎”,显然,自己的内心想法不可能被人知道,但也不要是自己心生邪念,并且内心的不善终会被自己出卖,他会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是虚假的行为所掩盖不了的。只有真正的善才能让别人信服,得到别人的尊敬,而自身的到的也可以是自己心胸宽广,得到人格的提升。所以说要使自己由内而外的善,成为真正的君子。

修身。修身的关键和前提是正心、在我看来就是要做到以下两点:

能够忍天下难忍之事,以一颗平淡的心去看待一切事物。我认为首先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自己的的事看得很轻,并平淡的接受。其次是胸怀宽广,对天下的人和事都是一视同仁,看待这一切都始终不温不怒。就像是上帝,他能原谅他做错事的孩子,不管世上的人对他如何褒贬,他都平淡接受。

无论做任何事,哪怕是一件小事,都应该庆祝自身全部的精力去做好。如果心中有什么坏想,那么会使人寝食难安,做不好事情。

齐家。欲齐家者先修身。修身的终极目标我想应该是行中庸之道,不偏激,看待问题总是客观的,不以自身的喜恶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当中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过程,而没有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所有事物都有好坏,并不是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认识事物就要撇开个人的偏见和喜好,想认识新食物一样去认识它们。 人们总喜欢以自身已有的想法去了解事物,殊不知这会阻碍我们能确认事物, 始终保持中立的立场。同样的胸怀宽广,承认自己厌恶的东西也有优点,对自己喜欢的事物同样也一分为二,公平公正地去对待事情和家里的每一个人,就是做到了先修身再齐家。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此观点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治理国家之前必须要管理好家庭。二是治理国家就要向管理家庭一样。

古代的宗法制决定了君王 家庭内必然会发生抢夺皇位的事情,而古代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后又分封诸侯,让皇亲国戚的系统更加的庞大,如何才能使整个黄组家庭有条不紊并且和睦的生活,这也是对君王的考验。君王只有把这个庞大复杂的关系管理好,让每个人都能各司其职,才能让全力发挥作用,吧过加v机李浩。君王的作风必然会影响天下臣民,臣民也像君王一样把自己的小家庭管理好,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治理国家在某些层面上和管理国家是 同一个道理,教人们孝顺父母,这跟侍奉君王是一样的,古代都称父母官,把君王像父母一般侍奉,使人懂得感恩。尊敬兄长就像释放比自己年长的人,爱民众就像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其实治理国家就是在齐“大家”。

治国平天下。此章在整本书中占得篇幅最多,大多篇幅都在讲信义、仁爱、善。平天下者必先治其国。如何做一个能平天下的国君。

国君 应以身作则,养成推己及人的习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事不要强加于人,以百姓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去对待他们。而且在为人处世及尊老爱幼等方面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成为百姓的表率。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的天下,而如何做才算是得民心呢?想百姓所想、使百姓各得其所,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生存,有生存必须的土地,其次君主征收的税款应在百姓的承受范围之内。巧立名目的征税,各种苛捐杂税会让百姓反感甚至引起起义。

君王自身不一定有巨大的才能,但他应该会用人才,而这里所讲的人才,他不一定有过人的本领,但是一定是仁德之人。若是有本领全是道德败坏的人,那么就不算是人才了。仁德之人能容忍别人的强大,没有私心。真心诚意。而君王对人才应重用,对小人要重罚,此谓亲贤臣,远离小人。

“重义轻利,一个国家的君王若只重利,那么必定欺压百姓,钱财乃身外之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财的获得要适可而止,而不是让自己变得富足而使百姓穷苦。所以一个国君应重道义、轻利益。国君如此,臣民亦会如此。

我所认为的中国未来教育走向:从小我们所售的教育教我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教师注重的知识分数。我们往往被分数衡量者好坏。

中小学的教育应该真正注重前面发展,不知用学习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在开展丰富的活动,然后再期末成绩中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折算然后加分,高考的最终成绩也应该加入平时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成最后的分数。在选择专业方面应该配备专业的指导人员,以帮助学生选择符合自身条件以及意愿的专业。教育的内容应结合生活实际,与生活息息相关。

高校培养人才应更多的选择校企结合的方式,现在的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式有些脱离社会需要,以至于出现公司缺人、就业难的情况。篇五:《大学》读书笔记

大学》读书笔记一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孔子门生曾参(曾子)所作。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曾子画像(来源:网络)

宋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程颐,对于《大学》有如下的评价:

《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者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其意思大概如下:

《大学》是孔子的遗篇,是作为初学者入门的读物。在今天可以再现古人治学的顺次的书籍,只有这篇文章了。其次是《论语》、《孟子》。所有想要学习的人,都要从《大学》这一篇开始。如果从《大学》学起,那么基本上就不会有偏差了。

程颐画像(来源:网络)

朱熹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章节有所错乱,便将它重新编排。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这一版本也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版本。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读解】明明德:彰明“明德”的意思。治其国:治理好他的国家。齐家就是使家庭内部和睦,齐心协力。齐:治理,整顿的意思。

古时候的先贤,为了向天下彰明他的光明的道德观念,必然要先从治理好他的国家开始。想要治理好他的国家的人,必须要先将家庭管理好。

不过,自古以来,治理国家的人都没有几个家庭和睦的。盖因为利益的原因,占有一个国家的利益实在是太令人诱惑了。以至于,先贤的道理都可以不要了。这也是先贤道理的一种没落。如果,人人都有大禹的理念,世界就会大不同了。



齐家(来源:网络)

【原文】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读解】修其身:提高自己的修为,养成好的品德习惯。正其心:端正自己的心态,使自己不心生杂念。诚其意:使自己的思想诚心实意。

想要管理好自己家庭的人,必须要先修养自己的品德;想要修养自己品德的人,必须要先端正自己修养的态度;想要端正自己态度的人,必须先要有诚心实意才可以。

端正心态,平心静气的生活,对现代中国人来说,是多么难得的一种品质!怎样在金钱为纲的年代,保持自己的理想,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如果能够正我们的心,诚我们的意,我想社会真的会和谐。因为,我们人人内心都是平和的,世界怎么可能不和谐呢? 

齐家(来源:网络)

【原文】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读解】致其知:探索知识,求真理的意思。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

想要诚心实意的人,必须要先探求各种各样的知识;探求知识的根本在于探究事物的真

理。

儒典《大学》读书笔记(提纲)之二

一、孔老夫子一生所行持,实际上就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奔走呼吁,这是有当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这里不具体阐述了。此外,孔老夫子本人,他是有深厚的内修功底的。因为他首先应是“修身”的典范,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否则,若没有内在和外在完美的统一,他的思想就不可能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不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二、简要谈谈对孔老夫子的内修境界的认识

这里仅从《大学》角度谈。虽然,《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但后人认为《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记录,《传十章》一般认为是对“经”的解读。本人认为,“传”十章,主要是曾子老先生为“经”一章寻找理论依据。大凡有人提出一种学说或理论观点,除了引用大量事证外,一般都需要有说服世人的权威著作或言论作为理证,表示有古圣先贤的传承为依。这样更加令人可信可依可行。即使引用大量古贤言论,只能是一种论据,并不表示能够完全解读作者本人治世理念的全部内核,更深度的信息不一定借用古人的话就能完全透露出来,况且“传”十章所引用资料更多是从社会功能性方面去注解的。本人这里试图从内修角度去解读三纲要乃至“修齐治平”理念。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他内德光明的一个注脚。德性,本来就是光明的体性,也就是通常说的慧性。“明明德”第一个“明”,一般作动词解释为对明德的能动认识。在经世方面,古今贤哲多解读为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故而把第一个“明”定义为“弘扬”等义,但这远远不能涵盖“明”的根本“智”性一面。所以,仅仅“弘扬”一词,内在的明德是不可能真正彰显出来的。所能弘扬的,只能是社会道德人性的一面,却不能涵盖内在修为超凡脱俗的一面。若没有这一面的内德,孔子的思想就不能碰撞出如此灿烂的火花来。所以本人觉得此处更是一种明“智”的状态,这种“智”体现在《大学》提到的“格物”而“致知”,通过这个路子,达到对“明德”的觉悟,则“近道矣”,即通达体性之“大”(上期对“大学”之“大”的解读),它包容一切,涵盖一切,空明廊阔。 、大学之道在“亲民”。这反映了夫子教化世人的着手点,在于建立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并以远古尧舜禹,近之西周王朝为样板奔走呼吁,终身致力仁政仁爱理念。

关于“亲民”,很大部分学者根据《大学》所引用《康诰》“作新民”而注解为“新民”,所谓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是也。本人从内在德性修养角度,认为垢尽为新,“德润身”,光明显现为新。但从行道角度讲,“亲民”不仅是“作新民”,而有更深的内涵。否则,同一篇目中,为什么不直接根据古语概括为“新民”而采用相异的词汇呢?显然,二者内涵有所不一致。即使孔子或他学生,若仅仅是“新民”涵义,他就没有必要另外创造一个“亲民”词汇。再阅读后文,《大学》引用《康诰》语“如保赤子”,这样“亲民”之意才趋于完整。“如保赤子”说的是爱护民众如同母亲护亲生婴儿般。所以,“亲民”与孔老夫子一生倡导的“仁”,即与“仁政仁爱”在内核上,极为一致。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

“止”字,《大学.传十章》第三章“《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 人交,止于信。”归纳起来,于社会,就是人各安其位,秩序井然,顺乎自然。于个人,君子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这也是明了治国做人所彰所遮,所彰,即止于至善,扬圣贤明君仁政君子之道。所遮,即戒行,杜绝暴君暴政小人之行。

上述三个“在于”,即“三纲要”,分别从内证德性,外化德行,仁爱所依等三方面讲述了通达大学之道。 、紧接着,《大学》论述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前面分析了“止”的涵义,一是彰至善,明“君子有所为”,一是遮止“君子有所不为”。水有“止”,就不起波澜,人心有“止”,心则安静,心安静则各守本分事。安守本分,则摒除物欲的蒙蔽,这便是“虑”的作用,也就是起“观”智。有“观”则有“照”,观照同时,即是“得法”,明明德之本。则近道矣。道次第颇是分明。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东方圣人孔老夫子的内修功底,真乃个人修身实践与家国天下治理理念完美统一

三、阐明“明明德于天下者”应该怎么做? 《大学》概括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起用古人的经验。在孔老夫子眼中,古人经验是值得大写的。

首先,远古尧舜禹等,是圣君典范。当然,按历史记载,尧舜禹时代的社会背景是没有阶级的剥削与压迫,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人崇尚道德,是可能的。

本人这里插入一段假说,类似玄幻小说,供大家思考。在上一轮人类文明进程中,由于地球上毁灭性的灾难降临,地磁场受到极大的改变,大部分地球人被当时的众多灾难所吞噬,剩下极少部分人幸存下来,由于地磁场的剧变等原因,幸存下来的那少部分人类突变愚痴,记忆力基本丧失。但上轮文明中有少部分圣贤大士也留下来了,灾难不能改变他们的智力现状和智慧境界,并以留下来的少量粮食为种子材料,教大家耕种和参与各种生产活动,这可能便是圣贤治国,民之“无知”的所谓远古文明之始。由于那时人烟稀少,所谓治国,其实就是带领部落群体参与集体耕种等生产生活活动。在这个漫长的时期,社会物质文明从几乎为零的起点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灌溉农业阶段。大禹治水,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依据。

整个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期间,不断有圣贤应化,他们一般成为部落首领。基于特定因缘,许多圣贤首领也许不一定经过受胎成长阶段而很可能是他方世界直接降临世间的。这些圣人大多没有留下名字,只是发展到后期,诸如黄帝尧舜禹等,名字终于留传下来了。

当然,本人这个假说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多少有些历史的内在逻辑推理和宗教情感体验。本来这段史前历史就是一个谜。

之所以,在孔子乃至老子的思想中,多少夹杂着被后代一些史家所批评的所谓“愚民”政策因素,可能与远古的样板有关。其实,他们建构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秩序,不可能离开古代社会作为参考模板。理想王国的建构,不能离开现实的土壤。譬如给人以幸福,是以解脱现实痛苦为前提的。即使在宗教信仰里,譬如佛教讲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愿力成就,但也不能离开众生的得度因缘。阿弥陀佛因地发愿,就是基于解救轮回苦难中芸芸众生而发起。任何圣贤大哲救世思想的发起,不能离开对现实社会苦难的改造,所以,孔夫子构建他的理想社会秩序,我们应予足够理解和认识。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也是有现实社会作为支撑点的。如今国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同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毕竟先古尧舜禹所处时代与进入奴隶制的周王朝有区别,所以,他们在崇尚古贤的同时,

孔老夫子极力推崇西周王朝前期的统治模式,他认为进入春秋乱世,周王朝虽然名存实亡,但周王朝遗民思天下安定,倡导周礼最能顺乎民心,所以,他认准这点,便终身致力于推行恢复周礼模式的仁政理念和仁爱精神。只是在战乱不息的社会环境,往往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所以,孔夫子能知难而行,一以贯之,其坚定信念,也是非常令人赞叹不已的。

3、整个第二段经文,还阐明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内涵,这也是与孔老夫子及其弟子们深厚的道德根基与实践分不开的。该段经文明确透露出,古代那些贤明君主,之所以都是治国的典范,是因为他们首先是修身、齐家的典范。所以,孔夫子及弟子们正告统治者的,就是要他们从修身做起。所以,孔子的治世思想,与治家、修身、涵养德行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割裂开来。

实际上,从人类现实社会出发所推崇的理想社会模式,基本都是以倡导上至君王群僚,下至黎庶平民,以德行天下,以治国齐家修身的完美统一达到至善标准为主流价值取向的。很难想象,若如一个魔王般的君主能构建出极乐世界般的光明国度,一个普遍不注重修养身心的国度会是一个和谐的国度。所以,孔夫子思想并非有些人所批评那样是离开现实的纯粹幻想,他扬尧舜禹、周文王等为代表的圣君道德礼仪同时,也警示批判了如商纣王般的暴戾统治。虽然创建理想社会的实践遭受严酷的创伤,但丝毫不影响他的思想伟大之处。

4、从这段经文,还可以看出孔老夫子对心法的运用亦在其中,这是了不起的。

芸芸众生对于物欲的贪求没有止境,就是不知遮“止”,没有明“明德”,借用佛家术语,就是无明烦恼现前。这就要以智慧观照。有了知“止”的智慧,便明确“止于至善”君子可为,亦明确遮止君子不可为。“知至而后意诚”,具有正确的心法抉择,而后如《大学.传十章》所明“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则心地平正,直心入道,身则修矣,性则显矣,“仁”则发挥至极致也。真修身者,则不论居家眷属,还是大众百姓,不论亲疏,平等施“仁”,“仁爱”至上,如此则国家得以真治,上下有序,人人守本,天下太平。

我们看到,在孔老夫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及“仁爱”的背后,仍然崇奉上下尊卑,男女不平等,认可差别存在的文化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现实人类社会没有绝对平等。所谓平等,只是承认差别的“平等”。若一个家庭,男女各安本业,长幼各安礼仪,便是有序,有序便能和谐,和谐便是平等,便是齐家。上至国家,若政体合理,社会制度井然有序,君臣、官民有序,万物各得其位,是为天下太平。 其

二、受周易思想影响。孔子崇尚周文王为代表的所谓圣君治世,无疑对周易思想要进行深入学习研究,接受其思想理念。所以,史载《系辞传》就是孔子所作,便是例证。比如“天尊地卑”观念,在人事运用上,便是男尊女卑,认为这是天地之正位。若居位错乱,则卦位不正,必不吉祥。若人不安本分事,即所谓六爻乱动。若行非中庸,走极端,即所谓“爻动”过之而不及。上可为祸国家,下致家庭不睦,在人,礼仪尽失。为此,孔老夫子在一些言教中,提出了许多对治办法,其中许多在今天被斥为糟粕。

四、《大学.经一章》之结语 )第三段“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亦是劝诫语。劝上至君王,下至庶民百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前面讲了,若不修身,上不能治理好国家,推行仁政,下不能和谐家庭,不能安抚天下百姓,不能兴礼仪,不能广施仁爱。如此本末倒置,则悖于大道。若谈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是徒劳。

说几句题外话:这是本人向研究会及会外文化行业诸位老师、同仁的学习汇报材料,谈的是个人体会。至于孔子思想原貌究竟是怎样的?历代都有人研讨,仍然是莫衷一是。其实,儒家思想主要在“用”的方面强调了它的社会功效,所谓“修齐治平”,所谓“养浩然正气”也。孔子及其学生所传播的方法论体系,由于受历史动荡条件的局限,主要在于呼吁上至君王,下至平民进行社会道德修养实践,提出修身齐家与治世平天下完美统一,从而达到效法周礼,实施仁政仁爱,结束君非君,臣非臣,父非父,子非子,乃至干戈不息四分五裂的社会混乱局面。这是孔子一生所致力的事业。 0儒学方法论体系,集中体现由子思所撰的《中庸》一书,强调以“诚”为实现中庸的关键。后来许多理学大家都持守中庸信条。

需要说明的是,儒家“中庸”主张,与佛学“中观”般若思想有根本的区别。尽管孔子德比天地,明昭日月,但他所处的时代迫使他把视线侧重于关注修身与治世的融合,处处体现针对时局,对世间根基进行世间道德的教化,未能明显看出他关于出世理念的言论留下。但在一些修治著述中,又可窥见他的心性的光明照射,所以,他既是圣人,外现的又首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而自孔孟之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学大家不少,却在儒学门内,又难以复制孔圣第二,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遗憾了。所以,对孔子的解读,真不是那么轻松的。历史是无情的,若真是儒家人,反而难做儒家事。

读书笔记——《大学》之摘录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代那些想把自己的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必须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何家族;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格;要修养自身的品格,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自己的意念真诚,必须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穷究事物的道理。

2、处在各种关系的焦点

【原文】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恶以交于右;此之谓絮矩之道。

【译文】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反感前人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后来者;如果反感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憎左右和你相处的某些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于你共事的人;如果厌憎你的同事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左右和你相处的人。这就叫做道德上的规范和示范作用。

第四篇:大学读书报告(模版)

《桃花扇》读书笔记

《桃花扇》当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是在李自成占领了北京的明朝末年,那时候崇祯皇帝无奈迫于种种压力上吊自杀了,举国哀痛啊。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北京沦陷了。这时候出来一个叛国贼——马士英,他趁着国家混乱,就在百姓最惨的时候大捞好处,在南京力挺福王称帝,建立了南明国并且取了年号为“弘光”。当时的情况远远没有那么差劲,因为她们当时面临的只不过是几万的敌人,也不是很多,但是她们贪生怕死,没有拯救国家的心,也不想着励精图治,如果她们这么做了,是完全可以如同南宋一样自保,偏安江南的。但南明过大大小小的官员卖官鬻爵,搜刮钱财,一点也没有做到身为臣子的义务和责任,那个皇帝就更加了,耽于声色大气也不敢喘,真的是大臣天子一样昏庸腐败无能,于是百姓受不了了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当时的扬州城只有史可法在坚守,他的手下只有几千能出征的老弱病残的兵,这无疑是用鸡蛋碰石头!不到一年,扬州被攻陷,史可法没有脸面面对自己,就自杀了,这宣布了南朝国的彻底瓦解。而《桃花扇》这本书就是作者孔尚任用来表达自己对南明朝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感慨的。

《桃花扇》中的女主角是李香君,她漂亮,勇敢,坚强!哈尔滨一教授对她的评价是:“有了“仁”、“义”才会有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才会有不朽的忠魂、义胆,才会有中华民族连绵的上下五千年。这种忠魂、义胆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它没有卑贱高尚之分,没有贫穷富有之别,没有男女性别之差。在最卑微的妓女身上也同样闪烁着忠魂义胆的光辉”我表示赞同,并且我也是这么觉得的。下面我对李香君做下剪短介绍。

李香君是秦淮河畔媚香楼里的红姑娘,年纪很小时就出名了。媚香楼建得很漂亮,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站在楼上看下去,可以将所有景色尽收眼底,景色宜人。媚香楼的主人是李贞丽,她年轻时也是秦淮河边的名妓,老了之后自己出资见了这么一座名声显赫的媚香楼,并且收养了好几个干女儿,她们以诗酒歌舞招待客人,用自己曼妙的身段取悦客人,在当地是非常出名的。最给媚香楼撑脸面的就是李香君了。这姑娘妈妈一手带大的,小时候严加看管,刻苦学习,所以长大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更可贵的是她的性情和李贞丽非常相像,同样是仗义豪爽,人脉很广!最重要的一点也要得益于李香君的身材了,她身材娇小玲珑,性格豪爽由但是

时常又小鸟依人,而且名字里又有香字,非常博得大家喜爱呢。

李香君是妓李贞丽的干女儿,就是所谓的假女。假女, 是老鸨培养出来为自己赚钱的工具,表面上老鸨对你很热情,很关心,那是因为你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等到妓女们人老珠黄,红颜已逝,她们的后半生就悲惨万份了,落下满身的病患而且穷困潦倒。她们的生活也是非常机械化和呆板的,她们没有人格、尊严、自由, 她们生活的一切全部由妈妈给她们安排 , 当然自己的终生大事也不例外。在古代,妓女结婚叫做梳栊,这是很有讲究的。妓女第一次接客妓院中处女只梳辫,接客后就将头发梳髻,盘在后面,就是我们所说的"梳拢"了。但是李贞丽不同,她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不是和社会上其他老鸨一样的金钱至上,无情无义!所以李香君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有个好妈妈。她是真正的将李香君当作自己的女儿在养,尽心尽力,请苏昆生教李香君《牡丹亭 》,在学业上从来不耽误,也很舍得花钱。同时,她也不强迫李香君去干一些她不喜欢的事。多亏有这么一个明事理,懂人情,理解至上的李贞丽,才会有现在流传千古的李香君啊!所以李香君才不会像一些妓女一样贪图金钱,喜欢追求权势,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同时,因为李贞丽对李香君的梳栊非常看重,不让她岁随便便嫁人,李香君 才会和侯方域相爱,因为就有了一段爱恨纠结,国家存亡的的凄美爱情故事。 下面我就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侯方域吧,因为他也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也正是因为他的家室和历史,才让他有如此的气节!其实香君在梳拢之前就见过侯方域了。侯方域是河南商丘人,字朝宗。他祖父和父亲都是刚直不阿的忠臣,可谓世代忠良啊。在崇祯十六年的时候,侯方域去南京考试,就在那个时候,李香君和侯方域有了第一次邂逅。那时候的侯方域青年才俊,义气方刚,风流才俊,于是就到了众人都喜欢的灯红酒绿的魅香楼。那天,他和一个好朋友去媚香楼专门来看李香君,因为那时候李香君已经很有名气了,希望可以看到她的美也就可以死而无怨了。一走入李香君的房间,就被正面墙上挂着的一幅大型横幅吸引住了,这是一幅“寒江晓泛图”,画上还题有一首诗:

瑟瑟西风净远天,江山如画镜中悬。

不知何处烟波叟,日出呼儿泛钓船。

侯方域看完后感觉它写的非常好,不禁诗意大发,随手拿了毛笔,也在旁边做了一首诗,诗是这样写的:

绰约小天仙,生来十六年;

玉山半峰雪,瑶池一枝莲。

晚院香留客,春宵月伴眠;

临行娇无语,阿母在旁边。

他写的也很好,他就揣摩着可以将他送给李香君,让李香君对自己刮目相看(因为大家都知道李香君是有名气的才女),从诗中可以明显看出他爱意的流露,不难想象,一个是风流翩翩的少年,一个是才情出众的青楼玉女,犹如干柴烈火并且互相吸引,所以在接连几次交往之后,便双双坠入了爱河之中,难舍难分。

等到爱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谈婚论嫁了,这在古代是最隆重也是最浪费钱的一件大事,这需要一大笔钱!但是侯方域只身漂泊在外,日子过的有些清苦,而且他的第一任务是考试,考个好功名回去,所以自然身上银子不是很多。但是他非常爱李香君,不愿意苦了他,就在关键时刻,一个好人出现了,他就是杨龙友。杨龙友在当时是个花花公子,家庭阔绰,出手大方,但是他为人正派,心地善良,看到朋友处于危难,就伸出援手,白送给他很多钱,以解燃眉之急!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所以一有钱什么都变得简单了。就在那个晚上,侯方域就送给了李香君他们的定情信物——一柄上等的镂花象牙骨白绢面宫扇,此扇非同小可,不能小觑,因为他价值连城,肩上系着侯家祖传的琥珀扇坠。李香君非常高兴,同是聪明的她明白了他的情意,于是就让他住在自己家了。

故事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在李香君和侯方域交往后,李香君在无意间问了侯方域一个问题,从此改变了两位主人公的命运。

这个疑问就是:杨龙友不是一个商人,为什么他会那么有钱,还白送给侯方域那么多的钱。这是有个大前提和大背景的,期间涉及到的东西就曲折复杂。提到他的历史因素就不得不说一个人,那就是阮大铖。阮大铖是一个进士,在朝中做官很多年了。但是他没有原则,阴险狡诈,为了荣誉富贵虚名不择手段,一介臣子竟然与与宦官魏忠贤狼狈为奸。在朝廷中不断制造事端,搞得朝

廷上下人心惶惶,乌烟瘴气,后来等宦官魏忠贤死后,他也没什好果子吃,也被削籍免官,流放到南京。但是他心有不甘啊,不想一辈子就这样混的平平淡淡的,他渴望恢复自己辉煌的历史,他渴望拥有自己以前纸醉金迷的生活,他渴望大权在握的满足感与虚荣,于是他在南京交了很多朋友,形形色色的都有,为的就是能逮着个好时机东山再起,重振雄风!阮大铖知道侯方域喜欢李香君,而侯方域又苦于没钱,就投其所需,叫杨龙友送给侯方域很多钱,以此来拉拢他,使他不与自己作对,自己则好为所欲为,所谓拿别人手短,吃别人的嘴软就是这个意思了。但是李香君和侯方域知道后竟然拒绝了他,因为侯方域身上没钱,李香君就自己卖了她的一些首饰,再加上向小姐妹们借的钱,将钱还上。而这些钱还是由杨龙友还给了阮大铖。阮大铖知道后,很生气,觉得很丢脸啊,这辈子都没做过这么丢脸的事了!于是就对这对夫妇怀恨在心,等着伺机报复。就是这个关键的反派角色,才让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生活过的如此艰难。

后面的故事就不细说了,就是后来南明王抄建立了,阮大铖得势后诬告侯方域迫使他与李香君分开逃离南京。得势的阮大铖欲强迫香君做很多事,还让她改嫁给田仰,李香君很刚烈,宁死不嫁,跳楼自杀,血溅定情诗扇。而杨龙友将扇上血迹画成梅花的样子,所以叫桃花扇。南明灭亡后,坏人们都死了,侯方域和李香君在白云庵重逢了。但是这时候已经国破家亡了,守着一对废墟还有什么意思呢?于是他们撕破了桃花扇,都出家了。这就是桃花扇的故事,一个诗一样的名字,一段诗一样的故事,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第五篇:大学读书报告2000字

《做最好的自己》读书心得

一、 读者简介

二、 内容简介

在这本书里的许多想法都是作者在过去的文章或信函中表达过的。而且,如果由职业作家来写本书,语言以及文字一定能更加流畅、更加生动。但是,作者自己总有一种提笔写作的冲动,因为作者相信自己在青年一代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作者希望能尽力帮助他们。

作者深信,读者无法理解说教或难以产生共鸣的案例是不可能被读者接受的。在年轻人看来,发生在成功者身边的故事最值得学习和品味,最容易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如果说作者的写作还有某些特点可循的话,那就是,作者更倾向于用缜密的逻辑和真实的案例来阐释成功的秘诀。虽然这本书不是一本自传,但是在本书中,也有许多发生在作者身上的有意思和价值的事情。

三、读后感

书中写到:真诚坦白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人,这句话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如果得到他人的信任,就必须让他人看到,自己是一个非常真诚和坦白的人。一个人如果愿意把自己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坦白地暴露给对方,就能很容易地走进对方的心灵深处。书中告诉我们,表现真诚的最好方法就是做一个真诚的人,没有什么可以掩饰真心和诚意。一个虚伪的人假装真诚,很容易就会被看穿,因为没有诚意的人不可能做到言行如一。

做到真诚坦白会赢得别人的信任,但这还只是针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如果能够进一步地从主观感情出发,真正做到真情流露,用自己的激情感染他人,或者用自己的感情打动他人,那么,不但会得到他人的信任,而且会真正与他人建立起沟通心灵的桥梁。

做一个真实的人是需要勇气的,除此之外,最好还要有出色的判断力,以便在适当时机保护自己。一个人如果懂得同理心的重要性,而且足够真诚和坦白,那么,就会得到众人的信任,并在人际关系、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方面取得成功。 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一、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体现,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

二、读书开阔人的视野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它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一定的化学和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

三、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朋友们,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吧!把上天赐予你的东西都变成财富,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大的成功!篇二:大学社会实践报告2000字左右 社会实践报告

在这个漫长的暑假中,我接受我院学生会的倡议,积极参加学校内外组织的的各种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名未来要迈入社会的学生,深入社会、实践锻炼是一门必经的功课。因为我相信因为经历所以懂得,只有了解社会,你才能真正做到融入社会。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它让你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无限回味。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一分付出,一分收获,有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更何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阅历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放假回到家里,我跟爸妈商量了学校下达的暑期任务,他们都很支持学校的决定, 也赞同我在暑期里去社会实践的这一作法,我也觉得这真的是一次自我锻炼的好机会。但是由于爸爸妈妈仍不太放心我一个人出去工作,就帮我在亲戚家里找了一份还比较轻松的工作,也和亲戚说好了,就拿我当员工一样对待,让我真正感受一下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的不容易。 这段时间,我帮忙接电话、复印资料、整理资料,帮忙签字。在学校,会有人通知你做什么,有老师、同学督促你。可在这里,必须自觉去做,而且要努力做好。更重要的是,必须放下尊严,老老实实做一个打工者,在现实面前,我们要学会忍耐,社会是不公的,公平是要去争取的。有时遭批评时会感到委屈,但接受并改正又是防止再一个错误发生的前提,因为激烈的竞争随时使你面临失业。

暑期实践过得很快,自己慢慢地开始习惯了这种生活和这项工作,犯的错误也越来越少了,老板也夸奖我适应性很强,工作能力也错,以后要是暑期还想实践就到我这来。那时离开时还真有点舍不得呢。辛苦也是有回报的,拿到我的工资时,真的很欣慰,但是并不是因为有钱可以领,也不是终于结束了打工的苦日子,而是自己的付出有了结果和回报,自己的实践也有了收获,回想一下自己真的觉得很值。

虽然在这假期我没有在我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上有所提升·但是我感觉我懂得了太多的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假期实践增强了我的办事能力,叫我懂得钱来之不易,叫我懂得人要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经过实践的修正,当刚回到家的兴奋与惬意渐渐淡去,我回想了一下自己半年的学习生活,虽然在学校里的生活平静而快乐,可我却看到了“危机”—就业危机,因此而为将来而感到紧张

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没有工作的机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没有经验,没有与人交流交往的能力,有些东西以前没有尝试过,难免会出差错,如果我还这样的话,以后很有可能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现在的社会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拥有一些应辨能力等综合素质,只靠在学校汲取知识,远远不够,从现在开始,就要培养自己的能力。 而且我还明白了在工作上还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会使自己缺乏自信。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句什么都会的,只要有自信,就能克服心理障碍,那一切就变得容易解决了。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内,我们穿街走户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在学校,更多的是学习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努力。而工作的场所,每个人在为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学校里主要学习理论,我们经常抱怨理论与实践不能结合,,在学校读书的人宁愿工作也不想读书,而已在社会的人都宁愿回校读书。我即将不再是一名大生了,而是社会的一分子啊!我们只有学习了先进知识,比别人具有了更高的起点,才能应付各种工作上的问题。

“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我们只有在不断参加社会实践中才能将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我欣喜地看到,经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变得更加成熟、更加自信,校园里到处洋溢着蓬勃向上的良好氛围。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代青年大学生有实力承担的起未来建设国家的重任,追求进步,刻苦求知,勤于实践,全面成才必将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共同心声和行动!

总之这次实践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给予我了很多启发。但实践也只是个过程,真正的目的是要我们改变思想观念,学会学习,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不被社会淘汰,才能为建设祖国、奉献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篇三:《大学》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大学》

闲余在家翻看之前浅读过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安娜卡列宁娜》,《野草集》。我读书很慢,对于经典都需要时间来揣摩,揣摩一缕淡淡抑或一股强烈的思想。在《大学》正步走来时,两千多字却不知耗费多少日夜星辰,显示誊写,感受背后千年流光岁月的力量在笔尖游走。下载朗诵音频,感受古韵犹存。刚开始逐字逐句的翻译推敲,连段成篇,整理整体思想。又分篇成段,提取思想,感受每个小节的独立却又紧紧相依。获得这著作中的琼枝甘露受益一生。浅尝则止,故浅谈此《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短短数千字,却蕴含无限玄机与道趣。古人说:“大学者,大人之学。”大学之道,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外王,修己治人。 久久传诵的三纲八目,在《大学》中娓娓道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八目为修己治人的谛音。至于三纲:明明德,亲民,此为至善,又为其总纲领。反复诵念却只能通晓只言片语。大学之道又不只只碎语可以详尽。

于“明明德”即弘扬光明品德,此以修身为目的,将本身蕴藉的品质加以培养再发扬以至引领周围人一起“明明德”,恰如《论语》中能近取譬,推己及人的圣言。即使是自己独立风霜,为何不叠柴成堆,共同燃起春日的温暖。于

“亲民”,即使民新,便是让大家时时自我更新,如一日去污,则日日不停地使自己保持洁净身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字焕然一新,将过去积累与心得污邪日日涤除,内心清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的,日日新,便有所得,得到一份宁静,收获一点启迪都比那些浑噩俗世来的意味幽幽。最终回到“止于至善”何谓“止”?停止抑或终止?论及至善。善字相当广泛,对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道德或目标的高点。目标每个人都会定制,有高估,有贬低,也有中肯可行,但最重要的是知其所止,知道什么时候停止,停在什么地方,停在什么程度上。埋头苦干忘乎所有,有错。蜻蜓点水浅尝而止,也将徒劳无功。故恰到好处,此思想可灌注到学习之道上。至于如何应用则自有自身的妙趣。“停车坐爱枫林晚”,懂得停,才领略胜过二月阳花的枫叶,别操劳在山水墨画中。 三纲之物便轻描淡写概括浅思,按规律办事,从止于至善到明明德再到亲民,扎根于土,枝繁叶茂。八目款款而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方法途径,修养身心的法则,故修身为根本,最终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的,大学之道也可成为君子之道,君王之道。 格物致知,熟悉的四个字又会暗含怎样的智慧,专研分辨事物而达到认识态势,此过程需要实践,实践是格物致知的手段,空谈与古人的一纸理论却拘泥得很多,不可动弹的

历史文字,或许只有自己亲身体验,才能另辟蹊径。那份属于自己,而不是道听途说并传阅四方,略显愚昧。 真诚,正心。真诚,真心诚意。在文中体现为慎独行,立身体,即君子应表里如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独自闲居也应保持好操守,不可放纵自己,对妻子相敬如宾,对来往之人也要尊重慎独行。诚意之后为正心,心为意志真诚易被感情所役使,端正心智来驾驭感情,用理智来修养身性。正心为修己的最后一步,心正故路直,路直才能一往无前,往往路斜了,不是空费光阴,迷失方向,让心点亮一盏灯,正路在前。

修身恰如武侠小说里修仙无般,修身论心,粗俗点便是陶冶情操培养品德,无论结果怎样,在过程中利己利人。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之后的必然结果,孟子之言,家为国,国为家,虽然家法不似国法强制实行,确实一种灵魂的固式,维系传统孝悌的条框,治国先齐家,平天下先治国,皆以身作则,如此循环,悉读此中絜矩之道,民心向背,德本财末,仁人可爱憎人,不仅枚数治国之法。

于己而言,修己才是最重要的。

寥寥数段,粗糙地概括了这所谓经典。经典的方向又何以至此。方向前踏可正过往不堪扭曲。正踏可坚韧前进的思想灵魂。对未来却是一盏小桔灯,指引前进。何谓学之精尖?静心沉思,去浮躁之气。为何青年总哀叹学业不继?似乎把

每节课听得锅瓦瓢盆都装满了。可是满的是负担而不是实际有用的。格物致知,剔除水分,只有干粮才能维系前进的能量。量思过往,用先辈的老手艺,去探索过往的自己,从不美好的自己里,找到更好的自己。现在的路,不是一心向前,就会走对方向,就会走出自我,真诚正心。闭上眼,眼睛所及始终为表面。心之所及才是最真的。走在无际的马路上,却不知微妙的坡度,欺骗着你堕落。心正,其更甚微处,我也无法详尽,实在可惜。

在开学之前,国立中山大学就对新生布臵了悦读感,其内容就是这本厚重其内的《大学》,有人叫苦不言,便是草草了事,便不再深入,也有人翻阅揣摩终成些许,收获颇丰。为什么学校让我们阅读《大学》呢?

作为现代大学生,确实应该明其本,知其用,然后知其所厚其所薄。当今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压力,家庭压力与未来就业的压力,在这浮夸的社会中,失去了原有的平静,其性情浮躁,意志消沉,悲观失望的人实不在少数。外加外在平凡,内心却纠葛重叠,矛盾激烈。在这物欲横流,文化泛滥的社会状态之下,欧美文化的强势入侵,日韩文化的侵袭与社会中的云云总总的负面,很多人早已忘记了道德修养,只是庸庸碌碌,蜗居与宿舍,对着虚无的屏幕傻笑,对着单调的键盘不住的敲打;贪于享乐,却不珍惜年华盛景,让时间贬值,抑或根本无视时间的存在,离去“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如此,只会愈发的消磨意志,沉沦在自己挖掘的深渊之下。 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是我们每个大学生必须正视的课题,也是必须实践的课题。将此作为终生考试制度,考核的不仅仅是道德,更多的是对道德的坚守。其次作为学生,学习永远是第一任务,为以后的前进加油,该怎么学习?应潜心学习,深入研究,在学习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努力向其他方向发展。毕竟现代社会综合性强又具有多变性,将自己打造成多棱多面,才不至于短板水溢,不要一味空想,沉浸在虚幻之中,而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应当分清主次,既然选择了就有责任去完成初心。正如:“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所以,凡事先要能定,静下心来,才能有所虑,有所得。倘若鲁莽,草率行事,必将终无所获。更甚者付出性命。况且不是说一时半会之事,古有张飞,虽有些许计谋,却无法阻止他暴戾,草率的性格,处处得罪鞭笞不快之人,最终脑袋搬家也是意料之中。

《大学》之道,在于修身,在于立志,在于奋斗。无道德,无修养,便胸无大志,就不会去奋斗,不奋斗,便终不可“外王”。这样便又堕入到无尽的深渊。要积极反抗,提高自身修养,当入其微,从小事做起,从小志做起,点点滴滴,循序渐进,不积小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篇四:大学读书报告范文

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 众所周知,《细节决定成败》是汪中求先生总结多年管理、咨询工作的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外企业管理的经验及大量怵目惊心的案例写成的一部细节管理专著。汪先生是一个成功的营销专家和企业管理者。在书中他没有罗列一大堆晦涩难懂的道理,而是举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或正面或反面的例子,讲明了细节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让人看了不禁啧啧称赞。这本书强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伟大与平凡”的真理,也体现了充满竞争的今天,如何做好各项工作,关键在于是否抓住了一个“小”字。细节决定制度。

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国公司员工与日本公司员工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员工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员工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员工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会擦六遍,第二天可能也会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只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鉴于此,他提出,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伟大来自于平凡,往往一个单位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每天重复着所谓平凡的小事。伟大来自于平凡,往往一个企业每天需要做的事,就是每天重复着所谓平凡的小事。一个企业有了宏伟、英明的战略,没有严格、认真的细节执行,再英明的决策,也是难以成为现实。“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来源于用心。

我觉得细节来自于用心。教师是世界上责任最重,最不能停止学习的职业。尤其是小学教师,你甚至无法完全地区分开教师和父母这样的角色,因为孩子在校园里,教师就成了“全职的监护人”,这份责任中有对孩子知识的传递,有思维的启迪,有习惯的培养,也有生活的照顾,甚至还有对孩子进行情感上情绪上的处理。谁的橡皮丢了,谁揪了谁的小小辫子了,谁 流鼻涕了,谁又哭了等等,小学教师就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关爱孩子,当然还要加上些创意。老师还要想出各种办法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得用心观察用心揣摩孩子的特点,用他们能够接受喜欢接受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这样才能实现让孩子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收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教师,亦深感学校无小事.例如每道例题的分析,板书的顺序,看似小事,却能在循序渐进中培养了一个人的逻辑性。再如:你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说不准你不经意中说的一句鼓励的话让他铭记在心,使得一个无所事事者变成为一位有成就的成功者。而一句讥讽之言,让学生对你产生反感的情绪,处处与你对抗,有的不惜牺牲自己的学业、前途,更有甚者断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样的事例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是屡见不鲜。俗话说“一句话使人笑,也能使人跳”,这一句话不正是细节所在之处吗? 细节来源于生活。

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琐碎的、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

作,就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细节往往被我们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要求人们做事认真,精细,否则会影响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对一个单位来说也是如此,单位要成功,就必须把单位每个员工工做的每个细节有机地联系,协调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使单位发展壮大。 在工作中我体会到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你每天就会尽自己的能力求完美,而不久你周围的每一个人也会从你这里感染到这种热情。

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而只是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他们只能永远做别人分配给他们做的工作,甚至即便这样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的确,细节在我们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魅力是无予伦比的.你可能因为对它的注重而使你抓住很多的机会,从而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修复了自己的人生,完善了自己的品格.品味细节,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你会更强大,因为成绩与荣誉是一点一滴堆积起来的.没有小的成功,哪来大的收获.细节的文化底蕴与深刻含义往往是一般人难以把握的,相反,对细节有一定的认知,能用细节来塑造自己的人,是既聪明又成功的人.他们了解细节之美,能灵活运用细节给他们带来的财富,从而使自己即使置身瓦砾之中,也能闪烁出耀眼的光茫.细节是生活与事业中一些很小的闪光点,但它的作用却不可低估.有些人奉行做大事,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胜人一筹,从而忽视小节,结果不但没有提升自己,反而更加失败.因为他们不明白,浩瀚的大海是由一滴滴水融会而成,茂盛的森林是千百棵树连接而成,骄人的战绩更是无数细小的成功凝聚而成.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细节,酝酿过程中的细节之美.只有这样,你才会取得不断的成功. 2.《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看完《细节决定成败》之后,我又拿起书店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深深地被它吸引了。《成长比成功重要》谈的正是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成长。他们并不拥有一个比我们更聪明的大脑,所经历的教育制度和我们的也没有什么不同。那么,他们凭什么变得和我们不一样了? 30个“微软小子”的成长故事证明一个道理;所有天才都是教育出来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打败别人”,而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作者把那些能够走向成功的学生概括为e学生:即enjoy(快乐地学)、eq(情商比智商更重要)、excellence(卓越)。 李开复、许峰雄、张亚勤、沈向洋、张宏江??书中每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段生动的点评,每一句诚恳的话语都可以成为成长之路上的坚实阶梯,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才能不断成功。

“成长”是一个关乎教育、人才乃至整个社会的话题。“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是一个多么有味道的句子,这是一个给人截然不同的感觉的理念。在中国这个以成败论英雄的社会,要提出这样的理念,是很具有前瞻性和革命性的。成功是一个人的目标,成长是达到目标的道

路,但这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人没有能坚持到终点,有的人在挫折面前低下头来,也有的人能用正确的方法和坚强的信念取得了成功。

凌志军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其中记录了微软亚洲研究所30余位研究员的成长故事,是一个关于教育、人才、社会的记录与总结。书中记录了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成长。作者从“微软小子”的成长生活中,采撷一些平凡但隽永的小故事,他以他独特的论述,使这些小故事变得精妙独到,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欢笑、悲伤、激情、惆怅,我们看到了一大批聪明、主动的孩子,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直至成功。凌志军希望借这本书,让国人改变对教育的看法,希望更多的中国学生能在这本书的鼓励下,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从思想认识上来说,做事情要注定成长更重要。有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事即为过程,成事即为结果。它已经告诉我们,人所应该做的只是去某事,人的责任也只是去做,去感受这个成长。通过成长,获取经验,方法,教训,最重要的是锻炼自己。既然已明白成事在天,又何苦去看结果呢/我们的奋斗只在于拼 搏的成长。只要尽为己所能,就够了。结果真的无所谓。从客观事实上分析,做事情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做一件事同样都成功的人,我们更尊重那些告自己努力而成功的人,会看不起在成长中用卑鄙手段达到目的的人,为什么他们做事有同样的结果却得不到同样的认可呢?做一件事同样失败的人,我们仍然佩服那些付出自己努力的人,就像项羽,楚汉之争,他终以失败告终,但历史百年,他在世人的眼中永远是一位英雄。为什么同样是失败的结果,却有着大相径庭的后人评说呢/正所谓,不以成败论影响,不看结果看成长。再举一个例子,拿化学课来说,如果做事结果比成长重要,那我们只要董老师告诉我们一个方程式的反映物,生成物与反映条件就行了。有何必费钱费时的让老师在课堂上做了演示实验之后,换要自己亲手做一遍呢?着就是成长的重要性。

感性上来说,没有成长就没有结果,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乌批邦”吧,它的提出者没有亲自去争取自己提出的理想世界导致无批邦永远只能是空虚社会主义,而后来者亲身实践完善了一个争取的成长,才成就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由此说来,中结果轻成长是不是容易导致人去空想却不付注实践呢?很明显对方辩友承认了这一点,否则,就不会深思熟虑为辩论会去做准备了,而只会空等结果。

当我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那又怎么样?这一个结果可能是下一个成长的开端,或者说它本身就包含于生命的成长之中,而重要的是我们体验了奋斗的艰辛,体验了努力拼搏后成功的喜悦,这就足够了,当然,结果并不是不重要,它可以是某一时期内支撑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它可以是旗帜,可以是号角,但不是目的,我们的牡丹是趁着年轻,尽可能的去体验多姿多彩的人生,体验是一种成长,生命是一种成长。篇五:大学读书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读书报告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题 目 《大学》读书报告

学 院 阿里巴巴商学院

专业班级 物流131 学 号 学生姓名 任课教师 余龙进 杭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编制 2 3 读后感范文

读《美德书》所想到的

摘 要:威廉·贝内特从圣经、哲学、寓言、童话、历史、诗歌、小说等人类文化资源库中精心遴选美德故事汇编成的《美德书》,是一本指导孩子们向善学习的读物。作者把关于美德的故事分为九类:同情、责任、友谊、工作、勇气、毅力、诚实、忠诚、自律。《美德 4 书》从简单通俗的小故事开始,吸引孩子们的注意,由浅入深、形象地对美德作深入的探索。在 《美德书》 中,德育内容所依托的是故事化的语言,让孩子在故事中受到感染,从故事中榜样人物的身上习得良好品质。《美德书》 展现了在价值多元的浪潮下对德育的审慎的思考,是对德育本真的坚持和对德育发展道路的追寻。 关键词:《美德书》 善 道德 公德 私德

德称美,而不称善,此译名与西方哲学相合,也与中国古代的人学不矛盾。中国古人称善者,其实指的人的心地:诚实、厚道、仁慈,有道德,是所谓德善;与西方哲人之称善者,颇异其趣。西方哲人所说的善,是good,是好,又定义为快乐、有利、无害,更抽象为理智、理性、智慧,很明显,是所谓智善。如果把智称为善,德则应称为美。 中国自宋代相传至今的《三字经》,起首即曰:“人之初,性本善”,此处的善只能理解为诚实、厚道,显然不能理解为理智、智慧,初生之儿难言有智慧,说诚实或许还差不太多。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的智慧增长了,却很可能变得愈来愈不诚实、不厚道,甚至愈来愈狡猾、奸诈而更不“善”了,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德与善的矛盾:人之初,性本善;人及长,反不善了。还是西方哲人的称智为善,称德为美更贴切:随着岁月增长,智进美退。

按照西方哲理中的进化论的观点看人类历史,人类的智慧的确是愈来愈“善”了,是进化了,但德呢?人类的德是否也随着进化了呢?历史给出的回答似乎不是这样:人类的德并没有进化,甚至还可以说是愈来愈退化了、丧失了。

不知听谁这样说过:今人看古人,是迂子、呆子、痴子;古人看今人,是骗子、赖子、疯子。

上述说法,作为一个关于人类的普通的科学命题恐怕不妥,因为科学的结论必须经得起“证伪”,只要能提得出一个反例,即可推翻。但作为一种如前面所述的人类历史倾向性的概括,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换言之,即:今人看古人,智慧不足;古人看今人,道德匮乏。 今天的人们是不是道德匮乏呢?我倾向于认为:是。

过去的家庭里,孝敬父母,尊兄爱弟,是道德的绝对命令。水浒传中鲁莽的好汉李逵也想到要接老娘上山享几天清福。打虎英雄对待受人欺侮的兄长武大郎关怀备至,后来为兄报仇,更是不惜生命。今天的孩子最讨厌的恰恰是父母,儿女们长大后吃父母、掏父母、最后弃父母,这种事情在今天的媒体上已经屡见不鲜,为了一点财产,兄弟姐妹之间互相掐、吵,闹到公堂上去的事就更多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数据读后感范文下一篇:动态考核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