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村支书与妇女主任

2023-06-24

第一篇:30年村支书与妇女主任

如何当好村支书与村委会主任

当好村支书与村委会主任的看法 ---惠生礼在干部作风整顿学习活动上的讲话

下面,我重点就如何当好村支书与村委会主任,谈点看法,称作是对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的要求与希望:

农村是全国最基层,村干部是全国最基本的官,也是全国最小的官(九品),就是这最基层、最低层、最小的官却肩负着最重要的使命:把党和国家对农村的各种政策落到实处。即官职很小而受气,任务艰难而重要,使命光荣而神圣。在座的大家都是去年村“两委”换届中竞争成功者,是村里的“大能人”、佼佼者,村里今后三年的发展重任就自然扛在在座的大家肩上了。如何才能不辜负选民或群众的信任,如何才能真正意义上得到群众的支持,当好群众的代言人并有所作为,这应该是大家静下心来需要特别认真思考的。在这里,我想谈谈我的看法,与大家特别是村支书与村委会主任们一起学习与交流。我想要当好新形势下农村的官,就要注重努力做到下列几个方面:

一、讲团结,树立团队精神,增强工作的凝聚力。

团结是合作共事的基础,也是当干部的起码素质。团队精神就是合作精神。讲团结就是要求村支书与村委会主任凡事多沟通、多交流、多商量,减少误会,增进信任。目前,当紧的是“两委”主要成员要学会正确处理两方面的关系:

一是要学会化解矛盾,处理好新班子与旧干部、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在座的各位无论是连任还是新任都是换届选举的最终胜利者、成功者,有的在选举的过程中顺利些,有的在成功的路上走的相当艰 - 1 -

难,无论是稳操胜券者也好,还是险中取胜者也罢,我想,成功与胜利当选不应该是你们最终目的,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任期内能够有所作为,能够带领群众干事创业,共同致富。因此,希望大家能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增强干部意识,不能混同于一般百姓,要时时处处率先垂范成为群众的榜样。对待落选的旧村干部、竞争对手以及在选举过程中有过不同意见的群众,要有容人的气度与雅量,主动、热情、友好、友善对待。竞选好比下棋,盘中是对手,盘下是朋友,胜者要有姿态与雅量,要宽容大气,要主动安慰落选的竞争对手,化解矛盾,增进理解,并利用他们共同搞好村里事务。大家一定要明白,落选的竞争对手,在村里也具有一定的人缘与实力,绝对是村里的人才,具有一定范围的号召力,把同他们的关系处理好了,工作中就有可能顺利些,反之就可能导致村里有派性,闹不团结,各种工作就不好开展。再从我镇实际情况看,如果大家竞争当选的目的为名,正村级干部官不大,是中国最小的官、最麻烦、最难当好的官;如为利,大多数村集体没有经济收入,是集体经济收入的“空壳村”。因此,希望大家能以平常之心对待自己的职位,冷静、妥善、理性地处理好每一件事,不能夜郎自大,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自己是谁,更不要老子天下第一,为所欲为,要知道“狗狂换砖头,人狂栽跟头”!

二是要处理好村“两委”之间的关系。村党支部既要坚持村党支部在农村各种组织和多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又要尊重、支持村委会正常开展好各项工作。村委会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就是说,

党支部是村里的领导核心,处于领导地位、主导地位,而村委会受党支部领导。当然,党支部要科学合理地领导村委会,不是让党支部瞎指挥村委会。村委会要主动接受党支部的领导、主动向党支部汇报工作,形成党支部与村委会密切合作、融洽共事的良好工作局面。(举例:评低保、评救济物资、村委会主任不要谁当支书,买坝、买集体资产不经支部的等等)。村长:村里的家长,不是地主,不要当了村长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为所欲为,要吸取崔彩荣的深刻教训!

我觉得小沈阳说的贼好:人生可短暂了!呵!能在一起合作共事的确是一种缘分,“两委”成员之间要多沟通、多理解、多支持、多尊重,在共事当中求大同,存小异,以顾全大局为重,以维护团结为重,以村里发展为重,以农民增收为重。不要当了几年“两委”领导而在村民中人缘渐差,威信扫地、树敌太多、冤家太多!

二、讲服务,树立为民意识,增强工作责任感

群众选择我们做村里的“当家人”,这是群众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就要为群众负责,就要当好群众的代言人。为群众负责或当代言人的过程就是服务的过程。邓小平说过:领导就是服务。村官虽然很小,但责任重大,特别是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在“多予少取”政策下与农民组织化程度普遍较低现实下更加难做,农民不讲贡献只讲索取,动辄告状上访,追求他们认为所谓的公平。这时讲服务至关重要。如果我们在一晃就过去的三年任期内,得过且过,村里还是山河依旧,面貌未改,群众生活水平还是原来档次没有提高,甚至把村里弄了个一塌糊涂,这就更无法向支持与信任我们的群众交代,也就辜负了镇党

委、镇政府的期望与要求。因此,希望大家平时能够经常想一想,群众选我们做什么?在任期内应该做什么?(油花、干正事?谋福利还是谋私利)将来为集体能留下点什么?要切实有为民谋利益求实惠的责任意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其位,谋其政,干其事,尽其责。一定要从村里的村情实际出发,尽快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思路,找准工作突破口,发挥才智、施展本领,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几件力所能及的实事、好事,特别是对群众承诺了的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必须立说立行、有诺必践、取信于民。否则群众会说在座的大家又在吹牛、打高射炮!

三、抓机遇,树立发展意识,增强发展的主动性。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赢得群众信任的关键,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发展就是提高就是前进。一个好的干部要善于发现与把握,利用机遇促发展,这就是当干部的功底。如何发现农村发展机遇?这里的关键是要多学习中、省、市关于农村的政策、看报、看新闻、听广播。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很多:

一是国家强力推进西部大开发中省市对“三农”工作的投资力度加大,强农富农政策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多,表现在公路建设、饮水、水利等方面。

二是省委、省政府支持榆林跨越发展的27条政策进一步落实,扶南资金支持力度加大,主要表现在小城镇建设上、文化旅游景点打造上、主导产业建设上、特色农业上等。

三是移民搬迁(黄河沿岸土石山区)

四是市上对南六县“北煤南配“的支持(能源化工基地建设)。 五是李县长全抓我镇工作,林业局全抓我镇工作。

因此,我们要有抓机遇就是抓投资,抓投资就是抓发展的思路与信心,千方百计寻门路,想方设法找关系,争取给村里搞些项目、争取些资金、解决上一些群众盼望解决的事,以对得起群众信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组织的所盼!

四、讲实干,树立务实意识,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多样而具体,上面可以一级一级一直往下推,到农村已推到底了,推得靠墙了,再别无他处可推了,必须把件件事情全部落到实处,这客观要求我们乡村两级干部必须实打实地干!如果我们没有一种脚踏实地、奋勇争先的干劲,没有一种知难而进、不怕困难的硬劲,没有一种敢于面对矛盾、迎接挑战的拼劲,没有磨劲与韧劲,就很难把千头万绪的农村工作做好,可能在一晃而过的三年任期内留不下任何政绩记载,将成为名义上的任期内的“过客”。因此,我希望大家,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要有一种强烈的发展使命感,为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群众致富的紧迫感,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等、不靠,实实在在给村里谋些长远发展的事,干些近期群众发财的事,想方设法办几件使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不要因为些鸡毛蒜皮的事而闹得不可开交,误了正事大事。这里给大家明确一下“两委”、“印章”的管理,村党支部印章由村支书或支部组织委员管理,村委会印章由村会计管理。

五、讲廉政,树立勤廉意识,增强向心号召力。

廉政、勤政是党对领导干部的起码要求,现实生活中群众的法制观念、参政意识、廉政意识较前明显增强,对我们乡村两级干部的素质要求明显提高,特别是村干部你们天天生活在村里,生活在群众眼皮底下,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群众看的最清楚。公生明,廉生威。群众最佩服的就是办事公道、没有私心、一身正气的干部;群众最痛恨的就是办事不阳光优亲厚友,满脑子私家多吃多占,心怀鬼胎神神秘秘的干部,特别憎恨那些大吃大喝穷扎势的干部。有的村干部,本来村里穷得叮当响,还要个椤松哩扎势,便饭吃不下,不过瘾,吃饭非得上个酒不行,不然就显示不出是村干!出村就得打个的,坐摩托太掉价,不然就表现不出自己是村干!吃饭穿衣要量家当,不要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没酒喝凉水。希望大家时刻牢记“廉洁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带人”的道理,不该干的不干、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凡是三思而后行,清清白白为人,踏踏实实干事。

同志们,一个人的自身价值是通过自己的工作体现出来的,一个人的好名声好口碑也是通过做具体事渐渐体现出来的。希望大家做一个政治上明白人,事业上的有心人,经济发展上的领路人,廉洁自律的清白人。希望镇村两级干部,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倍加珍惜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做到“新班子、新思路、新机制、新业绩”,为全镇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第二篇:(村支书与村主任)党风廉政建设个人心得体会

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大阳坡村党总支书记陈秀兰

半年来,按照魏家台镇党委要求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部署和要求,本人在实际工作中十分重视个人的廉政建设,并能始终把它放在重要位置,加强了相关内容的学习,积极参加了镇党委布置的思想教育和组织的相关活动,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拒腐防变意识和能力,提高保持清正廉洁的自觉性,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在思想上筑起党风廉政建设防线和思想道德防线,经受住市场经济的考验,现将半年来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学习理论、改进思想作风

近年来,在新的形势下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有些问题甚至比较突出,比如理想信念动摇,思想观念陈旧,党员意识和执政意识淡薄,带领群众前进的能力不强,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事业心、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思想理论水平不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不强,缺乏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有的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有的甚至软弱涣散,不起作用。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一个是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一个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要求。这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如果不认真加以克服、解决,就会严重影响党的先进性。在这一方面本人重视思想作风的转变,重视政治素质提高,通过学习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坚定性,进一步明确新时期保持预备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强化预备党员意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人生观,提高民主管理和制度管理的水平,增强了拒腐防变能力。在工作实际坚持

- 1息,了解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带头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工作原则;四是自觉接受监督;五是思想作风深入,密切党群关系,依靠群众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自觉构筑生活作风上两道防线:一是党纪国法防线,二是思想道德防线,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并且努力达到五个增强:一是随着改革不断深化,进一步增强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随着改革不断深化,进一步增强了正确理想信念;三是随着改革不断深化,进一步增强了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和维护团结的责任感;四是随着改革不断深化,进一步增强廉洁自律的意识和拒腐防变的自觉性;五是随着改革不断深化,进一步增强了克服困难战胜困难意识。围绕“求实”,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突出“三个坚持、三个作用”,即:坚持学习达到教育作用;坚持制度达到保证作用;坚持沟通达到督促作用,保证生活作风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围绕“从严”,严格遵纪守法和道德规范,严格遵守各项廉政法规制度,以镇党委完善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自我约束能力,真正做到思想作风过硬,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民,实实在在干事,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本色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在工作上,坚持办一切事情以量力而行,花少钱办好事,勤俭节约,精打细算,讲求实效。在生活上,保持艰苦奋斗的,顶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

四、关心社会,永葆政治本色

在新世纪新阶段,永葆党员的政治本色是深刻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并自觉付诸行动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进性。特别是在服务人民群众方面,牢牢把握和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把群众满意作为“标杆

- 34实成为行动的准则,贯穿和体现在各项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去。求真是一种觉悟、一种境界、一种品德、一种精神,是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从大的方面讲,是科学判断新形势,准确把握规律,探求办法措施。具体到我们计量检测人员来说,就是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把新农村建设发展放在首位,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清醒地看到前进中的矛盾和困难,增强加快发展的压力感、紧迫感。同时,又要看到我们良好的工作基础、各方面的优势条件,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推动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勤于思考,学会用心,善于从问题中总结和提炼经验性的做法,用以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发展中的难题。也就是说既要有加快发展的高度热情,又要有扎扎实实的工作态度,使我们的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我们要坚持遇到困难不缩手,以实干求实绩,以实干求发展。

三、抓好党风廉政建设

腐败现象的存在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这方面的问题最伤群众的感情,最损害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我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村主任,要毫不松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要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把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下去。要坚持标本兼治、把反腐倡廉工作寓于经济建设的全过程,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牢固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自觉地以党纪政纪约束自己,用群众的满意程度鞭策自己,模范地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做到自重、自省、始终保持共产党员自身的模范行动和实践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应自觉自愿拥护党的领导,旗帜鲜明地维护党的形

- 2

第三篇:30年同学会发言稿与30年同学聚会致辞[精选]

30年同学会发言稿

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们全班同学在阔别三十年后相聚在了一起,这实在是极不容易。首先感谢我们水动777班的班主任白老师来参加今天的同学聚会。感谢全体同学来参加这次的同学相聚,也感谢各位夫人、各位先生一道来共同分享这久违了的相聚时的幸福时刻。

同学们,三十二年前,我们以恢复高考第一届中的佼佼者从广阔天地的农村里、工厂中,怀着青春的梦想,揣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有缘走到了一起,相遇相知;近三年时间的同窗共读,使我们建立了世间中最为珍贵的同学之情。在三十年前的夏日,我们又挥手阔别,带着同学间互相的鼓励与祝福,带着下次相聚的期盼,再次走入社会去实现我们曾有的抱负,去验证我们人生的价值,去开创个人事业的辉煌。然而我们奔赴在四面八方,离散无期、相聚无期。

在经过三十年的岁月之后,驻足回眸,那同窗的近三年时间,是多么的宝贵、多么的难得、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值得回忆和珍惜!同学们:这人生的三十年,为理想、为抱负、为憧憬、也为了幸福和生计而忙碌奔波、辗转浮沉、辛苦打拼,大家少于联系,或许彼此都近至于在被对方遗忘的角落。

三十年的分别,三十年的怀念,给了我们相约相聚的足够理由。今天我们终于放下手头的琐事,摒弃工作的烦恼,抛却尘世的喧嚣,来参加我们迟到了多年的同学聚会,来听听那曾经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来看看那曾经熟悉而陌生的面孔,来说说那曾经熟悉而陌生的往事,让我们放松心情、增进感情、升华友情!

也许这是你期盼已久的相聚,今天你还会拾起当年在教室或漫步在浣花溪的河边,或在熄灯后的床上互相争论得没有结果的问题,再作一番探讨。或许你还要追忆曾经在一起探讨唐诗宋词的朦胧深遂意境时的诗人情怀;也许你还要叙述晚饭后曾坐在送仙桥的栏杆上品评过往行人的几多情趣。当然还有更多有趣的事你会一一道来,让大家仿佛又回到三十年前的某一天。

同学们,谈谈你这三十年的变化吧,让大家分享你拥有的快乐与幸福,无论是你事业的成功,还是你家庭的美满、孩子的骄傲,或者其他让人倍感欣慰的快乐之事;同学们你有什么苦恼和不顺心的事也告诉大家吧,让大家为你分担一些苦闷与烦恼,也给你鼓励、给你勇气。

这次聚会是一次珍贵的聚会。同学们,三十年来我们为社会、为国家的电力事业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我们都成为了社会有用的人,我们成就了事业,养育了孩子,完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使命。三十年的沧桑岁月历练了我们的心志,也让风霜褪去了我们曾经青春而美好的容颜,让我们的身姿不再挺拔,步伐不再矫健,思维不再敏捷。我们不得不由衷的说一句:我们已经老了,相聚的次数也不会太多了。因此这次的聚会是多么的珍贵啊!

同学们,最值得提及的是我们部分同学在XX年经历了举世罕见的汶川5.12特大地震,甚至有同学是从地震的废墟中爬出来的,但我们没有一个同学在大灾难中离去,有的同学还成为了抗震救灾英雄。为此我们感到莫大的欣慰。我们有的同学命运多舛,长期和病魔作着顽强的斗争,却仍然积极向上的生活着。我们为经历了这些沉重磨难的同学们给以深深地

第 1 页 共 5 页 祝福!他们在巨大的灾难和病痛面前用顽强的精神和惊人意志谱写了生命中最美的乐章!

分别后的十年、二十年时我们也曾想相聚一起,再叙当年同窗之情,但终因大家工作繁忙而未能成行。现在我们已不再奔波与忙碌了,我们全班同学终于又一次相聚在蓉城、相聚在浣花溪畔。虽然我们有同学过早的离开了我们,但我们会永远记住他,并带着他的音容笑貌和我们相聚,来一起验证我们曾为之而自豪的777(齐齐齐)吧! 第 2 页 共 5 页

30年同学聚会致辞范文

30年同学聚会致辞 各位亲爱的老同学: 大家中午好!

今天,是一个令人难忘、令人激动的日子!同学相见格外亲,见到了昔日朝夕相处的老同学,仿佛回到了三十年前。我相信,各位老同学的心情一定和我一样,非常激动,非常开心。

此时此刻,我仅想用"激动和感谢"四个字来表达一下我的心情! 一是"激动". 三十年前,我们带着少年的幼稚,带着未来的憧憬,怀着青春的梦想,来到我们的母校——城关中学。在那里,我们获得了知识,培育了友谊,结下了不是兄弟姐妹胜似兄弟姐妹的纯真友谊,留下了不能忘却的记忆。

三十年后,我们从母校走向了四面八方,从青年步入了中年,经历了风雨和坎坷,开始了不同的人生旅程。时光改变了我们的容颜,却历练了我们的精神和意志。不论我们目前境遇如何,那份浓浓的同窗之情,让我们在离开城中30年后从四面八方聚到了一起,回忆当年往事,共叙离别之情,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很是激动!

二是"感谢". 人生在世,需要我们感恩的东西实在太多。三十年前离开母校,我们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走向了不同的人生旅途。我们今天又能够再次坐在一起,回忆三十年前的校园往事,重温三十年的同学之情,畅谈各自的工作、家庭和人生,兴奋和激动之余,我想表达的心情就是感谢:

首先要感谢缘分。"百世修得同船渡,千世修得共枕眠","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三十年前,我们三年同窗苦读、朝夕相处,那是多少年修来的缘分啊?毕业后三十年,我们虽然经历了不同的人生,有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但是同学之缘、同窗之情得到了沉淀和升华。是缘分,让我们在三十年后的今天,能够从四面八方再次聚首,畅叙同窗 第 3 页 共 5 页 之情,共同展望未来!

其次要感谢网络。众所周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人们共享资源和交换信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今天,我们这么多同学能够很快联系上,能聚在一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网络。是网络这个平台把我们牵在了一起,聚在了一起。从刘**建群之初的几个人、十几个人,到目前的40多人,高一(4)班微信群在不断壮大,并且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已经联系到了全班的53名同学,可喜可贺,值得欣慰!

其三,要感谢这些日子为联系老同学不辞辛苦默默付出,以及今天在百忙之中来参加聚会的所有同学。刘**,搭建了微信群这个平台,虽然当初仅有几个人,但功不可没;张**,在建群之初接二连三将好多同学拉入群内;刘**,虽远在北京顺义,但时刻关注群内动向,并积极提供信息;单**,发挥职业优势,不辞辛苦驱车数百里到北京,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一直失联的同学于**;陈**,在联系上附近同学的同时,有一点线索也不放过,在百忙之中千方百计联系、寻找女同学;高**,也在百忙之中不辞辛苦亲自造访,联系上了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刘**两位同学,为寻找老同学不惜动用个人关系,利用政府、公安等方面的资源和手段,与好多同学取得了联系;还有夏**,李**,李**,张**,王**,蒋**,包**等同学还通过联系亲友等手段,不怕麻烦,追根溯源,联系上了很多老同学;赵**、张**、于**等同学,虽然远在异地,但是时刻在关注高一四班群,同时为今天这次聚会精心研究方案,出谋划策、提建议;等等,不一一列举。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今天的欢聚一堂。另外,陈**、刘**、蒋**、吴**、张**等很多同学为了参加这次聚会,有的对外出的行程、对原计划的工作和节期生活进行了调整,做出了牺牲,顾全了大局,成就了我们今天这次聚会,我很受感动。总之,经过在座每位同学努力、付出和支持,我们今天才能欢聚一堂,互道问候,共叙友情,畅想未来。在此,我代表高一四班全体同学,向为今天聚会作出艰苦努力、默默奉献的老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鞠躬)

第四篇:30党建带妇建 打造妇女之家

金桥

第三十期

简报

金桥社区党 委

金桥社区居委会 二0一二年五月二十八日

党建带妇建 打造妇女之家

2012年5月25日下午,武汉市妇联副主席乐敏霞在洪山区妇联党组书记黄素娟、妇联主席季小俊等领导的陪同下,来到金桥社区调研金桥社区“妇女之家”的创建工作。

首先,社区党委书记余国兵陪同乐主席一行参观了社区的宣传展板、一站式服务大厅、家长学校、人口学校、乐伢书屋、姐妹谈心事、快乐科技吧等设施。并汇报了党建带妇建的一些做法。社区 “妇女之家”能遵循市、区、街妇联的要求,坚持以创先争优为目标,以党建带妇建,以“妇女之家”建设为重点,着力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服务内涵、提升服务水平,认真履行组织妇女、引导妇女、服务妇女和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职责,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妇联组织贴近居民的优势,以“雅行教育”为特色,以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三结合”为载体,坚持每年评选“十佳道德文明”家庭,通过这些活动推进社区妇联工作不断上台阶。

乐主席等领导在听取完汇报后,对社区的“妇女之家”创建的台账资料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查阅,认为社区妇联的台账资料规范、工作

仔细,各种活动都有记载。“妇女之家”吸引了广大妇女群众的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区家庭文化建设。提升了妇联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真正发挥了广大妇女作用,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也为和谐社会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

第五篇: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30年

【本章提要】本章对30年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脉络梳理与经验总结。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可划分为改革的初步探索、制度创新以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但国有企改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通过进一步改革来解决。今后的国企改革将主要集中于调整战略布局、深化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国企领导方式等几个方向。

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来看,改革的脉络呈现出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推进特征。本章通过透视改革进程,揭示推动每一阶段改革的基本因素和根本动力,对我国国企改革的推动模式进行全面梳理与总结,以便我们能够在今后的改革中把握规律,掌握主动,尽快实现国企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本章执笔:周天勇

夏徐迁】

第一节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一、1978~1992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

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1.国企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企改革开始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让利的改革试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1979年7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并打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约束机制难以规范,出现了企业为扩大自销比例而压低计划指标、不完成调拨任务和财政上缴任务等问题,结果是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出现了“工资侵蚀利润”和行为短期化问题。实践效果与改革预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背离。在这种情况下,1982年中央推广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旨在解决放权让利中暴露的问题,处理好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解决大锅饭问题,在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收到了成效,尤其是国家财政赤字大幅减少。但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不平等,企业内部条件也千差万别,该政策很难找到可操作化的指标来规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企业激励不足问题十分严重。1983~1984年先后又两次推出利改税,但结果都很不理想。

2.国企改革先后出现了多种形式

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改革主要是为了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明确国企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并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一些小型国有企业实行租赁经营,并在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中开始了股份制改造和企业集团化的改革试点。

到1987年底,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包制,同年,中共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形式,试点可以继续实行,到1988年底,全国共有3800家股 1 份制企业,其中800家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60家发行了股票,其余3000家原是集体企业。1988年2月国务院更加明确了企业承包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地位,规定了“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歉收自补”的承包原则。同时,全国人大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从而将扩权试点以来取得的改革成果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

虽然承包制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承包制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1991年9 月中央工作会议强调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1992年后国务院就不再鼓励企业搞承包。1992年7月国务院公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该条例根据两权分离的思路明确了企业经营权、企业自负盈亏责任、企业和政府的关系、企业和政府的法律责任等问题。但是很快人们就发现,仅靠企业内部转换机制,难以达到改革的预期目标。

3.国企改革与价格体制改革等宏观经济改革同步进行

国企改革是与价格体制、投融资体制等宏观经济改革同步进行的。在价格体制上,国企改革的推进对价格体制提出了挑战。1984年以后开始了对价格体制的改革,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放开价格为主。1987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国家现行的3种价格形式,即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并规定企业在价格管理方面享有的权利,主要是赋予企业对一部分价格的定价权。

在流通体制上,1978年中国以计划管理的商品将近400种到1990年底已经逐渐减少为9种。同时,改变原来生产资料不能成为商品的现状,将近850种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计划调拨的方式转变为市场调控,生产资料正式成为商品。由于生产资料成为商品,以它的有效和方便的运转支持和支撑了国企改革的进行。

在投融资体制上,中央进行了“拨改贷”改革、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局。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建设项目投融资体制从拨款改为贷款,国家不再给新建企业投入资本金。在监管体制上,1988年4月,为了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理顺国家与企业的财产关系,国务院直属的国有资产管理局成立,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权、监督管理权、投资和收益权、处置权。

此外,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发行股票的企业增多,对股票交易的需求压力相应增大。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1986年)和深圳(1987年)先后建立了股票柜台交易市场。其后,两地先后于1990年和1991年成立了规范的证券交易所,主要在于缓解已经发行在外,且具有相当规模的股票交易需求的压力。据中国证监会的统计,从1987年至1990年末,我国共向社会发行了可流通股47亿股,筹集资金47亿元。资本市场的建立不仅为国企改革提供了融资渠道,还为将来国企改革的深化奠定了基础。

4.改革的推动力量

这一阶段国企改革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进,具有十分鲜明的试错特征,改革的推动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国企改革是解决我国经济短缺问题的客观需要。改革之初,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路线使我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与国家对它的投资不相称,使国家财力吃紧,生产资料和人民生活资料长期处于严重短缺状态。为了摆脱这种局面,中央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作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制结构与国有国企改革成为解决当时短缺问题的必然选择。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和两权分离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缓解紧张的产品短缺问题。此外,迫于“文化大革命”之后,国营和集体企业职位有限,无法安置上千万的回城青年的工作,各级政府不得不鼓励自谋职业,并大批发放个体营业证。个体经济就这样在政府默许下发展壮大起来,并最终成为一种合法的所有制成分。

资金、技术和经验的严重匮乏要求国家必须坚定地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吸引国外投资,引进改革所急需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正是在这种旨在缓解短缺问题的政策推动下, 2 三资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了初步发展,为90年代外资的大规模涌入奠定了基础。

(2)中央指导、理论研究和地方企业实践相结合,自下而上占主导,经济短缺的现实迫切要求改革国企以提高产量和效益,改革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外资经济。改革的具体实践过程,却是中央指导、理论研究和地方实践共同作用下推动的。在探索的初期,这种共同作用表现为以地方实践为主,自下而上推进国企改革。

对国有国企改革,中央政策主要是采取“试点”的大原则,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和企业相关理论,先后推出了多种政策。从放权让利到两权分离的承包责任制和转换经营机制,经历的都是“政策—实践—政策改进”的过程。被实践证明不好的政策,用新政策加以取代,如用两权分离取代放权让利;被实践证明有效或尚未证明的政策继续加以推进,如股份制试点、“拨改贷”等。

与国有企业改革密不可分的是非公经济的改革,个体和私营企业在中央的默许和“看一看”的宽容政策支持下,通过自我发展与实践,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地方的成功实践获得了中央的认可,进而推动了所有制结构的巨大变革,个体和私营经济成为所有制结构的一部分。外资经济在政策的鼓励下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3)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逐步调整改革的方向

这一阶段,国企改革没有明确的方向和路线指引,除了有一点改革之前的一些教训外,也没有可以借鉴的发展经验,走的是一条完全陌生的道路。通过不断的试探性改革措施,寻求改革的正确方向和路径,也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逐步调整改革的方向。为了调动国有企业的积极性,推出了放权让利,但是“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的出现,使改革调整为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于是又调整为转换经营机制。

二、1993~2003年:国企改革的制度创新

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主义制度下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使改革陷入发展的僵局。同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对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巨大冲击。触及计划体制本身的改革势在必行,国企改革由此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1.逐步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明确,使国企改革从政策调整阶段进入了制度创新阶段。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要求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改革步伐。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实践的重大突破,具有划时代得意义,为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

2.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

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这种改组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搞好大的,放活小的,把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结构同优化投资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择优扶强、优胜劣汰”。截至1997年底,在抓大方面,国家集中抓的1000 家重点企业,确定了分类指导的方案。在放小方面,各地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搞一刀切,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多种形式,把小企业直接推向市场,使一大批小企业机制得到转换,效益得到提高。山东诸城、四川宜宾、黑龙江宾县、山西朔州、广东顺德、河南桐柏、江苏南通、福建宁德等许多地区在探索搞活小企业方面先行一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此外,一大批新型的民营企业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兼并、收购、投资控股、承包、租赁、委托经营等改革举措,将非公有制经济的管理理 3 念和管理方式融入国有经济运行中,盘活了大量的国有资产。特别是中共十五大肯定股份合作制和提出调整所有制结构后,各地国有中小国企改革的步子加快,改制企业的比重迅速上升。

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明确指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3.国企解困始终是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的主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与非公经济迅速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有企业由于高负债率、冗员多、社会负担重、摊派严重、员工积极性不高等原因,陷入了发展的困境,效益逐年下滑,亏损面逐年增大的。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上半年亏损的国有企业达到43.3%,1998年第一季度出现了全国性的亏损,国有资产的损失数额也逐年上升。1997年,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将国企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在三年内在大多数国企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并使大多数国有亏损企业走出困境。

为了给国有企业解困,中央推出了多项政策,包括兼并重组、主辅分离及债转股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结合国有商业银行集中处理不良资产的改革,成立四家专门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部分符合条件的重点困难企业实施“债权转”股权改革。到2000年,最后确定了对符合条件的580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债权转股权,涉及债转股总金额4050亿元。已实施债转股的企业,资产负债率明显下降,由原来的70%以上下降到50%以下,这些企业每年减少利息支出200亿元。

此外,国务院还采取其他一些有效措施,努力解决企业冗员过多、企业办社会等问题,主要是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附属普通中小学校和医院等社会负担逐步分离或独立出来,转移到地方,由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股份制和公司制试点的推进

股份制试点在1986年就被提出了,但当时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仅针对少数有条件的大中型全民所有制企业。1992年国务院颁布了《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股份制试点企业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等11个法规,引导股份制试点走向规范化。1994年,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国家经贸委、体改委会同有关部门,选择100户不同类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随后,全国各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先后选定了2500多家国有企业参与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本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这些试点企业在清产核资、明确企业法人财产权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1997年中试点企业普遍进行了公司制改造,经过一年的实施,全国2343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共有84.8%的企业实行了不同形式的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已初步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中,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有540家,占23%,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的909家,占38.8%;尚未实行公司制的国有独资企业有307家,占13.2%,其他类型企业有47家,占2%。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宜于实行股份制的,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互相参股等形式,改为股份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

1994年,在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的同时,国家经贸委在18个城市进行“优化资本结构”的配套改革试点。试点的主旨为以市场为依托,在整体推进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政策,通过破产、兼并探索建立国有企业优胜劣汰机制,在补充企业资本金、减轻企业债务负担,分离社会服务功能,分流富余人员,资产多元化等方面实现了重点 4 突破,尤其是在企业破产、兼并和职工再就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务院逐步扩大了“优化资本结构”试点范围,1996年增加到58个城市,1997年扩大到111个城市。“优化资本结构”试点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国有企业亏损面太大,亏损额太高,无法从根本上为国企解困。

5.利用与发展资本市场

投融资体制实行“拨改贷”之后,随着国有企业经营亏损日益增加,银行对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率不断攀升,间接融资渠道很难满足国有企业改革资产重组、规模扩张等的融资需求,此外,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的过度负债和财产损失需注入庞大的资金,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仅靠银行的间接融资已难以满足其巨大的资金需求。因此,通过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是必然的出路。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利用资本市场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股票融资。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因为企业为了自己的股票能够上市,利用直接手段来融资,必须按照《公司法》要求,对企业进行公司制的改造,并完成上市公司的规范操作。在利用资本市场解决国企改革的融资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大力发展国内的资本市场,另一方面让一些企业走出去,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截至2001年初,我国境内上市公司从1990年的14家增加到1063家,其中包括114家境内上市外资股公司和52家境外上市公司,境内上市公司市价总值达46061.78亿元,流通市值达15492.49亿元,投资者开户数达到5683.88万户。

6.国企改革与整个国民经济改革相结合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企改革是与国家宏观经济改革结合进行的。在所有制结构上确立了非公经济的重要地位;在分配制度上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方式;价格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的目标;改革外贸、外汇管理体系;在社保制度改革方面,纷纷出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制度等政策,为企业解除后顾之忧;企业富余人员、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政策给解困工作创造条件;国债补贴技改,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等。

7.本阶段国企改革的动因

国企改革在本阶段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改革的推动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改革解放了思想,指明了方向。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理论界和社会各界围绕计划与市场的争论愈演愈烈,姓“资”和姓“社”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国企改革的推进。国企改革因为无法跳出计划体制的框框而举步维艰。已经迅速发展起来的个体和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由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名不正”而“言不顺”,发展壮大的阻力越来越大。在此关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谈话完全消除了人们的疑虑和担心,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彻底解除了长期以来困扰理论界和社会各界的姓“资”和姓“社”的问题,指明了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2)国企改革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求。本阶段国企改革较20世纪80年代为解决短缺问题而实行的改革有较大的区别。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的推进及集体经济和非公经济的迅速发展,短缺现象在90年代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国有企业面临的生存困境成为国企改革新的客观原因,其背后隐藏的是企业制度上的问题。基于两权分离理论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只承认国有企业有经营权,而不承认企业作为法人应该有财产权,认为所有权全部属于国家经营机制转换,决定了国有企业不可能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制约,即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状况不断恶化,使对企业制度的改革成为必然要求。

(3)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总结的共同作用。20世纪90年代后,理论界关于企业制度

5 探讨不断深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国企改革的主要方向。此外,20世纪80年代的国企改革的实践经验证明不涉及产权和计划体制本身的国企改革,只能是停留在经营管理层面,不能触及企业的核心,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水到渠成的选择。同时,改革实践还证明,改革不仅要注重每个具体企业的改革,更要注重全局性的调整。因此,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明确了国有国企改革的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企业。另一方面,是要处理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把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为主导地位,改变国有企业范围过宽、数量过多、比重过大的局面。

三、2004年至今:国企改革的纵深推进

中共十六大之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变化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使我国的国企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深层次改革,是利益的调整和权力的重新分配,涉及政治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困难和阻力可想而知。2002年11月,中共中央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深化国有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明确要求中央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改变部门分割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2003年3月,中央和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分别成立,统一了管人、管事和管资产的权力。此后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也提出,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国资委成立后明确所管辖的大型国有企业要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实行产权多元化,可以上市募集资金,而且鼓励整体上市,以保持和增加企业的整体实力,许多大型企业正在剥离社会职能部分,过去一阶段是剥而不离,仍由企业自己管理,现在有的正逐步移交社会;在企业内部实行主辅分离,使各部门面向社会,成为独立经营的实体,企业同国资委分别签订责任书,对领导班子进行考核。

2.国企改革以大企业、以产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为中心

本阶段,国企改革依然是以抓大放小为主,同时以产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建设为中心。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决定》第一次把产权制度提到如此的高度,提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是对“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创新和历史突破,进一步明确具体了国企改革的任务和目标。

3.各种所有制企业关系的处理

这一阶段,如何处理非公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问题成为了理论探讨和政策制定的重点。非公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壮大起来,在许多领域占有绝对优势,非公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在改革中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出现了个体、私营、外资与公有制经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如非公经济在行业分布上从以制造、建筑、运输、商贸和服务业等领域为主,已经开始向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领域拓展。非公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如石油行业的民营资本问题。此外,外资企业在我国的发展也迅速膨胀,外资的并购问题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热点。非公经济遇到了重新定位和判断的问题,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正确处理非公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2005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36条”)。该政策一定程度上给予了非 6 公经济更大的发展空间,并扫除了人们对非公经济去向问题的担忧。

4.国企改革与资本市场的改革同步进行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迫切需要资本市场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与有效的金融服务。资本市场对于国企改革而言非常重要。一方面,改革开放的深入,非公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推动的国际资本的流动,使民间积累了大量资本。另一方面,“拨改贷”之后,国企直接融资渠道越来越窄,资本市场是国有企业理想的融资平台。此外,资本市场有利于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但是,我国资本市场中股权分置的先天缺陷严重制约其健康发展,投资、融资、定价和资源配置的功能逐渐被弱化,面临边缘化的危机。对资本市场先天缺陷的改革对于国有经济改革越来越重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股权分置改革。2005年4月中国证监会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到2006年末,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资本市场的功能逐渐回归。资本市场的功能回归,吸引了大量沉睡已久的民间资本,强烈的投资需求必然会引来更多的优质资产和公司进入资本市场,以获取资本,实现资本的增值。因此,股权分置改革成功后,随着资本市场体制的逐渐完善,资本市场将成为一个全国优质资产的吸纳器,为国企改革提供了一个全国范围的资源配置平台,企业之间的大额换股并购有了可能。这对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非公资本参与国企改制,产业整合以及上市公司做优做强,都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国有资本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可以在资本市场获得公允的定价,股价有条件成为新的绩效考核标准。一直以来无论是考核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还是进行国有资产转让,最重要的参考指标都是净资产。但这一指标并不能反映国有资产的真实价值。因此,资本市场的巨大变革,将非常有利于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

第二节

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30年的基本经验

纵观近三十年的国企改革历程,我们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但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体而言,国企改革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国企改革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改革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向前推进的。改革的过程具有较强的“试错”特征,走了很多弯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这种情况是无法避免的,因为我们走的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在没有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的情况下,进行颇具市场经济特色的国企改革,没有可参照的对象,更没有成熟的经验,必然要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从放权让利到两权分离,从股份制试点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微观的制度创新到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国企改革就是在这样的探索中一步一步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即便在改革有所成就和经验积累之后,由于各方面认识的不统一,国企改革的推进依然无法做到一步到位。中央对于改革的推进也是一个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出招”的过程,并逐渐形成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综合推进的格局。

二、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产物

改革是一个中央政策和实践互动发展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中央根据对现状的把握和对相关理论的吸收采纳,主动推出相应政策,其后,企业和地方的实践会检验政策的效果,从而导致下一个政策的推出;另一种方式是在实践中自发形成某种较为成功的改革模式的雏形,并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制度需求,进而引致相应中央政策的出台。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主要以政策推动为主,而国有中小型企业及个体经济、乡镇企业、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主要是由地方实践推动的。此外,在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以自下而上为主,中央的政策宽容其所具有的试探性,鼓励或默许地方的实践,通过实践成果来推进改革;而在改革进入制度创新阶段之后,随着经验的积累与理论探讨的深入,国企改革的推动模式转变为以自上而下为主。

三、国企改革符合客观规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动作用,是建设社

7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国企改革在资金、人力和时间上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也取得了改革的战略从无到有、目标从模糊到明确、对象从外围到核心的巨大成就。改革的发展逻辑内在吻合制度变迁的自我循环特点,即国企改革的每一项政策的推出都是针对当时的现实环境而设计的,并且每一步改革都依赖于上一步改革的实践效果和新的环境,其过程更像是一个诱致性的制度变迁过程。在这种上下结合的推动模式背后,国企改革的每一步都体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放权让利、拨改贷、两权分离、承包制、股份制和公司改革、债转股、设立国资委、股权分置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推出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国企的生产力,而对束缚这种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进行变革,以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使企业趋于良性发展的国企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第三节

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0年的国企改革历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一、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企业家人才缺乏,技术人才流失

虽然从1992年起,我们确立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95%的商品物资已经放开由市场调节。但是,国有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许多企业的中上层领导,习惯于按计划、按规章和按上级指示办事,不习惯于市场调节;重生产管理,轻市场营销;重固定资产投资,舍不得在广告、品牌、商标等方面投资;重增加了多少资产和产值,轻资产负债率、产品成本效益;重生产工艺,轻法律、经济、财务、公共关系;重自己的生产管理经验,轻项目可行性研究、经济咨询等业务和知识;重短期利益,轻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重借钱要钱,轻还钱挣钱。企业的领导和中下层干部,按照规模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实际是政府官员在企业中的一种延伸。有许多企业领导从心底里重官而轻商。因此,真正善于开拓市场、精心算计成本、讲究效益的企业家较少。一个大多数企业近乎由行政人员领导的地区与一个有较多企业家领导企业的地区是无法在投资、成本、营销方面进行有效的竞争,更无法与国外企业抗衡。

据笔者的调查,技术人才在国有企业中难以发挥作用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改革开放多年来,一些国有企业的技术人才向乡镇、“三资”、民营企业流动,有的技术人才虽然名义上在国有企业中,但只担任“星期日”工程师,他们将自己的知识和掌握的技术扩散给这些非国有企业,提高了其产品的质量,反过来与国有企业进行竞争;有的兼职技术人才在非国有企业工作充满精力,而在国有企业工作则没有积极性。二是国有企业原有的技术人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更新困难,新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意到国有工业企业工作,有的只是将国有企业当作获取实际工作经验和经历的一个阶段,之后再到其他工资和待遇较高的企业去应聘。三是由于科研和技术开发经费不足,工作条件差,领导不重视技术和产品更新,工资和其他待遇较低,一些技术人才不能在国有企业中为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二、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差

一个企业,只有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在全国市场上占有它应占有的份额,才能生存和发展。如果产品不能理想地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和销售,资产再多、工业基础再雄厚、技术人才再多,也不能说明这个企业有多么优秀,实际上,这反而使一部分资源被闲置和浪费。近年来,国有企业工业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非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日益上升,特别是国外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竞争力日益增强。许多国有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时,其产品在国内还有一定的知名度,还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到了90年代,因广告投资不力,技术水平不高,产品没有更新换代,人员过多、社会负担过重、成本过高,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最后被市场淘汰出局。

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中的行为体,其体制和行为还没有与市场经济对接,其计划经济下的体制和行为还远不适应市场经济对它们的调节。

三、国有企业缺乏规模经济

现代经济中,规模经济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从我国的国有企业实际情况来看,企业规模应该大的不大,应该小的不小,难以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规模经济企业。据有关方面分析,1995年我国500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还不及美国500家大企业的前3家。我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徐州工程集团机械的总资产和销售额只相当于美国同行业企业卡特彼勒(Caterpillar)的1.97%和1.39%,仅是日本同行小松制作所的2.22%和2.15%。我国最大重型设备制造企业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的总资产和销售额仅是德国同行曼内斯曼(Mannesmann)的1.79%和0.45%,相当于日本石川岛播磨的2.27%和0.89%。我国为数众多的轿车制造厂,迄今还没有一家达到当代技术所要求的最小经济规模。由于企业规模和实力与国外企业存在巨大的差距,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在对外开放和外资进入的情况下,我国许多企业难以应付,面临生存危机。

四、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从国有企业改革的情况来看,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到一定阶段,相应的政治体制不进行改革,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也深入不下去。从影响企业效率的角度看,与企业有关的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这样几个方面。(1)行政和事业的规模相对于经济基础而过大。改革开放以来,在党政社会团体和各种事业单位就业的人员增长最快。国家在吃“皇粮”方面的财政开支越来越大,而能用于企业资本金注入的财力相对越来少。同时对企业摊派和各种变相的收费屡禁不止。(2)管理部门太多太细,条块分割严重。任何一级政府任何一个部门都可以是全民所有的代表,都有所有者的一部分权力,都可以行使管理企业的权力,获得有关的利益,但是都不对企业的风险、微利和亏损负责;各个部门都想扩大自己对企业的管理和制约权利,这些部门之间相互争权、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相互消耗,出台了许多相互矛盾和前后矛盾的政策和规定,企业按照这些相互矛盾的政策和规定无法从事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到各部门办事的成本太高、效率太低、时间太长。(3)国有企业的需要扮演非经营性组织角色。党政社团各个部门都要求企业设立委办处科室,太小的企业也要设专管人员,实际上将企业办成了一级党政社团的基层组织,是一级政府,而不是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企业要花费很大人力、财力、精力去应付开会、应付检查、评奖以及各种政治和社会活动。有的企业没有现代企业应当有的市场营销、广告策划、技术开发、售后服务等等这样的部门。

第四节

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一、调整国有经济战略布局

调整国有经济战略布局是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贯彻的方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不同地方、不同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中共十七大再次强调,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是要把有限的国有资本集中起来,投入到真正需要国有经济进入和加强的领域和行业中,与此同时,国有经济的管理方式也要从国家管理国有企业转变到经营国有资本。大量的竞争性领域由非国有经济来投资、经营和发展。目前,尽管竞争性行业的民营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从传统计划经济承接下来的国有经济面面俱到的配置格局 9 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应该退出的没有退出,应重点发展的也没有得到重点支持。

从我国就业、再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国情看,从财政给国有经济注资的能力和国家借老百姓的钱维持规模很大的国有经济的危害和后果看,遵照中共十七大的精神,国有经济要进行战略性的调整:从所有制结构上,要降低国有经济的比重,收缩国有经济的战线,提高国有经济的质量;从国有经济的形式上看,可以从单一的国有资产形式,发展国有控股的经济形式发展,解决企业的资本金来源问题,使资本和风险社会化。

二、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中共十七大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明晰产权,而明晰产权的主要方式是推进股份制改革。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这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股份制及其股份合作制企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它并不因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同而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需要股份制企业的主要原因是:自然人力和人力资本属于个人所有,由此而产生的收入属于个人所有,收入中的储蓄属于个人所有,而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储蓄全部进入银行也会形成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其中的一部分进入企业的资本金部分,这就要求资本社会化,即发展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企业。

三、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国企改革必须坚持的方向。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股东会决定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董事会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行使用人权,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中央和地方党委要加强和改进对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领导班子的管理。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继续推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四、优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制度

中共十六大提出,要建立中央和地方分别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责和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统一的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提到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从理论上讲,国有企业的最终产权主体是明确的,即全体人民;但实际上又是模糊的,人人都是所有者,人人都不为其所有物负责,形成事实上的国有产权主体虚置,缺乏人格化的国有产权主体。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是国务院和各级政府,政府再委托相关职能部门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当企业盈利状况好的时候,有关政府部门都想争功求利,并纷纷干预企业经营活动;当企业效益不好时,这些部门又都不对这种状况负责;经常的情况是有了好处都想抓一把,出了问题则相互推诿。国有资产产权不清的现实表现是政企不分,其结果是多头管理,多头管理就必然是责任不清。在所有者缺位、管理者多头的情况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和风险,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未能落到实处,几乎没有人会因为造成有资产投资的损失受到处罚,承担风险更是难以到位,“打板子”找不到“屁股”。这是导致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对国有资产管理漫不经心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我国国有资产投资和营运整体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未来发展来看,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逐渐减少,但目前国有经济还占有社 10 会资源的70%左右。由于资本市场容量、国外战略性投资者积极性、上市国有控股企业一股独大、股民投资积极性不高等原因,我们不可能将国有经济在短期内实现转轨,这个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体制转轨时期可能是15到20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必须有一种制度安排,使转轨中的国有经济尽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是推出建立出资人制度改革的缘由。因此,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出资人制度,是一种次优和阶段性的制度安排。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资本社会化改革是大方向,不能用出资人制度代替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资本社会化改革。

五、完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领导方式

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方式,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既要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又要改进和完善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方式,使其适应市场竞争规则、适应法律要求、降低体制成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加强党对整个国有经济的领导。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要考虑成本、竞争和合法原则。

(1)合法性原则。《公司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运作的根本大法,党对公司制企业的领导也必须符合《公司法》的规定。因此,党对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领导方式要合乎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和公司法。

(2)竞争力原则。不断地提高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努力谋取利润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最大的“政治”,应该以“追求较高的效率”为目标。

(3)低成本原则。市场经济是“一视同仁”的经济,优胜劣汰客观规律不会因为是党领导的企业(党政工团机构一应俱全)而不发挥作用,所以选择领导方式的实现形式、确定组织结构和权利安排,不仅要尽可能降低其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而且要避免支付更多的摩擦和交易成本。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经典英文求职信模版下一篇:学习小组长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