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2023-06-03

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141014115 张宏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同时又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点。对于中国文化的特点,目前,虽然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得出许多不同的结论,但本质上是相同的。我们认为中国文化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典型的伦理型特征。中国古代社会长达数千年,其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宗法专制社会。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表现形态中,传统伦理思想处于中心地位,起着支配作用。

2.强调知行统一,知识与道德统一。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其核心就是伦理道德学说,其宇宙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人治先于法治,身教重于言教,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

3.以惩恶扬善为宗旨,强调教化作用。中国文化十分强调“惩恶扬善”和教化作用。如中国古代文学历来就强调“文以载道”,十分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提倡美与善相结合。中国古代文化,无论文学艺术,还是史学、教育都以“惩恶扬善”的教化为目的,渗透了伦理道德观念。

4.强调“忠、孝”,充满人文精神。中国古代文化特别重视宣传“忠”、“孝”观念。由于中国文化的强烈的人文精神,才有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才有数千年辉煌昌盛的文明。但是以孝亲、忠君为核心的封建伦理意识,也是残害人民的精神枷锁,也严重地阻碍了历史车轮的前进。

5.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构成中国文化一个重要特征。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与文化中,唯有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有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这种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发展至今的一种文化类型。中国传统文化表出非凡的包容会通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从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而总是能以非凡的包容和会通精神来丰富和完善自己。正是这种包容会通精神,使得中国文化具有了非凡的融合力。

6.突出的地域性和多样性。中国文化因地理环境多样性而呈现丰富的多样性。中中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政治水准也参差不齐。因此,中国文化自其发生期,即因环境的多样性而呈现丰富的多元状态。这些文化因地域不同而各有特色。由于人文地理之异,以至于文化思潮也庞杂多歧:在一定历史时期,不仅各地区学术研究有自己传统的研究领域,反映出文化思潮的连续性和地区间的相对独立性,而且在同一领域中,由于地区间的差别而形成不同的派别。这些派别均因地域得名,反映了地域性的文化分野。中国文化由于在地理位置特殊的半封闭环境中孕育和发展,而具有独立的自成体系的人文内涵。

第二篇:中国文化基本特征之我见

1、传统文化的主体属农耕文化。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决定着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中国的传统经济特点是农耕经济,它的文化就必然是农耕文化。诗歌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意义的形式,但中国诗歌不同于外国的诗歌,它短小精致,表现的只是一种意境、一个情形、一种情绪。正如中国农民所经营碎小的土地、单一的农作物和精耕细作的耕作手段,是中国农村的自给自足封闭的小农经济在文化上的表达方式。用“诗是土地的心语”来概括中国文化的某一特征是恰如其分的。

游牧文化是农耕文化的有力的补充。传统认为,农耕文化高于游牧文化,从社会演进来看,农耕社会比游牧社会先进;但文化则不然,因为文化具有长期不变相对稳定的性质和继承性与遗传性的特点,农耕文化则保持着游牧文化的一些特质,而且是农耕文化的有力补充。比如游牧文化中的尚勇好斗、豪爽刚毅的秉性成为我国北方民族的重要特征,平衡了农耕文化中的某些弱点。草原文化、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共同组成中华文化。我们常说自己是“华人”,华人根源于陕西的华山周围居住的仰韶文化,因为先民根深蒂固的崇尚玫瑰花的传统,因此称为“华人”;中国人所以称为“龙的传人”根源于对龙凤的崇拜。而最早的中华龙凤图腾即出土于内蒙古东部的翁牛特旗。这也是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形成的,中国北方是广袤的草原,东边南边是大海,西南是号称世界屋脊的高山,地域相对广阔,有一定回旋余地,具备几种原生文明的形成以及它们之间的杂交、融合的优越条件,最终凝聚成“中华文化”的地理环境条件。

2、中国文化的正统意识非常浓厚。正统意识强调官方化、权威化、模式化。如《三国演义》就宣传刘氏权力集团是正统的,曹操与孙权集团则是非正统的,因为天下是姓刘的。然而中国文化的发展每每不是靠正统文化,而是靠非正统的民间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推动。如果秦王不听李斯的劝谏,不使用或驱逐外国人才,秦能统一天下将是个问号。唐朝诗歌之所以达到如此的高峰,也是外来文化的结果。李白就是明例。李白祖籍是是甘肃天水县,出生于碎叶城,后经四川,他受的是胡风夷俗的文化影响,佛教不是中国的正统文化,但它创造了足以称世的敦煌艺术。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强调官方化、权威化、模式化,中国传统文化排斥民主与科学。排斥民主就必然漠视个人意识的权利,人的权利,公民的权利,批评的权力和理性的权利。也必然反对科学。民主与科学是一对孪生兄弟,缺一不可。

3、中国传统文化排斥民主具有深层的历史原因。首先,中国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发展,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的定型是自有国家制度始,中国文化的政治意识十分浓厚,中国虽然是山陵丘地众多地方,但中原大地较为平坦,黄河流径此处,交通便利,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这里处在温带气候,易于作物生长,农耕文化开始在这里生根,发芽。河姆渡文化为其代表。后国家制度建立,特别是经过夏商周三朝,文化艺术逐步繁荣起来,经过文化的扩散与吸收,使文化在整个中原迅速发展。

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的国家,而国家本身属于一个强势家庭。“家天下”不仅仅是国家体制的性质,而且是每个中国人的深层意识。在中国人的心里,没有社会,没有国,只有家。家就是天下,就是一切。中国古代战争的起源就是为了夺得家天下,一切民众的纷争也是为了一个家,至今民众的口头禅:“我吃了这么多的苦,不就是为了这个家”。宫廷斗争总是围绕着“继位”、“篡位”而展开。这种以家为本的价值观,是造成封建家长制、世袭制也是君主专制的根源。

国家制度建立,特别是土地制度的形成,奠定了中国农耕文化的基础。从土地分封制开始,中国农村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村落逐步形成。不像西方城邦制具有社会性、民主性的特质,自然村落的田园化,使得人趋于闲散,保守。也不具有城邦的扩张性。土地制度带来了一种移民,盘庚迁徙就是由游牧经济走上了农耕经济,而这种移民又不像西方移民向外扩张的内在需求。中国式的移民,却形成了一个个的村落,它以血缘家庭为单位,以家庭代替了社会。封建社会的“井田制”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这样的社会的构成。

4、中国文化的守常性很重。中国是温带大陆型地理环境,农耕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就是守常,顺自然之道以行事。中国是农业性文化,不像西方是商业性文化。商业性文化具有竞争性,而农业性文化不需要竞争,最典型的是一句格言:“有饭大家吃”。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排斥竞争,《东方文化周刊》曾刊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优先原则与美国精神》当中说:美国人追求民主是因为他们相信优先原则,把民主、平等的火炬普照众生,在17至19世纪的欧洲,缺乏信心和天才的人极少能成功,而在美国这片自由、广袤的土地上,人们尽可以放心大胆地闯,因为美国的这种“例外”这人们不断提供自由和土地,而优先原则作为美国移民社会环境下的“自由法则”则保障了“创业者”的利益。美国人乐观向上是因为优先原则的社会化使美国社会奉行“任何一个美国人都能成为总统”的社会法则,相信机会均等,信奉“命运不是机会,而是选择”。美国人开拓扩张是因为他们相信优先原则,只青睐那些具有竞争意识的强者。在美国人心目中,无论是以知识武装起来的学者们之间的学院式智力竞赛,还是地球上另一岸的艺术家和预言家的热烈争论都不如市场上的自由竞争更有价值,美国人的创新超前是因为优先原则激发了一种不断的竞争,而竞争的社会化更使美国民族竞争精神不断深化,美国社会崇尚“适者生存”,主张“优胜劣汰”,而优先原则的建立更坚定了这一信念,它促使美国人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不断拓展。美国社会、文化、科技的历史发展与现状更证实了这样的事实:美国民族追求民主的精神奠定了美国走向法制化国家的基础,并提供了思想上的保障;美国民族“开拓精神”促使美国社会财富迅速积累,福利社会形成,阶级界限模糊,民主平等具体化,美国民族竞争精神开拓了美国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的超前发展模式,坚定了美国在国际社会竞争中的领先地位,美国民族“乐观实用”精神是美国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美国民族精神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是其余因素的必然的合乎逻辑的结果。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就缺乏这样的竞争机制。

中国传统文化不但反对竞争,也反对市场机制。中国一直抑制商业的发展,重农轻商,排斥市场。主要有:一是不言利,“君子喻义,小人喻利”;不言利就失去了市场动力。二是轻商、抑商,使市场失去了主体。三是抑制城市发展,使市场缺乏基础。虽然孔子学说并不全盘否定利的作用,《论语》中曾说过,他反对的是不义之财,无道之利。但当义与利冲突时,他是主义的,他反对一味地讲利。然而中国农耕经济的自给自足性本能抑制逐利行为,而商业的本质(后成为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逐利的。

守常性的文化都具有同化异质文化的能力。中国对外来文化只是同化它,并不吸收它。西方人有句格言:“假如你能从最坏的东西中学到最好的东西,那世界将更美好。”这种思想颇能反映西方人长期而普遍的一种文化心理。中国人抱残守缺,坐井观天,稍与自己的见解有所差异便一概拒之于千里之外的恶习,这是一种态度,另一种态度就是同化它,让其合乎自己的理念(改造佛教为禅宗,把佛理变成禅趣)。文化的传播与吸收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具有交流的特质,光吸收是无法成功的,它必须互动,正如光学原理一样,我们看到一个物体,是物体在你眼中的成象。中国传统文化既不吸收人类文化成果又不重视自身文化的对外传播。

过于守常就排斥创新。北京大学郭建宁在《关于文化选择的思考》中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譬如树木,非岁岁有新芽茁长,则其枯槁可立待;譬如井然,非时时有新泉喷涌,则其干枯有时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对立统一,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如禹是滚的儿子,是滚的生命继承,禹治水改堵为疏,是创新。从这里可看出,继承是根本,创新是为了更好的继承。这是一种倒置的文化。这种倒置的文化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创新应当是一个组织的灵魂。是主体。治水有时用疏,有时也要堵,如不堵,即不建水坝,旱灾来怎么办?无水可用。用疏用堵,应视情况而定。

总之,守常性易于文化的继承;兼容性易于同化外来文化,多元一体;正统性、秩序性易于社会稳定。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作用;它的负面影响:守常性造成社会惰性;兼容性造成趋同,扼杀创新;正统性、秩序性造成人格的不平等。

5、中国文化重器轻道。不重视形而上学。中国不注重社会科学,一提到科学就认为是自然科学,而且与技术等同起来,“科学技术”,总认为社会领域内没有科学,所以在中国,人人都可以当官搞管理,干部“万金油”指派到哪里都行。更有甚者,一些人真的认为自己是万能的。殊不知,管理也是一门科学。是实实在在的科学。因此,这样的人这样的管理社会,还谈什么进步!在中国搞自然科学的人不大关心社会学,他们被一种错误的观点左右,即认为社会科学不是纯粹的科学,搞自然科学可以完全不理会社会学。这些人忘记了科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的,科学是用以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不知科学目的性的人是做不好科学工作的,甚至被邪恶所利用。真理既存在于自然科学之中,也存在于社会科学之中,为科学而奋斗实际上就是为真理而奋斗,而真理而奋斗的人,会摒弃另一领域中的真理吗?有史以来,大凡有成就的科学家都很关注人类社会进步事业的。如爱因斯坦、居里夫妇等。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的发言是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的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特别是在纪念哥白尼诞辰41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表达了他对人类真理至死不渝的追求。居里夫妇也是样,他们对自己发现镭的惊喜同时对它的担心,表现了一个科学家的救世情怀。我们说中国缺少世界大师级的科学家,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我们的科学家缺少一份社会责任感和深广的济世情怀。

第三篇:3.试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四篇:先进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企业文化建设是构建企业意识形态的系统工程,要有辩证的头脑和发展的眼光,严谨而务实的作风,系统而缜密的规划,过硬而可行的保证措施,逐层深入细化和渗透,要守望常道、力戒浮躁,注重基础、有序推进,依靠全体员工的智慧和行动,努力构建具有前瞻性、历史继承性、内驱力量强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秉持的先进企业文化。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先进企业文化的特征做一个初步的了解。

1、继承与创新是先进文化必备的品质。企业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问题,历来是文化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众说纷纭的话题。有的强调继承,轻视创新;有的强调创新,轻视继承;有的则既强调继承,还要创新。中国铁建的企业文化就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文化,这是由我们企业历史和现状决定的,大致有四个方面的直接原因:一是由企业成长期和发展上升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条件决定的。我们的企业成长在计划经济时代,必然留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各种思想、观念和意识,企业的发展上升期又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之中,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中,有经验教训,也有收获和感悟。所以,要对企业所处的两个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理念、制度、行为等文化进行批判的总结和扬弃,吸收精华,守望常道,剔除糟粕,才能创新文化。二是企业的主营业务和发展战略发生了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以完成国家指令任务为目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使企业丢掉了很多禁忌,自主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主营业务拓展、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经营结构的优化升级、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等,都需要先进的企业文化来支撑。三是企业的人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单一的以军人为班底的人才结构,正被历年分配来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所替代,形成了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和国际化的新特点,迫切需要企业的管理理念、行为和要求与之相适应,才能真正集全员的智慧和力量,共创“富工强企”大业。四是由文化的导向作用决定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更是吹响企业改革、创新和发展的战斗号角。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发挥文化的导向功能,才能更好地引导员工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企业改革创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应变、效率和协调是先进文化建设的着眼点。企业文化建设应坚持“改革就是创新,创新必须改革”的理念,为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把握方向,还要努力构建应变文化、效率文化和全面协调文化。所谓应变文化,就是要求企业具有全球眼光、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在竞争、开放、动态的环境下审视企业文化建设方向,坚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使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使命和价值追求相一致。所谓效率文化,就是要求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速度和效率,坚持用企业的快速反应,主动求变思维,缩短管理流程,加快人才价值的增值,缩短人才培养周期,跟踪世界前沿科技,在相同的时间里,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当今的日本,非常注重领先时间,注重育人,注重现场解决问题,这就是日本效率文化管理的精髓。所谓全面协调,就是要求企业文化建设要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企业战略和使命为行动指南,形成相互协调、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文化支撑体系,使全体员工在执行企业管理制度和规范中形成统一的理念和行为习惯,保证企业使命、价值和责任的实现。

3、企业价值观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的灵魂和方向,它决定了企业培养什么人,依靠什么人,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战略目标和历史使命等核心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含混不清、把握不准,企业将寸步难行。就像一个人,一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了问题,这个人的行为方式和理想信念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对自己人生的把握和对社会的贡献也会截然不同。在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秉持的价值观,企业价值观只有按照这个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才能对企业价值观作出清晰而明确的判断,才能引领企业在更加明晰战略目标旗帜下,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铁建所秉持的“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的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是指导企业向国际化大集团迈进的道德操守和指导思想,企业的各项工作都必须围绕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诚信经营、创新求变、从长计议、科学管理。所以,建设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之树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的基础和根本。

4、品牌形象建设是体现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企业文化要想落地生根有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企业全体员工认可和秉持;二是社会公众认可。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任何顾此失彼现象都将影响企业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企业品牌形象,既是企业表层文化或外在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企业内涵文化的直观反映,就像一个人的外表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这个人职业要求和基本素养一样,企业品牌形象和品牌文化是公众了解企业的一个直观窗口和形象展示,是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社会公众对接的交汇点。企业文化只有赢得公众认可和良好口碑,才能融入社会文化,获得生命营养和前进动力。

5、注重人力资源开发是先进文化建设必须把握的重点。发掘和培养人才是奠定企业兴旺的根基。要提升企业软实力,人是关键因素,一切离开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人的奋斗和人的传承,再美好的蓝图也只能是一张白纸。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发展全过程都要始终突出人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完善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和考核办法,建立起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奖罚激励机制,使一批批优秀人才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企业优秀文化的践行者、传播者和传承人,就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重点工作,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保证,形成企业健康发展的文化动力机制。否则,讲可持续发展就会成为一句漂亮的空话。

6、打造学习型组织是建设先进文化的保证。为什么要创建学习型组织?因为只有学习才能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学习能力和行动能力是其必备素质。打造学习型组织,就是要让学习成为公司管理的常态,成为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无数成功企业向我们昭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企业文化建设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战略调整而不断变化的,是企业一个阶段或一个时期精神活动的总结和概括,是一个随着企业经营实践逐步拓展而不断丰富的一个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金科戒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与创新永远是企业文化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基因。因为,先进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今天的先进并不代表明天的先进,而明天的先进,也不代表后天的先进,企业家不可沉湎于过去或现有的成功,必须不断地扬弃过去,超越自我,重新学习。

自从彼得·圣吉在其代表作《第五项修炼》中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理念以后,很多企业把学习新知识和应用新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行动学习成为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比尔盖茨是个非常善于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人。他每个月都要用一个周的时间来思考企业的重大问题,简称“思考周”。主要任务是思考公司的重大问题,并阅读部门经理向他推荐的书刊及资料等,他有一本备忘录叫《微软的错误》,记录了日常发现的各种错误,并及时解决这些错误,提高了微软的纠错能力。他时时告诫公司员工:“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以此来激励员工的危机感。盖茨曾说:一流的企业家只管人,二流的企业家既管人又管事,三流的企业家只管事不管人。管人,管什么?主要是管人的理想、信念、追求、学习、行为和好的习惯的养成。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讲的就是要自我学习、自我修炼、自我锤炼和自我提高。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而成功却受很多因素的制约,作为个人能把握的有两点:一是自信,二是学习。自信是力量的加油站,只有自信而不自满的人、自豪而不自大的人、自重而不自负的人、自尊而不自卑的人、自觉而不自由的人、自律而不自封的人、自省而不自流的人,才能真正建立自信的高地。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学习的自主、自觉、自悟和自乐意识。学习是智慧的源头活水,要专心致志地学习,就必须清除思想上对学习的不正确认识,然后开展公开的、持续的、快乐而自由的学习。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到,学习就是改变,学习就是创新,学习就是信仰,学习就是境界,学习就是追求,学习就是工作,学习就是生活,学习就是聚财,学习就是成长,才能真正明白学习的快乐。改变就是行动和实践,是提升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人之初性本善,一个人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每一步都需要学习和改变。因此,你改变一种态度,收获一份心情;改变一种思维,收获一种智慧;改变一种观念,收获的则是整个未来。

自信、学习和改变是一个人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方面,也是一个企业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500强企业中,就有40%的企业,坚持以“学习型组织”为样本,对企业进行脱胎换骨地改造,以适应创新求变的发展形势的需要,他们的根本动因就是要全面提升企业的学习和行动能力,让学习能力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第五篇: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

(一)‚中国梦‛的提出

2013 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改革再起航的第一年。 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过程中,总书记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伟大号召。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曾经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同时他还进一步分析指出了这个梦想其实是凝聚着几代中国人夙愿的伟大梦想,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期盼。他表示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的时候,在中国大地一定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的国家一定能够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够顺利实现。

(二)当代‚中国梦‛的历史背景

2012年11月15日,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就曾经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后,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自那时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梦‛的提出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从近代中国的国情可以追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是一个近代中国的伟大梦想。正如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教授撰文 所指出的,在分析‚中国梦‛的提出背景时曾经鲜明指出,‚中国梦‛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反映了近代以来在中国社会内部涌动着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进步思潮的要求, 凝结着近代以来中国历代志士仁人的理想、当代中国的追求和未来中国的走向,是连接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民族复兴之梦。

从‚康乾盛世‛这一落日的辉煌中,中华民族因夜郎自大而错失工业化的机遇,到鸦片战争清政府因落后而挨打后,在西方列强的炮舰政策下中国丧失主权,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从那时开始,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就成为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始终不渝地追求的民族复兴之梦。圆梦之路无比艰辛,无比漫长。 由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要解决的是两大历史性课题,我们的梦想也就包括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梦和‚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之梦两大梦想。 如果从 1840 年鸦片战争算起,到 2050 年我们基本实现现代化, 中华民族的圆梦之路长达 200 多年。

第一个 100 年,是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梦。 为了实现我们的民族复兴之梦,必须先解决中华民族面临的第一个历史性课题。 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开始, 到康有为、梁启超推动戊戌变法,再到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前赴后继,英勇奋斗,都是为了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梦,但都没有取得成功;一直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经过 28 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才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得 ‚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也就是说,我们足足奋斗了一个多世纪,才圆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梦。

第二个 100 年,是圆‚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之梦。 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圆‚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之梦,创设了不可或缺的政治和社会前提。 但是‚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之梦如果实现不了,按照毛泽东的说法,我们仍然会被‚开除球籍‛。因此,只有实现了这个梦想,才能最后实现民族复兴这一 ‚最伟大的中国梦‛。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经过 7 年天翻地覆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开始,站起来的中国人就已经踏上了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之路,但由于我们对于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经验,走了不少弯路,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工作重点转移,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才真正走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三)当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2013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习近平同志在全面阐述‚中国梦‛的内涵,他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这就精辟地揭示了‚中国梦‛对于国家、民族、人民的意义,展示了共产党人对于国家、民族、人民的自觉责任。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民族‛和‚人民‛这两个范畴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意义所在:强调‚民族‛的意义,实现‚中国梦‛不仅在于我们将完成历代志士仁人的民族振兴愿望,而且将造福于全世界的中华儿女;强调‚人民‛的意义在于,‚中国梦‛是造福于人民的,同每一个人的个人理想息息相关,同时要靠人民来实现。 因此,提出‚中国梦‛,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更好地坚守‚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本质属性,更好地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奉献我们的一切。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做了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在演讲词中,他更加明确地指出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可见,中国梦的基本维度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展开的。

(四)当代‚中国梦‛的基本特征

1.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首先,‚中国梦‛是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保有的自强之梦,复兴之梦。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底蕴。同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为了顺利地实现中国梦,达成每一个个体的心目中的美好的‚中国梦‛,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事实上,不论从哪种意义和程度来上说,‚中国梦‛都绝对不是空洞的口号,更不是遥遥无期的梦想,而是我们今天面临的紧迫而又繁重的任务。

2.群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中国梦 ‛是国家的梦 、民族的梦 ,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习近平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这里所讲的‚人民‛,既是整体的‚人民‛,也是个体的‚人‛,即每一个中国人。 事实上,‚中国梦‛不仅是整个国家的富强之梦,而且是同国人的住房梦、就业梦、社会保障梦、生活环境优美梦等个人愿望直接相联系的,是中国人的总体追求与每个人的个体追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憧憬和企盼。 所以,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对‚人民的梦‛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二是‚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3.战略性和阶段性的结合:‚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按照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和十六大关于‚紧紧抓住 21 世纪头 20 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这一战略决策,今天, 我们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并最终实现民族复兴这一‚最伟大的中国梦‛,就是要完成两大历史使命———到建党 100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基本实现工业化;到建国 100 年的时候,将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今天我们圆梦,就是要圆这‚两个一百年‛之梦,这其中生动地体现了战略性和阶段性有机结合的重要特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致广大同学们的感谢信下一篇:中国当前就业形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