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数学家有感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读大数学家有感范文

大数学家事迹

数学家的故事1——丘成桐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老家在梅州蕉岭,在香港长大。父亲曾在香港香让学院及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崇基学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无忧无虑,成绩优异。但在他14岁那年,父亲突然辞世,一家人顿时失去经济来源。尽管丘成桐不得不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却仍然以优异成绩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

他的父亲在他14岁时去世,家境贫寒。他中学的时候逃学一年,曾经成绩很差,差一点落榜。19岁的时候来到美国伯克利,“21岁毕业时就注定要改变数学的面貌”。这不是我的话,这是几年前加州大学 洛杉矶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请过来的时候,系里讨论时一个年纪很大的几何学家引用陈省身先生说的一句话。他10年之后成为数学界的一代天骄。从他入学伯克利到在世界数学家大会做一小时报告还不到10年。当年他只有28岁,也是在那一年,陈景润先生被邀请做45分钟的报告。这期间他证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几何分析。

1981年,他32岁时,获得了美国数学会的维布伦(Veblen)奖——这是世界微分几何界的最高奖项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尔兹(Fields)奖章——这是世界数学界的最高荣誉;1994年,他又荣获了克劳福(Crawford)奖。

除此之外,他还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加利福尼亚州最优秀的科学家的称号,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名誉博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名誉博士„„大学期间,他以三年时间修完全部必修课程,还阅读了大量课外资料。他的突出成绩和钻研精神为当时的美籍教授萨拉夫所赏识,萨拉夫力荐他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研究生。七十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几何的中心,云集了许多优秀的几何学家和年轻学者。在这里,丘成桐得到IBM奖学金,并师从著名微分几何学家陈省身。

命运是公平的,奖章、荣誉,授予了那个在教室中坚持到最后的人。这,并没有让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继续进行着大量繁杂的研究工作,并不断取得成就。

坚韧、坚持、锲而不舍,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当然,也不是每个有着这样精神的人都能取得丘成桐一样的成就的。数学需要勤奋,更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数学家尼伦伯格所说,丘成桐“不仅具备几何学家的直观能力,而且兼有分析家的才能”。著名数学家郑绍远先生回忆说,对于许多艰深的数学问题,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虽然仍未解决,他还是没有轻易放弃思考。

丘成桐对中国的数学事业一直非常关心。从1984年起,他先后招收了十几名来自中国的博士研究生,要为中国培养微分几何方面的人才。他的做法是,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特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领会数学的精辟之处。他的学生田刚,也于1996年获得了维布伦奖,被公认为世界最杰出的微分几何学家之一。

数学是奇妙的,只有锲而不舍才能探求其中真谛。对于丘成桐这样的数学家来说,这种探求不但是人生的意义,也是人生的乐趣。

丘先生绝对不是一个完人,但绝对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你可以不喜欢这个人,但你不可能不喜欢他的数学,他证明了许多妙不可言的定理。大家如果学数学,读到研究生的话你就会知道他的定理非常美妙,他的卡拉比猜想毫无疑问是数学中最深刻的定理之一,尤其是在超弦理论中应用之广不可思议,我想当年丘教授自己都没有想到。他个性坚强,永不服输,永不言弃,著述等身,得奖无数。这些也带给他许许多多的误解。因为少年得志,20几岁就功成名就,有人说他目中无人、傲慢至极。当然,有这样的成就也让他有傲慢的资本。我把他跟陈省身一比。陈省身先生,大家跟他相处

久了就知道也傲慢,只是他们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他们的傲慢,丘成桐是直截了当,数学和为人是他衡量你的标准,他看你的话,你数学不好,他不愿意跟你多谈,你做事情不入他的眼,他不愿意搭理你。

先生是微笑不语,什么人他都可以很平和地相处,但是这微笑中就蕴含着尊敬或者是不屑,你自己可以感觉出来。他们都是真正的君子,都是我最敬佩的伟大的数学家,他们都尊重真正的君子和真正的数学家。我想这是他们真正可贵的地方。

30年来,丘先生不仅时刻把握着数学与物理跳动的脉搏,引导着世界数学发展的潮流,还一直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关心和帮助着中国数学的进步。他培养了众多的华人数学家。他的学生和博士后在国外各个重要的大学里都有。

数学家的故事2——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数学家的故事3——陈景润

陈景润 (1933—1996)

陈景润不爱玩公园,不爱逛马路,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

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陈景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离开。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

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他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可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在看书呐。

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图书馆了,就把图书馆的大门锁上,回家去了。

时间悄悄地过去,天渐渐地黑下来。陈景润朝窗外一看,心里说:今天的天气真怪!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天又阴啦。他拉了一下电灯的开关线,又坐下来看书。看着看着,忽然,他站了起来。原来,他看了一天书,开窍了。现在,他要赶回宿舍去,把昨天没做完的那道题目,继续做下去。

陈景润把书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图书馆里静悄俏的,没有一点儿声音。哎,管理员上哪儿去了呢?来看书的人怎么一个也没了呢?陈景润看了一下手表,啊,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他推推大门,大门锁着;他朝门外大声喊叫:“请开门!请开门!”可是没有人回答。

要是在平时,陈景润就会走回座位,继续看书,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赶回宿舍,做那道没有做完的题目呢!

他走到电话机旁边,给办公室打电话。可是没人来接,只有嘟嘟的声音。他又拨了几次号码,还是没有人来接。怎么办呢?这时候,他想起了党委书记,马上给党委书记拨了电话。

“陈景润?”党委书记接到电话,感到很奇怪。他问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高兴得不得了,笑着说:“陈景润!陈景润!你辛苦了,你真是个好同志。”

党委书记马上派了几个同志,去找图书馆的管理员。图书馆的大门打开了,陈景润向管理员说:“对不起!对不起!谢谢,谢谢!”他一边说一边跑下楼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他打开灯,马上做起那道题目来。

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 (这是他的主要成就)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调来一名很有学问的数学教师讲课。他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l。他一生没有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老师讲到这里还打个形象的比喻,自然科学皇后是数学,“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这引人入胜的故事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皇冠上宝石的艰辛历程......

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被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除整理图书资料外,还担负着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科学。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著。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学习这些个国家语言对一个数学家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突破了,但对陈景润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可是这个世界数学领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知商品分类,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来,被称为“痴人”和“怪人”。

作家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中这样描绘陈景润的内心世界:“我知道我的病早已严重起来。我是病入膏肓了。细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内脏。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体确实是支持不了啦!唯独我的脑细胞是异常的活跃,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来。我不能停止。„„”对于陈景润的贡献,中国的数学家们有过这样一句表述: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这样意味深长地告诉人们:像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数学家的故事4——祖冲之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

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 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 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即,位于两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原理,在西文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 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原理为"祖暅原理".

数学家的故事5——陈省身

陈省身,1911年10月28日生于浙江嘉兴秀水县,美籍华人,20世纪世界级的几何学家。少年时代即显露数学才华,在其数学生涯中,几经抉择,努力攀登,终成辉煌。他在整体微分几何上的卓越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的发展,被杨振宁誉为继欧几里德、高斯、黎曼、嘉当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曾先后主持、创办了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数学家。晚年情系故园,每年回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主持工作,培育新人,只为实现心中的一个梦想:使中国成为21世纪的数学大国。陈省身9岁考入秀州中学预科一年级。这时他已能做相当复杂的数学题,并且读完了《封神榜》、《说岳全传》等书。1922年秋,父亲到天津法院任职,陈省身全家迁往天津,住在河北三马路宙纬路。第二年,他进入离家较近的扶轮中学(今天津铁路一中)。陈省身在班上年纪虽小,却充分显露出他在数学方面的才华。陈省身考入南开大学理科那一年还不满15岁。他是全校闻名的少年才子,大同学遇到问题都要向他请教,他也非常乐于帮助别人。一年级时有国文课,老师出题做作文,陈省身写得很快,一个题目往往能写出好几篇内容不同的文章。同学找他要,他自己留一篇,其余的都送人。到发作文时他才发现,给别人的那些得的分数反倒比自己那篇要高。

他不爱运动,喜欢打桥牌,且牌技极佳。图书馆是陈省身最爱去的地方,常常在书库里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他看书的门类很杂,历史、文学、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他都一一涉猎,无所不读。入学时,陈省身和他父亲都认为物理比较切实,所以打算到二年级分系时选物理系。但由于陈省身不喜欢做实验,既不能读化学系,也不能读物理系,只有一条路——进数学系。

数学系主任姜立夫,对陈省身的影响很大。数学系1926级学生只有5名,陈省身和吴大任是全班最优秀的。吴大任是广东人,毕业于南开中学,被保送到南开大学。

他原先进物理系,后来被姜立夫的魅力所吸引,转到了数学系,和陈省身非常要好,成为终生知己。姜立夫为拥有两名如此出色的弟子而高兴,开了许多门在当时看来是很高深的课,如线性代数、微分几何、非欧几何等等。二年级时,姜立夫让陈省身给自己当助手,任务是帮老师改卷子。起初只改一年级的,后来连二年级的都让他改,另一位数学教授的卷子也交他改,每月报酬10元。第一次拿到钱时,陈省身不无得意,这是他第一次的劳动报酬啊!

考入南开后,陈省身住进八里台校舍。每逢星期日,他从学校回家都要经过海光寺,那里是日本军营。看到荷枪实弹的日本鬼子那副耀武扬威的模样,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不禁快步走开。再往前便是南市“三不管”,是个乌烟瘴气的地方,令他万分厌恶。从家返回学校时,又要经过南市、海光寺,直到走进八里台校园,他才感到松了口气。

第二篇:读《小学家校沟通》有感

衡阳市祝融小学

肖海燕

从教11年来,一直都是班主任。在这段班主任生涯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付出和收获成正比!假期阅读了王怀玉老师的《小学家校沟通》后,更深切地体会到一名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时有多用心,她在工作开展上就会有多顺利。所以每次召开家长会,我都极其珍惜短暂的几个小时面对面的和家长沟通交流的时间。

“虽然没有天生一样的,但在地球上我们是一样的”,正如曲婉婷的歌词所言,每个人的出生无一例外,都会受到环境、家庭教育的影响。不同的家庭类型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在孩子的心理发展层面,家庭类型对其产生的作用也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别。

一个班级中聚集着来自各个不同家庭类型的孩子。不管孩子生活于那种家庭类型,作为教师在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他们的同时,还要做个工作上的有心人,要根据不同家庭类型带给孩子的不同影响,与家长做相应的沟通,坚持把优势面扩大,努力避免可能引起的不良影响,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更需要我们的智慧。

一、沟通注意场合

班上有个男学生叫何晖龙,父亲比母亲大十几岁,是二婚,家庭成员关系较复杂,他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孩子受家庭影响,有点早熟。一次放学排路队时,他竟然趴在地上,去亲一个女学生的屁股,女生跑过来告状,我当时很生气,只是凶狠狠地批评了他。事后我给孩子的爸爸打了电话,并请他来学校处理此事。下午,孩子父亲来到

学校找我,刚好下午我没课,于是我就在办公室说出了孩子的表现,只见孩子父亲的脸色大变,显得很不自在,我意识到可能是办公室有其他同事在,家长觉得孩子犯了这种错误,觉得很没面子,在这种场合沟通下去,家长可能会很难为情,于是我马上对他说:“这里吵,我们去外面吧。”我们来到走廊后,他方显自在,并主动和我谈了他的家庭、孩子的成长情况等,说以后在家看电视时要注意,不要让孩子看到这些成人的行为,并且夫妻在家时也应该注意自己的一些言行。

如果当时我没有转移谈话的场合,也许沟通起来会很困难,所以教师在和家长沟通时需要具备足够的教育智慧和沟通艺术!

二、沟通注意时间

陈昭宇是班上比较调皮的孩子,打人、上课不听讲,放学时,别的孩子都在排路队,他经常一个人偷偷溜走,或躲在男厕所。有一次中午,他又老毛病犯了,不排路队,被我逮个正着,我把他留了下来。二十分钟后,他爷爷来了,看到陈昭宇被留校,不好意思地走过来喊我:“肖老师。”估计知道孙子又没排路队,因为这件事我之前和他沟通过很多次,但都不见效。今天我决定让他留校久一点。可天公作对,突然狂风大作,眼看就要下雨了,如果还不让陈昭宇和他爷爷回去,那就回不去了,可我还是坚持让他留校,后果可想而知。他爷爷后来见到我都躲得远远的。

若是我那天注意时间,也不会让这位爷爷对我心存不悦了。虽然我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不分时间地处罚,让孩子和爷爷都不能回家,

不能按时吃中饭,这样反而适得其反。所以教师在和家长沟通时应该考虑在合适的时间进行。

三、沟通注意方式

男孩子生性好动,班上经常有男生课间追打而发生磕磕碰碰的事情出现,而有的家长比较宽容,有的家长却会斤斤计较,不依不饶。

有一天上体育课时,老师让孩子们自由活动,曾子嘉和另一个男生在打羽毛球,张之浪突然从后面跑过来,这时曾子嘉不小心用球拍打到了张之浪的鼻子,顿时鲜血直流。体育课代表把张之浪扶到我办公室。我给孩子伤口处理好后,没有打电话给两个孩子的家长,因为两个孩子都没错,刚好也快放学了,我打算在校门口和两位家长当面说说。放学的时候,我看到了曾子嘉妈妈,告诉她事情的经过,她听了后,不但没有安慰受伤的孩子,反而说:“这也不能怪曾子嘉,毕竟他在打球,又不是故意的,我的崽很听话的。”面对这样的家长,我没有说她什么,让她走了。后来又碰到了张之浪爸爸,告诉他孩子今天体育课上受伤了,他问了一下孩子,得知孩子并无大碍后,反过来宽慰起我来:“没事,肖老师,小孩子磕磕碰碰是难免的的,您快去休息吧!”两个家长截然不同的态度,让我心绪波动。我想了很久,怎样和曾子嘉这样的家长沟通呢?最后我想了一计良策。

当天晚上,我在班级QQ群上写了一段这样的话:今天体育课上,曾子嘉不小心用球拍把张之浪的鼻子打出血了,感谢张之浪和张之浪爸爸的宽容,他们都没有责怪曾子嘉小朋友,希望我们班的孩子们能向他们学习,和睦相处!其他家长看到后,纷纷伸出大拇指以示赞扬。

第二天曾子嘉的妈妈提着一件蒙牛奶到我我办公室,对她昨天的态度感到自责,说这件牛奶是送给张之浪的,我笑着送她到了校门口。

适当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间接和家长沟通。展示一些热心家长的一些无私行为,宣传一些爱心家长和爱心学生在群体中如何为他人着想的真实小事件,在与其他家长和孩子的对比中,有利于家长发现自己的失当和不足。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多一份关注,也需要对家长多一份理解,让家长愿意和老师成为朋友,咄咄逼人的态度只会让家校距离愈来愈远,只有真心诚恳才会在家长和老师之间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孩子们才会更加健康茁长地成长。

为了深入、有效地促进家校沟通交流,我打算本学期每个月让家委会成员安排一名家长走进我们的课堂----家长授课。每位家长的社会职业、生活阅历与自身成长等,都是一笔丰富的教育资源,是每一位学生身边最宝贵的资源。为更好地发挥优秀家长的辐射作用,实现家校共育的目的,教师可设法激起家长参与的热情,让家长走进课堂,走上讲台。这让家长和教师之间多了沟通的话题和机会,更有利于彼此沟通。

最后我想以王怀玉老师的话结束我的文章:真心以待,拉近心距!孜孜以求,静候花开!

第三篇: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

公兴中心小学五(3)班 羊青华 我读了《科学家的故事》后,心里立刻有了一个理想,就是长大成为一名科学家。

这本书里有38位科学家,他们分别是祖冲之、李时珍、茅以升、竺可桢、毕昇等人。在他们成为科学家的背后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如祖冲之他为了写《缀术》这本书费尽了许多时间,但是最后还是失传了;李时珍为了写《本草纲目》翻山越岭记载了1800多种药物,还搜集了11000多个药方;茅以升是建桥专家,但是他自己家乡的桥却被自己亲自炸了几次。

这本书里的人物不仅多,而且还写出了这38位科学家医生的故事。这里面的每一位科学家都使我感动,因为他们把自己一生的热血都洒在了自己的著作上火科学实验上。在他们这38位科学家当中最令我崇拜的是严济慈爷爷,因为这是38位科学家当中活的最久的一位。他以96岁高龄溘然辞世,人们在悲痛之余,也把自己的心底最后的祝愿送给了他。这使我很骄傲,因为这可能是我国活的最久的一位科学家。

我读完了这本书,觉得我们中国人太伟大了,他们为了科学而把一生的心血都用在了科学上,这也使他们成为了科学家,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因此,我们也要发奋图强,要和他们一样成为科学家,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

指导老师:邱莹

第四篇: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1

《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中讲述了很多的科学家的故事,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门捷列夫。

门捷列夫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家庭里,他的父亲双目失明,微薄的退休金艰难地维持着生活的需要,不久就逝世了;舅舅在当地经营一个小型玻璃厂,但是不幸再一次发生:工厂遭遇了火灾,化为灰烬;不过聪明而坚强的门捷列夫7岁时就同哥哥一起考上了初中,1849年中学毕业后,在父亲的一位朋友的帮助下,他进入彼得堡师范学院物理系学习,23岁就成为了副教授,31岁成为了教授。在一次学术讨论中,门捷列夫拿出一副牌,但这不是普通的牌,而是写着元素、性质、原子量等的牌,他预言还有11种元素没被发现,后来的科学家研究出的结果证明了他所说的话。

门捷列夫那孜孜不倦,知难而进,刻苦钻研的精神感动了我。我们现在拥有比门捷列夫更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如果我们同样拥有他那样的学习精神,我们就一定会取得更辉煌的成就。我一定要向他学习,为我们的祖国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2

寒假里,我和姥姥共同阅读了《科学家的故事》一书。这是一本厚厚的书,里面介绍了四位科学家的成长过程以及他们对人类的卓越贡献。我读了以后深受教育和启发。

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学家。他为了写《本草纲目》,几乎读遍了所有的古医书,走了万里路,他想把自然界所有的药都写进这本书里。《本草纲目》问世以后,在国内外广泛流传,成为中医案头必备的书。这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举世闻名的巨著是古代任何一部本草书所不能比的。李时珍不愧为世人敬仰的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生活在1500多年前的伟大科学家祖冲之,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等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通过刻苦钻研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我国乃至世界科技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祖冲之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骄傲!

本书中介绍的第三位科学家是达尔文,他以坚强的毅力战胜了种种磨难,不仅采集到了大量珍贵的动、植物标本,记下了几大本观察日记,写出了多篇论文,更重要的是他抛弃了“特创论”的观点,得出了一个科学结论,那就是生物进化论。他还用20多年的心血写出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它对生物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最后一位科学家是爱迪生,这位美国的伟大发明家,在他的一生中,凭着智慧和勤奋,完成了20xx多种发明。正是这些发明,给当今世界增添了异彩,使我们享受到了他智慧的福荫。他虽然故去了,但他的精神将永远照耀着全世界。

有人说:“他们都是天才。”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勤奋努力,刻苦钻研才是他们成功的根本原因。

要成才,必须做到:不怕苦、有毅力,还要从小开始。我虽然还不会谈很多的道理,但有一点我深有体会:要向几位科学家学习,踏实认真,一丝不苟地学好本领,将来长大了也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人。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3

皮日休说:“惟书有色,艳子西子;惟文有香,香于百卉。”所以我非常喜欢看书,也看过很多书。有神奇惊险的《西游记》,离奇而有趣的《爷爷铁床下的密室》,耐人寻味而刺激的《汤姆历险记》等等。在无穷无尽的“书山”中,我最喜欢看的书就要数《科学家的故事》了。你说为什么呀?那是因为它能让我在科学的海洋中遨游,让我知道了科学家们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虽然我还没看完,可我却对它爱不释手。

就拿阿基米德这位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来说吧!“敌军的统帅进城后,到处寻找阿基米德,他曾经下令不准杀害这位充满智慧的老人,因为他十分钦佩阿基米德。当他知道阿基米德被杀后,十分痛惜。他把凶手赶出了城,然后给阿基米德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且立了一个墓碑。”啊!多么可惜呀!一位这么著名的“老人”,就被一位不知名的士兵给杀害了。连敌军统帅也钦佩并当作“偶像”的人,说明阿基米德的智慧是多么高啊!倘若他没有平时知识的积累,没有博览群书,又怎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呢?

再拿霍金这位英雄物理学家来说吧!“有一次,霍金的朋友看到他自己上楼,感到很震惊。他不能走路,可他往在二楼,这完全是在磨练自己啊!他是用手抓住栏杆把手,用手臂的力量把自己一级一级地拖上去的。”可想而知,这样拖,上到二楼要花多少时间啊!更何况,每天都要如此呢?这又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呀!如果换成我的话,我一定只能躺在床上,失去自由。而霍金不仅没有失去自由,并且写出了许多书,其中一本叫《时间简史》的书,风行世界,发行量达1000万册。我和霍金比,简直是天差地别啊!

听了以上的介绍,难道你们不觉得《科学家的故事》就是一个无声的老师吗?让我们和好书交朋友,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让知识武装我们的大脑吧!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4

我爱读书,什么书都能读半天。我最喜欢的其中一本书叫做《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主要写了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科学家的故事。比如建筑大师鲁班、蔡伦、机械师马钧等。这些科学家所发明的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药王孙思邈。“酸甜苦辣,咸涩麻腥”伴随了他的一生。孙思邈一生十分注重医德,他告诫学子们,医生一定要做到“十要”:一要热爱祖国的医学;二要精益求精;三要视病人如亲人;四要不为名利;五要不畏艰险……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这些科学家都很了不起,他们那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做每件事都得持之以恒,不能因为一点小挫折而半途而废。我们还要学习这些科学家善于发现的好品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个有心人,用心观察每一件事。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5

在开学的几天内,我读了一本名为《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汇集了中外许多的科学家的成长故事,从中我读到众多科学家研究成功,获得荣誉前的辛酸故事,使我深有感触。

这本《科学家的故事》主要讲了科学家用他们的聪明智慧、执着精神,为人类当代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让人们相信真理、传播科学,许多科学家甚至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今中外几十位著名科学家的故事,它将带你走进科学世界,了解科学家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懈追求、勇于探索的美好精神。

这其中有很多关于科学家们的故事。例如有创立“日心说”的.哥白尼,发现地球有“万有引力”的牛顿,提出生物进化论学说的达尔文……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爱迪生了。

爱迪生小时候家庭就很贫困。一边在火车上当报童,一边顽强地自学。

一次他在火车上做实验失败而引起大火,被列车车长扇了几记耳光,造成了终生耳聋,但他仍依然坚持发明创造。并且创造了许多重大发明与发现。

一开始,爱迪生准备发明电灯。就要求自己发明的电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价钱便宜,而且对人体无害。于是,他就开始试验作为灯丝的材料:用传统的炭条作灯丝,一通电灯丝就断了。用钌、铬等金属作灯丝,通电后,亮了片刻就被烧断。用白金丝作灯丝,效果也不理想。就这样,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很多科学家都都认为电灯的前途黯淡。英国一些著名专家甚至讥讽爱迪生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面对失败,面对有些人的冷嘲热讽,爱迪生没有退却。他明白,每一次的失败,意味着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后来,爱迪生发现用炭化后的日本竹丝作灯丝效果最好。于是,他开始大批量生产电灯。此后,电灯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一次,一个记者采访他,问他在他眼里天才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所谓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成为了我成长的座右铭之一。

正如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的一段话:他们有向着真理勇往直前的执着,有为了献身科学而宁死不屈的精神,有比普通人更勤奋的头脑,他们推进了社会的发展,甚至改变了人类的命运。科学家们不求财富,只求给人类幸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体会。

这些科学家都经历过挫折,和问题的阻挠,但都一一勇敢地闯过,成为胜利者。这也象征着我们,告诫我们的是:无论做任何事,都有可能会遇到极多的困难的挫折,而这些都困难都需要我们有勇气去克服,去战胜它们,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没错,每位科学家都拥有自己发明的东西,所有科学家大都花费了半辈子去发明、创造,而科学家们会在不知不觉中走过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回过头来自己已经白发苍苍。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是伟大的,是令人敬佩的。它让我们学会了许多的人生哲理,让我们学会了许多的道理、精神。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6

最近我看了一本叫《科学家的故事》的书。书中写了许多科学家成长的故事,有我国的科学家张衡、徐启光、宋应新、沈括……还有外国的科学家富兰克林、弗洛伊德……

这本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牛顿。他非常喜欢思考。有一次,牛顿在苹果树下休息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他头上,他就思考:为什么苹果是往地上掉,而不是往天上飞呢?正是由于他平时勤于思考和观察,终于发现了地球引力。此外牛顿还发现了力学三定律:惯性定律、落体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为未来人们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再有一次,牛顿的一位朋友来看他,在实验室外面等了他好久,肚子饿了就独自把桌上的鸡吃了,然后不辞而别。过了好长时间,牛顿的实验告一段落,他才觉得肚子咕咕叫赶快出来吃鸡,他看见盘里剩下的鸡骨头,居然对助手说:“哈哈,原来我已经吃过饭了,我还以为没吃呢!”有人读了这个故事会觉得牛顿很搞笑,吃了和没吃都不知道!而我觉得牛顿做实验忘了吃饭是因为他热爱科学,正是因为有了牛顿有这种为科学献身的奋斗精神,他才能发现力学三定律,对人类的科学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俗话说得好:“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科学的未来,只能属于勤奋而又谦虚的一代”。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7

连着好几天,我都在津津有味地读着叶永烈叔叔编着的《科学家的故事100个》这本书。书里面《从“红领巾”到数学家》的故事就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的心。故事里的杨乐和张广厚两位叔叔从年轻、幼稚的“红领巾”成长为了有名的数学家,他们的经历给了我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力量,也给了我一把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

过去,我总是认为,学习数学,最主要的就是一定要有敏捷的头脑,只要够机灵,够聪明,就算不用听老师讲课自己也肯定能学会。看了这个故事,我才意识到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张广厚叔叔并不是生来就是天才的。考初中时,他还曾因为数学不及格而落榜了呢。但他并不灰心,到补习班去补习的时候,他奋起直追,在加倍的努力和汗水中,他的成绩飞速地提高了。

第二年,他的数学竟然考了100分,终于踏进了重点学校――开滦二中的大门。从这个动人的故事中,我想起了一句爱迪生说过的话,那就是:“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想,只有像张广厚叔叔那样勤学苦练,持之以恒,也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成绩。杨乐和张广厚叔叔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他俩每天都坚持演算12个小时,苦练基本功。张广厚叔叔说:“科学的成就就是毅力和耐性。”杨乐叔叔也说:“我所取得的成绩,只不过是‘熟读唐诗三百首,才能下笔如有神’罢了。”

啊,我终于明白了,“万丈高楼平地起”,“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常年累月,不畏劳苦,始终如一地努力”就是他俩用来打开数学知识宝库大门的万能的金钥匙。现在,他们把自己宝贵的“金钥匙”送给了我,我这个“红领巾”一定要拿着它,走过叔叔们人生的道路,从小树雄心,立壮志,去获得更多的知识!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8

自从我读了《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爱迪生》这篇记录爱迪生一生的书,我知道了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明白了无论小时候虽然成绩不好,但只要勤学苦练,一样可以成才的。

这本书的内容有很多,都是讲述了爱迪生从小到大的故事,在这里简单的说一下吧:爱迪生在很小的时候,非常爱提问题。正是因为爱提问题,在上小学的时候,数学老师教1+1=2,2+2=4时,爱迪生问为什么,数学老师却疑惑地问:“1+1就是=2,2+2就是=4,这还用问吗?”就这样,小小年纪的爱迪生因爱提一些没头没脑的问题被学校开除了。此时,爱迪生的妈妈南希担起照顾儿子的重任。长大后,爱迪生不停得读书,看书,做实验,发明了1000多种东西,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读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记得小时候,我又哭又闹的吵着不肯上学,讨厌那老师枯燥的话语,觉得很没意思。后来听了妈妈说读书的种种好处时,才心不甘,情不愿的被托进了教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渐渐变的懂事了,懂礼貌了,现在想起来还真是有所收获啊!

爱提问题,每个人都应该做到,它会让我们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创造。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9

科学家的故事一书介绍了很多科学家的奋斗故事。

有古代的科学家,更有现代的科学家。他们很多人的科学环境都很苦,生活都非常困难,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我们现在生活在幸福的社会,各种学习环境都很优越,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名有用的人才。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10

是谁,为了回到自己深爱的祖国,历尽千辛万苦;是谁,为祖国呕心沥血,为航空导弹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就是我国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

当我从《科学家的故事》中看到他的故事时,非常震撼。这本书里选编了钱学森、王永志等10位中国科学家的故事。阅读李四光的故事,让我们折服于他对科学探索的痴迷。阅读童第周、茅以升、袁隆平······我们会发现,令他们奠定向科学进军目标的,是从小对科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钱学森的故事。钱学森早年出国留学,从1935年到1955年,他在美国整整待了20年。尽管在美国拥有最高层的经济条件,丰厚的工资,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钱学森冲破藩篱,坚定回国,最终,在媒体舆论的攻击下,钱学森顺利回国了。回国后,钱学森创造了许多世界性的奇迹,为中国导弹,火箭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获得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令我敬佩的不仅仅是他那专业的技术,还有他的爱国精神。记得有一次,我在期中考试时考得不理想,那是我上学以来考得最差的一次,当试卷发下来的时候,我伤心地痛哭起来。心想:该怎样面对爸爸妈妈呢?我真是无颜面对老师,更对不起父母啊??想到这些我甚至想到了死。当我万念俱灰的时候,细心的老师发现了,老师把我叫到身边,抚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昕昕,别难过,谁都会有失败的时候,面对失败的方法不是唉声叹气,应该积极地面对,找出失败的原因,这样你才能战胜它。”老师的话终于让我鼓起勇气,把“糟糕”的试卷拿给了爸爸妈妈看??

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我要像科学家们那样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热爱祖国,将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读《科学家的故事》有感

在暑假里,我读了《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许多科学家、发明家、医学家……。他们经历种种磨难,通过加倍的努力,直到最后取得了成功的事迹。

这本书既让我认识了许多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又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比如毕昇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制造出几千个“活字”;李时珍翻山越岭寻访各地才写出《本草纲目》;祖冲之废寝忘食地算“圆周率”;达尔文走遍全国才发现“生物进化论”;牛顿发现了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才发现“万有引力”;爱迪生凭着心灵手巧平均每十天就发明一样东西。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和美国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先说说詹天佑吧!詹天佑曾经亲自主持修建了我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京张铁路总长虽不过200公里,但沿途横跨崇山峻岭,工程极其艰巨。还没修建起“京张铁路”时,国内外冷嘲热讽四起:“能修出这条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詹天佑创造性的劳动回击了这些讽刺。他克服了重重的困难,提前完成了京张铁路的建设。詹天佑不仅为自己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更重要的是为了整个中国工程技术在世界上赢取了地位。

现在该说说爱迪生了!爱迪生小时候好奇心很强,无论

什么事情都喜欢问为什么,而且只要有时间,他就喜欢做一些小实验,为此常常闹出笑话。有一次,到吃饭的时候了,父母却没有看到他,十分焦急,后来居然在鸡棚里找到了他。只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鸡窝上,身下是几个鸡蛋,父亲见此情景惊讶地问:“你蹲在这里干什么?”“嘘!不出声,我正在孵小鸡呢!”爱迪生一本正经地回答。父亲笑着说:“你怎么能孵出小鸡呢?快回去吃饭吧!”但爱迪生赖在那里不走,父亲只好硬把他拖回家。后来,成年的爱迪生改进了贝尔发明的电话,并投入到实际应用中,他还先后发明了电灯、留声机等许多重要的东西。告诉你们吧!爱迪生平均每十天就有一项新发明。

看了这一个个的故事,我发现:谁也不是生下来就是天才。他们都是通过一遍遍地刻苦钻研,顽强的克服种种困难,努力超越自我的过程中磨炼出来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党风廉政讲党课范文下一篇:电工知识考试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