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机械化促棉花发展论文

2022-04-11

小编精心整理了《加快农业机械化促棉花发展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植业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有重要意义。文章探讨了利津县促进种植业发展的具体做法,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意见,以期推动该县农业快速发展。关键词:种植业;发展;建议种植业即农作物栽培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农业机械化促棉花发展论文 篇1:

以科技融合引领驻村农业经济发展

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三农”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干部人才支持。

关键词:第一书记;北镇经济现状;乡村振兴

第一书记政治身份特殊,工作地位也不一般。是党在基层农村的代表,是群众利益的代表,是省直机关党员干部的代表。在艰苦地区担负着第一工程抓党建、第一要务促发展、第一责任保稳定的重任。换句话说,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是农民群众的“贴心人”,是农村干部开展工作的“主心骨”,是引领新农村建设的“定心盘”。根据“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上下联动、一体运作”要求,目的就是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创新农村工作机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格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让农民群众生活好起来。

北镇地处北温带的中温带,属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7.8℃,降水量不稳定,易旱易涝;年平均降水530mm,多春旱;受西伯利亚和内蒙的干冷气团影响,四季多风,以春风为最;平均日照2848h,无霜期126~175d;总耕地面积6.13万hm2,盛产高粱、玉米、大豆,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蔬菜和烟叶。北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导,以繁荣农村经济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全力促进农业、林果、畜牧等特色产业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北镇农村产业在栽培管理方式上还是比较传统和粗放,新品种、新技术更新较慢,机械化程度较低,生产中劳动力投入较大,生产成本较高。

1  北镇经济发展的现状

1.1  优化农业结构,助力乡村振兴

北镇以新型经营主体为承载,以项目带动为支撑,大力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助力农民增产增收。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建立绿色有机健康产品、食品营销大平台,线上线下结合,直接定购,不仅解决食品安全健康问题,还为农民增收增效保驾护航。

1.2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后五粮村农业基础还不稳固,迫切需要深入推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城乡经济循环,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提供科学技术解决方案。

驻北镇后五粮村第一书记在村党委带领下,把主要精力聚集到突破农业“卡脖子”关键生产技术,研究农业高产高效绿色发展技术,强化科技与县域产业同村镇经济深度融合,引导种植优质高产的作物,解决在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促进粮食增收农民增效。

推动脱贫地区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重点支持帮扶地区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压实就业帮扶责任,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

1.3  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打造乡村振兴新模式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上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指示精神,以“三变”改革为抓手,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中安镇后五粮村温室大棚合作项目以“三变”+村集体+大户模式进行改革,壮大村集体经济,让农民真正共同富裕,聚焦村情实际,整合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和资金,以流转、入股、合作等方式,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以股权为纽带,聚合各类资源,将农村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各类分散的资源要素有效聚集到产业平台上来,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聚集发展要素,激活发展潜能,从而有效盘活资源,放大农民狭隘的生产空间、生存空间、发展空间,激发内生动力,释放发展活力;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基层组织是带领农民参与“三变”改革,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

1.4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环境治理体系

1.4.1  推进村生活垃圾治理。

统筹考虑生活垃圾和农业生产废弃物利用、处理,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行适合本村特点的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方式。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重点整治垃圾山、垃圾围村、垃圾围坝、工业污染“上山下乡”。

1.4.2  开展厕所粪污治理。

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推进厕所革命。

加快推进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厕所粪污治理。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普及不同水平的卫生厕所。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将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

1.5  培育新型农民,建立乡村新型智慧人才体系

乡村新型智慧人才的发展直接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带动贫困小农户与农业现代化衔接,面向农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帮扶农村贫困农户就业、增收。短期培训、职业培训相互衔接完善高素质农民培育新格局。

在北镇后五粮村驻村第一书记积极主动促进下,北镇与辽宁省农业经济学校联合开办“送教下乡“活动,为期三年,给乡镇各地区送去知识和财富,培养出一批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农村脱贫致富带头人和农村实用型技能人才,催生出一批经济实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企业等,得到了乡镇和农民朋友的好评。

送教下鄉的办学模式,不收取学费,不收取书本费。教师到乡镇给学员授课,授课采用弹性学制,内容丰富,能很好的适应农民学员农务繁忙的实际情况。成绩合格毕业后,学员将获得辽宁省农业经济学校“毕业证书”和“派遣证”。

1.6  提升村容村貌,构建良好人文生态环境

加快推进通村组道路、入户道路建设,基本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因地制宜选择路面材料。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推进卫生县城、卫生乡镇等卫生创建工作。

1.7  坚持有序衔接,树立干事创业新形象

不断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凝聚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弘扬“干”字精神,勇于担当作为、求变图强。优化驻村力量,拓展工作内容,逐步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管理监督,注重关心激励,确保选得优、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坚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推动第一书记用心用情用力驻村干好工作,注意处理好加强外部帮扶与激发内生动力的关系,形成整体合力。

2  北镇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

2.1  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情况,农产品产出与消费不对称,导致农产品滞销。传统单一的农产品很难满足大环境下农业经济的生产,单一产业结构难于形成规模,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农民接受高风险技术的意愿很弱;大多数农民依旧倾向于低成本、短周期地进行科技成果的更新;农民土地规模小,制约北镇农村科技发展需求。

2.2  农民环境综合治理意识不强、农村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

(1)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不及时,生活污水任意排放,杂物乱堆乱放,畜禽乱跑、粪便到处拉,排水沟淤积比较严重;由于大部分乡镇财力比较薄弱,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经费难以足额到位。

(2)在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现代农业作业等方面,基础配套设施还有待更新与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布局不够合理,存在设施布局重复、设施配套结构不良、设施建设位置不当等现象。

2.3  乡村振兴缺乏人才

随着村内劳动力向大城市转移,农村出现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三化”现象,造成农业生产缺人手、新农村建设缺人力、农业技术推广缺人才等问题。

(1)农村科技人才短缺,断层明显。人才年龄老化,年轻或高学历的少,出现断层现象,难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求。

(2)科技人才质量不高,技能单一。目前,农村科技人才学历普遍较低,只是依靠老一辈传下的经验进行农业生产经营,从而限制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速度。

2.4  农村生态意识有待提高

农村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系统退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绿色”农业的发展,支持有机肥替代化肥,强化畜禽粪污、秸秆、地膜综合利用,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走“绿色”农业发展之路。农村地区部分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有待提高,让人们真正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3  北镇经济发展的展望

根据乡村振兴发展理念及总要求,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动力添活力,赋予新动能,要大力推广适合当地种植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促进粮食生产解决农民长效增收,助推贫困户尽快脱贫,减少返贫的机会,构建北镇乡村振兴战略新定位。

(1)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证;

(2)增强乡村发展动力,使乡村具有强大的自我发展能力;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关键。产业贵在特色,只有培育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才能避免同质化竞争,才能构建独特的竞争力。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要求,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各个乡镇要围绕玉米、花生、杂粮、设施果蔬等特色产业,加快建设农业特色示范基地,完善“创新链”,构建“创业链”,做强特色优势农业,把地方特色品种和土特产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围绕产业链,建立科技与“一村一品”现代产业的有效连接机制,建立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的全产业链的技术研发体系。

(3)提升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全方位立体化兴村振兴。在国家战略的领航指导下,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是全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同时也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指导生产,坚持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驻村书记通过推广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及现代农用机械的应用,不仅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而且提高生产效率,种植作物见效快,综合收益高,可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加强配套的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今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手段,是优化种植业结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

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在玉米、花生、高粱、农业经济、科技推广等优势学科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互联网农业,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融合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新能源开发业和农村休闲旅游业等,建设农业多元化产业体系,真正做到“基在农业、惠在农村、利在农民”,确保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好惠及农民,以产业兴旺促进农民增收。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4)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的长效机制,引导城镇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向乡村;驻村第一书记发挥领头羊作用,是乡村振兴直接推动者、组织者、实施者,他们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现代化农业意识都很强,是最基础的管理人才;通过培训、送教下乡等方式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年轻农民返回故土,重振乡村;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同时也会吸引资金和人才;培养销售技术人员,利用互联网平台,找到、找准销售渠道,多渠道,让农民的农产品“飞”起来。

(5)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让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通过走访调研,与当地乡镇领导进行座谈,详细了解本乡镇地况地貌、大田作物种植和主要经济作物分布、农民收入等情况;与当地村民进行交流,调查在实际生产种植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指导,直接支招开方,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驻村第一书记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做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重点以贫困户、贫困村的主导产业为服务对象,引导种植优质高产的作物,做好现场指导、技术示范,解决在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加快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争引进一批适合当地种植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从“根”上使得农民脱贫致富。

驻村第一书记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在北镇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切实增强自身责任感和自觉性,因地制宜切实选准“三农”工作的发展痛点、难点,驻村第一书记当好农村产业发展的“服务员”,扎根农村,发展农业,服务农民;当好创新创业的“示范者”,创新思路、方法、技术,与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一起,大胆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努力实现“双赢”目标;当好农民群众的“引路人”,把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作为驻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星星之火点亮乡村致富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上不断取得新成效。

參考文献

[1] 周隆武.驻村第一书记行动壁垒的构成要素与形成机理[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21(1):72-80.

[2] 李晓莉.乡村振兴视角下"第一书记"作用发挥的实践研究——以嘉善县"第一书记"为例[J].新丝路,2020(6):10-13.

作者:杨洋?安娜

加快农业机械化促棉花发展论文 篇2:

利津县种植业发展情况探析

摘    要: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植业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有重要意义。文章探讨了利津县促进种植业发展的具体做法,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意见,以期推动该县农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种植业;发展;建议

种植业即农作物栽培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利津县对农业产业布局进行优化设计,积极开展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对种植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现对利津县种植业发展情况浅析如下。

1 利津县种植业发展基本情况

利津县耕地面积约5.33万hm2,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6.67万hm2左右,其中小麦3.00万hm2,玉米3.33万hm2,大豆、杂粮0.33万hm2。棉花0.87万hm2,蔬菜瓜果0.73万hm2。2020年小麦种植面积3.15万hm2,其中北宋镇0.41万hm2,盐窝镇1.06万hm2,陈庄镇0.53万hm2,汀罗镇0.27万hm2,利津街道0.18万hm2,凤凰城街道0.15万hm2,明集乡0.53万hm2,刁口乡0.01万hm2。2020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约0.84万hm2,其中北宋镇0.03万hm2,盐窝镇0.08万hm2,陈庄镇0.18万hm2,汀罗镇0.26万hm2,利津街道0.04万hm2,凤凰城街道0.01万hm2,明集乡0.21万hm2,刁口乡0.02万hm2。近年来,采用高效设施设备的农业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主要分布在盐窝镇、陈庄镇,以生产瓜菜为主,品种布局得以优化,促进了种植业园区快速发展,较为典型的种植业园区有智联农创现代农业示范园、七龙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陈庄临合蜜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在新技术推广示范、新品种引进等方面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2 利津县促进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2.1 开展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

2.1.1 进行宏观规划设计,加强黄河滩区农业建设

充分借鉴广西五彩田园、河南郑州沿黄景观、滨州滨城区滩区开发和旅游观光带“一体化打造”的经验做法,按照“统筹规划、分项实施”“一体规划、分期实施”原则,确定了以“一带、一核、三组团”为重点建设内容的规划方案。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范围主要发展水稻和瓜果蔬菜产业,黄河滩区中部地区以盐窝镇老董村为中心,南到前左村滩区,北到新合北村滩区发展瓜果蔬菜。黄河滩区北部地区以临合蜜现代农业园区为中心,南到新立村滩区,北到爱林二村滩区发展瓜果蔬菜,总面积约0.13万hm2。积极开展水稻产业园建设,配套钢架智能水稻育秧棚、水稻新品种推广展示区,以恒业绿洲家庭农场为中心,发展观赏水稻休闲旅游区,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临合蜜为品牌的西甜瓜已逐渐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黄河口大米已成为东营市区域品牌,并向周边地区拓展,现在已销往武汉市、北京市、青岛市等地,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1.2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滩区种植业发展

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开展“两纵五横”道路建设。积极加快滨河大道续建部分和滩区休闲观光道路,促进黄河沿岸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积极做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治项目、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抓好滩区电力设施改造,加快滩区电力设施的改造升级,为黄河生态经济带的发展提供支持。

2.1.3 做好园区建设,积极推动主导产业发展

一是积极推进金河滩田园综合体建设,积极开展盐窝镇产业强镇示范项目建设,做好种植业园区建设工作,如利津街道绿竹韵生态苑、汀罗镇圣水园、盐窝镇七龙河续建、陈庄镇藕塘荷香等园区建设工作。二是积极做好农业老园区的改造提升,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临合蜜瓜果蔬菜高效生态基地、盐窝镇洪泽农场、利津街道皓月农场等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积极培育主导产业,沿黄各镇街按照每个镇街培育1个主导产业的目标,进行产业布局规划。北宋镇突出芦笋、盐窝镇突出蔬菜、陈庄镇突出水稻,形成种植业产业明晰、特色产业为辅的发展格局。

2.1.4 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工作

走出去,引进来,借鉴先进地区的种植模式和种植业发展经验,一是突出重点产业。突出有机水稻、绿色蔬菜、苗木花卉和中草药种植等产业特色,引进一批现代设施农业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助推转型升级。二是聚焦重点区域。以“一带、一核、三组团”为重点,引进一批影响力大的龙头项目,打造特色发展区域。三是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与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建立常态互动联系机制,带动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四是加强与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进行联系对接,积极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参与黄河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2.2 做好重点工作,促进种植业发展

积极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创建、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等工作。努力争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项目、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等项目,以推动种植业的快速发展[1]。积极开展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努力做好盐碱地“根际微域改良”项目、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新品种试验示范、小麦条锈病防控等重点工作,促进种植业健康发展。

2.2.1 做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工作

项目秸秆以肥料化、饲料化利用为主,以基料化、能源化利用为辅,科学确定秸秆综合利用方式,充分发挥农民、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政策扶持,突出体系、模式和机制建设,形成可持续的秸秆综合利用机制和稳定运行机制。通过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實施,提高了秸秆“五化”利用水平和综合利用率。同时减少了秸秆焚烧压力,为推动利津县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2.2.2 做好粮食绿色高质高效项目工作

该项目通过6.67 hm2攻关区、0.07万hm2示范区、0.67万hm2辐射区“三区”建设,示范推广粮食农作物优良品种和绿色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水肥一体化管理模式。在耕作、播种、灌溉、植保等工作中,使用现代化节种、节水、节肥、节药新机具、新装备,以实现粮食生产绿色高质量发展目标。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区安排在陈庄镇与汀罗镇,6.67 hm2高产攻关区安排在渤海农场片区,该项目自2020年夏种开始至2021年小麦收获结束,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为大豆和小麦,2021年小麦的理论测产数据达到了251.92 kg/667 m2,小麦品种为济麦44,大豆高产攻关品种为齐黄34。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小麦与大豆轮作连片种植,辐射带动了全县小麦与大豆轮作复种面积超过了0.40万hm2,项目实施区内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项目辐射区大力推广示范区内成熟的绿色节本高效技术,采取了规范化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措施,在区内农作物的耕、种、管、收等环节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工作,关键技术到位率在80%以上。积极对项目区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邀请山东省农科院徐冉教授来利津县举办大豆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技术培训班,培训学员180人。

2.2.3 做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及农业保险工作

利津县下发了关于做好稳定粮食面积和粮食产量的相关通知,并在关键农时下发了相关的农作物播种及管理技术意见,努力稳定本县粮食生产面积,积极做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及农业保险工作。农业保险投保作物主要为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水稻,积极争取新增温室大棚保险、棉花目标价格保险。2020年小麦补贴面积约2.82万hm2,通过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及农业保险工作的开展,以增强农民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种植业的发展。

2.2.4 做好小麦病虫害防治项目

通过政府采购小麦病虫害防治药品,实施小麦“一喷三防”病虫害防治技术,发放《小麦病虫害防治药物使用说明》6 000份,全县共有121个村,超过4 000户小麦种植户享受到物化补贴(小麦防治药物),引导种植业农户树立“绿色防控,以防为主”的植保理念,科学使用农药,有效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农药残留,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2.2.5 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完善农田的基础设施,提高农田的灌溉和排涝能力,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利于实现土地平整,成方连片,农田更易实现机械化作业;有利于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有利于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对促进种植业的高产、稳产有着重要意义[2]。

近年来,利津县努力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情况:利津县农业部门会同各乡镇街道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续建项目4个,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约0.18万hm2,其中高效节水灌溉约0.05万hm2。利津县积极开展相关工作,项目已于2019年2月中旬续建,2019年5月底竣工,并于6月底顺利通过市级验收,在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考核评比中位列第一,并获得上级部门的奖励。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情况:2020年度,利津县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约0.24万hm2,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约0.04万hm2。

2.3 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种植业发展

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特点,对全县农业产业进行优化布局,积极推进种植业的发展。北宋镇以及盐窝镇发展小麦、玉米等粮食产业;明集乡西部灶子片区、凤凰街道北部发展大田西瓜特色产业,创“谢家灶”西瓜品牌;盐窝镇盐虎路以东继续发展壮大蔬菜产业;汀罗镇北部以及陈庄镇北部盐碱地块继续发展台田上农下渔生产模式,改良土壤、抵御自然災害;汀罗镇、陈庄镇南部巩固发展粮食产业。

2.4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在农业科技创新上,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突出节水农业、精准农业、生态农业、盐碱地农业等关键技术开发。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上,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与推广,推进农业产、学、研的结合。充分利用粮棉高产创建成果展示,向农业种植户示范推广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利用毛坨村盐碱地栽培花生成果展示,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3]。指导农业生产主体进一步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提高信息化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水平。全面提升农田水分生产效率和化肥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培训工程,挖掘培育典型的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壮大全县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2.5 规范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市场

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健康快速发展,进行县、市级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示范组织评定活动,2020年共评选出7家县级示范组织,推荐7家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申报市级示范组织。建立县级社会化服务组织名录库,经过申报、评选、公示等程序,2020年有10家左右服务组织纳入名录库,并实行动态管理。积极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片区建设,制定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示范片区创建工作3年实施方案,根据乡镇自主申报,在乡镇设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片区。

2.6 突出农业绿色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积极做好耕地质量提升工作,实施化肥减量行动,积极推广配方施肥,减少农业污染。一是全面启动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采集农产品协同监测点位土壤及农产品(小麦)样品,对已布设的协同监测点位进行现场核查,点位农户种植情况调查,确认农产品协同监测点位所在地块是否种植小麦,具体了解地块信息。二是加强地下淋溶监测点管理。编制地下淋溶点监测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购置节水设备,为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实验数据。三是积极示范推广实施水肥一体化。拟依托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实施利津县水肥一体化项目,促进水肥的科学管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4]。

2.7 树立品牌发展意识

利津县不断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充分挖掘利津农业历史和资源特色,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统筹推进品牌体系建设,努力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的生产目标。积极引导种植户树立农业品牌发展意识,做强农业品牌。通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工作,努力提高农产品标准化水平,在全县形成农产品品牌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力争打造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名牌,提高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地理标志注册和商标注册工作,争创驰名、著名商标,打造农产品区域名牌。积极做好“金河滩”区域品牌建设,力争把“金河滩”打造成为国内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带动本县农产品的品牌建设。

3 利津县种植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建议

3.1 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农作物秸秆还田已经较为普遍,对增加土壤有机质有积极的意义,但玉米的秸秆还田对下茬的冬小麦种植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的地块秸秆难以分解,造成小麦根部与土壤不能充分接触,小麦不能吸收营养和水分,甚至有的麦田出现麦苗发黄或死亡现象。玉米秸秆还田后也会将部分病菌带入土壤,有可能导致小麦病害的发生,甚至造成小麦产量减少,小麦品质降低。种植业从业人员出现老龄化现象,小麦、玉米等作物生产较为粗放,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5]。

3.2 农药化肥减量工作继续有效推进

在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过程中难免使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因此农药使用的种类和用量要科学合理,积极推进生物农药的使用,以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积极推广使用农家肥,科学使用化肥,减少资源浪费,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积极引进农业产业技术人才,加强农民农业技术培训

积极引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人员,以壮大在农业生产一线指导生产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人员队伍,为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提高农业种植水平。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提高种植业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力争做到会管理、懂技术、善经营。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牛建明.农业技术推广对提升農业种植业的作用分析[J].种子科技,2021,39(15):125-126.

[2]李梅.农业种植业节本增效的主要措施[J].农村实用技术,2021(8):58-59.

[3]牟丽霞.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种植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1(7):149-150.

[4]叶子宏.推广农业技术对提升农业种植业的作用分析[J].河南农业,2021(14):57-58.

[5]司志爱.种植业影响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8):54-55.

作者:刘永连

加快农业机械化促棉花发展论文 篇3:

石河子开发区支柱产业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石河子开发区充分依托当地的农副资源和矿产资源优势,紧紧把握国际国内产业发展的重点和趋势,大力发展纺织、绿色食品、现代农业装备和化工4大支柱产业,是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扩大对外开放能力、提升区域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力量。本文就石河子开发区支柱产业的发展特点、现状进行分析,并希望通过对石河子开发区支柱产业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分析,为下一阶段进一步推进石河子开发区支柱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提出可行性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石河子开发区;支柱产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石河子开发区随着招商引资的成功实施,顶新康师傅、台湾旺旺,江苏华芳、雨润,浙江娃哈哈、雄峰、弘生,北京燕京,内蒙古伊利,贵州航空和河北华龙日清今麦郎食品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开发区,形成了纺织、绿色食品、氯碱化工等支柱产业集群。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开发区通过实施纺织、食品、现代农业装备、化工4大支柱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目前。这4大支柱产业成为行业知名龙头企业聚集度最高、相关产业配套最完善、产业链条最紧密的优势产业。

一、石河子开发区支柱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石河子开发区纺织产业发展现状

纺织产业通过快速发展,形成以下特点:一是纺锭规模大,发展速度快。近几年来。开发区依托垦区的棉花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国际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重大机遇。通过引进国内外具有深加工能力的大的企业集团,实现了“三个转换”:即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的转换,工业同区向产业集群的转换,商品棉基地向纺织生产基地的转换;二是设备装备水平先进,产品科技含量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断增强,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开发区引进的棉纺项目都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纺织技术装备和检测检验设备。运用了高效现代纺织生产工艺技术。促进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和产业化、机电一体化。

(二)石河子开发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截止2009年底,开发区共有各类食品加工企业20多家。年食品加工量达66,5万吨,实现税收7100万元,吸纳就业岗位4000多个。以康师傅、旺旺、娃哈哈、伊利等为代表的食品龙头企业和项目,共生产各类方便食品1.75万吨、各类饮品21.2万吨、各类肉制品1098吨、各类番茄制品27.25万吨、葡萄酒4000吨。食品产业通过集聚发展,形成了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国内外行业知名龙头企业聚集度高,发展速度快,运行质量好。开发区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十几家食品龙头企业,食品加工规模平均每年以30.9%的发展速度递增,企业效益增幅大,企业运行规范。产销两旺。为进一步满足市场的需求,龙头企业纷纷启动了扩能增产的“二次投资建设”计划。二是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快、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升级。食品加工已实现了从粗加工向深加工、精细加工的转化,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实现了当地农副产品资源的就地转换,调整了八师石河子市大农业产业的结构,促进了农牧团场职工的增收。三是已形成了开发区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体,带动了食品产业园区的发展建设和功能拓展。各优势生产要素不断集聚园区,实现了招商引资的“洼地效应”。

(三)石河子开发区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以天业节水灌溉、贵航农机公司、天振农机公司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结合新疆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喷、滴、微灌等)设备、采棉机、精量播种机械等现代农业装备。主要发展特点有:一是通过不断吸收创新,一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及其装备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二是在大量的科研与产业化投入的基砌上,带动了一批与之相配套的农机制造和农资生产企业的衍生发展,产业链条逐渐延长:三是高新技术。如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农业装备产品巾有了逐步的应用,进一步推进了新疆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四)石河子开发区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天业化工项目的全面推进和天富煤制甲醇的启动建设,开发区化工产业逐渐壮大,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洁净化”生产,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一是形成了较为深厚的基础,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二是以天业集团为代表的大集团、大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可靠的电石法制PVC、煤气化制甲醇等化工技术,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

二、石河子开发区支柱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通过上述对开发区支柱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及与国内同类国家级开发区相比较,其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仍然很低,差距较大。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开发区支柱产业中的各行业发展不平衡,仍处于以加工原材料、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模式。产品结构和层次定位不明确,产品科技含量总体不高,附加值低:初加工企业占一半以上,而利润空间大、附加值高的深加工及终端行业比重太小。

(二)支柱产业链奈短。关联产业发展缓慢

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可使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转移,而开发区支柱产业都主要集中在棉纱加工、PVC半成品生产、鲜奶的初级加工等层次较低的产业前端,对区域内优势资源加工深度的能力较低。未能向产业后端及后续产业方向延伸;关联产业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链条比较松散。对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较低,制约了支柱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优化。

(三)支柱产业快速推进区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作用来充分发挥

一个地区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大力发展支柱产业,依靠科技进步、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发挥人力资源作用,实现当地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和谐发展的过程。但是。开发区支柱产业一直处于以纺织、食品等轻工业为巾心的发展阶段,而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主要以快速发展具有高加工度化的化工、冶金、金属制品、电力等重化产业为核心。虽然开发区化工产业的比重占据支柱产业的份量逐年提高,但现代农业装备等其他支柱产业快速推进,使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

(四)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开发区支柱产业大都以传统行业为基础,研发能力和资金投入占企业支出的费用不足5%,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增长较为缓慢,与东部发达地区平均的投入水平差距很大。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支柱产业中所占比重过大,利用高新技术开发研制的新产品和规模化生产企业数量不多,高新技术企业占据支柱产业中企业总量的比例不足3%。企业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绝大部分都以引进为主。影响了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且支柱产业中的主要生产技术和工艺有一定的同质化。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大企业、大集团支撑。

三、石河子开发区支柱产业发展趋势

(一)对石河子开发区支柱产业发展的分析

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的持续发展,不只需要企业简单的集中,而是以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为基础。大中小企业并存、关联产业企业的一个生态化群体。石河子开发区通过发展这种有效组织方式。可以促进区内企业不断创新。能够使区内企业获得模仿优势和示范效应,有效扩大开发区的规模。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共同作用,使开发区发展成为经济集聚核心区。

(二)石河子开发区支柱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1、支柱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产业体系的开放性不断增强

开发区通过进一步加快发展,逐步形成和壮大以下几大产业群:一是依托石河子地区丰富的棉花等农副资源优势和在现有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纺织产业群。二是依托已引进的康师傅、娃哈哈、旺旺、燕京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通过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发展壮大的绿色食品产业群。三是依托天业化工城重化工项目及对准东煤田、铁列克煤矿资源的深度开发,通过天业12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天富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等重化工项目的投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化工产业群。同时,随着石河子开发区及周边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区内投资者和企业将会到全疆尤其是北疆区域建设产业工业园,这必然会形成新的区域经济格局,石河子开发区支柱产业的合作空间会不断扩大。

2、支柱产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升级

随着开发区经济总量的增长和运行质量的不断提高,支柱产业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升级。

——纺织产业。通过进一步依托石河子地区质优量大的棉花资源以及承接东部地区纺织产业梯度转移能力的提升,一批有实力的集纺纱、织布纺织企业形成发展。与此相关的配套产业也进行集聚,开发区纺织产业从棉纺业向产业终端延伸。

——绿色食品产业。通过进一步依托石河子地区丰富的绿色农产品、畜牧资源,绿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快速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肉奶产品、果蔬饮料、番茄制品等具有技术创新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占据主导,一个大的食品加工产业链形成。

——现代农业装备产业。通过进一步依托新疆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的良好机遇。贵航采棉机、天业节水灌溉器材等现代农用设备生产进一步扩大,一批与之相配套的农机制造和农资生产的企业快速形成发展。

——化工产业。通过进一步充分利用新疆丰富的煤炭、石灰石、原盐等资源,聚氯乙烯化工和洁净煤技术快速得到应用和推广。“资源——工业品——再生资源——工业品”的循环经济模式更加成熟。

3、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进~步增强

随着开发区支柱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形成“纺织、绿色食品、现代农业装备、化工”等完整的产业链条,在此基础上,带动开发区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综合成本降低,竞争力提高。围绕发展壮大的支柱产业,在纺织印染、方便休闲食品、饮料制造、聚氯乙烯、生物科技等支柱产业内引进、发展形成一批大企业、大集团。通过这些大企业、大集团的带动。促进开发区支柱产业规模的扩大,并积极促进支柱产业进一步集中。

4、支柱产业发展水平与人口、环境、资源等空间协调不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通过开发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促使开发区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提升,支柱产业发展水平与人口、环境、资源等空间逐步达到均衡,并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支柱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使得各类人才向开发区支柱产业流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纷纷聚集,支柱产业通过快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带动了信息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促进开发区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从而使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五、对进一步加快石河子开发区支柱产业发展的思考

(一)调整开发区工业产业结构。推动支柱产业结构的优化井级

1、纺织产业。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淘汰落后设备。积极推广使用国内外先进棉纺织设备,鼓励节能降耗技术设备的应用和推广。按照“引技术、上规模、高效益、外向型”原则。培养纺织企业竞争优势,做大一批有实力的纺织企业,大力发展棉纺。适度发展织造,力求与东部有实力的纺织、印染、服装企业集团合作。打造集纺纱、织布、染整、服装(家纺)及相关产业集聚的生产基地。

2、绿色食品产业。加强产业链的优化整合力度,积极推进原料基地的建设,加快新产品的开发。重点发展高营养、低脂肪、无公害、环保型的绿色食品,引导和鼓励本地企业开拓中亚市场,使开发区成为规模大、品种多、品质优的特色食品加工和集散地。

3、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加大、加快天业节水器材、贵航采棉机、天振农机等自主品牌建设,加强技术协作。联合开发生产一批适合于新疆发展现代农业的专用生产装备,促进产业整体提升;重点企业实现生产连续化、高速化和设备自动化。力争到“十一五”末节水器材供应能力增加到66.67万公顷(1000万亩)。采棉机年生产能力达到150台以上,逐步把开发区打造成新疆农机加工制造基地。

4、化工产业。充分利用已取得探矿开发权的准东煤田及铁列克煤矿的矿产资源优势。以新疆天业120万吨聚氯乙烯化工项目和天富煤制甲醇项目建设为切入点,做大做强PVC及下游产品的开发建设:以石河子周边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为依托。承接独山子、克拉玛依、乌鲁木齐、库车、吐哈等4大石化基地下游产品的开发建设,进行其下游产品的开发利用。

(二)加快园区建设,培育支柱产业集群

抓住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针对区内的支柱产业定位,制定可行具体的承接产业的方案;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抓好园区能源保障供应及北区的规划和配套设施建设,通过持续优化投资的软硬环境。促进优势生产要素和优势企业向园区聚集。

(三)促进关联产业发展,构筑支柱产业链体系

开发区发展支柱产业必须要有成熟的前项产业为基础和后项产业为其提供市场,应当通过建设和健全开发区支柱产业关联产业的发展,推动和促进支柱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和更好地开发优势产业资源。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资金、技术、研发、品牌、营销渠道和劳动力、资源、原材料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加快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要素市场,推进产业链条延伸,使得一批与支柱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上下游产业和较发达的市场体系逐渐形成,形成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链。

(四)坚持自主创新和外向带动。培育支柱产业品牌龙头企业,实现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

制定产业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引进和扶持一批在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市场建设等方面的优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转换能力:通过对优势企业在审核、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进行扶植,培育一批上规模、高效益、有增长潜力、对支柱产业发展帮动能力强的企业:建立和扩大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在东部沿海、中亚拓展营销渠道,增强综合竞争力;积极解决制约支柱产业发展的原料供应、运输保障等问题,实现支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方涵)

参考文献:

[1]汪同三、齐建国,产业政策与经济增长[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2]夏大慰,面向新经济时代的发展经济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89.

[4]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5][美]J,卡布尔,发展经济学前沿问题[M],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作者:李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地基基础建筑施工造价管理论文下一篇:建筑安装工程会计成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