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传有感范文

2022-05-29

第一篇:读鲁迅传有感范文

读《鲁迅传》有感

怀有好奇和探究的心里,为了进一步了解我们经常学习的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利用这个假期我略读了《鲁迅传》,对先生的思想,情感,知识,态度,言行等方面,多了一些了解,于是将阅读到的有深刻印象之处记录下来,希望日后能够重新温习这位先生的一生,从中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首先,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的童年生活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欢快的。鲁迅作为长孙,他童年无论在台门内外都备受关爱。他年幼时候的保姆长妈妈,鲁迅的童年,在她的照顾下,还是一直过得挺安稳的。那么她母亲呢?原来是因为鲁迅母亲鲁瑞儿女众多,无暇顾及鲁迅,因而叫了阿长来照顾鲁迅。鲁迅的童年生活,基本上是在玩耍中度过的;在新台门里,“百草园”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这里虽然只是个两亩地大的十分普通的菜园,但对于小鲁迅来说,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乐园。鲁迅曾在《朝花夕拾》里这样说道“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茭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是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就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声,使我时时反顾。”这句话里,虽说有鲁迅人到中年的苦涩之情,却也表明了他童年的乐趣和故乡的滋养对于鲁迅一生的意义。

其次,我于鲁迅先生的思想有一定的认识。从前于鲁迅的看法,总是认为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在此以外的了解,总是觉得很寥寥,因为一直一来也只是略略读过他的一些比较浅淡的文章罢了,对于他的取向和人生,以及他为何是这样的人,也一直没有怎么明白地了解过。但直到《纪念刘和珍君》的时候,我才是开始有点了解了他,如他之对于段政府的愤怒,对于中国一些人的深刻的失望和斥责,我也被深深地感触了。

鲁迅在“五四”时代所执著的启蒙意识、忧患意识在当代作家的写作中获得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鲁迅给当代作家留下了更大的追寻与反思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真诚地面对时代和社会人生,提升自身言说与写作的意义,在中 国这块坚实而厚重的大地上,发出己真实的生命的内在之音。人是社会的目的,而不是社会的工具,一切文化和文明都是人所创造而有益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如果背离这一点,多么高深的文明和高级的社会形式都有不合理性,都值得怀疑和改造。西方社会的文艺复兴、思想启蒙和现代主义思想给了鲁迅以启示,只不过它们是以反叛神权和宗教,建立世俗社会和人的思想为目标。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套以“官本位“和“礼“文化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价值系统,人要么是“官“的奴隶,要么是“礼“和“理“的物化对象,没有独立的人格和价值,所以,现代思想启蒙就是以挣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争得做人的地位和价值为目标。鲁迅是现代思想革命的先觉者和建设着,他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反叛思维和战斗精神建筑了现代思想文化大厦,把“先行着“的悲剧性和荒诞性体验提升到生命存在的价值高度,为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学贡献了最宝贵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品格。

通过阅读这部传纪,我真的明白了一个伟人之所以能称做伟人,他的人生一定会有些与众不同之处;换句话来说,他一定经受了常人所没有经历的痛苦和曲折,因而他能够做出一些惊天动地的事情出来,这与他当时所受到的苦难是分不开的;正由于这些事件,使得这些伟人能够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去洞察事物,能更加深刻地看清楚这个世界。我看到的鲁迅,就是符合这样一个标准的人。他的儿童生活,那一种大起大落的生活,倘若一般人,怕早是屈服于现实,而浑噩度世了。但鲁迅却能够在这种逆境中成长起来,确实要敬佩一番。但从他的性格中折射出来的事情,我看出了中国近代的人民生活的艰苦。对于鲁迅这样一个大户人家的孩子,都会受到这样的待遇和冷眼,那么当时中国千千万万的儿童,怕是比他要辛苦千

百万倍都不止吧,由此,我不得不庆幸于我还能够在这里快乐地学习,安定地生活,多么的幸福啊,我又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生活呢?

站在伟人的肩膀上,我们能够更加高瞻远瞩;站在鲁迅的人生里,我体会到了他之被称作中国文坛第一旗手的当之无愧。

愿鲁迅先生在天能安慰,中国已不在是以前那个病怏怏的受人欺负的国家了,您也不必再为国家的前途而担忧了;因为中国必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携手努力下,更加强盛。

第二篇:读名人传有感 读名人传有感

内容摘要:读名人传有感 读名人传有感: 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名人传》,这本书主要写了三个人物: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列夫托尔斯泰。

读名人传有感 读名人传有感: 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名人传》,这本书主要写了三个人物: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列夫托尔斯泰。

米开朗琪罗传主要写了:米开朗琪罗出生于加森汀省的卡普雷塞镇,后来米开朗琪罗开始学习绘画和雕塑,一生雕塑了许多作品,并且大量创作了作品。1536年米开朗琪罗回到了罗马西斯廷教堂,用了六年的时间创作了伟大的教堂壁画《末日的审判》。米开朗琪罗三次被命为大教堂建筑总监,1556年9月,米开朗琪罗又出逃了,1556年10月又被召回,大约在下午5点,正是日落时分,米开朗琪罗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他终于休息了。

列夫托尔斯泰传主要写了: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图拉省的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1849年11月在图拉省办公厅挂名任职。1850年开始构思《茨生活的故事》。1851年3月写作了《昨天的故事》这本书,之后,列夫?托尔斯泰又写了许多作品。1910年10月,列夫托尔斯泰彻底摆脱了老爷式的生活,10月31日在出走的途中患了肺炎,在阿斯塔波车站停留。在11月7日列夫托尔斯泰去逝了,11月9日被安葬在雅斯纳雅波良纳。

这就是我在读《名人传》后所写的感受。

第三篇:读《鲁迅》有感

在我国,文学可以说是发展历史悠久,从古代的诗歌、散文,到至今为止的戏剧、话剧,发展的绚烂多彩。尤其是现代的文学小说,对人物的刻画、描写,以及深化当代的主题,它的构思可以说是一副具有诸多环节的有机的链条。它包括选取、提炼题材,酝酿、深化主题,设计环境、人物、情节,安排作品的结构,思索最恰当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技巧。而题材主题的构思,则是小说艺术构思的核心和灵魂,它不仅关系到小说的真实性与思想性,而且决定了小说的艺术形式和方法的运用,它是小说艺术生命力之所系。尤其是以鲁迅为代表,他的小说总是从生活中发现主题,又通过真实的再现生活的形象的艺术反光镜而把它提到历史哲学的高度,从而使其小说的主题具有极大的鲜明性与深刻性。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小说家,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城内东厂房口,汉族。他幼年丧父,生活寒苦,就靠母亲和姐姐帮人洗衣服维持生计。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阿Q正传》,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是被誉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近代文学巨匠。因为令人发指的作品,鲁迅被称为“文学家”。因为小说深邃的思想、想法,指出了民族的劣根性,鲁迅被称为“思想家”。因为不少杂文直指社会黑暗,批判社会腐败,对社会现实的揭发使他成为一名战士,笔就是他的武器,就是他的灵魂。

鲁迅的作品反映的是一个腐朽、黑暗的旧中国的社会现实,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国民的“愚弱”思想,唤醒国民那“麻木”的神经系统。现如今的社会,太多的人变得麻木,变得安于现状,觉得生活条件好了,却因压力却大了,于是没有了追求,没有了前进的方向,整天浑浑噩噩的过日子,所以,最根本的做法就是:摆脱愚昧思想,让神经不再麻木;加强个人理想的培育,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其次,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学过政治,都知道,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也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牢固纽带,更是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在鲁迅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以及在他身上体现的强烈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更是对鲁迅先生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诠释。鲁迅不仅仅是冲锋陷阵的模范,更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光辉典范。所以,新时期的我们,依旧需要学习并发扬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体验鲁迅的自强不息精神,加强个人的文化素养,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鲁迅先生具有“韧”的战斗精神。鲁迅骨头最硬,斗争最坚决。他主张“韧”的战斗。韧,是锲而不舍,是水滴石穿,是坚定勇敢,是义无反顾。如今这个社会,充满了对权利的向往、对金钱的渴望,腐败横行,道德操守江河日下。我们就更需要发扬鲁迅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批判精神,不仅仅要自觉地远离这些不良风范,还需要与社会上的这些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作斗争,和鲁迅一样,我们可能并不能看到改变,但是,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是一盏灯,亮的多了,就算再黑的夜晚也可以亮如白昼。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我们现实的残酷,他用自己豪放的文笔来唤醒麻木的国民,他用满腔的爱国热情去抨击社会的黑暗,他用“韧“的战斗与社会上一切反动势力进行着不屈的斗争。

然而,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韧”的战斗精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由于历史的限制,正处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下,鲁迅为了唤醒民众精神的觉醒和民族的解放,付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而且他的作品宣扬了大量的新思想,由此被中国人民誉为“民族魂”。

鲁迅作品的共同特征是“深刻”,一针见血。小说《狂人日记》,控诉封建礼教吃人,申诉了封建礼教的不合理性,启迪人们去寻找新的出路。鲁迅的很多杂文,像一把把匕首,直戳反动统治者的心窝,他本人也因此身陷被暗算的险境。看客心理、阿Q心态,鲁迅作品中折射出的劣根性,直到今天仍能让读者感觉到针芒在背。

鲁迅是具有先知先觉的能力,他敏锐地察觉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列强的强大的状态,更在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的奴性。这种奴性,是臣子,民众对皇帝的奴性,长此以往形成了懦弱可欺的劣根性。近代史上多次的割地赔款,懦弱可欺,正是这个沉睡民族软弱性的麻木体现。然而鲁迅选择了“弃医从文”,选择了与黑暗的社会现实较劲,除了叫板满清政府,还唤醒了愚昧的数万万人民。

第四篇:读鲁迅作品有感

其一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首《自题小像》是作者写于1903年,附在剪发小像后赠予友人的。"灵台"出自《庄子·庚桑楚》中的"不可纳于灵台",后由郭象注解为"灵台者,心也。"在这首诗中鲁迅将"神矢"—爱神之箭作为比喻民主主义思潮之工具。而"寒星"给人一种寒寂清冷之感,寄意于寒星的意思应是向人民传递民主进步思想,然而却不受重视。由此不难看出在晚清覆灭之际民众的思想和精神是何其麻木、呆滞!

由此,我不禁想起鲁迅在《藤野先生》中的描写:"……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这喝彩的人们,何尝不是我国当年国民懦弱无知的真实写照?这国民性的缺陷是中国人喝了几千年墨汁后,精神里生长起的罂粟,这游惰因子散发着懦弱、无知,只会将无数仁人志士推向无谓牺牲的崖边!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振聋发聩的呐喊划破长空:"我以我血荐轩辕!" 掷地有声,它发出的清脆响声足以触动任何一个爱国青年的心,更激励着一个热血、坚毅、倔强的青年鲁迅走进革命的队列中。

此时周家已零落不堪:父亲猝然离世、二弟尚幼,家境也日薄西山,自己只能外出求学……因父亲离世而诱发的系列变故像一座大山压得鲁迅喘不过气,而作为长房长孙的他只能惨然应对。这使他过早成熟起来,也让我们可以在文章中捕捉到关于他凄凉童年的细枝末节。像《孔乙己》中那个还不如柜台高的小男孩,《父亲的病》里为请医问药而四处奔走的男孩,最后还要凄惨地喊叫濒死的父亲的名字……这些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伤疤。

个人的发展方向是与家庭息息相关,且不断发展变化的 ,无论在他年轻还是年老。 通过这些便可了解鲁迅为何文笔犀利,性格倔强而难以相处,这与其缺少双亲关怀及兄弟意见相左的家庭内部矛盾相关,因此,先生能把冷峻的文笔保持一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先生一生的写照,《自题小像》中有鲁迅对民主革命的无限期待,也有因眼见现世愚昧而将热血寄意于自己、并以大无畏精神投身实践的勇毅。它不长,却写出了鲁迅的铮铮铁骨。

其二

1922年,北大在蔡元培校长的带领下,开始了对教育体制的系列改革。在蔡校长"兼容并包"的理念下,北大一改其往日旧官僚贪污纳垢的坏风气,学校开始焕然一新。然而,守旧势力仍不肯善罢甘休,常常公开挑衅,使校长左右为难,几近辞职。

在这新旧思想交替之际,冲突是难免的。然而,却有一批有新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不畏强权,在启迪民智的路上踽踽前行。其中最突出、最有斗争意识的,就是鲁迅先生。

这一年,恰逢废除科举制度十周年,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导致封建势力残存,甚至有卷土重来之势。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科举制——这给与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以美梦和渴望的制度,依旧残存于民间。

为"痛打落水狗",鲁迅先生拍案而起,撰文《白光》、《孔乙己》等文章,以饱含同情与愤懑的心,将利刃付诸笔端,辛辣地鞭笞着科举制之弊端,揭示了封建科举"吃人"之事实,在那些愚昧且抱着‘进京赶考’幻想的落后知识分子的头上猛浇几盆冷水,泼醒了他们的春秋大梦。

比如《白光》里的陈士成很好地启迪了民众:‘陈士成看过县考的榜,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脸色越加变成灰白,从劳乏的红肿的两眼里,发出古怪的闪光。这时他其实早已不看什么墙上的榜文了,只见有许多乌黑的圆圈,在眼前泛泛地游走。……他耳边又确凿听到急促的低声说:"左弯右弯……"他耸然了,傾耳听时,那声音却又提高地复述道:"右弯!"……白光如一柄白团扇,摇摇摆摆地闪起在他房里了。"也终于在这里!"……陈士成狮子似的奔到门后边,伸手去摸锄头……’

这可怜的读书人真是中了科举的毒了,然而除了科举,还有封建迷信毒蛇般盘在那里。

陈士成又受到白光指引,跑去"山里"了。他惨然奔去,眼见所念的大好前程就要到手,然而作者却给了个阴惨的结局:‘身中面白无须’‘浑身也没有什么衣裤’。并无人去看且认领这浮尸。

小说中有很多类似的篇目,刻画了许多小人物。而《白光》着重描写了一个想中举快要入魔了的疯癫读书人,因入仕执念未果而赴死。无疑,这迂腐的读书人与封建社会无数入仕者一样,还对科考制度怀揣一丝希望。可是这制度已经腐烂了,如果还食古不化,故步自封,就是堵塞了发展之路。注定要毁灭。

《呐喊》中常见这样故事性强、趣味横生又富有讽刺协和斗争性的小说。所以说,鲁迅不仅是20世纪最伟大的杂文家、批驳家和斗士,还是最优秀的小说家。他智慧地将一个个新思想的萌芽洒落在小说这片通俗、广阔的沃土上,让广大民众以’娱乐’而非‘枯燥’的方式去接受它,传播开来。并且给民众以深刻印象。他的‘战线’在无形中被拉长了。

尽管鲁迅先生是旧官僚家庭出身,但由于聪敏善学,其思想的进步性是远高于其同一时期的某些安于闲逸的教授的。也得益于紧跟时代潮流的思维 ,思想认知也随之不断更新。他那敏锐的天性,犀利的笔触都是那样难能可贵,是那个思想变革时期的最强音!

辜鸿铭曾说过:"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君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得啦。"如果说是民国政府剪掉了民众头上的那根辫子,那么旧思想的剪辫人非鲁迅先生莫属。《呐喊》等皆为鲁迅的名作,其蕴含的进步思想及意义,至今读来,仍令人有"三月不知肉味"之感。

"好钢用在刀刃上。"鲁迅穷极一生,完成了作为‘钢’的使命。他用饱含深意的笔端铸就的民族魂,将永被被铭记。

原创作者:孙启呈

第五篇:读鲁迅作品有感

《一件小事》读后感

生活中其实有无数件小事,而我们的鲁迅先生却能把一件小事写的不平凡,把普通的人写的不平凡,也许这就是他的特异功能吧!

在一件小事中,鲁迅先生把一位平凡的人不能再平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车夫写的那样的光辉伟大,事情是这样的:一天,鲁迅先生有急事搭着一辆车去S门,但路上,人力车的车把碰到了一位衣衫破烂的老妇人,当时,鲁迅先生不以为然,认为她并没有受伤,于是,挥挥手让车夫快些走,但车夫却完全不理会鲁迅先生,而是“傻傻的”跑过去把老妇人扶起来,并关切的问她的伤势,再把她送到警署去做检查,当时,鲁迅先生看着车夫的背影,心里觉得他不再低微,而是变得伟大起来,而鲁迅先生觉得自己又是那样的渺小,心里的愧疚感便油然而生。

现在有些人常常会写这种事,但有几篇是真实感受呢?鲁迅先生把一件小事描写的如此的透彻;如此的详细;如此的生动,真是让人敬佩万分哪!在文章的最后,鲁迅先生写到:“直到现在,还是常常记起那件事,我因此也时时煞了痛苦。”这里的结尾表达了鲁迅先生的愧疚之心从来没有抹去过,这件事一直在鞭策着他自己:教他怎样做人;教他惭愧;教他自新,同时也增长他的勇气和希望。

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后,我懂得了人人平等,在社会上富有的不是钱,而是品质,我想:在人人平等的思想下,我一定能够像鲁迅先生一样,实施鞭策自己,日日催自己自新,也同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动漫就业前景范文下一篇:电商成功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