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盛唐气象范文

2022-06-16

第一篇:第三课盛唐气象范文

通过盛唐送别诗来看盛唐气象

姓名:景淑梅 班级:09803 学号:0908324031 我国古代的诗歌在唐朝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阶段,盛唐诗登上了中国诗坛的至高点。作为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送别诗,由于唐朝特殊的政治背景, 更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本文通过边塞送别诗、漫游送别诗、官场送别诗等题材风格多样的送别诗来探讨盛唐气象。

一、边塞送别诗

盛唐边塞送别诗最有代表的当属岑参创作的一系列边塞送别诗。岑参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写了大量的边塞诗。如“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功名须及早, 岁月莫虚掷 ”、“男儿感忠义, 万里忘越乡” 等。他在诗中表现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以及送别友人时对他们的鼓励, 勉励他们积极进取、努力效忠。它既有送别诗的离愁别绪, 也有边塞诗的豪情气势, 如《轮台歌奉送东大夫出师西征》、《火山云歌送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这些诗作一方面表达了送人征戍时前途未卜、甚至是永远诀别的哀怨之情, 但更多地表现了诗人为了建功立业, 而将个人生死、儿女情长置之度外的英雄豪情, 充满了昂扬的斗志。作品荡气回肠, 铿锵有力。

二、漫游送别诗

李白以“狂野”为其外在形态,放荡不羁,恃才傲岸,什么都不放在话下。他也是一个爱好漫游的典型, 他的漫游足迹遍布全国, 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与人交往,不论贵贱,真情笃意,他在与孟浩然同游而不得不分手的时候,彬彬有礼地站在江头目送朋友远去,一直看不到帆影了还久久不能走开:“孤帆影远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他与农人之间感情也是醇纯至真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在以梁园为中心的十载重新漫游中结交了很多的朋友。在洛阳与同样漫游的杜甫相遇,又在汴京遇到了也在漫游的高适, 三人一起同游梁宋, 痛饮狂歌, 慷慨怀古。他以“ 醉眠秋共被, 携手日同行 ”来倾诉对杜甫难舍难分的深厚友谊。李白的漫游送别诗除表达与朋友的“不忍别 ”之情外, 还有对漫游之地的奇观美景的尽情描绘, 如《送友人寻越中山水》、《送友人游梅湖》、《别储邕之剡中》等;也有对入京赴举赴选者表示真诚的祝福, 如《鲁中送从弟赴举两京》、《送杨少府赴选》; 还有对仕途坎坷者和赴举落第者表示深切的同情与安慰, 如《送窦司马被贬宜春》等。

三、官场送别诗

科举制的实行, 为送别诗的兴盛提供了前提条件。尤其是在进士科考中设立的“ 以诗取士 ”制度, 使那些有望晋升的庶族知识分子特别热衷于诗歌的写作, 并经常以诗会友, 表达离愁别恨。由于科举考试, 一部分庶族知识分子考取了进士, 因此产生了一些官场饯别之作。王维的送别之作是其代表, 他曾过着过着“亦官亦隐” 的生活, 在任职期间结交了许多官员, 所以与官绅的祖席饯别之作, 在其送别诗中数量最多。

王维送友人仕宦时的送别诗, 写“ 喜别” ,“勉之忧国恤民” , 表达出对友人的祝福和劝勉, 虽饱含着思念之情, 但并不让人觉得伤感, 希望他们能成为廉洁的清官, 为朝廷效力, 为百姓造福。如《送李判官赴江东》, “遥知辨璧吏, 恩到泣珠人”对李判官期许殷切, 既盼望他能辅佐重臣, 以中原礼义教化蛮荒之地, 又希望他有“辨璧 ”之才明理通达, “泣涕 ”百姓身受恩泽。全诗格调健朗, 气度雍和。《送熊九赴任安阳》以魏国的应扬、刘桢喻友人的才华无人能比, 写出了送别的情景, 用文帝月夜集文人才子, 共游于西园的典故, 表达了“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的离别之情, 显得乐观旷达。《送宇文太守赴宣城》是诗人在长江上送别宇文氏时所作, 在凄冷萧瑟的秋天送别宇文氏, 虽然有“何处寄相思” 的离别之情, 但还是不忘勉励他“忧国恤民 ”, 希望他到任后“时蹇敬亭神, 复解罟师网” , 常为农人祈雨,给予渔夫恩惠。

孟浩然与王维同时, 年龄略长于王, 诗风与王维相仿, 世有“ 王孟” 之称。孟浩然的寄、怀、留别之类的表现人我交往的诗, 通常只是一种憾少知音、怀才不遇的感慨, 并无比较深刻或厚重的思想内涵。他的《夏日南亭怀辛大》诗中“欲取鸣琴弹, 恨无知音赏” 的诗意, 在其不少诗中频频出现。他冀盼朋友朝夕相伴, 闲话清淡。本来就“ 知音” 不多, 而一旦再有走离, 特别是当自己仕途失意而汗颜辞别, 更有离世之仙, 实在豁朗旷达不起来。其诗中除了多见这种愁情悲绪外, 即是“欲济无舟揖” 的无奈和“坐观垂钓者”(《临洞庭湖赠张垂相)》) 的侥幸心理。诗中很少有如王维的那种对自身力量炫耀的信心, 那种对自身价值肯定的勇气, 这正是其诗境界和审美价值远逊于王维的重要原因。孟浩然的(留别王维) 诗云:“ 寂寞竟何待, 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 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 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 还掩故园扉。”诗的用语之沉痛让我们联带起“凄凄惨惨切切” 的形象, 年已不惑“来游京师, 应进士不弟, 还襄阳。” 悲观无望而空自叹归, 其诗笼罩着深深的失败主义的阴握。他的(送杜十四之江南》古人评云: “ 不胜岐路之泣” 。诗云: “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依然是字字离泪, 突不出悲伤怨忍的情感纠缠, 迷惘于一时得失, 情绪终究调整不起来, 自沉于颓败的消极之中。无论作为隐士还是诗人, 孟浩然首先是盛唐社会的一员。其诗歌创作, 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社会的和谐发展, 不仅为士人提供了舒适的物质条件, 也为其精神自由提供了便利。与此前的隐者相比,他们对自然的选择具有更大的主动性, 并非险恶的政治环境逼迫他们藉此与社会对抗, 而是自觉地将身心交付与山水田园。这样, 盛唐的隐逸诗人就在社会与自然、政治与田园之间, 找到了一种平衡, 产生了和谐之美。孟浩然诗歌的创作基调, 正是基于此而形成的。

综上以观之, 我们可以看出盛唐气象的以下特征:

一、自信乐观的思想特征

强盛的国力,繁荣的文化,这对唐诗的繁荣与兴盛,对诗人地位的提高无疑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盛唐的送别诗中体现出的思想往往是对离别者的祝福和羡慕,而离别者本人通常也是乐观、自信的,充满了建功立业,求取功名的雄心壮志。例如高适的《别董大》,虽然是在“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的恶劣天气里和友人分别,但诗人并是沉浸于悲伤之中,而是豪爽地对劝慰友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又如一生有过三次大范围漫游的李白一直抱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不论其本身是否具有政治才能,一直都在期盼得到玄宗的重用,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

二、同游胜景、吟诗作赋,这在盛唐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风气。

正是因为盛唐的诗人通常云游天下,广泛结交,相聚和离别频繁,送别诗中才会给我们展现出其开朗豁达、进退自如、积极向上的一面。由于盛唐之际海内承平, 社会安定, 经济发达, 民生富足, 从而为文人士大夫提供了“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 南北漫游成了盛唐人的一大嗜好。许多诗人纷纷漫游全国。在畅游祖国大好河山的过程中, 他们结识了许多像他们一样对未来充满了理想而又怀揣大志的朋友。他们在一起时吟诗作赋、把酒高歌, 感叹知音难觅。自然,在分别之时, 这些有着共同志向和爱好的年轻人总是依依不舍。此时自然就产生了许许多多蕴含着深情厚谊的诗篇。这些诗篇是纯粹的抒发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没有政治色彩。

诗人的休闲状态,是开明盛世的产物,是盛唐气象的突出表现,是自由的文化空气里致生的一种生活生存模式。很显然,这种以自然情怀为情怀的休闲状态,不可能生成于一个政治**、经济凋敝的社会,不可成为一群穷窘潦倒者的精神状态。而休闲风气,使盛唐人的精神绝对放松,人的意志高度自由,比较起魏晋风度来,是一种真正的潇洒,是摆脱了社会压力而以极度自由为高蹈形式的人生境界,是消解了内心愤世嫉俗、消解了精神负荷的生命享受。在良性循环的社会秩序中,开放的文化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促成了诗人们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淡化了人们在仕途生涯中的个性束缚和人格压抑。这种休闲状态,是以所谓“山林风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富有强烈的时代特色。

三、民族边塞的政治交流

隋唐以来,由于边境战争的频繁,疆土的扩大,以及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人们对于边塞生活日渐关心,对于边塞的知识也逐渐丰富起来,一些诗人对边塞的风光以及生活充满了好奇和向往。特别到了开元前后,朝廷开始形成了以征战为荣的风气。到了盛唐时期,许多著名的诗人都亲赴边塞,入暮参战。例如岑参就有“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的豪迈之语,反映了诗人强烈的建功立业精神。而对于那些科场失意的文人来说,去边塞参战不失为踏上仕途的另一条出路,因此才会有“天子不召见,挥鞭遂从戎”(岑参《送祁乐归河东》)这样的诗句。正是盛唐诗人这种开阔的视野,广阔的胸襟以及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给送别诗抹上了一层豪迈浪漫的色彩。纵观盛唐时期的文学史不难发现:诗人们在仕进之前或者求仕受挫之后往往周游南北,广泛结交,与志同道合的友人们。

四、科举制的实行

科举制的实行, 为送别诗的兴盛提供了前提条件。尤其是在进士科考中设立的“ 以诗取士 ”制度, 使那些有望晋升的庶族知识分子特别热衷于诗歌的写作, 并经常以诗会友, 表达离愁别恨。由于科举考试,在这种优越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下,诗人们大多自信乐观,纷纷抱有跻身仕途求取功名的政治愿望。由此而产生的离别不仅没有感伤的基调反而还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盛唐的经济文化繁荣发达,政治环境相对宽松,诗歌地位得到了制度保障,这些优越的外部环境使得文人们自信乐观,求取功名之心也相对强烈。

总之,盛唐气象与唐朝政治的清明稳定、经济繁荣发展、民族关系的融洽和文化的交流是离不开的,正因为有了这些有利的条件,才有了盛唐诗人们那一偏偏反应这一盛世气象的佳作;而通过古人留下的这些佳作,我们又看见了盛唐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昌盛的盛世景况。

第二篇:论诗歌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综述

--诗歌盛唐气象论

[摘要]盛唐诗歌以其积极向上的风采、雄浑牵放的气质,被后世推崇为“盛唐气象”。 雄浑奔放的盛唐气象,是盛唐诗歌的主旋律,它是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唐帝国文化,政治,经济极盛与古典诗歌高度繁荣成熟所结出的硕果。这种气象,不仅从边塞诗歌作品雄浑豪迈的风格中体现出来,从山水诗歌作品清新优美的风格中体现出来,也从天真、浪漫的诗人作品中和现实、沉潜的诗人作品中体现出来。这种气象在诗歌的艺术形式,诗人的情怀、理想、精神风貌上也有所表现,它是该时期诗人群体创作共同形成的时代气象。盛唐气象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和反映,它是不可逾越的。盛唐气象,是盛唐时代的精神外现和性格形象,是盛唐诗歌普遍的基调。

[关健词]诗歌盛唐气象 形成 李白 田园诗 边塞诗 杜甫

一、盛唐气象概说

“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的是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后来的《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以后明清诗论家承严羽之说常把雄壮、浑厚二者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 

而“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简而言之,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的因素,一是思想的因素,一是文学自身的因素。首先,“盛唐气象”是盛唐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我们可以看到,开元、天宝的40多年间,是唐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富强繁荣的顶峰。唐玄宗即位后,注意戒奢侈、抑权候、轻摇役、正刑罚,整顿吏治、奖励农桑、兴修水利,进行了一系列有成效的改革,使全国迅速呈现出一片空前繁荣的景象。在贞观以来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基础上,盛唐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力量强大,人民生活安定,前期政治也比较开明。据历史记载,天宝元年的户口数较唐初增加了四倍。天宝八年,全国各主要粮仓藏粮一千二百六十五万六千六百二十石,其中以洛阳含嘉仓最多。杜甫在诗中写下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凛俱丰实。”(《忆昔》)完全是历史的真实记录。由于初唐时期取得对突厥、吐谷浑、高昌、吐蕃军事上的胜利,到开元时期,边患基本解除,唐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封建帝国。周边的属国纷纷依附,外交使节络绎往来,唐民族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高。这正是李白高唱“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古风》第四十六)的根本原因。此外,唐玄宗改革科举制度,为庶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进入政治舞台提供了更大的方便。这对唐代寒士文化的兴旺发展及盛唐诗歌的繁荣,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总之,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高涨、国家力量的强大、文化的繁荣,政治的开明化,使国家、民族处于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时期,使整个时代充满了朝气和希望。这样繁盛的时代,激发了诗人们对功业理想和自由人生的追求,激发了他们的欢乐精神和浪漫情绪。他们以其高亢燎亮的歌喉唱出了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效力国家和民族、实现个人理想与抱负的壮音雄声,格调鲜明,旋律突出,真切地反映出了唐代的文化开放特质和社会精神风貌。尤其是盛唐诗坛繁花似锦,璀璨夺目,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 第二,“盛唐气象”又与唐代诗人的思想解放密切相关。由于大唐帝国的版图的扩大、对外交流及国内的统一安定,也由于唐代统治者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思想文化政策,所以盛唐时期出现了空前的古今中外思想的大交流大融合,呈现出儒、道、佛、侠、纵横、阴阳、等各家并存、自由发展的局面。后来,唐玄宗又有意提倡儒道佛三家的同时并存和自由竞争。由于三教并存,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道家蔑视权贵、愤世处俗的思想,佛家鄙视现实、崇尚自然的思想对唐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综合发生作用,极大地开阔了唐人的思想境界,对唐诗的风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说,唐代诗人的思想的解放也是盛唐气象产生的原因。第三,是对前代优秀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盛唐诗人竭力扫除南朝至初唐的浮靡诗风,重视向汉魏古诗、乐府诗学习。注意发扬汉末建安时代明朗刚健的优良诗风。从诗歌本身的继承关系说,盛唐诗的雄浑特征就是得力于此。 

二、“盛唐气象”在诗中的表现

盛唐气象表现得最为充分、最完美的诗人,无疑是李白。李白的诗歌可以说是在众多诗人佳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他的诗歌最能体现出盛唐气象的特征来。深入地体会李白的诗歌,自然而然地,也能体会到诗歌中折射出来的那个时代精神,领略到那个时代诗歌创作的特点,从而能更好得理解盛唐气象这一概念。处于开元盛世的李白,曾以高昂饱满的情绪,纵情歌唱自己的理想与希望。这种理想与希望,充满了浪漫情调,涂染了一层颇为浓厚的神奇色彩,放射出十分耀眼的光芒。理想的追求与碰壁,鹏搏青天的幻想与不得志的牢骚发而为诗,使之大放异彩.李白诗歌表现了诗人极其宏伟的气魄,这种气魄是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出人意料的夸张,跳跃的语言表观出来的,充分表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这都不仅仅是诗人技巧的纯熟或辞格的巧妙运用,也不能仅仅认为是诗人天才的表现,而是盛唐—个时代精神在诗歌中最集中最突出的反映。这种富于独创性地表现时代精神的诗歌,是盛唐时代特定时期的产物。正是盛唐时代的蓬勃向上和洋溢着的理想主义精神,直接孕育了他的浪漫情怀,使盛唐人独有的英雄意识、自我意识和人生理想,在他的诗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少年行二首》之二)意气风发,激情昂扬,洒脱之姿溢于言表“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轻发俱怀逸兴壮思吃,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随意上天入地,有如天马行空,超然自得时代的精神风貌在他的意象中,在其多变的想象中得到提升“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鸿鹊之志所包含的诗人情怀,使诗人的理想主义精神与天真烂漫的性格,映照在盛唐如日中天的社会背景之上,如梦如幻,令人神往。

王维与孟浩然,一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们认为他们的诗宁静、优美、清新,认为他们感情的全部是疏淡的情怀。首先,我们先来看看盛唐气象在孟浩然诗中的表现。从孟浩然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既有时代主流之属—开阔壮大、蓬勃向上,也有个性之音—恬静安乐。生为盛世之人,当具盛世之魂。身处盛唐社会的孟浩然,不管怎样,其创作都会受到时代主流风格的影响,浸染上盛唐诗歌的共性色彩。前期最能表现其气质的则是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含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揖,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差鱼情。诗以开阔的胸襟、雄浑的笔力抒写秋日洞庭撼城动地的气势,诗歌意境开阔、宏伟,映照出创造者的博大胸襟,表现出了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而王维不甘寂寞与平庸的本性在他早期的塞上诗中也有其展现。“口暮沙漠睡,战声烟尘里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从军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口圆”(《使至塞上》)“回看射雕处,千里幕云平”(《观猎》)。细细体味,我们就可以感觉到一股雄阔之气和理想情怀从心底涌起。诗人笔下边塞图景的辽阔无边,正是作者胸怀大志、眼界高远的真实表现。孟浩然、王维后期诗作虽然偏向宁静秀美,但仔细观察体会,还是会发现在他们的不少作品中,仍然带着一股壮逸之气,恬淡之中掩抑不住强烈的感情。如:“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孟浩然《自洛之越》)读之,会给人一种清闲,乐在其中的假象。而“隙驹不暂驻,口听凉蝉悲”(孟浩然《送友人之京》)才是真正的孟浩然。盛唐的乐观向上不会遗忘每一个生活其中的人,一个一心向往建功立业且毕生不渝的他才是盛唐时代真正的孟浩然人。而王维的诗寂静中却处处是生的喧嚣,给人以万物生生不息的感觉,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欢快例如他的《山居秋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烷女,莲动下渔舟”。我们可以感觉得到在清新宁静的外表下是一颗充满热情而躁动的心。这种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正是唐代青春期的表现。而那充沛饱满的生命力,也正是盛唐强劲生命力的体现。除此之外,王维的边塞诗歌与山水田园诗歌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山水田园诗所蕴藏的生机、活力与热情,显示着盛唐的风采气质。

唐代的边塞诗的题材是比较广泛的。但就它的内容的侧重和艺术的高度来说,表现或涉及军事方面的作品无疑占据着主要地位。因为在唐代,抵御外敌,维护国家统一是其政治军事生活中的重大内容。依靠唐朝人民的文明智慧与强大实力,保持了对外大道的畅通,加强了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这种自信的、自豪的、开放的、开拓的、创造的、创业的盛唐精神,必然深刻影响着当时的许多诗人,并且直接体现到诗人们的诗作当中。在王昌龄,高适,岑参三位诗人的笔下,边塞诗尽现了盛唐人的豪气庄严的历史感,昂扬的民族自豪感与乐观的英雄主义,盛唐精神在他们的边塞诗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如,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字里行间充满了坚定的决心和胜利的信心,昂扬着民族自豪感与乐观的英雄主义,简直可以说是守卫边防安全、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安宁的诚挚誓言。又如,高适的“男儿本自重横行。”岑参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反映出一种很强的事业心,展现的是期望和鼓励驰骋疆场,扫除险阻,建立功勋的心态。这正是英雄时代才会有的强音。“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辽阔与雄浑,“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惊险与奇异,都不再成为悲歌,而是渗透着惊喜与豪迈的讴歌。无论是“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二首》之一)的时空激越,还是“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关爱情怀,都是盛唐时代人们独有的气质与情怀的体现。可以说,在他们的笔下,没有心灵的阴霆,没有情绪的悲伤,只有发泄不完的诗情与乐观自信的理想。《唐音癸签》引徐献忠的话评边塞诗“气骨琅然,词峰峻上,感赏之情,殆出常表”是相当精确的边塞诗人笔下铿锵有力的壮志与豪气,使盛唐的时代精神得到了最为完美的展现。

其实,盛唐的边塞诗写景抒情的风格,不管怎样都始终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出“盛唐气象”。盛唐边塞诗既可表现为尽情地歌颂雄奇的边塞风光或欢呼战争的胜利,也可表现为直接面对严酷现实的勇气与真诚。边塞风光有它雄奇的一面,诗人们尽可像岑参那样以新奇浪漫的眼光为之高歌,面对风雪交加的情景,却能生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美丽想象,让人们在严酷荒凉的环境中唤起对春天温暖的回忆和向往;但边塞的环境更有其恶劣荒凉的一面,诗人们也可像王之涣那样面对“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的荒凉严寒时,既不怨恨杨柳,也无须责备春风,而是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来审视现状,不做悲欢之态。盛唐诗人甚至能满怀豪情地面对死亡。王翰《凉州词》甚至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些都写得风骨凛然。这首诗所表现的是盛唐人审美观的一种突破和盛唐人特有的精神风貌。盛唐边塞诗中的豪情并非故作旷达,更不是空洞的豪言壮语,而是在面对艰难险阻甚至死亡的情况下,仍然能一笑置之而无所畏惧,这种真正的洒脱与旷达,只有盛唐边塞诗中才有。同样,西北边疆雄阔之中带有荒寒的美,也只有在盛唐才被人领略、被大量表现在诗中。这种笑对死亡的洒脱态度,这种对壮阔和荒凉严寒的美的欣赏,归根结底是那个时代国力强盛、民族自信心增强而产生的。这也正是“生为盛世之人,当具盛世之魂” 的体现了。

诗至杜甫而大成,诗之大变亦自子美始,此乃学界共识。诚然,中晚唐乃至宋诗的诸多变化都莫不可追溯到杜诗,杜诗的许多创意也确实为其所独有。但杜甫并非后世各种风格流派的唯一源头,他的诗歌创作一直紧跟时代的脉搏,没有游离于盛唐的诗坛之外。杜诗的“变态”其实是当时诗坛的共同趋势,他和周围的众多诗人共同缔造了盛唐气象. 杜甫的沉郁顿挫诗风无人不知,甚至有人据此将他划入中唐文学时期.理由是他的诗没有表现出盛唐气象。其实不然,他的诗歌创作一直紧跟时代的脉搏,没有游离于盛唐的诗坛之外。像上面谈过的山水田园诗人一样,杜甫也有其早期气度不凡的一面。他与李白一样,有着高度的自信与俯视八极的气概。 杜甫35岁前存诗仅20徐首,但基本都是所诈典型的“盛唐之音”。其《昔游》云:“往者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则杜甫之崭露头脚,正当盛唐诗歌成熟的开元十五年左右。沐浴在盛世文化中,杜甫年少气盛,胸次开阔,蔑视庸俗,笔锋凌厉。他写马:“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房兵曹胡马》。他咏鹰:“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画鹰》).他写登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可谓气势宏大,壮志凌云。“性豪业嗜酒,疾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壮游》)绝非凡庸等闲之辈.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打怀》)“吴楚东南诉,乾坤口夜浮”(《登岳阳楼》)运笔如椽,不亚于李白之诗更有“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才(《前出塞九首》之九)“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后出塞五首》之一)之语,同样丝毫不逊于边塞诗名家那种充满自信,饱含理想,积极奋进的情怀在诗中的显现,难道不是盛唐人独有的精神气象吗!随着杜甫生活的改变,他飘泊流寓时期的作品的确多是沉郁顿挫的,但仔细品味,就会觉出其中忧伤而不消沉,沉郁而不颓废的深意他的现实主义的诗作虽然饱含沧桑与辛酸,却有着无人能敌的气魄与力度。由此看出,杜甫的诗歌是没有游离盛唐之外的。我们可以知道杜甫震古烁今的伟大诗篇,既是其个天才、学养等因素的结晶,也是盛唐文化全面高涨的结果,更是社会发生巨大转折时期的产物。杜诗与盛唐诗风的演变相呼应,在多样化的风格中体现了盛唐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总体风貌特征。杜诗适其时而“集大成”,同时又“开诗世界”。其种种变态固然为后人将其划入中唐,以使诗史的流变更为清晰提供了依据,然正如叶燮《原诗.内篇》所说:“变化而不失其正,千古诗人惟杜甫为能”。把杜甫与盛唐气象剥离是不科学的,这不仅割裂了杜甫与盛唐诗坛的密切联系,也会本质上影响对盛唐气象含义的理解。杜诗丰富和深化了盛唐气象的内涵,杜甫同李白一样,也是盛唐气象的典型的体现者和实践者。

总之,盛唐气象是唐王朝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下的产物。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盛唐诗人也是盛唐社会和文化的产物。盛唐诗歌中的气象就是时代精神风貌、时代生命活力的最真实而充分的体现。它集中体现了盛唐时期的文学风尚与艺术特色。盛唐诗歌,展现了诗人自身的气度与志趣,反映了整个盛唐的气魄与力量。这气象之恢宏,诗歌之繁荣,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

参考文献:

[1] [南宋]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 林庚.唐诗综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4]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 袁行需.《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光明日报,1999, 3, 25.

[6] 陈伯海.《唐诗学引论》[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8.

[7]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 孙殊青.李白诗论及其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57.

第三篇: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周成芳

在中国古代文学这个丰富而灿烂的花园里,唐诗无疑是众芳中的奇葩,而李白则是其中夺人耳目的硕果。李白,作为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以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雄奇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记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贺知章称赞他为“谪仙人”;杜甫说他的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唐代的诗坛,李白之出现,犹如石破天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千年来后人对他的研究一直热情不减,其人其诗是一个长盛不衰、经久弥新的话题,形成一道绚丽多彩的文化景观,这就是“李白文化现象”。现代学者用浪漫、豪放、飘逸等词语来概括李白的精神与艺术风格。本文试从盛唐气象来探究他的作品清新俊逸风格形成的因素。

一、没有盛唐,就不会产生李白。

盛唐是诗歌黄金时代的神话,后代往往将这一时期等同于李白和杜甫,这是可以理解的,一旦把李白和杜甫从时代里抽出去,“盛唐”这个词眼便显得空洞无力、暗淡无光了。但是,天才人物左右不了时代的步伐,恰恰是随时代的推移,才不断有所谓的天才出现。我们的目标不是用主要天才人物来界定时代,而是用那一时代的实际标准来理解、正视最伟大的诗人。

从环境、时代的背景出发,伟大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而只是一个艺术家家族的杰出代表。有如百花盛开的园林中的一朵更美艳的花,一株茂盛的植物的“一根最高的枝条”。而在艺术家族背后还有更广大的群众:“我们隔了几个世纪只听到艺术家的声音,但在传到我们耳边的嘹亮的声音之下,还能辨别出群众的复杂而无穷无尽的歌声在艺术家四周齐声合唱,只因为有了这一片和声,艺术家才能成其为伟大。”(丹纳《艺术哲学》)

唐诗在开元、天宝盛世全面繁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把山水田园的静谧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等一大批名家。后人对此时期的唐诗有许多的评论,概括地说就是骨气端翔,兴象玲珑,无工可见,无迹可求,而含蕴深厚,韵味无穷。作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诗人李白,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则滚滚滔滔,美如清水芙蓉。他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包容了那个时代所拥有的特色,又超越了那个时代,反映了那个时代昂扬的精神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讲,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他的名篇《望庐山瀑布》这样写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将庐山一个最典型的风景点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大手笔,描绘得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紫烟”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很美,而且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的风俗。

自公元624年唐王朝一统中国,经过太宗、高宗、武则天、玄宗前期一百年的持续发展,唐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的朝代。国力的强盛,政策的开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儒、道、佛三家思想并行发展,这一切为唐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道路。盛唐的士子们因此对人生普遍抱有一种积极、乐观、进取的态度,集自信与狂傲于一身。如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与常见的送别诗不同,它一反往常送别诗常见的黯淡笔调,而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新轻快的景象。再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与王维的《渭城曲》一样,同为送别友人的诗,都是给人一种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是抛弃了传统的悲伤情调,没有沉重的感觉。盛唐诗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更具有理想色彩,使其成为盛唐精神的一个标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整幅画面情景交融,给人苍茫广阔的感觉。诗人对朋友远行的惜别之情,对于不能同游的惋惜,以及对扬州胜景的无限神往,尽在江边送别的形象之中了。再如李白的《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是一首旅人思乡的的情感诗,他乡客愁可以说是诗歌的一个普遍的主题,李白这首诗却有意翻新,把“兰陵”和“美酒”联系起来,“玉碗”有了“琥珀光”的感觉,这样扫除了别诗那种沮丧的外乡异地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人迷恋的感情色彩,一种留恋忘返,宾至如归的情绪,使他“不知何处是他乡”。全诗写得豁达开朗、一泻无余,充分体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唐代的民族和文化背景,使得它比起汉代和宋代等统一的封建王朝,诗坛成批涌现脱略小节、豪荡使气、富有开拓精神的才士,发出中国诗史上音量最足的浪漫主义合唱。“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这就像植物只有在适宜的气候、土壤中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李白的出现与盛唐的方方面面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李白的《忆秦娥》曰:“太白纯以气象胜。”这亦可以用来评价他的诗歌。气象,指作品通过气势和意象所呈现出的整体风貌。所谓“纯以气象胜”,意思是完全以气象雄浑取胜。这气象不是一个人就可以造就的,是在盛唐气象的照映下才光芒万丈。严羽《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诸公之诗,既笔力雄壮,又气象雄厚。”“笔力雄壮,气象雄厚”八个字是能够概括盛唐诗歌风貌。开元时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二句,一开始就形成开展的、向前行进的气氛,诗人眺望眼前的山水,带着欣赏的意味。颔联写出长江下游水势浩淼、风帆高举之情状。王夫之说“风正一帆悬”一句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指从“一帆悬”中传出阔大顺畅的景象。颈联写残夜还未消尽之际,海上一轮红日已经喷薄欲出;旧年还未过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预先进入大江。虽是一年将尽而又一夜将尽,且又在路途之中,然而所表现的却是一种光明展望、辞旧迎新的情绪。这首诗在阔大的境界中有一种和乐的气氛、雍容的气度。

唐代这样一个兴旺发达的社会,生活本身就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而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诗人又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意的眼光看生活,因而即使是在平常的、习见的生活中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为乐府旧题,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抒写少女对情人的思念,表达真诚缠绵的爱情。李白借旧题不单是表达相思愁苦,更借思妇之口,“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表达了对胜利的渴望,对和平的呼唤。全诗先景语后情语,将秋月、秋声、秋风织成浑然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情俨在。语言自然清新,明白如话,流丽婉转。唐诗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在他繁荣昌盛时期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美,也表现了这样一个时代中人们比较健康昂扬的精神状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表现的就是人们在和平岁月里的生活感受和情思。面对着浩渺的春江、海潮,面对着无边的月色、广阔的宇宙,萦绕着绵长不尽的情思,荡漾着对未来生活的柔情召唤。人们的思索、追求、期待、召唤,表面上是由春天的良辰美景惹起,被春天的旋律催动,实际上却是那个健康发展的时代生活带来的。

从以上的几方面可以看出,李白的豪放洒脱的个性魅力在当时不是孤木,不是独一无二的,只是由于他天生的气质融入这个时代更具典型性。但这不是说否认李白的天才。他是天才!正如丹纳所说,“严格说来,精神气候并不产生艺术家;我们先有天才和高手,像先有植物的种子一样”。艺术家需要一种必不可少的天赋,便是天大的苦功天大的耐性也补偿不了的一种天赋,否则只能成为临摹匠与工匠。正如李白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的材便是天才诗人的灵感与想象,便是那种天生的独立个性,以及将这个性很好地融入诗歌中的天赋。当他像石子一样投入雄浑的时代之海里,便引起了巨大的波澜。

第四篇: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前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手工业技术的提髙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

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和掌握唐朝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的主要成就。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

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情,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德才兼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唐诗。 教学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从唐太宗的“自古皆

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态度,能够认识到我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如何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作,是本课的又一个难点。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唐朝相关多媒体、曲辕梨和筒车图等 【教学过程】 —、复习

二、导入新课 在唐朝初期,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贏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拥戴。在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领袖——“天可汗”,这位皇帝是

谁?他为什么能获得各民族的尊重?通过上述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

三、讲授新课 (一)经济的繁荣

1. 总述唐初的经济发展。

2. 讲农业的发展,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概括出唐代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1)讲农业工具的改进时,可做如下安排: ① 制作“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比如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如果能制作模型教具让学生进行演示,则直观效果会更好。

② 讲述筒车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或制作实物模型教具,或利用电脑制作有动画效果的筒车模型,以便更直观形象地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2)学习纺织业、陶瓷业的发展时,可以通过精心挑选给学生提供一些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并鼓励学生谈谈他们的感受,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3)讲长安城时,一定要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对长安城的布局有一定了解(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再加工一下插图,

如可以利用电脑制成可变化的长安城平面图)。 (二) 民族交往与交融

学习过程中,注意以下内容:①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②7世纪吐蕃的杰出的政治家松赞干布做了赞普,他统一了青藏髙

原;③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④8世纪初,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

给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和同为一家。⑤唐朝时汉族与一些北方少数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⑥唐太宗被尊奉为

各族的“天可汗”。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学习过程中,注意概括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及原因:①特点:开放、充满活力,昂扬进取、积极向上;刚健豪迈。②原因:唐朝经济的发展,政策的开明,社会的开放包容。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

(1)唐诗的黄金时期: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气象万千,名家辈出。 (2) 最著名的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列表归纳: 诗人 生活时代 称誉 诗歌特色 代表作 李白 盛唐 “诗仙” 豪迈奔放,又清新 飘逸,想象丰富,语 言轻快 《早发白帝城》、 《萄道难》

杜甫 盛唐转衰 “诗圣” 气魄雄浑,语言精 练凝重 “三吏”“三别”

白居易 中唐 一 通俗易懂 《秦中吟》《新乐 府》

(3)选读几首唐诗,加深对著名诗人及其诗歌特点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我国诗歌文化的丰富与灿烂。

从“人、时、事”三个角度分别选择唐诗组织互动研讨:诗歌勾勒出的是由盛唐的繁荣到中唐安史之乱的社会动荡,再到中晚唐的社会阶层贫富分化和矛盾尖锐,昭示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同时也看出不同创作者因为所处时期不同,视角不同,态度不同都会对文学作品产生不同

影响。

诗中有人:青年狂放不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年失意离开长安安能摧

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晚年流放自省:“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浪漫主义的诗仙李白也经历了人生的起伏波折,诗中勾勒出他心境的变化。

诗中有时:有“诗圣”之称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中看中唐安史之乱前后的变化:755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分化;759年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战乱场景;764年回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的盛世追忆,从宏观视角呈现出唐朝由盛转衰的变局。

诗中有事:新乐府诗人A居易《卖炭翁》节选:“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其中的人、故事;

“牛、车、骑、红绡、绫”等从微观展现历史细节。 2.其他

(1)书法:颜真卿、欧阳询;

(2)绘画:阎立本、吴道子(画圣);

(3)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也成就斐然。

四、课堂小结(利用多媒体课件)。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五篇:笫3课盛唐气象教学反思

所谓的盛唐气象,是宋、元、明、清时代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下面是关于笫3课盛唐气象教学反思的内容,欢迎阅读!盛唐气象教学反思本课使用图片和视频,增加直观性。利用各种途径找到本节课教学所需要的曲辕犁的视频、筒车和唐三彩等的图片。找学生现场讲解曲辕犁、筒车的使用方法,这样既有趣味性,又使学生对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这节课学生上的轻松,课堂上讨论声热烈,学生被老师设计的活动调动起来,在剩下的五分钟时间里让学生归纳本课。并围绕一根主线──盛世气象,探究出现盛世气象的原因,盛世气象的表现和唐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这样这一节就做到了有放有收。

今后在教学中要不断完善教法改变了老师一味讲历史的局面,使历史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并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主动学习模式。盛唐气象教学反思

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

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起引导作用,在学生提问、回答过程中,适时、合理引导。盛唐气象教学反思

1、使用图片和视频,增加直观性。利用各种途径找到本节课教学所需要的曲辕犁的视频、筒车和唐三彩等的图片。找学生现场讲解曲辕犁、筒车的使用方法,这样既有趣味性,又使学生对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2、 及时的小结,回归课本。这节课学生上的轻松,课堂上讨论声热烈,学生被老师设计的活动调动起来,在剩下的五分钟时间里让学生归纳本课。并围绕一根主线──盛世气象,探究出现盛世气象的原因,盛世气象的表现和唐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这样这一节就做到了有放有收。

3、 活动设计反复推敲,使之不断完善,学生也饶有兴趣,改变了老师一味讲历史的局面,使历史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并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主动学习模式。

4、 不足:一节课下来,活动的时间把握上较难,在突破本课的难点时比较仓促,这是我需要认真修改的地方;

在活动的设计上更应注重活动的趣味性,这点还可斟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读书社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大数据发现时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