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动物寓言的形成原因论说

2023-01-06

先秦时期的动物寓言往往是作为一种有故事情节, 以动物为主角的比喻散见在诸子散文中。它们大多都从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民间逸闻提取素材, 然后进行加工创造。这些寓言大多收录在诸子百家或一些史书中, 这些故事语言平实有力, 思想内容极其丰富。

其中, 《韩非子》的动物寓言数量最多, 共计约39则。这些寓言, 是韩非为了阐述和宣传他的法治思想和哲学思想而精心编纂的, 是典型的政治、哲理寓言。韩非的动物寓言, 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复杂纷纭、变化万千的现实生活, 大至国家治理, 小至世俗道理, 均纳于笔下, 其内容之广泛, 形象之众多, 情节之纷繁都可堪称先秦同类寓言之最。

作为先秦文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动物寓言研究具有着很大的挖掘空间, 动物寓言的数量虽然不多, 但是分量却很重。虽然在20世纪, 很多学者对这些寓言进行了研究, 但将先秦诸子单独一部著作中的动物寓言作为单独对象进行研究则少之又少。本文试图对《韩非子》中的动物寓言形成原因进行全面梳理与探讨, 以求更为深刻地把握其文学价值。

一、受先秦神话传统和历史传说的影响

《韩非子》中的动物寓言从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中汲取养分, 从中取材。虽然《韩非子》中来源于神话中的动物寓言非常少 (5则) , 仅占全部的14.6% (为“涸泽之蛇”、“虫有虺者”、“鸟有翢翢者”、“三虱食彘”) , 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神话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创作。经过韩非加工改造神话故事后创作的动物寓言往往非常贴近现实生活, 远离原本神话中的那种“虚妄性”, 其意图是为了借动物故事讽刺当时的时事。

二、受《庄子》动物寓言的影响

韩非的动物寓言在行文中可见有对庄子文风的模仿。例如《韩非子·说林下》“三虱食彘”:

三虱食彘, 相与讼, 一虱过之, 曰:“讼者奚说?”三虱曰:“争肥饶之地”一虱曰:“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躁耳, 若又奚患?”于是乃相与聚嘬其身而食之。彘曜, 人乃弗杀。

繻需者, 豕虱是也。择疏鬣, 自以为广宫大囿;奎蹄曲隈, 乳间股脚, 自以为安室利处。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 操烟火, 而己与禾俱焦也。[2]

两者比照, 韩非在对寓言的叙述上更为具体与鲜活, 但主旨与主要情节仍然遵循了庄子文中的原型。

这两篇“虺虱”寓言在故事情节、行文模式上有着很大的契合之处, 可以说《韩非子》的动物寓言承袭了《庄子》奇特丰富的想象力, 而且在其基础上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韩非承载其政治思想的载体

(一) “法”

作为治国的必要手段, 韩非的“法”是国家得以正常运行的保障, 也是治理国家的匕首。《韩非子》一书中的动物寓言是用来论证法的重要性的, 以《韩非子》中的“社鼠”为例, 这则寓言虽然不是完全以动物为主角。

这里的“社鼠”是指在土地庙中生活的老鼠。虽然庙里庄严神圣, 但却出现了亵渎神灵的老鼠, 韩非认为“熏之则恐焚木, 灌之则恐涂地”, 其意是指朝堂之下生存着很多投机倒把的奸臣劣绅, 他们阻碍了国家的发展, 但这些人根基过深, 盘根错节, 即便正直的人想要清除他们, 拯救国家, 也难免会对体制带来严重的破坏。

若另从韩非法治思想来说, 韩非认为应该用法治来取代人治, 来治理“社鼠”问题, 将法作为国家的最高准则, 用规则制度来约束害群之马, 因为人治要完全依赖官员和贵族的个人品质, 但法律则可用规则和杀一儆百的警示, 让那些“社鼠”敬畏国家权力, 约束自身行为。即“社鼠”虽然无法绝对清除, 但可以通过对庙堂的合理治理和日常维护, 来防止更多“社鼠”侵入和给庙堂带来更大的破坏, 放在国家治理上, 则是要建立严格规范的法制体制,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用法来治理国家, 约束群臣与百姓。放在当时的背景下, 韩非更是鼓励用严刑峻法来鼓励国家采用耕战的手段来不断强大自身。

(二) “术”

韩非是法家法、术、势的集大成者, 韩非的“术”建立在申不害的君王之道上, 但不同于申不害醉心于让君王用权术将臣子玩弄于股掌之间, 韩非更重视“刑名之术”, 即君王要利用严格的考核赏罚机制, 来维护自身的权力, 驱使群臣为国效力。

例如:“狗恶酒酸” (《外储说右上》) 的故事:

宋人有酤酒者, 升概甚平, 遇客甚谨, 为酒甚美, 县帜甚高著, 然不售, 酒酸。怪其故, 问其所知。问长者杨倩, 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 而狗迓而龁之, 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这则动物寓言中, 韩非明确将君臣关系比喻为买卖关系, 寓言中卖酒人酒的质量虽然非常好, 因为狗过于凶猛而生意惨淡, 最终佳酿变质, 其潜台词是如果君王亲信昏庸的奸臣, 即便君主非常贤明, 国家根基好, 但也会因为奸臣的为非作歹, 导致贤明之人纷纷远离朝堂, 国家制度也会日趋败坏。虽然很多时候奸臣与狗一样, 都非常忠诚于主人, 无时不刻不在讨好主人和君王, 不断满足主人和君王的需求, 但最终凶猛的狗和昏庸的奸臣, 都会给主人或君王带来灾难。

韩非用此寓言告诫统治者, 要时刻对了解国家实际情况, 要对官员了如指掌, 要定期对官员进行考核, 亲贤人, 远小人, 要任贤使能, 使不同能力的官员各司其职, 君王治理国家, 如果仅仅自己贤明、自己能力强是没用的, 合格的君主应该是善于用人之人。微言大义, 这则寓言所传达的道理, 也同样被历史所验证, 比如秦始皇雄才大略, 但最终因任用赵高而导致身死后, 被赵高联合李斯发动沙丘政变, 导致胡亥继位赵高篡权, 秦朝覆灭。而之后楚汉相争, 不懂用人的项羽最终败给了善于用人的刘邦。这正是韩非这则寓言的现实映照。

(三) 朴素的辩证法

辩证思想在韩非的动物寓言中也有反映。韩非认为矛盾对立的事物往往统一在所有事物中。因而要学会调和平衡各类矛盾, 要在博弈中学会共赢, 而非相互争斗而最终导致零和局面。

《说林下》中“三虱食彘”告诉人们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统一体, 不能脱离整体存在。

三虱食彘, 相与讼, 一虱过之, 曰:“讼者奚说?”三虱曰:“争肥饶之地”一虱曰:“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躁耳, 若又奚患?”于是乃相与聚嘬其身而食之。彘曜, 人乃弗杀。

虱子和猪是一个整体, 猪是虱子的寄生之地, 但他们却相互斗争, 最终导致整体的灭亡。

由此可见, 韩非的朴素辩证法观和“法、术、势”三位一体的权术观与法治观, 融合在各类动物寓言中, 这一思想被原就遵循商鞅之法的秦国所学习利用, 为其一统六国, 缔造统一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动了中国大一统国家体制的形成, 顺应了历史潮流。

韩非的动物寓言继承了上古神话的传统, 吸取了《庄子》的精华, 结合了大量的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 并且韩非通过自己的智慧创作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动物寓言故事。这些动物寓言主要是借助动物故事, 以动物为象征喻人, 或者是把动物的某一行为比作一种社会现象, 因此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四、结语

韩非的动物寓言故事含义深远, 于国于民都有较高的启发价值, 对当下来说, 我们要始终坚持依法治国的路线, 在官员任用上, 要严格考核制度, 不断打造服务型政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这些寓言亦可应用在各类组织的建设上, 比如一个企业也要学会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和用人机制, 来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不断提高收益, 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摘要:寓言是寄托之言, 是作者自觉地将自己想阐述的某种道理或哲理寄托在一个小故事里。我国的寓言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后漫长的奴隶制时代, 繁荣于战国时期, 最早散见于先秦诸子的哲学及历史等著作中。而动物寓言作为先秦寓言的一个分支, 内容上精妙简洁、诙谐幽默, 手法运用十分巧妙, 蕴含着丰富的哲理。《韩非子》的动物寓言可以从主体对象和组织结构上划分为不同类型, 《韩非子》中的动物寓言承载着其政治思想, 其形成受着先秦神话传统和历史传说, 以及《庄子》中的动物寓言的影响。

关键词:韩非子,动物寓言,形成原因

注释

1[1]王焕镳.韩非子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2[2]庄子撰, 王先谦, 刘武注.庄子集解内篇补正[M].北京:中华书局, 2010.

3[3]公木.先秦寓言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 1984.

4[4]韩非撰.《韩非子》校注组注, 周勋初修订.韩非子校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6.

5[5]朱思信.论韩非哲学和寓言的特点[J].新疆大学学报, 1990 (4) .

6[6]王舸.《韩非子》寓言的批判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5.

7[7]宋兴昌, 朱卫国.《韩非子》寓言的取材及成因[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2010, 8 (02) :69-71.

8[8]冉雪.《韩非子》寓言研究综述[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1 (05) :104-10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法律移植过程中的本土化问题论文下一篇:絮凝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