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与自动化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2022-10-28

电气与自动化专业参考文献

[1]孙振刚,孔莲芳.一流本科建设下创新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评《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2,(10):100-101.

[2].南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2,(05):195.

[3]王国宾,高英侠.电气自动化技术基于“1+X”证书的课证融通专业核心课程设置[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2,(09):164-166.

[4]王超阳,刘德胜,陈晓伟,孙悦.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经济师,2022,(09):205-207.

[5]王虎.“1+X”证书制度下中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科技与创新,2022,(17):173-175.

[6]张龙音.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研究——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为例[J].就业与保障,2022,(08):151-153.

[7].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简介[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2,(04):191.

[8]库品磊.钢铁企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的应用研究[A].上海筱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Proceedings of 2022 Shanghai Forum 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New Materials(ETM2022)(VOL.1)[C].上海筱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上海筱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2:71-72.

[9]陈绍勇.基于核心素养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探索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29):175-177.

[10]严龙珠,钟方,魏星.高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与研究[J].山西青年,2022,(14):32-34.

[11]顾添翼,吴长贵.“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探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03):75-79.

[12]朱琬璐,智鹏飞,邱海洋,王慧.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性人才的应用价值[J].现代职业教育,2022,(19):98-100.

[13]黄沁元.AI时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22,(18):77-80.

[14]党红云,刘敏.基于双高背景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J].科技风,2022,(12):94-96.

[15]杨馥华.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训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2,(02):188-190.

[16]韩红培.基于OBE理念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目标达成度研究与实践[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2,(04):252-254.

[17]胡堃,邓先明.“双碳”目标驱动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煤炭高等教育,2022,(02):128-132.

[18]许波,谭铮.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创新改革初探[J].时代汽车,2022,(05):55-56.

[19]王欣钰.信息时代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方法探讨[J].中华建设,2022,(02):30-31.

[20]岳威.“一带一路”背景下电气自动化专业双语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设备工程,2022,(02):261-262.

电气与自动化专业期刊论文参考文献

[21]徐顺,曹先洪,杨雪婷.新工科背景下云南省民办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探究[J].大学,2021,(S1):10-12.

[22]周小杰,黄友锐.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喀什大学学报,2021,(06):97-101.

[23]徐菊香.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化教学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23):181-183.

[24]崔维娜.“双一流”背景下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与发展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228-229.

[25]赵成荣.新时期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思路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12):157-159.

[26]孙静,吴姗姗,周锡雷,杨秀领,刘永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职业道德修养校企共编教材探析[J].科技视界,2021,(33):65-66.

[27]王暖.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网络课程建设研究[J].职业,2021,(21):91-92.

[28]王小红,罗芳,张志亮.电气自动化专业“3+2”专本衔接协同育人课程体系的构建[J].科技风,2021,(25):16-18.

[29]张晖.西部地区电气自动化专业高职本科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1,(13):26-28.

[30]杨正祥.人工智能在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21,(06):21-23.

[31]党玉洁.关于虚拟仿真实验助力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探析[J].科技风,2021,(13):78-79.

[32]李琼.基于逆向式课程体系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1,(02):32-33.

[33]徐琳俊.浅析中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03):170-171.

[34]黄德章.电气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教学中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1,(05):118-119.

[35]赵艳秋,赵飞,张会芳.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训室的建设[J].学园,2021,(03):80-82.

[36]许衍泽.工匠精神视域下电气自动化专业技能课程实训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学,2020,(23):41-43.

[37]杨细芬.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学园,2020,(33):63-64.

[38]杨俊玮.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探析[J].农家参谋,2020,(24):237+240.

[39]郭振芳.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与实践研究——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英语》[J].电镀与精饰,2020,(10):52.

[40]胡海林,汪涛.虚拟仿真实验助力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教学[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10):7-9.

电气与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1]王桂彬.电气自动化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新通信,2020,(15):199.

[42]刘洋,张运波,钟菲,贺琳.面向未来的新工科视域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技术与市场,2020,(07):29-30.

[43]杨星.电气自动化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20,(12):109-110.

[44]罗昕,魏海燕.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J].电子制作,2020,(12):64-65.

[45]徐菊香.岗、课、赛、证融通模式在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中的应用[J].大学,2020,(18):5-6.

[46]吉畅.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课程改革实践[J].集成电路应用,2020,(05):92-93.

[47]吴琼.试论电气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及培养策略[J].知识文库,2020,(09):177-178.

[48]孙传庆.高职关诘缙远ㄒ悼纬痰慕谈挠胧导鵞J].中外企业家,2020,(05):170-171.

[49]高严.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J].教育现代化,2019,(A0):84-85.

[50]杨馥华,段五星.基于产业群的电气与工业自动化专业群建设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33):110-113.

[51]姚伟.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25):60-61+98.

[52]黄品答.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11):76.

[53]蔡夕忠.电气自动化专业一体化教师培养研究[A].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秘书处.中国职协2017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一二等奖)[C].: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秘书处,2018:4216-4226.

[54]杨文新.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高职与应用本科一体化课程体系——以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为例[J].职教通讯,2017,(30):5-8.

[55]彭德奇.关于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河北农机,2017,(07):29.

[56]高先俊.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07):15.

[57]陈玲,苏韬.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25):94-95+108.

[58]易靓.浅析电气与自动化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6,(33):11.

[59]赵晓峰.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职业体能培养方法的研究[D].导师:闫虹.成都体育学院,2015.

[60]董艺,乔志杰,路月潭.以“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以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04):80-83.

[61]令狐金卿,陈连贵,曲祥君,熊中刚.地方师范院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科技视界,2014,(21):52+63.

[62]康亚柯,冯东阳,项恋.具有矿业特色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现[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6):138.

[63]孙萍.民办高校建筑电气与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06):84-86+93.

[64]邢贵宁.工学结合模式下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的研究[D].导师:刁哲军.河北师范大学,2012.

[65]安艳玲,刘静.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特色专业的建设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6):153.

[66]王君艳,严正,潘俊民.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S1):21-24.

[67]张可心,杨美娜.浅谈职业教育下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8):46.

[68]杨兆华,苏彩红,王飞.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S1):37-39.

[69]程红,邹甲,王彦文.具有矿业特色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0,(02):87-88.

[70]王君艳,严正.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定位下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培养计划[A].教育部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教育部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9:204-207.

[71]杨兆华,苏彩红,王飞.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A].教育部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教育部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9:136-139.

[72]孙元章,李裕能,胡钋.《走进电世界——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概论》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A].教育部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教育部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9:440-443.

[73]徐继宁,李颖宏.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建设探讨[A].教育部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教育部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9:51-53.

[74]钱红.提高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函授教育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08):184-185.

[75]张彩霞.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8,(04):107-108.

[76]丁坚勇,王洪新,饶凌平.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S1):11-13.

[77]唐贤伦,胡向东,罗萍,罗洪平.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通专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02):5-7.

[78]赖晓阳.大电类课程体系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A].教育部全国高校2006-2010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1)[C].教育部全国高校2006-2010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8:37-40.

[79]赵娟,李辉.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04):35+37.

[80]陈红艳,刘兆峰,阎俏,段晨旭,王岷.《电气CAD》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7,(24):40-41.

[81]郭伟.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培养定位与课程建设的思考[A].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2006,2007:72-74.

[82]艾欣,刘宝柱.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建设及发展[A].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2006,2007:101-104.

[83]薛东江.培养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发展前沿探索[A].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2006,2007:164-168.

[84]程红,尚欣,卢其威,王聪.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发展浅谈[A].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2006,2007:209-211.

[85]华小梅,丁坚勇,骆丹.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2006,2007:225-227.

[86]薛东江.用系统方法研究和分析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A].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2006,2005:93-97.

[87]林东江,蒋文薛.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与探索[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四川省电工技术学会理论电工专业委员会、四川省电机工程学会理论电工专业委员会、成都市电机工程学会理论电工专业委员会.电工理论与新技术200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四川省电工技术学会理论电工专业委员会、四川省电机工程学会理论电工专业委员会、成都市电机工程学会理论电工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2004:83-85.

[88]巫付专,冯玉生,姜宏伟,马彦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建筑电气专业方向的可行性分析[A].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2006,2004:43-45.

[89]冯晓云,李群湛.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A].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2006,2004:55-63.

[90]洪乃刚,张捍东,汪小平.在电气信息学科基础上构建电气自动化专业[A].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2006,2004:132-134.

[91]张九根,马小军.培养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的人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A].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与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与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2006,2004:13-18.

[92]陈慈萱,张元芳,谈顺涛,陈允平,刘涤尘.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平台课的改革实践与体会[A].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与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与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2006,2004:198-200.

[93]刘俊平,夏彬.我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学生工业实习现状及改革尝试[A].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与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与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2006,2004:221-224.

[94]陈昊.产学研合作培养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人才[A].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与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电气工程与其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中国电力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2006,2004:282-284.

[95]李晓竹,孟庆春,徐建华.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S1):1-2.

[96]王向红,章丽芙,戴晓星,陈大路,苏绍兴,倪步喜,陈继权.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亚龙教仪有限公司.面向电气产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Z].项目立项编号:2011R30039.鉴定单位.鉴定日期:2002-12-16

[97]邱捷.进一步拓宽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口径的研究与实践[A].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第一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6,2002:13-16.

[98]冉树成,吴建强,郑滨,胡桂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修订的指导思想及具体方案[A].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第一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6,2002:52-55.

[99]李晓竹,孟庆春,徐建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A].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第一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6,2002:69-72.

[100]熊元新,范伟.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开设“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探讨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0,(03):4-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信息管理变革研究论文参考文献下一篇:礼俗文化再研讨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