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法读书笔记

2022-07-12

第一篇:国际商法读书笔记

国际商法笔记重点

国际商法:是调整国际商事贸易与商事组织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指营业地处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所订立的货物买卖合同。

发价:凡是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的人提出订立合同的建议,如果其内容十分确定,并且表明发价人有当其发价一旦被接受就将受其约束的意思,即构成发价。 1产品责任法:指由于产品的缺陷而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害,因此使得该产品的制造者或销售者承担赔偿责任的法律。

.汇票:指由出票人签名出具的,要求受票人于见票时或于规定的日期或于将来可以确定的时间内,向特定人或凭证特定人的指示或向持票人支付一定金额的无条件的书面支付命令。

第二篇:商法读书笔记二-侵权法

读书笔记

Topic 2

The Law of Torts

Plaintiff 原告

Defendant被告

Tort侵权

Duty of care 注意义务

(Tips:结合侵权法the law of torts的理论,negligence的含义是疏忽、怠慢,这个字很多时用在专业人士身上,主要针对专业人士并没有根据他们的专业操守、行为,而作出适当的做法,至使他们的客户因此而蒙受损失。可以把duty of care 理解为因为行为人主观上的疏忽,而未尽到相应的注意义务,而这个注意义务的要求因为行为人为专业人士,所以要高于一般人。) Liability 法律责任

Negligence 过失

Fraud /deceit诈骗、舞弊

Liable 有责任的

Reform 改革

Dispute 纠纷

Omission 忽略

Apportionment 分摊

Rescission 废止

Breach 违反、打破

Mortgage 抵押

Foreseeable 可以预见的

Pure economic loss 纯粹经济损失

Monetary compensation 经济补偿

Statutory remedies法定补救措施

Misrepresentation/misstatement虚假陈述

读书笔记

Commercial conduct 商业行为

Remoteness damage偏远伤害

Causation 因果关系,引起

Defences抗辩:

1.Voluntary assumption of risk ,also called “volenti non fit injuria” ,自愿承担风险

2.Contributory negligence 共同过失

Third party 第三方

Disclaimers 免责声明

 define and give an example of a tort;

Torts:A civil wrong which gives the injured person the right to sue for damages. Examples of torts include negligence, deceit, defamation and assault.

 list the elements of the tort of negligence and apply them to a practical situation; 3 elements: duty, breach and the foreseeable damage

 explain the concept of ‘remoteness of damage’ in negligence cases;

Where the defendant’s negligence has caused the plaintiff’s injury, the plaintiff is only compensated where the damage caused by the defendant was reasonably foreseeable. Consequences are

reasonably foreseeable if they are the result of the occurrence of a risk which the reasonable man would describe as remote.

 Causation.

Causation requires the plaintiff to show that the defendant’s negligencecaused, or materially contributed to, the plaintiff’s loss. This may be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but for’ test: the question asked is, ‘Would the plaintiff’s loss have occurred ‘but for’ the defendant’s negligence?’If the loss would have occurred even if the defendant had not been negligent, the defendant is not liable.

第三篇:国际金融读书笔记

国际金融读书笔记 国际金融的主要内容大体可以分为汇率与外汇市场,国际金融环境与机构,国际金融风险与管理国际融资与国际财务管理。同时又可以细分为国际收支及宏观管理、外汇与汇率、汇率制度、国际金融风险、外汇风险预测与管理、长期与短期融资、国际贸易融资和国际直接投资与财务管理等等。 第一章 融入世界的中国经济 主要学习把握中国对外开放的趋势;把握国际金融形势变化的方向。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来了解中国经济日益开放化和国际化的指标、国际金融形势的主要特点和学习国际金融的重要性。

1、中国经济的国际化 中国的贸易地位在2004年在世界贸易由中等水平上升到第三位,仅次于德国和美国;而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贸易结构中制成品在出口与进口贸易中均占绝大比重,高新技术出口的数量及其比重不断攀升。贸易政策逐步得到改良,跨国并购将成为中国吸引外资新的增长点,中国外资政策的制定逐渐放宽,经历了一个从规制到放松规制再到自由化的过程。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的贡献率越来越高,贸易顺差逐年增长。中国的国际收支总量水平一直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态势, 外汇储备继续增加,人民币汇率市场平稳运行 ,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储备也逐年大幅增长。

2、国际金融形势和特点 金融市场一体化,各国金融市场一体化;各国金融政策倾向一体化,国际机构国际化,资金流动自由化和国际化。全球金融自由化对中国经济有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经济发展的风险;国际金融市场存在外部不稳定性和内部不稳定性。国家混业经营趋势、金融风险传导机制日益顺畅和投机力量的活跃使国际金融风险居高不下,从而导致外汇市场动荡不安,股市纷纷下挫,利率市场差距明显。

3、国际金融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有利于各国之间的金融往来和全球融资,有利于提高金融业本身的效率,有利于降低筹资成本,提高企业生产力,有利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放宽各国的金融管制 。挑战:有可能导致国际金融风险的生成,有可能加剧全球金融的脆弱性,有可能削弱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有可能提高对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要求 。 第二章 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机构

1、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世界各国从事国际金融业务活动的场所和机制的总和,其组成部分包括外汇市场、欧洲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黄金市场和衍生金融市场,其主体是由经营国际间的货币业务的一切金融机构组成,其业务活动包括国际货币借贷、外汇买卖、黄金买卖、国际股票与债券的发行与流通等内容。

2、外汇市场的性质、参与者和主要功能 外汇市场是进行跨国界货币支付和货币互换的场所,是规模最大的国际金融市场。外汇市场并不是一个可供交易商们聚在一起兑换货币的有形场所,而是一个用现代通讯设备连接在一起的世界性网络系统。外汇市场实际上是一种无形市场,既没有一定的固定场所,也没有开盘和收盘时间,而是通过路透社终端、美联社终端、德励财经终端、美国银行间清算系统和环球金融电讯网形成网络市场,每天24小时连续营业。外汇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商业银行、个人和公司、中央银行和外汇经纪人。外汇市场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清算作用;生成汇率;授信作用;保值作用;投机作用;窗口作用。

3、国际债券市场与国际黄金市场

按照发行范围和面值货币,国际债券可以分为外国债券和欧洲债券。国际债券市场的发展趋势国际债券发行量在经历了21世纪初的持续增长后,受金融危机冲击呈下滑趋势;欧元债券来势汹汹,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发展中国家主权债券与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之间的差额重新回落;随着互联网电子交易的广泛应用,国际债券交易市场也将逐渐实现电子化交易。 国际黄金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国际性市场是通称为世界五大黄金市场的伦敦黄金市场、苏黎世黄金市场、纽约黄金市场、香港黄金市场和新加坡黄金市场。

4、国际金融机构 国际金融机构按地区范围可划分为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和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两大类。 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有国际清算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

5、中国与国际金融市场 近些年来,国际间接贷款这一传统融资渠道在中国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国际间接贷款规模缩小;贷款条件趋硬;贷款政策改变。中国债券市场的开放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允许境外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到中国债券市场发行债券;二是允许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出口信贷是指发达国家银行为鼓励其所在国设备出口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贷款。出口信贷有两种方式:一是买方信贷,即出口方银行直接向进口方(买方)或进口方银行(买方银行)提供贷款,限于购买出口方国家的设备。二是卖方信贷,即出口方银行向本国出口商(卖方)提供贷款,卖方向买方(发展中国家融资人)提供设备,买方延期付款。

6、中国与国际金融机构 中国是IMF创始国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1980年4月才得以恢复在IMF的合法席位。中国也是世界银行的创始国,基于同样的原因,到1980年5月才恢复了合法席位。至今中国拥有世界银行2.99%的股权,在世界银行所有成员国中列第6位。在世界银行执行董事会里,中国单独选派执行董事,具体负责中国在世界银行的事务。 第三章 国际收支及宏观管理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国际金融市场的组成;国际金融机构及其机构设置和主要业务;了解国际金融机构的基本职能和主要业务;中国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渠道;中国与主要国际金融机构的关系回顾。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掌握欧洲货币市场的基本金融工具;学会债券种类的选择及其发行的基本程序;掌握金融市场上衍生金融工具的基本原理;学会使用衡量外债风险的指标。

1、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因与其他国家或地区所发生的贸易、非贸易以及资本往来而引起的国际间的资金收支(包括货币收支以及用货币表示的财产转移。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国根据交易内容和范围设置科目和 账户,并按照复式记账法的原理对一定时期内的国际经济交易进行系统的记录,对各笔交易进行分类、汇总而编制出的分析性报表。各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在不同时期会有所不同,但其中的主要项目基本保持一致,即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和错误与遗漏三大项目。目前,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分析主要采用四种差额分析方法,即贸易差额分析、经常项目差额分析、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分析和综合差额分析。

2、国际收支调节方法 一般情况下,国际收支平衡可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根据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可将国际收支失衡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周期性失衡;收入性失衡;货币性失衡;结构性失衡;临时性失衡;冲击性失衡。上述各种类型的失衡,只有结构性失衡、收入性失衡具有长期性,被称为持久性失衡,而其他类型的失衡具有临时性,被称为暂时性失衡。国际收支逆差通常会带来以下不利的影响:使本国经济增长受阻;不利于对外经济交往;损害国际信誉。在实

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国际收支顺差会产生以下影响:外汇储备急剧上升导致外汇占款大幅度增加,国内货币投放量扩大,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加重;不利于发展国际经济关系;在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国际收支顺差出现后,汇率会自动升值,使得出口产品价格上升,进口产品价格下降,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货币价格机制收入机制、利率机制。相关的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政策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直接管制政策。

3、国际储备及宏观管理 世界银行对国际储备所作定义为:“国家货币当局占有的那些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直接或通过有保障的机制兑换成其他资产以稳定该国汇率的资产。”国际储备资产一般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国际性;官方性;流动性;稳定性。自有储备,主要包括一国的货币性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在IMF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余额。国际储备宏观管理主要在国际储备需求和适度国际储备总量的确定

4、中国外汇储备管理 从政策体制角度来看,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受以下三方面的影响:一是外汇体制改革,经常项目结售汇制度极大地增加了我国的外汇储备。二是由于国内经济快速增长以及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鼓励出口政策,进一步扩大了商品和服务贸易,对外贸易保持高速增长,使外汇储备持续增加。三是国家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外汇储备高增长对我国经济的正面影响: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资信;充足的外汇储备可以使我国中央银行有效干预外汇市场,支持本币汇率。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力地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充足的外汇储备也是人民币最终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的一个必备条件。负面影响:积累通货膨胀,降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巨额的外汇储备产生了高额的机会成本;增大了外汇储备资产管理的难度和风险。 第四章 外汇与汇率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外汇和汇率的分类;均衡汇率的含义,以及影响汇率的各种因素;汇率波动的经济影响;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础;利率平价说的主要内容; 区分抵补利率平价和非抵补利率平价、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与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资产市场的长短期平衡及其调节机制。

1、外汇与汇率 外汇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各种金融资产,如美元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都是外汇,但在美国则不是;第二,外汇必须具有充分的可兑换性,外汇必须能够自由地兑换成其他国家的货币或购买其他信用工具以进行多边支付;第三,外汇是在国外能得到偿付的货币债权,即能为各国所普遍承认和接受的金融资产。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外汇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按货币兑换的限制程度不同,可以分为自由兑换、有限自由兑换和不可兑换货币。按交割期限的不同,可以分为即期外汇和远期外汇。按照来源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贸易外汇和非贸易外汇。按持有者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官方外汇和私人外汇。汇率标价法又可分为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汇率的分类,按制定汇率的方法不同,可以分为基本汇率和套算汇率;按银行买卖外汇的角度,可以分为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按外汇交易工具和收付时间不同,可以分为电汇汇率、信汇汇率和票汇汇率;按外汇交易的交割期限不同,可以分为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从衡量货币价值的角度,可以分为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

2、汇率与经济波动 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国际收支、相对通货膨胀、相对利率、相对收入水平、心理预期、政府管制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3、国际套利与外汇投机 国际套利是指利用不同的外汇市场、不同的货币种类、不同的交割时间以及一些货币汇率和利率上的差异,进行从低价一方买进,高价一方卖出,从而从中赚取利润的外汇买卖活动。国际套利一般可以分为地点套利、三角套利、抵补套利三种具体类型。 所谓外汇投机,是指投机者根据一段时间内某种货币汇率变动的可能趋,通过买卖现汇、期汇的方式,建立某种货币的多头和空头头寸,以期获取风险利润的一种行为。在传统的外汇市场上,投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即期外汇投机,另一种是远期外汇投机。

4、传统汇率理论 国际借贷说认为,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是由供给与需求决定的。当一种货币的供给大于需求时,该种货币的汇率将下降;反之,当需求大于供给时,该种货币的汇率将上升。在国际市场上,各种货币的供求主要由各国的国际借贷状况所决定。 购买力平价说其核心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在于其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率取决于其购买力之比,也就是说,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 利息平价理论认为,某种货币远期汇率是由两个国家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水平决定的。利率平价说可分为抵补利率平价和非抵补利率平价两种。 货币主义者认为:汇率是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汇率的变化就是两国货币比价的变化;在不考虑各国货币市场的情况下去分析汇率,是很荒唐的。货币主义者把汇率看成是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而不是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强调货币供求在决定过程中的作用。他们把购买力平价和货币数量方程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了基于货币供应量和实际产出的一种汇率理论,这就是货币主义的汇率决定理论。 第五章 外汇汇率制度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我们可以掌握汇率制度的分类及其特点;汇率制度的演进过程及其特点;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优劣比较;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欧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1、汇率制度的分类 固定汇率制度,即两国货币比价基本固定,并把两国货币比价的波动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是金本位制度时代流传与来的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包括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和纸币流通制度下的固定汇率。 浮动汇率制度是在固定汇率制度破产以后,主要西方国家从1973年开始普遍实行的一种汇率制度。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对汇率不予固定,也不规定波动的界限,听任外汇市场根据外汇的供求情况,自行决定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汇率。

2、 汇率制度的演进与发展 到19世纪70年代末,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大国都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国际货币制度才正式过渡到了国际金本位制。 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承认了浮动汇率合法化;增加成员国的基金份额;降低了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

3、 中国汇率制度改革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了统一的货币——人民币。1950年7月8日开始,实行全国统一的人民币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197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国家外汇,公布人民币汇率。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后,人民币汇率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市场汇率制度,新的汇率制定是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浮动汇率。 第六章 国际金融风险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国际金融风险与一般金融风险的区别;外汇风险的概念与类型;外汇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外汇风险的相关性;外汇风险的基本计量方法

1、国际金融风险 国际金融风险,是指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融资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所带来的影响,使得参与主体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差,进而产生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国际金融风险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际金融风险的影响范围广、破坏性强国际金融风险的传染性、扩张性很强、国际金融风险的不规则性与可控性并存。主要表现在:(1)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引发的传染性风险;(2)经济结构失衡引发的金融风险;(3)资产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4)金融创新风险。

2、 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是汇率波动造成的不确定性,而汇率波动主要受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因此汇率制度、会计制度、战争等突发事件、他国危机的蔓延和宏观政策均是导致外汇风险的主要原因。 外汇风险管理的原则:全面重视原则;管理多样化原则;趋利避害、收益最大化原则。 外汇风险管理大致可分为如下几步:第一,确定恰当的计划期,一般限定在一年以内,以便预测汇率的变化,使受险金额固定在一段时间范畴内。第二,预测汇率变化的情况,即变动方向、变动时间和变动幅度这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第三,计算外汇风险的受险额,目的是为了从数量上确定企业面临多大的外汇风险。第四,确定是否采取避险措施。第五,选择适当的避险方法。目前普遍的方法是按照风险发生的时间阶段,将外汇风险分为三类:会计风险、交易风险和经济风险。

3、外汇风险计量 交易风险的计量:银行外汇买卖风险的计量、企业的交易结算风险的计量、会计风险的计量和经济风险的计量 第七章 外汇风险预测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外汇风险预测的重要性;外汇风险预测的分类;基本预测方法的影响因素;各种预测方法的优劣。熟悉风险预测的几种图表技术分析法;在三种预测方法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混合预测法;判断预测方法的绩效

1、外汇风险预测的重要性 外汇风险对个人的影响如下:其一,汇率会影响个人消费国外商品与劳务。其二,汇率波动会影响个人的国外旅游。 商业银行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主体,它们为从事国际业务的企业提供国际结算业务以及资金营运、风险管理等外汇业务。银行在开展外汇业务的同时,实际上也承担了外汇风险集散与转换的角色,稍有不慎,就会蒙受巨额的风险损失。银行在与其他顾客之间买卖外汇或者同业拆借时,本币资金收付与相应的外币资金收付不一定同时发生,二者之间常常有一定的时滞,频繁地形成比重多样、金额巨大的敞口头寸,一旦发生汇率波动,这些外汇敞口就很容易造成损失。可以说,银行的外汇交易与外汇风险密不可分,因此,进行准确的外汇预测,把握外汇交易风险的金额和变化趋势,对于银行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外汇风险预测对跨国公司的职能决策的重要影响:(1)套期保值决策;(2)短期融资决策;(3)短期投资决策;(4)资本预算决策;(5)长期融资决策;(6)收益评价。

2、外汇预测方法 市场预测法,是一种建立在即期、远期汇率和利率间存在一系列平价关系的假设基础上的汇率预测方法。市场预测法认同市场有效性假说,即在一个强式有效的市场上,所有公开和非公开的信息都可以反映在当天的汇率当中。技术预测法,是用历史的汇率数据来预测未

来的汇率。基本预测法,是根据经济变量同汇率间的基本关系进行预测。混合预测法是综合使用以上各种汇率预测法的方法。

3、外汇风险预测的效果与误差 不管在怎样的市场假设前提下,结合多少经济理论知识,也不管使用多么复杂的计量经济模型,都很难避免外汇风险的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评价不同预测方法的效果如何,也就是看哪种预测方法下的误差最小。 第八章 外汇风险管理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银行外汇买卖风险的管理技术;利用套期保值管理外汇风险;短期套期保值四种方法的异同;长期套期保值中的货币互换;会计风险和经济风险的管理策略。

1、交易风险管理 外汇交易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在管理成本一定的情况下,使汇率变动对本币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小化。只有从减少外汇风险损失中得到的收益大于为减少风险所采取措施的成本费用时,防范风险的措施才是有意义的、可行的。 银行外汇买卖的风险管理:限额管理是外汇交易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即为所交易币种的现货和远期设置限制。VaR技术是指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和一定的置信水平上,测算出给定时间段内预期发生的最坏情况的损失。 短期交易风险的套期保值分为:远期合约套期保值、期货合同套期保值、货币市场套期保值、货币期权套期保值、长期交易风险的套期保值、其他套期保值方法。

2、会计风险管理 跨国公司可以通过运用远期合约对会计风险套期保值。外币资产与负债配比法要求企业调整资产和负债,使得以各种功能货币表示的资产和负债数额相等,只计算会计风险头寸。

3、经济风险管理 经济风险的营销管理流程:市场选择、定价策略。经济风险的生产管理,当外汇汇率波动较为剧烈,以至于上述管理调整无济于事时,企业应该把精力转向生产策略调整方面,着手于降低生产成本,对经济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要素组合策略;(2)海外建厂策略;(3)提高生产效率;(4)增强应变能力。经济风险的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的债务结构进行重新调整,以便在汇率发生变动时,企业资产收益的下降会被相应的清偿债务的成本下降所抵消。第一,资产债务匹配,也就是企业将融资的来源与未来将要获得的收益进行搭配,来消除因为汇率变动可能造成的损失。第二,业务分散化。第三,融资分散化。第四,营运资本管理。 第九章 国际财务管理概述 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明确国际财务管理的各种目标之间的具体关系,并最终确定主要目标;判断各种国际财务管理模式之间的优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财务管理模式。

1、国际财务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财务管理是伴随着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而产生的,其产生的过程就是企业经营向国际领域延伸的过程。

2、国际财务管理的内容与目标 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国际企业融资管理、国际企业投资管理、国际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国际企业外汇风险管理与国际企业纳税管理。

3、 国际财务管理的模式选择 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是指跨国公司把财务管理的决策权集中在公司总部,以便统一调度和使用资金,来实现公司整体财务目标。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是指公司将较多的财务管理决

策权限授予稳中有降海外子公司,以便使它们能及时抓住各种机遇、适时规避风险、实现其经营目标,进而提高公司的整体价值。 第十章 长期融资与短期融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企业外部融资与内部融资的比较;长期融资的类型;短期融资工具的选择。 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内部融资还是外部融资的决策;分析各种融资工具的成本构成及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长期国际融资决策。

1、国际企业融资 对于国际企业而言,内部融资就是指企业内部在母公司与各国子公司之间以及各国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调剂资金余缺,以达到整个跨国公司内部资金的优化配置,进而为公司总体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的资金融通。 对于国际企业而言,外部融资是指企业在公司外部得到资金融通,即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及股票等形式取得公司生产经营所需资金。

2、长期融资 国际银行贷款,是指由一国的某家银行,或由一国(多国)的多家银行组成的贷款银团,按市场价格水平向另一国借款人提供的、不限定用途的贷款。 国际债券融资是指通过发行国际债券来融通资金的一种融资行为。 其他融资来源:平行贷款、信贷掉期、政府贷款

3、短期融资 国际银行短期贷款是指一国银行向另一国筹资者提供的贷款期限为1年及1年以下的贷款安排。票据发行便利,是通过循环发行低资金成本的短期票据以取得中长期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欧洲商业票据是国际著名跨国公司为了筹集短期资金,而在货币发行国以外发行的以该国货币标值的商业票据。 第十一章 国际贸易融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国际贸易融资方法的具体应用;新兴贸易融资方法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主要国家贸易融资机构的设置及职能。从而了解各种国际贸易融资方法对交易双方的影响;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贸易融资方式;对新兴贸易融资业务做出恰当评价。

1、国际贸易融资方法 应收账款融资,是指购货方为了提高资金流动性,而以自己的应收账款为抵押向银行寻求贷款的一种短期融资方法。国际保理业务是国际贸易融资的一种主要方式,是指在赊销、托收等结算方式下,保理商对出口商收汇风险的一种担保。信用证,是银行代表进口商签发的、承诺当出口商发货所得到的货运单据与合同条款一致时,出口商即可得到银行付款的一种单据。 出口信贷:卖方信贷,是指由出口方的官方金融机构或商业银行向本国出口商提供的贷款,这种贷款的合同由出口商与银行签订;买方信贷,是出口方银行直接向进口商提供的贷款,而出口商与进口商所签订的成交合同中则规定为即期付款方式。 “福费廷”是指一个票据持有者将其未来应收债权转让给第三方(福费廷融资商)以换取现金,在转让完成后,若此票据期满不能兑现,福费廷融资商无权向出口商追索。福费廷业务发展40年来受到了出口企业的一致欢迎,其业务具有以下主要特点:无追索权; 融资期限一般较长;批发性融资;利率固定;费用较高。 抵偿贸易,是指在互惠的前提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贸易方达成协议,规定一方的进口产品可以部分或者全部以相对的出口产品来支付的一种贸易形式。

2、国际贸易融资机构 美国进出口银行是一家独立的美国政府机构,创立于1934年,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其最初的意图在于促进美苏贸易,而如今它的主要职责是通过提供一般商业渠道所不能获得的信贷支持促进美国商品及劳务的出口,保持美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优势。 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于1994年,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政府全资拥有的国家出口信用机构。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中国产业政策、外经贸政策和金融政策,为扩大中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推动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走出去”、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成立于1958年,总部设在东京,是日本政府为促进贸易发展特别建立的公共机构,其主要任务是支援日本的对外政策,加强同国外的友好经济关系。 第十二章

国际直接投资与财务管理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环境的评价方法;国际并购投资的动因及其管理;国际现金管理的主要内容与方法;能够运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分析具体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对一国的投资环境做出恰当的评价;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正确的国际并购投资决策;建立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国际现金管理体系。

1、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是与国际间接投资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拥有对企业或公司的控制权和经营管理权而进行的在国外直接建立企业或公司的投资活动,其核心是投资者对国外投资企业的控制权。 一般而言,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取得高额垄断利润;(2)占领国际市场;(3)保证自然资源的供应;(4)取得所在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5)增加外汇收入;(6)分散和减少预期收益的风险;(7)带动机器设备及劳务的出口,扩大对外贸易额。 国际直接投资环境,是指影响国际投资的各种自然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法律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完善、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矛盾统一体。

2、国际并购管理 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自身价值最大化,国际并购作为其一种重要的跨国投资活动,其产生的动力主要在于最大可能地实现企业增值,但就单个企业的具体的国际并购行为而言,其动机又各不相同,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1)获得规模效益;(2)借壳上市;(3)获取战略机会;(4)经验成本曲线效应;(5)财务协同效应。 在评估一个国际并购项目的可行性时,并购方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汇率变动、目标公司的经营风险、运用财务杠杆的能力、并购企业所在国的会计制度与税法以及国家障碍。

第四篇:国际贸易读书笔记

——读《流行的国际主义》有感

保罗·克鲁格曼是一名杰出的经济学家,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他创建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解释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善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流行的国际主义》是保罗·克鲁格曼的代表作之一,在书中他否定了长久以来被许多政府封为真理的“国家竞争力”的概念,提出“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是个毫无意义的词。偏执于竞争力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危险的。”克鲁格曼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以及国际关系中的实证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美国的困难主要来自国内;即便世界市场不像现在这样一体化,美国同样会陷入目前的困境。GNP中制造业的比重不断下降,是由于人们现在购买的产品相对减少;制造业就业的下降是由于公司用机器替代工人,更高效地使用在岗工人;工资停滞是因为整个经济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放慢;非熟练工人的境况越来越糟是因为高技术经济越来越不需要他们。在这些问题上,我们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只起了次要作用。”这些在现在看来仍旧有些超前的结论,克鲁格曼于1996年就已经提出。不仅如此,克鲁格曼在此书中还大胆的预言亚洲即将爆发一场金融危机,果不其然,三年后席卷整个亚洲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让这本书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只因他在书中的提出的言论直击了危机爆发的核心。在2008年的次贷危机下,原本对克鲁格曼的学说持怀疑态度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了它的合理性,克鲁格曼凭借着这本书拿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是一本很有名气的书,我原本以为他会显得艰涩难懂——就像好多学术性的文章一样,但是当我读起来才发现,原来经济学也可以这么有趣。克鲁格曼用风趣平实的语言,深入浅出的阐述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善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首先驳斥的是关于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概念。克鲁格曼认为,许多误区的产生源自于人们并没有将国家和公司进行区分,而笼统的认定国家之间的关系如同企业之间一样,存在国际竞争。在他看来,国家与公司截然不同。一个公司的底线就是破产:如果一个公司无法支付工人的工资、向供货商采购的费用和债权人的本息,它就面临着破产。说一个公司没有竞争力,意思其实是它的市场地位不可持续,如果不改善绩效就难以维持生存。可是国家却不会破产,尽管国家可能对它们的经济绩效满意或不满,但是没有一个确定的底线。因此国家竞争力是一个难以捉摸的概念。在一个很少进行国际贸易的国度,生活水平的提高(这

往往被视为竞争力概念的一个方面),几乎完全由国内因素,特别是国内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决定,而不是相对于其他国家生产率的增长。即使在今天,美国的出口额也只占美国GNP的10%,中国虽然稍高,也只是24%左右(12000/499000亿美元)。因而,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大多数经济仍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克鲁格曼利用美国的数据,证明了他的上述观点:长期来看美国的真实收入增长率一直接近于国内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正是因为实际工资取决于经济的总生产率,所以没有理由认为制造业或进行国际贸易的部门的生产率值得特别关注,或者应该被给予更多的扶持。更为关键的是,国际贸易并非零和博弈,而是正和博弈。“竞争力”的概念抹杀了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因而极有可能影响国际贸易和国际关系的发展。一旦政府对于竞争力过于偏执,就会犯两个错误:资源的错误配置和贸易战。通过利用“竞争力”概念进行游说,很多制造业企业获得了政府的支持,但是实际上美国生活水平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在于服务业生产率低下。如果对“竞争力”执迷不悟,上马大量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也依然面临两个难题:第一,很难断定哪些行业应该得到战略性扶持,以及适当的扶持形式和扶持程度;第二,即使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成功的,所带来的回报也可能微乎其微,因为国际贸易并非国家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次,在这本书中克鲁格曼探讨了贸易、工作和工资的关系。他认为,美国面临的难题是制造业萎缩,大量制造业部门的工人转移到服务业部门。制造业比重下降的根本在于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所以产品变得相对便宜,国内支出构成中制造品的比重下降。这种下降恰恰是竞争力提高而非缺乏的结果。在谈论国际贸易和竞争时,必须区分两种情况:生产率低增长和生产率增长滞后于其他国家。前者即使对不进行国际贸易的国家也是很糟糕的,而后者尽管会伤害美国的自尊,却不会影响美国的生活水平。在考虑了汇率和贸易条件之后,美国可支配GNP的下降也主要是因为单位工人真实GNP增长缓慢,这几乎完全是由国内生产率增长的下降造成的。美国蓝领工人收入的下降与国际产品的竞争无关,要素价格均等化也不是造成工资差异日益扩大的主要原因。对熟练工人需求的增加,主要是由每个行业内部需求的变化造成的,而不是由于贸易导致美国产业构成变化造成的:用机器替代工人,更高效地使用没有解雇的工人;高技术经济越来越不需要非熟练工人。

然后,克鲁格曼提出了一个很多人都有的疑问:第三世界的增长损害了第一世界的繁荣吗?克鲁格曼认为,第三世界更高的生产率将反映为第三世界更高的工资,而不是降低第一世界的收入。在一个国家内,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所以外国竞争者降价虽然会降低我的工资,但是只要我有收入,也就能在同一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购买力。总结出来就是,世界经济是一个系统,是一个充满了反馈关系的复杂的网络,而不是一个只有单向效应的简单的链条。在这个全球经济系

统中,工资、价格、贸易和投资流都是结果,不是外生给定的。

那么美国所谓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克鲁格曼研究发现,在国际竞争中存在着强大的均衡力,即便某国的生产率增速乃至技术、产品质量都低于其他国家,也能在世界市场上出售一些产品(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这将是生产率劣势最小的那些产品),在长时期中基本上保持贸易平衡,且国际贸易也能改善这些低生产率国家的状况,而非使之恶化。事实上,即便美国的生产率增速和其他国家一致,也未必是好事,这取决于其他国家的增长是偏向美国出口的产品(损害),还是偏向美国进口的产品(有利)。当然,国际贸易模式的变化会影响国内的收入分配,这一点不容忽略,比如美国国内收入差距扩大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般而言,大部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气候和社会等方面的持续差异。然而在许多情况下,通过一个正反馈过程,产业似乎能创造自己的比较优势。特定产业强大可以导致“外部经济”,从而进一步加强该产业的力量。外部经济有两种形式:技术性外部经济和金融外部经济。前者指知识在厂商之间的扩散,后者则取决于市场规模——广阔的市场和灵活的劳动大军。“外部经济”的存在使得国际分工模式不再如以前那么容易确定。产业成长的初期和转型时期成为政策可以发挥作用的关键时刻。外部经济在美国产业的地区分工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很多地区产业的成功本身都有一种自我加强的效应。这才触及到了真正的竞争力问题:国际竞争将某个国家赶出了它可能或应该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的可能性。但是,这个观点不能被滥用。一国追求竞争优势不应该是无限制的,因为单方面追求竞争优势会使所有国家受损。实现特定的聚集的外部经济所带来的优势,是符合大家的共同利益的。

之后克鲁格曼分析了新贸易理论。这一理论宣称,许多国际贸易不是国家固有优势的结果,而是“收益递增”的结果,即在一个公司水平上,或者在一个国家产业水平上的大规模生产的优势。细看起来,不少贸易反映了被自我加强的优势锁定的历史和偶然事件。要论证这个观点,首先需要模型化一个收益递增和非完全竞争的市场,这是非常困难的。模型化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引入一个重要的产业组织因素,来解释大公司之间的战略互动。现在,这个理论模型已经得到建立,并且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个部分,但是其政策含义依然存在许多争议。有一些学者根据这个理论,提出了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即聪明的政府干预不仅能改变比较优势的模式,还能牺牲别的国家来提高本国的实际收入。这种华而不实的说法已经非常流行,但是却很难进行设计和评估。事实上,尽管所有的完全竞争市场都是相似的,可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又各有各的不完全的方式。并不存在一个适合于所有行业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干预综测。而提出干预的建议必须建立在行业的技术、历史和政策环境等方面的许多详细资料基础上,去分析公司会怎样随着假想的政策变化而改变它们的策略,这些改变又会如何影响收

益、工资、R&D等。

探讨完美国的经济问题,克鲁格曼又分析了亚洲的奇迹神话。经济扩张代表了两个增长来源的加总:一方面是投入的增长,包括就业、教育水平、物质资本存量等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单位投入产出的增长,长期来看主要是知识积累的结果。关于经济增长过程的关键性的看法:只有当单位投入的产出增加时,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才会持续增长。仅仅增加投入而不是提高使用效率,一定会遇到报酬递减的问题。这方面的经典案例,是苏联。当苏联解体时,很多经济学家才明白,用过去的趋势天真地预测未来是非常危险的。那么亚洲呢?不过是类似于苏联的一群纸老虎而已。李光耀执政时期新加坡的增长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增长是“孪生兄弟”,都是纯粹靠动员资源实现的增长。至于中国:“如果从中国决定转向市场经济的时候(1978)开始计算它的增长,毫无疑问,在投入迅速增加的同时,效率也有了巨大的改善。可是既然这个国家摆脱了毛时代晚期的混乱局面,经济效率迅速恢复就没有什么值得惊诧的了。如果从文革前的1964年开始计算增长,情况看上去就很像东亚四小龙:效率没有提高多少,绝大部分增长是由投入驱动的。”如果说亚洲的增长有什么秘密的话,无非就是延期享受、愿意为了在未来获得收入而牺牲眼前的享乐。这个答案令人难以接受,尤其是对于美国那些对降低赤字和提高国民储蓄率的艰巨任务束手无策的智囊们。但是,因为东亚的增长实际上主要是由投入驱动的,所以那里的成堆的资本的收益开始递减,是非常合理的结果。果不其然,三年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应征了克鲁格曼的理论。

最后,虽然我们常常谈到全球化,谈到这个世界已经变小,但是当你看看现代城市的经济时,你会发现一个本地化的过程:越来越多的工人只为当地城市提供服务。虽然我们现在对制造品进出口的管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小,但是“可贸易品”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却越来越小了,这不是偶然的,而是由经济本质和技术变革决定的必然趋势。我们越来越擅长生产工业产品了,因为这些行业所需的信息相对容易规范化,因而可以编程,赋予计算机一套指令来取代低效率的工人。随着制造业生产率的迅速增加,就业岗位也随之迅速下降,经济逐渐走向“非工业化”。之所以服务业的效率提高慢,是因为在那些活动中,加工信息是我们称之为“常识”的那些极端复杂、微妙的过程,很难编程。

总之,国际贸易不是竞争,而是互惠的交换。贸易的目的是进口而不是出口;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就是获得了进口它想得到的东西的能力。出口本身不是目的,出口是一个国家必须承受的负担。

第五篇:国际经济法读书笔记

跨国纳税人从事国际避税的方式

之通过征税对象的跨国移动进行国际避税

主要通过调整经营所得或成本费用、营业损失等可扣除项目在不同税收管辖权之间的分布,改变在不同税收管辖权之下的应纳税所得,从而达到调整利润、减轻税负的目的。其客观表现形式就是对征税对象(即应纳税所得)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移动。这类国家避税方式又可以具体分为以下4种:

1.跨国联属企业通过移动定价进行国际避税。

所谓跨国联属企业,是指分处在两个以上国家境内,在资金、经营、购销等方面彼此间存在之间或间接的拥有或控制关系的企业群,包括在上述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同为第三方所拥有的或控制的企业。例如,母公司与子公司、总公司与分支机构,以及同受母公司或总公司直接或间接拥有控制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之间,都属于联属企业的范畴。所谓转移价格,是指跨国联属企业之间从事内部交易时采取的价格。

跨国联属企业出于全球经营战略的目的,往往在企业内部通过调拨产品、资本及劳务等形成内部交易,以实现对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佳利用。这种内部交易的出现,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而是跨国联属企业利用内部交易价格实现整体经营和集团利润最大化的动机的必然反映。尽管转移定价本身并不必然代表避税行为,但毕竟为跨国联属企业进行国家避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跨国联属企业可以通过转移定价调整位于不同国家(亦即不同税收管辖权)的企业之间的利润分配,从而实现其纳税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当转移定价与市场价格一致时,转移定价不仅反映上述策略,更可能产生避税的结果。因此,国家避税意义上的转移定价,主要是指位于不同国家之间的联属企业内部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之间存在差异,进而存在避税可能的情况。各国处理转移定价也就集中在认定转移定价是否与市场价格相偏差,而非强调纳税人在动机上是否存在逃避税收的企图。

由于各国税率水平高低不一,税基的计算规定差异较大,跨国联属企业通过转移定价将设在高税率国的企业的利润人为地转移到低税率的某个企业实体,避免在高税率国承担过高的所得税义务,从而使联属企业的总体税负大大减少。例如,在母公司所在国税率高于子公司所在国税率的情况下,母公司往往采取将出售给子公司的货物价格人为地压低到极少盈利甚至亏损的程度的方法,使这批货物的利润转移到子公司的账上。子公司也可能通过人为地抬高向母公司提供劳务或技术价格的办法,达到同样的目的。相反地,如果总公司所在国税负低于分支机构所在国税负水平,总公司可以通过把那些与分支机构的经营活动无关的管理费用大量分摊至该分支机构的办法,人为地降低分支机构的盈利水平,使分支机构的利润转移到税率较低的总公司所在国纳税。这样人为地将联属企业各实体的利润安排在低税率国纳税,从跨国联属企业整体利益考虑显然更为有利。

2.跨国纳税人利用避税港进行国际避税。

所谓“避税港”,一般是指那些对财产和所得不征税或按很低的税率征税的国家或地区。避税港政治稳定,国际航空和通讯服务便利,外汇管制及政府干预宽松,银行秘密与商业秘密保护严格,与很多国家签订税收减免协定等,这些因素都为跨国纳税人利用避税港进行避税提供了条件。

跨国纳税人利用避税港实现国家避税,主要是通过在避税港设立基地公司,将在避税港境外的财产和所得汇集在基地公司的账户下,从而达到避税国家税收

的目的。所谓基地公司,是指那些在避税港设立而实际受到外国股东控制的公司,这类公司的全部或主要的经营活动在避税港境外进行。具体地说,跨国纳税人或者以基地公司作为控股公司,将联属企业在各地的子公司的利润以股息形式汇集到基地公司帐下,逃避母公司所在国对股息征税;或者利用基地公司虚构中转销售业务,实现利润的跨国转移;或者以基地公司为信托公司,将在避税港外的财产虚构为基地公司的信托财产,从而把经营这些信托财产的所得,挂在基地公司的名下,并逐步转移到避税港,达到免税或少纳税的目的。

3.跨国投资人有意弱化股份投资进行国际避税。

所谓资本弱化,是指跨国投资人有意弱化在国外联属企业中的股份投资而增加贷款融资比例,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这种避税方法产生的基础是,对股东股份投资的股息和贷款融资的利息在税收待遇方面的区别。也就是说,跨国投资人,尤其是那些跨国集团公司,利用股份和贷款两种融资方式的国际税负的差别,对本应以股份形式投入的资金采用贷款方式提供,有意弱化股份投资而增加贷款融资比例,从而逃避或减轻其本应承担的国际税负。

股份融资和贷款融资在税收待遇上的主要区别是:第一,股东通过股份投资方式取得的股息,在多数情形下不能从公司的税负所得额中扣除;而投资人以提供贷款形式收取的利息,在各国税法中一般都属于可列支的费用,允许从公司的应税所得额中扣除。第二,通过股份资本取得的收益往往经历两次重叠征税;一次是作为分配股份的公司的应税所得部分课税公司所得税。另一次是作为股东参股所得被再次课税。而贷款融资不致受到这样的多重征税。第三,对跨国股息的分配一般要征收预提所得税,且这种预提所得税在收款人的居住国可能得不到抵免;而对支付给非居民的利息,虽然在许多国家也课征预提税,但税率往往比股息的预提税要低,还有不少国家给予免税待遇。

4.跨国公司利用公司内部重组、收购、兼并或清理进行国际避税。

跨国公司进行跨国境的内部重组、收购、兼并或清理活动,固然主要动机为资源重新配置,但也不能排除附带地享受由此带来的税收好处,甚至纯粹以避税为目的。由于海外子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跨国公司之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完全可以对其进行收购或兼并,从中谋取税收利益。当某一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出现亏损时,通过重组其结构形式或清理其显存资产、宣布破产,也可以在税收方面获得意想不到的好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会与职代会区别下一篇:共建和谐平安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