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尊严阅读范春歌

2023-01-17

第一篇:父亲的尊严阅读范春歌

范春歌

内容摘要:

《武汉晚报》高级记者,曾获得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奖“范长江新闻奖”,在中国传媒以独身远行采访著称。

1989年她骑单车纵穿中国西部采访;途经云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等5省区的64个县市,全程4076公里,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精神和体力的双重磨难,沿途发回稿件34篇,武汉晚报为其开辟了一个新闻专栏《八千里路云和月》。

1992年7月,她又独身赴西藏采访了林芝、泽当、那曲、日喀则、山南等地区。以后她又进行了 "中国陆疆万里大扫描"的远程采访。范春歌三度涉险走天涯的壮举,在武汉新闻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范春歌业务全面,消息、通讯、特写、述评、现场新闻等各种文体都屡屡获奖。

1994年只身完成“中国陆疆万里大扫瞄”;

1998年赴中国南极长城站考察;

2000年开始只身追访郑和下西洋航线。

008年重返西部采访。

2011年在湖北六处“鸡鸣三省”之地采访。

关键词: 名记者范长江新闻奖范春歌

正文:

2000年7月11日,全国范长江新闻奖得主、《武汉晚报》高级记者范春歌踏上了重走郑和下西洋之路的征程。3年之后,回到中国的范春歌将探险经历写成了《追寻郑和下西洋——被遗忘的航行》一书,并于最近出版。昨天,携新书来宁的范春歌披露了书中惊人发现:早在十五世纪之前,中国的航海家就绕过了好望角,并绘制了精确的航海图。这比国际公认的1497年,欧洲航海家迪亚士“首次”到达好望角的时间早了将近一个世纪!1肯尼亚有中国人后裔

郑和最远到过哪里,关于这个问题,研究郑和的学者们之间一直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郑和船队最远到了东非沿海的木骨都束、竹布、麻林,即现在的肯尼亚、坦桑尼亚一带,也有人认为郑和的足迹还要远。因此,范春歌寻访的足迹沿着非洲东海岸向南延伸,一直到达南非的好望角。范春歌说,其实,和东南亚一带一样,东非沿岸各国也布满了郑和的遗迹。比如在肯尼亚的帕泰岛上,范春歌寻访到了一个奇怪的种族——法茂人。长得和中国人有几分相像的法茂人把范春歌称为“远方的亲戚”。而“法茂”在当地语言中是“死里逃生”的人的意思,法茂人说,他们的祖先是郑和船队的船员,因为遇到海难事故逃到这个岛上来的。最有意思的是,法茂人对范春歌提到过,他们的祖先最早是在帕泰岛一个叫“上加”的地方登陆,有学者据此考证,“上加”的地名可能与上海有关,因为明初时,上海就已经是个重要的港口商埠了。

神秘地图标出了好望角

在肯尼亚有了重大发现后,范春歌一路向南,在南非,她有了更为惊人的发现!她说,1 《被遗忘的航行:追寻郑和下西洋》范春歌东方出版社

2《你是我的糖,甜到忧伤》范春歌新世界出版社

在办签证时,南非驻华大使馆的代办霍杰士先生曾经向她透露,最早到达好望角的航海家应该是中国人,而佐证这一发现的地图有一份复制品就收藏在南非!在南非国会,范春歌终于见到了这张名为《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的地图。南非的朋友告诉她,这张海图是1402年由中国人金士衡、李茂初步考订,李荟详细校对,由权近补充朝鲜和日本部分,最后在绢上绘制完成的。这张图上描绘的世界尽头正是好望角!这幅地图绘制完成后,由一名朝鲜使者带回朝鲜,日本侵朝时又被掳掠到日本,目前秘藏在日本一所大学中。南非国民议会的议长在访问日本时,得到了一件复制品。范春歌向记者介绍,这幅海图以大明王朝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至爪哇,北到蒙古。虽然地图把南亚次大陆和中国版图画在了一起,但总的来说,还是非常精确的,无论山川、河流,其方位,走向都和现在的地图十分接近。更为关键的是,它标出了好望角,画出了非洲西海岸,这说明中国人在这幅地图绘制的1402年之前,就已经发现并绕过了好望角!

郑和可能绕过好望角

范春歌说,《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的发现意味着世界航海史要重写,中国人又获得了航海史上的一个“世界第一”!但由于郑和船队初航的时间是在1405年,因此第一个绕过好望角的并非郑和,究竟是谁,还有待考证。不过,郑和的庞大船队到过好望角没有,现在还不好确定。因为郑和最远到哪里的问题存在激烈争议,如有学者认为郑和船队曾到过澳大利亚,英国学者孟席斯甚至提出郑和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但范春歌提醒记者注意,没有见过《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地图学家弗拉·毛罗曾提出郑和航海到过好望角的假设。如,毛罗在绘制世界地图时,在注解中提到,1420年,有一条“印度的中国式帆船”横越印度洋,通过迪布角外的男岛、女岛,绕过了好望角。在向西和西南方向连续航行了2000海里,在40天之后又回到迪布角。这艘船正是郑和船队的一艘!

3月30日下午,在北京世纪大厦的中国船级社会议室里,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航海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大洋协会、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联合召开了“郑和下西洋”研讨会。

研讨会有两项内容:一是听取范春歌介绍她于去年7月初至10月初完成的“重走郑和路”第一行程即南亚8国的万里远行。二是与会有关专家发表对“郑和下西洋”以及范春歌“重走郑和路”的观点。

新闻事实

“重走郑和路”是《武汉晚报》资深记者范春歌数年前开始精心策划的一次活动,她将沿着南中国海、印度洋、阿拉伯海追寻郑和率领的那支庞大的中国船队七下西洋的遗踪。这一越洋采访计划得到了武汉晚报社的倾力支持。

整个行程预计跨度3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南亚,已于去年7至10月完成。范春歌从郑和当年起航的地方江苏刘家港出发,穿过台湾海峡,依次经过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8个国家。经过休息、调整,今年6月范春歌将接着走第二阶段5个国家:沙特阿拉伯、伊朗、阿曼、也门和埃及。第三阶段将于明年上半年进行,依次走访非洲的索马里、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南非,最后抵达好望角。在完成了郑和下西洋的全部路线后,范春歌最后将踏足欧洲———哥伦布的故乡,虽然郑和当年并没有到达这里,但采访终点放在西方航海家的故乡,是想借此做一次深刻的思索,以探究东西方文明当时未能发生碰撞的原因。

行旅记者的脚步永不停歇

在中国新闻界,范春歌是个很有名气的记者,她曾纵贯中国南北,只身中国陆地边疆万里行,三次赴藏,到达南极考察。在一次一次生命放逐中,她承受着双重压力:不仅要忍受生理的极限,还要完成每天数千字的新闻报道。1998年,《武汉晚报》在全国率先成立第一

23个以记者名字命名的新闻工作室──“范春歌工作室”。她以记者敏锐的视角,颂扬正义,抨击邪恶,在她身上体现着一个新闻记者的优秀品质。中国第一个记者节这天的CCTV《东方之子》,介绍了这位被新闻界称为“独行侠”的女记者。

在很多人眼里,记者是一个非常风光的职业。范春歌也这样被人羡慕着,何况她身上有诸多的荣誉,诸如范长江新闻奖、中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中国记协理事、省人大代表等等。但对于这个已届不惑的女性,这些都不是她刻意追求的,一次次的生命远行,她是当成一项项事业来做的。据统计,在非军事职业中,矿工是最危险的职业,其次就是记者。在和平时期,记者的危险性会大大降低,但范春歌所做的一次次远行充满着艰辛和危险。“重走郑和路”途经几十个国家,沿途气候多变、语言不通、资料匮乏、护照签证期有限,甚至瘟疫、艾滋病以及频仍的战乱,还有远离祖国只身在外的孤独。其实最大的孤独不在于一个人走,而在于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和接受她。应该说,与前几次远行相比,这次跨洋行动对范春歌是一次全新的挑战。4

长着一双长腿的范春歌,有一句被广为传播的名言:“只要世界上有路,就有上路的;有天职,就有听从召唤的;有死神,就有敢于赴约的。”

“我为什么要„重走郑和路‟?”

一提起郑和,范春歌的话就滔滔不绝。

“在报社策划„重走郑和路‟的选题时,我常常面对世界地图,缅怀这个远离现在600年的中国男儿的英姿。当他长袍飘飘挺立在巨船上、挺立在汹涌的印度洋的波涛上时,后来以航海闻名世界的达伽玛、哥伦布、麦哲伦还未出世。而600年来,我们和这世界上的大多数人一样,一说起航海史就会唠叨那三个欧洲人的名字。”

“那年,我随中国南极考察记者团赴南极,乘坐探冰船穿过德雷克海峡。那些天,我不断地从地图上辨识这片海域的每一座岛屿的名字,发现它们无一例外地由最早发现它们的外国人命名,当然没有一个中国名字。就连我们穿过的这条世界著名的大海峡,也是以最早穿越它的一个英国海盗的名字冠名的。”

“哥伦布少年时代就受《马可波罗游记》影响,立志长大后要寻找神秘的东方,虽然后来他率领的船队因为方位的问题没有到达东方而是发现了美洲新大陆,然而世界因为这一发现而改变了方向,也可以说一本游记改变了世界的进程。世界七大文明古迹之一柬埔寨的吴哥窟就是一个法国人拿着一本中国人的游记发现的。我常想,为什么不是我们中国人拿着自己写的游记来发现它,而总是外国人来探我们的丝绸之路、我们的敦煌?为什么我们从没有到海外去发现金字塔、寻找玛雅文化?我真恨自己晚生了500年!”

“为什么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航海没有带来地理上的发现,为什么郑和七下西洋之后,中国又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有人说,郑和是一个悲剧,一开始气势磅礴,很辉煌,但最后结局黯淡无光,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如雁过无痕。对于这位伟大的航海家,我们不能仅仅抱着惋惜、遗憾的态度,而要思考:他的得失在哪里?我们从他身上能得到些什么教益?” 2

3 范春歌《我们应有说话的权利》 新浪网百度百科 关于“范春歌”的相关搜索

4 《读者》2011-23期,《亲爱的,我只好先走了》作者范春歌

5 《中外名记者研究》张红云山西出版集团

6 肖峰老师课堂笔记

7《编辑记者一百人》,学林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近当代故事)

8《报馆旧综》,郭汾阳著,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记者心理学》,沈俊法等著,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10《记者甘苦谈》,李普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韬奋》,穆欣著,人民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12新华出版社1982年版(原名《报纸--权利与金钱》

“我是中国读者伸向海外的眼睛”

“有媒体评介说:范春歌将是第一个全程走完当年郑和下西洋路迹的媒体记者。对此,我深感荣幸,也倍感压力,虽然我一个人在走,身后却有我的祖国。我是中国读者伸向海外的眼睛,打量祖先那段沉浮在岁月长河中的历史,一段无与伦比的蓝色文明。”

“80多天的只身追访,我走过了越南的归仁港、柬埔寨的吴哥城、泰国的湄公河、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垅、印度的科钦岛、斯里兰卡的加勒和马尔代夫的马累。而这仅仅是全部行程的三分之一。今年,还有中东半岛和非洲东海岸等待我的跋涉。”

“一路走来,我也一路在沉思,在采访中,我一次次被震撼。在泰国清迈,我找到了郑和清朝末年迁徙到这里的一支后裔,他们已基本上不会使用中文,并融入了泰人血统。在印度一个古老的渔岛上,我发现了郑和传过去的中国渔网,这使大海成为当地人的银行。但在郑和登陆的地方,当地人并不知道郑和,我费尽周折找到的纪念碑也不是为郑和所立。在印度南部的卡利卡特一个僻远的小渔村、郑和率领2.7万多人登陆过的海滩,人们好奇地围住我,询问我来自哪里,到这里找谁?他们听了我的回答后诧异地说,我是他们见到的第一个中国人。他们的身后有一座航海碑,它是为欧洲第一位绕过好望角发现印度的达伽玛而立的。他们不知道,我的祖先登陆这里比他要早近一个世纪!”

“在马六甲,10年前当地的华人从中国福建订制的郑和石像,一直不被允许矗立在公共场合,如今还被弃置在一个长满荒草的停车场里。我们的祖先以和平、贸易的方式传播文明,没有侵占别人的一寸土地,但几百年之后反而不如一个殖民者著名,这让我的心里很不平衡。”

“站在达伽玛的纪念碑前,我感慨手中没有一砖一瓦,不能为我的祖先筑一座丰碑,海风扑打着我被阿拉伯海的阳光灼伤的脸颊,我不知该如何表达一个中国人的心绪,在海鸟翻飞的海滩上,我弯下腰在沙面上用中、英文写下一行文字:„中国—郑和—1405‟,我相信总有一天,世界会读懂它的含义”。

新闻背景

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最先进的一支远洋船队,从江苏刘家港起航,向波涛汹涌的印度洋进发。此后的28年中,郑和船队浩浩荡荡七下西洋,探访了当时的近40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抵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七下西洋,规模浩大,每次出洋船数都超过200艘,最多一次317艘,人数达2.7万之众。最大的船有9桅、12帆,全长142米,全木质结构,吃水量达上万吨,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要造出这样的全木结构大船也非常困难。

1492年,哥伦布驾船远行,去寻找梦想中的东方乐土,却意外地发现了美洲大陆。1519年,麦哲伦才开始他的环球航行。但他们的航行,要比郑和晚了大约一个世纪。哥伦布的帆船与郑和的船只相比,简直就是救生艇与泰坦尼克号的差别。

作为中国探索世界、寻求沟通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郑和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笔,成为千古流芳的英雄,至今仍影响着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

在上世纪即将结束时,接连发生了几件与郑和有关的事: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考察郑和航线直达非洲;

英国探险家瓦纳独驾帆船沿郑和航线直抵印度洋;

西方《海之龙》纪录片摄制组来到中国寻访郑和的遗踪;

中国人民海军远洋舰队沿着郑和当年的航线绕过非洲好望角;

中国台湾《经典》杂志社派遣采访小组分赴郑和航线;

在中国北京和台湾省,两位退役海军将领正在共同致力于筹备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大型庆贺活动,参加者将是全球各地的华人……

2000年7月11日,《武汉晚报》著名女记者范春歌独自一人开始了“红金龙之旅———

重走郑和路”的越洋采访。

参考文献:【1】百度百科 关于“范春歌”的相关内容摘要

【2】维基百科 关于“范春歌”的相关内容摘要

【3】南京报业网《女记者发现重要线索:郑和可能绕过好望角》 05年3

月25日

【4】范春歌博客 博联社 《亲爱的南瓜》

【5】《乞力马扎罗的雪》 摘自豆瓣文学作者 黄兰亭

【6】方芳、乔申颖编,《名记者清华演讲录》,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

【7】《名记者论》,文言主编,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3位名记者生平及新闻实践评价)

【8】《中外名记者研究》,郑亚楠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39位生平)

【9】《名记者轶事》,李双建著

【10】《名记者脚印》,于友著

【11】《对面-著名播音员主持人访谈录》,翁佳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12】《编辑记者一百人》,学林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近当代故事)

【13】《报馆旧综》,郭汾阳著,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4】《中外记者经验谈》,蓝鸿文等编,人大出版社83版

【15】《怎样当新闻记者》,吴锦才著,新华出版社95年版

【16】《记者素质与成名》,姚文华著,新华出版社90年版

【17】《新闻记者入门》,孙世凯,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18】《安岗新闻工作50年》,《经济日报》编,经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19】肖峰老师课堂笔记

【20】《被遗忘的航行,追随郑和下西洋》范春歌东方出版社

【21】《你是我的糖,甜到忧伤》范春歌新世界出版社

第二篇:尊严的含金量阅读题答案

《尊严的含金量》会告诉你这么一个答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有尊严的活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尊严的含金量》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尊严的含金量》阅读原文:

80多年前的一个冬天,美国南加州沃尔逊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流亡者。长途的辗转流离,使他们每个人都面呈菜色,疲惫不堪。善良而朴实的沃尔逊人,家家都燃炊煮粥,友善地款待这群流亡者。镇长杰克逊大叔给一批又一批的流亡者送去粥食。这些流亡者,显然已经好多天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接到东西,连一句感谢的话语也来不及说,就个个狼吞虎咽,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只有一个人例外。当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的面前时,这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杰克逊大叔想,给一个流亡者一顿果腹的饭食,每一个善良的人都会这么做。于是他就说:“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您来做。”

那个流亡者的目光顿时灰黯下去了,他硕大的喉结剧烈的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便不能随便吃您你的东西,我不能没有经过劳动,便平白得到这些东西!”杰克逊大叔想了想又说:“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些活儿需要您的帮忙。不过,等您吃过饭,我就跟您派活儿。”

“不,我现在就做活儿,等做完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那个年轻人站起来说。杰克逊大叔十分赞赏地望着这个年轻人,但他知道这个年轻人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又走了这么远的路,可是不给他做些活儿,他是不会吃这些东西的。杰克逊大叔思量片刻说:“小伙子,您愿意为我捶捶背吗?”说着就蹲在那个年轻人的面前。年轻人也只好蹲下来,十分认真而又细致地给杰克逊大叔轻轻地捶背。

捶了几分钟,杰克逊大叔十分惬意地站起来说:“好了,小伙子,您捶得棒极了,刚才我的腰直犯困,可现在,它舒服极了。”杰克逊大叔说完,将食物递给那个年轻人,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杰克逊大叔微笑着注视着那个年轻人说:“小伙子,我的庄园现在太需要人手了,如果您愿意留下的话,那我就太高兴了。”

那个年轻人就留下来,并很快成了杰克逊大叔庄园里的一把好手。过了两年,杰克逊大叔还把自己的女儿玛格珍妮许配给了他,杰克逊大叔告诉女儿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20多年后,那个年轻人果然拥有了一笔令整个美国人都羡慕的财富。这个年轻人就是美国的石油大王哈默。

《尊严的含金量》阅读题目:

1、年轻人的尊严表现在哪两件事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尊严,这个年轻人获得了哪些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其他流浪者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列举一下你曾经保住尊严的一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谈谈你读了这则故事后所得到的感受和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尊严的含金量》阅读答案:

1、(1)有活干才肯接受东西 (2)做完活才肯吃东西

2、(1)找到了工作 (2)娶到了媳妇 (3)获得人生的成功,拥有巨额财富

3、他虽说目前身无分文,但他拥有尊严和智慧,有尊严的人就会勤劳、顽强,因此他迟早会变成百万富翁。

4、反衬哈默与其他流浪者不同,他活得有尊严。

5、“略”。

6、“略”。

第三篇:怎么跌得有尊严的阅读答案

今天台湾的新闻,一个国三的学生自杀了。读到这样的新闻,我总不忍去读细节。掩上报纸,走出门,灰蒙蒙的天,下着细雨。已经连下了三天雨,望向窗外,浓浓的雾紧紧锁住了整个城市。这个十五岁的孩子,人生最后的三天,所看见的是一个灰蒙蒙、湿淋淋、寒气沁人的世界。在这黯淡的三天之中,有没有人拥抱过他?有没有人抚摩过他的头发,对他说“孩子,你真可爱”?有没有人跟他同走一段回家的路?有没有人发短信给他,约他周末去踢球?有没有人对他微笑过,重重地拍他肩膀说“没关系啊,这算什么”?有没有人在MSN上跟他聊过天、开过玩笑?有没有人打过电话给他,用不放心的声音说:“嘿,你今天怎么了?”

在那三天中,有没有哪一个人的名字被他写在笔记本里,他曾经一度动念想去和对方痛哭一场?有没有某一个电话号码被他输入手机,他曾经一度犹疑要不要拨那个电话去说一说自己的害怕?

那天早上,十五岁的他决绝地出门之前,桌上有没有早点?厨房里有没有声音?从家门到校门的一路上,有没有一句轻柔的话、一个温暖的眼神,使他留恋,使他动摇?

我想说的是,在我们整个成长的过程里,谁教过我们怎么去面对痛苦、挫折、失败?它不在我们的家庭教育里,它不在小学、中学、大学的教科书或课程里,它更不在我们的大众传播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只教我们如何去追求卓越,从砍樱桃的华盛顿、悬梁刺股的苏秦到平地起楼的比尔·盖茨,都是成功的典范。即使是谈到失败,目的只是要你绝地反攻,再度追求出人头地,譬如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洗雪耻辱,譬如那个战败的国王看见蜘蛛如何结网,不屈不挠。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伤口,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谁教过我们,在跌倒时,怎样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样的智慧才能度过?跌倒,怎样可以变成远行的力量?失败,为什么往往是人生的修行?何以跌倒过的人,更深刻、更真诚?

我们没有学过。怎么跌得有尊严阅读答案

如果这个社会曾经给那十五岁的孩子上过这样的课程,他留恋我们——以及我们头上的蓝天——机会是不是多一点?

现在绊倒了,你的修行开始。在你与世隔绝的修行室外,有很多人希望捎给你一句轻柔的话、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结实的拥抱,我们都在这里,等着你。可是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节)

1.作者针对“男孩自杀”事件阐述了自己的哪些看法?请结合文意概括回答。

2.文章第二段画波浪线的语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章理解“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一句的含义。

4.对文中作者历数的现实教育中的种种缺失,你怎样看待?如果说生活即教育,那我们又该在生活中获得怎样的智慧呢?请结合你的生活感悟,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1.当孩子在成长的路上跌倒时,我们社会缺少应有的关爱;我们的教育只教会孩子追求卓越却没有教会孩子怎样面对跌倒;孩子需要学会从跌倒中站立的勇气和智慧。(意思对即可)

2.烘托了孩子自杀前绝望的心情和“我”闻此消息时沉重的心情;为文章奠定一个较为沉重的感情基调;为下文作者对这个男孩自杀事件的思考、追问作铺垫。(意思对,言之有理即可)

3.人生就是一个自我历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往往又是孤独的,孤独应该是修炼中的一种常态;我们只有在孤独中学会思考,具备面对挫折的坦然,才能获得生活的智慧。(意思对即可)

4.开放性试题,分别从“教育”、“自我”两个角度去谈,观点明确,阐释清晰,言之成理即可。

第四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批注方法的指导 范瑞芬

一、何处批注

帮助学生找准与文本对话的“生长点”,学生的笔就会“力透纸背”,就会“点石成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生长点”大致在:

1、文本理解的疑惑点;

2、文本留有的空白点;

3、文本内容的矛盾点;

4、文本描写的精华点;

5、文本描写的着重点;

6、文本蕴含的丰富点。

二、何时批注

1、课前批注。学生预习一定有疑问、有思考、有初步的情感体验。比如《嘱咐》一课,学生读了课题在旁边写了:(1)嘱咐:告诉对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2)谁嘱咐“我”什么?(3)为什么要嘱咐“我”呢?在初读完课文后又在文后写了这样的批注:“啊,母亲的眼睛,人生道路上的路标。我的母亲也有这样的一双眼睛。”一般来说,课前的批注以对词句的理解,课后以问题的思考为多。

2、课中批注。课堂上,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有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有情意的体悟与对流,有美感的激发与生成,学生获得的精神滋养就会流泻于笔端。同伴引发的批注,教师诱导的批注,自己再发现的批注,一定是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再以《嘱咐》为例,学生这样在课题旁写了一段话:“啊,母亲,你用温柔的眼睛嘱咐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你用慈祥的微笑鼓励我做一个热爱劳动的人;你把雨伞借给邻居小林而自己淋雨回家,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了我!”

3、课后批注。课后批注是课堂对话的“意犹未尽”,也可以是对课堂对话的反思、提炼、总结。还以《嘱咐》为例,有一学生在课后这样写:“小时候,我很烦妈妈的唠叨。现在,我明自了,每个母亲的表达方式不同,含笑的眸子是爱,唠叨也是爱。”三言两语,却是学生对文本意义的重建。

三、何种形式批注

学生对文本不同层次、不同层面的解读,批注的形式也不一样。

1、注释式批注。这一般是学生在预习时,对词语的理解。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对“雪中送炭”这个词作了这样的注释:雪:本课中指由于敌军封锁,战士们几天几夜没吃的。炭:本课指“打糕”。雪中送炭原意是在寒冷的冬人给别人送去温暖的炭火。这里指朝鲜大嫂冒着生命危险给饥饿的战士们送来了救命的打糕。

2、理解式批注。这是对文本内容的梳理。如《赤壁之战》文后有三个问题:(1)赤壁之战前,交战双方的形势怎样?(2)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具体内容是什么?(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学生预习时在书本上一一作了回答。这便是理解式批注。

3、拓展式批注。这是对文本的补充、具体化。文本的空白点、丰富点,经过学生的拓展,文本更具张力、感染力。如《小熊住山洞》文末写道:“一年又一年,小熊和爸爸一直住在山洞里,小动物们都来感谢他们。”会有哪此小动物来感谢小熊一家呢?他们会怎样感谢呢?学生的批注拓展了文本的外延和内涵。

4、延伸式批注。这是以文本为辐射点,汲取与此相关言语材料,引入社会生活事件等。延伸式批注使生本对话更具开放性、创造性。如学习《春夜喜雨》古诗后,学生在旁边注满了以前学过的描绘春雨的优美诗文:“吹面不寒杨柳风,沾雨欲湿杏花雨”等诗。诗文的整合,课内外的整合,通过调动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强化了语言的积累、运用。这样的批注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5、抒情式批注。这是学生内心情感的流淌。一篇好的文章,总让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语文底蕴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这满是断垣残壁的插图旁,有的学生这样写:“圆明园,你虽然被这场罪恶的大火烧毁了,但你的形象却永远留在我的心中。你让我看到了世界上最宏伟的皇家园林,更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第五篇:父亲的麦子阅读答案

【原文】父亲的麦子

王海群

一场的麦子摊得很薄,暗红的麦粒在火辣辣的阳光下像庄稼人的古铜色皮肤。晒场被父亲翻耕后又泼水浸了一夜,晒到半干,赶着牛,拉着石磙子碾了几百圈,结结实实,平平整整,连牛蹄也踩不出印子儿。上面火烤下面地烙,麦子很快就干了,傍晚时就收场进仓,父亲望着满场地的麦子想。

父亲转身回到屋后的大杨树下,躺在凉席上。今年的麦子收成好啊,除了责任田的三亩麦子亩产七八百斤,父亲还承包了集体抛荒几年的二亩沙土地,精耕细作,也是穗大粒饱。父亲躺着,摇着蒲扇,听着蝉鸣,出了多少汗他不想,麦子能卖多少钱他不想,邱寡妇抛给他的媚眼他不想,他只知道麦子,几千斤麦子躺在晒场,他只想傍晚收场进仓……

“下雨啦———”朦胧中父亲被惊醒。父亲慌忙起身,没穿鞋子,光脚跑到晒场。天上太阳还亮着呢,可是却下雨了。雨点大,但稀疏。邻人已忙着收场。父亲笑笑:“老天爷,你淋湿了还由你来晒。”话是这么说,父亲还是叫醒了睡午觉的一家人。笆斗、扫帚、木锨,样样家伙上,七手八脚忙。

太阳倏然隐去,天空顿时阴沉,狂风起,乌云涌,雨就下大了。“不要上囤了,赶快堆起来,盖上塑料布!”父亲当机立断。一道闪电划过,一个巨雷炸响,雨点更大了,雨脚更密了。“不要堆一块,赶紧堆小堆!”父亲心急如焚!雷电交加风雨狂,不一会儿没堆上的小麦就湿了,人一走动,沾着泥巴沾上了脚。“盖上塑料布,压上砖头块!”父亲声嘶力竭!慌慌张张盖上塑料布,压上砖头块,父亲指挥一家人回屋。母亲还在犹豫。“快回,脚把麦粒踩到泥里了。”父亲大声吼。

“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母亲喘着粗气。父亲抹了把脸上的雨水说,“雷阵雨,过得快,雨过天晴就好了。”

可是那场雨,直到半夜还没停。父亲顶着雨,走到晒场上,天啦,晒场已被雨浸软了,一踩沾起一块泥,泥里尽是麦粒。打开塑料布,堆成的麦堆也浸水了!“赶忙往家运!”父亲吓坏了。顶风冒雨,七手八脚。运回家的麦粒只有千把斤,没堆成堆的大部分还在风雨中,还在泥水中!

千刀万剐的雨啊,一直下到第二天下午,打开塑料布,麦粒胀大了!又过了一天,还没出太阳,麦粒发芽了。

太阳出来时,发芽的麦子沾着泥巴。一捧捧拢起,淘干净了,又晒。

面粉厂的罗三开着客货两用车来了。

“老王,卖给我吧,你的芽麦。”

“芽麦你要做甚?”

“磨面粉。”

“这芽麦磨出的是黑面呀!”

“我往好麦里一掺,没人看得出。”

【“我怕黑面吃了黑心肠呢。”】①

“我一斤给你一角五,你扔了也是扔!”

【“我怕吃了黑面黑心肠。”】②

“哟嗬,老王你说话带刺呢,你不卖有人卖!”罗三朝雇工挥手,“走!乌龟死了壳子硬,别跟他罗嗦!”

罗三刚一走,父亲摇起了拖拉机。“芽麦装车上,撒田沤肥去!”

跟着父亲到了麦茬田,我说:“田里水好大。”

父亲说:“水大好沤肥,水大好栽秧!”

父亲说话时,手按在我的肩上,沉得让我受不了,我仰脸,父亲盯着前方,眼里有泪珠在晃!

【问题】

4.小说以“父亲的麦子”为线索写了三个内容,请你在括号中各填上一个字进行概括。(2分)

(▲)麦子——(▲)麦子——卖麦子

5.小说语言生动形象、内涵深厚、富有表现力。请你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加以品析。(2分)

⑴上面火烤下面地烙,麦子很快就干了,傍晚时就收场进仓,父亲望着满场地的麦子想。

⑵太阳倏然隐去,天空顿时阴沉,狂风起,乌云涌,雨就下大了。

6.文章结尾写“我”看到“父亲盯着前方,眼里有泪珠在晃”,请你发挥合理的想象,说说父亲这时心里在想些什么?(30字左右)(2分)

7.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以下对联:(2分)

上联:黑心罗三,劣质麦子充好面

下联:▲

8.这篇小说发人深省,请你简要谈谈读了本文之后获得的启示。(2分)

【参考答案】

4.晒、收

5.略

6.略

7.示例:善良父亲,勤劳汗水成泡影

8.示例:做人要善良、正直;做人不能失去良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扶贫活动开展情况报告下一篇:防水卷材拆除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