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战役纪念馆感想

2022-10-06

第一篇:平津战役纪念馆感想

平津战役纪念馆参观感想

4月7日,在政治理论教研室德与法课老师的组织与领导下,我队全体学员参观了位于天津市红桥区的平津战役纪念馆。作为一名军校大学生,在接受了这次爱国之一教育后,感受颇深。

吃过午饭还未来得及休息,我们就怀着迫切的心情向平津战役纪念馆出发。刚下车就看到了大门两边的巨大浮雕。在阴霾的天空的衬托下,这些反映平津战役经过的浮雕显得更加庄严肃穆。抬头望去,纪念馆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尖刀”屹然伫立在广场中央,直指云霄,透着抵挡不住的大气;聂荣臻元帅亲自题写的“平津战役纪念馆”七个金色的大字,更是为纪念馆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在参观期间,我们怀着崇敬肃穆的心情,跟随者讲解员的脚步,缓步于各个展厅。平津战役纪念馆是1994年为了纪念平津战役而建造的,已成为天津市主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陈列十分丰富,分为战役决策、战役实施、人民支前、伟大胜利、英烈业绩等6个展厅,通过大量的文物、照片和各种现代化展示手段,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平津战役的全过程。听着讲解员的生动讲解,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亲身与硝烟滚滚,炮火连天的战场。我看到解放军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奋力向前冲,看到最可爱的人民积极踊跃地为前线运送物资,看到血染的红旗依然在最前方飘扬;我听到隆隆的炮声震天动地,听到不屈的战士们的愤怒叫喊,听到胜利的号角清晰嘹亮„„从1948年11月29 日到1949年1月31日历时64天,中国人民解放军以3.9万人伤亡为代价,消灭即改编国民革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52.1万人,控制了北平、天津及华北大片地区,将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从胜利推向了更大的胜利!讲解员的解说早已结束,而我依然沉浸在那壮烈的战争场面中。回校的路上,我还意犹未尽,思绪万千。

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全中国的解放,我们的革命先驱以不畏牺牲的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毅力,奋力拼搏,顽强作战,每一寸土地都留有他们的足迹,每一片山河都洒下他们的鲜血。而如今,新中国已傲然挺立在世界东方,人民生活幸福安逸,我们伟大的祖国取得辉煌成就,其代价何止是一场平津战役,又何止是3.9万人的伤亡。那是我们无数的革命先烈,是他们,用鲜血染红了新中国的国旗,是他们,用生命筑起了新中国的长城!

现如今,我们的祖国早已和平,华夏儿女幸福安康,沉睡了多年的东方巨龙正在蓬勃生长。然而面对国内外各种复杂多变的形势,中国军人保卫国家安全的重任从未停歇。作为军校大学生,我们担负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上的责任更是沉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挑起保卫如此来之不易的国家安全的重任呢? 短暂而深刻的参观使我清晰地认识到,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刻用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点滴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热爱所学专业,做多元化的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这才是一名军人努力与奋斗的正确目标和方向,更是一名当代大学生将满腔热血报效给党,报效给国家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向前!

第二篇:渡江战役感想

12物流3班 31 黄文静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位于肥东县瑶岗村,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9年3月,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渡江战役总前委进驻瑶岗,在这里统筹指挥了渡江战役的作战行动,写下了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祖国经过了60年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日益显现出其重要性。这一切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名而取得的伟大成就。但是,60年前我们祖国是一个满目疮痍的旧面孔,中国共产党为了建立一个新中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先是土地革命,后来又是抗击日本侵略者,最后是为了全民族的解放的解放战争。而最为解放战争的最后一出大戏——渡江战役更是以一重大事件!

三大战役结束后,蒋军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我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我南进。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军第

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先后发起渡江。百万雄师以沿江湖区鱼民的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江西省的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占领九江、安庆、贵池、铜陵、芜湖和常州、无锡、镇江等城,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23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24日凌晨,104师312团3营9连占领总统府。[1]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我军全线渡江后,蒋介石为了避免其江防部队被分割围歼,令所有部队火速向浙赣路、杭州、上海方向撤退,企图控制皖浙赣山区,构成新防线继续顽抗。据此,我东集团和中集团于27日在吴兴会师后,29日在广德地区全歼敌5个多军。接着分路追击,解放杭州。西集团突破江防后,以徽州、上饶、贵溪为目标,多路向南追击,控制了浙赣路,切断了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的联系,粉碎了敌组织新防御线的企图。第四野战军从武汉以东团风至武穴地段南渡长江,16日、17日解放武汉三镇。22日,第二野战军一部解放南昌。27日,第三野战军主力攻占全国最大城市上海。我军乘胜解放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胜利结束。

通过这次调研,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我对我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们是我们祖国最可爱的人。我们的祖国离不开中国人民解放军。我们要好好学习,争取在不久的将来能为我的祖国和社会尽一份微薄之力,因为我们现在的繁荣来之不易,是前辈们用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继续完成他们未完成的心愿——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繁荣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仅我们,全国人民都有这样的责任,我们有义务用我们掌握的知识去教育他人,让我们学有所用。这是才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说实话,这次历史之行相当的有意义,我们学习历史,不是仅仅是表面的学习,表面的了解,更要是内心的感悟和理解,我们不是只把历史挂在嘴边,更要铭记于心,历史之荣,我们要好好地继承,历史之耻,我们更要永记于心,敢于改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

当今世界格局堪比战国时代各国背旧盟结新盟,合纵连横。它表现为一超突显、多元借重、多重制衡的立体复合状态。这是大国博弈的结果。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中国依然处于高经济增长阶段。但中国在世界上还不算是个富裕强大的国家,中国离工业化目标的实现还有较大距离。工业化完成的标志是先进的成套装备制造业的建立,中国正朝这个目标努力。在国防力量上,中国已不是1840年代的中国,中国人民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有在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光复旧世界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愿与世界人民一道享受和平的春光,建设、文明和富裕的生活。但也决不允许敢于来犯之敌对我国的侵略和威胁,为了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十三亿中国人民都是兵,勇敢战斗,不怕牺牲,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第三篇:鲁迅纪念馆感想

今天我们到鲁迅纪念馆参观学习。鲁迅纪念馆建立于1951年1月7日,坐落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这个外表普通的地方,然而就是这个外表普通的地方,非常具有纪念意义。

鲁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喻为中国的托尔斯泰。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名人纪念馆,同时管理鲁迅故居,鲁迅墓两个文物保护单位。1951年1月7日正式开放,周恩来总理题写了馆名。上海鲁迅纪念馆以鲁迅故居、鲁迅墓、鲁迅纪念馆的生平陈列三位一体,1994年由上海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次我们去的是鲁迅纪念馆,鲁迅纪念馆在鲁迅公园内,鲁迅公园是鲁迅先生生前常来散步的地方。

踏入鲁迅纪念馆,我们感到了一股从未有过的安静与庄严。纪念馆馆舍是一座造型简洁、朴实、雅致的建筑。在参观中,我们看到了鲁迅的文稿、诗稿、译稿、书信、生活用品和三十年代木刻作品等珍贵文物、文献、书刊、照片等。这些文稿系统地介绍鲁迅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及社会活动,重点反映了鲁迅在上海十年的光辉业绩。通过参观鲁迅的陈列馆,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了鲁迅先生。这不是平时在课本上所能看到的,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鲁迅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所付出的努力。

鲁迅生活在中国近代史上最衰败的时期。腐败、懦弱的清政府任外强宰割,风雨飘摇的中国民不聊生。戊戌变法曾带来一线希望,但随即破灭;辛亥革命摧毁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军阀混战又使国家和人民陷入新的灾难。就在这种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光明与黑暗、前进与倒退、革命与反动的大搏斗中,鲁迅他拿起了笔,选择了用自己的笔投身唤醒民众、解放民众,争取科学、民主、独立的革命大潮中。

鲁迅,以博大的情怀将自己和广大民众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清醒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使鲁迅成为中国人灵魂的最尖锐、深刻的解剖者,民族精神最精警深邃的反省者,终其一生,他都在批判与战斗中度过。而作为他毕生战斗的力量源泉,则是对创建新社会、新文化、新的国民性的向往。

在鲁迅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爱国主义者为了国家民族而无私奉献,唤醒人民一起走向新生活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是伟大的,是在千千万万的人民中的光辉典范,也是我们当代青年所值得学习的。

在离开纪念馆之际,同学们为鲁迅精神所感染,不由感慨万千,鲁迅先生这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说鲁迅先生是革命家,是因为他的很多思想都是伴随实践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在文学方面的“吃螃蟹”似的实践,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鲁迅先生是很爱国的,他看到当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本质,非常失望。面对当时国人的麻木,他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希望通过文学来唤醒民众进行社会变革的愿望,做到“敢怒、敢说、敢骂”,这才是真正的革命家。在“五卅”惨案后,鲁迅先生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行为极度不满,发表《记念刘和珍君》,这在当时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胆量的。鲁迅先生的一生是光辉一生,斗争的一生,奋斗的一生,直到去世前几天他还在工作。他爱憎分明,敢怒敢言。他是我们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鲁迅,是我们的榜样,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我们也要像鲁迅学习,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第四篇:参观孔繁森纪念馆感想

“七一”建党九十周年学习感想

炎炎夏日,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建党90周年华诞。 七月一日上午,在***副总的带领下,**党支部及***公司党员代表来到孔繁森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

从1921年建党,到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武装打响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49年新中国成立,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直至今日,风风雨雨的90个年头,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变强的过程,此中也涌现出了一批批为了党,为了国家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孔繁森同志是和平时期涌现出来的一位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的楷模。

和平年代或许不再需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但是能够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勇敢的站出来,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的高于一切,这种精神是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作为一个**人,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的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强。这种信心是建立在个人能够在公司需要的时候能够站出来的基础上的。我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更应该有这种觉悟,坚持“党指挥枪”,充分发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战斗精神。

第五篇: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感想

1

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感想

011040214

刘捷

随着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于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我国的文化名城六朝古都的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罹难者300000。

大一期间,由班委组织参观了位于南京江东门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凭吊300000的死难同胞。该馆是我近年来见过的最好的建筑设计作品,不知出于哪个优秀的设计师之手。展品陈列也很好,声光效果运用得恰到好处,总之硬件超出我的期望值。下了车,我们能看见一座类似金字塔的建筑,朝那方向走去,路旁有着一些铜像,雕刻得栩栩如生,意境深远。

看见第一座雕塑时,我什么话都说不出了,似乎所有的话都被哽住,我没办法用言语形容当时的心境,突然感觉到我所学了一切所谓华丽的辞藻在此刻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第一座铜像雕刻的是一位衣衫褴褛的妇女,她双手抱着一个恐怕不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无力地躺在母亲的手中,大概已经遭难,妇女抬头望天,大概是在向苍天申诉命运的不公。铜像下刻着几行字:“杀害了我的孩子永不再生,杀害了我的丈夫永不再生,却留下了受强暴的妻子独自承受所有的痛苦。”

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了日军的的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多大的灾难,使多少幸福的家庭家破人亡,使多少鲜活的生命就此丧生。过去的十几年,从书上,从荧屏上,我知道了无数日军的暴行,心中

2

虽然愤恨,可是觉得那一切毕竟离我太过遥远,因此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都只是在为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兴奋。然此时,我才真切地感受到这一切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心情无比复杂。我们更多的是对70多年前那段历史的借鉴。此刻的心情究竟如何,我无法言喻……

进入展厅,我们看到了一些保留下来的东西,有70多年前被杀害的中国人民的骸骨,有一些已经锈迹斑斑的凶器,有短刀,刺刀,和铁钉,更有令人害怕的“万人坑”,那儿活埋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这些都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不可饶恕罪过的铁一般的证据。闭上双眼,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少年背着年迈的奶奶,脑海中只有“逃”,他尽力地奔跑,然而始终逃脱不了恶魔的刺刀,只是一瞬,刺刀便贯穿了两人的胸膛……一位伟大的母亲将自己年幼的孩子压在身体下面,以自己的身体挡住恶魔的屠刀,希望能保住孩子一条命,可是在母亲死后,恶魔仍然用刺刀将孩子刺死,将尸体挑起,借此炫耀自己的“战绩”……一位到了绝境的知识分子,他手中握着刀,无奈却又深情地看着自己的妻子,似乎想说“我宁愿你死在我的手里,也不愿让你受到恶魔的凌辱”,而妻子也微笑地看着丈夫,静静地等待丈夫将刀插进自己的胸膛,也许这是最好的结果吧……我不忍再想……后又来到了书画展厅,一些现代的文人墨客在这留下了许多墨宝,能想象他们写这些字画的时候,心中也是在滴血吧!“感时溅泪,恨别惊心”,这八个大字刊在墙上,是由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来,若杜工部泉下有知,他要是看见了70多年前金陵城中的一幕幕惨剧,会是怎样的反应?伤心,痛苦,悲怆?恐怕这些

3

都无法表达他心中的感情吧,不知道他是否还能写出一句诗来形容自己的内心……展厅内还有一些主张和平,希望中日友好的画,上面有许多中日人民的签名,看了这些,不知道我是该高兴还是该悲哀,有许多日本人他们愿意承认当初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愿意对此道歉,希望中日友好,希望能消弭这一段仇恨,对于这些,我大概该高兴吧;然而,他们的道歉却无法挽回任何东西,事实终究是事实,这是中国永远的伤痕,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痕,若这一切是为了警示后人,让后人发奋,那么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参观完展厅后我翻了一下参观者留言簿,90%以上都是“勿忘国耻”、“血债血偿”之类的,如果时光倒流几年,我也会写上同样的话。但是好在,我开始学习思考。毫无疑问,那些血腥的照片,尤其是孩子们的小小尸体,令人不由自主握紧拳头一股悲愤上心头,恨不得下一秒就踏平东京血洗小日本!但是且慢,如果我这样去想了,我不就跟那些刽子手的做法一样了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正是认可并肯定了他们的暴行吗。但其实我想表达的是,我强烈谴责这种野蛮的反人类的暴行!不仅仅是他们杀了我们的人(而且是虐杀),就是他们杀他们自己的人,我也强烈谴责!还有纳粹杀犹太人,广岛长崎被投掷原子弹。

有一幅字让我印象很深,写的是“不要让硝烟追逐孩子的眼泪”。简单的十二个字,却能代表许多人心中的想法!他们不想再有战争,不想再有硝烟,每一次的战争受害最多的都是无辜的人民,和平是人们共同的心愿,他们所希望的只是孩子能够了解中国曾有这段令人不

4

堪回首的历史,他们所希望的只是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而不是增添他们的仇恨,希望他们能够正视这段历史,毕竟中国的未来是要靠他们的。

今天的日本人之所以不承认南京大屠杀,是因为我们还不强大,是因为我们对他们的一忍再忍,不能再忍下去了。就以纪念馆的一句话做结束吧:悲剧绝不能再重演!!!!!

参观回来后,我的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我自从纪念馆出来就一直在想这几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民族要遭受这样的苦难?为什么我们的同胞被肆意屠杀而竟没有人伸出援助之手?我们的政府在做什么?这是谁的责任?想起一衣带水的那个国家至今仍然对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不屑一顾,心里疼痛难忍。我们民族的尊严何在?同胞门,我们该做些什么?难道仅仅是记住历史吗? 我明白,我们要做的不是学会仇视日本,不是毫无理由地抵制日货,这样我们则忽视了我们去凭吊的真正目的,我们所领会到的应该是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记忆越深厚,文化就越深厚。轻视历史,忘记历史,只会让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越来越浅,没有了根,在发展中就会迷失方向。因此,我们更应该直面历史,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更要肩负起建设祖国未来的重任,我们要努力为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让历史只能成为历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作物生产技术答案下一篇: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