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分析论文

2022-04-21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形势变化,中国农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面对新的挑战。本文对近年中国农业银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资产和负债端的结构、期限及比例配置,以及资产负债管理效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中国农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可行性建议。

农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分析论文 篇1:

中国农业银行竞争力的ser-M分析

[摘 要]中国农业银行是我国大型上市银行,中国五大银行之一。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地方性中小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增加,使得银行业的竞争更加的激烈,而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于中国农业银行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农业银行的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盈利的难度与生存的压力。本文采用Ser-M模糊层次分析法,对于中国农业银行的竞争力进行分析,意在找出中国农业银行自身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借此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切实推动农业银行的稳健发展。

[关键词]Ser-M模型 中国农业银行 竞争力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农业银行最初成立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其前身为农业合作银行。2009年1月15日,中国农业银行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随后在上海与香港上市,完成了向公众持股银行的跨越。随着私营银行的增加,外资银行的进入,我国银行业的竞争不断的加剧,这对中国农业银行的稳定发展与业务的增长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目前我国正处于抑通胀,扩内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全球经济也缓慢复苏,2011年上半年,我国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至21.5%,这使得各银行的主要盈利模式—贷款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如何一方面贯彻国家宏观调控的紧缩货币调控政策,同时在另一方面提升农业银行自身的盈利与竞争力呢?本文采用Ser-M模型(模糊层次分析法)来进行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对正经历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分类研究,找出农业银行所存在的优势,同时发现其劣势,为农业银行的发展提出对策。

二、文献综述

近年国内学者针对农业银行的研究也有一些,主要集中于企业文化因素与股份制改造等方面,如师兴无在《对农业银行企业文化因素的探讨》(2008)一文中对农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农业银行的企业元素主要包括学习文化、诚信文化、责任文化、创新文化、合规文化、品牌文化、服务文化、廉政文化、和谐文化九个方面。

蒋晓确在《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研究》(2009)一文中提出中国农业银行虽然已经在改革中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但同时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管理体制问题,产权制度问题,公司治理问题。股份制作为产权界定清晰的制度安排,由于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因而有利于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文章针对中国农业银行现状提出了产权制,改革与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具体思路与策略,并指出了要加强银行股份制改造配套措施建设,如加强内控制度、信息披露和银行监管制度的建设,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

薛晋在《农业信贷服务三农研究》(2010)一文中提出农业银行作为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必然要遵循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的三大原则,即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农业股份制改革的总原则是“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文章指出保障资金安全,以及具有资产迅速变现和低成本组织资金的能力,即农行在面向三农的同时,很好的遵循“三性原则”,实现效益是农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得以生存的关键。从总体上看对于农业银行的讨论主要运用的是比较分析与计量模型的方法,本文利用ser-M模型进行分析来进一步充实该领域的实证研究。

三、理论假设

本文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中的ser-M模型来对中国农业银行的优劣势与竞争力来进行分析。韩国国立首尔大学Dong-Sung cho(赵东成)认为波特的钻石模型主要用来解释发达国家的经济,过于强调物质要素的重要性。因此他在1998年提出了产业竞争的ser-M分析范式。他认为:在评估竞争力时,有两个方面需要考虑。一是四个物质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和商业环境。二是发展中对产业进步起着关键作用的各类人群,他将其划分为四类:从事基础经济活动的工人;持续挑战新技术的工程师;敢于冒险投资的企业家和负责商业经理人,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的政治家和政府官员。

这些要素在决定产业竞争力时能起到不同的作用,整体称之为ser-M分析范式。根据这一范式分析产业竞争力时,工人、企业家、专业人员和政治家等从属于竞争主体(s)层次,需求条件、环境变化、相关及支持产业属于竞争环境(e)层次,要素条件等属于竞争资源(r)层次,这三大层次共同由战略与商业环境如竞争对手及其表现即竞争机制(M)整合。

四、样本选取与变量的设定

1.样本的选取

一家银行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在塑造具有强大实力的竞争主体,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获取有益的竞争资源,以及运营有序的竞争机制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集合,至于如何评价银行的竞争力,各方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银行业作为国家金融的支柱与核心,对它的评价应综合不同的方面进行权衡。

本文采用FAHP模糊层次分析模型,构建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农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作为目标层,将竞争主体(s),竞争环境(e),竞争资源(r)及竞争机制(M)这四个要素作为准则层,通过筛选,选取11个指标作为影响因素建立了定量评价模型如表1所示,尽量准确地反应中国农业银行竞争力的全貌。

表1 定量评价指标明细表

2.变量解释

(1)竞争主体(s)。在现代竞争中,工人、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政策制定者都可以是产业竞争的主体。工人的竞争实力包括其人员规模、技术熟练程度、平均薪酬高低等,而企业家的竞争能力,主要由其运营管理企业水平决定。政策制定者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非常深远,但一般只能进行定性评价。经综合考虑,本文选用了劳动生产率、职工人数、工资水平这三个指标对竞争主体进行衡量。其中职工人员规模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产业发展规模,因此职工规模与产业竞争力可能存在正向关系;与此同时平均工资水平又能够衡量企业用人的人力成本,成本越低其竞争实力越强。

(2)竞争环境(e)。按照ser-M分析范式: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及环境的变化都从属于这一层次。银行业关联度高、需求来源广泛,因此,选取我国人均GDP,房地产行业投资额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指标层。

(3)竞争资源(r)。竞争资源主要评价产业发展的所拥有的要素资源丰裕与否。贷款额作为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自然是评价体系中的重中之重。而贷存比则是衡量一个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主要指标,因此也应放到评价体系中。几年来由于我国银行业贷款的不断增加,导致不良贷款也逐渐增加。而这些都是竞争资源的组成方面。

(4)竞争机制(M)。竞争机制是由产业发展战略以及与竞争对手的博弈、交锋水平所决定的。因此比较优势与银行业的集中度就是作为衡量竞争机制的主要指标。

五、实证研究

1.数据选取

为定量评估中国农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表现,本文选取了1995年~2010年间15年数据作为分析基础。B1,B2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B3数据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官网http://www.pbc.gov.cn/。B4数据经作者测算整理而得,原始数据来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第72及73分类:http://comtrade.un.org/db。

2.数据标准化处理

在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由于指标之间的计量单位和指标的分布方向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做一定的标准化处理,使得所有指标之间具有相同的分布性质。

(1)正向分布处理:由于C3、C8这三项指标数据期望值与一级指标竞争力呈负方向相关,因此对其做正向处理。处理方法为:

Cij=MAX{Cij}-Cij (1)

其中Cij 为待处理的指标值,处理过后指标排序满足正向排列要求。

(2)无量纲处理:由于各类指标之间的计量单位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做指标无量纲处理。处理方法为

其中Cij是进行处理后的指标值,Cij是待处理指标,Cijmax和Cijmin分别是某待处理指标序列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这样处理过后指标最大值为100,最小值为0,达成数据无量纲目标。

3.指标权重确定

本文对指标权重的确定使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如下为具体计算过程:

(1)单层次排序,建立初始判断矩阵集。在确定指标权重之前,我们需要得到最初的模糊判断矩阵集,这一矩阵集本文通过专家评分法进行确定。首先对m位专家进行问卷调查,每一位专家都依照其本人的专业知识对上文所述模型各层次之间的指标进行比较,并以此构造模糊矩阵集 。{Rt|Rt=(rijt)nxn,t=1,2, …m}。其中rijt为第t位专家对第i项和第j项准则进行两两比较时遵循如下表2所述原则所得数值。对于问卷,本次调查对象包括银行客户经理、大中专院校金融研究领域的学者,调查方式包括邮寄问卷、面对面访谈,调查地点为无锡和上海的各商业银行及相关院校,调查时间为2011年的8月份。总计发放问卷32份,回收有效问卷20份。包括银行客户经理9份,学者11份。

(2)构建综合判断矩阵:在通过第一步得到初始矩阵集的基础上,则需要构建的综合判断矩阵为R={rji},其中

(3)单层次排序一致性检验:对于新构造的综合判断矩阵,需要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令

表3 A-B层次判断矩阵

当 时,即认为模糊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表3所示的矩阵中 ,所以判断该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同理,可对其余层次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4)确定权重向量 。利用公式:

其中 取值决定于决策者的偏好。 越小,表明决策者越重视因素间重要程度的差异。本文综合权衡后选取 ,这是为了避免当 过小时,某些权重趋于0而造成计算处理的困难。根据式(5),A-B层次的权重向量为

(5)层次总排序及总其一致性检验

4.模型结果与分析

对模型各层次进行总排序后结果如表4所示。由于根据式(4)计算得到的总排序判断指标 ,因此可以判断层次总排序满足一致性要求。由表中的数据结论我们可以看出,B1,B3的数值占据比较大的权重,从而我们可以认为B1与B3即竞争主体与竞争资源对于农业银行竞争力影响比较大,其中竞争主体的能力与技术水平的不断增加是中国农业银行能否不断创新,提出新的主张,新的产品的关键,也是农业银行维持自身活力的关键;竞争资源丰富与否是决定农业银行能否资金流转顺利,提高资金利用率。因此,着力加强对于竞争主体与竞争资源的投入与开发是我国农业银行现今条件下所必须努力去做的,但是竞争环境与竞争机制的不断发展与提高也是势在必行的。同时,如何或用外资企业的管理经验,调控总贷款额,严防不良贷款的增加对于提高我国农业银行竞争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六、结论与对策

1.结论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竞争主体、竞争环境、竞争资源和竞争机制对于中国农业银行的稳步发展与竞争力的稳步提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相互之间可能有着强弱之分,但缺一不可,四个方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发展的过快或过慢都会使得整合银行的竞争力发生变化,所以农业银行的竞争主体、环境、资源和机制的共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2.对策

(1)实行贷款分级制度,增加对于那些信誉较好的商家与个人的贷款,加快和完善内部评级,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断贷款实际损失程度,实施分类贷款,并强化对具有创新能力和潜力的中小企业的贷款。

(2)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严格的监控,通过定量分析探讨我们可以看出,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与发展对于我国农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这是由于我国大部分的信用贷款是以房贷为主,如果房价变得过高会增大人们的还款压力,从而会导致信用贷款市场风险的加剧,因此政府需要适时的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监控,包括银行放贷,限制房地产商的贷款,各地方政府的土地买卖等,一个健康发展的房地产市场对于控制我国农业银行风险是十分重要的。

(3)在中国农业银行内部加强监督力度,对于农业银行内部重要的人员调动,任职有一定程度上的干预,确保银行体系的正常运转,做到真正的公平与公正。建立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外部监督,有效地降低农业银行内部道德风险。充分发挥银监会及银行同业协会的作用,如建立金融从业人员信息库,对不适合担任农业银行高级管理职务的人员信息予以充分披露。提高农业银行获取人力资源信息的能力;要求各农业银行提高对违规经营责任人员处罚的透明度等。

(4)进一步增强农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加大对于创新的投入力度,不光要在管理制度上面进行创新,在技术、营销模式、理念方面进行创新,特别是在制度建设和理念创新方面,要从政府层面,行业企业层面,以及个人层面进行创新,政府要加大管理力度,创新管理方式,行业与企业自身要加大对于本行业的投入,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促使从业人员增强创新思维,不断为提升行业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努力创新。

(5)强化农村金融市场的拓展,中国农业银行应加大对于农村的投资与扶持力度,增加农村商业网店的建设,扶持一些有创新的农产品企业,给予必要的贷款,从而实现农业银行与农村经济建设的共同发展,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平.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研究[D].北京物资学院,2007

[2]张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与控制[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

[3]师兴无.对农业银行企业文化元素的探讨[J].经济师,2009

[4]杨海英,马妮.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策略选择[J].金融经济

[5]陈峥.浅论巴塞尔新资本主义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机制的完善[J].金融经济

作者:章家清 张兆鑫

农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分析论文 篇2: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国农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形势变化,中国农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面对新的挑战。本文对近年中国农业银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资产和负债端的结构、期限及比例配置,以及资产负债管理效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中国农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中国农业银行;资产配置;负债配置;资产负债管理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现阶段,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形势变化,只有不断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能,才能继续保持核心竞争力[1]。本文对近年中国农业银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资产负债的总体运作,资产和负债端的结构、期限及比例配置,以及资产负债管理效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中国农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可行性建议。

二、资产配置分析

对中国农业银行近五年资产占比进行比较发现,中国农业银行资产分布整体呈现出流动性资产下降、投资类资产占比上升的趋势[2](见表1)。贷款资产约占中国农业银行总资产的50%,可见中国农业银行在经营利润的获取上仍主要依赖信贷资产所产生的利息收入。

近五年,中國农业银行个人贷款总额呈现上升趋势,公司贷款总额呈下降趋势;同时,短期贷款占比在40%以上,中长期贷款占比在50%以上(见表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在“三去一降一补”的大背景下,实体经济对信贷资金需求低迷的背景下,为回避不良资产新增压力,银行加强了风险可控、定价略低的个人信贷投放。另一方面,作为大型国有银行,中国农业银承担了大量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资金投放任务。

三、负债配置分析

从负债结构看,中国农业银行以吸收客户存款资金为主,资金来源结构单一,主动型负债与被动性负债占比呈二八分成;从存款占负债的比重看,农行比例平均达84.22%(见表3)。近五年,农行逐渐加大同业存拆负债业务的比例,被动存款负债的占比均有所收缩。存款之所以在商业银行负债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主要与我国高储蓄率、可选择收益稳定的投资工具不多以及金融市场不健全等因素相关。

四、负债管理效能分析

在盈利方面中国农业银行成本收入比均呈逐年下降态势。截至 2016 年,农行成本收入比为34.59%,表明其成本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并不乐观;在收入结构方面,受利率政策和经济周期的影响,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非利息收入逐渐成为各银行重点发展的领域,非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大。(见表5)。

基于安全性角度,近五年来,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率几乎翻了一倍(见表6)。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不良贷款拨备计提增加,消耗了部分利润,导致盈利能力持续下降。

五、改善资产负债管理的建议

据前述分析,中国农业银行应该继续优化资产负债业务结构,重置资产负债表,坚持创新发展、转型发展[3]。第一,要以资金募集为中心的全负债统筹管理,就是在追求存款规模的同时应注重形成覆盖存款、理财以及同业存款等负债统筹管理。第二,要以资本约束为中心的大资产配置管理,就是要从“大资产管理”视角出发,实现资产配置向表内外全资产配置的转变。第三,要以数据护航为中心的资产负债配套管理。第四,要以技术创新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科学管理[4],建立一个层次清晰、易于操作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打造一支专业型和复合型的综合化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戴俊、陈实、张明 .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影响研究[J]. 金融纵横,2015(3).

[2] 付圣荣. 新常态下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J]. 金融经济(理论版),2015(04).

[3] 于东智.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新趋向[J].农村金融研究,2013,06:42-46.

[4] 周茂青.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其应对[J].当代经济管理,2012,(6).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长沙雨花区支行)

作者简介:彭文瑜(1987.9-),女,湖南湘潭人,金融工作人员,主要从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银行票据业务等方向的研究。

作者:彭文瑜

农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分析论文 篇3: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的产权制度安排:存在问题与路径选择

摘要: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只有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并确立产权,使之对人的经济活动形成激励,方能实现经济增长。农民无法通过控制金融组织的方式来获取农村资本的控制权,使得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很难缩小。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在农村金融组织做出合适的制度安排显得至关重要。从这一理论逻辑展开推演,提出了我国商业性、政策性和合作性农村金融组织等一系列产权制度安排。

关键词:农村金融;产权:制度安排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目前已具备比较完备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然而,在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上,或许是历史积弊过于沉重,使人们对它的批评比对它的赞扬要来得更多。张红宇(2005)认为以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和农村信用社为主体,其他金融机构并存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体系虽然存在,但由于受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农户经营能力和道德认识水平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追求资金效益的企业化行为,使商业性保险、证券、担保、信托投资、租赁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的业务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就此而言,完全意义上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在中国尚未发育成熟。殷武(2006)提出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有必要建立以政策性金融组织为基础、合作金融组织为主导、商业金融为发展方向的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组织新体系。蔡则详(2007)指出完善与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是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他在对金融组织体系完善标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考察了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产权对金融机构的稳定性、效率性和适应性的影响,提出了建立“双重四元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构想。

根据诺斯等的制度经济学理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且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只有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并确立产权,使之对人的经济活动形成激励,方能实现经济增长。在资本稀缺的世界里,如果农民无法通过控制金融组织的方式来获取农村资本的控制权,那么,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就很难缩小。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农村金融组织就能促进经济增长。制约农村金融组织成长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使得一些农村金融组织成为了转移农村资本和农民财富的再分配工具。显然,政府应该在农村金融组织发挥何种功能上做出合适的制度选择。而农村金融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又依赖于一定的经济发展、社会资本和市场化的程度。显然,我们须统筹考虑上述理论上的逻辑推演,提出对农村金融改革真正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一、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的产权制度安排:现状与问题

(一)农村商业性金融组织的产权制度安排

目前,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的功能主要由农业银行来行使。作为国有商业银行,面对的是“公共金融产权结构”,从法律角度来讲,农业银行的产权是明晰的,无论是物权还是债权,其法律归属即国家,但有效产权上讲却是不明晰的。名义上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让度权都属于国家,但作为一个抽象的主体,国家必须通过其代理主体的政府来实现其产权要求。而政府对农业银行行使产权对应的相关权利时,又必须通过农业银行的各级分支机构来实现。因此,这种制度安排注定了农业银行的共有金融产权结构的“双层次的行政分解”,即纵向和横向分解。前者实际上是国家在农业银行的派出性分设,农业银行按照部、局、处、科等与政府官员相对应的级别来设立总行、分行、中心支行、支行、办事处、储蓄所等。农业银行的经营层的身份在很大程度上也就等同于政府官员,其目标函数和作为与银行家群体有着天壤之别。后者就是农业银行的分行、中心支行、支行按照省、市、县的行政区划设立,经纵向分解的金融产权被纳入地区行政分权架构。国家是农业银行的金融产权所有者,代表国家的政府在一个金字塔式的行政系统下管理农业银行,监控、组织农业银行的制度创新。而下级有利用上级授权去谋取自身利益的可能。这种行政制约和对上级领导的“纵向依赖”,使得农业银行自身并不是明确的产权主体,“剩余索取权”也就因此失去监督意义,产权制度的结构设计也就失去了有效的制衡机制。

总的来说,农业银行的产权特征是:其一,国家是该行的金融产权所有者,代表国家的政府在一个金字塔式的行政系统下管理该行,主观上要求下级政府不利用上级授权去谋取自身利益而使制度保证对产权的完整性;其二,地方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对农业银行的农村商业性金融活动有自己独立的效用函数,一定程度上介入了农业银行商业性金融资源的配置过程;其三,农业银行自身的产权规则已在一定程度上引入市场化,但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框架决定了农业银行的运营只能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行政系统的双重约束下开展,农业银行自身并不是明确的产权主体,它们之间是多层典型的委托——代理问题(principal-agent problem),因而农业银行的产权设计也应当在这个框架内进行。

(二)农村合作性金融组织的产权制度设计

一般说来,金融组织的功能可以分为三种:商业性功能、政策性功能和合作性功能。而且一个金融机构一般主要执行上述三种功能中的一种以避免各种功能之间的冲突。而我国原有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就是一种组织单一功能多样的体系,从而造成了各种功能之间的冲突,“打白条”便是一个典型。如今中国农业银行将其政策性金融功能剥离出来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担,自身专一承担农村商业性金融功能。而就农村经济的现实来看,农村金融领域最缺乏的是合作性金融功能,原因在于农村领域大量的中小经济的存在,它们在经济方面是弱者,需要在资金方面实现互利合作,因此迫切需要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合作性予以恢复,而且农村不规范的金融组织的出现也说明了合作性金融的缺位。

目前在农村领域己基本形成农业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且合作金融在其中起基础性作用。只有使农村金融组织的实际功能与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组织功能的需求相适应,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一方面可以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各种金融组织的出现来寻找原“合作金融”功能的缺位,另一方面还可以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各种经济实体的出现来寻找对“合作金融”的新的需求。

与商业金融、股份金融相比,合作金融的功能特征决定了其在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见表1和表2)。我国农村合作性金融功能目前主要是由农村信用社来承担的,从目前看,在全国农村信用社850亿元的所有者权益中,只有266亿元是社员股金,仅占31%,其余占69%的584亿元是长期复杂历

史背景下形成的公共积累。在长期的制度变迁过程中,社员成分多次变更,历年积累的产权主体十分模糊。

为了使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农村合作性金融功能,必须对其明晰产权,而以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失败之处,也在于“机构视角”下未能明晰其产权,造成所有者、管理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2003年6月,国务院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拉开序幕,改革进入试点阶段。吉林、山东、江西、浙江、江苏、陕西、贵州、重庆8省(市)被确定为第一批试点单位,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踏上征途。此次改革方案最大的政策突破之一,是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交由省级政府负责。换句话说,建立省级管理机构是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2004年,国务院决定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范围扩大到21个省(区、市),农村信用社改革进入新阶段。据银监会信息披露,截至2005年6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达30640亿元,是继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后,第4个存款突破3万亿元的金融机构。

这次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是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情况,分别进行不同产权形式的试点。在制度选择上,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几种不同制度:在组织形式上,分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继续实行乡镇信用社、县(市)联社各为法人的原有形式4种方式。

尽管中央的改革方案提出了几种产权设计模式,并有多个省份选择了省级联社的形式,然而中西部地区甚至有的东部沿海农业大省,还是应该把产权改革的重点放在以合作制为基础、以县为统一法人的产权形式上来。“从农村信用社50年的发展历史来看,可以说,从未实行过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制,即:自愿加入,自愿退出,一人一票,民主管理。而是随着20世纪50年代‘一大二公’为主旨的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其逐步变成了国家银行的附属机构,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央行负责制。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合作制在中国农村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三)农村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产权制度

从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到现在,我国一直没有明确政府部门应该在农村金融领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也就是没有正确处理好农村政策性金融和农村商业性金融之间的关系,即农村政策性功能如何发挥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要么就把优惠利率的政策性金融贷款演变成为无偿使用的财政拨款;要么干脆就实行商业化运作,成为农村金融资源的“抽水机”。

二、路径选择

(一)商业性农村金融组织

首先,应当将农业银行的产权管理从银监会剥离到国资委,以实现其金融产权的人格化。正是由于多层委托——代理问题,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业银行之间围绕农业银行金融产权构成了多方利益博弈的格局,并形成低效的均衡状态。根据相关研究,政府拥有银行产权的世界平均水平,1970年约为54.23%,而1995年时仅有36.87%,这两个数据都远远低于中国的水平。银行国有产权比例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这证实了中国金融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这就意味着中国政府过多的拥有银行产权,最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

多层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是通过一系列合适的制度安排来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矛盾、信息矛盾和责任矛盾。首先要解决的是委托人制度安排的动力。委托人的动力来源于对委托人的激励与约束。而对委托人的激励是投资回报最大化;只有自然人才能感受到投资收益最大化。尽管不可能所有企业都是自然人产权,但都能追索到组成产权集合体的自然人,这样,集合体就被人格化了,有效激励就会产生。而有效激励的产生就会导致有效约束的产生,委托人制度安排的动力就会充足,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才能建立。

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农业银行的国有金融产权,虽然它也是自然人的集合体,但这个集合体的自然人产权是虚拟的,因而不能被追索到组成集合体的自然人。集合体没有被人格化,委托人就不能对经营者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因此,农业银行的金融产权必须人格化。

农业银行金融产权人格化的思路是:在银监会将农业银行的产权管理移交给国资委而只负责金融监管的情况下,将农业银行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其他股东入股基础上进入资本市场,引进国内外股东促使其股本多元化;然后,设立国有商业银行股本金底线,在确保国家金融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吸收自然人、私营企业、基金组织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产业机构进入,使农业银行产权多样化,逐步促使农业银行的金融产权人格化。

其次,农业银行产权制度设计的核心是股份制改造,但也要关注其如何发挥农村商业性金融功能。自2003年10月中国农业银行上报了股份制改革方案后,两年多来,至少上报了三次改革方案。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方案大体与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模式类似,也是成立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剥离出坏账、补足资本金。这对农业银行而言是无需伤筋动骨又能享受政策优惠的最佳方案,但却迟迟未获批复。

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方案主要集中在整体改制还是拆分改制,而对股份制改造后的中国农业银行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则没有足够的关注。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主要从事城市地区商业银行业务,规模相对小、城市间差距亦不明显,因而可以整体改制,农业银行改革却不能回避整体改革与部分改革的问题。在学界很重要的一种意见就是分拆。具体的分拆方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其一,是按区域分拆成若干个中小银行,但这已遭到了来自农业银行最强烈的反对;其二,是按政策性业务和非政策性业务拆分,可以考虑把农村的政策性业务剥离出和农业发展银行合并。但有反对意见认为由于农业发展银行现在规模很小,局限于粮食收购环节,目前经营上也并不成功,本身可进可退,所以农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部分并无迫切需要和农业发展银行合并,可以单独成立农村政策性银行;其三,按照业务拆分的原则,把涉农业务和非农业务分离,组建农业信贷银行和农业银行股份公司,后者是纯粹的商业银行。

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方案中,要关注其农村商业性金融功能的发挥,即要在满足农村金融需求而不是“非农化”的股份制改造。由于我国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功能仍然缺位、农村信用社实力有待增强,民间金融尚需规范等历史和现实因素,中国农业银行的改革取向应是在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前提下发挥商业性

金融功能,这就必须要求中国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实行“有限商业化”。农业银行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发挥商业性金融功能的主体,其商业化改革一直以来都面临着两难的困境,这样的局面既不利于我国整体金融改革的继续和深化,而且会严重妨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对于缓解和根治“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增长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对于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方案不能照搬其它国有商业银行的模式,而应考虑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目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以及农业银行的自身实际情况。

再次,农业银行产权制度设计的方向是进入资本市场,成为连接资本市场和农村金融的纽带。放眼成熟的市场经济,银行上市是极为普遍的现象。纽约证券交易所约有900家银行上市,占上市公司总数的30%;在NASDQ上市的银行有900家,占上市公司总数19%;东京交易所有160多家,香港也有40多家。在美国,著名的商业银行如花旗、大通曼哈顿、道富等均为上市银行;香港市场上的汇丰银行、恒生银行更是著名的蓝筹股。据统计,全球仅1999年就有30家商业银行进行了首次公开发行上市。

农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可以充分运用资本市场进行扩张,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实现规模经济,并利用资本市场的价值评价机制。农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其经营发展的状况就能够通过资本市场有效地反映出来。市场价值的变化会对农业银行产生很大的压力,促使农业银行加强经营管理,改善法人治理绩效。而且资本市场的强制性信息披露机制、法人治理要求等也会对农业银行的治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最后,农业银行要通过产权制度设计来形成农村商业性金融的核心竞争力。农业银行作为唯一一家面向农村和农村经济服务的国有商业性金融机构,要重视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农业银行应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优势,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发挥“辐射”作用。相比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在广大农村地区拥有的资金优势、网点优势、队伍优势和技术优势,能够形成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国有银行对农村金融的辐射力和感召力。从农业银行的比较优势来看,其优势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它的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也应该在农村。

因此,中国农业银行不应该大面积撤销直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农村乡镇一级营业所,而应该结合农村乡镇撤并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合并。在经济和金融发达的乡镇应该设营业所,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在县以下的中心乡镇也应该保留营业所。中国农业银行在保留必要的网点营业机构的基础上,重点是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功能,在提供基本的信贷业务的基础上增加代理农村信用社汇兑结算等业务种类,提高农村金融的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总之,在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中国农业银行资金力量相对雄厚,可以为农业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规模较大的资金,应当在产权制度设计中形成农村商业性金融功能的核心竞争力,为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现代化金融服务。

(二)合作性农村金融组织

首先,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设计应当有多种模式进行尝试。这次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总的要求是“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这就表明,不管采取哪种产权模式,都要坚持为农村和农业经济服务的宗旨,并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规定一定比例的支农贷款。从农村信用社新的改革实践可以看出,尽管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重和改善其经营绩效已经收到一定成效,但普遍选择建立县联社和省联社的体制模式,表明地方性行政控制并不是有所削弱而是有所加强,农村信用社省、市、县联社垄断格局的形成,完全有可能再度限制农村内部金融竞争的发展。另外,产权制度的改革大多缺乏实质性进展,信用社内部管理体系基本上是旧貌不变。

为了明晰农村信用社的产权,要将农村信用社的产权量化到每个股东,增强股东对所属股份保值增值的积极性。要在对信用社全面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对边界模糊的产权进行界定,有效地确定入股社员的资产价值总量,并分解到每个具体股东。对农村信用社在执行政策性业务过程中所形成的呆坏账和亏损,国家和受益的地方政府应以恰当的方式,承担相应的业务成本。

对较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也可以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原则,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股份合作制是界于股份制和合作制之间,兼有股份制和合作制的因素。其实质是以合作制为导向、以股份制为手段。合作制的特点是“社员入股、一人一票、服务社员”,适合于分散、弱小的个体劳动者的经济互助,是一种劳动的联合:股份制的特点是“大股控权、一股一票、商业经营”,适合于市场经济发达、商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是一种资本的联合。

对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可以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它是在遵循合作制原则基础上,吸收股份制的原则和做法而构建的一种新的银行组织形式。这是一种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三农”服务功能和商业功能相结合的产权制度。在有条件的地区,将农村信用社改组为农村合作银行,有利于金融机构的规模经营,并构建明晰的产权关系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体现众多分散农户、个体经济户的权益,同时也能充分兼顾农村经济组织和其他大股东的利益。这样既坚持了服务农村金融需求的市场定位,又能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实现商业化经营。

总之,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设计的具体实现不可能有统一规范的模式,考虑到我国的区域差异、经济差异和金融差异,以及不同地区农村对金融服务要求的不同,其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要因地制宜地建立。

其次,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设计要形成有效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对于激励机制,主要是要借鉴现代公司激励机制的最新成果,让农村信用社的人员享受一部分剩余索取权,以达到实现对其长期激励的目的。正确区分政策性经营成果和商业化经营成果,以便准确考核农村信用社人员经营能力的基础,也就是实现其目标函数与农村信用社及其社员目标函数最大可能的接近。对于约束机制,应建立起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市场制约相互结合的约束机制,在此基础上加上联社的行业管理,使农村信用社健康有效运行,真正发挥农村合作性金融功能。

最后,农村商业性金融的产权制度设计需要法律保障。农村信用社是不同于一般商业银行的金融组织形式,在国外,信用社一般都有独立的法律保障,如美国1932年就通过了《联邦信用社法案》。50多年来,我国农村信用社都没有自己的法律,以致身份、行为、权责等等都缺乏法律依据。只有《农村金融合作法》能以法律形式确定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地位、组织形式、权利义务及其社会各方面的民事关系。通过立法,可以明确地将行使农村合作性金融功能作为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宗旨,明确保护入股社员的产权和其它合法权益。只有在《农村金融合作法》的条件下,才能明确规范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各级管理者的权利和义务,从而有效防止地方政府对其业务的过度干预。

(三)政策性农村金融组织

从农村政策性金融功能来讲,首先,农业政策性金融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政策,积极配合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不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其次,要积极承担起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贷款等业务,将这类业务从商业银行中彻底剥离,更加集中、统一、高效地运用农业政策性资金。第三,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经营管理机制。农业政策性金融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其“政策性”应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向上,而具体的业务运作应按商业性金融模式运作。

因此,农村政策性金融的产权制度设计重点是在农业发展银行的制度创新方面。第一,即“政策性定位,商业化运作”,把政策性的因素与商业性操作工具、手段积极融合在一起的,在政策性基本定位的基础上融入市场化的操作。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英国、美国、波兰等国的经验,尤其要引入严格的授信授权机制、信贷责任机制、项目库储备机制、成本效益机制、风险补偿机制。第二,农业发展银行要在产权制度设计中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允许其发放农业产业化贷款、农村基础设施贷款、承办农村的市场债券代理、兑付、向农村其它金融机构批发资金。第三,建立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业务风险补偿机制,按照中央、省级分担原则,对农业发展银行在经营中形成的风险损失进行及时的补偿。

[编辑:汪 晓]

作者:蔡四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业政策性银行水利建设论文下一篇:酒店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