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新家庭教育模式论文

2022-04-18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构建全新家庭教育模式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家庭农场以来,家庭农场作为一种全新的经营组织形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我国,家庭农场是指以农户为经营主体,主要依靠家庭劳动力进行适度规模生产经营,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拥有较高水平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商品化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

构建全新家庭教育模式论文 篇1:

家校协同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策略研究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为目标,每名教师都应定期更新教法,为学生提供更切实际,教学实效性更强的教学模式。针对此,以家庭教育为主,通过构建家校协同教育模式,并采用具有实效性的教育策略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家校协同教育;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策略

文献标志码:A

引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必修学科,每个学生都需要定期参与该门课程,并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标准的价值观。但实际上,随着网络文化逐步发展,思政教育不但要承担教学任务,也要对抗网络环境中的各类不良信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逐步提升,就目前情况来看,仅依靠校内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完成预期内的思政教学目标。因此,部分思政教师认为,应适当利用家庭教育的力量,将校园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彻底改良学生头脑中存在的不正确思想。但在构建家校协同教育模式的院校中,部分院校因使用的教学策略不合理,导致教育实效性降低。因此,思想政治家校协同教育的实效性策略,成为了近年间各个思政教师主要研究的课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家校协同教育模式的现实意义

1.可加大思政教育力度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出现最明显的问题即为思政教育的力度不足。调查可知,力度不足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其一,教师本人的教学能力有限,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语言缺乏说服力,导致学生很难进入课堂中参与学习。部分学生即使具有参与政治理论学习的意识,当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点的疑问教师无法解答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不断下降。部分存在求知欲的学生将进入互联网空间内查找相关资料,进而有一定概率会被网络空间内负面信息影响,个人价值观朝负面偏移。其二,网络文化的影响降低了思政教师的语言力度。部分学生因长期浏览互联网环境内的碎片化信息,进而对互联网新闻信息产生依赖感。即使思政教师在课堂中讲述的内容具有绝对的真实性和权威特征,学生也不会优先相信教师说出的话语。但家长与教师不同,学生往往对于家长的话语十分认同。当思政教师能够与家长联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将被有效强化。

2.可增进学生与父母的感情

部分大学生因叛逆期或其他个人原因,会与父母进行冷战。即使未出现冷战的家庭,学生和家长也会因一些误会而处于关系较差的状态中。学生与父母关系较差时,学生的家庭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也会受到影响。而当学生与父母存在沟通障碍时,一旦学生家长不懂得如何使用正确的方式与学生交流,骤然对学生进行教育,只会起到反作用。而思想政治教师接受过专业教育,他们更加懂得如何与学生进行交流,如何利用语言的艺术达成特定的教育效果。因此,当教师与家长建立关系后,教师可以为家长提供专业的教育经验。家长凭借教育经验,可以有效缓解自身与儿女的关系。学生与父母感情缓解或增进后,家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将提升。因此,构建家校协同教育模式,实际上属于双赢的局面,令家长和教师可以同时收获教育成果[1]。

3.系统性教学模式可降低思政教育的难度

传统思政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承担全部的教育教学责任,教学工作和考核工作都需要教师来完成。同时,思政教育行为属于单线输出模式,教师在输出知识和经验后,学生是否学习和吸收,取决于学生自身的想法。因此,思政教师在考量怎样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学习和吸收知识。整体教学难度过大,思政教师的教学压力较大。教师与家长构建协同教学模式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朝着两个方向发展,最终在同一个目的地集合。教师将与家长进行沟通,教师在课堂中负责输出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家长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将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完成另一部分教学工作。这样一来,学生将长时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但学生自身却不会产生过多的厌烦情绪,吸收知识的整体效率也可得到提升。最后,教师可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确认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成效。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得到有效降低,同时系统性的教学模式,也能够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有效的沟通渠道,增加教师和家长的交流密集度[2]。

二、思政教育中構建家校协同教育模式的现存问题

1.家校协同模式的设定流于表面

观察国内一些已经开通家校协同教育模式的院校可知,在这些院校内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存在一类明显问题,即家校协同模式的设定流于表面[3]。具体表现分为两种形式:其一,部分教师会在校方的安排和作用下,与班级内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并建立相对稳定的交流空间。但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不会与家长进行交流。即使部分家长主动与教师交流,教师也只会简单回答家长的问题,继续独立完成教学活动。这类教师认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难度不高,凭借自身的教学能力即可完成任务。但实际上,这类教师仅构建浅性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交流停留在浅表层面,学生并未对政治形成深刻的印象。因此,这类教师表面上可以完成教学工作,但实际上取得的教学成果相对一般。其二,部分教师在沟通过程中,仅为家长们布置家庭教育任务,但不会进一步对家长进行指示。一些不擅长教育孩子的家长,在面对模糊的教学任务时,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多数情况下家长都会使用“填鸭法”和讲授法,进而令学生更加烦躁,学生与家长的关系不断恶化。这类问题将对思政教育和家庭教育造成负面影响,应被尽量改良。

2.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出现责任分歧

部分教师或家长自身的交流能力存在一定问题,在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会使用错误的方式进行教育,继而使得家校协同模式在构建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责任分歧。例如,部分教师会在课下与家长们取得联系,与家长商议下一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模式。而部分思想狭隘的家长就会表示,自己的孩子参与大学学习,教师应该负起全部的教育责任。如果教师要求家长负责一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明教师在偷懒。在这种错误观念的驱使下,一些思想不坚定的家长的思想会被带偏,不参与家庭教育。而存在这些思想的家长们,要么会在批评教师后,不开展家庭教育;要么会一边认可教师的做法,一边拒绝开展家庭教育。同时,也有一部分教师存在推卸责任的现象,即认为重要的思想教育工作应由家长完成。在为家长布置“教育作业”后,直接要求家长负责教育工作,自己则在课堂中简单讲解理论知识。导致以上现象出现的原因为,家长与教师在沟通中出现责任分歧,教师应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改良。

3.家庭风气存在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当前绝大多数大学生所处家庭的思想价值观正确和正常。但的确存在极个别思想不正常的家庭,这些家庭要么具有纯粹的利己主义思想,要么具有拜金主义思想。学生在这些家庭中成长,个人的思想精神与政治观点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构建家校协同教育模式的过程中,校方必须要先扭转学生的家庭风气,才能开展正确的思想教育[4]。因此,在面对这类家庭时,即使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教学难度也会递进提升。当前,部分教师在面对这类家庭开展教学时,会遇到两种显性问题。其一,学生和家长想法一致,教师能够起到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过小。其二,学生和家长想法不一致,学生可以在听讲的过程中,产生正确的“三观”和政治价值观。但当学生回到家中时,学生家长会起到反面教育作用,即反驳教师给出的思想政治观点。这两种现象的存在,都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家校协同教育的实效性策略

1.重视家校协同教育,切实建立家校交流渠道

首先,校园内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家校协同教育,了解该教育模式实施的现实意义。教师可以通过了解相关资料,明确家校协同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同时,教师也应该在准备的过程中,积极搜集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本着配合互联网思维的原则,教师在留存学生家长电话信息之外,也需要添加学生家长的QQ、微信等联系方式。预留多种联系方式,可提升教师与家长交流的速度,进而提升协同教育的时效性。其次,教师应该对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分析哪些部分应该由自己保留,继续在课堂中进行交流。而哪些内容可以由学生家长负责。例如,一些基础性且学生已经建立认知印象的知识,可以由学生家长负责。家长可以在与学生打电话或见面时,以闲聊的方式提起。而一些进阶型的政治理论知识,可以继续由教师负责,由教师为学生打开全新的价值观分析视角。最后,即使当前的教学阶段中,学生家长无须起到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教师也应该定期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既保持交流的稳定性,也可以定期调查学生的当前思想状态,根据此来设定下一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

2.宏观分析教育结构,构建秩序性沟通模式

教师也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入手,从教学结构的整体进行观察,确认教师和家长应该起到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师可以直接承担全部的教学责任,负责为学生打开眼界,帮助学生辨认社会信息,辨认互联网信息。理论上,家长们为教师构建了学生的整体框架,家长十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和思想特征。但教师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和交流手段,更加深刻地理解学生的内核与内心想法。因此,家长和教师能够获取的教学资源,实际上可以互相补足。针对此,教师和家长可以构建秩序性沟通模式。例如,在开展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前夕,学生家长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思想特征和个性,为教师提供一些学生的特殊信息,继而帮助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教师在完成一阶段的教学活动后,可以将学生在本堂内的表现发送给家长,由家长来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家长在获取学生学习信息后,可以根据学生的状态,设定程式对话,进一步了解学生心中所想。这种沟通模式具有一定的秩序,不会占用家长和教师过多的时间,也可以达到较好的协同教育效果。

3.建立互联网交流平台,教师家长随时交流意见

教师可以利用QQ和微信建立互联网交流平台,这种交流平台具有两点优势。其一,用户较多。当前,多数使用智能手机的家长都会在手机内安装上述两种软件,教师将这两种软件作为交流主体,能够提升家教协同教育模式的实效性。其二,具有实时交流的特征。这几种软件具有提醒功能,当教师不定期下达指令时,学生家长们可以在空闲之余进行回复。回复页面一览无遗,教师在进行交流和下达工作指令的过程中,清晰地查看家长的交流情况。同时,校方也可以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网络论坛,家长们对校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意见时,可以在论坛中留言,由多个思想政治教师进行解答。这样一来,校内可以形成多个家校协同交流渠道,教师和家长可以随时交流意见。在交流意见的过程中,不同的思想同步交汇,将递进提升家教协同教育的开展质量,令学生回到家中也可以接受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4.定期交流学生非正常状态,充分发挥家校协同教育的优势

思想政治教師在与家长进行沟通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为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类信息。例如,开展思想教育的技能学习,或为学生讲述政治知识的分解技能等等。但随着网络文化的影响不断加深,教师应为家长提供更具实际价值的教学技巧。例如,教师可对家长进行培训,培训家长掌握专业的心理教育知识和心理干预知识。部分学生会因思维模式出现问题,而产生较大的思想压力。这种思想压力若未能及时排解,将形成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但大多数学生在产生心理压力和思想压力时,不会选择与教师进行沟通。因此,当教师发现学生存在较大的心理或思想压力时,应利用各类交流方式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家长在收到消息后,可使用心理教育方法与学生进行对话,用平和和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压力。

5.校方大力辅助,家庭做好后备工作

当学生与家长之间出现冷战或热战问题时,学生家长可以与思想政治教师进行交流,教师负责为家长提供专业的教育辅助。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家长分析问题,降低家长思考问题的局限性。当家长能够站在宏观的角度分析问题时,家庭关系可以得到很好的缓和。而在面对一些家风存在问题的家庭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入手,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再与家长进行深度交流,降低家长思想的负面影响。

结束语

综上,本文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对家校协同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策略进行深入分析。望文中内容,可为各名思想政治教育或家庭教育研究人员,提供一些专业的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游敏惠.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协同配合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8,19(2):90-92.

[2]赵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家校协同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0):152+166.

[3]姚瑜滢.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7,32(1):85-91.

[4]刘飞.大数据视阈下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新疆南疆民族地区某高校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5):62-66.

作者:刘国仕

构建全新家庭教育模式论文 篇2:

三问家庭农场中职专业建设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家庭农场以来,家庭农场作为一种全新的经营组织形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我国,家庭农场是指以农户为经营主体,主要依靠家庭劳动力进行适度规模生产经营,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拥有较高水平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商品化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其显著特点是“家庭经营,规模适度,一业为主,集约生产”,这种既能保留传统农业家庭经营优势,又可实现规模经营效益,同时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营方式,势必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上长期坚持优先发展的经营组织形式。随着各地对发展家庭农场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全国家庭农场数量呈井喷式增长,当前我国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有87.7万家。为新涌现的家庭农场从业人员提供专门的教育培训服务,特别是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成为了当前职业教育领域的新课题。

一、为什么要开设家庭农场专业

1. 开设家庭农场专业是产业的强烈需求

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融合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但是作为四化短板的农业现代化却面临着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问题,且我国务农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超过55%,初中文化不足40%,高中文化不足5%,大专以上仅占0.2%。家庭农场作为传统专业大户的升级版、加强版,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传统农民并没有质的飞越。以2014年对浙江省衢州市近160名家庭农场经营者学历调查数据显示,初中及以下学历层占46%,中专(高中)学历层次占39.9%,大专学历层次占14.1%。经营家庭农场需要有现代管理理念和生产技能的家庭农场从业者,开设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以下简称家庭农场专业),为家庭农场从业者提供参加系统化职业教育的机会,着力提高家庭农场从业者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家庭农场从业者队伍,夯实家庭农场作为新型经营主体的微观基础,是产业发展的强烈需求。

2. 开设家庭农场专业是农民的真切渴求

从教育规律来看,受教育者最大的学习动力是自身具有强烈学习需求且对学习效果有既定的目标。家庭农场经营者面对的不是以往一亩三分地的小农经济,而是要进行较大规模的农业生产。面对数倍于以前的生产规模,一方面,他们渴望通过掌握先进的生产技能,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减少雇工成本,增加经营效益。比如一些地区家庭农场通过学习引进“微喷水肥一体化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达到节水、节地、节肥、省工、增产、增效、增收的效果;另一方面,他们渴望学习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市场营销知识,获得国家政策扶持、规避市场风险,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基于自身产业的发展需要,农民学习家庭农场专业目标明确,因此开设家庭农场专业也是农民的真切渴求。

二、谁在开设家庭农场专业

1. 现有工作基础和进展

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最高机构的教育部在各层次教育序列中并没有开设家庭农场专业,只在教育部、农业部《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中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设了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方向。

目前只有部分院校做出了相关尝试,2013年安徽农业大学开设了“现代青年农场主”试验班,通过实施分段培养,开展毕业后创业孵化,打造现代农业青年农场主队伍。培养对象是涉农专业优秀在校大学生,采用“一半时间在教室、一半时间在试验田”的培育模式,学生在教室里学习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学、市场营销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政策法规等理论课程,在试验田里实战选购农资、种植培育收获、农产品销售等环节,经过校内学习、校外实战的系统培训,为学生毕业后独立管理家庭农场奠定了基础。当前该试验班的首批30名毕业生中有12名真正成为了家庭农场主。但此类尝试也仅局限于培养家庭农场潜在的从业者,不能满足量大面广的家庭农场从业者的学习需求。

2014年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组织召开家庭农场专业论证会,系统论证了开设家庭农场专业的必要性、可行性,同时明确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开发等具体环节;2015年正式开办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设置了粮食作物生产、经济作物生产、蔬菜生产、果树生产、生猪养殖、肉牛养殖、奶牛养殖、羊的养殖、家禽养殖等9个专业方向,涵盖了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

2. 从家庭农场从业人员的特点分析

家庭农场从业者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方面,他们都有自己的产业,不愿意也不可能离开产业去脱产学习,因而在培养方式上应当尽量满足他们学习时间和地域的需求;另一方面,他们一直从事农业生产,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观念相对陈旧、对市场了解不够是他们的短板,设置课程时应该更注重针对性。因此,尊重农民学习的时间地点安排,弥补农民的知识短板是需要在开设家庭农场专业过程中重点考虑的。

3. 能够胜任家庭农场专业教育机构的最佳选择

当前我国开设涉农中职专业的院校主要有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

农职院校是以全日制办学为主要方式,以招收应届毕业生为主的有围墙的学校。一方面,家庭农场从业人员都有自己的产业或工作岗位,而农业职业院校大多都在城市并且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办学,因此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满足农民不离家不离岗接受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农职院校培养对象以农业后继者为主,学生毕业后在一线务农的比例很低,学校投入和职业农民产出严重不对等。基于以上原因,农业职业院校并非开设家庭农场专业的最佳选择。

农广校是具有五级办学体系的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首先,农广校倡导开放办学,推行送教下乡、农学结合教育模式,利用固定课堂、空中课堂、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的教学方式,最大程度满足农民不离乡不离岗不脱产学习的需求;其次,农广校教学资源丰富,满足农民学习需求。农广校编制了大量的精品文字教材和多媒体教材,贯穿了农业生产和经营全过程,可以满足不同产业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农广校有雄厚的师资团队,吸纳长期在农业生产一线工作、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和“土专家”参与教学,组建了一支留得下、用得上、扎得住根、对农民有感情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能够满足家庭农场专业课程教学需求。综上所述,农广校的办学特色符合农民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是开设家庭农场专业的最佳选择。

三、怎样建设家庭农场专业

建设家庭农场专业,要通过明确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等方式培养出高素质的家庭农场从业者,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1. 建设家庭农场专业要明确专业定位

开设专业要以服务产业发展为目标,以满足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产教融合发展为路径,通过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形成产业经济发展和办学能力提高的良性互动。因此,一方面,家庭农场专业应当定位于服务家庭农场产业发展,为家庭农场的生产、管理、服务领域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知识素养、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家庭农场专业还应定位于建设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为新型职业农民中职教育专业建设提供标尺,引领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2. 建设家庭农场专业要明确培养目标

家庭农场专业要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能力,了解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熟悉农业产业政策法规,懂得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的家庭农场从业者。家庭农场从业者应通过专业学习,达到生产技能明显提升、经营管理明显改善、社会责任明显增强、职业道德明显规范的效果。

3. 建设家庭农场专业要构建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体系要做到“三个对接”:与国家要求对接,与产业需要对接,与农民需求对接。课程体系中要体现“三个原则”:

第一要体现综合素质提高原则。为了全面提高家庭农场经营者的素质考虑开设综合素养课,让学生掌握文化生活、实用数理化、法律法规、信息技术等知识,在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要体现产业发展原则。为让学生转变思维方式,掌握农业产业政策,严守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提升产业规划能力,考虑设置农业通识课程模块。该模块开设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合作社建设与管理、农业产业政策、家庭农场建设与经营管理、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市场销售、现代农业创业、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等课程,目的是让学生系统掌握农业产业通识知识,拓宽产业发展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的产业发展能力。

第三要体现能力提升原则。提升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农业产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是开设家庭农场专业的根本目标。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要通过设置专业技术课程模块实现。一方面,专业技能课要以主导产业为基础,满足学生的产业需求。由于家庭农场产业类型繁多,涵盖了种植、养殖、林业、加工、服务等五大类型,其中种植类型又可以分为粮食作物、设施农业、经济作物等方向。为满足不同产业类型学生的需要,要根据当地主导产业,尊重学生学习意愿,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以粮食作物方向为例,应当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开设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生产技术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另一方面,专业技能课要解决农业生产农时季节和关键环节的实际问题。以小麦生产技术为例,要根据小麦生长过程中不同时期所需要的田间管理技术,安排从种到收、从收到售的课程内容,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作者:刘凯

构建全新家庭教育模式论文 篇3:

“三位一体”立交桥式德育模式的探索

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了切实发挥教育培养人、塑造人的功能,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观念,打破学校和社会的界限,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平台,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共同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只有三者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架成一座桥梁,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学校、家庭、社会在“三位一体”教育网络中的角色

学校教育是主体,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它不同于家庭、社会的影响,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且不容忽视的优势。

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学校教育的必要调整和补充。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具有长期性、持久性,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步入社会前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甚至走向社会后仍然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继续延伸和发展,是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通过社会教育,学生可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可以在社会大课堂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习社会规范,扩大社会交往,养成现代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需要,为参加现代化建设做准备。

二、学校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的相关措施

(1)成立家长委员会,搭建沟通桥梁。家长委员会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其宗旨是沟通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听取家长的合理化建议,协助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设计更多、更好的家、校、社三结合的工作载体,如发放学校管理意见单、印制家校联系手册,让家长了解并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及时沟通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解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2)加强班主任和班集体建设的工作。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优良的班风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班主任必须针对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恰当、灵活地采取有效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班风,抵制不健康舆论的消极作用,同时加强班主任间工作经验的交流,探讨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

(3)实行警校共建,争取社会“多方力量”齐抓共管。学校与派出所实行警校共建,双方签订共建协议,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活动。发挥好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在学校法制工作中的作用,积极开展法制安全教育、预防毒品教育、消防安全逃生演练活动,让学生在齐抓共管中健康成长。

(4)开辟社校共建,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学校通过道德讲堂,邀请道德模范到校介绍先进事迹;组织学生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助残日捐款等,配合有关部门进行“环境日”“禁毒日”等宣传教育活动。这些活动促进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结合,让学生在接触社会的德育实践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

三、提升“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几点思路

(1)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合作意识。教育不能单纯地把它归为学校的责任,全社会都应该主动参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都是教育的重要环节,缺一不可,既要分工明确,又要互为补充、互相配合、互相依赖。在教育过程中,三者之间应加强沟通,增进交流,统一思想,同步教育。为使教育网络切实地运转起来,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此项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2)发挥学校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探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支撑点。学校要针对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努力办好家长学校,举办系列讲座,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学校通过“家长会”的形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

(3)学校要主动与学生所在社区取得联系,创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社区是社会百姓生活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是学生接触社会的主要场所。学校要充分发挥社区的组织作用,利用社区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和道德实践活动的平台。

(4)社区也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广泛联系实践活动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区活动的反馈,也促使学校不断改进德育工作,从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作者:梁林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质量教学提升服务营销论文下一篇: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