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设计论文范文

2024-01-31

文化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建筑艺术设计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本研究基于现代审美心理的角度,对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设计不仅要迎合公众的需求,还要实现艺术和文化的有效整合,从而凸显出艺术价值,推动文化建筑艺术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审美心理;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近几年文化建筑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并在城市建筑中占据着非常关键的位置,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所呈现出的文化内涵艺术更加明显。面对多元文化的发展潮流,文化建筑应迎合公众的差异化需求,这就使文化建筑的功能性更加丰富。城市建筑中的文化建筑包括影院、图书馆以及博物馆等,在结构上具有美观化及实用化的特点。基于现代审美心理特征下,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无论是在装饰还是在基础结构上,都呈现出了一种艺术审美性,具有深厚的内涵。而因为公众审美观念的不断改变,对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更新理念,并且强调审美艺术价值的体现。

一、审美心理、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

艺术活动的关键特点就是审美愉悦、审美经验,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涉及到不同的审美方式,而且审美需求也是需要关注的一点。

(一)审美心理。在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过程中,会相继出现追求美及精神的表现,而基于心理层面进行分析,人们可以通过事物激起心理波动、事物牵动感知觉两类不同的途径来直观化的体会美。美感在文化建筑中的表达拥有冲突化的结构体系,同浅层化的表现具有明显的不同。

(二)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心理。审美、环境艺术设计二者均存在于特定环境内,而艺术设计的本质是审美创造工作,所以目标明确,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艺术设计创作在审美方面拥有非常深远的创造意义,再加上其本质特征,所以顺应了自然的发展,迎合了人们的需求。结合马克思思想进行分析,形象是通过劳动所形成的,所以艺术设计这项创造审美的活动同机械化的劳动存在本质的不同,不仅进行了优化设计,还强调了创造性的重要性。

(三)文化建筑。作为概括性的概念,文化建筑指的是具有不同素质教育功能的场地,例如游乐场、音乐厅、戏院以及图书馆等,其中还涵盖一些旅游场所和学院。判断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程度的一项关键指标就是文化建筑,包括质量、总量以及种类。

(四)环境艺术设计。借助环境这一载体,根据建筑物功能性以及要求,通过物质技术、美学理念,将具备多样化功能、优美以及舒适度高的建筑环境进行创造设计,并达到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的过程即为环境艺术设计。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拥有一定的文化教育作用,所呈现的精神文化也存在多样化的特点。

(五)以环境艺术设计为载体的文化建筑。基于差异化的社会及时代背景之下,通过环境艺术设计的方式可以对多样化的建筑设计理念进行体现。

二、文化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方法研究

(一)拓宽设计原则。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要点就是审美,同时也是构成要素之一。基于审美标准所形成的环境艺术设计原则,在当今社会被进一步拓宽,不仅是受众、设计人员在思维上的变化,同时也表现为被扩展的表现对象。

1、创作者与接受者思维的交互式转换。交互性已经成为现代化艺术设计作品的关键特征,即要求在创造、运用时,人们能够表现出有效的沟通活动,能够进行实时性和双向化的交流,从而形成系统的网状框架结构。基于此系统结构,设计人员和受众能够彼此进行对话,在关系上保持着对等,达到视域融合的程度,完全转变了以往单项化的信息流动状况,受众的权利和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2、表现对象的扩展。在科技、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使得审美形式出现了改变,文化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不再遵循以往的审美标准,对于“丑”和“美”的概念界定也不再完全正确,二者出现了彼此交错和跨越边界的状况。审美文化的关键表现就是诗意性质,从某种程度上看,诗意表现的是审美境界以及精神层面的追求,而现代消费艺术的问题非常的严峻,诗意的地位也被撼动。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原则虽然要迎合公众的需求,要具有刺激人们感官和娱乐性等功能

(二)设计方式赋予多样化参照现实所开展的审美创造活动的依据就。是审美理性,遵循了人们对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属于一种比较繁琐的精神层面的活动。同其他创造存在本质的区别,审美创造在现代审美心理之下,具有全新的设计形式,涵盖了审美需求下的非装饰因素、审美范畴以及设计方式职能三大内容。

1、设计方式职能的转化。公众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深受影响,现代化的设计艺术近乎等同于造型艺术,包括体块、线条以及色彩等部分,这些这些因素代表的情感对审美意义进行创建。建造技术也是一项关键的设计方式,对设计作品功能的体现起到了保障作用。

2、审美范畴由结果转向过程。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逐渐被打破和动摇,公众也变得更具自主思考能力,不再将完美作为审视一些事物的标准,而是能够对美进行自主欣赏,并对审美潜能进行自主开发、挖掘。很多艺术领域因为公众审美取向的变化,注重受众的审美体验,将其贯穿到创作设计过程中,创作出新颖并迎合受众的优秀作品。当下的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也发生了改变,将挖掘审美潜质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并且在对建筑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实现了再创造。

3、审美要求中的非装饰因素。现代化社会中的人们在审视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作品时,不会单就装饰构件入手,而是会进行进一步的扩展,涉及到一些附属物体,也就是非装饰性因素。

(三)设计构思转向多元化。

1、单一式审美向多元化转变。社会的进步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而且公众的思维方式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追求高层次的精神活动。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不再以单一式审美为标准,而是隨着社会意识和文化思潮的发展而出现变化,不再严格的恪守传统的参考体系,而是向着多元化审美的方向发展,价值观也更加多样化。

2、深度性审美向表层化拓展。确实深层意义已经成为现代化社会的一项重要文化特征,不能基于深度的层次上来阐述文化内涵,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从而致使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审美逐渐表层化。现代化社会中的人们希望能够从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通过直观化的方式来感受人类最纯真和最质朴的审美内涵、审美意义,不愿意对此进行深度的思考,这种传达信息的直接化也正是室内环境艺术今后的设计标准。

3、泛视觉化审美。处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背景下,审美、文化二者均进行了图像化的转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语言不再呈现叙述特点,审美向着泛视觉化的方向发展,这同以往的文本式审美存在本质性的差异。这种转化同多元媒体的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要求文化建筑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所构建出的空间形象要具有刺激公众感官和引起共鸣的功能,并让公众可以在视觉上获得多样化的审美体验。

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立在审美心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就要求设计审美心理要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利用好现代化先进的技术,尽可能的达到公众现代化的审美需求。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在注重技术研究的同时,也不能丧失其本质及精华,要同整体环境设计结合起来,注重审美主体大众化的性质,保证环境艺术设计能够发散性的传达信息,并且呈现融合化的文化传达特点,让受众获得审美情感体验,推动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军.客家聚居建筑环境艺术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杨帆.环境艺术设计与精神生态[D].天津大学,2003.

文化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文化内涵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艺术设计,才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传统文化的融入在数字语言的应用中使艺术设计变得更加灵动和富有感染力。在艺术创作中,要努力寻求传统物质文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推陈出新,设计出符合大多数人审美观念的作品。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赋予设计更高的品味和一定的设计灵性,使设计风格更加多种多样。

关键词:艺术设计 传统文化 结构

对于艺术设计而言,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各方面的联系都很密切。艺术设计能反映一定时期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物质生产水平,并体现一定的社会状况。艺术设计只有抓住传统文化的灵魂才能彰显其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艺术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保留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艺术创新成了大势所趋。

1 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传统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艺术设计的根本,艺术作品只有融入一定的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更多的认同感。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艺术设计产品的品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创作作品时要考虑到作品的文化内涵。为了适应这种多层次的需求,就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应用。艺术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为了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就要把民族特色文化与艺术设计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民族個性的设计风格。传统,体现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能使人类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一个情感上的共鸣。传统可以作为艺术设计的精神本源,是设计最根本的出发点,能给予艺术设计无尽的启示,是创作艺术设计作品时丰富的资源。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化与艺术都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亡,就像我们现在也能够看见的一些古代文化一样,传统文化不但不会消亡,而且还能给艺术设计带来无穷无尽的灵感。

韩美林先生有“奥运福娃之父”之称,其所设计出的奥运福娃是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的完美结合。他就曾经说过:“艺术的成功,在于有‘根’。”传统文化就是艺术作品创作的根本,它历经千年沉淀,对于一个民族的影响范围很大,并且在潜意识里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创作心理。只有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上的艺术设计,才能够更快的被人们所接受,才日益强大。比如日本的平面设计行业,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独特的日本风格。主要就是因为他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除了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更注重本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他们的设计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艺术设计之路。他们的成功更加能说明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密不可分,成功的艺术设计在建立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更加具有灵性和活力。

2 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和作用

2.1 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的宝藏 传统文化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成为人们心理和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对于艺术设计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对艺术设计产生很大的影响。现代艺术设计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只有传统文化作为基础的艺术设计才能枝繁叶茂日益强大。从艺术设计的特性上看,一个国家的艺术设计是不可能完全脱离本国的传统文化的。相反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它本身肯定包含了很深的传统文化内涵。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以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为基础,给作品以文化方面的内涵。在创作作品时立足于本国传统文化之上,在传统文化基础上标新立异,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民族风格的高品质作品。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发展的基础,是实现设计作品民族化、国际化的必备养料。

2.2 传统文化的融入使艺术设计更加灵动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理论和实践的文化元素之母,融入传统文化的艺术设计才变得更加灵动。比如,在设计奥运火炬图案时,选用是红色的祥云图案。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红色代表热情,和中国的国旗是同一种颜色,是中国的代表色。祥云图案在中国又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建筑等方面的应用很广泛,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设计。再比如,对于我们国家而言,人们比较欣赏具有清雅别致格调的物品,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老庄美学思想的影响,如果要设计这一风格的艺术作品,就要了解古代老庄的思想之本,融入传统的淡雅清幽的意境,让欣赏的人们更好的感受作品的意向。民族文化具有传承性,是人们长期以来实践的产物,有不可逆的特性。艺术设计里随处可以见到文化传统的影子,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2.3 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价值 在这科技飞速发展,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时代,艺术设计也必须面向国际化。传统样式在现代设计中的使用要通过一种转变角度的思维,使艺术设计在历史环境中得到新生。数字技术可以为作品增加技艺高超的特殊效果,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很是普遍,但是即便如此设计的内涵仍然是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我们在看待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时,除了称赞其设计技艺的高明,还会感叹作品中的传统文化特色,这种浓厚的历史延续感增强了设计方面的感染力。为了满足时代的要求,需要多种知识层面的融合。比如在制作一个摄影作品时,在熟练掌握数字设计创作技巧的基础上,加入民族传统特色,就会得到更多的认同感。设计师在艺术创作中以坚实的文化传统与美学价值观为平台,熟练运用多民族文化背景的传统美学元素,人们在看待作品时就会加入传统审美经验及人文情感,这样就达到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的一个完美结合。

3 艺术设计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融合创新

艺术设计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智慧和能力,或者说是一种创造力,核心就是创新。通过设计艺术过程中在传统文化上的创新,能提高产品的科技、艺术含量,提高产品的审美附加值,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在艺术作品创造时,设计师要更深层次的挖掘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体现传统精神。每个民族在发展自己的优秀传统时都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不断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对自己民族文化加以创新。在艺术设计的实践中,既要充分发扬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又不能一成不变、生搬硬套。仅从形式上创新是片面和肤浅的,要运用新时代的审美观念看待文化传统,并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找到传统与现代接轨的契合点,才能使设计作品焕发出活力和生命。对设计师来说,学习领悟民族文化,重要的是对民族文化气质的理解,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使命,通过吸取先进的经验,把不同民族特色的作品加以消化吸收,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设计出具备民族性的完美作品,从而获得更多的认同。传统文化能唤醒艺术设计往更高层次发展,我们要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来丰富艺术设计作品的民族现代之美,在传统文化特质的基础上谱写出现代艺术作品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孟幻,冯刚.《谈当代艺术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借鉴》[A].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2]吴剑梅.《艺术设计的传统文化精神》[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3]岳伟,夏祺.《浅谈现代艺术设计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J].学术论坛.2009.3.

[4]杨宇萍,杨明俊.《在传统文化中探寻艺术设计之路》[A].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10

[5]胡飞.《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文化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化生态的保护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多样性格局。本文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案例,在分析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无形遗产与有形遗产关系的基础上,探讨文化生态保护的区域性策略和整体性方法。对具有文化价值一定物质形态的所有遗产资源的保护,必须遵守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地域文化生态的乡土性保护,需要协调、维持和保存村落景观、自然环境、文化传统以及其有形和无形的联系。文化多样性保护涉及空间、时间和文化等多种因素,注重文化生态的异质化选择、可持续发展以及保育机制的形成。

关键词:文化生态;无形文化遗产;多样性;完整性;区域整体性保护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和建设,在我国是一项旨在建立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模式的新探索。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在2010年前,将确立10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目前,文化部已经正式命名设立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07.6.)、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08.1.)、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08,8,)和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08.10.)等四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此外,还有梅州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湘西苗族土家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正在积极申报中。

徽州文化圈涉及古徽州府六县及周边地带,是孕育和形成徽州文化的主要地理空间。徽州属内地山区,原为“椎髻鸟语”的山越所居之地,其“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扼”的地理环境;历经元、明、清三代,徽州府所辖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六县,相对稳定状态的行政格局及人文环境。“造成了一个特有的区域社会生活体系”,“一个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对完整的区域社会,是我们认识传统社会的一个极好范本。”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清末徽州府的行政区划范围为边界,与其相对应的现今行政区划范围包括:安徽省黄山市全境、宣城市的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总面积13881平方公里,总人口200万人。徽州地域文化特色非常鲜明、遗产保存相对完整、生物和文化多样性指数较高。其文化表现形式涉及村镇规划、徽派建筑、商贸习俗、宗法制度、新安理学、地方戏曲、节庆民俗等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且跨两省三市的行政管辖,因而有必要探索区域协调的整体性保护策略。

一、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

生态文化或生态文明是由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人类不仅是生物意义上的人,是自然的产物,同时也是文化的产物;文化不仅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结果,也是人类与外部环境相适应和协调的手段和途径,因而文化的性质和特征与人类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现象、文化差异、文化模式、文化变迁,是人类为了适应自然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所做出的选择。”

20世纪以来,人们对生态(ecology)概念愈来愈熟悉,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有相当程度的了解。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观察现实事物,处理现实问题,采用科学认识生态学的途径,或科学的生态思维,使人类的认识和实践“生态化”,使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具有明显的生态保护意识,生态文化正成为一股新的世界潮流。然而,人们对文化生态的含义,尤其是对文化生态保护在当代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似乎还缺乏足够的重视。

文化生态(cultural ecology)是一种历史过程的动态积淀,是为社会成员所共享的生存方式和区域现实人文状况的反映,它与特定区域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因缘关系。文化生态的维护,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多样性状态与格局,对人类而言,如同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一样极其重要、必不可少。一个物种的灭绝是非常重大的损失,一种文化及其表达方式的灭绝同样也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的文化多样性(cultural diversity),对人类进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一方面,生物多样性的内在价值,同样包含着社会、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和美学价值。另一方面,地域文化本身即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与自然条件、技术、经济、历史等有密切的关系。从文化生态系统的角度,全面认识地域文化的结构体系,探索地域文化的发展规律,是文化生态保护的基础。

二、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

过去人们对遗产(heritage)概念的理解,只是习惯性地按照传统的法律概念,认为专指先辈遗留给法定继承人的财富。其实,遗产与历史有关,是某种前人留给子孙后代加以传承的东西,其中既包括文化传统,也包括人造物品。而且,大自然经历了亿万年的演变,同样给全人类留下了无数珍贵的遗产,而且其价值远远超过了任何亿万富翁的遗产,只不过迄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罢了。

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两者之间表面看来似乎没有或甚少共同之处。过去人们曾片面地认为文化与自然是相互对立的两种因素。其实,大自然与人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实质上是一种记忆关系,由于人类在大自然向他们提供了生活或者生存的手段后便迅速忘记了大自然,这种记忆关系才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并得到不断发展”。纵观地球演变史和人类发展史,各民族的文化特性是在各自所生活的环境中形成的,人类所创造的古老文化与地球上的风景名胜以及各类遗址古迹,美化了大自然的景色,而自然风光本身又是真善美的源泉。这些壮观的大自然遗址,既具有当时能够提供人类赖以长久生存并发展的优越条件,又保留了人类活动的印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其中的一大特色就在于:过去被认为是分立的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开始被视为相互依存的遗产一并进行保护。这一理念的直接体现就是考虑到将混合遗产作为世界遗产的类别之一。

1990年按世界遗产的登录标准2、7、10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黄山,就是一处典型的文化与自然的混合遗产,反映了中国文化与自然并蓄共生的传统思想。作为文化景观的黄山迎客松,又在新时代体现了“黄山松精神”的文化内涵。2000年按登录标准3、4、5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村落的特色与价值也是与自然山水环境密不可分的。(图1、图2)

过去,文化遗产常会被人仅看作是一些孤立的历史遗留物。最近30年来,在国际博物馆理事会(ICOM)等相关国际组织的有关遗产保护的文件中,环境要素正日益突显出来。遗产被认为是“世界各民族及他们的生存环境的见证物”,倡导保护“每一历史地区及其周围环境,应从整体上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在“文化遗产”中增加了“具有特殊环境价值的地区”等内容。

在日本,为了防止开发建设给古都风貌带来破坏和负面影响,于1966年制定了《古都保存法》,以保护京都、奈良、镰仓等古都内的“历史风土地区”。为切实保护古都的历史风土和文化景观,通过城市

规划划定历史风土保存区及其历史风土特别保存地区。在保存区、特别保存地区,实施严格的控制和管理。法律意义上的“历史风土”是指“在历史上有意义的建筑物、遗址等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已成为一体。具体体现并构成了古都传统和文化的土地状况”。主要包括古寺院、古建筑、古迹,及其它们周边的自然环境,划定的保护范围很大,为保护古迹和周边环境景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京都市划定了14处历史风土保存区、面积达85.13平方公里;在奈良市划定3处历史风土保存区、面积27,76平方公里。这种通过划定大尺度的保护区来整体保护历史环境和文化景观的方式,值得徽州文化生态实验区在制定保护规划时借鉴参考。

三、有形遗产与无形遗产

“无形遗产”一词是由日文翻译成英文的。早在1950年,日本在制定《文化财保护法》时就综合考虑有形文化财产和无形文化财产的保护。这也是世界范围内,“无形文化遗产”保护首次在国家政策中得到考虑。

1972年通过《世界遗产公约》时,部分缔约国已经对保护无形遗产表示关注。1973年,玻利维亚曾建议在《世界遗产公约》增加关于保护民俗的条款,建议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存、发展和传播做出规定。但直至10年后的1982年,在墨西哥举行的世界文化政策会议上才重新界定文化遗产的概念,在其中加入了无形遗产的因素;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一个由民俗保护专家组成的关于非物质遗产的专门委员会。1989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五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了《关于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建议》,这成为有关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份国际准则。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使用nonphysical cultural heritage来表述此类遗产,后来逐渐认识到此类遗产也以物质形式呈现的,所以采用日文中的“无形”(intangible)一词取代“非物质”(nonphysical)。《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对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定义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任何实践、表演或是技能都与某种工具、场所或是实物相联系,这些工具、场所和实物都是物质的,保护任何一种实践、表演或是技能,都需要保护与其相联系的物质载体。

虽然,关于无形文化遗产和有形文化遗产分属两个国际公约,但鉴于无形文化遗产与有形文化遗产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我们应综合理解这两类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能够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它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它所传递的价值观、道德观及思考方式是构成一个社会生活的基础,而价值观、道德尺度及思考方式恰恰是不可捉摸、难以明了的。

保护无形文化遗产有两种主要方法:(1)将它转变为有形的形式;(2)在它产生的原始氛围中保持它的活力,即通过鼓励世代相传和复兴无形文化遗产来保持它的活力。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这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1989年通过的《关于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建议》主要着重于对遗产的记录和研究,而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优先考虑第二种方法,这也正是我国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主要目的。

四、区域性策略与整体性方法

1 区域整体性保护的必要性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B.Tylor)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泰勒Tylor,1871)。而“城镇的心灵”产生于“它的文化的一般精神中”,“形成了一种可见的实体。从各有自己的历史的、成片的乡村的农田和茅舍中,出现了一个整体。这整体生活着、呼吸着、生长着,并获得了一种面貌和一种内在的形式与历史。”

可以说,无论是地域文化,还是文化生态或文化遗产,都具有不可再生性和形态复合性。“遗产不仅包括一个地区主要的历史遗迹和习俗,还包括该地区的整个地理风貌,比如农庄和农田、道路、港口、工业建筑、村镇和主要的街道、商业设施,当然还有居住在该地区的居民及其传统和经济活动等”(鲍斯,1989)。

徽州文化生态实验区涵盖多种文化遗产类型,涉及多种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丰富的自然遗产。因此,对于徽州文化生态的保护,需要建立区域整体性保护策略(Regional Integrated ConservationStrategy)。1975年,欧洲建筑遗产年通过了《阿姆斯特丹宣言》和《建筑遗产欧洲宪章》,在全球率先确立了“整体性保护”的原则和方法。整体性保护方法综合考虑了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要求,通过城市发展计划和各个层面的规划,协调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各方面的问题,并由地方管理机构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以实现保护文化遗产和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目的。

保护规划需要综合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规划,将文化生态保护与振兴地方经济、保护自然环境和促进科学发展等区域发展目标进行整合,在保存和利用、传承与创新、看护与生产、记录与传播之间寻找平衡,创造有利于文化与自然、历史环境与生态环境、无形文化遗产与有形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正如韩国学者的观点所示:全球性危机现象“反证着人类不仅从知性文化层面上,而且从地理学意义上正在同化统一,那么拯救之策也必须是统一而全方位的。”作为综合性遗产保护区的徽州文化生态实验区的设立,改变了文化遗产传统项目的点状特征。它的保护有赖于跨地区之间的理解、交流以及在遗产保护方面的积极合作。通过区域的交流合作保护人类共同的遗产,为促进地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复兴提供宽广的平台。在具体保护措施上,应注重对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维护转型时期城镇和村落的社会网络结构,并对不同类别、不同时代的遗产类别予以同样的关注和守护。

以原徽州府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为例,在其县域范围内需要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村镇有渔梁、许村、棠樾、深渡、雄村、郑村、槐塘、富塌,北岸、昌溪、瞻淇等20个;一般保护的村落也有西溪、王村、黄村、溪头、殷家村、丰口村等23个。在县城规划区内划定了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府衙历史文化街区、渔梁历史文化街区和鲍家庄历史文化街区等4处保护区,合计面积24.7公顷。此外还有渔梁坝、许国牌坊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桥、南谯楼、东谯楼等10处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3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此众多的文化遗产,如果没有综合性总体保护规划是难以实现有效保护和全面保护的。星若棋布的古村落保护,需要在县域国土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予以充分考虑,协调土地利用、产业布局、村镇建设、环境资源、遗产保护、旅游开发、农田水利等关系。譬如渔梁古镇现在已位于城镇规划区范围内,但要保护好渔梁古镇的历史特征、街巷格局、自然环境、滨河景观和水利设施(渔梁坝),就要通过城镇规划严格控制城区的蔓延和大型市政设施的开发建设。(图3、图4)

2 完整性的保护及其意义

“完整性”是指遗产资源的“健康和完整”。如果一项遗产资源被指定的价值没有受到损伤和威胁,

能有效地传递给公众,并在所有影响遗产地的决策和行动中得到尊重,就可以说这一遗产地具有“完整性”(加拿大联邦公园局)。

在2005年版《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第88条中规定,完整性用来衡量自然和/或文化遗产及其特征的整体性和无缺憾状态。审查遗产的完整性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估:

(1)包括所有能够体现遗产价值的必要因素;

(2)遗产的价值通过遗产本身的面貌及其形成过程得以体现。因此要求,遗产应该拥有适当的规模以确保其面貌和形成过程能得到充分展示;

(3)能够承受开发和/或忽视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徽州文化生态实验区保护过程中,对具有文化价值一定物质形态的所有文化资源,包括文化景观、历史城镇、古村落、考古遗址、建筑物和历史物件等有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必须遵守原真性(authenticity)和完整性(integrity)原则。

首先,“保护好大自然的必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因为这是人类生态系统存在的首要条件,没有人类生态系统的存在,文化本身将终止”,“没有历史真实性和大自然,一切文明都将受到腐蚀破坏,即由于其各个不同领域的逐渐独立而倒退”。

其次,要保护好古村落等历史环境本体和文脉的原真性,保护文化遗产背景环境的完整性。如对古徽道、古河道上的文化遗存的保护,可以参照国际上保护文化线路的思路来开展。

为了认识民俗的价值和保护的意义,对民俗等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是必要的。但应避免传播中的曲解,从而使无形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也得到有效保护。在徽州古村落旅游开发中,出现了“抛绣球”等活动项目,而据民俗学家的考证,“抛绣球”并非该地区的传统民俗。然而由于这项活动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在徽州古村镇旅游中多有出现。这一活动在“杜撰”一个文化空间、愚弄游客的同时,也对村落古民居的传统风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图5、图6)

类似这样的事件应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和整改。徽州地区的旅游发展和开发建设,应该考虑到美学、社会和文化各方面,自然和文化的景观,生态多样性的特征和遗产场所更广泛的视觉背景。而且,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实际施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强调“发展才是保护”,其实是在玩概念偷换游戏,心思都花在如何利用尚存的文化艺术资源作为谋利的工具,无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与弘扬(郑培凯,2006)。

3 乡土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乡土文化和乡土景观的保护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乡土文化“滋润着广阔的村野大地,这是一种有自己独立的生命、品格和香气的文化。说是‘一种’文化,其实又随民族、地区而变幻出千种风情,万种色彩。”“它的厚重、它的丰富,就是我们国家历史的长度和国土的宽度。”

徽州村落,按传统的风水思想而营造,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村落内部空间变化丰富,建筑色彩朴素淡雅,砖木石三雕装饰精致,室内陈设古朴雅致。古村落多以家族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尊儒重教等传统文化影响了建筑形式和村落景观。保存较为完整的徽州古村落,是我国传统人居环境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徽州文化生态区的重要文化遗产和生态景观。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师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和崇尚和谐的理想境界。

乡土性不仅在于建筑物、构筑物等空间实体和物质形态上,也在于使用它们和理解它们的方法,以及附着在它们身上的传统和无形的联系。如歙县渔梁古镇,历史上的居民多由码头工、渔民、商家等组成,少有官宦人家。因此,渔梁古镇的平民性也就直接反映在村落的环境景观上。(图7、图8)

乡土建筑遗产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关系在制定文化生态保护策略时必须考虑进去。传统建筑的保护,必须认识到变化和发展的必然性,认识到尊重社区已建立的文化特色的必要性,同时必须借由多学科的专门知识来实行。

并且,乡土性几乎不可能通过单体建筑来表现,最好是经由维持和保存有典型特征的建筑群和村落来保护乡土性。重视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双重价值,保护文化生态区和风景名胜区中反映徽州文化特色的遗产及其所处的整体环境,对其中的古镇、古村落、古河道、古寺庙等物质文化遗产应结合自然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

在保护、整治历史村镇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建筑外部环境的整治,地方政府必须想方设法改善古村落的基础设施和环境状况。这是因为社区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体现了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准,而且对于身居其中的居民意识也有直接影响。优美的社区环境不仅可以增加农村居民对所在社区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还能增强村镇和社区居民的文化自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突显地方的文化特色,保护农村文化遗产和古村落文化景观是极为重要又极其有效的途径。

4 文化多样性及保护策略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20次大会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文化多样性增加了每个人的选择机会;它是发展的源泉之一,它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而且还是享有令人满意的智力、情感、道德精神生活的手段。”而那些生存在古村落、传统街区、历史城镇等历史环境中,由世代人民所创造、积累下来的乡土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正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所在。

首先,基于区域层面的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策略,不仅应保护文物古迹、历史环境、非物质遗产,还应以实现整个区域的自然、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区域发展规划的核心是搞好区域空间的综合协调,包括与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有关的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布局协调,以及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整治的协调,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及区域内城镇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相互协调。通过区域内的人口、经济、文化、科技、环境及资源等系统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作、配合和促进,实现良性循环和全面发展的目标。并且,“不同文化在对待环境问题上有着各自不同的价值和观念体系,众多文化中保留着优秀的思想资源。”

其次,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生态一词可解释为人的生活或生存状态。文化遗产,尤其是活的历史城镇和古村落,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被当成博物馆一样保护和封存,它必然和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维护社会结构稳定并延续文化脉络以实现遗产地区的复兴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标。因此,改善保护实验区内居民的生活环境条件,要成为保护规划中的必要关照,不能因为保护那些已经不在文化生活中发挥作用的物质因素而破坏社区的社会进程。文化遗产保护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人们日常生活环境的整合状况,取决于其在区域和城镇规划及发展规划中的重视程度。只有不断协调各利益方之间的关系,激发各利益方的热情与能量,保护行动才能有序、高效地展开。(图9、图10)

第三,多样性的思想主张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不同文化之间没有高低之分,强调异质化的选择。因而需要通过公众参与、教育宣传等方式向公众诠释地方文化特色,防止伴随全球化浪潮出

现一个同质化世界。今天,对人类的知识和文化资源来说,那些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风俗、语言和生活方式现在却正以惊人速度消亡,保护它们显得极为迫切、极其重要。从这一层意义上讲,“任何一种社会的制度和价值观念,即使是最简单的,也是由于某种需要而产生的,所以,只要有可能,都应当尽力保存”。

另一方面,正如斯宾格勒的观点:“每一种文化都各有自身的精神消亡的方式,此方式乃是出自其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命之必然”。因此,“时间的消磨,是不可抗拒的。传统文化的衰减是不可逆转的”。“挽救传统文化,就是继承古人的创造,恢复遗忘了的智慧,减缓旧文化的衰减,延长旧文化的寿命,进一步从旧文化中吸取新的启发。”。

第四,价值观念和评价过程是整个遗产概念以及遗产保护实践的基础,对遗产的拥有、创造和看护应逐步成为一个社会的基本需要。文化生态的保护强调空间、时间和文化等因素,强调其所包含的各个遗产节点所共同构成的文化功能和价值,以及至今仍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五、结语

总之,政策导向和功能协调对整体性保护的顺利实施具有积极影响;反之,如果缺乏正确和有效的政策来协调多方关系,整体性保护方法则难以进行。地方政府有责任像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那样,尽力确保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保存。再者,公众参与遗产保护的热情和动力受自身认识水平的影响,而提升公众这一保护主体的意识也离不开政府的努力。

虽说通过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来保护自然遗产、无形和有形的文化遗产,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大有可为。然而,人们也要意识到处理文化生态的保护问题,可能比自然生态的问题还要复杂、还要敏感。在我国,文化生态的保护工作从消极的标本式保存、冻结的博物馆保护方式,转变到积极的公众参与保护,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形成有生命力的保育机制,可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充分理解遗产范畴不断拓展的现实意义,积极保护、有效管理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是对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巨大贡献。徽州文化生态实验区保护利用的具体措施,可以从不同层面着手进行。在环境层面,着力于对建筑和生态环境的修复、整治,加强对物质环境的整体改善以及与其他旅游吸引点的沟通连接;在经济层面,注重对其经济活力的培育,积极营造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和商业氛围;在社会层面,通过促进社区居民的参与,借旅游、文化等产业的发展帮助解决城镇或村落衰退带来的种种内在问题,达到重建和谐社区的目的。三个层面的措施有机联系、相互促进,从而对整个区域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 陈晓东)

文化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地域环境尺度下、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且保留至今的优秀文化,它也是一定区域民俗民风、地方特色的表现手段。因此,地域文化应该与相应的地理环境相互联系,并表现出鲜明的独特性。所谓地域性景观,是指享有着独特的原生态景观,此乃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具有一定地景观设计美学的价值。从而,建设地域景观对提高城市面貌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城市形象的差异性逐渐缩小,从而降低城市居民居住环境的整体质量。因此,景观设计应需要把地域文化注入其中,彰显出城市独特地魅力和传承城市所保留的历史文化。

本文将张家口地域文化与冬奥精神结合起来,将张家口文化中的诸多传统文化元素与冬奥景观设计进行完美的融合,从而更好地弘扬地张家口的地域文化特色。

关键词:张家口;地域文化;景观设计;融合

一、地域文化相关概念论述

1、1地域文化的概念

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的共同影响下,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人通过劳动创造并保留下来原有的文化成果。它是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的直观反映,包含当地人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水平以及人的行为方式等。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意识等因素的不同,该区域的人们所处在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人们参与文化的交流方式也因此而与众不同。

1、2地域文化的特征

1、2、1地域文化具有独特性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地域文化的传播也具备各自独特的魅力,有别于其它地域所创造出的文化。例如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一系列文化,他们具有很多共同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自身独特的地方元素,正是这种文化的差异性造成了不同文化之间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1、2、2地域文化具有亲缘性

地域文化与该区域的居民具有紧密的关系,而且还对人的生活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个长期生活在巴蜀地区的居民能够穿越空间和时间的障碍,通过传媒手段了解到各地的风俗特色。在三秦文化中,让我们想到的就是当地居民头顶系带的手巾,以及淳朴的当地民俗文化等。这种形象已经成为当地文化中的一种象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1、2、3地域文化具有潜在性

地域文化对该区域居民们来说它是潜移默化的。尽管当地民众对该区域的地域文化是被迫接受的,但是居民们在制定的环境中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耳濡目染下就留有地域文化的深刻印记。在不知不觉中地域文化已经融入到人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了人们心目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2、4地域文化的成长特性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及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地域文化在不断的经过接纳和摒弃的过程中,也产生了文化的多样化场景。今天,全球化开始对地域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既要看到西方文化的魅力之处,还应该客观理性的接受现实所处的环境,并且承认差异,找出不同点,积极学习西方优秀的精髓,扬长避短。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意识到地域文化存在的的巨大发展潜力,以提供自身文化自觉意识性来弘扬发展地域文化。

二、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地域文化它蕴含了很多的方面,包含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它们相互牵连,将自然与人文相融合,他们的每一个因素都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发展。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到地域文化景观的外观形态,受众群体的影响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到地域文化的外在特征。地域文化中的人文環境蕴藏着当地的社会风土人情以及本土居民的生活习惯等,主要影响着地域文化景观的风格以及总体空间规划等。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可以从边塞文化、节庆民俗文化、奥运低碳文化几个方面进行了解。

2、1边塞军事文化

张家口地处内蒙古高原之地、黄土高原及华北平原的相交集之处,又是通连北方与中原之地的重要关地,这表明了张家口军事身份的显赫。历朝历代都在此囤重兵,成为了各兵家必争之地。另一方面,元代之后的几个封建朝廷都建都在如今的北京,使得张家口成为拱卫北京的北大门。而在近现代军事史发展历程上,张家口的军事地位占有一定的地位。在新中国成立后,为防止北方苏联的攻打,张家口是重兵守护,保卫首都北京的要塞地,是北京西北部方向把守线。正因如此,张家口境内形成了一批军事性质浓重的文化旧址,包含了鸡鸣驿古驿城文化、张北元中都文化、大境门长城文化等等。现存的一些文物和遗址,许多都具有浓郁的边塞风格,如现有的长城、古城堡、烽火台、古战场等一些古代遗存的建筑物。

2、2节庆习俗文化

伴随着不同地方人们的到来,也使得各地的节庆习俗文化在此汇聚,加之长久保留的边塞文化,给予了张家口人粗鲁急剧的性格,而张家口人又将这种性格气质转过来融入到了地域节庆习俗文化中,二者相互彼此相互渗透,逐渐造就了富含浓重地域味道的节庆习俗文化体系网。

最具代表性的是蔚县的年节文化。蔚县独享着中国北方年节文化之都的荣誉,被称为最具年味的地带之一。每年中国农历春节期间,各种民俗活动开始表演,例如民间社火,拜登山,打树花等。其中,打树花是一种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表演,它由几十位艺人穿戴了防范的衣物进行文艺表演,他们将熔化的铁水轮番奋力扬起,洒落到城墙上,迸溅开来的铁水瀑布气势磅礴,场面颇为壮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社火表演,场面宏达,热情奔放,完美的展现出张家口人粗野、豪放的性格,让观赏者们流连忘返。

2022年冬奥会将在 2022 年 2 月 4 日至 20 日举行,恰逢中国阳历正月(2022 年 2月 1 日至 2022 年 3 月 2 日)期间,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与元宵佳节之间,因此,可以试想到,届时比赛也将融入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而张家口享有丰富灿烂的地方年俗文化,将与冬奥结合将会是一个完美无瑕的交接。

2、3奥运低碳文化

张家口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尤为丰富,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的可发量居于全国地级市前列。从风能资源方面讲,得益于阴山山脉横贯中部,张家口成为风能富集区。近年来,以风电、光伏发电为重点,张家口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提高,成为全国新一代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之一。

为了向国际社会表达中国高度重视对气候变化的立场以及大力发扬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决心,倡导“绿色奥运”的理念,《规划》中提出了一个合理可观的设想,那就是创建国际社会所提倡的“低碳奥运专区”。所谓建设“低碳奥运专区”,就是为示范区内的居民生活、商业以及公共建筑小品、城市公共交通都全部使用可再生能源。与此同时,奥运办公、生活区域与赛事场馆所有建筑体系都采用可再生能源进行供电。其中包括奥运专区崇礼县的办公区、公园、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场所,以及公共交通工具。就连崇礼县城、风景区和周围乡野也采用可再造能源进行取暖。可以说,该规划注入了独特的低碳奥运理念,这必将会在国际范围内形成低碳的奥运热,打造低碳奥运文化,为此后的奥运能源供应模式做出贡献,也為奥运文化增添新的活力。

三、景观设计的元素——地域文化

3、1城市文化塑造地域景观

“地域不仅代表着一种文化符号,其本身就是地方民族的特色”。“城市文化总的来说它是人类文化的体现。”因此,将城市景观与地域文化联系起来,就成为必然之举。

长期以来,地域性导致不同地区的人们具有各具特色的生活,生产方式,更重要的是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而形成特定的审美观念,构成不同的群体间的差异。这种差距,必然影响着各级各类的建设者,并经过他们对地域文化的感知、提炼与创建,形成独特的地域景观。从20世纪初开始,我国就涌现了以城市为代表,充满着具有现代性气息的地域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也直接深入了城市规划设计的环节中。

城市景观的建设,是城市各种因素相互融合的结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所谓城市文化景观,实际上是城市景观与地域文化关系较为密切的内容。

3、2地域文化是城市和景观的灵魂

“城市是人类所有的展览品”,也是景观、绘画、戏剧、工艺、设计等一切人类艺术活动的汇总。许多地区的景观环境建设各有特色,千姿百态,因而地域文化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

一个地域的景观风格来源于这个地域的景观文脉和肌理,它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在规划上十分强调秩序,重视设计结合自然。在实际建设中,景观规划重视地形地貌特点,将山水、园林等融入诗情画意的城市景观建设中。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者在打造自然的同时,融入了对大自然原有的山水感悟。中国古代园林理论记载了“山水文化”的设计理念,各富特色环境意境的创造及其所表现的城市文明,在世界城市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3、3将地域符号与景观设计相结合

文化是通过符号和元素在历史相传中慢慢累计而成的,它将传统的观念表达于象征形式。景观设计以自身的形式、结构、布局和空间组合和排列将情感赋予于符号形式之中。中国符号是中华民族保留下来的文化精神,博大精深,涵盖了传统文化、建筑地标、民俗风情、现代社会文化、象征符号等因素,为设计者提供了极具地方文化的创意素材,它是设计灵感的来源。太极、五行、中国结、京剧、脸谱、剪纸艺术等是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蜕变出一系列的文化,例如,五谷、五疏、五果、五禽、五音、五色、五脏等。而木火土金水被描绘成一个闭环,没有首尾,而是循行往复。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些民谣是先民们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所流传下来的,就如:“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现代景观设计与周围环境的有机融合被理解为人工与自然的完美交接。“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设计原则着眼的是现代景观建设必须融入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的俩大领域。

现代景观设计规划要发扬地方精神,以地理环境、人文风俗与人的活动等因素作为参与点,以满足人们心理上的认同感,不同于以往的那种以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活要求为原则,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核心”的设计理念,使景观设计更好地与人性的需求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丽文. 从奥运年看中国设计的本土文化元素运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

[2]王诚民郭晗,姜雨. 申办冬奥会对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影响.,《体育文化导刊》,2014

[3]黄华明.现代景观建筑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7

作者简介:姜璎娜(1993),女,满族,辽宁大连人,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设计学(景观),硕士。

文化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我国艺术兴起的时间不长,在发展初期,国内的设计大部分摒弃了我国的民族文化而进行设计。这导致我国的设计行业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不强,设计作品不突出,本文从民族角度出发,提出把民族文化融入当代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以及意义。

关键词:民族文化 当代艺术设计 民族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原本无人关注的艺术设计行业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开始活跃起来。对于我国来说,艺术设计兴起的时间不长,所以国内的设计者的设计模式往往是吸收、借鉴甚至模仿外国的艺术设计风格和思想。长期的发展导致我国的艺术设计缺乏民族文化,无法体现我国的本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自主创新能力的缺乏和自主创造性的欠缺严重影响到我国艺术设计的健康发展。可想而知,如果艺术设计要在当代潮流中分一杯羹,就必须站在民族文化的高度,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融入其中,不断增强民族特色,提高创新水平,设计出符合我国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进而提高在艺术界的核心竞争力,并且让我国的艺术设计绽放独特的光彩,拥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一、当代艺术设计

从时间角度来说,当代艺术设计特指今天的艺术设计。它不但具有现代精神,还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以前,人们使用的是“现代艺术”,后来为了把它和“现代派艺术”区分开来,同时,因为艺术家是生活在今天的环境里,感受的是今天的社会,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反映出时代特征的也恰恰就是今天的时代特征,而不是昨天的,更不可能是明天的。所以人们使用“当代艺术”替代“现代艺术”,使得它更贴近它本身的涵义。

二、中国民族文化是我国当代艺术设计的源泉

当代艺术设计存在的原因,是因为它符合大众的审美观,而且被设计对象从中看到了商机。现在的审美要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民族文化性正逐渐成为审美的一个客观条件。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呢?说到民族文化性我们第一个想到的是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在文化历史的长河中,我国的艺术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流逝,会受到一些新的技术或者意识观念的袭击而开始发生变化,并为此而進行了融合。民族文化性的精神和内涵是我国长期的民族文化不断冲突、融合而最后得到的结果,这个是我国特有的,不是其他国家可以替代的,这也正是我国的民族灵魂所在之处。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且是文化保护最好的一个历史大国,其传统民族文化是不可多得的景观,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中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百花齐放,是不可比拟的艺术形式。我相信,中国民族文化会不断的去其糟粕,留其精华而达到更好的境界,并向全世界展示我国独特的文化魅力,最终成为既具有时代性又有传统性的精神财富。

三、把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当代艺术设计中

作为时代的一种产物,艺术设计不但具有很强的社会特性,而且还有深深的历史文化烙印。换句话说,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艺术作品来了解它所处的时代。我国的设计行业起步比较晚,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设计领域的作品大都是模仿、抄袭西方的设计方式。由于我国本土化的设计理论还不成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设计师的思维被影响了,他们设计出来的作品基本没有我国的文化特色。龟仓雄策曾经说过“中国没有设计”,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中国的设计里找不到中国的民族文化。这句话确实让人难以接受,但是仔细想一想,这句话确实是正确的。它直接道出了我国设计的现状,这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把民族文化元素加入到设计里,是我们目前急需做的事情。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增强当代艺术设计的人文性和民族性。

(一)重视当代艺术设计在视觉上的民族性特点

我们欣赏艺术设计作品,最直接的体验就是视觉的效果。所以对于艺术设计作品来说,在视觉上给予人们冲击就显得特别地重要。那么要如何给予人们视觉的冲击呢?我们知道,一个很现代却没有民族文化的作品是不能被大众接受的。所以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关注设计的民族性。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国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这就为我国的视觉艺术设计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和借鉴的资源宝库。如果设计师能立足于我们的本土文化,在深刻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情况下,再吸取国外艺术设计的精华,那么他必定能创造出一个能起立于设计之界的作品。在继承我国民族文化的同时走出一条民族性的视觉之路。

(二)把民族文化融入当代艺术设计思维和创作理念中

中国的设计元素是取材于本国的本土文化,它的民族特性十分鲜明。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它。 在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过程是最核心的部分,在进行设计前,设计师应当先对自己的设计思维和设计理念进行规划和选择。如果要设计更加具有民族性,那么设计师必须在设计思维和创作理念中融入我们本国的民族文化,而不能一味地使用现代元素。因为如果现代元素使用得太过频繁,就没有了自己的特色,这在艺术设计上无疑是个错误。当然,也不能随意使用中国传统设计元素,设计师应该在理解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设计元素加以挖掘并创新,把它恰到好处地融入到艺术设计思维和创作理念中,使其更加具有独特的民族特性。

四、民族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意义

(一)民族文化在当代设计中的作用

1.民族文化提升当代设计的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根本的提高,在需求层面上,人们已经不仅仅只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是向更高层次发展。那什么是更高的层次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就是精神层面。当代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层面,因此我们在考虑设计的时候也应该与时俱进,顺应历史的潮流,不能只想到物质需求的层面,而应该创新思维方式,往精神需求转变。我们知道,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潜移默化,国际间的交流已经越来越频繁,对此,我们要树立一种民族意识,深刻意识到,设计只有在民族上站住脚,才能走出去,走向世界,让设计具备民族特色性。我们的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并且富有民族特色,在现代的设计中,我们要学会融民族特色于现代设计,让设计具有个性化,形成特有的艺术设计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占据市场,走在时代的前沿。所以,我们要想让我国的艺术设计在世界设计界拥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就应该形成自己的民族特性。

2.民族文化让当代设计有更强的生命力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当代人对于设计的概念,不单单停留在设计本身,而是转向隐藏在设计背后独特的文化气息与内容。因为只有通过这种观念的转变,才能让设计更具备感染力以及独特的个性化,而不是人云亦云。什么是当代设计的灵魂呢?我觉得在于文化。设计本身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是脱离了文化的设计,就像无水之鱼,无根之木。不难发现,现代的设计作品中,优秀、震撼心灵的设计,往往都是蕴含着浑厚的文化内涵。而且,我们也应该可以深刻体会到,浑厚的文化内涵恰恰是源自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历史民族文化。

(二)民族文化深刻影响当代设计

我国的民族文化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在历史长河中由前人层层传递、创造、积累出来的财富。有着浓厚文化内涵。它是当代艺术设计的基石。在当代艺术设计中加入中国民族文化,不仅是一种潮流和趋势,也是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需要。历史证明,艺术设计要在对民族文化深刻学习研究后,再借鉴民族文化来进行创作,才有可能站上世界的舞台,发挥出它的作用。并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深深的一笔。

说起民族文化精神,必然会想到当代艺术设计。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个时代的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但它的内涵却离不开民族文化精神。因为深受民族文化的熏陶的当代的设计者作品必定是会体现出民族文化精神的。也就是说,虽然当代设计作品的表现的是现代感,内容是现代生活,但其内涵却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在过去的很多优秀的设计作品中都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一点。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或者创作的设计作品都是优秀的。因此,在设计要融入民族文化才能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只有以民族文化为源泉中的设计才能体现国家的民族文化精神,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我们是总结了前人留给我们的经验才会有出今天的成就。没有一个文化是无中生有的,一个标新立异的文化是不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的,民族的文化必須是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才能够得到的。设计是将文化表现出来,让人可以看见,就比如中国各个地方的文化不一样,那么必有属于自己的特性,比如一讲到火锅,那么很多人都会想起重庆,也就是说火锅已经作为重庆的文化之一了。因为全世界的文化的源头不一样,所以必然就存在民族性的问题。而优秀的设计是基于民族文化的,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淬炼和改革。所以优秀的设计文化第一眼就可以看到民族文化精神。设计是需要创造,而每个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是不同的,具体体现在设计创造方面,所以优秀的设计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

五、结 语

任何一个优秀的设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要创造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作品就必须立足于我国的本土文化,在深厚的历史文化中提炼创新,把民族文化融入到设计中的同时,汲取国外设计中的精华。当然,在我们汲取我国民族文化元素的时候,绝不能盲目跟风,要做到独具特色,这样才能屹立在世界的前沿,充分地展现我国的民族特色。这样的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作品才能经久不衰,被社会大众喜闻乐见。

参考文献:

[1] 李蒙.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看我国当代艺术设计[J].前沿,2012(22)

[2] 杨岩.论民族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意义[J].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

[3] 唐绍钧,沈德坤.中国传统元素在当代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之友,2008(03)

[4] 吕静.构建当代艺术设计的民族文化观[J].芒种,2012(18)

作者单位: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传播技术论文下一篇: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