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论文范文

2023-04-15

自我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我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中长大,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或存在某些缺点、不良习惯等,长期生活在批评指责甚至歧视当中,因而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部分学生过分强调自我的感情,渴望表现自我价值,但又缺乏集体观念,在集体中往往表现为自私自利、我行我素,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自我意识充分发展的阶段,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变被动教育为自觉接受教育、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自我教育能力是指学生自觉主动地把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在内心加以理解和体验,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比较稳定的自觉行为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能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从中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让学生在师长的教育引导下,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心理、人格特征正常、健康地发展,智慧潜能和才干才会在有计划、有步骤的挖掘下得以发挥,各方面的素质才能得到逐步提高,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自我教育的实施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实践中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收到了较好的实效。

一、充分相信和发挥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自我评价的能力。

我校全面推行干部竞聘制,候选团委、学生会干部由各班推选产生。他们要认真准备竞选演讲稿,向政教处教务处领导公开述职,最后由学校任命,因而选拔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选拔出的学生干部素质也普遍较高。我们大胆放手让他们分工负责各项管理工作,并对五项常规(出勤、纪律、卫生、午间操、晚休)情况记录、张榜公布开展班级竞赛,且将各类材料及时上报政教处、教务处。我们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指导他们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考察他们工作的得失,并且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及时进行褒扬,表扬有物质奖励,更注重精神激励。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另一方面,也有效地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做好教学工作。实践证明,他们逐渐形成了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这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我激励、自我评价的能力。具体到各班,班主任同样通过竞聘在本班学生中产生班委会,由学生自我选择、竞选参加,班委会在班主任指导下、在校团委、学生会带动下开展相应的工作。这激发了同学们极大的热情,形成了相互激励、相互竞争的局面。

同样,激励教育也适用于后进生。转化“后进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其实,“优等生”和“后进生”没有严格的界限,每个学生身上都潜藏着一些智慧和才能有待开发。在转化“后进生”方面,我们首先肯定他们的优点或进步,让他们真诚感受老师的关心。由他们自己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肯定他们的潜在智慧和能力,激励他们改正缺点弥补不足,用行动关心他们,对他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及时进行表扬。其次,大胆重用他们,让他们负责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学生感到老师既尊重他们,又信任他们,明白了老师是在尽力塑造他们,他们就会加强对自我的约束,逐渐改掉一些不良习惯,形成一些好习惯。“自我教育”,使“后进生”找到了自信,体验到了被人认可、被人尊重的感觉,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于是积极主动改过,从而最终实现对“后进生”的转变。

二、开展主题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班级主题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现自己各种才能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的交流架起了桥梁,使他们能很好地相容、互助,激发了他们拼搏向上、积极进取的劲头。在自主活动中,他们的人格受到了尊重,参与意识、主人翁精神大大加强。活动本身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可以极大地发挥受教育者的潜能,实现教育者所设定的教育目标。我们指导学生开展《自信心的重要性》、《青春畅想曲》、《我的未来不是梦》、《爱我学校爱我专业》、《讲文明树新风》等主题活动,通过“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学生受到了教育,提升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构建职校自我管理模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指出:“必须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依法加强对学校工作的管理,严格校风校纪,使自律和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是活生生的、独具个性的,我们的教育和管理必须把制度和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才能激发学生自觉的行为。能力再强的教育工作者,如果只是单枪匹马,想把独具个性的学生管理好,是很困难的,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职业学校自我管理模式。任何教育和管理的成败,一个关键的因素是是否注重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这样做的好处是教师相对轻松,不需要事必躬亲;又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生活的能力和积极性,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方面的工作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和实施。

我们已经制定了《南郑县职教中心学生管理制度》、《南郑县职教中心学生借书制度》、《南郑县职教中心学生胸卡佩戴方案》、《南郑县职教中心学生公寓卫生检查及奖励条例》、《南郑县职教中心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细则》、《南郑县职教中心学生会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条例》、《南郑县职教中心学生奖罚条例》、《南郑县职教中心文明班级评比细则》、《南郑县职教中心学生德育量化考评细则》等规章制度。这使许多方面的工作有章可循,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为什么要这么做,引导学生自觉地严格执行这些规范,增强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动性。

四、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各类竞赛,在比赛中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责任感。

我校每年都要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十佳歌手选拔赛、“五四”文艺汇演、秋季田径运动会、元旦书画展、专业技能展示等大型竞赛活动,同时,广泛开展学生单项体育竞赛、百科知识竞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专业技能比武等各类比赛活动,并且,把各项竞赛活动制度化、规范化,让学生在各类竞赛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团结协作精神,强化校纪观念和规范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进一步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持续开展的“活动”,赋予了学生强大的、持久的、内在的自我发展动力与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达到了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预防、自我矫治的目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得到增强,自我教育达到了目的。

通过实践,我校常规管理逐渐显现出自己的特色,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用多种途径,让学生学会怎样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和自我评价,让学生养成了自我教育的习惯,培养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在终生教育的历程中迈出了可喜可贺的一步,这对于推进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我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就图书馆对大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问题进行探索,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现状进行了跟踪调查,列举了大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图书馆员在服务工作中对大学生的指导和帮助,最后得出结论大学生应珍惜学习机会,从保姆式教育模式转化到自我教育模式,完成学业并走向社会。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图书馆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引言

查阅中外文献,图书馆对大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作用研究很多,结论是国外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较强,国内学生应试能力较强。中国学生大多性格内向,善于思考,能独立完成作业;而国外的学生善于交流、团结协作、团队意识较强,教学模式多以四人小组共同完成。

1. 研究现状

通过发放500份调查表分别对985工程、211工程、普通本科等师范类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回收有效调查表435份,汇总出了大学生在学业方面、生活方面、情绪方面、动机归因方面、意志力方面、行动力方面、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方面,显露出诸多特点,总的来讲,大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现状不甚理想,具体有如下几个研究现状及趋势和特点:

⑴学业方面的能力和行動不足,具体表现在: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够;学习态度不积极,个别有逃课现象。从紧张的高中生活到松散的大学生活有些无所适从,从在家里的“保姆式生活模式”到“自我管理模式”有一个发展适应的过程。

⑵生活方面略显混乱。如作息时间,绝大多数习惯晚睡不能早起;在对生活的规划方面,每个学期结束不会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做总结,若被老师给予学习和职业准备计划的建议指导,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接受。

⑶在价值观方面,大学生普遍认为价值体现在个人价值上,小部分认为大学生的价值体现在社会价值上。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行为有直接的影响。

⑷自我认知方面,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有差距,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产生差距的原因是主观的努力不够。

⑸在自我评价方面,用来评价自己的词语多是消极的负性评价,而评价别人多是积极的正向评价,两者并不一致,未能达到自我的真正融合。

⑹在情绪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在情绪的控制程度上,有的学生能够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当情绪不佳时,部分的大学生则无法像往常一样学习和工作。在情绪调节的方式上,大学生多会寻求家长和老师、同学的帮助。

⑺大学生在动机归因方面表现较好。在学业归因方面,学生将学业成绩不理想归于内部原因,并认为当事者本人应该为此负责。在成就归因方面,绝大多数的被试将成功归于内部和外部原因的综合条件。

⑻大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表现喜忧参半。意志品质的坚定性方面稍好;面对意志行动中的挫折时表现较差;意志品质的独立性方面稍差,大学生在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行动力方面表现较好。

⑼案件分析:2014年2月18日“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审理也为我们的大学教育提出警示,追溯几年前的“药家鑫案”再次引起了社会对大学教育的广泛关注。此案的判决虽然引起争议,但给我们留下的反思才刚刚开始,究其案件发生的原因,杀人动机,我们惊醒:在本案中家庭教育有缺失,社会教育有缺失,学校教育也有严重的不足。从该案可以看出,我们的学校教育是不平衡的,都偏重于智力教育和能力培养,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和心理疏导。大学时期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阶段,高校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林森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把室友黄洋送上了不归路,本该治病救人的准医生却杀人于无形,从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人的素质却没有提高,这就证明素质教育在家庭、社会和大中小学教育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严重缺失,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也没有能起到很好的矫正和引导作用。我们的大学将怎样培养学生才能对社会有用?怎样做才是一个有道德“底线”的人?重点高校985工程、211工程、复旦大学培养的两个将近而立之年的硕士研究生,由于一些生活琐事、不善于沟通和交流就导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导致两个家庭的不幸、更是教育的失败、父母双亲的无奈……也成为我们反思的关键问题:学校、社会、家庭应该如何教育一个人,才能使大学生们茁壮成长,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高校图书馆如何引导学生阅读以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如何引导学生增加挫折教育,抗压能力,吃亏精神,如何提高大学生们情商的有效手段,将高校图书馆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也就是大学生通过阅读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终极目的,完善自我成长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青年。

2.图书馆员的服务工作

在大学受教育阶段是人生经历中非常重要的时期,是走向社会的最后驿站,高校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了人才成长的丰富资源,高校图书馆通过提供良好的服务、系统的文献资源,充分发挥着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由图书馆员提供优质服务,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好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使他们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把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挫折教育融入到学生的课堂教育和日常生活中,在阅读中感受由高校图书馆员提供的心理暗示作用,图书馆员给大学生推荐自己曾经阅读过的,有过心理共鸣的优秀作品,如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既是一本心理健康辅导书,又是一本成功励志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阅读才能使自己心理的包袱卸下来,自己安慰自己,自己从不愉快中走出来,忘记过去,展望未来,真正使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成长起来,发展起来。

刚离开父母到外地求学的莘莘学子,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愉快事情,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会询问父母如何解决,有时也会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如果问题解决的彻底他们就很顺利;如果没有解决好,比如求学过程中的专业问题、与室友如何交往的问题、恋爱择偶问题、毕业前等多种问题出现时,可能会有一些心理问题不能及时疏导和很好的解决。台湾女教授陈书梅的书目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的辅助方法,高校图书馆员可以推荐读者利用阅读书籍作为心理治疗的媒介,其原理是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书中的内容及相关的角色与自身经验类似,产生同情共感之认同作用;而后读者释放个人的情感,产生同情共感之后的解脱,并达到一种情绪上的净化作用;最后读者更可产生顿悟作用,将书中相关角色行为内化,进而能成熟理性地调整个人的态度与行为,并解决个人的心理问题。[1]

针对不同阶段的读者图书馆员将采取不同的阅读指导,其主要指导方法主要有:

⑴配合学校搞好“两课”(思想品德课、马列主义理论课)的教育资源的辅导与参考资料,建设好人文选修课的教育信息资源;

⑵联合教务处规定大学生对中外文化与文学优秀作品“以课带读”的方式加强指导,以人为书,聘请专家学者开办专题讲座活动,准备充足的中外文学名著以备大学生到馆借阅;

⑶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生动、丰富、健康的校园文化,增加同学们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以激发他们相互团结协作、团结友爱的良好人际关系;

⑷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了解国情、社会、服务集体、服务社会、献身祖国的实践活动,教育学生拥有危机意识可能是我们避免危机的一个最佳良方;

⑸日常业务学习服务渠道,善于引导学生把做学问与做人结合起来,掌握读者群的特点,做好导读服务工作,导读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使命工作之一;

⑹做好阅读指导工作。作为高校图书馆员阅读指导是职责所在,当好图书馆员首先就要多读书,读好书,向毛泽东同志学习、向李大钊同志学习,他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工作经历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教育学生要做复合型人才,我们就要全面武装自己,多阅读多思考,怎样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更好,如何创新服务手段,把导读工作做得更人性化,更受学生喜爱才是根本。换句话讲就是学生为了做综合素质高的全面发展人才,更愿意接受润物细无声的服务方式,更愿意寻求师长的鼓励和帮助。

3.大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

大學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问题研究是对人的全面教育:应根据学生的现状、特点和需求来进行研究,内容包括学业方面、生活方面、与人交往方面、自我意识方面、情绪管理方面等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方面等。重点也将放在这些问题上,教育工作要贯穿大学的整个阶段。

⑴针对学业方面的能力和行动不足的特点,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开展对大学生学业方面的指导工作。可以采用传统的思想教育和现代的网络教育相结合的途径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明确的学业目标,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正确对待就业。具体内容包括,如何做好学业规划、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力、探索学习方法等。方法如:讲座报告、校内媒体宣传、榜样示范等。

⑵针对大学生在生活方面的混乱现状。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自律组织引导和模范作用,学生自律组织的每一个触角都可以触及到每个学生,同时保证学生个体在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活动中的独立性,不受消极个体的影响。学生辅导员可以教育学生克服自己生活中的惰性,列出修正计划,一个月内改掉生活中的一个小毛病,一个学期下来,就能改掉4到5个不良嗜好,一年下来就能改掉将近10个毛病,放假回到家中父母发现孩子突然长大成熟了。

⑶针对大学生自我意识方面体现的现状,可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控制行为。方法如,开设心理学相关课程、系列讲座,切实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自我认知、科学的自我评价,减少自我妨碍,拥有高自我效能感,以推动大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行动中的积极作用。学生辅导员可以和学生交友谈心,及时提醒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保全学生面子,用QQ聊天、短音形式,或是单独谈心方式,学生较容易接受。

⑷针对大学生情绪的现状,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行为训练、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情绪的控制力,获得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从而减少大学生消极情绪的阻碍。学生辅导员可以定期到宿舍和教室与学生见面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尤其是开学和放假时,是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高发期,如学生家庭变故,学费筹集等问题。

⑸针对大学生在意志品质的独立性方面稍差的特点,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特别是意志品质独立性的培养尤为重要。可使用的方法如:心理行为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班会、心理沙龙等。最佳途径为心理训练,如冲突解决训练、耐挫折训练等,同时要注意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将训练中习得的能力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图书馆优质服务是基于现实问题展开的反思与研究,指导大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具有应用价值和长期实践的教育意义。图书馆员的工作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关于素质教育向前推进了一步,扩大了大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问题研究的范围,使其更加全面,在普通高校更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⑺大学教育只是生命旅程的一个阶段。有的家长认为送孩子到大学就算完成了任务,其实这只是孩子离开家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时期,学业完成进入社会,开始工作才能算一个独立的人。一个学生高考考得好只是这个时期是努力的,是幸运的,到大学期间的学习更多的是靠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结果。这时候学生接触最多的可能就是图书馆员,因为他们会不定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在日常工作中善于观察学生的细微表现,及时捕捉学生的信息要求和心理需求,适时给予阅读指导和帮助。

历史会时常披着华丽的外衣重演过去的故事。多读传记文学作品,了解别人在痛苦时是如何经历人生低谷的,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经常形容人生变化无常,一个人不可能终生一帆风顺,那只是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美好祝愿,真正的人生是充满变数的。读懂历史,了解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端正为人处事的态度,站稳立场,适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处事哲学和实践才干以及生存法则。孩子们成功成才为社会多做贡献,也是母亲最大的安慰和成功所在。在调查表回收过程中发现女生参与的人数多于男生,师范类大学生各专业也是女生较多,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社会家庭教育也是母亲担负教育孩子的任务可能会更重些,纵观中国家庭教育也是母亲付出的较多,再观察一下高校图书馆八成以上的女性图书馆员战斗在一线服务窗口,女图书馆员更具有亲和性和母亲慈爱的表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什么事情愿意到图书馆与馆员进行交流,寻求帮助。由此看来图书馆员的工作充满了爱的传播,充满知识和信息的传播。

4. 结论

通过四年的大学教育,大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到图书馆由馆员指导阅读,大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具有现实意义。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将有所为,有所不为,能适应未来社会的优胜劣汰,能坚守作为人的道德底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珍惜今天的学习环境,能肩负起和平时期的重担和任务。图书馆员将大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跟踪加强对大学生阅读行为的指导,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图书馆员的服务创新将有助于大学生从“保姆式教育模式”转化为“自我式教育模式”,促使大学生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陈书梅. 从台湾阅读推广活动之现况谈公共图书馆之阅读指导服务[J]. 图书馆建设,2006(5):78-81

[2]岳修志.当代大学生阅读问卷调查分析[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4):81-85

[3]刘学平.功利性读书的文化报复[J]. 图书馆建设,2004(5):117-119

[4]邹婉芬.构建阅读社会:图书馆的使命与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2007(3):113-116,86

[5]杨叔子.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成为他自己[J]中国高教研究,2013(4)1-4,20

[6]管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图书馆工作[J]中国成人教育,2006(8)

※本文为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3-MYB-088)

[作者简介]侯爱花,女,(1964.06- ),河南安阳人,安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员,正科级秘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王维堃,女,(1992.12-),河南安阳人,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在读学生。

自我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主要特征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缺乏经济支配的计划性,同时存在极为依赖教育管理的问题。高校应认识到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并采取有效措施,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管理;意义;对策;高校管理

高校大学生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大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要更加重视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注重教育者管理与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有机结合。部分大学生在毕业迈入社会之后,存在无法快速融入工作、生活环境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活不规律、消费观念不良等,导致自我管理能力持续下降。为此,高校应重视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为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概述

1.自我规划管理能力

自我规划管理能力主要由认知管理能力、控制管理能力及激励管理能力组成。认知管理能力指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能进行有效规划,并能对自身实际发展情况有细致的了解。培养大学生的认知管理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事物的态度。控制管理能力指大学生在自我规划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克制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控制管理能力,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帮助大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格。激励管理能力指大学生在完成某一件事情时所具备的自信、自立品质。培养大学生的激励管理能力,能够促使大学生面对挫折和挑战时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进而实现自我价值。

2.自我学习管理能力

自我学习管理能力主要由知识管理能力及技能管理能力组成。知识管理能力指大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知识进行规划管理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知识管理能力,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技能管理能力指大学生在把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商和情商。培养大学生的技能管理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的技能发展。

3.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主要由身体管理能力及心理管理能力组成。身体管理能力指大学生注重身体健康管理,能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注重个人卫生安全等。心理管理能力指大学生对学习、生活能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始终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等。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让大学生更好地经历大学学习生活,充分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还能帮助大学生转变自身负面心态,使大学生正确面对社会中的竞争,为未来社会生活做好准备。现如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是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而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够培养大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大学生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及坚强的意志来有效解决多方面的问题,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能够响应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因为其无法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对大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力的培养极为不利。而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够满足高校素质教育要求,是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得以全面协调发展,才能确保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使“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得以有效落实。响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所建立的大学生管理体制,需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

3.能够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我国职业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社会人才市场对多种类型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大学生作为宝贵的高素质人才资源,需要具备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及创新能力等。为此,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独立规划自身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获得他人的尊重与信赖。大学生毕业后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就必须学习和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信息捕捉能力及事件取舍決断能力。因此,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强化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是促进大学生未来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途径

1.优化高校管理理念,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主动性

为满足新时代人才发展需求,高校管理者需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让大学生在充分认识到个人主体价值的基础上,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此外,高校需要积极开展针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指导工作,借助选修课程及专业课程唤醒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意识及管理意识,让大学生借助自我管理来不断提升个人能力。

2.完善大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开展大学生自我管理活动

大学生自我管理组织的重要基础为高校内部多种类型的大学生组织体系。大学生组织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吸引大学生踊跃参加,不仅能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还能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锻炼和发展提供平台。为此,各大高校应该为大学生自我管理创造有利条件,借助组织活动平台搭建全面覆盖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组织体系,建立相应的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为大学生自我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组织时,学校需要选拔高素质、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作为组织的领导人员,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自我管理活动中。同时,学校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及专业发展需求,建立不同的公益性组织及社会实践性组织,在充分锻炼大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及爱岗敬业精神。

3.营造自我管理氛围,让自我管理得到大学生认可

轻松愉悦的自我管理氛围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为此,高校管理者需要改变以高校为主体的管理制度,制定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管理条例,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提供参考。高校制定大学生自我管理制度时,需要充分征集和采纳大学生的意见,邀请学生代表参加制度制定的会议,以提高大学生对自我管理活动的认同度。此外,高校还需要做好大学生自我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营造浓郁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氛围。

4.开展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自我管理工作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需要开展以“自律为主、他律为辅”的大学生管理工作,实现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与现代化。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成效取决于大学生,若大学生缺乏自我感知、自愿接受的意识,高校管理活动就不会成功开展。为此,学校需要引导大学生学习自我管理内容,帮助大学生养成自我教育意识,使大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实现对自身全方位、全天候的自我管理。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对大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是健全大学生人格的重要基础,是大学生自我效能实现的重要支撑。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符合当代高等教育管理目标要求,能帮助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让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为此,学校需要开展多种类型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活动,营造良好的自我管理氛围,让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积极地进行自我管理,为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磊.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模式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02).

[2]闫青.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D].山西大学,2015.

[3]徐敏.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意义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12).

[4]杨成辉.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现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5]屈善孝.探析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3).

自我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虚拟组织因共享而生,因传播而存在和发展。本文以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案例为蓝本,从虚拟组织与传播的关系入手,着重通过考察虚拟组织内部、组织间以及组织外部传播与传统组织传播的差别,探讨虚拟组织传播对传统组织传播产生了哪些创新效应。

关键词:虚拟组织;组织传播;商业文明;阿里巴巴

一、虚拟组织与传播的关系

所谓虚拟组织,指的是通过共享使命、共享远景,特别是共享信息技术平台来协调活动的网络伙伴关系。这是1991年Kenneth Preiss向美国国会提交的《21世纪制造企业研究:

一个工业主导的观点》的报告中对“虚拟组织”所下的定义。定义中频繁出现的关键词为“共享”,即无论是 “远景”、“制度”等显性知识,是“信仰”、 “使命”、“经验”、“惯习”甚至“诀窍”等隐性知识,还是“信息技术网络”等虚拟组织的知识存储和传播平台,都必须在组织中纳入共享机制才能称其为“虚拟组织”。而“传播”一词在传播学意义上已为学界所公认的是含有共享、分享的含义。彼得斯在《交流的无奈》中收集到的一句格言,对认识传播的含义具有代表性:“交流好,共有好,更多的共享更加好[1]。从词源考察,虽然Communication的现代含义是“以尽量准确的方式把信息或知识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按照拉丁文在当时普及的需要,可能与“使之共同或共享”的含义更为接近。综合虚拟组织与传播的内涵,笔者认为,正如台湾大学陈昭郎所说“传播是组织的最重要要素,是维系组织运作的原动力”[2]的一样,虚拟组织也因共享而生,因传播而存在和发展。

二、基于虚拟组织的传播对传统组织传播的创新

《维基经济学》中有一个案例:加拿大的黄金公司通过网站向全世界公布公司拥有矿床的地质数据,并悬赏57.5万美元寻找最优估计和最佳方法。结果这场开源式勘探的回报好得令人惊异:来自5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虚拟勘探者参与了这场挑战赛,他们在红湖矿床上发现了110个目标,其中50%是公司以前没有发现的,超过80%的新目标点最后证明确实有大量黄金。这一尝试将探矿时间缩短了两到三年,而且把一个价值1亿美元的低绩效公司改造成具有价值90亿美元的大企业,通过共享专有数据,将蠢笨的勘测流程转型为融合了业内最聪明脑瓜的现代化分布式黄金勘探引擎[3]。挑战赛对后来者最具价值的地方就是它证明了,即使在这样一个保守、讲求保密性的产业中,基于虚拟组织的传播与共享也是有效的。这就是维基经济学神话的实质,即利用开放式平台上的大规模协作,利用企业边界之外的资源来提高收益或者降低成本。而要利用企业边界之外的资源,首先就要向外界开放一些企业的内部知识,比如研发平台、技术标准等,同时将以往单向关系变为对等的双向关系。

下面笔者以阿里巴巴为例,试图从个案剖析,来总结基于虚拟组织的传播给传统组织传播带来哪些创新与变革。

(一)组织内部传播:从控制走向共享

阿里巴巴作为边界模糊的虚拟组织,如果非要分出组织内外之别的话,员工和股东应该是这个虚拟组织的核心部分。胡河宁在《組织传播》一书中阐述了工业时代传统的组织向信息时代网络化组织转变时,传播传播模式发生了几个重大变化,即从垂直命令到网络多元,从控制到协调,从权威到知识,从服从到信任,从纵向到横向[2]。这些变化已经在以阿里巴巴为领头羊的电子商务巨头所建立的虚拟组织内部得到了应验。非但如此,阿里巴巴还创新了很多虚拟组织内部的传播模式,使得其内部传播的地位和作用从传统的管理和控制组织走向把组织变成利益均沾的透明的共同体。借鉴胡河宁先生的观点,通过考察阿里巴巴的内部传播模式,笔者试图总结出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中国电子商务巨头在虚拟组织传播中所作的创新路径。

1.从层层把关到开放透明。在传统的组织等级制度中,传播渠道往往容易成为阀门和过滤器。在传统组织中,因为传播圈的存在,某类信息只在组织的固定成员中流动,造成信息开放流动程度低下;大量非正式传播的存在,扭曲了组织的正式传播的信息;因为组织内部信息传播的把关人的存在,专门过滤筛选信息,对传播渠道进行或紧或松的控制;尤其是组织等级制度造成中层管理者通过限制上下级的信息沟通来保持自己的权力,进而导致传播遗漏甚至传闻谣言的滋生。这些都使得组织内部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为规避传统组织传播的这些短板,阿里巴巴从创立之初,就充分利用公司内联网建立起共享信息、富有情感、公开透明无障碍的内部信息传播机制。2009年7月阿里巴巴集团新内网“阿里味儿”网站正式上线,通过Web2.0的互动方式搭建了一个“公开”、“透明”的无障碍沟通平台。除此之外,阿里巴巴还有open信箱、圆桌会议、企业内刊《阿里人》、员工满意度调查、内网留言板等多种多样高效畅通的沟通渠道,保证员工和管理人员的“透明”交流。年度的最后绩效考核,薪资、奖金等等都在尽可能透明、宽松的环境下进行。

因此,马云能够信心十足地说:“我们的内网在公司内部是完全开放的,两万名员工只要你敢问,我们就敢回答”;在股东大会上,他也对数百名股东说“公司里的任何制度,只要你敢问,我就敢答,没有任何隐瞒。”他表示,阿里巴巴企业内网要向全社会开放,让全社会了解阿里巴巴的产品研发进度和公司管理状况。

2.从机械服从到价值认同。在传统组织中,建立在职位权威基础上的命令——服从模式使得管理者与员工成为机械的决策——执行关系,上级领导不需要倾听,只需要监视和控制下属,下属不需要有创造性,只需要接受游戏规则。这种任务传播导向型的传播模式使得组织内部传播呆板、程式化,只重视与任务有关的事实、数据和信息,忽视员工的处境、思想和感觉,不可避免地使员工产生离心倾向,也扼杀了企业创新的活力。而虚拟组织传播促使组织由集权制向分权制转变,通过共享使命和价值观念来凝聚员工,消解和重构传统组织的人力资源关系。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所有员工都自冠有“郭靖”、“乔峰”等金庸系小说人物的名号,谓之“花名”。

比如,在论坛里面偶尔出没指点的“风清扬”正是马云,而在任何场合,员工可以“肆无忌惮”地称呼淘宝掌门孙彤宇为“财神”,而不是“孙总 ”。每逢盛会,所有员工则是根据自己的花名加入不同帮派,争夺“天下第一帮”称号。在帮派里,更是完全打乱了原来的层级关系,让所有的“店小二”忘记自己是领导还是属下,一些基层员工经常一跃成为帮主、副帮主,统领原来的上司。这种看似儿戏的“侠客文化”大大增加了员工的归属感,也打破了原有的企业的上下级阶层概念,极大地增加了凝聚力。

3.从雇佣管理到互信共享。在信息流快速流动的今天,拥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和共享能力,是企业成长的重要推动力。而总体看来,中国大部分企业对待组织传播的态度还处在模糊认识阶段,认为企业的优势就在于劳动密集型、廉价劳动力和大规模生产上,对企业信息的收集处理水平落后,对员工的创意完全忽视,进而造成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中遇到难以逾越的瓶颈。彼得•德鲁克认为在后资本主义社会知识取代了以往经济理论所看重的资本、土地和劳动力,成为经济的核心资源。汤书昆据此认为,随着核心资源转变,组织管理结构也发生重大转变,一个由来自同事、客户以及上级的反馈信息作出自主决策、自我管理的各类专家构成的组织将取代传统被动型、程序化的组织[4]。等级制的模式将改变为网状模式,每个人既是工作者也是管理者,同时还是决策者。虚拟组织理论认为,虚拟组织中大部分个体与组织领导不是受雇关系,也不受正式领导的控制,领导关系是横向的,不是纵向的,领导者不能完全控制个体或雇员的工作,因此只能信任他们;即使成员受协议约束,但在动态的协调机制中,协议很容易被修改或停止执行,因此是很软弱的基础。这样,虚拟组织的基本要求是把合伙人团结在一起,并鼓舞和激发合伙人的积极性。马云提出阿里巴巴将打造阿里员工的“幸福指数”。阿里巴巴将不仅仅满足创造更多的百万富翁,而是要认真关注员工的幸福感。实际上通过这个新概念,马云在重新定义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企业治理方式的变革。

马云的思考是:“20世纪的劳资关系是雇佣剥削关系,而本世纪是合伙人关系。”因此阿里巴巴作出了重要的转变,告别创始人时代,进入合伙人时代。这标志着阿里巴巴企业治理结构的深层变革已经开始。实行合伙人机制的突出标志是,实行广泛的奖金和股权激励机制。根据员工对公司奉献的多少,奖励相应的股票期权,让员工能分享公司业务蓬勃发展所带来的利益。而来自公司持续完善的沟通传播机制,则建立起公司与员工的充分互信。员工与主管的直接沟通、员工与高层的定期圆桌会议、Open邮箱等多样、顺畅及高效的交流形式,保障了员工和管理层的无障碍沟通。管理层的想法及时传递给员工,同时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也能有效传递至管理层,并由专人跟进,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在组织内部传播层面,除了员工还有股东。积极为股东创造价值,改进投资者关系管理,加强信息披露透明度,有效维护股东正当权益,是阿里巴巴始终坚持的经营理念。阿里巴巴开放式的股东大会,显示出其作为开放型企业的信息共享意识。马云说:“巴菲特的股东大会是教大家怎么赚钱,阿里巴巴的股东大会能够跟大家分享怎么办企业,在做企业过程中怎么应付困难。我们希望阿里巴巴的股东大会能让全世界小企业从中分享、体会,同时让股东更加透明地了解,他们投资的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在股东大会上,马云作为首期创业导师,启动了由他所倡导的小企业商业智慧分享平台——云计划,分享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理念[5]。

(二)组织之间传播:从跨越边界走向消除边界

胡河宁给“组织之间传播”下的定义是指:“跨越组织边界,支持传播在组织之间流动,并被多个组织共享的传播行为”[2]。而与传统的组织结构形式相比,虚拟组织突破了组织边界、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具备各成员核心能力和资源的互补性、组织边界模糊、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构成的动态化、对环境反应敏感和响应的敏捷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虚拟组织之间的传播范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和创新。

1.从跨越边界到模糊边界。在传统组织中,边界被视为稳定、一致和连续的地带,而虚拟组织打破了传统企业组织机构的层次和界限。因此,虚拟组织可以被认为是同时处于边界的内部和外部,这种情况下,同一性和差异性同时存在并被不断修改和磨合,就使得很难用固定的、类似实体的术语来考虑虚拟组织的边界。对阿里巴巴集团来说,能被称为虚拟组织之间传播的利益相关方的应该是客户和合作伙伴。然而如果从虚拟组织的意义上说,客户和合作伙伴已经不太可能和虚拟组织泾渭分明了。传统市场体系中,企业运行的各种要素要么在内部实现,要么在外部市场上从专业供应商那里分别购买。然而对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传统秩序下的市场资源越来越向大公司倾斜。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和营销成本降到最低,加上互联网本身带来的组织虚拟化,在传统企业形态下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领袖扮演着传统组织颠覆者的角色。如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难突破的怪圈之一,横跨在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成本成为一个解不开的死结。阿里巴巴凭借其2000万企业用户和几十万注册网商,重新组织搭建了一种银企沟通关系。阿里巴巴還借鉴孟加拉“穷人银行家”尤努斯的经验,推出“网络联保权”贷款,把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打包在一起发放贷款,企业之间互相担保,以更快突进小企业贷款业务。与传统企业打造生态链不同,阿里巴巴致力于让大量中小企业和创业者汇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商业生态圈。在虚拟组织中,企业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那些善于与关系网络共生的商业主体,将打赢属于他们的战争。

2.从零和博弈到协作共赢。“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果你到了老总家里,如何称呼老总的夫人呢?”“嘿嘿,我一般都叫大姐或者嫂子,比我年轻的夸几句漂亮,比我老的夸几句年轻。”也许很多人会以为这段对话是发生在办公室里,但其实是阿里巴巴商人社区的珠宝首饰论坛里:楼主带着问题求助,很快就有人跟帖回复,另外还有人针对回复进行评论。这一话题,前前后后跟帖数量达到47个。参与讨论的人来自宁波、深圳……天南海北的都有,可能他们多数人彼此并不认识,但并不妨碍交流。类似的“问与答”在阿里巴巴社区几乎每天都有,提问的网商常常能够从热心的跟帖中获得满意的回答。而后来的访问者,也可以在搜索或浏览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在淘宝网上,则发生另外一类故事。一个网店首页的公告栏张贴着这样的信息:“本店和‘西施笑’联合促销,凡购买本店任何产品均可以史上最低优惠5折购买‘西施店’的任何产品,感谢支持!”发布告的是一家名为“天香堂”的网店,而在西施笑的首页上唯一的友情链接即是指向“天香堂”。很显然,两家网店希望通过携手合作,互利共赢。像这些相互分享经验或者联合促销的故事,在虚拟组织群体中广泛存在。虚拟组织之间的联系和协作不仅仅局限于此,还包括组织协作、资金联保等等。虚拟组织之间的大规模协作和分享现象越来越广泛深入。

3.从大规模复制传播到个性化柔性传播。托夫勒在20年前的《下一次浪潮》中便预言了公司个人化年代的到来,而尼格洛庞帝在他成名的《数字化生存》中更是明晰地声称,互联网精灵的尖叫是巨型公司走向覆灭的丧钟。虚拟组织之间的传播将实现人们期待已久的转变——从一种营销传播过渡为虚拟基础设施,规模较小的公司得以同大型企业展开有力竞争,并以无可限量的能力在全球挖掘并创造商机。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制造出大量同质化单一的款式贫乏的商品造就了工业时代传播的模式:大规模低成本复制,较多地体现了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这一概念。而在信息时代,“选择的自由”和“自由的选择”使个性的能量被充分激发出来,消费者不再跟随大机器的节奏,拥有更多自主性。因而信息时代的产业形态也从“规模经济”转向“范围经济”,向多品种、小批量发展。网络的长尾效应要求商家供应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人们也不再简单追随工业文明卓越企业的组织传播文化,不再盲目追求“做大做强”。原先仅有大型跨国企业才负担得起的先进技术也将为大量中小企业所用,视频会议、库存与客户关系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这些基于网络的传播技术手段将与小型企业的在线平台完美互融、无缝整合。而应用共享平台可以分享成本,更便宜、更快速地生产高附加值的多种产品和服务,这种柔性的生产方式为中小企业生产大量的利基产品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

(三)组织外部传播:塑造新商业文明领跑者形象

商业文明是人类商业行为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成果中的进步成就。每个历史时代都存在相应的商业文明。农业时代商业文明的典型特征是商业与家庭不分、生产与生活不分。农业文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合一的,也就是常指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华帝国是农业时代商业文明的代表;工业文明时代大规模工业生产导致生产与消费行为的分化,并促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最终分化,企业因应而生,以工业革命为契机,欧美国家的崛起所依靠的正是对农业时代商业文明进行创新;信息时代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虚拟组织正在建立以诚信、开放、分享、责任、全球化等为基础的新型商业文明。新经济学家姜奇平这样形容人类商业文明的变迁史:“经过企业和家庭不分的商业伊甸园,到家庭向企业外包商业,从而使企业成为商业中心的失乐园,再复归到企业向家庭复归的复乐园 [6]”。如果说英国对人类的伟大贡献,是把企业这样一种完全不同于家庭的商业文明载体推向主流化,那么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对人类的贡献,可能是把虚拟组织这样一种完全不同于企业的新商业文明载体,推向主流化。胡河宁认为:“组织外部传播是组织与公众间传播的目标、资源、对象、手段、过程和效果等基本要素的一种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理念、组织行为、组织视觉等方面的形象问题[2]。结合胡河宁先生的论述,下面笔者试图从虚拟组织外部传播的角度,阐述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虚拟组织如何对商业文明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两个层面进行传播和创新,从而树立其新商业文明的领跑者形象。

1.物质文明传播与创新。商业模式每一次大规模涌现,都跟那个时代基础设施的变革有很大关系,因为基础设施的变革导致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促进各种分工形态出现。实际上每个时代的商业文明都有自己的基础设施,如果说以前的基础设施更多认为是“铁公基”,在信息时代则是宽带、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基础设施层面,如同中央电厂直接推动了工业文明的成熟,公用计算服务、日益成熟的各类“云计算”平台,正在发育为信息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商业基础设施。德鲁克甚至在21世纪的开端,以极大的热情预见了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将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变。“在铁路创造的心智地理中,人们掌握了距离;而在电子商务创造的心智地理中,距离已经消失,只有一个经济体,一个市场。”在这个经济体中,信息的获取和传播都变得极为便利快捷。但对于虚拟组织来说,互联网到底是“体”还是“用”,决定了这个虚拟组织能否准确把握互联网的本质和精髓。阿里巴巴一开始就把互联网当作工具,能跳出去看清互联网企业的本质。 马云在创立阿里巴巴伊始就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阿里巴巴不是互联网公司,而是一家服务性公司。因此,怎么利用互联网、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是他考虑很多问题的出发点。阿里巴巴的一系列创举都是围绕如何让虚拟商务活动的主要环节在网络上实现。2003年诞生的淘宝网,用来打通企业与最终用户的界限,形成一个封闭完整的电子商务市场;2004年诞生的支付宝,用来解决网上交易的信用问题。阿里巴巴坚持的综合性平台虽然在近几年来受到垂直行业网站的挑战,但其综合性也给中小企业在采购、销售、内外贸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留有辗转腾挪的空间,加上阿里巴巴与淘宝的不断融合、对接,阿里巴巴平台上的中小企业用户产生了巨大的聚合效应,越來越多的资源开始主动靠拢阿里巴巴。而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和没有列入统计的微型企业来说,他们没有必要建设独立的信息基础设施。相反他们可以在阿里巴巴商业生态系统的框架下,被结合进服务网络,共享社会化的信息服务,形成统分结合的利益共同体。

2.精神文明传播与创新。信息时代的商业文明呈现出对诚信、责任、平等、分享等一系列理念的创新和升华。尽管在工业时代,这些精神理念也成为倡导的口号,但深入考察虚拟组织的精神层面,笔者发现,这些理念呈现出有别于传统诠释的特质。(1)对诚信理念的创新。中国传统的儒家诚信观念带有鲜明的农本社会的烙印,是仅限于一定范围内(家族和熟人社会)的局限性文明,它极力把诚信关系限定在固定的纲常伦理范围内,限制了人们的自由交往,剥夺了人与人的平等竞争关系,也阻碍了商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工业时代的诚信观念则是以专用性资本为基础和前提的,而专用性资本只顾及自我中心利益,不顾网络中的其余。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除了华尔街的贪婪之外,股东利益的专用性也是其源头。信息时代虚拟组织诚信观念的出发点是建立在资本共用性的概念之上的,对应利益相关节点的网络化。这种共同性的前提是,可共同消费性,也就是分享信任资源而不是减少信任资源。(2)对社会责任理念的创新。国际金融危机表明,工业时代的责任观正在破产,代理人不为委托人负责、代表者不为老百姓负责,成为常态化现象。以代理人、代表者为核心的责任体制、责任文化,已难以响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建立以委托人自己为核心、被代表者自己为核心的责任体系使得新商业文明的社会责任与商业模式内在统一。企业社会责任应内生于企业的商业模式,惟其如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对企业不是负担;每一家企业都可以找到自身与社会责任的结合点。人人都有社会责任;在网络化的便捷环境下,人人也都有能力履行社会责任。(3)对分享理念的创新。从传播学的通俗意义上说,面包吃一口少一口,所以难以分享;而信息分享一次,含量并不减少,因此,信息适于分享。 在传统商业文明中,信息分享的规则是知识产权规则。它是信息分享的封闭规则。这种规则设定把公共产品转化为私人产品后才能够分享。 比如专利、商标,把无形资源有形化,然后按有形资源保护的方式,以专用性的方式,出售许可权。但是在新商业文明环境下,商业主体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既是学习者又是赋能者,既是体验着又是传播者。资本专用性和企业边界等传统组织的典型标志开始“烟消云散”。 在阿里巴巴,个人网店分享交易平台及其信息,也不可再理解为搭便车和外部性。这就造成了不同于新古典的报酬不变或报酬递减的传统商业文明条件。

参考文献:

[1] 彼得斯著.交流的无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 胡河宁编.组织传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唐•泰普斯科特,安东尼•威廉姆斯.维基经济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4] 汤书昆.传媒知识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 阿里巴巴集团社会责任部.2010年度社会责任报告.2011.

[6] 姜奇平.新商业文明的创世纪[J].新商业文明通讯,2009(4).

自我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生适应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从中学时代走来,每一个大学新生所面临的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学习方法,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社会期望,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环境的变化,知音难觅的孤独、中心地位的失落和强烈的自卑心理是导致大学新生适应困难的重要因素。因此,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尽快地适应新环境,使新生的大学生活有一个良好开端,顺利地完成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是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所谓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是指大学根据大学新生、大学与社会的变化,对大学新生在自身、社会和他人等方面进行的维持性、动态性、改造性和前瞻性适应与超越的教育[1]。而在教育和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原则,把主动服务学生与学生自我服务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收到实效。

本文从积极促进个体“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的视角,进行了一些新生适应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沉淀出一些全新的感悟和收获。

一、遵循“一个原则”——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2]是指在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模式建构过程中,教育者在充分发挥自身主导性的同时,要将教育对象视为教育过程的主体,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性。主体性原则主要是在“主体—主体”(主要包括师—生、师—学生群体、生—生、生—学生群体等)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在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模式中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大学新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即通过大学新生的主体性活动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在主体性活动中,教育者是控制者、引导者和支援者。

要充分尊重新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新生是适应教育工作的对象,调动新生参与适应教育的主动性,能够使适应教育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学校在开展适应教育的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重视、尊重新生在适应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在适应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如何发挥学生在适应教育中的自主性、能动性,体现在适应教育的全过程中。

二、解决“两个问题”——不适症状和成因分析

1.角色转变不适应。当他们进人大学后,发现身边学习成绩比自己优异的同学比比皆是,过去的那种优越感逐渐消失。这种从中心角色向普通角色的转变,会让有的新生始料不及,无法接受,从而使其自我评价受到冲击,产生失落感。

2.生活习惯不适应。中学时代,缺乏现实的生活、实践磨练,生活自理能力较弱,自控能力较差,自我服务意识淡薄,对他人的依赖过重。进人大学后,生活上的事都必须由处理。这对于一个没有过独立生活经历的学生来讲会感到无所适从。另外,在集体生活中同学之间的生活习惯、作息时间都会有所不同,由此可能导致与同学间矛盾的产生。

3.人际交往不适应。大学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语言习惯,人际关系难以很快建立。有的新生因不善交际、表达能力不强,致使自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感到压力很大从而产生孤独、压抑、自卑的心理;另一方面,人际交往圈子宽了,也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摩擦、冲突,甚至是感情伤害。

4.管理模式不适应。大学的管理,主要是一种基于学生自律基础上的管理。教室不固定,时间很充裕,老师除了上课,学生自主时间很多。大多数学生不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生活没有规律,常常晚睡晚起,出现“无人管反而不习惯”的感觉。

5.教学模式不适应。大学的教学特点是一门课程的学时少、进度较快;课堂讲授时间少信息量大;作业少、自主学习要求高;老师授课方式以启发式讲解为主等。学生不会记笔记、不会处理课堂内外的关系、不会查资料自主学习。

鉴于以上不适症状,综合前人的研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家庭的过度保护使90后抗压力较差。(二)地域改变和经历不同引发心理应激。(三)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和理想的“间断”产生迷茫。很多学生把大学生活想象得过于美好、自由,当看到实际情况与预期不符及遇到困难时会非常失望甚至灰心。(四)学习和人际交往不适导致焦虑。(五)竞争压力的增大产生心理偏差。

三、找准“三自”理念与新生适应教育的契合点

初入大学这个小社会,进入初步社会化这个关键期的大学生,其自我意识已趋成熟,独立意向十分强烈,观察力、理解力、意志力、理智感也都迅速提高,受此影响,大学生反感成人和社会的控制,希望能自主地在自我控制的状态下选择初步社会化的途径、内容和过程。因此,大学生初步适应大学这个小社会的过程,也是大学生以自己独特的风格,通过内在控制,去主动适应和吸收社会化模式的过程,这表明大学生的自我控制意识越趋强烈。

因此转变要教育观念,坚持在新生适应教育过程中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很好尝试。现代教育理论表明,创设一种能保证人人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速度、深度去适应大学这个小社会环境,才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应对诸多不适症状的智慧潜力。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是根据自身的素质,把社会的人才需求转化为自己的努力目标,并据此计划自己的大学生活,规划自己的行动方案,谋划自己的目标导向。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越来越重视对主体精神、自我价值的追求,这是他们自主意识的体现。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心理发展程度等因素,这种自主意识容易形成自我主客体的分裂,进而表现为渴望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与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学习障碍、目标障碍并存的现象。为此,积极开展各种思想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笔者做了以下实践探索。

四、把握“四个关系”

1.公转自转的关系

从大学生的培养上看,公转就是学校代表国家意志,履行国家育人方针,对大学生进行成人成才的培养与服务,这是学校的统一要求,所有大学生必须按照这个公共的方向,切实遵从并践行。自转则是大学生根据国家培养的要求,自觉调整发展方位,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始终保持严格的内控及自律,它是一般原则指导下的个体内在标准与行动准绳。

因此在新生适应教育中过程中,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既要主动服务学生,把握好人才培养的总体方向,体现公转的方向性和规范性,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和动机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超越。

在2010级新生入学的第一天,笔者作了题为《适应大学 梦想起飞》的新生适应讲座,分正确认识角色改变、有效进行自我评价、主动适应全新环境、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这几个章节对学生进行了适应性引导,分别就不同章节给出了中学和大学阶段的异同之处,提出学生在初入大学可能遇到的问题,留出给学生思考对策的空间,并点评其解决建议。这种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平台,从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早日将学生送上自转轨道铺平了道路。

2.他律自律的关系

自律和他律,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体现着辩证的统一。在学生自我服务中,突出自律,就是要求学生,善于把人才培养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从而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新生适应教育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就要求学生强化自律意识,以此发展自主意识自立能力,实现自律和他律的紧密结合,使大学生在个人发展与社会要求中找到一个良好的结合点,不但是接受社会规范约束适应现实环境的人,也是拥有自我拥有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人。

从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这个视角出发,对于“自律”的内化和养成,笔者主要是通过《适应自由 学会管理》这个主题班会来进行。华罗庚说过:“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利用时间的能手。”但时间管理上的自觉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引导、培育。通过让学生自己做时间掌控量表、分组做时间成本效益分析,以及对压力人、从容人、无用人、无聊人四类人的坐标标定和辩论,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自律养成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3.集体个体的关系

引入集体机制,构建年级与年级间导向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模式。依靠集体力量进行自我服务,人人成为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管理的主体是这种模式的根本任务和核心思想。

坚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始终把学生集体当作一个模拟社会,使每个学生都深刻认识到自身作为该社会的公民应履行的义务及可以享有的权利,进而通过集体的导向作用,发挥共性与个性的辨证统一功能,达到培养学生自立、自识、自律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是该模式实行的中心内容和最终目的。

笔者采用的做法是,依托学院保险理论研究会(简称保研会)这一学术型社团集体,通过“保联登”,即保险学子联合攀登高峰这一学长助推计划来形成学生传承集体优良传统,发挥个体主体意识的格局,通过保研会、“保联登”学长助推计划的正向导向作用,推动学生“三自”积极性,主动解决适应性问题。

4.有形无形的关系

有形教育即教人,无形教育即化人。有形教育重在言辞,教人知识;无形教育重在行为的言传身教,化人性格,它更多地要求教育者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以自己的品行和习惯去影响同化教育对象,是一种潜移默化式的教育,也就是辅导员常说的“以人格影响人格”。

通过学生的自律、自治、自理,最终达到自觉,无形教育寓于有形管理之中,有形管理的功效通过无形教育得以发挥和体现,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形。事实上,大学新生在接受适应教育之后在认识水平、想观念、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提高和发展,归根结底是大学生身上所体现的这种有形变化与无形变化的辩证统一。

综上所述,基于“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理念的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开展前,笔者将所有的教育活动按主题编排了日程表,由学生按需选择,在参与教育的选择上,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在适应教育开展过程中,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互动环节,给学生创造了参与的机会,让学生针对学习的内容,结合自身的体会,发表意见,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在适应教育开展的形式上,笔者也充分听取学生的建议,并会选取某个主题,让学生策划和组织,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最终使适应教育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段志光.学新生适应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7.

[2]杨新宇.学新生适应教育模式的建构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4

[3]肖玮,肖琼.大一学生适应性差异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2006(1).

[4]王华容.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李晶.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6]刘宇.基于个体主体建构的大学新生适应教育[J].北京教育高教,2009.

[7]石萌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的新生学习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J].中国研究生,2009(9).

作者简介:刘宁静(1984—),女,瑶族,硕士研究生,助教,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团总支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特色教育论文下一篇:大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