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发展论文范文

2023-03-11

室内设计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绿色与安全:生态包装设计论》;生态包装;发展之旅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国际标准制约下我国绿色包装设计的优化策略与方法研究”(XSP18YBC152);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老年人药品包装视觉传达无障碍设计研究”(18A261)。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packaging Design——Reading Liu Wenliang’s Monograph “Green and Safety: Discussion on Eco-packaging Design”

HUANG Jie, SHAO Yu-han(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7, China)

近些年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包装产业的发展极为迅速,在其高速发展时期,“绿色”“生态”“环保”“智能”“创新”等成为我国包装市场时刻变革的着重点和新挑战。在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每人日均包装消耗量和垃圾产生量巨大。据中国生态环境部针对环境质量发布的《2019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年报》显示,2018年,200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量为21147.3万吨,而其中的三分之一都属于包装性垃圾。面对如此骇人听闻的庞大数据,做好包装工作,对包装进行绿色化、生态化的发展刻不容缓,已经成为我国包装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正是基于我国绿色包装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文良教授,凭借多年对该方面学术的深入研究、深刻认识以及对于绿色包装设计的实践,于2018年9月,出版了其研究专著《绿色与安全:生态包装设计论》(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下文简称“《绿》著”),就生态包装发展的理念思想、常见困惑、创新方法、应用实践等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为我国当今以及未来包装工业生态化发展提供了相对精准的科学指导。

1 规范生态包装设计的科学理念

由于我国的生态环境逐渐遭受破坏,导致资源急剧减少,污染问题频发,人们的生存环境“危机四伏”。我国生活垃圾中的包装性垃圾一半以上属于过度包装甚至豪华包装,这是导致环境引发严峻污染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绿色包装的倡导有些噱头化、肤浅化,并没有做到真正的“绿色”,而是将绿色生态包装的设计理念完全抛之脑后,行为上毫无束缚,思想上随心所欲,其表面上留下的却只是一纸形式或一种摆设。《绿》著基于党的十九大报告“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关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的精神,针对包装生态设计理念展开了详细的引导和诠释。

《绿》著严谨深刻地指出,必须科学地界定生态包装的“绿色”,做到真正的“绿色”发展。先前学术界和业内定义的绿色包装内涵较为片面,它可能仅仅让人们在思想上停留于对“低碳环保”的基本认识,而生态包装,作为绿色包装的延伸和拓展,实质上不能只停留在绿色包装原有的基础功能上,它还需要充分考虑人类的健康以及资源的循环和再生利用,如此方能更具包容性、精确性,更能体现绿色包装发展的趋势与需求。因此,“绿色包装”称之为“生态包装”更全面、更合理、更能满足目前人与自然的需要,从而达到可持续性长久协调发展。刘文良还指出,对于生态包装而言,包装材料是否绿色环保、包装结构是否合理简约、包装储藏是否节省空间等等,都是重要的衡量指标。

“绿色生态设计是人们对于未来的思考与探索。”[1]就如在《绿》著中所写,“安全”被认为是生态包装的又一关键内涵,其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安全智能设计才是带领生态包装飞得更高的羽翼。依据我国包装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在科技网络水平日益发达的今天,主动利用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生态包装智能化设计,将设计理念合理植入“互联网+”思维,提高生态包装的品质,增大智能化包装的安全性、功能性和可靠性必不可少。在智能与安全两者的契合关系中,现代包装设计对“生态理念”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以做到真正的“绿色包装”。由此,生态化包装设计理念要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将“绿色”与“安全”的重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广泛传播与发扬,使其更加深入人心,让全国人民合力保护我们的生态家园。

2 倡导生态包装设计的文化升华

在包装设计领域中,对生态包装的策划尤为重要,比如说,色彩作为第一视觉设计要素,文化作为设计的魅力之源等等,在设计元素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品包装有他们的“参与”更能體现出其作用、特色与价值所在。《绿》著指出,色彩是包装设计最重要的传达语言,也是产品促销强有力的表现手段。色彩本身所代表的意义以及消费者不同年龄段心理对色彩的关注,在包装设计中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色彩元素良好的、和谐的搭配设计,是打动消费者进行产品购买的关键因素,进而有效地提升商品的附加值,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生态包装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多年古老文明的民族,不仅拥有着深厚的文化遗产底蕴,而且还拥有着丰富的亟待挖掘的传统设计元素。”[2]的确,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孕育着大量悠久、深厚的文化精髓,生态包装设计完全可以从中提取优秀的文化元素与民族资源。“在今天这样一个技术至上的数字化时代,把握包装设计的文化性,将传统的文化思想特别是地域文化之精髓同现代设计元素进行有机结合,创造既符合当今人们审美情趣,又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的集实用性、审美性、文化性于一体的包装作品显得尤为重要。”[3]做有根的设计,将生态包装设计作为传播文化元素的一种载体,这对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包装设计的使用和呈现至关重要,体现出其地域化和民族化特征,同时这种融合也将使生态包装的设计“简而不单”,更有特色,更有趣味,更有辨识度,更具生命力。在《绿》著中,刘文良深入研究了如何将中国传统哲学阴阳观、五行色彩、中国结以及神话题材等多种文化元素进行提取与巧妙运用,让包装设计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做好生态包装设计,若想让其充满情感、更有温度,离不开浓厚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用心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包装设计可以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传播和继承的精神实质,以此升华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影响力。毋庸讳言,好的包装设计,便是将人与物还有文化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其更贴近生活,更具简洁、美观、灵动、大方、创新等特点。三者的紧密结合,使得生态包装设计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更有内涵,也由此进一步突出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价值与审美,以及满足了大众的情感需求和民族认同,助力我国由包装大国走向包装强国。

3 凸显生态包装设计的应用价值

绿色生态包装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将生态设计理念深入人心,然后最终落实到大众生活,回归到大众视野。在《绿》著“下篇”中,刘文良主要以案例实践应用的形式进一步对生态包装设计进行具体全面的阐释和辩证分析。

《绿》著指出,在“安全”的视角下,当智能与包装相遇磨合出炫丽火花时,便为生态包装开启了一道安全屏障,这使得包装结构的优化不仅对药品质量的安全保障和消费者服药过程的安全保护提供了稳定性,使安全性更可靠,还满足了药品使用的便捷性等其他人性化服务要求。在针对老人这一群体进行药品包装设计的过程中,作者深刻认识到大部分老人因年迈导致眼部机能衰退与不断下降而无法准确捕捉用药信息的关键问题。由此,为达到药品包装内外构造的功能与目的,结合科学技术的进步,作者针对老年人身体习性与生理机能的特点,系统地研究了基于疗效安全的“信息无障碍”设计、基于服用安全的“使用无障碍”设计、基于心理安全的“情感无障碍”以及基于环境安全的“回收无障碍”设计,从而可以使老年人药品包装更具科学性、技术性、保护性、便捷性和环保性。针对老人服用安全的使用无障碍设计,宜于从智能化的角度进行创新设计,为药品包装的便捷与安全性开启明确导向和有效手段;针对心理安全设计,可以借助图形和色彩的巧妙运用,调节患者心理,为患者带来心理抚慰和战病信心,使得药效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针对环境安全设计,可以建立无障碍包装废弃物回收系统,使得绿色可持续性包装材料达到循环利用的效果。作者进一步研究指出,与针对老年人设计的无障碍生态智能化药品包装相比,为儿童这一特殊人群的药品包装设计恰恰需要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障碍。由于儿童心理尚未成熟,童心未泯,对大千世界各个事物都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很有可能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偷食”药品。意识到这一点,对药物包装合理适度地进行“障碍性设计”非常有必要,使得药物对儿童的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另外,对儿童益智性设计的特殊教育也是生态包装设计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儿童的智力发挥与开发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同时与中华民族传统元素结合,可以更好促进生态包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在“绿色”视角下,将生态包装设计做到“减量化”极为重要,无论包装材料多么绿色环保,如果包装设计得过于复杂,耗材过多,那也绝对不是生态包装。《绿》著中,作者以无印良品设计为例,对其包装材料、造型和结构、图形与色彩的减量化进行了详细论述和实践应用,充分阐释了无印良品包装顺应时代、以人为本、简而不减的极简主义设计思想,指出无印良品包装设计从包装功能、造型结构、使用材料、视觉元素等方面都真正印证了生态包装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生态包装设计提供了非常好的启示。

4 结语

目前,我国包装工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实现包装生态化发展,切实推进绿色包装设计是必然要求。“未来的包装设计,应该充分利用5G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可能性,在进一步强化包装智能设计、减量设计、安全设计和体验设计的同时,不断拓展包装设计的新领域、新途径和新方法,为实现包装提质、提效,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4]科学技术的推动,为包装工业革新带来了新的机遇,未来的生态包装设计因而也更加满怀期待。当然,在其发展过程中,优秀的“引路人”或“指明灯”也至关重要,而视学术研究为学者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刘文良,将他在生态包装领域形成的创新性和突破性理论成果以专著的形式呈现出来,其严谨的学术性、清晰的逻辑性、结构的条理性、科学的创造性,一定意义上为未来包装生态设计引领了新的发展航线,值得业内好好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洁,王勇.绿色生态设计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4,35(04):5-8+16.

[2]李燕.传统设计元素与包装设计融合探究[J].包装工程,2020(10):280-283+290.

[3]刘文良.绿色与安全:生态包装设计论[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8:38.

[4]刘文良,陈翘楚,胡泽艺.5G赋能包装设计创新路径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7.

室内设计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一、艺术衍生品的商业发展

(一)我国艺术衍生品现状概况

艺术衍生品本质是由原创作品衍生,强调商业效用、艺术附加值的艺术商品。因立足原作的原创性,又突出时尚性和设计性,契合娱乐轻松的大众文化,艺术价值和消费者吸引度都较高。以创意区、创意店为代表的艺术衍生品业正成为大众消费新趋势。

现阶段,国内艺术衍生品市场尚在起步,专业的创意设计公司规模小、数量少;艺术创意区或大型商业区相关商店不多;设计开发依赖他国经验;多数企业的艺术授权法律意识淡薄,与文化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但是,差距意味发展空间和其中蕴藏的无限商业潜力、值得思考的问题。应抓住契机瞄准市场定位,从商品营销、行业规范等多方构建完善的商业体系。

(二)国际文化品牌的经验启示

经济全球化增加了消费者的商品选择空间与消费主动性,成熟的品牌营销要获得买方市场认同需密切关注大众文化心理和消费趣味,找到具有时代文化价值的品牌定位,及时调整创新品牌形象和风格,创造个性鲜明的品牌形象吸引消费者眼光,增加品牌价值认同,以刺激购买意愿,实现品牌文化商业价值和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要手段之一是与艺术家合作打造热销商品。LV 邀请日本波普艺术家草间弥生用她的典型艺术符号——梦幻迷离的圆形彩色波点设计女性包具、服饰和饰品,赋予了商品新的艺术活力,尽显老品牌的时尚性。在这之后,用艺术衍生品提升商品魅力以及品牌、企业文化品味的策略被众多商业品牌效仿,开辟了一种全球性全新的商业行销模式。

(三)营销机制的拓展与整合

1.優化营销模式

消费者心理层次不断提高,消费理性化的时代,采取长期、动态、细致的营销模式,培育良性消费市场具有了现实意义。可行措施如下:

第一,定期给既定或潜在消费客户发送商品信息、实时展讯、艺术家创作动态等讯息,或邀请客户定期参加艺术展览、创意活动,潜移默化培育消费驱动。许多文化、商业价值独一无二的知名品牌就拥有大批长期关注和享有相关乐趣的固定消费者。

第二,依据目标客户的职业心理、消费倾向等实行分众营销。艺术衍生品因社会人群职业身份、原创艺术家社会影响力、生产数量、产品质量等差异,大众类型的日常衍生用品与艺术价值较高的限量版衍生品共存,选择方式和种类复杂多元,需要用多样化营销满足不同需求。例如对企业管理者可从经济价值、投资潜力等角度介绍引导;针对文化工作者营销应侧重学术风格、艺术思潮。

第三,在商品中植入和输出文化理念。艺术衍生品再现原作图式时还应延续内在精神,销售理念,切实增强文化心理价值辐射。植入文化理念影响消费者心理是优质商品营销的普遍策略。

第四,现代商业营销结合传统方式。艺术衍生品中艺术和商业价值并存。优质化、专业化、多元化的营销手段和配套服务是现代商业经济中艺术衍生品的运营动力。传统实体商店是人性化、情感化的售卖空间,现代网络平台是快捷化、信息化的销售渠道,二者结合互补实现完整优质和专业高效的营销,利于保持原作艺术价值独立性和鲜明性同时在销售、设计中注入品牌文化,多元化、全方位加速艺术衍生品发展。

第五,借鉴西方成熟的营销经验。艺术与商业“跨界”让艺术衍生品在多元开放的社会文化中逐渐占有一席之地。优秀作品的内在文化感染力、外在艺术形式都是设计可切入和挖掘的。发达国家和地域美术馆、博物馆与艺术设计、艺术衍生品融合,依托作品设计衍生品,使艺术焕发出全新个性。诸多成功案例表明,艺术作品的设计开发和售卖是一种无限激发艺术商品发展和销售活力的营销策略。优质艺术作品联合商业企划后在商品市场大规模推销,必将带来艺术商品营销的热点和高峰。

2.确保市场规范

我国艺术市场法律法规尚未健全,前景广阔的艺术衍生品市场要正常运行,亟待成熟的政策法规保障。发达国家艺术衍生品生产销售作为经济增长热点,销量往往超越艺术品数倍,离不开成熟的商业授权法和艺术法规执行。文化机构和艺术家严格按照程序签署由艺术家授权、附带防伪标签、专门文化机构负责销售的法律合约,明确规定授权使用的作品和时间权限,保证生产、销售有法可依,避免了低质仿冒品干扰有序的市场销售。商业独立授权下的限量版高质量艺术衍生品体现艺术家艺术价值独特性与“唯少为贵”的商业营销策略,法制化化运行状态反映社会对艺术家文化原创的尊重和保护,为我国艺术衍生品市场生存和运行提供了启示。

二、艺术衍生品的销售渠道分析

(一)销售渠道的制约因素

我国的艺术衍生品销售多采用单一的实体店模式,主要集中在美术馆和博物馆。北京798艺术区的尤伦斯艺术商店堪称衍生品行业模范,但其他商店的商品的创意、质量差强人意,鲜有能够成为品牌者。

制约艺术衍生品销售渠道的原因主要有三点: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尚未完善;普通消费者对艺术衍生品的认识存在偏差,消费观念落后;支撑艺术衍生品产业的基础薄弱。比起艺术衍生品市场较成熟的国家,中国还未形成相关产业链。但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民众艺术消费意识愈强,艺术衍生品的产业链不断完善,市场前景是光明的。

(二)主要销售渠道分析

1.线下销售渠道

我国艺术衍生品销售主要依靠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等原生艺术品展示场所和艺术品超市、博览会等创意产品门店或下属行业自营,国内市场的容量尚无准确的统计。而全球艺术衍生品市场正经历交易体系再造,逐渐脱离博物馆主体走向品牌化、连锁化和电商化运营。

走出我国艺术衍生品以复制品为主,附加值较低,设计感较差的窘境。首先要提高开发优质价廉产品的水平确保市场竞争属性。故宫博物院的艺术衍生品制作坚持三原则:一、设计必须直观体现故宫的藏品,建筑元素。二、要有故宫文化背景,不脱离历史。三、线上或线下销售权故宫博物馆专属,确保专卖授权,带动市场才能良性发展。此外,还引进实体数字馆重度垂直技术创建端门数字馆,观众只要点击屏幕,就可以翻阅屏幕中的藏书或者近距离、多角度翻看“多宝格”中的馆藏。利用观众与历史互动获得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增加对艺术的渴望和衍生品购买欲,有潜力成为博物馆艺术衍生品的重要创收渠道。

除了博物馆,国内许多大城市会举办类似艺术交流会的集体售卖活动。2016年第八届南京文交会南京创意设计周,KEYIART系列艺术衍生品几乎被抢购一空,新品“咏菊蟹盘”与“红楼大观园”还获得“南京礼道,文博好礼”殊荣。作者表示,她的朋友们都会将衍生品作为礼物送异地朋友,并说明“这是我朋友做的艺术衍生品”。在产品设计中加入与自己相关的个人情怀,传递一种情谊,可以提升消费者的主动购买意愿。

依靠旅游业带动也是一条有效途径。中国南方唯一蒙古族聚居乡通海县2012年开始建设民族风情旅游项目,通海木雕、纳古工艺刀具、银饰等艺术衍生品很受游客欢迎,却因小户经营未形成产业链。要满足游客需求,不仅要在产品设计包装等方面加入文化特色,提高质量,精致做工,还应成立品牌,统一推广。

也可以借鉴西方国家高端餐厅流行的边用餐边欣赏大师画作的经营模式,比如芝加哥的TRU在很像艺术画廊的空间中悬挂安迪·沃霍尔、维克·穆尼斯、彼得·哈雷等艺术家作品,与没有装饰白墙和细束聚光灯的装潢和谐,用餐中就能欣赏艺术。高档消费餐厅大部分消费者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是艺术衍生品的潜在消费者,与餐厅进一步合作,可升级为餐厅提供空间售卖艺术衍生品的合作模式,既扩宽销售渠道,又节省成本。

2.线上销售渠道

艺术衍生品不能只靠产品开发和创意。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虽然游客流量基本没有景点可比,纯粹依靠游客消费依然不够。博物院于是充分利用淘宝、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社交营销平台建立线上销售、宣传,做到即时性、社群化、个性化。

微信 2016年用户已经突破8个亿,无疑是受众最广的社交平台。相比于人们并非时刻浏览的网店,卖家编写公众号的推送文章提醒粉丝最新动态和上新宝贝,引导潜在的意向消费者进入网店,然后精准分析用户喜好并投放广告,再通过转发分享吸引用户自行传播消息,这种投放率更精准的方式促进下单购买率,也最大限度提高店铺品牌的曝光度、知名度。竞争激烈的淘宝网站中没有端口引入流量,单靠宝贝销量根本行不通。故宫博物院很好地抓住了社交平台这一重要引流入口,成为国内博物馆线上艺术衍生品销售的典范。据国家文物局调查显示,只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艺术衍生品销售年营业额超500万,仅北京故宫博物院拥有稍微成熟的电商运作销售。国内其它美术馆、博物馆艺术衍生品销售方式较保守。艺术商店地域局限,游客和部分艺术家、艺术爱好者也无法形成固定消费人群保证购买量,急需大力开发“线上”资源。

互联网+时代,賣家的网络营销比艺术衍生品自身魅力更易影响消费者购买,线上销售需要打造入口级别产品。故宫博物院和苹果合作推出专用APP,利用各类网络社交平台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淘宝店产品,其微信号广告推送动辄阅读数十万。且故宫店铺的装修风格主打呆萌、搞怪,广告文用段子手写法,迎合互联网专属“萌文化”,如“鳌拜为你卖萌,你还不快来买?”“臣妾做不到”等,以“卖萌”为起点延伸到艺术衍生品周边,一边卖货一边卖萌,实现情感、情怀、情趣三点合一。再结合淘宝、公众号推送等营销模式,轻松打入年轻人消费群体。以“艺术品网站+艺术家”或者与国内外知名专业平台合作形式,推出官网、APP等免费平台供卖家展示并投放宣传,交易成功后网站收取佣金,打破了消费者浏览作品详情和购买作品的时空限制,年轻的艺术家的成本减少,展示机会也更广泛。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经济环境中,线上艺术衍生品销售便捷,顺畅,高效,地域限制小,技术成本低廉,节省实体房租经营费等特点越发凸显。通过消费人数提高降低商品数量、增加制造成本,才能实现艺术衍生品市场良性循环,推进艺术衍生品产业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赵力.中国艺术品市场权威榜[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2]周午生.中国艺术市场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国画家,2013.

[3]祝帅.艺术与时尚的“跨界”风[J].美术观察,2012,(11).

作者单位:

天津商业大学艺术学院

室内设计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一、博物馆文创产品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行业发展不均衡

各个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发展不均衡。2016年国家公布了有关促进文物合理使用的一些建议的文件, 促进地方政府能够积极开展创新行业。一些大型的博物馆, 例如北京博物馆, 在文创产品领域做出了很大的成绩, 有的甚至创下了每年10亿元的销售记录。但对于一些小型的博物馆, 它们并没有取得较高的成就, 只处于较低级的仿制阶段。整个文创产品行业的发展及其不平衡。

(二) 创意不足

大多数的图书馆很难得到资金支持, 进入不到市场。这主要的原因是文创形式较单一, 没有创意性。这个问题的主要特征有:直接拷贝馆藏文物;将文物资料只单纯粘贴到产品上。这种产品并没有创新, 只是单纯的将文化元素粘贴在产品上, 样式枯燥、形式单调、很难吸引到投资者。如果产品形式很单调, 不能体现产品的多元化, 消费者感受不到文化的创意性就会选择不购买这些产品。

二、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基本原则

博物馆的公共福利和社会性质决定了其文化发展的社会第一性质, 文化创新的发展取决于产品和服务对社会消费需求的满意度。

(一) 注重以社会利益为基础, 注重融入文化价值。

2015年3月20日正式推行的相关规定表明积极鼓励博物馆对馆内收藏进行深入探究, 充分结合创新思想, 生产出更多的创新产品。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前博物馆从事文创产品开发以及管理的被动局面, 为文化创新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法律以及制度的保护。而“条例”的前提是博物馆不违反其非营利性质并且不偏离其使命。它可以用来澄清商业活动, 并进一步强调博物馆文化的发展应该建立在社会效益的基础上。

(二) 以消费者的需要为主要目标, 提高产品形式以及服务的创新性。

当前, 由于当代人对消费的精神要求逐渐提高, 审美能力也逐渐提高, 消费者追求个性化以及差异化, 对产品的各方面质量要求也增高, 更加在意产品对个人文化价值观的文化符号和意义的整合和认同。所以, 博物馆文化创新应该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主要依据, 仔细探究大众的消费方式, 明确当前的特殊的文化元素, 对文化内容以及工艺、包装等方面注重创新。

三、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研究价值

(一) 有利于解决博物馆内存在的资金问题, 开拓了商店运营的形式, 达到文化结合商业的目的。

这也成为当前博物馆商业运作的理念, 也是经营的主要目标之一。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在一定意义上是能得到较高的经济效益的, 这能够促进博物馆的发展。除了运用国家资金外, 博物馆的运营和维护还可以通过销售文化产品减轻经济负担。这将使博物馆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 用于宣传, 科学研究和保护各种文物。

(二) 成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博物馆具有很多的功能, 教育功能就是当中的一个内容。访问者能够更好地获取更深入的信息, 以便更好地进行教育。博物馆人员必须首先确保他们对博物馆馆藏有充分的了解, 根据产品形式的内涵做出合理选择, 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因此, 利用特殊形式的文创产品来达到传播很多文化知识的目的能够有开拓博物馆的教育方式。

(三) 加强博物馆形象的宣传。

大众开始自身对精神的需求, 逐渐更新自身的消费理念。大众来参观博物馆不仅仅是为了观看文化展, 也为了获得一些物质上的文化象征。因此, 博物馆的形象能够充分表现在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意以及质量上。对于各种收藏品, 它能够被当作文化的传承, 是大众与博物馆艺术藏品之间的重要链接。通过提供文化和创意产品, 也可以有效地证明博物馆为大众服务的作用。

四、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

文化体验是体验经济时代消费文创产品的最新需求。文化体验下博物馆文创产品是以大众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为基础, 在消费者以及产品沟通的过程中获得文化上的认同感以及精神领悟。最终, 能够完成文创产品的教育以及文化传播的目的。

(一) 建立多感官文化体验

多感官体验是利用大众的视觉, 触觉, 听觉, 味觉以及嗅觉来感受文化。文创产品的设计师在设计文创产品的阶段中, 利用对应的设计来完成产品多中形式的表达的目的。最终, 构成了社会对文创产品的深刻体验感受。通过对感官的刺激, 社会能够通过多个方式得到产品信息, 深刻掌握文创文化, 从而形成文化上的认可感受, 最终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丹麦未来学家Rolf Jensen说:“当我们购物时, 我们实际上是在寻找商品中的故事, 友谊, 关怀, 生活方式和品格。”利用文创产品的多感官体验, 是为了刺激大众的感官, 从而达到满足大众精神上的需求的目的。例如,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服装研究所的“Pink Shoe Bookmark”书签基于20世纪粉红色缎面蕾丝高跟鞋的集合, 这个利用了精细的做工以及创新的形式。设计师突破了鞋子的原始功能的束缚, 并利用高跟鞋表面上的珠子来表现自带的特殊的材质以及和感受。通过创新塑造高跟鞋的侧面轮廓以恢复收藏的原始外观, 并且增加了其书签的使用功能, 产品的材料以及设计与其他产品的对比冲破了大众的固定思维模式。

(二) 建立互动式文化体验

互动文化感悟代表着大众参加文创意产品的设计, 添加文化元素, 确保大众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在整个设计过程中, 设计者不仅仅是设计的决定者, 而是更加注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 增加消费者的参加。利用构建大众以及文创产品之间的桥梁, 宣扬设计理念, 推动大众直接参与进设计过程中。消费者的主要体验已从产品的外观以及功能的静态升级为与产品互动时产生的文化共鸣。在文化中发现自己、探索自己, 最终与整个文创产品蕴含的文化产生互动。在设计文化和创意产品的过程中, 利用塑料材料 (如粘土, 纸张, 木材等) 以及特殊结构 (如纸张结构, 桦木结构等) 的组合。如图1, 图1是利用黏土以及纸张结构的一种软雕塑材料。

为消费者提供具有文物和产品描述的固定形式产品模块, 以指导交互过程的发展。文化的互动感悟是将消费者的身份进行转变, 从产品的接收者转变为创造者。利用这种方式大众能够更好的接收波文化元素, 并且帮助消费者形成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手与大脑之间的互动拓宽了消费者的思维空间, 实现了博物馆“教育与娱乐”的目标。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不仅仅是静止的一个纪念品, 它获得了更多的含义, 这是文化上的共同创造过程。具有文化互动性的产品是消费者热情和热情的产物。工作完成后, 在精神层面会有一种满足感。同时, 博物馆的消费者根据设计师提供的线索制作的文化创意产品, 在向亲朋好友赠送礼品和赠品时, 为消费者增添价值。更有说服力地表达捐赠者的情绪。

五、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发展与思考

(一) 互联网+文化IP的创新发展

国务院实施的一个相关报告中提出:要更好的开展“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 援助以及指引事业单位利用市场手段发展文创产品, 充实大众尤其是大多数的青年人的精神领域的生活。IP也能够被理解成为“知识产权”。博物馆拥有十分富足的文化资源, 发展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文化知识产权以及利用文化知识产权这些都需要设计师进行深入的探索以及实践。这些年来, 由于互联网在不断的发展, 层出不穷的行业开展了“互联网+”的创新形式, 拓宽了一个强大的消费市场, 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在“互联网+”的工作以及方式下, 网络作为主要搜集信息的渠道, 博物馆的文创部门能够通过网络搜集消费者的建议以及反馈, 得到文创产品研发以及升级的启示。同样的, 文创博物馆产品能够通过IP平台搜集网络建议以及反馈, 为文创产品的开发以及革新提供能够参考的数据。博物馆能够通过强大的消费互联网平台, 促进文创产品出现在更多的消费者中。

(二) 文创大赛推动产品创新

一般来说, 大部分的博物馆都不缺少优秀的文创产品。而这些文创产品需要较高的创意想法。博物馆能够充分运用大众的智慧, 搜集优秀的创新思路是有效提高文创产品开发不足的最高效的解决方式。当前, 有大约10家的国家级博物馆开展了文化与创意产品大赛。这个大赛向社会各界征求优秀的创意。选拔出最优秀的创意之后再投入生产。这能够有效的改善博物馆创意不足的现状, 吸引大众消费, 提高博物馆的市场竞争力。

结语:

总之, 国内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当前这个比较重要的阶段, 开发出具有文化意象、能够具有使用功能以及具有创新品质的产品是博物馆更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这需要很多设计师积极的寻找创新的理念, 进行积极的探索。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资源、充分利用文创比赛促进产品创新、互联网+文化IP的创新路径、开拓博物馆文化传播渠道、提高行业中人才的专业水平等方式, 来充分达到大众高质量的文化消费的目的。它能够促进博物馆宣扬自己馆内的文化精神, 充分体现它的历史意义以及艺术价值。这和文创产品会在未来成为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形式载体。并且我们也应该注重以人为本, 跟随时代潮流, 为博物馆弘扬悠远的文化提供一定的帮助。

摘要:随着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文创产品在各地区博物馆中迎来了更多的挑战。本文笔者整理了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当前情况, 探究了国内博物馆的具有象征意义文创产品, 对这些文创产品发展阶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本文探究了文创产品创新的新途径, 为中国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设计和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新设计

参考文献

[1] 王桢.云南省内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实践与思考[D].云南艺术学院, 2017.

[2] 蔡雪.云南省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研发的思考[J].艺术科技, 2017, 30 (3) .

[3] 达宣羽.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与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 2016.

[4] 李峰, 胡绪雯.参与博物馆文创发展, 思考博物馆文创未来[J].中国博物馆文化产业研究, 2015.

[5] 饶倩倩, 许开强, 李敏.“体验”视角下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研究[J].设计, 2016 (9) :30-31.

室内设计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对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概念、特殊性等基本理论做出详细的分析,对知识产权证券化法制发展现状与不足进行专门论述。对比美国与日本知识产权证券化法律制度发展,提出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知识产权;证券化

一、知识产权证券化基础理论

(一)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资产证券化是指发起人通过售给特殊目的机构特定的缺乏流动性但却在未来能够实现预见现金流的资产的方式,通过特定的结构分离运用资产的收益、重整及风险转移等方式来实现资产的信用转化,从而成为由资产的现金流通的证券销售到固定的金融场所的潜在投资者。通过上述对资产证券化概念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其复杂性和烦琐度,资产证券化作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明星级创新工具,通过为传统金融市场注入新能量的方式悄然的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融资方式并引领了一场全新的商业模式改革。

(二)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概念

知识产权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中的一种,是以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以及可期待的知识产权许可费、使用费及其他预期可使用费、保证支付的使用费而形成的对这种无形的资产进行合理的风险规避与再包装,从而通过上市的方式使其证券化为资本市场发行证券融资的新型金融创新工具。详言之。就是通过将缺乏流动性但未来具有预期现金流的知识产权经过包装处理,隐去其所存在的固有风险后,将其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资产,以资产组合的优化整合功能,有效地剥离风险要素与收益可能,从而减少既存的金融风险,进而实现增加现金收益的终极目标。因此,知识产权证券化与传统类型的资产证券化相比具有更强的复杂性,其深层原因就是证券化的对象是知识产权而非传统的证券化对象。

(三)知识产权证券化的特殊性分析

知识产权如何能在固有的资本市场实现自身的利益归属的重要手段就是利用证券化的方式来实现,知识产權证券化与传统资产证券化相比所具有的独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础就是知识产权的许可权即物权,相较于传统的资产证券化来说,新型的金融知识产权具有更大的独特性。两者最大的差别是将知识产权作为证券化的对象和基础资产,多角度基础资产的证券化支撑现金流。首先,知识产权的转让,将所获得的资金转让而获取利益;其次,知识产权许可即使用他人现金流而产生的收益。借助转让、许可来进行的甄别,以公司投入的资金、技术所从事的研发工作,从而获得相应的知识产权而代替其转让。因此,一般来说,公司不会轻易选择转让的方式。

2.由于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从法律属性上来说应当被认定为是特殊的无形资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技术利用和制度化的难题无法解决,相较于传统的资产证券化来说,知识产权证券化会使得其所形成的复杂法律关系更难以操作和利用。资产的所有权人的权属归属非常明确,但新型的金融知识产权的各个权利人间所形成的复杂法律关系必将导致其权利归属异常复杂。因此,如何厘清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主要症结就在于梳理好其中的各项权利义务的准确关系。同时,从知识产权独特性来说,如何使其证券化难度巨大。因此,知识产权的证券化需要技术处理的综合能力和体系化的结构调整优化,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降风险的预期,否则要想实现市场认同可谓难上加难。

3.相较于传统资产证券化及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证券化主要是以资产的信用支撑为依托而实现的。知识产权的担保性的融资就是权利人通过用拥有的知识产权为担保物,而为债务人提供担保,以担保未来债务得以履行。其归属于权利质押,但其所用的担保物具有特定性。由于融资的对象的差异,质押担保的主要的质押权人为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而证券化的对象,而不是特定的资本市场或金融机构和投资个人等。

二、知识产权证券化法律制度构建的必要性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和破坏性有目共睹且范围遍及全球,当时的种种危机情形可谓触目惊心、如鲠在喉,其给很多国家造成的经济影响至今还未消退。造成这场金融危机的最核心内容,首当其冲的就是资产的证券化。当时各大银行将次级贷包装成为一种全新的基础资产证券,并未经任何监管程序就轻易发放本就没有任何担保而信用度又极低的购房者,因此带来的购房者到期不能还贷造成银行的次贷危机,当时的银行也并非将资金用在贷款上,而是通过将手中的次级贷在资本市场上进行重新的包装组合然后上市,最终将其以次级贷债券的方式出售。原本银行的风险是可以通过其内部的风险核控进行控制的,但由于将其在资本市场进行自由转让且对象为不可控的其他投资者,因而引发了如此巨大的金融危机。在房价持续性上扬时,贷款者能够按时还本付息,则证券化就表现出其积极的优势,维持既有的状态。但房价稍有波动,则本就信心不足的贷款者就会断供,使得整个证券化现金流链条断裂。动摇了既有得现金流链条,就会出现连锁性的资产证券化的崩盘,结果就是证券发行机构就此背负了巨额的债务,而全球性的信用危机也因此不可避免。而市场性的危机和信用的缺失也将导致金融危机,而资产证券化毋庸置疑在其中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后果无端地归于资产证券化,真正的问题根源应当是资产证券化中的基础性资产。资产的资信低,就会产生风险,这是次贷产生的诱因。基础资产的信用差,银行对这样的资产就必须要严格审控。追本溯源,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是由于美国政府并没有在资产证券化方面进行有效的监管。由于证券化需要进行评级,而此评级要求严格、真实,如果要达到高级的信用必须要通过特定的程序评价达到特定的资信标准。然而,美国的相关机构为了能尽快实现打包上市的次贷融资,很多银行却经常规避必要的审核程序甚至会默许信用评级机构按照要求的标准出具信用评级结果。而美国政府也在监管制度层面忽视或者说人为地规定宽松的监管措施,这就必然会导致虚假的评级制度滋长了风险的长期存在,并在最终引发系列波及全球的严重信用风险。由此可见,资产证券化要求作为一种系统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过程必须精准、适当、合法,并精心地重组为资产证券化的核心程序中。因此,知识产权的证券化的创新性工具不是经济问题,更多的是法律需要亟待解决的难题。

首先,流程的关键是基础资产知识产权能否作为金融工具资产,同时政府部门能否在知识产权审批方面对整个知识产权证券化进行有效的、合法性的监管。在实践中,各方参与主体缺乏规范性、制度性、专业性极强的规则制度来界定其所享有的权利及应该承担的义务,也是目前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没有知识产权证券化成功案例的原因之一。而且,证券化若出现无法预期的问题导致资产被人民法院宣告无效而出现侵权时,若缺乏整套的完善制度措施来实现各主体间的可能出现的彼此扯皮的纠纷问题,可能会损害到其他投资人的利益。

其次,就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具体运行程序看,不同的阶段都会牵扯复杂的法律关系和专业技术手段。因此,唯有通过固定整套制度规范和制约机制确保流程具有时效性并受到一定的控制。金融领域中还涉及到很多会计、经济、税务多方面的专业融合。而新型金融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新的融资工具,无论是对企业还是于国家和社会都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当然需要政府在财税等各方面予以政策性的支持。

最后,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至今让我们记忆犹新,教训是深刻的,后果也是严重的,而核心要素就是政府如何对资本的证券化进行有效的监管。因此,虽然知识产权证券化在我国目前的实务领域发展的较为缓慢,但借鉴国际已经成熟先进的监管立法体系模式,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完善的监管体制,从而冲破固有制度的束缚,充分发展符合现代金融目的要求的新型金融产品是必要的。

三、国外知识产权证券化法制发展现状

(一)美国知识产权证券化法律制度现状与发展

作为商业大国资本市场的奇迹,美国的金融创新能力一直举世瞩目。当时有这样一句俗语:“只要是能够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就能够被用来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当时只要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并被发行资产证券,则其知识产权证券化、信托、担保构成了一体化融资模式。不同情况下依照自主选择融资模式,逐渐扩大其规模。从鲍伊债券的知识产权证券化的4.3亿至2012年的15.2.3亿,其交易总金额累计突破了26.5亿。

美国开创了知识产权证券化先河,对知识产权证券化法律制度贡献无人可比。作为英美法系国家,成文法与法院判例都是其重要的法律渊源。虽然其并没有制定任何专门的成文法来实现金融的创新,但通过各种成文法、判例法来保证其快速发展。在Inn案件中,法院以资产制度原则的完善对金融创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对证券化制度构建的主要成文法是商标专利版权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美国没有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专门性立法,是体系内容的多部法律所形成的制度。

(二)日本知识产权证券化制度现状与发展

日本是第三大经济体,知识产权保有量位居全球第二。但随着亚洲四小龙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四十年改革开放的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的发展,无形中会影响到日本的传统制造、来料加工等产业。而日本所进行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依靠发达国家既有的知识产权保持其市场竞争力的。而且由于日本国土狭小所导致的资源匮乏产业结构单一等先天性问题,必然使得其必须立足本土的地缘优势来充分挖掘其自身的巨大潜能,开发更高的新技术发展,故而拥有位居第二知识产权保有量地位有深刻经济背景与文化背景的必然要求。更大数量的知识产权的拥有比例必将成为其国家的知识产权证券化进行的先决条件。在实践中,许多高新技术企业都因为持有高端品质的知识产权而实现了企业的飞跃式发展,而同时其也因企业自身所存在的信用问题、资金问题等无法实现如大企业般以上市股票融资等方式扩大其资本额的目的。

日本政府对知识产权的发展高度重视,因此其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法律制度,基本上都由政府主导完成。2003年,光学专利的证券化成功开创了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实践先河,极大地推动了知识产权证券化在本国的发展。同时在制度层面,日本通过了《知识产权基本法》,并修改了《资产证券化法》《信托法》《证券法》等一系列对其发展产生制度障碍的法律法规。

四、我国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法制不足与立法构想

(一)我国知识产权证券化现有法律体系的不足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制定体系化的知识产权证券化相关法律规范,也没有相关方面的专门性立法,就连统摄各个领域的相关性制度的总纲建设也是空白。目前我国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法律理论与实践体系,相关政策来自政府对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具体管理规定,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映射出政府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证券化。另外,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倾斜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问题,但制度的顶层设计并未上升为法律层面的落实和法律制度构建。

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重点涉及如何进行创新金融的政策的制定并提出如何有效建立中小型创新知识产权信用机制的担保制度,并进行了科技型金融创新的融资探索,以及如何进行准确的知识产权创新,从而使其成为基础资产为相应的金融衍生物进行信用担保的相关制度。

2012年国家又颁布了《关于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突出强调拓展知识产权投融资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战略融资、依托质押入股、融资担保等方式来寻求知识产权融资方式的新模式的股权融资模式和资本市场化设立基金、集合托基金、担保金等基础融资平台。鼓励金融创新建立知识产权融资机构,对资产证券化业务、资产证券化制度积极引导、在法律轨道上实现知识产权证券化全面规范并对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主要政策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上述即是在知识产权证券化相关领域的政府的主要政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政府对知识产权证券化高度重视,但仍处于摸索阶段。而且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这些政策也没有起到详细、系统性的规范的作用。

(二)我國知识产权证券化的立法构想

作为资产证券化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基础资产同其他资产的证券种类相比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未来在构建资产证券化的具体法律规则时应首先考虑将知识产权的证券化类型专属化并通过独立成章的模式进行典型化的嵌入,同时要考虑到其与相邻法律学科的承接贯通的关系,并实现体系上的一致性,最终实现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法律体系化建设的实现。

作为大陆法系典型的成文法渊源的国家之一,我国法治建设发展的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将知识产权通过资产的证券化模式在既有的法律框架下实现新的突破,建议通过最高立法机关即我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法从而实现该部法律的较高法律位阶,以确保其在施行的过程中具有高于普通法律的法律效能。因《知识产权证券化法》相较于其他部门法诸如《合同法》《证券法》等一般法属于特别法,因此当出现法律冲突需要进行法律冲突的解决和适用时,我们的解决原则应当是要优先适用特别法的规定,即知识产权证券化法的相关制度规范将会优先得以适用。就其具体的法律内容和规范模式或许可以参照日本的相关法律规范即日本的资产流动化法。虽说资产的证券化尤其是知识产权此种新型的证券化类型于我国属于外法的移植,可能或多或少都会出现水土不服等现象。但是由于本土化中并没有习惯法的经验可供参考,因此在构建我国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法的实践推进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要对外域法的某些成熟立法技术及内容进行有效的借鉴。由于日本的知识产权证券化起步较早,而地处亚洲大陆,两国的文化又具有诸多的融合性,因此日本的制度规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提供借鉴,而日本的资产流动化法可以作为在技术层面上对我国社会制度进行有效回应的一种有效途径,以实现在我国商事交易飞速发展的经济背景下相关的商事制度规则的迅速回应,并实现一定程度的有效金融创新。

参考文献:

[1]  赵建建.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问题与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农业大学,2011.

[2]  靳晓东.专利资产证券化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7.

[3]  冯晓青,吕莹.知识产权证券化: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推手[N].证券日报,2013-05-07.

[4]  陶红武.知识产权证券化中知识产权资产转让的法律问题探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4,(35).

室内设计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长期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相对缓慢,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总体发展水平偏低。尤其是现代服务贸易处于低水平发展状况。这就迫切需要对现代服务贸易发展进行战略选择。

一、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转变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改变服务贸易发展思路,在服务贸易发展中,要建立现代服务贸易体系。目前,应实现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三大战略转变:

(一)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变为服务贸易优势

努力实现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转变,把以普通型劳动力资源为主的传统服务贸易输出转变为以技术知识型劳动力资源为主的现代服务贸易输出。当前,中国已经具有发展技术知识型人力资源为主的现代服务贸易的基础和条件。

近十几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338万,已经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金融、医疗、教育等现代服务贸易,实现由以普通型劳动力资源为主的传统服务贸易向以技术知识型劳动力资源为主的现代服务贸易的战略转变,扩大知识型服务贸易出口,积极开发新的现代服务贸易国际市场。

(二)把对外政府援助行为转变为对外服务贸易行为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在很多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必须把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服务贸易,作为中国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重点。

长期以来,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各种援助。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市场化的今天,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的政府援助,不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和国际关系发展大趋势。中国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的政府援助有三大不妥之处:一是不符合中国国情。近十几年,尽管综合经济实力逐年提升,但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和经济水平有限,尤其是西部地区和8亿农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并不高,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政府援助,不符合中国的实际能力。二是不利于发展国家之间的正常关系。国家之间关系是以经济合作和贸易交往为基础的,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政府援助是一种政府政治行为,不属于国家贸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影响了国家之间的正常关系的发展,甚至制约国家之间正常的经济合作和贸易交往。三是不利于提高政府援助效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政府援助,其中大多数是无偿援助或低价帮助,由于有些受援国认为其他国家的政府援助来的容易,往往不珍惜援助国的援助行为,造成援助效率低下。

如果把对外援助行为转变为现代服务贸易活动,一是可以扩大中国现代服务贸易规模;二是可以维持正常的国家关系;三是可以实现资源互补,互取所需;四是可以充分发挥中国现代服务贸易资源优势;五是可以减轻中国的经济负担。因此,要根据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化大趋势,适当减少对外政府援助行为,把发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服务贸易作为对外合作的战略重点。

(三)把对外交流活动转变为现代服务贸易活动

文化贸易是现代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必须把文化贸易作为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当前,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但是,中国的对外文化活动仅仅停留在文化交流的层面,绝大多数属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性质,不具有主体性贸易地位。也就是说,这些现代文化交流活动仅仅是中国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的附属物,处于配角地位,而不是中国现代服务贸易的一个组成部分。

目前,中国对外文化活动与国际文化贸易的发展状况也是不一致的。因此,如何扩大中国对外文化贸易额,是中国完善现代服务贸易结构和发展现代服务贸易的战略任务。

从完善服务贸易结构和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角度,我们应该转变对外文化交流观念,确定文化服务贸易在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把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作为对外现代文化服务贸易活动,提高企业在文化服务贸易中的地位,实现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产业化。

二、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积极利用国际资源发展现代服务贸易

中国应该把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开放战略的重点,使现代服务业成为中国吸收外资的主要领域。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服务贸易部门开放覆盖率为60%。这还不能满足服务贸易发展的需要,应该进一步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目前,外商直接对华投资的三分之二仍然集中在制造业。因此,各级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产业政策措施,大胆引导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现代服务业,鼓励外资从事现代服务贸易。

通过利用国际资源和外资力量,加快国内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能力,使中国成为全球现代服务业外包的重要基地;在现代服务贸易领域,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中国现代服务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把信息技术服务贸易作为发展现代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

对外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要根据现代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空间、技术含量、市场价值来确定。我们认为,信息产业技术服务贸易拥有这些特点,可以作为中国对外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重点之一。

在现代服务贸易领域,随着全球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发展,信息技术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已经成为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的“领头羊”,而且其技术含量高、价值也颇高。尤其是服务应用于各个经济部门和生活领域的“软件业”,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竞争的服务贸易重点市场。因此,把信息技术服务贸易作为中国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不可避免的。

(三)积极拓展对外医疗卫生服务贸易

医疗卫生业是重要的现代服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只重视援外医疗工作,而忽视了医疗服务贸易的发展,使中国丰富的医疗资源在国际社会和国际医疗市场的作用受到限制。

目前,中国医疗卫生专业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约有20万人。如何充分利用丰富的医疗资源,开拓国际医疗卫生产业市场,促进现代服务贸易的发展,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我们认为,必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业在对外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地位:一是转变观念,在重视援外医疗工作的同时,强化发展对外医疗服务贸易,把医疗服务贸易当作重要的现代服务贸易产业来对待;二是提高中医中药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尽快把中医中药服务业推向国际医疗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医疗市场;三是调整援外医疗政策,在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医疗服务领域的基础上,适当减少对外医疗援助规模;四是通过医疗服务的高质低价方式,抢占国际医疗市场,尤其是要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贸易。

(四)把高等教育作为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新领域

在21世纪,高等教育产业化、国际化和服务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2006年5月,英国大学联合会公布的《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的经济影响》的调查称,高等教育每年为英国创造450亿英镑的产值,其重要性已超过航空业和制药业,仅次于法律服务业与金融服务业。这份报告说,英国高教产业拥有28万名全职教职人员,占全国整体劳工人数的1.2%,每年的出口收入达36亿英镑;在过去4年中,高教产业为英国经济创造的产值增加了100亿英镑。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具备走向产业化、国际化和服务化的基础和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实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专业结构和教育方式日益向国际现代高等教育靠拢,在很多专业领域已经具有国际竞争能力。

我们应该尽快把高等教育纳入现代服务产业体系,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的开放程度,把高等教育推向国际现代服务产业市场。目前,应该采取四项措施:一是适当简化高等院校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审批手续,扩大高等院校招收留学生的规模;二是加大高等院校的国际宣传力度,提高高等院校的国际知名度;三是针对国际社会的需求,增设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四是通过高等教育机构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特别是与大企业、大公司的合作,提高高等教育对国际社会的服务能力。通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高中国现代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五)把体育文化贸易作为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

推动体育、文艺、影视等现代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把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文化贸易总额持续上升,至今已经超过4000亿美元。因此,通过体育、文艺、影视等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是中国完善服务业结构和发展现代服务贸易的战略任务。

近十年来,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的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体育、文艺、影视等文化产业贸易也有较大的发展,在体育、文艺、影视界有一批名人进入国际文化产业,并获得了良好的贸易收益。但是,在总体上,中国体育、文化产业贸易发展并不理想。2004年,北京市就向国外派出61批演出团队,658人次;引进团组83批,1190人次。表面上看,进出口批次相当,但中国演出团队出国演出收入一般平均每场不到3000美元,而国外同等团队来华演出,每场酬金多在三四万美元。因此,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贸易的价值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调整中国服务贸易结构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体育文化服务贸易的发展,应该把体育文化贸易放在现代服务贸易战略总体中去考虑,适当强化体育、文艺等文化贸易在现代服务贸易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我们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转变观念,把文化交流作为文化贸易来对待,突出国际市场经营操作行为;二是要建立体育、文艺界的明星培育体系和机制,为开拓国际文化产业市场奠定基础;三是要加大国际明星的市场宣传力度,提高文化产业在国际社会的贸易价值和市场效益;四是要放松体育文化贸易的政策管制,为现代文化产业国际化创造宽松的环境与条件。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经济研究所)

上一篇:新闻毕业设计论文下一篇:环境艺术概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