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经济论文范文

2023-05-22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我国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的新时代,对于山西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来说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如何进一步优化扶贫背景下山西乡村旅游产业,应当上升到战略层面,特别是要运用系统思维和创新理念,大力推动山西乡村旅游产业科学和健康发展。文章对扶贫背景下山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简要分析乡村旅游产业扶贫重要性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扶贫背景下山西乡村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优化扶贫背景下山西乡村旅游产业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实施策略。

【關键词】精准扶贫;山西省;乡村旅游;产业优化

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方式,旅游扶贫在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山西省“精准扶贫”工作的持续推进,如何将“精准扶贫”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进行有效融合,推动旅游产业扶贫模式改革和创新,是山西省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从山西省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尽管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提高,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到位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地方还没有深刻认识到扶贫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价值,直接导致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缺乏综合性、全面性和系统性,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就需要山西省在未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要将“精准扶贫”与之进行有效融合,积极探索更具有创新性的乡村旅游产业扶贫模式,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双赢”。

1 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的重要性

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在当前“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大力推动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山西省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由于旅游产业比较丰富,因此可以将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对于促进贫困人口增收及推动产业扶贫至关重要。只有大力推动乡村旅游产业扶贫,才能使产业扶贫更具针对性,比如山西省一些农村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切实加大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开发工作力度,不仅在投资方面给予支持,而且也对农民进行了教育和培训,使很多贫困人口脱贫;只有大力推动乡村旅游产业扶贫,才能使山西省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比如山西省一些农村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更加重视产业化发展体系建设,根据自身的产业特色,大力推动生态旅游、特色旅游及“农家乐”等一系列乡村旅游项目,使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体系日益完善,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既有效解决了贫困问题,也实现了农民增收,而且为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扶贫背景下山西乡村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缺乏科学性

促进扶贫背景下山西乡村旅游产业优化,一定要在促进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科学化方面下功夫。从山西省一些地方开展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的整体情况来看,缺乏科学性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乡村旅游产业扶贫整体水平不高。比如,有的地方没有将“精准扶贫”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进行系统整合,特别是没有制定比较完善的乡村旅游产业扶贫政策体系,直接导致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缺乏针对性、规范化和特色化,甚至导致一些地方乡村旅游资源遭到破坏,不仅不利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需要引起重视,特别是要在促进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科学性方面努力,否则就会导致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受到制约。

2.2 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缺乏系统性

推动扶贫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大力推动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系统性,但目前山西省一些地方在开展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的过程中,还存在系统性不强的问题。有的地方不注重对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工作的系统性安排和设计,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体系、投资体系、运行体系等不够完善,特别是由于缺乏对贫困人口的有效教育和培训,导致他们的专业素质不高。有的地方则不注重对乡村旅游产业扶贫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乡村旅游产业“同质化”的问题相对比较突出,直接导致恶性竞争,乡村旅游产业的收益性不高,而且影响力也比较薄弱,无法达到“精准扶贫”的效果,同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2.3 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缺乏融合性

由于产业扶贫涉及方方面面,因此在开展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的过程中,一定要具有融合性,但目前山西省一些地方在开展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的过程中,还存在融合性不够的问题。有的地方没有将乡村旅游产业扶贫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比如一些贫困地区不注重环境建设,导致乡村旅游产业的吸引力不强;又如,一些贫困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不注重打造乡村旅游文化和乡村文化旅游,导致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缺乏创新。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缺乏融合性,也表现为不注重将乡村旅游产业扶贫与贫困人口就业进行有效结合,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始终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直接导致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工作无法向纵深发展等。

3 扶贫背景下山西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策略

3.1 强化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科学性

推动扶贫背景下山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一定要在强化乡村旅游产业科学性方面下功夫,进而使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取得更大的突破。这就需要山西省在未来开展“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将乡村旅游产业扶贫上升到战略层面,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提升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地应当制定《乡村旅游产业扶贫指导意见》,对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的指导思想、目标方向、发展模式、保障措施等做出明确和具体的安排,为山西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创造良好条件。强化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科学性,也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效能性建设,特别是要重视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工作的组织和引导,同时要在整体发展规划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安排,努力使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运行,并且在“精准扶贫”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2 强化乡村旅游产业扶持系统性

山西在未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要把强化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系统性作为重中之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提升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的整体水平。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组织体系,大力加强对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机构,专门负责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工作,使乡村旅游产业扶贫拥有良好的组织保障。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建立相應的保障机制,比如可以采取“对口支援”的方式,动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等参与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工作,努力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进而能够使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工作持续得到加强。强化乡村旅游产业系统性,也要推动乡村旅游产业扶贫改革和创新,特别是要在构建产业链发展体系方面下功夫,使乡村旅游产业更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综合性,进而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的吸引力。

3.3 强化乡村旅游产业扶贫融合性

要想使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取得更大的成效,特别是要形成长效机制,一定要在强化乡村旅游产业扶贫融合性方面下功夫,努力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将乡村旅游产业扶贫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紧密结合起来,更加重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拓展性,比如可以拓展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领域,除了要大力发展“农家乐”之外,还要在乡村文化旅游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努力形成健全和完善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体系。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与促进贫困人口就业进行有效结合,可以组建乡村旅游产业集团,同时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旅游,推动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这对于解决贫困人口持续收入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山西各地应当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大力提升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的新时代,山西省应当将旅游产业扶贫上升到战略层面,特别是要大力开展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工作,最大限度地推动“精准扶贫”向纵深开展。尽管山西省一些地方在乡村旅游产业扶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且也步入了良性轨道,但仍然有一些地方对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导致“精准扶贫”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结合度不够紧密,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改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地应当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入手,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着眼于破解乡村旅游产业扶贫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境,采取更加多元化、系统化、效能化的措施,重点在强化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科学性、强化乡村旅游产业扶持系统性、强化乡村旅游产业扶贫融合性“三个强化”方面努力,推动山西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取得更大的突破。

参 考 文 献

[1]曾文悦,冯温喻.富川旅游扶贫攻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7):160-163.

[2]白海霞.全域旅游与乡村旅游扶贫理论关系分析[J].大理大学学报,2020,5(3):30-35.

[3]嘉丹.以民宿发展促旅游扶贫助乡村振兴思考[J].经济师,2020(3):172-173.

[4]丘小玲.精准扶贫下漾濞彝族自治县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20,40(3):19-21.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节事旅游作为一项特殊的旅游形式,具有解决淡旺季难题、提高目的地形象、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功能,节事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密切合作是分不开的。本文以具有24年历史的无锡阳山(国际)桃花节为例,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政府、社区公众、供应商、观众、赞助商和媒体等主要利益者的角色定位和诉求,探究其在媒体舆情、公共基础设施、噪声污染、区域重点项目推进和供应商合作关系等方面存在的利益矛盾,提出政府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全面提高基础设施、执行阳山桃花节产品政府采购体系、发挥社区居民参与能动性、提升社区网格化管理水平和营造文明观节社会氛围等协调方式,希望为其他地方标志性节事活动的筹办、运营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节事旅游;利益相关者;阳山桃花节

本文索引:杨婕,孙春艳.<标题>[J].商展经济,2021(22):-012.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22.03

节事一词来自于“Event”,有“事件、活动、节庆”等方面的含义,国外学者把节日和特殊事件作为一个整体,即“Festival and Special Event”,简称“节事”。由于节事活动内涵丰富,我国一些学者对节事活动的称谓和理解也不同,如“节庆、特殊事件、节日、节日活动”等。国内对节事活动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节事包括节日、节庆、会议、展览会、体育赛事、公司活动等具有特色的活动或非日常性发生的特殊事件。狭义的节事指各种节日和庆典,包括各种传统节日以及经过策划创新而人为“制造”出来的各种节日,但不包括各种会议、展览等,与其他会展子元素共同构成会展MICE(Meetings,Incentives, Conventions, Exhibitions/ Event)概念。本文探讨的节事作为节庆、节日、庆典、体育赛事等具有特色、非日常发生和日常体验的特殊事件。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特大型节事活动,以及青岛啤酒节和乌镇戏剧节等标志性节事活动的成功举办,越来越多的目的地借助節事活动吸引游客、塑造目的地形象、提高经济发展活力和促进产业链发展。节事活动的成功举办,取决于各相关利益体之间的协调合作和互动,因此分析节事活动相关利益主体的定位、利益诉求、冲突和协调方式,对于节事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文献综述

1.1 节事旅游

Getz作为国际较早研究节事活动现象的学者,认为节事活动与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密不可分,可以在激发游客潜在需求、树立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目的地旅游吸引物的有机组成部分。Getz(1997)把事先经过策划的事件分为八大类:文化庆典、商贸及会展、体育赛事、政治政府事件、私人事件、文艺娱乐、科学教育事件和休闲事件。对于节事旅游的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的非旅游专业刊物和专著中,Getz(1997)根据节事活动的规模和重要性,分为特大型活动、标志型活动、重要型活动和中小型活动。国内节事旅游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我国节事活动研究形成一个集中阶段。刘林艳等(2021)通过统计2000—2019年国内外会议、展览与节事领域发表的学术研究对所用的理论、理论来源学科和理论应用程度进行研究,发现节事研究是国内外会展与节事研究的焦点,国内应用的理论主要来源于经济学,国外则多应用心理学。国内学者郭娟(2010),李静和戴光全等(2021)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对节事旅游的品牌效应、经济综合效应、游客体验满意度、公共设施服务评价和文化效应等方面进行研究,标志性和重要性节事活动的成功举办能给目的地带来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动力,带动关联产业发展。

1.2 旅游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理论来源于企业管理。1963年,斯坦福研究院的一些学者首次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出组织的利益相关者就是那些没有其支持,组织就不可能生存的团体。弗里曼在1984年提出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定义并广为接受,组织的利益相关者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该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个人或群体。国外研究学者始于20世纪80年代,将利益相关者概念引入旅游领域,Caffyn和Jobbins(2003)和Garcia等(2011)主要集中在对旅游规划的影响、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和利益相关者合作等方面。国内学者将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于旅游领域的研究始于2000年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持的《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03)》,受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影响,于世宏(2015),余意峰和徐曼玉(2017)等相关学者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节事旅游发展,目前主要集中在节事活动利益相关者角色定位、相关利益主体角色优化、节事活动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节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原则及协调方式等方面。余意峰和徐曼玉以湖北恩施女儿会为例,剖析相关利益主体定位,在充分了解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基础上,促使节事旅游可持续发展。总体来说,节事活动利益相关者主要有主办方、承办方、赞助方、供应商、参观者、志愿者、政府、社区和媒体等方面,在节事活动中各有投入、各有诉求,形成一种依托于节事活动的集聚关系,博弈抗衡,矛盾冲突。因此,如何协调和平衡各相关利益主体,对于节事的成功举办和目的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 无锡阳山(国际)桃花节概况

阳山镇位于无锡西部,隶属于无锡市惠山区,是我国著名的水蜜桃之乡。1997年,阳山镇党委政府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围绕开发无锡太湖大旅游概念,抓住中国香港回归祖国的有利契机,凭借阳山镇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千亩桃花争艳的奇观,于4月2日—10日成功举办了1997年中国旅游——首届阳山桃花观光节。1997年举办桃花节以后,阳山桃花节在每年桃花盛开的时候举办,桃花节成为阳山人民的嘉年华,对提高阳山镇的知名度和促进阳山水蜜桃经济及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也促进了水蜜桃销售渠道的进一步畅通,极大地缓解了卖桃难问题。桃花节以“花为媒”“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政府搭台,桃农唱戏”的崭新理念深入人心。无锡阳山桃花节第8届起改名为“中国·无锡阳山(国际)桃花节”,2009年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商贸部分名录。首届桃花节,阳山桃经济产值只有近千万元,22年后的第二十二届桃花节,桃经济产值4亿元,阳山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67元。阳山桃花节发展成为一个融赏花观景、旅游休闲、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文化活动,成为惠山人民乃至无锡人民引以为豪的标志性盛大节事活动。

3 无锡(阳山)国际桃花节主要利益相关者角色分析

无锡(阳山)国际桃花节主要利益相关者角色分析,如图1所示。

3.1 当地政府——节事的需求者与引导者

政府在节事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国节事活动的发展历程为起步阶段由政府主办承办,发展阶段为政府牵头,社会参与,政府主办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目前已步入相对成熟阶段。阳山特定的自然环境,特别适宜水蜜桃的生长,首届阳山国际桃花节1997年由阳山镇党委政府主办和承办,首先,受地理位置相对闭塞,交通基础配套设施缺乏,营销渠道匮乏等因素影响,阳山桃农“卖桃难”的现实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其次,围绕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抓住中国香港回归祖国的有利契机。最后,凭借当时阳山镇独有的千亩桃花争艳奇观。鉴于此,阳山镇党委政府高瞻远瞩地预见水蜜桃对阳山人民的重要性,抛弃了优先发展工业,以GDP指标衡量成绩的惯性思维,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作出重大的战略调整,开始从阳山实际出发,周密规划水蜜桃特色农业发展战略。

二十四届桃花节的成功举办,阳山实现了三大步跨越。首届桃花节至2007年第十一届,以桃花为媒,以节会友,销售水蜜桃,使阳山人民尽快富裕是主题。2008年第十二届至2013年第十七届,着力人文孕育,注重品牌保护,使阳山人民小康是中心。2014年第十八届开始,进入转型提升,增添体育+旅游元素等是桃花节不断充实的新举措。阳山桃花节走出了一条休闲旅游促增收,宾客云集蕴商机的崭新之路,以节会友,传递桃乡的醇厚与热诚,增进了解,广交朋友,阳山成为一个春花、夏绿 、秋桃、冬浴四季乐旅的养身乐园。

3.2 社区公众、供应商——节事活动的生产者

节事活动的生产者涉及多方面,依据每项节事活动的举办规模、举办主题和举办内容等,生产者有主办方、承办方、工作人员、供应商和社区公众等。阳山桃花节的诞生正是因为阳山镇当地社区居民遇到卖桃难的问题,亟需有组织管理者搭建平台,拓宽营销渠道,提高阳山水蜜桃销售量。首届阳山桃花节,阳山桃经济产值有近千万元,22年后的第二十二届桃花节,桃经济产值4亿元,阳山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67元;2014年,阳山水蜜桃跻身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数十倍的增长,让阳山镇居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举办桃花节得到的实惠。受益于阳山国际桃花节品牌节事效应,每年桃花节期间,仅葫芦谷农家乐街区,当地社区居民就可以人均创收数万元。同时,利用历届桃花节累积的成熟的水蜜桃品牌效应,拓展水蜜桃产业链,阳山镇残疾人桃文化创业示范基地,在发展桃木工艺品的道路上,将社区周边残疾人组织起来创业,深得社区公众和节事活动参观者的称赞。阳山桃花节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为节事活动提供所需的设施设备、物料资源和专业服务等,尤其是阳山桃花节在发展过程中,已从起初单一的节事活动发展成为集体育马拉松赛事、定向越野赛、摄影大赛、画展、艺术节和桃树认养、植树活动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科技、招商恳谈等地方标志性节事活动,组织运营和管理背后离不开官方和市场运营的各类硬件和软件供应商。

3.3 观众——节事活动的消费者

节事活动的参观者(观众)数量是衡量节事活动举办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观众参与节事活动的意向和行为忠诚度也是决定节事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阳山桃花节在二十四年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参观者的数量增加,参观者类型的多样也是阳山桃花节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体现,参观者类型从最初的赏花爱好者,到后续的马拉松爱好者、亲子家庭、投资客商等,皆凸显出阳山桃花节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由最初的促进阳山水蜜桃经济发展,到发掘阳山丰厚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以节扬名,着力推介阳山桃文化博览园,建设文化桃园,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以节富民,开展经贸活动的快速发展阶段,再到近年围绕打造特色蜜桃小镇总目标,坚持“三农+”与村富镇强并举,倾力打造农村改革示范区、乡村度假目的地,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的阳山案例。

3.4 赞助商和媒体——节事活动的外部推动者

赞助商和媒体是节事活动发展的重要助推剂。赞助商给节事活动提供各类实物和非实物的赞助,节事活动给赞助商提供品牌认知,创造营销机会;媒体给节事活动带来社会关注,节事活动给媒体带来经济效益等。在首届阳山桃花观光节前,阳山镇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新华日报、无锡日报、江苏省电台、无锡电视台、华东旅游报50多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对阳山桃花节进行通讯报道宣传。发展至今日,阳山桃花节紧跟时代发展脚步,除了传统的宣传方式外,还融合了短视频创摄大赛、“无锡美丽阳山”网红短视频赛事直播造势、网络粉丝体验活动等新型线上媒体和自媒体等传播渠道,契合现代人民的消费理念,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提高阳山桃花节品牌知名度。赞助商的数量和品牌知名度随着阳山桃花节节事活动内容的丰富和知名度的提高,也在不断优化中。

4 主要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与现存问题分析

4.1 节事活动主办方与新闻媒体——媒体舆情报道

由于不同利益者之间存在各自不同的诉求,所以节事活动运营管理中会遇到利益对立情况。以阳山桃花节举例,各类新闻媒体在节事活动举办前夕、举办过程中和落幕后皆希望可以在第一时间线上线下报道节事活动相关情况,提高阳山桃花节知名度。然而,随着互联网媒体的广泛运用,某些媒体会发布一些与节事活动事实不符的信息,如受天气等原因影响,桃花提前绽放或者花期延迟,阳山桃花举办日期与官方公布日期有所调整,某些媒体发布的桃花节举办日期仍为原定日期,使观众和供应商误解,从而给阳山桃花节的品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经济纠纷和名誉损失。

4.2 节事活动主办方与社区——噪声污染和交通堵塞

节事活动举办期间,往往会带来噪声污染、垃圾增加和交通堵塞。阳山桃花节与其他节事活动相比,为期一个月左右,具有举办期长的特点。近年来,随着马拉松等体育赛事的同期举办,参与观众增多,部分社区民众对于举办期内的交通管理、交通拥挤和噪声污染等都存在意見,虽然政府会提前进行交通管制,但受举办期长和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未与节事活动规模发展相匹配等原因影响,阳山桃花节节事活动主办方与当地社区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

4.3 节事活动主办方与政府——龙头项目缺乏发展支撑力

阳山作为省级旅游度假区,近年来受阳山桃花节的节事活动品牌效应影响,一批优质项目相继落户,如融创阳山会客厅项目、中国国家地理·阳山超级营地项目,但目前皆因种植自然保护生态红线限制了项目的落地推进。文旅项目、酒店项目推进不畅导致阳山旅游产业季节性强、体验度低、过夜率低等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进而影响阳山桃花节的可持续发展。

4.4 节事活动主办方与供应商——双方缺乏稳固战略合作关系

阳山桃花节的供应商不仅希望通过提供人力和物资来获得相应报酬、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声誉,还希望能与阳山桃花节形成长期合作关系,然而受相关合约、供应品质等因素影响,主办方会更新和替换某些供应商。相反,供应商也会根据节事活动举办规模、品牌影响等因素来衡量其价值是否满足,从而选择是否长期合作。因此,阳山桃花节主办方需要战略化和可持续化管理阳山桃花节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调查供应商满意度,同时在节事活动举办后,召开座谈会,根据合同等相关内容评价供应商服务质量。

5 主要利益相关者利益对立协调方式

5.1 紧抓省级度假区建设机遇,提高节事活动基础设施

节事活动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紧密合作,多方协同才能有效地处理利益矛盾。我国的节事活动政府运营参与度比较高,阳山桃花节作为无锡市的标志性节事活动,政府在其中扮演了协调联动的主要角色,比如交通基础设施和安保等问题。阳山作为省级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度假区的建设和发展与阳山桃花节可持续发展休戚与共,合作共赢。惠山区政府和阳山镇党委政府应完善旅游度假区功能,以“硬件”“软件”并举+“改造”“升级”并重,建设一级游客集散中心,将慢行系统串联成线,提高旅游厕所品质,增加停车场地布点,提高度假区景区基础设施,开发夜游产品。推动文化、生态、旅游、农业多维融合,精心打造一批兼具文化内涵、生态价值、科技品位、体验感受的特色文旅产品,串联农业观光游、节庆文化游、山水休闲游、红色教育游等热门旅游路线,让参观者(游客)拥有更多选择、享受更好的体验。

5.2 强化政府引导职能,发挥市场运营机制

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营的机制,阳山桃花节组委会除了以签订经济合同等法律手段明确各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避免因为经济利益诉求而产生的利益对立外,还可以不断完善公开、透明执行阳山桃花节产品政府采购体系,明确采购各项需求,吸纳优质供应商等。为确保采购环节公开、透明和高效执行,招标相关事宜可以聘请第三方招标代理机构进行。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评标专家除了相关行业代表、主办方等外,为选取最佳的采购合作伙伴,社区代表、观众代表等皆应参与到评标环节中。每届阳山桃花节举办后,节事活动主办方需要建立采购商动态评估体系,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建立淘汰机制,以期确保阳山国际桃花节可持续发展。

5.3 发挥社区居民参与能动性,提高节事活动品牌效应

标志性节事活动根据规模大小会成立省、市、区政府牵头的组委会,负责节事活动的全面统筹工作。阳山桃花节作为已经举办过二十四年的品牌地方节事活动,社区居民利益主体组成成员是固定存在的,其支持至关重要,社区居民相较其他利益主体,具有地域性、共同性、互动性特点,因此,组委会在每一届阳山桃花节活动后,发挥网格员作用,提升社区网格化管理水平,通过问卷和座谈的方式,征询节事活动居民的反馈意见,促进阳山桃花节的可持续发展。

5.4 营造文明观节社会氛围,缓解参观者與社区矛盾

节事活动举办,容易造成举办地噪声污染、垃圾乱扔、交通堵塞等问题,从而引发参观者与社区矛盾。鉴于此,当地政府可以发布《文明观节倡议书》和《文明观节行为指南》,现场组织以志愿者为核心的工作群体,第一现场以身作则,劝诫一些不文明行为。同时,在阳山桃花节相关活动设计中,可以设计相关文明旅游和文明礼仪与节事活动相结合的活动,比如设计相关亲子活动“你眼中的文明美丽阳山”和建立阳山镇劳动教育基地等方式,营造文明观节社会氛围,对阳山桃花节中的参观者与社区居民利益对立协调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6 结语

节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协调是为了争取各利益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加强各利益主体之间的沟通、合作、交流,促进节事活动可持续发展。本文选取无锡阳山(国际)桃花节作为案例,对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进行了分析,但未对潜伏型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型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进行分析,因此本文的利益冲突分析和利益对立协调方式构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受到一些条件的约束,本文分析的主要利益者是基于2020年和2021年的阳山桃花节,搜集到的数据相对有限,对于研究的完整性有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Bramwell,B.Sport,Tourismand City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1999,1(6):458-460.

张格格,田迪,章牧.基于灰色关联的节事活动游客参与体验研究——以华侨城文化旅游节为例[J].旅游研究,2021,13(1):59-72.

Grappi & Montanari.The role of social identification and hedonism in affecting tourist re-patronizing behaviours:the case of an Italian festival Tourism Management[J].Tourism Management,2011(21).

刘林艳,张茵,靳杨楠.基于理论应用视角的会展与节事研究述评[J].旅游导刊,2021,5(2):1-34.

Getz,D.Event Management & Event Tourism[M].New York:Cognizant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1997.

蒋昕.节事活动运营管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

Getz,D.& Page,S.J.Progress and Prospects for event tourism research[J].Tourism Management,2016(52).

戴光全,保继刚.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与启发(上)[J].旅游学刊,2003(5):27-28.

弗里曼.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方法[M].波士顿:皮德曼出版社,1984.

Caffyn,A.& Jobbins,G.Governance capacity and stakeholder interac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coastal tourism:Examples from Morocco and Tunisia[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3(11):224-245.

Garcia,J.,Gomez,M.& Molina,A.A destination-branding model: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stakeholders[J].Tourism Management,2011(33):646-661.

李心合.利益相关者与公司财务控制[J].财经研究,2001(9):57-64.

方碧珊.乡村旅游利益主体均衡机制研究 ——以武夷山市为例[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0.

高嘉鸿.阳山二十二届桃花节纪事[R].无锡:阳山镇党委政府,2019:1-16.

余意峰,徐曼玉.节事旅游利益相关者角色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5):13-15.

蒋晓薇.节事活动利益相关者综合影响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5):63-65

于世宏.利益相关理论下的节事旅游活動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3):423.

和梦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节事活动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以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为例[J].绿色科技,2019(24):293-295.

王红.旅游节事社区参与中的政府角色优化研究——以海南欢乐节为例[J].中国市场,2016(30):196-197.

郭娟.当前我国节事活动发展策略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2):126-127.

李静,戴光全.节庆旅游动机、真实性和满意度研究——基于集体主义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1):93-98.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在融合过程中优势叠加,可达到相得益彰和共生共赢的目标。本文分析了两者不断融合深层次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求保护传承需要旅游的助力,而旅游产业升级换代,提升文化内涵,更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化为旅游资源,提升吸引力。本文针对现实生活中非保护和旅游开发存在着错位脱节的问题,提出两者融合发展的三大机制:文化生态补偿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及共生机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17GLB004)。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文旅融合成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不断巩固优势叠加、双生共赢的良好局面”,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播、培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作为文化当中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成为文旅融合当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范围越来越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逐步成为旅游资源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的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资源和文化之间有很多的结合点,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概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食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团体和群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及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非遗外在形式非常多样化,是不可触摸的无形文化,可借助有形载体进行展示。基于这一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同其他文化结合,转化为有形的旅游资源,打造成主题博物馆、主题景区和主题文化馆。同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成为旅游线路的某一主题、某一特色或者某一旅游线路的主旨灵魂。非遗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得以进行文化挖掘、包装,进行文化的概念化、有形化和主题化展示,使非遗社会价值和生命力得以持续发展。

(二)旅游产业

旅游产业是新时期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其可以带动就业、增加收入,同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旅游现在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衡量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是收入、旅游者的数量以及旅游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比重。

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当地旅游资源要素的禀赋结构、丰裕程度以及当地交通情况有较大关系。旅游产业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方面是旅游需求,另一方面是旅游供给。旅游供给主要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展开,而旅游需求是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旅游产业拓宽了非遗传播的渠道,使非遗传承人得到关注、非遗文化得到普及。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因和外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业的融合,在现实生活中已成为大势所趋。它们之间的融合是旅游发展的需要,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是文化保护、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媒介和载体。旅游者的数量越来越多,促进了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者的素质不断提高,他们对旅游的文化内涵有更高的要求,这使得非遗成为旅游者的一个关注对象,这是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需求基础。非遗的文化供给和旅游产业的文化需求,成为非遗和旅游两者互动的一个支撑点。除此之外,政府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力度,并且将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

非物質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非遗文化失真、当地文化环境破坏、文化资源过度开发等现象,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都是源自缺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非遗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文化生态补偿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及共生机制。

(一)文化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是应用在自然资源遗产地旅游开发当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同样适用[1]。非遗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整体性现象,有独特传承规律,也有自己发展的规律。非遗源于当时独特的历史环境、历史时期及特殊的地理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创新发展。非遗并不是文化的孤岛,这种文化现象需要有一定的基础,需要有传播发展壮大的受众,要借助于社会群体的认知、认可、接受而进行不断地发展。生态补偿机制侧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基础、群众基础、传承人和其他受众。

旅游产业对非遗的利用,更多的是把它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包装、策划,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旅游产业的这种介入,无疑会对非遗自身的传承、发展、保护带来一定的影响。旅游介入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当中,必然会影响非遗所在地居民的生产或者生活方式,最明显的影响是非遗传承人。从更深层次来讲,就是影响到当地的文化生态。非遗的旅游开发,对当地的文化生态产生负面影响,是一个潜在的危险。为了更好避免非遗旅游开发给当地带来不利影响,就要全面考虑旅游开发给当地文化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评价其大小。文化生态补偿机制,就是要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旅游开发两者之间的矛盾,避免旅游对非遗传承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要避免旅游破坏非遗的文化原真性。

非遗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将非遗作为旅游资源,此时的旅游产业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对非遗的旅游开发是旅游产业在非遗文化当中选取旅游者感兴趣的部分,将文化进行有形化、概念化、景观化,而那些被过滤掉的部分,他们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旅游产业对非遗的这种有选择的“拿来主义”,容易使被“抛弃”非遗遭到破坏。要保持非遗的原真性,就必须从非遗的整体保护入手,保护非遗所在的整个文化生态空间。

(二)利益共享机制

利益共享指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能从两者各自的利益诉求出发,对两者合作所带来的收益进行合理的分配,并按照其在发展过程当中投入的和贡献的大小以及收益进行合理分配[2]。利益共享机制就是以核心的诉求为目标,使得各方正常运转的各种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区,通过制度、标准、规范来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益相关者和旅游产业的利益相关者各自的利益,然后提出一个具体的分配方法。参与利益分配的各个主体应通过协作、交流、谈判等方法,谋求自身投入产出的最大化,最终达到非遗传承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两者的共赢。

非遗的旅游开发是文旅融合的重要体现。旅游开发为非遗的传承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提升了非遗的关注度和影响力,扩大了非遗的受众,坚实了非遗传承和发展的群众基础。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为了使这种良性互动、协调的关系能够持续,就必须建立产业发展与利益共享相统一的机制。

利益共享机制,其核心就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这种分配必须以旅游产业发展的贡献度来进行评价和衡量。利益共享机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之间进行博弈的结果。这种机制的构建要确认其利益主体,并建立评价利益主体在旅游发展当中的贡献比率。如在某一旅游线路中,或者旅游景点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旅游项目当中承担的角色以及对旅游者人数和旅游收入增加起到的作用。

(三)共生机制

共生是生物学的一个概念,它描述的是不同生物基于生存的需要,各主体之间相互影响的生存方式,这种共生的相互影响方式又被稱为共生理论[3]。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他们作为两个不同的主题,也可以形成共生系统、共生关系。这种共生模式按照行为方式可以划分为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对称互惠共生4种模式,非遗和旅游产业可以采用对称互惠共生模式[3]。非遗和旅游产业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按具体地域的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和非遗的遗存情况、保护情况采用非对称互惠共生和对立互惠共生这两种模式。

非遗和旅游产业有较好的共生性,他们有共生的一般条件,存在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关系[4]。非遗和旅游产业之间的共生单元是以旅游资源为连接纽带,以旅游产业为核心,不同文化相互交叉融合形成的。非遗和旅游之间的共生界面,可以是某个旅游地和遗产地,也可以是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或者是某一个旅游地的基础设施、某一个科技平台等[5]。

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为非遗的保护提供资金支持,提高社会对非遗的关注程度、人才的支撑。非遗可以为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旅游资源,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增强其文化吸引力。因此,旅游产业和非遗保护之间存在着互惠共生的关系,两者可以相互促进。旅游产业具有较强的带动性,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尤其对非遗保护和传承贡献较大。非遗可以进行静态的展示,也可以动态地去参与,加强旅游者的体验,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同样也可以改变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象。如依托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主题公园建设,进而形成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景点。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在文化属性上具有天然的结合点。非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部分,成为旅游者关注的对象之一。非遗融入旅游资源当中,可以满足旅游者消费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深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政府对非遗传承保护的力度在逐步加大,非遗想要更好地传承下去,必须和现有的产业相结合,而旅游正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的渠道之一[6]。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产业侧重追求经济效益,而非遗保护追求的是文化原真性,旅游的开发和非遗保护仍然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要处理好非遗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有一定的制度来保护,具体包括文化生态补偿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和共生机制。文化生态补偿机制主要侧重于保护非遗的原真性,使非遗能够保持原生态,避免非遗文化的粗制滥造和扭曲变形。利益共享机制主要是从双方主体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避免厚此薄彼,评价其各自的贡献率,并按对旅游产业贡献的大小来进行利益分成。共生机制是旅游产业和非遗保护实现共赢的机制保障,共生机制使两者之间关系更为紧密。
参考文献

[1] 杨桂华,张一群.自然遗产地旅游开发造血式生态补偿研究[J].旅游学刊,2012(5):8-9.

[2] 孙梦阳,石美玉,易瑾.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利益平衡模型研究[J].商业研究,2015(9):171-178.

[3] 熊海峰,祁吟墨.基于共生理论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策略研究: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例[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40-48.

[4] 孔永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以河北省为例[J].社会科学论坛,2016(10):240-244.

[5] 田艳.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创新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9(8):81-86.

[6] 黄永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文化经济学阐释[J].文化遗产,2018(1):5-13.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旅游业是快速发展的行业,目前处于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张掖市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实现了规模、速度、质量、效益等的提升,对全市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明显。本文以金融支持旅游业升级的可行性为前提,提出了破解当前金融业对旅游业支持意愿不足以及渠道不畅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支持 旅游业升级 旅游业发展策略

一、张掖市近年旅游行业发展概况

“十二五”期间(2011~2015),张掖市旅游产业整体实现了规模和速度双增长,质量和效益双提升,旅游主题形象和品牌得到双推广,在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显著提高,对全市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截止到2015年末,全市接待旅游人数达到1505万人次,与“十一五”末(2010年末)的187万人次相比增长超过8倍;实现综合旅游收入也由9.16亿元增长到76亿元,增长8.3倍左右。张掖市2011~2015旅游业收入见下图一,从图中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张掖全市旅游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在逐年显著提高。

近年来,全市旅游业抢抓“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河西走廊丝路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机遇,立足自身经济实情和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厚重磅礴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独特的民族风情,顺应了时代潮流。为了加快旅游产业的提速和完善升级,张掖市多措并举,具体包括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完善旅游规划及产业链体系、深化旅游品牌营销、探索旅游创新发展动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旅游人才等措施。市县落实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近6亿元引导旅游产业投资和开发,主动招商引资近110亿元完成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投资近5000万聘请专业人员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投入3000多万资金开展旅游宣传和营销等。其中,2011年开通的张掖机场有力推动了张掖旅游消费收入的增加和旅游质量和效益的双提升。2016年完成旅客吞吐量共117637人次,实现年平均增速达45%。截止2017年开通上海、南京、青岛等华东地区8个城市到张掖的旅游直航包机126班次,比2016年增长了70%。8个直航包机的城市承接张掖航空旅游线路的旅行社达到110家左右,其间接对张掖旅游宣传的费用投入也在800万元以上,可以说张掖机场不仅打通了东南沿海地区赴张掖旅游的航空路线,提高了旅游便捷度、提升旅客的旅游体验,而且通过小飞机撬动了张掖旅游大市场,深度开发了张掖旅游远程客源市场,有效扩大了宣传效应,推进张掖旅游宣传营销渠道和资源的大整合,促进了张掖旅游业的收入以及旅游业的繁荣。

二、张掖市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金融政策能够为旅游产业发展和升级提供资金支持,从而解决融资难问题。目前,张掖市整体上投融资渠道不畅。全市旅游投入主要是财政支持和信贷支撑,渠道单一。虽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但资金运营管理经验不足,市场吸附能力有限。旅游发展基金、资本融资、产权融资、风险投资等金融工具和衍生品严重受到观念、技术、人才和体制机制制约,社会资本进入不畅,无法对旅游形成有力资金支持,不能满足旅游产業大投入、大市场、大发展的新常态要求。张掖市作为甘肃省地级市,同时属于河西五市旅游联盟成员,在省内旅游资源协同和整合效应不明显,无法形成规模经济。省内各市对旅游产业投资和扶持表现为自给自足、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在政策层面上,甘肃省制定了《关于金融支持甘肃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业的信贷支持、加快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找准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着力点,加强旅游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张掖市可以有效吸收借鉴省内各市经验。

三、金融支持张掖市旅游业发展的策略选择

一是建立旅银合作机制。政府可以提高旅游公司市场准入门槛、加强旅游公司经营管理的监督和治理,地方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旅游企业进行融资等级授信,根据资信状况审批相关贷款额度。同时旅游公司可以积极推进旅游资产证券化,发行融资债券和中长期票据,在主板、中小板市场上市,借助互联网金融渠道拓宽融资渠道,比如对于创新项目建设的工程可以通过权威平台发起众筹筹集资金,不仅能够起到旅游宣传营销作用,还能高效便捷地筹集到项目资金。如何破解以盈利为主的商业银行对盈利压力大的旅游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和意愿不足问题,是解决资金来源的关键和核心,涉及到政府、旅游行业、商业银行三方面主体。首先,张掖市政府和旅游部门必须坚持全域推进,全产业链开发,着力推进旅游业二次创业和提质增效;旅游业经营主体必须坚持景区交通、通讯先行,优先打造甘肃丝路旅游精品线路。只有政府和旅游公司通力合作,增强旅游业市场集聚和商业化程度,增加游客人均消费支出,进而提高旅游行业盈利能力才能吸引商业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对旅游业进行贷款。

二是实施旅游产业惠民富民政策,落实精准扶贫小额贷款方案,推进旅游扶贫项目开发。景区开发必须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发展”的模式,投资大、高等级高要求的景点必须引入经验丰富的大型旅游开发公司经营管理,大型景点周边配套项目和中小投资规模的景点可以由地方旅游公司或者小型旅游公司来参与经营管理,扶持一批旅游创新创业示范企业,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鼓励大学生创办旅游周边产品网店,在线旅游租车,在线度假预定等新业态。具体方法包括,鼓励农商行和贷款机构向当地农户提供贷款服务,鼓励景区周边农户打造智慧民宿,提供农家乐娱乐活动,让游客深入体验当地民风民俗,感受西北地域独特文化。引导贫困群众发展投资少、风险低、见效快的乡村旅游项目,带动当地和周边贫困群众就业增收、脱贫致富。

三是加快建立小额信贷公司、农商行网点布局。截止目前,张掖市只有一家农商行,农村信用联社只有几家,小额信贷公司数量也极少,与当前经济发展和需求不匹配,无法满足旅游业发展对资金的支持需求。一方面,通过完善张掖市旅游业态,提高当地旅游企业盈利能力和企业信用度,降低旅游业经营风险,改善旅游业贷款难的困境;另一方面,政府需要依靠政策引导和支持,牵头建立旅游支持发展基金,缓解旅游行业对资金的需求压力。

四是张掖市政府要为旅游企业搭建金融服务平台,积极发挥资金供需间的纽带作用。商业银行也要提高服务质量,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开设旅游服务专柜,为国外游客办理外汇兑付业务,力争使张掖市金融服务成为旅游配套服务的新的亮点。同时,也要加强省内区域协作,实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打造特色鲜明区域旅游联盟版块,统一形象,统一产品,统一营销,增强区域旅游整体吸引力。

旅游产业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敦煌文化资源开发专业人才的应用是敦煌产业开发走向规范、科学的基本条件,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实施生态开发、拓宽市场思路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敦煌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专业化趋势,阐述了创新人才在产业化过程中核心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敦煌文化;资源开发;创新人才

*基金项目:甘肃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成果“敦煌文化艺术遗产资源的产品化研究 ”,兰州商学院教改研究资助项目(20110221)。

季羡林先生曾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会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①敦煌文化艺术享誉世界,是丝绸之路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的重点,敦煌旅游产业投资与开发成为旅游产业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敦煌旅游文化产品正从传统的手工生产向专业化转化,作坊生产也逐渐向企业集约化过渡,继而在开发的内容与层次、品牌建设、管理、市场营运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何在继承传统、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敦煌品牌的同时,进行可持续的生态开发,专业化发展成为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所谓专业化过程,就是产业部门或学业领域中根据产品生产或学界层面的不同过程而分成的各业务部分,②而旅游文化开发专业化的实质,笔者认为应该是建立在当代文化教育背景下以传统继承为基础、以人才为支撑、以文化知识为动力、以信息为沟通、以旅游市场为导向的创造行为与生态发展模式。

一、 敦煌文化艺术遗产资源开发人才的主导性

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吸纳是敦煌工艺品开发走向规范化、专业化的前提,对于提高设计质量、创意水平、调节生产、预测市场动向,提高研发的深度与层次起着关键作用。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人才问题。敦煌旅游工艺品开发对于人才的要求是,首先,具备一定专业技能技巧,以满足工艺品开发技术需要。第二,具备设计创新能力。创新人才是产品更新换代与深入开发的主体,是产品质量创新的动力源泉,是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综合体现。第三,敦煌文化知识的积累与熟识程度,作为专业设计人才应关注设计的对象、理解文化的背景,产品开发的深度与层次,在传承中进行保护性的生态开发。因此,人才具备以下专业优势:

(一)熟悉相关的材料、科技与工艺

首先,创新人才的价值体现在对工艺材料的创造方面。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工艺性、实践性,实践创造的过程必然是对材料性质及装饰语言的探索、工艺技术手段的尝试与方法的改造与研究,实验实践为材料工艺的开拓、创意产品的生发提供了动力支持,将作者的思维与创意物化为现实,设计者创意思维的更新首先是对材料属性的认识与理解,创意产品的形成也实现于材料化学物理特性与工艺的把握,在材料、设备、技术、创意思维及市场环境条件下进行创造与生产。正如我国古代工艺著作《考工记》所提出的工艺观:“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③敦煌文化产品开发尊重材料的属性及艺术设计的客观规律是旅游工艺产品创意的先决条件之一。其次,在保证花色品种丰富的同时,可提高生产力。传统的作坊设备落后、创造力薄弱、生产能力低下,创意产业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第三,便于合理安排产品开发的层次。有些公司眼光盯在中高档产品的开发上,却忽略了销售量较大、价格适中的产品开发市场。那些价格适宜、体积较小,富有特色、便于携带旅游品还不多。不难看出后者远比前者更具有市场潜力,那些体积较小、价格适中的产品销售量较大,订单也较多,为更多的普通游客所钟爱。

(二) 创新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创造素质

创新思维既来自于设计实践,又来自于当代新设计教育。当代设计教育在传授设计知识与技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信息的传递与积累,现代科技媒介下孵化的是知识的环境和效率的提升,它扩大了人们的视野,把传统遥不可及的信息通过视频、摄影、展演生动鲜活地传达给我们,促进了国内国际的信息交流与沟通。设计师在较短时间内既能够掌握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又可以获得产品设计的专业知识,又能够扩大视野、改变设计观念,对传统与现代产品、国内与国际产品、手工创意与机械复制产品进行比较与分析,探索并依据产品市场的运行规律进行设计创意,创意思维的突破带动创意产品能够灵活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设计。

从造型到装饰,运用创新观念密切联系时代生活成为创意产品设计的重要特点,艺术设计专业的分工使设计服务走向专业化、人性化,设计服务倾向精细、灵活、具体,在竞争基础上前所未有地关注细节与质量。如何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甄别现代审美的普遍性与个性,使设计融入现代生活,让生活更富有艺术品位与质量,追求设计与时尚为一体的精神,蕴含知识与思想的文化设计成为创新设计的普遍趋势。知识的更新与传递来自于教育与信息交流,当代设计教育成为产品设计创意创新的重要方式,学校教育一方面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传授技法技巧,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校内外展览活动与教学培养更新学生的设计观念。例如近年以丝绸之路为背景的敦煌舞蹈剧《丝路花雨》,是敦煌舞蹈的代表作。自1979年以来在国内外演出1000多场次,曾获创作奖、演出奖一等奖。1994年获得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像奖”。舞剧《大梦敦煌》以莫高、月牙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准确地呈现了敦煌文化的精髓, 2001年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舞蹈剧银奖,及“五个一工程奖”,2002年获得文化新剧目奖,是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剧目。④

创意产品的原创性具有唯一性的特点,它通过作者的创造实践和劳动研究获得,在一定阶段具有产权专有和垄断性。其次是产品要以商品的形式推广于市场,从市场反馈信息来判断产品市场的接受程度。

(三) 以文化知识支持的智力要素

创意经济最大特点是通过文化知识来支撑经济体系,工艺品创意也不例外,文化知识成为当代教育推动创意经济的发展重要智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是新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 1998年阿特金森和科特明确指出,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而创意经济则是知识经济的的核心和动力⑤。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其次,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知识型的产品创意设计不但来自于知识的积累、实践与拓展,而且其创造能力还来自于对知识的把握、凝练、灵活运用与转化,知识的能力转化程度决定了创意作品质量的高度,而作者文化知识的素养则是创意能力产生的根源,是设计师创造与创新的重要动力,也是别于匠人的主要原因。

文化设计是当代产品的一种主流现象,旅游产品经常借助于旅游文化元素与符号进行形式创新,反映和表达一种设计主旨。例如敦煌大乘艺术有限公司以敦煌文化艺术为题材,传统文化元素的巧妙利用使现代旅游产品富有文化内涵与艺术生命力。

(四)文化资源开发的信息条件

信息资源是企业生产及管理过程中涉及的一切文件、资料、图表和数据等信息的总称。它涉及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的一切信息资源,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譬如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大胆构想建立“数字敦煌”,利用浙江大学信息科技水平,与其联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多媒体与智能技术集成及艺术复原”课题,属于资源信息共享的范例。信息具有共享、时效、流动等特点。创新人才善于搜集、调动信息要素,善于信息资源化,在旅游文化产品创意领域,通过信息传递将多种知识和资料整合转化为创意设计源泉;信息沟通将新材料新工艺进行合理的引入,将知识与人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将创意市场的需求与消费联系起来,开发市场的空白,疏通销售渠道;通过科学的管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生产中体现效益、效率与质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技的成果,将信息资源化成为创意产业开拓与发展关键因素和总体特征。

二、创新人才在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时代特点

柳冠中在《苹果集·设计文化论》说道:“设计观念是一种创造,是组织,是文化,是方法论。设计观念昨天相对于今天是传统,今天相对于明天,今天是传统。”⑥创新人才既是文化开发专业化创新的主体,也是产业科学管理的有力构成,把握当代艺术设计的主流与方向,旅游消费心理的审美需求,将以人文为本的“人性化设计”、“设计与时尚于一体”的内涵灵活地运用于创意设计是时代的选择,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科技为支撑的营运模式日益显著

以科技为支撑的旅游工艺品创意与生产成为发展的普遍现象和趋势,科技、信息、知识、智力在产业运作中的作用不断加强,成为创意发展的必要环节。譬如在生产工艺和新材料利用方面,以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创意产品为例,传统工艺产品垄断局面被打破,多材料、多工艺及配饰的产品争奇斗艳、异彩纷呈、个性十足,能够满足当代人多样的审美需求。这是设计生产者借助现代科技、材料与工艺研究制作的结果。

在市场分析方面,设计师开始关注既满足大众普遍性的审美需求,又尊重少数人个性审美特点,既能够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进行创意设计,又能够另辟蹊径开发市场空白领域。如成立于1999年的敦煌大乘艺术有限公司,他们以敦煌艺术为目标开发工艺品,超过9个系列800多个品种,基本上涵盖了敦煌石窟艺术最具有代表性的壁画、雕塑造型。大乘公司在工艺品研发之余,不忘宣传与推广,积极打造品牌,通过作品展览的形式扩大社会影响力。一些作品造型优美,技艺精湛,在2001年度曾有3个品种获得国家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他们设计的金银币在中国银行中招标的有5个品种中标,其中1个品种在新加坡国际钱币博览会中获得金奖。在商品推广、网络宣传、品牌打造、反馈方面通过智力策划,能够迅速地跟踪市场、适应需求、调整决策。

(二)设计服务意识不断提高

设计服务是现代工艺创意产业管理规范化的要求,也是创意产业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首先体现在质量方面。质量分为设计质量、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质量是产业信誉的基础条件,高端的创意产品必须具备一定水平的设计质量,创意特色、个性与商业推广依赖于设计质量的水平,是产业链的首要环节。其次是产品的质量,产品生产是设计的实现环节,高质量的旅游产品生产必须在材料选择、制作加工与装饰过程中保持产品的品相与特色。随着现代管理理念的引入与市场竞争压力增大,人性化设计在设计领域越来越趋向细腻和健全,设计服务质量体现在产品的业务沟通、销售、包装、物流、反馈等方面,集中反映了产业的管理水平、业务素质,服务的质量与水平体现了管理人员的层次与素养,进而影响业务拓展和产业信誉。

(三)传承、保护、可持续的生态开发意识

专业人才不但拥有一技之长,而且对产业的发展具有宏观的视野和预见性,能够对文化遗产资源利用提出有效的措施,实现行之有效的良性保护开发。例如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在数字与影视技术的影响下提出用数字化保护文物的新思路。敦煌研究院在2003年初开始筹建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建成后,游客服务中心可以让游客在未进入洞窟之前,先通过影视画面、虚拟漫游、文物展示等,全面了解敦煌莫高窟的人文风貌、历史背景、洞窟构成等,然后再由专业导游带入洞窟做进一步的实地参观。此外还大胆构想建立“数字敦煌”,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多媒体与智能技术集成及艺术复原”课题,将洞窟、壁画、彩塑及与敦煌相关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同时也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研究成果以及相关资料汇集成电子档案,用“数字化”永久地保存敦煌信息, “壁画这个文物不可再生,也不能永生”。可持续的生态开发已得到专业人士及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继而也得到相关政府及部门的关注与支持。

(四)开放、交流、合作意识的加强

随着现代通讯信息的快速发展,网络、电信、媒体等相关设备设施成为现代企业的必备条件,信息时代为产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效率。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也不例外,他们意识到传统工艺行业闭关自守、缺乏交流、逃避竞争的经营模式已不适合当代发展的节奏与环境。从产业开发的内容来看,许多门类是传统工艺未涉及的领域,也是现代经济生活的重要构成。例如旅游品、纪念品、陈设品等层次丰富,种类多样。其次通过科技学习、专业积累,开发新的材料、技术工艺、装饰手段和方法,创造市场前所未有的新颖特色产品。再就是通过管理培训、技术培训、展销活动学习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最后通过市场观察、市场调研、消费反馈,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制定新的方案与对策。另外,在开放、交流过程中,业务内的合作、互助、共赢成为创意产业的一个新的现象。

通过影视推广和宣传敦煌文化,例如纪录片《敦煌》、《千年莫高》、《印象樊锦诗》 等,使观众更好地认识敦煌文化和敦煌人的奉献精神。再如集歌、舞、乐为一体乐舞《敦煌韵》,以明确的市场定位和旅游演出营销,在广东连续演出100多场次,创造了新创剧目连续演出的记录。另外,以敦煌为主题的艺术创作则是以弘扬敦煌文化、促进敦煌艺术发展的创作活动,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朝圣敦煌”展览活动,和敦煌画派以敦煌为主题的展览活动多属于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三、结语

甘肃是文化大省,却是文化产业小省,敦煌文化资源化的过程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着敦煌研究、敦煌旅游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类型,既是现代教育视野下文化知识的创造产物,又是时代市场选择与发展的必然结果。正如刘勰所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6]创新人才要素成为创意产业振兴的核心部分与动力要素,人才的培养与吸纳问题成为关键环节,尤其是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从市场选择角度来看,它反映当代人们审美意识的变化和提高,多样的审美需求制约着文化开发产品的供求关系变化与发展,同时创意产业也遵循着市场的选择,在淘汰旧产品同时不断更新,创造出特色产品,以个性、特色、灵活地探索市场的规律,同时也对设计者的创意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时代要求设计者不断用文化知识更新武装自己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节奏与变化。

【注释】

① 季羡林:《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红旗》,1986年第3期。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 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2011年 版。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社1985年版,第65页。

④⑥  郝相礼:《丝绸之路区域文化产业研究》,陕西旅游出版社2008年版,第166页、第211页。

⑤ 贾克勤:《创意文化经济发展研究的几点思考》,《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2009年。

⑦ 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上一篇:农业技术经济论文下一篇:宠物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