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范文

2023-10-31

石油地质学范文第1篇

1 标定作用通过测井资料在石油地震地质学中的体现

人类对地底和天空的研究一直不曾断过, 但由于相关方面的技术制约, 对地底的研究并没有很大的突破, 但是, 测井技术的出现对此具有很大促进作用。测井技术主要是要测量地质中的不同底层的厚度和属性, 即使在以前对某一区域的地质做了许多的勘测, 但是, 在地震中, 许多底层改变, 地震的产生原因将会很难查清楚, 导致产生地震的原因解释会有很多, 如果运用测井技术, 这一难题就会很快得出, 将产生地震的多重解释排除很多, 降低了分许出错的几率,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通过测井资料可以清晰地在计算机中标定出测井中的时间~深度标记表, 这个过程主要是包括通过声呐等设备对要测的测井进行密度, 岩层的检测, 因为地底结构复杂, 存在许多容易产生误差的物质, 所以在收集到数据后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校正。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 要保证声波的频率和资料中的频率相同, 并且要准确记录地震波在地底岩层中的传播速度, 用于以后建模后的模拟仿真, 寻找地震的形成原因。采集数据也是要有相关的方法, 严格按照数据分析要用的格式进行记录, 采样要多重采样, 尽量减小采集误差, 在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合成之前, 将所谓的单位和相对时速进行必要的转变。在平时的测井资料标记时, 地震波具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随空间变化而变化的特性, 所以, 在完成整理资料的过程中, 测井曲线是必不可少的记录工具。

测井技术在测定岩石数据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其方法多, 灵活性高, 准确度也比较高, 通常所用的方法有模拟地震反演法、模拟地震正演法、预测地震法。

其中, 模拟地震正演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此方法简单易行, 主要是采集地震后各种数据进行汇总, 根据以前的地震模型反向推演地震的形成原因。

2 引导作用通过测井技术在石油地震地质学中的体现

单个测井的数据进行汇总后, 对某一片区域所有的测井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可以测出地震资源中的纵向深入度、岩层深度和属性、渗透度、含水量等各种数据。一片区域或者油田的所有测井资料进行引导, 对测井资料在石油地震地质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模式引导功能。通过模式引导功能, 可以进行整片地域的构造分析, 将这片油田的整体框架图给勾勒出来, 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其中, 可以分为具体的两个作用。一个是完善正确的速度场域。通过单个测井资料得到的时间速度曲线合成整个区域的速度场, 可以很清晰明确的得知地震波在这一区域的速度走向, 对研究地震的成因有很大的帮助。另一个是可以对某一局部进行最细化的研究。如果对某一区域感兴趣或者大体猜想地震的成因与这一区域有很大的关系, 可与对这一区域进行仔细研究。因为地震中各种场域错综复杂, 数据分布极其复杂, 真正的地震成因往往比较复杂, 轻易得出的结论往往具有很大的误差, 所以, 局部细节化的功能就体现出来, 如抽丝般, 将成因一点一点找出, 比在茫茫大海中乱闯要有效得多。

3 结语

在石油地震地质学中, 最关键的一环可能就是测井资料, 如今的时代, 是信息的时代, 做好信息的准备工作是及其重要的。因为测井技术具有很好的准确性和控制准度, 能够利用声波来确定确定地底的具体信息, 单个测井的研究可以得出得到这一地段的岩石分布, 土质含沙量, 渗透量等具体信息。通过多个测井的分析, 可以分析出在这一区域内, 含有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的范围大小,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相关工作的工作效率。

摘要:在石油地震地质学的发展中, 测井资料是其研究信息的主要供给方式。在测井资料中, 我们可以获得许多非常重要的地质资料, 比如, 岩石的基本属性, 地质土壤的粘性, 油气含量及水脉分布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 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得出石油地震地质学中比较重视的信息, 像油气储量等, 还可以通过分析得到地质结构资料, 这对引导地震地质学新型模式的开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仅大大提升了地质研究的精准程度, 还减小了石油勘测中出现危险的几率。本文就测井资料在石油地震地质学中的应用做出简单的剖析。

关键词:测井资料,石油地震地质学,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1] 母国妍, 钟宁宁, 刘宝, 于天财, 刘岩.湖相泥质烃源岩的定量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石油学报.2010 (02) .

[2] 杨杰, 卫平生, 李相博.石油地震地质学研究新进展——“2011年石油地震地质学学术研讨会”侧记[J].岩性油气藏.2012 (01) .

[3] 卫平生, 李相博, 雍学善, 刘化清, 陈启林, 高建虎.石油地震地质学若干问题探讨[J].岩性油气藏.2011 (03) .

石油地质学范文第2篇

摘 要:成岩作用是极其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其影响因素多变、过程复杂。各种测试技术是研究成岩作用的有利手段,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调研与总结,阐述了成岩测试技术的历史、现状及进展,总结这些测试技术的特点,并结合实例证明这些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成岩作用;薄片和铸体薄片鉴定技术;阴极发光显微镜观察技术;扫描电镜观察技术.

0  引言

成岩作用是极其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其影响因素的多变和过程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岩石成分的复杂性,流体来源的广泛性,成岩环境条件的多变性等。各种测试技术是研究成岩作用的有利手段,本文将阐述成岩测试技术的历史、现状及进展。

1  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是指由松散的沉积物变为固结岩石的作用。广义的成岩作用还包括沉积过程中及固结成岩后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改造。成岩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1 压实作用

压实作用是指在沉积物不断增厚的情况下,下伏沉积物受上覆沉积物的巨大压力,使沉积物孔隙度减少,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水分排出,颗粒间联系力加强,沉积物固结变硬的作用。其强弱受埋深以及岩石类型的控制,埋深越大,塑性矿物及杂基含量越多,压实作用越强。

1.2 胶结作用

沉积物中有大量孔隙,在沉积过程中或固结成岩后被矿物质所填充,从而将分散的颗粒粘结在一起,称为胶结作用。在定边油田中,胶结作用是使得砂岩孔隙度减小、渗透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1]。其表现是以黏土矿物中的高岭石、绿泥石黏土薄膜和偶见铁白云石和方解石胶结。

1.3 重结晶作用

重结晶作用是指沉积物在压力和温度逐渐增大的情况下,发生溶解,导致物质质点重新排列,使非晶质变成结晶质的作用。重结晶后的岩石,孔隙减少、密度增大、坚固性增强。以川东北镇巴地区白云岩层为主[2],重结晶作用中,晶体变大变粗,由泥重结晶为粉晶、细晶,局部可见重结晶。重结晶作用改变了晶粒结构及孔隙结构大小,提高了岩石的有效孔隙度和渗透率。

1.4 脱水作用

沉积物受上覆岩石强大压力的同时,温度也逐渐增高,在压力和温度的共同作用下,不仅能排出沉积物颗粒间的附着水,而且还使胶体矿物和某些含水矿物产生失水作用而变为新矿物,如蛋白石变为玉髓、褐铁矿变为赤铁矿、石膏变为硬石膏等。

2  主要分析方法与技术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要综合分析。首先,对成岩作用的产物进行研究,包括系统地对储层岩心进行观察、薄片鉴定和分析测试,根据成岩现象和孔隙变化特征,推测成岩作用过程;其次,根据孔隙流体温度、压力等成岩参数,从物理化学和热力学等角度探讨成岩反应机理;最后,结合盆地地层、构造、沉积等资料,建立储层成岩模式和孔隙演化模式。除这些岩石学常规方法外,还涉及许多先进的测试技术,下面将对主要测试技术的原理及发展现状进行阐述。

2.1 薄片和铸体薄片鉴定技术

薄片和铸体薄片鉴定技术主要是用以研究岩石的成分、结构,胶结的成分、类型,孔隙的大小、类型、结构等。该法应用在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的研究中,是将染色树脂注入到被洗净和抽空的岩心孔隙内,待树脂凝固后,再按所需方位将岩心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3]。铸体薄片中带色的树脂部分代表岩石二维空间的孔隙结构状态,因此能直接观察到岩石薄片中的面孔率、孔隙、喉道及孔喉配位数等。近20年来,该技术与数字成像系统相结合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岩石铸体薄片显微图像分析技术。

2.2 阴极发光显微镜观察技术

阴极发光技术主要是根据矿物的光学性质和岩石结构对样品进行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在沉积学领域,阴极发光技术常用来区分胶结物的形成期次及世代关系和矿物的生长环带、确定共生序列、恢复成巖历史、划分成岩阶段、判别碳酸盐岩的成岩蚀变史、推测成岩流体性质以及生物壳层的生长条件与环境演化的关系等。夏云的研究表明,阴极发光技术能快速识别次生孔隙,确定孔隙成因[4],能迅速恢复储层原生结构及显微构造。

2.3 扫描电镜观察技术

扫描电镜可直观再现有机质富集的显微组分、干酪根、煤及富含有机质的全岩样品在地层条件下的动态生气过程,对于评价不同地质样品的产气潜力提供了有效的新手段。另外,扫描电镜在矿物岩石学、粘土矿物分析、储层研究、油气层保护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4 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

在成岩作用的研究中,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能进行粘土矿物的定性、定量分析,计算混层比、自生矿物的鉴定、全岩定量分析等。以粘土矿物为例,利用峰的位置、高度、宽度、形态系数、不对称性要素描述衍射峰形态更加准确、全面[5]。结合新近提出的图解分析方法及已有的方法可準确地进行结晶度、粒度、应变、定量综合分析,并可应用在相应的成岩作用、变质作用、盆地成熟度、构造应力场等分析研究中。

2.5 电子探针分析技术

电子探针,全称为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EPMA),主要用于研究固体物质表面或近表面范围内的元素组成及分布。它利用聚焦高能电子束,轰击样品表面的微小范围(微米级),激发样品组成元素的特征X射线,通过分析X射线的波长、测定X射线的强度并与标准样品进行对比,从而确定样品的化学组成及其含量。

2.6 气液包裹体显微镜分析技术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CSLM)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最先进的高精度光学显微观察技术之一,在地质学应用广泛。具有精度高、成像清晰立体的特点,并能够较为真实的还原观察目标,对制样要求较低。它在石油地质学方面的应用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主要表现在有机质、储层孔隙、古生物化石和流体包裹体等方面。

2.7 有机质成分和成熟度分析技术

有机质成熟度指标是以有机质各组分在热降解过程中化学组成、结构和物理性质所发生的变化为基础而建立的,是有机质热成熟作用程度的衡量标准,也是成岩作用研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古地温计。常见的有机质成熟度指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以有机组分的光学性质为基础,以镜质体反射率为代表,还有孢粉颜色、热变指数、牙形石色变指数、生物碎屑反射率等。另一类以化学组成为基础,主要包括热解分析的最高热解峰温和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等。

2.8 同位素分析技术

利用岩石中氧碳稳定同位素变化的规律恢复沉积作用发生的古地理环境及相环境是储层沉积环境分析的有效手段。碳氧同位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样品的成岩蚀变程度,很好地指示岩样形成的古盐度和古温度。人们利用碳氧同位素值分析碳酸盐岩成岩流体来源与成岩环境。

3  成岩测试技术的展望

薄片和铸体薄片鉴定技术、阴极发光显微镜观察技术、扫描电镜观察技术、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电子探针分析技术、气液包裹体显微镜分析技术、有机质成分和成熟度分析技术、同位素分析技术都各具特色,极大的在成岩作用的研究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在日后的研究中也将保留各项技术的特色,并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哲豪,魏新善,弓虎军,薛文卓,陈彪,史雯欣.鄂尔多斯盆地定边油田长7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规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20,27(2):43-52.

[2] 魏杨,胡作维,李云,刘灿.川东北镇巴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特征[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20,44(02):56-68+9.

[3] 陈杰 ,周改英 ,赵喜亮 ,何成 .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研究方法综述[J].特种油气藏,2005,12(4):11-14.

[4] 夏云.阴极发光技术在胜利油区深层砂岩储层研究中的应用[J].石化技术,2017,24(10):113-113.

[5] 王河锦,鲁安怀,陈涛.一种粘土矿物分析新方法及在地质学中的应用[J].地质学报,2002,76(4):500-500.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100)

石油地质学范文第3篇

摘要: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北部的石钱滩凹陷仅有1口钻井,虽然发现了油藏,但是对于石油勘探前景尚不明了。二叠系沉积中心位于区内东北部,且发育优质的烃源岩,是有利的油气勘探方向。

关键词:石钱滩;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意义

一、地质概况

准噶尔盆地地理上位于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构造单元包括中央坳陷、乌伦古坳陷、西部隆起、陆梁隆起、东部隆起及北天山山前冲断带,共6个一级构造单元。其中东部隆起在多期、多向构造应力叠加的作用下,被内部的凸起纵横交错分隔,进一步划分为:吉木萨尔凹陷,古城凹陷,木垒北凹陷,石钱滩凹陷、梧桐窝子凹陷、三台凸起、奇台庄山前带、木垒北山前带、石树沟凹陷、黄草湖低凸起和黑山凸起等多个二级构造单元。构成现今准东“棋盘式”构造格局。

二、构造特征

1.地质结构特征

研究区北临克拉美丽山,东接黑山凸起。石钱滩凹陷自下而上发育石炭系巴山组、石钱滩组、金沟组、将军庙组、平地泉组、梧桐沟组、三叠系、侏罗系及第四系地层,石炭系岩性为火山岩、上构造层岩性为碎屑岩和云质岩。石钱滩凹陷总体表现为中古生界残留凹陷。

石钱滩凹陷深层:受海西期压扭应力的作用下,石炭系二叠系地层中发育一系列近南北向展布,控制凹陷沉积充填的重要断层,如石钱滩凹陷西侧的F1断层(长约16km,近北北西向展布)及石钱滩凹陷东侧的F2断层(长约17km,近东北向展布),西侧F1断层形成期比较早,形成于海西期,该断层造成凹陷形成西高东低的沉积背景,并由此形成多级Y字型的似花状构造样式及冲段构造样式,东侧F2仰冲断层形成期比较晚,形成于燕山期,该断层是石钱滩凹陷与黑山凸起的分界线。

石钱滩凹陷浅层:凹陷内部上构造层区域上存在近东西向延伸展布的断背斜构造。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及喜马拉雅运动的持续构造挤压作用下,研究区形成区域上近东西向展布的均具有继承性质的北断层(长约22km,近东西向展布)和南断层(长约16km,近东西向展布),前者为南倾的基底卷入型逆冲断层,表现为强逆冲性质,在断层上盘发育断层传播褶皱,并伴生向北的反冲断层,后者为南倾的倾角较缓的逆掩断层。

三、勘探潜力再评价

1.平地泉组烃源岩有效性评价

石钱滩凹陷Q1井在平地泉组312-337.4m深度油气显示极为丰富,岩性为灰色油斑灰质白云岩及荧光白云质灰岩,证明石钱滩凹陷内平地泉组地层已经聚集成藏,对石钱滩凹陷内Q1井平地泉组油气显示进行分析,Pr/Ph-CPI相关图结果推测,平地泉组的油源也来自平地泉组自身。此外,Q1井钻遇了12.5m厚的暗色泥岩层,平地泉组内还发育云质泥岩、粉砂质泥岩等,都可以作为潜在的有利烃源岩。从烃源岩评价指标来看:Q1井有机碳含量在0.07-3.82%,平均为0.9%,有机质类型为Ⅱ2-Ⅲ,成熟度Ro为0.64-0.78%;DJ1井有机碳含量在0.84%,平均为0.9%,有机质类型为Ⅱ2-Ⅲ,成熟度Ro为0.64-0.78%;总体看,平地泉组烃源岩位于平1段湖侵体系域最大湖泛面附近,发育优质烃源岩(凝缩段),具有TOC值高、潜力大的特点。Q1井西北部石钱滩凹陷埋深大于2000,结合烃源岩埋深图,现今烃源岩热演化程度Ro大于0.8%,处于成熟阶段,总之石钱滩凹陷平地泉组地层内发育有效烃源岩。

2.油气聚集特征

地质结构空间组特征式决定了油气运移的空间配置样式。基于前文对现今构造样式和构造演化特征的研究成果,结合石钱滩凹陷烃源岩展布特征、储盖组合特征及油氣运移通道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认为:石钱滩凹陷发育两种不同类型的油气藏:一种是平地泉组烃源岩供烃,以平地泉组二段三段为目的层段且受构造控制的常规构造油藏,Q1井构造下盘平地泉组地层埋藏深度较大,是比较有利的生烃区,圈闭成藏的关键在于纵向上发育与烃源岩相连通的断裂通道,生成的油气在通道的沟通下向上运移聚集成藏;另一种是以以平地泉组烃源岩供烃,以平地泉组一段为目的层段,且不受构造控制而受生烃中心和甜点控制的非常规致密油藏,这种致密油藏源储叠置,受到有效源岩分布控制,厚度大,连续分布,储层致密,通过一定的储层改造手段可以形成规模储量。

3.下步勘探启示

通过上述对研究区构造特征、烃源岩及储层等基础石油地质条件分析,认为石钱滩凹陷有效烃源岩发育,非常规致密油藏可以作为勘探方向,邻区火烧山油田火北2井P2p1段内26m致密油层段进行酸化压裂,初期日油:9.38t/d,累产367天,累产油1718.76t,平均4.68t/d。 2012年上报控制石油地质储量2101×104t;已经取得了勘探上的巨大突破。具有相似构造沉积背景的石钱滩凹陷,Q1井的钻探在相同致密油层段也取得了丰富的油气显示。Q1井之所以低效,一是因为Q1井远离东部生烃次洼,且保存条件较差,二是因为埋藏浅、地温低,试油不彻底。而地层平缓且持续深埋的石钱滩凹陷东部区域,更靠近生烃中心,源岩条件更好,且位于Q1井北断裂下盘,保存条件也更好,更有利于源储一体型油藏的保存。

四、结论

1.分析了石钱滩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特征:现今,石钱滩凹陷平地泉组地层内发育成熟有效烃源岩。

2.明确了石钱滩凹陷二叠系成藏类型:石钱滩凹陷P2p形成两种类型油藏:以P2p2-3段为目的层段的常规油藏(受构造控制)及以P2p1段为代表的致密油藏。

3.提出了石钱滩凹陷下一步勘探方向:石钱滩凹陷东北部的P2p1段的非常规油藏可以作为下一步重点勘探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林军,潘建国,魏东涛,等.准东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及聚集规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34( 9) : 42-48.

[2]蔡忠贤,陈发景,贾振远. 准噶尔盆地的类型和构造演化[J].地学前缘,2000,7( 4) :

[3]秦苏保.克拉美丽地区二叠纪沉积建造及含油气分析[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6,7( 3) : 281-287.

石油地质学范文第4篇

摘要:虽然科技不断的发展,人们的交通出行和日常生活制品均不能离开石油资源,因此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持续攀升。提高石油的开采量,首先要把地质勘探作为起点,同时也是重点和难点,在石油勘探过程中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工作效率低下,勘探能力和范围受局限性等现象,本文对我国石油勘探中技术应用时产生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并且提出有效的新型石油地质勘探技术,通过合理的应用,从而不断的稳定和提高石油的开采量。

关键词:新型技术应用;石油开采;地质勘探

石油拥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在交通出行方面,不但为各种车辆提供能源动力,而且石油提炼出来的沥青,将用于公路的铺设,浓缩出的化工产品能够生产各种塑料和生活制品,甚至在制药行业和食品行业均有一定程度的应用,因此石油称为工业的血液。

石油能够推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石油的供给量不能得到快速的提升,将会制约经济的发展速度,通过运用新型技术来满足石油资源地质勘探需求,不断的提升开采效率和质量,并且在开采过程中提高石油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促使我国石油相关行业的发展得到可靠的保障。

1 早期石油勘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石油勘探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对于以往的勘探技术而言,勘探过程中容易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使石油的勘测能力低下,并且很容易造成错误的分析结果,从而导致浪费财力和物力的情况。传统的技术和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今石油地质的勘探工作的需求。

1.1 勘探效率地下

传统的勘探技术对于勘探的精度有一定的局限性,通常需要多点勘探进行综合定位,才能确切的得出石油的具体位置,但每次勘探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这就使得勘探效率较低。同时由于仪器设备的老旧,可能会对勘探工作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偏差,另外设备的反响应时间和处理速度较低,勘探后需要等较长的时间才能处理数据分析结果,以上各种方面均限制了勘探的工作效率,制约了工作能力。

1.2 石油勘探的范围有限

石油的勘探工作多开展在偏远的地区,比如新疆克拉玛依、青海、内蒙古的荒漠处,这些地区的工作环境恶劣,比如温度、湿度、水源、风沙等情况可能对勘探技术的应用造成影响,进而对石油位置的确定产生一定的干扰。同时由于工作环境的不断变化,设备的寿命和精确度不断下降,需要对设备进行的维护和保养工作过于频繁,也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维持设备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由于地质和地层环境不同,比如针对岩石地层的石油勘探工作较为困难,因部分岩石具有极高的强度和硬度,对于设备的磨损程度加剧,使发热量剧增,可能导致设备的损坏。因此传统的开采技术和手段无法完全解决石油勘探过程中出现和遇到的问题,使勘探工作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开展,不能促进勘探技术的全面性发展。

1.3 勘探成本居高不下

由于传统的勘探手段需要使用特定的挖掘设备,不断深入地层后,才能进行地下石油的勘探,但由于提前不能精确的对石油储存位置进行定位,导致开挖的工作量不断增加却不能有效的确定石油的位置,产生较多的无功而返现象,这种勘探技术的不成熟和不稳定的现象使得勘探成本大大提高。

2 新型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深度了解以往勘探技术的不足,随后通过新型技术的应用,对于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快速提高石油勘探的工作能力和效率,保证石油行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2.1 物探技术

新型技术,可以在传统的勘探技术的基础上添加现代化数字化的传感设备,从而使勘探的精确性和效率不断地提高。物探技术是新型的探测传感技术,可以通过探测雷达或地震探测法来进行地层的检测。通过弹性波测试,能够分析出地质结构以及土质情况。同时可以综合使用磁场传播和电流控制的勘测手段,可以判断地下密度和各种物性参数的波动和变化。通过一系列现代化的传感应用,可以在深挖勘探之前進行更加精准的定位,从而使勘探石油的成功率大大提高,降低了勘探过程中的盲目性。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物探技术可以与互联网平台相结合进行探测数据共享,这可以将独勘探部门的“单打独斗”转为集体协作,这促使勘探的效率和数据分析转化能力,迈上新的台阶。

2.2 测井技术的应用

测井技术具有综合性,多专业融合的特点,不仅于通信专业,机械工程专业和电子信息计算专业有密切的联系,同时需要搭载相应的勘探硬件和信息处理软件进行配合工作。在石油勘探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于钻头下探过程可以进行实时的控制和监测,并且使用信息分析和处理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成像,是勘测过程更加可视化,保证勘测得到的信息准确和真实性。同时,能够扩大勘测的区域,对于不同的环境和地质情况,也能进行数据的有效分析。通过不断完善测定技术与传统勘测技术结合性,能够使数据的传输和分析能力快速提升,较为彻底的解决了传统勘测时信息和数据的处理问题。

2.3 空中遥感技术和VR的应用

通过空中遥感技术不断的完善,目前针对矿产资源和地质资源的勘测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空中遥感技术,主要是运用飞机或热气球,在几十千米以上通过各种测绘和拍摄设备,对地面的情况进行快速的勘测,从而缩小石油勘测区域,提供石油可能存在的位置。随着科技不断创新,VR虚拟现实结合技术通过更加直观清晰的可视化设备,使人们能够三维的感知地下的勘探情况,对于勘探过程中的建模和地层分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石油的勘测技术通过结合空中遥感技术和VR应用好比如虎添翼,大大提升了成像技术和勘探系统的实用性和准确性。

2.4 GIS与光线传感结合技术

GIS是新型的石油勘探技术,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能够将勘探的结果以可视化的动态性视图呈献给勘测人员;另一方面则可以不断地累积与处理勘探图像与数据。光线传感因具备能耗低、可靠性强等优势。因此这种用光学仪器进行的石油勘探,近些年得到了石油广泛推广与应用。

3结束语

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中新型技术的运用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人员也需要在实践中加强新型技术的应用与摸索,不断为我国石油勘探工作的稳定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任航佐. 新兴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中的应用及意义及具体应用分析[J]. 化工管理, 2018, No.483(12):81-81.

[2] 杨春鸣, 巩卫军, 任航,等. 新型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中的应用[J]. 工业.

[3] 张辉. 超声层析与瑞雷波勘探方法探索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3.

石油地质学范文第5篇

[摘要]利用有机质中镜质组反射率测定、干酪根显微组分及类型划分、棒薄层色谱等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对兴隆镇中生界生油层及附近新生代生油层的生油能力、有机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评价目标区不同洼陷原油物理化学特征,通过油源对比技术解决了辽河油田西部凹陷西斜坡南段油气来源问题,为该区进行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有利方向。

[关键词]烃源岩地球化学 油源对比 有机质 锦150区块 辽河油区西部凹陷西斜坡

一、引言

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十五”以来,辽河油田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老区勘探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勘探程度越来越高,勘探目标越来越复杂,寻找储量的难度和风险不断增大,资源接替矛盾越来越突出[1]。而西部凹陷西斜坡南段是辽河油区少有的勘探程度较低的地区之一,明确该区下一步勘探方向十分重要。

近年来,在西部凹陷西斜坡南段锦150区块附近相继发现S2和Mz两套油层,获得工业油气流。S2原油与Mz原油物性相差较大,它们分别从何而来呢?如果中生界油层的油气来自北侧的中生代凹陷,那么,围绕中生代凹陷还会有很好的勘探前景;而若中生界油层的油气来自南部和东南部的清水凹陷与鸳鸯沟凹陷,那么油气运移的距离已经足够远,接近边缘,向西部勘探的价值已不大,因此需要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解决上述问题。

二、工区地质概况

该区地质条件复杂,东部和东南部比邻清水凹陷与鸳鸯沟凹陷,北部为兴隆镇中生界凹陷沉降中心。西部凹陷西斜坡南段基岩埋藏深,沉积岩厚度大,下第三系各地层组发育完整。就其区域构造特征来看,其东部为埋深大于5000m的清水洼陷,东南部的鸳鸯沟洼陷其埋深也达5000余m。

兴隆镇洼陷是西部凸起南部地区的一个次一级负向构造单元,中生界地层发育全,且沉积厚度比较大。钻井资料显示,在上第三系之下分布有白垩系孙家湾组红层以及中部红色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系。这两套红层均在西部凹陷西侧边缘绵150井和齐112井获工业油流。工区南部的千8井,在599.0~694.4m井段录井见油浸及含油砂岩,经试油682.2~690.0m井段为含油水层[2]。

三、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一)有机质丰度

依照我国陆相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考虑到成熟作用及排烃作用的影响,通过大量样品的常规分析对比发现,鸳鸯沟洼陷下第三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大多数可以划入好烃源岩的范畴。鸳鸯沟洼陷沙三段泥岩有机质丰度均较高,有机碳含量均大于1.0%,东营组2.0%以上,氯仿沥青“A”的含量一般都在0.15%以上,总烃含量高于0.1%。为好很好的生油岩;兴隆镇洼陷中生界阜新组、沙海组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比较低,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低于1.0%,氯仿沥青“A”的含量低于0.05%,其生油条件较差,为差烃源岩。

(二)有机质类型

岩石热解分析显示:西部凹陷西南段地区中生界阜新组泥岩有机质类型为Ⅱa、Ⅲ型。鸳鸯沟洼陷泥岩有机质类型以Ⅲ~Ⅱb为主,与生物标志物甾烷分布显示的类型一致。岩石干酪根镜检及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凹陷西南段地区及鸳鸯沟洼陷生油岩有机质类型以Ⅱ~Ⅲ型为主,中生界阜新组泥岩有机质类型为Ⅲ型。

(三)有机质成熟度

已有研究成果表明,有机质从未成熟到低成熟的门限值Ro=0.5%[3],即当镜质体反射率大于0.5%时,有机质开始生成液态石油烃类物质,而生油的高峰则始于Ro=0.7%,直到Ro>1.52%,生油高峰才结束。

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东营组烃源岩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Ro与烃源岩埋藏深度关系判断,Ro=0.5%的对应深度应为2600m,Ro=0.7%时,相应的埋藏深度约为3600m,埋藏深度在4200m以内,Ro值尚未达到1.0%。这说明西部凹陷下第三系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较低,主力生油层位沙三段、沙一段烃源岩尚处在低成熟成熟阶段。

四、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一)饱和烃色谱-质谱特征

西部凹陷南部锦150井区原油中的环状生物标志物以五环萜烷为主,三环萜烷含量很低。在五环萜烷的组成中,主要是地质型的αβ藿烷,莫烷的含量很低。在五环萜烷和三环萜烷分布上锦150中生界原油和S1+2段原油非常相似。

(二)原油族组成

原油族组成指标和烃源岩氯仿沥青“A”指标相似,可以表征原始生烃母质、成熟度和生物降解等特征以及运移过程中的地质作用[4]。原油族组成的数据表明(表1):西部凹陷南部地区原油具有高饱和烃、高饱和烃+芳香烃、高饱芳比,低非烃、低芳香烃的特点。其饱和烃含量超过50%,最高达80%多,饱和烃+芳香烃的含量则在70%以上,饱和烃与芳香烃的比值>3,表现出原始母质类型好的特征。

五、油源对比

锦150区块的原油,既有正常稀油也有降解稠油,因此采用以生物标志物为主的常规对比方法与严重降解稠油油源对比新方法相结合,进行了综合油源对比研究。

(一)油-油对比

油油之间的对比,特别是不同洼陷之间的油对比,主要意义在于比较它们之间的共性,区分出盆地或洼陷内石油的种类,降低油源对比的复杂性。生物标志物多参数环状图显示:锦150中生界原油与新生界原油特征相似,可能同源。

(二)油-岩综合对比

鸳鸯沟洼陷沙三段泥岩细分存在两种类型,一种类型为甾类化合物的组成主要为C27、C28、C29规则甾烷为C27>C29>C28,另一种为C29>C27>C28这两种甾烷所呈“V”型分布表明沙三段混合型有机质输入为主,中生界原油、s1段原油与沙三段烃源岩三芳甾、甲基三芳甾烷的分布上有较好的相似性。

锦150中生界原油与沙一段原油生物标志物特征很吻合(图1),具有相同来源。锦150中生界原油与千71中生界泥岩生物标志物特征不吻合,可以排除中生界源岩的贡献。另外,锦150中生界原油与鸳鸯沟沙三段源岩多生物标志物参数分布相似,具有很强的同源性。

六、结论

(一)西部凹陷南部地区鸳鸯沟洼陷暗色泥岩发育,沙一段~沙三段

烃源岩为好的烃源岩,类型以Ⅱ1~Ⅲ型为主,且厚度大生烃潜力大;兴隆镇洼陷中生界阜新组与沙海组泥岩有机质丰度极低,属于较差~非生油岩,类型为Ⅲ型。

(二)西部凹陷西斜坡南段下第三系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较低,生油门限2600m,主力生油层为沙三段,沙一段烃源岩尚处在低成熟成熟阶段,因此该区原油自鸳鸯沟洼陷运移而来可能性较大。

(三)油源对比研究表明:锦150块沙一段和中生界原油同源,主要来自鸳鸯沟洼陷沙三段生油层,而与中生界生油岩特征无同源关系。

(四)兴隆镇洼陷中生界暗色泥岩发育欠佳,且有机质丰度低,不足以形成规模油气流。因此西部洼陷南段地区中生界洼陷西侧的勘探潜力不大,勘探目标仍需围绕下第三系沙三段烃源岩分布区域展开。

参考文献:

[1]李晓光,陈振岩,单俊峰等.辽河油田勘探40年[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9~10.

[2]张方礼主编.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优秀论文集(2006年)[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73~76.

[3]卢鸿,冯小杰等.油源对比常规方法的使用误区[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0,22(2):56-59.

[4]廖泽文,Zhou Honggang,耿安松,Alain GRACIAA, Patrice CREUX, Anna LAPORTE.沥青质结构中吸附、包裹特征及其有机地球化学意义,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无锡,2005:99-100.

作者简介:

郭军,男,汉族,宁夏固原人,199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辽宁盘锦中石油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试验所地质试验室,2006年获大庆石油学院地质工程硕士学位,工程师,现从事石油地质试验研究工作。

上一篇:广告学概论下一篇:旅游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