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工程论文范文

2023-04-07

铁道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道路与铁道工程;GPS;航测遥感;GIS

一、勘测设计阶段3S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一)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应用

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統GNSS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进行导航或定位的技术系统。目前国际上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主要包括美国的GPS,俄国的GLONASS,欧盟的GALILEO等,我国也自主研制了“北斗”卫星导航广域增强系统。其中,GPS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其技术的最新进展代表了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

1.航测遥感技术的应用

利用航测遥感技术测绘大规模大比例尺(以1:2000比例尺为主)地形图,建立数字地形模型,已经成为新线铁路勘测设计的基础数据;遥感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综合信息填图已成为绕避地质灾害、确定铁路线路走向不可缺少的控制性因素。航测遥感技术取代了繁重落后的地面测图工作,改变了铁路勘测设计的程序,引起了铁路勘测设计发生了革命性飞跃,成倍地提高了铁路勘测的速度,大大缩短了勘测的周期,提高了铁路勘测设计的质量。

2.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支持下,把各种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及属性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存储、检索、更新、显示、制图和综合分析应用的技术系统,在铁路和公路工程的勘测设计中正得到愈来愈多地应用。将GIS用于铁路和公路工程建设可以保持各种数据的统一、规范,便于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GIS和RS结合,可以获得三维地理信息的遥感图像信息,并利用其进行纵横断面分析、坡度分析等工作,从而实现三维铁路和公路工程设计、桥梁设计、景观设计等。

二、施工阶段主要以GPS的应用为主

(一)采用静态GPS建立高精度平面工程控制网

在桥梁和隧道工程中,目前最为广泛的是应用GPS技术进行控制测量。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当前世界第一长跨海大桥,跨海段长达31.5km,海上无任何自然岛屿,其平面控制采用静态GPS按B级精度的要求施测;乌稍岭隧道全长20km,是我国目前最长的铁路隧道,其洞外控制也采用GPS技术,现在该隧道已经全线贯通交付使用。这些大型工程的建设都说明,利用GPS技术进行大型工程的控制测量,不仅可以满足工程建设的精度需要,而且能够加快工程建设的进度。

(二)通过GPS高程拟合建立高程控制网

目前,GPS高程测量精度较低,主要原因是无法准确获取各点的大地高和高程异常值。较常用的计算高程异常方法是:利用测区里的若干个已知水准点,采用解析内插、曲面拟合等方法确定测区的似大地水准面,进而求出各点的高程异常。数座特大型桥梁工程测量的试验分析表明:在小范围的桥梁工程区域内,当地形较为平坦时,利用2~3h的GPS静态观测成果,经过拟合计算,可获得二等精度的高程成果;而利用1~2h的观测资料,可获得三、四等精度的高程拟合成果[9]。

(三)利用GPS-RTK技术进行工程放样

GPS技术在施工阶段的应用除了建立施工控制网外,近年来随着RTK技术的不断完善,在工程放样中也同样得到了广泛应用,从而大大降低了放样的计算工作量和外业观测强度,提高了作业效率。

在铁路、公路、桥梁、港口工程施工中,利用RTK技术直接放样点位已经被成功应用于定线放样、纵横断面测量、地形图测绘以及工程变形监控中。在杭州湾大桥、东海大桥和苏通大桥的施工中,施工单位采用RTK技术进行宽海域的桩基施工三维定位测量,不仅解决了超长距离施工定位的难题,而且提高了测量定位的精度,通过专门研制的海上GPS打桩定位系统,还可以实现测量定位的自动化,大大缩短施工工期。

(四)GIS在工程施工管理中得到初步应用

GPS在道路与铁道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已很普遍,而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在施工阶段应用较少,但也有成功应用的实验。例如,以深圳地铁变形监测数据和各种图面资料作为信息源,利用GIS软件及二次开发工具,开发了基于GIS的地铁变形监测管理分析系统,并应用于地铁施工监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运营管理阶段3S技术开始得到应用

(一)GPS技术在变形监测中正得到广泛的应用

大型工程结构的变形监测,一直是道路与铁道工程运营管理阶段的重要课题,目前,利用GPS技术正在成为变形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例如,虎门大桥GPS(RTK)实时位移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整桥3个方同的x,y,z位移和大桥的扭转角,并能对各点的数据进行记录回放[11]。GPS监测大桥位移的实时性和高采样率的数据为大桥的状态分析提供了方便的条件,也为大桥的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了依据,使大桥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二)遥感技术开始得到深入认识并开展应用

目前我国已经利用航测遥感技术完成了大量的既有铁路复测和地质病害调查工作,对成昆、宝天、宝成等10余条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路基、地质病害较严重的既有铁路重点区段和重要工程进行了遥感地质病害调查,从而为铁路工务管理提供了及时有力的信息保障。

(三)GIS在铁路公路的养护管理中正在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近十年来,铁路部门先后完成了哈尔滨等多个铁路局20 000多公里既有铁路复测和数字地形图测绘工作,建立了先进的工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由铁道部电子计算技术中心研制的基于GIS的铁路工务管理信息系统,包含了铁路设备管理,管界图、综合图、速度图、大桥略图等17个子系统,涵盖了铁路工务部门的主要业务,目前已在乌鲁木齐、北京等多个铁路局得到推广应用,为工务系统现代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宁津生,王正涛.测绘学科发展综述[J].测绘科学,第3l卷(l).

[2]李小勇.GPS在铁路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和设想[J].铁道勘测与设计,2005,(4):14-17.

[3]胡志贵,韩改新.航测遥感技术在铁路建设中的应用与开发[J].铁道勘察,2006,(5):16-20.

铁道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 教学实践

一、前言

根据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表明,要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重点。同时也指出,应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科、教、文、卫、体事业也相应快速发展,同时加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为了完成我国教育改革规划目标,高职院校逐渐将相应的改革措施落实到教学和技能实践当中,以强化专业技能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出符合社会人才型需求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因此,如何以专业技能实训和技能鉴定为突破点,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重点关注问题。本文结合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探索技能教学实践,以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进而促进高职教育快速发展。

二、设置鉴定科目与技能实训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因此,设置鉴定科目和技能实训时应以为培养学生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服务,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通常包括技能知识、技能的运用与创新、专业知识、相关岗位法律法规运用等;方法能力一般包括自我控制與管理、关于计划、时间、决定等管理、再学习能力等;社会能力涵盖人际交流、法律意识、社会责任心、团队协助、职业道德及自信心等方面内容。根据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毕业后跟踪调研结果,可以将其专业岗位群分为:(1)以个人素质和工作需要为依据,分为技术管理、经营管理、生产管理及工程组织等各种各样技术管理人才;(2)从事地下铁道桥隧、铁路轨道施工的施工员、从事铁路工务设备的维护工作养护员等现场施工与养护管理人才;(3)从事资料员、后勤技术员、设计员等从事小型工程项目人才。此外,又可以根据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各个岗位群需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可以将技能实训和鉴定科目类型设置为:(1)综合专业技能的实训与鉴定。通常包括顶岗实习、综合试验强化训练、毕业设计及毕业实习等内容;(2)基础技能的实训与鉴定。主要内容有基础写作技能、计算机基本技能及外语基本技能等;(3)单项专业技能的实训与鉴定,一般有课程设计实训、专业课实训、课内实训等。

三、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实训方法

1.合理安排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实验实训教学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实验实训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应合理安排实验实训教学,重视实验实训课的教学质量。具体安排如下:(1)针对新生的教学安排。应设工程制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等基础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为今后学习专业技能奠定一定的基础。并根据各门基础课程的特点配套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可以配套辩论赛环节,提高学生的口才与应变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和道德观;又如工程制图可以设置CAD制图实训,计算机网络基础可以设置计算机操作实训等。(2)对于大二学生,应侧重安排本专业专业课程,并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穿插相应的实验实训课程,例如,在施工测量课程中穿插安排测量实习;在工程力学应用课程中穿插工程力学试验环节;在地基基础施工与检测一课中安排土工试验课程。以学年结束前3周为施工实习周,在现场技术人员的带领下,由实习教师组织学生深入施工企业一线进行实践教学。

2.实现实验实训课与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有机结合

通过职业技能的培训与鉴定,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高职院校不仅要抓紧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实验实训课的教学环节,还应结合职业技能的培训与鉴定,使其与相应课程的实验实训课程有机结合,这样还有利于职业素质教育在日常教学环节中渗透,在课程考核和职业技能鉴定中落实。此外,还应多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时,还可以定期开展技能大赛,让学生在大赛中提升自我,取长补短,培养团队精神。

3.加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实训

综合应用能力实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还为学生今后参加实际工作奠定扎实基础。综合应用能力实训内容包括综合试验强化、顶岗实习等内容,通常安排在毕业学年最后一个学期,以交叉进行的形式开展。顶岗实习是组织学生到实际施工企业一线亲身参与现场施工,让学生通过发挥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试验强化训练可以加强学生对相关专业试验知识的掌握,包括试验原理、操作步骤、数据资料收集与处理等,使学生获取从事铁路工程施工所需的试验职业技能;毕业实习是由教师和现场技术人员带领学生深入施工现场,认识和掌握专业技术施工环节,为设计毕业论文收集相关资料做准备;毕业设计环节的设立可以让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所学知识和毕业实习所学到的内容,经过整理与分析,进而深化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自身职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小结

总而言之,通过专业技能实训与技能鉴定,可以提高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促进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庞旭卿,张碧,孙立功.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甘肃科技,2014,30(07):81.

[2]安宏科.基于工作过程中的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24-25.

[3]孙立功.铁道工程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1,(10):3-5.

铁道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双赢;铁道工程技术专业

我院2008年升格为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办学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校企合作是学院与企业建立的一种教学合作模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院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

我院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是学院的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多年来为铁路行业输送了大量技术人才。为适应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要求,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校企合作针对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本专业培养学生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内容及课程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过去的“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教学内容较多,没有与企业现场相对接,不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学生毕业后不尽快能胜任实践性岗位,有时企业还需从新进行培训。为此,专业教师积极与企业联系,通过现场考察、座谈等方式,了解本专业所需的具体岗位要求。根据岗位要求,从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例如:根据铁路线路工、桥施工的岗位要求,增加了“铁路线路构造与修理”、“铁路桥隧构造”、“铁路桥隧施工与维护”等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课时,增加线路工、桥施工技能鉴定培训与考核。学生学习后,能够适应岗位要求。

二、校企合作针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

教师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执行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行校企合作的关键。我院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26人。高级职称12人,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14人。根据校企合作的要求,专业教师要加强实践经验。为此,学院一方面每年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引进行业内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人员作为长期外聘兼职教师,承担专业教学中实习、实训指导任务。通过上述两方面的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更针对现场实际需求,学生所学知识更能适应岗位要求。

三、校企合作针对课程改革的探索

多年来,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实习、实训大部分都在校内进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是和企业现场情况和需求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不能真正满足岗位需求。根据校企合作的要求,对课程的改革采取了“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其中“铁路测量”课程,先经过一学期60学时的理论学习和校内实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测量的原理及操作方法。然后积极与企业联系取得现场测量工作任务。在校内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带领下,利用2—3个月的时间,完成真正的工作任务。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工作情况,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还使企业节省了资金的投入。“铁路线路构造与修理”课程,把以前的传统章节教学分成几个任务模块,每完成一个教学任务模块,及时组织在校内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演练。当所有教学任务模块全部完成后,到铁路企业线路上进行真实工作演练。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就业后,不再需要进行岗前培训,可直接顶岗作业。

四、校企合作针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

我院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原来只有“昆都仑铁路工务实训基地”一个实践场所,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性教学的要求,有些工种与企业实际情况没有完全对接,学生技能不能進行足够的训练。近年来,学院积极与企业联系,寻求企业的帮助与支持,校企共建了一条1.5公里长的校内铁路综合实训基地。同时与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工务段、乌海工务段、集宁工务段等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这些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岗位实训条件,使学生掌握了岗位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五、校企合作针对毕业生顶岗实习的探索

毕业生顶岗实习是对学生的综合技能训练,可代替企业的岗前培训,为企业节省了培训经费。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安排6个月时间进行顶岗实习。把每年毕业生分别安排在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工务段、乌海工务段、集宁工务段等单位进行。学院派专职专业教师、并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实习。通过6个月的顶岗实习,学生达到了岗位要求,能够胜任岗位工作。企业把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安排在本单位就业,大大增加了学生就业的机会。使学院、学生、企业多方“共赢”。

六、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探索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铁道工程技术专业通过几年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目前校企合作还大多停留在学院主动而企业被动的较浅层面上,“校热企冷”的现象普遍存在,远远没有达到校企双方积极参与、资源共享、互惠互盈的理想状态。高等职业教育本是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企业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但当谈及校企合作时,大多数企业的态度并不积极,只是被动应付,对校企合作的参与度远远不够。针对上述问题,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将进一步深化校区合作,力争真正达到校企双赢。具体做法如下:

(一)学院积极与企业联系,出资购买企业废旧设备(能够使用),增加学生实习、实训条件。这样学院可以节省资金,企业也没有浪费,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企业为学院购买实习、实训设备,设备产权归企业所有,学院进行使用和管理。学院除了本校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外,可以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还可以为企业进行一些简单的生产服务,达到双赢的目的。

(三)学院积极与企业联系,为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难题,也为企业输送了合格的职工,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学院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教、科研活动,通过教、科研的合作,既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又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达到双赢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院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已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达到培养高质量的应用性技能人才还相差一定的距离。今后我们将不断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优秀的学生,为学院的发展而努力。

铁道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2、《看透录取规则》选摘二 专业也偏“豪杰”“巾帼”

3、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方式的实践探讨

4、基于产业发展需求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探索

5、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研究

6、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

7、试述铁道工程施工中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

8、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工作偏差分析

9、“铁路轨道施工与维护”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过程论析

10、浅谈依托环行铁道试验基地组织中国铁路装备展

11、铁道信号联锁设备故障分析方法与处理要点研究

12、高职院校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整体课程改革的研究

13、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探索与实践

14、对电气化铁道通信防护设计的相关分析

15、高速铁道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模式研究

16、高铁,让幸福来得措手不及

17、永载史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

18、高速铁道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质量监控的探索与实践

19、工程地质与土工试验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20、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管理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21、铁道工程的建设风险和安全管理研究

22、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践行“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

23、“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4、企业参与的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开发与设计

25、技能大赛促进职业院校就业工作研究

26、《铁路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7、“政行校企”四位一体,促进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发展

28、“铁路轨道施工与维护”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9、轨道交通行业工程类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30、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

31、铁道工程施工中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思路分析

32、铁道工程施工技术工作管理的要点

33、浅谈铁道工程建设的风险与安全管理

34、增强高职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几点对策

35、技能大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促进就业的思考

36、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37、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新技术的发展

38、中职学校实行学段制管理初步研究

39、校企合作构建铁道工程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40、新时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实践探索

41、铁道信号设备防雷技术要点分析与研究

42、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教学初探

43、创建特色高职学院的理念与践行

44、基于示范性高职的铁道类专业内涵建设研究

45、高校: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不竭动力

46、高职铁道工程技术(工程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与实施

47、高职院校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工程材料》课程建设探究

48、手机交互式教学平台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49、东北解放战争中诞生的铁道兵部队

铁道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2、浅谈铁道工程建设的风险与安全管理

3、探究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新技术的发展

4、适应高铁发展需要,“做中学”培养轨道交通特色的创新土木工程人才

5、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6、试述铁道工程施工中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

7、关于铁路工务大修施工作业组织机械化提升探究

8、技能大赛促进职业院校就业工作研究

9、培养结构检算能力的高职课程开发与实践

10、铁道车辆电气设备的预防性维修策略探析

11、基于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慕课网络平台的构建

12、校企合作构建铁道工程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13、基于地铁道岔故障的行车组织浅述

14、VR技术在铁道工程认识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15、基于工匠精神的铁道工程技术专业1+X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6、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技术应用及其创新

17、铁道工程施工技术工作管理的要点

18、高速铁道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模式研究

19、“铁老大”特立独行60年

20、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1、现代学徒制实施背景下不同类型学生学习需求与教育对策

22、广西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3、高职院校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

24、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

25、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

26、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技能教学实践与探索

27、铁道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的维护技术研究

28、“铁路轨道施工与维护”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9、基于新工科理念重构铁道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0、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概况

31、铁道信号技术的发展方向分析

32、项目教学法在铁路轨道构造与施工课程中的应用

33、铁道工程施工中常见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

34、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教学初探

35、探究解放军史上撤销的军兵种

36、河南省新增10所高校

37、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设计

38、铁道信号微机监测维修及分析

39、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新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

40、幸运的143.5厘米

41、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探索与实践

42、《峰爆》:英雄皆凡人

43、浅谈大土木背景下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课程群的设置

44、基于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技能教学实践分析

45、高职铁道工程技术(工程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与实施

46、滕代远报告毛泽东请求保留铁道兵

47、铁道材料工程技术的进展研究

48、面向卓越人才培养的铁道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49、高职教育,稳就业的希望

上一篇:铁道工程专业论文下一篇:发表施工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