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创新范文

2024-05-01

科技教育创新范文第1篇

一、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既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又是面向全体的教育。 教育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认同学生的差异性。

一位哲学家说过,就像自然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不同的认知,不同的兴趣,不同的欲望、价值、潜能,所以有这些差异才有个性,有这些差异才见特色,有这些差异才见生动。当我们接受了学生的差异之后,接下来的就应接受学生没有差生这一理念。我们通常讲的差生就是考试差、分数差的学生。这样评价对教师可以理解,因为学校评估教师要分数、升学要分数、家长要分数,但对学生来讲是非常不公平、不客观的。人的表现行为和活动能力千姿百态、林林总总,把一个方面的差异,作整体判断对学生来讲这是蛮横无理的。

面向全体就是要正确理解后进生和觉悟生。

我们通常讲的觉悟是思想觉悟,实际上学习更需要觉悟。思想家把人的觉悟是分开来看的,觉是感觉,是直观的,悟是悟性,是思维。觉是别人的点拨,悟是自己的体会,悟是觉的结果,觉是悟的过程。过去所讲的“双差生”,实际上是后进生、差异生、觉悟生。人是多面性,每个人的才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例如钱钟书进清华大学数学考0分,被破格录取,后来却成为了学贯东西著作等身的一代大师。香港富豪李嘉诚小学没有毕业,由一个学徒工成为香港当今商界巨子。太平天国农民运动领袖洪秀全,参加清朝科举考试,考了17年连个秀才都没都考取,最后一场大病,病死四十天而复活,就讲天话说天书,说自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的兄弟,写出《警世良言》、《劝世良言》,他创立天地会,发动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历时13年而亡,创造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教育要面向全体就要因材施教。

悟性不一样,理解不一样,不能用统一的尺度统一时间去要求每位学生,中国教育圣人孔子,距今2500多年身处奴隶社会,他能开创我国平民教育先河。奴隶社会的教育分三等,一等是贵族,二等是平民,三等是奴隶,可孔夫子不按身份收学生,只要学生一心想学,他就接收,中国理学创始人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后人称为因材施教。平民教育是新时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特点表现在均衡发展和全民共享教育,封建社会政治家都能认识到善政不如善教,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面向全体讲的是面向少数不行,面向多数也不行,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用张艺谋的电影片名叫《一个不能少》。放弃一个或几个,对于这个班是一个,对一个家庭就是全部。面向全体不是教好不教差,教少不教多,而是要分级教学,分类指导,对待差异生要低标准,小起步,捕捉闪光点,扶植起步点,启发醒悟点,抓住巩固点,使学生的希望永不失落。

二、树立“人人能成才”的思想

1、什么是人才,从广义上讲就是在各行各业能创造性开展工作,并作出积极贡献的人就是人才。从教育上讲“合格+特长”就是人才,人才不等于英才和精英。英才和精英指的是极少数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素质教育的观点“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佛教上也讲人人有慧根,个个能成佛。人人有慧根讲的是人人都有成才的潜能和可能,都具有成才的条件。个个能成佛讲的是每个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成为三百六十行中的人才。

2、对人才要有辩证认识。对于人的不才还是大才,有用的还是无用,道教代表人物庄子用辩证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他说不材可能是大材,无用可能是大用。他讲了一个寓言故事。

一个木匠去齐国,来到曲辕这个地方,看出一棵被人稀烂为“神树”的树,树高有几十丈,树粗10丈,树枝可遮蔽数千头牛。朝拜的人络绎不绝,师傅经过这里看也不看一眼,这个木匠就跑过来问师傅:“我自拿起刀斧跟随先生,不曾见过这样壮美的树,而师傅却看也不看一眼,是为什么?”师傅说这是一颗没有用的树,用它做棺材很快就为烂掉,用他做柱子虫会蛀,用它的板子做船,船会沉,这是不取之材,无用之材。”木匠回到家后,这棵树给他托了一个梦说:你将用什么东西跟我相提并论呢?长果的树,果实成熟就会被打落,小枝被摧残,大枝被折断,所以常常不能终享天年,半途夭折,自身招来杀身之祸,而那些能用的树木,小的人家砍去做木棍,大的砍去做房梁,早就被人们砍伐了。而我正是被人们看作无用,才活了一千年,后来被人们看作神树顶礼莫拜,也正是我的无用成就了我的大用。 《舟舟的世界》也是一例说明,武汉一个男孩舟舟,今年26岁,是个先天智障,他的智力水平相当于

三、四岁的儿童,而且一直停留在这个水平上。但是他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世界,那就是他的音乐世界。舟舟在音乐指挥上是一个天才。他父亲在武汉歌剧院工作,他从小生活在这个环境里,这个环境对他来讲,不是一种知识学习,不是音乐培训,而是一种肌肉记忆生命灵性的浸润过程,这种生命灵性与艺术之间不经意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一位艺术天才。他在全国家喻户晓,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台声鹊起,这种无用也产生了大用。

这些寓言和故事对我们教育工作者也非常有参考价值,我们看学生有没有出息,有用没有,重在看成绩,看考试,看眼前,没有从大用的角度看,没有从长远看,所以我们有少数教师对好坏学生经纬分明,个人喜好善恶溢于言表。苏东坡就有句人生感言:“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也不少。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主要看今后自己如何去创造,如何去发展。

三、理解“儿童学习不需要分数”的思想

“儿童学习不需要分数”是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提出的观点,他认为注重儿童学习的分数,会扼杀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儿童失去快乐的童年。我在这里提出的这个观点,目的是矫枉过正,主要是针对我们有的学校和教师,把考试看作高于一切,把分数看作高于一切,不去全面评价学生,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1、以分数论英雄。学校里有分数高低之分,但校门外没有分数之分,社会上有二本书,一本是“有字书”,一本是“无字书”,而且“无字书”是生活大部头,社会看重的是能力、贡献。通过社会学家的深入调查,一个成功的人智商只要20%,而情商占80%。何谓情商,就是人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是具有亲和力、吸引力、凝聚力、号召力、人格魅力的总称。讲的是个人的品行。万事德为首,孔子把德与才作了一个比较,“讲德胜才者为君子,才胜德者为小人。”这一观点虽然有些偏颇,但是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品德都是非常重要的。现在认为无德者为危险品,无智者为次品,无体者为废品,谁也不会用危险品。我们现在中小学生的特点是:生理成熟提前,心理成熟滞后,人机交往能力强,人际交往能力弱,自尊心极强,自控能力较弱,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任性自私,固执专横,缺乏自信。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去化解,去矫正。

2、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现在有人总结我们的教育,用僵化的知识来驯化和奴役学生,逼迫学生像喝苦药一样吞下课业的苦果,让学生生活在考试的海洋中,囚禁在题海的牢笼里,学生说翻开所有的教科书,只有几页是欢乐,通篇都是痛苦。学生感受到自己有吃不完的苦,受不尽的罪,就像生活在万恶的旧社会,把把都是辛酸泪。

3、导致学生与教师的情绪对立。现在在学生中流行《是我歌》说“书包最重的是我,作业最多的是我,每天起得早的是我,睡得晚的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还有一首对应的《是你歌》说:“骂我最多的是你,打我最多的是你,是你是你还是你。”

一名同学在学校受压抑,老师不喜欢,同学不理会,也就是上帝不爱,佛祖不收,舅舅不疼,姥姥不爱,自己决定辍学,走前在黑板上写了首打油诗:“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就回家住。”这些发泄都是学生与教师和家长对立情绪的反映。

现在我们有的小学和初中还在实行学生考试分数公开排位,这种倒行逆施的方法,是赤裸裸的应试教育的表现,是和当代素质教育叫板,是对学生心灵摧残,特别是对后进生,使他们在学校成了过街老鼠,见不得人,使他们的自尊、人格和耻辱一点一点丧失。常言说:没有耻辱的耻辱是人生最大的耻辱。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指出在“仁义”两个字掩盖下的杀人,可能这就是一种。孔子有句名言在提醒我们“善不积不足以成名(不会远扬),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恶一点点积累就会败身,再过十年、二十年我们回过头来看这种做法,可能谁都会认为是幼稚和残忍的。善待别人等于善待自己,帮助别人也等于帮助自己,所以我们教师要善待学生帮助学生,你把学生看得有多重,你在学生心中就有多重。 以上这些问题的产生责任不能完全在我们教师身上,高考是全国组织的,中考是全省,小考是县里组织的,考试这根指挥棒不倒很难救学生于苦海。但是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我相信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一定不会长久。现在韩国和一些西方国家也都取消了高考,按等级录取分为九等入学。山东一所初中在试行“零作业”,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说“不”。但是作为我们的学校和一线的教师一定要觉醒,我认为不是考试成绩好的老师就是好老师,也不是考试成绩差的就不是好的老师,学校与教师不要过于看重分数、看重考试,不要把学生当作物件、当作考试的工具、当作知识的容器,要看重学生,要善待学生、关爱学生,尽力而为想方设法还学生一个欢乐的童年,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座关爱慈祥的丰碑。

四、树立爱学生也爱学生缺点的思想

爱学生就是要在感情投入上做文章,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技巧和全部奥妙就在于热爱每一位学生。”无爱不言教,“爱就是一份严格的水加九份盛情的蜜。”小孩天性好动,无拘无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人,没有假象和做作,成人经过社会改造,已成为社会的人,可以说失去自然人的本色,而小孩没有经过岁月的磨砺,所以他们总是自然而然的,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小孩犯错上帝也会原谅。”冰心说过一句名言:“世上没有一朵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小孩不可爱。”我们要善待学生,包容学生的错误和缺点,像“爱如白纸”故事中讲的那样,把一个人的缺点看成是白纸上的一个污点,或者看成美女脸上的一颗小痣,这样才能热爱学生的一切。

如果你爱学生你就要爱他的整体,爱他的好,也爱他的坏,爱他的优点,也爱他的缺点,这才是大爱和真爱,就是过份一点爱也无罪,爱也有功。

1、爱学生,要允许学生犯错。学校是一个允许出错的地方。因为他们涉世不深,没有正确的认识事物和判断事物能力,还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德国伟大哲学家黑格尔对人的认识过程有一个“正反合”理论,他说人的童年是正的开始,他们认为太阳是温暖的,花儿是鲜艳的,人世间是美丽的,到了二十岁进入社会,认识走向反的一面,认为社会是黑暗的,人是自私的,一切都是虚假的,进入三十岁就是合的一面,认为社会不是那样黑暗,也不是那样清明,人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坏,也不是那么好。实际上是深入了这个社会,接受了这个社会。我们的教育始祖孔子,从心态上把人也分了几个阶段。他讲人三十而立(讲内心稳定),四十不惑(懂得取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是人生最精彩的阶段),五十知天命(不怨天忧人,不为外物所动),六十耳顺(就是什么话都听得进去,什么事情都看得惯),七十而从心所欲(就是可以理解、包容、同情一切正确或错误的人和事),所以说人生没有多余的路,一路风尘一路收获,作为教师不要要求学生是一个完人,十全十美的人。

2、要宽容学生。宽容是感化学生的良药。要有一种有容乃大的儒学精神,北宋有位佛印大师,他心好、脾气好路人皆知,有一次和一个泼皮同行,泼皮听说佛印脾气好,怎么骂他都不会还嘴,所以同路的三天就骂了佛印大师三天,尽找一些最难听的话骂,骂了三天大师都不还嘴,反而发笑。泼皮实在想不通,就问佛印大师人家骂你怎么不会生气。大师说当你送一样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怎么办?泼皮说那就拿回去。那不就好理解了?因为你骂我的话我不放在心上,我不接受我生什么气,在我心中认为你在骂自己,所以有时会发笑,泼皮听得目瞪口呆。还有个“一言救世界”的事例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位母亲到幼儿园参加家长会,老师说她儿子好动,坐不住,可能有多动症,回去后母亲对儿子说老师说你原来只能坐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有进步,儿子非常高兴,以后就改了许多。参加儿子小学家长会,儿子排名40多名,也就是后几位,老师说怀疑你的儿子有智力障碍,回去后母亲对儿子说,老师说你不笨,只要你用心一点能超过你的同桌(21名)。参加初中的家长会,老师说你儿子考重点没有希望,母亲说,老师说只要你再加一把力考上重点有希望。初中毕业考上了重点中学,到了高中儿子更加自信,高考录取清华大学,拿到通知书儿子突然抱着母亲痛哭,说我知道我自己并不聪明,老师在家长会上说的话同学都告诉了我,可是天下只有你宽容和欣赏我。我们的教师要有度量,要学会宽容、学会欣赏,这样才能热爱每一位学生。

3、爱学生要真心实意地爱。讲真心实意就是发自内和肺腑的爱,不是逢场作戏,虚情假意。现在把一种以爱的行为方式去控制别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称为“非爱行为”也叫“非爱掠夺”。比如我们家长要求小孩三岁背唐诗,四岁学弹琴,五岁学舞蹈,六岁学画画,七岁学外语,我们的教师补课,增加课外作业,加重学习负担,要求学生考100分,前几名,拿一等奖等等。这种以爱的名誉强求学生或孩子做自己想要做到的事情都是非爱行为。讲真心就是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李广射虎)。这里有一个“见心见性”的故事,也是苏东坡和佛印大师的故事。苏东坡与佛印经常在一起打坐论道,在论道时总是败在佛印大师手下。有一次两人在一起打坐,苏东坡心情非常好,就问佛印大师你看我打坐的样子像什么,佛印说:“你好庄严,就像一尊佛。”佛印问苏东坡你看我像什么,苏东坡说:“我看你就像一堆牛屎。”佛印大师无言以对。苏东坡这次赢了心里非常高兴。回家后就把事情经过讲给妹妹苏小妹听,苏小妹听后说哥哥你输了,而且输得很丢人。苏东坡一听说为什么?小妹说佛法里讲的是一种心境,喜恶美丑由心而生,佛印大师的心像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里像牛屎一样,所以看大师像牛屎。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羞愧难当。“心诚千般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一位思想家总结人生成功过程说:“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命运从一个人的心态开始,经过自己日常行为和生活习惯,来形成自己的性格,最终由性格来决定自己的命运。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生的成功是性格的成功,人生的失败是性格的失败。

心态是一个人内心的自然表露,假的终究是假的,真的才会感人,性格是一个人的亲和力、号召力的体现。今天我们在座的各位要把想把握自己的命运,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要想获得家庭的幸福,我送你们四个字“修心养性”。

所以我们对待学生要有真爱、大爱、博爱,用真诚敲响学生心灵的晨钟,用爱心撑起一片蓝天。

五、树立“无恐惧教育”的思想

实施“无恐惧教育”指的是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创建儿童成长的乐园。

1、实施“无恐惧教育”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胜于良好的教育: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霍懋征女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北大要她留校任教,她决意去教小学,81年在北京市统考中,46人中44人是一类文(一等奖),剩下2人二类文(二等奖),平均分97.46分,在全国放出卫星,她的育人方法就是平等友好、激励、赏识。从教60多年没有向学生发一次火,没有向家长告一次状,没有惩罚过一次学生。可以说她创造了教育神奇,是真正的教育大师。

高压紧张的教育环境会造成学生思想障碍,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达不到预期效果。韩非子有“狗猛酒酸”的故事也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宋国有一位卖酒的人,酿制的酒非常好,飘香十里,价格也公道,为人也诚实。可是就是酒卖不出去,放的时间一长酒就变酸了。他去请教一位道长,道长想了很久,也作了各种各样的假设,价格高不是、质量不好不是、态度不好不是,最后问他养没养狗,他说养了,问他狗凶不凶,他说凶。道长说就是因为你家狗猛才会酒酸,他回去把狗关起来以后,生意就十分红火。所以教育也需要宽松和谐的环境。

2、实施“无恐惧教育”要学会微笑。(学员开心笑一次) 微笑是人类最美丽的表情之一。微笑是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不懂微笑就不懂得感情表露,不可能成为一个亲切可爱的老师。一个期待的眼神可能催生一个牛顿,一句鼓励的话语可能会造就一个爱迪生,“好言相劝三冬暖,恶言伤人六月寒。”原国家文化部长高占祥写了一首《微笑歌》。他说,人类不能没有春光,生活不能没有微笑;脸上多一份微笑,人间少一份争吵;家庭多一份微笑,生活多一份美妙;夫妻多一份微笑,恩爱多一份情调;朋友多一份微笑,财源多一条渠道。微笑是处世的法宝,有的教师从来都没有微笑这一表情,这根神经基本报废,有的学生怀疑自己的老师会不会笑,所以在这里我特意提出,老师不要吝啬你的笑容。老师的微笑能给学生传递温暖、亲切、关怀和友好,能给学生激励和鼓舞,能缓和紧张的气氛,也是我们教学技巧上的一个法宝。

3、实施“无恐惧教育”要做到不体罚学生。 当前我们虽然明令严禁体罚学生,但体罚学生的事还是时有发生,也经常有家长到局里告状,我们有的教师经常责骂、嘲笑、挖苦、体罚学生,这种现象被称为教育中的“冷暴力”。我们有的年青教师一天不体罚学生就感到心里不舒服,还振振有词地说:“要文明其精神,必须野蛮其体魄。”把学生看作是自己可以随意发泄的对象。这是与当前的道德和法律所不相容的。去年法制报刊了内蒙古一位中学生自杀的消息:一名中学教师对班上一位成绩较差的女同学非常不满,经常讽刺、挖苦、嘲笑,使该同学对语文教师产生怨恨,该同学一直想报复老师,可又无法下手。有一次语文老师在教室走来走去读课文,她趁老师反背的时候用钢笔洒了一点墨水,老师问她为什么洒墨水,她不作声,老师说还洒了四滴墨水,学生只承认洒了一滴,老师愤怒地说:“看你就像个人渣”。学生受不了这种打击回家后上吊自杀,留下遗书说我要用死来捍卫自己的尊严,来证明我只洒了一滴而不是四滴墨水。可以看出现在学生自尊极强,内心脆弱,受到一点委屈就像皇帝受人欺负一样难过,舍得放弃自己的生命。不知道生命如此脆弱的道理。从教师来看应主动调和师生关系,不要激化矛盾,伤人的言语也有违师德,孩子是夸大的,而不是骂大的,要多帮助、多表扬鼓励,给他信心和勇气,使孩子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要有意开展经受挫折教育,苦难是生活中最好的老师,“老鹰求生”的故事说明了这点。

4、实施“无恐惧教育”要善用惩罚和批评

有人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但是惩罚不是体罚,不是打骂,不是挖苦,而是心灵的呼唤,让学生自己认识行为的危害,并且能主动改正错误。

惩罚要讲究方法:不能罚站、写作业、写检讨、罚款等,甚至更恶劣的方法。魏书生把写检讨改成写说明,看起来没什么不同,但实质大不一样,一个是由教师断定学生有罪,学生屈从于压力不得不写,其内容只能认错。写说明是由学生自己良心“裁判”自我观察、自我反省、自我批判,一个是口是心非,一个是触及灵魂、刻骨铭心,效果大不相同。 有一个家长让孩子“钉钉子和拔钉子”的故事,也是一种方法。还有其它方法,唱一首歌,讲一个故事,读一段课文,做一件好事,画一张画,还由许多方法希望我们教师在实践中摸索。总之,对待学生好心做错事要表扬,无心做错事的要鼓励,有心做错事的要批评,但批评要就事论事,要用良言,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并能主动改正错误。

六、树立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的思想

科技教育创新范文第2篇

息科技学院分数线

一、 学院概况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是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举办、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 学院毗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花江校区,依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科、专业优势以及优质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资源,已逐步发展成为以工为主,信息学科优势突出,工、管、文、法、艺术等学科协调发展,有一定特色的普通本科院校。 校园环境幽雅,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施配套齐全,办学条件优良。 学院占地面积560亩,现校舍建筑面积13余万平方米,建成后校舍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 学院根据国家及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开设专业,贴近市场。 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通过加强与相关产业、行业和部门的联系,广泛建立教学、科研、实训基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8至2013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超过93%。 2009至2013年,学院四次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评为“广西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2010-2013年,学院连续四年荣获“广西高等学校安全文明校园”称号。 学生公寓和食堂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广西高校示范性标准化学生公寓”和“广西高校示范性标准化学生食堂”。 2014年我院面向全国二十四个省市招收通信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工业工程、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英语、商务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社会工作等28个专业。

二、办学类型: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

三、办学层次:本科

四、办学形式:全日制

五、校址:广西区桂林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花江校区

六、录取要求

1、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的学生;

2、外语考试语种:公外为英语,非英语语种考生慎重报考;

3、考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

七、录取规则

1、学院的招生录取工作实行教育部规定的“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贯彻 “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2、学院根据各省(市、自治区)招生考试院投档的考生分数(含各类加分)从高到低,并对考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3、学院艺术专业考生按照60%(专业课成绩)+ 40%(文化课成绩)的总和分,依次从高到低依次择优录取。 若专业成绩并列,则按文化课成绩择优录取。

4、学院招生实行计算机远程网上录取,按理工类、文史类、艺术类分类录取。

5、江苏考生采用“先分数后等级”的录取办法。

6、往届生的录取与应届生一视同仁。

八、收费标准根据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有关规定及实际办学成本,本着以支定收的原则,确定收费标准。 非艺术类专业学费为15000元/生·年(其中商务英语学费为14500元/生·年),艺术类专业学费为18000元/生·年,当年新增专业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物价局核准的学费标准收费。 住宿费为1200元/生·年。 若因各种原因办理退学,学费按月办理退费手续。

九、学历、学位证书 学习成绩合格者,按教育部有关规定颁发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本科毕业文凭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证书。

十、奖助措施 我院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 为激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院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科技创新奖学金、考研奖学金、社会实践奖学金及各种单项奖等多种奖学金。 学院设特等奖学金10000元/年,

一、

二、三等奖学金分别为6000元/年、3000元/年、1500元/年,国家奖学金为8000元/年,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5000元/年。 十

一、本章程适用于我院普通本科招生工作,由学院招生部负责解释。 十

二、通讯地址:广西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花江校区邮政编码:541004联系人:陈老师、梁老师电话:0773-22305

51、22305

52、2230050传真:0773-2290532;2290530E-mail:xkzs@guet.edu.cn桂

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二O一四年三月二十七日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重点专业: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全景地图: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历年分数线: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报考指南: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招生计划: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人气校友:

科技教育创新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创新驱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高技能人才流动工作站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05-0012-05

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涵与意义

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推动整个世界向前发展的核心力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通过知识、技术、信息等要素的投入,是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知识创新等各种创新的综合协同[1]。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对全面激发创新动力和创新活力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是首次提出以创新为首位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十三五”谋篇布局,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016 年 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要求各地区和部门结合实际状况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总结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成果(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的同时,再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就是要深化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和变化,以全球的视野谋划和推进自主创新,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

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与发展

(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

职业教育集团是指由1个或多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组织、团体、协会等牵头协调,其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组织、团体、协会参与建设,以契约、资产等形式为联结纽带,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2],按平等原则组建而成的跨地区、跨行业、综合性、多功能、多层次、非营利的社会组织。一般情况下,各成员单位原有的管理体制、隶属关系、人事关系、财政渠道等不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为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以职业教育集团为组织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在办学层次、专业布局、教学业务、科研开发、质量监控、技术攻关等方面实行相对的统一规划、管理和考核。在师资、实验实习设施、实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课题研究成果、教育信息、产教融合及校院联办、校企联合等方面,实现成员单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优势、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

(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作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协同多方利益相关者的一种办学行为,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模式创新[3]。它始于上世纪 90年代,经过 20多年的探索,其数量、规模均取得积极发展,办学成效逐步显现,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一是数量增长快速。成立于1992年的北京蒙妮坦美发美容职业教育集团是我国第一个职业教育集团;至2008年底,全国累计成立职教集团257个;截至2017年9月,全国建成约1300个职业教育集团[4]。二是规模持续扩大。据2014年统计数据,已成立的1048个职业教育集团,基本覆盖了全国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全国主要行业和三大产业;1048个集团共有成员单位46400家,平均每个集团有44家单位。其中,参与职业院校8330多所(本科院校180多所),参与集团企业23500多家,政府部门1630个,行业组织1680多个,其他组织机构1450多个[5]。三是内涵不断提升。经过 20余年的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已从最初的数量规模扩张向内涵质量提升转变,在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推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促进技术技能积累等方面成效显著。四是政策相继出台。国家高度重视集团化办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2002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2004年,教育部等7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鼓励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实行合作办学。2005年,《国?赵汗赜诖罅Ψ⒄怪耙到逃?的决定》首次提出,鼓励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开展集团化办学。2014年,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均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15年教育部专门出台《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同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出台,提出探索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集团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6]。

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创新实践

(一)背景介绍

江苏化工职教集团(简称集团)成立于2006年,是在江苏省教育厅和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的指导下,由代表江苏化工行业和化工职业教育水平的数十家企业、职业院校、研究院所、化工园区等单位组成。集团遵循“共建、共享、共赢”准则,充分利用集团成员各自资源优势,创新合作体制机制,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区域内教育和经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努力服务科教兴省和“两个率先”战略,满足江苏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技能化工人才的需求。集团成立了4个工作委员会,分别指导教学、就业与培训、产学研合作和对外交流工作。集团自成立以来,以集团章程为指导,借助集团平台,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先后组织开展江苏省化工类对口单招技能考试、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国化工类技能大赛与师资培训等工作,提升了集团服务发展方式转变、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服务促进就业创业、服务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等能力。

国家级南京化学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化工园区)为全国第二家获批、江苏第一家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化工园区形成以石化、碳等两大产业链为主要支撑,新材料、生命科学与高端精细化工为重要内容的现代化工产业体系,园区规模、产业发展与区域集约开发水平位居全国同类园区前列,成为江苏省石化产业整合与提升的重要载体。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提档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需要培养能服务“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和倡仪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政校企只有加强合作、优势互补、产教融合,才能更好地培育出满足?^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优质职业人才,促进就业创业、技术进步,为国家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动力支持。在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的基础之上,建立高技能人才工作站,见图1,可以作为国家经济升级版人才培养梯队建设的一个有效补充,完善人才培养序列,切实解决“人才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校企间高技能人才的有效供需对接与合理流动,降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益。

(二)实施过程

2015年4月,江苏化工职教集团与南京化学工业园区管委会共建“高技能人才流动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集聚集团内企业、院校优质资源,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产业链与教育链对接为目标,以政校企合作为支撑,发挥线上线下(O2O)联动的信息化优势,构建职业学校、企业、O2O平台间信息互动、资源整合、项目牵引的高效运行机制,通过集中对接就业、依需定向培养、知识技能提升、科技研发服务、协同创新发展、人才交流共享等途径,致力于人力资源集约化培养、就业、开发、使用,加强协同创新,提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水平,服务现代职教体系构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合作发展。

项目的总体运行模式为“一个平台、两个主体、三大场域、四大功能”。

“一个平台”――建成线上(高技能人才流动工作站的官方网站)和线下(高技能人才流动工作站驻园区办公室)的互联网+协同育人与创新平台。

“两个主体”――在化工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协调保障下,学校牵头的江苏化工职教集团与南京化工园区内企业相生相伴、共生共长,探索“互联网+”时代学校、企业产学研用结合共进“1+1>2”的长效机制。

“三大场域”――校企依托彼此需求而合作设计的项目主要在企业、学校、政府行政服务部门等三大场所区域实施,形成以高技能人才流动工作站为枢纽,以校企互设的专家(教授)工作室以及园区主导支持设立的园区校企合作服务中心为基本点,校企专职工作站联络员为支撑的校企合作互动网络化结构。

“四大功能”――校企依托高技能人才流动工作站,针对企业转型升级对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开展多方位、多形式、深层次合作,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着眼,从招聘就业、协同育人、实习实训、知能提升、协同创新、人才交流、科技服务等环节入手,着力将工作站打造成高技能人才的“蓄水池与就业平台”“孵化培育基地”“开发储备基地”和“协同创新基地”。

(三)特色创新

1.政府全力推动

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制度化资源支持。化工园区管委会贯彻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要求,积极落实政府对现代职业教育的推动责任,在与江苏化工职教集团签署政校共建工作站协议后,将工作站建设纳入重点工作,着力营造制度环境、制定发展规划,定期组织校企开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讨,面向企业专题宣讲政府购买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训成果以及政府对企业职工上岗、初级、中级职业技能培训予以补贴等人事政策,解读“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等参与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和社会责任,促进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紧密对接,满足了新常态下区域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发展方式转变对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

2.健全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顺利推进需要政府和院校以服务的姿态做好保障工作。政校双方联合成立工作站领导小组和工作站,合理规划、目标管理、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并切实做好工作站驻园区办公室人员、场地、经费的落实工作。为便利企业和学校顺畅对接沟通,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专门腾让出一块场地,协助江苏化工职教集团设立了工作站办公场所,以及可同时接纳近300名企业员工、职业学校教师进行培训学习等活动的多功能化工园区校企合作服务中心,深受校企欢迎。

3.创新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能否取得实效,还取决于职业学校能否正确把脉企业的现实需求、建立能使企业便利享受学校各项服务的良好运行机制。校企将高技能人才及创新成果、培养平台载体、科研项目等供给与需求信息在网站集中规范发布,减少企业寻求人才与技术资源的时间、体力、货币等成本,也为职业学校服务社会、获取企业支持提供便捷通道,亦为企业提高行业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创设载体。校企落实专职网站管理员(联络员)负责发布招聘就业、协同育人、实习实训、知能提升、协同创新、人才交流、科技服务等供给与需求的相关信息,并根据本单位发展需要择取有用信息,在必要时辅以工作站办公室的帮助,以项目化形式接受服务或提供服务,形成从线上到线下互为补充、联动一体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运行机制。

4.强化资源共享

校企合作的核心在于给企业提供及时、丰富可选、优质的人才与技术等资源。工作站的建立弥补了以往校企合作中信息相对封闭、不对称、共享度不高、资源利用率低的不足,借助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形成从“一对一”到“一对多”“多对多”的转变,便于职业院校与企业共享人才、技术、管理、设备等各自发展所需资源,通过优势互补确立了多元比较优势,形成高校联盟、企业家联盟、校企共同体,抱团发展、互利共赢,更好地培养出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增强了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突出互利共赢

职业学校必须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为根本路径,以产教融合为生命线,以校企产学研用合作为抓手,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合作现代化,把好区域企业发展脉搏,时刻关注企业发展需求,与区域企业同频共振,同呼吸、共命运,变“企业能为我们做什么”思维为“我们能为企业做什么”思维,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坚持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坚持创新驱动,才能获取更多的优质办学资源,实现院校自身又好又快发展,使职业教育吸引力显著增强,进而激发企业积极关注并主动参与、支持职业教育事业的热情。

(四)服务能力与运行成效

1.建成高技能人才“蓄水池与就业平台”

借助工作站信息平台,江苏化工职教集团与园区紧密合作,根据园区人才需求预测,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接,产业链与教育链呼应,建成园区企业“高技能人才蓄水池”,及时解决企业的用工缺口问题。

2.建成高技能人才“孵化培育基地”

合力共建现代化工人才培养立交桥,内部优化中职高职衔接,外部推动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沟通,紧抓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实施中职―高职―本科分段培养(“3+3”“3+2”)、对口单独招生、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和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训、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企业职工在职学历提升等项目,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后岗位适应期缩短,化工园区企业员工素质整体提升,集团化办学影响力显著增强。近两年,集团年均为园区企业职工培训达11000人次以上,学历教育达400人次以上。在共建专业、订单式培养人才的基础上,集团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化工装备技术专业等重点建设专业与园区企业合作开展校企“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3.建成高技能人才“开发储备基地”

园区企业和职业学校开展员工互聘互兼、互培共育活动,重点以专家(教授)工作室、校企实验室等平台为载体,促进了人才流动共享,加强校企管理骨干、企业技师和学校骨干教师的培养与储备。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机械厂常年服务于区内扬子石化、扬子巴斯夫和南化集团公司,是园区企业机械设备的应急维修基地。企业经常有大型进口机械设备维修业务,如果靠进口国外零部件,等待周期长、停车损失大,而学校机械厂承接维修任务,仅靠学校现有的技术力量又无法满足要求,为此,学校从附近企业引进了大型压缩机主要零部件磨损修复技术、转子动平衡及修理技术方面的专家进校设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担任机械厂的维修技术顾问,及时解决了国外核心设备零部件制造、修理的技术难题。同时,还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载体为园区相关企业培养了大型设备维修的技师5名和高级技工8名,舒缓了园区化工装备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情况。2016年,在工作站的协调组织下,园区内知名企业红太阳集团长江涂料有限公司等企业成为学校的“师资培训基地”,学校选派多名一线教师进企业挂职“访问工程师”,进行企业内研修,提高工程实践和动手能力。

4.建成高技能人才“协同创新基地”

园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专家及集团学校的教授组成专业团队在园区和学校互动交流,聚焦企业技术难题,共同开展科技研发、产品升级,实现协同创新。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与化工园区内江苏和成新材料有限公司牵头组建了协同创新工作小组并联合成立了有机光电新材料联合实验室,共同解决化工园区企业有机光电材料及其中间体的路线设计与工艺优化、医药中间体的设计与工艺优化、低温反应、无水无氧反应等合成新技术的研发等问题,协助企业完成国家及地方政府基金、知识产权的申报工作,并联合开展学生实习实训指导、企业职工技能培训等工作。学校“节能测控应用技术工程中心”在学校科创园注册成立南京六耘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组织创新将自身技术或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生产力,为化工园区企业用户提供电气及自动化项目改造、设备状态检测等多种专业技术服务,在服务周边企业中求作为,在反哺教学方面求实效。该中心成立近2年来,为化工园区内包括兰精(南京)纤维有限公司(Lenzing)、纳尔科(南京)工业服务有限公司(Nalco)、南京扬子伊士曼化工有限公司(YEC)等知名跨国企业客户提供了进口设备国产化改造、设备控制系统改造、电气节能改造、设备状态检测等十多个项目的技术服务,完成项目累计金额60余万元,为企业客户创效(节约)数百万元。

(五)发展展望

提高服务发展方式转变、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服务促进就业创业、服务职教体系构建等四个方面的能力是时代赋予职教集团的重要使命。江苏化工职教集团与南京化学工业园区管委会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合作共建工作站的实践证明,在政府的支持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增强办学动力、促进校企间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重大举措,有利于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随着工作站的运行机制逐渐完善,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空间必将进一步得到拓展,合作发展的水平必将进一步得到提升,有力支撑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胡勇,乔元波.诸种商业模式与创新驱动的关联度[J].改革,2016(6):69-78.

[2][5]中国职业技术学会.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报告[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6:19.

[3]王玉龙,刘晓.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历史、现状与发展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0):62-66.

[4]教育部.介绍从数据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有关情况文字实录[EB/OL].(2017-09-28)[2017-12-11].http:///jyb_xwfb/xw_fbh/moe_2069/t20170928_315537.html.

[6]?S跃,郭静.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92-96.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School-running Mod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under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Cui Binghui

Abstract The proposal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has sparked innovation vitality and creative potentials of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School-running mod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which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nd rapid progress in quantity and scale, is an original research of China. Jiangsu Chemical Industry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JSCVEG) and Management Committee of Nanjing Chemical Industry Park has jointly established a mobile workstation for high-skilled talents. Taking innovation-driven program as the lead and targeting on the joint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chain, the workstation constructs a high-efficient cooperative and innovative education mode with information sharing, resources integrating as well as program leading among vocational schools, enterprises and online to offline platform, thus transforming the service development mode and promoting a win-win cooperation.

Key words innovation-driven;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school-running mode; mobile workstation for high-skilled talents

科技教育创新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开展教育创新、教学创新、管理创新、科研创新,创建创新型校园,培养创新型教师和学生。

二、充分认识开展创新教育的巨大意义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根本因素。知识经济的兴起对于我们来讲,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答案只有一个: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校开展创新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合格人才有着巨大的意义;开展创新教育,对于改变教师的教育方式和专业发展方式,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样具有特殊的意义。

三、开展教育创新的内容

教育创新、教学创新、管理创新、科研创新

四、开展教育创新的原则

与时俱进原则、科学规范原则、针对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适用性原则。

五、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学校成立创新教育领导小组和创新教育研究小组,分别负责创新教育的领导工作和研究工作;制定不同部门、不同人员在创新教育开展过程中的具体职责。

2.建立健全创新教育工作制度

学校将针对创新教育工作制定出具体可行的保障制度、研究制度、奖励制度、人才培养制度、成果整理申报制度、效果检测制度、科研制度、奖励制度等工作制度,为创新教育的开展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

3.建立创新教育目标责任制

实行人人制定工作目标和措施,学校审批、检查与考核的机制,并将落实情况纳入教师考核与奖励,作为教师评优选先的依据。

4.开展创新教育科研

选择符合实际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开展扎实的研究工作,争取良好的研究效果,为全校创新教育的开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5.责任分工

科技教育创新范文第5篇

[摘 要]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载体。明晰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概念,深入分析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特征,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可以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知识创新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重要任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大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目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形式与有效载体。[1]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培养一批素质优良且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所用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成为目前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概念

目前,国内学者从组织形式、创新过程等不同视角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进行定义。陈洪根[2]认为,大学生创新团队是指以课题研究组、创新实验小队、项目组等形式存在的大学生科研型群体组织,具有自组织性、自发性、自主性等特点;郭孝锋[3]则强调协作过程及成果,他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是大学生为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实现特定或非特定学习与科研目标,以团队形式实现相互协作、共同进步,最终产生有一定价值成果的群体组织。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首先应是一个学术团队,以一个学术领导人为核心,同时还有一群拥有共同学术目标、交流通畅频繁、能够相互协作的大学生。[4]

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是指由技能互补的大学生及研究生组成,有共同学习或科研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开展创造性、创新性研究活动,并产生一定价值成果的群体组织。团队目标是通过团队合作,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提高协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这样一方面能够产生一定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能为将来其独立从事创造性、创新性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特征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协作开展创造性研究活动。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属于一种典型的系统,团队成员在系统内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系统的结构。该系统具有开放性、内聚性、竞争性、多维性、成长性及交互性,团队成员间的协同创新程度直接决定了本团队科研创新绩效。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具备以下特征。

(一)目标明确

对于任何一个团队而言,明确的目标是团队组建的基础条件。明确而又具备指导性、可实现性的目标,是凝聚团队成员、协调团队活动、提高团队效率、保证任务完成效果的指路明灯。[5]

(二)团队成员多元性

作为一个开放性组织团体,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年级、不同的学科专业,拥有差异化的知识结构,每个成员在团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团队成员多元性还体现在各个成员的优势与劣势、特长与缺点各有不同,性格各异,进入团队的初衷与愿景差异显著。

(三)团队交互性

一方面,团队交互性体现在人员的自由流动上。由于科研任务具备阶段性,受不同学生学籍年限所限,团队成员的组成在团队生命周期内会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团体交互性体现在团队内部的交流开放性上。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系统内定期有组织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共享学习资源,有利于团队成员间开放的姿态与心态的形成,能促进团队成员进行多维度、交叉性的交流和探讨。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团队成员知识结构

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是科技创新团队创新的基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由不同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学生组成,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对解决复杂、交叉问题至关重要。同时,要想获得创新性、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必须具备学术创新相关的基础知识,成员个体自身的知识结构会对团队创新产生重要的影响。[6]

(二)团队学术氛围

良好的学术氛围是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创新思想的来源。良好的学术氛围包括学术自由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学术自由是学术创新的基本原则,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能够鼓励团队成员积极进行学术交流。宽容而严肃的学术批评空间,勇于向学术权威提出不同看法的态度,是大学生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动力源泉。

(三)激励措施和制度保障

缺乏激励机制与环境,难以培养出杰出的创新人才。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而言,有效的激励措施是其开展协同创新活动的牵引力,而科研场地、经费以及团队内部的管理制度是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运行的基本保障。

四、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策略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团队目标

根据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结合团队成员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愿望与能力等,通过集体讨论,提出符合实际情况而又必须通过努力奋斗才能实现的目标。确定团队目标后,还应把团队目标进行细化分解,确保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明细目标、承担的任务,让每个成员都知道自己在实现团队共同目标中扮演的角色与地位。

(二)创造良好的学校创新环境与学术氛围

高校应鼓励创新的校园文化、优势与特点鲜明的学科布局、自由探讨的学术气氛,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学校应通过宣传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逐步建设崇尚科学与创新的校园文化。在校园内通过举办学术讲座、搭建公共交流平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等,加强学科背景与专业方向不同的学生间的学术思想碰撞与交流。合理的学科布局可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深厚而宽广的基础条件,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又可为大学生捕捉创新点提供机遇。高校应加强学科群的建设,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比较合理的学科体系。

(三)确保团队结构合理、队伍稳定

在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时,管理部门应适当介入,这样一方面能帮助团队优化年级分布,在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背景与个人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尽可能组建一支年级梯度分布合理、协调性好、互补性强、生命力持久、相对稳定的创新团体体。另一方面,管理部分应尽量保证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具备互补性,尤其应以本校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学生为主力,以本校优势特色研究方向吸纳不同学科学生参与进来,瞄准学科前沿,优势学科带动、多学科参与,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可持续发展。

(四)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内部知识创新机制

1.营造团队内部知识共享氛围。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而言,组织内部成员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信任程度、目标差异都直接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内部知识共享的意愿与态度。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内部有必要建立起通畅的知识共享渠道与机制,推动团队内部形成相互信任、志同道合的知识共享文化。

2.完善团队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转移机制。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主要体现为团队成员智力、创造性和思维方式的协作。由于团队成员间知识结构、学科背景不同,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在团队成员间的有效转移能够提升团队整体知识水平。完善的知识转移机制包括研究目标的可实现性、知识的复杂性、团队交流机制的通畅性、团队共享文化、成员知识转移意愿及知识转移氛围等。

(五)建立公正、有效的激励机制

首先,公正、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激发团队创造性的必要手段。学校通过设立“科研创新基金”、“创新团队基金”、“创新奖学金”等,同时对富有创新性的学生提供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博士的绿色通道,鼓励大学生团队积极开展协同创新,以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热情。其次,对于创新团队取得的科研成果,如高水平学术论文、国家发明专利、创新大赛奖励等,学校应给予充分重视和肯定,积极宣传和奖励。应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运行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保障机制,注重对团队整体进步幅度的考核,对创新失败有容忍机制。[7]

[ 参 考 文 献 ]

[1] 尹洁,李锋,吴洁.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5):153-156.

[2] 陈洪根,薛静.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团队特性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7):27-28.

[3] 郭孝锋,石世平,文丽.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孵化与培育[J].中国青年研究,2008(11):106-108.

[4] 刘慧群.高校科研团队协作关系治理模式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0(3):124-128.

[5] 魏玉梅,豆永杰.高校创新性研究生科研团队建设:问题、成因与对策[J].高等理科教育,2010(6):26-29.

[6] 杨胜,方祯云,蔡金清.研究生创新团队的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5):44-47.

[7] 尹洁,杨建超.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60-63.

[责任编辑:陈 明]

上一篇:中式景观设计下一篇:税务分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