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建设论文范文

2024-01-27

基地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的舞蹈编导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契机,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引导学生向应用型人才转变,并将实践课程的开设重任落于实习基地。为保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已是势在必行。本文从实习基地构建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两方面出发,以山西工商学院舞蹈编导专业的实习基地为例,旨在为实习基地构建专业實践课程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舞蹈编导专业;实践课程;课程体系

自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来,地方普通高校的发展方向更加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山西工商学院舞蹈编导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正是校企合作模式下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搭建实践平台。实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虽已是实习基地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但与之相配套的实践课程却一直未成体系。为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实践教学质量,构建实习基地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是校企双方共同努力的应有之义。

1 实习基地构建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实习基地是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应用型人才质量水平的保障。山西工商学院舞蹈编导专业本科教育从2013年办学至今,为学生搭建多处省内外实习基地,并在4年学制中集中实习一学年,通过实习项目培养应用型人才所需的实践能力。多年来的探索经验表明,实习基地开设专业实践课程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这不仅是行业岗位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更是学生家长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期待。

1.1 行业岗位需求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市场行业的岗位需求密切相关,本文以山西工商学院舞蹈编导专业学生在“锦秀丹寨”实习基地为例,进行分析。“锦秀丹寨”是由万达集团携手贵州著名演艺文化企业“多彩贵州风”团队合作推出的国家级苗族史诗驻场秀,是万达集团扶贫丹寨的二期重点项目之一。剧作以了解丹寨、推广丹寨、扶贫丹寨为目的,以苗族历史为背景,以丹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锦鸡舞”为主要舞蹈元素,传达苗族人“以美丽回敬苦难、以付出回报生命”的精神。[1]学生在实习基地的艺术实践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作用,这是学校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认识舞蹈艺术和岗位职能,理解行业中不同岗位的要求,进而有了更多对知识的渴求。学生学习所需知识浇灌的时候,正是开设专业实践课程的最佳时机。因此,在实习基地开设相关课程,结合实践项目学习苗族历史文化,学会苗族舞蹈,加强对当地民间文化的了解和对民间舞蹈的认识,更有利于学生艺术实践。

1.2 专业培养目标

舞蹈编导专业是研究关于舞蹈编导的教学理论与人体动作编创技巧的学问,是对舞蹈编导教学、人才培养、剧目创作、舞台导演、科研创新等进行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学科。[2]实践性是舞蹈编导专业的核心属性,将专业知识技能转换为艺术实践,创造艺术价值,是高层次舞蹈编导专业人才应该追求的价值取向。山西工商学院舞蹈编导专业教育是为服务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实习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延续,是以实践为核心的重要学习环节,是其专业基础教育到专业实践教育过渡的桥梁。学生在此将学校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项目实践,进而转化为符合应用型人才所需的实践能力。因此,实习过程中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践能力,这需要从多元化的实习实践项目中获得大量的知识储备,辅以剧本创作、舞台表演与舞美设计等相关课程的教学,综合性的实践课程体系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水平。

1.3 学生家长期待

学生作为实习的主体,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象,应该注重实习基地专业实践能力水平的最终成效。相较于学生在校学习而言,实习基地的专业实践是直接面对社会的实践,学生对实习基地的环境适应、项目价值的认同、行业要求规范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下的心理转变、不同岗位角色对身体表现力和表演能力专业要求,是需要从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中得到提升的。因为实习基地的专业实践课程学习,是对舞蹈行业、舞蹈表演、舞蹈创作的再认识,直接影响着学生日后专业学习的状态。适应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自我调整,主动提升专业能力;但是也会出现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负面影响,严重者甚至影响学生终身发展,这关系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和意义,而这些可能性都可以在专业实践课程中及时发现、引导。此外,实习基地的专业实践课程结构决定了学生专业实践的知识结构,从项目实践到行业岗位专业学习,都要形成良好的互动和良性循环。面对日趋多样化的舞蹈行业发展,在专业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应对行业多变的舞蹈产业思维,培养能够与市场接轨的应用型人才,亦是社会和学生家长共同的期待。

实习基地构建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是基于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基础上开展的,承担了学生校内学习到校外学习的衔接作用,改进了以演促学、以演代教、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单一教学模式,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环节。因此,强调实习基地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必要性,构建明确的实践课程体系,既有利于满足行业岗位需求,又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可持续,还有益于学生职业的长远发展。校企合作践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促进实习基地教育的有序开展,需要用长远的眼光、共赢的思维来构建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更优质的有机土壤。

2 实习基地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校企共建实习基地为学生搭建艺术实践平台,构建实习基地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可以弥合学校教学内容与实习基地项目实际需求间的鸿沟;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制定明确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项目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学的专业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人们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现实世界过程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素质。[3]舞蹈编导需要具备的专业实践能力主要是编创表演能力和导演排练能力。在实习基地的专业实践过程中达到这种能力,需要有相关课程辅助和支撑。以实践课程为核心的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亦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以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及教学实施为基本思路,重组专业实践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

2.1 课程设置

舞蹈编导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以院团项目为主,一直以来都有与其岗位要求相符的专业实训,然而,大多是针对就业人才的实践训练,很少有实习基地设置与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生能力相符的实践课程。如今,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行业岗位需求接轨,迫切需要把专业实践训练上升到专業实践课程的教育教学层面,以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规范教学。在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方面,以实践为核心,依据舞蹈专业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实习基地的实践项目要求,开设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是校内专业教学的延续,是保证学生的专业能力持续提升的有效途径,其中包括“基本功训练”“剧目排练”“剧目编创”等专业实训课程。“基本功训练”课程需要在学生原有专业基础训练的前提下,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加强肢体语言表现力的专业能力训练。“剧目排练”和“剧目编创”则需要根据项目实践的内容及剧目的要求设计教学。除上述专业基础课程外,根据不同实习基地的实践项目,可开设具有项目特色的专业实践课程,如“舞台化妆”“情景剧表演”“民间舞”“民间舞蹈文化”“舞蹈文化产业”等相关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共同构成交叉、互补的课程结构,培养学生在实习岗位上的综合能力,这既符合舞蹈专业的特殊性,又兼顾实习基地实践项目的需求。以上所开设的课程要贯穿实习基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具体学时可结合学校学时和项目实际情况制定。当然,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还需要结合行业需求与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优化。

2.2 教材建设

以往实践项目中的专业实训,很少有明确适用的实践教材,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强化实践教学,需要突出教学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实践教材的建设显然不可或缺。对于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有些课程有可供参考的教材,而有些特色课程需要在实习基地的实践课程教学中不断总结,将实践上升为理论层面的教学规律。实践教材的建设需要紧密结合项目要求和教学实际,形成具有可借鉴意义的教材建设模式。实习基地的实践教材建设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师资团队资源,以项目推动实践教材的建设,可根据项目需要的专业要求,编制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材,开发具有训练、指导意义的教材。实践教材的建设需要兼具针对性、实践性、实用性和适用性的原则。具体方案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充分利用项目资源,优先建立特色课程教材;二是根据实践项目需要,设计教学内容;三是教材的编写形式可多样化。建设适用于实习基地实践项目的实用教材,既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规律,又有益于学生的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总结理论性的实践经验并运用于今后的实践项目中,以达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让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教材为依据,进而实现更多舞蹈专业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2.3 教学实施

实践课程的教学实施也是围绕实践展开的,教学实施根本是为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实习基地的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不同于学校的教学模式,虽然继承了以往口传身教的传、帮、带的实训形式,但是面对更具丰富性、灵活性和多变性的实践项目,缺乏规范性的专业教学实施,无疑为实践教学的质量埋下隐患。在实践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如何保障教学质量,达到既定教学目标?这需要实习基地指导老师和院校教师协同发力,各展所长,充分利用好授课学时,设计符合实践要求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在教、学、练、演、创的过程中进行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校内课程学习到校外职业实践转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艺术实践中实现二度创作。此外,以实践能力水平建立符合专业实践评价的考核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多方主体,多角度评价和反馈。

实习基地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配套的课程、教材以及规范的教学,艺术实践到行业实践能力的转化并非一日之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课程为依托来实现。由此,提出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完善行业需求能力与学生知识体系的对接,建立符合项目需求的课程体系,既有利于专业实践过程中学生知识技能的实践转化,又有利于在实践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3 结语

实习基地开设专业实践课程是将专业教育与实习教育深度融合成为体系的构建,这既是学校教育到企业项目的资源整合和互利共惠,促进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又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多重意义。从学生到从业者的心理转变,从实践能力到综合素养的提升,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艺术实践经历,确保学生学有所获;使得学生对塑造自身的可能性提供了更多有益尝试,提升学生创造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为舞蹈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锦秀丹寨[DB/OL]. 360百科,https://baike.so.com/

doc/28344405-29767481.html.

[2] 李仁顺.舞蹈编导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3] 龚本刚.基于成效为本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践课程体系设计[J].高教学刊,2018(4).

[4] 刘广娜,杨祥波.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类教材建设及发展思路[J].现代交际,2019(6).

[5] 许崴.关于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凯里学院学报,2019(1).

作者简介:李莹(1989—),女,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生。

基地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作为中国颇为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以及资源开采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与进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期间,因为曾遇到计划经济体制上的诸多矛盾问题,使东北老工业基地在由计划经济过渡于市场经济时发生改造进度较慢,甚至出现产业发展停滞的现象,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发生了动荡变化。从党的十六大开始就已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计划,证明再次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当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世界上获得越来越多的影响,国内的信息化以及工业化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如何使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加强信息化的发展,是我国顺应经济发展大潮的重要趋势。在我国经济与科技得到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背景下,工业化以及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提高,是提高综合国力、实现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该紧紧抓住信息化以及工业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多机遇,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联,探索出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道路。

一、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时代条件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中国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国内重工业以及能源与商品粮重要基地,并且在石油化工和冶金制造等方面的发展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当今时代发展的格局下,东北老工业基地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最终实现伟大振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方面具有自身发展的重要优势;另一方面也拥有外部环境强大的支持条件。

(一)内部优势

1.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雄厚的工业化基础。作为信息化的基础,工业化为其提供了所需的物质基础以及资金基础,加大了信息化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使信息化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发展的市场中。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东北老工业基地积累起雄厚的工业基础,拥有数目较大的固定资产,据有效数据显示,约近全国工業资产的20%左右。同时,东北老工业基地拥有一套完善的重工业体系,其石油开采以及钢铁、金属冶炼、机械制造以及汽车、造船业等技术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作为重化工业基地,鞍钢、大庆油田以及一汽集团都为老工业基地信息化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信息化的发展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成效。由于信息化对于新时期工业化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所以信息化能够带动工业化的消费需求以及投资需求,从而实现在工业化中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信息化将工业化的资源范围进行有效的拓展以后,在工业的发展中也逐渐增加了对信息资源的发展需求,增加了其发展的地位。同时信息化对于人才的应用提出更高的需求,将全面地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进而提升工业化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目前,东北三省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处于较好地位,信息化的指数呈现出总体上升趋势,证明了三省的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升。同时,东北三省能够较好地利用信息资源并不断创新开发,在国内均处于优势地位。

3.东北三省地区具有优势的教育资源。目前东北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人才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因此科技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也处于重要的地位上。东北老工业基地内设有高等院校140多所,为我国输送众多的优秀人才,并且据有关数据统计,拥有初中以上文凭的人口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10个百分点。所以优秀的教育环境下培养出高素质的工作者,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多的人才保障。

(二)外部条件

1.当今时代的发展大潮已经离不开信息化的因素,要想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水平,跻身于世界前列,就要将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将国家的信息能力提高从而提升整体的综合国力。现代的时代背景下,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面对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适应这种市场规则,在发展大潮中不断推进工业化。通过在发展中明确把握自身的定位,将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适应市场竞争。

2.国家从十六大就开始提出加强信息化的发展政策,提出了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及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目标,将信息化与工业化两者之间发展的本质紧紧掌握住。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重要的实践,符合我国政府对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

3.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对知识的需求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推动了知识结构的增长,从而提高了技术的进步。东北三省地区在朝着知识经济以及信息技术方向大力发展,因此对于推进老工业基地的工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及挑战。

二、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实施途径

(一)坚持信息化同工业化相结合,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原则

作为信息产业本身而言,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并且信息产业对传统的工业也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因此将信息技术广泛地推广和应用能够让传统的工业得到发展的活力。同时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也离不开工业化发展的相关支持,如果脱离开工业化,信息化便成为无源之水。因此,将信息化同工业化相结合发展,并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是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举措。

(二)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

根据当下时代发展的变革,要想紧跟时代的步伐、实现由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目标,就应该将思想观念不断进行更新,整理出科学的思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进行结构重组。作为当下发展迅速的网络技术,对于信息的传递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网络技术的大量应用使信息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得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且获得了有效的组织协作,帮助生产组织方式得到精确化。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而言,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重要举措就是做好结构重组工作。

2.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的发展中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的使用率,推动信息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在产品的生产环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改造,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并提高科技含量。

3.创新管理的手段。应用现代的信息手段对传统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实行符合当下社会发展所需的管理模式。将管理的理念以及管理体系做好升级,将企业的信息、决策以及执行三方面做好集成化的需求,从而使决策的质量提高,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

4.将电子商务作为重要的发展内容。电子网络本身具有的便捷性能够将市场的动向进行良好的把握,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需求,将商品的生产和经营与市场发展紧密联系,能够迅速地做出各种反应,并且可以通过建立起相关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完善和健全信用监督体系。

(三)建立起支撑信息化的新型产业体系

要想发展好信息化技术产业,就要大力发展设备制造业以及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体系,营造出信息化建设以及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互动局面,以工业化的观念与方法推动工业化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发展大规模。信息化是重要的手段,而工業化是必不可少的载体,因此现代化就是重要的发展目标。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要紧紧把握工业化发展的战略以及战策,在重要环节上寻求更大的突破,政府应该加强信息化的大力引导,企业加强信息化的工作力度。同时加强对于工作体制和法治建设的力度,为实现信息化工作带来更多的保障。

三、结语

当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让信息化为我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为工业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因此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发展的契机,征求更高的发展,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参考文献

[1]王为.东北地区制造业产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2]赵映慧.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的空间极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王天阔.基于城镇网络体系的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

[4]华振.东北地区建设区域绿色创新体系的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2.

[5]晏涛.促进中部崛起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6]王颖.东北地区区域城市空间重构机制与路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7]易大东.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党的区域经济战略思想的新发展[D].湘潭大学,2012.

[8]刘世薇.东北地区可持续城市化潜力与途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4.

[9]李欣欣.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变动的能源消费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12.

[10]吴超.基于新型工业化的沈阳经济区发展导向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11]王苡彤.吉林省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5.

[12]李飒.推动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研究[D].辽宁大学,2014.

[13]孙力男.振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公共政策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4.

作者简介:徐斌(1984-),男,辽宁大连人,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智能制造产业。

基地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1 目前培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投入不足,培训内容相对滞后

作为煤矿安培基地,涉及的培训项目多、类型多,需要大量实用的教学仪器设备和适合现场实际应用的培训教材,而目前多数培训机构一般不具备购买这类仪器设备的实力。如通风安全监测工培训所用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瓦斯抽放工培训所用的抽放泵站等。多是采用一些仿真、模型之类的非生产性教具,与现场实际相差很远,不能真正达到实际培训效果。同时市面上的培训教材数量少,内容也相对滞后,与煤矿众多工种的实际相距较大,而多数的中小培训机构也不具备自身开发培训教材的实力,导致培训缺乏针对性与目的性,效果不佳。

1.2 师资队伍短缺

师资是搞好安全培训工作的首要条件,因为教师的教学知识和经验是日积月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起来的。没有师资或师资不合格,培训工作就不可能搞好。目前,部分培训机构师资队伍缺乏、不稳定,且大多为兼职教师,在师资管理上处于松散状态,需要时才去临时聘用,没有足够的备课准备时间,系统性不强。另外,兼职教师的人事、工资、分配等在原单位管理,他们的培训教学的积极性的调动也是一个非常实际又不好解决的问题。

1.3 单一的教学模式

众多培训机构的专业教学,限于条件、设施的制约,只能进行设备结构、原理的平铺直叙;多媒体课件、仿真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缺乏;对学员的考核也只停留在简单的问答、机械的记忆等方面。到头来,学员只感到听天书一样,枯燥、乏味。尤其是文化水平低、年龄较大、工作时间长的同志对此颇为反感,为学不进去深感头痛。

1.4 教学管理经验缺乏

要搞好培训教学,必须按照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备齐相关的教学文件。如授课计划、教案、讲稿、讲课日志、教室日志、成绩分析、教学总结等,并要接受教学督导部门及学员的监督。对教学质量要进行学员评教、教师评学、教师互评等评价,目前部分培训机构还做不到。

1.5 培训基地特别是三级基地布点太多

由于煤矿安全培训可带来可观的效益,使之成为众人争抢的蛋糕。纷纷申请设立培训基地,划定势力范围,禁止本区内煤矿人员参加区外其他机构的培训,或规定必须在集团内部培训,从而造成基地布点太多,资源重复浪费。甚至有的培训机构之间争抢资源,开展恶性竞争。

1.6 培训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高

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一些培训机构的投入很少,教学条件简陋,没有建立专门的培训场地,没有为培训提供必要的教学设施,甚至有个别培训机构目前仍处于原始创建阶段。培训往往重过程、轻效果,缺乏针对性。培训走过场,为了培训而培训,不重视培训质量,致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培训,起不到应有效果。

2 煤矿安全培训基地建设的建议

2.1 分区域建设大型的安全生产培训基地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学校特别是职业类学校这几年均加大了实训教学的力度,购进了众多先进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因此,依托学校共建设一个大型的培训基地,加上其师资力量雄厚,能依据教学大纲自行编写教学内容,可改进培训内容滞后的现象等。是解决当前安全生产培训中存在问题的一个较好得办法。

在安全生产培训基地建设中,一是要遵循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制定的“统一规划,归口管理,分级实施,教考分离”原则。二是要按有关规定程序,认真参加年检和考核。三是要加大投入,不断增添教学设备和设施,改善培训条件。四是要充分利用和共享社会师资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五是要按规定的培训范围、培训大纲、考核标准和指定使用教材组织安全生产培训,加强日常管理,严把考试考核关,确保培训质量。

煤矿安全监察局和学校双方可明确职责、通力合作。煤矿安全监察局按照政策要求和自身职能负责培训计划的制订、培训项目的落实和培训人员的组织;学校提供培训场地、教学设施、培训师资的落实,做好培训期间的后勤保障和服务等。两家紧密结合,共同促进培训基地建设和发展。

2.2 完善煤矿安全培训网络,整合培训资源

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特色鲜明、优势互补,与安全生产需求相适应的原则,整合培训资源,完善煤矿安全培训基地网络。对安全培训机构的资质管理要严格规范,并通过定期检查评估,促进培训机构加强内部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培训内容,改进培训的方式方法。同时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淘汰不合格的培训机构。

2.3 督促煤矿安全培训机构落实责任

督促煤矿安全培训机构落实责任,首先培训机构要按照“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动态管理”的原则,配备师资力量。其次,按规定标准落实好机构、师资、场所、计划和经费,严把入学关、考勤关、课时关、教学关、考核关和发证关,使安全培训每个环节都按标准进行。要按照统一大纲组织施教,结合培训对象的实际和需求,确定教学科目,组织教学活动,同时要严格考试考核,保证培训质量。

3 结语

安全生产培训是提高企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安全素质的重要途经,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都有了许多新的变化,为了使安全生产培训工作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新形势,也必须与时俱进。在培训理念、培训方式等方面要有所转变,采用灵活的教育手段,推动培训方式方法的创新。做到不同时期有不同重点,不同工种有不同内容,不同对象有不同方法,不同层次有不同要求。同时,不断拓展安全生产培训的外延和触角,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电脑的普及运用,可利用安全生产培训网络随时发布最新安全信息、提供最新安全技术等,实现动态化安全生产培训,达到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及学习的目标和效果。

摘要:当前煤矿安全培训基地建设、布局中存在着投资不足,三、四级网点太多,划定地域范围以及师资队伍缺乏、老化等问题。在新的安全监察体制下,搞好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必须抓住本质,在煤矿安全培训基地建设、培训学习形式多样化等方面进行重点改革,从根本上扭转安全技术培训工作的不利局面。

基地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提出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科技模式” 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提出通过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建设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开发、产业化发展的健康养殖基地、.特色高效优质干鲜果基地、设施节水高效农业基地等高效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依托带动作用,构建基地农户与市场紧密型利益联结服务机制,延伸产业链,完善社会化服务,提高产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促进产业化持续发展。依托行业技术优势,推广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改善品质提高产量,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等产业发展有效措施; 提出通过发展优势主导产业, 提高和改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论证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 发展现代农业 市场竞争力

亚行贷款山西河川流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我省独立承贷的大型农业利用外资综合开发项目。山西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市县政府对项目的提出和准备高度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我省把该项目的实施作为推进城区产业经济发展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市县政府把项目作为当地“惠民工程”,列入政府工作目标任务,全力推进各项准备工作。项目准备在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及亚行专家的指导下,组织各市县和咨询机构及相关专家,经过充分调查核实、认真研究,按照省市县“十一五”规划,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完成了项目的总体优化设计和各项准备工作。

1 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探索“企业+基地+农户+科技模式” 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

根据我省“十一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改善农业设施和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发展我省畜牧业、干鲜果、设施蔬菜、小杂粮四大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为主;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科技模式” 围绕当地366个加工贸易龙头企业带动,投资5个加工、冷藏示范企业.5个示范协会.以支持发展农业产业上游基地建设为重点方向,企业、农户为建设主体,支持26个项目县、发展14类优势产业,依托担保龙头企业,建设66个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示范企业和示范协会、担保企业示范, 引入企业担保制度, 构建推广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加强企业与基地农户的紧密性联结,发展优质安全上游产业,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推进区域产业化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带动关联产业发展。

按照上述思路实现三方面目标:(1)坚持特色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理念,通过项目支持农业综合性开发,发挥区域优势资源,增强稳定发展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区域农村经济、资源与环境、产品与市场、产业与效益、能力与观念全面可持续发展和拉动相关产业发展;逐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2)通过发展14类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依托带动、担保企业,扶持农户规模化、优质高效种植、养殖,建设66个标准化、产业化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5个示范带动企业、协会,突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设施农业、良种健康养殖主导产业为内容和措施。实现提高农业比较优势和效益,保障优质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农民、基地、企业现代农业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建设产、加、销一体化产业发展机制为方向,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农民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发展水平,延伸产业链,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稳定增收,构建结构合理的“企业+基地+农户+科技”产业发展模式和有效利益聯结机制,增强项目经济发展后劲。(3)以支持农业技术服务为措施,实现推广应用良种技术和实用技术,提高基地生产科技含量,改善品质提高产量,完善社会化服务和市场联结服务,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和实施项目能力,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提高妇女参与水平。

2 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建设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化农业资源,促进产业化持续发展

按照发展现代化农业,培育发展企业、基地、农户三个市场和生产经营主体要求,根据项目区带动企业发展较快已成规模,产业基地生产发展滞后,企业与基地联结服务松散,农产品生产品质、科技含量低的实际,以支持标准化基地生产和市场联结为重点,促进项目区域产业经济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省项目建设以支持良种养殖基地建设、特色高效优质生态干鲜果基地建设、高效节水设施农业基地建设、支持基地农户与市场联结建设、支持农业技术服务为内容,围绕龙头企业带动发展14类优势产业,建设66个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1)以项目为示范建设标准化、产业化养殖基地,提高畜牧业产业市场竞争力:畜牧业是关联种植业、加工业的中轴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我省发展畜牧业饲草饲料资源丰富,突出发展猪、鸡、牛、羊四大优势产业,建设一批优畜产品基地县,实施规模健康养殖计划,提高我省畜牧业发展水平,是项目建设的重点。围绕项目区现有大中小型畜产品加工企业105个,饲草饲料企业67个,已形成较好的产业发展带动规模。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科技”模式,采取企业带动、担保,建设农户、企业为主体的养殖基地。项目建设涉及5个市20个县(市、区),建设内容包括猪、牛、羊、鸡四类产业,建设29个良种养殖基地,带动农户9375户,总投资58617.52万元。其中:建设养猪基地10个,养殖规模111810头;建设养牛基地7个,养殖规模29940头;建设肉、绒山羊养殖基地6个,养殖规模83770只;建设肉、蛋鸡养殖基地6个,养殖规模2415000只。集中规划项目实施区域,发展设施规模园区养殖,加强基地生产和市场联结服务,构建农户按企业要求进行基地生产,企业为农户提供良种和饲料、防疫服务,饲养管理技术指导,产品销售收购,市场信息服务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依托省、市、县相关行业部门生产技术指导、培训;推广应用良种技术和实用技术,提高基地生产科技含量,改善品质提高产量。

(2)以项目为示范建设特色高效优质干鲜果基地,提高特色优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发展干鲜果高效经济作物,是我省的特色优势产业,错季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是国家农业部确定的优势产区,在原有基础上重点推广优良品种和技术,提高单产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实施标准化生产,是项目建设的重点。围绕项目区现有大中小型干鲜果加工、贸易企业已发展121个,芦笋加工企业24个,花椒芽菜加工企业2个,已形成较好的产业发展带动基础和产业规模。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科技”模式,建设特色高效优质生态干鲜果种植基地29个,带动农户45965户,发展八类优势产业,总投资64815.62万元。项目建设涉及5个市19个县(市、区))其中:①建设核桃种植基地8个,建设规模6070公顷;②建设红枣种植基地6个,建设规模2185公顷;③建设苹果种植基地5个,建设规模2310公顷;④建设酥梨种植基地3个,建设规模450公顷;⑤建设中草药种植基地2个,建设规模555公顷;⑥建设芦笋种植基地3个,建设规模1180公顷;⑦建设花椒芽菜种植基地1个,建设规模150.67公顷(2260亩);⑧建设速生杨原料林种植基地1个,建设规模950公顷。

(3)以项目为示范建设设施节水高效农业基地力大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我省发展设施蔬菜优势明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具有比较效益高、农民增收快、返季节性强的特点,提高设施农业单产,改善产品安全质量,实施标准化生产,是项目建设的重点。围绕项目区现有蔬菜加工贸易企业44个,谷子加工企业3个,随着市场消费和加工转化的需求力旺盛,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科技”模式采取企业带动、担保发展设施蔬菜基地和“沁州黄”原产地保护。项目涉及4个市8个县(区),建设内容包括日光温室建设、拱棚建设和沁州黄“产地旱作农业工程”三类共8个种植基地,带动农户9700户,总投资20595.19万元。其中:建设日光温室、拱棚基地7个,建设日光温室2770座,拱棚4650座,总规模495公顷;建设沁州黄“产地旱作农业工程”谷子生产基地1个,建设规模608公顷。

集中规划项目实施区域,发展设施规模种植基地,加强基地生产和市场联结服务,構建农户按企业要求进行基地生产,企业为农户提供良种种苗、栽植、管护技术指导,产品销售收购,市场信息服务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依托省、市、县相关行业部门生产技术指导、培训;推广应用良种技术和实用技术,提高基地生产科技含量,改善品质提高产量。

(4)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依托带动作用,构建基地农户与市场紧密型利益联结服务机制,延伸产业链,发展市场农业:为加强市场产业带动和企业、基地、农户三个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企业、基地、农户三个市场主体产业链互相依托带动作用,加强项目带动、担保企业与基地农户的示范联结指导。针对项目区现有农畜加工贸易企业已达366个,产业发展带动龙头已形成。企业经营规模小、数量多,基地发展滞后,市场联结松散的实际。依托担保企业、示范企业、示范协会,组织带动农户发展标准化生产基地,典型示范引导,构建基地生产与企业紧密联结、有效服务和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推广企业通过合同、协议、订单等模式为基地农户提供良种、生产技术、产品收购、市场信息、标准化生产等服务,示范指导项目区企业、协会与基地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紧密的联结机制,通过组织企业、合作组织及农户进行培训、考察、专家实地服务,更好的加强项目区农户与市场联结的紧密程度,完善项目产业链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5)依托行业技术优势,推广实用技术促进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改善品质提高产量,增强农业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围绕提高项目科技含量,改善产品产量和品质,推广良种和实用技术,提高农户项目实施、经营能力和技术素质,解决服务到位。依托省市县三级农业、畜牧、扶贫、环境、水利、林业等行业职能部门技术优势,组织项目涉及15类行业相关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指导、培训;组织各行业专家组通过培训、指导、咨询、服务等形式进行实地指导。通过开展包括参与式方法培训,性别分析培训,种植、养殖农业技术人员培训,节水与管理培训及制度建设,农产品安全生产认证培训与示范,编印《项目实施与技术指导》,举办环境影响评价、畜禽排泄物处理及监测、土壤污染监测、水资源及水质量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研讨培训,环境监测与检查;实用技术推广研究与示范, 提高基地生产科技含量,通过增加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推广优良品种,改变生产方式等措施,能提高项目区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促使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

3 发展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提高和改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1)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通过发展14类优势产业、对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影响巨大,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大量原料,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促进项目区畜牧业、蔬菜、杂粮、特色经济林、地方中药材特色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农业产品区域布局形成。拉动畜牧、饲料、蔬菜、粮食、药业、农产品加工、农药、化肥、销售业和市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发展规模养殖,改变农户庭院式传统饲养畜牧生产形式,以改善农户的生活环境。养殖粪便还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农产品绿色安全和效益。

经专家论证估算本项目“有项目”正常年份收入170230.75万元,“无项目”收入44966.14万元,增量收入125264.61万元。“有项目”总成本118947.12万元,“无项目”总成本37070.72万元,“增量”总成本81876.40万元。“增量”财务内部收益率19.20%,财务净现值126833.73万元,投资回收期8.14年。

(2)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的社会效益。河川流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通 过优化生产要素、延伸产业链、提高农民素质三大举措提高农业效益,可以带动项目区农、牧、林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初步测算,项目直接支持农户65140户,受益人口293130人,户均增收6032元,人均增收1341元。有18万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 12万低收入人口人均收入超过2200元。通过农户发展能力和参与市场能力培养,加强农户与市场联结服务,多渠道拓展农户与市场联结机制,充分发挥资金滚动发展作用和示范带动.科技服务带动.龙头企业带动等作用,辐射带动受益人口达185万人。项目将提供17901个的劳动就业机会,其中可供妇女参与的劳动就业机会11636个;共培训劳动力245430人日,其中培训妇女159530人日。将新增劳动用工5370.3万工日,折合新增完全就业人员17.9万人,万元投资的就业人员1.2人,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为农村提供了就业机会。

(3)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核桃、红枣、苹果、酥梨和速生杨等经济林,有效提高项目区林木覆盖率,实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可保水262.21万立方米,保土48.4万吨,预测项目区空气湿度提高幅度约8~15%,林木覆盖率平均提高0.34%,年平均降雨量增加10~40毫米左右。通过发展设施农业797公顷、中药材555公顷,增加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发展集约化养殖、建设沼气池、污水处理、实施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可达到90%以上,作物种植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发展循环农业。通过对现有水利渠道、给排水设施的利用和维修,建设旱井、管灌、喷灌等节水设施,实施土壤治理,新建4400眼积水旱井,每眼旱井可蓄积雨水43立方米,供0.13公顷农田灌溉,可改善572公顷农田的灌溉。项目通过节水设施,与传统的大水漫灌相比节水35 %。可进一步提高项目区的水利设施利用率,解决现行大水满灌浪费水资源问题,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农业效益。通过发展饲草供给,满足家畜生产需要,拉动饲料业的发展。

基地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对于以实践性为主要教学特征的护理专业来讲,护理实训基地的规范化管理尤为重要。文章以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探讨其护理实训基地的运行现状和问题,以及规范化管理护理实训基地的意义和策略。

关键词:护理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规范化管理;措施;技能型人才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护理实训基地,是该校护理专业开展校内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平台。对于以实践性为主要教学特征的护理专业来讲,护理实训基地的规范化管理尤为重要。规范化管理是走向现代化、规范化的标志;规范化管理能够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学生的职业能力;规范化管理是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现以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无锡卫校”)为例,探讨其护理实训基地的规范化管理。

一、规范化管理护理实训基地的意义

规范化管理护理实训基地,能强化其专业技术性、设备先进性、模拟仿真性、临床实用性,满足护理专业校内和校外实训教学的需要;能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临床医院对护理人才的需求;能为同类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参考,也能为江苏省的示范基地评审、评估提供依据。

二、高职院校护理实训基地运行现状

(1)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无锡卫校护理实训基地已成立数十年,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护理事业的迅速发展,实训基地在硬件及软件方面均显得有些落后。为了更好地让实训基地与医院临床护理接轨,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无锡卫校师生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了改建方案。2013年对实训基地的1楼、2楼、4楼、5楼进行了改建,2014年对解剖实训室进行了改建。当前,3楼实训室前期规划和研讨工作已完成,学校正依据整体工作思路逐步改建。

(2)配套完善,功能齐全。实训基地有专用楼2栋,总建筑面积近10000m2。设有外科实训室、基础护理实训室、内儿实训室、急救妇产实训室、康复实训室、医学基础实训室等,主要用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实训教学。实训基地主要承担“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母婴护理”“外科护理”“儿科护理”“老年护理”“急救护理”“康复护理”“人体结构”“微生物免疫”等课程的实训教学工作。实训基地配套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拥有基地供氧系统、PICC穿刺系统、静脉穿刺模拟系统等高端设备,以及全功能急救模拟人、怀孕模仿器、婴儿模型、高级护理模拟人等护理教学模型仪器,能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

(3)管理运行机制。护理实训基地隶属护理系,有1人负责统筹管理,实验员老师归属相关教研室。实训基地目前有专职教师8人,主要有临床专业课程、医学基础课程,每学期承担1000多学时的实训课。实训基地的管理包括专业建设、设备添置和维护、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管理、课程管理、专业文化内涵、实训学生管理、技能大賽培训、各种资格考核管理等多个方面。

(4)管理中的问题。其一,双师型实验教师要进一步提高综合能力,实现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的共同提升,提高实践课程管理能力。其二,实训基地软件建设有待加强,如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专业文化的建设等。护理实训基地管理的更新升级势在必行,探索护理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的有效方法迫在眉睫。

三、高职院校规范化管理护理实训基地的策略

(1)规范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管理机制。护理实训基地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创新教育理念为主线,以科学管理为抓手,构建数字化、开放化、信息化的实训基地管理新模式。实训基地的体制问题是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的根本问题,学校要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抓好实训基地设置和布局的调整,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进行深层次的资源整合。要探索设备管理的创新模式,建立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信息化网络平台,使实训基地体制改革向规模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做到科学管理、资源共享。

(2)加强“双师型”实训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大力培养既有理论教学经验,又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法如下:其一,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医院实践。教师最好能直接参与临床护理操作或管理,这样既能提高实践能力,又能了解医院临床的发展状况,有利于为后续教学积累理论和临床经验。其二,让教师到兄弟院校进修学习,了解相关实验带教、实验课堂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和使用等方面经验,从而提高实践水平。其三,学校可从医院临床聘请相关专家来校进行实训指导,帮助教师掌握相关的临床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加强实践教学与临床护理之间的联系。

(3)加强实训基地软件建设。实训基地软件建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专业文化建设,专业文化建设既能丰富内涵,又能美化环境,彰显职业理念;二是信息化软件建设,实现网络化办公,使设备资产申请、保修维护情况等一目了然;三是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如实训基地人员管理、设备管理、实验课时安排等。

总之,高职院校要重视对实训基地的规范化管理,统筹规划,合理安排,逐步完善基地内在和外在的管理工作,通过加强软件和硬件建设等措施,促进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德才,张展.护理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03).

[2]常唐喜,侍杏华,王艾兰.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新探[J].教育与职业,2007(21).

上一篇:人员档案管理论文下一篇:校外实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