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

2023-09-15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同一城市,从猎头转行进入HR的缪斯已经成为某中型公司HRM,工作多年后谈及个人的未来发展,她感到身心疲累。“HR是做人的工作,从来人的工作最难做。实际上理解我们的人并不多。比如说:其他部门的人因为工作来HR帮助的时候,态度是非常谦虚、诚恳的。等你推行某项制度或工作去找他们配合时候,他们就推诿、‘非暴力不合作’。早知这样,还不如回去做猎头。”以上是两个真实的例子,HR领域也是围城,有很多人想要加入进来,同时也有很多已经加入的HR想要冲出去。加入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被这个热门领域所吸引,因为新兴才大有可为;而想出去的人中,不乏有对行业失望的。

相关调查显示,47.7%的HR从业者认为企业对HR的重视程度一般,他们把自己定位为企业的救火员。59.1%的从业者有跳槽的打算,寻找更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来自前程无忧薪酬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HR领域相关职位的离职率也高得惊人。

人力资源这个看似很美好而新鲜的领域,其真实的人才现状及人才需求是怎样的呢?

HR从业者现状:机会与挑战并存

在近期召开的第三届人力资源管理大奖峰会上,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本身不够专业的问题,受到业界的关注。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评价研究办公室主任周小红说:“中国有大概500多万的人力资源的从业人员,但是真正学过人力资源专业的数量还是非常少,大概只有20%。”周小红的观点得到了业界其他专家的认同。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理事李直先生表示:目前国内的HR半路出家的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也是为何人力资源相关培训认证持续走热的原因之一。

新创意公司的俞茵女士向笔者表示:“未来几年内,低端的HR事务性工作会被外包出去,大型企业内愿意留用的是HR领域内的中高端管理人才,这些人才将参与企业战略发展的规划,他们的工作职责将会与企业未来二三年的远期发展紧密挂钩。”

“初级人员想进入大型公司去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少,更多的机会将集中在一些人事外包公司,在这类公司中,人员将得到衡向能力与专业的训练。”俞茵女士认为。

企业内的HR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经济变化造就了组织的变化(比如人民币升值,带来各种的挑战,从而造成一些以成本为导向,以价格竞争为主要策略的公司会有裁员的举措),从而引发企业员工政策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给HR工作者带来更多的挑战,这样的变化,要求HR不单单是管理者,还要承担平衡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利益的重任,扮演“调解主任”这样的角色。

另外,随着80后的成长,员工价值体系与公司文化不匹配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调整与接轨也是HR们比较关注的问题。

紧缺两类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端人才

无忧指数数据显示,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行业的职位需求列位各行业之首,以5月指数为例,总招聘需求为68 665个有效职位。其中上海的职位需求列各城市之首,是第二名北京的三倍左右。企业需求中,民营企业的需求占了绝大多数,民企的需求量是外资独资企业需求的二倍左右。

技术人才:薪酬、培训和招聘最缺

在HR的各项职能中,精通于薪酬福利、招聘和培训的专业人才非常紧缺。一边,大量人才找不到工作;另一边企业发布的大量职位无法找到合适的人才。产生如此的矛盾,招聘工作者的专业性受到更大的挑战。“现在部分负责招聘的HR对于自身是咨询顾问这一定位不是很清楚,同时缺乏与部门主管或领导的需求沟通,这加大了企业找到优秀人才的难度。”新创意公司的俞茵女士表示:“负责招聘的HR其实就是企业内部的猎头,他有责任帮助企业拓宽选聘的渠道,了解一线部门的人员切实需求,为一线主管做好招聘前的‘画像’工作。”俞茵女士介绍说。对于很大一部分招聘HR而言并不缺乏理论上的知识,真正缺少的是把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能力,缺少经常反思工作内容、改善工作流程或方法的习惯。比如说很多人不懂如何与候选人谈薪酬,如何捕捉候选人身体语言上的一些互动细节。

近年来全面薪酬的概念(C&B)在国内全面推行,这对主管薪酬福利的HR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企业需求看,目前具有全面薪酬管理概念,也就是C&B(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的人才少之又少。目前的状况是,很多HR太过关注‘现金收入’这一块,而不会帮助员工去评估个人未来的发展,或是公司的声誉能给人才未来所带来的影响,严重缺乏全面薪酬的管理。”新创意公司的俞茵女士向笔者介绍说。

另外,据DDI 2007年发布的留才状况调查显示,员工的离职率从几年前的平均6%~8%增长到了现在的14%~20%;这个高离职率的背景是薪资增长程度在中国每年有平均9%~14%的增长率,而同期美国每年平均的增长率是2%~5%。如此高的离职率背后,还有61%的中国雇员已准备好跳槽!面对如此高的人才流动率,各大公司不得不把加强人员培训和发展作为留住核心员工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造成培训与人员发展类职位需求上升。“公司需要的是既要有上课培训的能力,又要能够管理企业内的培训资源的人,而这类人才相当缺乏”俞茵女士进一步补充说。

高端人才凤毛麟角

高端人才的紧缺成了众多行业或领域的普遍现象,HR领域也是如此。“人力资源管理日益成为‘战略伙伴’、‘变革推手’,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从公司战略高度来分析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根据公司战略的需要来考虑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目前国内最缺战略层面的高端人才。很多专业HR工作者,缺乏战略性和前

瞻性的素质,同时很多HR并不了解企业其他部门的作用,这就严重影响到了HR在企业中的推手作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理事李直先生这样表示。早在7年前,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发布的一项针对世界级企业CEO的调查报告中显示:超过85%受访公司的CEO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属于企业最重要优先的工作之一,HR经理应该和CFO一起,成为CEO的左膀右臂,并能有效地配合组织的策略变革做灵活的部署。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者开始重视HR部门的工作意义,在制定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和规划时,通常需要HR提出相应配套的人力资源规划和战略,所谓将到用时方恨少,这类能与CEO或是老板直接沟通提出相关战略方案的HR高端人才真是凤毛麟角。

“目前国内HR要真正做到是企业的合作伙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实际上具备这样资质的人才还是很少。”前程无忧高级猎头Anna表示,“我们可以乐观地看到,国内相当一部分的HR已经做到了中国区的HRD,甚至一些精英已经有机会上升到亚太区的HR管理职位。这里的亚太区工作是指真正面向多个国家的分公司的管理任务,而不是公司规模本身只有中国这一块。”

Anna补充表示:“当然精英不会很多,同时亚太区的HR管理工作也是相当有困难的。每个国家的文化差距很大,每个国家在劳动法上的制度规定也有很大的区别。如果不能熟知与了解这些,就会直接导致无法真正意义上给予当地HR支持。”

Anna认为:从城市人才分布看,近年来内陆城市对于HR领域的人才需求正在增长,比如武汉,湖南,安徽和昆明等城市都有相当的需求量。从企业类型看,民营企业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很大,特别是HRD以上职位的需求。这与中国整个人力资源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国内企业真正具备完善人力资源体系,真正把人力资源上升为人力资本来运作与执行的企业还相当少。因此,民企老板在招聘高端人才时,通常把目光放在了具备多年外企人力资源工作经验的人才身上。

HR晋升贴士:

1. 关注软性技能。软技能包括:如何识人与用人,如何激励员工,是否具备政治敏感度,是否能根据职场环境调整自己言行举止等等。这部分技能往往被埋存于海平面以下,不受人关注,却是起着重要作用。

2. 具备一定行业背景。“虽然说这里的行业背景不如其他部门的职位要求那么高,但作为一名HR不可能脱离行业,脱离公司产品而闭门造车。不懂行业,往小看会影响到你无法完成一些专业的职位招聘,往大处想,会直接导致公司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失败。”Anna认为。

3. 提高与高层沟通能力。成为CEO伙伴的先决条件,就是要能与高层无障碍沟通。“与高层沟通,掌握沟通语言工具很重要。”新创意俞茵表示,“我还是比较建议每位想要晋升成为HR总监类高端职位的朋友去念一下工商管理,这对他们今后与高层的沟通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到时候你有了与之共通的语言工具,能更有效地影响企业的老板。我接触的部分HR高层人员经常会遇上一些提案被否的局面,很多时候是我们HR工作者们没有掌握与之沟通的工具。”

4. 增强商业头脑(Business Sense)。要理解企业的business,需要多与高层沟通。要增强自身的Business Sense,走出办公室吧,多去业务现场直接体验。“这样HR才能在其他部门面临相关问题时,给出专业化的解决方案。”新创意俞茵如是说。

HR薪酬:高端职位与普通职位薪酬差距拉大,总体薪酬增长平稳

前程无忧薪酬部经理Effie女士表示,据《前程无忧2008年薪酬报告》显示,国内HR人员的平均薪资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比平均薪资增长水平高0.5个百分点左右。

前程无忧薪酬部经理Effie认为:“预计2008年整个HR领域的职位薪酬还将平稳增长。”前程无忧高级猎头顾问Anna表示,从猎头高端职位的招聘看,虽然这一领域相当走热,但薪酬总体增长并不迅速,与一些热门行业相比,增长势头比较平稳。与此同时,Anna也表示,HR领域低端职位的薪酬基本会呈持平状态,中高端职位与低端职位的薪酬差距正在被严重拉大。

据《前程无忧2008年薪酬报告》显示,通常HR的薪资构成包括月基本工资、月固定津贴、月奖金/提成、月其他浮动收入、年终奖金。94%的HR从业者享有月固定津贴,29%的HR享有月奖金/提成,11%的HR从业者享有月其他浮动收入,能享有年终奖的HR从业者仅占39%左右。显然人们眼中掌握薪资大权的HR们,其本身并没有获得更特殊的薪酬待遇。

Effie女士表示,从城市薪酬排名看沿海城市的HR从业人员薪酬要高于内地几个城市。经理类职位薪酬要比主管类职位高出2.6倍,要比普通类职位高出4倍多。“低端岗位主要处理事务性工作,专业含量低,慢慢有外包的趋势。中高端职位,特别是HR总监、副总裁类职位则需要从企业整体战略出发,一般不仅需要HR的系统理论,还需要更多企业整体管理的实践经验。我们发现很多HR高管的工作经验中往往不仅限于HR领域。”Effie进一步解释说。

对比五大热门行业(金融、互联网、咨询、计算机和房地产),目前房地产行业的HR薪酬水平最高;互联网行业2008年预计薪酬增幅最大。

与其他行业一样,总体上,外企HR从业者总体薪酬要高于国企和民企。“但是在高端职位上,比如HR总监类职位,目前一些民企求贤若渴,提供的年薪已经与同等职位的外企持平,甚至会略高于外企职位。”前程无忧高级猎头顾问Anna补充说道。

当细分到某一具体职位的薪资时,我们知道,通常决定一个职位薪资的元素包括:行业发展情况、职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企业本身的规模与发展前景、候选人本身的资历背景等等。因此,很有可能同样title是HRD的职位,有的年薪高达100万,而有的年薪10万都不到。“某个制造业工厂的HRD与某集团公司下的HRD工作内容完全不同,年薪也会相差很多。”俞茵女士表示。

据《前程无忧2008年薪酬报告》显示,外语熟练运用程度严重影响这一职位的薪酬水平。目前只有11%左右的HR从业人员具备精通一门外语的能力,而他们的年薪也远远高于外语能力为普通的同行。

加入HR:低门槛,厚积而薄发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理事李直先生表示:“从HR专业的学生到职业HR转变会遇到的关键问题是:从HR理论到HR实践的过程。虽然目前有200多所高校都设置了HR专业,每年都有上万的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但是他们大部分人理论知识一大堆,实战经验贫乏的利害。”

如何从一名HR学生成长为一名职业HR,下面是众多HR资深人士给出的心得体会:

1. 走出认识误区,真正明白HR工作。目前很多人对HR这个职位还存在许多误区。会觉得HR是一个不需要承担任何指标考核,同时又是一个可以管人的部门。有些大学生想要加入的理由就是有兴趣。“有兴趣、喜欢并不是加入一个行业的充分理由,因为公司不会仅因为有兴趣而录用你。”前程无忧高级猎头Anna打趣说,“我还有兴趣成为美国总统呢,美国人民会选举我吗?”

2. 不断地学习与自我完善。HR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主要的沟通对象就是人。不同年代的人价值观与约定俗成是不一样的,没有一定的洞察力与分析力的话根本没办法相互沟通。HR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完成与不同人沟通的能力。

3. 要有主动思考的能力。为什么有些新人很容易脱颖而出,而有些人工作了几年也得不到晋升?这其间的差别在于,前者会反思,会总结经验,然后举一反三。通过一次次思考,来得出一些文字之外的语言。这里面就存在工作主动性的问题,主动去思考一些事情,主动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同时主动总结出与工作相关的经验。

4. 要有耐力。耐得住寂寞,因为这是一份厚积薄发的工作。“大学生不要迷信专业,他们太需要工作经验的累积,要沉得下心来。如果你没有长跑的思想准备,最好不要进入这个领域,能成功通常是熬得住的人。”俞茵女士认为。

5. 多关注HR实践案例。HR案例分2种,一种是企业最佳实践案例,即是那些知名的企业的HRM制度、规范、流程,这些最佳实践的案例常常被院校的学者抽离出来形成现代HR学科的理论,这种案例在各种教科书、畅销书籍中和网上里随处可见,很容易接触到。第二种是通常意义上的企业HR的运作,这种案例在学校的时候可能很少接触到。这部分实践案例一般会存在与HR相关网站的论坛中,会有很多企业的HR人员在论坛里就一些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寻求帮助,也有的HR人士在论坛里分享HR操作实践的心得与困惑,这是大学生们了解企业HR实践案例的好平台。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摘要:为促进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工作,结合实际办学条件、专业特色及就业前景等情况,探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教学改革的思路及课程体系的优化等问题,重点阐述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专业建设规划及方案。

关键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21世纪是智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应当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推进智能科学与技术的本科教育和专业建设,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智能科学技术人才[1]。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和协调发展为己任,以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为重心,针对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及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形成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完善的管理体制、领先的改革思路、优秀的师资队伍的龙头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作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巨大应用需求的综合交叉学科,高校应进一步拓展相关研究领域,结合办学条件、管理制度及政策倾斜,突出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特色。

1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探讨多元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要协调发展,首先必须明确专业特色,形成自己特有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特色。在智能科学技术相关研究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的形势下,对人才的培养要从多元化角度来考虑[2]。一方面,当前国内外智能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如火如荼,原创性理论与核心技术的研究步伐在进一步加快,国际上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型人才求

贤若渴。另一方面,智能科学领域的一系列学术研究成果,迫切需要转化成能够产生社会效益、支持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需要的产品,大型企业、著名公司对具有智能科学技术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和工程型人才的需求势头正旺,因此,目前探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当其时。

1) 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集智能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跨应用领域的本科专业。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专业自身的发展特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兼顾研究型、应用型和工程型等多元复合型人才需求,因此,智能科学专业在充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需要不断改革教育模式。一方面,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丰富各层次、各类型的课程教学资源,如:积极开设双语教学、探究式教学、“本、研合一”的高水平课程、校外名师课程等,强化学生创新知识和科研学术能力的培养,推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计划;另一方面,针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应用特点,积极开展学生科研活动和实践训练,使学生通过项目实践锻炼自己的实际研发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充分利用我校多学科、综合化的人才培养优势,通过以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融合,打通各方的优质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学习空间,促进优质高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2) 专业素养培养。完善由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部分组成的定位明确、特色突出、规范合理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在基础知识训练和智能科学专业技能的素养培养,强化专业基础的相关性,突出专业核心的稳定性,扩大专业方向的多样性。

3) 科研素养和适应发展能力培养。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面对多元化人才需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自主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能力,以胜任学科的前沿研究和技术发展;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在研发团队的协同工作能力,以适应学科在实际中的各种应用需求,在不断开发高质量智能软件系统及项目研发的实际锻炼中,培养学生的高效工作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基于以上观点,我校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积极提倡“夯实基础、综合提高、加强实践”的三结合人才培养改革思想,针对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等多个方面细化培养方案,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还要兼顾培养学生的研究型思维、科学研究的能力及创新精神,从整体上提升智能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的素质。

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坚持“教学、科研、团队的协调发展,学科、专业、课程的整体建设”,依托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校级重点建设学科“软件理论与技术”以及与其他专业和兄弟院校的联合,开展了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改革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的专业建设工作,并形成了层次型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

图1层次型人才培养方案

1.1层次型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模式

结合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特点,针对多元化人才培养需求,我们构建了“教—学—用”的层次型培养模式,形成了“2+1+1”的教学模式。前两个学年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技术和智能科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为主,同时采用启发引导及探究讨论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探究的兴趣,进一步结合相关问题、设计方法、分析讨论和问题求解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3]。第三学年侧重学习智能专业核心课程,如:智能机器人、智能游戏与虚拟现实技术、模式识别、智能信息获取与决策管理、自然语言处理等体现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的课程,使学生在理论方法的学习中提高专业技能,同时所设课程与相应的实验课相结合,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实践能力的训练。第四学年,以综合实践训练为主,学生根据各自的情况和兴趣,参加学生科研立项、各类科研竞赛活动、大学生创新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及教师的科研项目等,进一步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环节,有利于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以问题为纲,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自主发现新问题和新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和创新提高的科学研究素养[4]。

1.2 “本、研合一”的教学体系

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培养互动是推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本、研合一”的教学体系。“本、研合一”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是将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知识结构、实际应用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进行一体化设计,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实践与锻炼,并在一体化的教学体系设计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研究型思维、应用型和工程型能力,以及创新型精神,提升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素质。

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借助已获批北京市和校级精品课程、探究式课程、双语课程及网络多媒体课程,包括智能信息获取技术、人工智能原理、模式识别、智能科学与技术导论、智能机器人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在三年级开设提高性的研究型课程,这种提高性教学采取本科生与研究生合班上课的形式,使一部分本科学生在本科阶段先行选修部分研究生课程,并接受高水平教师的培养。这一阶段要求教师面向研究和学习对象,将每一阶段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系统对应设计,同时要求理论课和专业技术课都要针对研究和学习对象设计问题,留出解决问题的空间。在完成整个学习阶段后,组织学有余力的本科生与研究生联合申请科研立项(由学校条装处资助)、实验室开放基金(由学校学生处资助);有计划地将本科生按照他们的兴趣爱好,逐步吸纳到由研究生导师、研究型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组成的科研课题组或特色研究小组,以科研项目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综合提高训练。

1.3积极开展“研、教互动”,培养具有前沿性、时代性和实用性的复合型人才

教师的科研和教改项目为学生提供了课外学习的平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部分学生将课程组教师的研究成果,实现了直观验证和探索归纳两种实验分析模式。另外,我们还组织部分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成立课外科研兴趣小组,参加各种科研活动,4年来课程组教师指导的36个校级科研项目中有22个获得学校奖励。科研活动与教学的互动不仅提高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激发了他们钻研与探索的精神。在本科第三年,一方面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为本科生开设前沿性的科研讲座;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去联合实践基地、对口企业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专业实习和相关实践活动,由双方共派导师形成导师组联合指导培养学生。这些项目不仅给学生从事基础研究创造了机会,也加强了专业科研对外合作,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2以多渠道交流、合作及开放的方式,加强“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化培养模式

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广泛利用国内外优势教育资源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学科研合作,积极开拓产学研结合渠道,与企业共建科研开发中心合作,一方面提供学生进行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综合训练等,另一方面,还为学生提供科技创造的实践环境和为社会提供各种技术服务的平台。智能专业除了与本校的兄弟学院建立教学科研合作之外,还与澳洲悉尼科技大学、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中科院高能所、中科院自动化所、IBM公司、北京上善中加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智能谷科技有限公司等几十家中外著名大学、软件公司、企业及高级研究机构建立了开发、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的机制,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在学校和校外各方进行联合,积极开拓产学研结合渠道,引进最先进的智能研发环境,培养学生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开发技术,成为适应国家科学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工程型的复合型人才,力争在人才竞争中保持优势。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一直以来都是专业建设的基本保证,我校智能专业注重建立教师深造培训、学术交流和工作分配的有效机制,进一步为教师提供丰富教学经验、了解人才需求的平台,以人尽其才的用人方式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近年来,我们已先后从中国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了多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并结合智能专业的特点,建立了一支多学科、多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教师、专业核心课教师、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这支以中青年为主的教师队伍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显著,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研究生导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人。经过多年的建设,专业已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厚的教学功底,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其中,2人获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3人多次获得学校优秀主讲教师、优秀导师和优秀毕设指导教师等称号。

在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中,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师侧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同时注重院校内部交叉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联合院内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以及教育科学学院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通过讲座与项目联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对跨学科交叉领域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同时,积极开展与国内外著名软件公司、企业及高级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协作,建立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进一步扩充师资队伍的力量。另外,在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设中,采用以老带新和以新促长的方式,注重分工协作和交流发展,采用课程主讲教师负责制,全面负责课程的教学、实验、实习和实践;而实验教师负责实验、实习和实践教学,从而保证了队伍的连续性和优势互补性。此外,教授、副教授每学年必须为本科生开设核心课程,并要承担一定的教学实验、专业实习、指导本科学生科研立项、毕业论文指导等工作,切实保障了课程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践、研究环节的紧密跟踪与指导。

4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前有北京市、校级精品课程、优秀课程、探究式课程、双语课程及多媒体网络课程7门,智能信息获取技术、人工智能原理、模式识别、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智能机器人、自然语言处理,另外还有多门课程的建设工作验收合格。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改革方面,参考了国内外著名高等学校,包括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东京大学、悉尼大学以及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的智能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我院在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的特色,以及智能科学专业多年来在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以及智能信息处理等方向的科研成果及研究生培养经验积累,以智能机器人、智能游戏及智能信息处理等为特色课程,以建设“理论—研究—实践”为指导思想,设置了协同递进的特色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通过“学习+提高+实践”的协同递进和不断深化的过程,达到系统掌握和融会贯通,并由“基础训练”提高到“专业素养”,最终上升为综合能力。在理论基础和实践训练的协同学习过程中,案例学习与项目带动的一体化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科研兴趣,同时使学生感知理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图2协同递进的课程体系

5拓宽多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身特点决定了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学科综合交叉性[5],体现了与其他领域的技术相互渗透的必要性,这种跨学科的交叉应用研究更能激发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活力,更能充分发挥智能专业的科研潜力。拓宽领域合作是各个学科在教学改革中值得思考的问题,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与教育科学学院教师联合开展了在教育信息智能化方面的相关合作,将专业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信息的智能处理中,从学业表情、知识驱动、网络信息监管与安全分析入手,基于情感计算、数据挖掘、Multi-agent、分布式智能检测、教育信息等技术,在情绪信息认知计算模型和信息安全监控模型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研究。这种交叉领域的教研合作,有利于促进专业相关课程及其实验、实习、科研、毕业论文、学生科研活动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6]。

6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架构

本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结合近年来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中的经验和教训,缜密剖析了当前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我国的学科地位、自身特点和未来发展,建立起了“专业基础+项目实践+社会服务”的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架构,如图3所示。

图3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架构

7结语

智能科学与技术是一个与学科领域前沿及最新发展紧密结合的多学科交叉专业,因此要结合心理学、哲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根据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国家及北京市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突出重点领域和前沿技术优先发展的有关要求,认真研究专业定位,规范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加强基础,提高素质,优化结构,增强优势,协调发展,突出特色;顺应社会的

发展需求,面向市场的用人需求, 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规范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开设高水平课程。同时,政策倾斜、条件改善和严格管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高校应当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资料、基础设施、师资优化等教学条件的建设和改善,使其具有更好的办学条件和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满足多元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此外,专业建设实行专业责任制,明确专业建设目标,理清专业建设思路,切实制定和完善专业建设实施规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课程改革与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学改革与管理等方面落实相关人员责任,落实专业建设经费,确保达到专业建设的预期目标。最后,加强专业毕业生就业服务与跟踪调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中心,在统筹兼顾的前提下,重点加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努力提高就业率,积极开展就业跟踪调查,多渠道了解信息,建立更加完善的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体系,加强专业毕业生的后续管理,进一步提高专业的影响力和社会声誉。

参考文献:

[1] 王万森,钟义信,韩力群,等. 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9(11):10-14.

[2] 谢昆青. 第一个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J]. 计算机教育,2009(11):16-20.

[3] 焦李成,石光明,钟华,等.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9(11):26-29.

[4] 李擎,陈雯柏,李邓化,等. 智能科学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1):33-37.

[5] 魏秋月. 关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9):18-19.

[6] 刘丽珍,王旭仁,刘杰.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J]. 教育信息化,2009(11):112-115.

The Discussion on the Undergraduate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Building of the Specialty of

Intellig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 Li-zhen, SHI Chang-di, LI Zhi-ping, ZHANG Cong-xia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Key words: professional building; undergraduate training; educational reform;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mode

(编辑:白杰)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一所成人中等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机构,下设昌平、房山、延庆等13所分校,乡镇及村办校教学点70多个。秉承“农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追求,社會的需要就是我们的方向”的办学宗旨,近年来根据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和都市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北京市农广校统筹规划,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借助广播、电视、网络等远程教育手段,结合远程教育与面授的学习方式,对郊区农民及失地农民进行系统的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为北京郊区培养了大批留得住、技术过硬的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促进了京郊农业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

一、坚持办学方针,扎实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

多年来,北京市农广校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农业生产;为农业服务、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民科技致富服务、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办学方针,利用市、区、乡校和村级教学点四级办学体系,面向京郊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农村失地农民、驻京部队现役军人等人员开展中等专业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郊区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一是制定适应都市农业发展的专业建设教学计划,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设置新专业,调整和优化已有的涉农专业。如:北京市已禁止新建、扩建规模化养殖场,禁止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及其他环境敏感区域新建水产养殖场,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使得京郊的养殖业发展受到限制,畜牧兽医专业由此较少招生或停止招生。

二是根据新技术、新产业、新知识、新技能发展需要,积极组织师资队伍的建设,开发适合新形势下农民教育的新课程。

三是组织实施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北京市校自定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对所有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规范化的全过程管理。

四是组织编写讲义、教材及实验、实习大纲和指导书,制作适合远程教育的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利用远程教育网络,采取网上授课、督导、检查到考核的“一条龙”学习模式。2011年以来,北京市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组织教师编写了《文玩核桃栽培》《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果品贮藏保鲜技术》《新农村应用文写作》《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有机蔬菜家里种》等针对性较强的教材达20多种。学校还开通了咨询热线,免费为农民提供种植和养殖技术咨询,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为现代农村提供全方位的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

五是对辖属各分校及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业务指导、检查、监督,加强横向联系、联合,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形成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六是面向京郊开展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二、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办农民满意的学校

北京市农广校作为教育教学宏观管理部门,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管理制定出师资队伍管理、考勤管理、试卷管理、考场管理、成绩管理、招生管理、学籍管理、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办事,杜绝一切无规则的操作行为。

作为北京唯一一所针对农民开展教育培训的学校,北京市农广校多年来一直履行农民教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业技术传播和科学普及等公共服务职能,招收成人中专学历教育学员平均每年达5000人,全科农技员、农村实用人才等参加短期培训人数达6000多人次。学历教育设有畜牧兽医、园林园艺技术、农村综合经济管理、社区文化艺术等22个专业。学校多年来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对接,构建“政府支持、多方协作、共同发展”的农民职业教育平台,强化内涵建设,办农民满意学校,全力实施文化驻乡工程、农艺入户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区域和谐”。

三、坚持驻村帮扶和文化驻乡工程,助推京郊农村经济发展

(一)开展驻村帮扶工程

2016年开始,为贯彻落实《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及低收入村发展的意见》精神,北京市农广校联合各分校,以村为帮扶单位,在每个区选择一个村作为试点开展扶贫项目,与乡村的生态、物产、风情、习俗、生活方式等重要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的驻村帮扶工程——“五帮”活动。

驻村帮扶的具体目标确定为“四个一”,即打造一桌农家宴、一个农家院、一个旅游村、一支人才队伍。项目先后在门头沟区炭厂村、房山区黑龙关村、大兴区前野厂村、密云区石塘路村等村开展试点。其中,门头沟区炭厂村地处神泉峡景区,专家通过实地调研,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提出打造“旅游景区+田园采摘+农家乐园+神泉文化”休闲农业综合模式。从农家院的设计、功能区的划分、服务人员的培训、历史文化的挖掘、文化与餐饮的结合、食材的来源、菜品的制作等各方面进行了重点指导。该村30个民俗旅游接待户在专家的指导下,学会了多种特色农家菜和面点的制作技术,精心打造独具当地特色的“泉饼宴”,让游客慕名而来,满意而去。由此带动了当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使农民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同时,农广校把学历教育与乡村旅游服务相结合,实施送教下乡。30个民俗旅游接待户在家门口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中专班学习。通过远程教育的线上学习和面授,根据农事的需要及时调整课程时间,同时加大实践实训课时。学员们不仅掌握了民俗旅游接待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学会了经营方法,提高了自身素质,而且增加了经营收入,增强了创业信心。

驻村帮扶开创了北京市精准帮扶低收入村的先例,把课堂教学搬到民俗户的农家院里、厨房里,手把手教会他们用当地的农产品加工制作成特色农家菜。在旅游旺季,经营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农民日报》曾以“一桌农家宴 帮扶一个村——北京市农广校开展低收入村乡村旅游实用人才精准培养纪实”为题进行报道,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二)实施“文化驻乡工程”

随着首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环境面貌、农民的生产生活在发生变化,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知识文化生活充满着渴望。2010年8月北京市农广校首先在延庆县8个乡镇16个村试点开办农民文艺中专班,注册学籍776人,跟班学习的农民达400多人。

北京市农广校结合农民需要,以农民为培养对象,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新模式,积极开展“文化驻乡工程”,加强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挖掘农村文化能人,培植文化发展土壤,培养了一批留在农村“种”文化的乡土文化人才,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舞台的主角。

2011年北京市农广校开始举办社会文化艺术中专班,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设曲艺创编、电子琴、唢呐、礼仪、化妆、乐理、歌舞等课程,吸引农民自愿接受系统教育,以文化促科技、以科技带文化,实现科技文化的有机融合。

社会文化艺术中专班的开设是以农村、农民的实际需求为本,因地制宜,在普及文化、文艺知识和文艺技能的同时把学员上课地点设在村里,在学习形式上采取集中授课与分散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实行以学为主的弹性学习时间,在合理安排课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的同时确保了教学质量。截至目前,13个分校共招生社会文化艺术中专班学员9692人,有102个自然班分布在京郊的各乡镇,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了理解和信任,懂得了尊重和谅解,也为乡村农民提供了主动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提供了一个发现自己、展示自己的平台,这些学员成为当地的文艺骨干。

“文化驻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和北京市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北京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记者曾深入“文化驻乡工程”一线采访并进行广泛宣传,肯定了农广校在繁荣农村文化、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方面作出的贡献。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为一所成人中等农民学历教育、培训的公共服务机构,是开展北京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必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1 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引进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当前高校在引进人才方面存在认识误区, 似乎只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专家才是人才, 技师、技工等技术人员一般学历低、职称低, 算不上人才。因此, 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 各高校为争创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 争上硕士点、博士点, 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与引进人才标准, 大多数把学历高低列为第一标准, 非硕士、博士不要, 在有关实验室的评估标准中, 也要求高级职称教师要达到多少以上, 研究生要达到多少以上, 唯独没有技术人员的标准。所以某些所谓重点实验室的人员, 单从职称、学历上看, 实验室人员确实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但人员结构上未必合理, 实验教学工作未必得到了正常开展, 据有关资料报导, 在国外的一些大学实验室中, 技术人员的比例相当大, 而在我国高校实验室中技术人员的比例却相当少。

1.2 实验认识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看法:课堂教学是学校最重要的工作, 科研为教学第一线服务, 是教学工作的延伸, 而实验则是大拼盘, 依附于理论教学和科研而存在, 过分强调理论的指导性, 忽略了实践的能动性。由此导致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对实验重视不够的现象 (2) 。这样一来, 实验室既使引进了一些高学历人才也都千方百计地争取转为教师编制, 去从事理论教学。因为高校职称评定、评奖、晋级、酬金发放等牵涉切身利益方面, 教师系列要优于技术人员系列, 特别在职称评定方面, 教师系列可以量化工作量, 拿得出定量的评定材料。而技术人员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地做着仪器维护维修、清洁保养、设备的改进与制作等无法量化的工作, 拿不出定量的评定材料, 影响他们职称的评定 (3) 。虽然他们干着博士、教授所不能胜任的工作, 在待遇方面却得不到尊重。现实造成他们总感觉低人一等, 觉得在实验室岗位上没有奔头, 前途渺茫, 工作不安心, 纷纷调离, 或谋求高学历, 便于改行。由于技术人员 (特别是维修人员) 缺乏, 一些实验室仪器出了毛病, 就搁置一边, 积攒多了, 请厂家来人或送厂里维修。这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经费, 而且降低了设备的完好率, 影响了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顺利进行。

2 实验技术人才是实验教学最基本的保障

2.1 对实验的再认识

众所周知, 教学系统包括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部分, 理论教学是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 以及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运算能力, 并掌握一些前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而实验教学则是教给学生与理论有关实验、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赋予实践, 加深理解。训练学生掌握必须的实验、测试技能和对专业技术知识的应用能力 (4)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理念, 通过实践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真正掌握实践出真知的内涵。古今中外任何一项理论或科研成果, 无不是经过千百万次实验总结出来的。因此, 对于培养一个合格的人才而言,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作用是同等的重要, 两者缺一不可。既然实验教学是教学系统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那么由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实验设备与场所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同样十分重要。

2.2 技术人才在实验室的作用

通过对实验的认识, 就不难理解实验室技术人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实验室的工作繁琐而复杂, 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要求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特别在工科院校里, 大多数仪器为光学、机械、电子设备, 在学生做实验时中出现各种毛病是较普遍的, 这就需要有专业技术人员及时地维修保养, 同时, 根据教学需要有时还要进行一些仪器设备的改装或简单的制作, 这些问题对于博士、教授来讲, 有可能束手无策, 而对于实验技术人员 (维修人员) 来讲, 可能是唯不足道的小事一桩, 所以说, 技术人员是实验室工作的能工巧匠, 是实验教学与科研工作最更本的后勤保障。我们经常会看到, 一些上万元, 甚至几十万元的设备出了毛病或需要改造, 但因缺少维修方面的技术人员而躺在那里睡大觉, 这不仅对于各高校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是一笔浪费, 而且严重影响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

另外, 技术人员在研制实验教学仪器, 节约教育经费, 支持教学与科研工作方面也是高校实验室不可缺少的生力军。目前, 尽管各高校对实验室经费的投入越来越大, 但终究是有限的, 始终满足不了实验室发展的需要, 因此各高校也积极地大力提倡和鼓励实验室研制实验仪器设备, 实验仪器设备的研究、加工到生产都就离不开实验技术人员 (5) 。同时,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仪器设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迫切需要技术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经常地对仪器设备进行安装、调试、维修与保养。提高仪器设备的完好率, 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因此, 一个好的实验室, 在人员结构上要合理, 既要有教授、博士、讲师、助教, 还要有技师、技工, 各个层次的人员都有, 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工作, 发挥着各自的特长, 只有他们既分工明确, 又互相配合协作, 才能使实验室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才能真正发挥实验室的地位和作用。

3 改进措施与方法

3.1 改变用人观念和管理机制

首先, 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 应该把能力放在首位, 彻底改变那种以学历高低作为衡量能力大小的标准, 在实验室中彻底抛弃那种“技术人员不如教师”的观念, 对实验室技术工作应进行量化管理, 引入竞争机制, 并制定出相应的职称评定、评奖、晋级、酬金发放的政策。技术人员只要通过试讲合格同样可以从事实验教学, 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使他们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实验室基础工作中去。其次, 在实验室人员组织结构中, 应将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实验室需要货真价实的高学历人才, 也需要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技术人才。只有这样, 才能使实验室的建设健康发展。

3.2 重视实验室技术工作

目前各高校都加大了实验室设备的经费投入, 仪器的台数、设备的更新率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多数学校一般只注重前期设备购买的投入, 而忽视了后期设备维修保养工作, 普遍存在仪器、设备没有专门人员管理、设备维修经费不落实、维修保养工作无法计算工作量和报酬等问题。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技术工作 (特别是仪器设备的维修保养技术工作) 是实验室工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是实验教学与科研工作基本保障。各级领导干部应高度重视实验室技术工作, 加强实验室技术工作的宣传力度, 改善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同时, 在实验室评估标准中, 应增加一定的实验室技术情况 (如维修人员) 评估项目, 使大家都来重视实验室技术工作。

3.3 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

在提高对技术工作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 应高度重视对实验室技术人才的培养, 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人员培训计划, 像重视教师培训一样, 为他们创造进修提高的各种环境和条件。对初进实验室的技术人员, 必须组织他们多学习, 如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或请老技术人员传、帮、带等方式加以培养, 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对在岗的实验技术人员,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技术开发、实验仪器研制与改造、大型精密仪器功能开发等活动, 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验技术水平。特别是近年来, 实验室购进的实验仪器设备技术先进、功能较广、技术含量高, 更需要一批业务素质高、技术精湛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保驾护航。

摘要:基于目前实验室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本文阐述了实验室技术人员在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 提出了改变用人机制, 重视实验技术工作和技术人才的培养。促进实验室建设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实验,认识,技术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杜卫。抓住机遇, 开创实验室工作新局面[J]。实验研究与探索, 2002, 21 (6) :1-2.

[2] 廖宇静.加强实验室建设力度, 适应培养人才需要[J].实验研究与探索, 2002, 21 (6) :129-120.

[3] 刘凤泰。在北京地区高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总结会上讲话[J]。实验研究与探索, 2002, 21 (2) :1-2.

[4] 李丽萍。对实验室改革开放的几点认识[J]。实验研究与探索, 2002, 21 (6) :100-101.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摘 要】2014年8月,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被批准为“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围绕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开展了一系列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工作。经过这几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已建立了一套相对稳定和完善的、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一致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为转型发展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关键词】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西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设计、研究和实践”(编号:2015JGZ179)和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转型发展时期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5JGZ180)的阶段性成果。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转型发展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地方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自2014年8月被广西教育厅批准为“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以来,紧紧围绕转型发展,明确定位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学院经过这几年一系列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已建立了一套相对稳定和完善的、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一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日臻完善,在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效果逐渐显现。

一、科学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

指导思想是指导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的基本思路,是整个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灵魂。学院围绕国家的大政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針,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性意见》(教发〔2015〕7号)等一系列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提出了“德为先、质为本、重应用、求创新”的办学理念,“立足柳州、服务广西、转型发展、创造特色”的办学思路,坚持“培养思想品德优良、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突出,富有创新素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了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抓手,“以市场需求、职业需要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体系为主体、校企‘双元’式育人”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合理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学院结合实际,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特点,从6个方面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基本原则:

1. 准确定位,明确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参考教育部相应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准确把握国家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政策,结合学院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坚持服务需求、就业导向,坚持科学性和系统性,坚持结合实际和适度前瞻,准确定位专业人才的培养类型、目标、主要服务方向、质量标准和社会责任,提高专业人才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充分利用柳州作为广西工业重镇的优势,以校企合作为主要抓手,全面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行业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①邀请行业企业高层次技术人才参与专业课程建设以及课程教学活动,共同制定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共同参与应用型教材的编撰等;②在课程内容上,及时引入行业企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提高用人单位讲授专业核心课程的参与率,提高专业课程使用真实案例教学的覆盖率;③在培养过程中,将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相融合,将企业元素植入培养过程,将人才培养由课堂教学为主转换到校企双元育人模式;④在人才考核评价上,逐步完善用人单位反馈路径,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机制。

3. 加强实践,突出能力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突出应用能力的多模块实践教学体系,适当提高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中的比例,推进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内容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注重强化技术技能应用,注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产学研用的结合,注重学生实践创新精神的培养,按照“真项目、真设备、真要求”的标准,推行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现场教学、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项目驱动等形式的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对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 整合内容,优化结构

按照6大专业集群建设思路,整合课程类别,优化课程体系,打造专业集群公共课程平台。科学合理地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建设,提高专业核心课程与行业标准、职业岗位的衔接面。按照应用型大学课程体系“职业素质、专业能力”的特点,以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为核心,推进课程内容的重构与优化,避免出现课程内容重复及课程之间衔接脱节的情况。

5. 注重创新,创新驱动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融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开设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讲座或课程。积极挖掘各种校内外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科技创业园三大平台(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中小微企业科技孵化园)作为学生项目运作的基础和平台,让学生在项目运作中锻炼,在实践锻炼中成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科技活动、社会调查、创业实践、社会实践等活动,把创新创业教育融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通过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不断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5)职业能力训练模块。结合各专业特点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做实做强集中实践环节。要求工科类集中实践课总周次不超过50周,建筑学专业集中实践课总周次不超过60周,其他学科集中实践课总周次不超过40周。具体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环节、岗位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创新创业教育、军训(含军事理论)等环节。毕业环节原则上包括毕业实习(或毕业调研)2~4周、毕业设计(论文)8~10周,毕业环节不超过12周。

(6)公共选修课。设置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限定类、体育限定类、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类5个模块,学生累计修满6个学分方能毕业。

(7)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重要补充,旨在扩大学生知识领域、加深专业知识、开阔视野、发展科技意识、培养文体兴趣、提高思想品德等,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及增强学生的毕业竞争力。学生需修满6个学分,其中与专业能力和就业创业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必须占4个学分。

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保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文件,集中体现了高等学校的教育思想和办理理念。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是基于转型发展背景下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改革,符合学校自身的发展实际。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经过这几年一系列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科学确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合理定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设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框架及学分、学时比例,并在上述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相对稳定和完善的、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一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证明,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学生的實践动手操作能力加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效果也逐渐显现。

参考文献:

[1] 周德俭,莫勤德.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1,(3):63-67.

[2] 姜思政,等.可持续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154-156.

[3] 邓敏.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11):211-215.

[4] 蔡忠兵,等.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65-67.

(编辑:秦俊嫄)

上一篇:农业技术创新下一篇:乡镇农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