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程心得体会范文

2023-03-10

中学课程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一、新高考改革简述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规定,2014年在上海市和浙江省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2017年将全面推进。

此轮的改革从考试科目、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调整,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明确规定。政策规定:在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区、市),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在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成绩,150分的分值不变。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这其中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14个科目,而每门都已经"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在高考中就不必重新再考。考生在报考时,只需根据报考高校提前发布的招生报考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也就是说,将来学生的高考成绩将会是"3+3"模式,除了统一高考的语数外三科外,还要加上自己选择的三科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从这样的设计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进行竞争,正如教育部基础二司司长郑富芝说:"可以文理兼修、文理兼考,使得文理不分科成为了可能。"

二、高考改革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受到的冲击

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实施,在体现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同时,作为高考科目之一的高中思想政治又面临一次新的改革。最为明显的变化是高中政治从文科的必考科目变为了选考科目,这对思想政治这一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首先,在高考改革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价值一直被怀疑和否定。长久以来,政治学科被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公认为“洗脑”学科,因此对政治这一学科的重视度远不如其他学科。同时,由于高中政治相较于其它诸如:历史、地理、数学、英语之类的课程来说,更加脱离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使得学生们认为政治学科十分乏味,无法提起学习兴趣。

其次,在新高考改革方案公布出来以后,高中政治从文科必考科目变为选考科目,相比较于物理、化学这样的实用科学和充满趣味的历史、地理,枯燥乏味的政治学科被学生的选考几率便相形见绌。加之很多师生和家长认为高校专业中把政治课作为设限选考科目的很少,所以得出的结论便是轻视高中思想政治课,因此在学习上表现为更加懈怠和懒散。可想而知,长此以往,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教育和引领作用会变得更加薄弱和无力。

最后,政治这一学科虽然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但是实际上却始终在中学教学中属于边缘学科。政治这一学科在对塑造学生人格品质和人文素养是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它是各门学科的综合体,政治学科所学知识需要其它各门学科知识的佐证。可是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对这样强调价值观培养的政治课大多是排斥的态度,因此政治这一学科在中学教育中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而在高考改革前,作为必考,即使学生不喜欢,也不得不为高考而学习。而现在高考考核的“3+3”模式,学生虽然平时也要学习政治课程,但是可以有所选择是否将政治作为高考科目。这就导致学生对其的更加不重视。

三、高考改革新形势下对政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与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存在着十分特殊的联系。思想政治课与我国社会制度的这种密切联系决定了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学科功能:政治功能。通过政治课教学,使学生的政治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品格教育。通过政治课教学,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对待个人生活道路上的得失成败,进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形成健全的人格。文化教育。通过政治课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随着中国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加强,而且素质教育在高中教育中也得到越来越深入的贯彻实施,使得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不断得到丰富。以往在文理分科的高考考试格局下,政治学科作为文科综合的重要内容,其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考查从数量和难度上来说都较大。而该学科的人文素养培养在以升学率为主要衡量指标的高考指挥棒下很大程度上被忽视,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塑造学生人格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德育作用。在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以后,高中政治学科的考查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考查方式的变化必然会给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带来新的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如下表述:"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由此可见,在新形势下通过高考改革进一步增强政治课德育功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是相当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主观上认识的偏差和客观上升学压力的存在,许多政治教师对政治课的文化教育功能情有独钟,而对思想品德教育则忽视了很多。他们很少去研究如何去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很少主动去研究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很少直接去关心中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烦恼和苦闷,而更关心的是本学科在高考、会考中的名次,对政治课德育功能缺乏必要的重视。这是一种认识上的错位,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其结果必然是损坏政治课在德育工作乃至学校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影响学校德育工作整个体系的建立和运转。

所以,虽然高考改革方案对政治学科的考查方式进行了调整,但是从考试大纲对考试内容的要求、以及实际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要求来看,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使学生养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知识,养成基本的公民素质;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新形势下学生核心能力培养途径

综合新课标精神的要求以及高考改革的相关规定,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关注意识

人们在从事信息活动时产生的各种认识以及观念构成了人们信息意识。人们之所以对信息的把握存在差距,关键就在于人们的信息意识具有强弱的差距。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呢,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当今信息时代环境下信息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追求知识、终身学习、开拓创新的观念;其次,让学生养成对信息的内在需求,形成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获取和接受各种学科知识的好习惯。因此,我们要具备获取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善于发现真实和有用的信息,将信息现象与学科需要结合起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突出教学的引领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突出教学的引领作用,既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深度"又要注重课堂教学情感的"温度",做到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知识讲解由浅入深、不断深化,通过有深度的知识对学生的思维、智慧形成冲击和挑战,引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问题对话和情感素材分析,引领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在思考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想和认识。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通过情感体验升华思想道德品质,养成基本的人文素养,达到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层次目标。 3.注重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当前的高中生生活在国家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发展进步给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归根到底就是体现在作为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上。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而高一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的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必修2《政治生活》教材共计四个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代国际社会,每个单元都含有丰富的公民意识的内容,可以视为公民意识培养的良好依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为学生步入社会后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打下基础。具体来说:第一单元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意识;第二单元要注重培养公民对国家机关和政府以及公职人员的有序监督意识。总之,在政治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现有教材编排内容和形式上的优点,挖掘其国民意识内涵,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加强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为高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更多的着力点。

高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与高考政策、教材编排以及教师教学方法和理念密切相关的教育教学问题。高考改革背景下,对政治学科的考查方式趋于多元化,在此情况下,高中政治教师在不断完善自身学科素养的同时,深入挖掘教材,革新教学方式方法是培养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中学课程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通过培训学习我对新课标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现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使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能够识别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打字任务或简单的游戏,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熟悉操作常用输入、输出设备。 能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加以应用。

二、树立与终身学习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意识,形成积极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通过身边的事例或观看案例,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在获取、加工、存储、表达和交流信息方面的作用,理解信息技术是人的信息加工器官的延伸,形成乐于学习、勤于操作、敢于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树立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技术操作能力,并且能够正确的利用网络资源,用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向导和约束。

三、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和处理信息,以支持学习、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四、学会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和软件,展开写作、绘画等活动,制作电脑作品。

五、学会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运用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方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

备考资料 历年真题 考试心得 模拟试题

式,灵活地表达想法、创意和研究结果。

六、学会运用常用远程通讯工具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中学课程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凝聚全体师生的力量,发挥体育教师的才智,以体育课堂为主阵地,以体育教研为重要手段,在不断的攻关中较为顺利地完成了课程开发研究工作。 在校本课程开发与体验的研究过程中,对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体系在实践中感到很难操作,由于学习评价是课程的核心问题之一,评价问题不解决,校本课程开发实在难以进行, 这是时下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者发出的最强烈的声音。

2研究结果与分析

根据测试反馈的数据,将实验前和实验后两批数据按照体能(各项得分的平均值)、体育学习兴趣水平(总体)、体育学习自评系列(包括体育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健康行为三套量表组合)作为处理变量进行初步分析,结果如下,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前测成绩来看,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体育学习兴趣无显著差异(p=0.075>0.05),但从体育学习兴趣后测成绩来看, 实验班和对照班有很显著的差异(p=0.001<0.01)。 说明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实验班的体育学习兴趣有了显著的提高。

通过研究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前测和后测的体育学习态度、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三个维度中均有很显著差异(p前 后 态 度=0.000 <0.01,p前 后 情 合=0.000 <0.01,p前 后 健 康 行 为=0.000 < 0.01);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前测和后测中,体育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三个维度的进步幅度上也有很显著差异,(p态度进步=0.000<0.01,p情 意进步=0.000<0.01,p健 康行为进步=0.000< 0.01), 实验班进步幅度的均值大于对照班的进步幅度的均值, 说明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对实验班的体育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成绩产生了显著的提高效果。

传统的体育课程的评价基本上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它在公平、公正的旗号下,用统一的运动成绩考核作为对学生学习、老师教学及课程实施的主要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在这样的氛围中要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要造就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才,无疑是“浊其源而欲流清,伐其根而欲叶茂”的空想。

再次实验表明:校本课程的实施,对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学生性格开朗,处事随和,交往能力、团队意识、体育道德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学习中学生更能关心同伴,帮助同伴,关心班集体。 这些品质的发展,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班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评价方法的改革,学生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精神;通过课程改革,学生将在和谐、平等、 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

自评和互评是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中的一个难点,如果教师稍有忽视,就会使这种评价流于形式。 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绝对是以教师为主,然而,我们却忽略了这么一个事实,即最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是学生本人。 学生是教学目标的实践者,那些无法用定量评价的内容,如情感、意志、 态度、兴趣等,都是内在不易显露的心理倾向,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获得真实的材料。

3结论与建议

本次体育校本课程的评价实验有效地促进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校教师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体育校本课程的评价有效的发挥其导向、激励和反馈功能, 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健康发展。 评价目的由强调“给学生一个体育学习分数”向强调评价的“改进”目的转变。 对体育校本课程的评价应当体现学校在评价“个性化”方面有自己独特的实践与诠释。 对体育校本课程的评价不能全部用常规的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方式来进行诸方面方法的 “套用”和 “对接”,尽管这种 “套用”和 “对接”有时是必要的,但体育校本课程评价因有其自身评价的“独特性”,在校本课程的评价实验过程中,我们要克服面面俱到,大而全的方法罗列,在注重多元评价的同时, 更注重从评价因素中撷取或精选评价因子, 简化环节,呈现评价的亮点和特色。 摒弃学生心中学习评价就是给他的体育学习成绩打个“分数”的观念。

建议运用元评价检验评价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 元评价就是对评价本身的评价, 其目的是指出教学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 在评价对象上,教学评价以学生的教学活动为对象, 而教学评价的元评价则以教学评价本身作为对象。 在评价目的和作用上,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而教学评价的元评价则是为了规范和监控教学评价活动,减少偏差,获得良好评价效益。

体育校本课程学习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课题, 实验工作的成功与否,在于评价结果的科学合理性上。 因此,应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把学习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去研究,最终才能圆满完成课改实验任务。 我校目前也只是进行了初步的尝试,评价方案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摘要:为了充分了解我校体育校本课程学习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我校体育校本课程学习评价改革实施的经验,为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现实依据,本文中,笔者在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中进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等评价方法的实践,尝试探讨体育校本课程的评价,对体育校本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发现体育校本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学课程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中小学体育新课程改革在教育观念、课程结构、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全面展开。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强调中小学体育课程应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努力构建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因此,学校体育新课程改革进行的轰轰烈烈,但我们发现,由于缺乏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改革的理念追求,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着闻风而动的盲目追随和形式主义。本文就体育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几点分析。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体育改革的文件和资料,阅读社会学、教育学、体育学等相关论著,参考有关或相近的其他文章和作品多篇,为本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专家咨询与实地抽样调查法

走访了河西地区几位特级教师,30多位不同职称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咨询了省内6位体育专家,广听了多位体育教师的课50多节,为本研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三)逻辑分析法

本文采用演绎、归纳、综合、分析、比较等方法,从多角度进行研究,力求论据充分、有力,论点具有建设性。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将传统的知识“遗传型”教学变为探索型教学和发展型教学。体育教学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过分强调运动技术和知识的系统化;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过分强调运动技能的评价的体育教学。新课程教学观念是树立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全面发展的新觀念;突破以传授竞技体育项目技术为主的教学体系,树立以终身体育为主,多种体育形式并存的教学观念。这些就需要充分发挥和营造民主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和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使学生在自练和自评的实践中养成经常参加锻炼的习惯。

(二)体育教学思想的转变

体育教学思想的转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身心二元论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认为体育只是“身体的培育”。第二阶段是在二战以后当人们认识到人的身心不可分之后,体育教学思想就由单一的增强体质,发展到以体育为手段,把运动技术技能与身体发展结合起来,去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第三阶段是随着“第三次浪潮”新技术革命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不仅对学生是必需的,且对人的一生,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终身教育观”引入体育领域,形成了“终身体育论”。

“终身体育论”认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体育在形成人们的体育观、体育兴趣、爱好、习惯以及能力培养、个性发展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在体育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就不能仅仅追求传统教育的效果,而忽视体育的过程;就不能只注重体育的外在意义和价值,而不管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这样就违背了体育的真正目的。

四、启示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变革

教学内容的完善直接关系到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目前,中学体育新课程改革应该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努力增加一些基础体育教育的内容,更新现代竞技项目的部分,充实有较高锻炼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健身部分,增添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教材以及地方特色、区域特点的校本课程内容,增添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娱乐体育、舞蹈健美、韵律体操、艺术体操的内容,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采,更结合社会生活。

(二)教学活动主导主体的认识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就可缩短学生认识事物、掌握知识技能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防止“自由化”和走弯路。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质量,对学习效果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课改中应强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不能弱化、虚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淡化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因材施教、端正态度

体育新课程改革中应教育教师在研究教材本身的规律、特点的同时,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生兴趣能力和态度,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自觉性。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教法、步骤、练习内容、组织形式等去适应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主动,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会在将来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之后,长年坚持参与体育运动,并持之以恒,这样才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前提。

五、建议

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使每个体育教师都从教学观念上、教学思想上、教学内容上、教学组织形式上进行转变和改革,更好的发挥体育教育资源,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感受的体育的乐趣。

加强体育理论的研究,中学学校体育教学科研力量薄弱,专职科研人员少,要在鼓励第一线体育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教学研究的同时,注意培养“学者型”体育教师。

有效地将体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充分的发挥理论作用及实践效果。

体育教学实践中,要防止片面盲目性,不能把问题绝对化,也不能盲目地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应该从联系、发展、变化、动态中把握正确的方向。

正确对待国内外先进的体育教学理论。体育教学改革要根据实际情况,先进行小范围的实验,在实验成功的基础上积极推广,摸索一条具有自己区域特色的体育改革新路子。

中学体育新课程改革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重心所在。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在给予政策导向外,应及时落实解决教师工作的困难,加强对一线教师的关心与帮助。学校体育专家要深入到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帮助普通一线教师解决教学改革中的一些难题,切实加强对教师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具体指导,使教师能够真正地投身到教学改革的洪流中去,全面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中学课程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摘 要: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席卷了各个阶段的教育,为教育事业带来了一场新的风暴,社会历史人文学科的发展也因此面临着新的十字路口,当代中学历史课程也将随之进行价值取向的新变革,配合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进行。

关键词: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价值取向

教育随着社会的各种变化发展做出相应的改革,比如,当下的新课程改革就是为了让教育与时代接轨。当代中学的历史课也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变化创新,接下来本文将围绕历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展开论述。

一、传统的历史课程

很多人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会想“什么时候的历史课程叫做传统?”答案当然是我们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味着所有的一切都有了一个新的开始,这当然也包括我们的教育事业,中学历史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学历史课程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呢?首先,爱国主义是历史教育中绝对的價值取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过程艰难曲折,所以我们更应该以高度团结和凝聚的精神力量去建设我们的新中国,而中学历史教育就在其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承担起了从小培养国民爱国意识的重任,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育中占了绝对性的比重。其次,传统的中学历史课程单纯地讲述历史,照本宣科,不注重思维的培养,没有很好地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的意义。例如,我们在讲解《鸦片战争》这一课时,教师在讲解时没有深入为学生讲解鸦片战争对我们国家所造成的危害,他们只知道鸦片的流入使我国大量的白银流失,使官员腐败,军队没有战斗力导致了英国军队的侵入,我国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南京条约》。但是学生并不能深刻地理解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国一步一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源头。教师在讲解时,应该为学生深入解析,为什么鸦片会流入中国,鸦片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是什么让中国从此走向抗争之路。这样的教学能引起学生深思,让他们明白,只有少年强,才会中国强,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到历史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中学历史课程的新取向

中学历史教育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做出了新的发展,用新的教育方针来指导展开历史教育工作。新课程改革后的历史教育,首先,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的个人兴趣相结合,关注到了学生的个人价值发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比如,教师在讲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可以结合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纪录片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课堂体验。比如,教师在讲解《新航路的开辟》时,首先要全面概述时间、经过等内容,再为学生深入解析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由此让学生了解到新航路的开辟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需求和欧洲人对黄金以及市场的追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新航路开辟的意义,并且能够学习郑和下西洋时敢于冒险、不怕困难的精神。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意识。再比如,教师在讲解“红军长征时”,可以问学生“假如你们是当时的红军将领,又会怎样排兵布阵去进行反围剿”,这不仅将历史知识传授给了学生,还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习到红军在长征遇到艰难险阻时,不怕苦不怕累、坚强勇敢的革命精神。这些都是当代中学历史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

三、在价值取向的传统与改革中掌握平衡

传统的价值观念虽然应该得到改变与创新,但作为历史智慧的结晶,并不应该被放弃。比如,传统的历史价值取向相当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在新课程改革中保留爱国主义的教育部分,但应该控制其所占的比例,在传统与改革中保持一个平衡。比如,在讲述《百团大战》这一历史事件时,要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百团大战的胜利所带给人民的信心。百团大战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主动出击并且赢得胜利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让学生从中深刻理解到,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永不退缩,勇敢前进。中学历史价值取向的改革中还应该注意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树立效益观念。新课程改革还应该包括教育方法、艺术和效率的改变。我们常常会提到“效率”这个词,那么我们衡量一节历史课是否成功的时候也可以以此作为标准。比如一节课之后,老师可以问问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这节课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等等。适当的互动可以促进师生交流,提高教师的上课效率,这也会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部分。

新课程改革是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的,中学历史课程的价值取向也需要一个创新的、相对平衡的并且高效率的改革。当代中学历史课程的价值取向已经随着新课程改革共同发展,我们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也将迎来自己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杨森.在传统与变革之间: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价值取向的嬗变与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钱家先.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编辑 李琴芳

上一篇:班干部精选演讲稿下一篇:开班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