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手术范文

2023-11-02

微创手术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病人中男19例, 女13例, 年龄65~85岁, 平均年龄72岁, 左侧15例, 右侧17例, 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分类:头下型3例, 基底型6例。致伤原因:平地行走时跌倒11例, 从床上或椅上跌下9例, 上下楼或车跌倒5例, 车祸伤7例。术前检查发现伴有高血压病史23例, 冠心病史24例, 糖尿病16例, 泌尿性疾病13例, 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8例, 消化道疾病9例, 脑中风后遗症6例, 褥疮4例。

1.2 手术方法

病人入院后即行患肢牵引, 使肌肉松弛, 并使骨折部位基本对位, , 在积极治理原发病的同时做术前准备, 若能耐受手术则宜尽早进行, 一般在1周内手术。硬膜外麻醉, 并行心电监护, 患者平卧于手术床上, 助手行下肢牵引复位, C型臂机正侧位透视示复位满意后, 保持患肢外展200, 内旋150位维持牵引[1], 用直径2.0mm克氏针在粗隆下2.5~5cm处, 向股骨头方向钻入导针2枚 (注意掌握120~150前倾角和合适的颈干角) , 针尖达股骨头软骨面下0.5~1cm, 正侧位透视确认导针位置满意后, 切开导针尾部皮肤, 用空心钻沿导针扩大骨孔, 测量各针进入骨内的深度, 选择合适长度的直径6.5mm的空心加压螺钉两枚, 沿导针方向逐一拧入至股骨头下1.0cm处, 再次透视证实无误后, 拔出导针, 缝合切口。术后患肢穿“丁”字鞋保持外展中立位, 早期做到不盘腿、不侧卧、不下地负重, 2~3d后可坐起, 患肢外展膝下垫软枕, 并行床上肌肉等长舒缩功能锻炼, 定期摄X线片, 3个月内不负重下地活动, 术后建议长期拄手杖活动。

2 结果

本组32例, 随访6个月~3年, 均在术后48h能坐起, 3d后踝膝关节被动活动, 一般于4周左右扶拐下地不负重活动, 4个月左右完全负重, 在10~16周后经摄X线片复查及临床检查均显示骨折达到临床治愈, 除3例81岁以上患者因原发性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外, 其余均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3 讨论

(1)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张非手术治疗为主, 但老年人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老化, 导致储备能力和代偿功能低下, 骨折后长期卧床会导致心肺功能衰竭、褥疮、肺炎、泌尿系统感染及患肢深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且高龄患者又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内分泌等疾患, 骨折后的刺激及卧床所引起的并发症后加重原有疾病, 病残率较高,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只要病人全身情况允许均应争取早期手术, 早期离床, 早期负重。人工股骨头或人工全髋置换术虽然也能较早下床负重活动, 解决生活自理能力, 但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 如假体松动、头下沉等, 且费用高, 创伤大, 风险性增加, 临床疗效与经皮内固定治疗无明显差别[2]。

(2) 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是一种微创手术, 同样能起到减少卧床时间, 早期功能锻炼, 减少并发症, 降低死亡率的目的。空心加压螺钉通过导针及C型臂X线机监视下的准确定位, 螺钉为拧入, 并非捶入, 避免了骨折端的分离, 其螺纹深, 螺距宽, 把持力强, 有较高的抗剪、抗弯、抗扭转力, 可使骨折端产生明显的加压作用, 使骨折面紧密靠拢, 可有效防止股骨头旋转和下沉, 促进骨折愈合:其早期良好的复位及坚强内固定也能使断端附近一些支持带血管开放, 使周围一些血管连续性获得重建有利于股骨头血供:股骨颈骨折后, 骨折面参差不齐, 空心钉在骨折面应力均应一致, 有利于骨折稳定性, 能使骨折端的异常活动消除:空心钉对骨的近端的牢固“把持”作用和钉的无螺纹部分可滑动作用, 在负重时股骨颈轴向应力会使骨折远近端相互靠拢, 骨折端骨质吸收后留有的空隙得以消除, 继续保持骨折端稳定, 有利于病人早期功能锻炼。

(3) 围手术期的处理, 近年来由于对早期合并症的病例术前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同时配合现代麻醉技术, 使其不再是手术的禁区。本组术前均请内科和麻醉科会诊, 对高血压患者, 尽量控制收缩压达140mm Hg以下, 舒张压80mm Hg左右,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接近正常, 餐后2h血糖10mmol/L以下, 尿糖“0~+”之间, 慢支患者积极预防肺部感染, 术中采取硬膜外麻醉, 行心电监护等等, 减少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4) 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预防, 术后麻醉作用一消失, 即鼓励病人作踝、膝关节的早期主动、被动屈伸活动, 嘱深呼吸及咳嗽, 术后口服阿司匹林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7d, 并检测出凝血时间。

本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 创伤小、出血少, 操作简便, 安全快捷、费用相对低等优点, 适用于老人、活动量小、基本限于室内活动或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人工股骨头或全髋置换手术者以及骨折移位不大、非粉碎型、患者拒绝开刀手术的病例。而对于骨质疏松严重, 股骨头严重粉碎及移位明显者, 不宜选用。

摘要:股骨骨折为老年人常见的骨折, 股骨颈骨折是股骨骨折中占比例最大的骨折, 应用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股骨骨折,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

参考文献

[1] 苏郁, 刘寿坤.经皮AO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3, 8:549.

微创手术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脑出血31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为206例, 女性为112例, 年龄分布为 (41.35±12.51) 岁, 最大年龄为87岁, 最小年龄为12岁。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突发意识不清、偏瘫、失语、癫痫发作等, 经过诊断后采用静脉复合麻醉进行手术。入院平均血压为163/93mm Hg。血肿部位多数在基底节区, 另有部分在脑叶、小脑等部位。对患者血肿量进行计算可见血肿平均为 (54.52±25.27) m L, 最大血肿量为114m L。幕上最小血肿量为30m L。出血原因中, 大多数为高血压引起, 术中发现动静脉畸形有52例, 动脉瘤破裂出血有8例。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 然后根据病灶部位、血肿占位效应及患者病情进行分类手术, 其中有39例为硬通道穿刺引流手术;有174例进行软通道脑内血肿穿刺引流, 其中部分含出血破入脑室者;有105例行骨窗开颅脑内血肿清除术。硬通道穿刺引流一般适合于出血量较少且在浅表部位的患者, 采用适合长度的YL-型穿刺针, 根据血肿位置在CT定位下确定进针点及进针方向, 用电动颅钻一次性直接穿入血肿中心, 接引流管, 适当抽吸, 视血肿形态可间中冲入生理盐水粉碎血肿, 并根据病情予术后酌情注入尿激酶1~2U, 夹闭2h后开放, 及时复查CT。软通道穿刺手术做法大致相同, 但多适用于血肿部位较深在或是出血破入脑室者, 或是年龄较大难于耐受开颅手术的患者, 穿刺时采用脑室引流管。小骨窗开颅则多适于出血量较多且局部脑受压明显但尚未形成脑疝者, 或病情进行性发展, 或是血肿破入脑室, 影响脑脊液循环障碍者[1]。开颅时主要是依照患者血肿的位置及大小进行开口治疗, 同时在骨窗开口时应注意避免脑功能区。开口直径为3~5cm左右, 在患者颅骨钻孔时, 适当扩大骨孔直径, 采用十字剪开患者硬脑膜, 根据情况可采用外侧裂或脑回皮层入路, 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电凝切开1~2cm左右皮层切口, 吸引器低压吸除凝血块, 吸除血肿时尽量在血肿腔内进行操作, 不断调整显微镜视角, 尽量清除血肿并确切止血。在本研究组中, 有52例发现颅内有明确动静脉畸形团, 予以完整切除;有8例发现是动脉瘤破裂出血, 也予以一并顺利夹闭。术后脑压多较低, 视情况可放置引流管于血肿腔, 缝合硬脑膜。

2 结果

2.1 研究人群手术后血肿清除率分析

对研究人群在手术后5d进行脑CT检查患者血肿清除情况分析, 对研究人群在手术后5d进行脑CT检查患者血肿清除情况分析, 其中清除率在80%以上的患者为230例, 占72.50%, 清除率为50%~80%的患者为56例, 占17.50%, 清除率在50%以下的患者为32例, 占10.00%。穿刺引流术中, 有28例术后发生再出血而改为开颅手术, 而在骨窗开颅手术中, 有5例因术后再出血或是脑肿胀而再次行去大骨瓣减压术, 见表1。

注: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 *P<0.05

2.2 研究人群微创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其中治愈患者为237例, 占74.5%, 未愈患者59例, 占18.55%, 死亡22例, 占6.90%。占50.00%, 详见表2。

所有患者入院时与术后7d GCS评分、再出血率、出院时的生活能力 (1~2级) 及NDF评分方面有显著差异, P<0.05, 见表3。

3 讨论

自发性脑出血是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发生的脑实质内出血, 其基本病理变化主要是出血时形成的血肿、出血后局部血管活性物质的产生和释放导致脑疝和脑血管及周围的脑组织缺血、变性和坏死[2]。对于自发性脑出血, 迅速清除血肿、减轻血肿的占位效应、降低颅内压及保护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成为治疗的关键。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及健康观念的转变, 人们对健康及医疗保健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治疗多采用单侧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甚至双侧同时开骨瓣, 手术损伤大, 对周围脑组织牵拉损伤严重, 致残率高。微创手术清除血肿手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 可做到定位准确, 能避开血管区, 术后再出血机会少, 周围组织损伤轻微, 操作简单方便, 血肿清除彻底, 能及时解除血肿的压迫, 并减少继续出血所导致的脑组织损伤[3]。

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是临床治疗方法的首选, 主要目的不仅可以挽救患者生命, 而且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着重要的作用。手术应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 且需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需开颅手术的患者采用小骨窗手术进行治疗不仅可以到达清除血肿的目的[1], 而且与其他传统治疗方法相比, 具有创伤小和副作用少的优点[2], 术后更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但是采用小骨窗进行自发性脑出血治疗时应注意患者自身的疾病严重程度和自身的个体差异, 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意识情况、出血量、出血时间和病程。在治疗过程中要定位准确, 尽量选择非功能区进行手术, 开窗大小适宜, 清除血肿的量应适宜, 不必强求完全清除血块以免对患者脑组织造成影响。另及时发现出血部位, 控制出血量, 这样有利于手术的进行[3~5]。

术后患者的处理也是整个治疗的重要环节。如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控制血压, 保持血压平稳, 宜控制在术前基础血压的2/3较为理想[3]。另注意引流管通畅, 恰当运用尿激酶, 做好呼吸道护理, 预防并控制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 积极防治并发症, 同时应根据病情积极配合功能锻炼、中药和针灸治疗, 必要的情况下进行高压氧气辅助治疗[6~7]。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疗效分析。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脑出血31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性为206例, 女性为112例, 年龄分布为12~87岁, 平均年龄为 (41.35±12.51) 岁, 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突发意识不清、偏瘫、失语、癫痫发作等, 经过诊断后采用静脉复合麻醉进行手术。结果 对研究人群在手术后5d进行脑CT检查, 患者血肿清除情况分析如下:清除率在80%以上的患者为230例, 占72.50%, 清除率为50%~80%的患者为56例, 占17.50%, 清除率在50%以下的患者为32例, 占10.00%。其中治愈患者为237例, 占74.5%, 未愈患者59例, 占18.55%, 死亡22例, 占6.90%。结论 掌握患者临床病情采用微创手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临床效果较好, 应加强临床推广。

关键词:微创,自发性,脑出血

参考文献

[1] 周国平, 张东坡, 王飞, 等.超早期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4, 14:58.

[2] Nehls DG.Experimental intracerebral hernorchage progression of hemodynamic changes after production of a spontaneous mass lesion[J].Neurosurgery, 1988, 23 (4) :439~444.

[3] 李国峰, 阳小生, 吴小兵.锁孔入路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3, 8 (3) :164~165.

[4] 张银清, 陈汉民, 廖圣芳, 等.超早期“锁孔”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3 (3) :102.

[5] 王祖炯, 郑秀珏.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42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J].现代医学, 2002 (4) :98.

[6] 郑修启, 李永胜, 姬广福, 等.双侧脑室穿刺尿激酶持续灌洗引流在脑室出血治疗中的应用[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01 (2) :78~80.

[7] 高先彬, 陈兴祥, 郭锐, 等.双靶点微创清除术治疗大量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研究[J].医师进修杂志, 2003 (6) :24.

微创手术范文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0月至2009年10月共45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小切口组23例, 男11例, 女12例, 年龄63~82岁, 平均年龄74.7岁, 骨折均为GardenⅢⅣ型。标准切口组22例, 男10例, 女12例, 年龄60~83岁, 平均年龄71.8岁, 骨折类型与小切口组相同。所有手术均应用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

1.2 围手术期资料

随访时应用调查表咨询患者切口满意度, 术后1周摄标准髋关节正位X片, 测量髋臼假体外展角、股骨柄假体倾斜角 (股骨纵轴与股骨柄假体长轴之间的夹角) 。记录身高、体重、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应用助行器时间、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根据下列公式计算体重指数BMI (kg/m2) =体重 (kg) /身高 (m2) 。术中出血量包括术中吸收量和纱布内大致血量;术后引流量用量筒测引流袋中血量为准;手术切口长度在缝合完毕后测量为准。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均获随访, 平均随访20个月 (6~58个月) 。 (1) 2组中患者年龄、性别、术前诊断及患髋术前术后Harri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0.05) ;平均体重指数组间比较有差异 (P<0.05) , 见表1。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应用助行器时间, 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2。

术后X片示髋臼假体与股骨柄假体位置均良好, 无脱位。2组髋内外翻角度在正常范围内。2组无显著性差异。随访调查显示, 小切口组中88%患者认为过长的手术切口可降低对手术的满意度, 术后仍存在较大的心理负担;标准切口组中则有85%患者认为如果缩小切口长度, 对手术满意度会升高, 术后康复信心增大, 可降低术后心理负担。

3 讨论

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一般都需手术治疗, 闭合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存在较高的骨折不愈合率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率, 因此目前国内外学者多主张对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一期行THA[2,3]。应用THA治疗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 术后可以获得早期活动, 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且能保持较高的生活质量。对于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的患者, 特别是合并严重内科疾病的患者来说, 标准切口创伤较大, 手术本身有时会对患者造成致命的打击, 因此小切口微创手术对这一群体尤为重要。通过2组疗效的比较, 微创小切口组近期疗效包括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使用助行器时间、病人对手术切口的满意度和病人的心理负担等方面均优于标准切口组。

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微创技术, 其目的为改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近期疗效, 减少软组织挫伤, 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4]。认为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禁忌证除全髋关节置换术常规有的之外, 对于过度肥胖或者肌肉高度发达的患者, 术中软组织牵开较困难, 不适宜应用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采用“移动术窗技术”, 通过不断的调查拉钩的位置和力量, 在用一个小切口中显露不同层次的解剖结构。同时配合患肢不同程度的屈曲及旋转活动, 可以使髋关节软组织充分放松, 术野易于显露。通过仔细确定解剖标记, 假体可精确固定于正确位置。对于术中发现显露困难即应延长切口, 扩大显露范围。

根据资料比较分析表明, 后外侧小切口术后近期疗效优于后外侧标准切口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而远期随访显示两组术后并发症及关节功能无显著差异。因此, 对于全身情况好, 骨折前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 对术后功能期望较高的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患者[5], 对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手术者来说行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不仅能够在保障患者生命相对安全的情况下去的良好的近期效果, 同时对远期疗效并无显著不良影响。随着MIS-THA技术的逐步完善、经验的积累、手术器械及麻醉方法的改进, MIS-THA将成为内植物材料、操作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方法的有机结合体, 其明显的技术优势将日益突出, 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摘要:目的 分析微创后外侧小切口手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GardenⅢⅣ型) 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0月至2009年10月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45例资料, 平均年龄73.5岁。微创小切口组23例与标准切口组22例进行比较。结果 2组资料患者年龄、术前诊断及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平均体重指数微创小切口组小于标准切口组。其余各项指标小切口组均优于标准切口组, 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微创后外侧小切口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特点, 适合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 在临床中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微创小切口,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

参考文献

[1] 赵德伟, 王卫民, 芦健民.改良小切口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 20 (1) :3.

[2] GrifinFM, SeuderiGR, Insall JN, et a1.Total knee athroplasty in Patients Who were obese.with10years follow-up[J].Clin Orthop, 1998, 356:28.

[3] 于风宾, 关岳嵩, 王志伟, 等.切口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 (8) :597.

[4] 毕剑, 孙常太, 黄公怡.8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后生活质量评价[J].中华外科杂志2004, 42 (23) :1409.

微创手术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手术室护理管理对骨科手术院内感染的干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3月~2020年5月在接受治疗的60例骨科手术患

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每组各30例。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实施手术室护理管理。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比较。观察组总不规范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总满意度%96.43%(高于参照组%6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结论:应用手术室护理管理对骨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有积极作用,保证护理规范性、高效性,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骨科手术;院内感染;手术室护理;干预效果

骨科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类型,具有侵袭性与复杂性的特点,骨科手术一般会有较大的切口,失血量较大,因此,患者的感染几率较高。感染会对患者的术后恢复与手术效果造成直接影响,也会增加患者的心理与经济负担。因此,骨科手术治疗期间,配合有效的护理管理十分必要,对术后感染的减少有较好的预防效果。现阶段,临床护理工作要求以患者为核心,对患者实施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实时为患者着想,以患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对患者的需求切实关注,对患者的沟通较重视,给予其充分的关心与鼓励,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并强化手术室护理干预,使手术护理操作流程更加规范与合理,严格按照无菌标准操作,使术后感染的出现明显减少,促使护理服务依从性显著提升,对患者的快速康复也有积极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9年3月C2020年5月在接受治疗的60例骨科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每组各30例。

1.2 纳人标准:①患者均符合骨科疾病诊断标准;②自愿人组并签署同意书;③语言交流正常.意识清醒,均并未合并有严重肝肾等功能障碍。排除标准∶①有精神病史者。②有意识障碍者。③无法耐受手术者。

1.3 方法

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①明确职责.健康指导.规范护理管理行为。

②辅助医生手术操作。

观察组实施手术室护理管理:

①可通过术前和患者的有效沟通以使其充分认知手术流程,并取得患者的信任,从而缓解甚至消除了其不良心理情绪,从而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②规范手术操作流程,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护理知识的培训:借助不同形式组织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规范的培训,如讲座以及集中培训等,培训重点为可以引发医院感染的操作。并制定规范且科学的工作制度与操作流程,通过日常监督以及定期考核等多种方法,为护理制度与工作流程的开展提供有利保障:

③分析手术室内的感染因素和危险因素,重点对骨科手术感染的因素进行排查,分析总结并制定出最优的管理控制方案,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解决措施。

④手术室环境管理,根据手术室的具体要求,对手术室的限制区域.非限制区域和半限制区域等进行区分,并将每个区域的标志都充分展示清楚。按照规范更换过滤网,定期清洁手术室并对室内空间进行空气沉降菌监测,手术中减少开关门次数。

⑤医院对护理人员培训教育,组织院内无菌操作流程.增强无菌操作理念讲座,预防院内感染。制定精细化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注意器材.耗材消毒,重视切口护理。

⑥对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深人分析,将骨科手术医院感染的因素有效总结,基于此进行相应的控制处理。

2 结果

2.1 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比较。

观察组不规范操作1例,器械消毒不彻底2例,手卫生不彻底0例。

參照组分别为3例.5例.4例。观察组总不规范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总满意度(96.43%)高于参照组(6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骨科手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骨损伤的主要治疗手段,分为修复手术治疗以及重建手术治疗,由于这两种类型的手术属于创伤手术,创口较大,在手术过程中会对患者的机体造成一定的创伤,使得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使得患者在围术期容易引发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机体感染。在临床上对骨科手术患者进行感染预防和治疗的方法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有研究表明,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抗感染效果,降低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手术室护理管理对骨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有积极作用,保证护理规范性.高效性,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鲍晓燕.系统化手术室护理管理对骨科手术院内感染的干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7):874-876.

[2] 袁焕玲.手术室护理管理干预对骨科手术院内感染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4):149.

[3] 郭倩.高峰华.手术室护理管理干预对骨科手术院内感染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20):150.

[4] 刘琦.崔晶.李卓恒.等.手术室护理管理对骨科手术院内感染的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9.17(17):160.

[5] 王洪波.手术室护理管理对骨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1):193+195.

[6] 王红娜.探讨手术室护理管理对骨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16):160.

微创手术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本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进行手术室围手术常规护理的370例患者 (对照组) , 与2009年1至2010年1月期间在手术室进行手术的437例患者 (观察组) 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男183例女187例, 年龄15~70岁, 平均年龄 (42.5±24.1) 岁。妇科104例, 骨科79例, 腹外科97例, 普外科90例;观察组男219例, 女218例, 年龄12~78岁, 平均年龄 (45±28.3) 岁。妇科105例, 骨科92例, 腹外科133例, 普外科107例。

1.2 方法

术前护理:术前护理主要是针对的是患者的生理和心理进行的。术前1d需深入病房访视患者, 加强恐惧, 焦虑等心理问题的护理。术中护理:术中护理主要从环境护理, 体位护理, 麻醉护理, 术中配合护理和体位护理等几个方面进行。术后护理:术后护理主要针对未苏醒的麻醉患者而言, 加强苏醒期护理。

1.3 护理评价指标

护患关系信任度评价标准:采用冈谷惠子的护患关系信任度量表评价2组患者对护士信任程度, 评分为4个等级:1分=不同意2分=部分同意, 3分=基本同意, 4分=完全同意。计算2组评分均值, 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求平均值、标准差, 行t检验, 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性, 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对患者出院前填写的护患关系信任度量表的调查, 结果表明实施围手术期整体护理后信任度明显提高, 组间比较, 两组在安心感、对知识和技术的确信、对未来的信心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性, 信任度评分均值比较也存在显著差异, t=1.972, P<0.05, 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表1) 。

3 讨论

手术室的围手术期护理应从术前护理开始。术前, 护理人员应根据访视获得的资料, 对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 并提前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术前, 护理人员还需及时检查并准备好手术设备, 同时对各种用品进行无菌化处理。术中护理应使患者置于温度、湿度适宜, 安静、无菌的手术室环境中;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交流, 安抚患者的紧张情绪, 根据患者需要提供护理服务, 帮助患者建立对治疗的信心。静脉穿刺与导尿操作动作需轻柔, 尽量减轻患者痛苦;术中应保护患者长时间受压的身体部位, 同时注意预防坠床事故的发生。体温的护理应注意输液速度, 保持室内温度, 同时避免患者身体过多暴露。术中配合应密切注意患者的血压、体温、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熟练操作器械, 做好手术标本的保管与送检;准确记录和清点手术用品, 敷料, 避免遗漏于患者体腔的事故发生。术后护理应注意在转移和搬运患者的过程中, 保护手术部位、各种输液管和导管的通畅;还应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在患者苏醒后, 使患者安全抵达病房, 与病区护士进行详细的交接。

王伟等对施行整体护理的手术病人进行的围手术期整体护理的研究表明, 术前采取完善的准备, 使病人尽可能接近生理状态, 对提高患者手术的耐受性, 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意义。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围手术期手术室整体护理效果明显,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策略。方法 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进行手术室围手术常规护理的370例患者, 与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进行手术的实施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的437例患者, 进行护理方法和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实施围手术期整体护理后信任度明显提高, 组间比较, 2组在安心感、对知识和技术的确信、对未来的信心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性, 信任度评分均值比较也存在显著差异, t=1.962, P<0.05。结论 围手术期手术室整体护理效果明显,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围手术期,手术室护理

参考文献

[1] 秦月侠.围手术期病人的整体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 (综合版) , 2007 (3) :82.

[2] 李倩, 李赫, 秦艳玲.手术室在围手术期整体护理工作的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35) :195~196.

[3] 郝艳华, 蔡秀芹.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5) :120~121.

上一篇:近视眼手术下一篇:疝气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