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育范文

2023-12-26

双语教育范文第1篇

一我国幼儿双语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多。英语作为世界官方通用语,已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初,高等教育的必修课。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英语教育的普及是大势所趋。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对于幼儿教育的态度,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注重各种形式的特色教育,以期适应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幼儿英语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目前幼儿教育领域倍受关注的课题之一。幼儿英语教育在我国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兴起了一股英语热狂潮:双语幼儿园、国际幼儿园、英语课程、英语兴趣班、英语培训机构纷纷呈现,形形色色的幼儿英语教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来源的师资也纷纷加入到幼儿英语教师的队伍中来。幼儿英语教育作为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双语儿童”、“新型人才”、“全球一体化人才”的途径,相信其存在及其具有的重要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我国幼儿英语教育起步较晚,开展英语教育的时间不长,缺少深厚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育理念、师资力量、教学产品等方面仍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

(一)幼儿双语教育的含义

在M.F麦凯(加拿大)M.西格恩(西班牙)二人所著《双语教育概论》中,双语教育“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华东师范大学王斌华教授把双语教育划分为广义的双语教育和狭义的双语教育。“广义的双语教育指学校中使用的两种语言的教育;狭义的双语教育指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学科内容的教育”[1]学前儿童双语学习和双语教育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近些年,汉英双语学习和教育又成为我国学前儿童教育的一个“热点”。所谓双语教育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总是学生的第一语言。幼儿双语教育是相对于单语教育提出的,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同一教育机构中,幼儿同时学习两种语言,并通过两种语言学习其他知识。对于什么是双语教育,应秋飞认为:是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背景的条件下,可能或必须动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况。这两种语言中,通常有一种是母语或本族语,而另一种语言往往是后天习得的第二种语言或者是外国语言。语言教育的重要性在学校教育中不容忽视。双语教育不是在学校里开设两门独立的语言课程,而是指通过采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帮助学生在有意和无意之间学会两种语言的使用技巧。[2]两种语言中有一种通常是学生的母语,另一种是学生要掌握的外语(目的语)。

(二)幼儿实施双语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启蒙教育的奠基石,幼儿英语教育成为关注的“热点”。“外语教学应从娃娃开始”,迄今国际上尚未达成共识,然而无论学术界对此争论如何激烈,但要求幼儿园开展英语教学的家长却有增无减,可见英语作为全球性沟通的共同语言备受重视。

1幼儿实施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21世纪,人类生产力高度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将打破国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主要潮流,经济全球化不仅意味着资本和商品在国际上的自由流动,它同时使各国人民生活在一个不断“缩小”的世界里,世界越来越小,人们接触的范围越来越大,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依存与日俱增。从社会方面而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相互接触、交往的首要条件是语言的沟通。从个人方面而言,学习第二语言,熟悉不同类型的文化将促使人智力的性质和结构发生变化。尤其是我国现在日益强大,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外语交际能力将是人们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

我国双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专家学者以及双语教育工作者似乎已经达成了如下共识:我国开展双语教育实验最直接、最主要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正如华东师大双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斌华教授所言:“客观地说,我国目前实施双语教学的目的并不是源于种族同化、文化认同、社会稳定的需要,更不是基于民族和谐共处、避免国家分裂的考虑,其最直接、最主要的出发点是提高英语水平,培养双语人才,满足国家、地方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现在的幼儿是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对幼儿实施双语教育也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项具体措施。教育要面向世界,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声,而且,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程的起始环节,理应在双语教育上先行一步;另外,从开发幼儿智力和潜能的角度出发,双语教育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能培养孩子强烈的学习欲望,有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在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正是适应时代发展,是提高年轻一代外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幼儿英语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对幼儿的语言和认知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幼儿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积极愉快的学习口语,形成初步的预感,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为幼儿进入小学认读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英语的学习中还能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交往能力。另外,幼儿英语的学习不单纯是语言知识的获得,作为启蒙教育,他还有利于幼儿各种基本能力和良好个性的培养,通过英语的学习,可以在增长幼儿知识,开阔幼儿视野的同时,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实施幼儿双语教育是必要的。

2幼儿实施双语教育的可行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发展的关键是在6岁以前。这一时期,如果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语言教育,给予丰富,适量的信息刺激就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相反,如果错过语言萌发增长的关键时期,再多量的刺激也难以达到充分发展的水平。当代有关言语神经生理机制的研究表明,4~10岁是开始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人在年龄幼小时。左脑引起的失语症,可以靠右脑机能来弥补,年龄大些后,左脑损伤引起的失语症就无法补救,这说明儿童时期的大脑机能有较大的可塑性。所以,这一时期幼儿是有能力学习外语的,儿童从6岁起,其辨音能力,认知能力,语调和语音大体上已经开始退化。日本著名幼儿教育专家也认为0~6岁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幼儿有形成两个以上言语中枢的可能性。若在最佳时期只接受母语的刺激,那么,母语中枢已形成一整套固定的控制模式,这时再学习第二种语言,母语中枢就很难接受。因此,如果我们能抓住幼儿期对幼儿进行第二语言的教育,其潜力和发展是无限的。芒罗(Munro)等人在近年做出研究,实验组是240名出生在意大利的人,他们移居加拿大的年龄在2~23岁之间,8岁以下移居加拿大的人跟当地人的口音相同,而其他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差距,这一研究说明,在学期阶段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才能没有国外口音。英语作为知识教育的一种,同汉语,常识计算等课程并行,在幼儿早期进行教育是能够做到的。既不会影响母语的学习,也不会干扰对母语的掌握,把双语教学作为幼儿学习语言的一条新途径是可行的。

二双语教育中诸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一)双语教育中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促进有益迁移,同时克服有害迁移,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习者形成新的、良好的外语学习习惯。很多年来,一直就有这样一种说法:第二语言运用中所产生的结构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来自其母语(Lado,1957)。干扰说的理论基础是流行于六十年代的行为主义语言学习观点,它派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般学习理论,其核心是“习惯”和“错误”两大问题。行为主义心理学通过观察人们对某个刺激所做的反应来解释行为。不同的刺激对同一个人会引起不同的反应,这些反应可以是任意的,也可能是有规律的,当某个特殊的刺激和某个特殊的反应之间建立起有规律的联系时,“习惯”就形成了。语言就是习惯形成的过程,一个人在学习母语时,他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当习得第二语言时,他就会形成一种新的习惯。因此第一语言影响着第二语言的习得,这种影响是消极的,学习者由于第一语言的干扰经常会产生错误,因而说,第一语言干扰说在行为主义的第二语言中占重要地位。大量实践和调查研究表明,母语迁移在外语习得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教师,要更加重视母语迁移对幼儿造成的影响,尽量帮助幼儿克服障碍,加快英语习得的步伐。

(二)双语教育的实施受教师素质的影响

毫无疑问,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开展幼儿英语教学,必须培养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这类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而且要善于把握幼儿的心理特点,能设计出一些生动、有趣,能调动幼儿积极性的教育和教学活动。教师在施教时,应尽量使用标准的、纯正的、优美的、活泼、生动的语言。南开大学教授孙骞认为:“双语教师队伍的培养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学术能力,知识视野,语言能力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祛除愚昧,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影响人类未来的重任。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发展的起始阶段。幼儿时期对每一位幼儿只有一次,并且对其一生的发展极为关键。因此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不仅要培养幼儿的英语技能,还要在幼儿的心灵激起求知欲和点燃知识的火花。

(三)双语教育的实施受幼儿心智特点的影响

任何事物与同类事物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幼儿心理特点较明显的有:模仿能力强、记忆力强和好奇心强。把幼儿的心理特点,引导应用在学习英语上,学习效果是十分显著的。经过教学比较,幼儿学发音要比成年人学发音准而快。幼儿没有成人那种固执排他的成份。幼儿学发音愿接受老师的指导。如遇发音不准,给以纠正,立可见效。发挥幼儿记忆力强的特点,可以学到更多的词汇,增强语感。在发音上能体现幼儿期是学外语的最佳期,莫过于这样一个事实:生长在两地的两个幼儿,学会说话后各自的地方口音很明显,然而一旦有机遇,将南方出生的幼儿移居北方,他成长后的音调就成了北方调。这就是幼儿模仿的魅力。相处在说家乡话、地方话的环境中生活的老年、成年和幼年,一旦号召学国语、讲普通话,在这些年龄层次中,最先能改变过来,先能学好普通话的是幼儿,年纪越大的越难改,甚至是南腔北调的典型者。所以,若要掌握纯正的英语语音语调,必须抓好幼儿时期的语音培训。幼儿的好奇心有两面性,一是求新好学;二是好动而缺耐力,利用求新好学的一面,因势利导地学习英语,使其感到新奇而愿意学。对待好动而缺乏耐力的一面,采取多变的教学形式。如做游戏。歌唱、跳舞、做操、看图片等形式,配以相适应的英语词汇,边玩边学,引其在快乐中学会英语词句。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来看,0~6岁儿童听觉敏锐,模仿力强,求知欲旺盛,心理障碍少,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3]1996年美国康奈大学的研究机构发表论文指出,幼儿在学习外语时,大脑将其储存在“布罗卡斯区”,而成年人在学习外语时大脑已无法将外语存储在该区。

(四)双语教育的实施受教学环境、教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影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首先是物质环境的创设,它包括墙式环境和活动区环境创设。其次是语言环境创设。它包括教师的语言示范、英语语境的创设、同伴之间的语言交流,肢体语言的表达等。再次是心理环境的创设,它包括四点: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游戏活动建立师幼间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创设积极英语学习环境和幼儿的情感因素;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James和Grace在第二语言关键期的研究中发现,随着人到达美国居住年龄的增加,其进行句子中语法判断的错误率也不断增加,这一结果与他们平时对英语的使用频率有直接关系。[4]因此,在我们的双语教育中,要鼓励孩子多说正确的句子,多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课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应遵循幼儿语言学习的规律和特点,也要遵循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还要遵循各种教学法,以提供给幼儿趣味性、思想性、系统性、实用性的教学课程。对双语教学的学生而言,创造一个适当的语言氛围很重要,仅靠一门课的双语教学显然是不够的,若条件允许,应在所有课程全部采用双语教学。在选择和安排双语教学课程时,注意课程全方位建设,注意各门课程的衔接。[5]

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性工程,更应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教育形式方法的探索和学习,以调动幼儿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打好第二语言的启蒙基础。总之,从研究中发现,幼儿园进行英语教育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创造一个好的语言环境,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让儿童在幼儿园中在欢乐和兴趣中学习。

(五)双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双语学习对幼儿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学前期幼儿具有惊人的学习潜力,一些专家认为,让学前期儿童大量接触外语将会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双语学习能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语言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对学前期儿童进行双语教育有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拥有两种语言的儿童思维的灵活性比只拥有一种语言的儿童要强,差别产生的原因在于双语儿童能较早地意识到物体与名称之间是一种语言代码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并不是天然形成的,但单语儿童这方面的意识明显比双语儿童要差。第二语言的学习向幼儿展示了另一套与母语完全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可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第二语言的学习可以使幼儿逐渐产生对两种语言之间差异的敏感性和对语言符号本身结构的敏感性,其直接结果是幼儿开始将语言看作他们头脑中已经拥有的诸多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系统,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语言操控能力和交往能力,使幼儿学到地道、纯正的第二语言。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还是交际的工具。双语学习是在真实的或者模拟的社会情景中进行的,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幼儿早期学习两种语言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学习两种语言有利于幼儿概念的形成、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幼儿语言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在真实或模拟的情景中学习两种语言有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幼儿自我认知水平的提高。早期接受双语教育的孩子比只学母语的孩子具有一些优势:更强的认知灵活性,更复杂的语言分析策略,更强的社交能力,同事对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也具有积极的影响。[6]

三对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思考

西方教育家对早期教育也十分重视。20世纪80年代,人们从儿童似乎毫不费力地自然习得母语和移民儿童第二语言学习成功的现象推断,儿童双语学习的能力胜过少年和成人,并为此进行了实验研究,提出了一些理论和假设,其中关键期或临界期假说便是针对早期教育所提出的著名观点之一。我国古代教育家对儿童早期教育有不少经验性认识和论证。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可以被看做是中国古代早期教育的代表性著作。颜之推认为:“幼儿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当然,在谈论儿童进行双语教育积极作用的同时,一些专家学者也持反对的态度。罗森斯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认为,语言的习得是建立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年龄过小的儿童不仅认知能力发展不够完善,而且也处于第一语言的掌握时期,语言还不够成熟,此时实行双语教育,容易产生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冲突,对两种语言的学习都不利。[7]解决双语教育中语言文化的冲突,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确保所有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教学诸要素在幼儿双语教育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儿童双语教育的研究要突破现有的研究水平,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必须在理论和方法上开拓创新,科学的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双语教学的发展。

(一)开办幼儿双语教育的目的

随着对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视,人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与日俱增,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接触英语,因此,纷纷将孩子送进开办有英语教学的幼儿园。《幼儿园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体和谐发展。幼儿园的各项工作都应围绕此任务进行。而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幼儿园没有认真贯彻规程所提出的要求,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要求,吸引招生,甚至更直接的目的是为幼儿园搞创收,急功近利而忽略了促进幼儿发展的长远目标。所以,英语教学应该在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

(二)关于幼儿学习外语的关键期

所谓关键期,是指一个有机体生命中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某些外部条件对有机体的影响可以超过在其他时间所能达到的程度。但是,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关键期在时间上并不那么明确,这个时期的刺激效应也不是不可逆的。比如,兰内伯格根据潘菲尔德和罗伯茨的材料,并以早期和晚期单侧脑损伤以及智力迟钝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提出了2岁持续到12岁的语言接受期的假设。而我国主张双语教育的人将关键期的时间缩短到学前期,这是对关键期的片面理解。实际上,兰内伯格提出的关键期并非只限制于学前阶段,它应该持续更长时间。曾有一个实验,实验任务是被试根据示范模仿法语和亚美尼亚语的单词和短语的发音,结果表明儿童的模仿成绩随年龄逐年下降,在模仿较长短语的语调方面,5~8岁孩子的成绩最好,从8岁开始大幅度下降。[8]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关键期。

(三)幼儿双语教育面临的挑战

中西方民族在语言文化方面存在着众多差异,这给我们的双语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差异需要认识和超越,当我们的双语教育不断地记录、描述、辨析这些差异时,我们同时也在超越不同语言文化造成的藩篱。当前,儿童越来越多地以不同的形式接触第二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讲,早期儿童是否有必要学习第二语言似乎已不是人们的关心所在,大家更关心的是学习第二语言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双语教育之所以遭到反对,主要是因为人们从双语教育的现实情况和结果体会到,使用两种语言来对幼儿实行学校教育,这不是达到帮助他们提高英语水平、及早融入主流社会的有效之途。此外,双语教育还存在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沟通时不免会引起语言的冲突。语言是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双语教育以两种语言作为媒介,这是双语教育区别于常规教育的标志之一。学习并掌握第二语言使儿童有可能与不同语言群体的成员进行交往,可以在一个多元文化环境中认识世界的同时,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四)双语语言教育对幼儿教育未来的影响

人类跨入充满竞争与合作的21世纪,崭新的世纪对儿童的智能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认为:幼儿双语语言的发展将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合理有效地把握好这一最佳时期,会对幼儿一生的素质发展奠定基础。从小培养适合于21世纪生活的主人,对幼儿实施英语教育,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种具体举措。

幼儿双语教育是未来社会需求的教育,掌握多种语言,将大大缩小国家和国家、民族和民族之间的距离,为更便捷的交流提供了方便,为幼儿未来发展拓宽了机遇。而且随着中国加入WTO,全球一体化。在未来,不会一门外语的人将是新的文盲,所以我们幼儿教师更应该让幼儿学习英语,学好英语,为幼儿一生健康和谐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未来社会是一个更加开放、竞争性更强的社会,它要求人与人之间有更多的交往,对人的语言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缺乏语言能力的人是难以在未来社会中获得良好发展的。

语言是幼儿未来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工具,是构成未来人才素质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幼儿期是语言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最佳期,错过此时期将是终生不可补救的,而家庭则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环境。众所周知,幼儿期是大脑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语言发展非凡地快,词汇量日益增加,能简单、连贯地叙述见闻、表达思想。幼儿园的语言教育能有效加速幼儿语言的发展,但除了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外,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幼儿语言的影响也很重要。所以家长应把握好幼儿语言发展这一最佳时期,让幼儿跨出成功的第一步。家庭作为幼儿生长的第一环境,对幼儿终生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各方面的成长都起到了示范和引导的作用。语言作为幼儿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需要多方面结合进行培养的.

总之,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幼儿期。此时期,如果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双语教育,给予丰富适量的信息刺激,其语言才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相反,如果错过语言萌发增长的关键期,再多量的刺激也难以达到充分发展的水平。学习第二语言对儿童来说,不仅意味着可能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儿童语言、心理和思维的发展,促进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儿童社会化的发展,最终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通过对毕业幼儿的追踪调查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在幼儿园接受过双语教育的儿童,入学后在校英语成绩优良,其他学科的成绩也处于中上水平。事实证明,在幼儿园进行双语教学不但对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口语表达能力有帮助,而且对开发幼儿的智力,发展其他各种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然的,幼儿英语的教育工作也一定会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应秋飞.浅析我国的双语教育[J].文化教育研究,2003(6).

[3]杨汝钧.低幼儿童双语学习有优势[J].早期教育,2004(2).

[4]吴振东.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综述[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7).

[5]毕晓玉,黄芳.我国大学双语教学的“缺乏”[J].复旦教育论坛,2003(6).

[6]I am a M.Language mediation among emergent bilingual children [J].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2003(2).

[7]张廷茂.对儿童早期进行“双语教育”的利弊分析[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7).

[8]崔静.国内外双语教学研究状况及成果综述[J].民族翻译,2011(7).

双语教育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现代化的推进,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双语学校。合格的双语老师,尤其是优秀的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学师资是推行双语教育的关键。研究建立双语师资的培养模式,以此来解决双语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推动双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基础教育 双语教学师资 培养模式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现代化的推进,英语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双语学校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始建立起来:双语幼儿园、双语小学、双语中学、国际学校等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但是,双语教学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尤其是双语师资更需要科学的引导和专业的培训。因为,具有专业的理论基础,教学技能以及能熟练地用英语进行授课的双语师资是双语教学推进的关键因素。

一、双语教学及其必要性

双语教育是由英语的“bilingual education”翻译而来。国外有关双语教育的界定不下几十种,但可以把它划分为广义的双语教育和狭义的双语教育两种:广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狭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学科内容的教育。

1.我国现代化推进的需要

在全球化的发展中,英语充当了主要的信息传播的工具。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一半以上的信息都是用英语传播的。因此,要推进我国现代化的需要,英语是必不可少的要被人们掌握的工具之一。在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及语言规划中,外语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家长和社会也普遍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对儿童实施外语教育。因此,双语教学对我国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我国对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需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更加需要了解世界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高素质人才。而双语教学就是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英语和双语教材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更深度地接触到西方文化,政治体系以及其前沿的知识,为以后学生们与世界先进的科技文化交流搭好桥梁。

3.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特别是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英语教学,都是为了应试。很多学生学了近十年的英语后,可以在考试中拿高分,却没有能里张口用英语交流。英语是一种媒介,是要人们来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了解彼此的,而不是用来应试的。所以,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并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从基础教育就开始的双语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用英语交流沟通的能力。

二、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学师资调查

我们结合相关资料和有关文献,对当前河南省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师的现状做了初步分析。

1.需求激增,双语教师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愈发重视。同时,由于英语在国际社会的重要性和国内对英语教育的强化,英语的热度早已超过了美术、舞蹈、乐器等项目,家长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孩子的英语学习。一方面,英语学习在社会上关注度的提高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对教师素养、要求的提高。尽管目前来讲社会上的英语人才还是比较充足的,但是他们中同时具备教育技巧、经验以及专业知识的人才则屈指可数。相关人才供求的严重失衡是矛盾激化的关键原因;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师范类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双语专业;因此双语师资一直处于短缺状态。

2.重视语言能力,忽视教学能力

本校教师、外聘教师、外籍教师是目前基础教育阶段主要的三种双语师资。其中,外聘教师和外籍教師的英语基础虽然扎实,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但他们普遍不了解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一般把英语当作一门学科来教,背离了双语教育的根本原则和最终目标。同时,他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学习适宜程度的把握上、教学方法和组织方式的安排上以及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上,也常常有不当的地方。尤其是在聘请的外籍人员中,很多人不具备教学经验,没有教师从业资格证。让他们承担双语教育,无疑对双语教育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这其中,很多双语幼儿园,尤其是社会办学机构,以赚钱盈利为目的,缺乏从教育战略的高度上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因此,幼儿外语教师队伍的建设基本上处于盲目和无序状态。

3.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指导不足

幼儿心理学和幼儿语言教育的相关研究表明,6岁以前是小朋友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但幼教的招聘困难,却可能使孩子浪费了这段最佳学习期。国内英语幼师的英语专业水平尚不是最大问题,而教学方式的僵化才是英语幼师发展的瓶颈。重知识轻能力,重内容轻理论的大环境,使得国内的幼儿园教育不能很好地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很多儿童成了“被教育”“过分教育”的对象。因此,许多幼儿园等培训机构倾向于招聘幼儿外教。毕竟借助外教开朗、活泼、灵活的气氛以及丰富的创造力感染孩子,可以让幼儿在学语言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异国文化。但并非外交就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建立一支高素质、有能力、懂儿童、知教育的幼儿教师队伍才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关键。

因此,加强幼儿语言教育模式研究、推进幼儿语言习得规律调研、开展相关理论引导将,是未来我省幼儿语言教育发展战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4.职业发展无序,规划指导缺位

职业发展无序表现在职前教育的不完备、职业教育标准不统一、职业规划缺乏指导。就职前教育而言,不完备主要表现在知识和能力的不协调。幼师专业毕业的英语教师,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幼儿教育知识培养,知道用最合适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但由于他们缺乏系统、全面的英语专业知识教育,在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语言教学及开展教学活动时,受制于有限的英语知识,无法给幼儿营造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势必影响课堂组织和教学效果。英语专业毕业的英语教师,这部分教师毕业于各大专甚至本科院校,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掌握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毋庸置疑。但他们对于幼儿教育的知识非常薄弱,甚至为零,不了解幼儿的身心特点,缺乏正确的教学方法,不易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非英语、非幼师专业毕业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在不发达地区和小乡镇不乏其数。他们边教边学地从事着教学工作,既缺乏英语专业知识,又没有足够的幼教常识,严重制约了我国幼儿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5.激励机制缺位,职业倦怠频发

职业倦怠是各种教师队伍中都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复杂的。随着一波幼儿入学的高峰以及社会在英语教育方面日益地发展,英语幼教的业务量的日趋扩大。幼儿英语教师,这一典型的助人行业群体,在从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职业倦怠,表现出“停滞”“受挫”“厌倦”“冷漠”“无所适从”“流失”等状态。对于现状的研究结果发现:职业认识模糊、专业弱化、工作负荷大、回报低等,是幼儿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据此,我们分析认为,强化职业理想、优化专业培养、深化职后教育、合理安排工作、提高待遇等是消除幼儿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策略。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于幼儿双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详细的调查与分析。

三、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学师资培养模式

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语教师是推动双语教学的关键。

1.高等院校设置培养基础教育双语师资的专业

大学里的专业设置要增强英语教学的力度,保证英语教学的上课课时数。同时,推行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课程。对于双语师资的课程,要设置双语教学理论课、双语教学实践课程、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在教授英语课程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鼓励学生间多交流。对于学生的专业课,要尽量用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英文思维。所设置课程,不仅让学生掌握其专业领域的知识,更能够用英文解释和教授其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是国家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师资力量。高等院校设置培养双语教学的相关专业无疑是培养未来双语师资最好的途径。大一、大二可设置专业课和公共英语课。待到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英语语言后,大三、大四可设置专业英语课程,并用英语授课,让学生用英语讨论,增加其专业的英语交流机会,以此来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双语师资。

2.加强基础教育双语教师的职后培训

对于目前已就职的双语教师而言,职后加强双语教学的培训,无疑是非常好的提高双语教师专业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双语教师职后培训是指对在职的老师进行有专业性的短暂的双语教学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在职双语老师继续学习双语教学理论、双语教学理念、以及双语教学技能等。双语教学师资的培训的途径有:(1)校内培训:邀请国内外国家双语教学专家来学校讲课。(2)国内培训:分批组织学校的双语教学老师到知名高校参加双语教学的研修及双语教学的培训。(3)出国培训:组织双语教师出国交流学習。了解别的国家的双语教学的理念及实践。做到学以致用。(4)跨专业学历培训:学校应该鼓励英语教师学习跨学科专业知识,并获取跨学科专业学位。这样可以培养真正的专业型的双语教师。另外,跨专业的学历培训都可以通过校内培训、国内培训、出国培训的方式来实现。

3.构建双语教学专业交流平台

培养称职优秀的双语教师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对双语教师而言,同行之间长期而深入的探讨,交流都有助于提升彼此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技能。因此,构建双语教师专业交流平台是提升双语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双语教师专业交流平台有:(1)构建双语教师网络平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现代化的推进,我国双语网络教学也展现出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我国的教师而言,大多数教师掌握了最基本的通用信息技术并且在家中和学校里拥有网络、电脑、平板和手机等多媒体设备。这样就为构建双语教学网络平台提供了依据和基础。双语教学网络平台通过教师们的课程共享,教学案例共享、教学学案共享、教学科研课题共享、作业共享以及经验共享等方式来为双语教师们提供一个彼此学习的平台。(2)构建双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由优秀的双语教学学者,专家以及称职优秀的双语教师所组成的双语教师学习共同体可以为双语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在双语教师学习共同体里,一方面,成员间可以相互鼓励、切磋、写作和交流;另一方面,成员也可以发展自己在双语教学上的兴趣和特长,和其他成员间形成互补的关系。在这个团体中,教师们之间,教师和学者及专家间能够进行更深的经验分享、课程分析以及彼此间的协作帮助,以此来更好的提升双语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间的专业知识和双语教学技能。(3)建立双语教学学习微信平台。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成了传播知识的又一媒介,也成为了互联网时代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尤其是现代的年轻人,更是喜欢用微信和朋友们交流以及订阅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在信息时代,人们越来越喜欢把传统学习方式和数字化学习方式结合起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与此同时,微信公共平台操作方便,文章及知识内容的推送形式可以多样化,并且用时短以及效率高。如果双语教学领域也使用了微信公众号平台的推送模式,那么,双语教师通过阅读微信上所推送的双语教学文章,听音频或者观看视频,也就可以更轻松地了解双语教学最新的理论以及教学案例等,以此来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提高自己的双语教学技能。

复合型高素质的双语师资,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专业化的双语师资是推动双语教学的关键所在。然而,培养合格的双语师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开设双语教学专业是培养双语师资的有效之举。其次,对在职双语教学老师的职后培训也是提高老师们专业知识,提升其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最后,构建双语教学专业平台更是能促进双语教师之间,教师和专家之间的有关双语教学的探讨及写作,非常有利于教师的快速成长。总之,相信随着人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以后专业好并且英语好的人会越来越多,我国的双语教学师资会越来越好,双语教学也会得到逐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裴新宁.学习者共同体的教学设计与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1,(3).

[2]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育,2007,(1).

[3]武晓峰.双语教学与高等素质教育探析[J].高教论坛,2003,(5).

[4]王萍.微信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与设计原则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3,(6).

[5]张芳.基于微信的大学英语助学模式探究[J].海外英语,2014,(10).

[6]河南省教育厅网页.河南统计年鉴,2011.

双语教育范文第3篇

双语教学 (bilingual instruction) 从属于双语教育 (bilingual education) 的范畴, 是实施双语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教育参与国际竞争本身也需要双语教学。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迫切需要大量精通两种以上语言的人才。用英语教学能使我们更好地检索、利用最新、最先进的科技文献。因为从20世纪中后期以后高水平科技文献绝大多数都是英文的, 发表论文和专著、国际会议一般使用的也是英文。用英语掌握科学与技术能使中国学生更为自信地走向世界, 更为有效地了解世界和参与国际交流, 从而使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轻松地“引进来和走出去”。推行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加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更好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如果我们的教师只会用汉语教学, 所有的课程都是汉语讲的, 既不利于外国学生到中国来留学, 也降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因此, 我们开展双语教学不仅有意义, 而且势在必行。

1 双语教育的概念界定

“双语教育” (Bilingual Education) 在英国著名的朗文出版社的《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中的含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 (在学校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其他学科内容的教学。)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学习方法, 是指在学校中同时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进行的各科学习, 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和熟练掌握主流语言, 能顺利完成用主流语言进行的各科学习, 并获得良好的成绩以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由此可见, 对主流语言的精通、较高学术成绩的取得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双语教学的三个核心目标。双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基础是学生在母语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尤其是读写技能可以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发生迁移, 精通增加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范围将有助于第二语言的获得, 并促进学生对两种不同文化的积极适应。

根据时下流行的说法, 就是“用外语 (主要是英语) 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 为学生创造与外语‘亲密接触’的环境。”这种把双语教学看作一种外语教学方法的观点是不够全面的。在当今世界上, 有不少多元文化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 在部分学校实施了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就其本意来说, 主要是指多元文化国家的一种语言政策, 而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举例说, 美国主流社会的语言是英语, 为了使非英语种族的儿童学好英语, 同时又能保存他们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传统, 美国国会于1968年通过了关于双语教育的法案, 一些州在公立中小学为非英语儿童实施双语教学计划:有些课程用英语进行教学;另一些课程用学生本族语进行教学, 这样他们既能融入主流社会, 又能保持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在有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双语教学, 学生既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化, 又学习汉语。简言之, 双语教学的界定是:将学生的外语或者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 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 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在中国, 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 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 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中国的双语教学环境决定了它属于外语教学范畴, 而不是第二语言的教学范畴。

2 双语教育模式探讨

在当今世界众多国家中, 双语教育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存在, 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行双语教育。其中, 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沉浸式双语教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被称为“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发展中的一次革命”。

作为一个范畴词, 双语教育涵盖了该领域中由于对目标、需求和兴趣等的侧重而名目繁多的不同教学模式。审视当今世界, 融学科与外语为一体的双语教学在各国得到广泛开展, 通过教学媒介教授其它非语言学科的各种双语运作模式亦层出不穷, 特别是由加拿大拉瓦尔大学麦基教授创办的“国际双语教育学术研究中心”, 196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国际性双语教学研究组织之后, 各国双语教学操作模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国双语教学由于其理论与实践的定位、目标、标准、层次、原理、程序、策略的不同, 而展现出目前千姿百态的状态。诸如加拿大的沉浸式, 美国的导入式、荷兰的互动式、德国的双向式、英国的三明治式, 意大利的模块式, 丹麦的项目式, 摩洛哥的分层式、全授式, 日本的双师型, 并呈现出双语制和单一官方语言制下两大不同的双语或多语教学范式。但从总体上归纳, 从具体运作上看, 可分为以下三种主要模式:

(1) 沉浸式双语教学 (immersion program) :要求用学生所学的第二语言——外语进行教学, 本族语——母语则不用于教学, 乃至校内也不使用本族语——母语, 以便让学生沉浸于弱势语言之中。

(2) 过渡型双语教学 (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要求在学生刚进校时, 部分或全部科目使用本族语——母语教学。一段时间后, 则使用所学外语——第二语言教学。因此, 过渡性双语教学即指其开始前有一段非双语教学作为过渡期, 以避免学生刚进校就因不适应直接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而产生的许多困难, 但其目的仍是逐渐向沉浸式教学过渡。

(3) 保持型双语教学 (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 :要求学生刚进校时用本族语教学, 以后逐步变为部分科目使用外语——第二语言, 部分科目仍用本族语教学。

可能语言学术界对双语教学模式还有很多的定义, 但是我们通过这些教学模式可以发现, 在语言学家门看来, 双语教学从来就是一种强化习得外语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各种双语教学模式有着殊途同归之处。至于到底那种模式更适合中国的国情, 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去实践。

3 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

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继主体教育、研究性学习等之后, 我国教育界又掀起了一股新的热潮:双语教学。目前许多学科如自然、美术、音乐、生物、地理、历史、政治、数学、化学、物理等都在尝试双语教学。但是双语教学不是简单地使用一种语言进行教学, 它的目的不仅仅是强化外语。“语言教学”与“教学语言”的区别在于:“语言教学”中掌握语言是目的, “教学语言”中使用语言是手段。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工作研讨会”上明确指出, 双语教学实际上是公共英语教学一个很重要的应用, 而且这种应用要落实在科学技术的学习、研究和交流上。双语教学主要目的包括以下几点。

3.1 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有人认为双语教学就是外语强化教学, 培养外语尖子,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我们认为双语教学是以人为本, 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既懂专业又懂外语, 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这类人才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在竞争中的地位。印度的软件发展就是一个例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印度软件产业迅速发展, 其软件产量已经占世界软件总量的16.7%, 使其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的第三科技大国。然而就在13年前印度软件出口业与中国还很难分高低, 而在2000年其软件出口额高达46亿美元, 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从业人员不仅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具有很强的英语交际能力。他们能够用英语宣传推销自己的产品, 用英语与客户进行专业性的谈判。而我们的从业人员在与客户进行专业性谈判时, 由于有限的英语交际能力而不能有效地用英语向客户宣传推销自己的产品, 结果影响了我们软件的出口,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3.2 提供外语学习环境

语言环境对语言的获得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母语的获得和移民掌握第二语言来说明这一点。母语是我们生活中的语言, 我们的文化是由它来编码的, 我们的认知结构也是由它来编码的, 它是我们思维的工具、交往的工具, 我们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它, 我们生活在母语环境中。因此, 与其说我们的母语是教会的、学会的, 还不如说是在我们的母语环境中自然发展出来的。同样, 对于移民 (也包括留学生) 来说, 移民国的语言虽然不是他们的母语, 但却是他们生活中的语言, 为了生活他们必须掌握它, 而他们生活的第二语言环境为他们掌握这种语言提供了有利条件。可见语言环境对语言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它为语言的实际使用和交际提供了机会。虽然在本国学习外语与上述情况不同, 它不可能像母语那样在母语环境中不知不觉生成, 也不可能有移民所具有的那种自然语言环境, 然而它更需要语言环境来实践和运用, 否则, 只能学到书本语言。因此, 实施双语教学, 提供外语学习环境, 是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

3.3 提升学科教学

很多人都担心双语教学会影响学科教学, 实践证明双语教学不但不影响学科教学, 而且还能使学科教学在外语环境中得到提升。达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第一, 知识内容新。实施汉语教学, 教师首先遇到的就是教材问题, 为此, 很多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引进的原版教材进行改编成选编, 在保证知识的系统性的同时, 非常注意吸收国外教材的优点, 尤其是注意吸收其最新的教学内容。第二, 教学方法新。很多教师在研究原版教材过程中发现, 国内教材侧重于演绎——即从基本的概念、原则或公理出发一步一步地推理, 而国外的教材侧重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此, 很多教师注意吸收国外的先进的教学方法, 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第三, 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很多专业知识通过用英语解释, 不但不难理解, 反而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例如有的教师讲文学作品《水游传》时, 因为不知道“浒”是什么意思, 因此, 很多同学不知道什么叫“水浒”, 而当教师把英语《The Water Margin》写出来, 把Margin解释为边缘的意思时, 学生自然就知道中文的“水浒”指水边, 《水浒传》描写的正是一群集结在几面临水的一个山寨上的好汉的故事。第四, 积累专业词汇和术语。专业词汇和术语是英语阅读的拦路虎, 如果能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积累一些专业词汇和术语, 则能为学生阅读扫清障碍, 并为他们今后阅读国外专业文献打下基础。

4“渗透、整合、思维”梯进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建构

实施双语教育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新举措, 它必将开创高校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双语教学实施的渠道主要是课堂教学, 双语教学应采取有先有后、有急有缓、渐进实施、分部到位的战略和策略。我们认为双语教学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教学方式也应该是相延续的, 为此, 我们主张采用“渗透、整合、思维”梯进式双语教学模式。“渗透、整合、思维”梯进式双语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从汉语教学的整体出发, 将双语教学从低到高分为三个阶段, 且各个阶段的教学方式也是不同的。

4.1“渗透、整合、思维”梯进式双语教学模式的三个阶段

第一, 渗透阶段:这一阶段的双语教学目的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些机会接触英语。这一阶段的英语教学一般是以母语为主, 适当渗透英语。具体做法是: (1) 用英语板书, 包括书本中的大小标题、关键词及专业术语。 (2) 重点、难点知识用汉语来分析、讲解, 通俗易懂、非难点的专业性不强的知识用英语讲, 如课堂组织用语、导言、结束语以及学生熟悉的内容。 (3) 课堂上鼓励学生用英语提问, 教师或其他同学用英语回答。

第二, 整合阶段:这一阶段的双语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英语来表达中文内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将汉语和英语整合起来, 不分主次, 交替使用, 互为主体。

第三, 思维阶段:这一阶段的双语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思考解答问题, 使学生在学习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形成英语思维, 能够在英语环境中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一阶段的英语教学一般是以英语为主, 汉语为辅。

第一阶段是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 一般用于双语教学的初期;第二阶段是汉语教学的中级阶段, 一般用于双语教学的中期;第三阶段是双语教学的高级阶段, 一般用于双语教学的后期。三个阶段所花费的时间不是均等的, 且“渗透、整合、思维”梯进式双语教学模式主张应尽快由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 否则停留在前两个阶段时间太长, 学生客易形成依赖心理, 不利于英语能力的提高。

4.2“渗透、整合、思维”梯进式双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 “输入假说”理论。

“输入假说”是由美国加州大学克拉中教授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学习者要理解略超过他现存水平的输入语。如果学习者现有水平为I, 那么教学中应该提供的输入只能是I+1。如果输入内容太难,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将会受到挫伤, 最终收效甚微;如果输入的信息能为学生所理解, 并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与思考, 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会增强, 自信心就会上升, 渐渐地就会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依据该理论双语教学中外语的输入应该由少到多, 由浅入深, 既不能停留在以母语为主的渗透阶段, 也不能一下进入以英语为主的思维阶段, 双语教学应该是一个发展过程, 是一个动态过程, 其教学方式也应是延续的。

(2) 直接法教学理论。

直接法是教授现代外语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用外语本身进行会话、交谈和阅读来教外语, 而不是用学生的母语, 不用翻译, 也不用形式语法。第一批词是通过指示实物、图画或演示动作等方法进行讲授。直接法有以下几个基本主张:第一, 主张外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掌握直接运用现代语言的能力, 特别是口语能力为目的。第二, 排斥运用母语翻译, 主张外语与客观事物建立直接的联系。第三, 句子是教学的基本单位。第四, 强调语音语调和音标教学。第五, 用归纳方法安排语法规则。第六, 练习体系以直觉模仿、机械性操练和记忆背诵性的练习为主。第七, 要求掌握基本词汇和基本语法知识, 对语言材料实行严格的控制。“渗透、整合、思维”梯进式双语教学模式吸取该教学理论合理一面, 并把其方法运用在汉语教学的高级阶段, 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 实现双语教学目的。

4.3“渗透、整合、思维”梯进式双语教学模式的教学要求

第一, 要求教师要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 但不排除汉语的使用, 即使是思维阶段的汉语教学, 也应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

第二, 教师讲解学科内容所使用的英语必须符合学生当前的英语理解水平, 要避免使用英语中的修辞语言讲解教学内容。

第三, 讲解时要注意利用各种直观手段, 如实物、标本、模型、挂图、黑板画以及各种电化教学手段, 从而形象、直观地揭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客。

第四, 要注意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开拓学生的视野。

5 语言与文化相融合教学方式下的讲课策略

许多国家把双语教育看作是实现国际化的组成部分, 双语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例如, 在德国和法国实施的双语教育模式“最初的目标几乎完全表现在提高意识和增进文化间的理解。许多学者把这样的目的称为把孩子培养成‘文化大使 (cultural embassadors) ’或‘地球村 (global village) 成员’”。因此“双语”不仅仅是讲两种语言那么简单, 而是在两种文化之间漫游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特征不变。“双语”实为“双文化”, 也就是为了应付潜在的种族歧视而掌握用两种文化交际所必须的知识。因此, 在这种语言与文化相融合教学方式下讲课策略尤为重要。

Wong Fillmore (1985) 精辟地论述了外语与内容相融合教学方式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ion Learning) 下的讲课策略, 换言之, 容易接受的课堂输入语言所具有的特点。

Wong Fillmore的研究表明, 区分使用语言是至关重要的。她论辩说, 翻译式或双语交互授课并不能提高语言学习的成效。社会语言学家往往主张区分使用语言, 目的是建立课程设置中的两种语言使用的明确任务。然而, 在有些时候, 也有观点坚持主张, 课堂上交互使用两种语言比区分使用语言更有实用价值。Jacobson曾多次指出, 同时使用两种语言有可能强化和提高两种语言水平。然而, Jacobson的交互使用方法论是有前提条件的, 要求两种语言使用的分配时间保持某种平衡, 必须有规律地、理智地实现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有意识的和有计划的切换。实现在一个课堂中的两种语言的切换能够通过两种语言强化新学的概念。使用两种语言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内容。

Wong Fillmore的另一个研究结果是, 成功的课堂重点放在交流上。这一观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学者和在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有共同的深切体会, 尽管努力确保实现第二语言课堂上真正有意义的交流, 可是某种程度的“信息缺口 (information gap) ”或“观点缺口 (opinion gap) ”仍然存在。以内容为基础的语言教学实践应力求避免通过空洞的、没有情景或缺乏依托的情景而进行的单项语言技能训练, 使语言的学习成为无木之林、无源之水, 因为这种操作法会导致学生最终知道不少专业外语, 却不太会运用专业外语的现象产生。以交际为目的、建立在内容基础之上的外语课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能动性, 使用规范的专业语言进行学科内容有意义的交流。

Wong Fillmore的研究还有另一个有趣的发现, 与语言学习者进行沟通时, 讲课者倾向于使用各种各样经过加工的语言。她发现, 教师从来不用不合乎语法的或“简单的外国人话语 (reduced foreigner talk) ”, 却倾向于惯用“讲课”中的, 看起来更“准确”或更具“说明性的”语言。教师不作学生们能懂的假设。相反地, 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商议信息以提高接受效果。成功的语言教师调试他们的语言难易程度, 原因是他们采用了授课的套路和习惯做法。使用重复的方法为把握信息提供多种提示项, 通过调试语言输入数据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需求。

通过对美国有经验的沉浸式外语老师的调查, Snow认定了富有成效的教学所共有的几个核心的讲课策略和技能。她论辩说, 要成为出色的沉浸式教师, 必须有承担更多责任的思想准备。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设计课程和准备教案。他们需要很好地把握要讲授的专业内容, 因为他们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来备课, 以便调节语言输入的难易程度更好地适合学生的理解力。同样地, 沉浸式外语的教学方式暗示, 学生既缺少基本词汇, 又缺少专业词汇, 教师必须系统地提供与内容相关的词汇, 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充分使用身体语言 (body language) 也不失为有效的讲课策略。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讲, 充分发挥交际学习情景之优势, 辅之以模仿、姿势和面部表情, 把抽象的和具体的联系起来是非常重要的。她提及的策略还有, 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更为简单明了的课堂指令和内容结构安排, 即使他们不懂语言, 也能够揣测或体察其意义。

同时, 还有其他讲课策略有助于两种属于不同语系的双语教育。其中一个策略是合作性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合作性学习在以内容为基础的语言课堂中的应用要求多方面的支持。例如, 需要丰富的教学材料, 包括“语篇、非言语的和可操作性的策略等支持性教学内容”。被称为典型的双语教学策略是自主性学习 (Autonomous Learning) 或自引导学习 (Self-directed Learning) 。

6 结语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在诸多领域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 具备对外交流与合作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和青睐。因此, 在教育领域, 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英语日常交际的能力和水平, 更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之后具备专业英语素养和专业英语交流合作的能力。为此,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开设双语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已经成为了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和亮点。同时双语教学对中国的整个教育界, 都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当然, 双语教育既有益处也有其局限性, 这就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 扬长避短, 使双语教育沿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摘要:面对双语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实施和盛行, 本文试图对双语教育的概念界定、教学模式、目标定位, “渗透、整合、思维”梯进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建构和语言与文化相融合教学方式下的讲课策略几方面进行再认识。

关键词:双语教育,再认识

参考文献

[1] Baker, C.Foundation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1996.

[2] Cummins, J.The construct of lan-guage proficiency in bilingual education[A].In Alatis, J.E. (Ed) .Georgetown University round table o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M].Washington 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80.

[3] Wong Fillmore, L.When does teacher talk work as inpu?tIn S.Gass&C.Madden (eds) [A].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Rowley:Newbury House Publisher, Inc, 1985.

[4] Snow, M.A.Instructional method-ology in immersio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In Padilla, A.M, Fairchild, H.H, Valades, C.M (eds.) , 1990.

[5] 吕良环.双语教学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4) .

[6] 卢丹环.双语教育面临新挑战[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10) .

双语教育范文第4篇

[摘           要]  中高职融通的核心和关键是课程融通,以学前教育专业(藏汉双语方向)课程融通为例,分析了现阶段学前教育(藏汉双语方向)中高职融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基于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明确定位、统筹协调、分段递进、学分认证、课证融通、特色延续”的课程融通的策略方法。

[关    键   词]  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藏汉双语方向;课程融通

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融通,是实施中高职教育体系融通的关键所在。如何有效推进中高职课程融通,是当前中高职教育融通要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藏汉双语方向)课程融通中的问题

笔者选取了川西地区开设“3+2”学前教育专业(藏汉双语方向)的中职学校及对口的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对比分析了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藏汉双语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反映出学前教育(藏汉双语方向)中高职课程融通中的主要问题有:

(一)中高职培养目标缺乏层次性、延续性

被调研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双语(汉语、藏语)能力,理想信念坚定,专特兼备,知识够用,技能过硬,师德高尚,敬业爱岗,勇于创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幼教教师、育婴师、保育员以及高校相关专业后备生”。与之对口的高职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表述是:“……有良好的师德、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教育能力及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综合素质高,能在托幼机构从事0~6岁保教、管理工作的专科层次幼儿教师。”对比两所学校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虽然一个指向于“高校相关专业后备生”,一个指向于“专科层次幼儿教师”,但两者共同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而双方对高素质幼儿教师的标准界定都指向于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中职技能型人才和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层次性及差异性未得到充分体现。

在培养目标中,藏汉双语幼教师资双语特色的培养目标仅在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中有提及:“具有双语(汉语、藏语)能力”,而在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中双语幼教师资的培养目标突然缺失,这必将直接影响双语幼儿师资培养工作的连续性。

(二)中高职课程设置缺乏递进性、贯通性

在课程设置中表现出的主要问题是:

1.课程重复开设,缺乏递进性。从上表可见,在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的设置中,中高职的课程科目大致相同。在专业课程模块中,高职专业技能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的全部课程在中职学校已经开设。在调研中还发现,由于缺乏适合的教材,中职学校拔高使用高职教材的现象较为普遍。在综合实践模块中,中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均由校内实训、见习、实习、顶岗实习等环节组成,但对于实训、实习的目标、任务安排较为模糊、笼统,没有按照不同层次学生规划的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缺乏适合中高职融通教育的实践教学教材,更没有针对双语幼教师资专门的实习实训安排。

2.双语特色课程断层,中高职课程设置缺乏贯通性。学前教育专业(藏汉双语方向)的学生,90%以上是少数民族学生,他们汉语学习起步较晚,普遍存在汉语水平较低的问题。但在调研中发现对口高职的课程设置中未能充分考虑到双语师资的特殊性,教学内容中藏汉双语口语训练部分未得到有效强化。祥巴版画、羌绣、藏羌原生态歌曲演唱、少数民族器乐等民族语言文化的课程仅在中职阶段开设,进入高职后,双语特色课程出现断层。

(三)中高职课证融通缺乏阶段性、针对性

中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课程评价考核中均要求毕业生除获得专业学历毕业证外,还需获得一种以上职业证书。如幼儿教師资格证和普通话二甲证书为必须取得的证书,其他如育婴师资格证书、奥尔夫教学证书等可根据学生个人需求选择。在中高职学生中推行“课证融通”是大势所趋,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中高职学生考证重复要求,职业资格证书缺乏分级要求的困扰,导致部分在中职取得相应证书的学生缺乏进入高职进一步深造的内在动机。同时,在各学校所要求的各类资格证中,缺少针对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的考证要求。

二、中高职融通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对策

(一)明确定位——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差异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同属于职业教育范畴,根据国家相关文件,中职教育培养的是初、中级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中职学校要立足学前教育一线工作岗位培养具备较强实用性的保教技能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在其基础上,对知识、技能有更高的要求,着力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学前教育工作者。

(二)统筹协调——多方联动制定方案标准

中高职课程融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管协调,由高职院校牵头,成立由中高职学校领导、园所负责人、行业专家、职教专家、中高职骨干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的中高职教育课程融通管理机构。多方联动,共同参与制定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融通管理方案,共同探讨中高职不同层次的岗位能力的规格与标准,统筹建立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系统开发中高职融通系列教材,研制中高职实习实训标准等。

(三)分段递进——动态构建课程模块体系

通过走访调研托幼,认真分析工作岗位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联合行业协会、托幼一线工作人员、中高职专业骨干教师共同研讨,将工作任务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一体化设计中高职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统筹安排中高职课程计划,打造层层递进的动态课程结构体系,分段实施各自的培养任务。同时,中高职还应协同开发中高职融通特色教材,依据课程能力培养和实施方案的需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合理设置中高职教材的难度、深度和广度,以保证教材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四)学分认证——推行自主选课管理制度

在课程管理中可进一步实行学分认证制,即对学生在中职学习过且经考核已经合格的学科,升入高职之后可直接获得相应学分,该门课程可免修。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中职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已经学习的某些课程,如《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等课程,在高职阶段就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已经学过该类课程的学生可以不参加这些课程的学习,直接参加考试就可获得相应学分。有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在中职阶段虽然已经学过,但深度不够,可将该课程分成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的形式来开设,从而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保证了中高职课程的高效、有机融通。

(五)课证融通——改革课程评价方式

改变传统的将期末理论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的课程评价模式,应积极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课证融通”,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的高度融合。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内容,参加某一类型的职业资格证的考试。学生在中职取得了初级或中级资格证,到高职院校可以考取相应的高级资格证,也有更多的时间备考幼儿教师资格证,提高幼师证的拿证率。

(六)特色延续——突出双语特色课程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藏汉双语)幼教师资,必须具有(汉语、藏语)能力,因此,对于中高职学前教育(藏汉双语方向)的课程融通,需要重点考虑中高职语言类(汉语、藏语)课程一体化的教学规划。在中职阶段语言类课程应作为重点进行教学,要安排学生参加MHK考试、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进入高职后测试达标的学生可考虑语言类拓展课程,对课程尚未达标的学生要继续加强语言类的训练。

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课程,如藏语口语、祥巴版画、羌绣、藏羌原生态歌曲演唱等,要注意避免课程的“断档”与“遗失”。应加强中高职特色课程融通,开发双语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高职一体化的特色教材。高职院校可引进双语教师、民间艺人等继续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课程的教学,扎实推进学前教育(藏汉双语方向)幼教师资的培养。

三、结语

课程融通是实现中高职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遵循“明确定位、统筹协调、分段递进、学分认证、课證融通、特色延续”的思路,有效构建学前教育专业(藏汉双语方向)课程融通体系,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单洪文,王文军.谈中高职衔接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47-49.

[2]邓佳楠.江西省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衔接研究[D].南昌:东华理工大学,2016.

[3]吕永丽.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衔接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通讯,2018(16):6-10.

[4]蒋春姣.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职业技能训练“中高职衔接”的探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21-23.

◎编辑 鲁翠红

作者简介:欧光琳(1973—),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现任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教师,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中职德育研究。

双语教育范文第5篇

综上数据可见和田地区学前双语教育发展可谓突飞猛进那么幼儿园课程设置是否符合学前双语教育目标,依托目前课程设置能否取得较好的成效, 目前课程设置是否存在问题,课程的实施又受哪些因素影响,笔者就这些问题借由在和田于田县带队支教选取和田地区于田县2个幼儿园进行田野追踪调查,并进行分析研究。

1和田地区于田县学期双语教育课程现状的调查

1.1 于田县学前双语教育情况概述

于田县是和田地区较大的一个县,有22万人口,其中维吾尔族占87%;汉族占13%。目前于田县双语教育工作在整个和田地区是做的较出色的,这也是笔者选择这个县做调研的原因之一。于田县学前幼儿园建设已初具规模,已经将幼儿园由县普及到了乡镇,其中县级幼儿园2个,农村幼儿园共43个,在所小学附设幼儿班。目前在校学前双语班级有226个,共有在校幼儿8756名,在校学前双语教师292名。通过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主要还是集中在农村地区。

1.2 调 查对象

笔者采用抽样调查方法选取了于田县2个农村幼儿园,这两个幼儿园在51个幼儿园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分别是托格日尕孜乡中心幼儿园和斯也克乡中心幼儿园。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未采用惯用的问卷调查, 而是选择实地田野调查法,笔者对两个幼儿园各进行一个半月入园,跟班听课,亲自参与授课,逐个访谈等方法追踪调查,对幼儿园的课程设置,课时量,课程种类,课程性质,师资配备情况等进行深入地调查。

1.4 调查结果与分析

1.4.1 基 本情况

笔者首先呈现在和田地区教委所得调查结果及相关数据,据调查和田地区的双语幼儿园使用的教材是新疆教育出版社发行(《语言》、《科学与数学》、《健康、社会与艺术》),免费提供给国家和自治区扶持的农村学前双语幼儿园使用, 于田县所有幼儿园也配发该教材。其次和田地区是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双语”幼儿园 (学前班 )教育指导纲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双语”幼儿园(学前班)课程设置方案》开设课程,将五个领域的内容分为三大课程模块:即语言(少数民族语与汉语);科学与数学;健康、社会与艺术。和田地区整体课程设置中班,大班相同,每周20节课,其中语言5课时、科学与数学5课时、健康、社会与艺术5课时、游戏2课时、观看动画片5课时。

以上为和田地区整体的基本情况, 在此呈现旨在与下面实地调研的两个农村幼儿园的个体情况做对比研究。

1.4.2 于田县所选这两个幼儿园课程设置存在的特点和问题

笔者经过为期3个月的实地追踪调研后发现, 于田县所选这两个幼儿园课程设置存在以下特点和问题:

以上为两个幼儿园课程表,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课程设置方面有很大差别,可见该地区农村幼儿园在设置课程时较随意,没有一定的统一性与规范性。

(2)学前双语教师双语文化素养普遍较低 ,对幼儿双语课程之间的融汇贯通存在较大困难。笔者通过在幼儿园长时间实地考察发现很多双语教师自己的汉语都较低, 甚至有的沟通都存在问题。另外双语学前教师专业不对口,笔者调查这两所幼儿园教师发现没有一名教师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 在校期间所学专业与幼儿教育关系不大。

(3)笔者发现学前双语教师只是单纯地认为上课就是简单地讲述课程内容,并没有重视学科间的融汇贯通,游戏活动是也只是任由学生自己活动,没有起到引导作用,学前双语教师教学态度不明确,并没有真正领悟学前双语教学的目标。

(4)上文中提到于田县共有幼儿学生8756名,教师288名 ,师生比例为1:30。我们在看所选样本幼儿园,托格日尕孜乡中心幼儿园共有学生220名,专业教师仅5名,师生比例1:44,学校实际工作人员11名,1名保育员,5名行政人员。斯也克乡中心小学共有工作人员9名,其中4人为行政人员,仅5人为专业教师,共有学生128名,师生比例约1:26。数据清楚地反映出当地师生极度匮乏的现实,这严重制约课程的实施。

2和田地区学前双语教学的建议

2.1 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

2.1.1 精准把握学前双语教育政策 ,强化自身管理引导作用

笔者在调查时发现县级教育机构将学前双语教育工作划分至双语办,但是双语办并没有决策权,而决策领导对学前双语教育的各项政策领悟解读并不是十分精准, 这直接影响其对该县学前双语工作的管理与引导。因此,笔者建议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及工作人员应进行一些学前双语教育政策背景、内容、精神等的系统强化学习,更好的把握学前双语教育政策,充分发挥管理引导作用。

2.1.2 对幼儿园课程设置及实施实行动态监督管理 ,鼓 励应园施教的园本课程的开发

和田地区以及各县市教育部门应该设置专门学前双语课程监管部门,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各个幼儿园课程实施情况,已保证幼儿园课程设置与实施的统一性与规范性。另外因县级幼儿园,各个农村幼儿园学生及教师情况存在差异, 所以教育部门应鼓励幼儿园根据自身情况开发园本课程。

2.1.3 提高学前双语教师的准入门槛

合格的学前双语教师是实施双语教育的关键, 因此提高学前双语教师准入资格是从源头上提高教师素质, 优化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

2.1.4 加 大培训力度 ,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素质

目前农村地区幼儿教师匮乏, 师资队伍素质较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学前双语教学的瓶颈,加大培训力度,实现培训体系化模式化是打破瓶颈,实现学前双语教育长效发展的重要举措。

2.2 对学前双语教师的建议

2.2.1 积极提高自身双语文化素养 ,丰富现有课程资源

幼儿双语教师应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双语文化素养, 学习更多的双语知识,双语文化,在自己拥有丰富的双语知识后才能结合现有的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使幼儿从中受益。

2.2.2 端正双语教学态度 ,用心用爱去实施课程教学

正确的双语教学观是通过幼儿园上虞教学培养幼儿双语的学习兴趣。因此,幼儿园双语教师应用心结合主题活动,将知识传授与活动,与游戏结合,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摘要:本文是在对和田地区于田县少数民族双语幼儿园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所得数据的整理统计,结合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对和田地区于田县少数民族双语幼儿园课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进而对教育行政机构和学前双语教师提出建议。

上一篇:实验教育下一篇:化学实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