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关系范文

2023-09-17

社会关系范文第1篇

函调证明材料介绍信

我单位同志是贵单位同志之

因同志在我单位工作表现很好、思想进步、要求参加党的组织,现系我支部培养发展对象。为纯洁党的组织,对本人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的政历情况需要进行调查了解,请给予大力支持。

请将同志的家庭政历情况按下列提纲写一份证明材料尽快寄给我们为盼。

此致

敬礼!

中共井冈山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

年月日

附调查提纲:

1、 该同志的家庭出身、本人成分、现任职务、政治面貌。

2、 有无政历问题,结论情况,现实表现。

3、 家庭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有无政历问题,结论情况。

4、 打击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中是否有问题。

5、 在1989年政治**中的表现。

6、 对“法轮功”的认识与表现。

除上述以外,若有新的问题也请函告我们。

关于同志入党问题的政历证明

说明:请写出该同志直系亲属的政历证明材料(主要包括该同志的父亲,母亲等)

社会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社会;个人;集体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科技革命使得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生产力上的巨大变革,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社会中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在探究这一系列的变化前首先应搞清个人和集体的内涵。

一、个人、集体的内涵

1、个人

《伦理学》编者罗国杰对个人是这样描述的:"在个体与群类之间作了划分,在自己与人们之间做了划分,在他、你、我与他们、你们、我们之间作了划分。"[1]134-135同时他还指出"在确证了个人的历史和社会的本质之后,个人与他人的差别,'我'与'你、'与'他'、与'你们'、'他们'的差别,就可以理解为个人的'个性','我'的'个性'。个性的差异性和丰富性,是个人特殊性的存在的经验证明。"[1]139在当今信息社会中的个人不单纯是作为自然生物体的个人,而是具有个性化的,作为历史和道德主体的个人。"其中最根本的,还是个人的社会历史性。因为作为历史主体的个人,本身必然包含作为自然生物体的个人的属性,而作为自然生物体的个人,却并不必然包含作为历史主体的个人属性。"[1]140

2、集体

再看集体的内涵是相对个人而言,简单说是许多人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体。罗国杰对集体的范畴这样描述:"就一般意义上说,集体范畴的抽象相当于整体范畴或社会范畴的抽象,集体包容的范围,应不窄于整体或社会包容的范围;就特殊意义上说,集体范畴又必须具体化为代表(无论是实质上代表还是形式上代表,无论是真正的代表还是虚妄地代表)整体或社会的某一集团、阶级或国家。"[1]142同时他也指出"集体在本质上决不意味着局部,它可以表现为各个具体的或大或小的实体,但这些实体根本上必须反映这一集体的本质。"[1]142随着科技信息对人类社会的推动,集体也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从而满足个人和整个社会的需求。

从以上对个人和集体的内涵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个人和集体是相对的一对概念,个人是组成集体的必要条件,集体则是个人的归属。没有个人就没有集体,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二、个人与集体间的关系的新变化

信息社会又称信息化社会,是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即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起主要作用的社会。在知识爆炸,经济全球化,人类社会多元化的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源。这种颠覆以往的剧烈社会变革,将物质产品价值转向信息产品价值,这种信息化的转变体现在"四化"和"四性"中。"四化"即全球化、智能化、电子化、非群体化;"四性"则指综合性、竞争性、渗透性、开放性。信息化带来的全球的新变化和新特性改变了当今人类社会的个人和集体间的关系。信息社会中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表现出以下新变化:

1、信息社会使得个人疏离于集体

信息社会正在悄然改变着当今社会中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知识经济的出现和智能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摆脱集体的力量,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生活和工作。在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大都市,已出现了一大批人,他们摆脱了去专门的场所在多人的办公室中工作的限制,转而在家工作。最近兴起的SOHO族便如此,SOHO是Small Office, Home Office 的缩写即家庭办公室, 小型家庭公司的意思。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由于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对现代科技的依赖。个人对集体的依赖程度降低了。一台电脑,一部电话,便可完成一个人的工作。同样,在生活中电子商务、电子医疗诊断等电子服务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完成生活中的必须事务。有人甚至实验让参与者尝试24小时脱离群体只使用高科技独立生活。而时下 "宅男""宅女"的出现,表面上看是一群整日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生活、工作、娱乐的人们。但我们深究其中可以看到,这是一种个人对于同类集体疏离的表现。

信息社会中,生活在小范围内如家庭或工作单位的人们变得不那么强烈要求面对面的交流。小范围集体中成员的交流和需求正在日趋萎缩。这对于农业社会中传统的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很大的颠覆。相较于传统社会而言,个人对于家庭或宗族的依赖性在减弱。

2、信息社会使得个人与更大范围内的集体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根据上文对罗国杰在《伦理学》中对个人和集体概念的阐述。我们不难看出,在伦理学中对个人和集体的概念的定义多是从哲学角度开始的。也就是说对于个人内涵的理解是抽象化的。那么对于集体来说也同样如此。因此,这里的集体是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或者准确说其范围的划分也是相对的。通过上文探讨可知,就单纯从表现来看当今社会中个人对于传统小集体的依赖性降低了。世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凸显出个人的价值和存在意义。但是,也正是由于社会的前进和科技的发展,信息的交流使得人类正在从多元化走向单一化。虽然人们的认识是多元化的,也认可不同的理念和生活方式。但是全球化却把人们的生活单一化了。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信息的畅通,科技的全球应用。使得无论在天涯海角的人们所使用的物品,学到的知识等等都在无差别化。全球化正在把人类向单一无差别化推进。这也给伦理学中关于集体和个人的概念及关系带来了新的问题。从这一点来看,虽然个人看似正在脱离传统的血缘、地缘等小范围的集体,但是却在更大范围和更广范畴中与世界这个大集体联系的更紧密了。个人可以跨越千山万水、时间空间的距离去与别的集体建立联系,从而融入到更大的跨时空的集体中,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并与世界这个集体建立起传统社会中所没有的联系。这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人所无法想象的也无法办到的。而这也正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的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新变化。

3、信息社会中个人在反抗传统集体的过程中出现了趋同性

上文中所阐述的去集体化,强调了个人的情况是建立在更大的集体背景中的。虽然现在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下载千里之外的异国音乐。但是,也正是这个现在看来微不足道的行为反证出了在工业信息不很发达的社会或者准确的说在19世纪前半叶之前,个人所生存的集体较现在来说是小的。正是技术的进步和信息的无差别接收,使原本一生都不可能接触或认识的人们成为一个集体。当今的偶像崇拜早已跨越国门;美国好莱坞的明星,早已成为国际明星家喻户晓。看看当今国际大牌明星的支持者们,也跨越地域彼此相知相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形不再是诗而是现实了。而这也正说明信息的迅速快捷和无差别的交流以及现代科技的支持,正在改变着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个人从属的集体其范围正在不断的扩大,但个人与地缘临近或血缘紧密的较小集体疏远了。同样,个人看似是在通过挣脱传统所隶属的集体的桎梏,来表现和凸显其个人的特殊和独立性。但实际却融化和消解在更大的集体之中,被这些更大的集体所同化。"新新人类、标新立异、另类"这些个性化的词,也已形成一个大的集体,在全球各地随处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形成自身的集体。于是出现了"非主流"这一群体。可以说,个人在疏远传统集体的同时,也被其他集体或边缘集体所消化。这样的情况很矛盾,本来追求个人意志和价值想要摆脱原有传统集体的个人,却淹没在这些个人亲手建立的新集体中。这是信息社会中很难阐述的个人与集体的对抗和统一关系。

三、信息社会中个人与集体关系新特点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个人与集体概念的描述和对信息社会中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新特点的分析,我们能看出时下的信息社会中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传承了传统社会中二者的关系,但二者在信息社会中所表现出的新的变化特点则更为明显。如果还简单的使用传统道德中对个人和集体的观念所描述的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来看待当今社会似乎是不太适合当前我国社会和整个人类发展现状和情况的。

集体与个人无论是本身各自的内涵还是两者之间的关系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尤其是在信息社会中,这种变化愈加明显。并且这些变化是有别于传统社会中以及传统意识形态中对于集体与个人的认识。信息社会带来的个人与集体间的关系的新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个人和整个社会在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中从物质生产消费需求向精神生产消费需求的转变,但是传统道德领域中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否能很好的适应这种转变,并反过来良好的引导新时代的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则取决于我们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处理和引导方式。因此在适应信息社会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新变化的同时也不能彻底的排斥传统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准则。准确的说就是要把握好度。 因为,现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人类社会个人与集体关系注入新元素,使其展现了新面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独立,使得近在咫尺的朋友和邻居不再熟悉甚至陌生。而这只是问题中的一点。因此,我们要充分的把握好信息社会带给个人和集体关系变化的度。让现代信息科技为人类社会服务,真正让信息社会中的前沿科技与人类的传统道德和谐相容,迸发出火花。

综上所述,在信息社会中应当根据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程度来适时调整人类社会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来适应新变化,在个人与集体的一定道德维度中进行调整,使二者的关系能够科学合理,和谐融洽地相互促进并发挥作用。我们才能更好的在信息时代中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李国武.后工业社会思潮的神话和预设——与美国学者丹尼 尔·贝尔商榷[J].探索与争鸣,2003,(1).

[3]赵静波,王建锋.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发展探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4).

[4]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社会关系范文第3篇

主要社会关系成员指姐妹夫、嫂子、姨、姨父母、姑父母、舅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岳父母、伯父母、叔父母等与本人有密切来往和对自己影响较深的亲戚、朋友或者其他对本人影响较大的其他亲属的政治情况。

社会关系范文第4篇

2、现代中国经济学基本原理及学科形态创新研究

3、基于生态主义语境的绿色政策网络探析

4、论政府透明度研究的理论维度

5、马克思自由与平等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6、日本战后马克思环境思想研究评述

7、地利共享、分配正义与政府责任:一个分析框架

8、社会互构论视角下“半工半耕”的微观机制

9、环境科学特殊对象的哲学与伦理学研究的纲领

10、对我国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考察

11、上海城市发展的理念研究与文化阐释

12、全面落实二孩政策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13、作为生产的文学批评:《讲话》的生产性及其意义

14、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贫困问题及其治理

15、城中村空间结构的社会因素分析

16、中国与国际法秩序的构建

17、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地区差异

18、国家能力、公民组织与当代中国的环境信访

19、历史的表达:主观认知与客观真实的辩证统一

20、困境与出路:回望清代律学研究

21、农村老年人的生计、福祉与家庭支持政策

22、2014年《理论观察》总目录

23、人工自然祝野下的和谐社会审视

24、协商治理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2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协调发展的思维向度和制度建构

26、论我国土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关系的立法模式

27、以“权利束”视角探究数据权利

28、生态文化理论视角下的社会生态学与绿色变革

29、国家视野下的中国民族问题

30、社会转型陷阱生成的政治生态分析

31、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

32、抑制或鼓励:民族危机下的人口问题

33、环境正义:环境法学的范式转移

34、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程

35、压力性治理、民族身份与城市空间权利:少数民族流动摊贩街头治理的政治逻辑

36、在创新社会管理中解决民生问题

37、社会组织嵌入新乡贤引育何以可能?

38、高中地理课堂中的人文教育浅探

39、城市协同治理的社会组织:结构、机理与增效

40、重大利益协调视角下包容性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41、内政与外交的互动:论伊朗周边外交中的俾路支因素

42、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伦理性构建

43、中国民族政策实施环境及优化对策

44、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

45、治理民主:民主研究的新进程

46、科学技术发展与生态危机

47、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问题研究趋势分析

48、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演进的四重维度

49、斯大林模式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社会关系范文第5篇

——心得体会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我们必须去认识社会,感受社会,并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去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奉献爱心,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陶冶自己的情操。

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同学们逐步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并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自己的位置,发现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

服务社会,奉献爱心作为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来深受学校的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寒假期间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多年来,社会实践活动已在我校蔚然成风。

这个假期我没有选择自己所学的专业去实践,而是在社区义务做一名服务员。在此次实践过程中我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你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回味无穷。社会实践作为广大青年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服务大众的重要形式,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次假期实践我以“善用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丰富假期生活”为宗旨,利用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这次的社会实践收获不少。我认为以下四点是在实践中缺少的。 一.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让我认识更多的人。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工作的机会不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与同事的沟通也同等重要。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二.在社会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在多次的服务中,我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没有第一次又何来第

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三.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开始放假的时候,想到要去社会实践,自己就害怕了。自己觉得困难挺多的,自己的社会经验缺乏等种种原因使自己觉得很渺小,自己懦弱就这样表露出来。几次的尝试就是为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如哥哥所说的“在社会中你要学会厚脸皮,不怕别人的态度如何的恶劣,也要轻松应付,大胆与人对话,工作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不怕了。”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小时候天不怕地不怕,尝试过吃了亏就害怕,当你克服心理的障碍,那一切都变得容易解决了。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有勇气面对是关键,如某个名人所说:“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四.工作中不断地丰富知识。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上一篇:社会与法下一篇:生物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