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作文范文

2023-06-30

百善孝为先作文范文第1篇

1 孔子关于“孝”的论述

“孝”的观念的产生及作为一种道德行为的被肯定,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作为重人世的思想家,孔子不仅对此十分重视,而且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诠释,将其纳入自己的“仁”学体系,产生了儒家的“孝”。

1.1 对待死去父母的态度

在孔子之前,人们的“孝”主要表现为对祖先的追思和祭祀。人们之所以如此,当然有感恩和怀念之情在起作用,但更多的是对人死后有知、灵魂不灭的错误认识。对于这种广泛的社会认识,孔子很不以为然,如:子不语怪、力、乱、神。 (《述而》) 又如: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先进》) 这些论述表明,孔子对鬼神的认识与当时社会的看法有很大不同。可有人会问,孔子不信鬼,怎么还把祭祀作为“孝”的内涵加以提倡呢?从宰我的“三年之丧”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孔子的态度了。孔子斥责宰我: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阳货》) 孔子之所以坚持“三年之丧”,理由只有一个,就是儿女出生三年以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替父母守孝三年,就是为了回报父母的“三年之爱”。可以看出,孔子讲究祭祀,完全是从亲情伦理的关系角度出发的,是孔子仁爱精神的体现。“孝”是子女对父母的行为,故孔子认为: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为政》) 就是说,不是自己该去祭祀的鬼神而去祭祀了,这是献媚。这里的“鬼”应该就是父母吧。孔子主张祭祀父母,排除了鬼神迷信的内容,以爱和亲情释之,体现了孔子对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尊重。

1.2 赡养父母,从两方做起

在物质上赡养父母,是当时乃至现在人们对“孝”的一般理解。但在孔子看来,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 由此可见,“孝养”和“孝敬”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只注重对父母物质上的供养,后者则增加了精神上的内容,即要求子女对父母要怀有真诚的敬意,除了物质满足,还要保证其精神上的愉悦。又如: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 在孔子的孝论中,敬重父母是阐述最多、分量最重的部分,从而大大的丰富了“孝”的内涵,提升了“孝”的境界。孔子之所以提出孝敬老人的思想,其立论基础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是为了表达子女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和爱。实际上,这是人类社会应该普遍怀有的一种感情。孔子之所以伟大,在于他能够较早的将人们的朴素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揭示和倡导,由此形成了良好的舆论导向和名族传统。

1.3 正确处理家庭关系

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当然要求子女维护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听从父母的意见: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就是说,在侍奉父母的时候,如果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微言相劝。但是当自己的意见没有采纳时,还要恭敬地侍奉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在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子女的问题上,孔子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道德规范,就是“慈”: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为政》) “慈”的提出,既是对“孝”的有力支撑,也是对家庭关系的完善,“父慈子孝”成为家庭道德的核心部分。同时孔子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子罕》) 也是对年轻人作为的明确肯定。可惜孔子的“父慈子孝”很快被“三纲五常”所冲淡,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和发展。

1.4 推“孝”及“仁”

孔子提倡“孝”,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就是推行他的“仁”的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重,而亲仁。” (《学而》) “孝”是子女对父母之爱,“泛爱众”则是对他人的爱。从家庭到社会,从“孝”到“仁”,是一个质的飞跃,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大概也是受孔子“泛爱众”的影响吧。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孝敬不好,怎么可能去爱别人呢?因此,“孝”实乃“仁”之本也,而“仁”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词汇。

2 在大学生中开展“百善孝为先”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及成效

当代大学生存在传统道德文化缺乏、感恩意识淡泊等现状,违背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现象屡见不鲜,同学之间互攀互比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只知享受安逸生活,却不知父母劳作的艰辛,在攀比的过程中心态不稳定现象就产生了,心态不稳定是当前学生思想最棘手的难题。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经过深入研究,广泛调研,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广大学生体验真情,感悟亲情,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和理解角度出发,确定了以传统文化为主线,以当代大学生现状为出发点,以“百善孝为先”为主题的工作思路,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回报社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和谐完善的大学生。

2.1 一封家书活动

组织学生在认真学习中央、省委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校期间各方面的表现,开展以“我对父母和老师说谢谢”为主题的一封家书活动。活动首先由学生书写一封感恩父母的家书,班主任对本班学生的家书逐个点评,拟写评语;然后系里以组织名义拟写给学生家长的函件,感谢家长对学生的辛勤培育和对学院工作的支持,并恳请家长对学生的家书予以评析,加强与学院的交流,对学院的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共同促进学生成长。通过本次活动,学生深刻反省了自己在校期间的表现,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树立了正确的思想政治信念,并以此作为成才的动力,严格落实到学习中去。

2.2“感恩的心”短信评比活动

为深入开展保持团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开展了“感恩的心”优秀短信展评活动。本次活动共收到参赛短信1500余条,内容丰富,感情真挚,字里行间透露着同学们对于父母、老师、朋友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2.3 感谢母爱电影周活动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为使学生理解母爱的伟大、学会感恩母亲,组织学生观看《妈妈,再爱我一次》等系列表现伟大母爱的电影,每年一周。电影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母爱,深深的感动着每一位同学。活动结束后,广大同学纷纷表示自己会牢记母亲对自己的爱,会更加理解母爱的伟大,并承诺会在学校刻苦学习,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回报母亲、回报社会。

2.4“百善孝为先”主题征文活动

在学生深刻理解孔子关于“孝”的思想基础上,每年组织“百善孝为先”主题征文大赛活动。大赛广泛采用散文、诗歌等形式,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自己对“孝亲、感恩”的理解。活动在学生中引起巨大反响,收到作品3000余篇,通过此活动,不仅锻炼学生的文笔,同时根据自己亲身体会把对“孝亲、感恩”的理解表现出来,为进一步在学生当中开展“百善孝为先”系列活动奠定了基础。

2.5“感恩父母点亮亲情”原创手机短信评比活动

每年值“母亲节”、“父亲节”之际,为加强学生对于“孝亲”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组织学生开展“感恩父母·点亮亲情”大学生原创手机短信比赛。活动以“感悟、赞美、祝福父母亲情”为主题,通过编写手机短信形式,抒发大学生对父母的感恩情怀。活动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反响,收到学生编写短信已万余条。通过短信大赛,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父母的艰辛,理解“孝亲”的真正涵义,进一步规范自己的个人言行,加强学习,承担应有的责任,做一个懂感恩、知回报,对社会、国家有意义的人。

2.6 创办“百善孝为先”大学生论坛活动

为“弘扬慈孝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我们创办了“百善孝为先”大学生论坛。活动邀请学院教工中孝敬父母的典范及学院首届“十佳自强之星”学生代表现身说法。嘉宾分别就“弘扬慈孝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人生为何百善孝为先”、“当代大学生应当怎样表达孝心”等问题与现场同学展开交流。论坛开始首先播放了2004年“感动中国”田世国捐肾救母的视频,随后播放了一组关于如何行孝的图片,视频和图片中震撼人心的孝行,使在场的嘉宾和同学不禁黯然泪下。随后,嘉宾们就田氏子女的孝行并结合自身的生活感受,对“孝”作了诠释,认为“孝是一种美德,孝是一种责任,孝是一种践行”;面对当前社会出现的一些违背伦理道德的不孝言行,嘉宾们认为“羊有跪乳之意,鸟有反哺之恩”,儿女不仅要懂得“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涵义,而且也应做到“寸草当报三春晖”,并要求当代大学生要有孝言、孝行、孝心,更要懂得知恩、感恩、报恩。许多同学也在现场讲述着自身生活中的点滴感悟,现场气氛热烈,情景感人。嘉宾们精彩的讲解,赢得阵阵掌声。最后,嘉宾们就我国当前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孝的意义作了分析,指出孝不仅是家庭和睦、温馨的基础,更是社会安定、社会和谐的基础。倡议每一位同学从身边点滴做起,践行“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通过论坛,使学生理解“孝”是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节约餐盘里的每一粒饭,每一口菜;理解“孝”是理解父母对自己含辛茹苦的爱,节约父母给的每一块生活费,每分零花钱;理解“孝”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节约每一张纸,每一度电。

2.7“阳光体验”活动

为使学生体验父母工作的艰辛,同时体验不同行业劳动者、不同阶层间的不同内心世界,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使同学们更好地锻炼自己、展示自我、升华自我,每年组织学生开展“阳光体验”系列活动。此活动是让学生与学校部分岗位的工作者临时换位,或是超市导购,或是餐厅服务员,让同学们真切体验社会生活,体验父母工作艰辛,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活动开始后,每个学生怀着饱满的热情走向了工作岗位,在短暂的体验中,积极参与其中,虚心的向工人学习,充分体验劳动过程,体验劳动者的艰辛与汗水。工作后的同学在活动后表示经历这样的体验,更加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更加进一步体会感恩的重要性;同时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努力学习,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2.8 举办“感恩·奋斗”小品大赛

为更好地延续“百善孝为先”系列感恩主题活动,在学生中保持“孝亲”感恩之风,每年举办一次以“百善孝为先”为主题的小品大赛。作品题材以“百善孝为先”为主线,结合“感恩”、“奋斗”两个主题,以小品形式展现大学生对“孝亲”的理解,同时要求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情和造诣,鼓励在艺术效果和表演形式上的探索和创新。小品表演现场,演员和观众的互动,一幕幕感人泪下场景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通过此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对“孝亲”的理解,升华了“百善孝为先”主题。

2.9 开展诵读《论语》活动

为使学生在活动开展完毕后长期坚持怀有感恩的心,我们要求两课老师在课堂上把始终贯穿孝心感恩教育制度化,将《论语》有关“孝”道的内容精选打印,学生人手一份背诵朗读。将伟人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事迹装订成册,作为课外必读内容。2.1 0活动效果

开展“百善孝为先”主题教育活动五年来,参加活动的学生没有发生一次重大恶性事件,没有一位同学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辍学,没有收到一位同学家长关于孩子不孝敬父母的来电或来信,同学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已蔚然成风。目前,同学之间最流行的相互提醒语就是:不能让父母再为我们操心!课后经常看到的是学生们相互关心的阳光笑脸,早上听到的是学生们朗朗的诵读《论语》声。

3 实践活动后的思考

(1) 稳定大学学生心态需要从人的本性抓起。《三字经》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高压教育下的学生虽然有很多的叛逆心理,但是他们的本质没有改变。在他们的心目中,父母老师固然和自己有代沟但却是抹之不去的首选尊敬对象。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通过努力填平这一代沟,而最直接的落脚点就是从“孝”道抓起。

“孝”的观念产生较早。“老”字在上,“子”字在下,甲骨文的“孝”字就是孩子搀扶着长辈行走的意思,可见儿女赡养父母、尊敬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康殷说:“象‘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东汉许慎则解释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自古至今,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它更是我们社会和谐必补的“滋养要素”。孝是为人的根本,是家庭和睦的前提,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以敬老、养老为核心的孝道文化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的特质所在,是社会民风保持和睦、友爱、互助的“法宝”。让大学生懂得“孝”就是唤醒他们的人本良知,培养学生学会感恩,从感恩中懂得为什么学、为谁学、怎样学,长久坚持稳定的学习心态就形成了。

(2) 稳定大学学生心态需要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亲情和艰辛。大学生生活是单调的同时又是多彩的,如果培养学生仅仅局限于宿舍、教室、餐厅三点一线的话就会落于俗套,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可以使学生既不感到枯燥又兴趣浓厚。“家书”可以让学生把不好意思和父母老师面对面说的知心话说出来,特别是农村的学生;“阳光体验”可以使学生在劳动中体验父母的艰辛,在劳动中领悟创业的艰难,在不同的艰苦环境中磨练意志;“短信、小品、征文”等活动可以使学生把领悟到“孝”道、感恩、亲情转化为同学情,增强同学之间的凝聚力,相互团结、相互帮助、和睦相处、相互关爱、化解矛盾,在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快乐学习生活,长期坚持下去烦躁的心态就稳定了。

(3) 稳定大学学生心态需要全体教工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依靠专职教育工作者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把“孝”文化、感恩案例贯穿于讲述中;辅导员要把关爱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图书馆要成为学生吸取知识营养的殿堂;后勤服务要把父爱母爱体现在餐厅、医院、班车、宿舍。要使学生每时每刻、不同场所感受到亲情、爱心。全院上下形成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良好风气,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父爱母爱,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真正使学生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当成温馨的港湾。只有这样,师生之间的勾通才会流畅,学生的疑惑才敢和老师倾诉,学生的困难才能够合理解决,学生的不满才会在谈笑风生中得以化解,从而达到稳定学生心态的目的。一句暖心的话似春风化雨,一个善意的举措似冬日里的阳光。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其收益者、参与者、关心者和将来走向社会后的美好回忆者。

纵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敬爱父母,具有极大的普遍意义,体现了人的文明和教养程度,是比赡养、侍奉父母要求更高的一种孝行。当代大学生应从孔子的“孝”道中感悟人生的真谛,珍惜美好时光;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应该从孔子的“孝”道中寻求突破解决当代大学生思想障碍的切实方法,还学生纯洁、善良的本性,从而达到塑造完美学生的教育目标。

摘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稳定的重中之中。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态稳定如否又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单纯的说教和加重的纪律处罚往往会激化学生的不稳定情绪。行止有效的方法是从人的本性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从孝心中呼唤良知, 从而达到稳定学生心态, 教育培养出健康全面的合格大学生。孔子的“孝”道恰恰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苦口良药。

上一篇:父爱如山作文下一篇:微笑面对生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