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范文

2023-12-30

文化艺术范文第1篇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术基础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是文化艺术多元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下,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很大程度上正在与主流艺术创作的诸多方面产生深度的交叉与融合。所以,全面挖掘民族地区当代绘画创作及发展现状与民族传统艺术元素的内在联系;探讨民族地区美术的传统创作观念、题材与当下新文化观念与图像图式之间的碰撞与融合;研究地域性、民族性的传统绘画图像、场景与新时期审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等等成为目前民族地区高校艺术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的重要课题。同时,在当前全面发展民族地区文化艺术的政策支持下,在國家整体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经济文化建设的民意基础下,以实践创作与理论研究的比较和融合来充实地域文化艺术相关研究中的缺失是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元素进行传承与发扬的新途径,同时,在前瞻性上必将与未来的文化发展战略产生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美术创作;少数民族;艺术元素;融合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术创作在题材、语言、表现形式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地域性和精神情感的原生态性。民族地区的传统美术元素主要集中于民间美术,而在当下,艺术创作素材的匮乏和艺术精神情感的寻源,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美术元素在极大程度上与主流美术创作紧密结合。如何传承与创新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艺术发展的基本模式,这种传承与创新是以民族传统文化本质的保留与弘扬为基础的,是适应新的社会文化语境和新的文化艺术接受群体审美需要的一种创新。

一、当代语境下民族地区传统美术的境遇与创新

(一)民族地区艺术创作的当下境遇

首先,来自于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语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艺术创造的冲击与影响。以内蒙古为例,草原游牧民族的传统精神是蒙古族文化艺术的精髓所在,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格局、社会形态的变迁与转变,近代以来,传统的游牧生产生活特征逐步弱化或消亡,游牧的范围在日渐缩小,这些巨大的变化都对游牧民族的精神特质、内在情感和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创新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这种现状下,游牧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被逐步的同化、边缘化是不可回避的话题。尤其在随着近现代工业化、信息化的极速发展,游牧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总体环境的变化对游牧民族意识形态、思维观念、精神状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之而来则是文化形态上的转变,既具有积极的一面,也体现出消极的影响。

其次,前卫的、现代艺术观念蓬勃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艺术和创作观念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济发展和物质文化的满足带来了精神需求的多样化。这样一来,新型的艺术创作材料、媒介、传播途径,以及新型的艺术创作理念、表现语言等都被广泛融入到了传统艺术创造之中,这是推动传统文化艺术创新与发展的一方面原因,也是导致传统文化艺术发生变异,并且造成文化精神遗失的重要原因。

民族地区文化艺术的创新与变革是在传统范畴之内的创新与变革,需要以传统文化艺术为基础,为精神本源,以内在的民族精神和内在情感为基点和动力。这种创新是随民众之“心”而动,随精神的需求而动,否则所谓的创新也就成为无源之水。也就是说,这种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造是对已有文化模式中本质内核的保持与完善和对非本质层的打破。即在传统文化根基的基础上,以内在的最为有生命力的本质内涵为基点,进而发展、创新,并确立新的文化模式或审美样式,这其中包含形式材料、表现语言、展演途径等外在因素的运用。而在传统文化艺术中最具有生命力的本质就是民族的精神情感与他们蕴涵的社会文化内涵,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艺术而言,这是他们的精神实质所在。

(二)艺术与科技对民族地区美术创作的影响

艺术与科技在人类历史上是两种文化的显性形态,必然具有某些共性的因素,二者之间也存在相对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艺术与科技之间保持着某种距离与排斥,在现代科技化、信息化的社会中,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需要在符合现代人审美倾向的文化语境中做出自身的调整与选择。

一方面,工业与科技的进步使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产生了新的延伸与拓展。现代化科技的广泛介入使民族的传统美术在技术、媒介、材料、载体等诸多方面中产生了新的探索和拓展,以传统文化的本质为基础从而产生了新的发展与变化,在多方面的视觉展现形态中丰富和满足着人们的多样化审美需求。另外,少数民族地区传统艺术要获得新的发展,还要善于解“技术”的现代化问题,因为民间美术的重要表现形式离不开技术的问题。积极采取多种新的媒介、材料、展现途径,扩展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段,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从而为自身赢得新的发展契机。对于少数民族的传统造型艺术而言,“技术”本身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所以,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在赖以存在的传统语境的逐步消失与同化下需要做出的自我调整并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方向是自身传承与创新的需要。这样来看,在当下,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关于“技术”的问题主要还是体现在现代的科技、材料与新型媒介的影响上。

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现代科技和新型材料带来的制作技艺与载体上的极大丰富,其受众面在拓宽,展现空间也在拓展;二是接受群体的多样性需求造成的传统艺术在形式创新上的多态化发展趋势。这些原因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元素在众多领域被广泛关注与借鉴,尤其是在民族地区的高校艺术研究中,如在工业设计、服饰设计、包装造型、陶瓷工艺,以及主流艺术油画、国画、版画等艺术创作与基础理论的研究之中。这种创造与拓展不仅仅是感官上对“美”的需求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这种艺术创造所传递出的地区的、民族的内在精神与情感的认同感,在意识形态与精神情感的塑造上不可忽视。

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民族地区传统艺术元素与绘画创作

(一)民族地区的传统美术元素与艺术创新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外显形态和内在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并被深度挖掘。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真正原生态的传统艺术元素和创作精神状态,已成为现代艺术创作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寻求文化艺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灵感来源。正是这些渗透在民族地区民俗民间中的传统文化艺术所具有的质朴情感和生命的本真成为现代艺术从业者的精神向往,并且成为构建和推动新时期社会文化艺术健康发展与创新的精神导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源于现当代社会极速发展下导致的文化艺术创造中浮躁的、趋利的艺术价值观和对人自身本体生命状态和精神情感的寻源。所以民族地区的传统美术元素必将与新型的艺术创作、艺术观念产生相应的渗透与融合。

首先,在新时期的社会语境中,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与主流文化艺术、现当代文化艺术之间存在审美情怀上的分歧、隔阂,并始终保持某种距离,这是源于传统与现代之间自然而然的文化排距;另一方面,源于相互之间的发展需要,二者相互之间又在拉近这种距离,并寻找互通点结合点。如我们熟知的国画、版画、油画、壁画等艺术创作形式中也融入了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具有叙事性与综合性的大量创作出现。

所以,在多元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中,在强势文化体系与弱势文化体系之间的角逐中,重要的是确立对自身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体系与审美模式的认知与正确定位,激活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本质的、活性的精神因子,并展现其独特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二)民族地区美术创作、基础研究与精神文明建设

1、综合性文化态势与美术创作的时代使命

随着民族学、社会学和民间美术理论的发展,民族地区的传统艺术研究、艺术创作出现艺术语言的多元交叉和综合性的发展趋向。传统审美体系下的绘画创作本身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和短板,解构与突破,对本土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与借鉴依然是当代艺术创作的基本话题。社会语境和文化现状的变化,绘画创作群体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如何以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现?传统的题材与创作在艺术观念、艺术语言、创作材料、展示设计等方面都出现跨文化、跨学科、综合交叉的发展势态。科技与艺术在不同层面上的结合,在材料语言、展现方式等方面产生了新的艺术外延。这些问题都是当下民族地区文化艺术发展指向需要做的基础研究。其重点在于如何适应新的社会文化发展需要,如何发掘自身地域文化及传统审美图式,并以开放的实验性态度进行创新都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2、美术创作的文化特色与地域、民族优势关系

众所周知,当代的美术研究、创作与传统图像之间已然成为不可分离的组合,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当我们把目光集中到现代图像艺术挖掘与创新的同时,愈加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理论研究和创作中产生的借鉴与重要性。

少数民族地区的理论研究和美术创作就文化特色而言,不能脱离地域性与民族性,尤其在研究与创作题材的选择上要重点突出民族的独特生活情态、精神状态和民俗事项等。而且地方美术创作的发展不能脱离地方美术的文化与理论研究,其中包括地方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挖掘与阐释,传统美术元素与当下主流美术创作之间的关系。从目前国内少数民族地区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来看,突出民族与地域特色成为区域文化艺术发展与体现独特价值的可行之路,并且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文化影响和效應。首先,加强地区高校职业美术创作团队的建设,通过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培训及相关艺术交流活动,逐步提高团体的艺术水准。其次,地方艺术高校美术创作队伍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艺术创新与美术理论研究的责任。所以,地方艺术高校的美术专业设置、研究方向的定位不清必然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尤其在地区艺术理论研究中会产生导向性的错误,而且不易形成地方美术创作的特色。各个学校发展到今天,条件、背景不一样,规模和学科也不一样,对于地方美术院校而言最根本的定位实际上是人才培养的学科方向的独特性,以及在人才培养中的地域优势资源运用。内蒙古地区的文化传统源于草原游牧文化,地域文化特色明晰,所以相关的美术学实践类、理论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依托于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

3、美术创作、理论研究与区域精神文明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美术创作与理论研究是地区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同时也是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引领,是提升区域人文素养的重要机构与支撑。

以内蒙古地区为例,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内蒙古当代绘画创作群体的艺术创作现状及发展研究。内蒙古当代绘画创作群体的艺术创作具有相对独特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和地域民族性,在当下的内蒙古美术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意义。而内蒙古地区当代油画艺术创作的文化发展梳理和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在艺术创作的导向性、个体意识、群体文化倾向以及图式语言等方面的研究中还需深入挖掘;在地域、民族与现代性的比较与融合和在形式语言与精神价值等方面的阐释尚需要进一步的推动;在艺术创作的文化指向与时代性等方面以及艺术语言的综合性、交叉性等方面同样需要展开更为深层实践调研与探讨。这些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则需要我们立足于地域、民族的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根源。

内蒙古地区在历史上曾是草原丝绸之路沟通欧亚大陆商贸的重要通道,其文化艺术在历史的积淀中就蕴含着多元化的开放性特征。在当下全面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艺术的政策支持下,在国家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经济文化建设的民意基础下,以实践创作与理论研究的比较和融合弥补地域文化艺术相关研究的缺失,同时与未来发展的战略产生紧密的联系,是每一位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在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语境中,如何传承地域与民族的传统文化及传统图式,并以开放的视野规划艺术创作蓝图等方面都将是我们面临的需要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陈旭光.艺术问题[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2.

[2]陈池瑜.中国现代美术学史[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1.

[3]邓佑玲.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4]邓福星:艺术的发生[M].北京:三联书店,2010.

[5][法]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6][俄]康定斯基:艺术精神[M].查立译,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87.

[7]徐岱:艺术文化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文化艺术范文第2篇

摘要:民间文化艺术主要来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实践过程,是其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提升。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是最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也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需要在当代我国人民群众文化艺术发展中得以传承和发展。因为民间文化艺术是人民群众文化艺术取之不尽的源泉,必须开发利用。民间文化艺术也是人民群众文化艺术发展创新的基础。因为人民群众文化资源要发展,不仅有效地利用和传承民间文化艺术,而且要基于民间文化艺术的基础勇于创新,为实现人民群众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民间文化艺术   传承   群众文化艺术   发展

民间文化艺术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的精华部分。从研究古代文学形成的价值方面来分析,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价值,是古代劳动人民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现代居民生活中,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而民间文化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并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国民间文学需要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追求高质量的精神生活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为民间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内外部环境,流传下来大量宝贵的民间文化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能体现出我国人民群众文化艺术的繁荣。

一、开发利用民间文学艺术促进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也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并呈现出群众文化大发展的态势。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代表着国家文明发展的程度,文化艺术也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不断提炼和不断完善之中,在民族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强调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无疑将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借助于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而且能有效地促进人民群众投身于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我们国家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我国寻求发展的动力。客观地分析我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主要体现在以文化艺术生活为主的精神享受领域,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多种形式和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生活服务。但是,要真正开展好人民群众文化艺术活动,需要有关于文化的艺术资源,否则一切都将成为空话,而我国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学艺术资源十分丰富,可以说拥有取之不尽的民间文化资源。民间文学艺术能够流传至今,就能说明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以来,我国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在抢救、开发和收集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让越来越多的民间文学艺术焕发了新春,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国外情况有所区别的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特色鲜明,蕴涵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血脉,是发展我国先进文化、促进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发展和发扬光大的重要源泉。我国民间文学艺术带着鲜明的民族性、共同性、稳定性和区域性特点,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稳定性和吸引力等优势。因此,民间文学艺术必然成为当今我国人民群众文学艺术的创作源泉,也是民间文学传承、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机遇,要尽最大努力,将民间文学艺术的精华融入到人民群众文化艺术创造之中,也要将民间文学艺术渗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当中,让民间文化艺术得以蓬勃发展,并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创造新的奇迹。

二、民间文化艺术是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基础

发展人民群众文化艺术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而人民群众文化艺术的基础是建立在开展群众娱乐活动之上的,能够让人们精神焕发,放松自我,满足其正常精神的需求。民间文化艺术是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产生、凝练和传承下来的文化精品,经历社会生活长时间洗礼,已经被人们完全认可的民族文化珍品,是富聚着民族精华的民间文化宝贵财富。

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发展符合新时期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种类和不同形式的民间文化艺术之间存在差异,要区别对待,最重要也是最为迫切的是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将其保护起来。在我国主要将民间文化艺术列为各种不同层级的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地保护形式。为了将民间文化艺术更有效地保护起来,通过立法,采取法律手段强化其保护地位显得尤其重要。我国文化管理部门在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成功地避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损毁、破坏和丢失,为更好地发展人民群众艺术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三、发掘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源泉

分析和探索我国人民群众文化艺术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其中所含的民间文化艺术内涵,是民间文化艺术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的产物。因此,要继续发展民间文化艺术,必须将人民群众文化艺术作为突破口,将其纳为人民群众文化艺术重要资源,在不断优化和精炼中成为人民群众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人民群众文化艺术的源泉

人民群众文化艺术主要来源于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库,也是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探索人民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历程,到处都会带着民间文化艺术的痕迹,无处不表现出其是民间文化艺术的沿袭和传承。但是,我国人民群众文化艺术发展并不理想,主要局限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局限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情趣等因素,更重要的是局限于各民族地区的认同感不一致。受制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是还不得不看到离人民群众文化艺术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社会制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民间优秀文化艺术不断地被发扬光大,同时必须注意,民间文化艺术必须保持其原真性,不能因利益需求进行改变,或将其割裂,必须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民间文化艺术受到强烈冲击,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或冲击尤其巨大,是影响传统民间文化艺术顺利得到传承的最大阻碍。因此,民间文化艺术要在当今世界留有一席之地,从上到下都必须将民间文化艺术融入到人民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民间文化艺术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才能在现代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仍能真正做到保存着一席之地。值得注意的是,民间文化艺术本身仍然存在不健康的、不利于人民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内容,因此,当人们面对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时,必须做到每项民间文化艺术资源都经过科学鉴定,留其精华部分,清除糟粕内容。

(二)人民群众文化艺术必须不断创新

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资源的发展和丰富,离不开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大多都是建立在民间文化艺术的基础上的结果,使得人民群众艺术获得强有力的生命力,并借助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发展壮大。在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我国民间文化艺术不仅是世界上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是自成一体的民族文化艺术精华大集成,所有这些都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人民群众文化艺术创新和发展。虽然我国人民群众文化艺术形式多样,总的说来基本内容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处于基本稳定的状态,但是,人民群众文化艺术的创新和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符合当代社会总体发展情形,要将这种相对稳定的人民群众文化艺术维持下去,必须在继承民间文化艺术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也就是不能脱离民间文化艺术资源这条线去寻求任何形式的发展或创新。

四、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人民群众文化艺术发展和传承进入新时代,民间文化艺术仍需要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要将民间文化艺术在人民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发挥特殊的作用,必须摸清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内在规律,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完善相应的软硬件条件,为更好地传承民间文化艺术创造更可靠的保证,为人民群众真正创造出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艺术活动,强力推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張娜.传承民间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的思考[J].艺术评鉴,2018,(11).

文化艺术范文第3篇

近年来,武警通化边防支队始终把基层文化建设当作凝警心、聚警力、助建设、促发展的“制胜法宝”,把文化育警、文化强警摆在政治建警的突出位置,充分借力驻地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人才荟萃的优势,精心搭建基层警营文化平台,构建了部队文化发展繁荣新格局。

借船出海 官兵生活新气象

3月中旬,这个支队政治处主任王岩带着《2014年度“军警地”文化协作工作方案》来到了市文广新局,专题汇报了去年军警地文化工作基本情况,和今年工作谋划情况。王岩主任说:“近几年我们联合开展文化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让我们尝到了‘甜头’,既增进了彼此感情,又促进了文化交流,文化工作原本就脉脉相通,希望通过军警地三方一如既往的协作配合,让文化工作更‘接地气’,更受广大官兵和辖区群众的欢迎!”

近年来,支队各级在走访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时,将文化建设与中心工作同步汇报,同步谋划,同步跟进,建立了文化建设的组织支撑,先后与通化市歌舞剧院、群众艺术馆、文化馆、高句丽文化艺术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驻地文化部门、演出团体机构建立了长期共建关系,形成了“政治机关牵头、文艺机构协作”的文化共建组织体系。

借山造林 骨干队伍新发展

“啊,啊,啊……”集安边防大队正连职干事于淏正为筹备5月份的“送文化下基层”文艺汇演进行发声练习。去年获得通化市公安系统“中国梦·金盾情”民警歌咏比赛一等奖的他,还是不满足自己的演唱水平,时常加班加点练习。对此,这个支队专门请来了市歌舞剧院老师进行专业指导,进一步提高参演官兵的表演水平。

这个支队充分盘活驻地教育资源,先后与通化市检验检疫局、通化师范学院、修正药业等单位签订文化共建协议,定期开展“两个支部一堂课”、警营开放日、警民联欢会、篮球友谊赛等活动,不断密切警地和谐关系,提升广大文化骨干专业素质,为他们成长拓展了空间。2013年以来,支队各级邀请文化专家30余人次,开展专题讲座10余次,参与创作辅导20余次,地方专家与部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经常主动通过自己的社会资源为部队文化工作提供便利。

年初,这个支队立足实际需求,还完善了人才选拔和人才培养文化工作机制,把热爱文化事业、酷爱学习、懂文艺常识、有文体特长的官兵遴选为文体骨干,为文化工作增添了新鲜血液。目前,支队先后完善了涵盖书法、绘画、摄影、体育、文艺、写作等6个门类、60余人的文化骨干人才库,建立了充分的人才储备和支撑。

借台唱戏 文化工作新台阶

3月5日,通化边防数字电影放映队在集安市大路特产制品有限公司的大院里拉开了帷幕,义务播放了《离开雷锋的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两部影片,受到了群众的一致欢迎。大路特产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说:“这样的形式非常好,让我想起了儿时集体看戏的日子,也丰富了农村老百姓的业余生活,别看天气还不暖和,但观影的人数还真不少,以后欢迎边防官兵多来这儿放电影,就当这大院是你们的‘根据地’!”

近年来,这个支队坚持警政联袂、警企联谊、警民联欢的文化共建发展之路,先后主办或联办了20多场有广泛影响的文化活动,积极推进边防文化品牌建设。年初以来,这个支队“文艺小分队”、“电影放映队”还密切配合,先后6次深入所属部队和模范村开展“送文化进警营、进边境、进校园”的“三进”慰问演出,为官兵和群众送去了精彩的文艺节目、新鲜的数字电影和动感的警营新歌。

春风化雨润边疆,文化戍边分外香。这个支队将文化的力量,熔铸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和强基固边之中,以边防戍边新文化引领了部队官兵的新生活和边境辖区的新风尚,一缕警地文化的和谐春风就此在鸭绿江畔悠扬荡漾。

特邀编辑:孙均桥

文化艺术范文第4篇

摘 要:从全球范围的艺术环境看,艺术氛围的培养是各国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采用实地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深入了解当前新媒体以及高校的艺术文化发展现状,分析高校艺术文化氛围构建中的问题与不足,并以宁波市的应用型院校为例,探究并讨论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构建文化艺术氛围,寻求创新的新模式,旨在引起高校对艺术氛围构建的重视并通过新媒体等媒介实现传递,从而为社会发展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也为艺术与科技信息的交融创新提供思路。

关键词:艺术教育;高校艺术文化教育;新媒体高校艺术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and artistic atmosphe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Take Ningbo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一、绪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逐渐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在教育领域的交融愈加明显。新媒体当今已不仅是信息社会进行传播的支柱媒介,更是引导教育创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催化剂和工具。关于高校文化艺术氛围的构建研究与新媒体的结合也越来越成为高校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然而,就目前的学术研究来看,国外的一些学者虽然强调了艺术氛围构建的重要性与新媒体技术课程的设置,但对于两者之间的具体可行性措施并未有明确的研究成果。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虽也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传播交流的需求出发,对高校公共艺术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究,将文化构建视作目前我国高校发展战略的核心环节,但对于高校的艺术氛围构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模式也并未有全面的表述,更未有结合具体的高校进行实际案例推广,由此可见,学术界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亟待丰富和完善。

(一)研究背景与动机

从人类学和文化视觉的角度来看,教育者和教育学家历来都关注于视觉和所有教授课堂中产生的符号意义的过程,试图培养学生的感知、内化和使用美的价值观的能力,并使之在审美教育中发挥作用。当今的教育正在进入电子教育时代。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教育部门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情况日益突出,可见培养学生的新媒体媒介技术手段的掌握能力已成为培养新一代教育制度的创新驱动之一。从2016年开始,就有学者在Velrz①大会向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建议,希望修改所有不同教育层次的课程,并为共同认识、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和共同学习制定课程。课程应该考虑以下几点:让学生能够解决问题;让学生接触世界,实现全球发展;具备团队合作能力,能与不同文化的人建立合作关系。[1]而信息通信技术,或者说新媒体技术在课程中的实施就具有这些优势。例如,技术的整合可以有助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等。国外的研究表明,新媒体技术平衡了视觉和文本之间的信息,图像的信息容量和相对容易的感知能力将使其成为最有前途的媒体之一,[2]应该成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在2016年还有学者提出,让香港和加拿大的学生体验一种新的参与文化——以新媒体文化为基础的教师专业培训项目,该项目旨在帮助学生发展信息和技术方面的技能和能力,发现视觉艺术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学科方法,包括摄影、艺术装置、动态图形视频、数据可视化的制作,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并陶冶他们情操,以构建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使他们能够面对更美好的未来,适应当前连接教与学技术变革的新时代。

(二)研究目的

本项目以宁波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情况为样本,了解目前高校的教育体系中艺术氛围培养的现状,具体分析技术背景下艺术氛围构建中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当前的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找到行之有效的改进方法,以宁波市應用型高校的个性问题的解决为蓝本,拓展至全国应用型高校艺术构建的共性问题的解决上。

(三)研究范围与限制

本项目研究范围是以宁波市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分析单位,以高校内的师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以及小组访谈的方法,寻找新媒体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方面的优秀实践案例和构建艺术教育相应的策略,并探究这些实践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最后将所研究探讨出的实践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和完善,并结合最新的媒体发展情况,创新性地将最终成果应用于具体高校中,观察实施结果并且作好记录,其限制在于是否能将有效的方法由个性到共性地广而推之。

二、文献探讨

(一)新媒体

对于新媒体的定义,在学界不同的学者有其自己的看法,学者杨继红在《谁是新媒体》(2008)一书中,认为新媒体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网的P·戈尔德马克在1967年针对一份电子录像报告所提出的名词,它的范围涉及方方面面像最早的论坛,以及网络电话、数字报纸等,又包括现在的微博、微信和网络直播等,他们都属于新媒体的形式。但也有学者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发展的概念,今天所有的新媒体都带有传统媒体的基因和新媒体的元素,它是一种互动的数字媒体。而在罗伯特·洛根②所写的《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中则又认为新媒体是一种非常容易处理、储存、转换、检索、超链接的一种形式,可以达到轻松的搜索和访问的互动形式,即当今的用户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消息的接收者,传受一体化是新媒体存在的显著特点。如果有必要从学理的角度看,新媒体又是一种以全新的技术实现既往未有的传播功能,或是对既存媒介在传统技术与功能上实现了某种质化的超越性介质。[3]但是,如若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我更加倾向于彭兰老师在网络传播领域所认为的,新媒体是一种集合了多媒体功能、对信息高效处理,实现了云计算与存储功能的数字化技术。从传播史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相对于“旧媒介”的创新的存在形式。新媒体已经渗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高校的艺术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它是艺术创新的引擎、杠杆甚至是本体。[3]因此,对于高校内新媒体教学的融入就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于需要用新媒体作为教具的艺术类教学课程。

(二)高校文化与艺术氛围构建的重要性

关于“艺术”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学者刘红做出了一个具体的解释,她认为艺术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校园文化精神的培育,同时,高校也是艺术发展的重要基地,发展和弘扬民族艺术文化,是高校的使命与担当,由此推论出高校不能忽视对于艺术文化的发展。事实上,在国外的高校中,尤其重视对艺术的培育,MCE③的艺术与设计课程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教育理论和道德教育要求,本门课尤其重视专业实践,在艺术系的最后一年所有学生都要制作一个个人的项目,内容设计某个专业领域的研究,鼓励他们与当地执业艺术家或工艺师建立联系,让学生体验“第一手”研究,并加强与它们文化遗产和传统的联系。[5]例如陶瓷烧制课程,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学到很多和加工现成的当地材料的知识,另一方面,这种指导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现有工艺技能的发展,加强在校学生与社会小微企业的联系,增加当地的经济增长值,由此可见艺术对于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构建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还有利于推动高校创新文化的建设。[6]说到创新,现代高校的本质特征就是创新文化,而艺术文化的建设是创新的核心内容,因此,高校文化创新对于人才的培养也尤为重要(卢丹)。近十年来各专业艺术院校和普通高校——以宁波为例,虽相继开办了艺术管理专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但由于在教学上缺乏与新媒体数字技术的结合,高质量的艺术人才仍相当匮乏,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将对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文化艺术氛围的构建研究进行具体案例分析与探索性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

本项目研究对象的选取,即所涉及的高校均为非艺术类应用型的高校,而不是艺术专业类高校。例如宁波工程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和宁波财经学院等等。通过采用实地调查法与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其文献资料和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寻找新媒体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方面的优秀实践案例和构建艺术教育相应的策略,并且探究这些实践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二)研究实施与步骤

1.首先经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了解当前高校使用的新媒体环境,并设计相关的问卷。研究团队分为几个小组,以宁波市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分析单位,以这些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对其进行实地的调查或者发放问卷的方法,搜集师生对于目前艺术氛围构建发展中的反馈和建议。

2.其次,通过用SPSS等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找到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艺术教育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原因,结合个别优秀实践案例和构建艺术教育相应的策略,并且探究这些实践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3.最后,将所研究探讨出的实践方法通过小组访谈法,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和完善,创新性地将最终成果应用于试点高校中,观察实施结果并且作好记录,对未来高校艺术氛围的构建提出发展建议。

(三)研究样本的选择

本项目拟共发放问卷300份,实际收回281份,去除宁波市应用型高校界定范围以外的问卷后,有效问卷共有240份,覆盖5所高校,其中宁波工程学院的问卷69份、浙江万里学院的问卷58份、宁波财经学院的问卷53份、宁波大学科技学院46份、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14份,如图1所示。回收的有效问卷按专业划分,覆盖面积较大,如图2所示主要涉及11个专业,除军事和医学类专业外,受访问者中农学、历史学、教育学的学生较少,文学、经济、工学的学生较多,更多是比如艺术学、管理学的包含在其他类型的学生,这对于研究新媒体在艺术文化氛围的构建主题上具有更全面的研究价值,因此后面的研究全部围绕这240份有效问卷展开。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藝术发展的问题

经过SPSS等软件对有效问卷的处理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宁波市应用型高校在用新媒体进行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编排

在宁波的应用型高校中普遍都有将新媒体引入教学,形式以“提供在线课程”为主,但是“设立网络虚拟展览馆”的形式相对较少。在五所高校中,又以“宁波理工学院”和“宁波财经学院”对于学校提供在线课程的认同度较高,“宁波工程学院”对这一项的相对认同度较低。只有“浙江万里学院”和“宁波工程学院”的学生表示他们的学校设立有网络虚拟展览馆,其他学校的学生均未选择这一选项。

另外根据问卷的29-32题的分析发现,如下表1所示,信度系数值为0.908,大于0.9,因而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很高。针对“CITC值”,分析项的CITC值均大于0.4,说明分析项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同时也说明信度水平良好。进一步分析发现,学生们普遍希望多开设电影视频剪辑类的课程、微信平台新媒体编辑类的课程,更希望开摄影拍照的新媒体课程,只有2.5%-3%的人不同意开设有关新媒体的课程课程。

综上所述,宁波应用型高校学校普遍均已将新媒体引入高校,但是其形式只限于“在线课堂”,课程中需要多多开设电影视频剪辑类的课程、微信平台新媒体编辑类的课程、以及摄影拍照的新媒体课程等。

2.老师教学安排

在对老师课堂上教授课程所使用新媒体的频率问题上,问卷中13-16题使用了李克特量表,这里设计的是五级量表,1、2、3、4、5分别对应“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个选项,通过对这几题的平均值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学生们比较认同对新媒体设备的使用频率在每周三到五节课,对新媒体设备几乎不使用的认同度最低,且除了宁波财经学院以外,其他院校都有超过50%的人认同学校通过可移动设备向学生发布有关艺术教育类的各种信息。

另外,根据11-20题的满意度调查,在宁波的应用型高校中,同学们对新媒体课程的教学安排普遍为“比较满意”,也较为认同新媒体课程对于艺术文化类课程的作用比较大。综上所述,教师教学安排对于新媒体的使用频率较为高。

3.学生学习资源

宁波应用型高校普遍认同学校里有新媒体的学习资源,包括课程内的资源以及课外的部门、组织和社团,都有新媒体所涉及,但是对于若开展关于新媒体的讲座,学生们的认同度相对较低,同学们更加倾向于在文化艺术类的课程设置方面增大新媒体的应用。

4.宏观政策(政策扶持与财政投入)

问卷设计了26-28三个问题进一步探究新媒体在课程中较少应用的原因,总共3项构建3阶判断矩阵进行AHP层次法研究(计算方法为:和积法),分析得到特征向量为(0.940,1.019,1.041),并且总共3项对应的权重值分别是:31.340%,33.971%,34.689%,如表2所示。由此可见,学生们更倾向于选择是由于“学校的设备不足”为主要原因,因此,在资金投入方面还需要加强学校的新媒体设备的相关配置和采购。

(二)高校文化氛围构建模式的探究与创新

首先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普遍认同新媒体的应用对学校文化艺术氛围的构建具有深刻意义。其次,新媒体在构建艺术氛围上比起传统媒体也更具有现代化和便捷性的价值,新媒体不仅使大学艺术文化活动更加多样化,使大学艺术文化教育更加丰富,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艺术潜能的开发。

但是,通过进一步探究这些学校在文化艺术氛围构建上的不足,发现主要问题存在于制度僵硬问题,使得组织的活动学生难以充分投入,调查发现,除了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未选以外,其余几所大学的主要原因都在于制度问题,这一原因的所占比均超过了50%,另外具体分析不同应用型学校的情况,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和宁波财经学院还存在构建氛围低,活动组织良莠不齐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应用型学校也都存在“创新性不足、缺乏专业指导”的问题。由此可见,学校氛围的构建光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不足,在重视宣传新媒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合理改进制度,增强创新性和专业性的新媒体教学形式,使学生提高活动的参与度,才是应对之策。

(三)未来发展的建议

根据前面问卷分析的结果,结合实地走访调查,对于新媒体在构建高校艺术氛围方面,主要可以从增加学校新媒体配置的经费入手,增设相关的网络媒体教室,为学生预先提供一个好的硬件基础,其次要在课程设置上多样化、提高创新性,学生们普遍认同可以在美术课、音乐课上提高新媒体的使用率,可以通过增加艺术宣传或者增设艺术讲座等形式,加强高校文化艺术氛围的构建。

五、结论

本文前期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以及后期对宁波市应用高校实地走访,回收了有效问卷240份,经过统计和分析,发现高校在新媒体与艺术文化氛围的构建发展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1、需要加大对校内新媒体等相关配置的经费投入。2、需要改进僵化的传统教学体制,增设艺术性的课堂。3、学生虽然对新媒体有积极的兴趣,但需要专业的课程指导,增设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课程。4、需要丰富课程形式,增加相关的艺术讲座。5、需要增强新媒体应用的创新性,丰富课堂以外的活动,寓教于学。不同的学校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具体展开,以实现新媒体环境下文化艺术氛围的构建,与此同时,还要加强艺术宣传,从而引起师生对艺术氛围构建的重视并更好的对新媒体加以利用,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新媒体艺术人才。

注释:

①伊朗的某种会议。

②罗伯特·洛根(Robert K. Logan,1939—),加拿大物理学家、传播学家,从事跨学科研究,是麦克卢汉思想圈子的核心成员、媒介环境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

③MCE是指莫勒波洛尔教育学院,其课程主要分为三个领域:专业领域、艺术欣赏/艺术史和专业实践。

参考文献:

[1]MahinTeimoorniaa,FaridehHamidib, Seyed Mohammad Reza Imam Jomehc, SomayehForoozesh-nia.The implement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f Education system in Iran [J].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2011(3):617–622.

[2]Dmitry Karpov,YuriyKryuchkov.Analytical photography as a new tool for the representations of reality[J].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166): 675-679.

[3]吴信训.新媒体:文化艺术创新的引擎、杠杆和本体[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01):157-160.

[4]刘万年,王建军.论互联网等新媒体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作用[J].大舞台,2012(12):273-274.

[5]Geraldine Brennan.Art Education and the Visual Arts in Botswana[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Design Education ,2006,25(3).

[6]马雪艳,李克林.构建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推动高校创新文化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08):155-157.

[7]Pirkko Pohjakallio.New and Old: Multimedia as a Tool for Providing Interpretation and Meaning: Reflections on the Finnish Art Education History Project[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Art&Design Education ,1998,17(3).

[8]韦庠,秦佩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艺术教育与管理的对策研究[J].四川戏剧,2019(08):181-184.

[9]魏平,韦思铭.传统文化视阈下高校艺术社团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J].四川戏剧,2018(12):177-182.

[10]任航,潘逸尘.高校图书馆艺术教育主题服务内容、途径与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18,36(12):83-89.

[11]刘红.对弘扬民族艺术之于提升高校文化建设价值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83-84.

[12]吴佳佳.用新媒体创新高校艺术教育[J].青年记者,2017(14):127-128.

[13]羅润来.文化育人视域下高校艺术展演平台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6(13):118-120.

[14]周姗姗,张宝玲.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科技风,2015(05):229.

[15]王易萍.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本土化及实施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15(01):31-33.

[16]夏雅敏,屈琳琳,黄晞建.论非艺术类高校文化艺术社团多维度建设[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2,21(02):310-314.

文化艺术范文第5篇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美术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小学美术新课标》倡导美术课程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好周边的自然环境资源、人文资源,开展多项社会实践活动来协助课堂美术教学。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中心小学地处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景区内具有丰富的艺术课程资源。如何利用这些地域性文化资源作为美术教学资源,形成我校独特的美术教学特色是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十三陵地区文化资源的概述

我校所处的十三陵镇生态环境良好、自然风光优美,是北京重要的旅游集散地。镇域内有国家5A级景区明十三陵、蟒山国家森林公园、沟崖自然风景区,更有被誉为“燕京八景”之一的石洞仙踪等自然景观。区域内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既有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也有代表社会底层大众的民间艺术,如雕塑、民间剪纸、年画等。然而,这些宝贵的民间艺术没有正统的学习方式,并且很多都面临失传的境况。因此,将这些艺术资源与美术课堂教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美术教学引入地域文化资源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小学美术教学过分依赖国家教材。诚然,国家美术教材是连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桥梁,在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中介和“话题”引领的作用。但为了考虑教材的通用性,教材中呈现的都是美术教学中最基本的“话题”与方法,而美术学科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实际教学中不能仅仅依赖教科书所提供的部分教学“话题”,而放弃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教材——十三陵特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因此,开发和利用十三陵地域文化艺术资源是拓展我校美术课程的有效途径之一。

地域文化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建筑和雕塑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十三陵景区的建筑和雕塑应用了丰富的建筑造型、雕塑造型和独具内涵的图案,是我校学生耳熟能详的艺术形式。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将建筑和雕塑艺术应用在美术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北京的建筑》一课中出现的都是以紫禁城为中心的著名建筑群落。但由于我校地处山区,学生对这些建筑了解有限,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以长陵建筑为例分析十三陵景区中的建筑文化,这样学生在艺术表现时就会兴趣盎然,手到擒来。再如,在教学《精细的描写》一课时,我带领学生走进十三陵景区中的总神道,对神道中的汉白玉石人物雕塑进行细致描写,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饮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十三陵地区的饮食文化是非常有特色的,这里有享誉京城的“烙糕宴”“春饼宴”等。而这些面食的制作手法在面塑中也很常用,于是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小吃》一课时,我不仅引用了这些小吃的制作方法,还运用这些小吃的表现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民俗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例如,纳鞋垫是十三陵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直接反映了本土的地域文化、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知识。在教学《吉祥图案》一课时,我以“喜鹊登梢”“花开富贵”等鞋垫上的图案为基本素材,引导发挥想象创作出富有个性、具有吉祥寓意的鞋垫,使艺术创作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发挥主体作用,提高学习兴趣及创新精神,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文化艺术资源与美术教学融合的策略

不同文化领域确定不同美术课程领域小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根据地域性文化资源不同的文化领域,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我们将1-6年级划分为三个阶段,文化领域从基础的十三陵景区建筑资源介绍到民间美术资源、多元文化资源等逐渐升阶,以兴趣带动美术课程的内容安排。

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学习 我校学生从小受十三陵景区的地域文化资源的耳濡目染,对十三陵的文化艺术有一定的了解基础,只是没有系统的学习。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以问题为中心,创建问题课程,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寻找答案。这些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实现了教学目标,整合了地域文化内容,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动手实践经验及相关的文化常识等,既是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又灵活组织了地域文化资源的教学内容。

以活动为手段组织学习 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应局限在教室,应该让学生走到十三陵景区中去看一看,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来组织课程学习。如组织学生到名胜古迹进行参观游览,让学生充当小导游,对十三陵景区中景物文化、历史典故进行宣讲;组织学生看望民间老艺术家,参观老艺术家制作和收藏的手工艺术品,传承民间手工艺精神等。这些活动都是师生共同开发并自主参与的,围绕开发民间美術资源主题展开,在系统的教学框架之内,能够让学生从多个方面认识美术课程,从全新的视角了解民间美术资源。

总之,十三陵的乡土文化艺术资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美术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进行国家美术课程教育之外,还要立足本地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拓宽美术教育的视野,让学生了解十三陵地区的文化内涵、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以期培养多元化的人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中心小学)

上一篇:社会学理论下一篇:科学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