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短缺范文

2023-12-07

水资源短缺范文第1篇

1 采用英文对话, 创设学习氛围

学生学习英语的难点在于没有一个适合的语境, 学的只是死英语, 导致很多学生只会做题, 不会说, 长此以往, 学习质量可想而知[1]。因此,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将学生英语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书面写作能力同时提升, 二者相辅相成, 才能够使英语的教学没有短板。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采用全英文对话的方式, 尽量的减少汉语的出现, 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运用英语。

例如, 初中课本中《Myname’s Gina》, 这一节课主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学会介绍自己, 因此, 老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两两对话的形式让学生们进行自我介绍的英文对话, 第一步, 让学生们先将自己介绍的内容用汉语写下来;第二步, 通过单词以及语法的教学, 让孩子们初步的掌握正确的英语介绍的方法, 并对应自己的汉语词句, 将不会的单词进行询问, 直到学会;第三步, 大家进行对话, 双方注意听对方的介绍, 并指出对方的错误, 相互进行纠正, 直到双方认为没有问题为止。最后, 学生和老师进行对话, 老师进行逐一的指出。通过课堂的学习,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用英文向他人介绍自己的能力。此外, 还要记得纠正学生在对话中的不正确的发音。

2 利用音乐影视, 激发学生兴趣

音乐以及影视作品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达到主动学习的效果[2]。现在, 很多的音乐以及影视作品为了扩大传播范围, 都有汉、英两个语言版本, 也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也可以运用符合学生学习水平的音乐以及影视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此外, 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以及电视节目也可以推荐学生去看, 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例如, 初中课本中《Whenisyourbirthday?》, 这节课主要是要让学生能够学会介绍自己以及其他人的生日, 并且能够学会运用正确的表达日期的方法。因此, 教学的重点是在于学会使用when引导的特殊疑问句询问日期, 以及日期的语序结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听一些有关于时间的歌曲, 如《diehappy-everyday'saweekend》, 通过歌曲调动学生的兴趣, 并使学生通过听音乐练习日期的语序排列。接下来, 老师可以通过抽查的方式来进行成果的检查, 并且使全班的同学学会使用正确的英文进行介绍相关的日期。

3 结合社会热点, 学习联系实际

社会热点在当前社会是深入到每个人生活中的必要内容, 结合信息传播的高速效率, 能够使学生们的视野更加的开阔,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对于某些社会的热点问题可以采取英语的方式来进行讲述, 这样, 一方面,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认为学习英语是可以进行生活化的应用的;另一方面, 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逐渐的养成学生们关注时事的好习惯。长此以往, 可以为学生们学习英语增加动力, 使他们自发性地进行学习。

结束语

近几年,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相对生源的减少, 为国家实行素质化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英语教学是其中的重点内容, 更是从小学开始进行全面的普及教育, 给初中的英语学习减轻了压力。但是农村的教育资源明显的跟不上发展的步伐, 因此, 老师们更要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结合有限的条件, 改良教学方式,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从而提高农村英语的教学质量。

摘要:一直以来, 英语都是老师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作为一门国际性的通用语, 掌握好它, 对于学生而言, 就可以多一个人生选择。初中时期, 是学习英语的重点时期, 也是为高中英语打基础的时期, 因此, 良好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农村初中英语的教学现状分析, 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 提出相应的观点。

关键词:农村英语,初中英语,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 袁丽.农村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初探[J].俪人:教师, 2016 (2) :109-109.

水资源短缺范文第2篇

芦山水困境

【城区水厂】

一水厂正在建设中。

二水厂设备损毁严重,供水量减至50%。

三水厂供水减少80%。

水资源短缺范文第3篇

[摘要]地方高校在现行的办学体制下,办学经费筹措的多元化趋势日渐明显。文章从实际出发,分析了地方高校当前筹措办学经费面临的困境,并就如何从多层面、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地方高校 办学经费 筹措渠道

[作者简介]谭德旺(1953- ),男,盐城工学院财务处处长,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高校财务。(江苏 盐城 224051)

进入21世纪以来,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资金的拮据已经影响到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寻找新的资金来源,是当前高等教育政策展望的一个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投资由国家或中央教育投资和地方教育投资组成,地方高校的教育经济来源主要靠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实力来支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省的经济实力逐渐加强,地方政府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权限增加了,同时也加大了责任,包括对教育承担的责任。1985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将教育投资和管理的权力下放给地方。并且《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教育法》又进一步简政放权,扩大省市、自治区的教育决策权和对中央部门所属学校的统筹权,由省、市、自治区自行解决办学投资,这对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高校而言无疑是一个福音,但对地处经济欠发达或经济落后地区的地方高校而言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高校的办学经济来源更具多元性,忧的是地方经济实力有限。

一、地方高校经费来源的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都是国家包办教育,不仅包基建、教职工的人头经费、事业费,而且包学生的开支,不仅包基础教育,而且包高等教育,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种状况开始改变,中央提出要建立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财、税、费、产、社、基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经过多年的探索,以财政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格局已开始形成。

从地方高校办学经费来源渠道的构成看,变动趋势为:一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比例逐年下降。二是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比例逐年下降。三是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占教育经费比例逐年上升。四是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占教育经费比例呈波动下降趋势。五是学杂费占教育经费比例逐年上升。上述变动趋势反映了我国地方高校办学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的趋势。

在现有的教育投资体制下,教育经费公共投入的下降将只能由私人支出的增长来弥补。私人教育经费有两种基本形式:学杂费与社会力量办学。后者又有两种可能:个人的捐资助学和私人投资办学(注:个人捐资助学既包括个人对教育的捐助,但现实中也包括因考生分数不够录取标准或选择学校而向招生学校支付的额外费用,私人投资办学指民办学校等)。学杂费与捐资助学支出的增长直接构成居民的教育支出增长。

私人投资办学比重的上升同样也意味着居民教育支出的增加,因为这类学校属企业化运作,学校的经费几乎全部来源于学生支付的费用(当然也许存在某些组织的捐款与赞助等),这些资金显然也是来自于居民的私人教育支出。而居民私人教育支出的多少又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有着直接联系。

有数据表明,在我国地方高校办学经费来源结构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占64%,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约占60%;非财政教育经费占36%,其中学杂费约占14%,其他教育经费约占19%,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社会捐资集资等占的比例加起来不到2.5%。重点高校和地方高校相比,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比例高出近9.5个百分点,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比例高出20个百分点。此外,非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学杂费等占教育经费的比例,重点高校也均比地方高校高,还有社会捐资集资、其他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地方高校均低于重点高校。

二、地方高校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面临的困境

(一)从政府投入来看,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增加缓慢

尽管近几年教育经费投入增长较快,但近年教育事业发展也较快。因此,教育经费实际上远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分配逐渐向个人倾斜,国家的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额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在这种状况下,国家对各方面的投入都会受到影响,而首当其冲的是教育投入,如果今后国家财政收入无根本性好转的话,财政性教育投入可能很难有较大的增加。从全国教育经费来源的构成来看,尽管国家财政拨款有所增加,但占教育总支出的比重却逐年下降。

(二)企业办学遇到新困难

我国不少大中型企业过去都独立办教育,有的从中小学到大中专一条龙,规模较大,投入较多,经费较充裕。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企业遇到了许多新问题,企业办学也随之受到冲击,面临严峻的挑战,办学经费滑坡。国有老企业包袱沉重,效益大多不太好,有的甚至想把原有的学校当包袱甩掉。一批新崛起的“三资”企业效益较好,但不愿拿钱办学校。

(三)学校创收路子越走越窄

学校创收主要来源于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为社会服务等方面。但在新形势下,有些关系尚未完全理顺,这些方面都遇到了新的困难,勉强支撑,举步维艰,况且真正创收能力强的只是极少数学校,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也是朝不保夕。

(四)社会集资、捐资自愿者不多

从统计数字看,近年集资、捐资办学经费增加较多,但绝大部分并非自愿缴纳,靠政府出面保证其合法化,极少数地方甚至强行摊派。这些年农民负担很重,而集资办学往往只在农村铺开(主要用于学校基建),城市极少推行(限于低息借款),而实际收费时又往往只能收到学生的款,这样面上缩小,集资标准就增高,有的一次高达上千元,多数人怨声不绝。捐资办学在中国难成气候,中国的大中型企业多为国营,个人不可能说了算,即使拿出钱捐资办学也不可能署个人的名,且企业领导多为任期制,在任期内与其拿一笔钱去捐资助学而扬名,还不如将这些钱变成实惠发给职工更能得到拥护。私营企业都处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都在疯狂地赚钱,没有几个愿意把赚来的钱捐给教育。

(五)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发展困难

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是我国近几年兴起的事,人们俗称这类学校为:民办学校、私立学校、贵族学校。这些学校来得快,上得猛,办学者、管理者及学生家长均缺乏经验,起初热了一阵,现在降温了,有的学校开始为生源和经费发愁。由于国家政策不完善、办学水平尚未显现、有钱人不多、义务教育阶段上私校不合算、民办大学大都发非正规文凭等原因,民办学校的发展受到种种限制,遇到诸多困难。

三、地方高校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应加大力度

(一)公办高校经费必须以政府投入为主

我国的高等教育只能以公办高校为主体,高校的建设应当是国家的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建设,不断改善高等教育的整体办学条件,应当是今后各级政府的一项长期任务。从高校的收费来看,目前高校的收费标准已接近极限,今后不可能也不应该再大幅度提高,重要的还是依靠政府加大投入。特别是地方公办高校,地方政府应当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保证政府对高等学校经费投入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同步增长;要制定地方高校生均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投入目标,并据此测算每年需要增加的政府拨款,同时确保落实;要增加安排地方高校基本建设贷款贴息专项经费,缓解高校还贷压力,化解高校债务风险。

(二)民办高校应当尽力争取政府资助

一所成熟而又能保证办学质量的民办高校往往都具有稳定的多渠道经费来源。国外私立大学经费筹措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民办高等学校应该在以收费作为经费主渠道的同时,多渠道广泛筹资,加大资金投入,这不仅是提高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更是民办高校确保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

首先,民办高校应当尽力争取政府资助,包括必要的财政资助及政策优惠。因为,民办高等教育作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高等教育,一方面具有产业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公益性。同时民办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其受益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从政府在公益性事业中应承担的责任和能力原则以及受益原则出发,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应该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因此政府应当考虑在加大政策优惠的基础上,对民办高校经费给予更广泛的支持。

其次,民办高校要通过各种优惠措施,鼓励社会各界及国际资金投入高等教育。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是对企业和个人在教育方面的投资给予税收优惠,我国应当对照国外先进经验,完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如对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投资兴办的学校减收所得税和其他税费,鼓励他们投入民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对“寻利性”的投资人,除给予适当合理回报外,在保证其不获暴利的前提下,当允许其获得一定的利润。对捐资人,除提供税收优惠外,可给予一定的名誉激励。

第三,吸引外资、寻求国际合作伙伴及其经费资助,是民办高校开拓资金来源的又一途径。民办高校应当积极实行中外合作办学,广泛接纳海外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集资办学和建立或联办培训中心、研究中心、大学分校,争取更多用于高等教育的世界银行贷款。

第四,民办高校自身要加强科研工作,提供优质服务,以吸引更多的社会投入。民办高校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教育质量,通过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另一方面,要加强科研工作,不断增强科研实力,通过承接纵向和横向科研课题,获得一定的经费收入。

(三)广大高校应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

报刊资料显示,1994~2004年的10年间,我国大学学费从每年几百元一路飙升至每年5000~8000元不等,学费猛涨约20倍。这样的学费标准至少相当于城市普通职工4~8个月的工资,而10年来国民人均收入增长却不到4倍。看来,靠收取学费来改善高校办学条件是不现实的事情。甚至有人提出,应把我国公办高校学生学费占百姓家庭生活费的份额降低到5%~10%。即使这样,也才回到我国30年代一些大中城市的水平。据专家分析,教育收费高的根本原因,是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政府行为企业化、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资本化造成的。为了实质性地降低大学学费,一是要大幅度提高国家教育经费的比例;二是要普遍实施奖学金制度,鼓励优秀学生,保障杰出人才的培养;三是对于贫困学生特别是贫苦农民子弟实行有效的助学金政策。在收费上,也有专家提出,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可按教育成本不同以及学生毕业后可望获得的回报不同,按不同标准收取学费,从而为优质学校筹集更多的办学经费,使地方政府将有限的财力在各高校之间更加合理地配置。此外,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来看,地方公办高校必要的固定资产投入,地方政府没有能力随在校生的增加而同步增长,学校的学费收入也不可能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利用银行贷款作为一条可行的渠道,对银校双方会产生双赢的效果。

(四)解决高教投入不足应在供需平衡上下工夫

一是控制发展节奏,重视供需平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教育发展速度必须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也只有做到供需平衡,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科学、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坚持多元投入,促进供需平衡。多元投入是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必然选择,是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必然选择。化解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必须坚持并不断完善多元投入体制。要坚持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又要考虑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研究和确定合理的分担比例。要鼓励和支持发展民办教育事业,民办学校办得越多,公办学校就可能办得更好。三是落实政府责任,保证供需平衡。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事实是,政府所承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不仅未能达到,而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高校教育经费短缺依然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实现4%的目标,实现教育经费增长速度等于或高于财政收入和支出增长速度,关键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五)加大投入的同时,注重提高资金投入的质量

在呼吁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要注重提高资金投入的质量,严格评估资金投入的效果,并将资金投入的质量摆到重要的战略位置上来认识。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资金投入使用科学合理,每项资金做什么用、办什么事、达到什么目的、收到什么效果,都要有明确的计划和要求。学校要对每年的资金投入项目实行严格的预算和审计,要向管理要效益。要深化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努力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堵塞漏洞,实现办学收入的稳步增长。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的资产管理,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合理配置办学资源,提高各项资产的利用率,发挥资产管理的最大效益。

(六)地方政府要为地方高校的创收提供优惠政策

从国外学校经费来源看,创收占的比重较大,有的高校达到20%以上。有的学校不仅有工厂、公司,而且还办有医院、宾馆、农场等。地方政府应该对校办企业、勤工俭学及学校为社会服务方面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以鼓励学校发挥自身优势抓好创收,将所得收入弥补到办学经费之中。如对校办企业在贷款、上新项目、开发新产品、上缴利税等方面优先保证或给予照顾。地方高校凭借人才、智力等优势可以开发某些高新技术的项目和产品,应支持学校独资或合资经营。对高校、中等职校等可对口划给农场、商店、宾馆、工厂、医院、体育馆、影剧院等,让它们作为高校的实习基地去管理并经营。对学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对口为社会服务,要给予鼓励,以保证国家、企业、学校及个人都获利。要创造条件,使学校能利用人才、智力、设备、技术、信息、区位等优势,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

(七)要大力提倡捐资、集资办学

在学校服务区内,可由所在单位与学校共建,改善其办学条件。大力提倡捐资办学,允许学校通过各种方式争取到更多的资金用于建设。对捐资办学的单位和个人,政府要给予表彰、宣传、奖励,以鼓励更多的单位和个人都来捐款、捐物支援学校,在全社会树立起尊师重教的新风尚。

[参考文献]

[1]黄保强,计斌.地方教学型高校的规模与效益[J].高等教育研究,2004(3).

[2]崔邦焱.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计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王善迈.教育经济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沈百福.略论高等学校投资评价[J].教育发展研究,2003(5).

上一篇:节约水资源下一篇:水文与水资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