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活动论文范文

2024-03-06

群众文化活动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篇文章针对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活动与创新途径一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与笔者的自身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深入挖掘地方上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明确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目标、进一步加大对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以及创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等等,以期能够对我国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带来一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基层社会 群众文化 创新途径

一、前言

在最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民众的生活水平也出现了较大幅度上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在满足于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积极的投身到了各种类型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的阶段,因此在基层社会管理的工作当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不足之处,这就需要各个地方上的管理部门来努力调整好群众文化活动与基层社会管理工作之间的协调性,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全面的发挥出群众文化活动的实际价值,以此来促进基层社会管理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

(一)公益性

简单一些解释,群众文化活动所面向的是社会中的大部分群体,它所参考的并非是某个个体的兴趣爱好,而是要结合较长时间的社会经验才能够逐渐形成的一个大众共同参与的活动体系。群众文化活动需要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并且还要紧跟主时代的发展脚步来不断的调整自身的活动形式。

(二)大众化

在当前的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群众的生活水平开始变得越来越高,并且开始对精神文化给予了较多的追求,进而更加迫切的想要让自己的精神层面得到较好的满足。而群众文化活动作为大众的一项业余活动来说,应当保证其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的大众化特征。

(三)多样化

信息时代的一个主要特点即为信息更新速度较快,人们的道德观念也会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发生着悄然的改变。为此,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价值就是满足社会群众的文化需求,只有保证其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才会让将更多的群众吸引到活动中来。

三、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

(一)有利于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如今,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不能够同日而语,生产力的整体水平自然也出现了较大幅度上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现代化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人员的流动性也开始不断增加,从而对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进一步落实带来了很多的困难。由于群众文化活动本身不具有任何强制性,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意愿来选择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所以可以将它当成是自己释放压力与放松身心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会变得更加的频繁,一方面促进了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另一方面还大大提升了社会群众的工作与学习积极性,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

(二)有利于社会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群众文化活动与社会管理工作之间存在着很多的相同点,由于它们所面对的都是社会群众,因此都必须要严格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来开展工作。通常情况下,如若社会基层群众的辐射范围在不断的加大,那么社会管理工作的整体难度也会大幅度提升。为了能够妥善的解决这一问题,相关的管理部门要懂得去借鉴和学习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优秀经验,根据社会民众的喜好与特点来有针对性的开展社会管理工作。除此之外,管理部门还要积极顺应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去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准,强化管理部门与社会群众之间的友好关系,让他们可以主动的参与到由地方政府与管理部门所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当中,帮助社会群众来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

(三)有利于社会文明的妥善传承

从社会基层群众的角度来分析,参与文化活动一方面可以让他们的业余生活得到较好的丰富,另一方面还可以不断的开阔他们文化视野,在与他人进行接触的过程中来实现身心的熏陶。除此之外,社会群众文化活动还十分有利于社会文明的妥善传承,将社会当中的优良传统与良好风尚长时间的传承下去。由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具有着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因此当群众在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时就可以充分的吸收更多类型的非物质财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加深群众对当地风俗人情的了解与认识。

四、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困难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设施过于陈旧

在很多地区当中,政府部门并没有针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给予应有的重视,导致了很多地方上的文化单位都长时间的处于闲置状态。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及时的修缮和补充文化设施,导致了群众文化活动无法顺畅且有序的开展。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人才队伍缺失

在我国的很多地区当中都严重的缺少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专业人才,一些基层文化部门还因为人力资源的短缺而不得不与其他部门进行合并,难以支持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不顺

国内的一些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地区中,政府部门没有过多的资金和精力来投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中,严重影响到了文化活动的正常进行,打击了当地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四)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过于单一

目前,我国的群众文化活动都过于追求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的娱乐性,并没有考虑到文化活动的创新性与多样性。

(五)群众文化活动的政策引导不足

很多地区中的群众文化活动都在缺少政策引导的状态下而无序开展,相关的管理部门也不能够对国家所提出的激励政策进行较好的领悟,制约了群众文化活动实际价值的发挥。

五、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活动创新路径

(一)深入挖掘地方上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明确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目标

如果想要让我国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得以更好的开展,各个地方上的管理部门要深入挖掘地方上现有的资源优势,并且要根据地方群众的实际需求来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文化活动开展目标,以此来保证文化活动的质量水平。首先,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当中要充分的发挥出地方资源的核心价值优势,并且还要根据当前的时代发展现状与群众需求来不断的创新和改革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其次,地方上的管理部门还要深入到群众身边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要采用一些合理化的手段来促进多元文化资源的渗透与整合,以此来提高社会群众的文化水平;再次,管理部门还要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目标进行调整和明确,要根据地方上的文化特色来从根本上展示出群众文化的先进理念,以此来不断的提升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最后,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之前应当做好系统化的文化调研工作,为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进一步加大对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群众文化活动如果想要得到更加顺利的开展,就必须要得到基础设施的支持。通过上文中的介绍可知,我国的很多地区都存在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情况,严重制约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首先,各个地方政府需要加快对公益类文化设施的建设速度,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建设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文化交流室、话剧工作时室以及电子阅览室等等,同时还要经常性的更新文化类图书的种类,确保文化纪念馆中现有资料的丰富性;其次,地方政府要尽可能的将更多的社会群众都吸引到基层文化活动中来,要加强对文化活动场所的监管力度,根据社会民众的实际需求来调整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并且还要加大对文化活动志愿者的发展力度,大力推荐与传播优秀群众文化信息。

(三)创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

如今,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出现了较大幅度上的提高,社会基层群众开始将关注重点从过去的衣食住行逐渐的注意到了自己的业余生活与精神活动中。群众文化活动就是满足社会群众精神层面需求的最优渠道,其不仅能够陶冶群众的情操,而且还可以让他们了解到更多传统的文化知识。由于各个地区中的文化背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基层群众对于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会产生不同的要求,基于此种情况,各个地方上的政府部门要经常性的深入到基层群众身边来了解他们的喜好与生活状态,要连同各个文化管理部门来积极的开展一些内容丰富新颖、形式个性创新的文化活动,同时还要借助于各路媒体的力量来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宣传和推广,同时此种方式来促进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庞旭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山西群众文化活动建设[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01):52-54.

[2]王蓓,李晓宁.传统节日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发展[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1):106-109.

[3]邓红芳.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管理创新的综述[J].大众文艺,2014(14):17.

群众文化活动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通过比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区别,提出在加强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产业,作为群众文化事业的辅助和补充,从而推动群众文化事业的壮大和可持续发展。并就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产业的途径和举措提出建议。

[关键词]群众文化 产业发展 重要性 措施

长期以来,群众文化作为国家建设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拓展群众精神享受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跨越式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已远远超越了物质生活。但令人担忧的是,国家对群众文化事业的投入可谓不少,而其起到的作用却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当前,发展文化产业,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和挑战。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我们要抓住机遇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文化产业作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附加价值高、发展潜力大的“绿色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具有较强的拉动性和“溢出效应”,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特别是上个世纪中叶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催生了人类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促进了全球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对此,本人进行了思索,认为发展群众文化产业很重要,不但推动群众文化更好发展,又可增强国民经济实力。并就发展群众文化提出一些建议。

一、发展群众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1、 充分认识群众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发展群众文化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还要满足精神文化需要。发展群众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后,人们更加关注文化精神的需要,发展群众文化产业,以更丰富的文化产品来满足人们越来越紧迫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2、发展群众文化产业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文化事业自身由来的目的和宗旨,政府计划指导的限制,以及运营管理机构的体制和机制硬化,长此以往,使得文化事业的发展维难。时至今日,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已经提上议程。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基本需求的基础和保障,其繁荣壮大发展的出路在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它的发展不仅增加第三产业发展的总量,而且还提升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但由于历史的、管理机制诸多原因,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第三产业总量不足,比重过低,已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以OECD国家为首的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已经达到70%以上,而我国的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仅有33.6%,这个数字甚至低于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发展群众文化产业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是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大举措,是实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北京,群众文化产业正在超过工业产值。

3、发展群众文化产业会推动文化事业有利发展。

我国群众文化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旧体制下单一、狭窄、供给型文化管理模式“造就很多文化事业单位和专业艺术表演团体长期不敢面对市场,不研究市场,至今不能适应市场的被动境况。”发展群众文化产业,培育市场主体,建立统一有序的文化市场,改善宏观调控体系,必然会促进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逐步实现以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实现以管理政府文化服务机构和文化设施为主逐步向管理全社会文化为主的转变,既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还可以吸引社会力量办文化,把人民的文化需求真正重视起来。

二、发展文化产业的途径。

1、政府加大投入建设公共文化,同时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产业。

一直以来,我国从事的文化工作统称为“文化事业”,由政府主管部门以及附属机构负责管理,主要提供的服务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包括文化政策实施、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营,以及文化传播等。总的来说,这种文化活动属于公益性活动,不以赢利为目的,因此由政府大包大揽,不计成本投入,却忽视了成效和成本回报,导致入不敷出,在市场化竞争的社会处于弱势。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务产品已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对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终于浮出水面,文化产业也随之应运而生。

文化产业的运营主体是企业,在国家颁布的文化政策指导下,以市场为主导,通过走市场化的模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多样丰富的文化艺术产品。它不仅是文化事业的补充和辅助,完善了我国文化事业的主体;同时,随着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2、发展群众文化产业必须重视人才的特殊作用。

发展群众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现有群众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使他们的知识、技术、艺术才华有效地成为文化产品生产的基本要素,积极参与经营管理。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突破人才瓶颈,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要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那些思想政治坚定、组织领导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熟悉文化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创造条件、完善措施,继续推动文化领域人才培养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师、一批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

3、发展群众文化产业必须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

坚持群众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在今天,文化的建设和创新,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承和延续,而是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化和重塑,是从内涵到外延的不断创造和更新。文化创新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认真实践的课题。发展群众文化产业中必须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下,拓宽视野,积极创新,突破旧有体制和观念的束缚。要进行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切实为群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针对政府部门的管理机制、文化单位的运行机制、投融资机制、为文化创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打通群众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壁垒,创造新的价值这就需要文化人有经济头脑、经济人也需要有文化头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既有公益性、社会性的一面,也有市场性、商业性的一面,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要把那些能推向市场的经营单位推向市场,千方百计发展群众文化产业,把群众文化产业做强做大。群众文化产业是我国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助推点,关键是如何在意识形态和市场上寻求平衡。而实现这一平衡的核心是文化金融。正如文化部部长蔡武所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血液”。推进文化产业与金融业加强合作、深度对接,对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激活全民族文化创造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语

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是基础和保障,其可持续发展以及繁荣壮大则必须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产业,既可完善群众文化事业的体系,也可促进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创新,继而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更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精神文明的多元需求。

参考文献:

[1]袁辉.稳中如何求进中国经济热点面对面.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5):P199-202;

[2]蔡武.深化文化金融合作 共促文化产业发展. 中国文化报,2014年4月2日第6642期第一版。

作者简介:管世燕(1969-),女,馆员,现任职广东省文化馆。

群众文化活动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我国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形式上也更加的多种多样,广大人民群众也积极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精神文化建设。下文就我国新时代下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策划组织的重要性及相关的优化措施做了简单分析,【1】希望对我国的群众文化活动有所启示和帮助,推动我国的文化强国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策划组织

1引言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除了物质享受,人们逐渐的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文化熏陶。策划和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刚好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因此,分析研究群众文化活动特点,优化策划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相关措施,是推动我国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2新时期下我国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

2.1群众文化生活相对灵活

我国的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文化活动的组织上通常以小型的文化活动为主。因此,小型的群众文化活动是维系基层群众正常文化生活需求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保障。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则对丰富基层的文化信息、开阔群众眼界、提高审美水平和培养基层文化骨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2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寓教于乐性

我国基层的群众文化活动在表达上往往是通过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来培养和提高群众的审美水平。在形式上更加注重寓教于乐,利用一些大众的文化娱乐手段来向观众传达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平和的社会心态,最终达到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根本目的。

3新时期下开展群众文化的重要性

3.1有利于发扬和传承我国的民间文化

群众文化活动大多是由来自于基层民间的文化艺术爱好者自发的策划和组织形成的,在文化的选择上多为极具艺术特征的民间文化。因此,做好群众文化活动的相关策划,有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民间文化,促使人们对于民间文化的内涵和表达的精神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更加积极的向全社会甚至全世界传播我国的民间文化,有利于我国民间文化的发扬和传承。与此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入侵,我国新时代下的青年群众更多的对外来文化感兴趣,反而对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不再重视。因此,通过积极的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可以使我国青少年更好的接受我国特色文化的熏陶感染,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3.2有利于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

策划和组织群众文化活动,从性质上来讲,是一项公益性的活动,通过在新时期背景下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将社会中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我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维持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同时,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也推动了我国的精神文化建设,促进了我国文化市场的繁荣昌盛。因此,为了推动我国精神文化建设进程,维护社会和谐,就必须做好新时期内的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策划工作。

4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策划组织的优化措施

群众文化活动是我国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最大限度的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实现我国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我国精神文化建设进程,就必须优化策划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相关措施,【2】其主要方法如下:

4.1成立相关的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小组

随着我国生活质量的空前进步,人们对于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大部分群众都选择投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以此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导致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庞大,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我国必须对其加以管理,从而保证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建立专门的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小组就是一个有效的管理措施。通过建立组织小组,对参与文化活动的群众进行统筹管理和分配,使其在实际的文化活动中,各司其职,互不干扰。同时,各个组织小组也要按照自身的工作性质分别负责相关的工作部分,提高工作效率,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另外,虽然组织小组是由个体组成,但是其工作却是小组完成的,因此要加强小组间的团结协作能力,真正将工作落实到实际的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中。

4.2筹集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

群众文化活动在开展之前,需要租借场地和搭建舞台,同时还需要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活动策划以及表演设备的投入,因此,群众文化活动要想顺利进行,其前提条件就是保证经费充足。为此,在策划组织群众文化活动之前,首先要进行文化活动经费的筹集工作。一般情况下,筹集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提前协调好群众文化的主办单位,由主办单位承担全部费用;第二,派遣专业人员说服表演区域龙头或者是企业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单位进行出资;第三,面向全社会寻求帮助,促使社会各界人士积极給予经费赞助。这种方式也保证了广大群众的参与性,同时使活动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4.3成立群众文化活动监管机构

群众文化活动是由基层的人民群众全权操办,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在组织和策划的过程中,虽然成立了内部的组织管理小组,但是受其自身思想的局限性,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仍然具有难度,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我国相关的文化建设机构应该对其成立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保证群众文化活动健康、有序的开展。同时,在表演的过程中,注意观众秩序的维护,对于活动的安保、后勤等工作进行监管,保证其顺利结束后不给其他部门造成麻烦。

4.4注重策划的细节

群众文化活动在策划组织的过程中,要注意相关的细节把控。尤其是对于大型的群众文化活动来说,其活动规模相对较大,表演流程环节也较多,情况复杂,对于一些细节上所表达出的文化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整场群众文化活动的氛围。因此,在文化活动的策划细节上,加大投入,有助于观众更好的融入到文化活动的表演中来,从而对文化表演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大型的群众文化活动由于其时间较长,在进行的过程中容易发生一些突发情况,如果在策划时就加强对细节的分析研究,可以有效的避免意外情况,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4.5注重策划的技术和质量

大型的文化活动在开展之前,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执行方案,同时活动的策划方要将相关资料移交给所有相关部门进行检查,在部门审阅和批准以后方可进行,保证策划方案的技术和质量。同时,要成立专门的策划方案的监测小组,在活动正式开展之前,对活动方案进行严格的监测,并预测文化活动进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提前进行活动风险评估和活动效果评估,确保群众文化活动按策划方案顺利进行。【3】

5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群众文化活动在推动我国精神文化建设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文化内涵丰富,对社会的影响也较为广泛。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在策划和组织上多费心思,避免活动进行过程中发生意外情况,同时成立专门的组织策划小组,注重细节,充分利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优势,实现我国特色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韩轶群.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策划方法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8(11):46-47.

[2]张婷.浅谈群众文化大型活动的策划[J].才智,2018(06):211.

[3]赵学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意与策划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8(01):50-51.

群众文化活动论文范文第4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文化的发展已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坚定文化自信不仅要从政治上和学术上精准把握、深刻阐释,更要在实践上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群众文化是最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文化,具有自发性和广泛性,提升群众文化品格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夯实文化自信基础至关重要。

一、经济的奇迹与文化的认知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无可争议的伟大成就,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初步核算,2018年我国GDP已经超过90万亿元,但是我们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正意气风发地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准备在更高质量上创造新的奇迹。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否则世界上最有文化的国家就是美国,换句话说,一个人口袋里的钱多了并不能保证他就有文化。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说法,社会的发展最终是要以文化来定义的,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从这个意义来看,当下社会存在的诚信缺失、价值失范现象以及某些文化空间“解构的狂欢”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短板。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远、更持久的力量。坚持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被广泛征引的讲话不仅仅是国家最高领袖关于文化的政治表达,更是全党、全社会在文化问题上经过深刻而长久的思考达成的一种基本共识。这种共识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以下问题: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是如何生成和演变的?文化有什么功能?文化与政治选择、经济发展有着怎样的关联?哪些传统文化是优秀的?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换?我们的文化能够引领我们实现中国梦吗?以上课题都有很多学者在研究、在讨论,稍有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和讨论还没有被多数普通民众所了解。

一般来说,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承认:在最深层次上,文化就是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引领着最广泛意义上的文化,即人们全部的生活方式,并且柔性规范着社会秩序。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一路走来,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与生活方式紧密相连或者说密不可分的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可以明显察觉的变化,即使是深层次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不小的偏移。毋庸讳言,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是事实,但断言市场经济必然侵蚀和颠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未免有失偏颇。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曾经指出:“现在经济领域有不少大家诟病的问题,像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诚信缺失,这些也可以从文化方面去找原因、开药方。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应该是道德经济。”道德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这种说法应该是普遍承认的共识。这样说来,不是市场经济使我们丢掉了仁义礼智信,相反,是因为我们丢掉了仁义礼智信,才使得市场经济出现了问题。一言以蔽之,文化不能在市场经济中缺席,分段式发展经济与文化或者说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文化的做法有些不大妥当。好在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二、文化自信的政治性、学术性和实践性

从人类直立行走开始,文化就与人类形影相随,没有人能够脱离文化而存在。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五千年而不绝的文化,它的生命力不言而喻。我们曾经在很长时间里坚定地认为中华文化天下第一,只是在近代被西洋的坚船利炮打碎了我们的自信。一大波人把近代中国落后的责任武断地推到文化身上,就像历史上数次把王朝灭亡的责任推到几个女人身上一样。文化不会为自己辩护,而是在支离破碎中依然存在我们的记忆里,并且影响着我们每一次的选择和判断。四十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让中国人富了起来,更再度唤醒了我们内心的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都充满自信,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最深沉的自信,其价值观念和内在精神首先就是一种政治性力量。在经济全球化和个别国家霸权主义并存的今天,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思路,中国文化就有了普遍性意义。

经济社会的发展让文化自信有了底气,同时也让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刷,在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整体性解体以后,我们反而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回顾一下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在每一次的事件中,学术界都在不同的语境下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虽然众多研究成果中有分歧、甚至有对立,但传统文化的面目仍逐渐清晰起来,优秀传统文化在历次事件中的积极作用更逐步建立起国人的文化自信。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研究‘五四’,要加强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研究,深刻揭示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深远影响。要坚持大历史观,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去认识和把握。”研究“五四”如此,文化自信的學术性研究也应如此,没有历史语境的文化自信研究,可能沦为空中楼阁里的文字游戏,失去说服力,也无法增加人民群众的认同感。

文化自信不只是政治号召,也不只是学术命题,更是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文化的深度认同。虽然文化自信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现实选择中窥视到他心理的状态和自信的程度。比如有些消费者买手机、买汽车甚至买马桶都要选择合资或者进口产品,那我们基本上就可以推断出买家对国内产品质量的怀疑。同样的逻辑,如果说音乐会一定要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才足够有面子,艺术作品要在国际上获奖才能证明其水平,舞蹈非得跳芭蕾才能上档次,吃饭得用叉子才行,甚至礼仪、习俗、两性关系、家庭伦理等,都要遵循西方文化的范式,那就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持有不同程度的不自信。如果说文化就是全部的日常生活方式,其价值观念规范着社会秩序并且约束着我们的行为,那么实践性就是文化自信的根本属性。当中国文化成为我们骄傲的精神标识、成为我们日用而不觉的行动指南时,文化自信才最终落到了实处。

三、夯实文化自信基础需要提升群众文化品格

文化是人们全部的生活方式,这种说法虽然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并且因为外延巨大而不易“证伪”,但是人们谈及文化的时候,多数情况下指的不是“舌尖上的中国”之类的饮食文化,也不是诸如此类的种种“文化”,而是指某种文化素质。在前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看来:“文化素质包括两个部分,一类是生活文化,表层的,可见的;还有一类是深层次的观念文化,表现在是与非,价值判断和取向,什么对什么不对之上,它随着文化的演变而不断缓慢地潜移默化。……民族的特点,民族的性格,民族性,主要表现在观念文化上面,而不是生活文化上面。”这里的“观念文化”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坚定文化自信,换句话说,就是要对我们的是非判断、价值判断和取向充满自信,并且能够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守正创新而不会混乱。

毋庸置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体是人民群众,那么文化自信的基础理所当然地也要落在人民群众身上。虽然群众文化和大众文化有时候在实际表达中被随意使用、自由切换,但二者在学术上的意义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大众文化是西方现代学术视野中,资本主义文化商品化、娱乐化、工业化的现实表现,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是其精神支柱,遮蔽、解构、碎片化等是它的关键词。西方学者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批判大众文化的欺骗性和虚假性。群众文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发开展或在政府文化部门指导下开展的文化文艺活动的总称。相对于专业文化,群众文化具有自发性、普遍性、业余性、随意性等特点,参与人数众多,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文艺沙龙、小戏小品曲艺比赛、广场舞、纳凉晚会、书画交流、农民歌手大赛、乡村大舞台等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展现了广大人民群众丰富的文化生活和高质量的精神追求。但群众文化活动,特别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仍存在旨趣不高、内容陈旧、形式单一、艺术性不强等问题,因此要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就需要提升群众文化的品格。

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的讲话中对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希望大家坚持与时代同步伐;第二,希望大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第三,希望大家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第四,希望大家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以下简称“四点意见”)。这“四点意见”是文化文艺工作和哲学社会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群众文化作为文化文艺工作的一部分,更应把这“四点意见”作为解决群众文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群众文化品格的根本遵循。群众文化工作者要认真研读“四点意见”,深刻领会“四点意见”精神,明确群众文化品格提升的基本路径,把“四点意见”贯通穿到全部的群众文化工作中去,进一步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四、提升群众文化品格的基本路径

(一)提升群众文化的时代品格

文化从出现的那一刻起,就与人类的现实生活如影随形,没有哪一种文化可以与现实生活割裂开来,也可以说文化是物质生活的精神形式。就像在认知世界里,没有哪一种事物可以脱离语言的指称,这个世界不存在没有文化的现实社会。即使是历时久远的传统文化,如果对当下社会没有意义,那这种文化也不能称之为传统。习近平同志在“四点意见”中所说的“与时代同步伐”阐明了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文化自信虽然是一种心理感觉,但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心理感觉必须建立在现实成功的基础之上。提升群众文化的时代品格,就要坚决避免无病呻吟、虚假苍白、空无依傍、徒有其名的群众文化,要保持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要关注和展现时代风采,尤其是新时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伟大成就,夯实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

(二)提升群众文化的大众品格

群众文化是普通民众的文化,不是“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更不是西方后现代的“白色写作”,内容的平易性和参与的广泛性是群众文化大众品格的基本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的文化。习近平同志在“四点意见”中所说的“以人民为中心”“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是提升群众文化大众品格的根本方法。文化自信不是某个人的自信,也不是某些群体的自信,而是14亿人民的自信。着力提升群众文化的大众品格,就要将视线从极少数商界传奇、演艺明星上移开,聚焦于普通民众的酸甜苦辣,聚焦于普通民众的艰苦奋斗,聚焦于普通民众的精神世界,唤醒一个最广大群体的文化自覺,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夯实文化自信的群众基础。

(三)提升群众文化的审美品格

群众文化的自发性决定了群众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审美品格不高的现象。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的群体大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只是因为业余爱好,通过自学掌握了一些艺术技能,在交流中自发形成了展演展示的群体。政府文化部门提供的艺术培训在现阶段不足以覆盖全部的群众文化参与者,当然,也不可能要求所有的群众文化参与者都达到或接近专业水平。在县级以下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中,这种审美品格不高的现象比较普遍。习近平同志在“四点意见”中所说的“以精品奉献人民”,就要求我们着力提高群众文化的审美品格。提高群众文化的审美品格,一方面需要提高群众文化的艺术性,就是要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和参与者的艺术技能,创作出更高艺术水准的群众文化作品;另一方面需要强化群众文化的民族性,就是要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审美旨趣,力戒以俗为美、以丑为美,要以全球化视角,表现新时代中国之美。这两个方面的努力,能够提升群众文化的审美品格,夯实文化自信的美学基础。

(四)提升群众文化的伦理品格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学说众多、博大精深,很难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其精髓。但从整体上来说,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这种伦理文化在近现代几度被认为是一种落后保守的力量,以至于遭到了很大程度的菲薄甚至抛弃。然而,不论是作为背景或是对立面,传统文化依然影响着我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并且在新时代得以创新性和创造性地赓续。习近平同志在“四点意见”中所说的“用明德引领风尚”,就是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倾向,要求我们提升群众文化的伦理品格。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再加上当下生产生活方式的快速变革,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面临极大的挑战,不少人在何谓“善”的问题上出现了迷茫。提升群众文化的伦理品格,就是要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细节入手、从现实出发,表现乡村、社区群众的传统美德,鞭笞离经叛道、走歪路走邪路的言谈和行为,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修养,夯实文化自信的道德基础。

结语

文化自信是一个长期的心理建构过程,需要对中国传统和当下文化进行深刻阐释,需要全体中国人的情感认同,需要讲清楚中国五千年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文化力量,需要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背书,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时代以全球化视角创造出当代的中国文化。群众文化最接地气,参与性最广,联系着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提升群众文化的品格,“打通最后一公里”,有助于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责任编辑:祝莉莉]

群众文化活动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群众戏曲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块活动阵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时代向上风貌,为时代发展做出贡献,是群众戏曲文化的价值所在。群众戏曲文化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标准,才能保持自身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群众戏曲;定位;价值取向

在群众文化的大框架里,群众戏曲文化是一项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社会现象。它源远流长,薪火不断,深深植根在社会文化的土壤里,为群众所接受。同样是群众戏曲这么一个艺术分种,每个时代,却都这着各不相同的存活形态,也都有着各不相同的而适应当时社会文化需求的价值取向。在当今深度变革的新时代里,传统的群众文化模式正面临着时代潮流的冲击,接受新的挑战。如何看待新时期的群众戏曲文化,怎样界定它的社会性质,以怎样的价值取向引导它的发展。成为群众文化工作的新课题。我们认为只有及时审视群众文化的价值取向,掌握社会群体对群众戏曲的审美认识和价值定位,确立新时期群众戏曲文化价值标准,才能准确认识新时期群众戏曲文化的规律与特征,才能正确确定自身的工作方向和目标,从而有效地持续发展我们的戏曲文化。

前不久,笔者就群众戏曲活动的社会存在,对当地的群众戏曲文化群体做了抽样调查。结果是参与群众戏曲活动的人们中,35%的人员认为参与戏曲社团活动是纯兴趣、用来打发时间;20%的人认为是交朋友、从而增强社会和谐,35%的人认为是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的需要;还有少数人认为是体现自我价值等。不难发现,这些朴素的戏曲价值观,大部分包含着不少认识群众戏曲社会价值的积极因素。但是,凭这样的群体认识,远不足于作为正确发展群众戏曲文化的社会基础,很难适应目前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我们要实现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的局面下建设发展群众戏曲文化这一工作目标,就必须对戏曲文化的社会定位及其价值取向的认识,展开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1 群众戏曲文化的社会定位

群众戏曲在群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其他群众文化形态一样,它通过群众的自娱自乐活动,在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普遍的审美情趣,为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文艺事业改革开放和社会文化实践的不断深入,文化艺术无论在内容上或是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多元化状态。群文戏曲团队在这众多文艺形式的冲击下,能立足站稳自己的阵地,在国家的体制外自觉地传承和发展着我国优秀的民族戏曲艺术,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广大群众的喜爱,实属不易。大家知道,我国戏曲是一项古老传统的艺术门类,它有着几百年传承形成的规则程序,我们的群文戏曲队伍,能跟着专业戏曲院团的建设步伐,随着社会文化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自觉地顺应了社会大众的审美心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自我调整,不断自我完善,以其独特的组合方式和充满传统艺术魅力的活动形式,盘下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领地,成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块活动阵地,进一步巩固了自身在社会文化大家庭里的重要地位。

2 群众戏曲文化的社会价值

这么一大批戏曲爱好者,出于对民族艺术的钟情,本着展示自身戏曲才能的欲望,一腔热情,自筹资金,利用自有的场所,组织召集人马,建立了自娱自乐的群众戏曲组织。他们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探索戏剧艺术,实践戏曲表演,充实了专业戏剧触不到的业余艺术天地。他们不能像专业院团那样成规模地排成大型剧目公演于市场,但他们举办的一系列小型的充满现代元素的各种比赛、各种展演、各种讲堂、各种展览等,都展示了群文戏曲顽强的生命力和无限的适应力。也正是通过这些传承、展示、研讨等群众戏曲娱乐活动,充分发挥了宣传教育、文化传递等功能,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时代向上风貌,使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受到启迪教育,塑造健康的审美心理,倍加尊重我们的民族传统,从而振奋精神,更好地为建设现代文明贡献力量。这些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吸引力以及强大的渗透力,为时代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足以显示出群众戏曲文化的价值所在。

3 群众戏曲文化的价值取向

通过对十六大六中全会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提高人的素质,实现自我完善是群众文化价值取向的最高标准。只有坚持这个标准,才能实现群众文化的根本目标。从而在这个目标的导向下,发挥群文戏曲团队的功能作用,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多方位需求,把人们的文明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应该成为群文戏曲文化的最终价值取向,这也是我们努力践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具体表现。

在确立群众戏曲的价值取向上,社会上有这么两种非主流偏差认识不容忽视:一是以单纯的娱乐消遣、情感宣泄来定位群众戏曲的社会功效,忽视了戏曲文化宣传教化的价值所在,使群文戏曲团队成了消极文化的表现载体。二是盲目崇拜国外艺术,一味追求所谓的当代戏剧元素,全盘否定我国传统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不重视戏曲人的要求和群众的戏曲艺术欣赏思维,无规律地改变民族戏曲的程序和规则,使戏曲失去了它独有的艺术光彩,失去了对广大群众的吸引力,进而阻碍了群众戏曲团队的正常建设。这些情绪对戏曲文化的片面看法,致使群众戏曲文化的发展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严重损害了群众戏曲对社会的价值作用。

群众文化的最高目标要求我们,在开展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标准。群众戏曲是群众文化大家庭的重要一员,必须遵循群众文化价值取向的各项要求,消除不健康的戏曲价值观,以提高人们素质、促进社会文明为己任,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戏曲的宣传教育功能。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众戏曲团队在社会主义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健康地持续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严玉琼.群众文化的价值取向[J].四川戏剧,2003(02).

[2] 陈健.新时期群众文化价值取向的再审视[J].大众文艺,2011(12).

上一篇:伦理学教学论文下一篇:经典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