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论文范文

2023-03-17

时政论文范文第1篇

城市电视台处于我国电视传播体制中最基层位置,它的资源和业务水平与中央台及省级台存在较大差距,但我国有90%以上的电视台,十几万的电视从业人员,集中在这一位置。[2]城市电视台,尤其是市级电视台的诞生,得益于1983年3月31日~4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广播电视工作第十一次会议所提出的我国“四级办广播、四级混合覆盖”这一策略。这是我国电视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次策略调整,电视事业从此得到飞跃性发展,规模与速度前所未有。

城市电视台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依附于各级党委和政府,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进行舆论宣传的机关。行业属性上,它是独立核算、经济自主的企业型的事业单位。因此,城市电视台要以“新闻立台”,而能够担负起支撑电视台持续发展的新闻类别,必须是时政新闻。

一、城市电视台时政新闻的发展瓶颈

1.新闻价值的提炼受约束。

时政新闻容易存在内容概念化、形式程式化问题。克服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它的新闻价值进行挖掘和提炼,即挖掘新闻中具有的重要性、时效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等要素。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时政报道多服务于宣传价值而非新闻价值,服务主体为党政机关。时政新闻作为世界各国媒介永远关注的话题,本身存在新闻价值,但由于管理体制的差异,就如何报道这个问题上的规定不同。地方的执政者在控制新闻舆论上,往往没有与时俱进,导致时政新闻报道束手束脚、无所作为。

2.报道程式化,难以吸引观众。

时政新闻本身具有题材重大,能够吸引观众注意的特性。但事实上,虽然领导视察、会议报道时常出现在电视画面上,但并没有很受欢迎,有的读者甚至觉得时政新闻缺乏看头。[3]究其原因,在于时政新闻报道程式化,多为长串名单、人头画面、套话空话,传播偏于抽象化、静态化、概念化,形象单调,缺乏生气和活力。新闻中充斥着数字和口号,缺少政策解读,没有将政策对老百姓带来的变化和影响进行分析,无法引发关注的兴趣。

3.本身的能力与资源受限。

和其他电视台相比,城市电视台能力与资源受限,是它在发展过程中最为不利的因素。城市电视台没有中央电视台的人力与财力,省级台上星的优势也不具备,对于时政新闻的看点筹划与运作能力较为薄弱,同时受限于地域、经济要素。

二、城市电视台时政新闻的变革策略

1.整合时政新闻,深化其中的价值。

整合时政新闻,指的是在政治活动报道的基础上,挖掘和该新闻相关联的衍生新闻进行报道。这些衍生新闻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浓厚的人情味,一般为老百姓比较关注以及感兴趣的点。这需要记者提高新闻敏感度并站在受众的立场上,从乏味刻板的公文中挖掘新鲜点,改变时政新闻以往的模式,使之成为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

2.充分利用独特的权威价值,影响主流受众。

首先,时政新闻具有权威性,处于主流地位,因此,具有受众资源优势。据调查显示,电视新闻的观众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60%,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的占60%以上。[4]其中,中年观众群是时政新闻的宝贵资源,他们囊括了社会的中高端人群,在家庭中具有决策权,职业稳定,对节目的忠诚度也较为稳定。其次,时政新闻应当遵循“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在发挥政府喉舌作用的同时,加强服务性。同时,应做好社会的舆论监督报道,对政府的利好行为进行及时的宣传报道。

3.创新报道方式。

以往的时政新闻往往缺乏个性,显得教条化,且篇幅长。可适当地以百姓视角为切入点,赋予时政新闻以感情,体现人文关怀,从而创新报道方式。

注释:

[1]甘惜芬:《新闻学大词典》[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2]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事业通史》[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4]郑西帆:《城市电视台生存发展之路》[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

(内蒙古赤峰广播电视台)

时政论文范文第2篇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广播电视新闻也取得了更大成就,与此同时,一些新型新闻媒体也相继出现,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新闻传播的形式,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效率。可见,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契机,但另一方面也对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若要促进广播电视新闻稳定快速发展,就必须明确其现状与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本文首先分析了广播电视新闻存在的问题,又进一步阐述了广播电视新闻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现状;趋势

当今社会,国家之间、行业之间的竞争都越来越激烈,广播电视新闻行业也逐渐革新自身的发展模式,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支持,进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但就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广播电视新闻还存在诸多问题,人才素质不能满足需要,组织结构和传播渠道有待优化,这无疑对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影响。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广播电视新闻也受到一定的冲击,如何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革新发展模式,是广播电视新闻行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而若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计划,就必须明确广播电视新闻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一、广播电视新闻的现状

广播电视新闻主要包括电视新闻与广播新闻两类,二者都是传播国内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可见,两者虽然传播媒介不同,但传播目的相同。电视新闻和广播新闻都具有明显的特点,二者在传输方式、信息符号和运载手段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性。从1884年德国人尼普柯夫将影像分解成单个像点的转盘后,各国的广播电视新闻就逐渐发展,1980年,我国召开了第十次广播会议,明确了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奋斗目标和基本任务,从此以后,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不懈努力,在应用领域、技术领域、理论领域都进行了大量探索,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当今社会,广播电视新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们了解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党和国家宣传相关政策的重要工具,通过广播电视新闻观众可以接触到最新的时政信息,并深入解读各项方针政策,进而调整自身的生活规划。我国经济区飞速发展,国际地位也随之提升,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也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政府逐渐加大了对广播电视新闻的投资力度,调查数据表明,目前,我國有一百多家广播电视新闻频道,新闻听众达到两亿人,这表明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得到快速发展,且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也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这可以更好地满足关众的需求,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和标准,导致广播电视新闻行业存在无序现象,这无疑对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极为不利。所以,若要满足观众的需求,推动广播电视新闻行业进一步发展,提升新闻内容的质量,革新新闻传播媒介和渠道,受到关众的认可和喜爱,就必须及时改革广播新闻管理体系。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新闻传播媒介相继出现,这就导致广播电视新闻的竞争日益激烈,若要提升其发展动力,就必须增强广播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綜合素质。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从业人员数量不足,且配置不合理,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广播电视新闻行业必须定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以讲座和座谈等形式,帮助他们及时掌握最新的广播电视新闻知识和传播技术,并对学习和培训结果进行考核评价,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督促他们积极参与培训,并逐步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从而为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总之,广播电视新闻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变革,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为我国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新闻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依然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新的社会形势影响下,行业内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若要推动广播电视新闻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进行模式革新。

二、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

广播电视新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传播媒介向观众传递有价值的信息,所以,新闻信息的内容与特点是广播电视新闻发展的根本,广播电视新闻的内容要具备真实性特点,传播方式则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及时采用信息技术,以实现传统媒介向新媒介的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新闻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也获取了更多表达意见与观点的渠道,开始通过广播电视新闻了解时政内容,发表自身观点,解决实际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的社会功能将进一步提高和深化,它的功能将更加多样与丰富。广播电视新闻可以凭借其传播范围深入反映社会各个层面的变迁,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监督和纠正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督促人们坚守社会伦理道德,保护弱势群体,弘扬社会真善美,进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此外,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的产业结构也将逐渐调整,以便促使广播电视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和其他行业相比,广播电视新闻行业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它以内容为核心,以技术为支撑,因此,若要扩大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范围,就必须丰富其功能和形式,并结合社会发展要求和观众需求,优化产业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打造更加及时、便捷的信息传播平台,帮助观众随时随地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其中也暴露出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广播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受互联网的影响,新闻内容的真实性逐渐下降,这导致广播电视新闻的公信力受到影响,这些问题无疑将严重制约广播电视新闻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广播电视新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根据新闻内容了解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职业和人生规划。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对广播电视新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应对这一时代挑战,把握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观众的吸引力,是当前广播电视新闻发展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雪艳.浅析广播电视新闻的现状与趋势[J].西部广播电视,2014(14):142—143.

[2]张云.广播电视新闻的现状和趋势[J].中国传媒科技,2013(8):101—102.

[3]韩杨.浅析广播电视新闻策划的创新思维[J].中国报业,2014(6):65—66.

[4]吴瑞霞.论广播电视新闻的现状及趋势[J].西部广播电视,2015(3):97.

[5]陈庆爱.浅析县级广播电视台如何加强新闻策划[J].新闻传播,2012(7):148.

[6]张磊.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新闻研究导刊,2016(11):158.

(作者单位:驻马店广播电视台)

时政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时政素材是高中政治课程的重要教学资源,它既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又能够弥补教科书素材的滞后性。然而,目前时政素材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并不理想。文章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教学为例,探究了时政素材在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中的运用原则,以期充分发挥时政素材的应用功能,构建生动、和谐、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时政素材;高中政治;运用原则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时代感,因此思想政治教学既要与时俱进,又要具有时代性。众所周知,时政素材是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素材,它具有直观性、时效性、可操作性以及可开发性这四大特征,将其运用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教学中,不仅能够弥补课本素材的滞后性,还增进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轻轻松松地完成教学重难点的学习,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然而,时政素材的运用并非盲目,必须要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一、 教育性原則

将时政素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能起到一个辅助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作用。因此,在选择时政素材时,要坚持教育性原则,确保出现于课堂中的时政素材,能够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塑造高尚的品格。如《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一框题的学习重点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而为了强化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了中国、日本以及美国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中夺冠的情景,这不仅能够激起学生观看奥运会的激情,还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多样的世界文化。

二、 生活性原则

高中生处于一个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在新时期,他们不能仅仅将目光停留在自身的生理变化上,还要注意身边事物的变化,促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具有时代性。因此,教师在选择时政素材时,要坚持生活性原则。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在选择时政素材时,要结合学生日常的实际生活,充分考虑学生的关注点。如《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一框题的知识目标之一就是“感应文化多样性: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因此笔者选用了“春节,合家围坐一起吃团圆饭”“端午节,我们要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我们要吃月饼,赏月”这些贴近生活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课堂上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以“民族节日”为中心,体悟我国文化的多样性。

三、知识性原则

时政素材并不能随意选取,而是要结合教材知识点、教学需求、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进行优选和重组,以强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锻炼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在选择时政素材时,要坚持知识性原则,而知识性的时政素材,既能够帮助学生轻松学习课本知识,还能够成为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轻松应付开放类试题。如为了让学生了解各个国家庆祝节日的方式存在差异性,笔者播放了“纽约时代广场庆祝圣诞”和“北京地坛庙会庆祝春节”的视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使学生能亲眼看到庆祝方式的差异,并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体会到文化的差异性。另外,这两个短视频自身就蕴含着知识。“纽约时代广场庆祝圣诞”的视频会让学生忆起圣诞老人,感悟圣诞老人勤勉、公正的思想品质;“北京地坛庙会庆祝春节”的视频会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等等。时政素材坚持知识性原则,不仅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还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

四、时效性原则

教育的本质就是为国家的发展培养时代性的人才,因此在选择时政素材时,坚持时效性原则,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还能够弥补课本素材的滞后性,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完成由知学到好学再到乐学的转变,实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通过研读《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一框题发现,该框题的教学素材存在滞后性,因此笔者选用了“2017年文化遗产日活动”这一时政素材,解决了教科书中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升了分析能力、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加深对文化遗产的内涵、意义以及作用的认知。

五、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一方面是指时政素材要适应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另一方面是指要注重时政素材自身的真实性。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不能单一注重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所以教师选择时政素材时,不能再单一关注正面时政素材,还要选择一些具有警示作用的反面素材。课堂上通过对比正反面素材,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通过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进而使学生体会到“文化是国家的,也是世界的”。无论是民族节日还是文化遗产,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样性,因此在选择素材时,不能够随意,应结合课本知识进行选择。如笔者选择了中国的春节、西方国家的圣诞节,使学生认识到中西方在民族风俗、宗教信仰以及伦理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而通过对比的方式,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文化的差异性,加深了对该框题知识的理解。

六、 适度性原则

坚持适度性原则,不仅要严格控制时政素材的质量,还要为时政素材设计一个恰当的呈现方式。时政素材在教学中可以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因此在运用时政素材时,要避免喧宾夺主,否则会适得其反。实践证明,时政素材并非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在符合课堂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有所取舍;时政素材的呈现方式也不能过于繁杂与单一,否则会影响时政素材与课本知识的融合,进而影响时政素材功能的发挥。例如,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一框题的教学中,一些教师会介绍许多国家的时政事例,希望通过讲述、引导,使学生体会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确实丰富多彩,能够增加学生的见识,却也增加了学生理解课本知识的难度,因为高中生的归纳能力、总结能力还不是很强,过于纷杂的环境,只会使学生内心产生烦乱的负面情绪,进而适得其反。这些未经过筛选的时政素材,往往会使学生产生“胡子眉毛一把抓”的错觉,甚至根本找不到着手点,致使时政素材流于形式。因此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坚持适度性的原则,确保时政素材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三课时,它与时政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将恰当的时政素材运用到该课的教学中,不仅能够弥补课本内容的滞后性,还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充满时代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知时政素材,更要坚持运用时政素材的原则,同时还要尽可能选择较为新颖的素材,以吸引学生的目光,调动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时政素材的功能,构建高效的政治课堂。

[   参   考   文   献   ]

[1]  赵雪飞.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框题的应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9):150.

[2]  刘晏辰.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资源的开发原则与运用策略[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8.

[3]  潘燕华.“时政”助力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J].西藏教育,2018(1):20-22.

[4]  孟祥光.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强化时政素材运用的研究[D].天水:天水师范学院,2017.

[5]  王珏.时政素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 2018.

(责任编辑    袁   妮)

时政论文范文第4篇

1 2007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在几个月内很快波及世界,酿成一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国也受到明显的影响。这充分说明

(

)

A 美国对世界各国经济起支配作用

B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c 经济区域集团化对世界的影响增大

D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2 2008年9月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各国股市遭受重创,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由此引发了人们对全球化的再思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受到的损失最大

B、发展中国家处于完全不利地位,面临最大的经济风险

c、发展中国家应该尽可能减少对发达国家的金融依赖程度

D、为了维护本国金融安全,不要对发达国家开放金融市场

3 近期一本财经图书《货币战争》名列畅销书榜首,但其中部分观点倍受争议。该书作者把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归结为国际银行家为获取暴利而阴谋制造的结果。对此,你认为这场危机爆发的原因应该是

(

)

①股票投机活动猖獗,金融市场极不稳定②政府干预社会财富分配,导致财政不堪重负③联邦政府权力过大,在经济活动中没有扮演好“守夜人”的角色④超越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消费模式,加剧了生产和需求的矛盾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热点2】新中国60华诞:1949年是中国命运的拐点,这一年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纪念新中国60华诞,是纪念我们的先烈,也是昭示后人,1949年是历史长河中的瞬间,却是最重要的瞬间。我们不能忘记。回答4~6题。

4 右图是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作为历史,它在此定格成为永恒。它的寓意是(

)

A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 日军占领南京,血腥大屠杀的历史见证

c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南京光复,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D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5 2007年,新华社在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以下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 日出东方 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 进京赶考

B 日出东方 力挽狂澜灯塔指引星火燎原进京赶考

c 力挽狂澜 进京赶考 日出东方 灯塔指引 星火燎原

D 力挽狂澜 日出东方 进京赶考 星火燎原 灯塔指引

6 朱德同志称井冈山是“天下第一山”,这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

(

)

A 创建了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

B 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

c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D 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热点3】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正是这30年,中国人才真正告别了传统,迈入了现代社会,它是中国历史转折的里程碑。回答7—10题。

7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表现在

(

)

①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8 30年前从小岗村发轫的中国农村改革,让中国农民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温饱甚至是小康。30年后,中国新一轮的农村改革,再次蓄势待发,中国农村即将翻开新的更加美好的一页。对下列两幅图片的相关信息解读有误的是

(

)

A 有利于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

B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c 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果

D 农民得到了实惠,但不利于工业化建设

9 2008年10月,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的征集“改革开放30周年10大流行语”揭晓,分别是“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上网” ① “北京奥运”、“炒股” ② “雄起”。其中①和②兩条是对其余8条产生决定性影响和准确的概括,它们应该是

(

)

A 西部开发 解放思想

B 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

c 对外开放 大国崛起

D 人世 市场经济

10 右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某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结构示意图,你认为最有可能属于

(

)

A 过渡时期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热点4】民族团结:今年是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50周年。1959年3月28日,对历史来说,不过是短暂的一天;对西藏而言,却是一个新旧社会的分水岭。从这一天开始,雪域高原上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从此土崩瓦解,百万农奴和奴隶翻身解放,挺直腰杆成为自己和国家的主人。回答11~12题。

11 1965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设立西藏自治区。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有

(

)

①开创了我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先例②实现了藏族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③促进了藏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④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⑧④

D ①②④

12 2008年3月14日,少数不法分子在西藏拉萨制造了打砸抢烧暴力事件,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大量的事实清楚地表明,拉萨打砸抢烧暴力事件是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和煽动的。我们和达赖集团的矛盾,本质上属于(

)

A 民族问题

B 宗教问题

C 人权问题

D 维护祖国统一和分裂祖国的问题

【热点5】海峡两岸关系:1949年后,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处于军事对峙状态,造成两岸人员往来和通邮、通航、通商全部中断,两岸同胞相隔咫尺海天。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两岸“三通”,经过30年的努力,直接“三通”终于梦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掀开了中华民族历史浓

墨重彩的一页。

13 根据海协会与海基会台北会谈达成的协议,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于2008年12月15日全面启动,宣告两岸“三通”时代的来临。首倡两岸“三通”的《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的时间和机构是

(

)

A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

B 1981年國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c 1982年外交部

D 1984年中共中央台湾事务办公室

【热点6】大国关系:中美关系三十年的发展总体上保持着健康、积极的发展势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更应携起手来,共度时艰,共担国际责任,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萨科奇以法国总统和欧盟轮值主席的双重身份会见达赖这一长期从事分裂祖国活动的政治流亡者,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对中法双边关系造成了严重损害。回答14-i5题。

14 2008年9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纽约就中美关系发表演讲时说:“我们坚信,无论谁入主白宫,中美关系都要向前发展,历史的潮流不会逆转。”这是因为是

(

)

A 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和益,也顺应时代潮流

B 中美之间的矛盾已经彻底解决

c 中美之间虽有分歧,但无根本利益冲突

D 中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正在逐渐消失

15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却遭到了劈灭性的破坏,“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右匿昭示国人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战争劫难,这场战等浩劫指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热点7】2009年周年大事:五四运动90周年;七届二中全会、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60周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1929N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80周年;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建立等。

16 1919年,著名漫画家马星驰在上海《新闻报》上发表题为《民气一致之效果》的漫画(下图)。对该漫画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寓意民众团结的重要性

B 反映了画家对卖国贼的痛恨

c 褒扬了爱国学生的先锋队作用

D 反映了五四运动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D这场由美国金融动荡带来的全球性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害。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地区经济之间难以完全脱色,全球经济将不得不面对“环球同此凉热”的现实。

由“华尔街金藏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

2 c在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各国应合力共渡难关,任何旨在促进个别或少数经济体增长的保护主义措施都将有害于全球经济的振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将持续多久,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各国的共同努力。

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何趋利避害,使得全球经济健康发展,很值得关注。本题主要是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如何从全球性角度合作应对这场危机”的能力。

3 B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危机。它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中也使生产和销售的矛盾不断尖锐化 直接导致危机的爆发。

反思历史,可以从中汲取防范和处理危机的智慧。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多少有点类似。面对经济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使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和,为资本主义继续向前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

4 D本题以历史事实的要素(国民政府的覆灭)为考点,要求在理解图文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识记。其有效信息主要包含在题干的文字说明中,图示作证明作用。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大庆之年,本题主要是引导考生关注重大历史事件。

5 A解题的关键在于将关键词对应重大的历史事件。

日出东方: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一支用先进思想武装的新生政治力量,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决定力量。

星火燎原:标志是“第一个红色根据地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对全国农村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发和鼓舞作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力挽狂澜:标志是“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经过14年的艰苦努力,付出了无数鲜血与生命的代价,终于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路线,自己选择自己的领导人。遵义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灯塔指引:标志是“中共七大”。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使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达到了高度统一,是党走向成熟的标志。

进京赶考:中国革命胜利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毛主席在离开西柏坡进京时。将这一行程比作“进京赶考”。

本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整体感知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微观把握。

6 D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本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井冈山道路的理解,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7 A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本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现化化内涵的理解。现代化一般主要指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一个现代化社会,不仅是经济高度发达,其政治、文化也应该是高度发达的,同时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8 D“三农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所谓的“三农问题”,其实就是农民问题,而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本题主要是引导考生关注民生问题。

9 B 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本题主要考查了考生对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的把握,并借助时代的流行语感受30年来的沧桑巨变。

10 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除了公有制经济,还存在大量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

本题要求准确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间接考查了对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这个概念的准确理解。

11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新中国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本题考查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建立和发展的理解。1965年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来,西藏人民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实现了西藏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深刻地改变了西藏的贫穷落后面貌。

12 D以达赖为首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西藏地方政权早已被西藏人民自己建立的民主政权所代替,西藏的命运和前途再也不可能由达赖喇嘛和迭赖集团来决定,而只能由包括西藏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来决定。这是西藏不容否定和动摇的客观政治现实。

本题主要是考查对“西藏打砸抢烧事件”本质的认识。众所周知,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认为西藏有独立的根据,也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承认达赖的所谓“流亡政府”。

13 A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海峡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

本题主要是引导考生关注海峡两岸ll三通”的启动,两岸“三通”的实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凡是符合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凡是有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情,不管面临多少困难,遇到多少阻力,花费多少时间,终究都会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得到实现。

14 A中美关系的稳定、健康发展不仅有利于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和矛盾分歧决定了两国关系仍将处于竞争与合作的曲折发展进程中。

中美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本题主要是引导考生要从长远、全局的角度来看待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

15 B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惨遭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从文化角度看,圆明园的毁灭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空前惨剧;从历史的进程看,这一落后挨打的惨祸震惊了有识的中国人。

2009年是中法建交45周年,回顾这45年走过的进程,中法关系总体上是好的,本题重在引导考生关注目前处于风雨飘摇中的中法关系。

16 c漫画《民气一致之效果》构图简单,寓意明显:广大人民集中力量,一起朝着三个卖国贼吹气,人民的“气力”集中在一起,把三个卖国贼吹得人仰马翻、四脚朝天,画家对卖国贼的痛恨、对人民团结力量的赞叹跃然于画上。

本题主要是考查对五四精神的理解,提高考生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意识。

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

《唐本草》亦称《唐新修本草》,有时简称《新修本草》,是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编修成功的,由唐朝政府颁行,这是国家颁定药典的创始。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而外国最早的药典——牛伦药典是1546年由牛伦堡政府刊行的,比《唐本草》晚九个世纪,所以《唐本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新修本草》原指三部分文献,即《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据多数文献记载以上三部分共五十四卷:《本草》二十卷,《本草目錄》一卷、《药图》二十五卷、《药图目录》一卷、《图经》七卷。《本草》部分是讲药物的性味、产地、采制、作用和主治等内容,《药图》是描绘药物的形态,《图经》是《药图》的说明文。《图经》和《药图》早已失传,无可考见。仅有《本草》这一部分,宋朝以后虽也不再流传,如今只有残卷本,但其内容绝大部分保留在后世本草中,仍为人们所重视,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新修本草》实际就单纯指《本草》这一部分内容而言。

时政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时政热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融入是本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和生命力所在。本文对时政热点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师、学生、课堂教学环节等层面对如何融入提出了有效策略。

关键词 时政热点 道德与法治教学 融入 策略

Strategies for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Current Political Hot Spots into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

FAN Xinlan

(Xinjiang Teacher’s College, Urumqi, Xinjiang 830043)

1时政热点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1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初中阶段是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塑造期,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学中将时政热点有效融入,既能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把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结合起来,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又帮助学生把握时代发展趋势,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2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教学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成长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升华情感。时政热点能够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增强初中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1.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时政热点是学生及时了解、准确把握国内外重大时事的窗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关心国家大事,思考身边重大社会现象的良好习惯。时事热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思想的综合性、直接的现实性、资源的丰富性等特征,能够弥补教材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滞后的不足,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层次的社会大课堂的鲜活事例,使学生了解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开阔学生的眼界,寓事于理,以理育人,使学生与同频共振,时代同步。

2时政热点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问题

2.1教师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度和运用度不够充分,对学生缺乏有效地引导

思政课教师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树立全球视野,与社会同在,与时代同在,顺应时代前进潮流,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

目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有些道德与法治教师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度不够充分,仅是在中考复习中体现而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得较少。还有些教师在运用时政热点时,只注重进行知识性分析,忽略了时政材料中所蕴含的道德情感和思想价值。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有些学生对所学内容多停留在背诵层面上,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也使得该课程对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功能不能充分体现。

2.2在课堂教学各环节中融入时政热点的理解及方法不深入

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习的过程要使学生乐于接受、愿意接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学才能从本质上算真正完成。运用时政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时政热点作为课程资源,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不能脱离教学内容而单独存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时政热点的选择上仍存在着误区,时政资源的选取过于泛化,有时候“喧宾夺主”。时政热点资源的选择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有时候仅仅考虑是否能吸引学生眼球而不是为教学目标服务。在时政热点资源的选择范围上不全面,挖掘不够充分。在教学方法主要是形式相对单一,仅采取新闻播报、口头讲述等方式,缺乏创新。

3时政热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融入策略

3.1教师首先要关注时政热点,胸怀天下

恒心——养成持续主动关注时政热点的良好习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放眼世界,胸怀天下,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关注国内国际时事,将时政热点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效融入。同时,教师应具有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关注国计民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增强对时政热点的敏感性和敏锐性,把浏览时政热点作为日常教学的常规性工作,做到时时有新闻,处处有时事,在备课时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把准教材,吃透教材,深化教材知识体系,充分挖掘时政资源的价值,寻找贴近教材的时政热点,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积极思考时政热点与教材、学生实际的结合点,养成持续主动关注时事热点的良好习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例如,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组组数据,为我们讲好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教师如果平时都不关注相关时政热点,就很难把这些精神的内涵讲透、讲明、讲进学生的心底。

精心——合理有效地选择时政热点。时政热点内容庞杂,涉及范围广泛,而中学生接受能力比较有限,教师要精心地将时政热点巧妙、合理、有效的融入教学中。选取的事例要有典型性,即能深入体现出本课知识点所蕴含的主题,且能够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深化学生认识。时政资源的选取要适切。在时政热点的选择时应当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是否契合教学内容,是否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加强价值观教育,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实际认知、思维特点,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却又不偏离主题。时政热点不但要注重时效性、针对性,而且在引用过程中要适度适时。案例较多虽然会丰富教學内容,但也有可能华而不实,容易使学生只关注现象,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不能只单纯地让学生知道时政热点的事件本身,要具有对时政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变通能力,要用时政热点问题来链接相关的教材知识点,能够以时政热点为主线,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把教材中相关的知识点聚散为整。

3.2双管齐下,提升学生的时政素养与思辨能力

激发动力,培养学生的时政素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其对于时政热点的主动了解与吸收,会大大提高学习的参与能力、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要抓住契机,将学生学习时政新闻变为常态化,提高时事播报活动和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课下积极收集时事材料,小组合作制作“聚焦时政·热点播报”课件,利用课前三分钟,常态性安排“时政新闻播报”,并由师生共同运用所学知识对播报内容进行简要述评。也可以进行每周金点播报,聚焦一则时政热点、通过新闻综述、相关拓展、我的感悟,思考问答等环节进行。教学中还可利用学校宣传平台进行午间新闻播报,编写时政教育手抄报,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竞赛,鼓励学生参加时政漫画比赛,班级设置时政园地主题墙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政的良好素养与习惯。

正面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初中学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且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生活经验、理解能力等因素限制,对时政热点的理解往往难以做到全面客观,有时浮于表面,无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甚至个别学生受到不良舆论引导,产生错误的思想认知。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搜集材料时应注意筛选出代表性较强、传播正能量、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起到正面、积极效果的最新时政素材,且有助于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明辨是非,理性分析,弘扬真善美。教师应选取学生关注的重大国际国内时政热点,运用视频、图片、漫画、故事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深化学生的体验和认知。例如选取国家的重大会议、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国家法律法规、实施战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等。教师要选取时政热点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时政材料的来源和信度进行核实,从而保证时政信息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权威性。教学中还可以举办时事辩论会、创新讨论组,引导学生对事件缘由进行综合分析,做出相应的评判,及时纠正错误的、不科学的评论,提高学生辨别信息真伪、处理时政信息的能力。

3.3课堂教学各环节将时政热点的有效融入

课首以时政热点导入,激发兴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以时政热点为话题,运用时政视频、时政图片、时政事例等多种形式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整节课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八年级下册《坚持依宪治国》导入时,教师可播放视频片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提出问题:“民主法治”彩车方阵中,有一部法律很醒目,你发现它是哪一部法律?小结过渡:是《宪法》,为什么在我国的众多法律中,要把宪法放在如此醒目的位置呢?从而引出本课课题。例如,讲《高扬民族精神》一框时,可以播放《人民战役》的视频片段导入,都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中以时政热点探究,培养能力。讲授新课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思政课理论性和思想性极强,将时政热点融入新课讲授环节,可以启发学生智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小组探究,围绕时政热点的主题合作讨论,分组汇报观点,教师引导评价,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探究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深化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师还可以时政热点为情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达成教学目标。以八年级上册《网络改变世界》为例,教师在第一目《网络丰富日常生活》时可以选取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相关内容。截止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网络购物、网络支付、在线教育、网络娱乐等应用的用户规模都呈现增长态势,呈现问题:(1)请结合材料和生活经验,谈谈我们借助网络能做些什么?(2)网络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在讲解第二目《网络推动社会进步》时,教师可以出示材料:2020年4月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三大媒体和网络直播平台开通了公益扶贫直播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生活贫困。其中“小朱配琦”组合连麦为湖北农产品带货,1亿粉丝冲入直播间下单,4000万元的湖北农产品被秒光;人民日报新媒体“为鄂下单”公益直播单场引导成交金额超过2亿元。之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三大央媒携手网络直播公益带货能助农扶贫?以此为例分析网络为经济发展是如何注入新活力的。接着,可以用“5G+8K/4K/VR”创新应用,2020年央视春晚融合传播刷新纪录事例等链接,分析网络如何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这样做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尾以时政热点强化,总结提升。结课与导入相互对应,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教师根据本节课内容,巧妙地将以时政热点融入结课中,不仅能使学生得到及时的强化与巩固,还能画龙点睛、开阔视野、回味无穷。例如,教师可以选择时政热点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布置相关时政实践活动,提高和增强学生的时政意识;可以选取时政热点提升情感,升华主题;选取时政热点留下疑问,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节课做好铺垫。例如,九年级第四课《夯实法治基础》一框,结课时教师可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在课后查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的资料,并制作一份“我看民法典”的手抄报,可以包含《民法典》的内容简介、立法意义、民法典编纂过程等,提高利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国际环境日趋错综复杂,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同世界各国的联系更趋紧密、相互影响更趋深刻,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变化也较快,我国仍处在成长上升期,发展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阻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有思想、有温度、有故事、有力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将教学内容与时政热点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与生动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既体现了本课程鲜明的时代性,又能够增强学生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课堂通向现实之窗,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意义、有意思。教师应充分发揮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勤于积累,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热点的习惯,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敏于发现,善于捕捉,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作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3]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ac.gov.cn, 2020-04-28.

上一篇:社会论文下一篇:保险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