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工商管理范文

2024-05-23

经济与工商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城镇;循环经济;环境保护;产业关联

小城镇建设作为中国特殊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城市化本身。除了利用发展小城镇实现大城市工业的边际扩张,为城市大工业发展建立配套产业外,主要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小城镇也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农村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小城镇建设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肯定发展成绩的同时,还应该客观冷静地研究和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许多学者对小城镇“热”都进行了“冷”思考,共性的问题包括:缺乏科学和长远规划;人口少、投资水平低,难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脱离当地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被搞运动式地“催生”出来,成为区域农村经济中的“奇葩”,等等。但更受人们关注的问题,是在小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中制造和排放出来的大量废气、废水、废固体物和居民生活垃圾,极大地污染和破坏了周围环境。小城镇建设打破了农村的宁静,实质上是浪费了稀缺的土地资源,破坏了农村的田园生活风格,造成了小区域生态环境的失衡,许多地方的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可持续发展能力被削弱。如何解决小城镇建设中伴生的这一系列“老大难”问题,是今后很长时期内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1.甘肃小城镇建设进程中的循环经济问题

首先,环境问题对甘肃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造成多重制约。甘肃处于黄河上游,担负着黄河下游生态环境保护屏障的重要任务,发展循环经济,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甘肃自身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全国的生态质量。2005年甘肃省森林覆盖率仅为9.9%,比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16.56%)低7个百分点还多,远低于世界25%的平均水平,加之森林的过度砍伐、毁林开荒等,使甘肃成为水土流失量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同时,草原超载过牧和干旱化使草地退化率达87%,大面积绿色屏障的消失导致土壤侵蚀加剧,沙漠化威胁加大。全省沙漠及沙漠化面积30.58万km2,涉及河西五地市及白银、庆阳、甘南、兰州、定西、临夏等11个市州。受生态环境破坏的影响,频繁的干旱和沙尘暴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大灾难。

其次,由于工业结构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大中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率低,甘肃工业污染问题形势严峻。2005年甘肃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4 250亿标m3,生产工业废气排放量为2 647亿标m3;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排放量分别为56.25万t、16.17万t和16.63万t,二氧化硫比2004年增加了16.22%;城市中煤烟、粉尘、汽车尾气等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水质污染严重,全省28条省控河流(段)中,未达标河段达19条,占67.8%,其中,重度污染的多达11条,占39.3%。以上种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如得不到有效的遏制,以生态保护为主要内容之一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将难以顺利推进,甘肃及其广大西部地区将会继续陷入经济贫困和生态退化的恶性循环中。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就成为推进甘肃城镇化战略的必然选择。

第三,城镇发展的水资源保障存在诸多问题。甘肃地处内陆地区,从气候条件来看属季风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地带,全省的年降水量在 300~500 毫米之间,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特征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许多地区的年降水量在 200 毫米以下,是全国闻名的干旱地区之一。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300mm以下,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匀。全省多年平均入境地表水资源量为289.829亿立方米,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的l.06%,人均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亩均占有水资源只有394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河西内陆河流域地多水少,水资源严重不足,现状年缺水量达7.41亿立方米;中部的黄河流域地区自产水资源极少,黄河干流及其支流洮河的水量虽然充沛,但可以分配的水量有限,开发利用困难,现状缺水量达0.41亿立方米。目前,全省现状年总缺水量达11.94亿立方米。干旱少雨对城市的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地表降水量少,对用水量大的城市而言,其布局一般是向河谷地带集中,或向地势平坦、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集中,这些地区往往又是宜农地区,造成了城市建设与农业发展争地现象。因此恶劣的气候条件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制约作用也是较强的。

因此,如何实现由传统型经济向节约型经济转变,促进甘肃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及社会的相互统一和协同进步,是甘肃城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用循环经济思维破解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难题

笔者认为,目前甘肃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主要原因是没有坚持和运用好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所蕴含的发展道路必然是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高技术、再利用的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较,循环经济具有三个重要特点和优势:

第一,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在这种类型的经济活动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循环经济倡导建立在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延长产品和服务使用寿命、使废物再生资源化等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系统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少产生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末端处理。

第二,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传统经济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增长,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忽视了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迁移、循环等规律,形成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产生大量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形成对社会经济和人体健康的重大损害。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同时循环经济还拉长产业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

第三,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传统的发展方式将物质生产和消费割裂开来,形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产生大量废物的恶性循环。目前,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实践已在三个层面上将生产(包括资源消耗)和消费(包括废物排放)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有机联系起来:一是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二是共生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三是区域和整个社会的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

总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小城镇建设进程中,应该加快制订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推进作用。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倡导的理念,从规划抓起,开发并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发挥国家产业政策和与保护环境有关的法律法则的保障作用,从而使我国的小城镇建设获得更快、更好地发展。

3.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与政策取向

严格地来说:发展循环经济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河西地区由于有着特殊的区域特点,它们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内,各地区与整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设计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显得十分必要:

3.1 “点”模式

“点”包括河西地区行政区划上的各地区(市),也包括各行政区域内的工业和农村基本组织单位。从宏观上看,河西地区是由各绿洲点构成。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首先从各个地区、各行业开始,形成循环经济星火点。当然也包括建立循环经济示范点,鼓励建立生态园区。比如在张掖建立农业生态园示范点,在嘉峪关建立工业园示范点。就像甘肃省在武威凉州区建立的循环经济示范点一样,在一个地区试验,逐步推进。而在工业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在企业内部实施废弃物的全过程控制,达到污染物的减量化。再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发、推广成熟有效的清洁生产技术、产品。培植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推出资源利用好、污染少的清洁生产企业典型案例,指导全行业的内部治理,使企业内部物质形式上的循环变成成本有效的、更高效益的、多效益的循环,突出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这条主线。对广大农村,从“点”上着手,在经济聚集区及城市近郊,建设布局合理的种植养殖绿色小区,建立农村生态示范点。兴建一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培植“猪——沼——秸——鸡”、“粮——猪——沼——果”等各种类型的生态家园经济和生态家庭细胞。

3.2 “线”模式

这是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更高级别的循环经济模式。它包括把河西地区各地、市的星火点发展成星火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河西走廊循环经济;又包括把共生企业群层面和大范围的农村区域发展成循环经济链。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大力延伸和打造产业链,把一个地区发展成一两个产业链的中心。并且围绕该支柱产业,在河西地区建立符合该区域优势的工业系统或农业系统。但是由于河西地区又是处在不同行政区划下的独立区域,缺乏统一的规制系统。因此,各地、市必须从市场角度及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根据本地、市的优势,着力发展补链企业,区内产业链、产品链、废物链共生互补不断完善,鼓励企业积极开发核心技术,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迈进,并且形成梯次发展的循环经济群。政府规划时要从地区长景和产业远景出发,防止出现在河西地区重复的产业群或产业链,并且对形成的或即将形成的产业链给予优惠措施等等。

同时,河西地区不但要大力推进以点带线、以点带面,形成河西走廊经济带状发展,而且还要在涉及生产和消费领域重点产业体系中,形成生态工业体系、生态农业体系、绿色服务体系和各产业体系的有机组合与共生。

人类社会发展史是生产力的发展史,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从初期发展阶段到工业化阶段和走向后工业化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从被动索取到相互对立,逐渐将会走向和谐统一。同样“人类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将从自然循环型到线性掠夺型,必将走向高级循环型的发展道路,这是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7]当然河西地区也要适应这一经济发展趋势。并且河西地区应该抓住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机遇,建立健全河西各地区循环经济的制度体系,这是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取向。

(一)加快河西地区循环经济法制体系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到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各个方面,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自然环境的治理方式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重点调整和变革。因此,河西地区在发展循环经济时,一定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尽管从全国来讲已经建立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这对河西地区同样也适用,如《清洁生产法》、《固体废弃物环境防治法》,但是河西各地区还应该建立与本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比如根据本地区水资源单位立方产出率低,可建立规范性法规,提高标准,促进水资源利用。同时,各地区要严格贯彻执行各项法律法规,不但要强化立法体系,还要加强执法体系。

(二)政府要大力规范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就政府规范来说有两层含义:其一,河西地区并不是独立的行政区域,因此,一个地区的政府只能规制一方,而很难使整个区域一盘棋,再加上有些地区不计长远利益,存在着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所以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存在着壁垒,存在着互相拆台的现象。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省政府或中央政府对这一地区的宏观调控力度,呼吁健全国家对这一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调控机制,在财政、价格、税收、金融等各方给予优惠。其二,河西各地、市政府应该审时度势,建立健全适应本地区发展的制度体系。包括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财政信贷鼓励制度、环境标志制度、排污交易制度等,使发展循环经济有相应的政策保障与制度保证。同时各地区政府要严格执行省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控,必须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从企业到政府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体系。

(三)以市场为主导,引进市场竞争。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它是市场经济时代的主体,发展循环经济不是凌驾于市场经济之上,而是服从于市场经济,而且循环经济本身不只是形式上的物质循环,更重要的是利益机制驱动下的循环经济。“把污染权纳入市场进行交易,市场力量就会以最有效的方式来决定谁会继续从事污染,以及谁会率先降低污染排放量,并提供必要的市场诱因刺激创新。”同时从本质上说,“循环经济原则与企业效益原则是一致的,尤其是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显然与企业的经营目标是统一的。”因此,以市场为主导,以利益驱动的循环经济才是持续的、高效的,而任何逃避市场,缺乏利益的循环经济只是昙花一现,所以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时,应将市场看作主导,引进市场竞争,使循环经济立足于市场之内。

(四)建立健全科学技术支撑体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清洁生产需要科学技术,建立生态工业、生态农业需要科学技术支撑,而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如果脱离科技,一切都是空谈。因此,河西地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要组建专门从事资源节约的科技研究和开发机构,专门从事研究与开发河西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技术。如信息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与相关产业链技术、“零排放”技术、绿色再造技术、资源重复利用技术等。并且将各技术形成技术体系,构建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大力提倡引进与借鉴国内及国外的先进技术,加强区内与国际间的合作。采用高新技术与适应的国际国内的技术手段改造河西地区的传统产业,推动循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使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实现“双赢”。

当然,构建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框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包括上述所论述的法律、政府政策、市场、技术四方面,而且还包括道德观念、宣传教育等各个方面。这些都需要河西地区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

参考文献:

[1]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3-11-3.

[2]王丁宏.西部大开发与河西走廊经济发展研究[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3]徐嵩龄.循环经济的理论平台和实验平台[N].光明日报,2004-1-6.

[4]杨波,李巧玲.循环经济:河西走廊地区节水型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模式[J].开发研究,2004,(1).

[5]谢继忠,杨芳.解决河西走廊水资源问题的战略选择:建立节水型社会[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4):84.

[6][7]邓安球.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与实践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2005,(7).

[8]林青,刘进梅.循环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04,(6).

[9]张雪绸.陕西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对策[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5.18(4).

[10]方创琳,申玉铭.河西走廊绿洲生态前景和承载能力的分析与对策[J].干旱区地理,1997,(1).

[11]石培基,罗

哲. 欠发达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思考与政策构想——以甘肃河西地区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06,(6).

[作者简介]石兴中(1963-),甘肃省河西学院财务处处长 ,副研究员,主要方向是区域经济发展和高校财务管理等。

[收稿日期]2007-05-25

(责任编辑:罗哲)

经济与工商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行政区域经济 行政区划 城市化

一般来讲,区域经济一直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但从实践来看,在我国转型时期却出现了一种与特定的历史阶段相适应的奇异区域经济现象——行政区域经济。

一、行政区域经济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行政区域经济的概念

行政区域经济,是由于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区域经济现象,是我国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区域经济由纵向运行系统向横向运行系统转变时期出现的具有过渡性质的一种区域经济类型。行政区域经济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相对应,同时也与人们通常说的“诸侯经济”有着很大的区别:“诸侯经济”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带有贬义的经济现象,而行政区域经济更多的是强调在特定时期的一种经济运行状态,不能单一地用“褒”“贬”来形容它。

(二)行政区域经济的特征

1 行政区域经济的行政性

行政区域经济的行政性突出表现在行政区域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行政区域是一个与一定等级政府相对应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综合体,具有完整而成熟的自上而下的纵向行政管理系统,正是依靠这种系统,才确保行政区域各种功能正常运转。行政区域经济是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因此地方政府为了使自身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有利地位,会争取占用更多的行政区域要素资源(主要是行政等级和地域空间),这样反过来又加剧了行政区域经济的行政性。

2 行政区域经济的封闭性

行政区域经济下的地方政府有着强烈的属地经济观念,它往往以地方政府经济规划为核心,以其管辖的行政区域为边界,有意识地限制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人为地封锁市场,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存在诸多弊端,例如生产上的重复建设、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全国大市场的分割以及区域经济出现死角等。

3 行政区域经济的两面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所以在评价“行政区域经济”时,要看到消极和积极两方面。诚然,行政区域经济有许多消极影响,即市场分割、重复建设、盲目竞争、地方保护等,所有这些都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潮流相悖。但行政区域经济在其运行的初期和中期阶段,却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正是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因为某种程度的地方竞争并不一定是坏事。因此,行政区域经济自身瓦解的过程其实也可以认为是克服其消极影响,发挥其积极影响的过程。

4 行政区域经济的过渡性

从中国行政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来看,行政区域经济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过渡性特征。这个“特定历史时期”是指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域之间的横向联系发育不足,有的只是中央与地方经济权力之间的转移。而在市场经济时期,行政区域经济促使地方经济向规模经济发展,这无疑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但行政区域经济中还是存在地方政府行为的异化和权限的扩张,这会造成市场竞争的不公平,从而最终导致行政区域经济的瓦解。

二、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行政区划是国家对行政区域的划分,具体而言,行政区划是国家结构体系的安排,即将领土划分为四级层次、规模不等的行政区域,并在各级行政区域设置对应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以实施相应的管理。从理论上讲,行政区域不是经济区域,地方政府也不应该成为经济管理部门,但在中国的实践中,按行政区域划分的行政区域经济却是客观存在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政区划是影响行政区域经济的重要因素。

(一)行政区划内各行政机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进行的,它必然受行政区内行政机关的各种行政权力、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依据法律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城乡建设事业、民政等工作,制定、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组织重点项目的实施。由此可见,行政区划必然对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行政区域内资源的开发利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布局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行政区划内地方政府绩效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中国是中央集权制国家,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都是通过各级行政区域的政府安排并实施的。而改革开放以来,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地方政府的经济权力大大加强了,因而行政区域的经济功能不断强化,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明显不同的是政府在区域运行中起着中枢的作用。各级政府管辖的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已成为上级政府衡量下级政府工作好坏的极重要标志,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行政区域经济”现象。

(三)行政区划对行政区域经济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如果行政区划以一定的经济区划为基础,使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的优势相结合,那么行政区划的设置及其调整就能推动行政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另一方面,行政区划作为行政建制的空间投影,犹如一堵看不见的墙,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消极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发挥行政区划经济功能,必须认识到行政区划对行政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行政区划对行政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行政区划对行政区域经济的包容性影响

行政区划纵向管理层次使行政区划内纵向管理区域的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向一体化方向演进,从而决定了不同种类行政区域经济之间具有包容性,而这种包容性又进一步促成了行政区域经济板块的形成。在板块范围内不同种类的行政区域经济类型可以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例如,省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影响着市、县、乡、镇经济的发展;当然,受行政隶属关系的制约,上一级行政区域板块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低一级行政区域板块的创新发展。

三、基于行政区划层面促进经济区域化发展的对策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是各行政区之间经济发展的相互协作和联合,行政区划设置是否科学和合理,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必须通过行政区划改革来纠正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相悖的行政区经济。

(一)改革行政区划体制

当前,我国行政区划设置上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现行的省级行政区划单位数量偏少,各行政区域所辖地域面积相差悬殊,这就极大地助长了区域经济分割,造成各区域

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平等。基于这个问题,杨龙曾提出行政区划改革的思路,即“应突破目前行政区划的基本单元,以经济区域化发展为依据,在三个层次上设立新的行政区,包括跨省的行政区、省内跨地县的行政区、跨临近省县处于几个省交界地区的行政区”,对于这种构想,我认为在省内建立跨地县的行政区更具可行性。省内的经济局部区域化现象符合经济区域的同质性、联系性,经济管理的合理性等要求,并具备连片区域与其他必要的物质要素,应该得到相应的发展。但这种经济区域的形成与发展一直以来却受到现行行政区划的限制,主要是来自省内地市级或地区行政权力的阻力。因此,省内应设置与局部经济区域相应的一级行政区域,其地位在省以下,省辖市以上,应为副省级。具体方式既可单独设立一级机构,也可把原来的省辖市升格,原来的计划单列市明确为副省级。副省级地位使这些行政机构能够克服来自区内地方政府的抵制,顺利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建立经济协调机构

行政区域经济的形成说明行政权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建立经济协调机构,可以说是从行政权力结构的调整人手来解决行政区域经济问题。中国实行省制已有上千年,省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行政区划,它已经形成一种地域概念和文化意识,所以取消省制或重新划省都会遇到来自社会心理方面的抵制。因此,可以削减省的一部分权力,其中主要是经济管理方面的权力,同时,把削减出的这一部分权力集中到高于省级政府的行政协调机构,由该机构统一筹划本区域的经济发展。这种次中央的行政协调权力可以避免目前存在的省行政区域经济现象,解决省行政区域之间的重复建设问题,实现区域内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但必须指出,这是在市场经济尚未充分发育成熟情况下的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对经济发展协调机构职能的设置,要侧重于协调制定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战略并组织实施,以及协调处理区际利益冲突、对侵害区域共同发展利益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等方面,特别应注意的是要防止行政协调机构职能膨胀,防止其演变成新的封闭型行政——经济利益主体。

(三)经济区域化与城市化结合对行政区划进行适当调整

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在分析中国未来发展走向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城市化的方向和进程,以城市化的推进为动力,将经济的区域化与城市化相结合。在城市经济圈形成以后,对行政区划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要求。处于经济的动机,相邻地域的地方政府自发产生联合的要求,目的是各方的互利。如今经济的区域化主要发生在地理位置接近、产业互补性强的地区,基于这个方向的发展,目前与经济区发展最为接近的构想是建立跨省的经济区,在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经济与工商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消极经济管理;积极经济管理;两者关系

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完全替代了原有的计划经济,在大力推进的过程中,现代市场经济也开始了新的革命,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结合。经济管理对于经济的发展方向具有直接的影响,经济管理的手段有很多,消极经济和积极经济管理也是其中之一,本文主要对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展开分析。

一、经济管理问题的提出

在新的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政府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对市场经济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但是具体要怎样进行操作,选择哪种管理手段和方式,为何要进行经济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更加完善了我国经济控制论的内容。有了这些理论作为支撑,政府在对经济进行管理的时候,就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在实际过程中有效的提高了经济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和稳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经济的管理,社会有不同的问题和看法。西方经济学中指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对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给予纠正和处理,保证市场中的人身财产权不受侵害,优化资源配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政府的工作除了对市场资源进行管理之外,还要保证市场经济的安全性。在保证市场经济稳定的基础上进行资源合理分配。在现代的市场经济管理中出现了新的管理手段,积极经济管理和消极经济管理。所谓的消极经济管理就是政府通过一定的法律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制度约束;反之积极经济管理也是利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对经济中的产权和人权进行管理,并将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向更好的方向。

二、消极经济管理

1.消极经济管理的目的

消极经济管理是政府进行经济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以古典经济理论模型假设为管理目标,保持市场经济的稳定性,从而更加有序的进行,并实现整个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2.消极经济管理手段产生的原因

消极经济管理方法的出现与市场中的很多因素相关,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与市场中的竞争、价格和经济体系的变化有着很大的关系:第一,介绍一下市场竞争对消极经济管理的影响,在市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种经济形式,也就存下很多的竞争类型。一些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在市场竞争中开始进行不正当竞争。这样情况下,就需要利用消极经济管理手段对市场经济秩序和稳定性进行维护。第二,价格变动对经济管理的影响,引起价格变动的因素有很多。价格的变动会改变边际替代率以及边际转化率。一旦这两种市场变动发展失衡,就会引起整个市场经济发生更大的变动和损失,面对这种现象,政府一般会采用消极经济政策对市场经济进行协调。第三,站在经济体系的立场介绍消极经济管理。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还不是很完善,一旦原有经济假设和现实之间发生相背离,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也通常会采用消极的经济管理手段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控制和管理。

3.管理手段

政府实行消极经济管理的职能时,主要通过以下内容和方式开展实施,涉及到经济、法律和行政三个层次的管理。垄断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进行管理和调节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在不完全压制的情况下,严格控制它的发展和运行。

三、积极经济管理

1.实行积极经济管理的目的

与消极经济管理一样,积极经济管理也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实行积极经济管理的目的是确保我国经济顺利完成预期的目标,实现政府经济管理最优化目标,因而对经济发展采取的有效管理手段。

2.积极经济管理产生原因

积极经济管理的出现也与市场上很多变化因素有直接关系。例如:市场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安全管理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怎么使有限的经济资源发挥出更多的经济价值,优化资源配置是目前政府利用积极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虽然市场经济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所以需要政府参与其中,利用一定的管理手段进行调节,促进经济中的资源合理化配置。第二,站在市场经济安全的角度进行分析,目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往来日益密切,为了确保我国市场经济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我国也需要政府采取积极的经济管理手段对我国的经济进行管理。

3.积极经济管理手段

与消极经济管理一样,积极经济管理的手段也涉及到法律、经济以及行政三个层面的内容,而使用最多的手段就是引导性管理,例如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调整税收,并对进口商品进行限制,对出口商品进行一定的保护,通过这些方法和措施来确保我国经济的安全和稳定发展。

四、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

1.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之间在成因与目的上的关系

对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在成因和目的上对两种经济管理方式展开分析,消极经济管理主要是在经济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时,导致原有的经济目标无法实现,并站在一定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基础之上,对社会的现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一种手段。因此政府需要通过消极经济管理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以调整。反之积极经济管理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要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还需要照顾到其他社会目标的实现,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政府的管理偏好倾向之间经常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政府的这种管理倾向不能通过市场经济管理措施得到实现。

站在消极经济管理的成因和目的的角度展开分析,消极经济管理的产生原因被包含在积极经济管理的成因当中,因为消极经济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市场经济的资源最优化配置,实现市场经济利润最大化目标。然而当这种最优的经济目标被实现后,原有的人身权利体系和财产权利体系就需要重新进行设计,可能这种最优化目标也不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改变经济运行的原有模式使市场经济进行自我调整和控制,并以此来实现最理想的市场经济状态。在实现市场经济最理想状态的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以一种平等的经济主体的身份加入到市场经济中来,然后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对经济的作用促进整个市场经济供需关系进步,并促使市场经济结构发生一定变化,从而带动商品价格体系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市场经济结构以及价格机制均产生相应的变化,实现整个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效益之间的良性循环,同时也是积极经济管理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政府在对市场经济开展及时有效的管理活动时,积极的经济管理手段需要在消极经济管理的基础之上,以消极的市场经济管理为依据,在对市场经济实行积极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不能破坏原有的经济平等原则,不能扰乱现有的市场运行秩序,以及市场之间的自由发展。反之,积极经济管理的人身权利体系以及财产权利体系的改变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消极经济管理的发展和进步,两者之间的这种相互配合在实际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2.两者在管理手段上的关系

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基本上具有相同的构成元素,其中包括经济计划,经济决策,经济指挥和经济组织协调等相关内容,但是他们的内部构成元素彼此之间又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这种相对性要在具体的经济活动行为中才能体现,也只有在经济活动中才有划分和界定的必要。任何一个大的经济管理体系都是由很多个小的子模块构成的,但是也存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对于某一个经济管理来说,它的主要职能就是指挥和协调,但是对于其他的经济管理来说,它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却是决策和控制,在这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之间,通常所采取的管理手段主要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行政手段三种类型。虽然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都有自己特有的经济管理方法和手段,但是在现实的经济管理中却很难将两者进行清楚地区分,和一个具体的管理职能相比,他可能既属于积极经济管理的范畴同时也可以归纳到消极经济管理当中。也就是说,政府在对市场经济进行管理和调整的过程中,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保持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同时存在,共同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得知: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同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市场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的结合使用,将对我国市场经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关政府部门要对经济的管理职能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市场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政府经济最大化目标,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引导市场经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异.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分析[J].时代金融,2015,03:39-40.

[2]任永红.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5,03:98.

[3]司晋华.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6:22-24.

[4]康欣.诌议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J].东方企业文化,2014,11:158.

[5]宋晨亮.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4,18:103,119.

[6]马继华,王春燕.消极经济管理同积极经济管理研究[J].中国外资,2013,15:32.

[7]丁妮.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关系的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8:18.

[8]李镭.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内在关系[J].网友世界,2012,18:29-30.

作者简介:佟晓慧(1969.11- ),女,辽宁省抚顺市人,本科,副教授,抚顺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教师,研究方向:管理

经济与工商管理范文第4篇

摘要:目标成本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成本能够帮助企业明确自身发展的不足,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工作,对未来的市场经济发展进行预估,以此为基础制定出明确的成本管理目标,严格按照成本管理要求开展各项经营工作。目标成本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能够让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到目标成本管理工作实施的过程中,转变企业成本控制意识,完善企业管理模式,提高企业成本控制力度。基于此,本篇文章对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目标成本管理;企业经济管理;应用

引言

在现代复杂市场环境中,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企业在经济管理中结合发展实际和经营特点,使用科学且有效的经济管理方式,以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需求,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而目标成本管理方法是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常用的一种新型经济管理方法,能够有效降低企业产品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最终能够为企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下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1目标成本管理的优势

一是体现了管理的以人为本。目标成本管理通过引导企业内部所有参与人员发挥出积极作用,增强人和人之间的协调协作,促进每个人都为实现企业目标努力实现自己分内的目标,从而实现企业的预期利润指标;挖掘每名员工的潜能,围绕目标进行分解、执行、纠正和实现,将员工的责权利更好地结合起来,是目标成本管理的主要优势。二是体现了过程管理的严密。目标成本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以小目标落实到具体人的动态纠偏型管理模式。目标是相互独立又高度相关联,每个目标之间环环相扣又相互促进,全部都是为实现总体目标而设置。三是体现了管理的前瞻性。目标成本管理的依据来自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和预期计划目标,是围绕未来的生产经营成本开支的预判性工作。企业成本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减少成本支出来保证企业利润目标。目标成本管理改变了过去着眼于当前的管理视角,立足面向未来进行主动型、前瞻性的成本控制和管理,从而有效促进了管理效率提高。四是体现了管理的系统性。目标成本管理分解细化到企业生产运行的全过程,需要生产经营全链条的所有部门、所有人员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目标成本是动态管理,更是具有系统思维的管理模式,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因素,才能最终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

2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应用的途径

2.1加强部门通力协作,明确部门权责分工

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不仅与财务部密切相关,还与企划部、办公室、服务部、产品部等其他部门密不可分,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将目标成本管理贯穿到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一是打通各部门间的信息流通渠道。企业可以在内部构建一个网络交流平台,各部门工作人员根据管理需要,对相关信息资源进行在线传递与共享,尤其是财务数据的变化汇总资料,从而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及时掌握最新动态,对目标成本管理进行调整。二是明确各部门权责划分。由于各部门的岗位设计、任务要求等存在差异,因此对目标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同。在开展目标成本管理时,企业就既有经验总结或学习借鉴其他企业先进经验,在各部门间进行权责分配,各司其职,在目标成本管理工作中保持密切合作,同时,将问责落实到个人,对企业目标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反馈效率,各部门加强协作实现高效解决。

2.2增强经济管理人员的成本预算意识,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经济收益水平的提高,要求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加强企业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而当下企业经济管理人员未认识成本预算的重要性,且在实践中过度重视短期经济效益,忽视成本预算、成本业绩考核等工作,导致企业在管理中出现了执行力低下、资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直接影响企业预期收益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应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经济管理人员的成本预算意识,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以对目标成本进行全过程管理,能够对成本预算实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调整。除此之外,企业财务部门也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成本预算的跟踪管理,及时发现成本预算和实际执行的差异,并及时分析两者差异的形成原因,后结合企业实际提出改进管理的有效意见,为全面提升企业成本预算管理水平,为實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夯实基础。

2.3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

要实行目标成本管理,需要企业对成本的核算机制进行改革,如果成本核算工作未达到预想的工作效果,目标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就无法取得有效的保障。而成本管理作为一项庞大的工程,一旦其中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为此,要进一步健全成本核算制度,通过成本核算工作,核对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情况,进而及时对管理漏洞进行修补,解决财务隐患,使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得到提升。

结束语

总之,目标成本管理是对企业的成本和利润进行协调统筹、战略谋划的重要工作,本文建议通过树立正确的目标成本管理理念、确立满足市场需求的成本管理目标、提高成本管理监督管控工作质量、着力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素养等措施,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尽可能将企业成本降低,促进企业经济管理质量和效果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曹丽文.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具体应用[J].全国流通经济,2020(01):67-68.

[2]姚海荣.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经济管理文摘,2019(16):105-106.

[3]朱青.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15):210.

经济与工商管理范文第5篇

摘 要: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快速时期,而这其中各种各样的企业也随之发展起来,逐渐在我国的经济市场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随着其不断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也逐渐的加大,而企业的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要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提高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加强经济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当代企业;经济管理;问题研究

一、前言

如今的我国正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而现代企业也正是我国经济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很多的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企业的发展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经济管理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为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增强和竞争力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概述

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就是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对内的经济进行适当的调配、管理以及组织规律的研究从而让企业能够对自身的经济状况有一个更好的了解,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发展效率同时也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决策提供良好的依据进而保证企业能够在经济市场中更加顺利的发展,同时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要与企业的发展宗旨相互结合从而制定出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同时经济管理体系之中包含着众多的职能和内容,这些内容能够有效的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并提高企业的经济发展效率同时让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更上一层楼。而且经济管理的体系中还要坚持一定的原则,首先经济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一定要符合遵守法律法规,任何一项制度体系的建立都要在法律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所以在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同样要按照法律的要求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企业在市场之中更顺利的发展,没有法律基础的经济管理体系是不完善的而且也不是企业进步与发展的有效方式;另外经济管理的内容一定要健全,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对企业经济的预算、结算以及经济数据的分析管理都包含在内进而实现对企业经济的管理和监督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最后就是体系之中还要设置一个完整的管理机构加强企业经济的管理,只有完整的企业经济管理机构才能够对企业内的经济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分工进而对每一项工作进行完善,这也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发展的速度并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经济管理的现存问题

如今应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而企业的发展也要随之进步虽然企业发展迅速但是现在企业经济管理中还有一些问题。

1.经济管理方式落后

这是现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的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各项科学技术也逐渐的发展起来并应用到各个领域之中,而企业的发展的经济管理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适应时代背景的经济管理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但是现在很多的企业在经济管理的方式上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经济管理的方式落后无法适应现阶段企业的发展,因为现阶段企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每天的在经济管理方面的文件和数据也在不断的增多,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一定不适合现在的企业发展,而且曾经的方式不一定能够对这些经济管理的数据进行精确的分析,而如果在经济分析和评估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将会影响到企业发展决策,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企业的经济发展甚至给企业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所以这是现阶段企业主要问题之一。

2.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模式单一

企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是企业所追求的目标之一,而在企业之中加强经济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经济管理组织模式,其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但是现在的企业之中经济管理组织模式都非常的单一,而这种单一的组织模式非常不适合企业现在的发展,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而想要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就必须要符合信息化时代经济管理的要求,单一的经济管理组织模式会阻碍企业的经济进步与发展,一些企业在经济管理的组织模式方面一直在遵循传统的方式不知道变革导致这些企业在现在的经济市场中发展越来越慢最后只能够被淘汰,所以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之中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模式单一已经成为一个弊病,这也是企业经济管理的方面现存的重要问题。

3.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很低

企业经济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在一定的程度上掌握着企业经济的命脉,所以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企业经济管理的工作人员能够对企业的经济进行有效的管理自然能够帮助企业发展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但是现在的企业经济管理人员人力资源水平很低,有的企业只知道追求经济效益而对经济管理并不重视,所以这方面的管理人员在专业的知识方面并不具有优势,很多的管理人员不能对自身的工作认真的负责,甚至有的企业之中对经济管理的日常工作都无法管理好而且很多工作处理还存在很多的弊端,这些问题都是由于企业经济管理方面人力资源专业知识水平较低造成的;除此之外很多的企业经济管理人员不仅专业知识水平较低而且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方面的觉悟也不是很高,因为企业高层人员对经济管理工作的不重视造成这些工作人员也不重视企业的经济管理进而导致经济管理水平落后,这种问题也在阻碍企业的正常发展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最终导致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地也是经济管理中的现存的主要问题。

4.企业经济管理思想落后

这是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基础就是创新的思想观念,这是企业发展进步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来说更是如此,如果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能够加强思想上的进步对企业的发展进步来说非常有利,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并不是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只有对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项工作都有了系统的了解之后才能够对企业的经济分析进行更加准确的统计,这是现代化企业经济管理重要的思想方向,但是现在很多的企业在经济管理之中依然只是进行数据的统计过程而对于各个部门和各项工作的了解调查过程就已经忽略了,而这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是非常不利的,很有可能统计出来的结果不准确造成企业的经济决策失误进而给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影响企业的发展导致企业被淘汰,所以企业的经济管理思想问题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四、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虽然现在企业在经济管理的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都有着解决的措施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1.优化企业经济管理的方式

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来说其在管理的方式存在的问题有很多,传统的管理方式显然不适合企业现在的发展,所以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对企业经济管理的方式进行优化才能够保证企业经济管理的稳定,首先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进行优化,所以要在经济管理方面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改善传统的管理方式,让经济管理的工作人员能够利用现代的新型科技进行对经济管理的方式进行优化,而经济管理人员要按照制度的要求和目标进行经济管理的工作认真负责,另外还要建立相关的监督体制对这项工作进行认真的监督防止出现管理上的失误。

2.经济管理组织模式多样化

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经济管理不仅仅是要进行数据分析,其中包含多项工作,所而曾经的经济管理组织模式单一早已经不适合现在企业的进步与发展,所以对于经济管理的组织模式要多样化,可以在企业内部设置经济管理的组织机构对这项工作进行分工负责,加强机构每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够更有效的加强企业经济组织的管理,对于经济管理的组织机构要尽量的减少组织层次同时加强管理的力度,而且还要制定相关的组织规定让其中的管理人员能够摆正自己的工作位置进而进一步加强经济组织的管理,这样对经济管理组织多样化的管理模式也是一个有效方式。

3.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

企业经济管理的工作人员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所以对这些人的专业能力有求是必须的,而且他们的责任意识也不能差,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导致这些工作人员不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所以对于企业经济管理来说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企业招收的工作人员要对他们进行考核确保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其次还要定期的对他们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我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这个过程中建立监督机制也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

4.加强企业经济管理思想

企业经济管理的思想落后一直到是影响企业发展主要问题,因为很多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已落后的经济管理思想进行经济管理的工作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出现问题,所以现在在企业经济管理的思想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只有如此才鞥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管理人员有必要对工作认真负责,不能仅仅依靠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为了避免在经济管理过程中进行数据分析不准确就要对企业中各项工作认真的调查进而找出准确的经济管理数据促进企业的进步与发展。

五、结束语

我国企业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经济管理,只有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和管理方式才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现阶段我国企业的发展在经济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找到了解决的措施从而进一步的加强了企业的经济管理,这为企业以后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丁肇霞.现代企业经济管理问题的研究[J].2016.(7)166-167.

[2]韩雨桐.关于当代企业经济管理问题探讨[J].2015.(9)178-179.

[3]田衡.试论当代企业经济管理问题探究[J].2015.(7)106-107.

[4]戴德群.试论当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2014.(10)124-125.

[5]谢玲.试论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为问题及对策[J].2014.(9)286-287.

[6]李胜珍.试论当代企业经济管理问题及对策[J].2016.(4)180-181.

作者简介:徐宝勤(1964.07- ),男,本科,副教授,陕西省凤翔县人,毕业于陕西财经学院统计系,现任职宝鸡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主要研究方向:经管专业教学及管理

上一篇:一体化建设下一篇:创新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