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2023-03-26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园艺技术 课程体系 实践技能 课程改革

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培养具备现代园艺基本知识,掌握园艺植物生产管理、良种繁育、植物应用和设计等岗位能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园艺产品经营、生产管理、花卉苗木生产、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产品贮藏加工等工作,或在园艺生产资料经销、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园林绿化施工、花艺设计与制作等领域自主创业。

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形势发展与本专业特色,笔者分别从课程设置特色化,课程内容职业化,课程建设模块化,课程实施项目化以及课程整合科学化这5个方面来探讨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1 立足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特色化

该校园艺技术专业的设置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以培养浙江省湖州市及周边城市花卉企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并以此为导向来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植物生产管理的特点,按照就业岗位群开设课程,突出课程设置特色化[1-2]。通过设定 “植物种苗繁育岗、植物生产岗、植物养护管理岗、花艺设计岗”四大就业岗位群,而建立起 “园林植物栽培管理技术、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园艺植物组织培养、花艺设计”4大核心课程。

课程改革可充分利用学院师资资源和专业群优势,突破传统园艺以单一种植管理为核心的技能,而是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分方向的两大模块化课程,第一模块以培养园艺技术创新创业型人才而设置的课程模块(如盆景制作、园艺产品营销、生态农庄规划、园艺产品采后保鲜技术);第二模块以培养园林植物应用设计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如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制图和设计初步、植物造景、园林工程)。模块化教学模式可有效利用资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潜能,拓展就业面。

再如设立《园林植物配置和造景》,将课程从基础种植提升到绿化美化角度,注重生态效益,加强课程的实用性,与企业的高素质人才要求和环境要求相结合。《园林植物配置和造景》与本校所在分院的环境艺术专业,室内设计专业,建筑专业等存在着紧密的内在相关性,课程开发可促进所属分院专业间的交流和协同发展。

2 紧跟行业需求,课程内容职业化

园艺技术专业实践性很强,与行业发展联系紧密,课程的设置不能脱离行业和企业岗位性的需求。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加强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的训练,积极探求校企合作模式或校研合作方式,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引进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共同开发课程。

例如,成立园艺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举行专业建设研讨会。一方面,邀请行业内专家、企业管理层以及教育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大纲的修缮,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实验指导书的修改等。聘请行业企业内的能工巧匠担任实践课的兼职教师,将实践经验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职业化需将课程内容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联系起来,通过相关课程培训,帮助学生掌握“园林绿化工”、“花卉园艺师”、“插花员”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所需的技能,从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综合素质,通过技能證书考试,获取就业岗位能力。

3 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体,课程建设模块化

课程建设要突出模块化的教学特色,以培养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及拓展能力这四大能力分别来建立四大模块:职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职业技能课模块(专业技术课模块)、综合实训课程模块、综合素质拓展模块。

构建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合理配置,建立以模块为框架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把构成整体教学活动的课程分解为四大模块。模块化的课程教学体系框架如表1所示。

表1 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框架

4 注重实践教学,课程实施项目化

项目化的教学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项目中,教学做一体化,以岗位工作能力为核心,以生产流程为主线编排内容,将知识点项目化。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参与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情境中获得职业能力。课程实施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开展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实训项目,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实践技能。

比如《园艺产品营销》这门课,单纯讲授理论知识很难让学生领悟园艺产品营销相关知识及技能。课程改革结合该校园艺专业学生在大学生创业园创办的花店,学生以自主创业的形式接受不同程度的生产性承包和经营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完成项目生产和管理。又如,结合《插花与花艺设计》课程的教学建立插花工作室,任课老师扮演经营者角色,学生以插花员的身份为工作室打工。直接参与承接会议、宾馆、婚庆、开业典礼等的花艺造型和陈设。

另外,课程实施需充分利用学校园艺技术专业教学实践基地。通过此平台,开展园林植物栽培实训、绿色食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等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研究、技术应用和创新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技能及综合素质。

5 归并课程内容,课程整合科学化

一些高职院校园艺专业课程体系太过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自身的专业特色,安排的课程门类太多,导致单门课程学时数很短,实验实训课时受到排挤,学生学不到核心技能,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3]。因次,课程内容的整合和归并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在课程的整合上有多种融合模式可供探讨。

5.1 职业基础课之间的融合模式

多数园艺专业的职业基础课都存在“学科型基础课各为体系;专业服务针对性不强;理论过深而应用性不够”等问题。为此,可将学科型专业基础课适当融合,为专业大类提供基础理论服务。例如,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这两门课合并为植物与植物生理;将土壤肥料、农业化学、农业气象等课程归并融合为植物生长与环境。

5.2 职业基础课与职业技术课的融合模式

在园艺技术专业中,部分职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职业技术课(专业课)指向性很清晰,且课程内容重复交叉得很多。将此类课程进行合理归并,删繁就简,既能避免课程学时的浪费,又能增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解决针对性问题。比如可将职业基础课中的遗传学、苗圃学与职业技术课中的园艺植物育种技术等课程整合为园艺植物种苗繁育技术。

5.3 职业技术课程间的融合模式

调研职业岗位能力,按照生产过程及工艺流程的需求,将内在关系紧密的专业课程融合或部分融合,形成新课。比如植物栽培管理、花卉生产技术、苗木生产技术、园林绿化管理等课程进行整合,建成园林植物栽培管理及植物生产技术两门课程。又比如将园艺产品贮藏加工、植物采后技术、园艺产品营销学、园艺企业经营管理这4门课程中相似的内容进行归并,建立园艺产品采后技术、园艺产品营销管理这两门课程。

5.4 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职业化

园艺技术专业就业面应该是多方面的,传统农学专业在就业上会面临一些困境,为拓展就业面而开设的拓展素质的课程,需要在公共基础类课程的内容上有所铺垫。

将与专业关系密切,且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基础作用的公共基础类课程职业化,也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4]。比如很多高職农业院校的园艺专业都设置了《插花与花艺设计》这门课程,此课程需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美学欣赏能力以及一定的绘画能力,在公共基础类课程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应用美学、应用写作等课程建设,对插花与花艺设计这门课程的开展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5 行动体系课程的构建

行动体系课程的构建,是基于实践情境,以工作过程逻辑为中心的实践类课程体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心作用,教师在行动课程体系中扮演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职业活动来掌握专业知识,获得实践经验和技能。

行动体系课程的建立,一方面要依托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比如园林植物修剪比赛、艺术插花比赛、组织培养比赛、花园设计竞赛等校级、省级及国家级的比赛,通过职业技能比赛,让学生交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开阔眼界;另一方面,注重实践活动体系化,坚持课程与实验、课程实习、生产性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相结合,实现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即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融入到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中去。另外,教师需要设定开放实验课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适当机会可合并课程学时,带领学生参观花卉博览会或花卉苗木节等行业内交流活动,了解行业内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

参考文献:

[1]戴士泓.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胡燕燕.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

[3]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状况分析与改革建议[J].职教研究:河南农业教育版,2008(08):06-

08.

[4]赵秀娟等.园艺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探讨[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1(4):32-33+36.

基金来源: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服务湖州地区园艺技术专业高技

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013JY05)。

作者简介:

周丽霞(1985-),女,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园林植物栽培与应

用。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基于专业服务能力、服务平台承载能力、农科教统筹模式服务能力和研发能力四个维度的实证分析,对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和安徽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农业现代化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在得出基本结论基础上,提出相应改进策略。

[关键词]涉农高职院校;农业现代化;服务能力

[

2013年底至2014年初,笔者所在课题组走访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就涉农专业建设、农科教统筹模式、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科研等问题开展实地调研,并召开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和农业现代化能力研讨会,在对比江苏和安徽两省两所涉农高职院校服务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各自优劣之处基础上,通过梳理两者在环境影响、制度设计、政府角色定位和实践举措等方面的差异性及其原因,试图探索涉农高职院校服务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和改进策略。

一、引言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前身是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3月通过更名,隶属于江苏省农林厅,是一所以培养畜牧兽医类高技能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也是2010年确定的首批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学院以农牧专业为主,经过多年探索发展,形成一系列专业建设、服务“三农”发展的模式和做法,在全国涉农高职院校中享有极高的公信力和美誉度。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2003年6月,由安庆市农业学校、安庆市师范学校和安庆市财贸学校等四校合并组成,2010年被确立为安徽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单位。学院开设有植物保护、园林技术等五个涉农专业,初步形成农林类专业建设群,其立足于区域发展,根植于农业大市发展需要,通过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等方式,创新手段,推进服务农业现代化进程,绩效突出。

二、四个维度的实证分析与比较分析

本课题组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高职研究所紧密合作,取得第一手详实资料,同时,对接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教务处、实训部门、财务部门等相关教学科研单位,统计与核对有关数据。所有数据来源,源自三个渠道:公开性和经常性登记数据、有关职能部门提供的数据和进行调查统计的数据。

(一)专业服务能力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开设了52个专业(方向),涵盖了农牧产业链相关产业,约三分之一的专业为全国高职院校中最早举办,四分之一专业(方向)为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中独有。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有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疫、兽药生产与营销、食品营养与检测4个专业,另有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专业是非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该院紧扣江苏生态健康养殖标准要求,优化发展生态健康养殖类专业;紧扣人畜共患病的防控需求,优化发展动物防疫与检疫类专业;紧扣泰州医药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需求,优化发展动物医药类专业;紧扣食品质量与安全标准要求,优化发展食品营养与检测类专业;紧扣宠物饲养的公共卫生要求,优化发展宠物饲养安全与卫生类专业。根据江苏省农业委员会2012年涉农专业建设情况督查报告显示,该院涉农专业比例达到67.3%,布局趋向优化。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在原安庆市农业学校基础上组建学院园林园艺系,开设有植物保护、园林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园林建筑、都市园艺、食品加工技术六个涉农专业,另外,其他系部部分专业如经济贸易系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专业也涉及到农产品营销,但不能划定到涉农专业范畴。其中,植物保护是安徽省高职院校中唯一涉农省级特色专业,师资力量、专业特色和服务能力较强,2013年,园林技术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隶属于江苏省农林厅,专业布局与全省农业产业尤其是农牧产业发展要求匹配度较高,专业设置基本合理;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安庆市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对接安庆农业大市市情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开设涉农专业,主要服务领域分布在种植业和园林园艺领域,服务领域相对逼仄。

(二)服务平台承载能力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依托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的15个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对接农牧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和对口中高职院校,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新模式。2011年6月,在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的指导和支持下,联合行业部门、泰州市政府、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涉农企业、行业协会等其他利益相关方共138家单位及个人组建了“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见图1)。〔1〕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与安庆市发改委、安庆市教育局、安庆市属高校等部门合作,通过对安庆市职业教育供需关系的大规模调研,剖析地区职业教育供需关系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并结合江苏、浙江等地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资源有效整合的有效做法,于2013年12月底,由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及科研机构等组成的安庆职业教育联盟正式成立,试图通过职业教育联盟整合安庆市职业教育资源,推进安庆市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见图2)。〔2〕在此联盟框架体系下,成立现代农业类专业群建设协作组,该协作组旨在通过政策上的引导、技术上的支持、信息上的交流和项目上的服务,提升安庆农业类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与此同时,依托省教育厅“高职农林类专业卓越技能型人才创新实验区”和“园林植物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项目,与省内外20多家涉农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推进项目化依托基地建设。

(三)农科教统筹模式服务能力

基于高职院校尤其是涉农高职院校对接城镇化、一线涉农企业和农业经济的天然优势,整合农业、科技和教育多种资源,发挥各种利益攸关方主体作用,农科教统筹是高职院校服务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上述两校也不例外。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比较典型的农科教统筹有“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和“品种+技术+基地”套餐式服务模式。学院在原有的对接滨海县“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基础上,2011年新增姜堰市作为对接县,进一步推进“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的实施。3年来,为滨海县制订了猪、鹅、水产和草鸡等4个产业规划,建立苏姜猪扩繁场2个,对接养殖企业(户)26个,建成5个特色显明的“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和2个养殖示范基地,培育科技示范户125户,科技示范带动户621户,3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250万元。为姜堰制订畜牧水产发展规划,对接养殖企业(户)35家,建立生猪、家禽、水产养殖示范基地2个,建成5个特色显明的“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培育科技示范户75户,科技示范带动户536户,2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300万元。实施“品种+技术+基地”套餐式服务模式。学院培育了苏姜猪、黑羽番鸭、“苏牧1号”白鹅、“苏邮2号”麻鸭配套系等畜禽新品种(系),配套相关饲养技术,教师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广,带着技术服务,使科技成果直接面对养殖户(企业),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发展,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探索基地、合作组织、规模养殖户相结合的推广模式,将畜禽科学饲养管理、疫病防控、安全用药、产品加工等技术组装集成,形成“品种+技术+基地”立体推动的套餐式服务模式,解决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了农业科技贡献率。3年来,推广“苏姜猪”种猪总数达5860头、商品猪销售27.15万头,“苏牧1号”白鹅68.22万只,带动农户1018户,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5639.38万元,成果技术转移收入1529.69万元。〔3〕另外,通过“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契合点——工学研融合,将科研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4〕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农技推广结合的新模式。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采取“私人定制”模式,贴近农业合作社实际需求,展开面对面技术服务。过去,安庆职院主要通过科技下乡、项目定点等形式向农民提供技术服务,但服务范围有限,服务的实效因服务覆盖面不大而难以尽如人意。在对安庆望江、岳西、潜山等地农业专业合作社调查中发现以种植业大户、渔业大户等为代表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对于农业科技的需求非常迫切,学院顺势而为,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优质的合作平台,为安庆“三农”发展提供更加优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点单式”服务。《中国教育报》在实地调查后认为该院农科教统筹模式“紧密契合区域发展,在服务区域产业建设、服务行业企业发展、服务教师职业发展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学院事业健康、快速、创新发展。”〔5〕

(四)研发能力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在全省创建全国畜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依托优质科研平台和较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加强与其他科研院所及企业合作,开展协同创新,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均得到大幅提升。“近五年先后承担部、省、市级纵向科研项目300多项,累计科研项目经费超过1亿元。” 〔6〕应该说,其研发能力在全国高职院校中位居前列。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截止到2014年4月底,共争取世界银行“农民工培训与就业”项目、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提升服务能力建设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国高教学会项目、安徽省教育厅研究项目、安庆市科技局、发改委、商务局委托项目等100项项目,据教务处和财务处初步统计,既有科研项目经费和学院配套经费共计977.3万元。其中,涉农专业科研课题经费数额达三分之一以上。单纯从数量指标看,位居安徽省领先位置,个别领域项目在全国也处于领先状态。

三、结论与改进策略

在对比江苏和安徽两所涉农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平台搭建、服务模式和研发能力基础上,本课题组试图作出以下结论,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涉农高职院校服务能力之间形成互相倒逼的互动关系,涉农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集群要高度契合,方能夯实服务能力提升的坚实基础。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作为综合类农业高职院校,其开设涉农专业比例达到67.3%,基本覆盖到农牧产业结构各个基本面,每年为农牧产业转型升级输送3000多名技术技能型人才。安庆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地方性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群是重点建设的七大专业群之一,涉农专业面不广。在既有的涉农专业建设过程中,考虑到师资力量、选择路径和办学成本等系列制约影响,建议可以围绕安庆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和大别山片区现代农业发展市场需求,增设茶艺、农产品营销等二至三个涉农专业。

政府支持力度是实现涉农院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政府通过财政支持、政策倾斜和人才支持等方面的举措可以在短期内产生对涉农高职院校的集聚效应,形成强大的办学驱动力,江苏省政府关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江苏省农委关于校企合作的意见、泰州市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支持,不论是在政策力度,还是资金数额,或者提供条件的优惠度方面,都给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创设了极佳的环境。安庆市政府在高校债务化解方面为地方高职院校提供了发展机遇,主导成立区域性职业教育联盟,也搭建了能承载校企合作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平台,还需要在项目资金配套支持、人才引进渠道拓展、校企合作鼓励政策等方面出台新的举措。

农科教统筹、产学研合作同步推进中需要处理好政策性研究与技术性研究的关系。江苏农牧科技职院瞄准农牧产业的技术研发力量非常雄厚,成果也很丰富,对接一线农业生产力衔接度非常高;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拥有世界银行、教育部人文社科和中国高教学会等高级别研究项目,致力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性研究,在农民职业教育、农民工培训模式、农科教统筹模式、农业企业现代化等领域形成了一系列成果,但农业技术研发类项目偏少,这是职业院校实践性的定位略有偏差,需要在科研政策、科研环境和人才积累等方面进行适当调整。

〔参 考 文 献〕

〔1〕〔3〕董海燕.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农科教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2013

〔2〕储诚炜,吴一鸣,谭维奇.职业教育联盟框架构建和运行机制实践探索与研究——以安庆市职业教育联盟为例〔J〕.职教论坛,2014,(12):21-24.

〔4〕吉文林,杭瑞友,葛竹兴.“工学研融合”培养现代畜牧业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研究,2014,(07):50-52.

〔5〕王寿斌.扎根区域沃土才能长成参天大树〔N〕.中国教育报,2013-04-16(5).

〔6〕苏农牧.举世瞩“牧”如你所“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办学成果掠影〔J〕.江苏高教,2014,(03):156.

〔责任编辑:侯庆海〕

[收稿日期]2015 — 01 — 08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农科教统筹模式下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农业现代化研究——以陕、皖、苏三省为例》(课题编号:13YJC880008,主持人:储诚炜)。

[作者简介]储诚炜(1981—),男,安徽安庆人,高职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民职业教育,土地制度历史,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和农村社会发展研究。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作为一名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我深信在这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社会里,扎实的专业知识、求实的作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素质是成功的基石。回顾四年的大学生活,我在不断地磨练中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四年的学习使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地掌握园艺栽培、园艺植物配置、采后技术处理、插花、园林设计等专业技术。计算机方面,我除了掌握基础的vb编程知识,还能熟练地运用各个办公操作系统,同时熟悉photoshop等软件。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自身能力的发展。在校期间,曾担任班长、花卉园艺协会手工艺部部长,策划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方面活动,如学院篮球赛、花卉园艺协会创收活动、学院“爱心流动书站”下乡活动。在长期的学生工作中,培养了我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强烈的整体观念和沟通意识。

如果贵公司正处用人之际,本人盼望能得到贵公司面试或试用的机会,相互了解。本人也希望谋求一个团结奋进的团队,在奋力推动集体进步的同时寻求个人的发展。如果能够加入贵公司的团队,必定尽心尽力,为公司竭尽所能!

自我介绍】收集与整理,特别感谢版主!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通过对金华市郊7个水田土样、8个蔬果地土样的养分分析。结果表明:设施土壤与露地水田的养分变化结果是,有机质含量含量差异不明显,比露地水田提高了4.5%;碱解氮含量比露地水田提高了33.9%;速效磷含量比露地水田提高了526.8%;速效钾含量比露地水田提高了69.28%;导电率比露地水田提高了近10倍。随种植年限的增加有加重的趋势。并且在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设施土壤改良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蔬菜地;水稻田;土壤肥力;

引言

设施农业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知识与技术密集的集约型产业。它利用一定的人工设施及配套技术进行农作物的集约化生产,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大大提高了作物的产量。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引进蔬菜的设施栽培技术,并进行试验研究以来,设施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了蔬菜和其他重要经济作物的周年均衡供应,因而设施栽培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是我国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3]。从日前的生产现状看,设施内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比露地提高了2-7倍,这将极大的缓冲和平衡人口增长对食物的需求,因此是实现高产、高效、优质以及进行反季节、跨地区种植的最佳农业生产方式,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1]。然而与设施栽培的迅猛发展所不相适应的是设施栽培长期处于粗放式管理状态,至今尚无一套与其环境条件相适宜的、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土肥管理技术和科学栽培方法,尤其是在养分管理上,多年来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设施内局部小环境与露地耕作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设施蔬菜的生长环境、施肥技术等发生了根木性变化,决定了在其施肥管理上与露地栽培有着很大的区别[5,6],在目前的设施生产中,还普遍存在着将大田水肥管理习惯直接转移到设施农业中去的现象,这种水肥管理方式明显不适合于高度集约化的设施农业生产[7],因此,随着设施栽培年限的不断延长,设施内土壤的理化性状与养分平衡遭到破坏,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即是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4]及养分失衡、利用率低等,不但直接影响到设施土壤的可持续利用以及设施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高,而且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了解设施土壤的养分状况与盐分的累积变化现状,对于实现设施栽培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和设施土壤可持续利用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土样采集地点和方法

供试土壤样品均分别在金华市郊蔬菜地较集中分布的村镇,设置以下两种采样处理:(1)不同种植年限的设施土壤(2年、4年、8年和13年等)及相邻露地土壤,取耕层0 -20cm 土样;(2)当地最长种植年限的设施土壤及其相邻露地土壤,按0-20cm取样。设施土样的采集均按"S”型布点,每个露地大田取一个混合耕层土样,共采集8个蔬菜地土样。

采样的同时,通过走访农户,填写调查表,了解采样区的施肥、灌水、生产年限及作物种植情况等。 1.2土壤样品分析

1.2.1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硫酸溶液氧化一容量法;

碱减氮:采用扩散法;

速效磷:采用0.5 mol/L. pH 8.5 NaHC03浸提,钼锑抗混合剂比色法; 速效钾:采用1 mol/L. pH 7.0 CH2COONH4浸提,光度计法。 1.2.2数据处理

对样品分析测定结果,以不同的年限为尺度,采用露地水稻田各项目数据平均值和设施土壤各项目数据平均值比较分析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由表1可知,保护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比露地水田提高了4.5%,,但不是很明显。原因可能是设施栽培后,其施用的有机肥大多为当地农家肥料, C/N小,易分解,加之温室内部温度较高,微生物活动强烈,有机质矿化快,因此,设施土壤有机质不易累积。

表1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采样点 P1(g/kg) P2(g/kg) P3(g/kg) P4(g/kg) P5(g/kg) P6(g/kg) P7(g/kg) P8(g/kg) 平均(g/kg) 提高百分比(%)

水田 23.7 23.3 22.9 22.1 21.9 22.4 22.8101.2

33.9

135.8 136 135.5 2.3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变化

由表3可知,保护地土壤的速效磷含量比露地水田增加了526.8%,差异很明显。究其原因,可能是设施土壤过多地施用高浓度复合肥,特别是不少地方习惯施用高浓度复合肥(15-15-15或16-16-16),这些复合肥不仅大量被用做底肥,而且在追施中也占了较大比例,另外,也由于磷的移动速率较慢,不易流失,。

表3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

采样点 P1(mg/kg) P2(mg/kg) P3(mg/kg) P4(mg/kg) P5(mg/kg) P6(mg/kg) P7(mg/kg) P8(mg/kg) 平均(mg/kg) 提高百分比(%)

水田 8.9 9.7 9.2 10.1 9.0 9.8 8.266.4

69.28

果蔬地

111.8 112.3 112.7 113.3 111.6 111.9 113.4 112.1 112.4 2.5大棚农业的土壤含盐量变化

通过对6个大棚蔬菜电导率的测定,平均达0.434mS/cm,比非大棚电导率显著高出10倍多。据王学军等[8]等研究表明,电导率与盐分总量的变化趋势相同,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设施土壤含盐量高,对作物生长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已成为设施栽培中发生较为普遍的土壤障碍问题。究其原因,首先可能是由于我国设施栽培长期处于一种粗放式管理状态,尤其在水肥管理方面,由于温室或大棚内的局部小环境与露地存在着明显差异,设施作物的生长环境、需肥特性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就决定了其施肥管理与露地栽培有着很大的区别,而我国目前仍缺乏一套与设施栽培条件及生产模式相适应的科学栽培管理措施,各种植户分散经营,普遍采用大田栽培的管理方式从事设施生产。盲目大量施肥势必导致土壤环境质量的恶化;其次,可能是由于设施栽培长期处于高集约化、高复种指数、高肥料施用量的生产状态下,设施蔬菜的生长速度快、产量高、茬数多、效益好,种植户往往在每茬都要施用大量化肥和有机肥,养分的投入超过了蔬菜生长所需要的量。因而,一些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养分及肥料副成分大量残留于土壤中,成为土壤盐分离子的主要来源,从而造成盐分在设施生产初期呈逐年累积趋势。再次,可能是由于设施栽培条件一下,由于棚室密闭,其内部温度较高且长期缺乏雨水的淋洗土壤水分经常性向上运动并不断从地表蒸发,使得土壤终年处于积盐过程中,因而也容易导致土壤的次生盐渍化并出现明显的盐分表聚现象。

3 结论与对策

3.1 设施土壤养分变化的主要趋势

设施土壤与露地水田的养分变化结果是,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明显,比露地水田提高了4.5%;碱解氮含量比露地水田提高了33.9%;速效磷含量比露地水田提高了526.8%;速效钾含量比露地水田提高了69.28%;导电率比露地水田提高了近10倍。并且,有随种植年限的增加有加重的趋势。 3.2 改良设施土壤的主要对策

1)加大土壤肥力调查和监测力度,尽快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为农民科学种田提供指导和服务。

2) 科学、合理使用化肥根据农作物的目标产量和土壤养分的测定值,确定施肥量、施肥种类、施肥时期等。

3)实施多种轮作方式,特别是水旱轮作,不仅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而且能消除土壤中有害物质,对清洗大棚土壤盐渍尤为重要。

4)科学施用化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对肥力较高的蔬果地,应控制氮、磷肥的施用。做到土壤、作物的平衡施肥。

5施用土壤调理剂和新型植物生长素来减少农药的用量。[9]

6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并进一步增大有机肥用量。腐熟有机肥是一种养分较齐全的肥料,大量施用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具有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作用,有益保护地蔬菜生产。 谢辞

历时将近几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方勇老师,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等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在此,再次感谢那些帮过我的那些老师和同学们,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谢谢我可爱的同学,尊敬的老师。

参考文献

园艺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按照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和要求, 河南农业大学园艺专业的教学计划为其分配了70学时, 其中理论教学44学时, 实验教学26学时。另外安排3天的综合实习, 主要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 本课程体系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本文主要按照教学程序介绍各环节的内容设置和教学目标, 希望与同行交流, 以期更好地完善《研究法》课程体系。

1 理论教学环节

1.1 绪论

课程内容:课程性质、地位和要求, 生物统计学概念、作用和发展概况, 课程安排和学习方法等。

要求了解课程的性质、地位和要求, 以及生物统计的概念和作用。

1.2 试验计划的拟定

课程内容:试验研究课题的选定, 资料收集和分析, 试验研究计划书拟定等。

要求了解选定研究课题的依据和途径, 初步掌握试验研究计划书的一般格式和拟定方法。

1.3 试验设计技术

课程内容:园艺植物试验的特点、方法、要求, 试验方案及种类, 试验误差及其控制, 试验设计的原则和常用方法, 田间试验的实施和取样技术等。

要求了解和掌握根据园艺作物特点制定试验方案、控制试验误差、进行试验设计和取样的常用方法。

1.4 试验结果资料的整理

课程内容:常用生物统计学术语, 次数分布, 资料的特征数等。

要求领会生物统计常用术语, 学会次数分布表、图的制作和资料特征数的计算。

1.5 统计推断

课程内容:统计推断的概念, 理论分布, 若干统计数的分布, 统计假设检验, 参数的区间估计等。

要求理解和掌握统计假设检验的原理和步骤、方法。

1.6 方差分析基础

课程内容: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 单向分组资料的方差分析, 两向分组资料的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和数据转换等。

要求理解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 领会方差分析的基本特点, 掌握方差分析的基本步骤和LSD、SSR、Q检验等多重分析的常用方法, 学会用字母标记法表示差异显著性, 能够基本掌握数据转换的方法和对单向与两向分组资料进行方差分析的过程。

1.7 常用试验设计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课程内容包括:顺序排列设计试验结果的比较分析, 随机排列设计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要求掌握对常用试验设计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方法。

1.8 计数资料的显著性检验

课程内容包括:百分数的假设检验和卡平方检验等。

要求领会卡平方的概念, 掌握适合性检验和独立性检验的方法。

1.9 直线与相关回归

课程内容包括:回归与相关的概念, 直线回归, 直线相关等。

要求领会回归与相关的概念, 掌握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1.1 0 生物学特性调查

课程内容包括:生物学特性调查的意义, 园艺作物器官调查研究的常用方法, 产量形成和群体调查等。

要求了解和掌握生物学调查的常用方法。

1.1 1 科技论文的编写

课程内容包括:试验资料的整理和图表制作, 科技论文或试验研究报告的编写。

要求掌握研究论文或试验研究报告的一般格式, 编写时应注意的事项。

2 实验教学环节

2.1 试验设计技术

学习对试验地和试验材料进行一致性评价和划分小区的方法, 掌握根据试验地和试验材料的具体情况进行常规试验设计的技术。

2.2 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次数分布表、图的制作, CASIO等系列统计计算器的使用和资料特征数的计算;

正态分布区间概率的计算, 顺序排列设计试验结果的比较分析;

统计假设检验, 包括单个样本平均数和两个样本平均数的统计假设检验以及区间估计;

单向分组资料的方差分析, 包括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结果的方差分析和系统分组资料的方差分析;

两向分组资料的方差分析, 包括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与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卡平方检验。

2.3 园艺植物器官调查

根据试验地园艺植物生长的具体情况选择进行单叶面积的测定、总叶面积的测定、果实生长动态测定等内容。

2.4 统计软件的应用

Excel可以用来制作电子表格、完成许多复杂的数据运算, 进行数据的分析和预测并且具有强大的制作图表功能。要求通过学习能使用该软件处理常见的试验结果。

SPSS是一个组合式软件包, 具有强大的数据整理、统计分析、制图等功能, 是世界著名的统计分析软件之一。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其主要模块的功能, 对基本操作有初步了解。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 只有在掌握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 用Excel和SPSS进行统计分析和制图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5 科技文献的收集和科技论文的撰写

组织学生通过查阅电子版文献和图书馆纸版文献, 收集本学科领域比较权威的中英文学术期刊, 总结科技论文的类型、一般格式和要求, 重点学习题目、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讨论、参考文献等写作的原则和方法。

3 综合实习环节

3.1 试验设计讨论与评析

邀请专业课教师和高年级研究生介绍其研究课题的试验设计方法, 组织学生就其方法的创新性、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等分组讨论, 最后教师进行评析。

3.2 数据处理

由高年级研究生提供其研究数据资料,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并推断出科学结论。

3.3 试验研究计划书的拟定

收集相关部门的项目申报指南、有关文本和专业教师的项目申报书, 让学生根据项目申报指南结合个人专业方向和兴趣选择一个科研课题, 参考老师的项目申报书拟订自己的试验研究计划, 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摘要:为了能够与同行交流, 更好地完善园艺专业《研究法》课程体系建设。本文重点介绍了我校园艺专业《研究法》的核心课程体系。通过多年教学实践, 该课程体系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能力方面发挥了较好作用,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园艺专业,研究法,课程体系,实践

参考文献

[1] 刘权.园艺试验设计与统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2] 盖钧镒.试验统计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园林工程专业论文下一篇:园林景观工程论文